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安全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效性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质量安全不仅与人们生命健康有直接关系,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意义重大。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有效配合,以便使改善后的食品质量管理模式能适合时下发展需求。以下内容是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效性进行的分析研究。
一、食品安全意义和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意义
1.食品安全定义
食品安全就是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为依据,对食品的养殖、种植、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活动进行安全管理。对上述食品活动进行安全管理时,主要看活动环节中是否有不利人类身体健康和威胁人身安全的有毒或有害物质。一旦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有毒有害物质存在,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大,轻者会给其带来病痛折磨,重者可能危及其后代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来看,食品安全主要有六种,即生产安全、经营安全、结果安全、过程安全、现实安全和未来安全。鉴于食品安全内容,可以将食品安全归结为实物量安全和实物质安全。其中实物质安全较实物量安全问题要突出,也较受社会各界关注。
2.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发展,也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更广阔渠道,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和供应能力。就现在农产品市场现状来看,品种齐全且繁多,价格基本稳定,食品实物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食品实物质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食品卫生和农产品污染严重,已经是现代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的重点。食品卫生和污染问题不解决,就会对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农业及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者对食品实质问题的关注,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这就需要对我国食品加工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技术为支撑,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工作核心。传统农业生产也要进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从而为提高产品安全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此外,经济贸易的国际化,在促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更好保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对产品质量管理提出了新标准。然而,我国食品质量因管理缺陷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能更好满足国际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需求,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使我国农产品食品建工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有力地位,提高食品加工企业效益,保证食品质量,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是首要选择。
二、实现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效途径
1.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体系
之前的安全质量管理模式在执法过程中,常会出现交叉、模糊或真空现象,这样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因管理框架、职责不分和部门协调不当而引起的。这就需改善原有的食品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在原有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适时的借鉴和学习国外在食品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中有所成就的例子,协调监管体制,创造新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因我国地域辽阔,生产力水平不均衡,应着重解决商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状况。可以集中安全监管职能,明确权责,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种相对有效且权威的协调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成本。
2.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处于不统一状态,不仅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还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就使得在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常出现标准不统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歧,使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不能有序进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后,食品安全性能和检测标准也无法满足国际标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借鉴《国际食品法典》,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实际出发,对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将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从而使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得以完善。从事生产加工的企业也应该粘上质量安全标志,使消费者能买到高质量产品,吃上放心食品。同时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及时修改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以满足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标准需求。
3.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促进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也使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上。我国现在有关食品安全依据主要来源于1995年通过的《食品卫生法》,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实际遇到食品质量问题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建立法律体系过程中,可以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的借鉴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本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并对存在于不同法律法规中食品安全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以避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出现法律冲突或使相关法律体系处于混乱状态,从而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4.加大食品安全违规处罚力度
国家在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同时,也应该出台一些食品安全违规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相关责任人惩处条款,对刻意隐瞒、不作为或隐瞒相关信息的行为依法追究。一旦出现产品安全质量安全或安全事故,就应该以责任追究制度为依据,从重且快速的处理这类事件。对于那些执行中没有履行法律的失职人员也要从重处罚或承担相应责任。
5.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体系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能否有效进行,除了对一些标准、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进行完善,还需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这样可以多渠道的获得食品安全质量价格、交易和供求信息。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部门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收集和整理,为以后工作提供有效资料。同时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也可以一些制度和抽样预警信息,为食品加工各环节提供预测、预报和预警信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
结束语:
食品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形产品,可是从上面的内容可知,常常因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不到位,而使食品安全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对现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内容进行了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问题还会出现,为了更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仍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随时对相关管理内容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舒声. 试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问题[J]. 消费导刊. 2009(02) .
[2] 王守翠. 浅谈进行食品质量管理的原因及具体实施过程[J]. 职业技术. 2007(20).
[3] 闫发青. 质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J]. 中国检验检疫. 2010(06).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追溯框架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是一个能够连接食品种植/养殖、仓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检验、监管和消费等各个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食品生产与供应各环节信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让消费者详尽了解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度。一旦发现问题,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就能够根据数据库信息溯源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
