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师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2015(14).
[2]李字海.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求知导刊,2014(9).
【关键词】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 教学 运用 研究
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最佳阶段。在这个时期,高中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再加上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敏感多疑,如不进行正确引导,极其容易走上歪路,因此,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而高中的语文课文通常文笔都比较优美,并带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启迪作用,文章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更多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培养高中学生的良好品质。
一、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仍然以成绩说话,将成绩的高低作为评比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并且由于高考的影响,学校和老师仍然是将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一切教学的行为都是为了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和教师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这种以成绩说话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总是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希望能够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对于语文课文已经不再注重分析和鉴赏,而是主要讲解一些语文习题的答题技巧和考试中的得分重点,至于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少涉及到,这对于高中生以后的成长十分不利。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既要履行“教书”的责任,还要将“育人”的责任履行好,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绝对不要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身肩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优秀的品格。
2.家长过于娇惯子女,在生活中缺少对子女的德育教育。
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起就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并且他们的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从来都是“要星星不给月亮”,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正是因为这种过于娇惯的心理,当家长发现子女的思想道德品质出现问题时,选择了放纵,认为这都是“小问题”,长此以往下去,当家长认为该对子女进行德育教育时,已经为时过晚。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充分运用语文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在我国现阶段所选择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带有德育教育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将语文教材利用起来,通过教材触碰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当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力量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教材《我与地坛》一课时,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史铁生身残志坚的情感。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极其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了史铁生即使身体残疾,仍然凭借着强大的毅力克服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难,最终成为了文学作家,成就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辉煌。从这篇语文课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只要敢于拼搏,不屈服于命运,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迎难而上,必将可以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2.创新教育理念,教师做好准备工作。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对学校和教师也相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况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坚韧的心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教师面对这样重的教学任务,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其创新,不可以再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异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加强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会深切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文《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中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表达出来,随后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梦想对于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当中,将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流程的向学生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德智教育内容。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正处于敏感成长时期阶段的高中生而言,加强德育教育能够提升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课改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让学生在精神文化力量的驱使下,去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惠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1:92-9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课堂有效性 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高中语文教师也在积极地探索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悄然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学思路,虽然冠名以新课改,但是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自然教学质量并没有较大改观。因此,及时地思考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实现教学突破的当务之急。
一、通过教师的“教”积极带动学生的“学”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虽然不能将教师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绝对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面对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性和热情引领学生,从而带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高质量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使得课堂时间实现最大优化,并保证师生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二、打牢基础水平,精选高标准教材,用心备好课
实施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全力以赴地思考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措施,并要积极地实施并不断改进。在提高高中语文质量的教学前提下,必须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并精心为学生挑选高标准的教材,使教材能够符合教学要求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在选择适当的教材之前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同时还要就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语文教师高屋建瓴地组织和编辑教材。此外,备好课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集体的智慧,因而要加强集体备课,改变独自专攻,缺乏交流的现象,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因此学校也应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条件乃至监督措施,进而保证备课的高质量。
三、创新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上好每堂课
教师讲解、学生听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高中语文教学快速改革的步伐。因而教师要想在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创新教学的情境,使用多媒体教学或者增添课堂游戏,促使学生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教授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围绕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先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然后通过配乐朗诵营造氛围,进而让学生明白诵读好文学作品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整堂课目标明确,张弛有度,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也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课堂之前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多种形式提问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增强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动力。此外,师生之间的平等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师生情谊,营造出和谐课堂氛围。只要学生参与了学习,语文课堂拥有活跃的氛围,那么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总起来说,教师要努力地思考和钻研课堂教学,实现属于每位学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心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四、以学生为本,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高中语文课程的创新改革就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悟以学生为本的内涵,将文化的精髓知识传授给学生,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最强化。因而,高中教师要全面真正地实现教学反思,将对语文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语文教学的根本,保证创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放弃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课堂。同时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地反思,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实践才能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感性,然而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反思之后理性回归,才能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之处,因此将感性与理性结合,重新认识高中语文教学,客观地面对语文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重任。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是目前工作的重心。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和思考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寻求教学模式与学生特点的最佳平衡点,切实抓好课前的备课和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实施新的教学思路和课堂组织形式,结合高中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要将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将教学的艺术性和课堂的质量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高质量但又不失活泼、生动的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l] 陈玉秋.效度——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J].教育学术月刊,2008(5).
