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安全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质量安全研究

第1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1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现状

1.1源头环节

通常,农产品种植是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源头环节,其种植质量对整体供应链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种植仍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埋下祸根,引发社会潜在食源性疾病,威胁公众身心健康[1]。

1.2生产环节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食品生产市场存在大量的小规模作坊,食品加工缺乏安全保障,生产质量与生产环境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小规模、技术水平低、管理混乱等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生产环节主要面临的问题。

1.3流通环节

当前,我国食品流通体系较为标准、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国家投入力度较大,市场回报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国食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落后,食品流通受阻,主要表现为食品运输机械设备专业水平低,大多为干线运输,湿度、温度、运输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食品质量;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采用非专业运输方式,运输操作不符合标准流程,缺乏专业的运输设备[2]。

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中央政府应集中监管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执法环节,以法律威严约束食品安全。首先,应统一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立法,有效规范质量安全供应链。鉴于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有218项[3],涉及食品安全生产、运输等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统一化管理,有效管理分段立法。其次,相关部门应统一管理食品安全执法监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再次,我国立法、执法部门应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也在相应变化,在此基础上,相关人部门应统一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安全质量检验标准,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从行业角度出发,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解决同一食品监管标准多重化问题,引导食品企业尽早适应国家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与检测标准。

2.2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力度

我国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备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组织协调力度。食品行业协会是一种处于食品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自律组织,有效沟通政府、市场与企业,协调食品供应链多方利益。中央政府应联合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为食品行业协会合理监控食品安全供应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应不断提高食品行业协会的自律意识,提高其服务意识,指导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发展食品产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再次,食品行业协会应自觉提升协会综合价值,引导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中的领头、示范作用。当前食品行业协会仍存在规模小、数目少、现代化水平低[4]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全面覆盖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借力,以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

2.3提升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我国食品企业应从自身做起,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提升自身食品质量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发展战略。食品企业应认识到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均对企业食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完善供应链管理制度。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严格筛查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问题,保证从原料采集到成品运输销售,每一环节均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安全标准,创新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采取符合企业发展的方法及时解决生产、流通环节中的问题。同时食品企业应重视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员工对食品生产安全的责任意识,加强企业自身检验能力,健全食品生产管理体系。

3结束语

食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安全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影响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政府、食品企业以及食品行业协会应协同合作,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加大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管理力度,共同努力为人民打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高品质的食品消费环境,推动我国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罗丽纯.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17(36):8-9.

[2]黄彩霞.食品供应链环节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J].现代食品,2017(17):43-45.

[3]热比亚?吐尔逊,宋华,于亢亢.供应链安全管理、食品认证和绩效的关系[J].管理科学,2016,29(4):59-69.

第2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关键词】 食品供应链 食品质量安全 薄弱环节 关键控制点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管理系统工程,由于资源有限的天然属性,仅仅单靠监管体系构建这种监管资源的简单扩张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全部满足其所有环节过程的安全保障问题对监管资源的需求。因此,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优化问题,首先应通过适当方法分析判别薄弱环节所在并精确定位,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加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对于全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初步整理

1、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次研究的资料搜集以符合以下条件的新闻为数据源:(1)该新闻的来源为国内正规媒体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的报道;(2)该新闻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3)该新闻的时间是2010至2013;(4)该新闻以曝光食品质量安全为主题。

2、样本数据的初步整理

根据上述确定关于样本数据选择的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医源世界的食品安全模块的“安全快报”栏目、食品信息网、河南食品质量安全网以及其余权威媒体披露的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与河南省有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将所有事件汇总后剔除重复事件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根据相关权威报道进行资料补充后,得到的河南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原始数据来源统计如表1所示。

三、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分析

基于上述样本资料信息,以下本文将在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分析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找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1、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环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素,而每一个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根据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阶段,食品供应链一般可划分为农产品产出(A)-农产品初加工(B)-食品深加工(C)-流通与销售/餐饮(D)-消费(E)五个环节。为此,本文将针对这5个供应链环节,从动作行为原因、要素原因、卫生原因三个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如下图1所示。

2、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分析

基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分别按照供应链环节、深层次原因两个维度对2010―2013年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归类处理,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最终的统计频次总和为141,大于有效事件数103。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有些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引致因素并非仅限于一个供应链环节,而是多个供应链环节都存在。比如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单一食品安全事件,其违规行为可能包含了初加工环节,也可能包含了深加工环节。

表2横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最多的三个环节,也就是薄弱环节依次是:食品深加工环节(C-69)、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D-37)、农产品初加工环节(B-27)。其中,食品深加工环节的问题明显多余其他两个环节。表2纵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致因素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点是:添加有害投入物(b2-58)、劣质原料(b1-16)、人员环境不卫生(c1-15)、食品变质(c2-16)。其中添加有害投入物是最主要的本质原因,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其他问题。

