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质疏松预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风险因素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及骨密度下降,骨组织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破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后导致患者行动不便或被迫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还会继发性引起栓塞性疾病,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然很高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2月就诊的46例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骨质疏松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以及有效预防措施,为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情况的发生率以及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12月前来就诊的46例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临床分析,按照发生骨折与再骨折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即骨折组患者26例、再骨折组患者20例。骨折组26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0例,女性患者为16例,年龄在52~82岁,平均年龄为(67.3±0.9)岁,再骨折组20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性患者为4例,女性患者为l6例,年龄在64~84岁,平均年龄为(76.9±0.8)岁。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①所有骨质疏松骨折或再骨折患者年龄均不小于50周岁;②所有骨质疏松骨折或再骨折患者发生骨折部位均位于人体桡骨远端、椎体、肱骨近端、髋臼以及股骨近端;③患者致伤原因以摔伤为主,排除发生严重暴力导致骨折现象,如交通事故伤、坠落伤、撞击伤等;④患者排除患有与骨代谢相关疾病情况;⑤排除患者具有放疗或化疗史;⑥排除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或其他与骨折有关的药物或食物史;⑦患者体内骨密度值BMD-T不大于2.5SD。
1.2.2临床风险分析方法 对骨折组与再骨折组骨质疏松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并检测两组患者BMD-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平卧位到站立位的转换间隔时间等,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骨折组与再骨折组骨质疏松患者经上述临床分析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质疏松患者为女性、年龄较大、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间隔时间较长、患者前次发生骨折部位位于椎体或股骨等因素均为其发生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论
骨质疏松简称OP[1],临床特征为患者身体骨量低下,破坏骨微细结构,从而增加患者体内骨骼脆性[2],患者易发生相关骨折症状,属于全身性质的骨病,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之一[3]。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包括饮酒、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比值、基础代谢率、吸烟、合并症以及使用相关药物等,而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患者除上述危险因素外,还与患者自身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社区卫生建设、生活方式、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
本文研究可知,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为: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现象;②患者年龄越大,则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现象概率越大;③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平卧位到站立位转换间隔时间越长,则发生再次骨折概率越大;④骨质疏松患者前次骨折部位位于椎体或股骨,则发生再次骨折概率较大。
综上所述,对于符合上述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临床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应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从而尽量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临床特点[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4-77.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100例,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应用钙剂+骨化三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病例应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平均骨密度为(0.76±0.32)g/cm2,疼痛评分为(2.01±0.1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082-02
[作者简介]杨娜(1980-),女,山西运城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病科工作。
老年人骨弹性减弱,强度降低,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较高。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合适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可恢复伤肢的活动和负重功能,延缓骨质疏松进展,降低再发骨折风险[1]。该研究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效果十分满意,临床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0例,经X线检查后可见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将10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6:34,年龄65~86岁不等,平均(71.42±2.51)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5:35,年龄64~87岁不等,平均(70.42±2.52)岁。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严重疾病患者。比较两组骨折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两组病例均曾接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1.2.1 对照组 应用钙剂+骨化三醇治疗对照组,碳酸钙D3片,1片/次,1~2次/d;骨化三醇胶丸,每次1粒(0.25?ug),2次/d。用药3个月后评价疗效。
1.2.2 实验组 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病例应用降钙素治疗,鲑鱼降钙素鼻喷剂,200?IU/d。用药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2]
