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

第1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1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类课程,此类课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适时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基本软件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此类课程适合采用阶段性作业与期末综合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阶段性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技术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综合性作品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中大部分软件技术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情况,并在综合性作业中将学生的创意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创新情感体验。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积极作用。

第2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政府机关推行“电子政务”,这对加强和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教育教学也是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这就是电化教学,把教学教材编成课件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2.社会发展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很多数据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的。现在一些大型或股份公司,会计账务处理都实行电算化,也就是计算机记账,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职业教育生存的需要。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想生存得到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发展是多方面的,有专业设置发展、职业教育升格发展、也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我这里主要谈教育教学发展,也就是让教学方法活起来,让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动脑而且动手,把单纯讲课式变成边讲边演练,把课本死知识变成电化教学活资料,两者完全的结合,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升华变成实际操作应用,为今后实际参加工作打下坚固的基础。

就目前,职业教育生源窄,学生掌握适应水平低,如果教学方法再不改,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直观,更加容易,更便于掌握,使职业教育成为学生今后课堂的手段,成为社会抢手的人才,这样就能使职业教育得到生存和发展。

二、电化教学的可能性

1.物质条件的可能性。现在职业教学中都有计算机教育,学校也都建立计算机房,这些硬件条件已经具备,只是软件的设置问题。

2.师资条件的可能性。现在学校的教师大部分已经是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尤其现在加强计算机考核,所以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现在就是专业课老师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变成教学应用软件应用到教学当中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3.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现在上职校的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差一些,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还是相当广泛的,他们在小学、初中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而且这方面的学习兴趣已经高于文化课的学习,有的应用很熟练,这就为掌握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会计教学电化教学的具体想法

1.确定会计教学电化教学突破口

会计教学课程有基础课,有专业课,我认为以基础课为改革方向,基础课中《会计原理》为突破口,其原因如下:

(1)《会计原理》是各专业会计课的基础,基础牢固,再深化学习就比较容易掌握。《会计原理》知识是基本的专业知识,不仅有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有基本知识技能,对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

(2)《会计原理》知识涉及面比较广,它是以后实际应用的最初级阶段,教学改革的难度相对会小一些,改革起来也比较容易成功。

2.《会计原理》电化教学初步设想

《会计原理》知识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这里又分两部分,一是理论知识,会计学最基本的道理;二是操作知识,如设置账户,账户的结构如何填制等,另一部分是专业技能知识,也就是发生经济业务如何写分录、登账、月末结账、试算平衡等。

会计原理电化教学首先打破书本教学体系,按照电化教学实际需要重新安排顺序。

第一章,总论,讲述基本理论知识,可以做相关的课件,用总结形式或者判断形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可以与复式记账结合起来,可以做会计科目分类的课件,编复式记账课件,编平衡原理课件,然后编账户设置、账户的基本结构,运用复式记账方法在账户中进行简单登记。

第三章,讲会计凭证,编制其分类填制应用的课件,可以用实际凭证填写,也可以在电脑中设置会计凭证进行填制。

第四章,会计账簿,编制基本理论、种类,分类账的结构登记,日记账设置登记、登账规则,然后运用前面所讲会计凭证,具体登记日记账和分类账,编结账、对账的课件进行具体操作练习。

第五章,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研制开发供应、生产、销售的财务成果软件,分别讲解,然后每讲一部分就运用会计凭证填制,然后登账,要在电脑上进行,最后进行月末结账和对账,在这里讲解改错账的方法。

第六章,财产清查课件编制,这里重点是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第七章,会计报表编制,这里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课件。

四、会计原理电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1.编写会计原理电化教学的教学大纲,按照所需课件做一个大体安排,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排。

2.课件的编制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容易掌握,又便于操作,为学生实际操作打好基础。

3.会计原理电化教学要有系统性,它要和电脑教学相结合,有些知识可以通过计算机教师配合达到互相策应的效果,克服会计教师讲电脑,计算机教师讲会计现象的发生。

4.通过会计原理教学电算化,最终使学生离开课本后到实际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上岗工作,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机遇。

第3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课程设计是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都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拓展手段,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战了自己的见识,也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们走向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奠基石。

一、实习目的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针对于此, 在经过相应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可以说对计算机网络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网络设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一门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期间我努力将自己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期间能够遵守纪律规章,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一共完成了11个实验,分别是1.制作直通电缆和交叉utp、2.交换机console口和telnet配置、3.交换机端口和常规配置、4.虚拟局域网vlan配置、5.路由器console口 telnet配置方法和接口配置、6.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7单臂路由配置、8.动态路由协议配置、9.ppp协议配置、10路由器访问控制表(acl)、11.网络地址转换(nat)。

在制作直通电缆和交换utp的实验中,我起初不能完全按照要求来剪切电缆,导致连接不通,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将实验完成。