3、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分析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三个薄弱环节是食品深加工环节、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农产品初加工环节,我们利用排列图进行直观描绘。排列图是将引起质量问题的相关因素按作用大小顺序排列,通过作累计百分比曲线,识别相关因素中的“关键的少数”,从而确定关键因素的一种直观图形,因此又称为主次因素分析图。基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进一步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排列图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河南省食品的关键控制点是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11%)、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人员环境不卫生(9%)。

(1)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纵观河南省2010―2013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有害添加剂的使用最易引发重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其不仅影响了河南省的食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其原因主要因为在加工环节,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单一用量少、难以识别,此外在加工过程中企业保密度高,加工同一种食品时使用多品种食品添加剂,造成其在行业内的监管标准难以制定,给监管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易受市场需求、成本压力影响而产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和处罚力度又不足以迫使企业改变。

(2)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问题(20%):一方面,因为流通、销售、餐饮分布广泛,种类复杂多变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的约束力有限,加之该环节人员流动性强,对食源性病原菌认知上的匮乏,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对食品信息了解不够,也缺乏了解食品信息的渠道,与企业或餐饮业主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主或餐饮业主受到利益的驱动可以轻易地隐匿食品信息或利用不良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损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3)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该环节此类问题多发是因为加工后的劣质食品与安全食品肉眼难以分辨,检测困难,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和通过长期博弈积累利润的共识,加之监管部门惩罚力度不够,也催生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4、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针对上文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控制点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关于农产品初加工和食品深加工环节的有毒添加剂频繁出现的监管问题,首先应该对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行为进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市场泛滥;其次,应通过改进抽样方法、加大抽样规模、频率等措施,努力提升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最后,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尤其是有毒投入物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甚至形成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从而弱化甚至消除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利益动机。

(2)关于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监管问题,首先是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卫生环境的抽查力度;其次,鉴于此种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搜寻性和经验性的经济学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来实现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控制,这就需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渠道多方位建立消费者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消费者举报奖惩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监督和举报职能。

(3)关于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监管问题,首先应针对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现状,建立食品可追溯体制和食品企业经营者的诚信档案,将食品安全信用记录和责任人身份信息相互关联,对于严重违法者一律不准许再踏入食品行业,并加大经济处罚和刑事责任处罚力度;其次,针对此类问题难以通过肉眼迅速、简单被识别的特征,应加大此类问题检测设备设施的投入和应用。

四、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其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对河南省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得到实际的参考和应用,并推进微观层面关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策略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63001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础研究计划(14A630009)。)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安玉发、张文胜: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13(6).

[2] 李红:中国食品供应链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5).

[3] 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4] 梁工谦:质量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第3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优质原料,食品产业和食品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程序多、配料多,食品流通进销渠道复杂,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都可能引起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保障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力度,建立完善的食品溯源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并且在全程监管的基础上实行食品溯源制度。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采用相关系统进行食品溯源,特别是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内食品溯源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现有食品溯源系统开发目标和原则不同,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不一致、系统软件不兼容,造成溯源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具体问题有:一是我国目前食品质量溯源系统多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开发的内部溯源系统,只满足本企业溯源的需求,但一般不实现溯源信息共享。二是现有系统溯源信息内容不一致,有简有繁。三是溯源链条较短,没有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溯源信息的传递。四是食品质量溯源终端的匮乏及服务模式的不可行性,阻碍系统的普及和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广泛应用,特别是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信息,为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规范食品质量追溯的管理标识规则,通过管理标识(如二维码、RFID)可确定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增强依据生产和销售链追踪产品的能力,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成功的要素之一。

2.食品质量安全防伪溯源管理系统

该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的接口,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为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和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使最终消费者能简易快捷地辨别消费产品的唯一关键信息,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品信息交割,在食品行业实施食品源头追踪及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服务能力。

3.食品溯源系统功能分析

政府部门:对生产厂家、产品流向准确监督把握,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控制相应同类产品的流向,做出应对措施。

生产厂家:对供应商、原料、生产厂家、负责人、产品的形成到最后产品流向准确把握,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快速定位到产品的每个环节,及时控制产品的流向。企业可进一步对商品出库、入库、物流等环节通过快速阅读管理实现严格监控,使业务网点具备商品核查功能。

经销商:对商品销售全流程实现全面、有效、安全管理和监控,汇集商品仓储、物流、销售等有效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统计数据。

消费者:商品使用两套二维码,食品溯源二维码及食品防伪二维码,食品溯源二维码可多次扫描,扫描后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溯源信息;食品防伪二维码在商品购买后使用,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真伪,扫描一次后失效。