种植/养殖基地方面通过环境传感器检测农户种植/养殖基地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气体成分含量、光照强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信息发送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同时,种植者/养殖者身份信息、品种、产地、立地条件、用药情况等种植/养殖过程信息发送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检测农户种植/养殖基地的环境参数,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远程动态监测农作物/养殖物生长情况的实时数据,可自定义网络节点地图、可查看每个节点的详细数据、可监测到网络性能以及每个节点的运行状态、可选择时间跨度绘制多个监测节点中的数据趋势图。仓储加工方面为保持食品原材料品质并使其转化成为商品,食品加工企业采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环节中要注意各环节的清洁卫生,技术人员通过样品检测,严格把控质量安全,记载这些信息并上传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的强大信息容量以及抗污损能力等特点,对食品进行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点管理。工作人员利用RFID技术,使用手持终端设备扫描条码可以有效缩短包装、搬运、盘点、统计的时间,大幅提高仓储管理效率,保证食品仓储加工质量。包装方面通过对种植基地/养殖基信息和仓储加工环节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将RFID条码贴在包装好的食品上,从而起到产品追溯的简洁效果。按照需求不同,可以生成箱/盒标签和托盘标签两种标签。如果产品要进行分销和零售,就生成箱/盒标签,标签要包含GTIN、批号、包装日期、国家批准号码或供货商全球位置码、原产国(地)、农田代码(可选)和收获日期(可选)等。如果产品要进行仓储和物流运输,就生成托盘标签,标签要包含SSCC、物流单元内贸易项目的GTIN、物流单元内贸易项目的数量、托盘化日期、净重、毛重、原产国(地)和农田代码(可选)等。配送方面利用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监控配送车辆,采集车辆车牌和驾驶员信息、装车地点信息、装车时间、目的地信息、到达时间、配送车辆行驶路线信息、运输车辆车门开启次数、运输途中温度和湿度等信息,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保证食品配送环节可控、可查。消费者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上网追溯、条码追溯、超市的触摸屏追溯买到的食品,通过追溯系统,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信息。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追溯的信息是否可靠,因为检测食品样品时,检测仪直接将检测结果传送至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数据库,根本没有修改的机会,从而使每个消费者都能吃上放心的食品。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秦皇岛市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效果预测
摘要:本文从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发,阐述了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要求,通过采用课后调查的方式,分析保健食品标签以及保健食品特有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对《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以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健食品标签;“蓝帽子”;《食品安全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16-02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食品与营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十分重要,该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课程安排学生针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规范以及市场流通过程中保健食品标签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展开调查,以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许多保健食品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很多效用的保健食品,然而即使是具有相同效用的保健食品也有不同的品牌供消费者挑选,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保健食品标签及保健食品标志使用规范性调查,使学生深入理解保健食品的含义以及保健食品的申报流程。同时,针对保健食品标签不规范以及保健食品标志缺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保健食品审批流程及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视。
对于保健食品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针对其定义,保健食品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缓解视疲劳、改善皮肤水分、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促进消化、清咽、通便、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27类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27种功能以外,保健食品将营养素类也纳入了其管理范围,统称为营养素补充剂(以矿物质、维生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为目的(2003年5月1日《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
一、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
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详细解读了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2015年4月24日修订,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从注册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督、广告管理以及违法处罚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健食品管理上有不少突破性的举措。例如,设立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针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其中针对于保健食品管理作出了较大调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种双轨体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执行的单一产品注册制度。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年号】××××号”,或“卫食健字【年号】××××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国)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面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保健食品一般都符合相关条例依法进行注册并备案,同时在其商品上都贴附了“蓝帽子”标志,并标注了详细的信息,可见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较为规范。
然而,2015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据了解,保健食品行政审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原则上应予以取消。因此,保健食品要取消注册审批的传闻在业内流传开来,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称为业内热门话题。一直以来,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监管制度不合理,其中审批制首当其冲。但是,当面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或取消”的消息时,业界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利大于弊,而有些人则担心此举会使得市场更加混乱,而截至目前为止,相关部门是否取消审批,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二、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调查
既然我国并没有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制,因此,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W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的使用规范性展开了调查。针对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保健食品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一举措,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国产保健食品”,搜索到15866条注册审批记录,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记录中的产品并非都标有“蓝帽子”标志。例如,味全活性乳酸菌饮品(国食健字G20150042)、大寨牌核桃露(国食健字G20040923)、碧悠牌达能酸牛奶(国食健字G20060258)、静心口服液(卫食健字(2002)第0489号)、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国药准字H20056946)、露露杏仁露(卫食健字(1997)第258号)、益力多牌乳酸菌乳饮料(国食健字G20041493)等,这些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保健食品均有注册备案,不仅标注了产品成分、功效、针对人群以及使用方法和用量等内容,还标注了相应的批准文号。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调查中能够查找到的极少一部分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的产品,可见这种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于营养专业的学生,这类问题查找起来尚较为困难,公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可见,普及保健食品专业知识对监督、规范管理保健食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实行审批制度,对市售的保健食品实行标志管理,即大家熟悉的“蓝帽子”。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子”,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评审五个阶段。既然申请审批保健食品如此烦琐复杂,为何已经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却选择隐藏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呢?就是因为保健食品作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上应注明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和用量,因此有些品牌选择将保健食品的标志隐藏,同时不标明其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及用量,掺杂在普通食品中销售。
保健食品进入法制化管理以来,我国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进行管理探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相信会对我国保健食品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保健食品使用其专用标志“蓝帽子”,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三、使用分组调查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调查检索等方式对保健食品标签和保健食品专用标识“蓝帽子”进行调查分析,使得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保健食品的定义。通过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使其直观了解保健食品标签内容,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保健食品标签各项内容的含义以及市场保健食品标签标志不规范的原因。引起学生对市场保健食品监管混乱现象的重视,从而促进保健食品未来向着监督有序、管理有力、政策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Z].1996-05-0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Z].2005-07-01.
[3]赵洪静,徐琨,白鸿.中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概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5):422-425.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修订分类解读》[Z].
[5]李永才.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09-16010.
[6]陈宗道,刘金福,陈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7]张培旗,常志娟.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1,155,(10):145-146.
[8]郑丽娜,马萍.《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方法的应用初探[J].学理论,2009,(28):239-240.
