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政治 运用
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相对来说较为枯燥,通过政治知识的充分运用其中,有利于历史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明了,并帮助学生站在政治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由主观思想引导转变为客观因素引导。在高中课程教学中,与其他课程充分结合,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当下政治实际进行学习,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一、高中教学中政治知识的应用
(一)历史概念与历史教学
历史概念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即是指通过对历史事物的发生来探讨其规律并进行概括而成,以抽象的概念来反应事物的客观属性。历史概念主要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所谓内涵是指历史的相关背景和结果,背景要素又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指大环境的政治经济因素,第二部分是指从不同条件和原因来探讨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历史的外延是指事物发生的客观因素。例如把时间、地点、过程等。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更为复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当前社会,学生了解一定的史实基础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政治概念与政治教学
简单来说,政治概念就是一种政治术语,是指通过对政治相关事物发生的表象来进行深度剖析而概括得出的专业性表达语言,政治概念是政治知识的基础内容。广义范围的政治概念,不仅仅是指政治概念,其中还包含相关的政治理论。例如高中政治教学的部分内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整个中学的政治教学目的可大致概括为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并帮助学生能够将这些优秀理论运用于生活实际,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政治学科的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学习,通过榜样力量促进学生正确的三观确立。
(三)渗透政治学的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知识的学习涉及到较多的政治知识主要有哲学知识和相关经济理论等。本文以历史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学知识为例:
在学习中国历史中,中国历代文化的发展一课时,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现象、宋明时代的道学的发展,以及封建统治末期反封建思想的产生,历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朝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等因素来解释和理解。其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学知识有:客观存在决定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的经济的反应两个哲学知识点。在政治学中,经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对应到历史学,宋明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因此使得这一时期的宋明理论等学说得到充分发展。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到政治相关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史实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从而对其产生的结果和带来的影响更加记忆深刻。同时,高中历史课程中,大多历史现象的讲解都较为抽象,运用政治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教学就具体得多。例如用政治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理论来解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实施阶段的确立。从哲学的发展观来解释,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建设决定了同时期的意识发展形态,再利用大众意识形态的变化来促进下一阶段的改革建设。
(二)提升历史教师专业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要求都有提高,在课程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好教与学的节奏。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当前的社会形态,帮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历史涉及到的知识和领域较多,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有助于教师扩展知识面,更加充分的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经验积累。
三、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处理历史与政治的关系
历史课程的学习方式一般是通过对历史相关事件的学习和理解,过渡到该时期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用客观的观点和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学习。而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先进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将这些前人的优秀经验能够化为己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念。因此,两个学科教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分寸,合理处理历史与政治学科的关系。
(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提升
将政治知识运用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在当今社会,高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将政治知识与历史课程有效合理的进行结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动性要求更高,即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已不再适合新课标的要求,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此,教师需及时提升自身知识的储备量,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结合政治知识,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从政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时政的分析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增加知识储备量,革新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避免将两个学科的重点知识混合,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更高。在课程中运用全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为了响应国家高中教育改革的号召,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理念;也为了改变现有的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历史常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领会优质高效课堂的含义,改变现有的历史课教学策略。
关键字:实现;优质高效;高中;历史课堂
一、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简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改理念的思想的不断推进,为了达到使高中历史课堂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乐学易受的学习效果,历史老师和学生都在渴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呼唤历史课堂的教学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前,虽然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经备受高中历史老师的喜爱和追捧,但对于优质高效教学的含义,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大多数人一致认为: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二、实现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措施研究分
(一)历史教师认真备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现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历史教师精心备课是必须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参等知识方面,还要备学生等受众群体方面,还要关注一些课外的知识和大事件。
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准备上。历史教师备课时,要以课程新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本,并参考相关的教材、教参等,做好相关习题,把每个知识点有条理的整合清楚,力求用简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历史教师,要备好课,还要备课堂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对新课的认识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针对学生的差异,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知识细化,争取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知识,学会本堂内容。
(三)转变思想,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1、合理导入,吸引学生
在历史课堂开始阶段,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历史故事、影视动画等适合本堂历史课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
2、改善新课讲解思路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如在讲授明清文化时,特别是对四大名著的讲解,历史教师可以制定精良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所观看过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和相关书籍,让学生进行先行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在进行评析和讲解,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堂课的记忆。再如,在讲解《西游记》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本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如《西游记》的作者、题材、反应的主要内容等,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评析,接着历史老师在进行最后的总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会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历史老师的直接讲授会效果好很多,从而有利于实现优质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四)针对性的布置历史作业