4.食品溯源系统架构

系统包括数据中心、防伪信息标识、防伪系统引擎软件、交割软件和移动终端,一是二维码、RFID技术生成具有唯一标准特性的认证标签;二是认证软件客户端在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使用;三是建立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实现认证和交割。采用分布存储和分发检索技术构建食品行业数据库;商品标识采用二维码、RFID芯片技术,普通类商品采用二维码,特殊商品和重要商品采用RFID芯片;图形识别和芯片识别技术对商品真伪、原材料、生产制造、流通、销售、商品基本功用等信息进行云计算识别和解析,使低成本高效率的移动终端和完备的信息共享交换软件技术支撑数据库无缝结合,严密的数据认证和访问控制设计机制,实现对真伪信息验证的初次和非初次甄别,给予反馈信息,保证对商品真品的保护,为不同涉及食品质量安全应用对象提供服务。

本系统由构建中心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通过产品标识(二维码、RFID)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建立信息链接,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从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标识,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用户的智能手机客户端方面,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使用近场通讯(NFC),直接读取RFID芯片的信息,通过和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并行查询系统,从而得知该件商品的关键信息,达到食品追溯与召回。如下图所示。

5.关键技术

(1)二维码防伪技术

研发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解决二维码防伪,利用数字图像分数阶微分滤波器的非线性纹理增强特性以及其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的分数阶各向异性扩散特性,实现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

(2)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技术

研发“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核心技术,针对用户在购买前和购买后的不同防伪需求,构建可以多次扫描的售前防伪码;针对用户的售后防伪需求,构建一次扫描即作废的售后防伪码,并在商品的防伪码上,内嵌了渠道控制信息,作为溯源使用。

(3)标签转换技术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信息转换,为保持信息连续性,研发基于溯源树的标签(二维码、RFID)转换技术,在溯源树的支持下,从上游至下游的食品跟踪可以表示为对整个溯源树的遍历,而从下游至上游的食品追溯可以表示为从该产品信息所在子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解决食品周转环节信息采集更新的问题。

(4)数据同步技术

研发基于socket通信技术数据同步方法,通过socket数据表现形式为字节流信息,按照约定的数据单元格式进行数据的封装和解释,各模块按照时间确定同步更新的数据以及针对该数据的操作,在各阶段采集的信息数据上传到溯源中心数据库实现同步处理,以便消费者最后的溯源查询。

(5)基于云计算溯源技术

研发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并行信息查询系统,由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监测节点信息组成,包含传递信息、解译数据、安全性、数据广播、错误恢复、定位网络资源、找出符合成本的路径、消息与要求的优先次序等服务。

第4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河北廊坊

AbstractBased the 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Langfang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its exsiting problem was indicated and the reasons was analyzed for the status and effect of the manage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in Langfang.

Key wordsagriculture products;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status;Langfang Hebei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诸如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农产品的不科学收获,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完善以及市场监督管理不严等,导致农产品污染比较严重,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人畜中毒事件以及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时有发生[1-3]。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贸易,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廊坊市地处河北中部,位于京、津2大城市之间,幅员面积6 429 km2,总人口381.6万人。现辖2市6县2区(三河市、霸州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广阳区和安次区),9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建制镇60个),3 229个行政村。廊坊农产品主要供应北京及廊坊周边地区,仅蔬菜在北京市场上的占有率就达17%。廊坊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但涉及到廊坊市的基本民生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全省乃至京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因此,研究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1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成效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近几年来,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未发生一起因农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中毒事件。廊坊市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在种植面积和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逾12万hm2,分别在永清、三河、香河、固安、霸州、广阳等地,主要栽培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西葫、甘蓝、油菜等20多个品种,年产量650万t,其中450万t销往北京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为17%。目前,全市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环评认证基地面积达6.67万hm2,获证无公害农产品79个,拥有绿龙、翠仙、营绿绿色食品和经认证的有机食品6个,建立“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1.2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廊坊市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完善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10个县镇的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并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贸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专院校、宾馆、食堂、陪送中心等地新建23个农残速测点。每年完成农产品检测品种5 200个,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4 200个,农药残留常规检测1 000个,国家禁止的5种高毒农药检出率降低到零。廊坊市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基地83个、检测市场30个,抽取蔬菜样品、水果样品全部合格。

1.3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近年来,廊坊市每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集中打击和不定期抽查等多种形式依法开展对农业投入品的综合整治。对种子、农产品、肥料等农贸经营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凡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农贸企业、门店一律取缔,规范农贸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全市上下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通过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行为和依法查处其不法活动,有力地控制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非法销售,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环境。

1.4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

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由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廊坊市农业局主要负责蔬菜生产安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的实施工作,具体是2个批发市场和23个蔬菜基地共47个单位的试点,主要是通过工作管理档案、生产经营档案建设,推动蔬菜生产、经营规范化和诚信建设,促进蔬菜安全生产与放心消费。在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组织下,对47个试点单位逐一进行了初步检查验收,基本合格。

2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全社会的食品卫生法制观念不强。大部分消费者专业知识较少,缺少识别食品质量的基本常识,对假劣食品的危害认识不足,选购食品往往只注意价格,而对质量要求不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食品生产经营者数量多、分布广,尤其是一些游击式、分散式、小规模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诚信经营意识相对较差,对自身管理不严,对从业人员培训不够,在食品生产经营现场,经常可见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操作行为[4]。

