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县宅基地管理的基本情况
我县辖16个镇(办),85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1.8万人,约18万户。土地总面积12.5万公顷,其中耕地约7.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8%,人均耕地面积0.095公顷,略高于全国0.093公顷的人均耕地水平。宅基地总面积4887公顷,现有宅基地194171宗,登记发证168733户,发证率86.9%。
(一)提高认识,规范审批程序。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因宅基地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多年来一直是国土资源工作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
(二)成立机构,健全制度,将宅基地审批管理纳入国土管理的日常工作。宅基地审批程序理顺后, 2001年局党组研究决定成立农村宅基地管理股,抽调4名业务骨干负责全县宅基地的审批及日常管理、材料归档等工作,全县宅基地管理纳入国土资源日常工作。在审批和发证过程中,我们坚持“五不批”和“三到场”制度,即不看现场不批、用地不合理不批、与四邻有纠纷不批、申报程序不合法不批、材料不齐全不批,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为加强社会监督,我们把宅基地审批程序、审批条件、审批依据、处罚条款、监督方式等内容,通过网络、报刊、公开栏等渠道对外公开,强化社会监督。每年组织执法人员对土地管理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持续推进全县宅基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加快推进旧村改造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推进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我们在农村居民点节地挖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成为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成为我县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试点。 (四)强化执法监察手段,严厉查处违法使用宅基地行为。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每年利用三月国土法律法规宣传月和土地日,通过巡回宣传、印发宣传资料、上街咨询、举办国土资源知识竞赛、印刷专刊报纸等进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集中宣传。
二是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健全落实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违法行为,严厉查处违法占地建房案件。三是加强对双文明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国土资源执法模范镇(办)等工作的监督考评,强化镇办政府责任意识和工作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按期审批率、发证率、归档率均达100%,宅基地案件逐年下降,无重大越级和集体上访案件,为我县农村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缺乏和滞后
1、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建设缺乏统一村镇规划,(有的规划早已过期,有的也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民建房随意性大。有的村干部指指、点点、划划,就随便选址,结果房不成排,路不通畅。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和缺乏,致使大多数村庄建设随意性大,村庄整体布局杂乱无序。临街搭、乱圈乱占,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村庄布局杂乱,房屋座落无序,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浪费了大量土地。
2、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建房地点选址路边粮田,导致公路、村道两旁部分耕地被占用。一些地方为把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合法化”采取了改变耕地性质的做法,先把耕地改变为荒地 ,一部分耕地在这种不知不觉的“蚕食”中消失了。
3、“空心村”、“一户多宅”现象明显。沿路建,农民建房“沿公路爬”,公路修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形成马路住宅,或是“块状”扩张,新建住宅不断向村外延伸,在村庄四周建房,而村内旧宅年久失修,大多成为破房、危房,无人居住,形成了大量“空心村”。一些农户建新房不拆旧房,多处占地建房,“一户多宅”现象比较普遍。
(二)法规政策不完善
当前土地管理中非常棘手的问题是违法占地建房处理难的问题。《土地管理法》规定,违法建筑必须无条件拆除或没收,而法律赋予土地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力就是单一的制止权,按照法定程序处罚、申请法院执行,还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期间违法建筑已成规模,这时候再去执行,群众抵触情绪极端强烈,因为这必定牵扯着农民的基本生活和最大经济利益。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都偏重于对新增宅基地的审批管理,对闲置宅基地如何依法管理,合理、合法收回等没有具体规定,对实际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约束,没有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农民宅基地退出机制,造成农村村民在宅基地使用方面只有权利,没有责任,只愿占有、不愿退出,保留超占宅基地的成本很低。
三、工作对策及建议
农村宅基地管理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确保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村镇规划,体现科学合理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宅基地规划管理。规划是龙头,是搞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基础。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抓紧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旧村庄为依托,优化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充分利用村内各种废弃地、闲置地,合理布局公共设施用地、生产用地、道路用地和宅基地。要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控制增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实行旧村改造、填空补齐的村庄,每户面积最多不超过264平方米,但现有村庄根据村庄规划每户超过264平方米)。
(二)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土地法制观念和国策意识。各级要把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深入持久、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镇、村干部,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土地法制观念和国策意识,提高依法管地、依法办事水平。对广大群众,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采取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形象直观的宣传教育,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努力营造全社会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动态监管网络,加强源头预防工作。用地监管关口前移,建立批后监管制度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三)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落实三项制度
首先是统一协调齐抓共管。宅基地管理不单是国土部门一家份内的工作,还是规划建设部门、镇政府、村组织经常性工作,应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其次是引导农民按规划分步骤向中心村发展。实施迁村腾田,拆旧建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及土地整理专项规划预测用地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好中心社区或中心村地址,规划好中心社区或中心村建设,同时鼓励引导群众建房从平房独院向高层、多层公寓楼化发展,以集约、节约用地腾退更多的土地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点代面,鼓励农民向中心村发展,并使之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让中心村具有活力,并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的乐土。
再次是规范农民建房行为,严格审批管理,实施“阳光工程”。宅基地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包括宅基地权属动态监测管理,又包括宅基地审批静态服务管理,两者互相转化,相互促进。严格审批管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是否符合用地条件,为此,必须做到“三到场”:用地条件预审、选址到场;审批后放线施工到场;竣工验收后登记发证到场。对符合用地条件的要将用地条件、审批情况、登记结果予以公示,实施“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严把新增居民点审批关,积极消化“空心村”。配合城建部门搞好中心村规划管理,让农民明确规划,自觉遵守规划。
(四)推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
