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的劳动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中央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中应该实行学徒制度的工种、业务的名称表,和各类学徒学习的具体期限、学习技术和业务的具体要求,及各类学徒的最低年龄,由中央各主管部门按照实际情况分别规定,经劳动部审核平衡后发表执行;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参照中央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事业的规定执行,中央各主管部门没有规定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另作规定。
不实行学徒制度的工种、业务的名称表,同样按照上述手续制定。
2.正式工人、职员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改行学习别的技术和业务的时候,以及转业军官当学徒的时候,都应该按照内部调动工作处理,不实行学徒制度。
(二)关于学习期限的计算、休学和解除合同
1.学徒的学习期限应该自合同生效之日算起。
2.学徒在学习中途因为生产和工作需要而改变工种业务或者调换学习单位的时候,其学习期限可以合并计算。
3.学徒在学习中途因故停止学习连续在两个月以上的,其停止学习期间不计算为学习时间;不满两个月的,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但是企业停工期间可以计算为学习时间,每年停工时间长的行业在规定学徒学习期限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停工的因素。
4.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学习期限可以适当缩短,只要生产或工作需要,本人的技术、业务达到转正的水平,经过考试合格,即可转为正式工人、职员。至于学习期限是否需要一个起码的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考虑。
学徒应征服兵役复员后继续当学徒的时候,其学习时间可以前后合并计算。
5.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满六个月的时候,应该休学,休学后在一年内身体复原,可以恢复学习,否则,应该解除合同。
6.学徒开始学习后半年内,如果发现患有严重慢性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应该解除合同。
(三)关于生活补贴
1.学徒的伙食费标准应该根据城市、乡村、矿山、野外等不同的工作条件,各行业的特点,和各工种劳动强度的差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几个标准。
2.学徒学习期为四年的,其第四年的零用钱可适当提高一点,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3.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连续停止学习不满六个月的,生活补贴照发;超过六个月休学后,停发生活补贴。
4.企业停工期间,学徒的生活补贴照发。
5.铁路、航运系统规定运输部分学徒的生活补贴标准的时候,应该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的意见;其所属工厂中的学徒,应该同样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的生活补贴标准。
6.志愿入伍的军人复员后当学徒,其生活补贴按照学徒生活补贴标准第三年的最高标准执行,但是不能执行第四年的生活补贴标准。
7.某些个体脑力劳动者(如中医)培养学徒,如果习惯上是由学徒自备生活费用的,仍然可以从习惯办理,或者由师徒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四)关于学徒参加计件工作
1.学徒参加计件工作的时候,他所做的那一部分工作量,原则上不计入师傅(或工组)的工作量之内,具体办法由企业主管部门制定。
2.学徒转为正式工人后的第一年,参加工作计件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计件工资;从事个人计件工作的时候,按照本单位生产工人一级(最低)计时工资标准执行。
(五)关于奖励、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
1.学徒可以享受合理化建议奖和不属于工资基金开支的其他奖励。
2.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保健津贴(高温津贴)和出差补助费。除此而外,所有野外津贴、林区津贴,生活费补贴、地区津贴、施工津贴等,学徒都不能享受。
3.学徒可以与本企业职工同样享受生产和工作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4.学徒本人住公家宿舍的时候,免收房租、水、电费。
5.学徒家庭生活有困难的,不适用职工的困难补助办法,应该由当地政府按照社会救济办法处理。
6.学徒因病和非因工负伤医疗所需要的医药费、住院费和住院伙食费本人负担有困难的时候,由所在单位酌情补助。学徒休学以后,停止享受医疗补助待遇。
7.学徒休学回家所需的路费,可由原单位酌情处理。
(六)关于学徒转为正式工人、职员后的工资待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为学生多制造感受生活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全身心道德素质发展,充分将学生的品德培养到最佳,让学生在未来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奉献。
一、转变理念,让课堂回归到生活
教师的作用不仅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更应该是鼓励学生进取的评定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多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解惑。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和理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段具有的特征为出发点,进行课程教育,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会怎么做事怎么做人。老师要认真地设置合适的活动氛围,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会丰富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让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就要求老师摒弃掉教科书的束缚,让学生向课外拓展,校内向社会延伸,让课堂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自主感悟,构建自己的道德规范。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让他们记忆深刻,教育起来更容易接受。但是,小学生经历的事情较少,而且经常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更不容易接受到生活的教育。为了使学生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快乐健康的成长,教师应该经常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创设适当的情境,模拟真实的生活,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例如,在教学《远离危险》时,特意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危险视频:儿童被卡在阳台防护窗上,在河边玩耍不慎落水等,这比我们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很多,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很迫切地想学下一课《遇到危险怎么办》,并且都积极地记住了那些求助电话。又比如在教学《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分两组:一组同学写好作业后把书包、铅笔放到原来的位置:另一组同学写好作业后不整理书本。接着让他们模拟课间活动,结果,整理好的一组书本纹丝不动,而另一组,书本乱了不说,好多同学都说自己的笔不见了,作业被踩脏了。学生从这样的小事中就能认识到做事有始有终的好处,这样便于他们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受益终生。
三、教学内容指导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教学完《保护环境》课程后,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是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二是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分解、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三是组织学生踏青、野炊,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寻找野餐的地点、如何处理垃圾、如何维护环境的整洁,不随意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等。
四、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实践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的劳动创造,负载着作者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重在审美,且其美感信息带有含蓄性、朦胧性,读者往往从对文学形象的感受出发领会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借助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通过形象思维,触动情感去认识文字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在真善美的人生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初步形成健全人格。
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且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加强语文学科情感教育,这是由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一、把握四个关键的环节,加强情感教育的实践。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感情教学,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学生能更直接地获得情感体验。
