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导论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导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安全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质量安全导论

第1篇:食品质量安全导论范文

关键词:目标达成度;课程质量评价;仪器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49-02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通过测量能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物理量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以及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分析与化学、生物学、数学、电子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许多高校环境工程、生物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等专业的主干课程[1]。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分析仪器快速准确检测食品的各项理化指标的能力,但仪器分析各章节内容具有相对独立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本文采用目标达成度作为基本指标对2014学年春季学期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笔者所担任《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期望通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指标体系的建设和评价实施,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考察,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水平提供参考。

一、目标达成度表格设计

在设计进行目标达成度分析之前,笔者所在教研室承担《仪器分析》课程的老师经讨论对该门课程授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根据知识点完成试卷的命题并设计目标达成度表格,如表1所示,期末考试卷阅卷完成后对试卷成绩进行了统计。

表1中按照章节知识点进行划分,对试卷中题目的题号、分数与各知识点相关性进行统计,点号前表示大题序号,点号后表示小题序号。如果同一道题目考查了多个知识点,将会根据该题目中各知识的考查权重进行分值分配。表中是非题和选择题列标题为“5”的列中的单元格内容表示回答正确同学的百分比,列标题为“1”的列中的单元格内容表示回答错误同学的百分比。若为计算题,则根据相关文献进行统计计算[2],如总分为10分的题目中有30%的同学得到7~8分,那么该题目对应的列标题为“4”的单元格内容应该为0.30。分别用“5、4、3、2、1”表示每道题目获得对应分值的学生比例,“分值”表示该题目的满分,则:平均值=“5”×1ד分值”+“4”×0.8ד分值”+“3”×0.6ד分值”+“2”×0.4ד分值”+“1”×0.2ד分值”。

二、统计数据分析

按章节内容分析。试卷各章节知识点的得分率为62.1%~80.7%,平均得分率=65.6%,各章节知识点成绩分布比较平均,反映出学生对每章节的知识点掌握比较扎实。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得分率较低,光谱分析法导论和色谱法导论较高。原子吸收和气相色谱属于大型设备,学校台数较少,不是每位学生都有上机实验的机会,理论知识掌握得虽好,但仪器具体应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掌握得不太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通过本学期对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卷面考试成绩统计发现:(1)采用目标达成度作为该课程质量自我评价的指标,其评价效果较为理想,能较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2)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强化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3)要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艳明,赵晓松.现化仪器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第2篇:食品质量安全导论范文

《食品安全学》主干课程教学改革近年来,由于频繁发生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恶性事件不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已上升至人们主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微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毒素,食品掺假以及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一门专业,于2001年开始设置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特色核心课程之一,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对该课程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基本概念及原理解释清楚,避免混淆

食品安全学课程其理论性较强,需要掌握多元化的综合背景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广泛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轻松地去学习这门课程,首先需要解释清楚食品安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例如,食品安全学中涉及到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两个基本概念必须严格加以区分,避免造成学生对概念混淆。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大部分学生初涉及到这两个概念时,比较容易混淆。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就是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食品安全是食品卫生的充分条件。政府职能部门也通过执行全面的食品安全法来代替片面的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总结归纳包括以下四大基本原理,即“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体管理理念,风险分析理论,透明性原则,法规效益评估。对于理论性知识体系的阐述可以通过以教师授课为主,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参与课程的探索与讨论为辅助手段可能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与国际发展趋势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改革

