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差异化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多法导入;跨文化交际
在中国,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美等国人问起“Do you eat?”(吃过了吗?)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外国人习惯说 “What’s happening?”或问“你最近过得怎样啊”,如:“How are you?”或谈论天气(It is a nice day, isn’t it?)等。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等等,而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重视中西文化差异。
而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学生掌握了大纲要求的语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却因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不了解英美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当的言行,或是误解对方的意思,造成交际障碍的事时有发生。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不能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除了要掌握好英语词汇及语法外,还要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禁忌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味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导入中西文化差异呢?
一、在日常课堂口语教学中,注意中西文化及风俗上的差异
外语学习应该听说并举,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必须加强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
例如,同样是夸赞,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夸赞却不一样。有一位外国友人参加中国年轻人婚礼赞美新娘very beautiful,一旁的新郎听了非常高兴,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外国人听后摸摸脑袋,用生硬的中国话回应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又如,有一位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女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a very pretty girl to you,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听完校领导这番话,美国女教师却一脸难堪的样子。
为什么同样是赞美,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反应呢?为什么外国人会回答处处都漂亮?这就是中西文化及风俗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的婚礼上有人赞美新娘漂亮,新娘非常高兴,但嘴上却会谦逊地说“你过奖了”,“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高兴大方地接受赞美,并道谢“Thank you!”西方人就是不了解这“哪里!哪里!”是自谦,才会说处处都漂亮。
众所周知,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客套,褒扬的言辞去表达。而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却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所以,校领导那番话,使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其实,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就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因此,可改为如下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a new teacher to you, Miss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了解中西文化及风俗上的差异,才能避免语用迁移和交际失误,进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因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都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1.对学生听说的影响。听说是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或通过通信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只有说而没有听的交流过程是不可想象的。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其对英语听力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听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祝你一帆风顺。”一般应译为“Have a nice trip”。如果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学生就不知道怎么表达。
2.对学生阅读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容易理解错误。如下面这段话“A great deal can be learned about France by watching a Franch family at its meals or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by attending a baseball game, or about Britain by an hour in the galler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t question time.”从文字看,这段话并不难,但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多,这给理解文章带来了很大困难。如果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就很难理解这句话中的question time。
3.对学生写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语言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该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来组织。特别是外语写作方面,了解其语篇结构特点和母语的不同是很必要的。卡普兰(Kaplan)认为,与运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段落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段落以线型模式为主。目前,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时通常只是一段式,无主次之分,条理不清楚。这些都是不了解英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母语与目标语写作的差异而造成的。
4.对学生翻译的影响。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即使像汉语和英语这样十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一些大体对应的说法,翻译中大多可以拿来使用。然而,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通的。并不是处处都可以照搬的。如,able 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
二、应用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
1.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从教学的角度看,文化是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应用英语。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平时,可以通过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只有熟悉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把英语教“活”。
2.注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初学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利用自己懂的语言形象地记忆英语,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故意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感受真实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加强文化知识背景的传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克服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理解方面的困难,更好地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李琦.中西文化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4).
[2]蔡慧红.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J].福建教育,2013(39).
一、差异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差异化教学是一种以因材施教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学生的特点而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这种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提高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首先,差异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不同,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兴趣更高,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次,差异化教学有利于培养专业型人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天赋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但是喜欢写作,写作能力强。差异化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他们的兴趣和天赋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人才。
二、差异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正如上文所述,差异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差异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1、差异化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差异化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比如,结合学生的教学经历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接收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目标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而对于那些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提高一定的学习要求,改变了过去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刀切的状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2、差异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和步骤。在课堂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提问的差异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喜欢提问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差异化教学在课堂提问中的应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组织的差异化。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差异化进行课堂组织,不仅可以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差异化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教学评价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教学评价的好坏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比如,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方面需要对他们的良好成绩进行表扬,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在今后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总之,通过差异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在鼓励中学习,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努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 梯度 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是围绕着高中对学生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达标的压力下经常会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对语文课程的独立研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而是呼吁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发展进行培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向梯度教学模式发展。本文就将对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含义、实行的重要性和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的重要性
