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课程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课程观

第1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正如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环境、能源、伦理问题一样,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把特定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往往使我们容易滑入一些误区,大大背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一、一些语文老师蜕化为多媒体技术的简单操控者。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点中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而现在的CAI教学往往缺少教师的热情参与,既不利于学生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学生疲于接受各类信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根本无教学平等和民主可言。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忙于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一线教师往往深有体会,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往往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屏幕所演示的内容上,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控者,教师自身则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语言熏陶和情感熏陶被边缘化,语文老师的角色也被淡化。其实,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和情感熏陶,有利于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产生感性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多媒体技术的泛滥会导致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丧失。

二、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以信息的堆积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相互交流,语文老师成为信息轰炸机。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不少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频繁运用。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网络、多媒体使老师的语文教学更轻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但这样一来,片面强调了信息的最大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想象力的发挥。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就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文并茂的课文录音,学生的课堂练习也当然被课文练习挤跑了。这样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能力?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不能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语文课成为信息轰炸,学生没有多少可支配的时间,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的目标就无从谈起,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的目标也无从实现,这样就会导致其语言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其思维能力下降,最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形成,极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2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1.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主体定位不够准确。

很多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身份地位没有真正的保持一致。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主导作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配合非常的默契,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老师却完全和教学的时候不一样,仍然主宰着课堂,定位存在明显的问题。

2.高中英语课堂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不够明确。

首先很多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并没有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很难将学生内在精神动力激发出来,这样的目标管理虽然不会对英语课堂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长远引导,师生之间没有宏观的共同愿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内在驱动力也比较的缺乏;其次,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时候,对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非常的重视,而没有认识到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根据英语本身的特征来进行教学环节以及情境的创设。

3.纪律管理存在严重的固化情况。

现在很多高中在进行课堂规范制定的时候比较的严密和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差,基本上是重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针对英语课的特点来进行,纪律管理非常的固化。

4.心理环境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很少有班级会针对英语进行文化方面的布置,英语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不够重视,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更没有做好心理环境管理。

5.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的时候比较的单一。在英语课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往往会简单的将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等级的划分,这样的评价方式简单粗暴,会打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般都是针对环境、主体进行划分,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二、做好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一些措施

1.重视高中英语课堂管理问题意识的强化。

若是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时候课堂管理意识比较的缺乏,便会认为自己的课堂是非常出色的,不能真正的找到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时候存在的问题,更无法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危害。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必须重视管理意识的强化,做好调研和思考工作,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给学生创造出好的氛围,用新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课堂,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

2.从课堂出发进行管理绩效的提升。

(1)对自己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英语课堂中,老师的角色是促进者、激励者、协调者和辅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中生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想,这个时期的学生在教学的时候不愿意处于的位置,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做好角色定位,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2)对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策略进行创新。

老师在管理高中英语课堂的时候,首先应该根据英语本身的特点找到合适的策略,保证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做好课堂引领和课堂监控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保证管理机制的连贯性;其次,老师应该根据高中英语的特征进行反应性策略的提出,若是预防性策略的作用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老师便有必要将反应性策略应用进去,进行课堂管理;再次,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应该重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管理学的应用,这样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进行英语课堂管理的驾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学生不同管理策略也应该有一定的不同,重视学生兴趣激发以及纪律管理,重视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心理环境;最后,老师还应该做好反思工作,只有反思工作到位,老师才能够更好的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

(3)进行课堂管理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不应该仅仅通过学习成绩来进行学生英语水平的判断;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长效评价机制的建立,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信心的树立,进行学习态度的调整,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

三、结语

第3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为了更好地了解盘锦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指导和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帮助和解决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部于2004年3月末到6月初对我市七所高中进行了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了听课、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及座谈等方式。目前,全市七所高中使用的教材均为2013年修订的人教版思想政治课本。这次活动促进了我们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疑难问题的思考,使我们对下一阶段工作更有了针对性。

1.课程实施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关于高中起始阶段的政治教学问题。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只按高中教材按步骤授课,未能建立起初中知识体系与高中知识体系的衔接。

从我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来看,初中阶段思想品德与历史合为一张试卷,总分为100分,思想品德和历史各占50分。这种实际情况就导致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政治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只是在中考前临时死记硬背,搞突击。

高中的新课程一开始,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都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用上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和内容,给学生当头一棒,致使相当一部份学生由此丧失了学习政治课的信心和兴趣。

1.2 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这次调研教研员听了数百节课,总体来说授课老师基本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表面看来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实际的收获,教师的信息输入量与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的实际接收程度不成正比。整堂课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学生所获不多,仍然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被动前进。

教师只是在追求纯粹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教育理念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完美,而牺牲学生体验,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在课堂上真正会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课堂行为说到底还是没有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没有参与课堂活动来衡量,要看是这种课堂活动对他们是否有效来决定。如果长期都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扎实的政治嗅觉和思想意识,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