2.2监管系统不够完善,监管部门查处难

许多食品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一些无证的个体业主和制假贩假者常常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法,让监管部门很难查处。主要是因为在监管过程中还存在漏洞,使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从布局上看,这些地方主要是分布在学校、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周边。

2.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廊坊市农业局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属起步阶段。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廊坊市发展标准化的意义和紧迫性没有被普遍认识,计划经济农产品短缺条件下形成的重产量、轻质量、无标准的思维定势和惯性阻碍了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小规模、分散化和非组织化加大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难度,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实施标准缺乏先进性、配套性、操作性,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不健全[5-7]。

2.4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食品的供不应求,使广大消费者形成满足于“吃饱、吃好”的观念,缺乏食品安全防范意识。2008年廊坊市在对500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随机调查中,有30%反映自己或亲友中曾遭遇不安全、不洁食品的危害。当遭遇不洁食品侵害时,多数被调查者都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47%的人表示“以后不再购买该食品”,32%的人“无可奈何,自认倒霉”;只有21%的人提出“向有关方面反映、投诉”。由此可见,广大消费者防范食品污染的意识不强,应对食品中毒态度消极,也是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隐患。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而且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程度的有效途径。现实表明,在现有的监管机制下,食品安全监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进行全面改革,从机构设置、法规和标准制定、执法力度、监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廓坊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不利局面。

3参考文献

[1] 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5):96-99.

[2] 宋怡,孙翔.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绿色壁垒[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3(10):8-9.

[3] 郝艳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农产品监测体系[J].中国园艺文摘,2010(3):170-171.

[4] 刘跃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黔东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调查[J].农技服务,2008(3):118-119.

[5] 何乐琴,李剑锋.慈溪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调研与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5(4):20-22.

第5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49-02

一、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技术不规范。为了获取高产量、高利益,部分生产者超范围使用农药、兽药及各种国家明令禁止的假冒和伪劣的农业投入品;不严格遵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农产品生产记录缺失,生产基地不按规定对生产进行记录;未进行生产检测,部分生产基地未按要求配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专职检测人员,由于缺少专业检测技术人员;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产地环境不达标,工业“三废”的超标排放,严重影响产地环境,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埋下安全隐患。

2.经营管理不规范。有些农贸市场未按要求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有些批发市场对入市销售的农产品只收入门费,只按照车辆大小、占地大小收取不等的进场费”,不把质量关,不索要产地证明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报告单,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大型超市、大型集贸市场对其内在的销售者进货时把关不严,购销台账不健全,难以实行质量追溯。

3.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政府对市场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虽然确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在操作中流于形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的布局、数量、检测能力都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农残、兽残、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尚满足不了需要,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农药、兽药使用得不到应有查处。导致大量质量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产销脱节,且没有有效的信息追踪系统,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

4.监管环节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部门职责交叉严重,直接或间接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兽医、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商务等部门。政出多门,监管效果并不好;监管部门失职现象严重,不按规定制度落实、执行;市、区权限划分不合理;部分区、县的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手段、设备落后,制约了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庞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到消费诸多环节,横向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纵向设置不统一,重复检查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同时也给经营者造成负担,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这种体制的弊端就越发明显。监督力量薄弱,虽然松原市要求各大超市及生产基地自配检测站(室);但在生产、销售环节几乎为零检测,根本查不到农产品的来源。

2.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检测结果的滞后性,给违法行为创造了一个广泛的流入市场机会,削减了执法力度;对职能部门的考核问责机制欠缺,责任体系不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欠缺是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原因;监管方式单一,激励与约束机制欠缺,没有形成社会治理机制,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仅依靠政府的管理,不能从方式、机制上着手,加上处罚力度不够,批发市场安全责任难落实等问题,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3.政府监管的法律缺失。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一方面,农产品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质监部门依据的是产品质量安全法,卫生部门依据的是食品安全法,工商部门则依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多法齐管,令相关部门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的效力不够,特别在惩罚机制上,不能够全面地深入地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惩罚和规制。

4.政府监管的标准缺陷。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不一,受到政府在农产品质量标准机构建设上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松原市的农产品标准制定部门所规定的标准不尽相同,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的权威化的质量标准。这给政府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政府投入少、设备陈旧、配套性差、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落后等问题,从而导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现实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质监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能力。

5.政府监管松散不力。农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多、小、散、乱、杂”的客观现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出多门,管理无序的现象严重,表面上看,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由于存在着多头管理,以及部门利益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各部门的具体行动难以协调,留下了较大的监管空白。

6.政府监管的信息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着信息不充分和不畅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尚未公开透明。在市场交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对外部性信息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一方面,市场经营主体和参与者难以及时了解政府的指令、技术法规和市场供需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服务的缺失,导致消费者难以了解市场质量安全动态和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造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消费信心不足。