我县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科学规划是搞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1、搞好三个规划。首先抓紧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抓紧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区位、规模和空间布局,合理确定要撤并的村庄和搬迁时序,为农房建设改造工作提供依据。其次科学制定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抓紧制订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三年规划。合理确定年度建设改造计划和建设时序,优先确定今年的目标任务。三要扎实搞好农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要通过科学规划,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住房“建了拆、拆了建”和“年年建新房、不见新农村”的现象,坚决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1、讲学习。做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干部,我经常把学习作为修身、做人的头等大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养,坚定政治方向,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全乡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墙角E枝梅》,不定期发表博文,现在累计文章170余篇。
2、讲做人。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对上,自觉接受和服从,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办事,凡事以大局为重。坚持做到按原则、按程序办事,不。工作中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不拉帮结派,不搞亲疏远近,做到心口合一,秉公办事。一年来,凝心聚力为党工作、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年3月7日,召开女教师代表座谈会,隆重庆祝“三八”妇女节;4月10日,为全乡教师统一购置运动衣一套,开展健身操比赛活动;8月19日,组织全乡34名优秀教师到北京参观考察;9月21日,为教师统一购买“陶行知教育理论文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书;10月23日,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确定3名乡级名师,定期发放活动经费开展“名师带徒”工程;11月8日,召开第二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12月28日,召开“唱响、放飞梦想”庆元旦暨师生才艺汇演。
3、讲廉洁。财务、政务公开、透明、民主,私人事务低调处理,因公事宜高标准要求,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印上。年是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最大的一年,先后完成王店、余粮海两处小学的危房改造,马集小学实现全部、顺利搬迁,中心小学院内民宅得以收回,孙庄小学维修房顶1300余平方、中心小学换顶200平方、马集小学翻修房顶720平方。目前,中心幼儿园规划建设提到乡党委议事日程,孙庄小学的危房改造纳入县局规划,为中心小学、孙庄小学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中心小学安装了监控设备等,全乡购书7000余册。
4、讲工作。每天太阳还没升起,我的办公室已经亮起灯光;夜半人静,办公室内仍不时传出敲击键盘声。我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带动班子成员兢兢业业、勤于工作。年联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县教育局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中心小学被评为“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市教科研示范校”、“市教学示范校”等,中心小学、孙庄小学同时被评为“县一星级教学示范校”(全县共21处)。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缺乏自觉性。平时,理论学习缺乏自觉性,总认为工作忙,没时间,不是千方百计挤时间进行学习、武装自己,客观理由多,主观不努力。
2、工作有急于求成,总想把事业干好。
3、用自己的工作标准要求同志,标准较高、要求较严。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当作做人、修身的头等大事。学习政治,增强政治敏锐性;学习上级政策,把握好正确发展方向;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决策水平;学习外地经验,促进开展工作。
2、要讲政治。首先,要始终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决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二,要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上看问题,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三,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自觉做到局部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3、加强廉政意识。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规范,把增强班子团结作为干好工作的基本保证,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加强自律意识,防微杜渐,坚持原则,做到一身正气。
关键词:村庄改造;问题;对策
一、加快推进村庄改造建设的背景和条件
(一)现阶段村庄规划建设及农民住房总体状况很不乐观
根据对泰安市村庄建设的调查资料看,多年来,农村住房建设始终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一是分布散,布局乱。长期以来,农村居住分散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户居住基本以村组为单位,或沿河、或沿路“一”字型、“非”字型分布,一个行政村一般有七八个组,部分行政村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自然村。大部分村庄功能区划不明,布局杂乱无序,楼房平房混杂。用群众的话说,打地基不管高低,开门窗不论东西。一些村庄虽然盖了不少新楼房,仍然是“有新屋,无新村”。二是占地多,配套程度低。农户房前屋后多占多用比比皆是。大部分村庄公用设施严重缺乏,普遍存在行路难、排水难等问题。三是建设质量差。农房建设大多由无营业执照、无施工资质、无施工许可证的建筑施工队伍承建,无质量检验制度,无专职质检人员,无安全保障机制;大部分农户和建筑施工队心存侥幸,贪图便宜,在农房建设中有的使用不合格建材,质量安全隐患很多。四是乱搭乱建。目前。有些村干部和群众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有的村干部私下越权非法批划宅基地,有的私卖宅基地,有的村民甚至认为“宅基地是私有财产,占得越多越好”等等。导致了农村非法流转宅基地、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超标准占用宅基地、“空心村”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产生了宅基纠纷和资源浪费。个别村内空闲地和空闲宅基地甚至达到了30%。
(二)实施旧村改造、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是当前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
对农村居民来说,住房是最重要的财产,建房是最大的消费支出。现在农村建一所普通住宅大约需要6万元~7万元,建设综合楼每户大约需要10万元左右。启动农村居住工程,将直接带动建筑材料、建筑劳务、装饰装修、家政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有力引擎。
(三)加快旧村改造步伐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农村住房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农村的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要素优化整合与调整利用的过程。通过整村新建、迁建或者滚动整治改造,加快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同步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将加速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均等化。同时,居住方式的改变会深刻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从整体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村庄改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编制经费缺乏导致村庄规划滞后
村庄规划较城市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规划费用的投入。基层镇村根本无力承担正规规划院高昂的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
(二)宅基地管理法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
宅基地政策及管理是新村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宅基地的权属、管理、交易、流转、置换、整理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及其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出台的一些相关宅基地政策中,对宅基地的物权、上市交易和流转、农民住房买卖等规定还比较谨慎,滞后于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的客观事实,忽视了大批农民流动、进城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宅基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空心村治理工作及新村庄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村庄拆迁缺乏法律依据