1.3 部分必要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在跟踪听课过程中,教研员发现有些年轻教师的课多数都是老教师的翻版和模仿,使用的课件也是老教师的,并没有其本人的教学想法和思路,没有看到"用心备课"的地方。有一个年轻教师在一节新授课上,居然用了30分钟复习提问然后批评学生,(批评的内容是学生为什么只数理化?而不补政治?)到最后下课前的5分钟才开始讲新课,结果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完成,教学环节缺失了。还有,跟踪中听课过程中,教研员发现了许多年轻教师存在知识点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过来。

2.对高中政治教学与教研的意见及建议

2.1 要正确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辅助系统进行教学,目前教师的多媒体应用很广泛,效果也是不错的。但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仍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将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1)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政治学科是一门和时事紧密相关的学科,教师在展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图片、数字等的时候,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不可替代的。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观点上交流,才能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功底。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及时更正学生知识点上的错误,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学风格的一致性。教师通过课件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或有取舍,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能让学生容易接受。

2.2 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与经济、政治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时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从电视、互联网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丰富自己头脑和视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处理各种经济、政治现象。

第4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9-01

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策略

1、有效整合教材。

现行的选修教材大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专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有效地整合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一些新的专题,便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2、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像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作品的处理方式与教学的深度、难度必须区别对待,否则二者就等同了,选修课开设也失去应有的意义。

3、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为了体现新课改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在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一些学习专题。如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在教材的6个单元之外允许学生建构与古代诗文有关的宋诗专题、唐宋散文专题等,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信心和热情。

4、适度拓展,有效探究。

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拓展既可以是向内的掘进,使选修课程获得生命的灵气,又可以是向外的扩张,使选修课程变得血肉丰满,甚至可以横向扩展或旁枝逸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其他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拓展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广博与丰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要做到“适度”拓展。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1)要善于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2)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要紧扣探究的目的要求,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3)要掌握探究的技巧。探究应注意以文本研习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要主动占有充分的资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取真实的论据材料,避免孤证;要尊重别人的观点、成果。选修课程已经具备了一种研究性课程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选修课五个系列,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我们应结合各个系列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小说与戏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写文学评论,或者是研究性小论文,以学后所写文章的优劣作学习情况好坏的评定;诗歌和散文系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朗读,或者模仿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在一些校本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开卷笔试、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和提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不要光凭一两次书面作业就确定评价结果,还要结合学生们课堂学习状况综合考评。

第5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1.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2.1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2.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3.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第6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多维开发;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4-02

新课程以改革传统教育教学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人(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多维开发和有效利用,切实改变过去语文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的弊端,以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促使高中语文学习成为一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学习。那么,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呢?

一、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探究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多维开发的途径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1.以教材为基点,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教材是学生和教师共享的学习材料,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深入开发文本资源。把教科书的内容变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适宜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过秦论》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识记文章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学习古人写文章的严密逻辑,更要深化拓展,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鉴能力。

2.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只有承认学生本身是一种教育资源,才可以说真正建构了现代学生观,这是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新视点。首先要从学生的现状中捕捉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其次要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个体资源互相激发,让学生各自发挥资源优势,达到学习知识、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明确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把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第四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中捕捉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触发学生的情感,实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悄然走进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拓宽学习空间,已成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多维开发的重要驱动。我们应该积极面对信息时代给高中语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延伸到广阔的网络空间。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们布置学生课前上网搜集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课文变得直观生动起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开辟了一片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丰富课程资源。在课堂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知识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拓展丰富课程资源,提供较学科课程更宽松、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利用。

1.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的作用,对于业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融合自身智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落实遴选、组合、改编等加工处理,将动态的课程资源演化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师生多向互动中的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落实,让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产生1+1>2的效应。

2.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发现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并通过具体的训练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们规定查阅的资料必须和课文内容相关,最多用五句话讲完。这就促使学生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从零散的课程资源中提炼出知识的关键和精华。

3.恰当处理教材文本与其他资源的关系。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看,教材文本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是本与末的关系,其他课程资源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图像、画面、声音等,应该是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和服务于文本。教师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按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对资源合理利用,以课堂为桥梁,立足教材,以生活为基点,重视应用,将语文知识与相关资源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两者主与从、服务与被服务、学科与工具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构建新的开放型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回避的要素。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潜心研究学生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经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动静态资源的生成与合理应用。引领学生在浩瀚的资源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勇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胡明强.试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第7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程教学 翻转课堂

语文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通过进行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高中语文课程本身所蕴蓄的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调整和改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如何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展开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授时,教师需要将课堂内外的时间加以重新的整合和规划,调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和关系,将课程学习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由教师转移为课堂参与者,即学生本人。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之前,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加以预习和整理,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使课堂由原本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讨论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深入的解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可以说,高中语文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无论对于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还是进行该门课程学习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首先,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加深自身对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有效的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且使其发挥稳定而有效的教学作用。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较重,相较于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学难度也比较高,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着眼点单一的放在教学内容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以及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等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高中语文的任课教师也习惯于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加深自身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了解和把握,认识到高中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课程,包含着诸多语文专业知识,同时更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中蕴蓄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