3个月后,通过双能量骨密度仪测量两组患者骨密度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情况,并进行临床比较。
1.4 数据处理
借助spss 11.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项资料,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3个月的治疗,治疗期间均未发生骨折。实验组平均骨密度为(0.76±0.32)g/cm2,疼痛评分为(2.01±0.12)分,对照组平均骨密度为(0.72±0.12)g/cm2,疼痛评分为(4.06±1.22)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钙是人体骨骼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钙排泄过多或摄入不足可导致体内钙缺乏,引发骨质疏松症。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80%的骨折发生于年龄>60岁的妇女[3-4]。骨质疏松症为多因素疾病,临床特点主要为骨形成相对不足、骨吸收相对过渡,可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镇痛解痉、舒筋活血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则,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和手段较多,基础药物包括钙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作用制剂。有学者[5]观察了药物治疗骨折疏松性骨折的实际效果,80例患者经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6个月之后,骨密度值明显上升,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提示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平均骨密度为(0.76±0.32)g/cm2,疼痛评分为(2.01±0.1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于相关文献[6-8],提示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可提高平均骨密度值,降低机体疼痛感。
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骨吸收增强,破骨细胞活跃,骨量快速丧失,给予患者较强的抗骨质吸收药物,可抑制骨丢失。有计划的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促进骨折恢复,钙剂补充是提高骨峰值、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营养素,合理补充钙剂可维持老年期皮质骨骨量。此外,钙剂和维生素D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本药物,可增加钙在胃肠道吸收,促进肾脏对钙再吸收,促进骨细胞分化。除增加骨量、降低再骨折率外,维生素D还具有改善神经功能、肌肉功能的作用,可防止机体摔倒。
骨化三醇是一种人工制造的钙化三醇,可刺激小肠转运钙的作用,促进小肠吸收钙,还能和甲状腺激素产生协同作用,促进钙吸收,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降钙素能刺激软骨内骨化,增加骨痂血管,加快骨痂成熟。临床研究证实,降钙素益于骨折愈合,破骨细胞具有丰富的降钙素受体,降钙素能短时间内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抑制骨吸收,有效抑制骨折疏松症造成的疼痛感。本研究结果亦显示,鲑鱼降钙素能抑制骨吸收,提高成骨细胞增殖,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并调节钙磷代谢,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联合用药可提高骨密度,恢复骨强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或复发率。体型瘦小、年龄>65岁、过早停经或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的妇女,都应早期采用骨质疏松预防措施,防止骨折。若患者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接受后也应给予骨折复发预防措施。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中,三种药物联合应用较两组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但本研究仅对两组病例进行了3个月的观察,观察时间相对较短,尚难确定联合用药在降低新发骨折发病率方面的作用,因此,有待业内人士做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参考文献]
[1] 杨刘柱,陈仲,严鑫平,等.椎体骨水泥注入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7(39):6265-6270.
[2] 张雪绢,赵刚,尚炜.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9(2):214-218.
[3] 贺良,钟伟,李宁.骨科医生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及预防吗[J].实用骨科杂志,2009,9(4):241-244.
[4] 聂玮,李晓林.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1(8):606-610.
[5] 徐保生,魏双胜,杨鹏.椎弓根钉结合PKP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1(35):16-17.
[6] 张波.可膨胀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24):53-54.
[7] 郝成俊,崔丙军,崔文峰,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51-52.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中的骨质流失,会使骨结构变得稀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容易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此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快速增加。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男、女性40岁组发病率分别为11.5%和19.9%,男、女性60岁组发病率分别为11%和24%,70岁组为20%和40%,80岁组为31%和65%。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骨质疏松症的确切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关,而营养失衡、不良嗜好和缺乏体育锻炼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可控环境因素,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控制好这些因素,就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或减慢其发展速度。
1 危害
1.1 人的一生中,骨骼系统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破骨细胞不断分解旧骨,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随着人体的老化,这种平衡被打破,成骨细胞少于破骨细胞,骨钙及骨基质等物质逐渐丢失,导致骨量下降,形成骨质疏松症。
1.2 骨质疏松症早期并没有什么症状,当你经常感觉腰酸、背痛、腿抽筋……这些不经意的小病小痛时,可能就是骨质向你拉响警报,而你并没注意,往往是发生了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会发觉,但那时骨骼破坏程度已很严重,因此应抓住骨质疏松发生的蛛丝马迹及早防范。
