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肉牛养殖管理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

第1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一、目标任务

2012年,草畜产业项目建设以“人均饲养两头牛”为目标,以“十园千户工程”和现有养殖公司(园区)巩固提升工程为抓手,继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多元化牧草种植,破解饲草季节性不平衡难题;继续抓好架子牛补栏和良种母牛保栏工作,破解肉牛饲养总量不高难题。实现饲养规模由“小群多户”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提升,产品营销由“作坊式”向产、供、销一体化提升,饲养管理方式由传统型向科学化、现代化提升。始终抓好良种繁育、饲草加工、疫病防控、科技服务和市场营销“五大体系”建设,提升“肉牛发展模式”,推动肉牛产业上档次、上台阶。新建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公司)10个;培育科技养殖示范户1050户,每户存栏肉牛5头以上,畜牧机械化程度、饲草加工调制率和标准化饲养普及率均达到100%;创建国家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3个;全年完成黄牛冷配改良3万头,保护良种基础母牛5000头;更新、补播紫花苜蓿2万亩,种植饲料玉米3万亩,推广玉米秸秆揉丝青黄贮5万吨,打捆包膜青贮10000包;继续落实以奖代补扶持政策,重点对规模养殖园区(公司)、养殖大户和招商引资及龙头加工企业予以奖励;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使免疫率、标识率和抗体检出率均达到100%。到2012年底,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23万头以上,其中:存栏9万头,出栏14万头以上,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010元,增长18.8%。

二、实施内容

(一)肉牛养殖(园区)公司建设

新建存栏肉牛100头以上养殖园区(公司)10个,其中存栏肉牛500头以上园区(公司)2个,园区(公司)按规划要求建双列式标准化暖棚牛舍和青贮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配备饲草加工调制、配送及改良防疫设施设备,规范饲养管理,实现人畜分离。扶持引导开展肉牛规模养殖,增加经济效益,走自主经营、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原有规模养殖公司(园区)巩固提升工程

对历年建设的25个肉牛养殖公司(园区)进行巩固提升,指导开展标准化养殖:

1、规范养殖公司(园区)管理,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督促在家畜防疫、入园消毒、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强化管理。

2、加大肉牛补栏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牛棚满负荷开展肉牛扩繁育肥。

3、制定饲养标准,加大科技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使其将配合日粮饲喂技术、玉米青黄贮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和肉牛高效育肥技术长期应用于养殖生产。

(三)肉牛科技养殖示范户建设

1、建设数量

结合县委、政府确定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确定15个村,培育肉牛科技养殖示范户1050户。

2、实施地点

新民乡石嘴村、西贤村;泾河源镇南庄村、兰大庄村、龙潭村;兴盛乡红旗村、新旗村;香水镇下桥村、上桥村、暖水村;黄花乡胜利村、羊槽村;六盘山镇李庄村;大湾乡何堡村、大湾村。

3、建设内容

(1)每个村发展存栏肉牛5头以上科技养殖示范户70户,15个村共发展示范户1050户。

(2)示范户保证户均建有50平方米标准化牛棚一座,30立方米青贮池一座。

(3)示范户畜牧机械化程度、饲草加工调制率和标准化饲养普及率均达到100%。

(4)大力推广肉牛科技化、标准化养殖新技术,提高养殖示范户科技养殖水平。

(四)肉牛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创建

1、创建国家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1个。

建设地点:六盘山牧业公司。

建设内容:

(1)制定肉牛养殖技术规程,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购置TMR设备1套。

(2)加大肉牛补栏,养殖公司存栏肉牛达到1000头。

(3)建全自来水冬季提温及饮水系统。购置太阳能热水器10台,贮水箱20个,改造饮水管道500米。

(4)推广玉米秸秆揉丝青黄贮、打捆包膜青贮等新技术,配发秸秆揉丝机一台、饲草拉运三轮车一辆。

(5)培训高技能专业人员4人,养殖技术人员50人(次)。

2、创建自治区级科技养殖示范基地3个。

建设地点:大雪山牧业公司、泾水牧业、犇腾肉牛养殖公司。

建设内容:

(1)开展肉牛分群饲养及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

(2)加大肉牛补栏力度,每个养殖公司存栏肉牛均达到500头以上。

(3)每个示范基地购置饲草打捆机、包膜机1台,推广玉米青黄贮、打捆包膜青贮等技术。

(4)每个示范基地配备10吨型秸秆揉丝机一台,配备饲草拉运三轮车一辆。

(5)每个基地培训高技能专业人员2人,养殖技术人员20人(次)。

(6)使用自治区“良种肉牛管理系统”,对存栏肉牛全部建档立卡,建全肉牛饲养管理生产台帐。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黄牛冷配改良工作。全年引进优质西门塔尔、利木赞肉牛冻精6万支,采购冻精贮藏液氮2.4万立升,年内冷配改良黄牛3万头。

2、良种基础母牛保护补贴工作。建立改良基础母牛保护管理机制,年内保护良种母牛5000头以上。

3、维修、改建乡村两级黄牛冷配改良点5处。

(六)人工种草及草原管护工作

1、全年更新补播优质紫花苜蓿2万亩。

2、加大草原草地管护力度,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积极开展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加强草原防火工作。

(七)饲草加工调制工作

1、推广饲草打捆包膜青黄贮新技术,采购饲草青黄贮打捆包膜机5台,年内推广青黄贮打捆包膜饲草10000包。

2、加工调制青黄贮饲草5万吨。

(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扶持县内从事草畜产业种、养、加,产、供、销龙头企业,促进草畜产业链快速发展。

2、充分利用六盘山活畜交易市场“洼地”效应,搞活全县肉牛流通、交易、屠宰市场。

3、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举办肉牛加工产品推介会和建立网络网站等形式,加大对优质牛肉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牛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举办2012年赛牛会(含肉牛交易会)。

(九)贷款贴息

对规模养殖公司、养殖大户及饲草加工配送企业给予养殖业贷款贴息。

三、政策措施

(一)项目建设补助标准

1、新建标准牛棚经验收合格后,每平方米项目补助60元,青贮池每立方米补助80元;新建养殖园区(公司)饲草料房也纳入补助范围,补助标准同牛棚建设。

2、新建养殖园区(公司)水、电入场,公司主要道路、场地用混凝土硬化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5万元补助资金。