2019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康平县安监局驻前旧门村工作队按照“产业为主,保障优先、建立机制、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上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夯实基础、培育产业、全面实现同步奔小康为目标,凝心聚力谋发展,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做到了精准脱贫到户、到人的相关工作,有针对性地协助落实扶贫政策,加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倾注力量对接帮扶。经过县、镇、村和贫困户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600元的标准线,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村部办公条件有所提高,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产业发展有所突破。做好了退出销号的准备工作。现将我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做如下总结:
包扶村基本情况:我局所包扶村为方家屯镇村,5个自然屯6个居民组340户1158口人,党员39人。全村总面积约7906亩,其中,耕地面积4622亩,寒富苹果种植面积550亩。原有国标贫困户35户73人。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12户、社会救助10户、产业扶持12户(发展养殖)。
致贫原因分析:一是有的贫困户家庭没有劳动能力,无法实现增加收入;二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想发展养殖业但没有启动资金也无法实现增加收入。
一、强化学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按照县委对扶贫工作的具体工作要求,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曾多次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和本局驻村工作队学习上级下发文件,深刻领会扶贫工作精神和牢牢把握扶贫工作重点,通过多次深入学习切实提高了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理解吃透省、市、县、镇的扶贫方案、政策的精神实质,掌握从识别到退出的标准、程序、办法和要求。加强基层党建理论学习,指导村支两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管理经验,深入探索农村管理新模式及经济发展新思路,切实为民谋利益、开拓发展之路、致富之路。为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按照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五项工作要求,我局的扶贫工作队积极深入农户了解情况,掌握村班子状况,会商全村脱贫工作情况,并据此科学合理的制定了发展规划,协助村级维护好社会稳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强化调研、搭建平台、落实措施、稳步推进,让精准扶贫工作得到合理、有效推进。
(一)掌握村情民情,精准制定脱贫规划。为真正掌握村情民情,我局工作队成员深入各户,走访群众,切实掌握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通过看、问、听、谈、记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全面分析群众致贫原因,认真仔细的记录下每户贫困户的家庭详细情况和产业发展意向,分析因户施策措施。实地查看全村的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等情况,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充分听取村干部及群众的意见及建议,探讨因村施策措施。综合村户实际情况,我局每年年初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制定了《康平县安监局脱贫攻坚工作年度实施规划》指导工作队开展工作,从而确保我局的脱贫攻坚工作能够做到实处,让贫困户都能够真真正正脱贫。
(二)以精准为准则,努力夯实工作基础。坚持把精准识贫作为脱贫攻坚最基础的工作、最关键的环节,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等关键问题。一是围绕对象精准,扎实开展精准识别。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贫困人口一个不漏、非贫人口一个不纳”的要求,协助村里做好调查情况、落实会议、解读文件、收集材料、核算收入、汇总确认、核定名单、填写表册、履行规程、督导会议等基础工作,并对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了两次“回头看”,严把核查、评议、公示等环节,力求把扶贫对象搞准确、把致贫情况搞明白。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的同时,逐户制定脱贫清单、研究脱贫计划、填写脱贫手册。同时,加强对各类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专人保管、集中存放。
(三)建立台账,精准实施接对帮扶。为进一步做好因户施策、因村施策工作,我局组织派出12名驻村包扶责任人对所包扶的贫困户进行了逐户走访对接,对每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建立了详细的工作台账,并根据县委提出的脱贫政策对每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征得贫困户同意后制定了相应的脱贫方式。为更好的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同时也为贫困户方便联系帮扶联系人,我局制作了安监局精准扶贫联系卡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做好政策解读、问题疏导、措施落实、咨询、矛盾化解等基础工作,并协助村搞好措施引导、政策支持、项目协调、物资投放、行政审批、组织建设、民情调查、化解纠纷等工作。根据每户贫困户的特殊情况,采取因地制宜、逐户施策的方针,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帮助其发展养殖业,探讨产业扶持脱贫、环境建设脱贫、岗位开发脱贫、教育保障脱贫、医疗救助脱贫、劳务输出脱贫、社会救助等措施,如协调县扶贫局购买仔猪12头发给12户贫困户鼓励发展养猪,协调互助资金发放小额贷款。对没有劳动能力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危房改造、房屋维修、房屋新建、医疗救助等方面协调扶持,并将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脱贫,如协调住建局为三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帮助联系企业招工信息,鼓励外出打工。针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和解决,坚持部门协作,整合资源统筹施力充分发挥各帮扶部门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帮助该村逐步建立长效发展的优势产业,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组织社会扶贫资源,凝聚社会扶贫力量,不断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增强扶贫实效。我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多次召开座谈会,决定推广东升乡龙旭合作社模式,结合所驻村实际成立以种植榛子、小杂粮等特色作物为主的合作社。目前,前旧门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注册完,下一步进行土地流转和优先办理31户贫困户入股。
在帮扶中及时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经统计,核查了有车有房问题核减3户,因办理五七工核减1户,最终国标贫困户为31户62口人。其中,产业扶持脱贫17户,低保兜底脱贫11户,环境建设脱贫3户。为了迎接第三方检查,我们又一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完善。在协调多方进行政策脱贫的同时,我局还投入资金进行了爱心帮扶,面对2017年突如其来的旱情,多数贫困户春播生产出现困难,我们及时发放生产自救资金5000元。在重大活动中我们到贫困户走访,共发放物资和资金13900元,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为了给贫困户陈国忠家增加危房改造面积,又扶持了4000元建房款。
通过多措并举,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善办公条件、村屯环境,助推基层党建。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涉农项目等,统筹兼顾,积极推进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建设,使之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同文化、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合作,对该村加大公益性设施建设,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
1、改善办公条件方面:前旧门村办公条件比较简陋,无电子办公设备,影响工作效率和正常办公。我局高度重视,先后给方家镇前旧门村村委会送去了电视机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打印纸、稿纸等其他办公用品。修缮了取暖设施并解决村部冬季办公用煤6吨,为村支“两委”顺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及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打下一定物质基础;
2、丰富文化生活方面:给村部图书阅览室送去了科技和种植、养殖类书籍150本为解决村部大门口道路不好走的问题;
