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

第1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 监督 现状 问题 解决措施

俗话说的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近年来,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出现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需要全力建设食品安全监督体制,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全面保证食品安全、健康。加强食品质量监督,不仅有利于为人们提供健康食品,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食品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定模式的食品质量监督系统,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可全国各地还是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质量监督问题迫在眉睫。据统计,我国食品行业存在2亿以上松散形式的种养农户,44.8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00万左右食品经营组织,错综复杂的食品产业链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另外,78.8%比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难度。

(二)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并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破坏性影响,使得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受到了社会大众普遍关注。针对食品质量监督问题,应立足源头抓质量监督工作,并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体制,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立法和秩序建设,为食品安全、食品对外贸易和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提供法制保障。

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正处于完善与发展阶段,食品质量监督的相关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性和实效性。为此,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工作力度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助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二、我国食品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食品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切实可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在我国,政府负责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信息、执法惩处等全部工作,实行多个部门分头管理体制,以致于易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执法缺位等问题,不利于发挥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这些问题着实反映出我国确实缺少一套切实可行、强有力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应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职能重复、监管缺位等不良现象,明确分工、明确权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2、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出现,食品质量安全新问题不断涌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日渐不能满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制需求。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实行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不够密切,各部门职能衔接不够紧密,以致于出现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一、监督部门执法混乱、监管范围不全面等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法》中未明确规定如何惩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致使法律惩处力度不够,达不到严格执法、执法分明的要求。

3、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落后

虽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一直处于党和国家工作的首位,但是,投入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领域的经费相对较少。缺少足够经费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难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发现某些食品安全隐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环节不仅存在技术落后问题,也存在检验环节重复、检验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经检验合格的食品非法流入市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充分说明了执法力度不够这一严重问题。

(二)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问题的有效措施

1、加快整合食品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

我国食品产业链结构比较复杂、且分散,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为了提升薄弱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水平,应积极推进食品产业整合,实行产业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和管理,有利于规范、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减少小作坊形式的食品生产加工组织,降低主管部门食品质量监管和执法难度,进而提升执法强度。

2、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实践与验证。尽管如此,在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立足源头抓食品质量的工作方式,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食品实施全面监测,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风险,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方案。

3、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设,逐渐完善《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想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质量安全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卫生部门会同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食品安全法》,建立适用于当前食品质量新问题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需加大质检与惩处力度,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格食品,禁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进入人们的餐桌。同时,为了保证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效果,应加强执法监督人员素质建设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

4、加大经费投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水平

为了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水平,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需要逐渐增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的经费,确保食品源头、市场准入、产品抽检等各个环节都有安全、可靠的质量检验技术。同时,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检验手段,配置专业水平高的检验人员,全面发展食品质量检验硬件设施建设。

三、总结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水平不仅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和健康,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消除人们心里的不安因素。为此,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改进与解决措施,逐渐完善与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邴艳丽. 浅谈食品质量监督职能的管理[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0) .

[2]沈云江. 浅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J]. 魅力中国, 2010,(03) .

[3] 潘虹. 关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标准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

第2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从保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角度来看,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是对一个食品各种元素含量进行相应地标准性检查,判断一种食品的各种物质含量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而得到有关该食品品质的判断信息。一般情况下,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结果只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食品的质量符合卫生及相关标准,可以正常食用;另一种结果就是该食品质量不合格,不能食用。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食品质量检测也具备自身独特的检测手段,通过开展食品质量检测,可以有效地展现出食品的内在质量。除此之外,伴随着食品检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食品内在质量的检测水平精确度也会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食用者的体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食品检验的检验方法水平如何,将直接的影响到食品的食用质量评判,对食品质量合格与不合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食品检查方法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食品质量检验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精确度,确保人民群众食用食品的安全性。

2我国食品质量检测精准度的提升路径分析

2.1设计好抽样步骤及措施

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食品检验的步骤设计过程,该步骤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最终食品质量的检测结果,更能够充分的展现出食品质量检验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对食品的抽样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升整个检验过程的准确度,防止较大误差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抽样过程的顺利进行,要求在进行抽样设计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要充分考虑到样品抽样设计的差异性情况,并在进行抽样处理之前,进行详细的规划处理,保证所进行的抽样处理可以满足设计的实际需要,并保证抽样处理所涵盖的内容可以包括有后续的食品质量检验的具体内容。为了保证抽样步骤的效果,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样品抽样处理的过程中,认真的进行对于样品信息的填写,并添加相应部门的认证信息,并保证该过程经过了相应部门的认证,确定进行检查样品的质量都可以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第二,要对进行食品质量检查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病痛开展合理的措施,保证工作人员对于食品的抽样原则进行深入的了解,保证抽样过程的公平合理。第三,在进行食品样品的抽样处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抽样处理的随机性特点,并按照不同的食品的批次进行食品样品的抽取。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对于相对比较特殊的食品样品的抽样处理,要保证在进行食品抽样处理的过程中,为这些特殊的食品进行名额的留取,并采用安全的保护方式进行对这些食品样品的保护,防止在进行后续的食品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干扰到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高效检测工作的开展