[关键词]移动物联网;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以传感器和智能终端识别为代表的信息自动生成设备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测量和监控等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意义已经超出了通信技术的范畴,而是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结合点。我国政府已经把物联网列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物联网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始终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建立安全可靠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是社会和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中,确保食品生产、库存、配送和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热门问题。
2物联网技术
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Ashton教授在1991年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以来,物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同,特别是近年来,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对物联网的定义没有一个准确和权威的概念,大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和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必然会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其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物联网仍旧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二是物联网的用户可以是任何物品,不再局限于人,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都可以进行信息交换。物联网的技术主要依托于通信和感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物联网可以看作是传感网、互联网及移动网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以传感器网络技术为核心[1]。
3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是基于自动识别和信息技术,将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整个链条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终端机、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实时呈现给用户和消费者的综合管理平台。食品安全的追溯涉及多个生产主体和销售主体,理论涵盖多个学科,所以需要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追溯系统,才能实现食物链的追溯[2]。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要求:①在各个阶段记录和储存信息;②对食品身份的管理;③加强企业的内部检查;④第3方的监督检查的介入,包括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独立的第3方机构的检查;⑤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信息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溯源系统所收集的即时信息;另一方面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及其产品的以往声誉等既往信息。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常用技术有一维和二维条形、RFID电子标签技术等。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特点:①溯源流程的透明性;②溯源层次的多样性;③溯源信息的标准性;④溯源数据的保密性;⑤溯源数据的及时性;⑥溯源操作的灵活性[3]。
4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平台架构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涉及食品的种植(养殖)收购环节、企业加工(包装)环节、储存和物流环节和销售环节等。本文重点研究将移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的种植(养殖)、原料加工以及物流和销售等领域,以提升食品原料质量和食品加工自动化程度,实现食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本文综合实践调研和业内研究人员的数据,结合上述可追溯的各个环节,构建一个能够提高食品生产质量,给予用户和消费者可查询条码,能够接受社会大众监督的平台,系统研究技术路线框图如图2所示。从技术路线图可以看出,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由溯源信息编码、可追溯点信息、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采集端)以及数据信息监控系统(MCGS)组成,溯源信息编码也就是条形码,是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终端表现形式;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是各基本溯源单元信息;食品全程追溯系统还包括终端数据采集系统、智能手机采集软件、MCGS食品加工监控系统。下面对重点的几个部分进行研究[4]。4.1食品信息采集端在养殖(种植)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主要采用Android技术开发智能食品日志软件,用来记录食品的养殖(种植)活动。将采集到的温湿度信息通过WiFi协议传输到移动手机端,同时将信息通过HTTP协议传输到服务器,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采用DES加密算法对手机端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使用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对养殖(种植)户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地理位置信息同样上传至服务器。在企业生产端的信息采集主要利用MCGS组态软件构建,通过构建生产模型,生产工人将生产信息录入模型后,生产信息经Modbus协议存入数据库。企业生产者向各个生产车间发送指令,并且将生产信息上传至网络服务器进行公示,同时为实现质量安全追溯,需确定食品安全各追溯单元要采集的信息,并通过追溯码的形式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5]。4.2食品追溯信息点的编码与标准食品生产的产业链较长、各食品领域的行业标准不统一、食品自身生产工艺复杂使得食品的质量保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良好的食品质量,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时由于影响食品质量因素比较多,应该找到食品质量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以此来确定可追溯信息。食品追溯信息点的编码采用追溯条码,具体使用EAN/UCC-128条码技术,该编码原则对养殖(种植)户、流通和加工节点、生产地和生产批次码、追溯码和商品码等的不同主体码的编码规则进行了预先定义。随着食品生产的流程:采集收购加工物流销售,将各个环节的追溯点信息记录到对应的标签上,同时通过RDIF技术,将信息同步上传至服务器数据库,向相关企业和用户(消费者)公示。增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设立若干的质量关键控制点,基于HACCP原理,对关键的质量控制点进行标准化,通过概率化的危害分析确定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确定关键质量采集点,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撑[6]。4.3食品加工环节食品加工信息是构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集中整合,是食品安全需要重点控制和管理的关键点。每个食品的加工环节对应的工艺都不尽相同,所以从生产过程数据监控的要求出发,可进行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生产过程数据监控软件,通过对Modbus和TCP协议的二次开发,实现食品加工环节数据与管理数据的互联[7]。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移动物联网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重点给出了系统平台构建的技术路线,构建的系统能够实现对食品信息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环节的追溯,对食品安全追溯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倩,张盛,林孝康,等.物联网:发展、应用及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12,52(12):1990-1997.
[2]陈文静,李晗林,曾玉荣.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6):28-32.
[3]赵岩.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8(18):22-24.
[4]张沙清,郭建华,杨玉法,等.基于物联网的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系统[J].软件,2013,34(12):6-9.
[5]周唯,刘冬,刘会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的研究与设计[J].软件,2013,34(12):22-25.