1.3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是骨折。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发病率为6.3~24.4%,尤以80岁以上女性为甚。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会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统计显示约三分之一的髋部骨折患者会落下残疾,近20%的患者需要长期护理,致使个人生活质量下降,也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
2 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可一旦形成就无法根治,因此早期的预防是延缓骨质疏松的最好方法。
2.1 及早树立预防意识,在骨骼形成过程中,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是骨密度形成的高峰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供给充足的钙,使骨密度峰值达到最高,就能使骨质疏松发生的年龄推迟,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所以该病的预防应从青少年开始。
2.2 钙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骨骼的硬度应取决于其骨含量,骨质含量越高骨骼越坚固。该病的主要特征是骨质含量减少。人的一生其骨质含量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骨质上升期,出生后骨质含量不断增长,约为30岁达骨峰值;第二阶段是骨代谢平衡期,在30~40岁左右,骨质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第三阶段是骨量减少期,即骨质含量开始不断减少。在骨量上升期达到的骨峰值越小,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钙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维持骨骼强度所必需的要素,人体总钙量的99%存在于骨质和牙齿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与一生中钙摄入量密切相关。钙的合理摄入量为800 mg~1000 mg/日。乳和乳制品含钙量多吸收率也高,是优选的补钙食物。可以连骨或壳吃的小鱼、小虾、坚果(如花生、核桃)和大豆含钙量也多,必要时也可选用钙强化食物或钙剂。
2.3 矿物质:骨骼健康第一主角 矿物质在骨骼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钙,镁也是构成骨骼的必要元素,并与钙相辅相成,有效巩固骨骼。锌能够支持骨骼生长和成熟,铜促进骨骼的韧性,有报道,锰缺乏可能是人类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的潜在致病因素。
2.4 维生素:骨质代谢的好帮手 骨质疏松的发生还与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C、D、K)等的缺乏有关。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钙的吸收和骨质钙化。人体皮肤在紫外线作用下可合成维生素D,所以应当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参与骨质中胶原蛋白的多糖的合成,也利于骨钙化。奶类、蛋类、鱼卵和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深色的蔬菜、水果和薯类富含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因此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达到均衡的营养,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
【摘要】 目的 通过测量徐州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MD),分析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靠性,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徐州地区2005~2008年1 572例健康人进行BMD测定,分别做股骨上端及第2~4腰椎椎体测量,并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 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徐州地区女性BMD峰值则在30~35岁,男性在35岁左右,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对于55岁女性和65岁男性,之前应加强普及骨质疏松预防知识,之后同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为徐州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峰值;徐州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by means of BMD measurements in healthy population in Xuzhou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Methods BMD determination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femur neck and lumbar vertebrae (2-4) were conducted in 1572 healthy people who were grouped at a 5-year age interval. An increase by 2.5 SD from the BMD peak was designated the criterion for 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gender and age groups. Results The BMD peak occurred between 30 and 35 years of age in women and declined afterwards, whereas at around 35 years of age in men.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BMD was shown in women as of 55 years of age. The female groups had higher osteoporosis incidence than the male groups.Conclusion Populariz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should be enhanced for women before 55 and men before 65, while for the subsequent years, relevant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osteoporosis incidence.
Key words: osteoporosis; bone density; peak bone mass;Xuzhou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愈来愈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的严重问题,主要特征为骨质密度降低、易发骨折。目前生化指标尚不能确定骨质疏松症骨丢失状况,骨密度测定仍是评估全身骨量丢失、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之一。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测定患者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精确度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当T评分≤2.5 SD时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为了解徐州地区人群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发生情况, 2005—2008年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徐州地区15~89岁健康人群共1 572例腰椎和髋部BMD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出生并长期居住在徐州市的15~89岁健康人共1 572例,均自愿参加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男669例,女903例,按性别及年龄段分组, 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家庭主妇等。排除以下各种可能影响骨代谢的主要疾病:糖尿病、甲亢、卵巢切除等内分泌疾病;先天性骨骼畸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肝、肾疾病。排除检查部位曾发生骨折者及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