与时俱进,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学科特色,尽量做到教与学和实际同步,提高学科专业的实践性与创新力,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广、最实用的信息。食品安全学涉及多个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对教学内容适当优化。目前,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看,主要是从事食品、化妆品等的分析检测、动物检验检疫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故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强化关于食品安全检测以及安全评价管理相关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通过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加,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要求学生主动关注最新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针对有代表性实时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分析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对于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求他们去主动关注相关的最新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实时案例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例如,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之一,由于农残超标影响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检测手段的高端精准化以及严厉苛刻的标准法规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首先需要对农药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包括国标方法以及一些快速检测方法等进行阐述。对于存在的这种贸易技术壁垒如何去克服,需要将我国现执行国标检测方法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法规(如欧盟标准等)接轨,如何利用先进,权威,国际认可的分析手段进行检测并严格把关。另外,我们知道食品的流通范围广,流通速度快,流通环节少,对于达到老百姓手中的那些瓜果蔬菜中是否存在农药超标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有效采取快速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确保这些食品的安全性,将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快速准确地反馈给消费者,人人都能吃上放心食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相关最新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以满足我们日常食品安全监测需要。

四、与优秀食品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一体化,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不但要求他们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通过与生产企业相互对接,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感受具体每个环节的控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安全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本专业老师积极联系与周边一些优秀食品生产企业,如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太太乐鸡精、上海金龙鱼等建立了学生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控制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每次实习结束,通过学生实习报告可以看出,他们通过现场实践体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17.

第3篇:食品质量安全导论范文

关键词 茶叶质量安全与检验技术;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84-01

茶学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其研究领域涵盖了茶叶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包括茶树种质资源、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树天然产物利用、茶叶生物化学、茶叶质量安全、茶叶机械以及茶叶经济管理与文化等方面[1]。近年来,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消费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茶叶“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污染潜在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危,同时也导致茶叶出口屡屡受挫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2]。茶叶质量安全与检验技术作为茶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为学生全面科学理解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掌握其检验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茶叶消费者科学正确认知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正确了解茶叶质量与安全的基础知识及茶叶中污染物的检测技术,掌握茶叶在“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的污染物来源及其控制对策,科学认识媒体有关茶叶质量安全事件的报。另外,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与茶叶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同时对茶叶质量与安全的信息管理及应用有所了解。

2 课程安排及教材选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该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此时开课有助于学生科学认识茶叶质量与安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赵杰文和陈全胜编著的《茶叶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主要侧重于茶叶中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与方法,茶叶质量安全事件案例、茶叶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其控制对策等方面的内容较少[2]。故在选择此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搜索和整理以完善教学资料,并辅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编的《茶叶质量安全与HACCP》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编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册:茶叶卷》作为参考[3-4]。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教材和辅助教材,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搜集与课程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根据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与视频来学习相关知识。师生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茶叶质量安全与检验技术课程的积极性。

3.2 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教学情况,根据选定的教材和辅助教材,对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突发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相关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认知和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系统。

3.3 考核方法改革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茶叶质量安全与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必须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然后结合考核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的茶学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加大改革考核力度,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50%)、实践考核(30%)以及平时成绩(20%),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4 探索师生翻转教学

茶叶质量安全与检验技术内容涉及面较广,除利用仪器设备进行茶叶中污染物的检验技术内容,还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专题,如茶叶在“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及其检验技术、茶叶在“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铅的来源及其检验技术、茶叶在“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稀土的来源及其检验技术等,其中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及其检验技术又可细分为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除虫菊酯类农药、新烟碱类农药等。为了避免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枯燥乏味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课堂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令学生成立学习小组,3人一组,每组指定1个专题,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协作,集体备课,并推选1人进行课堂讲解。课堂时间一分为二,第一小节交给学生,由他们阐述搜集到的文字及视听资料,第二小节教师进行简单点评并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5]。

3.5 加强案例教学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将理论的知识点融合到实际案例中,如“绿色和平组织茶叶农药残留事件”“红茶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事件”“输欧茶叶高氯酸盐事件”“香精茶事件”等茶叶质量安全事件,选取代表性强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效果。以2016年年初曝光的“输欧茶叶高氯酸盐事件”为例,高氯酸盐为茶叶中的新型污染物,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理化性质、污染来源、预防措施,并对照相关的资料和标准了解其通过饮茶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身体的伤害[6-8]。

4 参考文献

[1] 叶乃兴.茶学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赵杰文,陈全胜.茶叶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茶叶质量安全与HACCP[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册:茶叶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 岳希举,游新侠,魏龙.《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6(16):68-69.