(一)在教学语言上,要以教师情激发学生情。
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窦桂梅老师凭借对教材的深刻把握,调动自身深厚的教学艺术积淀,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孩子们智力的火花被点燃,情感的闸门被开启,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窦老师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一张一弛的语势,略为夸张的肢体语言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
(二)在作品解读上,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我播放《月光奏鸣曲》,屏幕上出现了“海上生明月”的动感画面。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我声情并茂地朗诵。此时,学生已完全融入诗一般的意境中。之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写得美的词句细细品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生动文字描绘的美丽画面,感悟文章的隽永意境。之后的交流中,有的学生说“微波粼粼”描绘出月光下的大海泛着醉人的涟漪的动人画面;有的“霎时间”、“洒”让人仿佛看到海上明月瞬息万变的瑰丽情景;有的说“轻纱”一词给了自己轻灵的想象,让人感到微云的轻柔、月色的朦胧……品味了语言文字的美后,在《月光奏鸣曲》的伴奏下,学生开始了动情的朗诵,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海上月色……学生的想象、情感、理解顿悟等一系列审美心理在我的引领下被激活了,学生始终徜徉在优美的意境中。
(三)在角色体验上,要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容易停留在感受、感知的层面上,感受混沌而浮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一次次入情入境,体验角色,深入作品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谈感受升华体验,努力创造实践的课堂,体验感悟的课堂,师生与文本人物平等互动的课堂,情意浓浓的课堂。老师可让学生充当角色,使学生每一次的亲身体验都实现情感激荡。他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领悟诗人通过表象所传递出的意境,心灵之翼自由翱翔在诗一般的语文学习中。在充分唤起学生内心体验和情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感情溢于言表,使学生与作品人物情感又一次产生共鸣,情感得到又一次升华。
二、在情景渲染上,要激发学生升华情感。
【关键词】作文;文风;诚实;朴实
Discusses the elementary student thesis literary style shallowly the raise
Dong Qian
【Abstract】In the thesis in the teaching, guides the student widely to browse the outside reading, the accumulation source material. Guides person with high aspirations who the student makes the life, observation life, participation life, thus enabled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words saying that had the words to write, could express own aspiration, expressed the true feelings true feelings, set up the correct thesis view since childhood, had the good literary style.
【Key words】Thesis; Literary style; Honest; Simple
我们知道,作文,首先应该从做人开始,只有为人诚实守信,说实话、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朴实无华的好文章。小学生作文尤其应该如此要求,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具备良好的文风,奠定扎实的写作基础,这对将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事实上,小学生在作文中写假话、套话、大话、照搬作文书上的范文,结果使得文章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如此现象,在小学生作文中十分普遍。因此,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文风尤为重要,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就十分重视小学生文风的培养。
1 引导素材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胡编乱造,空话、假话连篇,这些都与他们缺乏写作素材有很大关系。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课外阅读也十分有限。作为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作文观:人要诚实,文要朴实。只有说真话、写实事,才能写出受人欢迎的文章。其次,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他们关心生活,观察、参与生活,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如观察城乡、街道的变化,留心校园新添了什么景致,观察社会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如果学生融入了生活之中,就会事事关心,从而积累很多生动的作文素材。再次,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义务劳动、为烈士扫墓、踏春、听讲座、秋游、做手工、办手抄报……通过这些社会实践,让学生把实践的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沮丧等,认真思考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获得大量、丰富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2 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积累语言材料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写作方面卓有建树者,无不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首先让他们认真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经过语文专家精心挑选的各类文体的优秀作品,十分适合学生阅读。让学生用心读、认真读、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其次,适当地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报刊或名著。比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阅读时让他们养成摘抄的好习惯,随时摘录文中、书中的好词、好句,向优秀作品学习语言,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这样,知识增加了,情感丰富了,要想写出内容充实,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再次,采取多种写作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看图作文……可以让学生口述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或针对校园内发生的事情、电视上报道的热门事件展开评论。可以让学生仿写、补写、续写、改写、扩写,写人物对话、景物片断、日记、随笔等。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可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厌烦感,简化写作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引导学生表达心声,抒发真情
叶圣陶先生提倡“我手写我心。”作文就是写话,眼里看到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文章如果不是发自肺腑,就不会生动感人。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满怀热情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作文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以歌颂真善美,也可以鞭挞假丑恶,可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可以道出心中的苦辣酸甜,鼓励学生多写即兴作文,做到有感而发,抒发真情实感。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今天的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有很多综合实践机会等待着他们去挑战。学生可以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而,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责任激发这些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在社会实践中探究真理,形成真知,感悟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在研究性学习这一板块的运作中,教师要针对本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一学习领域。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适应这一板块的活动,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成果的表述表达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研究。教师要明白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板块与初中语文课堂紧密相连系、相辅相成的,二者是并行存在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走进社区进行专题调研,可以与有经验的人沟通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关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实践锻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广泛应用,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广博知识,培养其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抓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内容是重点,课堂教学是基础,不能脱离课堂简单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紧紧抓住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创造引导和鼓励学生探究的氛围与情境。