1.2 方法 准确记录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饮食生活习惯,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每日测量前均进行标准体模测试,精确性误差
1.3 诊断标准 本次调查采用WHO的诊断标准:BMD≤M-2.5 SD,即以同部位、同性别峰值BMD减低2.5 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数据按性别、年龄分组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按5岁为一年龄组分析各组BMD测定值,按5岁为一年龄组分析其发病率。
2 结 果
对1 572名人员骨密度测定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类,BMD测定值结果见表1、2,对其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4。表1 男性BMD测量值表2 女性BMD测量值(±s,g/cm2)表3 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表4 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
3 讨 论
3.1 骨峰值和骨密度 许多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的骨量与成长时期骨量峰值密切相关,峰值越高,骨量储备越高,抗骨质疏松的潜力越大[1]。20多年来,由于众多学者对骨质疏松疾病的深入研究和预防诊治,发现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除了身体内部因素外,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不同人群的峰值骨量和骨丢失。本调查显示徐州地区健康人群BMD变化规律, 20岁以后男性BMD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女性, 女性BMD峰值在30~35岁, 男性则在35岁左右。男女BMD达到峰值后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 其性激素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是至关重要的原因[2]。但女性55岁左右,因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而出现BMD的急剧下降,骨量快速丢失,相对而言男性骨量丢失则比较缓慢,以致此期男女BMD值差异明显。
3.2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 随着年龄增加, 老年人体力活动的急剧减少,同时膳食模式钙摄入的严重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快速上升。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预测, 2010年将有5 200万名50岁以上的美国人将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状况也会越来越严重。林芸等[3]对253例中老年妇女骨密度检测结果表明, 50岁以上女性已有39.7%发生骨质疏松症,而65岁以上检出率更高达87.5%。本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女性骨质疏松症出现时间早,骨量丢失快, 55岁以后女性,每增加5岁,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以>5%的速度增加。腰部与髋部骨质疏松发生时间无明显差异,Ward三角区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由此可见,人体骨骼发育达到骨峰时的时间在35岁,以后则逐渐出现骨量减少,随BMD下降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在女性由于更年期开始雌激素水平下降,这种变化出现早且发展更快。老年人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测定受较多因素影响,如骨质增生、腰椎小关节退变、主动脉钙化等,可引起腰椎骨密度出现假性增高。
3.3 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中危害最大的一种骨折,其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检测BMD是临床中评估髋部骨折危险性的主要方法[4-5]。DEXA因其高精度、高分辨力、高准确性及操作简便等特点,被WHO推荐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方法,DEXA测定腰椎前后位、股骨近端骨密度仍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指标之一。成年人早期BMD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其重点在于中老年尤其是绝经期妇女。通过徐州地区健康人群BMD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检测,使我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女性应在中、青年时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营养,合理增加牛奶及豆浆的摄入,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日晒时间,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对于55岁以上的中、老年重点应该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并发疾病,如髋部骨折、腰椎骨折等,除以上预防措施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雌激素治疗或类雌激素制品治疗以增加钙质的吸收。
DEXA因其高精准、相对少损伤等特点,被WHO推荐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方法, 但BMD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上述结果能基本反映徐州地区健康人群腰椎及髋部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Miller KK. Mechanisms by which nutritional disorders cause reduced bone mass in adults [J]. J Womens Health, 2003, 12(2):145-150.
[2] 张英男,陶天遵,高萍,等. 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变化[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2):199-201.
[3] 林芸,陈党生. 253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J]. 广东医学,2004, 25 (8): 925-926.
关键词:跟痛症 绝经后妇女 危险因素 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14-02
