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高中语文标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标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标点

第1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关键词 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05-02

作为电视媒体,电视新闻靠着其独特的动感画面和声音的有机融合,成为大众了解自身、了解社会和世界发展变化最直观的窗口。电视不同于其他的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它是采取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利用时空交织的手法反映新闻动态的特点,传递信息、表现主题,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而广播是以声音进行传播,报纸是以文字形式做报道。电视画面是电视新闻反映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手段和最主要的元素,一幅画面,一个镜头,短短几秒钟,却展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瞬间的时空里,却蕴含并蓬勃着画面的主体强势、陪衬效果、环境展示、空白切割4个主要的构图艺术要素,它对观众视觉的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及对观众心理的说服力是不言而喻的,在观众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得到艺术享受与精神愉悦,这就是电视画面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画面是电视新闻的主要表现形式,占有主导地位。人们在褒扬某些电视新闻值得一看,就是因为它的画面在形体、色彩、表情空间等要素中赋予了充足的信息细节,是在实实在在地说话。一条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独具魅力的画面,没有好的画面也就无所谓好的电视新闻。画面是电视新闻的优势。一幅好的画面胜过一千字一万字。画面具有直观性,给人的感受、印象、刺激最为深刻。在一些情形之下,画面可以直接表现所报道的内容,特别是表现那种可视性强的新闻时,画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例如,全国优秀电视新闻《乡长的奥迪车和岌岌可危的学堂》,一辆崭新的奥迪车驶进乡政府的院内,保养良好、笑容可掬的乡长围着心爱的奥迪车转了一圈;没有校门的长青乡小学,三根木方支撑着教室的右山墙,破旧的黑板,残损的课桌椅。这是一条无需多用解说词的优秀电视新闻,这几个画面语言组合在一起,画面内涵极其深刻,强烈地冲击观众的思维,表现的思想内容不言而喻,立即引起观众的视觉兴奋和认真思考,使观众在没有语言的解释下就看懂了新闻。倘若记者使用大量的解说词来叙述这条新闻,势必影响和削弱画面的力量和作用。因为画面本身清楚地展现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无须再画蛇添足。

电视画面本身就有语言,可以直接叙述新闻事件。以体育新闻为例,各种体育比赛的最后结果都可以用画面语言来做报道。具体说,在竞赛400m决赛中,完全可以用画面代替语言来报道决赛结果。画面语言在这条新闻中可做这样的安排:1)田径场全景;2)运动员准备赛跑的全景、中景、特写;3)观众全景、近景、特写;4)运动员赛跑的全景,第一名的全景、中景、特写;5)第二名及第三名的全景;6)观众欢呼助威的全景或中景。这种安排基本满足了观众的要求,再加上简短的解说词就成为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一般情况下,只要画面语言能够说明的问题,就无须用文字来叙述。能够用画面语言来表现的新闻一般都是可视性强的新闻。

由此可见,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摄像记者只有充分发挥画面语言视觉功能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因此,作为电视摄像记者必须努力提高观察能力,熟练掌握运用画面语言,使之流畅地运转起来,这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电视新闻是由一幅幅画面组合而成的,这种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则,不同景别的画面表示不同的含义,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新闻事件。全景在一组蒙太奇画面中具有“定位”作用,指示主体在特定空间的具置,着重揭示画面内主体的结构特点和内在意义;中景是电视画面中最常见的景别,能够展现物体最有表现力的结构线条。人的脸部和手部的细节活动、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擅长叙事;近景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可以产生近距离交流感;特写、近景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兴趣。以会议新闻为例,第一幅画面用大全景表现会场和会标,告诉观众这是个什么样的会议;第二幅画面用小全景表现主席台就座的人,使观众知道参加会议的有哪些主要人物;第三幅画面用近景、特写直接表现发言者;第四幅画面综合运用中景、近景、特写表现正面与会听众,如认真听、做笔记、思考等;第五幅画面穿插给出讲话人和与会者的不同角度的形象。几个不同景别画面的组合运用,即使不用配音,观众也能对这次会议有个初步了解。

