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红外光谱 食品安全 食品检测 掺假鉴定 质量评定
1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介绍
红外光谱技术是利用红外光和分子作用所产生的分子振动的原理,来记录分子吸收红外光之后所呈现的振动模式,记录吸收光的相对强度对红外光波长所得的谱图,即称为红外光谱。
运用红外光谱法对有机物进行检测,当红外光谱仪中发出的红外光线,照射到待检测物体表面后,有机物能产生吸收特性,对发射的红外光进行吸收,然后产生出一个红外光谱图。
而技术人员就根据光谱图上不同的吸收峰,找到电脑内存中相对应的化学基团数据库,从而进行对比判断。由于每个有机化合物都有其特定的红外吸收光谱,因此红外光谱是定性分析的有利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从中红外、到近红外、再到现在较为热门的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应用领域得到不断的扩充。
2 红外光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
2.1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离不开农药标准品,而标准品研制中一般须经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FT-NIR)对十字花科、旋药科、菊科、伞形花科、苋科等20余种叶菜类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鉴别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农药甲胺磷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高、中、低毒3种有机磷类进行分析测试,讨论各种蔬菜样品谱图的差异,利用含磷基团在倍频区的特征吸收,采用差谱技术等进行指认,取得满意的鉴别效果,为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提供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手段。
对常用高残留农药敌敌畏、敌百虫在蔬菜汁溶液中的中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数据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在蔬菜汁溶液中与在标准试剂溶液中反映出基本相同的吸收特性,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直接对蔬菜上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通过农药在水中的吸收建立模型来模拟其在蔬菜体内的吸收,为实现对蔬菜上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检测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
运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以二阶导数处理光学数据,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分析生菜中硝酸盐的含量。
用FTIR技术对蔬菜表面残留的氯氰菊酯进行分析,并研究氯氰菊酯在白菜类蔬菜表面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该法测定蔬菜表面农药残留的灵敏度高于透射光谱法,而且快速、简便、无需预处理。
2.2 食品掺假的鉴定
市场上的橄榄油大致可分为:特纯、纯和精练3个等级,向高品质油中掺杂较便宜的同类低档或不同种类价低的葵花油、玉米油、菜籽油等变成为一种获利方式。
根据油脂多次甲基链中C-H和C-O在中红外光谱区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不同,因而反映油型信息不同的特性,利用FTIR技术,采用PCA和判别式分析检测橄榄油、葵花油、玉米油、菜籽油、核桃油等8种不同油在3100~2800cm21和1800~1000cm21内的数据,利用光谱信息对油型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橄榄油型紧密聚集在一起,与其他油型区别明显;当把样品的基础数据与光谱信息相关联建立校正模型后,便可以对未知掺假橄榄油进行快速定量检测。
利用FTIR分析仪,分别测定酸枣仁与其伪品滇枣仁的红外指纹图谱。结果KBr直接压片法测定所得的图谱,在1800~960cm21间,酸枣仁与其伪品的红外吸收峰的峰数、峰位、峰形和峰强等,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酸枣仁与滇枣仁的重要区别。
本文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红外图谱具有特征性和指纹性,且谱峰显著,可为酸枣仁与伪品滇枣仁的真伪鉴别提供红外光谱的鉴别指标。蜂蜜中掺入的物质多种多样,为其统一检测带来一定难度,常用的方法有: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气相色谱、离子交换液相色谱、核磁共振等,然而这些方法既费时费力,又有一定使用限制,如稳态同位素分析(SCIRA)虽然在许多国家应用于检测蜂蜜中的蔗糖或玉米糖已有10多年时间,但它不能检测出掺入甜菜转化糖的蜂蜜,而FTIR 能快速、无损获取样品的生物化学指纹,从而方便的用于掺假产品的检测。
以0.5 %的递增量至25%,向蜜、三叶草蜜、荞麦蜜中分别掺入不同重量的甜菜转化糖,各自所得的50个样品中,34个用于建立校正模型,剩余16个作为验证集。光谱分析前,将蜜样放于50 ℃恒温水浴中以便蔗糖晶体溶化,然后混匀样品,室温下进行FTIR分析。
混合物用全反射FTIR进行扫描,选取1500~900cm21处的光谱,用PLS回归建立校正模型,模型相关系数R>0.9,用此模型对验证集样品进行验证,三种蜂蜜的预测值和实际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964和0.956,预测值准差SEP在2.1%~4.4%;此外,还可以用PCA、LDA和经典方差分析(CVA)检测了蜜样中甜菜转化糖的水平,以CVA 法所得结果最好,准确率达94%,分析时间3~4min。
有关文献利用红外光谱对涂有和掺有矿物的大米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和测试步骤;实际分析中具有用量小、准确度高的特点,该法适用于对大米、饼干、瓜子和食用油中是否掺加工业矿物油的鉴定。
2.3 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
食品中的添加剂的使用,特别是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添加剂,必须严格加以限量。采用红外示差光谱定量分析奶粉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的含量。从溴化钾2苯甲酸钠红外谱图中减去溴化钾2奶粉红外谱图,得到特征分析峰(1555cm21),在该波数下测定浓度等梯度变化的标准固态溶液的吸光度,并以此吸光度数值为纵坐标,以相应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结果苯甲酸钠的浓度在0~2.5mg/g 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按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本法的回收率为103.6%,RSD小于1.20。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令人满意,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用红外光谱法对有毒和无毒豆角进行分析,找到一种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定性鉴别有毒豆角的方法。