跟痛症(Painful heel syndrome,PHS)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跟痛症大多一侧发病,也有两侧同时发病者。症状以清晨下床时疼痛最为明显,称为“始动痛”,是跟痛症的特征性症状。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有一定程度缓解。跟痛症患者行走困难,严重患者行走需借助拐杖,很多患者病史较长,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影响更大,部分患者疼痛可迁延、漫长。本文对我院375例门诊确诊跟痛症绝经后妇女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2011年间门诊确诊跟痛症绝经后女性患者共336例,年龄40-85岁 平均62岁。平均绝经年龄49.30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①一般项目:除姓名、性别、年龄外,还包括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便联系、随访、帮助判断及核对其他调查指标。②患者体重及运动习惯:每天坚持运动 偶尔运动,从不运动。体重偏重,体型瘦小。③患者饮食习惯:常喝牛奶患者,偶尔喝牛奶,不喝牛奶。素食者,非素食者。④ 病史:内分泌疾病史,胃肠切除史,子宫卵巢切除史,严重慢性疾病史,罹患肿瘤史。⑤跟骨骨密度T值:由跟骨骨密度测量仪测定取得。
1.2.2 调查表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由患者自己在表格上回答。为保证回答准确、真实,首先在卷首写明答题要求及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调查目的及准确、如实回答的必要性,并保证为其保密。具体调查内容的设计遵循两项原则:①将前述调查内容尽量用简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避免专业术语。②回答方便,让患者只在表格的“是”或“否”上打“钩”或者画“圈”即可。
1.2.3 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我院医师和护士担任。实地调查前先统一对调查员进行严格培训,认真核对每一项调查指标。调查时,由调查员向患者讲明注意事项,然后发给每人一份调查表,答卷过程中,调查员在场释疑,答完后统一收回封存,由调查员送回课题组。共收回问卷415份,其中有效的调查表336份,有效率(81%)。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全部调查者的27个项目先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选择其中有意义的因素,在运用强迫引入法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对所有调查指标进行数量化。定量指标用原始值,即实际值,对定性指标则进行数量化分级。对17项指标逐一进行相关分析,发现7项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将表1中的相关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55个因素与跟痛症有显著性意义,按OR值大小依次为:体重偏重、跟骨骨密度T≤-2.5、过量运动、子宫卵巢切除史、从不喝牛奶(表2)
3 讨论
跟痛症具有多个有争议的病因,目前认为有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跟骨骨刺等[1]。足跟部疼痛往往与一些疾病密切相关,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eiterp综合症、骨关节炎等,并作为上述疾病的一个症状出现[2],跟痛症患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相互影响叠加所致,对个体跟痛症患者的发病机制尚难确定。本研究通过对确诊跟痛症的绝经后妇女的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有效控制了混杂因素的干扰,进而对跟痛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客观评价。
吴立军等人有限元模型的试验发现足底腱膜后部承担着最大牵拉应力,其次为足底长韧带。这种高张力刺激机制是诱发足底腱膜炎与跟骨骨刺的力学因素[3]。绝经后肥胖妇女长时间站立时足底压力发生高负载,通过生物力学参数的测定,绝经后的肥胖妇女站立时足底压力峰值较非肥胖妇女大,在肥胖妇女中,足底不同部位压力的增加引起不舒适及疼痛感[4]。本研究显示,体重偏重为跟痛症的首位危险因素,体重偏重患者可通过MRI检测是否存在腱膜增厚并伴信号改变等足底腱膜炎的影像学改变,而且MRI还可以发现骨刺对小神经的卡压,有助于制定完善针对性的诊疗计划[5]。
2011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现在也通常用T-Score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本次研究的危险因素中,跟骨骨密度T值、低钙饮食及子宫卵巢切除史都与骨质疏松症(OP)有密切联系。雌激素可抑制破骨细胞对骨质的吸收,减少骨量丢失,子宫卵巢切除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导致骨保护减弱,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生[6],低钙饮食可引起血钙从而刺激甲状旁腺素的过度分泌,造成骨骼分解和骨吸收过程的加快。防治骨质疏松的原则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缓解或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适感。[7]刘康妍等人对跟痛症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分析指出,通过抗骨质疏松治疗,抑制破骨细胞及促进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达到改善骨结构,提高了跟骨弹性,增强其负载能力[2],与结论相符。
穿硬跟、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可引起跟腱周围疼痛,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也可因长期运动及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跟腱变粗大,踝关节背伸、跖屈均可加重疼痛。常可见于运动员群体,过量运动为本研究其中危险因素,与结论一致。
跟痛症病因机制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而为综合性因素所致的症候群,体重偏重,过量运动,跟骨骨密度T值,子宫卵巢切除史,从不喝牛奶。对有以上因素存在的绝经后妇女,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患跟痛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1] 冯成安.跟痛症的病因及相关应用解剖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4
[2] 刘康妍.跟痛症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临床与影像学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8
[3] 吴立军.足弓第2与第5跖列的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6):691-694
[4] Monteiro M.Influence of obesity and sarcopenic obesity on plantar pressure of postmenopausal women[J].Clin Biomech (Bristol,Avon).2010 Jun;25(5):461-7
[5] 毛宾尧.跟痛症[J].中国医刊,2005,40(11):7-9