3、肉牛科技养殖示范户和良种母牛保护示范村存栏良种母牛全部实行建档立卡,经监测后,对长期保栏开展改良繁育的每头母牛每年给予500元补助。

4、新建一处黄牛冷配改良点(面积33平方米以上),并配置完备的冷配改良器械,给予补助资金1.8万元;维修改建黄牛改良点,每个改良点补助资金6000元。

5、养殖户每种植1亩紫花苜蓿项目补助2kg种子。

6、对规模养殖园区(公司)及养殖大户投放中型畜牧机械,散养户投放小型畜牧机械,畜牧机械享受自治区农机具补贴政策。对未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的饲草拉运三轮车,采取项目补助、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发放到养殖园区(公司),每辆补助0.8万元。

(二)贷款贴息

对新建的2个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公司给予贷款本金50万元利息贴息。对其余新建规模养殖公司以及养殖科技示范村的养殖示范大户给予贷款利息贴息。

(三)落实以奖代补政策

1、新建养殖园区(公司)以奖代补。新建肉牛养殖公司按标准完工后,改良防疫设施设备齐全,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善,能够开展规范化养殖,存栏肉牛在100头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200头以上的奖励10万元,300头以上的奖励30万元,500头以上的奖励50万元。

2、养殖园区(公司)巩固提升以奖代补。鼓励原有养殖公司(园区)加大肉牛补栏力度,经监测,牛存栏长年稳定在1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5万元;牛存栏在2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10万元;牛存栏在3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15万元;牛存栏在5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30万元;牛存栏在10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3、养殖示范户以奖代补。年内确定的15个村1050户养殖示范户,经对基础设施验收及牛存栏监测后均达到要求的,每户给予3000元的奖励。

4、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对于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科技养殖示范基地,经验收达标后,分别给予以奖代补资金20万元和10万元。

5、饲草青黄贮以奖代补。饲草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园区(公司)和养殖农户开展玉米青黄贮的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标准为:500立方米以上的每立方米补助25元。大力推广打捆包膜青贮技术,每吨补助80元。

(四)龙头企业以奖代补

1、对当年通过招商引资或其它方式在我县从事肉牛屠宰加工的企业,年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年终一次性以奖代补100万元;

2、经检疫监测,年屠宰加工肉牛在100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以奖代补50万元。

(五)建立保险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草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六)举办2012年赛牛会(包含交易会)

举办2012年赛牛会(包含交易会),对县内养殖园区(公司)及农户饲养的良种肉牛进行选评,对获奖牛主给予奖励。

四、管理办法

采取政府引导,银行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

1、养殖园区(公司)建设管理。县委、政府与各乡镇签定养殖园区(公司)建设责任书,制定责任制、限时制。各乡镇要按照肉牛养殖园区(公司)建设规划设计建造,实行“八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建造模式,统一饲养模式,统一资金管理,统一污染治理,统一饲养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销售。

2、良种母牛保护监测管理办法。对确定保护的良种母牛统一佩戴耳标,开展建档立卡,建立台账,全部录入计算机管理,长期进行动态监测,年底对存栏稳定,且能够繁育的良种母牛给予补助。

3、存栏母牛、犊牛保护办法。对全县存栏母牛和良种牛犊实行保护,对屠宰和出县境的母牛、良种牛犊实行逐级报批制度。

4、牛棚、青贮池建设管理办法。继续鼓励支持养殖大户建设肉牛集中养殖园区(公司),实行人畜分离,科学养殖。养殖示范村牛棚、青贮池建设实行报批制度。

五、主要措施

(一)抓责任落实。各乡镇要把草畜产业项目建设工作置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县农牧局、畜牧中心积极做好乡镇对接工作,负责选派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每人定点承担1个养殖园区(公司)、示范村的技术指导任务,全年驻村时间不少于9个月。

第2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肉牛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1-0054-03

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运用,元谋县黄牛、水牛的疫用地位逐步下降,肉牛养殖在标准化养殖示范的推动下,以肉牛生产为主的养殖模式在广大农村已形成支柱产业,并有力支撑着元谋县肉牛产业的发展,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模式依然普遍存在养殖方式落后、品种杂混、良种良法不配套,防疫制度不健全、疫病风险大,养殖整体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如何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学、研相接合,整合人、财、物、技术信息,实现 “种、料、饲、管、销”综合配套服务,有效推动肉牛生产化进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20多年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现就本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来,供参考。

1 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5年,全县肉牛存栏63 211头,比2014年增长0.4%,出栏23 048头,同比增长4.88%,肉牛养殖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广大农村,总体是城乡接合部养殖密集,饲养管理及良种化水平高,养殖效益显著,养殖方式以舍饲养、放牧及半舍饲养为主,全县有适度规模养户584户,2015年出栏肉牛2 398头,其中饲养100只以上的1户,25~99头的27户,20~24头的12户,15~19头的7户,10~14头的36户;全县有肉牛改良点7个,其中个体改良点3个,国营站4个,主要推广运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紫红牛、云岭牛,摩拉水牛冻与本地黄牛开展杂交改工作,截止2015年11月25日肉牛杂交改良5 151胎(其中:黄牛改良3 379胎,水牛1 772胎),已受胎4 706胎(其中黄牛2 950胎,水牛1 756胎)。

2 肉牛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元谋县滇中高原北部,属金沙江流域。全县总面积2 021.46 km2,大部分地境处于海拔1 000~2 200 m地带,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元谋县为川滇交往来门户之一,有“云南北大门”之称,成昆线纵贯全县78公里,共有13个站点,沟通元谋与全国的联系,永武高速公路横贯元谋,与相邻县公路畅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据草山普查资料,全县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3.1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86%,平均每公顷天然草场产可利用鲜草8 700 kg。有海拔在1 500 m以下地区的“山地草丛类”草场5.54万 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1 235 kg。有海拔在1 500~2 000 m以的“山地灌木草丛类”草场4.67万 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8 817 kg。有海拔在1 700~2 500 m以的“山地疏林类”草场2.2万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4 048 kg。海拔在2 000 m以的山地林间草场0.69万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2 954 kg。