(二)拓宽课外延展,激励学生广泛探究问题
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无时不有,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演讲辩论、广告告示等等。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同样随处存在,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民间文学、书法、历史文化名人、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等自然、社会、人文资源都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例如看电视节目,学生可以研究广告词的特点、语法和应用。
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精选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深挖细究问题
语文研究非常广泛,但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范围,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精选课题。针对精选的课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小论文。老师要积极帮扶学生精选课题,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精选课题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特点的课题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收集、整理、研究、加工、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资料是一项基础工作。它将会帮助你熟悉研究的现状,并将为研究过程提供有益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应以价值追求为导向,关注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以后的发展,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为现实需要服务的,体现最自然的、生活的、心灵的需要,充分展示信息的价值。
关键词:特色活动;实践活动;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令人头疼的难题。从学生的角度讲,习作教学“难”在没有写作兴趣、不知道“写什么”、到底“怎么写”;从教师的角度讲,习作教学“难”在常常是泛泛的、空洞的大讲写法,不仅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学生思路,而且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习作教学”这个难题呢?究竟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呢?在参与课题《农村小学无土栽培特色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并在一次次的"特色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琢磨,使我对如何进行有效“习作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特色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情知教学”
“情知教学”这一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冷冉老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说实话,过去我对它还真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然。今年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老师认真解读了冷老先生的先进教育思想,并脚踏实地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特色实践活动,才使我对冷冉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原来,通过“特色实践活动"来进行习作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情知教学”,即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靠平时学习生活的积累。
二、以“特色实践活动”充实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经常苦恼没有东西写,“特色实践活动”可以充实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在参与课题《农村小学无土栽培特色活动的实践研究》时,我带领学生亲自进行了无土栽培实验。当第一次将可乐瓶制作成的水培器皿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时,只听“哇!”的一声,大家都睁大了眼睛盯着看,“太漂亮了。”“可乐瓶还有这用处。”“真不可思议。”“这是怎么做的?”……赞美声、询问声此起彼伏,我将器皿递给他们,大家争相传看,有的学生甚至像得到宝贝似的将它放在手上研究。我灵机一动,何不让这些整天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动手试着做做看,于是,我向他们下了口头战书:“谁能做出更好的器皿,我将给他照相并粘到展示栏里,还要推荐到学校去参加展览。”一听这话,学生可来劲了,纷纷要求我将制作方法教给他们。“教给你们制作方法?那还比什么,自己琢磨去。”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全班学生铆足了劲儿,时常会见到他们三五个聚在一起小声地比划、讨论着。比赛那天,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学生做的器皿各式各样,琳琅满目难以分出胜负,最后只好请课题组的老师来帮忙,最终,几位同学制作的水培器皿相继被选中,摆放在学校走廊的窗台上,得到大连市课题组有关领导的赞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同学和爸爸一起利用木板制作了漂亮的沙培器皿,被课题组选中,并参加了展览。看着学生丰硕的劳动成果,我不禁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做出来的,简直比我做得漂亮多了!”可他们只是得意地冲着我笑,见此情景,我随口说了一句:“不愿说,那就写下来吧。”没想到这次学生写得很痛快,既没有咬笔头的,也没有挠头发的,总之,以往写作时出现的那些现象统统都不见了。我以为还会和以前一样像记流水账似的,令我震惊的是大家写得有声有色,还把制作过程中的感受、想法都写了进去,特别的真实,这是我没想到的。一位同学一语点醒了我:“老师,看来写作文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我觉得亲自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感觉很自然,不再觉得无从下笔了。”是啊,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以往写习作时苦于没有东西可写,而冥思苦想去编造,现在参与了“无土栽培”的实践活动,让大家觉得素材到处都是:可以写栽培的植物,可以写教室、学校发生的变化,可以写在活动中的感受……总之,什么都可以写,习作素材随处可见。
三、以“特色实践活动”激发习作兴趣,解决“我要写”的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鼓舞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动力,提高写作水平。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去做。第一,在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动手写作,多加肯定,少点批评。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尽量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只要发现学生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就给予赞美,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第二,“张贴展示习作”是激发学生写作的一个好办法。记得第一次,我将一位同学写的观察日记粘到展示栏里,身边就聚集了十多个围观的人,尤其是她本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其他同学也都向她投去羡慕的眼神,当时就听到有学生说:“下次,我一定争取也到这里展示。”这种鼓励的办法,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写、爱写。
四、依托“特色实践活动”讲解习作策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细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鲁迅曾说:“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可见,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生的习作尤为重要,平时我就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为习作奠定基础。
