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糖的预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进措施及方案

1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中成功与否的唯一或决定性根据,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和作用。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确定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所以对学生实施良性情感刺激,唤起学生幸福愉悦的心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并产生迎头赶上的内驱力,对提高学习效果尤为重要。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做以下的尝试:

1.1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学会宽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一句话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只有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热爱英语学习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用微笑面对学生,用眼神提醒上课走神的同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默契。

1.2注意引起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于是在听力课或课间休息时,我经常找一些经典的英文歌让学生听,并鼓励他们大胆开口一起跟唱。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平时羞于开口的学生也能跟着音乐哼唱了,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加强集体备课,目标要明确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坚持集体备课。每单元由主备课人主讲,其他人补充,讨论后集体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让学生敢说、会说,愿意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使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为被点燃的火把。

3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促进积极思维的主观因素,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基石。兴趣的提升也是靠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展现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聪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将学习任务和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将他们对英语的兴趣逐渐扩大。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中虽然能保证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要达到课件的精美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还需提高制作的技术和技巧。

5小组合作要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语言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然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有时由于整节课安排的机动时间不够,多数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还有合作效果反馈也是不够的,有时即使反馈也是草草了事,但在缺乏监控的状态下,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合作学习 钡淖杂珊臀扌颉R虼耍庋暮献魇橇饔谛问降摹*?

6深入研究学生,优化教法

教师应该多角度了解学生,组织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易于接受。上课要有激情和幽默感。我们的激情能感悟学生,感动学生,甚至影响学生,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态度。幽默感应该是教师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尤其是我们外语学科,学生最容易从心理上抗拒,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2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当前人类生命与健康面临着最威胁的三大疾病或称“三大健康杀手”“三大健康元凶”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三种疾病发病率之高,危害之大,为万病之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目前,统计结果显示每10人近似有1人为糖尿病患者,每4人近似有1人为高血糖者。遗传因素的结果已经查到出生的婴儿即为高糖婴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岁以上者为高危人群。高血糖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生活水平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于生活水平低的地区。国家将再增加几十个亿的人民币继续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预测未来十几年糖尿病的死亡率,如果防控措施不到位,将增加5%以上。目前,我国将糖尿病病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领域纳入慢性病管理,加强了对患者治疗的行政干预,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提高了报销比例。相信,在总结消灭“天花”,战胜“非典”防控经验的基础上,政府行动,全民动员,将糖尿病降低到最低危害是大有可能的。

笔者近日对71名社区居民进行了血糖测定,在测定之前告之所有患者关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在他们绝大部分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后,自愿择日进行了空腹血糖测定。最终测定结果是53人血糖超标,最高血糖值达29.7mmol/L,超过10mmol/L以上者14人。本次活动虽然为非随机抽样,笔者不做其他统计分析,但就53例高血糖者(基本为糖尿病)的防控及治疗做一分析。其目的是告知所有糖尿病患者在防治中随其本人采纳。53例均诊断为糖尿病患者,他们的预防及治疗大致归纳如下:饮食与运动;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未采取任何治疗,精神调节;民间偏方;直接注射胰岛素;理疗方法。笔者通过走访了解53例患者,参照大量的理论资料,特提出如下几方面糖尿病治疗及预防措施。

1基本原则

①测量血糖,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并控制并发症的的发生。②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制订平衡膳食的食谱,按食谱进食并持之以恒。应该改善无节制的饮食,但是不主张饥饿疗法。③维持标准体重,增加必胜心理。有良好积极向上的心态。④坚持综合疗法,配合医师治疗,不听歪门邪气。⑤正规大型医疗机构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治疗。

第3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措施;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2(b)-0097-03

