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早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性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人们通常把性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对青春期儿童进行性知识教育。事实上,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俗地讲,性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孩子认识人体解剖和生育,并且是教他们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男人或女人奠定基础。
二、低幼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未能适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从而给儿童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其严重后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深圳南山区一位5岁女童因偷看小男孩撒尿被亲母体罚失手致死。法官认定其母是教育手段不当造成悲剧,从轻判刑。事实上,如果孩子的母亲适时让孩子了解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生理解剖特征、并教以适当的行为礼仪――比如“偷看别人上厕所、洗澡都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就不会有偷窥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从性教育的角度看,因为孩子的母亲没有掌握性教育的知识与方法,把5岁孩子常有的好奇行为当作“品德败坏”――这才是本次悲剧发生的关键。
三、低幼儿童性教育的原则
原则1:要掌握好时机
性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随机教育。它首先要求父母善于把握“可教的时刻――即自然而且很容易给孩子提供有关性信息的时刻”:如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时、当你在给孩子洗澡的时……,而在幼儿园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把性教育渗透于当一日生活环节之中。总之,低幼儿童的性教育不能像中小学那样设立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它要求家长、教师心中有准备,敏锐地把握“可教的时机”,巧妙地渗透性教育的内容,使低幼儿童的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原则2:要掌握好分寸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性知识和信息需要了解。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性教育内容的重点与讲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低幼儿童进行性教育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要拿捏好分寸:讲什么?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既是原则,更是技巧。例如,父母不应该也不必要向5岁的孩子详细讲解避孕措施;但是他们绝对应该从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向孩子灌输“防范犯”的观念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随意触摸的,如果有人对你做些感觉怪怪的事情,你一定要说“不”,并且赶快告诉爸爸妈妈……
原则3:自然地对待“性”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性”当作自然的事物来看待:既不应将“性”神秘化,对孩子绝口不谈“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应把“性”透明化,即在公众场合(专题讨论会除外)随意谈论“性”的问题。
四、低幼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身体部位与自己的性别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孩子了解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名称和用途。在家庭里,父母在给婴儿洗澡和换尿布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像认识手、眼睛等器官一样,很自然的认识生殖器官的名称。同时也很自然地认识了自己的性别。通常这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抓住“可教的时刻”,或配合主题活动,借助图片、模型等让小朋友认识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的名称。
2、性别角色扮演
这一部份的内容就是要让孩子不仅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而且还能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出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应的适当的行为:男孩子不能像女孩子那样穿裙子;如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
3、“我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我从哪里来?”――这是3到5岁孩子通常会给父母或老师出的“考题”。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应做好随时“应考”的准备。如果成人事先有心理准备,那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就显得比较从容:先简单回答(――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是妈妈的肚子里……),再根据情况判断可以跟孩子讲到哪一程度。其实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性教育的问题,还是生命教育的问题。
4、相应的礼仪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他必然要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问题。虽然礼仪的问题受文化背景影响较大,不同时代、地区有不同的礼仪,但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对个人都会有以下要求:即不能在众人面前赤身;性器官是人的隐,不能随便外露或让别人碰,也不能故意偷看或碰别人的隐;洗澡时必须关上浴室的门等等。因此家长和教师应从小教给孩子相应的礼仪,这样才能使孩子社会化过程更加顺利,同时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5、防止犯:
在西方国家,儿童犯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我国,以往大家对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够敏感。比如在一些地方就有成人公开随意逗弄小男孩的生殖器习俗,大家对此都不以为然。严格来讲这实际上已是涉及到“犯”的界限了。
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重点应发该哪里?有关专家认为早期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识字阅读等。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二是良好性格方面。父母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做到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
三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主要的是学到如何学习和创新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
智力,也被称为智能,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的生物学基础是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儿童智力水平的关键是提高脑发育的质量尤其是脑的早期发育。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优良的环境促进脑的发育和完善,为儿童智力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1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1 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脑和神经系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新生儿出生时,脑的低级部位(脊髓、脑干)已开始鞘化,以后的发展不均衡,先是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位,然后是与运动系统有关的部位,最后是与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顶叶区髓鞘化,6岁末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鞘化。