所以说,摄像记者在新闻拍摄前,应了解新闻发生的过程和内容,同时要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镜头,然后,按照思维和形象两方面的逻辑顺序,将该新闻连贯,流畅地拍摄完。在具体拍摄时,每一个镜头的长度一般在5s~7s,在确保观众看明白的前提下,每个镜头尽可能说明较少的内容,切忌包罗万象。凡是属于新闻内容表达以外的人或物,均要排除在画面以外。大多电视新闻的长度都在1min左右,因此在拍摄时,不要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角度,如仰拍、俯拍等,要多考虑构图和布光、距离等因素,要多使用固定镜头,如果过多地使用推、拉、摇镜头,势必会减少画面的信息量,同时与新闻本身的节奏感也不合拍。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观察着周围的人与事。人的双眼在观察事物时是全景式的,但作为电视摄像记者,他必须考虑如何把无限的视觉空间变为有限的镜头空间,让眼睛像镜头一样去感受对象,把它显现在镜头视点上,从而准确地表现客观对象。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用自己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表现出美来。”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电视新闻的画面拍摄只能在很短的时间,有时甚至是瞬间完成的。因此,摄像记者平时就要注意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选择,注意画面语言的典型性。生活中的每一个场面,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点,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事件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不一定都具有典型意义和闪光的东西,作为摄像记者就要不断强化视点训练,培养画面语言意识,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各个点去理解和感受生活,从被摄对象的千姿百态中寻找并选择出有价值、能代表本质的个性镜头来。

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必须有几幅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性细节画面,才能入木三分地把主题表现得尽善尽美。作为摄像记者要会动脑子、会思考,肩上扛着摄像机,镜头要用大脑去拍,用心去感悟,带着观众的眼光去拍,把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运用得更美更好,探索创新画面语言的表现力,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山.电视台新闻发展思路[J].中国记者,2010(3).

第2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衔接教学 高中语文

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之处将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前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说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除了知识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意义

首先可使高中学生们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其次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必然会带动大批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更早进入正常有序的轨道,从而推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再次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是初高中连贯模式学校的整体工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完善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从调查的情况显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衔接意识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不够。

同时,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原有语文基础、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很低,造成教学上没有注意学生的差异,不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不能因材施教。 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标、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法、学法的紧密衔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未来,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语文学习机制。在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因此常采用讲读方法;到了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已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因此,就必须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经常阅读初中教材,熟悉课文,争取在授课中能时常联系初中教材中的某位作家作品、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等,以对现阶段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启发,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可使初高中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及时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确立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要教好学生,做好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什么呢?了解他们的学习、知识、能力和智力,他们的家庭、思想情感,他们的过去(学校、老师),他们的态度、兴趣、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如果不了解学生,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学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衔接与过渡教学中,教师要尽快的了解学生、适应学生,不能延长这个期限,否则沟壑难填。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就对新生做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农村学生语文学习问题严重,所以我们就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听说读写方面一一下功夫。如,学生不大愿开口朗读,便在读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让学生听;学生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周记中发现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无意识,就在默写诗词时,强调标点符号。

第3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摇标点 商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多年、多版本皆选入诗家气势磅礴、大美无疆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尾句皆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词编、注名家臧克家先生主编的《诗词鉴赏》等亦如此。鄙揆情度理,反复吟咏,认为此句所标标点符号不妥有二。斗胆试做改动,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由如下:

“曾记否”中,“曾”为副词,义为“曾经”,此处可做时间名词解,释为“从前”。“否”字“用于肯定、否定相叠的格式中表示否定的一方面”。如:可否、能否、是否。(《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否”字:“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询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可见“否”字本身具有表疑问的功能。“记”为“记住”。此句意思为:“(大家)记住了还是没有记住从前?”简言之,为:“(大家)记得从前吗?”全句意思应为:“(大家)记得从前吗?(我们)到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遏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解释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省略号为此文作者所加)。可见,“曾记否”应为设问句,故“否”后理应点问号,而非逗号。若“否”后点逗号,“飞舟”后点问号,即:“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意为:“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高中·新课标〈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曾记否”后点问号还是点逗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点问号还是感叹号,乍看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但若细细研读、琢磨,反复吟咏、体悟,顿觉区别大矣!

首先,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先设问,做较长时间的停顿,以引起人们的思索,然后做出响亮而肯定的回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壮志满怀,充满必胜的信心!