有关文章讨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近红外光谱,指出不同的有机污染物在近红外光谱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用该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可快速对有机污染物做出鉴别。已经成功地用近红外定量模型预测食物中CMB (castor beanmeal,一种含有有毒的蛋白质霉素的物质)的含量。
2.3 食品内部质量的评定
传统的水果和蔬菜的质量都是根据一些外部参数,如颜色、形状、大小、伤痕来评定的。近年来一些内部参数,如甜度、脆度以及内部有无病虫害等,在质量评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通过红外技术可以实现这些参数的准确、快速的测量。
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让果农在储藏前将严重的水心病苹果捡出以尽快销售,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苹果采收时间的指标,预测采摘时间。利用近红外技术测定粮库中发生虫害期间水份的变化、虫类代谢物、蛋白质含量,来判断虫害发生的程度。
3 结语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际间交流的加强,新的红光外谱技术的开发,红外光谱仪附件的更新换代,性能的不断增强,红外光谱技术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并在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打击犯罪、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实验室;农产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S4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295-02
检测工作质量是实验室的生命,为了获得质量较高的检测数据和结果,要对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1]。实验室控制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确保分析误差处于允许限度内,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实验室质量控制就是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1 误差的分类和来源
1.1 误差分类
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值的差异。真值为客观存在值,真值一般分为理论真值(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和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局的国际千克基准)。检测工作中要估计的被测物的真值属于约定真值。在定量分析中,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误差,按照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3类。一是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由于试验方法、所用仪器、试剂、试验条件的控制以及试验者本身的一些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称系统误差。二是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或未定误差,是由一些偶然的原因造成的。例如,测量时环境温湿度、气压的微小变化,都能造成误差。三是过失误差,又称粗大误差。由于测量者过失,如试验方法不合理,用错仪器,操作不当,读错数值或记错数据等引起的误差。在数据处理中要把含有粗大误差的异常数据删除。
1.2 误差来源
分析过程中不同的步骤引入不同的误差,以有证标准物质克百威作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NY/T761-2008第三部分)质控样为例:
2 质量控制的环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不仅仅是检测过程的控制,而是贯穿实验室质量活动的全部环节。
2.1 人员
试验由实验室人员完成,实验室人员的素质、能力、操作水平关系到试验结果和数据的准确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按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27025)》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的要求,为实验室配备具有相应学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有上岗人员都要接受 “培训-考核-监督”的管理方式。对新进人员,要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培训,经考核合格,获得证书后才能上岗。实验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实验室监测人员的水平。建立定期与不定期、一般与重点、新进人员与老职工相结合随机抽查制度,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保证监测结果准确科学[2]。
2.2 设备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包括抽样工具、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所需要辅助仪器设备和相关软件。实验室仪器设备要独立建立设备档案,内容要完整,且制定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应有唯一性标识,并贴有状态标识。对处于计量器具目录的要按照要求进行计量检定,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量值溯源和可靠性;未纳入计量器具目录的仪器和设备及检定周期之间的大型仪器设备,应该按照操作说明、技术规程、计量检定规程等制定自校规范,严格按照规范,及时进行校准。
2.3 实验室试剂和耗材
要获得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在试验过程中要确保使用质量好的试剂和耗材。实验室在购买和更换试验耗材和试剂的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对购入的试验耗材和试剂要进行验证、确认、登记等工作,以保证其质量。
2.4 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