在学生对“无土栽培”有了兴趣之后,我鼓励他们将洋葱、大蒜、富贵竹等都尝试着进行水培。期间,我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并每天定时观察它们的长势、颜色等的变化,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还可以加进自己的感受、体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最初,洋葱的身体是紫色的,现在它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暗红色,而且,洋葱的底部冒出了几个小东西,它们是几根白白嫩嫩的根芽,其中一个根芽长得又细又长,像刺一样。其他的短‘刺’也在不停地长大。”
经过了一段时间对水培植物的观察积累,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一些进步,虽说不够完美,但从课堂表现来看,已经有了很大起色。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
2.阅读“无土栽培”书籍,写读书笔记
在进行“无土栽培”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弄不明白的问题。起初,他们会跑来向我询问,但慢慢地,问我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来,他们找到了更好的老师――书,利用每周二借阅的时间,他们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关于“无土栽培”的书籍,自己解决了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症”,效果非常好。从那以后,他们的读书热情逐渐高涨,后来,他们还把书中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就这样,班里兴起了读书热,大家不再局限于阅读“无土栽培”类的书了,唐诗宋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学生的阅读面逐渐变得广阔了。而且渐渐地,写读书笔记的人增多了,大家抒发感受,广泛积累好词佳句,一年后,他们写出的习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空洞、假话连篇了,虽然不能称得上优秀,但很多都已经有模有样了。
3.参与管理,写亲身感受
很多工作,无法单独由一个人来完成,“分工合作”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还可以养成他们学会谦让、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
因此,对于教室和走廊的水培植物,我采取完全放手的形式,从栽培到收获全部由学生管理,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亲身感受快乐与艰辛、亲口品尝成果,他们培育的作品既可以摆放在教室或是走廊的窗台美化环境,又可以成为习作好素材,可谓是一举多得。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做中观察,做中对比,做中欣赏,做中习作,做中提升。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劳动能力、审美能力,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班里的“习作小能手”这样写道:我们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参与管理。一段时间过去了,竹子已经开始长出新叶,我们加水时很细心,生怕不小心就把它的新叶弄碎了。看着叶子一天天长大,颜色加深,我的心里有着难以形容的兴奋。因为自己养的总觉得比别人的更美、更好。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我们进行管理的劲头更足了。
总之,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乐于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借助“无土栽培”的有效契机,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孩子们在参与实际培养过程来写写活动体会、记记观察日记,交流活动感悟。这样,有了活动的依托,孩子们的习作便有了参照物,每天的内容都在不断丰富,他们的字里行间不仅有了花、有了叶、有了欢喜和悲伤,更多了一种责任感,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摘 要: 形体教学是旅游专业的必修课,是对学生形体塑造和艺术教育的专业课,教育学生用形体和行为创造美好的旅游软环境,改善旅游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业务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软硬条件。形体艺术课要通过舞蹈健美操教学、骨骼肌肉训练、本体行为训练、艺术熏陶等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学生惊醒行为艺术教育,使学生掌握形体艺术学习训练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旅游服务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形体艺术教学;旅游;职业素质;研究;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1.前言
形体课教学时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形体塑造,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理解形体艺术概念,掌握形体艺术的原理和方法,在生活中、工作中意形体为载体创造美的艺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氛围,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造一个文明的艺术的旅游环境。
2.形体艺术的概念
2.1形体艺术教育的概念
培养对象以形体为载体,以形体塑造为培养过程,以美的形体、文明高压的行为,专业精湛的相关素质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教育。它是旅游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学生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创造优秀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2.2形体艺术教学的构成
形体艺术教育包括外感形体塑造和内因专业文化修养两个方面,外感形体塑造是指骨骼肌肉外形塑造、形体塑造、姿态塑造、基本行为塑造(走、行、动)、舞蹈训练等外观可察的教育内容。内因职业文化素养指外感形体塑造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基本节奏、动感等舞蹈与音乐素质的养成,具有专业特点的气质、个性、文化涵养的养成等内容。
3.中等旅游专业对学生形体艺术素质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俄旅游抓也是结合本地和服务目的地的实际旅游资源环境开展的教育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将走向旅游活动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导游服务、宾馆酒店读物和相关商业服务等,这些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当地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3.1形体与职业的完美结合给服务对象以艺术的享受,为旅游活动创造艺术的氛围
旅游者作为服务对象,要享受沁人心脾的自然环境美,精深博大的历史文化美,感悟自然与历史的启迪,他们在赞叹自然与历史的神工之美的同时,要得到现实人文社会所提供的旅游条件和艺术氛围的服务,其首先直接面对的是旅游服务人员,这些服务人员的气质、个性、行为将给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惊醒配电盒陪衬,他们的艺术修养、塑造美的能力是服务对象得到艺术享受的开端和起点,影响着整个旅游活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形体艺术教育与职业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艺术的专业的工作能力。
形体艺术与职业相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形体艺术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点缀、烘托旅游氛围。如导游服务中想游客介绍自然风光之美时,体态大方,衣着前卫,肢体语言同自然环境之美相统一;介绍历史文化时衣着朴素,带有民族气息,结合历史因素体现历史时代文明。再如宾馆服务工作中,服务人员结合自己企业的文化特点,发挥自己的体态、行为的特长,创造一个适合客人品味的高雅的休息、社交的场合和条件。二、形体艺术教学同旅游者的需要相结合,满足游客在非感受期的精神需要。游客在非感受象来往途中,用参与及时休息时,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相对枯燥乏味和伤神的时期,需要在精神上得到调整,服务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素质满足其一定的需求,形象地介绍当地的风水人情,可以引起游客的好奇与旅游欲望,一个适宜的机智的幽默尅活跃气氛,一曲优美的歌舞让游客忘却旅游的疲乏与困盹,艺术地用肢体语言将得游客得肯定,提高服务质量,给客人以艺术享受。
3.2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形体艺术修养对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城市的感悟与认同所接触的提供服务人员有直接的关系,服务者的气质、个性和行为影响着他对整个城市的认识,是城市文明形象的代言人。高雅的气质、与人为善的个性、充满时代气息的文明行为,艺术的形体美与当地旅游资源充分的结合,创造了文明优秀的旅游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使游客流连忘返,使之携友重又,也使城市优秀之名远扬,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4.形体艺术课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4.1形体艺术课教学的形式与条件
4.1.1艺术的教学环境
形体艺术课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和熏陶,体会节奏和乐感,理解和建立形体的美丑概念,创造美的艺术,它要求艺术的教学环境,如场地的布置要有艺术特点,要从点滴中给学生艺术的享受,为学生感悟和创造艺术提供启迪。
4.1.2基本的硬件设施