其次,标点决定语气,标点不同则语气不同,情感各异。余光中认为:“英文用标点,是为了‘文法’,中文用标点,则是为了‘文气’。”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诵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时画面历历浮现于眼前;抑扬顿挫,气脉贯通;铿锵有力,气吞山河;感情强烈,恰与等有志青年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一问一答,尽显风流。“情”是诗的内核。白居易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之论。惟其如此标点,朗诵时方显其“声”其“情”,声、情俱显,“根”固而“华”(花)美。北齐颜之推有“气调为筋骨”(《颜氏家训》)之说,气韵即神韵与风格。惟其如此标点,朗诵时方可尽显此词气魄雄浑、格调昂扬、意境恢宏之神韵与诗词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如果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读来无法体现“遏”字之力敌千钧,无力少气,缺乏节奏,薄情寡味,根本不能够表达出有志青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冲天豪情、凌云壮志。

再次,本词上阕之结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谓平地惊雷,千古一问,启发人们百年深思。下阕结句标点若该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先问后答,以感叹句作结的形式,方能更好地与上阕的千古一问相照应,形象、含蓄而响亮地将“谁主沉浮”的答案给出: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藐视腐朽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此答足以警醒百代,激励千秋!

第4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能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

1.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紧张,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心,以及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这样的消极情绪表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缺乏兴趣,动力不足。

2.课堂教学模式枯燥

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按照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这样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海阔天空,学生在座位上听得昏昏沉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旁观者,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未能有效体现,影响了教学成效。

3.打造生动课堂效果不佳

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各校在教学设备改进方面进展迅速,但是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信息化手段不够重视,自身运用能力也较为低下,在教学活动中没能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在打造生动课堂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4.学生记忆理解技巧不足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记忆理解的信息量较大,大多数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在短期内具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记忆效果并不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记忆理解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更为形象科学的记忆途径,让学生语文学习记忆理解更为高效。

二、快乐教学法的运用

1.强化励志教育,让语文学习“激情澎湃”

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和工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未来融入社会的交流工具。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对自己一生的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强化励志教育,尤其是针对语文学习后进的学生,更要对他们加以鼓励,让他们明白面对高考和升入更高学府的竞争压力,语文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即使语文学习存在薄弱环节,自身语文基础不佳,也要鼓足精神、充满信心,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越是薄弱的环节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学生增强语文学习的紧迫感。

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的进步、获得的成功,以及学习态度有了转变等等,都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高中生对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教师见缝插针选择恰当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能够让他们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激情澎湃,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2.强化课堂改革,让语文学习“全面参与”

快乐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参与。以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旁观者,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探索与成功的快乐,没有亲身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现在,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核心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全面参与。

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革,调整教师直接给予的教学环节,将这些环节设计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合作等不同的形式来开展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活动。

教师还要在教学线索、教学载体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全面优化。在教学线索方面,教师要重点将教学目标融入到思考题之中,紧扣教学难点重点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抓住本节课的要点。在学习载体设置上,可以借鉴多个学科成功的经验,将学生编为多个合作小组,以多名成员共同探究的方式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在整个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发挥重难点点拨和点评总结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完善学习成果。

3.强化设备改进,让语文学习“生动形象”

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信息手段的运用能力,不仅要学会正常操作,还要学会自主设计,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大量的教育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尤其是针对远离学生生活的景观、科技成果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系统介绍教材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教材内容,避免因缺乏直观感知而导致理解深度不足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教学情境营造、教学兴趣激发等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手段的作用,如为了改变课堂导入的沉闷,可以尝试以视频或音乐的手段进行导入,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营造一种轻松激趣的气氛。教师也可以在需要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的播放,增强学生内心情感震撼效果,让整个语文教学变得更具渗透力。

4.强化技巧指点,让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记忆与理解的内容非常之多,强化记忆理解技巧的指点具有“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科学地进行记忆,如运用联动记忆法,在记忆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将与其相关的知识点连成团状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达到记忆新知、复习旧知的联动效果,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前后连贯、记忆深刻的知识团队。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框架记忆法,将相关知识点梳理成框架,在脑海中进行知识点定位,如同一张电子地图,鼠标点击到哪,相对应的知识点就会显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强化对学生记忆规律运用的指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是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身语文学习的频率、内容等因素,科学地安排首次复习、二次复习、再次巩固等不同轮次的时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为牢固的记忆效果。