3、改善村部环境方面:对村部大门口55平方米的路段进行了硬覆盖。完善了村部环境设施,对村部房屋及围墙共计520多平方米进行了粉刷,使前旧门村部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危旧房屋改造暨地震恢复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不久前在我市**召开的全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暨农村危旧房屋改造现场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全市20xx年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的建设工作。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20xx年工作基本估价
一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成绩显著。20xx年,是我市认真总结20xx年试点经验,在五县区全面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第一年,共完成建设任务1万户。其中:完成省级补助项目9000户(拆除建设20xx户、加固改造7000户)、完成市级配套项目1000户(拆除建设200户、加固改造800户);实施项目中,包括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280户;实际运用省级补助资金24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78万元,县区投入191万元,农民自筹投入1.62亿元,银行贷款973万元,社会投资36万元,彩票公益金投入2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9.69万个;项目涉及70个乡镇、724个村委会。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工程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分别被省人民政府评为20xx年度云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二是“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迅速有效开展。盈江“8·21”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及受灾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恢复建设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新建和维修加固并举、速度和质量并重,迅速有效地开展了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目前,恢复建设工作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全市民房恢复建设项目共有8665户,其中,重建项目3703户,修复项目4962户。目前,重建项目已全部动工,其中:基础已完成3414户,占92%;主体结构已完成2801户,占76%;瓦屋面已完成1946户,占53%;入住1946户,占53%。民房修复项目已全面完成4962户,占100%。5890万元民房恢复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已全部下拨,各县区已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发放补助资金5253.88万元,占补助经费总额的89%,其中:隆阳区850.78万元,**县2902.5万元,龙陵县1500.6万元。
教育系统恢复建设总项目66个,其中:已完工项目24个,占36.4%;正在进行主体施工36个,占54.6%;正在开展地勘、施工图设计等相关项目前期工作6个,占9%。3148万元教育系统恢复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已全部下拨。
卫生系统恢复建设总项目56个(拆除建设38个,维修加固18个),其中:已完工项目18个,占32%;主体工程完工6个,占10.8%;在建28个,占50%;正在办理招投标4个,占7.1%。662万元卫生系统恢复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已全部下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民房建设和地震恢复建设工作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民房建设压力较大。一方面,震情形势严峻。我市属地震多发地区,仅1900年以来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3次,每次地震,农村民房均不同程度受损。据地震部门分析预测,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仍将处于新一轮强震活跃期,震情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现有农村民房地震安全隐患突出。我市农村民居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大量农村民居建筑结构不合理,整体稳定性不好,抗震性能差,普遍缺乏科学的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和防震减灾对策措施。据20xx年普查统计,我市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农村民房高达34.9万户,仍有墙抬梁房屋约5.06万户。在普查统计的58.19万户农村民居中,特别危险急需加固改造的达6.21万户,特别危险急需拆除建设的达8.85万户。二是部分灾区民房统建点恢复建设进展缓慢,按照预定时限完成恢复建设任务繁重。三是恢复建设内业痕迹管理、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全面抓好“三项”工作
20xx年内,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全省开展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为重点的农村民房建设的有利时机,全面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
(一)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20xx年,省下达我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任务8600户(加固改造6000户、拆除建设2600户);安排市级配套任务1000户,要求与省里的计划同时安排、同时展开、同时完成 、同时检查验收。省财政户均补助标准与20xx年相同,即加固改造20xx元/户,拆除建设5000元/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继续纳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安排我市建设任务270户,资金在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由专项彩票公益金再增加补助1000元/户。今年,要把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要坚持预防为主与救助相结合、重点防御为主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固改造为主与拆除建设相结合、农民投入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提高抗震性能为主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要把经济条件和住宅条件差、抗震设防问题较为突出的村镇作为重点区域,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村民住房作为重点对象,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分步实施。有关县区要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先边后里”、逐步推进实施。
(二)加快“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进度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市“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已到最后攻坚阶段。各有关县区、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恢复建设任务。
一是要及时发放补助资金。县、乡、村民房恢复建设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逐户检查恢复建设资金补助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验收完工项目,对验收合格的完工项目,要在第一时间将恢复建设资金补助到位,补助到农户手中。
二是要切实加强管理。要严格实行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恢复建设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痕迹管理;要加强对灾情定损、资金补助、救灾物资发放、张榜公布、资金补助和项目验收等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相关归档建册工作,为审计和检查验收奠定基础。
三是要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工作。6月中下旬开始,对已完成的恢复建设项目实行由下到上逐级检查验收,村级验收到户,乡镇验收到村,县区验收到乡镇。7月上旬,市里将组织对受灾县区恢复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检查验收恢复建设批准方案、救灾款物、恢复建设资金的发放使用和管理、灾情定损、张榜公布、资金补助和项目验收等情况,有关县区要切实做好迎接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是要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安排灾民群众基本生活,是灾区恢复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已进入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救助阶段,市级已下拨经费6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灾民春荒生活困难。各县区要把上级补助资金同本级安排经费合并安排,把安排灾民基本生活和加快民房恢复建设作为恢复建设的两个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安排;要组织工作组深入灾区,进村入户,加强检灾区的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优抚对象救济救助情况,逐户检查救助措施的落实情况,抓好粮食、衣被等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所需,确保不出现非正常情况。