[2]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高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会使一些高中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性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高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中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⑤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扮演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五)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郝亭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3]刘洋.浅谈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一、学生想象力培养原则
(1)围绕教材。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教师将课外教材、课后内容、甚至是文摘添加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之中。所谓课改,不是单纯改变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学策略的改善。在对学生实施想象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将教材作为学生语文教学的核心。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教材内容都是专家选取出来的优质文章,无论是文章质量还是教学效果,都是百里挑一的。
(2)学生创新力。目标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引航员,只有具备了目标,人们实施起来才会方便得多。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学生想象力教学,必须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笔者看来,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直观表现,创新能力是想象力的升华。所以,创新能力教学是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核心。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说明创新能力才是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谁具备创新能力谁就有主导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核心就是实施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3)学生主导。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主角。学生们更多的是扮演听众和演员的角色,只是教学的次要条件。长此以往,学生们自然会失去语文学习的激情和乐趣,更不要说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了。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的想象力培养必须是针对学生,以学生需求为主导的培养策略。语文教师必须与学生紧密联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着眼于学生的基本需求,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只有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恢复,学生们才能高效地投入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现对自身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策略
(1)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应试化的教学,教师只是围绕考试大纲实施语文教学,只知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不断推进语文课程教学。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本上展现的只是一行行枯燥的字符,如果不结合教学情境,语文学科会变得十分乏味。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更强调对学生文学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新课标实施的这段时间里,情境教学法也广为语文教职人员所使用,其效果也是众所周知的。情境教学法也是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之一,旨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例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有这样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如果要求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势必带来难度。此时,教师不妨播放几张荷塘实景的照片,让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力。在笔者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想象力也相对较强,反之亦然。所以,教师必须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想象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必须从语文基础教起,只有学生们拥有了扎实的语言、词汇功底,他们才能信手拈来。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者更多的是互相辅助的作用,共同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高,想象力培养又从何谈起?词汇教学、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直接手段,对提高学生想象力作用显著。例如,在高中《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将紫藤萝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类似的描写训练,通过教学情境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的语言基础也不容忽视。在语文作文教学的同时,语言词汇教学也要同步实施。教师应该巧妙地抓住语言教学契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水平。
(3)生活化语文教学,丰富学生阅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要想实施学生想象力教学,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生活化的写作。但是,学生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阅历,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情感,更不用说想象力的培养了。只有学生们具备了足够的生活阅历,他们的想象力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感悟生活。因此,在高中生的想象力培养中,语文教师需要妥善利用各种机会,安排学生们去体验生活、感受人间百态,积累人生阅历。高中语文课文都是由教育专家选取出来的优秀文章,其中不乏好词好句。但是,更多的是作者对自身生活的真实感悟。通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例如,像《聊斋志异》《鲁滨逊漂流记》《海燕》等,这些文章都属于作者的真实体验。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格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人格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国高中的语文在高中所有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方面能够发挥好高中语文教学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力度。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塑造人格的优势完成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是语文教育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
(一)忽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过程忽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但却没有纳入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不能体现。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的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为重点整体感知,端摩语言。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挖掘语句的言外之意,只是体现了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等,虽然涉及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渗透了少许思想道德教育。但人格教育内容和目标却没有得到体现,这必然导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这一核心教学任务。
(二)学生缺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理论为如何实施人格教育提供了很多指导,教学改革在实施人格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人格教育的总体实施情况还存在很多缺憾,情感缺失最为明显。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感教化学生的具体操作上十分薄弱。一线教师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关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家长又不懂教育之道,对新颖的教学方式缺少必要的的心理准备。大部分家长只认定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根本不相信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三)重讲授轻体验的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裕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也被安排在课堂教学计划之中。开设这些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带来有效的引导作用。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仍然巨大,素质教育的实施仍然无法真正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只是停留在理论,而没有付诸实践。主体和客体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重讲授轻体验的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策略探讨
(一)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价值观
传统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把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既终极的价值,而忽视教育对人格的完善这一终极目标。语言的学习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课程任务与课程价值不同,我们心中不能只有语文教学的任务,对语文课程的价值缺乏思考,或把任务等同于价值,没有把语文教学提到一定高度。事实上,人的解放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才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语言是人格的外在表征之一,对语言的掌握是人格完善的方法之一。我们应抛弃以语言能力为本位的传统语文课程价值观,建构以言语实践为渠道、以人的解放为核心价值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价值观。