第5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学生常常漫然而读,缺少思考,收效甚微。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要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进行标注、书写,从而更好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批注的方式对文本展开阅读,从而达成预期阅读目标的教学方法。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意义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符号和文字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并通过批注增强与文本的对话。这种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读,还要根据目标要求做好批注,进行思考,自主阅读效果会更好。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批注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师和文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最后,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要珍视学生的体验,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实践

所谓批注,即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所进行的批评或注解,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极为重要的形式,也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少批注,泛泛而读,效果不会很好。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要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做好相应的批注,同时,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批注展开交流并给予相应的点拨,再结合所读文本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一)自读自悟,做好批注该环节是让学生直面文本,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实践中,首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利用批注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结合段落和层次进行阅读。在该环节,要求不宜过高,批注可针对词语、句子、段落、标点、课文题目、课文的结构、表达顺序、情感等进行。如《我与地坛》的阅读中,针对题目,就可做“人物”“地点”的批注,即“我”是主人公,“地坛”是地点,围绕人物和地点展开对课文的阅读。自读自悟环节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在该环节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任务阅读课文并做好批注。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批注。如《一个人的遭遇》的阅读中,有的学生就对“一个人”提出了质疑,思考“为什么是一个人的遭遇,文章所指向的是不是‘一个人’?”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多读,在弄清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段落层次做好相应的批注,这样才能为相互交流奠定基础。

(二)交流批注,点拔深化经过阅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该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好小组的作用,一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阅读活动,做好批注。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理解,在读中要引导学生对其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做好相应的批注。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批注进行交流。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学生在阅读环节就针对“不同”做了“不同之处在哪里”的批注,那么,过渡到讨论环节,就应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展开交流。教师在交流中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批注及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地讨论。如对《边城》中“祖孙情”的交流,教师要结合翠翠和爷爷在一起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如“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中,“即刻”可见爷爷的敏捷,连声呼喊则可见其焦急,“哑”则可见爷爷的苍老及急促,在引导学生对上述字词批注交流的基础上,要归纳出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

(三)再次批注,积累运用再次批注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结合交流情况,完善第一次的批注;二是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在《荷塘夜色》的阅读中,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入的感悟后,要梳理脉络并结合情感进行批注。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法实施中应关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这无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还是对课文的理解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要注意,在实践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在何时、何处批注,批注方法的应用也不一定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一)何处、何时批注对于何处批注,大多学生是把批注重点放在词语和句子上,其实,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中心句等都可批注,应该说,凡是学生觉得可批注的地方都可做好相应的批注。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颇不宁静”就可批注为“文眼”,再结合讨论情况对“文眼”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批注要关注两个点,一是学生的阅读收获,二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批注时间上,一是要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进行批注,二是要结合课堂中的讨论进行批注,甚至是当自己有感悟时,随时批注。

(二)何种形式批注批注以符号和文字为主,批注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方式方法批注,即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起到了什么作用,可做好相应的批注;如归纳式批注,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对伽西莫多形象的归纳,就可采用该种批注方式。此外如感受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等,在阅读中要根据相应文章和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学生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探究活动,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批注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在应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过程中,因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或缺,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阅读和批注情况进行指导及点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海.批注式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S1).

[2]张剑红.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第6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关键词:以动制胜;语文教学;自救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就饱受诟病,本文无意去探讨其中复杂的原因,但就当前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师的确要面对四面埋伏的困境:(1)因功利主义思潮泛滥而使母语学习日渐式微的社会大环境;(2)为“短平快”获取高考分数而不得不将语文学科偏离视线中心的学校小环境;(3)其他学科以大量的练习对语文进行挤兑的微环境;(4)农村学生总体的文化积淀不如城市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些客观现实,都是摆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常常让语文教师牢骚的核心话题。

但是,仅有牢骚肯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过多的牢骚反而只会消解人的激情和斗志。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才能将正在失去的语文阵地守住,以实现语文教学的自救。笔者的做法是:激活学生,以动制胜。即借新课改的东风,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平衡语文素养与考试能力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因为语文而“活”起来,让语文学习真正地“动”起来。