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是试验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使用合格的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才能为后续试验的开展打好基础。购买标准物质时,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持有标准物质证书,以利于可追溯和量值溯源。实验室应该建立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管理程序,严格管理其购买、购置、存储、使用等环节进行控制。对于标准溶液的有效期可参考《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GB/T27404―2008)》附录C中的规定,也可根据实验室方法检验结果确定。
2.5 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环境是指实验设施和环境条件,实验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够顺利开展,才能获得准确和有效的检测结果。仪器分析室的环境应满足仪器正常工作的需要,在环境有温湿度控制要求的仪器室应进行温湿度记录;天平室应防震、防潮、防尘,保持洁净;放置烘箱、高温电阻炉等热源设备的房间应具备良好的换气和通风条件;将试剂、标准品、样品存放在符合其存放规定的区域,冷冻、冷藏区域应进行温度监控并做好记录。
2.6 检测样品
在农产品相关试验的开展过程中,要对检测样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建立包括接受、保管、领用、传递、处理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办法,保证检测样品不污染、不损失、不变质,保持完好的原始状态。在样品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接受的样品状态进行记录。如记录样品的颜色、形状、新鲜纯度等。二是核实和编号。对照抽验单、标签、封条等对样品进行核实,并按照规定对样品进行编号。三是制作标识。为了便于区分,制作好的样品可以按照检样、留样等进行分类。同时制作标识对检样进行区分,如将其区分为待检、在检、检毕等。四是样品的贮藏和保存。样品存储的环境应该保持清洁,存储过程中将其整齐摆放,按照样品的特点对存储的环境进行控制,并及时进行记录。如水果蔬菜打浆样品要求储存于-20 ℃冰箱中。样品的领用和退回,应办理交接手续,做好清点核实工作后,交接人员双方应在记录上签字[1]。对超过保存期限的样品应该按照作废处理程序将其妥善处理,并做好记录。
2.7 记录
实验室记录能够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原始的数据,也能够为试验过程提供证明,具有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室记录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字迹清晰。试验数据保留过程中,要按照试验以期的准确度保留1位可疑数字,在运算过程中按“四舍六入五成双”的原则进行数字修约。实验室还应建立标识、收集、编目、存档、借阅、维护、清理记录的程序[4]。应该按照制定的保存期限进行妥善保存。
3 质量控制的措施
3.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采用多项手段如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以便及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在标准更新、人员交替、设备变化和检测质量波动情况下,尤其应加强技术校核工作。
3.2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须积极参加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以及国家认监委(CNCA)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活动,参加省计量部门,农业部或省、市等质检机构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重点开展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
4 实验室检测过程控制的方法
一个好的分析方法经过实验室确认(或验证),实际执行过程仍需要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方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1 质控样品法
4.1.1 质控样的种类。质量控制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一是试剂空白。不含待测成分,或用等量的溶剂代替待测部分,执行全部分析过程。二是基质空白。不含有待测物质的与待测样品基质相同或相近的样品。三是有证标准物质(CRM)。四是实物标样。通过实际种植、养殖或食品加工工艺产生的含有所需检测分析物的样品。此样品可以是实验室自行制备或是利用留存样品,样品中分析物的含量需经实验室内部验证,推荐采用实验室间的验证分析评估此类样品的分析物含量。五是添加样品。空白样品中添加所需检测的分析物。六是盲样。由管理人员配发的样品,可以是实物标样或添加样品。
4.1.2 质量控制样的应用。每批次的样品检测中加入质量控制样与待检测样品同时分析(包括提取、净化、上机测定),以监控整个分析过程。每一次检测应同时检测质量控制样品,其中必须包括试剂空白、基质空白2种以及有证标准物质、实物标样、添加样品、盲样中的1种或更多。在6个月或更短的周期内,检测方法所包含的全部检测项目(分析物)应有至少1次参与到质量控制样中,若由于检测批次很少,可将此周期延伸至1年。建议实验室在编制内部质量控制程序文件时明确具体的进样序列要求,进样序列的任何调整都应有充分理由证明其合理性。建议的进样顺序是:试剂空白、空白样品、添加样品(或实物标样)、空白样品(或试剂空白)再进样、要检测的样品,最后是添加样品(或实物标样)[5-7]样品数量较多时,应在一定的样品间隔(如每10个样品)中加入控制样。
4.2 质量控制图法
质量控制图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测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它主要区分检测结果质量的异常波动还是正常波动,对过程异常及时告警。
农残检测过程中可以采取加标样(添加样品加标回收率)或者已知浓度的标准样作质控样绘制准确度质量控制图,按标准正常进行的检测结果经统计得到标准差σ(重复质控样的20个数据)决定检测结果的控制限。随即变量X(质控样检测结果)服从正态分布时,X落在(μ±3σ)范围的概率为99.73%,μ为分布期望值或总体均值,如果变量X处于(μ±3δ)之外,则认为过程存在异常波动,则应重做样品检测[8]。
5 参考文献
[1] 高强,孙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样品质量控制[J].现代农业科技,2014(3):292-293.
[2] 廖海燕.浅谈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J].四川农业科技,2013(8):49-51.
[3] 唐昆.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图的制作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00-202.