(三)抓好农村危旧房屋改造摸底调查工作
摸清农村危旧房屋底数,是搞好民房建设改造的基础。最近,为加快制定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实施规划,全省正在对农村危旧房屋及其居住对象情况进行全面分类调查和数据收集,我市对此已作了初步安排。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调查和数据收集工作,根据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和填报要求,认真、如实填报;同时,要注意加强动态管理,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强对上汇报衔接,争取尽快将农村危旧房屋纳入全省改造实施计划。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整体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做到“四个强化”,搞好组织保障,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强化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和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和领导挂钩到片、部门联系到村、干部负责到户的工作机制;要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明确质量要求,明确完成时限,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二)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推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8·21”地震灾区恢复建设工作,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要坚持“渠道不变、任务不变、用途不变”和“统筹规划、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新农村建设、救灾建设、扶贫开发、重点工程建设、移民等各类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项目计划,科学配置各种资源,整合各种相关力量,促使项目和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强化跟踪督查,加快工作进度
任务确定后,落实是关键。县区、乡、村三级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跟踪督查工作,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市政府督查室、市委政研室要牵好头,联合审计、财政、建设、民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适时有重点地深入开展专项检查、督查工作。
(四)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县是一个水库移民大县,现有大中型水库移民1万多户、4万多人,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全县共有19个乡镇),涉及164个村、846个村民小组。其中以田村、湖江、白鹭、沙地、五云、储潭、石芫、大埠、大田等九个乡镇的76个村400个村民小组最为集中。几十年来,在省市及上级移民
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县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4万多移民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安置,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央提出开发性移民工作后,我县水库移民工作有了更长远的发展,广大移民正在逐步摆脱贫困,正朝着小康社会迈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移民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遗留问题,生产生活提高非常缓慢,特别是在土地、住房、饮水、交通、用电、通讯、就学、就医等方面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上犹江水库和万安水库7个移民乡镇的移民人均收入为1150元,所在地非移民人均收入为1680元,库区移民人均收入是所在地非移民人均收入的68.4%,其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贫困移民有3800多人,人均收入低于600元的绝对贫困移民有1200多人;移民人均耕地0.45亩,移民年亩产粮为458公斤,比非移民年亩产粮少122公斤。
由此可看出,我县移民经济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很大,移民的生产条件还比较恶劣,旱涝保收耕地面积较少,农作物产量较低,移民历史遗留问题还比较多。
二、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安置情况
1、上犹江水库移民县安置情况:上犹江水电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中央直属水库,坝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陡水镇境内,水库淹没涉及上犹、崇义两县的部分乡镇。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八年,上犹、崇义两县部分乡镇的移民,由政府统一安排远迁县的田村、白鹭、沙地、攸镇(沙地镇)、古田(湖江乡)等5个乡(镇)的16个村、35个村民小组的“移民新村”,共安置移民多户、8000多人。为妥善安置移民,划拔耕地2800亩(人平0.78亩),划拨经济林0.7812亩,划拨山地2.16万亩,建设房屋0.998万平方米。
2、县石芫金盘水库移民安置情况:县石芫金盘水库属地方中型水库,总库容1335万立方米,一九六六年八月开工兴建,一九七四年五月完工,涉及移民103户、331人,主要安置在本乡金盘村的何屋、孔屋村小组,这些移民除当时搬迁建房补助外,未享受过任何扶持政策。
3、万安水库移民县安置情况:万安水电站是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位于江西省境内的赣江中游上段的万安县城南21公里,上距赣州90公里,下离吉安97公里,距南昌320公里,工程于1993年5月30日下闸蓄水,1995年12月竣工验收,该电站淹没我县五云、湖江、储潭三个乡镇及古田、湖新、攸镇三个办事处(包括攸镇、储潭、五云、湖江等四个农村集镇),应迁移民6000多户、27000多人。
4、居龙滩电站移民安置情况:居龙滩电站位于县大田乡夏湖、河头村之间,距县县城24公里,该电站是赣江水系贡水左岸支流桃江的最末一级水利电站,水库总库容736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22米,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97亿千瓦时,该水库淹没大田、大埠、王母渡3个乡镇,12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淹没耕地3195.26亩,淹没房屋16.2万平方米,淹没公路5.73公里,机耕路6.14公里,淹没电缆6.7千米,输电线路21千米,影响大埠、夏坟圩及6所学校,3月开始实施移民工作,动迁移民1700多户,6000多人,80%的动迁户和影响户登高后靠或在本乡移民安置点安置。目前,共处理五批402户移民影响户。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交通设施落后。由于当时库区搬迁安置政策和地理环境所限,移民补偿标准较低,公路桥建设等级较低,交通设施一直影响着库区经济的发展,成为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瓶颈”。如现在急需解决的储潭至湖江沿江公路,沙地攸镇西山公路,攸镇人行桥改公路桥,沙地芳村人行桥建设等,这些交通设施建成将大大方便库区移民的出行,有利促进了库区经济的繁荣。另外,移民登高后靠,相当一部分地域不通公路和机耕路。为加快移民工作和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临时修建了简易公路,但简易公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稍遇暴雨,公路就严重受损,要牢筑公路,又需大量资金。否则,只能简单地恢复,造成年修年毁,年毁年修。二是水利设施溃乏。电站蓄水后,由于常年暴雨冲刷,致使沿江河堤崩塌,耕地被毁,水利设施严重受损。为此,迫切需要加强河堤修复和水利设施建设,如储潭滩头村、白涧村,湖江新圩、牛岭,联育,夏府,五云赣江村,沙地攸镇里堡村、岗上村、西山村等地河堤都需加固或修复。另外,水位上升,水质遭受污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较为困难
,迫切需要解决人畜饮水工程
(二)人居环境恶劣
由于安置时受补偿标准低和移民存在故土难离等思想因素的影响,加上当时搬迁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移民登高后靠,房屋建在沿江两岸,房屋地处花岩坎高且建房用土粘性较差,遭受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影响的房屋较多,经过二十多年的风吹雨打,许多“干打垒”房屋成了危房,严重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
(三)产业发展困难
一是移民文化素质偏低。受库区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移民劳动力中受过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教育比例小,移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二是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县一直把烟叶、甜叶菊、光皮树、加工橙、油茶,蔬菜等产业作为移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来抓,但一直难以形成规模。
四、解决问题对策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移民出路的推动基石。