一、用语文活动开启兴趣之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谈到了兴趣对一个人求知的积极作用,爱因斯坦更是以自己的成就来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除了开展传统的演讲、辩论、语文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外,还组织了“课文题目串烧”“流行歌词接龙”“翻字典即时写作”等,旨在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和联想能力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在游戏中体会语文,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你任说一个字,我就可写一段文”,这是在“翻字典即时写作”活动后一些学生课余自主延伸的游戏;“我用膝盖写‘幸福’,你用腰肢写‘成功’吧”,这是在“写好字、炼身体”活动后学生受到的启发,原本是用头、手、腿比画字的游戏却让学生有了创新的欲望。为了弥补农村高中生不便上网的缺陷,我还在墙上专门开辟了一块专栏来模拟网络论坛,把墙壁当电脑,以便利发帖、跟帖,让思想在这儿碰撞,在碰撞中提高思维能力。

二、用语文活动扬起自信之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如是说。然而,农村中学的孩子主要是农民子弟,他们朴实、刻苦,但往往因为自身的条件而自卑,尤其是一些“午夜幽灵”式的网络作品误导了他们对语文的看法,使他们误以为作品就要编“洋房、豪车、富家少爷、贵族小姐”等流行的东西,自卑于自己的泥土和乡村,自卑于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个教师,如果只能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畏惧之心,即便讲得再精彩,也算不得一个好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呢?辩证法告诉我们,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同时成功又能使人增强信心。自信是一种情感,说教是无益于培养自信心的。要让一个人自信,就要先让他有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实际,我组织开展了系列旨在让语文走下神坛,增强学生自信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自己有学好语文的潜质。在“感动自己”颁奖词写作展示中,让学生去寻找自己的亮点或未来将产生的亮点,鼓励学生欣赏自己;在“争当语文小助教”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脱颖而出,有的只是擅长语音板块,就负责给同学们提供相关帮助。高尔基曾谈到,当感到被人需要的时候,人会有更旺盛的精力。“小助教”们因为被需要而产生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寻找散落在凡间的珠贝”的活动中,学生从普通公交车售票员那里听到了“心情很美”的诗意表达,还在“早点来”等店铺命名中发现了智慧。这些活动让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学会了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那些琐碎而辛苦的农村生活、那些泥泞难行的小路、那些鸡鸣狗跳的情景便自然而大方地写进了他们的作文,少了胡编乱造和无病。海伦・凯勒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学生有了学好语文的信心,语文教学就看到了希望。

三、用语文活动平衡语文素养和考试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要么为提高所谓的素养而大搞形式主义,追求表面的浮华和热闹,把语文课弄成“娱乐课”;要么根本就不管什么语文素养,坚持走以题海战术提升语文成绩的应试老路。笔者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矛盾。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不抓语文素养的教学是僵死的;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社会的期望背景下,不抓考试成绩的教学是虚无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这里的“整体素质”至少是不排斥学生的应考能力的。

为了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有更多收获,我在设计活动时尽可能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争当语文小助教”活动中,我鼓励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语文兴趣点和制高点,并教给他们如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专攻标点符号,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整理成笔记,并对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有了较深的认识,成了受大家崇拜的“小老师”,有几个学生联合起来专攻论述文章的阅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也有了独特的心得。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大阅读量是必需的,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将课程标准上推荐的书读完,但是,就农村高中的具体情况而言,这又是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的。一则因为学校的资源限制,二也因学生本身的经济负担,三还得考虑学生沉重的升学压力:学生不可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花很多时间读很多名著。于是,我尝试着开展了“我的一个世界”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每一期至少研读一本经典,研究一个人物,关注一个领域,不贪多,不求快,务求真正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然后将自己所思所得以报告会、论文等形式交流。这也许违背了“让学生广泛阅读”的思想,但就农村高中的学生来说,能让他们心怀喜悦走上自由阅读之旅,这本身就值得欣慰。客观的结果是,有个叫王成的学生迷上了《三国演义》,认真看了五遍后,里面的许多人物对话都能背下来,开口必讲三国,大家也并不厌烦,因为那三国本身就是一个丰富无比的世界;有学生向老师索课,与同学们分享“心中的李煜”;有学生因《平凡的世界》的激励而发愤努力;有了史铁生迷、杜拉斯迷、马尔克斯迷等。

另一个意外的结果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语文活动,却让学生的视野渐渐开阔起来,语文成绩也慢慢好起来了,两年时间语文学科的及格率提升了40%以上。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探究的方法,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感受到的快乐会成为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第7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2.阅读训练(二)蔡运强,张坤