[4] 吴越锋.浅谈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80-8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检测实验室中常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表示:GB/T27411-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GB/T27404-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关键词:农产品;取样;实践和思考
1采样前准备
根据监测目的及地区,样品种类等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为采样规范进行提供依据。防止采样过程出现混乱及分歧;采样工具:在采样前应根据所采样品的种类特性等准备好采样工具。如抽样单、样品存放工具、标签等;采样人员不少于2人。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抽样规程,保证采样的规范;样品储存器具的准备:由于存在着潜在的样品采集介质的污染,包括玻璃器皿、吸附材料和回收装置等,必须对它们仔细地进行清洗和保护。一般采用新聚乙烯食品袋进行样品采集后的初级包装,防止包装储存时发生污染。制样后用聚乙烯瓶储存样品,为节约检测成本样品储存瓶可以重复使用,但取样前要按相关清洗程序认真清洗,晾干,备用。采样点的选择、采样的时机和时间间隔、采样的方式都需要在采样前加以仔细研究后确定。
2采样
2.1采样时间
生产基地采样时,要根据所采样品的生长情况,在其成熟期进行采样。如在生育前期或中期进行采样,就不具有代表性,因为离成熟采收还有一段时间距离。但应特别注意,有些农产品不在生育后期采收,而是在前期或中期就采收上市,如小白菜、小青菜等许多绿叶蔬菜,采样时要在其采收上市前进行。因此,通过笔者采样实践,认为采样时间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种类的收获目标产物把握在采收上市前进行。如粮食作物和水果,大多在生育后期,即果实成熟时。而部分蔬菜等,则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采样时间。集贸市场采样应在市场交易高峰之前采集完成,才能更好的体现样品的代表性。
2.2抽样地点
抽样地点的确定要根据抽样目的的不同而改变。比如重点监测生产情况的取样就应选在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田间等生产一线。重点监测市场销售情况的取样则选择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贸市场等农产品销售地。污染或疑似污染的农产品取样,应采集接近污染源的食品或易被污染部分,同时还应采集确实被污染的同种食品样品以做空白对照试验。
2.3采样
市场采样:包括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等。采样时注意样品基数,一堆、一包还是一车等,要根据基数的不同,在不同部位取样进行混合。如,一堆则根据取样量在上中下等不同部位抽取混合,一包或一车等也要在不同位置抽取混合。采样时,腐烂变质的不采、跟整体情况不符的不采,有可能被污染的不采,尽可能代表整体情况;生产地采样: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及农户个体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产品的生长和成熟采收情况,按面积不同,采用随机法、对角线法、五点法等进行多点采样。采集不同部位进行混合。有病、生长不良、畸形及跟整体生长情况不符的不采。取样后装入样品储存设备中,防止交叉污染和储存设备污染,立即填写标签,贴好标签,防止混淆。
3样品预处理、包装储存和运输
农产品样品采集时,要根据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块根、块茎类等要清除样品上附着的泥土、根及其它附着物;叶菜类、茎菜类等要去除外部老叶、黄叶和腐烂叶等,因为装在储存容器中,会污染其它样品个体。如果温度高,运输距离远,无冷藏设备等情况下,还会导致整个样品全部腐烂,使取样失败。样品采集后,装入预先准备好的样品袋中,详细记录填写样品讯息,贴好标签。填标签时,要采用不易被水浸透的纸,不易被水模糊字迹的书写笔等,因为农产品样品很多有水附着会弄湿标签,从而导致讯息不全,样品混淆等情况发生。或者采用2个袋子,标签放在2袋子中间,而且包装不易破烂。畜产品特别是肉类用袋子储存,如果温度较高,运输路程较远,容易变质,因此肉类样品运输时要冷藏处理。
4样品的交接和缩分处理和实验室储存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0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有害生物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田地环境治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对数据进行公正、客观和准确评判,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建立检测机构并配备了设施和人员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后,我国相继成立许多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由县、乡(镇)和生产部门组成的三级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机构。机构建立后,又相继配备了设备和工作人员,设备方面,配备了快速检测农药仪器、原子荧光设备等;在人员方面,设置了专门检测人员。
1.2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立后,在设备齐全、人员充足的基础上,开始了监测工作,从2000年开始,陆续建立了100多个监测点,其监测工作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了最基础、最科学的数据,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水平得到保障。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县级检测站建设难度大,职能划分不明确
受资金限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的难度比较大,另外,人员和技术也不够成熟。即使通过努力建设成型,但正常运转也有很大难度,其最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经费做后盾。另外,由于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导致一些项目在申报时争议较大。农业项目的申报一般由农业局来引导,事业单位进行申报,国家每年都会投入相应资金来做项目 ,但这些资金都是规定好用途的,一般是用来购买设浠蚴笛槭腋脑臁K以相关部门想要筹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一直难以顺利开展。
2.2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资金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一项技术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常运转来说,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技术落后,缺少专业人员。缺少专业人员主要是因为检测机构内部人员流动不顺畅,没有面向社会进行招聘,检测机构筹建时没有明确设置,对内部人员安排不妥当。另外,资金的缺乏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顺利运转产生了阻碍,这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正常运转的最大阻碍。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现有检测设备与检测职能不相符,导致很难做好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对经费使用方法进行改革
一是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经费进行预算,以改革目前经费使用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是公益性质的机构,不是经营机构,所以应当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经费预算,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正常进行。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正常进行的关键;二是地方政府应在能力范围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机构的设备正常购买,并将检测机构的预算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内,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最大力度的支持。
3.2加大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的完整、科学和公正性与检测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应不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检测技术操作、相关政策法规等。政策培训比较简单,操作技能的培训相对复杂,需要检测人员跟班学习。另外,要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送检测人员到高校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相关课程培训,这样能有效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