三、松原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

1.强化生产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1)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环境保护培训和宣传力度;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体系;建立完善环境产权保护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鼓励政策;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调动农民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研究。(2)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和加强对安全用药和科学用药的指导、监督和管理。(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包括:制定和完善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结合松原市农产品区域分布实际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标准化基地建设中,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在病虫害的防治中,要求必须采用先进的动植物综合防治技术,选用高效低残毒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品种,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充分调动当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强化流通监管。松原市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1)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建立市场进货检测制度、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生产基地实施跟踪监测。(2)推广新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一一超市连锁配送。农产品超市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其中,基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实行连锁配送,建立放心菜绿色通道是农产品超市控制质量的特色措施;市场准入是把住质量的第三道关口。(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在松原市逐步建立和应用。信息可追溯性是指通过经记录的标记,对某个物项或某项活动的历史情况、应用情况或物项所处的位置进行追溯的能力。

3.完善支撑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1)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监管。不断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松原市已经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还应从松原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尽快制订并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已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以此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并对推广先进的农业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松原市与全国一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采取的是自愿性认证,这种自愿性认证对于认证工作的开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都非常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强制认证与自愿认证结合的制度。(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首先,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其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建立资源共享、联动管理的农产品安全信息中心;搭建农产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制度。

参考文献:

[1] 吴修立,郑国生,等.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体系初探[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2):17-19.

[2] 徐金星.中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求是,2009,(12):28-30.

[3] 金海水,张瑶.中国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2):19-21.

第6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安全检测;问题;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77-02

盐城市工业污染较少,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其农产品不仅提供盐城市800万城乡居民所需,还远销国内外各大城市。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高度,其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地方政府公信力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盐城市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领导和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检测工作的开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提高该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势在必行[1-2]。

1 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 检测机构逐步设立

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规条例要求,盐城市先后成立了8家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市级(盐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 家和县(区)级检测中心7家,其中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于2011年通过了省农委实验室资质认证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并具备定量检测63种农药、3种兽药、5种主要重金属含量的条件,成功跨进“苏北一流、全省先进”的行列,同时建湖、东台、阜宁、盐都等县(市、区)农产品质检中心也先后通过了省级实验室计量认证。

1.2 检测设备逐步配备

盐城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实验室面积约500 m2,在江苏省农委与盐城市政府支持下,逐步配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火焰)、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先进配套仪器逾100台(套)。2012年6月底,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组织申报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 000万元,并于2013年4月批准实施,对盐城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展望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项目建设的完成,将进一步提升全市实验室硬件实力,提升检测检验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工作的开展搭建更高更好的平台[3]。

1.3 检测工作稳步开展

一是市检测中心承担省农检中心委托的全省蔬菜农药残留异地监督抽检任务,主要做好其他县(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和超市销售的蔬菜的抽样和检测工作,仅2011年至2012年底已完成检测18批次2 160个样品;二是各检测中心开展全市蔬菜农残监督抽检工作,主要对市内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基地蔬菜和食用菌质量安全抽检和突发事件的专项检查,2012年完成蔬菜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抽检30批(次)、900个样品、6 098项(次),食用菌抽检荧光物质12批(次)、350个样品(项、次)。检测结果报上级有关单位,为其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管、指导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各检测中心督促盐城市2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检测室完成蔬菜农残速测自律性检测31 870个样品,对保障蔬菜安全供应和居民消费安全、推动市场安全有序运行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部分检测中心还承担着农产品风险监测抽样及全市“三品”认证抽样任务,2012年抽取3 240个样品送省检测,样品包括蔬菜、食用菌、稻米、花生、土壤、水等。

1.4 检测人员能力过硬

盐城市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正常进行。2012年举办了多期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市级、县级、乡镇级及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产基地检测人员796人次,对考核合格的检测人员颁发了市级检验员证;先后5次组织县级检测中心技术人员到省中心学习,并多次组织县级检测人员到市中心实验室手把手教做实验。同时,通过技术大比武或业务交流会等形式开展检测人员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2012年,盐城市选拔5名优秀选手参加了于10月15—17日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能决赛,盐城市荣获团体及个人双冠军。2013年5月江苏省举办了全省农产品多残留能力考核,盐城市检测中心以定性定量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考核。

2 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盐城市农产品检测工作有了很大提升,虽已初步构建了市、县(区)、镇、基地和市场5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但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在县(区)级检测中心中仍有2家未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基层检测站布点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尚未形成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监督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是否强化,部分地区基层领导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的了解,就不能很好地支持和督促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4-5];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商家和农户组织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安全意识薄弱,存在操作不合理、制度不完善、流通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抱有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