糖尿病是人体分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而引发的相关病症,患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导致患者长期承受各项临床症状,以及相关并发症的伤害,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会在存在夜间低血糖的症状[1-2]。为了有效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的情况,该研究主要对患者实行相关预防措施和治疗,并分析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2年6月―2015年8月收治74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研究。全部患者均符合该院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临床诊断标准,测试后的血糖均≤3.9 mmol/L,37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62~75岁,平均(66.31±3.07)岁;病程7个月~20年,平均(20.17±4.19)年。37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61~74岁,平均(46.22±3.16)岁;5个月~19年,平均(18.54±3.28)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的低血糖症状较轻,则只需要对患者的饮食实行有效的指导,如建议患者食用糖类、糖水、水果类和果汁等;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实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利用含量为50%的40~60 mL葡萄糖溶液实行静推;10%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滴注,充分观察患者的缓解情况,如果患者的缓解效果不佳,则增加氢化可的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885)治疗,将100~300 mg的氢化可的松与10%葡萄糖溶液相融合后实行静脉滴注;若患者静脉滴注效果不理想,或无法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则肌肉注射1 mg的胰高血糖素(Novo Nordisk A/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X19990262)后再建立静脉通道。全部患者均实行吸氧、维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措施,并按时测量血糖变化情况,从而合理调整葡萄糖的用量,治疗时间以患者的缓解情况而定,病情稳定、临床症状恢复即可适当减少用药。

1.2.2 预防措施 ①合理的饮食指导:需要叮嘱患者控制好一天中所摄入的食物热量,平稳休息的情况下,按照患者的体重给予定量热量,每一天按照104.5~125.4 J/kg给予;如果是运动量增大的情况下,则适当增加热量的给予,定量在146.3~167.2 J/kg左右为宜,并根据患者胖瘦实际情况逐量增减,身材较瘦的患者可以增加部分热量。食物中的其他成分,如糖类的摄入控制在总能量的50%~60%左右;蛋白质占10%~20%左右,脂肪占25%~30%左右。

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还存在多种内部器官疾病,如心脑血管或肾脏器官等,因此,饮食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患者身体各方面的素质来决定,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爱好制定出合理的饮食计划,要求食物中各部分能量满足均匀分配的要求,必不可少的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3种能量,饮食要有规律,并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如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症状,应限制患者食物中的盐分含量,尽量控制在6 g左右;如果患者有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则需要限制患者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避免肾脏承受过多负担而降低整体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有合并脑梗塞的症状,则需要限制患者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为了增加老年患者体内的微量元素,则建议食用含有镁或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

因为膳食纤维能够起到平衡血糖水平的效果,因此,以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将其加入到饮食计划中,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完好,具备较强的耐受力,则可以选择粗粮和蔬菜食材等,从而有效调节血糖水平,避免血脂过分升高,促进患者的肠胃消化能力。协助患者制定饮食计划时,应将各类甜食排除在外,包括糖类、果酱甜品或者含糖量较高的饮料等。肥胖患者则不宜食用油炸类食品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或者鱼子等,应尽量选择植物油食用。

②合理的运动指导:为更好促进患者保持身体健康的发展状态,减少心脑血管或者肾脏等相关疾病的出现,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态制定出合理的运动计划,如无明显器官疾病的患者,可以实行慢跑、骑车或者球类运动等较为剧烈的运动项目;如果患者的体能不足,可以适当散步或者打太极拳等耗氧量较低的运动;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或者心功能不全,则可以在病情安定的时候适当慢走或者扫地等日常活动。叮嘱患者在开展运动时应注意人身安全和天气变化的影响,选择在早上锻炼的患者不宜过早,也不适宜在多雾或者雨雪天气时运动;选择的运动场地应以广阔和平坦为主,避免因手脚不便出现摔倒等意外情况;为了保证运动过程的安全性,应让患者做好足部的保护工作,并随身携带健康卡片,卡片上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家人联系方式和住址等,适当备用充饥食物;如果患者的年龄较大,则需要带上急救药箱,并有家人的陪伴。

