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脱贫攻坚实践报告范文

脱贫攻坚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脱贫攻坚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脱贫攻坚实践报告

第1篇:脱贫攻坚实践报告范文

一、指标考核及评价标准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省交通运输行业退出验收继续执行《省交通运输行业脱贫退出建制村通硬化路验收工作指导方案》,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如下:

(一)考核指标。贫困村(行政村)有通村硬化路。

建制村通村硬化路,指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上级路网至建制村村委会驻地或村小学硬化路。

(二)评价标准。

建制村通硬化路是指具备条件的贫困村(行政村)村委会或学校有与邻近的任一国省道或县乡道等路线便捷相衔接的硬化路(在建设条件特别困难,高海拔、高寒或交通需求量小的地区,有通砂石路、砖铺路等)。同时,路基路面宽度、排水、防护设施等要符合行业标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

二、建制村通硬化路达标情况

脱贫攻坚成果检视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运输行业脱贫退出建制村通硬化路验收工作指导方案》要求,对全县8个乡镇、111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情况进行了全面检视。经检视:全县8个乡镇111个建制村均修建或贯通了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3条1919.69公里,路面技术状况良好;同时全县8个乡镇111个建制村均已通客车:其中,以公交方式通客车建制村10个、以客运班线方式通客车建制村101 个;农村客运线路27条,农村班线客车41辆,公交车23辆,全县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巩固交通扶贫成果,不断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下一步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村组道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在建制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基础上,继续对具备条件的一定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道路实施硬化。2021年计划实施自然村组道路60公里,努力建成“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农村交通网络,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第2篇:脱贫攻坚实践报告范文

一、奋战抗疫一线,彰显代表担当

1月24日,疫情防控斗争开展以来,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县镇代表积极作为、主动参战,在抗疫一线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的先进性作用,彰显了代表的担当作为。一是代表带头,踊跃参战。31名县镇代表,配合所在村支村“两委”干部对省内外返绛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严谨细致的摸排工作为全镇疫情防控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名代表积极参与重点人员防控,按照“五包一”责任清单,每天两次上门督促居家观察对象测量体温、消毒,并为他们送去了口罩;23名代表义务参加轮岗值班,参加本村的守村值班工作,不畏严寒,不惧艰险,坚守在村口,为群众保驾护航。二是宣传发动,联防联控。20余名镇代表参加了镇村两级的宣传工作,开宣传车、广播宣传、发放宣传单,将防控知识送到了每个群众身边。三是爱心捐赠,齐心抗疫。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镇村两级疫情防控捐钱捐物,有捐赠护目镜的、有捐赠口罩的、有捐赠消毒液的、有捐赠食品的,还有捐赠钱款的,全镇人大代表捐款捐物累计金额达到两万余元,为镇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了代表力量。

二、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代表优势作用。

为确保全镇所有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持续巩固脱贫成效,4月9日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对村4户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并为贫困户打扫卫生,针对贫困户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医疗保障等方面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

三、向申纪兰学习,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4月16日,主席团在光村代表联络点组织开展了“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活动,一是组织代表集体观看宣讲报告会;二是开展了“对标先进找差距”讨论活动,对照申纪兰精神和先进事迹,重点查找了四方面问题差距。通过讨论活动,代表们纷纷表示要学习申纪兰同志优秀品质,坚定政治立场,深化为民情怀,永葆朴实本色,用自身实践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

四、补选县人大代表工作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在选区补选县人大代表1人,镇人大主席团严格补选工作流程,依法开展了选民登记、张贴选举公告、候选人公示等工作,于4月19日圆满完成了补选任务。

五、贯彻落实县十六届六次会议精神

第3篇:脱贫攻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稻田养鱼;三江

一、引言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县境处于低纬度地区,属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四季宜耕的气候为其发展农、渔业奠定了基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推出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新型稻田养鱼,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渔业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稻田养鱼实现了农、渔业生态高效、循环节约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有利促进农渔业的持续科学发展。