在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都不应该单一的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提高语文考试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高中语文课程只停留于表面较为浅显功利的层次,而是应该深入其中,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经验,体会文章中所渗透的生活感悟和深厚情感,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质,切实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充分理解翻转课堂的重要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勇于将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付诸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课堂实践,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高中语文课程中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翻转课堂的顺利展开和有效实践,需要学生在课程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要讲授的文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加强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时,习惯于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容易形成惰性和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面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和资料搜集时,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进行高中语文课前预习的要点和难点,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避免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从而影响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的相关获取渠道,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第8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打破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统天下的语文教学格局,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黑板静态教学模式到“互动式”的动态演示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它还拓展了高中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视野。

一、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中学师生的欢迎。近年来,在观摩了校内外及省内外的一些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比赛活动后,发现很多参赛教师在进行公开课和观摩课教学时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但是,有不少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否则,将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分地追求教学课件的“形式美”。忽视其“内在美”

有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变成了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将语文教学课件背景设计得色彩缤纷,眼花缭乱,其间还穿插大量五颜六色的图片,甚至是音乐,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活跃和调节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其结果导致学生的兴趣点不是集中于语文课程内容学习本身,而更多的是集中在这些图片、音乐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操作上,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内容。

在进行观摩课和公开课教学时,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观摩课、公开课”的思维定式,也有些评委在听课和评课时,只注重授课者是否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者大加褒扬,一味给予好评。尽管这些教学设施和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可是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存在“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讲解、以屏显代板书”的弊端,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而已。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应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得严丝合缝,恰到好处,而不应一味突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不顾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教学课件和语文课堂中,去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要讲究教学课件的外在美形式美,更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二)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忽视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学习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公开课教学时,许多老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施教的教学课堂,常常是被课件的放映展示所垄断。教师不仅为教学课件编制形式所累,而且易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临堂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无从发挥。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是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学生只能顺应课件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地应答,没有足够的时间做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与教师进行交互活动。甚至在一些课堂上,有些学生只是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本身感兴趣,他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好奇心远远超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

另外,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时课件演示速度又较快,画面停留时间短暂,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做课堂学习笔记。语文课堂原本非常强调学生做课堂笔记,这样可以使他们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课后按照课堂学习笔记及时复习和总结,还可以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比学习,做到融会贯通,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一些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施教的语文课堂,没有准确把握好课件演示的频率和速度,导致有些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教学内容,也无法做课堂学习笔记,只凭课堂上看那么一点,听那么一点,学生对语文课程需要识记的内容也很容易忘记,如此会使学生记忆难度加大,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疲惫感。这也就是有些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或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只是希望课后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一份完事的根源。

语文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有些语文老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的语文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只注重语文教学课件的演示过程,缺少对学生有效思维的引导和教师的随机点拨,缺少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阐发和挖掘,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学习把握文本内容。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既没有学习到语文课程应该学习的内容,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也没有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笔者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像黑板、粉笔一样,只是辅助教师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工具,不能让语文课堂被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全占领。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是一个得力的”助教”。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也应当在“启发点拨”学生方面下工夫。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要简化。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学习内容,也不能全部用教学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注意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第9篇:高中语文课程观范文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是显性的,可以被学生直接感知;有的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一方面,有效认知显性文化素材。显性文化素材是能够为学生感官所直接感知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此种素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较快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有效认知。

例如,在必修二《成语: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一课的学习中,生活在美丽的乡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农村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扬长补短,在文化素养上弥补提升,假以活动组织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一定出色。其中汉语成语的五大方面的来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外来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成语来源所涉及的元典包括《论语》《孟子》《诗经》《史记》等,无不是中华传统经典名著。对成语的学习,不仅要知其意,更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另一方面,充分感悟隐性文化素材。高中语文课程具有其他基础课程所共有的知识性和工具性,同时又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重构性和生成性。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感悟的提升,自主探究课文文本所隐含的文化素材,升华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说“木叶”》一文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木叶”这一意象,还要引导学生透过“木叶”这一古代文化意象的典型代表,充分感悟借物言志,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 整合多样化文化素材

文化从来都不是某一方面单独存在的,文化的传承是多样化、多角度、多方面的有机组合。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包含了多样化的文化素材,涉及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等多方面,这些文化素材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结合促进了整体文化传承的有序进行。教师在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多样化文化素材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和深刻体会。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贾府院落布局、建筑样式、雕刻装饰的描述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审美特点,并暗含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而对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的语言描写,府中长辈、晚辈之间称呼的描写,又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特点。对贾府迎客待人的礼制习惯、穿着佩戴的风俗习惯的描述,又体现了浓厚的社会、民俗文化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语言的不同描写特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元素,从整体上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 生活素材与教学相融合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要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机整合,还要注重将生活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与教材中的文化素材相结合。生活化的文化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也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文化素材的感悟更加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文化、注重实践的良好品质。

例如,《离骚》一课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端午节的文化背景,离骚、屈原、端午节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端午节传统民俗文化与《离骚》中作者的情感表达相融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古诗《春江花月夜》一文的学习中,由于诗作本身的古典文化气息,加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音乐感和画面感,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对唯美意境的沉思。教师在教授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引入课堂,为学生渲染出一种唯美意境与典雅音乐相结合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视听一体的文化熏陶中,更容易引发学生对诗作美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