[6] 朱建华,钟瑞敏.《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0(6):206-207.

第4篇:食品质量安全导论范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PCR检测技术 分类 应用

前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营养、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因此,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准确、简便检测,对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以及食品链中致病性细菌的溯源追踪具有重要作用[2]。

尽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但传统的检测方法费时、操作复杂,因此,针对食品中的致病和致腐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3]。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方法应用于微生物检验,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突出优点[4],因此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1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概况

PCR(PolymeraseChainReae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也称无细胞克隆系统。该方法可使极微量的目的基因或特定的DNA序列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扩增至百万倍[5]。PCR技术是1983年由Millus和Cetus利用DNA变性与复性原理,针对目的基因设计一对特异寡核苷酸为引物的DNA小片段和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DNA聚合酶,以目的基因为模板进行的DNA体外精确扩增技术.由于反应进行多次循环,所以在短时间内扩增获得大量目的基因[6].PCR扩增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来检验和纯化,进行克隆、转化和测序.此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在该技术的应用中,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和其他一些真菌上面,也有报道在肉中微生物检测的应用[7],相信该技术的成熟应用必将为食品学研究带来变革。

2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8、9]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1)模板DNA的变性 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2)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3)引物的延伸 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这就完成了一个PCR循环,新合成的链都可作为下一次反应的模板,因此扩增产物的量是以指数级方式增加。

3 PCR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从食品基质中直接提取DNA作为模板进行PCR分析,由图谱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的情况,作为食品的一项特性,与理化、感官特性一样,可以用于分析, 这种方法可作为食品生物特性的鉴定和食品质量控制的有效工具。PCR还可用于检测矿泉水的卫生质量。研究表明地下水和矿泉水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且样品中还存在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含特定微生物种群的食品,其PCR图谱非常简单,每条带都与预期的菌的条带相对应[10]。如酸奶、含益生菌的饮料或基质, 可以用来鉴定产品中的益生菌含量与标签上所标明的内容是否一致。

3.1 PCR技术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近几年,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因此PCR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上的应用,对水产经济动物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Lin[11]对从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和紫石斑鱼(E.laneeolatus)分离的NNV编码衣壳蛋白的RNAZ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3.2 PCR技术在饮用水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应用

饮用水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蠕虫等4类.大部分为肠源性,由粪便污染环境,再通过消化道进入新的宿主.由于人类以及动物粪便污染是水中病原体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所以说污水是威胁健康的主要渠道.各项研究表明,PCR 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的种群特征,能够迅速、准确水样中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6]。

3.3 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具有敏感、专一等特点,不仅可以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且可以鉴别同一种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菌株和非致病性菌株,因此应用PCR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12]。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部分常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PCR检测已有相应的商品试剂盒出售。

3.4 PCR技术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

沙门氏菌能造成全身感染、食品中毒以及非常重要的动物性传播疾病。近年来,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得到了迅速发展。用PCR技术对各种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和已知被该菌污染的鱼粉和动物产品的肉汤养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高,且灵敏、快速,可检出0.05pg水平的DNA,并可在1天之内完成[13]。

4 结论

PCR在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前景很大。当前,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耗时、昂贵,而且结果也不是那么准确,但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便可快速的得到可靠的结果。PCR可快速监测食品成熟阶段中微生物的情况,评价产品中微生物的群落。总之,PCR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环境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及检测速度,克服了传统培养法的种种缺陷,随着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必将会得到更加普遍的推广和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 考 文 献

[1]杨卫军, 张小军, 张坤朋, 张光杰. 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 4: 16-18.

[2]Bhagwataa. Smiultaneous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Salmonella strains by real-tmie PCR[J]. Int J Food Microbio, 2003, 84: 217-224.

[3]徐岩, 张丽萍, 顾国贤.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鉴定啤酒腐败菌的最新进展[J]. 酿酒科技, 2000, 27(5).