在完成食品检查的样品安排之后,就需要开展后续的食品质量检测活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也是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质量,就需要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认真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第一,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使用合乎规则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来进行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工作。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所进行检测的食品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就要求在进行检测前完成食品的分类工作,并严格防止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出现食品种类的混淆情况,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具体的来说,就是在进行食品质量的检测过程中,将固体的食品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并将进行检查的液体物质进行充分的处理,保证食品之间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从而干扰到后续的食品质量检测。与此同时,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杜绝在进行检测之前出现检测不准确的情况,防止在后续的质量检测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在对火腿肠中防腐剂的含量进行查询的过程中,进行了十次的含量测试,并得出十次的查询结果,最终发现所检测得到的最终数据中,最高含量为每千克中含有2.84毫克,而低的含量只是2.31毫克每千克,这里面的差距由数据可推断出是较大的,最终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出现大误差的原因就是在进行原料处理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的将其处理好。第二,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查仪器其质量能够满足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的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仪器的使用性能,主要包括有进行食品各种元素含量检测的精度性能以及效率性能,充分的保证检测时间的基础上,得到的数据的信息准确度。例如,在进行某奶制品的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检测出在该奶制品中是否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三聚氰胺的存在,就需要使用精度要求很高的气相色谱仪器来进行检测,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三聚氰胺的含量都非常小,只有使用了高度精确的气相色谱仪器才能够保证最终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第三,在开展食品的质量检测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检测环境对于食品质量检测的干扰作用,要保证所使用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能够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不产生变化,就需要对于室内的各种指标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具体的来说,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主要包括有室内的温度情况以及室内的压力情况,这些情况对于最终的食品检测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最终的检测结果满足实际的检测需要,要保证进行检查的区域处于适度的温度,并根据各种食品检测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检测条件。

2.3科学的分析检测信息

对食品的质量检测过程进行完毕之后,还需要对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以便于保证所得到的结果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进而得出对于食品质量的有效判断。一般情况下,进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主要的参考指标就是准确度指标,准确度越高,最终得到的检测数据的信服力也就越高,所得到认证的几率也就越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尽可能的避免误差的产生,保证最终得到的结果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

2.4认真记录数据,做出合理的检测报告

在食品质量的检测过程进行完毕之后,为了保证所获取的食品质量信息的安全可靠,就要求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者在进行后续的数据整理过程中,对前几个阶段所得到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整理,并分门别类的进行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一般情况下,所进行收集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用来进行分析检测食品的具体名称,例如,面粉、蜜糖等;第二,是用来进行分析检测的食品所具有的具体规格和用来检测的食品的数量的多少;第三,是用来检测食品的具体检测项目以及用来检测食品所使用到的各种设备的具体型号和所使用的检测仪器的具体编号;第四,是用来检测食品质量的标准号码以及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所经受的具体检测环境;第五,是可以进行对于所检测食品的各种有关的其他种类信息。再将这些种类的食品检查信息收集完毕之后,就有利于更加高效的进行分析结果的整理分析,对于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准确度有着很高的益处。与此同时,在进行最终的食品质量检测报告的书写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所收集到的上述五种信息,并根据判定的基本准则来进行对食品品质的判断。如果最终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支持该食品种类的质量满足了相关的需要,就可以将该种类的食品定义为合格的食品。如果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一项的质量检测内容难以满足相关的参数标准的要求,就判断该类别的食品为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质量安全,所执行的质量标准也相对比较严格。

3结语

第3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农药残留 监测 农产品 安全监管 重要性

伴随着热门经济的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营养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更加渴望食用富有营养、优质以及安全的食品,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颁布以及实施食品质量安全法,人们对于自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所以,对农产品实施农药残留监测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农药已经成为了农业产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投入品,更加是一种有毒的化学品,将农药在农田中实施以后,有一部分农药会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农药残留物会在食物链里面存在,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这也就要求必须要对农药残留进行监测。下面,笔者就浅议农药残留监测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要求实施农药残留监测