经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呈阶梯形式分布的。而语文教学其实也是具有阶梯性的,教学的难度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的内容也是逐渐增多、变宽。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是基于实践情况的,是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实施梯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梯度教学研究中也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更加关注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方面来讨论,实施梯度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提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有关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高中语文阶梯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了你的行为。因此,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实施阶梯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高中语文教学观念。教师在树立阶梯教学观念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二)科学性、阶梯性的O计课堂训练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教师应该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阶梯性的设计课堂训练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点;有的学生则学习能力较强,能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如果设计统一的教学训练内容,那么理解力较差的学生也许无法跟上班级教学进度,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又会对训练内容产生无聊的情绪,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内容时应该采用阶梯的方式设计易、中、难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来选择。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也能激发成绩较差的学生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进步。
(三)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梯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成绩好的学生变得更好,还要努力提高差生的成绩,要学会统筹兼顾。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习水平的两极化存在,语文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应该要具有层次性,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保障自己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的变化题目条件,适时的提高题目难题。这样,不仅能满足差生对语文知识课后练习的需求,还能激励优生去挑战更高的知识难题,保持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知识是遍布我们生活当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应该要以拓展学生语文思维广度为目标,要将课后作业与实践生活联系到一起,不断促进学生对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
(四)评价梯度设计要科学
评价体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它能直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反映出教师教学活动应该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高中语文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要具有科学性和阶梯性,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应该是适时的鼓励加适当的打击,要避免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出现。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应该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在批评他们的学习态度时,更要积极鼓励和指正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逐渐琢磨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模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五)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升入高中,或者是高二升入高三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觉得高中的知识学习难度要比初中要大,高三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不如高一、高二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要做好年纪之间的语文知识衔接,注重高中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转变,强化学生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适应能力。并且,一定要注意区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教学目标。高一、高二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为主。高三的教学目标应该要以我国高考考试方向为依据,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发展规律,依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改变,阶梯性的设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树立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来保障每个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 新课程(教师版),2006,03:2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 教与学
新课程教学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教与学模式是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整合能力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教师的被动传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一、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授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都与低年级教学不同,所以应该推行参与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强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保证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完善教学设计
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条件。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对所有涉及教学内容的事物的分析与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包括对教学要求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对掌握差异性的分析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分析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的不同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允许教学差异的存在。
(二)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兴趣
重复、单调的课堂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参与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等,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的《沁园春》教学时,首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对于诗词创作的革命时期背景进行了分析,保证学生真实、客观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创作的诗词经收录的共有84首,都是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壮阔的情怀,笔者除了对《沁园春》的解析之外,还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其他创作作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创作风格、社会背景形成系统见解。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运用诗化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于外国侵略者恣意掠夺的屈辱和愤懑的之情,对于学生感情指向具有较强的煽动性,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笔者将课堂设置成记者招待会模式,由学生分别担任记者和余秋雨角色,围绕文章进行问答。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灵活生动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难以理解的文章简单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文理兼备的、论点论据充足的抽象性说理论文,学生对此类文章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论、语言描述的印象。例如,在《神奇的极光》这篇说理性散文中提到了磁场、太阳风等专业用语。单纯的语言描述对文章理论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图像等对文章所涉及的专业科学知识进行了解释,最终促进了学生对极光现象的科学认识。
(四)及时全面的课后检测