[6] 邢淑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3):132-134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的作用广泛而复杂,长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常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血液病等领域,因其免疫抑制作用的快速效应而成为一些治疗方案的首选,而长程大剂量运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副作用的防治尤为重要。笔者从2005年至2011年期间进行了系统观察及院外随访60例,给予针对性治疗,无严重不良后果发生,效果满意,现整理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均为采用长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住院病人及出院后院外随访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13岁,年龄最大者62岁。给药剂量为甲强龙1mg/kg.d,一日一次,8周至17周后逐步减量至正常需要量4-8mg/d,总疗程1-2年。
2.1治疗前预防措施:详细询问病史,严格掌握如严重精神病及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创伤修复期、骨折、角膜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严重高血压、糠尿病及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等禁忌症,病情危急的适应症,虽有禁忌症存在仍不得不用时,症状控制后应尽早停药或减量;测定肝肾功能,了解血K+浓度,了解心肺功能,做到尽早预防。
2.2治疗过程中的防治措施
2.2.1消化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因可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应尽早使用抑酸药及氢氧化铝凝胶等防止胃粘膜病变及急性消化道出血。
2.2.2注意诱发或加重感染的防治:充分了解病人体内潜在病灶,对有结核的患者应合用抗结核药;对常易诱发的皮肤感染、泌尿系感染应早用抗生素,保持局部清洁,多饮水,保持足够的尿量;对好发于头面部、颈部、上胸部的感染皮疹,应及时清除脓点,定时创面清洗消毒。
2.2.3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防治:由于过量激素引起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表现为柯兴氏综合症、高血压、糖尿病、低血钾等,应采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措施,必要时加用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满月脸、水牛背症状,可采取局部按摩,热疗等方法,增加局部脂肪组织的分解;由于四肢皮肤变薄,极易导致皮肤真皮层断裂而形成皮肤紫纹,应避免运动部位如肩关节、上臂、胸腰背部、腹部、双下肢的过度牵拉,减少皮肤损伤。
2.2.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预防:长期应用,由于水钠潴留及血脂升高,可引起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应根据血脂及血压检查情况,予以抗高血压药及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积等对症支持处理。
2.2.5骨质疏松、骨量丢失的防治:糖波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的排泄,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引起骨量丢失、骨质疏松,严重者自发性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椎体压缩,预防骨质疏松,尤其对青少年、老人至关重要,激素应用早期即应常规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病程中应根据骨密度检测情况加用骨肽片、阿伦磷酸盐、降钙素等刺激骨生长因子、抑制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从而防止骨量丢失,同时避免外伤及过度负重,以免自发性骨折。
2.3减量停药过程中的防治措施:加强营养,避免负氮平衡的发生;缓慢减量,减量及停药时应警惕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发生及用药反跳现象,必要时予以ACTH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14-02
随着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不断的延长,但是随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不断加重[1]。而人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会发生退化,各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2]。骨质疏松是中老年病症中常见的一种,当病情严重时会对病患的健康以及生活的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加重家庭的经济以及病患的精神负担。而相关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的发生多和病患的饮食结构有关,为此本文分析营养教育与膳食干预对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营养状况和骨密度的影响,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病患中随机选择1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50例。常规组中有男性病患28例,女性病患22例,年龄段在69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5±23)岁;实验组中有男性病患29例,女性病患21例,年龄段在69岁至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24)岁。两组病患在一般资料的?Ρ壬喜⒚挥刑?大的差别(P>005),因此两组之间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12方法对常规组病患进行常规的干预,而实验组病患则进行营养教育和膳食干预,具体方法为:(1)对病患发放相关的宣传手册,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骨质疏松病症的相关预防措施,需要进行的膳食方面的指导以及人体摄取食物所需要的营养素的含量表等;(2)对病患进行集体的授课。相关的医护人员根据骨质疏松的相关病症以及治疗的要求对病患进行营养方面的教育,每隔两个星期的时间将病患集合起来对其进行营养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对骨质疏松发病原因的解释,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合理的食物搭配等,并指导病患对膳食的调查表进行证券的填写;(3)对病患进行有关骨质疏松的相关营养咨询和指导,同时对病患进行膳食方面的干预。在病患进行治疗的期间,对于病患所提出的问题,医护人员要针对其问题提供合理的建议和营养方面的指导,并且要根据病患具体的身体情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对病患所反馈回来的膳食结果进行计算,对于膳食的种类以及数量跟骨质疏松病症改善所需要的钙和维生素D等的参考摄入量明确的告知病患,并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医护人员要根据病患的不同饮食习惯和喜好提供适合的食谱,并且要多鼓励病患进行户外的运动,多去晒晒太哟昂,从而更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13观察的指标对比两组病患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和骨密度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的标准本文对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210以P
2结果
21两组病患膳食构成的改善结果对比在进行干预之前,两组病患的膳食构成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在进行干预之后,实验组病患对于谷类、水果、豆类、蛋类、奶类以及蔬菜的摄入量都要高于常规组病患(P
22两组病患营养的摄入情况对比在进行干预之前两组病患营养的摄入情况对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在进行干预之后实验组病患在维生素A、C、钙锌镁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的摄入方面要明显优于常规组(P