二、三江县贫困现状及其稻田养鱼的现状

(一)贫困现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代表的广西北部山区县,历年来一直是全区乃至全国的贫困县,它们的扶贫开发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不过通过产业带动、定点帮扶等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该县贫困人口从“十二五”初期的12.1万人减至“十二五”期末10.66万人(十二五――2011-2015),减贫率12.1%,贫困发生率由33.4%降至29.3%。

这些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的居住地区基础设施差,且没有项目发展支撑,社会运行成本高,经济活动交易费用高,贫困程度较深。近年来,该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县贫困地区的实际,大力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稻田养鱼项目。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把握好三江特色养殖业的发展,把特色养殖业与扶贫工作有效结合,是贫困山区解决群众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

(二)稻田养鱼现状

三江县自然条件优越,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质清新、工业污染小。广大侗、苗、瑶少数民族素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至今三江县群众仍保持春耕插秧放鱼,秋后捕鱼收谷的传统。然而,三江县农田大多在山谷中间,部分农田保水性差,加上水源不充足,一年中稻田里养鱼的时间不长,效益不明显,且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生产效益低,亩产不足10千克。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益,三江县政府提出了从2014年起加大鱼种的供应及鱼种放养的成活率的解决方案,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稻鱼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设施田基进行硬化改造,实行“坑沟式”、“稻+鱼”的立体生态种养,同时给予技术及资金的双重支持。据统计,传统的稻田养鱼每亩产鱼10千克,经技术升级标准化养殖后,亩增5倍以上,亩增收1000多元。

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增长经济收益,三江县政府大力推广超级稻、再生稻及冬闲田绿肥、油菜种植,提高土壤肥力,全面提高稻谷产量和质量,以达到“一田多用,立体开发”的立体生产模式。据广西日报(2016年10月31日)报道:三江县种植水稻12万亩,蓄留再生稻1万多亩,稻田养鱼7万亩,稻田养鱼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560公斤、产鱼55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稻谷200公斤。以下是2014年―2016年10月三江县的标准化稻田养鱼面积的情况(单位:亩)。

(三)“三江稻田鲤鱼”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016年12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年第四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上,三江用凭借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气候孕育出来的三江稻田鲤鱼参加评选,在这场较量重重的评比中,三江的稻田的鲤鱼突破了贵州、云南、湖北、四川等各省的层层竞争,通过了专家的评审,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其中,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对三江稻田鲤鱼品质检测报告显示,三江的稻田鲤鱼还富含钙铁锌硒等各种微量元素,其中抗癌之王――硒元素的含量为0.207~0.628mg/kg,符合富硒农产品要求。

三、稻田养鱼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俗话说“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可见稻田养鱼这个高效的生态模式不仅提高了稻谷的产量,还增加了鱼的收益,可谓一举两得。目前,稻田养鱼也是三江的传统的农业生产项目,长期以来的项目技术升级和发展不但给三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让不少农户逐渐脱贫。据调查了解,通过实施这个项目,鱼和稻谷的产量、产值都在不断地提高。目前,鲜鱼的产量平均每亩55公斤,再生稻产量每亩300公斤,并且自2014年以来,三江县稻田鱼田头价格一直保持40-50元/公斤,再生稻的生谷r格为3.6-5.6元/公斤。

(二)生态效益

稻田养鱼是一种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稻田的浅水辅以人为措施,使水稻与田鱼相互依存,从而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目的,获得水稻和田鱼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这种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还保护了周遭的生态环境。同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稻田养鱼的模式恰好体现了这一基本国策。

(三)社会效益

第4篇:脱贫攻坚实践报告范文

xx镇位于始××东北部,是三国时期马、粮、草堆集之地,距县城12公里,东临本县澄江镇,南接本县太平镇,西邻本县太平镇,北靠南雄市的古市镇。

xx镇镇域总面积198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区建成总面积0.9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9431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全镇有耕地46000亩,人均耕地1.21亩。