③睡前的血糖检测工作: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适当调整加餐,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超过10.0 mmol/L属于正常范围无需增加饮食;血糖保持在5.6~10 mmol/L左右则要适当加餐;血糖保持在2.8~5.6 mmol/L左右则适当增加牛奶或者甜品的摄入,并在次日早餐前检测患者的血糖,以调整睡前的加餐计划。常规的加餐食物中,可以建议患者选择米饭或者馒头等复合型碳水化合物,因为米饭等食物能有效将患者血液流动速度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平衡血糖水平。保证缓慢的进食速度和有效的进食量,能有效保持血糖的平稳性,进食量控制在25~50 g左右。为了避免患者摄入的食物过量,进而引起肥胖等不良情况,则注意控制加餐的总热量,应以患者自身所需热量为准,选择合适的食物加餐,因为患者出现肥胖则可能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若患者的血糖低于2.8 mmol/L,则可能因为血糖过低而出现昏迷的情况,此时应为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将50%20~40 mL葡萄糖溶液实行静推,并将2~4 g维生素C融入到10%250~500 mL葡萄糖溶液中实行静脉滴注,并按照一定的间隔时间检测患者的血糖。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缓解:血糖水平在3.90~6.10 mmol/L之间;轻度低血糖:2.9~3.89 mmol/L之间;重度低血糖:≤2.8 mmol/L。低血糖缓解率=有效缓解率。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P

2 结果

研究组低血糖缓解率为89.19%,低血糖症状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的67.57%,二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为:①胰高血糖素调节能力不高,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不足,从而无法有效调节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②患者的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老化,导致代谢功能缓慢,降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引发低血糖。③由于患者的糖尿病症状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交感神经功能出现下降或者灵敏度不高等不良影响,以至于无法有效控制血糖。④老年患者的部分器官功能逐渐出现衰退等情况,无法准确感知到血糖的变化,对低血糖的反应能力不高,糖异生功能不强,因此,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也很难感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低血糖引发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率[4]。⑤由于患者肠胃功能不健全,个体的食欲不强,就会导致摄入饮食中的热量无法满足机体运行的要求,所以,患者一旦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又无法及时感知,则可能会引发肾脏器官疾病。基于此,做好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各项预防措施,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患者实行相应的预防措施,常规预防还包括:对患者的心状态进行了解后,尽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让患者认识到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病症的缓解,让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的配合治疗;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糖尿病及夜间低血糖等相关疾病的知识内容和引发机制,并叮嘱患者安排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保持身体机能的健康,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测量仪;病房巡视工作的重视,按时到病情观察和了解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尤其是夜间,应在患者睡前测量血糖,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多汗或者呼吸异常等情况;最后是用药指导,应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此次研究采用以上方法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组低血糖缓解率为89.19%,低血糖症状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的67.57%,二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行有效的低血糖预防措施和治疗,能有效改善其低血糖情况,明显缓解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李西军,赵春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报告分析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122-123.

[2] 魏冬红.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0):2221-2223.

[3] 何洲,王捷,李胜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15):2291-2293.

第4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我父亲70多岁了,去年因身体浮肿去医院检查,查出患有糖尿病,一直在吃药,最近发生了一次高渗性昏迷,全家人为此都感到很紧张。请问:该如何预防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江西 贺炜

贺炜读者:

糖尿病病人并发感染、胃肠疾患和服用某些有升高血糖作用的药物及进食过多鲜橘水等,均可造成血糖明显升高,使失水进一步加重,形成高血渗透压。这时组织细胞内的水分被吸到细胞外来,造成细胞不同程度的脱水,影响身体各种细胞发挥正常功能。当脑细胞脱水严重时,即可发生功能紊乱,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这就叫作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发生高渗性昏迷的主要基础,也是胰岛素呈绝对或相对性不足,对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增多。但为什么病人出现高血糖、高渗透压而血酮不增多,原因仍不清楚。推测患者体内留有一定量的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此外,高血糖和高渗透压本身也可能抑制酮体生成。

高渗性昏迷的表现如何?