在做到单臂路由配置和动态路由协议配置的实验,由于自身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忘掉了一些理论知识,在重新翻阅课本和老师的指导之下,也成功的完成了试验。

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丰富的实践创造,细致的了解了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的全过程,认真学习了各种配置方法,并掌握了利用虚拟环境配置的方法,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完成实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学习网络电缆的制作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技能。

第4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一、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有关理论课地位的误区

1.学校机械性的减少理论课。当前一些计算机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学校增加了很多实践性课程,减少一些理论课程。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教学困难。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尽管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但是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严重影响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

2.肤浅的理论课教学计划。一些计算机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通常会借鉴计算机专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重点强调理论课体系的完整性,因此他们形成的理论课教学计划较为肤浅。尽管这些院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比较全面,但是理论课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学不到实用的计算机知识。

3.将计算机操作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一些计算机职业教育学院通常在实践课中对理论课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使得实践课位于理论课附属地位。计算机职业教育院校的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主线发生偏离,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解决计算机理论课地位误区的有效方法

1.充分强调计算机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并不需要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与详尽,因为计算机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点,并不需要多么全面。因此,计算机教师应充分强调单一领域的计算机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单一领域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专业,对知识了解更加的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的计算机理论课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依附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线。教师在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应该进行理论知识的回顾,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师的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回顾学过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科学、合理地确定计算机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计算机实践课及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在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知识,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计算机技术及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第二学期,教师可以把实践课的课时数进行适当的减少,把基本理论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一些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才能够为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在最后一学期,教师可以在前六周左右,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巩固理论知识。

第5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1.1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计算机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课可以理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在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实现和调试中反映出来,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将课本上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

1.2计算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知识、素质、能力”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在短暂的时间里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1.3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因此应在计算机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活动中,检验理论知识正确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计算机实验教学现状当中存在的不足

2.1当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学校普遍对实验课普遍不够重视,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计算机实验教学逐渐失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估的过程时普遍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评估成绩的方式非常的单一、片面,不能起到考核学生能力的作用。由于学校并不曾对实验教学制订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大部分学校投入的不少的物力财力来购买的实验设备难以发挥出应有功能。

2.2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

因不同计算机实验课程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不同,计算机作为科技工具,更新速度快,所以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许多学校因为经费有限、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于是产生应付教学实验的现象。除此之外,因设备安装时其安装人员考虑不周,也会影响日后实验教学过程中该设备的使用效果。

3.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课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和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对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3.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一方面,实验课一般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学好计算机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课时远远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效果不好,学校应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实践场所。

3.2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革新考核方法

目前计算机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上机实习的比例一般是2:1。鉴于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有必要增加学生上机实验的课时数。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消化,而且可以给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学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使学生的实际水平真正体现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上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3重视实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实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且还要对边缘学科有所了解,熟知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为适应这种情况,对实验工作人员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自我提高为主,校内外培训为辅的方法,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素质。

4.结语

第6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学内容更新快。笔者是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多年的一名教师,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通过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分析与探究。

一、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课程特点:1、课程内容多,知识面涉及广;2、课程知识更新周期短,时代特征鲜明;3、课程侧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应选择适合教学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另外,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比较前沿和实用的教材。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是:充实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跟住技术潮流,把握发展动态。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在教学中要侧重硬件方面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讲授中,教师要适当介绍目前计算机市场主流硬件产品,同时针对硬件产品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应从其最初期典型产品开始到目前高端产品,进行发展脉络分析、讲解,突出其新理论、新技术、新突破,引导学生把握理论知识重点、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和手段:

1、教学组织形式上,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可以采用集中式课堂教学,其他在实验室现场教学,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2、 教学媒介上,要从“粉笔式“教学向多媒体教学上过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制作powerpoint课件,web网站,视频课件等丰富课堂教学。

3、 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讲授、观摩、实践、讨论”一体化的方法,实践环节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

4、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为他们今后选购和维修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5、邀请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从业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经验。

三、实践环节的设计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中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具体可以安排几个单项实践环节:硬件组装连接;硬件评测;BIOS系统设置;硬盘分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常见故障判断;日常维修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的调整实践环节的难易程度。为了合理而安全地使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教师可以采用先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基础讲解,然后在现场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最后带领学生实践操作的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在保护实验室设备的同时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评价的改革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考核的内容应为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因此考核改革应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检验考核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由于这门课程是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所以其考核应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的分值比重要高于笔试,实践操作的分数由个个单项实践环节分数组成,应采动手操作式考核办法取代传统的笔试考核办法。

五、结语

以上对《微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种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方法等的改革探讨,是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入手,使理论和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将学生一步一步带入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大门,使学生全面接触、全面认识计算机硬件知识及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并且能使他们不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中职学校 “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时翠霞,《微机组装与维修》教学探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论文集,2005年.