3.阅读训练(三)张传权

4.阅读训练(四)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马莉

5.阅读训练(五)马宽明

6.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一)唐惠忠

7.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二)王学华

8.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三)华德阳,苟大权

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时鹏寿

10.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钱德宝

1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姜有荣

12.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桑进林

1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鲁厚之,韩香玲

1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七)薛吉辰

15.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八)王勇善,徐长玉

1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九)王辉

17.高考语支模拟试题(十)李广予

1.分段实现大目标刘燕敏

2.浅析"王将军之武库"赵庸谦

3.精心布局巧成篇——《闺塾》三叠技法探幽王学华

4.反向扩张与相向吸引——简析《鸿门宴》中项羽与亚父、刘邦与张良的关系赵学勉

5.《窦娥冤》中三重天姚志忠

6.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简析《秋韵》的构思技巧杨能荣

7.平平淡淡才是真——读颜纯钩《爸爸的吩咐》何绍袖

8.妙思巧构想象奇特——《登峨眉寻李白不遇》赏读何传跃

9.红尘祸福挥手去山间风月入怀来——元好问小令《人月圆》赏读杨廷平

10."八小"锁定高考一类作文姜有荣

11.作文的模仿与创新杨丽萍

12.生命·自然·美傅军

13.飘浮的云吴舒

14.秋来书更疏,冬至否?徐菲

15.200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蒋平

16.标点符号复习指要卢增虎

17.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薛秋影

18.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谈列锦手法张寿哲

19.古诗词典型意象扫描(二)陆精康

20."北海"在哪里?李东方

21.古汉语词类活用辨析李林

22."和"字语病例析曹洪新

23.如今学生名难读语文教师尴尬事——学生生僻名字的读音说略李弗不

24.虚词语病面面观刘素玉

25.《中学语文园地》用稿内容与要求

1.谢天陈之藩

2.『对与我国的语文教学蒋平

3.灵与肉:脱壳奔逃还是共历苦难——关于《促织》《变形记》的一些思考姚志忠

4.《归去来兮辞》情感内核新探成龙

5."长"字音义注商王怀宇

6.《阿房宫赋》的思想艺术浅析马建民

7.通假字的注释应先述本字再释义王静旭

8.匠心设计伏笔误会筑就美丽——《出租车司机》赏析丁勤中

9.『三美并存感人心魄——《多言无力》赏析傅其标,马兆霞

10.文约意丰发人警醒——品读《卒》姚绍清

11.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徐志摩《偶然》解读常文艳

12.高度的艺术概括鲜明的艺术形象——王昌龄两首边塞诗赏析王月馥

13.分析语段巧作议论——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突破的探索与思考葛惠霞

14.条分缕析明立意精雕细刻巧表达——二元关系类话题作文写作指要时鹏寿

15.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释义谋篇唐金龙

16.等待之香张冰菡

17.老街顾蔚

18.成长痛吴炜瑛

19.咫尺·天涯郭一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何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李培臣,刘智玉