历史作业的布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尽心挑选作业,尽可能做到“少而精,并且有针对性的评讲”,布置那些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相接的题目,也可以适当布置可以协作的作业,这样通过合作,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魅力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58-01
站在国家的角度上看历史,它是经验,是教训,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历史,它是老师,是学习的源泉,是进步的体现;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看历史,它是丰富的内涵,是美好的前程,更是宝贵的财富。因此,高中历史的学习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更要意识到肩上担子的重要性,通过教学通过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让历史成为简单明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在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与理念下创新新的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教师个人的魅力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模式的结构方式和运行规律,充分实现教学的目标,实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自身魅力是魅力教学的首要前提
魅力教学的实施者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借鉴目前在公众中比较活跃的历史学者的例子,易中天、袁腾飞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解说家”,正是因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解说方式,他们将个人魅力与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让大家愿意听他说历史、讲历史。如果广大高中教师能够在围绕高考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有助于魅力教学的实施。提升教师自身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他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在高中学生历史观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之后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而广大教师必须在配合高考历史体系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历史体系,深入挖掘历史的内涵,不能为了趣味性一味地偏信野史秘史。
其次要提高说话的艺术。“说”历史的方式也很重要,照本宣科的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哪怕是再精彩的历史事件也会因为教师“说”的方式不正确而影响学生的吸收,因此要想提高魅力教学的效率,必须丰富教师的语言魅力,转变“说”历史的方式。
二、魅力教学方式的创新
要想将魅力教学充分运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上,除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外,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魅力与灵活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魅力教学的既定目标。
1、综合讨论法。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中,主要以组织学习、复习、授课、巩固、作业几部分组成,它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除了由教师系统讲述历史知识,可以引入综合讨论法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吸收历史知识,养成“学一触百”的习惯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交流。
2、自我学习法。历史是一门比较适合学生自学的功课,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积极地引导,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既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作为工具,形成教的过程;学生则需要根据自身理解问题的方式出发,结合接受知识的程度,结合以学生为主,以问题作为介质,形成学的过程。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就形成了互为主体的灵活性教学关系。将魅力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3、情景再现法。历史知识的丰富,为许多影视、文学作品提高了创作的灵感和题材,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魅力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历史知识的沉淀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创新,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诠释,从而运用影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广大教师可以通过课下时间多搜集一些影视资料,选取合适的片段,对课堂上的重点做演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康熙王朝》、《百家讲坛》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素材选择。
4、活动参与法。活动参与法强调的师生的共同参与,所谓活动,则是指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题,自己找资料,分析、制作、总结出自己理解的历史观点。活动参与法作为目前高中教学中比较具有争议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任务就是用魅力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己运用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魅力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形成规模的魅力教学模式必定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具有新意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需要引起广大教师注意的是,魅力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要求较高,除了对教师本身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外,还要结合正确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主题以及师生精心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贾书英.教师魅力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 考试周刊. 2011(66)
[2] 高 琪.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提高学习效率[J]. 考试周刊. 2011(66)
[3] 宋 委,魏淑辉.如何依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J]. 新课程(中学). 2010(10)
关键词:历史;教学质量;学习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新课标背景下,要求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理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一、做好课前准备,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课前准备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课前教学设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有目的性和科学性。但是,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教学设计内容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历史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历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编写课件内容,由于历史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文字多、繁琐、难的特点,历史逻辑关系也不强,例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两个专题,可以看出,这两个专题的知识严密性不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开发不同的历史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历史知识的记忆。
二、做好课堂实施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了历史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堂时间为45分钟,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教师应有效的整合历史教材,明确历史传统教学的弊端,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的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由于历史教材知识容量大、逻辑关系也不强,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传统教师方法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应明确历史传统教学的弊端,确定历史教学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知识水平、情感价值观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内容,这一章节主要学习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其属于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工业革命的改革,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过的知识,才能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利用计算机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历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历史知识较抽象,理论知识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形、文字、视频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缩短授课时间,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借助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将历史的理论概念转变成历史再现,例如中国现代史的纪录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二次世界大战、、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再现历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材内容相比,多媒体教学展示的图片、视频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教学中的内容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唯物主义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结合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具有单调、枯燥无味的特点,若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不足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质量将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时事新闻,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近几年中国与日本的争端,学习、等课例,教师可以讲述中国和日本当前的形势,争端就是当前中日关系最严重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对其进行讲述,当然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其进行描述,通过历史与时事联系在一起,避免了脱离实际的历史教学,新课标改革下,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渗透时事新闻,有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五、突出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的创造性、灵活性