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国道323线、省道s244线汇合处,镇内交通便利,浈江河贯穿中部。山林面积13350公顷,木材储积量401783立方米,有广东金叶第一镇美誉,是韶关市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这些优势为正在发展中的xx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xx目前的落后环境又使xx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

一、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目前xx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迅速发展起来,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局面,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xx镇经济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xx镇地处丘陵,是长江支流和珠江支流的分界线,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镇区山区村地势较高,又无蓄水量较大的水库,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十分严峻,严重的缺水成为制约我镇经济发展最大的天敌。

2、人均可耕土地面积少。我镇有人口39431人,而耕地面积只有46000多亩,人均可耕地面积少,迫于生计,镇里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创业,留下来的都是年老体弱和小孩,成为典型的“留守镇”。

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基本的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尤其是农忙时节劳动力更是捉襟见肘。同时镇工业正处于萌芽发展状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又拖延了我镇工业发展的步伐。

3、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结构未能实现根本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缓慢。xx镇的支柱产业:黄烟生产。黄烟是xx镇的主导产业,是xx农民的经济命脉。自2002年镇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广东金叶第一镇”的目标以来,围绕这个目标,采取一系列的科技兴烟措施,切实加大坡地烟开发,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了“金叶第一镇”目标。历史最高总产量达7万多担,尤其是2005年,在遭受冰雹袭击的情况下,经过全力抗灾复产,烟叶收购仍然达到5.1万担,创下了历史新高,每年平均种烟面积保持在2.3万亩左右。‚制种:我镇以实现全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实现制种农户每亩增加总收入1000元以上两个目标。结合烟田纯净无杂谷,水利条件好的优势。2005年,首次引进了湖南郴州种子公司在坜坪和涝洲水两个村发展了近300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平均亩产收入达到了1500元以上。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短平快的农业增收项目。2006年至今,此项产业已发展扩大到3000亩。今后将继续扩大制种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两项支柱产业外,其他农土特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低,深加工比例不大,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比例过大,效益较低。镇内企业多为小型民营企业,以本地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二、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根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深入剖析束缚我镇经济发展的原因,究其存在的根源主要有:

一是观念保守思想不够解放。目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我们有些同志思想僵化,观念保守,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按部就班,灵活性差。有的习惯于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办事情,看似依法办事、实是不办实事,看似坚持原则、实是因循守旧,看似服务发展、实是丧失机遇,看似对上负责、实是推卸责任。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干部缺乏工作热情,求稳怕乱,上行下效,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认为在新形势下担子轻了,事少了,压力减轻了,工作自然好干了。也有的认为当前农村改革任务一项接一项,一件比一件难办,只好一味等上边定框框、出政策、给扶持,没有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招数。在很多村镇干部思想认识中存在着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无事可干和有事难干两个极端。

三是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有为畏难情绪,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以个人利害得失为标准,只要是对个人没明显好处、存在一定风险的事,不去办,不去做。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一些干部没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勇气;没有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气势;没有抓不出成效不放手,时刻做好打“攻坚战”,打“持久战”的思想。

三、加快我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综观我镇经济的发展状况,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面临的困难也不少。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扬长避短,知难而进,找准定位、全力突破,力争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1、要以始××被省政府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整合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批准,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始兴的重视和支持,为xx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生态游和古迹游为重点的旅游产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xx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恐龙化石景区和“四寨九岩”最为著名,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恐龙化石景区和“四寨九岩”的旅游资源开发,抓好谭爷地墓地、坪山的仙人湖等景点的开发,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xx“四寨九岩”景区开发:

“四寨九岩”位于xx镇东南面的远迳村与涝洲水村交界处,距镇区13公里,县城25公里,属典型丹霞地貌——由碎屑红岩、砾石岩和粉状沙页岩组成的红色岩石层。“四寨九岩”呈带状分布,长约3公里,以“古、奇、险、幽”著称。“四寨”即凉伞寨、马鞍寨、鸡婆寨、岩寨等古代利用奇险地形设立的易守难攻的山寨古堡。“九岩”即凉伞岩、大寨岩、小寨岩、打鼓岩、仙人洞、大哨岩、牛古屯、马鞍岩、水中岩等天然的大小岩洞。“四寨”雄伟壮观,地势险要,形状各异,各寨独径而上,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瓶颈地段,寨顶有古代烽火台遗址。“九岩”为大小不等的山洞,大者可容纳400多人,小者可容150多人,有穿山而过者,亦有深入山腹者,还有水中半隐半露者,岩洞内清幽怪异,阴凉森严,千孔百洞。景区内另有一“龙潭”,潭深4米,潭面20多平方米,潭石有一5米高的瀑布直冲而下,并由一条长约500米的小河与凉伞寨水库相连,相传此乃名人出身之处。景区内林海涛涛,溪水潺潺,物种丰富。各个景点都含有传奇神话故事,其典型的丹霞地貌亦引起了省内外地貌专家的极大兴趣和广大游客的青睐。打造绿色xx,就是要维护好xx的青山绿水,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我们要注重发掘这些资源,做好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宣传策划工作,为加快发展我镇旅游业打好基础。

3、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做好珠江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将省道公路沿线规划为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园区,通过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推进“工业绿灯”工程。大力推动以工业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回归工程”,建立在外经商、创业的xx人档案,经常沟通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外出人员人面宽、信息广的优势,倡导每一个外出人员都为家乡招商引资建言献策、提供信息,营造浓厚的全民招商氛围。去年以来,我镇先后引进了两家投资超千万的项目,今后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工业兴镇在我镇已经不再是一个神话。

4、要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创新体制等手段来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全民创业,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发展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

第5篇:脱贫攻坚实践报告范文

一、加强领导,全面发动,推动“创争”活动有序顺利开展

开展“创争”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自接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九部委下发的文件后,市总工会立即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创争”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副书记为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市职工素质工程推进工作指导协调小组,负责对全市“创争”活动的统一指导协调,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负责具体指导、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形成了“创争”活动由市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落实的合力攻坚局面。工作中,我们制定了全年活动计划,下发了“创争”活动评估体系,市委在年初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乡镇工作会议上都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动员布置,把“创争”活动作为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重要工作来抓,不但写进了年初市委工作报告,还下发了工作要点,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全市形成了由市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牵头、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一个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单位)、学习型班组(科室),争做知识型职工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有95%以上企事业机关单位开展了“创争”活动,有98%以上的职工参加到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

二、结合实际,创新活动方式,推动“创争”活动深入开展

在开展“创争”活动中,市总工会作为职工素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突出工会工作的特点,做到了“五个结合”,即“创争”活动与舆论宣传相结合、与提升职工素质相结合、与企业建设相结合、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与职工文体活动相结合。

1、与舆论宣传相结合。在这个方面,我们不断加大在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舆论宣传阵地作用,利用板报、信息、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创争”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让社会各级各界了解什么是“创争”活动、了解什么是职工素质工程,了解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支持工会工作,支持“创争”活动。近两年的时间,我们召开座谈会10余次,办班6期,挂过街横幅50余条,刊发简报22期,发放宣传单80000余份,出板报300余期,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使全市各级各界由不知变为知之,由不理解“创争”活动变为理解“创争”活动、探讨“创争”活动、支持“创争”活动,为我们开展“创争”活动奠定了基础。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抓住时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创争”活动的深入开展。