近些年来,全世界人们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公众健康所必须要首要考虑的问题。伴随着当前食品的消费方式逐渐向社会化进行转化,食品的安全事件也有了很大影响,这一影响已经从个体以及家庭逐渐向社会扩大。再加上世界经济不断实施全球化,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超过了国界,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起步比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国内,时常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直接危害了消费者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那些例如蜂蜜以及茶叶等出口食品因为农药残留量超标的情况遭到了国外的限制,这已经从本质上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全面发展,食品质量安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已经引起了各个方面高度的重视。

二、农药残留监测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和国际形势需求相互结合已经逐渐降低,对于自身的检测技术也就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农药残留监测技术必须要向速测化、信息共享化、便携化以及高技术化迈进,进行一个系统食品检测机构设置,并且要使这一机构逐渐实现社会化,建立健全一个科学检测质量的保证体系,强化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储备以及人员储备,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我国的农产品检测能力。国务院主张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体系,使资质的审批进行严格要求,使农产品质量逐渐转向社会,进而实现了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以及农药残留监测信息之间共享,这已经成为了完善以及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根本目标以及措施。对农产品检验检测的资源进行优化以及整合,强化农产品的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以及建设,这已经成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农产品安全监管以及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必然要求,更加是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现务实的根本渠道。

三、农药残留监测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依据

从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已经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对农产品实施农药残留监测。采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方法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农产品优质以及农产品安全必要的手段,蔬菜等等作物实施标准化的生产,促进推广科技成果,保证农产品的优质以及安全,进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产品的检验和监测必须要根据我国相关的规定,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判断食品质量的优劣,进而为我国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近些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在于农产品中存在农药的残留物,我国农业部门调查表示,我国普遍存在着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所以,要求人们必须要研究快速、经济以及合理的农药残留监测的技术,将我国农药残留监测的水平提升,强化农药残留监测和控制,进而对农产品安全监管进行保证,从本质上提升农药残留监测的能力,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控制体系,规范农药残留监测的操作方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准确以及科学的农药残留监测根据,这已经成为了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要求实施农药残留监测、农药残留监测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药残留监测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依据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农药残留监测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侯博,阳检,吴林海. 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及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与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4).

[2]金志勇,宋佩茹,李强,洪明祥,高岐,袁军喜. 沈阳市主要蔬菜农药残留的调查研究[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02).

第4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有形产品,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注意加强质量管理,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从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危害其身体健康,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成为当今我们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政治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现行法律法规尚不足以确保食品安全达到统一标准,所以我们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就是对食品安全实施区域化管理。现我就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谈一点微薄的见解。

一、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必然性

人类火的发明揭开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序幕,之后人们围绕食品安全管理一直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直至步入20世纪,继欧共体1964年(64/433/EEC指令)制定了《关于鲜肉生产好销售的卫生管理》之后,1969年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又制定出台了《食品卫生通则》,从此食品安全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这时就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依靠政府的推动,也就是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以技术手段实现食品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存在的差异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不同,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想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或实施区域认证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根本性

食品安全的风险不仅来自于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风险则来自于食品原料在种养殖环节造成的污染。而现行的食品安全源头管理理念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在特定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就要建立一种覆盖整个食物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而区域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开展的探索和尝试,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体系,构筑三道防线”。我们所谓的“一个体系”指的是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能够覆盖整个食物链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具体模式为“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三道防线”指的是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一是对区域内的种养殖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强食品原料的源头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区域内的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巡回监督,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和区域实验室的检测把关,掌握食品安全风险的动态信息,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线。

通过“一个体系”的建立和“三道防线”的构筑,消除食物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因此可以说,食品安全的区域化管理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举。

三、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实践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仍占多数,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性,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促使我们努力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它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食品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加强企业与农民合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推动农产品的优化,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提升土地使用价值;

(二)对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新突破,统一负责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工作;

(三)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机制,统一规划布局区域内检测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物资的配售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率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健全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搞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生产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新模式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我们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对广大消费者负责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第5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导论;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140-03

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也关系到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如何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国计民生问题[1]。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以及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食品安全导论》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学科建设都极其重要。其中,作为第一课的《绪论》是引导学生对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的一个窗口,讲好第一堂课对于吸引学生学好《食品安全导论》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剖析热点事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食品安全导论》第一课的《绪论》应该具有时代性。对近几年内发生的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剖析,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需要几年时间,所以近来发生的一些热点食品安全事件未必教科书上都有,而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对一些食品安全重大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富有时代性的《绪论》的讲授是《食品安全导论》教师的重要责任。