[6]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126-129.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监管对策;完善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86 ― 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用于消费者食用或饮用的食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料、包装等问题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而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任何不利影响〔1〕。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须在遵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的基础上,确保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不受到威胁。也就是说在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需要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负责人的遵纪守法、道德观念、责任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以及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加强之外,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行使法律手段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加大监管力度,才能够达到加强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制性管理活动,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从生产、处理、储存、加工直到销售的过程中食品安全、完整并适于人类食用,同时按照法律规定诚实而准确地贴上标签”〔2〕。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监管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应当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就齐齐哈尔市监管部门采取的多种行之有效的几项食品安全措施,谈谈齐齐哈尔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齐齐哈尔市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近些年来,“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地沟油、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地方政府部门也在加强监管有关的策略。以下为享有绿色食品之都美誉的齐齐哈尔市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部门监管的“三管齐下”的监管模式下,监管部门针对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国家对食品监管的重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一)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做到从严规范、落实,确保食品安全
“三联单”制度、“一票通”制度和“诚信通”建设的推进和落实,食品流通过程中每次买卖行为中对食品安全进行追溯的制度的健全,为工商部门对食品销售信息的及时掌握、消费者购买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加强了培训,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安全使用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企业备案标严格落实,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把关;重视餐饮类服务和经营模式,加强卫生安全,对食品安全隐患极为重视,推行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二)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正确安全使用添加剂可以大大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品用物质的现象接连不断的发生,严重影响到食品质量的安全,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针对此现象,齐齐哈尔市卫生局、管理局、食品监督委员会联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餐饮行业如火锅店、糕点店等经营场所重点检查了是否严格落实了进货查验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剂与索证、索票是否吻合,食品添加剂有无按其人体食用范围与摄入量使用,有无超标现象存在。另外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是否合乎法律规定等等食品调味料中添加剂是否具备正规标签和说明书以及包装是否合法,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产品当场依法予以没收,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还针对经营许可证、生产和经营按规行事情况、进货查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严格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了依法严肃处理。
(三)启动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信息平台试点
2011年初,在齐齐哈尔市北三区,即龙沙、铁锋、建华区工商分局正式启动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信息平台试点,对全市当时的16545户食品经营户进行引导和宣传教育,还结合入户宣讲的形式发动全员参与,让食品安全监管网覆盖到市区的每一个角落。重点建立了食品准入、食品销售、食品经营主体、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和食品安全执法主体5个数据库,共录入食品经营主体登记信息十余万条,其中食品零售业户信息十余万条,食品批发业户信息两千余条,为食品经营主体的动态监管提供了依据,并将食品供货商的销售凭证、经营资质、质量证明文件等信息录入系统,作为进货查验制度的重要数据,为实现网络监管提供了依据,使监管过程中遇到的信息的掌握、假冒商品和伪劣商品的监管、货品进购渠道的监管、批发零售、散装食品及销售商直接送货的食品的监管、降低执法成本等环节遇到的困难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四)强力推行“两网六制”,建立健全“四零一员”长效监管机制
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有了创新和突破,在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并实行了“两网六制”机制和“四零一员”机制,全面加强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路体系建设,大大促进了监管工作的开展。所谓“两网”,是指建立并完善工商系统内部和外部监督网;“六制”,是指宣传教育、追根溯源、目标考评、示范引导、分类监管、部门联动六项机制;“四零”,是指监管零盲区、查处零容忍、无照零存在、追责零袒护;“一员”是指食品安全专管员。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监管职能
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来看,都建立了高度协调的监管机制,成立了权威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美国成立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日本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3〕。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监管,以卫生行政部门综合监督,以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个监管部门分段监管的模式〔4〕。应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加强配合,提高执法效率。
(二)确定监管部门权责,避免监管盲区和空白
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法”经过三次调整最终确立实行多部门分段监管模式,但这种监管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利益权衡,责任推诿,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差,导致监管效率低等现象日益凸显,主要缘于有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清,仍处于“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应明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各尽其能,做到各个环节的问题逐一突破,避免职责推卸及出现问题无人处理的情况发生。另外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面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不同具体环节和接触大量市场主体,应当对如何减少基层部门的冲突才予以重视,以保证食品的即时安全。
(三)完善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各项监管制度,加大民众参与
制定完整统一的食品监管法, 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立法工作应由地位相对超脱的人大常委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委托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起草, 公开征集各方面意见, 最大限度地吸纳民意和遏制恣意。凡立法中直接涉及的行政部门, 原则上应当回避, 防止立法中渗入部门利益而影响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5〕。设立专门的可以供民众参与监督和提出建议的部门,以多种方式鼓励民众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对不良风气和管理制度的揭发和投诉,从人民群众出发,关心民众的需求,集思广益。
(四)对小型作坊、街头食品销售的正确引导及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及自身素质也有所不同,经济条件也随之有所差异,在食品选择与消费上,人民群众难免受到一些价格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一些相对便宜,安全保障却有待考究的食品,而一些小作坊和街头食品在这种形势下迎刃而生,而安全意识相对较弱,消费水平又相对较低的民众便更加偏好于购买此类食品,这就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对于小型作坊及街头食品的生产作坊的管理,监管部门往往采取打压、处罚、驱逐等一味排斥的态度予以对待,但往往小商贩对这种强制制度产生了抵触心理,违规生产和贩卖的状况竟然不减返增,笔者建议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应该研讨一套针对这些食品届的小商贩没有大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证满足小商贩的求生欲望,又能保证人民群众安全不受到影响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针对街头食品可以推行带有统一安全标示的“安全食品销售车”制度,即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统一发行食品销售车,让小商贩通过小投入租赁食品车,严格规定使用安全食品销售车的条件,只有通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个环节的审核合格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该车进行销售,而且街头食品必须使用“安全食品销售车”才可以进行销售,这样既强制了小摊贩销售过程中的原料采购、食品生产、销售、消费者购买等多个环节的安全性,又能够提醒消费者只有使用“安全食品销售车”的街头食品才是安全的,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总之建议在加强对小商贩的管理和处罚的情况下,也要加强对小商贩的正确引导和鼓励措施,要赏罚并重。
〔参考文献〕
〔1〕 宗玉英.食品生产企业如何应对食品安全生产准入的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3).
〔2〕 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J〕.经济体制改革,2008,(01).
〔3〕 郑小霞.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法律与经济,2010,(04).