1.2 脑的反射活动
脑的基本活动就是反射活动。儿童通过各种感官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激,然后通过大脑的分析加工编码,做出反应。通过各种反射活动,儿童与外界取得平衡。刚出生的新生儿,大脑皮层还未成熟,神经活动主要是在皮层下部位进行的一些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儿童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快。就整个儿童期来说,儿童形成的条件联系带有很高的稳定性,即能很牢固地、长时间地保留下来。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抑制性反射(一个刺激引起原来反应的停止或减少)对儿童来说有很大意义,可以提高儿童对外界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1.3 智力开发的关键期
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为胎儿6个月至出生后10个月,在这一时期内,几乎每分钟增加20万个神经细胞,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良好的环境刺激方面的训练,会使大脑发育受到损害。l岁半和2岁是孩子成长的两个关键时期。由于这时婴儿的左右脑的机制开始明显增强,对婴儿的饮食、玩乐和训练应力求多样化。孩子玩耍也是一种学习,无论是智力发育还是获取社会知识,都孕育于玩的过程之中。3岁是幼儿期最重要的时期,也正是幼儿自己能够形成各种习惯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智能发育更加完善,求知欲强,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2 家庭环境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生下来后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父母根据自己对社会化目标的理解,运用各种方式使儿童社会化,并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以分为:权威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娇宠型父母和冷漠型父母。
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成问题。只有权威型父母是较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还要视儿童所在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
父母的作用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父母本人的个性特征,如对社会化目标的看法和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能力的评估;(2)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气质、性格和能力;(3)社会环境,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婚姻关系,文化和亚文化等。
2.2 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语言和行为上的直接交往,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对儿童的要求是耐心、合理的并且是充满温暖和爱意的,儿童就容易接受,并能使儿童做出和谐和合作的反应;相反,如果家长对待儿童是粗暴、冷漠的,也就容易导致儿童的拒绝和反抗。这类家长由于对儿童犯错误的担心,对儿童会进一步采取惩罚的手段,这又会加深儿童的不满和反抗。家长和儿童的关系中,有的会促进亲子关系,有的则会恶化这种关系,从而影响儿童的个性和智力的发展。
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不仅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而且也会影响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高智商儿童的家庭环境有如下的特点:父母对儿童充满了爱心,能敏捷地觉察儿童的需要,语音的反应是灵敏的,他们善于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儿童,并积极地介入儿童的活动。他们喜欢和儿童一起玩,同时避免对儿童的压制和惩罚。他们的家庭环境布置得整洁,井然有序,能向儿童提供适当的游戏玩具和图书。家庭生活也很有规律,通常有固定的用膳和作息时间,但也有日常生活的机动性。总之,他们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有组织的家庭环境之中。孩子知道什么东西会放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这种家庭环境能保证他们获得丰富的赖以成长的经验,从而促进了智能的发展。
2.3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功能的差别
家庭环境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儿童的早期教育,但最重要的是家长的素质。国外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文化水平较高的中产阶级跟家庭收入较低的蓝领阶层对待孩子的期望值不同,价值观也不相同。比如,中产阶级的父母对孩子将来长大成才的期望较高,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自信、独立、坚持、对事物的好奇、积极愉快的心境和发展自控能力。而蓝领阶层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低,他们比较关注孩子的外部特征,如是否清洁、整齐以及对父母是否服从、听话。
3 超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与教育
3.1 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一般水平的儿童,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儿童。他们在心理活动上通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1)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强。超常儿童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目的性强,有条理,善于分析、比较,并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点。
(2)注意力稳定、集中,记忆力强。超常儿童通常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坚持两三个小时而不分心。
(3)抽象概括能力强,有独创性。超常儿童思路灵活、变通,能摆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束缚。
(4)求知欲旺盛。超常儿童从小就好奇、好问,表现出对各种事物的浓厚兴趣。
(5)自信勤奋,能坚持,进取心强。超常儿童争强好胜,能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情感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它和情感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情感是一种心理认知,包括社会性、理性的因素。而情绪比较自然,更原始。从情绪情感的研究中可知婴幼儿的情绪发展顺序可以分为满目前后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出现恐惧、惊讶,此阶段婴儿积极情绪的表达很自然的受到家长的鼓励,他们通过吮吸和回避方式调节消极情绪,在理解他人情绪方面,可以对快乐、愤怒、伤心等消极面部表情加以区分。7-12个月出现依恋,同时对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他们能更好的再认他人的基本情绪,18个月出现骄傲、内疚、不安、同情。至24个月,复杂情绪全部发展出来,在发展心理学中,复杂情绪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是带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情绪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成提升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此阶段的婴儿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控制刺激源的方式调节情绪,也能够开始显示出些许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2岁孩子的情绪情感已经比较丰富,不但情感体验丰富,而且在与成人和同伴在一起时也比较能控制自己的感情。3岁前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包括:1、出生是消极情绪较多,但到第一年末,积极情感超过消极情感,孩子喜欢不停的活动,而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快乐。2、易受感染,周围人哭他也哭,周围人笑他也笑,互相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培养社会情感的基础。如《幼儿园》纪录片中刚入园的小朋友哭,其他的小朋友也会哭。3、易冲动易变化,喜怒形于色,外在特征明显,体验和表现是一致的,冲动时,不能用词节,但也容易转移和安慰。