本病有其固有特点。多见于60岁以上轻型糖尿病人,一般无酮症酸中毒史,部分病人甚至无糖尿病史,而以本病首先就医,经检查才发现患糖尿病,确诊为高渗性昏迷。通常起病甚为缓慢,烦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加剧;由于同时并存的高热、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使脱水进一步加剧,病人渐渐出现表情迟钝,进行性嗜睡,局部或全身抽搐、失语或偏瘫等,直至昏迷;早期多尿,晚期少尿;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也可出现幻觉、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

血液化验:血糖常大于33.3mmol/L(600毫克%),有时可高达266.67mmol/L(4800毫克%);血钠高于155mmol/L,血尿素氮升高;血渗透压一般大于350毫渗量/L。而血酮及血pH大多正常。当血糖大于33.3mmol/L、血钠大于155mmol/L、血渗透压大于350毫渗量/L时,即可诊断本症。血渗透压可借助机器测定,也可用下列公式推算:血渗透压=2(血钠+钾)+血糖+血尿素氮(均以mmol/L为单位)。

高渗性昏迷的防治

有一点必须指出,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1)本病多发生于老年轻型糖尿病患者,有一部分人起病前甚至还不知道患有糖尿病,故有必要提高警惕。已明确诊断的病人,应严格进行饮食治疗,按规则使用降血糖药物;未诊断为糖尿病的老年人,必须每年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因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比例极高,通过体检可以发现一部分无症状性糖尿病患者。

(2)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慎用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例如双氢克尿噻,苯妥英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要特别注意限制进食含糖饮料。有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本症,是因为喝多了亲友馈送的橘子水等。

(3)当糖尿病并发胃肠道疾患、高热等时,积极处理,予以补液,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同时存在甲亢、库欣氏综合征及肢端肥大症的病人,由于均为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要严密进行观察,预防本病的发生。

第5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高血压严重危害着人们健康,特别是对心、脑、肾及血管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导致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发生,致死致残率极高。

NO.1 脑卒中

由于我国人群高血压控制率较低,使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率居高不下,估计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从临床的经验看,血压升高,中风的概率就会升高,两者直接相关,而且大部分中风的患者均源于高血压。

血压升高时,血流对血管壁形成一种“剪切力”,这种压力使得正常血管无法耐受,于是血管内膜逐渐钙化。一旦脑血管破裂就会导致出血性脑卒中,而血管斑块脱落,堵塞血管时,就造成缺血性脑卒中。

预防措施

⑴严格控制血压在合理的范围内,降压即保护血管。

⑵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呈正比,即人群中盐摄入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因此,高血压患者首先要限盐,第一要务是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

⑶如果高血压患者在做心电图时,发现“心跳乱”,有可能是房颤,这样中风的概率更大,因此,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要进行抗凝治疗。

NO.2 冠心病

我国每年因为心脑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其中一半与高血压有关。血压升高不仅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也加速了小动脉硬化,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尤其是收缩压增高可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液沿血管壁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黏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一般高血压患者还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糖等,这些危险因素也会使得冠心病危险性呈“叠加”的增高。

预防措施

⑴定期测量血压。别以为吃了药,血压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⑵抽血查血糖。眼睛不要只盯在血压上,而忽视了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监控。

⑶如果还有高脂血症,血脂也要降。

NO.3 肾功能不全

据统计,10%的高血压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可以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让肾脏供血不足,部分组织功能丧失。高血压性肾病最早的症状可能为夜尿增多,肾小管发生缺血性病变,尿的浓缩功能开始减退。然后出现蛋白尿,肾小球发生病变。

预防措施

⑴高血压一定要服药治疗,没症状就不治疗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⑵降压药不是以“吃了”为标准,而是以“血压控制”为标准。因此,要定期看医生,医生会根据血压状况随时调整用药。