绿色食品是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正式拉开了农业革命的序幕。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如替代农业、低投入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于是相应地出现了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等名称。世界各国的称谓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即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而尽量以高新生物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生产加工无污染、无公害食品,以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
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并成为食品消费领域新热点。发达国家市场调查表明,美国5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无污染的果蔬,即使付出较高的价格;英国有66%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付高价购买无污染的果蔬食品。由于市场需求强劲,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20世纪90年代绿色食品的发展已形成三点共识:一是绿色食品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因而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发展显示出稳步上升的广阔前景;二是绿色食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三是绿色食品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因而市场供给量迅速增加。尽管目前绿色食品生产量和消费量还小,但不久的将来规模必将迅速扩大,将人类食品消费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绿色食品的定义和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其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绿色食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称为“绿色食品工程”,其注重生产基地、环境、食品检验、市场运行和科研教育等各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联系。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国家对各项标准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标准的基础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我国以往制定的食品标准根本区别在于:绿色食品生产以高新科技为手段,以净化环境为基础,培育高产、优质、无病虫害的动植物品种,对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行全过程无污染质量控制。这样既保证了食品产量又保证了食品不受污染,可以有效改善公众的营养水平,促进人类的健康。
严密的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组成了严密的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是参照国家、部门、行业有关标准并综合各部门、各学科专家的意见而制定的,普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部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标准直接接轨。从综合质量标准来看,绿色食品整体质量代表了我国食品质量的最高水平,绿色食品产品包装标准对包装材料的选择设计等方面,均有明确和规范的要求。
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绿色食品的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的核心是将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农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生产和加工操作规程,指导、推广到每个农户和企业,落实到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改变以最终产品的检验结果为评定产品质量优劣的传统观念。这是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新质量观。
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是全世界通用的区别不同产品特点或产地的手段,如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我国的“真皮”标志等。我国绿色食品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行规范的标志管理,即通过对合乎特定标准的产品发放特定标志用以证明产品的特定身份以及与一般同类产品的区别。绿色标志作为质量认证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注册,将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紧密结合,使绿色食品认定既具备产品质量认证的严格性和权威性,又具备了商标使用的法律地位。
高度的组织网络。为了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发动起来进入绿色食品开发行列,我国建立了三个组织管理系统:一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系统地承担绿色食品的宣传、发动、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二是通过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个农户和农场,以保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推动绿色食品开发向基地化、区域化发展;三是委托全国各地农业环保机构和区域性食品检测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产地质量和食品质量检测。这个独立于管理系统之外的质量监督保障网络不仅保证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公正性,而且增加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科学性。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 安全控制 GMP
【分类号】:F426.82
水产品以其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点正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食品之一。正因如此,水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费者的关注。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为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性支持,推进我国水产品企业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先进化管理转变。
1.GMP定义
良好操作规范(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一种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卫生的自主性管理制度,是为保障食品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生产企业具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和控制方法(Metlaod),精良的生产设备(Machine)、合格的从业人员(Man)和优质的原料(Material),防止出现质量低劣的食品,保证产品的质量。
GMP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良好操作规范,不但涉及到加工过程,而且对于工厂选址、厂房设计等硬件也做出了要求,是一些软件实施的基础。它为工厂提供了从选址到生产再到成品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提示。即使是从未接触过GMP的人员,通过培训,也可以有效地执行。
2.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食品的加工历史悠久,加工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两大类。传统加工主要是将水产品进行腌制、干制、熏制、糟制和天然发酵等手段进行保藏处理,方式简单,长期以来大多是以小作坊和个体户生产为主,加工环境粗放,加工方式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所以水产食品的生产一直处于较封闭的农业经济圈子里,与其他工业产业的交流很少,新工艺、新技术、新包装引进慢、消化慢,产业相对落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水产食品加工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工业化程度以及技术含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形成十多种包括鱼糜制品加工、海藻加工、罐装和软包装加工、干制品加工、冷冻制品加工、调理食品加工、综合利用等在内的现代化水产食品的加工技术体系,成为推动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水产品行业的发展,目前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正面临着质量控制水平不高的难题。近年来,水产食品中微生物超标、化学污染物污染、异物掺杂、违规使用添加剂、标签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业的声誉,并成为制约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3.水产品加工的安全控制现状
3.1水产品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随着我国水产品及其加工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健全,已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SSOP和HACCP计划,明显地促进了水产品的质量改善,但我国水产品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产品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主要是土壤、水质)遭受污染,致使水产品质量受到危害;二是在渔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鱼药、饲料及添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使用明令禁止的药物;三是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鱼药、鱼用饲料管理不到位,致使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四是水产品冷冻加工的规范性不够全面。