2、与提升职工素质相结合。我们以“五学”活动打造成才平台。市总工会通过岗位学习、集中培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全员学习模式广泛开展了学政治、学技术、学业务、学文化、学实践为内容的“五学”活动,以开展职工职业培训为载体,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重点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职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鼓励和引导职工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夜大、职大、职工中专、参加上级工会培训和委托社会培训机构等渠道,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共培训职工2万人(次)。尤其是加强了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力度。今年,市总工会还利用市职工中专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办了计算机理财、营销与储运、物业管理、手工编织、花卉养殖、家宴厨师及家政服务等20余个专业,采取循环滚动开办班,随到随学,对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求学者送学上门,免费发放学习用品等办法,共举办各类专业培训56期,培训学员5500人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再就业本领。各单位也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知识培训,使职工的劳动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率、困难职工脱贫率、致富率逐年稳步上升。例如,集团通过全员培训,增强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红星集团在半年时间内推出了乳饮料、红星高档奶粉、铁听奶粉和邦系列奶粉4大系列40余种新产品,全体员工全程参与新产品上市的策划工作,使新品上市后短期内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跟。为市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与企业建设相结合。以开展职工劳动竞赛为载体,提高职工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企业深入发展。我们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主题,先后组织职工开展了“安康杯”竞赛、“我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做贡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改善发展环境”竞赛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技术练兵活动。全市基层单位开展了车、钳、铣、刨、磨等18个工种项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参加活动达1000余名职工。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5名职工代表市参加省总工会举办的工种项目技能大赛并获奖;龙新公司在“创争”活动中,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各装置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梳理,确定了12个技术疑难攻关问题和38个技改项目。针对主装置提产、提质、降耗技术难题攻关,使主产品产量比设计值提高28.86%,主原料消耗,降低35%。主产品产能的增加及单耗的下降为公司创益1419万元,pmma装置产能由原来日产30吨提到41吨,比设计值提高15%,产品合格率由原来95.6%提高到99.4%,扩产和提质增效206万元。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我市职工的整体技术水平,激发了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的创造性,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4、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职工创新能力。我们把企业、车间、班组作为“创争”活动的重点,大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具体做到“三个要求”:一是要求把“创争”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职工结合企业需要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二是要求车间、班组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实效显著的岗位创新活动;三是要求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发动职工开展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创争”活动。去年,在市总工会开展的“献良策、攻难关、创伟业”主力军风采活动中,全市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万余条,创造经济效益6900万元;实现万元以上创新成果7项,创造经济效益4500万元。化工机械厂在“创争”活动中,厂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们设计并制造出了切断机、造粒机、铺丝机、离心机、定型机、滚动研磨机、缓冲料箱、蛇形弹簧联轴器,为石化行业设备国产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厂曾先后为中国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公司改造了6套进口生产线,为印度博拉碳黑有限公司生产碳黑主体设备。产品的合格率100%、合同兑现率100%,产品现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我市“创争”活动的典范。“创争”活动的重点在基层,特别是班组。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也是职工学习、工作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各基层单位的“创争”活动面向职工、立足班组,取得实际效果。腾达机电、迪龙制药等单位把创建学习型班组作为班组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联系实际,组织员工学习理论、学业务知识,提升员工队伍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的责任感,形成了队伍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制度和氛围。广大职工自我学习蔚然成风,有力推进了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创一流业绩、做文明职工”实践中,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遵章守纪,吃苦耐劳,表现出良好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5、与职工文体活动相结合。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创争”活动增添活力。在“创争”活动中,我们坚持寓教于乐,大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努力维护职工文化权益。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重大节假日更是精心组织,讲求社会效益。元旦、春节期间,举办了系列迎新、迎春活动,开展“晨鸡报春”、“千副对联大赠送”、“光明工程”、“烟花晚会”等活动。还举办了广场电影周晚会、象棋高手表演赛和元宵灯谜展猜,整个迎春活动有声有色。“五一”节期间,举办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劳动者之歌”文艺晚会、职工书画摄影展和职工围棋赛。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基层工会组织活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营造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氛围,我们坚持年年举办职工乒乓球赛。通过比赛,加强了基层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了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两年来,各单位活动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单位文体活动达到1000余场次,有力促进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开展“创争”活动中,我们感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争”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缺乏自觉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足够压力。这种现象基本上存在于机关部门之中。表现在:虽然近年来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增大了竞争的压力,但机关部门毕竟不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优胜劣汰的压力远远比不上企业,因而,许多人认为进了行政机关就是拿到了金饭碗,即使是在事业单位也是铁饭碗,机关干部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因此自觉学习,主动创建的积极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不高。