[4]Noble R T, Weisberg S B. A review of technologies for rapid detection of bacteria in recreational waters [J]. Journal of Water and Health, 2005, 3(4): 381-392.

[5]方平. 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 学术论坛, 2006, 11: 14.

[6]金明兰, 尹军. 饮用水中致病性微生物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4: 57-60.

[7]徐振, 徐幸莲, 周光宏. PCR-DGGE/TGGE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J ] .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7): 94-96.

[8]彭会清, 余盛颖, 赵欢. PCR技术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 21, 5: 610-611.

[9]瞿礼嘉.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0]王俊钢, 李开雄, 卢士玲. PCR-DGGE技术在食品微生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09, 6: 59-62.

[11]Lin C S, Lu M W, Tang L, et al. Charaeterization of virus like partieles assembled in a reeombinant baculovirus system expressing the capsid protein of a fish nodavirus[J]. Virology,2001, 290(l): 50-58.

第5篇:食品质量安全导论范文

关键词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食品相关课程 实验教学改革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 food related curriculum proble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professional food relat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the specialty food related courses.

Keywords 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 food related courses;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纽带。①实验教学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开设院校少,其培养模式尚不成熟,教学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还存在诸多不足。②③本文通过笔者近年来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部分院校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谈谈对该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现状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专业代码100402)原名营养学专业(专业代码100204S),学制四年,为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19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如扬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医类院校(如徐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中医类院校(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以及农林类院校(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校。④据统计,现阶段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医院营养科以及食品、生物科技、餐饮等相关企业。

徐州医科大学于2008年获批了食品卫生c营养学专业并于2009年9月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迄今已经连续招收8届学生,每届招收约50名学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知识,能在教学、科研、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监督以及公共餐饮等机构从事营养指导、食品安全管理以及营养教育和咨询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由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及食品科学等4个模块组成,其中营养学和食品科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我校食品科学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由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与安全、食品安全检验技术、食品工艺学导论、功能食品学和食品安全监督等7门课程(以下简称“食品相关课程”)组成。食品相关课程总学时为351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256学时,实验课学时为95学时。

2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新专业,各个高校均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办学经验不足的情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实验教学内容结构不当。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偏少,导致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2)学生主动学习观念不强。(3)实验教学设备陈旧,现代化教学设备数量不足或缺失。(4)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偏少。(5)考核方式单一,成绩评价体系尚不完善。(6)学生创新能力不足。(7)实验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师资短缺。

3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3.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去。通过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压缩简单验证性实验,逐步淘汰落后的、过时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的综合实验能力。经过实验教学改革,我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比例均达到90%以上,部分课程达到100%。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准备工作

传统的实验准备工作主要由实验中心教辅人员完成,而学生对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不甚了解。我们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参与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仪器的调试、预实验等工作,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此外,指导学生科学的采集部分源于日常生活的实验样品,也是一种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的良好手段。如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和大肠菌群测定实验中样品采集自校内河水、教师办公室饮用桶装水及实验室自来水等水样;色素测定实验中样品采集自校内超市出售同一品牌的三种不同风味的碳酸饮料;蔬菜农药残留测定实验中样品采集自学校周边的农贸市场;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实验中的样品来自不同品牌的香肠。由于样品源于日常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环节的兴趣。⑤近年来,本专业依托省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大力建设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引入了一批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测试手段,如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凯氏定氮仪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脂肪测定仪测定食品中的粗脂肪含量,农药残留速测仪测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含量,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食品中的微量元素等。这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测试手段的使用顺应了时展的需求,使学生能更好地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相衔接,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3.4 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食品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与食品生产实践联系密切。搞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食品生产企业参观和生产实习,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的合作,能够使学生对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食品原材料的加工、食品的生产、检验分析、品质控制等环节有所了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向带队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问并进行讨论,克服了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5 改革实验教学考评方式