3.2水产品加工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3.2.1生物危害
水产品的生物性的危害分为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危害。水产品中生物性危害导致的疾病占全部危害的80% 左右,且不确定因素多,难于控制,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
3.2.2化学危害
水产食品中的化学危害比较其他原料的食品来得更为复杂,除了因自然环境
恶化以及滥用药物导致的残留外,水产品原料自身也携带一些天然的海洋生物毒
素,主要有贝类毒素、西加鱼毒素、河豚毒素以及组胺等,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也
是危害水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3.2.3物理危害
水产食品的物理危害主要是指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管理不严格而混入产品的金属碎片,玻璃碎屑等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外伤的事故。金属杂质的危害可通过对产品采用金属探测或经常检查可能损坏的设备部位来予以控制。玻璃杂质的危害可通过肉眼检查玻璃容器、定期检查生产线是否有玻璃破损、适当调整加盖设备(非完全控制)或通过X――射线设备或其他缺陷检测系统检查产品来予以控制。
4.水产品加工的GMP关键要素
4.1卫生条件确认
卫生因素是影响水产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GMP要求的重点之一,在对产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认证对,首先应当考虑影响水产食品卫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厂房、设施、设备的卫生确认;人员的卫生确认;原辅材料的卫生确认;储存和运输的卫生确认;生产过程的卫生确认。
4.2质量管理体系确认
水产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了解各种影响食品卫生因素的基础之上,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
4.3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体系验证
【关键词】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策
1.前沿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健康也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变得没有国界,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和国家声誉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将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上分析食品安全的实质隐患、并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1.1 食品安全的定义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因此,可将“食品安全”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1.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容乐观,事故频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接二连三发生,而且流行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食品安全问题成一直就是人们的关注焦点。1996年,云南曲靖食用散装白酒甲醇严重超标的食品中毒事件,是利用甲醇制造有毒假酒致死人命恶性案件,引起192人中毒;1997年,云南思茅发生的群众采食蘑菇中毒事件,引起255人中毒;1998年,山西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引起200多人中毒;1999年,广东发生的因食用了有过量甲胺磷农药残留的蔬菜造成了学生的集体中毒事件;2001年,浙江发生了因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引发了多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症状的事件;2005年,我国发生了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光明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事件、鲮鱼罐头在港被检出孔雀石绿事件、大头娃奶粉事件等;2006年,发生了福寿螺致病事件、人造蜂蜜事件、毒猪油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鸭蛋事件陈化粮事件等;2008年,三鹿奶粉等被查出三聚氰胺事件。问题食品的危害:侵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企业形象打折;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信心;对核心企业的扩散化影响,导致本行业的衰退等。
2.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2.1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可追溯性概念在食品安全性管理方面的应用,国际食品规格委员会(Codex)将可追溯系统定义为“食品市场各个阶段信息的连续性保障体系”。按照欧盟《食品法》的规定,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在其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都应包含在可追溯系统之中,以保证可确认产品的来源与去向。
溯源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如图)。追踪则正好相反。
2.2 可追溯系统建立原则
确定批次的精确定义,每批次建立一个唯一识别标码,确认产销链上每个相关单位的信息的记录,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终止。
2.3 可追溯系统要点
可追溯系统包括三个元素:识别,信息和识别与信息之间的联接如下图。
2.4 食品追溯系统特点
利用RFID的优势特性达到对食品的安全与追溯的管理,相比记录档案追溯方式具有高效、实时、便捷;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的管理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全程可视化控制、监控与追溯,并可对问题食品招回;可以全面监控源头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可以对有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提供依据;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实时、准确报送,便于快速高效做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通过网络,消费者可查询所购买食品的完整追踪信息。
3.追溯系统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我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病例达到数十亿人次,发达国家每年约三分之一的人遭受食源性疾病的侵害,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为严重。全球每年腹泻病例达15亿,造成300万儿童死亡,其中大多数是由于食用含有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美国每年约发生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其中32.5万人住院治疗,5,000人死亡,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美元,相比美国,我国的损失更大。
3.1 追溯系统跟踪原材料采购中的微生物检测
取样对象:采购的原材料随机抽取分批次,然后再在分批次中随机抽取实验样本。
试剂:普通营养琼脂,菌落总数快速检测纸片
主要仪器:DHP一030型电热恒温培养箱,9030(A)电热鼓风干燥箱,VXO・SG46・280手提式压力蒸汽消毒器,85―2a型恒温磁力搅拌器。
实验的方法:膜过滤――微菌落――荧光法。具体方法是将一定量的样品(或样品稀释液)经膜过滤(过滤膜φ巾≤0.45μm),再过滤膜放在培养基上的厚纸板上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将膜放在浸过0.1%ANS(8――苯胺基萘磺酸镁)溶液的纸片上作用10分钟,将膜揭下,在80℃条件下干燥5―10分钟,最后在100倍的荧光显微镜(入=340~380nm)下计数蓝绿色菌落的数目。
对于不同样品,膜过滤――微菌落――荧光法使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时间不同。检验凝乳中酵母菌时,可采用含琼脂的固体培养基,也可放在2ml双料液体培养基浸润的纸片上培养15―24小时。检验食品中需氧性细菌数时,可用琼脂计数平板,也可用营养肉汤或酪蛋白胨――豆粉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培养8小时。食品中酵母和霉菌的选择性检测可使用添加100ppm氯霉素的麦芽汁提取物琼脂培养基,或添加100ppm氯霉素的双料麦芽汁提取物液体培养基。糖果中耐渗透酵母的检测可采用50%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培养时间为48小时(菌数>10个/克)―72小时(细菌数≤10个/克)。
总菌数/毫升=滤膜面积×计数菌落的算术平均值/视野面积×样品值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别对原材料的采购阶段、加工阶段、运输阶段、销售阶段的微生物进行检测,一旦微生物数量单位体积内超标,可以立即召回,将问题材料杜绝在生产前,也能让企业迅速的把握问题关键,避免给生产环节造成支援浪费(如图)。
3.2 食品安全中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的威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食品安全中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的威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在生产食品时加一定的添加剂以保证品的新鲜程度、口感、味道等,但这一因素极大的影响了食品生产环节中安全性。
在确保生产环境正常的环境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成为制约食品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卫生标准要进行正常的操作。对产成品进行检验,同样选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同一批次的产成品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要立马对整批产品进行大样本抽样,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对食品中的添加剂枣子酊进行检测:
3.2.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枣子酊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以红枣为原料用乙醇浸提、浓缩而制得的枣子酊。该产品主要用于调配食用香精和烟用香精。
3.2.2 引用标准