⑶平时要定期照腹部B超,看看肾的状况是否良好,如果抽血检查发现肌酐增高,则应引起高度重视。

NO.4 男性ED

高血压也会引起功能障碍(ED),这恐怕是很多男性始料不及的。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不行”的原因知之甚少,还以为是年老体衰所致。在心血管门诊,向医生主动反映性生活状况的患者中,有80%发生了ED。

如果小动脉出现内皮功能障碍,就会“举而不坚”,这是器质性ED的成因之一。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像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利尿剂等降压药物对海绵体血管内皮的损害,也会导致不少高血压患者出现功能障碍。

预防措施

⑴对于高血压患者的ED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降压治疗。

第6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病因

胰岛素用量过多,特别是对不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将胰岛素减量。

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用量不当,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伴肾功能损害者最易发生。

活动量明显增加,进食量减少,但未相应加餐或相应减少胰岛素用量。

虽正常应用胰岛素后,但在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之前没有按时进食或加餐。

不合理用药,如应用一些加剧低血糖的药物,如普萘洛尔、水杨酸等。

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包括出汗、颤抖、软弱无力、冷战、心悸(心率加快)、饥饿感、面色苍白、焦虑、紧张等。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最初血糖偏低时会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但到后来这些症状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有时患者自己会毫无察觉,而有时仅仅是感觉发困嗜睡。

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即脑功能障碍,如出现意识混乱,行为怪异(如烦躁、哭喊、易怒、富有攻击性,如饮酒则可误认为酒醉)、视物不清、木僵、癫痫等。低血糖严重者可能出现昏睡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低血糖症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发作时血糖

预防措施

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并且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的最佳治疗措施。

老年性糖尿病患者饮食上控制碳水化合物要适当,不要过分限制,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戒烟、戒酒。运动时应带点零食如糖果、饼干等,避免在空腹时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如伴有其他情况,出现进食减少、腹泻、呕吐等情况时,要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并及时查血糖、尿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降糖药。使用胰岛素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力求达到个体化用药,即用最小适宜剂量取得有效控制血糖的效果。

掌握各种胰岛素的使用时间以及速效、短效和预混胰岛素必须在餐前注射。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而且要避免注射部位的运动,因为这样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从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当患者并发肾病、肝病、肾功能不全时,应注意到降糖药可在体内积蓄的作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夜间加服降血糖药物时须特别慎重,因为有资料表明,50%的严重低血糖反应都发生在午夜和早晨8:00之间(通常在4:00左右)。如果患者需要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最好先用美多心安,不要应用不良反应较多的普萘洛尔,以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

糖尿病患者应坚持自我血糖监测,尤其是新近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便自己了解血糖控制的情况,因为这样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对于无症状的低血糖患者也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急救措施

绝对卧床休息,轻症者可以口服糖果、糖水、饼干、果汁等食物缓解。一定不要使用低热量饮料或无糖食品治疗低血糖。但要注意的是,若是因服用阿卡波糖等药物引起的,最好补充葡萄糖,而不能吃果糖。如5分钟内症状仍无改善,应再吃更多的糖,10分钟后仍无改善或疑似低血糖昏迷患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给予50%葡萄糖 60~100 ml静注,之后根据症状及血糖值调整注射剂量。处理后即使意识完全恢复,仍需继续观察,因为血液中较高的药物浓度仍继续起作用,患者再度陷入昏迷的可能性仍很大,故宜继续给予5%~10%葡萄糖静滴,必要时加用氢化考的松。患者清醒后应进食米、面食物,以防再度昏迷。

当低血糖纠正后,除了即时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之外,还应少量多餐,在两餐之间加餐也是有效的。

小结

在严格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血糖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可适当放宽,没必要一味追求把血糖降到正常水平。对于老年人,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充分认识到低血糖的危害,学习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知识是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课。