二是对“创争”工作认识不够。目前,一部分人对“创争”活动的深刻内涵认识不到位,肤浅地把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做知识型职工看成一场“运动”,是做做样子,给上级看的,简单地认为“创争”活动就是多读读报纸,多学学文件,而没有认识到建立学习型机关是领导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组织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一些同志学习目的性模糊。比如,在我市机关干部参加学历班、进行函授学习的人中,不少人是冲着“拿文凭”而来,存在“文凭到手,学习到头”的现象。

以上这两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争”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机关教育和培训机制。一是凡进必考制度。对公务员进行严格限制,坚决做到凡进必考,有效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岗位培训制度。各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坚持进行上岗培训制度,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要继续大力宣传“创争”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利用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创争”活动的意义、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注“创争”活动、人人支持“创争”活动、人人参与“创争”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6篇:脱贫攻坚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30-2

三峡工程是牵动全国、举世瞩目的一项伟大工程。自1993年正式实施以来,三峡水库移民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00多万人,完成移民动态项目投资434.55亿元。目前,三峡工程已在防洪、发电、航运、取水、环保这五大方面显示出惠及全国的效益,与此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带来的淹没、移民、迁建等问题给库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损失。本报告通过在2009―2010年两年时间里实施教育部、三峡办、湖北省、重庆市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验区具体工作,在客观了解三峡库区移民生活和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影响移民生活和生产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利于维护库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目标,促进库区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峡工程关键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竣工,也由此带来了“世界级难题”――库区百万移民就业安置和致富问题。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从一开始把大力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困境的突破口之一进行攻坚,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国务院各产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办公厅文件精神,巴东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并结合全县实际制定了《巴东县大中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加大支持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文件和规划,把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放在了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首位,从此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正在中国的大地上逐步破解。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工作和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移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最终才能使移民实现转移、就业、创业、致富,“移民难”由此迎刃而解。

从过去的工作实际来看,为了进一步切实做好库区移民培训工作,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根据近两年移民培训工作的实际,特就当前库区移民现状、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难点,谈谈粗浅的看法。

1 巴东移民现状

巴东县属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位于川鄂交界的长江巫峡和西陵峡之间,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三山盘距(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两江分割(长江、清江),318国道横穿东西,209国道连接南北。巴东县地形狭长、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脊薄,自然条件差。

全县共有移民64636人,其中农村需安置移民21907人,城镇需安置移民42729人。现有农村移民劳动力14791人,城镇移民劳动力25027人。移民分布在12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淹没房屋14.8万m2,淹没耕地13800亩。

巴东是长江葛州坝水库、三峡水库、清江隔河岸水库、水布垭水库四大水利设施的淹没区。全县十二个乡镇都涉及库区移民和移民安置工作,又加之巴东位于巫山、武陵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山高坡陡、土质脊薄、居住分散,经济落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特别是长江、清江水系的库区移民、倍受旱、涝灾害的袭击。随着移民搬迁安置的逐步完成和三峡工程175米蓄水位的竣工,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建设结束,移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县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大规模移民迁建结束后,施工单位的撤出,流动人口的减少,使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做生意的人群受到影响,导致部分城镇居民劳动力失去现有的工作。

(2)三峡库区水位的不断上涨,良田大量被淹没,农村移民失去生产资料;被淹没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破产,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城镇和农村移民劳动力成为失业人员。

(3)由于自然条件差、底子薄、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工业发展缓慢,致使许多移民劳动力无法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新增劳动力就业安置也很困难。

(4)随着退耕还林、地方经济发展占用土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村村民和后靠移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