比如2010年3月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地沟油事件,给学生分析清楚发生的原因对学生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是废弃动植物油脂、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等各种劣质油脂的总称[2]。地沟油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至少可以简单概括为3个方面:利益驱动、道德缺失、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缺陷。

(1)利益驱动:毫无疑问,获取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迷失了道德,违背了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了事件的发生。据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介绍,餐厨垃圾加工地沟油,每t获利润近2 000元,估计国内地沟油1a的总利润达到15亿~20亿元。

(2)道德缺失:食品生产企业道德缺失,缺乏行业自律也是此类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3)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缺陷:根据《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对植物油进行常规感官及理化分析,包括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B1、总砷和铅等。针对地沟油具体来说,潘剑宇等[3]研究发现煎炸老油和潲水油的酸价与国家食用油脂标准规定值相差较大,可作为判别指标之一。但不法商贩将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进行勾兑后,酸价降低,所以利用酸价这个检测方法特异性不强,存在缺陷[4]。针对过氧化值这个指标来说,油脂过氧化值具有不稳定性,油脂深度酸败时会下降,所以不能进行准确有效的判别[5]。碘价反映了油脂的不饱和程度。煎炸老油在烹饪过程中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分解和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就会大大减少,碘值明显降低[6]。张璇等[7]研究表明测定碘价可检测煎炸老油,但不能作为检测潲水油的指标。对于电导率指标,地沟油溶入大量金属离子电导率增高。可检测潲水油,但对老油、口水油无能为力。潲水油也掺入好油,稀释到符合标准。对于胆固醇指标,因为地沟油中可能含有动物源性成分,胆固醇超过一定范围,可怀疑该油脂为“地沟油”,但仅限检测动物脂肪源地沟油[4]。由此可见,由于地沟油成分的复杂性,简单用油脂的某一理化性质来区分地沟油与正常食用油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技术手段的不足导致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缺陷也给道德缺失的食品生产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虽然地沟油存在巨大经济利益,但只要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完善了,就能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一些重要原因,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学生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还有很多可以作为的地方,比如改进现有检测方法和发明新检测方法以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课程有了兴趣就会自发学习,不但《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提高了,而且学生也会对相关其它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学习。

2 解析最新食品安全事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

在过去这一年,新闻媒体都报道了哪些食品安全事件,作为《食品安全导论》的老师绝对有必要给学生做一个分析总结,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个专业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肯定比照本宣科的朗读教材中一些稍显陈旧的套话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媒体报道2013年发生了巧克力吃出活蛆、明胶制作假鱼翅、瓜子含铝多吃脑残、新西兰恒天然奶粉涉毒――双氰胺、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杆菌、美素丽儿奶粉掺过期奶粉、黑作坊五香牙签肉、掺假羊肉、毒姜――剧毒农药神农丹(主要成分涕灭威)超标、毒大米――镉超标、肯德基冰块不如马桶水、沃尔玛被曝熟驴肉检出狐狸成分等食品安全事件。但其中许多事件不乏媒体炒作,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不讲科学证据,误导群众。例如,针对“肯德基冰块不如马桶水”事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抽检了63份食用冰块样本,结果致病菌总数均合格。针对“瓜子含铝多吃脑残”,见到瓜子均检出铝含量的报道,但没有公布铝含量具体数据,一切毒性的产生都依赖于一定的毒理剂量,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的新闻标题是不是太夸张了,极大影响消费者对中国食品行业的信心。同时其它一些事件后来也证明不是食品安全事件,例如,“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杆菌”但该类肉毒杆菌不具有生成肉毒杆菌毒素的能力。“新西兰恒天然奶粉涉毒――双氰胺”,但双氰胺残留量远低于欧盟标准,不构成健康风险。

总的来说,2013年我国虽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但从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作为大一的学生,也和普通民众没有区别,都感觉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非常糟糕,其中一个学生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想问中国还有可以吃的食品吗?”。因此对过去一年的一些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让学生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于4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主题“全球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孙宝国院士说:“从食品安全整体状况上看,食品的安全性是好的,但中国消费者感觉却是差的,这里存在一个大的偏差。很多消费者没有吃坏,却被食品安全问题吓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告诉消费者、教育消费者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正确认识中国的食品。”从《食品安全导论》课堂的现场调查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因此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教师,在第一堂课的《绪论》中纠正学生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错误认识极其重要。