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县富民之基。解决库区及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突出问题。一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搞好库区移民农业生产项目扶持规划,重点建设好水渠、水陂、水库等排灌设施,利用库区有限的耕地,扩大旱涝保收面积,改良冷浆田、低产田和缺水田,提高农业的单产,促进农业增收。二要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抓好公路、桥梁、饮水安全及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库区及安置区移民村组点通水泥路,每个自然村建设一个文化娱乐活动广场,创建一间文化娱乐活动室,建设一批移民示范新村。同时,加大安置点“干打垒”泥墙危房改造的力度,着力改善库区及安置区移民居住条件及环境。为此,我县以移民危房改造为切入点,计划在库区乡(镇)圩镇或圩镇周边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安排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移民到新村点安置,引导移民兴建新户型住房,提升移民的生活档次。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解决移民出路的有效途径。
由于电站蓄水,大面积良田被淹,耕地大大锐减,全县移民现有人均耕地0.45亩,难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使有限的耕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针对我县实情,必须走“田里烟稻甜、水面鸭、水中鱼、岸边猪、山上果”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结合山多及库区形成大小库叉等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同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对产业发展上规模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给产业吃上一颗“定心丸”,另外,还要不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扩大移民社会保障覆盖面。比如大埠乡大坑村属于居龙滩电站库区重点移民村,耕地被淹后,该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走发展烤烟产业之路,如今,由60亩发展壮大到现在350多亩,仅此项该村人均增收520元,烤烟返税村集体近3万元,表彰科技示范户及种烟大户4.5万元,既增加移民户的农业收入,又壮大了村级集体,该集中连片的烤烟示范基地被市烟草公司列入现代烟叶示范基地,向上争取180多万元烟水配套设施项目和120多万元大埠圩镇至大坑村的4公里公路硬化工程,这一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该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的局面,从根本上提高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3、实施农民知识化及技能培训是解决移民出路的主要手段。
我县库区及安置区移民4万多人,据初步调查中专以上文化水平4.5%,高中文化水平12.8%,初中文化水平29.5%,小学文化及文盲水平53.2%,80%以上移民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移民村组30岁以上的全是小学文化水平,比如上犹江水库移民县田村镇坪内村坳芫组安置点就是这种现象,移民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就业问题,严重制约着库区移民的经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一要加强农民知识化及就业技能培训。制定《库区移民知识化工程培训五年实施规划》,坚持科技知识与实用技能相结合,定期办班与专家现场授课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创新培训方式,加强素质及技能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人次,通过培训使库区移民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同时,依托劳动就业部门和人才交流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使库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增强库区移民的致富本领,增加库区移民的收入。二要加强移民子女教育培训。认真抓好农函大培训工作,做好每年扶持移民子女到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民政学校、赣州农校等大中专院校学习,通过学习以点带面,掀起移民创业热潮,从而辐射带动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日益增加,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导致有些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目前,在我县很多农村地区,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小学除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
(三)是城乡户籍制度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扩建一批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二)尽量改善学生的寄居软环境。我们首先从改善学生的寄居环境出发,(1)帮助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定期对监护人进行沟通。(2)加强家校联系。①通过家访,加强与监护人联系。②老师应时时与远方父母保持联系。(3)远方父母要和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学校在每学期要发出"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告诉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
(三)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
关键词: 甘孜藏区 少数民族 计算机教育
甘孜州地处边远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基本的办学思路,即主要是为甘孜藏区培养和输送人才,特别是适应时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就目前来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州的计算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办学水平和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学校有了自己的计算机机房和远程教育基地。然而,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拟从甘孜州少数民族教育现情和计算机教育现状入手,对如何提高甘孜州的计算机教育作深入探讨。
一、甘孜州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及计算机教育现状
1.甘孜州教育现情
甘孜藏族自治州,面积155952平方公里,辖18个县、352个乡(镇)。目前总人口91.55万人,其中:藏族72.23万人,占78.9%;汉族16.14万人,占17.6%;彝族2.56万人,占2.8%;其它民族0.62万人,占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5‰。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977所,在校学生136905人,教职工8900人,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本专科学生7832人(含成人);小学927所,在校小学生9659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5%;普通中学36所,在校学生29936人;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学校5所,在校学生2541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任务全面完成,“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53.6%。甘孜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家专门项目的支持下,在对口省份的支援下,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甘孜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进入21世纪,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自2000年以来,甘孜藏区抓住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契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通过“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使远程教育工作在甘孜藏区获得快速发展。
3.甘孜州计算机教育现状
第一、课程内容起点假设有误。目前,我州中学的计算机课程不管是哪个年级,都是假设学生一点计算机基础都没有,就是大学的计算机应用课,也是从计算机的发展史开始,从键盘结构开始。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学生对学校计算机课形成误解,认为学校中的计算机课的内容总是低、滥、差。第二、教材的知识点安排不合理。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根本就没有必要存在,例如二进制的换算,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等。第三、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在目前的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训练一些软件的使用技巧,然而这种技巧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肯定就已经被淘汰了。