GB8450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方法,GB8451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法,GB/T14454.2香料香气检定法,GB/T14454.3香料色泽检定法。
3.2.3 技术要求
色状:红棕色稠厚澄清液体,香气:鲜明的枣子甜香,无异臭,无焦味,糖度:≥35.0。3.4沉淀物(%):≤3.0,乙醇含量(%):16.0~20.0,使用的乙醇为食用乙醇,重金属(以PB计,%):≤0.001,含砷量(As,%):≤0.0003。
3.2.4 试验方法
除特殊注明外,试验所用试剂为分析纯试剂,水为蒸馏水或相当纯度的水。色状的检定GB/T14454.3。香气的评定见GB/T14454.2。糖度的测定用手式糖度计读出糖度。沉淀物的测定(25℃)仪器a.10ml具塞刻度尖底离心管(具0.1ml分刻度);b.试管架;c.恒温装置(24±1℃)。测定方法将试样摇匀,分别小心地倒入两支10ml具塞离心管中,然后用毛细管滴管滴至液面恰好在10ml刻度处,塞上磨口塞,置于试管架上,在24±1℃恒温装置中,静止24h,分别读出沉淀物的体积,然后取其平均值。沉淀物的测定按(1)式计算
X=V/10×100.............................(1)
式中:X--沉淀物的百分含量,%;V--沉淀物的体积,ml。平行试验允许差为≤5%。乙醇含量的测定仪器a.250ml蒸馏装置一套;b.100ml量筒一只;c.100℃温度计一支;d.酒精表1支。测定方法分别量取试样和水各100ml,于250ml蒸馏烧瓶内,然后加热,并控制蒸馏速度为馏出液在3~4ml/min。当馏出液达到100ml时,停止加热,并立即移去量筒。再用酒精表测量馏出液的度数,用温度计量出温度,然后换算成20℃时的乙醇含量重金属(以PB计)含量的测定见GB8451。含砷(As)量的测定见GB8450。检验规则
3.2.5 枣子酊每批成品均应由生产厂检验部门负责检验,生产厂应保证出厂产品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验收结果中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该批产品不能验收。企业在检测时利用预警系统(如图),如果其指标高于或低于安全值,预警系统会自动的发出预警,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风险。
3.3 产品的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破坏成为别一个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
食品安全也要避免人为因素的破换,例如美国的泰诺胶囊事件,1982年,不知名的凶徒出于不可知的目的,将剧毒物质氰化钾注入数瓶美国人最常服用的镇痛药物――泰诺速效胶囊,在短短两天内造成七人死亡。无名的恐慌席卷全美,后来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遭受到的首次生化恐怖袭击。此次案件不是针对食品,但是给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销售商在接受食品时,除了利用射频技术扫描食品的基本问题,也要分批次的抽查食品,以确保食品的安全。
4.确保食品安全建议
4.1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归国家统一实施,由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唯一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将地方标准的制定严格界定在地方名特优产品品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方面;其次,各食品标准建立风险评估的完整数据基础;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应紧跟市场监管的实际情况,根据食品安全监管的事件需要进行标准的更新,实现具体监管工作与标准完善的良性互动;应该加强标准的信息网络建设,收集并整理有关食品的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国家标准。
4.2 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与风险分析体系
加快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各级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测预;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应急计划和应急预案;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本文主要是基于追溯系统跟踪食品供应链的三大主要环节采购,生产,销售中的局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希望后来者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文,2007.
[2]程言清.食品质量认证与中国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3(1):11-13.
[3]方志权,等.乳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上海标准化,2006(9):38-40.
[4]汪亮.上海市副食品流通体制创新与投融资模式改革[D].上海: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2003.
[5]贾利.中国食品安全质量现状与政府规制[C].全球食品安全(北京)论坛,2004,11.
[6]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李建科,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J].食品科学,2003(8):
272-275.
[8]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1.
[9]洪涛.我国蔬菜产销体制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4.
[10]周颖.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0l,6.
[11]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98.
关键词 :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生产过程;
1、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Green Food)指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生产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制使用农药,不加非经许可的添加剂,经专门机构认定后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1]。绿色食品又称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消费者鉴别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的方法是看其是否有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3部分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2]。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绿色食品来自自然、无污染的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也是符合人类健康要求,绿色食品能够给生命带来健康和保护。因此,人们也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
2 、绿色食品的生产
2.1 、原料的环境条件
绿色食品的初级原料生产地必须没有工业污染,即没有直接污染。初级原料所在区域的上风向或水流上游没有污染源,否则有可能会给产地带来间接污染,造成该区域大气、土壤、草场及灌溉用水等受到污染或者破坏,使得初级原料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减少或者不使用化肥或者农药,以此避免对初级农产品的污染。以上3种绿色食品初级原料的条件,要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要能长期保持其生态环境条件不下降。
2.2、 原料的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初级原料生产过程有严格的操作要求,不能随意发挥,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农作物品种选择、化肥施用、作物病虫害防治及作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特殊要求[3]。
2.3 、绿色食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
产品加工过程中,如果是人工加工,则必须保证人不会对绿色食品造成污染,如毛发污染或皮屑污染。如果是机器加工,要对机器进行严格消毒杀菌,保证机器本身不会对绿色食品造成污染。产品贮藏时,要对仓库进行严格的消毒,从而排除一切污染。绿色食品不能用紫外照射,因为会对绿色食品本身造成破坏。储存过程中要划分出独立的储存区存放,避免各种作物相互接触,引发污染。储存绿色食品的仓库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消灭可能存在的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能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不能为了产品的外观好看,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色素。不能为了保持绿色食品的新鲜,过度使用防腐剂,不能为了改良绿色食品的品质,使用品质改良剂等添加剂。绿色食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按要求选择,不使用假冒伪劣包装材料。产品流通媒介,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要具备安全无污染条件,并且具备防止运输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措施。
3、绿色食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
3.1 、国际市场分析
发达国家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欧洲、北美、亚洲和大洋洲是绿色食品的主要需求和供给区。欧洲是生产和消费有机食品的主要市场之一。据行业云数据查询报告称,由于人们对保护环境和注重健康的意识增强,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盟各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4]。欧洲绿色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德国、荷兰、法国和意大利等。美国因其有机谷物产量一直很高,所以出口量较多。美国出口的有机谷物大部分销往亚洲,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进口国。同时,日本也是亚洲地区有机食品最大进口国,进口的有机食品种类也很多。大洋洲生产与消费有机食品最多的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有相关激励政策,因此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较快。
3.2、 国内市场分析