3 对比国内外食品安全近况,开拓学生视野

光说中国食品安全那点事儿,未免视野太狭隘,说服力也不强,虽然前面举了中国食品安全近况的例子,可能难免有学生心里不服,觉得“我就觉得国外的食品安全”。所以在第一堂课上也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国外的食品安全现状。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欧洲发生了马肉风波、英国圣玛丽学校清真羊肉汉堡含有猪肉DNA、美国15个州出现大肠杆菌疫情、俄罗斯沙门氏菌导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印度学校食物中毒造成22人死亡、泰国大米检出杀虫药溴甲烷残留、巴西原料奶掺假事件、日本知名商家食材虚假标识事件、德国肉制品厂将腐败肉与鲜肉混杂加工出售和法国瓶装水农药残留事件等。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食品掺假、农兽药残留和微生物污染等这些在中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外同样也频频发生。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存在,它是一个国际问题,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正确认识,应该全面的去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4 结语

《食品安全导论》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上好《食品安全导论》的第一课――《绪论》,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质量可以增加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剖析热点事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解析最新食品安全事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对比国内外食品安全近况,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晓雯,沈立荣.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刘李婷,葛武鹏,陈瑛,等.地沟油不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9):97-100.

[3]潘剑宇,尹平河,余汊豪,等.漏水油、 煎炸老油与合格食用植物油的鉴别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8):27-29.

[4]编辑部.地沟油检测为何难?[J].品牌与标准化,2011,(21):57-58.

[5]郑泉.地沟油的鉴定检测技术研究及合理应用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08):58-61.

第6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80-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2]。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3]。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在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按照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进行讲授,存在若干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教学关注不够,尤其是对该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更是寥寥无几,笔者根据多年的食品添加剂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4],为使该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并能学以致用,针对上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做了些研究与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添加剂》[5]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每一大类又有很多小类,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内容繁多、零散,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学生学起来也往往不得要领,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内容需要按照知识点的掌握逐渐进行推进并做到主次详略得当。

1.1 加大原理等理论讲授的力度,力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基本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而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食品添加剂通常也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是相同的物质基础,因此,根据某一类添加剂的作用的原理,着重讲述食品添加剂作用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新型的添加剂的结构来判断是否可以起到相应的功能,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现并创新新的食品添加剂,做到学以致用。

1.2 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突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通常在食品加工中常常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添加到食品中。这种情况在给学生教学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复配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类型。根据上述情况,通过笔者与企业的接触和了解,以具体企业的生产加工为例,给学生接受了食品企业生产中常用到的复配型食品添加剂,并结合该类型的食品企业生产工艺,进一步说明食品添加剂是如何与食品工业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使用和添加的。这样的举例不但有针对性,也能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企业生产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改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该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就能做到理论教学在先,实践教学在后,同时穿插图片、动画、视频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和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

2.1 以老师教学为主,以学生课下自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理论内容的讲授,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如果仅以教师进行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即便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学生也会疲惫而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通过对于某一类食品添加剂的原理讲述完毕,这时可以简单对这类食品添加剂介绍,然后让学生下去自学这类食品添加剂的具体种类,它们的性质,功能和具体的应用情况,并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呈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动手动脑同时进行,更重要的是在搜集资料和整理的过程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知识,做到了一举两得,因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加强电教化力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快速其全面,容易获得。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室一般都有无线网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连接网络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画,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贴切。笔者在食品添加剂的理论教学之前,通常播放一些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道》中涉及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事件,以及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质量安全事件,以此为引子,让学生运用自己以及学到的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来分析该事件的起因,结果和处理办法,以及如何来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学生课堂讨论非常激烈,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3 丰富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通常会在该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一定的强化复习,但是考试过后,强化记忆的知识基本已经忘记。因此,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违背了教学考核的初衷,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笔者认为,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主要以学生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如采用撰写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课程论文,或者是采用开卷的形式,对一些典型的食品添加剂事件进行分析和论文等,这些丰富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的背诵知识点中解放出来,在掌握一定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上,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有了质的飞跃。

3.1 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高校教学中普遍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看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不断的设定好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与大家一同探索。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的把那些低头看书的同学的思路从课本带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来,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引导式的课堂提问中,让学生能从回答问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这种引导下将教师的学术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

3.2 撰写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学生到了大四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通常发现写作水平比较低,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不知道从何谈起。因此,通过撰写自己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论文是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很好的一种方式。通常要求学生按照正规科技论文中综述型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这样不仅做到了对本学科知识点的查找,整理和撰写整个过程得到了锻炼,也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109-112.

[2] 纵伟,刘艳芳,郑坚强,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3] 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6-68.