课堂教学结束不是教学任务的终点,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鼓励其对自身能力的进一步开拓发展。阶段性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在外,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适当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保证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运转。
二、传授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通过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工具书运用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管理知识能力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应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文章难点、重点进行提前预习;第二,扎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对文章中的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要及时积累;第三,拓展阅读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比例,学生要主动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拓宽知识面与阅读量。
(二)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
考试是一种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虽然唯考思想违背了新课程教学标准,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素质教育不必一味的回避考试,就目前来说,考试是一种及时、有效、全面的检测教学教师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提升考试能力对学生升学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三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语文基础之中的学、用、迁等有机联系起来,重点研究大纲中的考试说明,分析试题类型以及变化等,适当的向学生传授考试解题技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与学 有效整合
合作学习指的是将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各小组成员在合作与分工中相互帮助、共享资源、共同探讨、携手共进、促进学习进步。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创造与全面发展,有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旨在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师生、生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一起思考并解决学习问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还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协同参与者。学生在分组学习、交流、讨论中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学生增强自主性,整体得到学习进步。
(一)促进个体之间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个体之间促进交流,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公平、公正、民主、和谐,学生更易于获得成功的自信感。因此,教师应制定合作学习的道德规范,努力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对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给予高度重视,以便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树立合作意识。学生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倾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发表观点、展现自我的才能,促进个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感受合作学习的魅力。
(二)提高小组语文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方式,是由教师对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详细规划、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入小组中细致观察、有效指导。在小组讨论中,主要以学习任务为主线,针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外调查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挖掘学习潜能,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种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三)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学习的学科,良好的语文素养即象征着优秀的人格品质,人的品质影响着一生的发展。因此,高中生提升语文素养非常重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从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环节都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高频对话,加深了对语文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与教师的沟通中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水平;小组内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团队荣誉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语文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合作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主要从营造气氛、组织方式、多元化评价方面着手。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多元化评价针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本文以《雷雨》一课为例。
(一)营造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指的是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心境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合作学习之本。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由师生共同营造的,语文教师应制订教学计划,融入快乐元素(如趣味互动、文学活动、多媒体音画等),将民主、愉快贯穿合作学习始终。和学生及时沟通,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发挥自己的优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内心的情感世界,在享受快乐学习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乐趣,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空间。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例如:在《雷雨》一课的合作学习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一方面要掌握剧中人物的潜台词,另一方面要学习剧中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戏剧冲突与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分角色表演的方式,使用多媒体播放机结合大幕布,投放表演剧所需要的场景画面,让学生在声光电辅助的环境中体验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年代的腐朽,对戏剧情节有更深刻的了解,加深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性格印象,使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二)组织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分组方式影响小组内部的构成,决定合作学习的成败。语文教师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必须在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互补性小组。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学习气氛和谐、融洽,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平衡化的竞争局面。分组方式要力求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得到明确合理的分工,努力实现小组内的差异化互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内成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重组,让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合作学习,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
例如:在《雷雨》一课的合作学习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作者及有关《雷雨》的简介,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点、本课的能力目标要求,分为五个小组:一组负责体会剧本的基本特征,即剧本中集中体现的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二组负责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剧中角色的人物语言的性化与生动化的特征;三组通过文中的语言对话品味、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个性特点;四组负责从文章中认识资产阶级的伪善、冷酷、凶狠的本色及腐朽的家庭生活,折射出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五组认真研究阅读“舞台说明”,认识“舞台说明”在剧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积极地展开合作学习,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三)加强知识、能力的多元评价。
合作学习中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措施。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三种方式,在合作学习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三种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根据学习现状综合使用。合理化、多元化的合作学习教学评价,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给予肯定与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断优化,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雷雨》合作学习的成果,通过每个小组的不断努力,由小组长提交。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逐一进行分析式、鼓励式、肯定式等评价。以第一小组为例,此组负责体会剧本的基本特征,即剧本中集中体现的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如: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来看课文节选部分的场景有两个,一个是卧室,一个是客厅。卧室是私人空间,不想让外人进来,它所展现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他对鲁侍萍的爱恋和忏悔是真诚的。客厅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社交场所,它展现的是周朴园的外部形象――资本家。两个场景(卧室与客厅)有机结合,完整地展现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同时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教师边分析边评价,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成果看到不足,同时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τ诘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践学习的体验、提高思考分析能力与语文素养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知识的共享与探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的切身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语文素养在语文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渗透中相应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语文学刊,2010(22).