(二)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
毫无疑问,教师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建构。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经常性、直观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积极健康,才能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学中发挥其真正的教育价值。在认知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掌握更多更新的文化知识,从而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具开放性,要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这对语文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有着极大的帮助,为学生建构开放性人格的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语文教师要保持激情飞扬的情绪特征,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中去,会充分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得学生从作品中得到情感的共鸣。
(三)在实践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走进生活,投身实践,人生才能得到完善。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这是不够的,还要将其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这一过程的转变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时适量地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能够把他们在课堂上听到的和书本上看到知识及时进行转化,并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在应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又获得课堂上和书本上所没有的鲜活的语文知识。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才能得以塑造。一方面要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另一方面还要将其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艳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3月。
[2]刘志坚.中学语文人格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不同,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真正的课改教学要求呢?
一、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根本目的则是努力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中学生汉语水平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超越和提升现有生存状态,从而为将来的高考或者未来创造一种更为完美生活的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更应是一个懂得学生的心理,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语文课上想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以教师、学生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使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在新课改以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学也是应试教学课堂,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在学校可以看网络视频、看名著电影,在家可以下载有关学习软件等,使他们能够享受在新技术的同时,也可以学到新的语文知识。
二、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教师应有全面的知识点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更应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宏观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关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各样间题。
2.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
(1)要具备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激励学生不断钻研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课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将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乐学、爱学。
(2)具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设备等以及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去学习和探索。
(3)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能否掌握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一些学校,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评价、学生作业都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教育的教研机构已经把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基本操作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四、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打破过去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呆板的教学、低效率的教学以及以教师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兴起的,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打开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个目的,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
五、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某种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普遍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创意,并且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实施合作培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关注 起始课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46-02
作者简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实验中学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随着“高效课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探索,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不断增强。然而在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即如何引领学生心甘情愿地踏进高中语文学习的圣殿。而关注高效课堂的第一课――起始课,则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谓起始课,是指学生进入不同学段的最初学习时间。例如:小学学段的一年级、初中学段的初一年级、高中学段的高一年级这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均可称为起始课。它犹如一座桥梁,对前后两个学段的学习起关联作用,上好起始课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对此加以阐释。
一、师生心态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年龄段上说,他们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切忌用刚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心态对待他们。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期和高一学生的心态相对接,从而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新环境、新教师带来的距离感、陌生感。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智力以及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和方法等。学生进入高一年级的第一个月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磨合期,这一时期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三年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快使自己和学生互相适应,不能延长期限,否则沟壑难平,语文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一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而实际情况是,初中和高中是两个区别度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这样不仅给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而且对学生学习语文极为不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经常阅读初中语文教材,熟悉课文内容,争取在语文课堂中能适时地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以期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同时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也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繁简适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虚词,虽然课文注释中已加以说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荆轲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两句的“微”字,课文中分别解释为“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但这一用法与初中教材《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一样。如果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讲授这两课的“微”字时便可一带而过,这样就可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初高中知识点自然衔接,教师也省却了重复讲解的麻烦。
三、语法知识点的衔接