形体艺术课一般在室内进行,硬件设施一定要到位,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必备条件。墙镜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修正、自我创造的必要工具;把杆是肌肉训练、姿态训练、无法哦训练的重要工具盒手段;地毯是舞蹈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辅助设施;系列音响器材室对学生进行节奏、乐感等音乐素养教育的主要器材;其它各种训练类:手竿、体操绳、哑铃凳是教学教具的补充和辅助。代为的硬件设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可以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1.3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与成败,从专业出发来认识教师的业务素质暴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教师应具备专业的形体教育理论知识,如谷歌肌肉的解剖知识、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肌肉谷歌的生长发育特点等抓也生理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二、掌握形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主页知识,尊重科学训练的基本规律,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入手,面对学生的特长与不足开展专项训练工作,取长补短,培养满足工作要求的旅游服务人员。三、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是开展艺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教育要同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师不但具有音乐舞蹈素养,还要研究旅游抓也的特点和艺术需要,科学合理地将其融合在一起,才能教授培养自己的学生,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教师要多渠道地学习,通过自我学习、外出培训、业务教研等途径,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并科学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工程中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把握旅游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配合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开展务实有效的教育教学训练工作,为地方旅游事业的法杖培养一批合格的劳动者。
4.2形体艺术课教学的内容
4.2.1舞蹈健美操训练
舞蹈健美操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训练动机的手段,也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安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节奏和乐感的培养,教学内容要简单、活泼、向上。二年级应注重和强化节奏感的培养,注重实际应用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三年级要培养学生舞蹈在专业的应用与发展能力,以适应工作为教育目标,开展具有社会和经济意义的教育教学工作。
4.2.2骨骼肌肉训练
骨骼肌肉训练时形体艺术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塑造学生形体的手段和过程。骨骼肌肉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肌肉有序有目的培养和骨骼的有利纠正,肌肉曲线的健康教育优美形体的训练,非正常体姿的骨骼肌肉纠正。教学中学生要了解形体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学会和掌握形体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要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工作要求开据运动处方,把握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观念。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课堂教学地理论、方法的教育过程,关键有效地完成形体培养的任务是在理论方法的指导下的学生自我锻炼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
4.2.3本体行为训练
本位行为方式是指个体在工作、生活中的基本姿态和基本动作行为的内容、方法、特点,如:站姿、走姿、蹲、立等举手投足的动作方法。这些本体行为训练时对个体进行良好的养成性教育,教师和学生要注重行为方式教育的过程性和习惯性,努力培养健康的艺术行为习惯。
4.2.4艺术熏陶
驾驶在教学中通过音乐伴奏与欣赏、舞蹈学习新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让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的知识,建立美丑观念,强化艺术意识,学习欣赏与创造艺术作品与艺术氛围,为祥和盛气质、个性的养成,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为形体艺术课教学的开展创造条件。
5结论
5.1形体艺术课教学时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体塑造和相关艺术教育的专业课,教育学生用艺术的形体和行为创造美好的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5.2学校要改善形体艺术课的教学条件,创造艺术的教学环境,用艺术的环境进行艺术教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业务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软硬条件。
5.3形体艺术课要通过舞蹈健美操教学、骨骼肌肉的训练、本体行为训练、艺术熏陶等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形体艺术教育,是学生掌握形体艺术学习训练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满足旅游服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迟铭.礼仪规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 常蕙.形体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3] 张四成.现代饭店礼貌礼仪.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
一、让学生踏着美妙的音乐进入课堂
音乐课的课前引入是个关键的环节,例如:每节课我都会结合新的歌曲根据音乐风格的不同配以相关的律动曲。上课前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随着乐曲的旋律,按节奏做律动,师生融为一体,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这种美的享受就是一种美的体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也使一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从而使学生乐学的基础上做出了情感上的铺垫。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生动丰富的情感去陶冶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去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以生动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是形象感人的艺术,可以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来感染人。因为具体生动的形象,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主题,我们可以通过演示故事情节的方式,让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快乐、活泼的情绪,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特别是对不太爱好音乐、内向性格的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感受,多启发,多感受,多鼓励,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优美起伏的旋律中体验情感的魅力,只有亲身体验,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郊游你们高兴吗?可展示蓝天、碧水、美丽的东湖等画面让学生欣赏;看到这样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样地灵感?同学们会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太高兴了,我想唱歌。然后再配上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聆听。这样,教师通过展示情境,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让学生进入到作者创设的美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也更好地品味到了美。由于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平和、悠然之感,美好的音乐形象便也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三、运用各种教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形象、逼真的教具能在音乐和儿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受音乐。因此,音乐教学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制作成精美的教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在音阶学习上,可准备七个小动物画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小象贴在音阶的最底下一层,告诉学生它家的门牌号码是“do”;鹅住在二楼,它家的门牌号码是“re”;可爱的小猫住三楼,它家的门牌号码是“mi”;美丽的小喜鹊住在四楼,它个儿小,房子只有小猫的一半高,它家的门牌号码是“fa”;小白兔住五楼,门牌号码为“sol”;小猴子的家在六楼,它爱拉猪八戒的耳朵,门牌号码是“la”;猪八戒的家在七楼,因为好吃西瓜,它家的门牌号码就叫“xi”,又因为它懒惰,为了方便上下楼,房子也只有小喜鹊的那么高。这样鲜明、形象的教具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使枯燥的唱名练习变成了趣味性的儿童故事,因此,学生马上在愉快而富有情趣的学习气氛中学会了七个唱名,并记住了每个唱名的具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教师可画出旋律线条。紧凑、分散代表不同节奏。或演示克尔文手势来唱旋律。这样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们不但爱学而且唱的也比较准确。使其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通过作品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 “学生具有敏锐的听觉意识,对听觉现象和音乐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能自觉、自信地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1.要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表现手法和要素等组成(如音高、旋律、节奏、音色、和