临床医生应该积极有效地开展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指导,减少其导致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糖尿病的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

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患病率低,而患者绝对数高,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人群。

患者多,但发现率低,约60%患者未被发现。

中国人群糖尿病90% 以上为2型糖尿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1995年比 1980年15年约增加4倍多。

半数以上为IGT,最近报告IGT标化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59.7%。

发病率城乡差别大,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差别大。

第7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 素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56-01

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并发症亦相应增多,切口感染是其中之一[1]。本文对我院资料完整切口感染23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行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23例产妇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行剖宫产术后未感染产妇25例作为对照组。切口感染诊断标准[2]:术后早期持续发热,切口疼痛,切口出现化脓,或裂开或裂口问有皮肤假愈合,或底部形成瘘道、皮下脂肪液化或血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编制及确定调查表,调查表主要内容依据国内外文献提供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BMI)、自身营养状况、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产程等方面上的差异,P

表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n)

2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妊娠本身就是特殊状态,孕妇常合并低蛋白水肿等因素,自体组织再生能力对切口愈合起重要作用,全镇因素影响切口愈合。其次是营养状况改变,如肥胖、贫血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因素。正常妊娠时平均体重增长12.5kg,本组病例中体重指数≥30kg/m2的在切口愈合不良组中占30.4%,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肥胖孕妇皮下脂肪层厚,术野不佳,使手术时间延长,其次,相对手术切口张力大,缝线过密,异物(如缝线)过多,容易造成脂防液化合并感染。而妊娠合并糖尿病、贫血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贫血造成血红蛋白载氧能力下降,可以使血管局部供血供氧能力降低,故不能按期愈合。有报道指出,高血糖、贫血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0%~35%[3]。

受术者的操作也是影响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发现,切口愈合不良组手术时间长、术后出血多,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操作中如发生组织挫伤严重,使缝合不紧密的脂肪组织在被挫伤中脱落、坏死,易发生脂肪液化,影响切口愈合。手术时间延长,创面对合不齐,留有死腔,或缝合过紧过密,影响局部血运,均对切口的愈合不利。

本组病例中产程延长占30.4%。如果产程延长超过6h,剖宫产术后就有感染风险[4]。产科切口中异位繁殖的细菌基本是由下生殖道所致,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大,抵抗力低下, 下生殖道细菌通过剖宫产娩出胎儿带入腹部切口,致切口感染。

针对上述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作为产科医生应该做到:(1) 积极治疗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积极调整血糖,待血糖降至或接近正常水平时再手术,对于急症手术,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糖,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对于贫血者,术前积极纠正贫血,对滞产者,应及时诊断,适时处理,以避免胎头入盆太深,加重取头困难,增加手术困难及感染机会。(2) 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加强术后管理,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全层缝合,不留死腔。对新式剖宫产缝合返折腹膜及壁层腹膜,以免腹腔内的羊水及积血污染切口,肥胖者可改行大针间断缝合,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必要时可行减张缝合。(3)术后辅助治疗:术后2 d 可给予微波治疗,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水肿的消退及吸收,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王,郑艳,曹斌,等.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监测与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19.

[2]陶群英.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对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988.

第8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糖尿病 (简称DM)是一种糖尿量降低,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在我国近年D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针对病人的特点,注重教育策略,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1 DM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DM患者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坚持用药,适当运动,平衡膳食,戒烟酒,教会患者调整不良心态,学会自我监测的方法和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DM和并发症的教育和示范,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2 DM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 长期性: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所以指导病人控制病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项长期而不可松懈的工作内容。