中国绿色食品销路有内销和出口。在中国31个省份中有58.06%的省份绿色食品供需不平衡,其中供大于求和需大于供各占1/2。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在迅速增长[5],但供需存在不平衡,市场活力旺盛。绿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很大的发掘和成长空间。绿色食品的发展,要想有质的飞跃,一定要打开国际市场,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3.3 、绿色食品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业相比,中国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伤在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方式,在监管过程中,有时候缺乏理性管理思维。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有不同的加工方式,绿色食品的吃法也会存在差异。质量监管体系进行监控的时候很难做到灵活监控,对各个环节不能完整掌握监管信息。对质量监控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对质量监督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规范。
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能够树立自身品牌的信誉度,加强品牌力量。能够拓宽销路,获得稳定的销路,质量是品牌的保障,也是企业生产的命脉。质量把控,能让产品走出国门,卖向世界,增加农民收入[6]。
4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仍有问题存在[7]。
4.1 、生产基地建设标准不明确,建设理念不完善,缺少示范性基地的榜样作用;造成部分地区的生产基地建设产出的绿色食品质量不高
抓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好,能源源不断地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地方产业长远打算。要提升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将生产基地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安全、环保、高效、优质”,找准发展方向,提升标准化水平,要严格落实操作标准。增大对化肥、农药管控力度,加大有机肥料的使用。增强示范基地建设,树立发展标杆。
4.2 、部分地区发展的绿色食品单一化趋势严重,绿色食品品种多元化不强,造成地区竞争力不足,创造的经济效益不高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丰富基地经营主体类型。采用多方合作的方法,破开单打独斗的局面,采取绿色食品合作社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作、绿色食品公司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作等多元化的运营方式。通过以上合作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各机构之间的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有效地为农民规避风险,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3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配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提升基地现代化程度
优化社会化服务机制。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参与制定有关文件政策。各地区先后从农民现代化种植技术培养,熟悉现代化售卖方式和背后原理,实现农民在家就能卖出自己的绿色食品。构建产品生产全流程追踪机制。为了让消费者能安心购买绿色食品,能够对问题食品追根溯源,实现自身消费权益保障,企业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建设产品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的检测手段与检测数据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能够有地方检测且能及时检测。构建并不断优化奖惩体系。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对考核合格或者优异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好的企业能有更充足的力量和激情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企业,要适当惩罚。对多年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可以取消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授权。通过完整的考核政策,加速绿色产业升级改造。
4.4、 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质量监管包括对生产基地的环境要进行监控;要督促企业生产过程中遵守生产规程;对产出的产品要及时全面的检测,确保每一份产品都能达到标准;对绿色食品的包装,要体现美感,也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与标准。质量监管很难做到全覆盖,监管方法缺乏系统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解决该问题需要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存在监管盲区。绿色食品加工的生产链条长,涉及到很多部门,每一环节的食品加工都需要合理的监管体系。要实现所有步骤的监管,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要在现有质量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更加适合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监管体系,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质量的提升。
4.5、 绿色食品生产工艺急需升级改造
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大量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但众多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工艺参差不齐。绿色食品的生产,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技术规定。如果生产工艺不达标,那么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很难达到标准要求,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浪费,产品质量难以提升。于是,提升产品加工工艺成为提升绿色食品质量的必要改进过程。食品加工企业,要完善生产器械,在硬件上提供保障;改善生产技术;完善质量检测系统,及时地检测生产出的食品是否符合要求。
4.6、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产品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绿色食品原料是否达标直接影响产品能否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很多绿色食品企业在加工过程中,生产原料品质会影响到产品质量[8]。绿色食品证书有效期只有3a,在这3a内要有稳定的原料供应,且供应的原料必须达到绿色食品特殊要求。即使能够达到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基地要求,自然灾害也可能会给原料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为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建立有效稳定原料供应。地方政府或者龙头企业建立大型规模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型生产基地,有利于产品的质量保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户规避风险,降低经济损失,也能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稳定低价的生产原料。为了避免经常更换生产场所带来的风险,就需要地方政府为原料生产基地划定专区。
4.7 、绿色食品品牌效应不足,导致竞争力下降
中国绿色食品的产品销售还处于起步阶段。宣传不到位,导致消费者不了解绿色产品。绿色食品包装过于简单,导致绿色食品卖相不佳。绿色食品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不良商家搞虚假宣传,破环绿色食品的整体市场氛围[9]。
打造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打造优质绿色食品品牌,发挥品牌价值效应,拉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车”。品牌效应的发挥可以实现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打造信息互通桥梁,打通绿色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壁垒,培养绿色素养,唤起绿色需求,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绿色食品,从而让消费者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开展绿色食品促销,通过参加绿色食品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在包装上采用绿色食品包装,突出绿色食品的独特优势,让产品更具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消费者[10]。
5、 建议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使绿色食品更加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政府统筹管理,企业需要谋求长远发展。绿色食品关键是质量,只有质量过关,才能进入市场,取得相应的效益。增大宣传力度,让好产品走出小天地,迈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尚光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家科技(下旬刊) , 2019(05):278.
[2]罗霞.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J] .食品界,2020,84(07):89.
[3]王崇民.2019北京国际健康食品产业及有机绿色食品展在京开幕[J] .食品安全导刊。2020,263(Z1):19.
[4]郭清仪.浅谈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与营销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 2020(05)-:62-63.
[5]梅洪尧,刘呈庆,李建春,等.中国绿色食品供需的耦合时空演变分析[J] .生态经济,2020,36(09):125-132.
[6]张鑫,李晓婧,曹世源,等.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化分析[] .食品安全导刊, 2020(15):4.
[7]王艳民.抓好基地建设是绿色食品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任务[J].现代农业研究 , 2021,27(06):32,12.
[8]马渝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难点及建议分析[J] . 现代食品, 2019(1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