课后作业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设计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的历史课后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设计历史课后作业中,设计的作业应具有延伸性和扩展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设计合理的历史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探究式的课后作业“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师布置作业后,学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历史作业没有标准的答案,问题答案都是比较灵活的,设计历史课后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课后作业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总的来说,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基于历史的知识内涵文化对教材进行阐述和探讨,最后,对历史进行深度解读,如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就是一项重要的内涵,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广泛流传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深度解读使学生充分掌握历史知识。
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历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国家的时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宫开.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王淑华.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摘 要】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风貌。本文立足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提出教师要以自身素养为引领,打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基础;通过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唤醒学生美好人文情操;积极构建人文化课堂,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关键词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教学探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育,注重立足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善待生命、铸就不朽灵魂等人文主义精神的视角,培育和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构建更加完美健全的人格品质。综合回顾多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情况来看,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育的素材,引领学生感知和体验丰富、具体而详实的史实资料,促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让他们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面貌受到熏陶,让他们的感情、思想与意志品格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修养与素质。
一、以自身素养为引领,打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基础
“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儿。”这些习语深刻地反映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突出作用,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素质的一个示范性标杆。自然,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是引领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与锻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和精神风貌,那么学生则必然无法从其身上感受、体验和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相反,如果教师自身具备较为优质的人文思想和崇高的精神风貌,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学生便更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他们那独特的人文个性魅力,在课堂中充分感受高品位的人文气息,从而更加自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人格的完善。
例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加强与诸多历史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的心灵沟通与对接。比如,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所倡导的历史教学与民族意识培育相融合,便抓住了历史教育的主旋律,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历史教育教学的科学认识,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更加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民族自信力的重要意义,自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史料中吸取更多丰富的人文营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获得光辉灿烂的人文资源,在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中领略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从而促使自身的道德情操更加深厚更加高尚,从而自觉增强自身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和认知,自觉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唤醒学生美好人文情操
历史的史料中包含着“古往今来”,造就了多少著名的、知名的、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让我们久久敬仰、或让我们常常深思、或让我们不时回味、或让我们常读常新,有的被人们举止仰望,有的被人们鄙视唾弃,有的被世人扼腕长叹……,而就在历史材料之中蕴含着无尽的沧桑和无穷的探密,为我们后人深入挖掘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取之不绝的素材,而正是这些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深厚而肥沃的营养。因此,广大奋战在高中历史一线教学前沿的教师们,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素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加强各历史史实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积极挖掘和提取独具文化底蕴的人文精神与人文风貌,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在展现历史的人文风貌与独特人格魅力的同时,深深地唤醒他们内在的深层次的美好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
例如,引领学生学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相关内容时,可以随同学生一起挖掘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人文,一起探讨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认识与感知,一起探索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一起感受启蒙运动中呼唤的阳光与理性,从而促使学生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让他们在更加丰富的史实素材中体验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所蕴含或折射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促使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培育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品质。
三、积极构建人文化课堂,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审视与认知,带领他们走近历史史实本身,感知诸多前贤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不仅解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还解放了教师本身,而且还有助于在和谐、民主与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将知识、能力、态度融合于一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促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打开自己的思维,在舒适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增强人文情怀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养成。
例如,对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课堂的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就“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这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分成“赞成”、“中立”与“反对”三个小组,倡导大家畅所欲言,积极发表个人观点,从而形成“百家争鸣”民主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他们潜在的人文意识,让他们从不同的立足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去体验不同国度的人文思想,从而增强学生人文情怀体验。
综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过程,有侧重点地关注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元素,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时乐茹.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吉林教育,2014(3).