23两组病患骨密度的改善情况对比在进行干预之前两组病患骨密度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在进行干预之后实验组病患腰椎的密度值为(0721±0123)g/cm2,而常规组病患腰椎的密度值为(0601±0112)g/cm2,实验组的骨密度情况要好于常规组的骨密度情况(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少儿心血管病发病率与其它小儿常见病比较有所上升。对此专家指出:少儿心血管病虽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之分,但都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发病。预防少儿心血管病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生活要有规律,起居要定时,饮食上要保证每日足够的蛋白质和蔬菜,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脂和盐。此外,家长对有关医学知识的普及也是预防少儿心血管病的关键。
心肌炎
医学专家指出,大量的事实证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原因大多是因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肠炎反复发作久治未愈而遗留下的后患,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病毒性心肌炎占各类心肌炎的首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儿病前1~4周往往有发烧、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呕吐、腹痛、解稀水样大便等病症。心肌炎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胸闷、心慌、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症状,严重者出现面部浮肿、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等,甚至因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因此,小儿若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病毒性心肌炎。一旦确诊,患儿急性期应卧床休息1~3个月,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遗留后遗症。
乙型肝炎
在传染病中,乙型肝炎首当其冲,它一旦感染人体,就可能使患者终身不得安宁。在我国12亿人口中就有1.2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令人可畏的是,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直接将病毒传染给婴儿。新生儿感染后很容易形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一部分成年后将发展成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这将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素质。因此,卫生部决定把乙肝疫苗列人免疫计划,新生儿及学龄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可使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乙型肝炎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除。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富贵病”之一,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或长期精神紧张、过怒伤肝引起的。最近,国外学者研究揭示,母乳喂养率下降,牛奶喂养增多,是糖尿病高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记》报道:许多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可能与婴儿时期饮用牛奶有关。因为牛奶中的一种蛋白质能和机体中的抗体发生免疫反应而诱发糖尿病,这一现象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和成人中,发病率比别人高7倍。因此,为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除了饮食得当、营养平衡外,还要大力提倡和普及母乳喂养。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可引起心脏病或脑中风等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期原发性高血压并不少见,许多成年人的高血压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儿童的血压如果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与其他儿童相比较高,这样的儿童在成年后形成高血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对此,专家指出预防高血压发生应从小开始,其措施是:(1)注意体重。现在孩子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家长总想把鸡鸭鱼肉这些好吃的东西往孩子嘴里送,结果使儿童中的1%成了“小胖墩”,为高血压埋下一个危险因素。家长要学会用身高、年龄计算孩子的体重,如果孩子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0%就是超重,超过正常的50%就是肥胖。孩子应该少吃肥肉、糖类,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不挑食、偏食,不任性;(2)控制钠盐的摄人。从小不要养成吃咸的习惯,少吃咸菜,家长做菜时少加盐和酱油,吃饭时饭桌上不放咸菜,少吃罐头食品;(3)教育孩子不抽烟。吸烟可以暂时升高血压,儿童吸烟与好奇或模仿有很大关系,如果从小染上吸烟习惯,戒掉往往很困难,所以要教育孩子不吸烟,特别不要接受第一支烟;(4)安排好学习和休息。当前孩子们功课很多,造成体力和精神高度紧张,长此下去,对孩子血压是不利的,家长、老师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不能让孩子负担过重;(5)孩子也应该每年测量血压。高血压的遗传因素约占30%,其他疾病如肾炎、多囊肾、嗜铬细胞瘤也会出现高血压,生活方式不健康对孩子血压十分不利,所以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高血压苗头,早请医生治疗或指导,阻止高血压的发展。
牙颌畸形
牙颌畸形影响仪表美,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早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逐渐形成的,其原因是由遗传、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功能紊乱以及不良习惯等因素造成的。造成的畸形也是多种多样的:牙列不整齐、个别牙或多数牙错位以及上下颌咬合关系不协调,颌骨头大小不对称,从而形成面容的变异,影响咀嚼、语言功能和个人仪表。所以在儿童时期如能及早发现和制止牙颌畸形发生,则可以使儿童健康成长。要提倡预防性矫治,即在错颌畸形发生以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妊娠应注意母体营养、健康,防止先兆流产、疾病及外伤,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母乳喂养孩子时,注意哺乳姿势;儿童时期注意口腔卫生,预防龋齿,早期发现和治疗影响牙颌发育的五官和全身疾病。
驼背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是衡量青少年健康体魄的准则。而不少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忽视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形成驼背,影响美容,以至遗憾终生,因此,预防矫治驼背必须从青少年开始。