第7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GIS;立体人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GIS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处理、存贮和管理、查询和显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与应急救援、安全的辅助设计与评价预测等方面。GIS的运用对安全工程行业和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然而,由于所依托的学科不同,GIS在安全工程中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为了使高校非GIS类学生获得必备的GIS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将来能将GIS应用于安全管理和科学研究中,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突出GIS、安全工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多元关系。

二、GIS和安全工程专业定位与特色

GIS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本文根据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GIS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宗旨。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以面向煤矿、建筑、交通、石化、消防、电力等行业为主,培养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管理设计、开发和安全科学技术知识,以安全管理、安全健康、安全监控、安全评价等为主要应用方向。高校学生应学习GIS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构建基于GIS的应急救援、城市救灾、重大危险源管理等安全信息技术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安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三、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1.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培养目标具有单一性,这往往有悖于社供需状况,不能顺应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GIS、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综合理论知识;掌握GIS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GIS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熟悉基础GIS平台软件的使用,运用GIS、安全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特色表现如下:

(1)依托安全专业进行GIS研究。突出GIS的特点,将计算机理论、空间科学、安全系统工程、测绘遥感、监测监控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GIS理论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决策系统,为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2)依托GIS进行安全知识研究。突出企业安全知识的获取、数据处理等优势,利用GPS、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多维GIS空间数据库、集成空间数据,进行安全产品开发,进行“4D”“3S”等安全集成产品的应用开发,重点进行安全工程专业的GIS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发。

(3)依托“互联网+”进行GIS开发研究。以“互联网+”为基础,集成和融合GIS技术,实现全国安全行业远距离空间数据传输、交换及共享,为公共安全提供GIS服务,建立大规模的GIS平台,为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应针对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抓住“应用型人才”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研究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特点,划分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层次开发人才第一层次技术人才第三层次研究人才第四层次创新人才

图1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分为GIS技术人才、开发人才、研究人才、创新人才四个层次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培养能熟练应用GIS基础理论和技术,面向安全行业服务的GIS应用类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在计算机、图论、安全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的GIS开发类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在前沿领域具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具备成为科研、教学行业条件的GIS研究类人才;第四层次培养具有从事独立研究、具备应用开发能力,在行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类人才。

四、具有安全工程特色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构想

根据立体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并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背景、学生特点和GIS市场的人才需求,确立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GIS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将逐步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应体现安全特色,加强开发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开发环节,培养GIS创新意识,强调安全和GIS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体现分类培养的理念。安全工程、GIS与计算机的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课程设置的特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体系如下:

安全、GIS与计算机关系安全工程理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图2安全工程、计算机课程和GIS知识的关系

主要基础课:以拓宽学生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工科院校基础课程为基础,面向各行业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在内的数学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空间图形学等在内的图论课程,包括数据结构、VB/V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主要安全工程专业课:以就业为导向,以拓宽学生安全技术和理论知识为基础,面向企业和社会高危行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安全仿真学、事故灾害分析、安全系统工程、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在GIS中的应用等。

主要GIS课程:以延伸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在GIS软件平台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IS软件及应用、MapGIS二次开发、数据采集技术等。

其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综合应用,并衔接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JAVA等的高等计算机课程,包括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理论等的高等数学课程,包括GIS系统集成基础、WebGIS、三维GIS技术等在内的高等GIS课程,包括安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安全评估技术、重大危险源控制理论等的高等安全工程课程。

五、安全专业GIS教学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教学模式应确立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环节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改模式,并以此构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方式是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为主的培养方式。

1.课程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使学生掌握安全和GIS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GIS与安全工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将GIS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目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主导,常常采用讲授式、展现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GIS实验室MAPGIS7.0系列软件、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习的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对MAPGIS7.0软件的综合应用与二次开发能力。

3.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训练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某一课题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研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教师下达多个科研任务,每个任务选取4~6名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后,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估。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GIS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设置名师讲堂、进行科研训练,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参加GIS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把学生在科技大赛、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奖励以及发表的论文等计入学生综合测评学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安全工程和GIS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安全工程学生的GIS应用能力,拓宽安全工程W生的知识面,改变安全工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提出应用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安全专业的GIS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郑贵洲.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科学,2014(9).

[2]张晓丽.林业院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8(3).