3 饲料、牧草种植利用情况

2015年全县累计推广种植牧草5 152户共554 hm2(其中黑麦草340 hm2,黄紫花苜蓿178 hm2,其他牧草36 hm2)。利用氨化饲料21 340 t;青贮饲料113 108t。全县推广粮经作物套种青饲料3 224 hm2;青贮饲料推广面78个村委会15 864户农户,建有青贮氨化窖30 214 m3。

元谋县2014年粮食用物播种种面积达16 467 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 249 hm2,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农副产品丰富,大量的水稻、小麦、玉米豆秸、花生杆等农作物秸杆及常年不断的青绿饲料可为研发氨化饲料、微贮饲料、青贮饲料提供保证、以及部分果蔬的枝、叶、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产物可作饲料。

4 技术服务体系及畜产品市场情况

现阶段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共有工作人员82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29人,执业兽医师2人,初级职称12 人,村级动物防疫员108人。通过多年的科学养殖综合示范区和基地县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基本能为养殖户进行畜牧科技推广和动物防疫灭病技术服务。

元谋县2015年招商引资的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南都牧业有限公司”在我县投资建厂,总投资7千万元,该企业投产建成,将会极大推动全县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

5 肉牛产业发展制度因素

(1)政策资金扶持不够。多年来政府只重视生猪产业的扶持和建设,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投入滞后,虽然落实了草原生态建设奖补机制度,退耕还林后继产业种草养殖畜项目,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对部分适度规模肉牛养殖户进行了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草养畜及肉牛产业的发展,但是具体对肉牛产业建设滞后,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养殖试验示范带动力弱,传统粗放的散养殖方式仍然在延续和传承,肉牛养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良种化进程杂乱。本县原有本地黄牛滇中牛曾以优良品质、独特肉质风味,远销深圳,广东等地倍受亲睐,在当地形成了名特优产品,随着良种化进程的推进和畜产品流通过供种,优质的西门塔尔牛、短角紫红牛、夏洛莱牛,辛地牛等生长快的大型肉用牛品种在我县养殖数量增多,部分养殖户改良路线不明确,找不到优良杂交组合模式,同种品种和不同品种之间任意,杂交优势不明显,不注重本地黄牛的提纯复壮和保种工作,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的本地品种逐年减少和退化。

(3)饲养管方式落后。现在本县大部分牛已属杂交品种,但大多群众从养殖理念和养殖方式上还没转变过来,饲养的是生产快、产肉量高优的质肉牛,采用的是传统粗放的管理,牛只不分群、不补饲、牛舍简陋、防寒保暖差,日粮中能量及蛋白质饲料供给不足,同时不设置补料槽、草架、饮水槽等设施,肉牛长期处于不利生长环境中,生产性能难以发挥。

(4)草料开发利用不足。优质草料供给是肉牛生产技术关键,但我县存在对天然草场重利用,轻管理、不严格遵守轮牧和禁牧制度,草场退化面积逐年增大,草场利用率低;农作物稻草、小麦、玉米、花生、豆类、等的秸杆,果蔬的枝、叶、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产物、农副产品等不经调制直接饲喂,利用率低下;在肉牛生产中高产优质的豆科及禾科牧草种植利用普及率不高,不能提供四季均衡,优质充足的饲草饲料。

(5)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不够。肉牛养殖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现状是养殖肉牛作为农业的附代产业在千家万户散养,从业者大多是老人,文化素质偏低,至使肉牛选种选配,母牛选育、犊牛培育、放牧后补饲,种草养畜、牛舍改造,驱虫、防疫、短期育肥等技术措施得不到推广应用,适度规模养殖发缓慢,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低,科学养殖技术在广大农村带动和示范力弱。

(6)养殖疫病风险加大 。随着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数量、范围、频率增大,加之临近省、州及周边地区疫情不断,信息互通、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以及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使疫病防控工作难度增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依然存存。虽然每年政府都组织两次两阶段的重大动物疫病及常规病免疫工作,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免疫空白点、户依然存在,零星散发动物疫病时有发生,检疫、隔离、消毒等措施没有列入常态化制度,老病尚未净化,新病发生和蔓延可能性加大。

(7)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肉牛养殖属农业附带产业发展,农户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自发养殖,小而散的低水平散养殖方式,难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畜牧部门虽然对部份肉牛生产示范列入了项目扶持,对肉牛品种进行了改良,老式牛舍进行了升级改造、推广了种草养畜等措施,取到了一定示范作用,但政策、资金、技术投入与全县肉牛产业地位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养殖业科技含量低,肉牛生产整体进程缓慢。

6 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

(1)根据《元谋县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山地畜牧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建议由畜牧部门对全县山区、半山区、坝区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着重从肉牛的分部、品种、结构、数量、草场资源状况、饲养管理水,基层畜牧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研究,找准客观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路,综合性撰写出《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方案》,《元谋县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报上级部列入本地区门畜牧业发展规化,并建议分期组织实施,同时也要有计划的做好肉牛生产综合技术研发工作,抓好人才和技术储备,为肉牛养殖发展奠定基础。

(2)推进良种化程。建立完善良种场――扩繁场――商品群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以本地滇中牛选育、选种选配及提纯复壮为主要改良路线、有计划引入努西门塔尔牛、云岭牛、短角紫牛、摩拉水牛与本地母开展经济杂交,生产出二元或三元杂交品种供肉牛养殖,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优的商品牛供应市场。规范牛冻精改良站点的管理,改进配种技术,提高情期受胎率和良种覆盖率,使肉牛生产业整体水平提高,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

(3)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是关键,要进一步优化牛群结构,适当增加能繁母牛存栏,强化基础母牛培育,规范母牛怀孕前期、中期、后期饲养管理,着重保证能量、蛋白饲料、优质牧草等搭配供给,满足怀孕期营养需要,保持母牛健康体况,根据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发展目标,完善养殖设施建设,制定免疫程序,建立检疫消毒制度,保证肉牛生产性能发挥,着重推广犊牛、架子牛、成年牛短期育肥技术,提高肉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4)强化饲草饲料的开发和利用。①以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为契机,加大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着重严格实行轮牧和放牧制度,对自然草山草坡矮灌木、攀木、攀缘木进行改造,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促进养殖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②改变养殖方式,改传统放牧为舍饲、半舍饲加放牧模式。③研究转变种养模式,实行粮草轮作,加快农作物从“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料转变;推广运用农副产品加工、贮藏、秸杆氨化、碱化、青贮技术,调制出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供养牛业用。④引进适合的豆科牧草以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保持和完善人工牧草种植,充分利用林间地、果树地、间隙地,冬闲农田,在全县不同气候海拔地区,推广种植试验成功特高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先锋高丹草、热研四号王草、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喜草、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印度木豆、白三叶、红三叶、大翼豆、圭亚那柱花草、光叶紫花苕等优质牧草,为山牛养殖供给优质牧草。