从幼儿出生开始,就存在着一种情绪性智力,它是指孩子情绪的调控水平和情绪的特质,在半岁到两岁是发展的高峰期。情绪性智力高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它们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它们能够和其他孩子及成人建立更好的关系。2、他们是好的听众,更善解人意,更宽容,更能理解并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3、他们较其他儿童更放松和合作,并能妥善的处理冲突和矛盾。4、这样的儿童攻击性发生的几率小,少冲动,即能处理恐惧﹑焦虑和伤心等消极情绪又能表现高兴。幸福的积极情绪情感能够激发脑细胞的活动程度,使儿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能提高其记忆力,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所以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其情绪化特点,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因为幼儿能从父母的眼神和表情中体会到安全和信任,获得早期的情感体验,他们的言行会给幼儿留下印象并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从而影响情绪情感的发展,面对这个时期幼儿的特点父母对他们早期的情感教育更应讲究方式或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创造温馨和谐让幼儿舒服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的情感氛围是让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而父母正好是这个氛围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幼儿的情感,如果父母之间互敬互爱,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能够表现得愉快、幽默,就会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并且能够为孩子的学习以及处理和理解情绪提供正面的榜样,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其次,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能够教会他们去体验父母的爱并能学会去爱父母和其他的人。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沟通,既不要百依百顺,也要有原则。
二、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如害怕、不安、高兴等,作为父母要能够读懂和理解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积极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对别人微笑或是有礼貌的和长辈打招呼时就要适时的表扬他们。除此而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控制情绪例如孩子如果生气,父母就要尽量让他冷静下来,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让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是让他们情绪的表达方式适当,使发出的行为不给别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在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控制时,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与孩子既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假扮成另一个人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情绪及别人的感受。2.给孩子讲故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主人公情绪变化,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情绪反应,而在丰富他们的情感时,则可以让父母给幼儿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让他们与不同的人交往,从而可以从生活中找出能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如让儿童观看电视中类似于“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让他们学会关爱父母,还可以让她帮助其他人。还可以给他们讲故事,让他们去分辨真善美,假丑恶,培养他们的正义感。父母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社会情感。
三、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调节的能力
当幼儿出现各种情绪时,父母应当正确的看待并且承认他们情绪的表现,让他们能够恰当地描绘他们的情绪,然后帮助他们学会有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感,父母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过多的情绪压抑会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过多,不利于其心里的健康发展。家长可以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让他们做一些运动来宣泄。当他们难过的时候,与他们及时沟通做他们忠实的听众。身为孩子的父母还应该设定一定的规范让幼儿了解情绪的宣泄要适度,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到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还要注意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榜样作用,父母在遇到情绪困扰时,是否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并且想办法解决的行为会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早期教育在家长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父母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要避免出现以下的误区:
一、对孩子的需要无条件的满足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这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本能,但是这样的爱应该是理智的,不应该只注意给予他们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应该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只对他们的要求满足而你批评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是非理智的爱,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的发育不健全,如只知获取,不知给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身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孝敬父母,关心他人,鼓励孩子做自己的事,培养他们积极地做事态度,学会自律。形成责任感。
二、孩子年龄小 不需要和他们沟通交流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需要情感沟通所以他们不积极主动的和幼儿交流,甚至会对孩子的情感要求不耐烦,不倾听他们的诉说,这样的行为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情感饥渴。其实,作为家长,应满足孩子的情感饥渴,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利用和孩子一起玩耍,看电视等一切机会和他们交流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秘密,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关怀,从而将这种情感习得,然后去关心他人。
