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供应链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技术创新

第1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指标体系 伙伴选择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不断加剧以及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具备研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各种资产。而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可以使企业适应当下的竞争态势,更是可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开展突破性创新研发的困境。因此,构建合理的潜在伙伴的评价选择模型,对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供应链伙伴关系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选择了代表性学者提到的高频指标,并以这些学者研究表明的影响因素为导向设定指标,海选了84个子指标。

研究表明,在实际应用中,并非评价指标越多越好,而是以适中为好。因而,通过隶属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海选的指标进行刷选,并应用AHP法对不同指标赋权重。

从XX市选取了100名专家,这些专家主要是高校相关领域教师、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让每位专家依据知识和经验选出最重要的10个评价指标。通过对回收的90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了84个指标的隶属度,筛选掉隶属度

经过以上步骤,并通过AHP对三级指标赋权重,得出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供应链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伙伴关系管理有四个三级指标,指标名和权重分别为信任水平(0.3416)、计划的拥护程度(0.1700)、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意愿(0.1658)、组织文化兼容性(0.3226);知识和技术管理四个三级指标,指标名和权重分别为技术创新能力(0.1707)、信息系统与信息交流(0.3293)、合作伙伴知识共享意愿(0.3348)、长期技术计划(0.1652);产品研发和物流管理四个三级指标,指标名和权重分别为质量及其稳定性(0.1989)、价格/成本比(0.3954)、地理位置(0.1952)、持续不断创新研发的能力(0.2105);财务资产四个三级指标,指标名和权重分别为净利润增长率(0.1590)、流动比率(0.3172)、存货周转率(0.1272)、资产负债率(0.3966);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三级指标,指标名和权重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技能(0.1414)、组织创新文化(0.1277)、RI项目管理水平(0.4348)、企业家精神和导向(0.2961);市场营销能力四个三级指标,分别为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0.4098)、目标市场识别能力(0.1949)、市场份额(0.1783)、开拓新市场能力(0.2170)。

三、伙伴选择过程

本节以一个典型算例演示伙伴选择。根据前文得出的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一个核心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上游企业为供应商,下游企业为分销商组成的供应链,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候选伙伴数量分别为5和5。通过调查和专家打分,给出10个候选伙伴各指标下的评价值。本文以A、B、C、D、E,a、b、c、d、e分别代表5个供应商和5个分销商,结合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一个候选伙伴的综合得分,结果如下:A,4.2723;B, 4.0315;C, 2.4263;D, 4.2658;E, 4.425;a, 3.4599;b, 4.6179;c, 3.3986;d, 4.6179;e, 4.2922。由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该高新技术企业的最佳供应链合作伙伴为E和b。

四、结论

本文从供应链潜在合作伙伴影响因素出发,综合企业在开展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时的影响因素,综合应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一个典型算例演示,表明了本文构建的伙伴选择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该伙伴选择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

参考文献:

第2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企业持续实施科技探索和技术创新,从而更好地研发出新型低碳能源、低碳材料以及低碳工艺等,从而全力发展低碳产业。,目前,我国诸多企业因为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差,技术创新的能力较低,因而升级换代的难度也就变得相当大,导致企业往往只得采用跟随或者模仿的战略,缺少强大的市场竞争实力。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特点必然是创新和主动的,预见不同变化且实施有效反应之能力;创设良好机会之能力;依据市场之需求开发出低碳与节能产品,依靠低能耗的新产品来获得市场。碳的生产率属于低碳经济体系中的中心指标。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面对着环境不断恶化的艰巨形势,重点就是要提升碳生产率。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就应当运用构建起新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加快本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形成更加高效的技术创新平台,产生更为合理的激励保障体系。这就需要每家企业均高度注重技术要素在本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作用,实现企业产权机制的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内在推动力量。同时,企业还应当全面发挥出技术创新风险基金所具有的积极引导作用,强化低碳技术服务所具有的支撑,从而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通过产业链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就产业链视角来观察,产业链的升级往往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即整合生产性研发、整合供应链等。前者主要是全面整合生产研发工作,这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在开发本企业新产品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协调,将产品开发程序和市场的需要、企业的策略和材料供应之间的相互结合。前者主要包括了基础性技术理论研发以及领先科技研发的内容,而且包括了新产品的研发或者目前已有产品进行改进与研发。全面整合生产研发环节,能够运用分布于产业链的各环节研发以及生产性据决策,从而提升本企业所有生产系统之效率。整合供应链主要是指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的结构上,控制与影响整个供应链系统,改进资源在每一环节当中所进行的配置,这样一来就能得到更高的价值,而并非是孤立而分散地对待相应的环节。通过整合供应链,一般情况是从完整的供应链当中选用最为重要的步骤加以管理,从而提升该企业的工作率。通过整合供应链,能力形成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客户之所需为基础的制造业运用供应链系统以提升供应链而不是对某个单一环节之效率,从而控制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库存以及物资的储备,从而为客户们提供更好有为优质的服务。在全力整合生产研发以及整合供应链的全面发展而发展碳技术,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在改进低碳能源技术,并提下用低碳能源去置换和替代传统意义上的高碳化化石。同时,要积极发开展吸收技术,运用碳捕捉与碳封存能够提升的碳蓄积,并且爱最大限度上降低地球生态圈所导致的个人碳循环通量,从而促进碳平衡。