(5)推行复合畜牧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养殖,使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接合起来,元谋县是云南省南菜北调节蔬菜生产基地县,土地复种指数高,大量有机肥料使用,土壤板结逐年加重,通过堆集发酵处理后的牛粪便,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供给农业生产,可从综合生产方面增加养牛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6)完善动物防疫制度。健全的动物防疫保健网络是肉生产根本保证。从历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随着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肉牛W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牲畜交易频繁和养殖环境净化难度大,牛流行热、牛巴氏杆菌病等疫病传入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今后防治重点要规范引种审批程序和严格检疫,对私自引种造成疫病传入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次要强化免疫制度和强化监督管理措施施,使适度规模养殖场肉牛随时处于免疫保护状态。

第3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1.1技术流程引进国内外先进优质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结合当地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适宜于当地的资源节约型肉牛高效养殖模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其技术流程为:确定养殖模式→选择本地优良能繁母牛→引进优良种牛冻精杂交改良→繁殖优质肉牛牛源→科学规划,划分养殖功能区,选址建场→优化养殖设施设备,组装配套→科学种养、规范管理→建立高产优质牧草料地→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四季牧草均衡供给→能繁母牛、架子牛季节性放牧与舍饲结合→标准规模养殖(全草型饲养与精料短期育肥)→规范管理→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适时出栏→粪污生物发酵无害处理→有机肥生产→农田消纳种养结合→循环开发利用。

1.1.1确定养殖模式:(1)半舍饲半放牧养殖模式:适宜于山区和半山区。该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多数农户经济基础较薄弱,但居住分散,荒山草坡多,适宜采取半舍饲半放牧方式养殖(即季节性放牧与补饲相结合)。以饲养基础能繁母牛,推广人工授精冻配改良技术,培育杂交育肥牛源生产为主。养殖成本低,牛体格强壮,母牛繁殖高,发病死亡率低。饲养规模一般为能繁母牛3~10头/户,牛舍按3~5m2/头计。每年4—11月利用山区天然草山草坡,有计划轮牧,晚上补喂部分草料;12月至次年1—3月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舍饲饲养。(2)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全草型饲喂与精料短期育肥):适宜于地势较平缓田坝地区。该地区交通方便,信息较灵通,经济较发达,农户经济基础也较好,土壤水肥条件适宜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建立饲草料生产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也丰富,适宜于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根据养殖户经济条件、流转土地及技术水平,建立适度规模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以饲养优质杂交牛和育肥牛为主。一般分4种类型:家庭牧场式(年出栏30~50头)、小型牧场(年出栏50~100头)、中型牧场(年出栏100~500头)、大中型牧场(年出栏500~1000头)。既挖掘饲草料资源和肉生长性能,保证育肥效果,改善牛肉品质,又降低了饲养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促进产业转向生态效益型和质量效益型。

1.1.2繁殖与育肥分离,选好优质仔牛:繁殖与育肥分离,是提高肉牛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山区和半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荒山草坡多,水草茂盛,粗饲料丰富,农户负责母牛饲养、配种、犊牛饲养,以放牧为主,补饲精饲料,犊牛饲养成本较低,且母牛、犊牛经常活动,体质较好,母牛繁殖率高和犊牛长势好。肉牛育肥选择在农区,精料较充足,市场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养殖设施设备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精湛,饲养精细化、规模化经营,可使生产规模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容易形成产业化。

1.1.3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虽然我州盘江黄牛肉质鲜美、味美醇香、营养价质高,但生长缓慢,产肉率低。需引进外地快大型优良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其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推广应用西门达尔与本地牛二元杂交,西本杂与安格斯或利木赞三元杂交,二元轮回与“终端”杂交,三元轮回与“终端”杂交相结合,培育优质杂交牛源,提高生产水平。二元杂交一般可提高犊牛出生重15%,三元杂交可提高19%,二元轮回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可提高21%,三元轮回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可提高24%。

1.1.4种植高产优质牧草,保障四季牧草均衡供给:一是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选择与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牧草种群,建立四季常青的高产优质牧草地。二是采取林草结合、果草结合、粮草结合、分带轮作(间作)等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产牧草地。如多年生黑麦草与高羊茅、红白三叶草混播草场,玉米与紫花苜蓿套种,一年生黑麦草与水稻、玉米地轮作。三是选择养殖场四周土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如皇竹草、乐食高丹草等。根据牧草生理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牧草节茬,保障牧草四季不断青,营养平衡。

1.1.5充分利用青贮饲料、微贮饲料和农副产品养牛:喀斯特山区地多田少,有丰富的旱地资源,适宜种植青贮玉米和其它粗饲料,农作物副产品丰富,可以采用机械、生物发酵、氨化、碱化等加工处理技术,提高饲料转化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1.1.6改造养殖设施设备,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降低疫病风险:改深坑湿圈为向阳干平圈,改单一放牧为季节性放牧与舍饲补饲相结合,改喂本地牛为杂交牛,改喂单一粗料为精粗混合全价料,改喂老牛育肥为喂杂交架子牛育肥,改商品牛散养为集中育肥。粪污集中无害生物有机发酵综合利用处理,建立规范的卫生防疫消毒制度和养殖生产档案,科学化饲养,降低疫病风险。在条件具备的养殖场,推广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舍,规范化饲养,制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从饲料生产、加工、饲喂、饮水、配种、产犊、育肥、卫生防疫消毒、粪污处理等生产环节全部实行制度化规范管理,把动物育种、营养、生产、机械、电子科学等最新成果集成有机地结合,创造出肉牛养殖最佳经济效益。

1.2技术措施做大牛群规模,培育优质育肥牛源。建立高产优质牧草基地和生物技术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改造养殖设施设备,规范卫生防疫措施,标准化饲养管理,粪污无害化综合处理利用。