据专家测定:儿童骨骼中水分和有机物如骨胶元含量较多,无机盐较少。成人骨组织有机物与无机物之比为3:7,青少年学生为1:1。由于青少年骨骼硬度少、韧带、肌肉也较薄弱,因而,受骨骼肌肉影响的身体形态,尤其是脊柱容易变形。女孩发育较平缓而协调;而男孩身高增长快,体重增长慢,骨骼发育快,肌肉发育慢,因而男孩更容易驼背。
12~18岁是预防驼背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保持站、坐、行、卧、读、写的正确姿势。还可以经常练习防脊柱弯曲操:头顶一本书,不需手扶行走200~300米,每天练习1~2次,对预防驼背有较好的效果。
骨质疏松症
关键词:老年人跌倒 紧急处理 家庭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20-01
跌倒是一种不能自我控制的意外事件,指个体突发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改变,而脚底以外的部位停留在地上、地板上或者更低的地方[1]。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跌倒是老年人慢性致残的第三大原因,每年约有30%的≥65岁老年人发生过跌倒,≥65岁老年人跌倒后骨折的构成比较高,其主要与骨质疏松和平衡能力下降等自身因素有关[2]。15%发生过2次以上,并伴有骨折、软组织损伤和脑部伤害等,因而导致老年人活动受限、医院就诊或死亡[3]。跌倒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基于人们缺乏急救知识和预防措施,本文对老年人跌倒的紧急处理及家庭预防指导做如下综述。
1 老年人跌倒现场紧急处理
好心扶起跌倒老人却被诬陷是你撞的,此类事件在各地层出不穷。为此,卫生部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4]其中明确指出: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跌倒后的现场处理。以下是老年人跌倒的相关急救措施。
1.1 检查确认伤情
(1)老人意识不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有呕吐,立即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有抽搐,移至平软地面防止碰伤,必要时牙间垫硬物防止舌咬伤;如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有外伤出血者立即止血包扎。
(2)老人意识清醒询问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则立即送往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询问是否头痛、手脚无力等,提示可能为脑卒中,处理时应避免加重脑出血[1];检查四肢有无骨折,老年人在跌倒后局部疼痛和压痛,且局部肿胀、瘀斑、肢体功能障碍、畸形的应怀疑骨折发生,及时送往医院治疗[5]。在送往医院途中要注意平稳搬运病人,病人应保持平卧姿势。
2 老年人跌倒的家庭预防指导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身体素质差,平衡能力下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内在原因,地面滑,光线暗等外部原因,易引起跌倒。社区护士应该对社区人群(包括老人、家属、社区邻里)进行健康宣教,让大家都认识到预防老年人跌倒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
2.1 筛选高危人群,增强防跌倒意识
运用跌倒风险量表评估,筛选出有跌倒倾向的患者(如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等,虚弱无力、面色苍白、偏瘫或行走时不稳、抬腿困难、步速慢、年龄≥65岁等评估可能有跌倒高风险),有爱心、耐心地协助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护理。
2.2 合理布置局室,保证光线充足
室内布置应足够宽敞,少堆放杂物,室内光线充足,夜间有照明灯,地面随时保持干燥,浴室内放置防滑垫。
2.3 注意外出安全,提防跌倒发生
老年人外出,应避开上下班高峰,鼓励老人穿戴色彩鲜艳的衣帽,以便引起路人和驾驶员注意,减少意外伤害的危险[6]。坐公交时要扶稳,跨越台阶时要小心。行动不便者使用拐杖或者应有人搀扶。
2.4 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诱发跌倒
很多药物可以影响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跌倒的发生率。老年人应慎用药物,如利尿剂、四环素、异烟肼、抗癌药、强的松等均可影响骨质的代谢。应该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不随意加减药,了解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避免同时服多种药。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人,未完全清醒劝其不要下床活动。
2.5 指导合理饮食,防止骨质疏松
食物中如果缺乏钙质,会降低人体构造骨骼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指导老年人加强膳食营养,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VD和钙剂;绝近期老年女性必要时进行激素替代疗法,增强骨骼强度,降低跌倒后的损伤严重程度[1]。
2.6 指导合理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老年人应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强体育锻炼和适当的活动,保持骨关节的灵活性和防止肌肉萎缩无力和骨质疏松,特别是要加强下肢肌肉、关节的锻炼。方式如;跑步、步行、爬楼梯、跳绳及负重锻炼,每天运动30~40 min,每周坚持4 h以上。但应遵循循序渐进,不超过耐受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适宜运动锻炼,广播操、健身操、跳跃等[7]。另外,对于跌倒高危人群:老年人、老年病及功能障碍者,应坚持积极的康复医学干预策略,实施适宜的康复功能训练以有效预防跌倒的发生。可能的康复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注意力、平衡、步态,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训练等[8]。
2.7 调整生活方式,减少跌倒风险
(1)转身、转头时动作一定要慢;(2)走路保持步态平稳,尽量慢走,避免携带沉重物品;(3)放慢起身、下床的速度;(4)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活动[1];(5)穿着舒适合身,避免过于紧身或过于宽松的衣服,鞋子要合适,避免穿过大过软的鞋子,最好能够防滑。
2.8 合理健康宣教,了解跌倒知识
社区可组织健康保健预防等知识学习讲座,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家庭也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向家中老人普及预防跌倒的知识。老年人跌倒时如果背部朝地,双脚屈膝,将屁股挪到舒适位置,双手伏地,休息片刻,体力恢复后可以稍挺背使自己变成坐位,或者翻转身体使自己变成俯卧位,再向他人救助报告自己跌倒;如果腹部朝地,抬头,双手支撑地面,抬起臀部,双腿屈膝,可以倚着椅子或者身边其他支撑物缓慢站起,再向他人求助报告自己跌倒。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人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6-128.
[2] 任红红,于普林.老年人跌倒的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0):883-886.
[3] 周白瑜,石婧,于普林.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其后果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8):779.
[4]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8):9-10.
[5] 何亮.浅谈老年人跌倒的预防及处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9):45.
[6] 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