三、立足低碳化创新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实施低碳化,将低碳经济视为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企业一定要积极优化目前产品具有的碳效率,主要有基础性设施、供应链以及成品。企业应当设计出能更好地满足大幅度减排所需要的新型低碳解决体系,这就有可能需要彻底打破目前已有的产业价值链之限制,对产品的结构实施重新调整以及布局。随着低碳经济的概念不断普及,企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而低碳诉求也是最为理想回应,也能得到更加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自身所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第3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4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 创新的新模型

前,很多高绩效公司同时利用新商业模式和改善后的技术进行创新,戴尔公司的创新商业模式以及苹果公司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价值的创造需要在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动态关系中找到接洽点。

一、商业模式的要素构成及创新

(一)商业模式的要素构成

商业模式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 它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研究者们从财务的角度、系统的角度、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如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一个公司如何制造、销售产品以及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价值主张:市场上销售的是什么?供应链:产品如何生产并进入市场?目标消费者:销售给谁?

(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指变化原有的价值主张、供应链或目标消费者而产生的新商业模式。

1.改变价值主张。改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主张,也就是改变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可能是推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或对现有产品、服务功能的衍生。但IBM已经放弃了以销售产品为主的价值主张,开始配合其产品提供各类相关的服务。事实上,服务已经成为其业务的主要部分。亚马逊改变了其服务方式,成为网络购物中心或零售平台,在其网站上销售其他零售品牌的产品,比如Gap、艾迪堡的服装以及3 000多个不同品牌的体育用品。企业改变价值主张,实质是要抓住和反映顾客的需求,分析市场,明确定位产品或服务针对的消费群体,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竞争优势。

2.改变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二个途径是供应链的变更,即改变产品如生产及进入市场的方式。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又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从价值流的角度看,供应链即价值链。相应的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的众多经营活动中,只有某些特定的关键环节能创造重要价值。企业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重在保持其价值链上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是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由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可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实务中,变更企业组织方式、合作伙伴、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方式都会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比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和其他企业组成战略合作伙伴,以创造新的价值。这次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外包服务方式,为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供应链创新也可以通过融合供应链的各个部分来实现。比如,通用电气把服务合同与其所生产的电涡轮结合起来,为该部分供应链创造了新的综合效应和价值。这项重要创新使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硬件和服务被捆绑在一起作为商品出售,从而保证市场竞争力。另外,商家重新定义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能带来创新。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丰田改变了供应商与汽车制造商之间传统的敌对关系,建立了合作关系,使供应商得以分享或共同承担汽车商的成功与失败。

3.改变目标消费者。目标消费者是指企业在制定产品销售策略时,所选定的消费群体构成。改变目标消费者,也就是改变销售对象。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目标消费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处于营销链条的中心地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胜,企业必须以目标消费者为中心,从竞争对手处赢得顾客,并通过提供更多的服务来留住顾客。在这之前,企业必须先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的前提是要仔细分析目标消费者。这一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目标消费群的改变通常要求企业重新指定一类新的消费者,这类消费群原来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没有受到针对性营销和销售。比如,营养棒的生产厂家一开始把运动员和极限运动参与者作为目标消费群。不久,他们对产品的原料、包装和广告进行了一些小改变后,营养棒在这个潜在市场的销量翻了几倍。虽然通过改变目标消费群进行创新不如改变供应链或价值主张这么普遍,但这仍然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因此当企业寻找创新机会时,不应该忽视它的作用。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不同,是指基于技术的,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组合而实现创新。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既存在技术的根本性变动,也存在技术的渐进、微小的弱变化。技术变化能够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创新:产品和服务、流程技术、关键技术。

(一)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最直观的一种创新形式。因为一种全新的产品进入市场,这种变化消费者能够立刻看到。消费者已经习惯于产品创新,以至于很多人会延迟购买,以等待一款新产品的出现。虽然这类创新非常重要,而且对公司的成功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并不是技术创新的唯一形式。