2推广应用

2007—2014年,安龙县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推广示范“喀斯特山区高效肉牛养殖技术”,发展肉牛养殖示范户34537户,户均养牛2.53头,建成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肉牛场79个,扶持能繁母牛养殖示范村3个。建立牛品种改良点67个,年输配母牛7800头以上,产杂交牛6000余头。改造牛舍59500m2,种草980hm2,建干粪棚39个3120m2,中型沼气池3个,规范养殖场档案管理65个。全县肉牛存栏达10.53万头,出栏达1.89万头,创产值2.3亿元。农户繁殖杂交犊牛实现头均盈利3800元以上,规模养殖场育肥杂交牛出栏实现头均盈利1500元以上。

3取得的成效

3.1制定了符合县情的《喀斯特山区肉牛高效养殖技术技术规程(试行)》,产生了较好的养殖效益。

3.2牛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有新的提高。受胎率由75.6%提高到81.5%,提高5.9个百分点;受胎产犊率由83.2%提高到96%,提高12.8个百分点;育成率由89%提高到97.3%,提高8.3个百分点。

3.3杂交优势明显,示范作用强。用西门达尔和安格斯杂交改良本地黄牛表现出较好杂种优势,西本杂和安本杂交犊牛初生重比本地牛高15%以上。且个体大,生长速度快,6月龄体重可达110kg以上,比本地牛高40%以上。18月龄体重达350kg以上,日增重可达0.65kg以上,养殖效益较好。

3.4规范了卫生防疫和生产管理,确保全年无重大疫病发生。

第4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肉牛养殖;规模化;疫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97

在对肉牛疫病的防治上成效显著,肉牛的口蹄疫病、牛介癣等常见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这些疾病在规模化肉牛养殖中很容易一次性爆发,疫病很难控制,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肉牛规模化养殖中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运用,建立规模化养殖疫病控制体系,提高肉牛规模化养殖质量。

1 肉牛常见疫病以及防治措施

牛皮蝇蛆是肉牛养殖中常见的疫病,成年的蝇蛆在肉牛体内产卵致使肉牛食欲的降低,牛肉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乱窜乱跑的现象。防治牛皮蝇蛆疫病可以让肉牛口服驱虫液或者打育苗,特别是在春天细菌滋生的时候注意增加虫克清注射的次数。

牛疥癣是一种经常发生在牛眼周围以及牛脖子处的疫病,严重的牛疥癣还会蔓延至肉牛全身,在发病的初期只是在肉牛身体的某个部分出现奇痒无比的症状,但随着牛疥癣的扩散蔓延,肉牛身上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肿块。对于牛疥癣疫病的防治,必须将病肉牛与其他肉牛分开进行隔离治疗,加强对牛舍的清扫,并用敌百虫消毒液对牛舍进行全面的清洗,正常情况下每隔1d进行消毒液的洗擦。

腹腔丝虫病是发生在个别肉牛身上的疫病,但随着个别肉牛病情的加重,会影响到犊牛的健康成长。在对腹腔丝虫病的防治中,需要注意使用虫克清药剂进行驱虫,同牛皮蝇蛆的防治措施类似,在春天细菌迅速滋生的时候需要增加虫克清药剂注射的次数。

2 肉牛规模化养殖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肉牛规模化养殖场的要求

养殖场的选择,根据肉牛规模化养殖的要求,养殖场需要充分考虑土质、水质、土地坡度、与市场距离等方面的因素;养殖场的布局,规模化养殖需要布局的紧凑整齐,方便饲养员管理。对于肉牛的生活区需要选择养殖场坡度较高的地方,便于通风;而生产区需要设置在养殖场的中心位置,处在隔离区的上风向位置,隔离区需要在养殖场中位置较低的地方,不影响正常的肉牛饲养;牛舍的安排,每种动物饲养对环境的要求都不一样,对于肉牛的饲养,需要对牛舍的室内温度、湿度、牛舍高矮等进行考虑,在方便饲养的同时提高生产率。

2.2 肉牛规模化养殖的消毒处理

肉牛的消毒,对于新购买的肉牛需要进行消毒并加以观察1个星期,在后期养殖中也需要每隔1周进行消毒,而在疫情多发的情况下则需每天消毒;牛舍的消毒,牛舍是肉牛每天活动的地方,牛舍的消毒工作一定要保质保量,每天都需要进行牛舍的清扫,每隔1个星期进行消毒;饲养用具的消毒,饲养用具的清洁度直接关系着肉牛的健康,饲养员在完成喂养后对用具的清洗要彻底,每隔1d对饲养用具进行消毒,确保肉牛的健康。

2.3 肉牛规模化养殖的驱虫工作

日常驱虫工作,肉牛规模化日常养殖要注重饮水安全和对寄生虫进行消灭和控制,每隔1月使用0.2mg/kg的阿维菌素对肉牛进行注射,对发病的肉牛还需要盐酸氨25~50mg/kg进行灌服或混饲,1次/d,连用7d;病牛药物驱虫,需要用敌百虫等驱虫药剂对肉牛患病处进行清理。

2.4 肉牛规模化养殖的传染病防治

新购肉牛的检疫,对于新购的肉牛,必须进行全方面的检疫与消毒,并且需要将新购置的肉牛隔离观察,至少观察1个星期;疫病的防范处理,一旦发现个别肉牛出现疫病,立刻将肉牛进行隔离,检查病情,并迅速上报肉牛疫病防治中心,找到疫病的解决方法,防止出现大范围的疫病传染;确保免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在春天和秋天需要加强对疫病的防范,进行免疫注射,可以确保肉牛的健康;肉牛的检疫需要跟踪监测,每年检疫1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 结束语

肉牛规模化养殖疫病的防治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注意加强对肉牛疫病进行预防,严格开展免疫检疫工作,可以提高肉牛的生产率,可以确保肉牛规模化养殖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静滨.肉牛规模化养殖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13(10):89-90.