[2]郭要红.有效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设计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3).
[3]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07(06).
[4]董蓓菲.合作学习的核心技术――合作学习单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6(31).
关键词: 控制论 高中古诗教学 最优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化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过于强调个性而疏忽引导,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最后,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反馈,在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全不顾合作的效果和问题的探究质疑,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新课程改革质疑、批评、赞同、表扬等各种声音纷至沓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始在依循传统和接受创新之间摇摆。
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同样存在上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严谨有余,解析明白,导致灵性不足,诗意全无;要么过于松散,漫无目的,导致眼花缭乱,不知所谓。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高中古诗教学即不能过分依赖于程序化的解析,也不应陷入多元解读、没有旨归的泥淖,高中古诗教学应该呈现出“自由有序”的流程美,应该是“开放”而“有序”的。要将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恰当地应用于高中古诗教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利用“最优化”、“类比”、“黑箱”等基本控制机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实现高中古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受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古诗教学仍然是以“相关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简化为单纯的语言分析和识记默写的材料,许多教师习惯于替代式的咀嚼、肢解古诗,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信息反馈,导致高中诗歌教学诗意全无,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为应对高考,高中古诗课堂教学围绕着文学常识、名句识记来展开,忽视了在古诗审美层面的引导,使古诗教学完全丧失其“生成性”。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而预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生硬灌输,学生无法获得古诗阅读的审美体验,导致高中古诗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建构。古诗多义性、含蓄性、暗示性等特点正好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合适的材料,可以说,新课程标准为高中古诗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古诗教学却呈现出以下几种状态:(1)表面上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偶尔出现“学生讨论”等教学形式,但学生依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实际思维情况依然得不到充分的重视;(2)片面地强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活泼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课件是精美的,学生是自由的,课堂教学设计片面强调高中古诗的意象、意境的个性理解,全然不顾基础知识和语言层面的掌握,课堂教学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知识体系,并逐步向其他科学领域渗透,相继出现了许多控制论的分支,教育控制论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控制论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控制论本身的研究;二是控制论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教育控制论的研究。首先,教育控制论的产生。最早将控制论与教学相结合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E)根据对动物学习实验的研究和对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创造性地提出联结学说作为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他根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建立了直线式的程序教学,奠定了教育控制论产生的基础。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Crowder,N.A)提出了认知学说,认为学习就是认识的整合和澄清作用的渐进过程,他设计了分支式的教学程序,成为教育控制论发展的起源模式。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也开始研究程序教学,并将控制论引进教育学和推广程序教学结合起来。此后,教学中研究运用控制论的越来越广泛,并开始研究反馈联系的问题,确立了直接联系和反馈联系的明确概念。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学校教学也汲取了教育控制论的思想,也先后采用教育最优化的理论,创立了教育工艺学来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其次,教育控制论的发展。“控制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应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对象,包括系统论和信息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学控制论化;另一种可能性是用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教育的控制系统和控制过程,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教育控制论”。目前,无论是教学控制论化,还是教育控制论(重点教学控制论),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控制论与教育实践的相关性研究。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社会活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而实现教育目的则是以控制为条件的。对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活动的确定与调整都要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去实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论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吸收消耗等具体活动行为都有一定目的的控制行为,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信息、教授的方法、讲课的进度、学生的反馈等都构成控制论的研究内容。因此,“教育作为一种控制现象,其本身就是一个控制系统,因而教育现象本身就是控制论的研究对象”。
控制论作为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教育控制理论在学科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控制论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医学、思想政治、音乐、体育等学科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研究方面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在教育控制论在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中有向各个小分支延伸的趋势,在控制论与语言学、控制论与语文阅读、控制论与语文教学提问等方面已有不少学者涉足。
学者们比较关注控制论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用控制论的原理指导语文教学,用黑箱、白箱方法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用反馈理论及时调控教学设计,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有其科学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教育控制论不是单纯的“控制”,更不是“固定”或“限制”,其本质是利用信息反馈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控制论又称之为控制—信息教育论,即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过程。教育控制论以教学目标为控制对象,以信息交流与反馈为核心,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最终要求,因此,笔者认为用教育控制论基本思想指导任何学科教学都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将控制论运用于高中古诗教学是教育控制论在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开创性的意义。教育控制论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法论,已逐渐发展成为控制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教育控制论发展来看,控制论逐渐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并逐渐对教学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等领域用控制论来指导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语文教学领域,控制论语文教学的某些具体领域,已多有所建树。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范畴,控制论在语文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而在古诗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却鲜有成就,把控制论用于高中古诗教学十分必要,对高中古诗教学研究具有先导性的意义和贡献。
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共同控制规律的理论,其核心是信息反馈和过程控制,基本目的是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稳定性和最优化等特点。从高中古诗教学来看,运用控制论设计高中古诗教学过程,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古诗“意象美”的整体性、“艺术美”的动态性、“文字美”的稳定性和“结构美”的最优化。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古诗的某些方面,教学方法、手段都比较单一,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住和掌握古诗部分知识,而不能完全领略到古诗的美,不能完全掌握古诗的内涵。因此,高中古诗教学应当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设置高中古诗教学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利用信息反馈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信息处理、最优化和黑箱机制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最佳的高中古诗教学效果。