[2]孙熏良.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3(11).
【摘 要】微课以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等特点深受师生欢迎,已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文章以制作高中历史微课并参与评选活动为出发点,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历史;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11-02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福建省举办“第二届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微课堂’网络评选”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并制作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微课《理学简史》。该活动吸引了各级各类学校参赛作品5549个,其中高中组作品1435个。在如此海量的微课作品中,参赛者相互观映借鉴、砥砺前行,引发笔者深入思考:高中历史微课制作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基本理论原则)与“器”(基本制作技术)?
一、微课《理学简史》基本情况
1.设计初衷。通过对中国古学的概念、产生、性质、流派、演变、地位与影响等六个方面内容的讲述,使学生对古学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形成对必修3《宋明理学》章节学习奠定“居高临下”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的课标要求。
2.制作过程。根据设计初衷,拟定台本,设计PPT,用软件“SnagIt8.01版”进行录屏与同期录音,再用“会声会影”进行后期编辑与配乐(古琴曲《广陵散》片断)合成,生成2.06GB的.mpg视频文件,最后用“格式工厂”转化为53.1MB的.rmvb视频文件(因赛事要求上传视频必须≤100MB)。
3.微课内容。详见微课《理学简史》细目表。
二、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应守之“道”
所谓应守之“道”,即高中历史微课制作应当坚守的基本理论原则。
1.兼顾“微”与“不微”原则。微课制作要充分体现出“微”的特征,即时间要短(常为5~8分钟)、知识点要少(仅涉及一两个)、步子要慢。不能将单个微课制作成45分钟课堂的视频版、不能贪大求全、不能一味“赶”课。与此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追求的是一个微课只要且必须能解决一个问题,由此决定了微课富含的意义、承担的教学期待和集腋成裘的积累性作用却一点儿都“不微”,甚至是巨大的,故而“微”是其外在呈现形式,“不微”却是其担负的实质内涵与作用。因此,高中历史微课制作必须兼顾“微”与“不微”的协调性。
以此视之,微课《理学简史》制作反思:①片长11′18″,显然“超时”,易使观者“坐不住”;②讲述了理学的概念、产生、性质、流派、演变,以及地位与影响等六大方面,内容亦显然“超载”,易使观者“头昏眼花”,吃之不下;③为了不过分超时而语速略快,“赶”课明显,时间上“留白”不足,观者无法及时独立回味,效果大打折扣。由于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作微课时易陷入内容与承担意义的“不微”之面,忽略了化繁为简的“微”的突出,导致未能体现微课的技术优势。在制作实践中,应当将“微”与“不微”进行科学、合理地协调,用“微”的技术特性展示高中历史学科内涵的“不微”。
2.兼顾学科性与技术性原则。制作高中历史微课必须凸显“高中历史”的学科性与“微课”制作形式的技术性。学科性“指微课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学术性和真实性。微课是传播知识的,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体系和教学要求”,技术性则指“微课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和传播的,因而技术对于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恰当和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成功微课的重要基础”。由是,高中历史微课制作追求的就是利用声光电画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历史原因、历史过程、历史借鉴等以可视化、可感触的形式呈现,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二者在结合过程中,应当是用技术服务学科,用学科驾驭技术。如果只见学科不用技术,就不能称之为“微课”;相应地,只见技术不见学科,则亦不能称之为“历史微课”。所以必须将学科性与技术性进行有机无缝融合,做到浑然一体。
以此视之,微课《理学简史》制作反思:偏重于学科性的设计,将理学的概念、产生、性质、流派、演变以及地位与影响等六大方面进行条分缕析式的阐述,娓娓道来,系统完整。但在呈现过程中,技术性结合应用不足,只是连续PPT,“文字+图片”,形式单一,未见图表、动画、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机利用,沦为演讲稿,确实出现了微课制作过程中的大忌,应当反思改进。
3.兼顾独立性与系列性原则。因微课体量小,通常仅为5~8分钟,着眼于解决一两个教学知识点,追求的是便于学习且易于掌握,这是成为“微”课的重要特征。但囿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有时仅用5~8分钟难以一次性解决一个历史知识专题,这就必须处理好历史微课的独立性与系列性协调问题。需要将一个历史知识专题科学地拆分成几个历史知识小片断,分别制作成独立的微课,各独立微课之间又有内在的知识逻辑关系,形成微课群、微课系列。这样,既体现了单个微课的知识独立性,又保证了数个微课间的知识系列化。
以此视之,微课《理学简史》制作反思:由于单个微课片长过长,知识点太多,可以考虑科学地拆解为至少两个独立的微课,如《理学简史(一)概说》介绍理学的概念、产生与性质;《理学简史(二)评介》介绍理学的流派、演变以及地位与影响。如此切割后,既保证两个微课都能独立成篇,而合二为一后又是个完整的知识专题,很好地兼顾了独立性与系列性原则。
三、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应遵之“器”
所谓应遵之“器”,即高中历史微课制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制作技术。
1.录屏的技术要求,要有片头片尾。不论使用何种软件,帧频不低于24fps,不出现闪屏、花屏等瑕疵,视觉观感良好。音频视频有良好同步,无杂音,声线声调相对稳定。生成的视频格式为flv、mp4,尽量不用avi格式,视频尺寸最好为640*480或320*240。
2.PPT的技术要求。字体字形需基本统一,整体不超过三种,保持视觉效果整体统一性。单张PPT中的文字图片与留白比例不超过7 ∶ 3,画面感轻松不压抑。配色不宜过于花哨,整体不超过三种。底版纯净,清除无关的图形、线条、文字等。
3.应有配套辅助资料。一个完整的微课除视频文件外,至少还应有《学习导航》(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导航性指导)和《针对练习》(需配备参考答案,便于学生自测巩固)。
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道”与“器”(即基本理论原则与基本制作技术)二者中,“道”保证了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方向性标准,“器”保证了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操作性标准。重道轻器,则微课的技术先进性缺乏,重入录像教学窠臼;重器轻道,则微课的学科性缺乏,易沦为技术炫耀。因此,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最优选择是道器并重,以“道”驭“器”,以“器”践“道”。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的“四微特点”[EB/OL].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shyl.html,2013-10-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饱含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等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个人认识、提升自身修养。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腐朽文化和思想随之不断涌入,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以致出现了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却不知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悟古人的精神气质,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可以将儒家的“孝”文化、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人格气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教学,这样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2、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依然强调死记硬背,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记忆历史时间、历史意义等,使得历史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以及文学典籍等开展历史教学,能够给学生呈现一种全新的课堂感受,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程朱理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讲程颐、程颢的主张时可以加入“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这样学生既能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师传统文化储备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一桶水”,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首当其冲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结合历史教材的内容查找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并努力将两者巧妙地进行结合。譬如教师在讲授孔子教育主张这部分历史时,可以选取孔子“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一些教育名言,让学生通过理解领会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至理名言来学习和巩固相关历史知识。其次,教师还注重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储备,平时多结合教材看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努力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储备。此外学校也应给予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师资队伍,如为教师购置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也可以针对历史教师开展国学知识培训和竞赛活动。