第7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近年来,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消费者从关心所购买食品的外在品质转向更为关注食品的更高层次质量的内涵。传统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被定义为不变色、不变味、不变形等外在的商品特征;而新的食品质量的内涵包含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若干环节,甚至引入了企业的文化特征和经营理念。例如,人们关注肯德基使用的鸡肉在鸡的饲养过程中是否环境较好、屠宰过程是否人性化等,都说明人们对于食品质量要求的范围在不断扩展。高质量的商品包含它的原材料、加工和流通过程都是高水准的,说明人们开始关心的不单是商品的物理结果,同时也关心它的制作和流通全过程。

冷链管理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因为它是食品质量保证的核心之一,同时它包含了以前很少涉及的管理领域。人们关注冷链说明我们对物流行业的关注已经开始向着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冷链管理,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冷链管理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才能建立一套较好的管理体系以使我们的冷链运作进入良性的发展轨迹,也相应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以笔者个人观点,我国冷链管理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环境特征。

1.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敏感性增强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饮食的国家,食品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食物在我们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在食物短缺的年代,食品质量无从谈起,人们以食品是否变味变坏来定义食品质量。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饮食科学知识的逐步了解,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

另外,人们对食品质量敏感性的增加是与食品面临的不安全因素的增加相对应的。以前很少出现的食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可能施放对人体有害的杀虫剂;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过量的防腐剂;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变质和污染等等。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同食品加工流通领域的控制环节增加、难度加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食品供应链加长,冷链管理面临更大挑战

以前人们的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最多经过集贸市场进行一次交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资料的日益丰富,农副产品的流通范围加大,供人们消费的加工食品种类及数量日益增加,食品的流通渠道也增加了。在计划经济年代,农副产品实行计划分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模式使食品在特定的渠道中进行流通。改革开放后,商品的流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固定的食品流通渠道被打破,各种流通模式加入到了新的流通体系中。加之商品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大,流通环节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以冰激凌的销售为例,1980年代以前是厂家到店面直接送货,销售范围在100公里范围内。现在是多渠道销售,有各级各种批发商,有厂家直销或商销售,有连锁直购等各种形式,销售范围也扩大到了1000公里以上。对冷链产品而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大了,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败。而温度控制和跟踪的手段还不完善,低价格竞争和个别人的违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检查和控制,也增大了冷链管理的难度。

3.传统饮食习惯与冷链管理标准的冲突

我们谈到的冷链管理是适用于现代商品流通模式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而有效的管理又不能脱离现有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期只是发生在近20多年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资料从短缺到丰富,商品从单一到多样,商品流通从计划体系到多渠道。但我们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有城乡的差别,有地域的差别,还有行业间的差别。我国很多地区在一些领域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有些地区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在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时要考虑传统的特点和整体发展水平。比如,在发达国家,鲜肉是不允许屠宰后直接销售的,要经过冷处理过程。但在我国百姓的传统观念中,肉是越新鲜越好,最好是刚宰完马上销售。所以,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适合于其自身商品流通模式,而我们必须要考虑中国特有的环境和现状。

4.现有物流体系与冷链管理的矛盾突出

物流运作体系是物流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平台和基础。物流体系涵盖了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管理法律法规、物流人员等等。支撑物流运作的基本条件是物流的基础设施,冷链管理更离不开冷库、冷藏车辆等设施设备,现代化的冷链管理需要现代化的冷库、高质量的冷藏车辆。但我国目前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冷库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食品供应的储存式冷库,库房老旧,位置不合理,卫生条件差,并且不符合现代物流快速流通的要求。老式库房依然是服务于城市食品冷链运作的主力军,它得益于国家划拨土地,设备折旧已基本完成,所以可以用低成本进行市场竞争。我国现有冷藏车辆约3万辆左右,而日本、韩国的冷藏车年销售量就在2万辆以上。冷藏运输市场的低价格竞争是冷藏车市场发展的障碍。食品零售业的低利润挤压了物流行业的利润,低价格竞争和物流领域监管的失控造成了冷藏车的投入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冷链产品的质量。

冷链管理需多管齐下

人们从重视食品质量、强调食品安全,逐步认识到了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的重要性。对比现有的食品物流体系,我们的管理手段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较食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食品在流通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在扩大,加强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最近关于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的各种研讨会多了起来,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也都对冷链管理投以关注的目光。如何使我国的食品物流管理体系适合于经济发展,如何保证食品在较长的流通链和较大的流通范围内安全可靠,是我们要研究的冷链管理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或步骤来逐步完善、健全冷链管理体系。