2.2 检测机构人手不足和业务水平亟需提高

虽盐城市已引进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全市8家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共有专职检验检测人员51人,其中具有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10人,中级技术职称18人。无论从市级还是县(区)级检测机构来看,都存在检测人手不足的问题。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好坏,取决于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科学素质,因此检测人员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关键[1-2]。目前,全市检测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本职工作不是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对于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检测标准和原理、风险评估、认证等缺乏相应的认识,而新聘请的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经验不足、缺少培训学习等问题,致使无法应对检测中的突况,无法保障检测质量。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型的检测设备的引进,加剧了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盐城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步伐。

2.3 检测经费相对短缺和运行成本相对过高

检测中心开展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市财政专项资金,业务经费不固定甚至没有,经费缺乏保障性和连续性,随着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加速和检测检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在设备采购上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设备的增加和人员的增多,每年的设备维护和耗材的需求以及人员薪资等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高。根据国家计量法有关规定,检测机构的计量仪器和计量器皿必须进行计量检定,检定周期一般为1~2年,同时检测机构资质需认定、复审,仪器检定费、资质认定、复审费、抽样费、标品和化学试剂购置费等必需的开支也加剧了经费的短缺,运转经费是仪器总投入的20%~30%。如要开展质谱定量检测还需大量资金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检测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资金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和运转[3]。

3 对策

3.1 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就要建立健全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为龙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站为依托,乡镇检测点为补充的覆盖全省的检测体系,同时督促好生产基地、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也要建立检测机构,利用快速检测设备,做好农产品自检,做到从产地、生产、流通领域3个监控环节上不断提高监督检测的能力。需要政府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产品检测体系的投入,同时要加强对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引导和管理,摒弃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支持下,在市场经济运转下,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成为“舌尖安全”的一道坚固防线[4]。

3.2 加强人才引进与技术培训力度

目前,针对盐城市的检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应提请市政府进行专题会办,通过将农产品检测机构列入全额事业拨款序列、增加编制人数、提高检测人员收入待遇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任务繁重,一方面要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的数量,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高素质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和公开选调社会上高水平的一线检测人员,以充实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检测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同行业之间的学习交流,深入学习及探讨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技术知识,使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适应目前愈来愈严重的食品安全新形势[5]。

3.3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

按国务院提出“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明确要求,各级领导要重视并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和增加财政投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系统运转和人员培训学习等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足额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无法顺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测的工作,无法保障老百姓的饮食安全,这不仅需要政府及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与督促,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4 参考文献

[1] 于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

[2] 李远.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90-292.

[3] 章力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6):12-15.

第7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体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概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形势[1]呼唤技术管理复合型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我国第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并于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生,从而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随后在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准吉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0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加[3]。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1]是研究食品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化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市场化提供科学的技术管理保障。其培养目标应该是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培养过去一直分散在农、医、理、工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传统专业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新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1]。

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各高校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制订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各有差别,专业的培养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2002年底在西安召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干课程研讨会上,各相关高校提出的主干课程汇集在一起达35门之多。教材建设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成套教材。当今食品科技类教材、图书日益繁荣,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材显得不足,且与实际脱节,教材滞后、内容重复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新的不安全因素会逐渐被检测和鉴定出来,从而成为新的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因为科技进步而“自然”减少。同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普遍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已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的宏观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科学、微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营养学、食品科学有关的基本理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加强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分析检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安全生产、分析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和参与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具备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积极遵守食品行业法律法规的基本素质;

2.掌握食品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以及食品生产基本工艺、设备相关基础知识;

3.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4.掌握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企业、市场和食品管理、卫生监督及国际贸易机构从事分析检验和质量评价的能力;

5.具备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

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对于食品原料性质和食品加工工艺的全面了解不够。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工艺和食品本身品质的变化了解不够,因此,很难客观地从一些质量安全事件中找到其引发质量安全的诱因。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致使教学内容无法深入。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分别为:(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姆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加工助剂;(23)其他。每类又包含多种食品添加剂,少则几种,多则达上千种。这就造成了《食品添加剂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既多又杂,且课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应用》主要讲授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常用品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上课教材选用郝利平等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添加剂》,其主要内容包括12章:食品添加剂概论、食品防腐剂、食品抗氧化剂、食品着色剂、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食品调味剂、食品增稠剂、食品乳化剂、食用香精香料、食品酶制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根据我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的酶制剂在前期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食品酶学》中已较为系统地学习,其中的营养强化剂在前期课程《食品营养学》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讲述,其中的食品护色剂、漂白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面相对较窄,而内容又比较杂,考虑到课程学时的限制,也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自学。

最终,发现学生通过对食品添加剂市场、食品添加剂企业,以及食品院校的调研,根据各类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对本专业先修课程、后继课程的衔接性比较差,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缺乏实践环节,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由于课时的限制,相对于食品添加剂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言,教学内容仅以理性学习为主,我院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中尚未开设相关实验环节。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使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化。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食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动向、注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为了加强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因配套独立实验课程,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适量的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但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理论教学,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力度不够。

随着食品添加剂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如食品添加剂新标准GB2760-2007[5]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多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新概念[6],以及微胶囊技术、生物酶解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为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以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速度,笔者认为,以往的食品添加剂教学中,关于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介绍力度不够,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和新信息。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依赖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可以通过提出如:当前食品添加剂有哪些最新技术和新产品你认为发展趋势如何如何解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等启发式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进行课堂分组讨论等主动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前沿技术和理论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4.闭卷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教学活动都要进行成绩考核,但成绩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就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我院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通常在考前突击复习以通过考试,考试过后,复习内容基本都以忘记,并不能达到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考试方式迫切需要改革。

参考文献:

[1]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109-112.