三、认为情感教育就是说教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所以就不太注重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其实,情感教育不是一种灌输,而是心灵的感受。孩子有着敏锐的眼睛,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孩子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往往以实际取舍。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父母要以身作则,将情感教育融于生活中的点滴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学会爱别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注重自己榜样的力量。
四、认为教育就是母亲的责任
【关键词】早期儿童音乐教育 教育目的 教学方式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它不仅启迪智慧、诱发灵感、陶冶情操,同时还具有保健、对身心的调节以及疾病的治疗、娱乐等功能,因此,无论是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十分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同样,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发育快、心理易塑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进行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音乐天才,为音乐事业培养人才。
从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各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琴童大军”,直到如今,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独生的孩子在音乐艺术教育投资上都不吝啬。这些家长都想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或者是培养孩子成为音乐演奏家等愿望,这些愿望无疑是美好的,但在认识问题上也存在着偏差,第一,表现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上,第二,表现在教育的作用上,第三,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第四,表现在教学方式上。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
广义而言,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音乐素质以及在于认识音乐的本质和音乐的理论。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其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儿童音乐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音乐教育为载体,通过传授唱歌、跳舞、乐器演奏、欣赏、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发展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音乐美的享受,并扩大视野,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发现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为他们将来成为音乐专业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早期的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会音乐领域中某一种专业技能,将来成为演奏家或演唱家。当然,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发现儿童的音乐天赋,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人的一生最初的几岁很重要,儿童年幼且温顺,这个时期正是他们人格的形成阶段,也是在他们心理上容易留下永恒记忆的阶段。”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艰苦的音乐学习过程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目标的热情。”同时,他认为利用音乐来教育儿童,让他们在充满美妙音乐的环境里聆听、歌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早期教育应该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还认为,教育对于个体而言,是为了培养各种美德,以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强调,音乐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教育包含了一切富有陶冶人心灵的内容,这种教育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因此,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将为儿童的终生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但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因此,多数家长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其一般能力的发展,达到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音乐家。但在当下,有部分家长由于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级各类的比赛影响,或是盲目追求音乐各专业技能中各种类别的考级,出现了随波逐流现象,有的家长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甚至不顾孩子是否适合学习音乐的实际状况,孤注一掷,强迫孩子学习,便顺应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因此,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给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儿童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早期儿童教育的总体目标。柏拉图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提出“寓教于乐”和“因材施教”。他认为,儿童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天赋也不相同。他主张“不要强迫儿童学习,要善于利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把音乐游戏作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柏拉图对早期儿童教育和对塑造儿童未来的种种论断,对于现代的教育仍然有着借鉴意义。每一个儿童的潜在感受力和接受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发挥儿童的潜能,了解和掌握儿童的趣味,深入浅出、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教法灵活多样,融教育性和愉悦性为一体,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音乐思维空间,从而达到音乐教育审美的目的。
总之,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我们在实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的价值观,特别是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通过音乐教育,真正使儿童得到音乐美的陶冶,使他们的品格在音乐美的感知和感受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音乐词典条目汇编・音乐教育学[M].邹爱民、马东风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一、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所发挥的作用