加强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估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⑥传统的实验成绩考核主要是依据实验报告进行考评,考核形式单一,无法体现对实验过程中基本操作规范性考查,导致学生只重视实验报告,而忽了实验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主要从实验纪律、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协作能力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4个方面完成实验考核。实验纪律考核占比10%,主要考核学生有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是否轮流参与值日等内容评定。实验基本操作考核占比40%,主要考核学生基本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否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协作能力占比20%,主要考核实验小组成员在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比30%,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情况、原始数据记录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情况。通过这种考评方式,学生需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合理分析实验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6 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型实验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部分学有余力且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训练,以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欲望。一方面鼓励学生组建科研兴趣小组,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研究项目构思、标书的撰写、实验的实施以及研究成果的发表等工作。近3年来,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校级7项。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担当科研助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优劣,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专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注重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同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地适应教学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部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以提高专业素养,以此保证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全面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

4 结语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讯作者:李远宏

L芑鹣钅浚盒熘菀窖г阂判闳瞬趴蒲衅舳鹣钅浚D2014002)

注释

① 马万里,刘丽艳,齐虹.本科生创新实验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48-249.

② 顾翠英,韩志芬,夏花英,孙丽红,朱明哲,刘霞.营养学专业教学实验更新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2.3:27-30.

③ 戴霞.高等中医药院校营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63(11):69-70.

④ 孔刚,孟莉,吴学森,王建军,何慧.医学院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2015.15:123-125.

第6篇:食品质量安全导论范文

关键词:流通领域 产业安全 危机管理

我国流通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流通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型转向相对自主的市场型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入世以来内外贸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具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传统封闭式计划流通体系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均由国家统购统销,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具有严格的“分配型”特征。国有垄断批发企业在商品流通中行使着行政分配职能,这一阶段的商品流通更多的呈现出分配为主的封闭式特征。

(二)新型市场流通体系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改革初期集贸市场的恢复为起点,商品交易市场得以兴起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得到迅猛发展。这一阶段商品交易市场的兴建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标志着商品流通主体的变革,市场体系成为流通领域的核心。随着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的不断扩张,步入21世纪以来涌现的假冒伪劣、食品安全、偷税逃税等问题也不断得以规范和调整。不可否认,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极大的活跃了我国的商品流通渠道。此外,对国有商业的改革重组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问题。从计划流通体制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国有商业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影响着流通主体的产生,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国有资本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转变方向。

(三)开放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

自中国加入WTO且签订《服务贸易总协定》以来,流通业进入对外开放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将会受到国外商业资本进入的冲击,首先表现为经营规模庞大、资本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对我国流通领域市场主体的直接冲击。外资商业资本的大量注入伴随着零售业态结构的多元化变迁,流通领域的发展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外资对我国流通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同时也对增强流通主体竞争力、完善流通功能、健全流通法制规范等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

上述三个阶段简要的概括了我国流通领域的探索与发展,每一阶段都伴随着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问题。如何促进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危机的优化管理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流通领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领域,它承接着近四亿的消费群体、成千上万种类的商品以及2400多万个经营企业,是一个环节层次多、渠道丰富的系统。流通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内贸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论界对于流通领域的地位问题,经历了从“无流通论”到“流通基础论”继而到“流通战略论”的认识过程,目前流通产业的基础论和先导论在理论界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洪涛(2011)根据我国流通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13%左右的现象,认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兴的基础产业。刘国光(2011)也认为流通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基于我国经济由供给约束向市场需求约束的转变、国家综合国力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合理地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完善市场监管。将流通产业定义为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对于促进流通业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流通领域所出现的一系列诸如农产品买卖难、流通环节加价、应急调控不足等问题,对流通领域的地位有了新的审视。