1.冷链市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市场

尽管冷链市场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冷链市场的根本推动力依然来源于市场本身。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企业竞争的平台,市场需求引导供给、引导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应该是优胜劣汰,逐步淘汰竞争力弱的企业。在现有冷链市场中,个别的企业钻了市场监管的空子,他们用违规操作来降低运作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但这只是短时间的问题,一旦市场规范了,监管

力度加强了,不规范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市场是由消费者引导的,消费者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当消费者认识到食品物流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带来的效果时,就必然关心企业整体供应链的管理水平。我国的监管机构和媒体要创造各种条件,使消费者能够了解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情况,要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2.冷链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的责任

整个社会的冷链管理水平是参与冷链运作的所有企业的综合表现。冷链管理好坏说到底是企业行为,包括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投入能力等。首先,冷链运作需要较大的投资支撑。冷库建设和冷藏车的购置需要的投资比较大,是一般库房和干货车辆的3至5倍。冷库是冷链物流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它需要企业有较大的投入。同时,冷链管理更是一项包含诸多技术和环节的较复杂的工作。冷链所包含的制冷技术、保温技术、产品质量变化机理、温度控制与监测等技术是支撑冷链的技术基础。而监控困难也是一个特点,冷链管理不是单点的管理,也不能依靠某一点来进行控制,而必须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冷链的运作不仅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的素质也是保证冷链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冷链管理的关键在企业。我们建立各种制度和标准,其目的还是督促和规范企业,使冷链管理的执行者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冷链管理的规范化发展靠政府推动

第8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人才缺乏造成安全漏洞

国际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何方洋研究员曾表示,“如今中国食品行业安全事件频繁出现,除了一些人受利益驱使非法加工生产食品之外,更多的是企业缺乏建立监管流程意识和从事检验检测的专业人才匮乏,使得无法对自身产品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测与监管,导致了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

在2011国际食品安全博士论坛上,与会专家们也达成了一致共识――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将更多的高精尖人才与技术应用到食品生产与加工的每一个环节。

最近,一份题为“您比较关注食品的哪些方面”的民意调查显示,有96%的人选择“食品价格是其次,安全第一最重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大顽疾。同时,很多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在

未来的食品行业立足,食品质量安全方面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不少食品企业都增设了食品安全员岗位,食品质量安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日前佛山某食品公司打出广告,开出高达60万的年薪,聘请食品安全把关方面的人才。优协猎头网的调查也显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管理人才,取代房地产行业人才,成为2012年最热门的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有80万之巨。需求的增大,使食品安全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况。

食品安全人才何以匮乏

笔者认为,食品安全人才匮乏,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食品类学科中食品质量安全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专业学科,还不具备食品安全与管理高层次人才规模培养的能力。

1998年以前,全国大学学科建设中曾专门开设食品卫生检验这一专业。但后来卫生检验专业彻底消失,直到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2002年教育部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及食品品质管理和安全检测的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的现,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中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为主要培养掌握各种食品品质检验技术和一系列从“土地到餐桌”的品质管理系统,熟知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能够从事食品检测分析、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与品质控制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保证该方向的人才需求和储备。但当前国内食品安全人才却呈现出“招人难、就业难”并存的两难局面,对于诸多需求食品安全人才的企业来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对于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来说,却又很难找到工作。

虽然,企业对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增加,但对于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却普遍不高,一些企业对招聘的食品安全监督员只要食品工程相关学历大专以上,有食品质量管理经验、具备食品检验以及食品法律法规知识的人员即可。食品安全人员的薪酬大部分都在2500-3000元之间。这样的薪酬很难吸引到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人才。同时,虽然国内有很多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等相关课程,但课程设计与食品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两条腿走路培养急需人才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强化食品的监管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而食品安全监管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与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对食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从业人员,让他们真正成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把关人”。

虽然我国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专业,但仍满足不了当下的市场需求。而且,从目前高等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情况看,新入学的本科学生要四年后才能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至少还要有2-3年的工作实践才能真正胜任工作。这与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食品安全监管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对人才的紧迫需求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应该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高等学校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这是加快培养高层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也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证。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食品安全师应运而生,最早于2005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推行。而一些获得职业资格的食品安全师也开始走进食品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发挥起职业“把关人”的重要作用。食品安全师是指具备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能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卫生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指导企业内部员工规范操作的专业人才,其职业资格认证共分为助理食品安全师、食品安全师、高级食品安全师3个级别。与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同,食品安全师往往是企业的内部员工,能够长期在生产一线指导食品安全工作,在第一时间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漏洞。