2、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应试的功利性目的,恰恰忽视了学习历史的最主要目的。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让学生学习历史的最主要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从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今后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为此,首先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民族精神激励学生。传统文化中有着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历史典故来激励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意识。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插入“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让学生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中领略古人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是当前的历史教学方式太过死板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努力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改善教学效果,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为此,首先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可以利用古典诗歌拓展历史教材的内容。古典诗歌犹如一部历史典籍,包含众多历史知识,对历史教材有着拓展和弥补作用,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基础知识。如教师在讲授孔子的教育主张时,可以引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名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学、思、行并重”的教育主张。其次,教师可以采取讨论法、演示法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授科举制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历史现象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切实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还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利用多媒体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视频、图画等资料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传统文化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如《孔子》这部影片以直观的形式讲述了孔子的一生,而且影片中的人物引用了大量《论语》中的名言,教师在讲授孔子时就可以借助这部影片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巩固和拓展历史知识,同时体验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次,教师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创设学习情境。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编排历史剧,历史剧的题材根据历史教学大纲选取,学生的台词则注重引用传统名言佳句,这样既能将传统文学与历史教学相融合,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的意义,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提升品格、净化心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65-01
一、引言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将对教学获得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策略中,包含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的教学方法、步骤以及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因素,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由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所发明的一种教学理论,非常适用于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其能够在体现高中历史特点的同时帮助学生对自身多元智能能力进行提高,从而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意义
1、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每一名同学所拥有的智力都是通过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单体智力因素所组成的。因为对于每一名同学来说,其都会拥有自身特有的弱势以及优势智能,从而能够在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自身的独特发展方向,并且会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通常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此种情况也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考虑,并最大程度的对学生的空间、语言、人际关系方面的职能能力进行的开发意识完善。同时,要想良好的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开发,则应当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到足够的重视。而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则能够将素质教育同多元智能理论良好的体现在一起,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良好的掌握,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原有历史学习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从而能够使自身的思维以及知识能够更为丰富。
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随着近年来我国所推行的教育改革,使得我国的历史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就。而通过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则能够有效的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使自身的智能强项获得良好的发挥,而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也会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采取充分的认识,并能够通过对其智能强项采取充分的调动从而带动起智能弱项,进而使历史教学的不同智能都会在学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智能学习。通过这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的方式,则能够在有效改善、丰富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促进,从而更有利于对历史教学任务的良好完成。
3、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智能培养