儿童残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条件导致也可能是后天外力条件导致。0-6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更强。在这一阶段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是帮助其恢复部分身体机能,提高今后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说,早期发育时期是残疾儿童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生理习惯和基本技能将会让其受益终生。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康复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缺失导致这项工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残疾儿童由于在身体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经常被一些社会歧视现象困扰,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并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帮助残疾儿童重拾生活的希望,以更加乐观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造成困难的因素
近些年来,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地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相关工作的效果却成效颇低,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残疾儿童的康复费用是比较高的,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这种高花费的康复疗法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很多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带孩子参加康复治疗,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停止,等到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接下来的康复教育及训练工作,这就导致这项工作缺少连续性,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虽然相关福利机构也会提供帮助,但是这种治疗缺乏针对性,康复训练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第二,早期康复教育是指针对0-6残疾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工作,这一阶段的儿童尚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认知,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或是家长对其进行照看。在这一过程中,看护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对残疾儿童出现的错误宽容度较低。或者在进行一段时期的康复教育工作而没有取得效果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这会在心理层面上对康复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
此外,智力与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在早期是不易发现的,很多情况下都会被当做某些技能发育迟缓,没有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这样就耽误了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因此,家长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一定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反应能力。
最后,国家财政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项目的投资力度比较有限。近些年来,残疾儿童的病情种类以及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目前,福利机构的早期康复教育只针对孤独症、脑瘫等几种类型残疾进行,而且相关的康复设备也并不完善,康复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训练方式也比较落后。
三、关于提高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训练效果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对相关部门及相关康复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首先,国家一定要加大对残障事业的投入力度,为相关的康复机构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残疾儿童家庭也应该依照具体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国家应当完善相关的康复设施,目前,国外对于残疾儿童康复的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在设备上也比较先进,相关康复机构可以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的康复设备。也可以定期要求国外的一些相关专家到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进行经验指导与交流。
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近年来接连发生自然灾害,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四川残疾儿童的数量,他们大多为灾后的心理疾病或是灾难造成的肢体伤痛。因此,四川省非常重视对于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为了促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及训练工作的顺利进展,四川多个城市建立起了完整的残疾儿童福利津贴制度,在相关儿童的残疾情况得到确认之后,相关政府机构为0-6岁的残疾儿童建立完整信息档案,确保其得到应有的待遇。并且,四川省为了提升残疾儿童的生活水平,由政府单位牵头,开展了多项公益扶持项目,利用社会的力量为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康复看护人员应当对自身的心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康复工作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对儿童进行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因为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知识其中的一个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遭到不良期待,因为这会加大孩子的压力,对其产生不良的反作用。相关的康复人员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及康复治疗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肢体、表情语言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的影响。给孩子的鼓励越多,康复的效果就越好。
加强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对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且积极地影响,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个成年人眼中做不到的事,儿童眼里就能做得到,因为他们的思想处于原生态,没有束缚。而成年人,受到各种教育、宗教、政治等社会上的各种干扰与困惑,禁锢在各式各样的牢笼里。孩子的心底宽阔,天马行空,只有了解孩子的这些天性,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美术,必须有和孩子平等甚至低下的思维方式尚可谈及幼儿教育。孩子眼里美的人和物便是人间最美的东西,和孩子探讨这些美好东西将是成年人永远的美好的回忆。成年人和孩子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绘画,了解合作对象又不能以自己为师,只有乞求孩子接受你,方能进入到孩子们万花筒般的思想世界。