二、甘孜州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偏低,其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速度显得更为缓慢。一些民族聚集地区,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思想与办学思路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的办学机制、办学模式比较单一,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教学改革步伐迟缓,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2.传统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计算机硬件投入不高,基础设施问题十分突出。投入不足也造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资助贫困学生等工作缺乏资金来源。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资金,主要靠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和收费解决。取消了这些收费后,学校基本上无力解决这部分资金来源。
4.甘孜州民族教育体制尚需健全,否则将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计算机教育。民族地区的师资薄弱且素质较差,在民族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中青年骨干缺乏。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都比较落后,忽视民族教育的特点,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三、甘孜州少数民族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对策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的计算机教育环境。树立教育为本的观念,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将计算机教育提到相应的高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保障计算机教育的最低硬件要求。
2.应该提升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理念,改变片面强调计算机教育工具性的教育观念。中学计算机教育是整个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其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中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所以必须改变那种追求“即学即用”的职业教育式效果,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与意识,了解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
3.必须改革课程内容的设置,删除教科书中那些不合实际的内容,增强目前国际国内新技术发展的内容,使其跟上时代的发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导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通过动手实践认知事物,课程可以是画图、制卡片、排小报、作曲等充满创意的内容。知识点本身的难度不要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主,结合研究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的开展加强学生的兴趣。
4.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倡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和利用CAI课件进行交互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尽快完成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计算机教育融合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现在中学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的方向发展。其学习活动方式也趋向于多样化。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更好地设计中学计算机课程,使其从内容到模式、方法更趋合理,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而又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民族教育学通论.哈经雄.滕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乌江镇 存在的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统筹城乡就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两个率先”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举措。乌江镇现行的各种保障制度在规范化程度、覆盖率、保障水平以及实际发挥的作用上差异较大,就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就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两个率先”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乌江镇2005年,实现农民参保率在85%以上;2007年,实现农民参保率在90%以上。近两年来,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制度比较成熟规范,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这一条件下,周文青、陆晓和我等人利用业余时间对乌江镇农场社会保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一些资料,获得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对所获取的信息材料及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为乌江镇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调查内容简介
1.调查时间和地点
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是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乡,素有“金陵门户”之美誉,地处南京市长江北岸,与南京老城隔江相望,位于东经118.37,北纬 30.23,总面积57平方公里。乌江镇目前总人口数为22000人,农业人口14000人,占总人口的64%。其中已参加农保人数7300人,其他社会保险人数约2000人,参加农保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此次调查自2010年4月份开始,至5月中旬结束,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对乌江镇进行了集中调查。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具有本镇户籍,男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当期未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各类农村居民(不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人员)。为了更全面、真实地了解问题,我们还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乌江镇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就业局的负责人以及当地的企业主管进行了专门的走访调查。
3.调查方法
在团队出发前的准备阶段,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全队共分为两个小组,每组两个人。其中一个小组着重对五一村的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另外一个组对武家嘴造船厂进行了调查,调阅其所掌握的统计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以作参考。
二、调查成果综述
1.乌江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评价
乌江镇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保’制度、扶贫救济及优抚安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成。但各种保障制度在规范化程度、覆盖率、保障水平以及实际发挥的作用上差异较大。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有关部门制定了实施细则,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制度比较成熟规范,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国正在试点,乌江镇与南京市同步,全面推进,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筹资困难较大,报销水平偏低,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养老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相同,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保障效果不尽理想。另外,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立法支持。总的来说,在目前城乡经济快速发展所能提供的基础条件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相对滞后,全市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水平亚待提高。