声、节拍、速度、力度等)。
知道拍子、拍号、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小学生不一定要理解它们的意思,但一定要懂得:随着乐曲的拍子、拍号、节奏的变化,乐曲所表达的音乐意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玩具进行曲》中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基本节奏和旋律一样,都是:“1 55 ┃1 55┃12 32┃5—┃”,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却都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体现了小玩具那种滑稽、可爱的木偶形象。了解乐曲中的节奏和音调,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主题,提高音乐感受能力。了解音区、速度、力度是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知道不同音区的音高及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如听管弦乐《乘雪橇》,教师在初听前先给学生听抽马鞭的音响。学生一下安静了,就听到了马儿的奔跑。当教师询问学生:乐曲中有些什么特别的音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学生由于在静听中有了音乐感受,听到了马蹄、铃铛、马鞭、欢笑声等等,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带着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听赏环节中,去感受人们欢快乐的心情。
2.要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还必须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民的语言、风俗、劳动、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都不一样,各族的音乐宝库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把传统的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广泛了解它们的特点、类型,知道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帮助学生增加许多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民歌、民族乐器、戏曲等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精品的音乐特色。并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音乐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等),都是能够演唱的。了解、学习这些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喜爱。根据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改写的《春江花月夜》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都是因为和语文教学相融,深受学生的喜爱;许多民族乐器弹奏的曲子:二胡《二泉映月》、古筝《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琵琶《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大浪淘沙》等,也都是因为有文学作品铺垫,让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一般来说,创作观的形成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和时展有关。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其认识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他特有的生活观念。我们注意到有的新闻主播看问题很积极,有的则很消极,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他所经历的生活、受过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有关,不同的成长经历使他的生活态度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新闻主播创作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当前社会制度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新闻主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世界观,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救援报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这起事故的救援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声令下,全民动员,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集结了数千救援人员,大批救援物资瞬间运抵事故现场,虽然大家互不相识,但是却血肉相连,患难见真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不离不弃的同胞情,正是这个社会环境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而新闻主播的创作观,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背景而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产物。
新闻主播的创作观,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宣传作品,都会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和典型的时代语言,这是由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决定的。比如在当前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欠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时代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使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全社会的财富不断累积,从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注意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主播的创作观自然也就和百姓的生活需求捆绑在一起了。
基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主播创作观的四个特点:
一、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将这个命题作为新闻主播创作观的第一点来提,是要强调人民的生活在新闻主播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对新闻主播创作观念的形成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一是人民,一是生活。
什么是人民?怎样理解人民这个概念?这是我们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内涵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字面上看,人民是指社会共同体中作为主要成员的劳动群众,但是事实上,对“人民”的概念的解读具有政治的色彩。有的学者提出,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聚合体,是一个集合名词,即主张在社会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共同组成社会人群的集合体。在我国,对人民的概念的界定有着独特的政治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①在现代社会里,人民是维系稳定社会结构的关键要素,人民利益的公共属性对个体的行为选择中,起到了约制的作用。其中有四个要素需要我们关注:公益心、正义感、宽容和团结,新闻主播对这四个要素的掌握,有助于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和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环境,营造具有公共理性的社会风气。