食品安全师的工作其实很复杂,不仅要检查食品原料卫生情况,还要建立一整套监督体系,对食品原材料的来源、包括来源地的环境都要详细了解。除此之外,食品安全师还应在餐馆推出新菜前针对原材料

的特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评估这道菜的食品安全风险,并决定其烹饪方式。之后,还要对厨房的烹饪过程进行跟踪监督。这样就可以将安全风险性降到最低。即便事故发生也可以第一时间查出原因,不至于停业整顿以致损失惨重。说到底,食品安全师是食品企业的重要岗位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并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检验工作。食品安全师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正是落实《食品安全法》关于积极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的举措之一。随着行业持证上岗制度的推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配备规定数量的食品安全师,从事食品相关行业的经营者必须取得食品安全从业资格证书,企业是否设置食品安全师将成为食品企业产品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据此认为该制度是“预防食物中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但食品安全师制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并步履维艰。据介绍,目前食品安全师是以个人自愿报考为主,而许多餐饮企业对该职业并不了解,即便是人才自荐上门,仍有不少企业加以拒收。另一方面,培训食品安全师,建立起食品安全系统化流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规模较大的企业才相对有能力投入,而中小企业财力有限,又不够重视,偏偏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又占绝大比重,这也大大阻碍了这一新兴职业的推广。

第9篇: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加强管理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食品中毒的现象不断见诸报端,引发了群众对于当前食品检验检的广泛关注。而作为食品质量检验的权威性机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所建立的检验体系以及其检验水平是确保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质量的关键,这也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国务院分别下达了多个文件,来规范食品市场,督促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快建设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确保食品的健康与安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就目前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进行探讨,指出了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重要性。

1.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建立了以质检、农业、卫生、商务、粮食、科技、轻工、商业、进出口等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具有以国有资产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成分复杂的特点。然而尽管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由于当前化学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远远不能满足食品检验需求。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点:

1.1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对食品所采取的检测方法方法不科学合理是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按照正规的检验体系工作流程,食品应当从农田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食用,都必须要全程监管。但实际上,由于食品安全监测的力量有限,体系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食品检验检测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化,使得一些有害食品仍然流入销售市场。除此之外,食品生产企业的自我检测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的把关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但很多食品企业并没有成立相应的检验体系,食品出厂质量很难得到控制。

1.2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尚未建立

影响我国食品检验检水平提升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健全的监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有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并不具备检验资质,或者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的制度建立与管理存在不公平,都会对食品检验所得结果的权威性造成很大影响。而相关部门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立没有严格的审查程序,使得机构进入市场的门槛较低,造成了食品检验机构竞争之间的不公平。

2.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2.1形成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网络

2.1.1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推进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各级行政执法检验检测体系要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与本部门监管职责相结合,满足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监管和行政执法需要,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检验检测机构按依法授权的职能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每个环节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减少重复检验检测,保证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

2.1.2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要在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狠下工夫,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覆盖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监控、市场准入三大环节,执法监督检验、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生产经销企业连结紧密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通过严格资质审核,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制度,推动检测机构诚信机制建设,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市场。加快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加大重点检测项目的攻关力度,不断提高我国检验检测能力。

2.1.3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各省(市、区) 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履行职责,组织协调各监管执法部门切实将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作为加强食品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1.4培育开放的食品检验检测市场。要根据”政府引导、多方兴办、市场运作、鼓励竞争、推进联合”的原则,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食品检验检测中介服务机构,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步引进外资建设食品检验检测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开放的检验检测市场形成。除法律明文规定隶属政府部门的检验检测机构外,政府各部门所属的行政执法性检验检测机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都应当向中介组织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公正检验检测服务。鼓励中介检验检测机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取得相应资质,承担政府行政部门委托的执法性检验检测工作。

2.2形成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行为监管机制

2.2.1统一资质评价制度。严格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审核,统一全国的食品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人员上岗资格注册条件。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资质认定,明确准入条件、法则等,除法律明文规定外,不再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部门隶属关系等作为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

2.2.2各级政府切实负起督导责任。各省人民政府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责成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资质和行为进行监管。

2.3实现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避免不必要重复检测

2.3.1进一步落实“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 的精神,按照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减少各部门间及部门内部的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2.3.2在全国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资质再确认,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并以一定方式公布各类检测机构的基本信息和检测能力,供各部门和社会选择和利用。

2.3.3国家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定期更新国家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确保其时效性。对于经查证有行为不公正、出具虚假报告以及不再具备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

2.3.4建立监督计划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避免不必要重复检测。应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内和部门之间通报信息,必要时协调行动。各部门(行业) 监督检查的结果应相互通报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