第5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肉牛;养殖技术;牛场;饲养方式;杂交;饲养管理;育肥方法

目前肉牛养殖场已在畜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养殖户对于肉牛的科学养殖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真正的做到高效养殖,养殖经济效益也没有得到最大化。要想获得较高的肉牛养殖经济效益,需要掌握关键的技术要点。

1合理的建设牛场

首先要做好场址的选择工作,场址的选择一方面要注意防疫,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交通方便,因此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城镇郊外,一般距离交通主干道500m左右,附近水电也要供应方便,还要求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场地的面积要根据饲养数量来确定,但是要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建设牛场时要以科学、实用为原则,做到冬暖夏凉。牛舍内床位的密度要适中,除了产房外,育肥舍以修建简易舍为主,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冬季只需要使用塑料布搭建暖棚即可。牛场内的供水、供料系统要保证可正常运作,并且要操作方便、易清洁。除此之外,场区内还需要建设运动场。

2选择合适的饲养方式

肉牛养殖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本场的养殖条件等选择合适的饲养方式,常见的饲养方式主要有小围栏散养、定时上槽拴系和全天拴系。其中小围栏散养一般每栏以6~15头牛为宜,每头的占地面积一般在4~5m2,可以以自由采食为主或者定时饲喂,无论选择何种方法饲喂,都要保证肉牛采食量充足。定时上槽拴系是指平时让肉牛自由运动,每天在一定的时间点将肉牛进行拴系饲喂的方法,这样减少草料的浪费,肉牛的增重较为均匀,由于拴系固定槽位,肉牛的竞食性差,干物质采食量无法达到最大化。全天拴系饲喂是要求一牛一桩固定栓系,缰绳不宜太长,以避免肉牛体能消耗,这样可节省劳动力,饲料利用率高,适宜于完全舍饲,此法的缺点为因肉牛缺乏运动和光照,抗病能力较差,因此选择此法需要保证肉牛适当的运动。

3采用杂交改良技术

我国的肉牛品种多以役用牛为主,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增重速度慢、育肥效果不好。想要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选择优良的肉牛品种,选择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脂肪含量少、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品质好的优良品种。较适合望奎地区养殖的肉牛品种包括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可通过杂交优势对我国地方品种牛进行杂交改良,开展二元、三元经济杂交,得到的杂交一代、二代用来育肥,可以获得较好的育肥效果。在配种时采用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以提高配种受胎率。并且坚持自繁自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购牛的成本,还利于防疫。

4科学饲养

科学合理的饲养是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基础。在养殖肉牛时要改变传统的饲喂方式,给肉牛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物质。合理的搭配日粮,日粮要求粗精料配比合理,各营养物质要搭配合理。虽然肉牛以采食粗饲料为主,但是只饲喂粗饲料很少添加精料,会导致肉牛的营养不足,生长发育、增重缓慢,肉质较差,通过合理添加精料则可以提高肉牛的营养,缩短饲养时间,提高肉的品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肉牛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要按需科学饲养。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饲料资源,粗饲料要尽可能的多样化,如优质牧草、农副产品、青贮料、氨化饲料等。同时还要合理的使用饲料添加剂,如增重剂、微生态制剂等。

5选择育肥方法

肉牛的育肥方法主要包括持续育肥法和架子牛育肥法。其中持续育肥法是指犊牛在断奶后即转入育肥舍进行育肥的方法,一直饲喂到12~18月龄时出栏,此时体重一般需要达到400~500kg。持续育肥法的优点是饲料利用率高,可以采用舍饲、放牧以及舍饲加放牧的方法,根据当地的条件来确定。采用持续育肥法要注意,肉牛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前期以肌肉和骨骼的生长为主,后期则以脂肪沉积为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合理饲喂。在提供日粮时要注意,不同的阶段更换日粮时要有一个过渡,以免发生换料应激。架子牛育肥法是对成年牛进行育肥,此法育肥期短,见效快。在选择架子牛育肥时要注意选择体格高大、肌肉较薄、体形清晰,体重约为300kg左右的牛,这样的肉牛生长潜力好,在性别上选择阉牛,年龄在1.5~4岁,健康无病、生长发育良好的架子牛。

第6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建议

岐山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属宝鸡市所辖,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耕地53.3万亩,全县辖10镇,总人口48万。县内外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优势明显。

1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肉牛品种及生产水平 我县肉牛的主要品种是以秦川牛为基础,引进法国利木赞进行杂交形成的改良型肉牛品种,还有部分西门塔尔改良型品种。同时,积极探索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建立了高档优质肉牛品种繁育基地,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现有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提纯复壮,培育新型高档优质肉牛品种。目前,肉牛个体体重最高达1250公斤,育肥期日增重达1.5公斤,育肥期四个月,每头牛纯利润达900―1400元。

1.2 生产模式 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户均3―5头,饲养数量在1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比重不到30%。宝鸡秦宝良种牛繁育有限公司建立了1200头规模的肉牛育肥示范场,带动了县内集约型规模化肉牛饲养的发展。

1.3 发展趋势 一是我县秸秆资源丰富;二是肉牛养殖效益稳定;三是牛肉产品市场前景好;四是我县肉牛产业化水平具备大发展的基础。因而,我县肉牛业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

2 存在问题

2.1 养殖总量不足 岐山县肉牛户数分散,规模养殖户少,直接导致全县养牛总量不足。

2.2 生产方式滞后 饲养管理水平大多滞后,秋、夏季以农田杂草和四边草地放牧为主,春、冬季以秸秆为主,补饲麸皮、饼类,饲养方式粗放,育肥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养殖水平不高。

2.3 肉牛品种较差 农户饲养本地牛的居多,肉质不好、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商品性能差。

2.4 环境污染严重 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养殖场户(小区)大多缺乏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粪便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5 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目前,缺乏肉牛加工龙头企业,肉牛销售仅仅依靠集贸市场简单周转,加工增值链条短,产业化经营环节不全。

2.6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县、镇、村肉牛人工授精繁育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仪器设备陈旧、技术人员老化,缺乏发展后劲。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导致母牛资源减少,尤其是经过改良的一代母牛不能保留,递次改良不能进行,优秀基因难以传承。