2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到工作的内涵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理念的改进。对于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应当从颜色的层面着手,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应当注重教学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儿童对于蓝色以及绿色等颜色的反应相对而言较为平淡,而对于橙色以及红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表现则相当的强烈,对于颜色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变化等反应敏感程度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实践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重视上述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处于婴儿阶段的儿童应当教导其使用嘴以及手等,感受不同物体的形状,另外,颜色对于婴儿所产生的刺激可谓是相当强烈,所以,对于此阶段的儿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监护人还抱着孩子,仰望天空,引导其对天空之中的蝴蝶、鸟等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花草和植物等等,在这样多重颜色的刺激之下,儿童对于颜色的认知也必将有着巨大的提升。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儿童的表扬,恰当的表扬可以全面地提升儿童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以及个人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在表扬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儿童积极性的提升,以增强儿童进行绘画等的兴趣。因此,早期美术教育应是不断探索、不断改变现状,因人、因地、因时灵活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成人的目光抱着功利的目的实施教育。恰当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也必将起到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关键词】 钢琴教育;育人功能;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80-01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从初始至今仍有不同争议。在教育诸多功能中,根据不同划分标准有不同分类。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最基本功能,也有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才是基础,更有人提出在现代社会文化功能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也称之为本体功能或发展功能,是本文讨论重点。豍而关于教育能为性质,有研究者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功能,即教育的正功能、教育的负功能和教育的零功能。目前儿童培训活动火热的市场上,存在不少幼儿钢琴培训班、钢琴音乐训练等机构,儿童钢琴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本文试图从教育的育人功能角度出发,探讨钢琴教育在儿童早期阶段的影响以及其是否具有育人功能所拥有的三个具体正、负甚至是零功能等问题。
二、儿童早期钢琴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钢琴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智力
赫伯特·齐佩尔说过:“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教育育人功能也称之为本体功能或发展功能。豎有研究者指出儿童学习钢琴的价值包括了开发智能、陶冶情操、提高记忆力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等。豏钢琴对于儿童来说是个新奇的事物,对钢琴的接触有利于激发起好奇心、开发其认知能力。弹琴过程是复杂的,即在同一时间里需要眼看、耳听、手弹、脑想,要求高度协调统一,注意力必须是高度集中、思维灵敏活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二)钢琴教育中有利于发展儿童兴趣
由于钢琴是技术型练习,需要不断的重复和积累。一般来说儿童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支配,行为随意性强,注意力集中一般时限为10-30分钟。因此每次让儿童练琴的时间应以20分钟左右为宜。对于注意力集中能力差的幼儿,长时间的练习会产于厌倦和厌恶心理是难免的。这也就体现教育的负功能。产生负效果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教育方法不当,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教育负功能或负效应是指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或事与愿违的作用。一旦教学方法不得其所,造成儿童不愿练习,想让他们学好钢琴是不可能的。教师这时候可以改用儿童熟悉的童谣儿歌或玩手指击键游戏,消除学习中的枯燥乏味。
(三)钢琴教育有利于儿童培养倾听能力和手指小肢体动作发展
首先在钢琴教育中,孩子需要听从老师的指导,这对于培养孩子注意倾听的能力非常有益。4岁的幼儿还未能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安静、耐心地听别人的讲话上,且不易记住讲话内容。但安静的钢琴教育课室里则不同,多数是一对一教学,降低了嘈杂、玩闹等影响问题。儿童在认真倾听下才能明确接下来该怎么做。
其次,在钢琴弹奏中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同时也需要快节奏的手指动作。这对于肢体协调能力发展还未完善的孩子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三、对当今社会儿童钢琴教育的启发
(一)良好的钢琴学习环境需要社区和家庭的力量
不仅限于家庭氛围,更有涉及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也就联系到了社会的功能。一旦家长和老师有所放松,就不能坚持,以至于半途而废。可见,成人必要的干预与引导对儿童学琴来说是必需的外部支持条件。
(二)市场并非主导幼儿钢琴教育的指南针
教育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文化选择功能,两种明显不同的取向分布是按社会需要选择文化和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社会跟风现象,笔者认为就是按社会需要选择的表现。甚至是家长价值观喜好选择的结果。个别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特长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正在学舞蹈、我们就去学钢琴;”“别人的孩子国画学得可好了,我们也要把钢琴学好。”以至于将钢琴教育当作是孩子的任务,强迫学习,教育负功能也由之展现。不适当教育还可能导致幼儿手指甚至身体骨骼发育受损。不满4岁或刚刚4岁的孩子,其骨骼尚未发育完全,骨质偏软,长时间的弹奏会给孩子的手指骨骼发育带来过重的负担。一般来说,孩子在学前班开始学琴比较合适。
(三)不要低估儿童的能力
其实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学习,一般孩子可以掌握很多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名字的技能。甚至超常儿童表现出来的能力超乎成人意料。成人更应注意的是采取合适的教育管理方式。孩子天性贪玩,端正坐着的练习有时会激起他们想逃跑的欲望。
【关键词】儿童 艺术 综合教育
进行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多种心理功能协调发展,使幼儿的审美感和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方向聚合、转化,使儿童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在思想情感上的“相似性”,并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冲动,从而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美育功能真正得到实现。
1.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概念。早期儿童艺术教育通常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受教育者的完美人格起着重要作用。构成一个人的完美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不仅有认知结构、伦理道德结构,还包括审美心理结构。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不能相互替代。
进行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使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整体上得到提高,即不但能对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还能对各种艺术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直觉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