21.怎样踩准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点李雪松

22.古诗阅读训练胡俊华

23.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陆精康

24.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席红

25.古代座次尊卑摭谈柳天慧

26.古今异义文言词语例说马祥

27.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集释路荣

28.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集解钱德宝

1.书院清池李元洛hHTTp://

2.《柳毅传》《促织》与志怪小说黄克龙

3.《归去来兮辞》注释商补崔皓

4.李密与《陈情表》陈春华

5.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天地苍茫一根骨》赏析程鸣

6.清芬浮动,韵致淡雅--《独坐夕阳里》赏析王晓维

7.悄悄地,让你的心宁静--散文《柔软》赏析曾庆培

8.婉转曲折,纯情秀雅--《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赏析戴继华

9.关于话题作文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丁勤中

10.审题是话题作文成功的关键暴瑞

11.高中语文第二册期末检测题韩香玲,鲁厚之

12.高中语文第四册期末检测题张素秋,孟健

13.高中语文第六册期末检测题蒋平

14.高考现代文阅读"好处、作用"题解答策略刘相春,夏国荣

15.文言修辞句的翻译李明隆

16.春风放胆来梳柳--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导时鹏寿

17."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王兆银

18.古代官职变动系列词举隅刘永继

19.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四组概念宋峥

20.几组"一字之差"的近义成语辨析刘素玉

21.文坛掌故花絮胡俊华

22.朱元璋出联索对趣闻王国生

1.读书——美容术张秀亚

2.征稿启事

3."七"之趣崔乐义

4.趣话词语别称周晓玲,徐继锋

5.亲情与挚爱的表达——浅析《项脊轩志》的内容与思想李福香

6.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李晓燕

7.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散文单元鉴赏曹洪新

8.因文而异巧设计寻求最佳切入口许和众

9.逆向审题法示例张风辉

1.玫瑰树根伽·米斯特拉尔

2.妙语连珠

3.用飞翔唱响的一曲生命悲歌——《鹰的飞翔》赏析余天泽

4.忧伤天鹅——海子《天鹅》赏析张中

5.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烦恼——《魔术师的房子》赏析桑进林

6.真实的高贵海明威

7.淡泊中见真淳——王安石《菩萨蛮》赏析赵义明

8.《庄子》简介张梅华

9.点石成金话修改——作文修改六法李向阳

10.高考作文须慎:文体文墨文脉文面韩旭

11."丹青难写是精神"——写"古人情怀"作家文与考场文"骈谈"朱庆和

第8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学生主体;渗透法;书面表达能力;审美观念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裨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另外,开设多种形式的阅读课,例如视频阅读课、图书阅读课等,让学生多读优秀文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并指导学生仿写和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巧设课堂情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开设阅读鉴赏课和诵读课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巧设情景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审美水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说,大胆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庆:《浅论学生的成功感与阅读兴趣[J] 》;成才之路

[2] 胡明道:《阅读教学现状探因[J] 》;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07期

[3] 张桂花:《试谈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J] 》;甘肃教育;1997年Z2期

第9篇:高中语文标点范文

韩愈的《师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研读的文字几乎无可计数,但还是有可质疑、可进一步细读探讨的地方,这里仅就此篇中的虚词“其”较一较真。

“其”作为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比较频繁,因其词性多变、用法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有时不同资料对同一“其”解释不同,更给人似是而非之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辅资料将“其可怪也欤”中的“其”注释为“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对一句话的理解不能忽视标点符号,教材中该句末尾用的是叹号,表示该语句语气强烈,而课后译文变成一般陈述句,没有将感叹语气翻译出来;而“其”表揣测,“欤”表感叹,同一句话中包含“揣测”和“感叹”两种语气,令人费解。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其”作为副词可用来表示揣测、感叹、商量、命令、反问等不同语气。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用来表示委婉的商量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用来表示期望和命令的语气;“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则是反问语气。而“其”作为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时,相当于“殆”,句末一般有疑问语气词“乎”、“与”之类,如《师说》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句中的“其”。

那么,“其可怪也欤”一句中的“其”到底该作何解?结合具体语境来看,韩愈在上文中尖锐地指出了出于社会底层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这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正是韩愈最辛辣的嘲讽与最深沉的感叹:自视甚高的士大夫们瞧不起互相为师的三教九流之辈,事实却是士大夫们的智慧和能力反而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真是奇怪啊!由此可见,这里的“其”应解释为表示感叹语气副词,“其可怪也欤”应译为“真是奇怪啊”的感叹句更符合文章原意,更有利于作者的感情的表达!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一句,苏教版教材将“英发”一词注为“卓越不凡”,这样的解释不能说不对,但总有囫囵吞枣、泛泛而谈之嫌。

“英发”一语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孙权在评价吕蒙时,说道:“……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苏轼不止一次地沿用其义,《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荐宗室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汉语大词典》也将“英发”一语收为词条,注曰“才华显露,神采焕发”。而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武王(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由“言议英发”到“神明英发”,再到“雄姿英发”,这“英发”一词,究竟该如何解释才更合情合理?

在诸家之中,笔者以为叶嘉莹先生的见解最为精到:

“英发”两个字用得很好,而且这两个字不是泛指。《三国志》里边讲,东吴的人称赞周瑜,就是用“英发”两个字来形容他的。“英”本义是“草木的花”,是最有光彩那一部分。以此喻指凡是有光彩的、杰出的、卓尔不群的人就是“英”。“英发”是一种生命的勃发。“姿”不光是指容貌,它是指一种风姿仪态。(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

由此可见,“英发”的本义应是“花开”,结合语境将“雄姿英发”解读为“(新婚的)周瑜的‘雄姿’就像鲜花绽放(那么鲜亮耀眼,生机勃勃)”,比“卓越不凡”之类的说辞,更合情合理,更具体细致、富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