2.2 广泛性: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遗传性疾病,它的发病与生活水平、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指导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DM高危人群的警惕性,对增强全人类的防病、治病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3 DM病人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根据病情轻重、病史长短确定教育内容。对于初次犯病、病史短、病情轻且尚无并发症者除普及DM的一般常识外,重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DM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病史长、病情重或已出现并发症者,教育内容主要是发生这些并发症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3.2 根据文化层次采取相宜的方法。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良好的病人,推荐其购买、阅读有关DM的自我保健书籍,指导其选择和使用操作简单、痛苦少的胰岛素注射器,提供购买血糖仪的信息,教会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对于文化水平低及经济困难者,应向病人说明常规DM药物的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发放通俗易懂的有关糖尿病的小册子,告知病人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的极端重要性,以减少药物用量及经济负担。

3.3 宣传方式多样化,宣传时间随机化。护士要利用护理工作间隙,随时、随地、随机、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实施宣教措施。

4 提高宣教效果的策略

4.1 明确的针对性:要因人而异地进行个体教育。

第9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 老年疾病;脑出血;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单位: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人民医院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老年脑出血患者具有病情危重、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笔者回顾我科72例老年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资料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以老年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收住我科患者的临床病历,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2]中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以及王士雯等[3]人关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排除入院时有组织器官等功能衰竭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60~83岁,平均(694±27)岁;头颅CT显示33例血肿位于基底节区(6例破入脑室,10例中线移位),20例血肿位于丘脑(4例破入脑室),13例血肿位于脑叶, 4例血肿位于脑干以及2例血肿和小脑。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对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保持病房安静和呼吸道通畅, 头置冰帽,持续给氧,积极给予内科药物控制脑水肿、高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护消化道黏膜,配合科学的营养膳食以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器官衰竭情况加强抗感染、抗心律失常、控制血糖、纠正心力衰竭和酸中毒等综合治疗措施,必要情况下行气管切开、物理降温以及微创穿刺引流术。

2 结果

21 脏器衰竭情况 脑出血发病2~12 d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72例肺部感染,58例电解质紊乱,54例消化道出血,46例心律失常,42例肾功能损害,42例高血糖症,39例肝功能受损,3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8例泌尿系统感染,12例心肌梗死,11例肝癫痫样发作。

22 预后情况 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本研究72例患者中,21例2个器官衰竭,死亡13例;36例3个器官衰竭,死亡24例;15例4个及以上器官衰竭,死亡11例。本研究总病死48例,占本研究组6667%。

3 讨论

31 发病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各器宫功能,机体免疫力和应变力等均处于低下状态,导致各器官功能进一步低下或处于临界功能不全状态[4]。脑出血时,脑水肿、高颅压、紊乱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均能影响各器官的功能,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和呼吸中枢通气量,导致血气变化。大脑组织的破坏能够引起激素的异常分泌,进而引起各器官的衰竭,比如胃泌素的分泌亢进可引起胃应激性溃疡并出血,增高的儿茶酚胺使肾血管持续收缩,通过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引起肾功能衰竭。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对各种致病微生物不能产生高效价和高亲和力的抗体,是导致肺部感染或泌尿系统等器官和系统感染的主要原因。另外,大脑组织长时间处于低灌流、缺氧以及缺血状态可使本来处于临界状态的心、脑、肺、肾等组织器官功能恶化,甚至衰竭。脑出血后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导致患者机体处于低渗透和低血钠状态,进一步损伤了脑组织和血脑屏障,加重了脑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近代研究表明[5]:老年脑出血患者各个器官功能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发展。

32 预防措施 由于导致老年脑出血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因素较多,因此,临床应采取综合性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早期采取措施检测各个器官的功能,积极控制和治疗原发病、并发症,必要情况下行微创血肿引流术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护消化道黏膜,科学指导膳食,对症纠正各器官衰竭状态,及时采取透析等有效措施,阻断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恶性影响,预防器官的进一步衰竭。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应采取科学预防、及时诊断以及规范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杨桂益老年人脑出血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72例分析.大理学院学报,2006,5(8):2628.

[2] 中华神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370.

[3] 王士雯, 韩亚玲, 钱小顺, 等1605例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 (6):7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