(5)移民想发展经济致富,但缺少土地和技术,想跳出“农门”致富又没有专业技能。库区几万移民中,文盲、半文盲占移民总数的61%,库区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只是一个初中毕业,专业技能更是谈不上。因此他(她)们感到在家种地因地少劳多,科技投入差,付出的多,收益的少,不划算;如果转岗就业、外出务工、因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做一些挖煤、采矿、修房盖屋的重体力劳动,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也不如意。导致部分移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认为种地、务工都不理想,感到求工无门、致富无望。

(6)农民培训等工程,库区移民有近万人也随之受到了教育、培训,但多数培训由于不是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很难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标准,更不能满足靠此来就业的要求。

2 当前三峡库区移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够到位,工作发展尚不平衡

少数领导干部对移民培训工作在移民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工作是软指标,不是硬任务,工作深与浅,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培训工作的组织、计划和具体落实上不够到位,工作明显滞后。

2.2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部门为突击完成培训指标,只满足于培训数字的统计上报,而忽视培训质量,使受训的移民就业安置困难。因此,提高培训质量和移民的整体素质,是增强移民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2.3培训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展和创新

在移民技能培训形式上,有些部门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仍沿用传统培训模式,形式较为单一;有的地方利用基地示范、电化教学、网络教育等有效形式不够,致使大量培训资源不能充分

发挥作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3 当前库区移民培训工作的对策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移民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和现有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实施培训计划,提高库区移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促进“两个转移”,实现“两个基本”,推动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原则县政府应该成立县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编制、计划安排、资金筹措、指导监督、考核验收和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各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负责本单位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年度计划编制、组织管理、实施培训、建档办证、就业安置等工作。

3.2.2坚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纲要(2008―2012))的通知》(国三峡委发办字(2008)15号)精神,培训工作由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以招生形势好、培训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的如县民族职业高中和县农广校为移民培训主要机构,整合县内培训机构优势资源,实行分点培训。根据国内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将市场前景好、企业需求旺盛的电子电工、电焊、机电、建筑、缝纫、汽修、旅游、家政、数控、8MT等专业作为移民培训的重点专业,以中长期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补充,组织实施培训。

3.2.3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劳动力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移民群体的意愿,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移民收入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3.3分类组织培训

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内容分为职业学历教育、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训三大类型。

3.3.1职业学历教育对新增移民劳动力进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我县移民区域内每年初中毕业生数为6700多人,规划期内按普职比45:55计算,需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移民总计约为3.6万人。要以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按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开展移民中等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是减轻库区环境承载压力、增加移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两年制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免费入学就读,减轻了移民的负担,提高了移民就业竞争能力,为不断增加移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3.3.2职业技能培训对规划期内21 50岁的移民劳动力主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库区生产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难以容纳库区现有劳动力,必须走劳务输出路子,引导移民走出库区从事二、三产业,进而增加收入。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移民收入的高低。移民部门要花大力气做好库区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技能,不断增加移民收入。要舍得花钱培训移民技工,要舍得送移民到好的学校培训,把培训内容同企业用工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库区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并做好跟踪服务和维权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人才需求规律,其中具体分为:

(1)对2%开展创业培训,以带动移民从业。

(2)对2%开展高级技能培训,主要针对已有一定技能的移民劳动力。

(3)对30%开展中级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的中级技能人才,主要针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移民劳动力。

(4)对45%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5)对21%就近进行农产品加工、房屋维修、家庭作坊小制作等简单技能培训。

3.3.3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训库区现有山林、水面和草地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必须以农业实用技术作保证,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过去,我们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覆盖面较窄,层次较低,导致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是很明显。所以,今后要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当作库区产业开发的核心工作来抓。主要围绕国家确定的库区四大产业(柑橘、草食牲畜、水产、旅游),重点提高移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具体培训内容可包括柑桔、茶叶、板栗、烟叶、蔬菜等栽培技术,生猪、山羊、水产等养殖技术以及沼气使用等新型能源技术等。具体分类为:

对规划期内对21―50岁留在库区的农业劳动力开展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科技(科技农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

(1)对10%务农劳动力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

(2)对10%务农劳动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