[2]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66-68.

[3]宋洪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轻纺,2009(11):42-43.

[4]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3-55.

第8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监管 问题 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是提高人类福利的基本要求,而食品安全则是健康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己经不容忽视的。寻求如何解决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是当前形势下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1、现行监管措施与监管对象现状不相适应

大多数获证企业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低,对食品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合法生产的理念,产品检验能力较差,能有效实施产品质量全过程控制的企业少,对原辅材料和产品生产过程的把关意识有所加强,但实施有待加强。前在证后监管工作中监管职能部门基本是根据国家的总体方针政策,套用国家的宏观措施或自行寻找措施开展证后监管工作。没有针对所监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和形成与本省或本市获证企业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监管中出现:监管不当、监管不力的问题。

2、我国食品的多种供应渠道和市场形式使得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难度增加

第一类,生鲜食品和食品原料市场。这些食品原料供应以散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主,少量在超市销售。其质量基本取决于农业生产管理,其流通也较混乱,质量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第二类,主食市场。这些产品除多由家庭制作外,基本以饭店加工供应为主,少量在超市出售。从目前情况看,制作主食类食品的原料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面粉中添加剂超标、大米过量使用增光剂等,给原料加工生产领域的监管提出了新课题。

第三类,副食品市场。由于副食品种类多、生产工艺差异大、产品发展变化快、利润相对高,客观上形成的造假空间也较大再加上不断更新的品种各异化、包装多样化等情况增加了群众鉴别食品质量的难度,所以在这个领域发生的假冒伪劣及质量问题较多,约占食品质量问题的60%以上。

3、食品安全信息体系的缺失,形成监管和服务的空白

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包括的系统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跟踪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除了互联网上的公共信息外没有建立起国家局和省、市、县(区)的支持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信息平台,造成信息的不平衡,获证企业基本情况的掌握基层得不到现场核查或许可证部门的信息支持,还重复地通过调查辖区企业获取信息,不仅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还往往信息不全,导致监管空白二是信息收集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地利用国家局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收集本地区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基层收集的信息大部分仅限于对获证企业的基本信息,如生产地及证书等基本情况,对获证企业持续保证食品安全的能力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无法利用信息实现有效的监管,更谈不上为食品安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4、经济实力的影响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所能投入的水平,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在特定历史时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功能只能达到一个社会经济所能支撑的高度。也就是说,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资金、人力资源、技术、设备、信息情报等等资源的投入都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实力。云南由于经济、科技基础薄弱,目前的经济和科技显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

1、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研究工作

只有做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发现现有饮食习惯和食品生产中存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才能在技术上生产出质量更高、更安全的产品,才能不断满足我国人民对饮食健康的需要,也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怎样处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出现的新问题、怎样去除食品质量与安全隐患、怎样利用科学技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怎样饮食最有利于健康等等,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

2、建立有效机制,发挥消费者作用,促进消费者健康、理性消费

消费者在证后监管和食品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能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对优质产品的形成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还关系到整个食品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一切蒙蔽,误导和欺骗的手段都是危险的,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身体健康和经济方面损失,而且造成政府监管信誉的散失,食品产品,企业和生产者被市场淘汰的结局。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正确引导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掌握科学的食品知识,促进消费者健康、理性消费。一是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利用社区、高校和媒体等资源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二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消费者联运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社区活动!解决消费者投诉或者专业人士对典型食品安全投诉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来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3、建立预防食品违法犯罪的质量与安全意识

所谓建立预防食品违法犯罪的质量与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继续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违法犯罪得不偿失; 二是要建立食品从业人员的信用制度,只有真诚守法的从业人员才有可能进行食品生产。在发达国家,对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商家处罚相当严厉,除要求立刻停业待查以外,还将伴随高额的罚款,而罚款额度之高足以使其关门倒闭,这样立法的目的就让商家清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过去,我国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违法人员的处置并不严厉,不法商贩和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完全不顾消费者健康赚黑心钱,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为了杜绝这种明知故犯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必须大幅度提高其违法成本,要让违法者倾家荡产、无利可图。同时,要建立食品从业人员信用制度,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对出现质量与安全的食品从业人员,一辈子都不能再从事食品方面的工作。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法规的不断建立健全,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看待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食品界实现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不断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系统整体的提高也必将促进食品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9篇: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控;食品安全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均收入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我国人民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所有的要求中,对食物的要求始终摆在第一位,是重点中的重点。可是,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中,食品安全现状并不使人感到乐观。媒体每年都有大量的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这些报道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到猪肉的瘦肉精,再到咸鸭蛋内的苏丹红,每次报道均会引起十分强烈的社会反响。政府部门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行政资源来确保食品安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的食品安全仍旧十分不乐观。从我国民众大量从香港、欧美等地区采购当地的奶粉中就可以看出,国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仍然十分强烈。而,最近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事件更是将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一系列著名餐饮集团一网打尽,甚至造成部分城市的麦当劳面临无餐可供的尴尬境地。严重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声誉与发展,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以上种种现象表明,食品质量安全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因此,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督监控办法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前提条件。