所谓语言智能,就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对于各项智能来说,语言智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智能。对于所有的智能开发来说,语言智能开发都是其它智能开发的关键核心,如果学生对于所学习到的知识思维混乱,不能够对其产生透彻的理解,那么不但不会将心中所想的说明白,更难获取更高智能的知识。而在历史学习中,则能够使学生以较为适当的手段及方法对自身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进行表达以及反思,从而获取良好的学习成果,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以多种机会的形式使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锻炼,从而使学生的语言智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空间智能培养
空间智能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智能,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视觉以及发散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想象能力。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应的影视资料以及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培养起空间智能。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空间智能进行激发,从而以多种绚丽色彩的形象以及画面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智能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漫画以及古遗迹图等等都能够使学生在产生直观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空间智能。例如在讲解解放战役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向学生展示三大战役地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当时的战争时局产生良好的理解。
三、数学智能培养
数学智能同上述两者方式相比则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添加理性因素的一种智能训练方式。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同时期的数据统计以及数据对比,而这就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而在学生对于不同时期数据分析比对的过程中,还会同时增强其解决问题以及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的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从而以更好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教学效果作出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建萍 杨雪梅.多元智能理论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5):20-21.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问题;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么,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看法。
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课程往往过于封闭,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教学方式不灵活,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固定化与封闭性
近年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固定,以教授历史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却显得有些滞后。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培养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和封闭化,使教学不能联系实际,忽视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往往顾此失彼,使历史教学的功效不能通过历史课程充分发挥出来。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历史课只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甚至是教师讲,学生记。没有互动,也没有交流,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却很容易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浅层的知识认知上,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最终使学生厌烦上历史课,抵触上历史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以前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评价,常常是只注重讲授知识,对学生评价很少甚至不评价。教师讲课怎么样作为课堂效果的依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听课情况深入探究。即使有评价也是片面和单一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注重历史课的最终成绩,也就是在期末考试的成绩好就是历史课程学得好,对平时的监督和考评基本没有;二是只注重笔试的成绩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查,不能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考查内容上只注重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历史素养能力的考查,即考查内容只注重知识性,不注重思想性,不能引导学生在考查层面上将零碎的历史知识系统起来,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
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当前在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实现素质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提高。
1.在教学目标上实现多元性和开放性
传统的教育目标非常单一,就是使学生的分数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育,而新课改的方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应注重多元性,坚持以学生为本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发展不单单是高分就是人才,首先应该将教育学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所以,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而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学习情绪、兴趣、动机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历史教育的多元性发展。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所以,今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逐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历史教学的学习,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人格和修养逐渐内化到学生心中,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至关重要。
2.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应重新审视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主置上,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导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历史的课程中体味到乐趣。那么,如何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应认识主体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前主要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能力、层次差异等多种因素,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2)应尊重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教师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关系。我们知道激励教学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有多多鼓励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愿意学习。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样每一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得到认可和尊重,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应发展主体
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计教学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提高能力,培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