第二个关键词是生活。新闻主播的创作是对生活的观察和凝炼,没有生活的现象,就没有创作的源头,新闻主播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诠释他对生活的看法。生活就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的集合,每天点点滴滴的感受汇聚到了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在整个创作系统里,生活就好比是编码过程中的密码本,所有的信息都蕴含其中,新闻主播通过感悟生活中的素材,掌握了这套编码的规律,就可以用来解读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伴随新闻传播出来的是新闻主播通过生活积累出来的人生感悟,生活经验通过理性思考、去伪存真升华后得出的精神结晶就是新闻主播创作的“魂”。这种通过思考总结后提炼出来的生活经验,就是用来指导新闻主播创作实践的方向标,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新闻主播,我们在为人民说话,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在每一个新闻主播的心中,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训练新闻主播,首先就要从观察生活开始,新闻主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件,透过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的雾障,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方面与精神方面的锋芒,来展现创作主体的精神魅力。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就是带领广大受众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类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其最特殊之处就是生活的目的不单纯只是满足自然属性,而是在追求自我生成、发展和完善,透过从生活中激发的创作动力,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的生活里,蕴含着支持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内容。马克思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生活的核心点就在于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既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也不是纯自然的动物性表达,而是自我价值表现的手段,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就源于这种价值行为中,他们的意识行为实际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与推动。
二、深入的新闻背景分析促使新闻主播反思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存在的环境,通常来说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历史环境,二是现实环境。历史环境指的是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现实环境指的是在当时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其中有三个要素需要关注: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新闻来源。对包括这三个要素在内的新闻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新闻主播对新闻事实有较为深入透彻的思考。
首先要从历史谈起,用历史来武装自己,是新闻主播提升自身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历史经常被用来寻找个人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换句话来说,历史是培养国民意识、爱国主义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可以训练我们以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质疑、审视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将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时间作为事物形成的一个重要维度,可以映射出事物发展过程中意义的进化,可以说历史是以时间为载体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的集合。有人形象的把历史比喻成一个标尺,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用历史这个标尺来衡量,在目的论和方法论的层面来获得启示,这种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着实为新闻主播深化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帮助我们以观念的形式来凝结历史,提炼出生存的意义。
其次,时代背景是新闻主播需要认真思考的另外一个要素,对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就会影响对新闻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时代背景,特指新闻主播对当代时代精神的解读。了解时代背景,能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的思想文化以及其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等具体社会形态,对时代背景认知的关键在于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准确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理解时代背景,特别强调的是方向上的科学预见性,这要结合社会发展目标来看。比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主播全面思考这个重要事件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然后动员和鼓舞群众,从而号召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起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三,相关的背景材料和新闻来源,对新闻主播报道态度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关于新闻的来源和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不是所有的新闻主播都重视的,因为在一些人心中,这属于新闻采集环节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输出终端,只要承接前方采编环节的工作流程即可,无需去深究来源,有什么说什么,时间长了,就造成了一种麻木的工作态度,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对新闻来源和相关背景材料的思考,实质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唯物主义的创作观,新闻的基本属性就是真实性,追根溯源地讲,认真思考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对我们在把握新闻事实、去伪存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草根新闻”的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技术使得人人都有“新闻”的可能,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欧美盛行的“Twitter文化”,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将自己的“见闻”通过互联网出来,我们也注意到一些西方媒体也会将这些“个人见闻”作为新闻的来源,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由言论的表达平台,确保了新闻独立自由的传播理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不得不承认,新闻来源的开放,使新闻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起来了,可是在陡然增加的各路新闻中,都能保证是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么?新闻不是传闻,本身就具有舆论性和权威性,对社会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不加筛选,一股脑儿的“鱼龙混杂”的涌入,不但无法增加新闻的客观公正度,反而会使新闻“被附加”一些人为的因素,使新闻的原始属性被一些利益团体绑架。
所以,新闻主播对新闻来源和相关背景材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新闻的传播动机和当前的宣传形势进行反思。特别是新闻信息有着多义性,不同的新闻主播倚仗不同的来源和不同的视角,采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所传递的信息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使传播效果大相径庭。比如2010年3月28日在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的透水事故报道中,我们的新闻主播和全国人民一起心系被困矿工,将目光锁定在救援矿工,与死神赛跑的每一分每一秒中,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们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尊重,感受到了同胞手足情,感受到了一个将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置于首位的执政党和政府对基层百姓负责任的态度,透过新闻主播的解读,我们无不被生命的顽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打动,同时为在各方力量积极配合之下,115名矿工安全获救,创造了煤矿救援史上的奇迹感到欣慰。可是,我们却注意到有一些不和谐的论调,认为这种报道是“避重就轻”,回避应有对 “人祸”的问责,甚至说这种报道是“丧事喜办”。对此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说:“我们对抢险救援取得的成就,以及成功的经验,应该进行总结、宣传,这应该是一笔财富。宣传抢险救援的成功,并没有掩盖这起矿难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对这起矿难责任的追究,所以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面对已经发生的灾难,我们应该首先考虑什么?这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观和生存观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时刻,生命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的新闻主播以这个为背景展开的思考,使得我们的报道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新闻来源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对新闻的思考同样也不同,其宗旨只有一点,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三、缜密的逻辑结构确保事实报道的准确性