与此同时,我国流通业在促进消费和引导生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流通业作为经济系统运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发展和壮大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促进价值实现。基于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关系的视角,宋则(2009)认为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即期消费、开发潜在消费,同时还有利于节能降耗、扩大就业。因而其政策含义是推动流通业的发展能显著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张、消费规模的扩大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促消费、扩内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从生产的角度,王俊(2011)等学者通过运用制造业和流通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流通规模的扩大能显著提升制造业TFP,即流通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虽然流通领域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效应,但是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流通产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剖析与解决也是我国流通领域的危机管理与优化的核心所在。

流通领域现存的问题

(一)流通产业安全问题

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具体到我国的流通领域,流通产业安全即为流通业在开放条件下保持有序竞争、健康发展,总体上和地域上均不受外国资本潜在控制威胁的状态。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外资流通业在我国超速扩张的经验分析,认为跨国流通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凸显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抢占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等。在经验上,外资流通企业的快速扩张已经造成本土流通企业经营困难,国内制造企业严重依赖外资流通企业,传统制造企业边缘化,政府应急控制能力弱化等问题。综上所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流通产业安全问题应该充分引起重视和关注,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现有外资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流通成本上升压力较大

随着网络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中的渗透,当前流通渠道中的“扁平化”趋势显著。在流通环节减少的同时,物流领域的流通成本不降反增。流通成本上升,表明实体经济中综合成本的基本结构发生了趋势性变化,流通中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减排成本刚性上升势头难以扭转。随着我国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张,成本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流通领域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加之流通环节中加价现象显著,无疑增加了单位流通成本。其中恶意囤积货物、串联涨价等行为也反映出我国市场流通系统中,人为提升流通成本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反映了市场监管和物价调控方面的不足。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市场流通体系良性发展的长期因素。

(三)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严峻

近年来,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舆论热点,有毒有害商品、假冒伪劣以及“三无”产品充斥在流通各环节,将流通监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民生与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食品流通领域缺乏必要的质量安全准入机制,加工环节不规范以及缺乏食品质量监管体系等原因,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市场监管问题亟待解决,也是我国流通领域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

此外,流通秩序紊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流通领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严重影响着流通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合理整顿流通秩序、规范流通主体的行为也是我国促进流通方式转变和完善流通体系的题中之义。

流通领域的危机管理与优化策略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中国流通业参与国际分工已不可避免。作为流通产业中的企业,应该树立全球竞争观念,通过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构筑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全球性网络;及时实现管理手段和技术的更新,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政府部门则应发挥政策的计划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应鼓励企业引进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型业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另一方面合理利用规则保护本土企业免于遭受外来资本的冲击,同时应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行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集团,推动国有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其次,发展现代流通业,降低流通成本,关系到流通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经济流程的整体转型。针对流通领域物流成本上升、中间环节加价等推动物价上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着力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完善流通网络规划和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自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下发以来,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实施方案,如降低流通领域偏高的收费标准等旨在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的政策陆续出台,对于有效缓解成本上升压力有重要作用。根据商品流通的横向扁平化特点,需要树立“大流通思维”,创新流通管理机制,以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节省流通时间。

再次,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乱到治的过程,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于政府监管。具体而言,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时,政府应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督,在注重保持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基础上实施适当的行业准入;强化食品标签的标准化制度,明确食品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授权机制,保证各标准之间有效、统一、协调运转。此外,政府还应该致力于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力度,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相互协调配合;加强流通领域法制建设,健全规范流通行为的法规,完善以流通基本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监测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为流通领域的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从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出发,应大力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商业信用体系以及流通法律体系的完善。只有政府和企业针对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明确自身职责,针对自身长远战略做好危机管理,才能整体提高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促进流通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

结论

发达的流通业是市场经济的支撑,构建发达的市场流通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也是从制度层面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要结合国情、认清形势,统筹规划、注重创新。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应正确认识我国流通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正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核心,也有利于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平.商品流通领域亟待立法规范[J].商业时代,2006(10)

2.罗宇航.流通领域内国有商业资本控制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

3.唐国标,汪海涛.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J].江南论坛,2013(3)

4.王晓东.完善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宏观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