3 肉牛养殖的几点建议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充分发挥我县种草养畜基础好、潜力大,群众养牛有传统,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建设养殖小区,全面落实品种改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积极推行秸秆利用,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实现畜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3.1 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把凤鸣、枣林、安乐、祝家庄等镇作为肉牛生产的重点区域来发展,多方扶持发展百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和养牛小区,积极培育5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大户,形成从户看属小规模饲养,从区域看则是大群体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种源结构。采取补贴、保护等措施,发展能繁母牛,调整牛群结构,扩大能繁母牛数量,加快推进肉牛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三是优化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各种类型的健康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切实转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肉牛养殖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清洁养殖,在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畜―沼―果(菜)”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肉牛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2 发展龙头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带动农户、滚动发展”的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加快肉牛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从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既积极扶持改造现有养殖大户、养殖协会、企业做大做强,又大力鼓励县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新建一批肉牛规模饲养、加工和营销企业。

3.3 抓好饲草料生产 围绕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套抓好饲草料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多渠道扶持养牛户修建青贮窖,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率,实现秸秆过腹还田、产肉增粮的良性循环。按照“政府扶持、联户种植,分户管理”的原则,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种草建设力度,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使种草成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积极推广安全高效的肉牛补充料等工业化饲料,保证肉牛的育肥效益及产品质量。

第7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小规模肉牛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

肉牛养殖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河南省也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发展肉牛养殖潜力大。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肉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大力发展肉牛等草食节粮型畜牧业,既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同时还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河南省适合发展肉牛产业

(一)地理及自然环境适宜。饲草饲料资源充足有利于肉牛业发展。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境内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均有分布。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00―1200mm,平均气温12℃一15℃,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全年无霜期为180―230天。河南省天然草场总面积约6000万亩,草场主要类型有:平原草丛草场,低湿地草丛草场,山地丘陵灌木草丛草场等。人工草地面积约300万亩,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豫北山区、黄河故道及黄河滩区。河南还是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农作物秸秆数量多,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也大,据粗略估算,全省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4200万吨。

(二)肉牛品种资源丰富利于肉牛业发展。肉牛是河南农民饲养的主要畜种之一,地方优良品种有南阳牛、郏县红牛等。近些年先后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如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皮尔蒙特、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等。2007年历时二十余年培育的肉牛新品种一夏南牛在河南泌阳通过审定。这些优良品种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肉牛业是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约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牛肉尤其是高档次牛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内牛肉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不断健全,牛肉出口的潜力较大。河南省是全国肉牛生产大省,全省肉牛存栏、出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全国肉牛及其产品调出大省,肉牛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发展肉牛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牛系草食动物,可充分利用牧草、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较高,若利用青贮秸秆4200万吨,可节约饲料约700万吨,相当于增种700万亩粮田,增收近百亿元。目前在饲料价格猛涨的条件下,养牛成本相对较低,牛肉价格稳中有升,养肉牛效益看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秸秆养羊,过腹还田,为农作物秸秆找到了出路,解决了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

(二)小规模肉牛养殖效益不高。如农户养育肥牛,1年饲养出栏10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万元左右,净收益在l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年也可以收入2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和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三)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四)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五)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

三、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

(二)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三)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四)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一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一犊牛一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五)强化科技培训与科学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殖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六)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七)打造区域性肉牛品牌,提高小规模养殖户饲养品牌牛肉产品的意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栏量的增加,品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屠宰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处理办法,开展深层次加工,增加牛肉制品品种,全力实施肉牛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种样式,努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文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胡涛,肉牛、肉羊发展情况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12 ,(6) : 28 -29 ;

第8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 杂交牛 饲养管理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57-01

所谓杂交牛就是引进外来种公牛,使其与当地母牛杂种,繁衍后代,我们将其称之为杂交牛。近年来,杂交牛数量随着市场的需求量的剧增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由此对其饲养管理技术也引起极高的关注度,本文以肉牛杂交牛为例,提出杂交牛饲养管理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借此提升杂交牛成活率。

1 选址与规划,选择肉牛品种

饲养肉牛杂交牛需要进行科学的选址,一般情况下,要选在干燥和平坦区域,并且是背风向阳处,附近有充足的水源,且水质要好,土壤没有出现污染现象的地区是培育肉牛杂交牛的最佳区域。在养殖场内需要合理规划,分别构建管理区、生产区及病畜区,为杂交肉牛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

培育杂交肉牛还需选择相对优良的品种,这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养殖效益。可以引入肉牛与本地黄牛进行配种,以此繁衍后代,引进的肉牛生产速度明显优于本地黄牛,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圈养效果最佳,可以加快杂交肉牛的生长速度。

2 犊牛饲养管理

2.1 做好母牛孕后期饲养管理

在母牛怀孕后期,尤其是最后2个月,是杂交牛犊生长的关键期,必须做好母牛的营养管理,补充精料、食盐,还需加入矿物质。从母牛生产的前60d,需要为母牛补给营养,主要是以玉米为主,数量是500g,然后逐步增至25g/g,直至1500g为止,稳定补充量。母牛所需的矿物质,基本是磷酸氢钙,添加量依据精料的1%-2%,而食盐的添加比例为0.5%。

母牛临产前的一个月,对母牛的护理要尤为注意,尽量不要使其快速奔跑,以免出现流产。临产前10d内,饲养人员需要对母牛的进行护理,基本措施是运用热毛巾热敷,按摩其,以此促进乳腺发育。在母牛产前的2d,或是产后的2d,必须减少精料的摄入量,混合豆浆及麦麸,这样可以降低母牛产后发病率,增加其泌乳量。

2.2 强化出生牛犊的健康管理

母牛临产之前,必须时刻观察其反应,检查胎位,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与专业兽医取得联系,帮助母牛生产,与此同时,需要对牛舍消毒。对于刚刚出生的牛犊,必须小心护理,做好消毒接产措施,如果是冬季还需要做好防冻工作,让犊牛在第一时间吃足母乳。

2.3 增强牛犊营养

杂交牛犊与普遍牛犊相比,它们的生长速度较快,第10d起,母牛的泌乳量已经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因此饲养人员需从第7d起,让牛犊吃奶粉,或是代乳精,训练它们离开母乳也能生存。针对牛犊食用的代乳精,其调配的具体比例需要依据牛犊年龄的不同而酌情而定,通常情况下,30日龄的犊牛,其食用的代乳精必须是由以下成分组成:奶粉或是豆浆,然后混以白糖、米面稀饭,随着犊牛生长速度的加快,让其慢慢适应配合精饲料,这其中含有高蛋白,同时里面的低纤维可以使犊牛很快消化,随着犊牛年龄的增长,饲养人员需要训练其吃料、吃草,在放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精料、青草,以便可以加速犊牛生长。