3.3进行资源整合,按照标准整体化推进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分布并不均衡,体系也并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求布局合理,检测手段完善,技术才有提升空间。一是要完善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检测水平,由其带动县级、镇级检测机构建设;二是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中分清主次,做到有缓有急的建设,以提高整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规划;三是要对农产品质量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对工作重点有所分工,并严格坚持原则,这样才能做好资源整合,杜绝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同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建立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来推进农产品生产、开发、加工和包装运输储藏的整体化配套环节。
4结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做支撑,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研发,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
参考文献
[1]任红彦.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现状及优化策略[J].论苑,2011,(06).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91-1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概述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以及目前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我国食品加工起点低,基础设施薄弱,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造成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非常严重,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从2009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看,已完成的18类产品9217种食品中,抽查合格率为87.1%。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抽查主要是集中在各大城市、省会城市,农村食品卫生情况更加严峻。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化学性污染和相应的安全隐患。从食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链来看,原料环节、生产环节、运输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销售环节都存在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对我国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发表评论时说,在中国使用的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其中高种的产量占70%;兽药安全性较低,滥用和超标现象严重,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米、醋、油、面、得油等5种基本食品加工厂中,79.2%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15.6%无营业执照、64%不进行检验、25%进行无标生产。
2 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并对其负有责任的部门和机构主要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另外还包括个地方的工商局等机构,他们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2.1 职能分工不合理
“一头猪从出生到最后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至少有农业、商务、工商、卫生、质检、环境、公安、交通、药监等10余个部门参与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在食品安全环节中容易出现漏洞。”中国在食品管理上形成的多部门管理格局是不同部门仅仅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的不同环节的结果。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环保、法制、计划和财政等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监督执行的权威性。
2.2 食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律。过去的《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监管责任明确不够,对于违法犯罪的犯罪分子处罚力度不够,对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责任人不能直接进行处罚,对责任人再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没有进行任何限制,风险与数量不成比例;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的发展。
3 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的策略及建议
3.1 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理念水平
随着全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有必要将食品质量安全的理念进一步延伸。要加强对各类化学品的严格管制以及对公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3.2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体制
首先,构建权威的食品安全机构,统一协调食品安全事宜。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分工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
3.3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
建设监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完善国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其次,在技术上,开发快速检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荧光标记法、cDNA标记探针法或者化学比色法、薄层色谱等方法,开发用于现场筛检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假阳性相对较低,适用范围较宽(可测定各类食品),快速、廉价的筛查方法。同时,增加对检验工作的投入,开展人员技术培训。
4 小结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和实施以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和动态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新模式,以提高我国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对策;陕西榆林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05-02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
SUN Rong GAO Qiang YANG Zhi-biao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spection Test Center of Yuli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current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system of Yulin Ci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quality safe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quality and safety;examination system;status;countermeasures;Yulin Shaanxi
近年来,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农作物病虫害日益加重,各类农药滥用严重。我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1.8亿~1.9亿公顷次,施用农药的防治面积约1.5亿公顷次[1]。这些情况导致农药残留量日益严重,在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农产品出口创汇带来挑战[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一些国家已经被视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3],因此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实属必要。现通过分析榆林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1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2006年12月6日,市编委批准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全市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三品”认证工作等。在加强市级检测机构建设的同时,市农业局积极推动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筹建。