2.乌江镇的农村社会保障具体情况分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保障对象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乌江镇于2007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已初现成效。
(1)初步建立了农村生活保障体系。一是实施农村五保制度,保障老人安度晚年。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对农村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纳人救助的五保户。目前,五保户共有127户,其中集中到敬老院供养为63人,占五保户总数的49.6%。二是建立农村低保补助制度。按照“特困重保,阳光操作”的原则,乌江镇自19%年起,对农村中因残、因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户建立低保补助制度。目前,已年有275户农村贫困户纳人了农村低保补助范围,涉及1100人,占总人口的5%,根据社会生活指数和农民平均收人每户每月260-36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补助。启动了农村低收人纯农户增收工程,对人均纯收人在2000元以下的农村纯农户在“增收项目”“多免多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地资金补助,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村低收人群体的收人。
(2)着力推行农村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保障。一是不断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面,同时实行村干部农保进城保制度,现已将在职的50余名村干部由农村养老保险转纳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从而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对被征地农民长远生活通过养老保险渠道进行解决,从土地征偿费中切出一块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改变以往将土地征用的各种补偿一次性发放到失地农民的做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三是着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1560人,占应参保人口的98。四是推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近几年浦口区财政持续增加投人,建立疾病防控中心,壮大了乌江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配套了医疗设施,村村建有卫生室,形成了以区为中心,以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疾病防控体系。
(3)逐步健全农村教育保障体系。加大贫困学生的教育费用减免幅度。自1996年开始已对农村中小学生减免部分学杂费,对特困生发放助学券,免费提供基本学习用品,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问题。
(4)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保障农民生命安全。自19%年开始实施危房改造,截止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在改造过程中,政府按每户6000元的标准补贴,镇政府和农户各筹一半,浦口区联合乌江镇共投人200.6万元,其中农民自筹占总额的一半,对农村家庭危房进行了改造,保障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乌江镇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群众参与养老、医疗保险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
乌江“十里造船带”,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多数是到周边船厂务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造船企业也面临较大困难,开工不足,用工减少。春节后已有so余人离开船厂回家,农民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的压力逐渐显现。在收人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民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更何谈参保呢?此外,还有部分乌江镇的群众错误地认为保险的资金应由政府负担,不愿意自己出钱。这些种种原因使得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广。
2镇集体经济收入低,社会事业投入负担较重,社保工作缺乏资金支持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仅2008年,村投人集体道路建设、河塘清淤、办公场所建设等项目的资金达100多万元,镇集体负债较重。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投资量大、涉及面广、情况繁杂的重要工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除了省市补助、个人出资外,县级财政补贴托底是关键,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养老、医疗保险人人惠及,乌江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目前,乌江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的现实。像民政部门管社会救助,卫生部门管农村合作医疗,劳动部门管农村养老保险,这种条块分割的现实造成了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诸方面的矛盾,不利于社保工作的推动和开展。
4.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有限,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目前,乌江镇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依靠乌江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开展,但是全所只有16名工作人员,他们又要照顾到各个村和各个组,可谓是一人多用,而且他们只拿标准工资,无专项经费,从中可以看出镇政府在对社会保障方面人力资源的配置缺口较大。
5.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有力的法律法规来支撑。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状况来看,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乌江镇也不例外。
四、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按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以多层次的保障方式覆盖全镇农村各类人群,将有条件的农民纳人城保,被征地农民纳人征保,纯农民纳人农保,低收人贫困农民纳人低保,同时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加快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扩大宣传,在主要街道、路口悬挂横幅宣传,制作展板、宣传单,录制宣传磁带、光盘,利用宣传车巡回宣传。同时各村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内容、办理手续程序在公开栏张贴,张贴到自然村,并分片召开村民代表、生产队长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会议广泛宣传,有广播的村每天要滚动宣传和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2.完善和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在乌江镇范围内,依靠各行政村和各生产队,开展普查,对无收人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农户,一个不漏地进行登记造册掌握实情,分类确定保障对象和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要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对农村低保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在每一个行政村设立巡礼员,积极配合好镇政府做好社会保障动态管理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使一些突发贫困户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个人账户,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各人享受保障基金,主要靠自己的劳动积累,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大力扶持。加强规范管理,保证社会保障资金专款专用,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3.大力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建立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把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及好处宣传到各家各户,提高农民参保率。同时县镇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医疗保障救助办法,切实解决好报销手续繁琐、报销费用偏低、农户积极性不高、资金筹集难度大总量小、医疗救助面窄等具体问题,确保村覆盖面达100% ,参保率达95 %以上。乌江镇应该在完善现有农村敬老院设备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把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全部集中到敬老院供养。依靠政府补助和社会资源,解决当前本镇老年人看病难问题,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真正解决好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