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控制论起源并发展于严谨的科学研究领域,古诗教学或鉴赏是一个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过程。科学和艺术融合发展是各门类科学的发展趋势,古诗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艺术与美学教育最典型的学科,高中古诗教学正是要体现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结构美与艺术美,而控制论是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把控制论用于高中古诗教学无疑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教育研究是对教育问题的一种认真、系统、持续的探究活动。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图形分析方法等。其中控制论在高中古诗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评价是重点。
教学目标是控制论在学科教学应用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有学者认为,“控制论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承认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合理的目的论。控制是有目的的控制,目的的优势决定着控制的结果,这就要求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换句话说,教学活动就是有目标的控制活动,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控制目标的有无与控制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根据高中诗歌的特点和教学对象能力的差异,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和过程,使之尽可能地沿着既定的目标和轨道向前发展,并根据教学环境(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变化,不断地修正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使教学的方向与所确定目标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实现高中古诗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控制。
传统的高中古诗教学把目标确定在单纯地传授知识上,这种教学把学生视为存储知识的“仓库”,片面地将古诗教学控制过程当作信息输入的过程,将古诗学习等同于记忆,从而导致高中古诗教学质量不高。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要提高高中古诗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根据新标准的要求来划分古诗教学的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分类控制。
一、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所谓宏观目标,就是古诗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普遍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古诗教学控制的宏观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古诗鉴赏的目的,提升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学校角度出发,确定古诗教学控制的宏观目标,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扩大古诗的普及范围,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并掌握中国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所谓微观目标,就是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或某一首诗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包括诗歌的语言、词汇、感情、意象和韵律等。
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所谓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控制活动,掌握与古诗相关的语言、格律、韵律等基本知识。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同时还要能“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所谓能力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控制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与创作能力。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识记,了解古诗创作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所谓情感目标,就是要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所谓一般目标,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古诗的基础知识和鉴赏的基本方法。所谓具体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实现差异化的控制目标,即根据控制论的“黑箱”原理,针对个体差异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教学的一般目标为识记,即能背诵古诗,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样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默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等。在关于古诗的意境教学中,我们的一般目标是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想象能到达怎样的一个深度却只能因人而异。
如何增强高中古诗教学的效果,实现高中古诗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研究试图将控制论引入高中古诗教学,通过控制目标、控制规律、控制机制、控制方法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寻高中古诗教学新方法,改变高中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僵化和过分发散的状况,提高高中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控制论是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最小的信息,进行最优的调控,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控制论把整个高中古诗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依靠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前后的信息反馈,积极地实现动态的最优调控。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这需要大量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调控。控制论原理符合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可以使新课改进行良性地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达到其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继坤主编.现代阅读学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过度诠释
语文教学是一种充满激情与辩论的人文活动,这种活动应以教材文本为依托,适时地阅读理解,从而达到感悟升华的目的,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了“牛角尖”式的奇怪现象之中。
1. 语文中的“过度诠释”理解
过度诠释是指教师对文本的内涵意义、特征等作出多余的、游离文本之外的主观臆测性说明,从而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指导,学习上缺少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的一种非科学的教学现象。
2. “过度诠释”的存在形式
2.1 教参以权威姿态对文本进行诠释,大至篇章结构,小至字词标点,统统包揽。教参留给教师自主研发的东西是少之又少,造成了教师有一种教参依赖病。纵观特级教师、青年名师的课,会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极具独特的创意,对文本的诠释是适度的。
2.2 教师以个性化诠释寻求普适性推广与强加。不尊重学生差异化理解,合己者则颔首,违己者则摒弃,压缩了课堂的生成空间,少见了文本应有的独特美感意蕴。
2.3 诠释方式的讲话导致文本意义的曲解。文本的意义是潜在的,是会在阅读过程中被思维激活的,但教学中的诠释方式被模式化了,偏离了阅读的常态,甚至演变为教师解读的样本,学生阅读的消失殆尽。支离破碎的诠释,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弊端。
3. 过度诠释的消除
3.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情感,寻找知识生成点和情感共区。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学生是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过度诠释不能体现个体差异,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有完整的生活世界,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只能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文本的潜在意义,从而使之明白道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2 根据学生语言表达和认知水平的起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述水平。
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学情分析,充分发挥调节教学、改进管理的功能,要注意整体分析和解剖分析相结合,找出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切入点在哪里,取长补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激趣引趣,使学生们喜欢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激发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
学生由于生活、家庭、学校、经历、性格、气质等不同原因形成了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重视学生的特点,并由此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恰恰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当从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的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培养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尽量满足个性需求,促进其充分的发展。
3.3 广泛涉猎文学评论,以多元化解读代替个人化解读。
课程改革强调对课本的再造与重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要有所选择、增删,对课程实践要进行微调。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综合能力。然而,现有教师往往是对某一专业知识掌握较多,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则非常有限,所以不具备“再创造”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约翰・费斯克说:“一个文本便有一个运行于多层面的符码网络所组成,从而能够根据读者的社会―文化经验产生不同的意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的追问中,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地向新的层面推进的,不能试图在一节课中完成所有的诠释。诠释同样需要一定的留白。
在教学设计中留白,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和思维、情感、智慧激发的空间。留白也是教学的一大艺术。留白是一种追求,一种意境。比如绘画,不需要用油彩或笔墨将画纸泼洒得满满当当。这种铺陈会伤害绘画的艺术效果,而且使人难有想象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适度的诠释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创新,可以在一次次领悟留白的行为里得到思维的飞升与情感的满足。
3.4 拓展文本再创造的空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绝不是传统的对文本内容的说文解字、旁征博引,用教师的言语注释并重复着文本,至于这些玄想阐释与现实有多大的差距,为什么会导致这些差距,如何认识这些差距,人们对此可以有什么作为,则全然忽略。学生即使记住了阐释性的知识,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从现实中剥离出来,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真空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