3 肉牛育肥方法

3.1 持续育肥

持续育肥法,它主要针对的是断奶之后的犊牛,立即对其实施育肥,直至出栏体重。饲养可以采取相对有效的措施促进犊牛快速育肥,放牧+补饲是一种饲养模式,还可以通过舍饲栓系以此达到育肥犊牛的目的。以放牧+补饲为例:在牧草富裕区域,犊牛断奶之后,可以以放牧为主,适量补充精料,或是掺入干草。舍饲栓系肥育,也就是在犊牛断奶之后,进行持续育肥,这需要饲养人员具有较好饲养技能,让犊牛每日增重至少1千克。

3.2 后期加强育肥

针对后期强化育肥,需要集中进行育肥,以此满足屠宰要求,或是部分2岁左右的犊牛,帮助其快速达到标重,具体措施是在较短时间内,使其吸收最多的精料,使其体重快速达标,继而满足出栏体重。后期加强育肥主要办法有:放牧+补饲法、秸秆+精料等。

结语

综上所述,杂交牛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杂交牛,获得了较好的养殖效益。文章以杂交肉牛为例简要概述了相关的饲养管理技术,探讨了在母牛怀孕的管理方法,分析了犊牛出生之后的饲养要点,并且论述了犊牛养殖的注意事项,进一步促使杂交牛养殖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戴辉宏,郑卓,韦志禄.提高农村杂交肉用牛饲养管理的技术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3(03).

[2]徐健春,杨新明,常向兰.杂交改良犊牛的饲养管理[J].中国畜禽种业,2013(10).

[3]邹琼.搞好杂交牛饲养管理,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的综合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01).

第9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崇信县;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0-0012-03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平凉红牛”百万头基地核心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畜牧业以舍饲放牧为主,牛是主要畜种,具有农区畜牧业的显著特征。2010年全县牛饲养量10.44万头,被省上确定为甘肃省肉牛产业大县。2011年,全县有肉牛养殖场(区)27个、牛饲养量10.74万头、出栏4.70万头,牛肉产量3 540 t,畜牧业总产值1.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 %,全县以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舍饲放牧的传统农区畜牧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问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模化程度不高,商品率低

崇信县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要方式,规模化的程度较低,牛仍然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养牛为种田,农户养殖规模小。出栏的牛主要是役用牛、淘汰的母牛及犊牛,农户出栏的育肥商品牛不到10 %。

1.2 肉牛科学养殖技术普及不够,农村散养户牛品种低劣,养殖技术水平差

崇信县大多数养殖农户还沿用传统方法喂牛,新的养殖育肥技术在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养殖中得不到重视,新技术推广慢。牛的人工授精比例很低,杂交改良速度慢。

1.3 农户养牛收入不稳定

普通养殖农户在整个产业链中仍然是弱势群体,大部分出栏活牛或被牛贩子上门收购,或在乡村集贸市场上进行交易,农民将牛卖给牛贩子,牛贩子再转手倒卖获利,价格掌握在牛贩子手中,造成牛的价格波动很大,农民不能获得最大收益,甚至还可能赔钱。而这些普通养殖户群体数量大,没有尝到养牛的甜头,影响了他们养牛的积极性。

1.4 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

崇信县有育肥、饲料加工、屠宰等大型龙头企业,但是,龙头企业与养牛户衔接不紧密,企业虽然加工量很大,但没有很好地带动农户开展肉牛养殖。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企业产能过剩,大量从外地调运活牛屠宰加工,一方面农户饲养的牛卖不上好价钱。

1.5 存栏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基础母牛急剧下降

近年来,受社会生产比较效益的影响,许多新生代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继续养牛,散养户养殖量逐年下降,牛存栏量减少。同时,由于肥育用时短且收益较高,致使母牛被大量肥育屠宰,能繁母牛数量下降,后备母牛严重不足,在牛肉有价格波动时更是如此,现在已经出现肥育牛源不足现象,肉牛生产链条面临断裂危险。统计资料显示,牛饲养量最高的2006年,崇信县农户牛存栏为7.58万头,普通农户平均牛存栏都在4头以上。到2010年存栏减少为2.48万头,有23.6 %的农户不再养牛。目前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1.5万头,不到2006年3.3万头的50 %,近两年下滑尤其严重。

1.6 肉牛产业体系发育迟缓,社会化服务有待提高和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手段有待提高。肉牛市场尚存在网络系统不完善、市场功能和社会化分工程度不高、贮运手段落后、信息反馈迟缓等问题。许多农民对市场把握度不准,信息不灵,一旦市场价格变化,往往受到损失。许多养牛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近三年群众联户新建的养殖小区,部分农户已经退出,近1/3存栏不足,有的已经转产。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是造成农村养牛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农村肉牛的饲养逐步从家庭粗放式饲养向规模化精细饲养转变。但要实现规模养牛,必须解决3个问题:场地建设(土地、围墙、牛舍等),采购架子牛及饲料。而这3个问题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解决,购买1头400 kg的架子牛,按10.00元/kg计算,需4 000元,一个存栏100头规模的牛场仅采购架子牛的资金就要40多万元。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无法解决,虽然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建起了一定数量的规模牛场,但由于购买架子牛和饲料的资金不足,农户建好圈舍却没有资金买牛,导致部分圈舍空闲。有的地方虽然建了牛场或养殖小区,但只是把家庭饲养的役用牛转移到牛场或规模小区集中饲养,在总量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2.2 肉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

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粗放,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致使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肉牛养殖农民迫切需要肉牛品种安全追溯、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牛舍建设、胴体分级等关键技术,但崇信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断档,在1990~2005年15年间没有招录1名专业技术人员,虽然近两年招录了20名专业干部,但都处在学习阶段,工作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全县专业技术队伍青黄不接,知识老化,甚至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2.3 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

肉牛养殖在畜禽养殖中,投入最高,周期最长。农户饲养一头能繁母牛,从怀孕到牛犊出售需要1年多时间,利润为800元左右;一头育肥牛利润为800~1 300元左右。对于小规模饲养户来说成本更高,农户繁育小牛,由放养变圈养更是基本无任何利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的不断增加,养牛比较收益下降,影响了农民发展养牛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