为了加强市场监管,2008年榆林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方案》,2008年7月1日,榆林市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榆林城区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立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招聘检测员,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予以退市处理,以确保市民消费安全。
2010年5月,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2013年通过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陕西省农业厅机构考核审查认可。经过几年的建设,陆续已投资仪器设备约 600万元,已基本能够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参数达70余个,基本能够满足农产品质量农药残留常规检测项目要求。
2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监督检测标准不完善
当前,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存在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制定与国际检验检测技术接轨的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农药残留、安全用药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2 监管分散,缺乏统一协调,难于形成合力
目前榆林市各职能单位分别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存在多头监管现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缺乏统一协调机构。诸如畜牧兽医局负责动物产品备案报验监管,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抽样,缺乏统一协调的机构,一旦发生上色鸡蛋、毒豆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难及时有效解决[4-6]。
2.3 检验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就检测技术来说,榆林市检测技术的发展一种是跟踪先进技术,另一种是面向市场的一些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以满足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工作所需,比如一些便携式的检测仪,可以在执法过程中,现场就对一些农产品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测。但据了解,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农产品、食品中360余种农药残留,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加拿大的方法可检测251种[4];而现有的检测技术手段明显不足,特别是检测速度、人员素质等还未能满足要求,不适应短时间、大规模批量监测,这直接导致对一些问题产品检验的困难。目前,榆林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已配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而兽药残留、激素残留等参数的检测,尚缺乏较先进的仪器和技术,特别是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指标,多数机构无法检测[7-9]。
2.4 监测覆盖面有限
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备和人员不足,检测项目和检测覆盖面有限。现有的检测机构数量与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生产、销售点多面广、品种繁多,加上农药新品种层出不穷,品种更新快,都给质检中心带来了人力、物力、财力及检测手段和检测方法上的压力。
3 加强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对策
3.1 加强领导,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健全监管组织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环保、工商管理等多领域、多部门。当前应以关系国计民生的检验监测手段建设为重点,围绕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重点研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快速检测体系。要合理布局、系统配套、避免重复,以现有法定检测机构为依托,整合现有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尽快建成技术含量高、检测项目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4-6]。承担并指导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检测监测工作,加强对果蔬、粮油、水产、畜禽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监测[1-6]。
3.2 提升检测技术水平,扩大农产品质量检测范围,规范检验检测体系
在现有农残检测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开拓创新,建立起机构健全、手段先进、功能完善,适应生产和市场需要的,市、县相配套,生产基地、加工、流通相衔接的,涉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完善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速测”与“定量检测”手段。首先,对产地环境中的水、土、气,以仪器精测为主进行监控。同时为提高配方施肥、田头诊断等水平,建立速测土壤肥力、疫病等指标。另外,对肥料、农(兽)药、各种生长素或生长调节剂、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以各专业仪器检测为主。最后,采取实验室仪器检测与现场速测相配套的检测手段,监测农产品及其初级制品等。还应根据农产品在生长各期间的农药和其他化学投入品使用特点,对有可能出现高残留、长残留的农产品进行重点监管取样,增加其在抽样中的比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要加快研发便携式的农药、兽药及其他有害物速测仪。充分利用微型化的气谱、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特种生物传感器、特种酶反应技术研发药残快速检测仪[5],对农产品进行先定性(快速)检测,再对出现阳性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3.3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加快调整、修订、补充、细化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注重标准的配套性、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使标准涵盖农产品本身、产品的环境、包装销售、加工、配方、运输、食品添加剂储存、品质等级、标签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农药残留物允许含量等[7-8]。另外,加快更新标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执行。标准制定和实施都要有超前性,注重与国际接轨,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化,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4 结语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保障消费者安全的需要,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还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加大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和示范、推广的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达到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邓启明,黄跃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初探[C]//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5)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对策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4:6.
[2] 涂田华,张道新.加强江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12):136-138.
[3] 钱芳.浅谈加快市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河北农业科技,2008(5):4-5.
[4] 郭玉英,黎书伟.韶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310,313.
[5] 邓启明,黄跃东,连伟如.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3):8-10.
[6] 邢宗和,张锦生,赵苹,等.对广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方农村,2005(2):23-27.
[7] 王冬霞,杨焕来,吕爱英.嘉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3):14-15.