黄伟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1] (P.37 )指出:“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轴和基础。从近年来的语文教改实践看,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知识、怎样教知识、教知识干什么的问题。只要不把知识教学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和唯一目标,只要不是教学那些陈旧的僵化的死知识,语文知识就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语法知识点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出现,而是作为附录编写在单元章节后面。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就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势。可想而知语法知识已经被弱化到了何种程度,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了深深的断层区。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刻离不开语法知识,例如修改语病、文言文的学习等,离开了语法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学生初中学习阶段比较薄弱的语法知识,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掌握词类、短语、句子、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然后正确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单句句子成分和复句结构法――这是句法基础知识的根。当然,教师在补充这些知识的同时,应遵循一个原则:精练、易懂、实用。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体系,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语文的应手的工具。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词、短语、句的组合知识,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学每篇课文结束后补充一种语法知识,并配上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与提高,以确保学生后两年更好地学习语文,并最终愉快而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
四、教法学法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法学法的差别。在高一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语文学习状态。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因时而变。初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对简单,有许多内容在“读读写写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自觉型”,所以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由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强化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学生由初中学段的“学会”,要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会学”。这一转变过程,教师须在起始阶段让学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语文教学重感性认识和积累;而高中语文教学更为理性一些,对学生语文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引导更为关注。教师不会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课堂上没有了初中课堂的那种热闹氛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过渡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较好地衔接起来。这一转变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不懈努力,让学生及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接力棒就是“接点”。“接点”找准了,接力赛才能较好地完成。在这样一个系统完整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一个知识系统完整且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
写作能力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写作能力也已成为困扰高中生的一大难题,做到创新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从平时的写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意多方向思维,运用逆向和侧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捕捉写作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直觉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了半壁江山的作用。而写作能力也是现在困扰高中生的一大难题,提到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点拨学生,开启学生的新思路,激发其写作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的习惯。
一、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从多个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一些传统习惯的限制,走出常规的思维路子,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方向思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很多学生往往按照常规去审题,这样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于落入窠臼。这时,教师就要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思考,深挖题目的含义,从而提炼新思路、新方法和给出新的写作方案。
2.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弹琵琶” ,从结果反向来推理,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这样往往会出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3.运用侧向思维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避开众人关注和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从而寻求突破口,解决作文创新构思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俗语、成语可能只强调约定俗成的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创新,进行反面立意,想别人未想到的结论,从而写出既不合常理但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知足但不常乐”“开卷未必有益”等等。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挖掘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一种开明、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明辩是非的前提下破旧立新,写出创新类型的文章来。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能力是学生写创新类作文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也是可以学会的,但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行,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要想创新,就一定要善于想象。想象一般指的在知觉的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使学生的作文生机盎然,才气横溢。所以,在高中写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着重于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运用。课本是学校的教学之本,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课文资源来让学生进行创新方面的能力训练,如《诗经》扩写、《项链》续写…… 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造想象。笔者经常给学生练习一些想象力作文,如 《五十年后的相逢》《假如我是市长》……还会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假设、推测、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情境,通过精心地设计,步步深入地引导,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行大胆的想象,拓宽其思路,大大发挥其创造性。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抓住写作灵感进行习作
直觉是心理学范畴,即通过下意识的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找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常常表现为“顿悟”或“突现”。一般来说,直觉思维在语文学科的表现就是写作灵感。一般有成就的作家在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力。在中外文学史上,这类事例举不胜数。很多作家都是在苦思冥想中不经意间突现灵感,抓住之后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直觉,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我们去追求它。如果你不追求它,它肯定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因为它是在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直接飞跃。灵感离不开积累和培养。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积累大量的材料,存储大量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有可能把头脑中积累的材料拿出来,进行灵活地运用,也才会产生灵感。另外,要想培养学生的灵感,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一方面是直接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间接知识的积累。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让学生真正地走出小小的语文课堂的限制,走入社会,走进书的海洋,去拓宽自己阅读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诗文满腹,才有可能在写作时,洋洋洒洒叙事,淋漓尽致抒情,从而一气呵成。若是学生积累得少,在写作时,一定会言之无物,成无米之炊。笔者学校坚持办校报,把每一期学生写出的美文佳作都印发给学生,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获得可贵的经验。长期的坚持换来了累累硕果。
高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灵活诱发的条件,要培养灵感产生的土壤。笔者在激发学生灵感方面,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出发,把文题拟得颇为灵活,以此来激发其写作的欲望。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让其思路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