(二)流程中的技术创新

流程中的技术创新是在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变化将使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好、更快而且更便宜。虽然通常消费者看不到这类流程的技术变化,但这些变化对产品的竞争力却至关重要。这类技术变化,包括生产工艺的变化和采用材料的变化。对于服务商而言,流程技术指那些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包括提供电话服务时用于收发电话信号的器材、包裹分类服务台、速递公司用于运送包裹的卡车,以及提供空中运送服务的航空公司和机场。对产品和服务而言,流程技术变化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企业不断努力改变流程技术,从而降低已有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或改进质量,这一点对普通商品或服务尤其重要。因为对普通产品或服务而言,要与其他同类产品有所分别是很难的。因此,低成本就是竞争的唯一途径,流程技术的改进将有利于加强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三)关键技术创新

关键技术并不改变产品或生产过程的功能,而是使公司能够更快地执行某项策略,把时间作为竞争优势。比如,信息技术方便了价值链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换速度。紧密的交流加快了从产品发展到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

三、新商业模式与新技术的整合

几乎所有技术革命都会使得商业流程发生变化。反之亦然。两种创新相辅相成,因此必须被当做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实施。比如,一项新技术可能要求生产部门改变其工作方式,或市场营销部门必须改变与顾客的交流方式。例如,纽可钢铁公司(Nucor Steel)所开发的从旧金属中炼出钢铁的生产技术改变了钢铁产业,同时它还改变了商业模式,以获得最大价值回报。钢铁公司新的商业模式着重于产量相对少的高价值产品,有效地改变了钢铁产业大批量生产普通产品的传统模式。该技术革命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综合作用为整个钢铁产业带来了变化。

另一方面,商业模式的变化反过来也会促使技术发生变革。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汽车产业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历史。最初所有汽车都在商店里制造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每一辆汽车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亨利・福特汽车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是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发生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在汽车产业中,福特汽车第一个使用了生产线的概念。虽然福特使用了提高生产线和供应效率的新流程技术,但其最根本的创新其实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就这方面而言,汽车产业的整个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商店生产到流水线生产、从个性化到标准化、从组装到垂直整合、从细分市场到大众市场。汽车产业的第二次转变由通用汽车完成。通用又一次定义了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艾尔弗雷德・斯隆在改造商业模式时所改变的技术甚至比福特还少,但他在商业模式和管理知识(或被称为软技术)方面的天赋超过了福特。通用汽车对市场进行分类,并为每一类市场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同时建立更有弹性的生产流程,形成更为丰富的生产线。

成功的企业总是善于将技术变化和商业模式变化组合在一起形成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或创造不同,它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因此,新技术需要与新的商业模式的有效整合,才能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X

参考文献:

1.王胜洲.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商业模式设计与优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2.吴菲菲.新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

第5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时装零售商H&M和Barneys赞助了一起“环保时装秀”。这场以环保为主题的时装秀展示了从玉米中提取出来的纤维制成的如丝绸股光滑的面料,从沸腾的牛奶中提取出来的牛奶纤维,以及原生态的毛织物混搭制成的服装。似乎在服装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的低碳服装之路上,国际服装企业又一次的走在了我们的前面。那么,国内服装企业该何去何从呢?

金融危机从中文的角度来讲,意味着“危”与“机”双重意义。换个角度“时势造英雄”,国内服装企业如果能通过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潜心修炼,增益其所不能,必能像《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纳威族人那样取得形势的逆转,最终以弱胜强。

从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服装产业经历了从产品产量、产品质量到生产成本的竞争。在进入21世纪后,竞争则变为服装企业对市场响应速度、服装产品品牌以及服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然而,无论市场响应速度、品牌推广抑或技术创新能力,都是企业供应链水平的体现。供应链覆盖了企业基本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原料入厂物流、生产、成品出厂物流、分销、售后服务。从零售末端订单下达,经历了订单合并、计划排产、原料购买、生产、出厂、各层级网络库存、门店上架等很多环节过程。这些过程的运营管理,最终体现为供应链反映周期(各环节所需时间的叠加)和服务成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运营成本),这两者是供应链运营的重要KPI,是供应链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服装行业而言,季节性特点使得供应链的组织难度很大,所以,分析每一环节的效率,优化每一环节的时间周期和成本,才能使供应链效率最大化。换言之,供应链管理水平能否赶得上市场竞争的步伐,则成为了服装企业成败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原因,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应该是服装企业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不同的服装企业,从轻资产运营的凡客诚品,到重量级的雅戈尔,其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是不同的,因而特点也千差万别。