概述
基本理论思想。“跨界合作”是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倡导的发展方向,这一思想强调,应以专业分工与保留当前组织边界为前提,将长效协作机制作为基本保障,尽可能地调动公共部门、第三方组织以及各级政府等社会公共管理主体,使其积极发挥出“跨界合作”的整体效能。
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适用性。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依然延续着“碎片式”的管理模式,其局面以“分段监管”为主,以“品种监管”为辅,看似监管力度较大、监管范围较广,但是监督力度不够深入,因此面对着较为尴尬的局面。而“整体性治理”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有较强的适用性。
(1)借由“跨界合作”提高监管绩效。“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倡导的“跨界合作”既包括了公私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也包括了监管部门内与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出于提高合作绩效、增强协同力度的需要,政府这一直接治理主体直接承担着“主导者”的身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监管制度、完善各项服务、调动各部门组织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2)在分段O管中通过整合协调方法来增强各监管部门的协同力度。政府作为“主导者”通常会基于“专业分工”来界定监管的具体环节,以便于各部门可以无缝衔接,形成一条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链”。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安全监管区别于一般公共食物,据偶鲜明的内在特殊性――不可割裂,一旦这食品供应链在任何环节上出现异常,若得不到及时治理,风险便会呈现出“链式”传导趋势,在食品监管方面引发“木桶效应”。好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出现弥补了分段监管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借由安全监管的主体,政府各部门、各种社会组织可以实现无缝的信息共享,通过各部门、各组织的充分协作,可以将“碎片式”监管模式转变为“整合式”监管模式。
基于该理论所制定的监管对策
引入监管“第三方”,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目前我国有许多监督食品安全的第三方组织,但是政府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组织“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放开手进行食品质量监管。在整体性治理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政府应该积极调动这些组织的主动性,使其参与到食品质量监管中来,并对其合法地位给予肯定,以使其发挥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在确立其合法地位之后,还应该明确其所具有的合法权力,使其可以放心行使自己的信息权、行为监督权以及检测奖惩权。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与第三方组织的合作交流力度,使其立足于和政府平等的地位,建立集监管与检测于一体的监管模式,构建服务性与权威性兼具的第三方监测机构。
[关键词] 农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 现状 问题 解决对策 合作市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57-01
畜牧产品生产是甘肃省基础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环节,伴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加速与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革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丰富。在如此背景下,甘肃省应该从源头来找出省内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大力推进省内畜牧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1 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状
合作市作为甘肃省的主要农畜生产养殖基地,它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早在2013年就已经全面建立,这其中就包括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由各乡镇所建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等等。
在三品认证工作方面,合作市主要倡导构建无公害认证畜牧业企业,并申报认证了绿色农畜产品标识,主要执行“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规模标准。截止到2016年底,合作市满足“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的畜牧生产规模已经达到全市总养殖规模的50%左右。
合作市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农畜产品检测,他们采用速测仪对农畜产品进行速测,并配合省、州内检测中心实施例行检测与抽样检测,分别在合作市周边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区内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合成立了8个“追溯点”与“检测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开展日常农畜产品安全检测,满足城市对农畜产品的高品质需求[1]。
2 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机构制度体系不甚完善
合作市虽然在近年来针对农畜产品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机构,但其体系整体依然不够完善,具体来讲存在以下3点问题:第一,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监管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监管等不良缺陷;第二,r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然停留在省、市、县等高级农业部门,客观讲并没有有效渗透到乡镇、村等基层部门,这就出现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上热下冷”的不均衡现象。具体体现在合作市周边乡镇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经费不足、手段不足和制度不够完善等等。乡镇级与省市级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相互脱节,无法全面开展统一的监管服务工作,导致了大量的经费无度流失。
2.2 监管机构检测技术不够精进
按照合作市现有的《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标准与检测技术,他们主要针对农畜产品、生鲜乳品中的有机磷农药、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瘦肉精等等具备定性检测能力,但无法做到准确定量,而且检测环境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干扰因素影响,检测结果误差也整体偏大。整体来看,合作市的农畜产品检测工作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适应当地农业经济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主要来讲就是体系不够健全,除合作市市级检测中心为独立编制机构以外,其他乡镇级监管机构全为挂牌机构,导致工作开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严重不足。再一方面就是检测能力整体偏弱,目前合作市在农产品监测方面仅仅配备的是最基本的农兽药残留速测仪器,其它质检仪器配套性较差,而且检测数据提供只局限于农兽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方面,依然不具备足够的定量检测能力。整体来讲就是还停留在抽样检测阶段,其实时监测数量小,且监测覆盖面偏窄[2]。
3 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问题解决对策
结合甘肃省合作市当地农畜养殖业发展状况,当地政府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养殖户科学合理构建农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推进农畜产品质量认证过程,建立合理的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1 构建完善的农畜饲料产品检测体系