食品质量安全按照食品的流程可以分为2类,第一类是生产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第二类是食品交易过程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生产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3个,如,采用不合格的原材料,生产流程不合格,食品包装不合格。

食品的生产所需要的食材必须是符合卫生与健康标准。如果食材本身有问题,那么食物必然就会产生问题。以牛奶的生产为例,牛奶在生产过程中,最底层的环节在于奶农牧牛并生产牛奶。而奶牛往往会生病,生病奶牛生产出的奶水必然包含各种各样的病菌,或者包含为奶牛治病的药物的残留,如抗生素。那么这些牛奶就属于不合格的牛奶。不良奶农为牟取私利,完全可以将这些牛奶卖给奶厂。奶厂的检测环节如果出现问题,这些不合格的牛奶就可以进入奶厂内,并被加工制造成牛奶。那么,生产出来的牛奶就必然有问题。同理,包含着三聚氰胺的牛奶也会这样流入到奶厂中,导致牛奶内含有大量的化学制品,牛奶的质量不合格。

食品的加工和半材料的存储均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在食品的加工阶段没有按照标准进行生产,那么食品的质量也会产生问题。仍以牛奶的生产为例进行分析。鲜牛奶中包含了大量的细菌,奶厂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鲜牛奶进行除菌。如果在这个环节内出现问题,牛奶没有做到严格除菌,势必会导致牛奶的质量不合格。即便是牛奶已经除菌。假如生产线的管道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清洗和消毒,那么牛奶在流经这些不合格的管道时,就会受到污染。生产出的牛奶是不合格产品。

在牛奶生产出来时,牛奶是需要进行包装。如果牛奶的包装材料有问题,就会导致包装内的牛奶受到污染,牛奶的质量依旧无法达到合格。即便是牛奶的包装材料没有问题,包装的封装方式和封装技术也会决定是否会有细菌进入牛奶中,进而污染牛奶。或者,在进行食品包装时,为延长食品的质保时间,在牛奶中添加超标的添加剂,也会造成牛奶质量不合格。

第二类问题是食品交易过程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造成该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2个:不当的存储方式、超过质保期限。

食品被生产出来,它在一定的存储条件下,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证其食品质量。在这里,食品的包装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目前的包装技术而言,食品包装材料会起到重要作用。通常,以金属、玻璃和陶瓷为材料的包装,对食品的保护较好。以塑料为材料的包装,对食品的保护次之。以纸张为材料的包装,对是我的保护最差。即便是包装材料相同,周围的环境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是处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中,或者周围有侵蚀性材料,如酸碱盐等,食品的包装会受到破坏,食品的质保时间也会随之缩短。不当的存储方式会对食品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威胁。

任何食品,无论采用何种材料进行包装,在完全适宜的环境中保存,都会有质保期限的限制。当食物超出食物质保期限时,食物的质量就会低于适宜食用范围。

2.对食品质量安全保证的分析

对于不同的原因造成食品质量安全,应当采用的保证方法是不一样的。应当分别进行讨论和分析。

对于生产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对食材的验收,对食物生产时卫生的管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若在这些方面解决食品质量问题需要科学、严谨的食材检测技术,严格遵循食品生产流程规定,严格选用适宜食品包装材料。这些都是属于企业管理方面问题。也就是需要政府机关加大对食品生产厂的监控与管理,要求食品生产厂严格遵循食品生产加工包装的相关规定。

对于食品交易过程时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食品交易商对食品存储、食品管理方面的资金、精力的投入。在当前的条件下,对食品的存储最好采用冷藏方式,但是此方式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并且还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增加了食品存储的成本。因此,许多食品交易商会采取种种手段规避这种存储方式,对于某些不易存储的食品往往会引起食品质量下降。若要解决这些方面产生的食品质量问题。那么不仅仅需要政府加大对食品交易商的管理,投入行政资源进行定期检查。消费者本身也要注意不要到食品存储条件不好的食品交易商处购买食物,或者贪图食品的折扣,购买快要到期的食物。

以上种种分析表明,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仍然需要以政府做为主要力量与支持。政府在这里起到重要作用[1]!而消费者也应当注意保护自己,尽量到有保证的地点购买合适的食物。不要因为一时的方便或贪图便宜购买劣质食物产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