第8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就业形势;教学方法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刘昶(1985-),男,江西彭泽,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职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因而关注就业形势,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创新工作不足,难以有效适应就业需要,制约学生就业技能的提升,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转变这种情况,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效接受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实践技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文章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就创新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技能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

1组建学术团队,完善高职计算机教材编写

高职学校应该组建学术团队,加强对计算机教学和就业形势的研究,推动课程教学创新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科研团队组成人员需要多样化,构成人员包括传统计算机专家、学校领导、专职任课老师等,以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高职计算机和就业形势的科研,提出教学创新策略,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同时还要重视编写和完善高职计算机教材,为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编写完善的计算机教材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教材,需要注意的是,教材要结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就业形势,加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所占比例,注重教材体系编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挑选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软件开发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编写和完善教材内容,有效指导实践教学,以满足教学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就业形势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不断满足高职计算机教学实际需求。此外,在编写高职计算机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实践、就业素质等内容的融入。并开设相应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将计算机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更多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就业衔接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基础知识、实践教学、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注重实践课程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实践锻炼,在实践教学中对工作岗位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能力、数据库研发能力、软件开发技能等,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为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采用聘请校外教师进行教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聘请一些校外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走进校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重视计算机教学和学生未来工作的衔接,如果只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好的出路和未来,必然导致高职计算机教学黯然失色。有鉴于此,开展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有必要推广实践教育教学,让教学活动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更好地衔接。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考核指标,以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管理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落实,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就业技能,促进就业竞争力提升。

3整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无缝对接

注重优化和整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推动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在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提高实践效果,应该先确定实践教育教学内容,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其次,应该根据计算机实践教育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依据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育与计算机实践技能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践操作方法。最后,有效利用高职学校现有资源和场地条件,创建游戏活动,增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设计以情景教学和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高职计算机实践课程氛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随时调整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另外,还要丰富计算机实践教育活动形式,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利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研发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增进对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化认识,有效掌握就业技能,更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促进自身就业素养和就业技能的提高。

4了解学生就业基本情况,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该了解计算机教学的具体情况,由于学生的阅历比较浅,对就业岗位了解不全面,没有增强自己的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任课教师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多责任。高职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该了解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例如,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当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高职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高职计算机学习上的困难,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使其有效地掌握计算机实践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方式是完善高职计算机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水平较低,这给高职计算机实践教育教学带来很大挑战。

因此,高职学校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加重视对计算机实践教育问题和日常管理工作。此外,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学习,重视业务能力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任课教师应该转变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学生在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之外,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勤劳奉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和责任意识,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促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

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进设备,更新和升级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为计算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室的开放时间,为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保障。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保证实训时间,让学生有效参考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实践技能提升。

6结语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践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效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作为任课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结合就业形势和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具体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实用型人才,促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建华.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28-30.

[2]李传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J].山东纺织经济,2012(6):121-122.

[3]何祥华.探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5):230-231.

[4]许琳川.高职院校就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5(3):54.

第9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1教材的选择

目前数据库系统教学的教材非常多,一类数据库教材是偏向理论研究的,另一类则是侧重数据库技术,着重介绍某一个具体数据库软件产品及其开发技术的,这两类教材都不太适合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建议采用将“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这两部分相结合的教材,也就是说在力求寻找对数据库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教材。比如对于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笔者选择了由何玉洁编著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该教材在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涉及了目前流行的SQL Server 2000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另外根据学生开设的前导课程Visual Basic语言,该教材还介绍了在Visual Basic 6.0中开发数据库前端应用的方法。由王珊和萨斯宣编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作为数据库教材的经典代表,对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其作为主要参考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数据库教材名目种类繁多,授课教师应该针对一定的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目前很多课程的教学课时都被压缩,笔者所在独立学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教学基本都在51个课时左右。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尤其对文理兼招的电子商务专业,要想把所有的知识的都面面俱到,那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讲授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入门,重点讲授核心内容,如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SQL语言、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等。另外,数据库作为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应该留出至少三分之一的课时作为学生的实践课程,尽量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实际,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3.1教学案例应该尽量与专业相结合

前面讲到,数据库教材虽然众多,但有非常多的教材都是参考王珊和萨斯宣编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来编写的,导致教材中涉及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课程”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来编写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课程时采用的是教材的案例,但是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则换成和电子商务相关的数据库,如“客户――商品”数据库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电子商务网站后台数据库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3.2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

以往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是理论是实验先分离的,也就是在讲授了较多的理论知识后,再集中进行实验。而数据库课程中一部分理论知识听起来还是有些乏味的,比如课程刚一开始就讲授“数据库概述”和“数据库系统结构”这两个部分内容,由于理论性较强,概念也比较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听的云里雾里。这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笔者在教学安排上调整了教材的前后讲授顺序,比如,在第一次课讲授了一部分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后,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就安排了一次实验,让学生了解SQL Server 2000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操作,并且把理论知识和这个软件先结合进行介绍,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很快就分清楚了“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区别,同时也让学生对神秘的数据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讲授该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个小型项目的开发来深化教学内容,比如,“数据库设计”是一个理论性较强、听起来较为枯燥的一个章节,如果纯粹讲知识的,学生听起来很乏味,如果老师事先介绍该章节的重点,然后让学生按照数据库的设计步骤去设计一个数据库,同时要求写出相应的数据库设计文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个抽象地概念和知识点,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使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的学习在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