合作市首先要构建一套完善且先进的饲料监测网络,有效提升饲料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确保饲料产品质量安全过关。通过检测体系来规避农畜产品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同时注重对新型饲料添加剂的适度生产与使用,确保农畜产品的安全性。另外,也要为农畜产品提供良性的生产运作空间,强化对农畜产品生产的监测过程,重点落实农畜产品的养殖及生产环节,提高农畜产品的整体生产水平质量,进而实现对合作市整体农畜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
3.2 推进农畜产品质量认证过程
在合作市的农畜产品认证认可组织体系建设上,也应该尽快接轨国家整体标准,以推进农畜产品质量的认证过程,打造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体系。为此,首先一方面要快速做到市场需求拉动推进农畜产品质量认证转化过程,再一方面就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认证认可机制、安全质量许可以及卫生注册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内外统一规范的认证认可组织体系。最后,要实现对认证市场的依法监督与规范,严把认证机构资格关卡,为农畜产品生产推行良好操作GMP规范与HACCP认证(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同时也包括传统ISO系统体系认证[3]。
3.3 建立合理的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合作市要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环节建立以市场销售为主的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农畜产品经营者拥有完整的进货手续,以证实其所贩卖农畜产品的真实信息,也为了在日后交易过程中建立正规的交易台账。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启动追溯制度来实施问责,第一时间扼杀质量安全隐患,保证合作市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纯净度,间接推动地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发展步伐。
总结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甘肃省的社会发展公共课题,像合作市也在不断构建完善自身相关安全检测体系,争取做到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为地方农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地方营造安全良好的农畜产品生产及销售环境。
参考文献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牵扯人心,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毒豆芽、苏丹红、墨汁粉条等等无不惊世骇俗,让人心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我国也从2013从立法上对食品安全问题设以明确的规定和刑罚。我们并不希望制裁,而是希望在问题的源头,危险就被控制住,因此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势在必行。
1我国食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1供应渠道混乱。由于地域习惯和民俗习惯,造成了我国拥有丰富的饮食习惯,其中不仅包括在食用方面,也包括对食物的采购。目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市场渠道和形态是:主食市场、生鲜食品和食品原料市场、副食市场。这就使我国食品的供应链十分复杂,为食品质量检测增加了难度,也出现了一部分的监管盲点。
1.2不规范的食品生产工厂。我国传统的食品生产工厂中,中小企业约占90%,这就导致食品的生产规范难以统一和符合国家标准。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小食摊、小作坊、准家庭式制作和现代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并存的现实状况,因为利益和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食品加工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标准。
1.3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添加剂的过分使用主要是在果脯蜜饯类,该类食品总体超标率达27.7%,其中,苯甲酸的作用是防腐,但是若摄入过多的苯甲酸就会对肝脏、肾脏造成破坏,严重者会出现病理性变化。
1.4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冷冻饮品。该类饮品中微生物总体不合格率高达38.5%,其中主要问题是微生物引起的菌类超标。菌类超标容易导致食用者患传染病和腹泻等。更严重微生物污染会引起霉菌毒素的产生,该毒素会导致食用者肠胃不适和损害肝脏。
2食品安全检测问题出现的原因
2.1监管不力,审查不严。一些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业绩,对一些企业的审批采取一种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放松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审核条件,因此,就出现了一批以假冒伪劣产品为主的食品企业,这是政府的审查不严。
在监管方面,大量没有正式营业执照的企业仍然存在,,置监审机构于不顾,罔顾国家法律。由于监管部门的不力,就不能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危害的产生。
2.2检测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目前,有部分地方的质量检测人员并没有进行过食品质量检验的相关培训。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质量检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哪种食品需要检测,需要检测哪些项目都不太确定,造成物力、人力的浪费,食品安全又多加了一层隐患。
2.3检测技术落后。迄今为止,我国的相关检测部门仍然不能拿出准确的检测标准,包括检测数据,有害物质的成分表、检测根据、临检危险值等,虽然在2013年从立法上给予食品安全问题的刑罚,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法定的检测机构和检测方法。这不得不让人们忧心不已。
2.4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缺失。1996年云南省会泽市工业酒精勾兑假洒案导致157人致残36人死亡,2008年毒饺子事件,地沟油事件,2003年的老鼠肉充当羊肉的事件,种种食品安全事件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但是,各地政府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上以及应急处理上缺乏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这直接放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破坏性和负面影响,也会让国民对政府失去信心。
3对食品问题检测的探究
3.1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政府的审批力度务必严格化,透明化。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完整的、合格的生产许可证,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食品企业产品的质量。监管方面,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二是要对监督流程标准化、严格化,三是对于企业的监审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不能监测一年,放羊十年。
3.2法律体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一是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二是建立控制标准,三是避免生产食品的环境污染,四是加大打击力度,五是完善市场管理机制。
3.3规范检测工作和流程。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要求,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明确的检验流程,对食品样品的检测不仅要按照程序进行,还要将检测结果透明化。
3.4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当前,政府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积极开展食品的流通、生产加工风险监控,通过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给国民制造的恐慌。在事故发生初期,政府要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的发展境况,并将后续处理透明化,加大对制假售假者的打击力度。同时,可对现有监管体系进行梳理,明确监管责任,理顺执法监管体系。此外,应统一食品安全标准,提高检测技术,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