2.进行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依据:格式塔心理“异质同构”理论。现代美学研究中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脑诸方面的心理机制是一个运动整体。审美知觉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内在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的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一种格式塔)。比如:一朵玫瑰不等于色、香、鲜、嫩诸感觉要素的相加;一个曲调并不等于高、低、强、弱几个乐音的拼凑。格式塔心理学派还根据心理学实验和大量的艺术实践事例提出了“异质同构”论,并以这一观点解释了审美心理活动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奥秘: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株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都具有表现性。例如:人们为什么会对垂柳产生孤立无助、绵绵哀愁的感觉呢?因为,柳条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被动、下垂的特性,在人的心灵中产生了心与物的“异质同构”。概而言之,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人类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主张知觉表象的创造性,主张心与物的“异质同构”。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认为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中的共同审美要素加以沟通,通过艺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幼儿,就能促进幼儿的多种心理功能协调发展,使幼儿的审美感和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方向聚合、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结构。将这一意图转化为教育实践,就能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美育功能真正得到实现,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
3.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结构。
3.1 准备活动。艺术综合教育中的选择与匹配必须在已知和未知的材料中进行,以某一部分领域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这就常常使得分领域的艺术活动变成艺术综合活动的准备活动。如在欣赏诗歌《梦》之前,有必要将《梦之船》的歌曲先学会;组织大班幼儿学画连环画《龟兔赛跑》,就必须先在语言活动中进行故事《龟兔赛跑》的教学;学唱歌曲《春姑娘》,则先来欣赏散文诗《春天来了》,这样,在同一主题的贯穿下去选择各艺术领域的活动内容,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提供丰富的材料。
3.2 活动过程。从文学导入的活动一般都具有三个先后联接的活动或一个活动的三个层次(从音乐导入的活动、从美术导入的活动大致也有相似的三个层次)。
①配乐欣赏。音乐既可以作为渲染情绪的背景,也可以作为某一阶段的主要欣赏对象,如在《烟斗竖笛》的教育活动中,故事叙述与竖笛音响交替出现,使幼儿更容易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②与音乐和绘画进行匹配。如让幼儿观察、思考哪首歌、哪幅画与哪个故事相似,什么地方相似,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等。
③表现(创造)活动。将一种艺术形式的情感或结构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如让儿童用欢快的音乐或明亮的色彩来表现故事中所蕴涵的快乐、幸福的情感基调。
4.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实施。教师在设计艺术综合教育活动时,应把重点放在让幼儿感知、体验文学以及音乐和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及形式美要素上。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及情感时,其审美效应具有相似之处。因此,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认知,而是帮助幼儿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鉴赏接受及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首先要选择好材料,这是整个活动设计的关键所在。其一,所选的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应是形象鲜明、优美生动,可以为幼儿感知和理解的,同时又是具有审美功能的。其二,三者之间还要有相类似的审美特征,这些作品能相互匹配,并具有典型性。例如,中班的一个艺术综合教育活动,教师选取的文学作品是童话《树妈妈和树叶娃娃》;音乐作品是歌曲《小树叶》、乐曲《挪威舞曲》;美术内容是添画“有表情的树叶”以及拓印画“打扮树妈妈”、想象画“秋天的树”等。童话和音乐的结构都是ABA式,情感的发展也是ABA式,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一致,能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从而很好地把握住结构的特点。
其次应考虑以何种形式导入活动。活动的目的不同,导入的形式也要有所变化。一般地说,重在让幼儿感知形式结构,从音乐和美术活动导入较为适宜。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故事《风筝燕子》的回旋结构,教师先让幼儿感受、体验音乐《儿童回旋曲》的结构,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把握故事结构和情感发展的脉络。
再次,设计中应注意感受在先,理性点拨在后。如感知节奏,对小班的要求是感知诗歌和音乐的节奏,到了大班后期,则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具有节奏感的绘画、诗歌、音乐作品以及生活中具有的节奏美。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创设艺术气氛浓郁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审美欣赏和审美表现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由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幼儿对出现频率高的审美特征进行粗略的比较、选择、概括和判断。经过教师的点拨,可以使幼儿在日常的自发积累中,增加自觉体验的成分,从而更敏锐地去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审美因素。所以在设计中,一般应注意理性点拨不应过多、过早的原则,因为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熏陶和积累。此外,还应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引导转化为幼儿的主动学习,使孩子们能在愉快的活动中发展艺术感知和表现的能力。
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儿童在审美感知和审美表现中能将不同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情感相互沟通。比如儿童为艺术的形式美所吸引,产生舒适和愉悦感,这是带有直觉性的;同时能根据一种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情感与另一种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情感相互匹配,这具有理性感知成分,如汉民族常常用红色象征热闹欢乐,并可与快节奏的乐曲产生情感沟通。同时,能使儿童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在思想情感上的“相似性”,并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冲动。比如可以利用音乐、美术去渲染文学作品的氛围;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唱歌、表演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这样画画时孩子们可以赋予花朵以极强的生命力,在唱歌时能按情感的需要自动调节速度和音量,朗诵儿歌时也能自然地带入感情。这样的活动效果是单纯画一幅画、学一首儿歌和唱一首歌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经验,不断地发展完善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1995.06.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