新闻主播的创作态度必须要严谨,这是确保新闻事实客观准确的前提,这种态度主要靠缜密的逻辑结构得以体现。逻辑是一种理性思维,是通过推理、论证来分析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提出新闻主播的创作需要有缜密的逻辑结构,其实质就是主张用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规范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而不能想当然的“信口开河”,因此,在新闻主播的报道中是不能有“我觉得”、“我认为”等缺乏准确性的词汇的。
新闻主播通过构建缜密的逻辑结构,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准确性,具体说来有三个要求:
第一,要求新闻主播的态度不能有任何的“偏见”。在矛盾的对立中,其保持的“独立性”,使事物的对立面通过自身反思,造成独立的逻辑关系,“这个自身反思首先是对立面作为有区别的环节的独立性”③,并将区别以扬弃的方式统一起来。所以,从基础层面的含义来讲,逻辑的严谨体现在观点态度的对立统一上,从事实出发,不偏袒矛盾的任何一方。
第二,要求新闻主播正确面对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对事物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考量,直接影响到新闻主播创作态度的严谨和新闻事实的客观准确性。从哲学上来讲,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界定概念的形式,这两种形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隶属和同列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在其间划上一条清晰的界限,将它们变成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事实上特殊也是一种普遍,只是一种排他性的普遍。通俗的来讲,新闻主播面对的新闻事实,作为事件本体来说有着自己独特的事件特征,但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来看,中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存在规律,新闻主播唯有提炼出中间的规律,才不会就事论事,误读新闻。
第三,要求新闻主播以理服人,强调表达理性。表达的理性源于辩证的思维,即通过客观科学的推论方式获得各个概念及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推论的意义是:“个别的东西本身是无限的自身关系并因此只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它通过特殊转入为实有,正像转入为普遍那样,它在这里不再属于它本身,而是处在外在关联之中;反之,当个别的东西分割自身为其像特殊那样的规定性时,它在这种分离中就是一具体的,并且作为规定性的自身关系。”④也就是说,规定性的关系构建了“理”的基础,对于新闻主播来说,单纯的看一件事物本身,实在容易产生误读,唯有把握其和外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找出其中变化的规律,即“理”,方能准确掌握新闻事实间的玄妙之处。
四、感性表达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和美感体验
新闻主播的创作行为具有很鲜明的感性特征,因为其传播行为必须要通过可感和易感的方式与受众产生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主要是围绕人际关系从事各种具有伦理价值的行为活动,因此通过表现人性的内容来获取的感性的精神愉悦往往使人能得到美感体验。对于感性,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认知感性,即通过感官来把握事物现象的感知能力,西方的哲学理论大多把狭义的感性界定为这个概念,受众对新闻主播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感知多属于这个层面的感性表现;第二个层面的感性是实践感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为中,所表现的与“理性”不同的因素,比如像情感、意识等等,而这个层面的感性还可以继续细化为和生理有关系的生理感性,比如欲望、情绪,和与心灵有关系的心灵感性,比如情感、意志等,这些感性和理性一道,构成了人的整体存在,构成了人的美感体验。
美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命题,也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体验,在早期西方哲学中,一直把它当成是“理性”的表达,然而事实上,尽管“美”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在里面,但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指导的“感性”,它的终极表达还是存在于感性世界中。因此,我们对新闻主播感性表达的分析就从认知感性、生理感性和心灵感性这三个层面展开。
(一)认知感性
认知感性包括感觉、知觉、情绪等模糊感性认识,是新闻主播构建其审美形象的基础。和西方哲学体系不同,中国哲学的本质是“情理”哲学,也就是说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的结合,讲究感性的“性情”,因此出于这一点,中国人的审美对感性需求要更多一些。
中国自古以来就说“声色”,很少说“色声”,也就是说对感性的认知是从听觉开始的,因此新闻主播的感性表达是从有声语言开始的,这和西方哲学重视认知性视觉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听觉的美感享受,因此从古到今中国的吟诗诵读文化、相声评书等语言艺术文化一直都很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新闻主播的有声语言表达基本功的训练是如此的“苛刻”,以至于西方很多学者都对中国有专门的播音主持专业感到好奇,这是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语言乐音发音体系和与此相联系的听觉文化使然的,在中国人的认知感性体系中,听觉感受是重于视觉感受的。所以在新闻主播的基本功训练中,最基础一点就是打造其符合主流人群审美需求的声音形象。
(二)生理感性
按照感性表达的分类方法,生理感性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比如欲望本能、情绪体验之类的内容。汉字的“感”就比较形象生动的揭示了生理感性的道理:下面是“心”,上面是“咸”,心理感受到的“咸味”,可以延伸为“滋味”,就是“感”了。所以感性表达的具体表现还是从生理感性开始的。新闻主播的生理感性表达,强调细节的情绪体验,即生活经验的感性还原,可以说这种感性表达与新闻主播的生理生存的本能体验是分不开的,这些感受源于其日常生活最原始的本能情绪积累。
对生理感性的表达,我们可以用一个较为感性的词汇来表达,那就是“味道”,有没有味道,是什么味道,这是因为长期的民族文化积淀,中国人对“味道”十分敏感,并且将它延伸到了其他的感官系统表达中,《尚书•洪范》中就把“金木水火土”都归结为五香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对一个新闻主播的感性表达,我们经常会用“味道”来形容,而这种“味道”的源泉就是缤纷多彩的生活,将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予以提炼并储存下来,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式,比如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到春节家家户户就张灯结彩,人人穿新衣,家家串亲戚,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年味儿”,这种味道就是一种生理感性的体验,新闻主播要从中品味到和日常生活不一样的“滋味儿”,并且予以存储,这样当有类似的信息需要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将这种“味道”调用出来,并加以渲染,最终这种味道的落点就是创作主体千变万化、层次丰富的“情绪”。
(三)心灵感性
心灵感性就是高层次的感性表达了,是理性指导下的感,将生理感性升华到了中国哲学的“情理”层面,即强调情感体验的基本道理,就是指创作主体要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中找到根据,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反射般的情绪反应。
这种道理,有人会把它当作理性来看待,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的哲学文化中,这是一种经过理性指导的感性表达,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西方媒体常常会把这件事情的道理讲透,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但是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会倾向于情感的渲染和公共情绪的建立上。比如灾难报道中,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件件生动感人的英雄事迹,营造团结起来抗灾、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公共情绪和民族精神,这点和西方报道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心灵感性在新闻主播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新闻主播往往要通过情理的传播来感染受众和影响受众,这种情感的调动和生成就是心灵感性,它受传播目的支配,融合了真与善,成为了美感生成的基础。
正确认识新闻主播的创作观,可以使新闻主播沿着正确的创作道路前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闻传播将和跨文化传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新闻主播的训练不能仅停留在汉语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或者语态的描述这个表层上,而是要深入到对新闻及其社会功能的思考上,只有承载了思想的语言,才是有感染力的,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新闻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参见百度百科“人民”词条解释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③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2页
④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