中国服装企业的“危”与“机”并存,他们当前最需要的是采取一些切切实实的行动披荆斩棘,在危机中寻找“机”。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国内服装企业应当对自身供应链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知彼”,则要求对国际对手进行分析后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当务之急,服装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自身供应链现况,综合分析自身特点后做到“对症下药”,千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6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 商业模式; 供应链管理; 制约理论; 有效产出会计

商业模式创新对当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传统的企业联盟或命令与控制型企业,已不再有用武之地。”基于对商业模式创新意义的充分认识,学者们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提出了各类创新方式和途径,但以供应链和价值链相结合为基础的企业间战略结盟的管理创新方式还未有充分的研究。而从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来看,“管理新的假设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包含整个流程,应该关注整个经济链的效益和绩效。”因此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供应链上的企业间如何管理控制、如何进行效益和绩效评价将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和研究对象。本文以我国家电产业中制造业和零售业企业的协作关系为例,提出以制约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下的有效产出会计(Throughout Accounting)作为企业间管理控制工具的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企业间管理控制及管理控制工具创新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对保证我国持续发展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中发现商机提供了方向。通过转型,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资源的配置,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就是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商业模式与供应链管理

商业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而言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形态,打破了原有法律形式的企业形式,其重要性虽已被广泛认知,但目前学界对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将技术投入(如可行性、技术性能等)转化为经济产出(如价值、价格、利润等)的有效途径(如市场、价值链中定位、价值提供、成本和收益、价值网络等),即企业在整合内外资源、能力和利益的基础上,以维持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运营与管理体系的再造工作。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改变世界的50家公司中,其生存和发展依靠经营模式创新的有31家,占62%;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5年在欧洲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企业高管认为,企业要获得成功,经营模式创新比产品创新更为重要;IBM在2008年对一些企业的CEO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CEO都认为其公司的经营模式需要调整,2/3以上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①。其他类似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重要性研究的结论基本都如此。

供应链(Supply Chain,SC)是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顾客为中心,将顾客、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等环节的成员通过各种类型的合作,形成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联、协作体,为顾客提供合适、合时、合价的产品。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就是基于SC基础上的企业间协同的发展战略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企业间只有通过竞合模式,建立合作伙伴管理体制,才能实现供应链系统中整体效益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配置。20世纪80年代,艾利·高德拉特提出了制约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在企业、供应链中找出系统的制约因素,挖掘制约因素的潜能并为其松绑;将其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制造、物流、营销企业就是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和因素,如何找到供应链中的制约因素,企业间如何有效地合作,降低供应链系统的成本,这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

(二)供应链管理中会计工具的创新

第7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第8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一新业务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银行甚至将其作为战略业务进行定位。但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业务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意见,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还显得模糊,探讨这些话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困惑。

供应链金融的一般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很多,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来自物流服务商,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或金融物流。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观点来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

第三类观点来自商业银行,认为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交易过程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瓶颈问题,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因此界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需要有供应链整体的视角,而不能局限于部分业务和主体。同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提供者主要是商业银行,所以笔者认为,第三类观点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1.服务范围的扩展化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是从中小企业的存货融资业务发展而来,大多集中在核心企业下游的一级经销商。(例如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家电金融网络业务,以相关行业核心企业的一级经销商融资为主)。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

不过,随着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国内诸多银行的实践,一些银行已经有意识地从核心企业出发,开始对上游供应商、二级经销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汽车消费贷款、制造设备买方信贷业务就是对终端用户的服务。

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一个供应链包括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等多个节点,要达到供应链整体高效和财务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相应的金融服务也应该覆盖整个网络链条。

因此从理论和业务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将呈现扩大化,并逐渐覆盖整个链条,并依据行业特点各有不同。(图1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趋势图。)

2.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如果把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服务模式确定为1+N,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则国际银行更多的是从解决“1”的问题出发,以“应收账款融资”为关键词,主要面向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进行管理,在深入稳定与“1”关系的同时,培育新市场的客户群。

而国内银行刚好相反,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以货押授信业务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自偿性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作为核心企业的“1”,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以经销商为主的“N”,以“存货融资”为关键词。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业务营销模式将呈现以平台构建为主的多样化特点。一是随着国内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深化,构建平台的出发点将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也正在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

二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链服务机构,这些新的业务参与者均在细分领域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银行可以将这些机构与原有的物流公司一起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实现成片开发,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由商业银行来扮演“1”的角色。(图2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渠道展示。)

3.技术导向的信息化

广义上,金融技术指一切用来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法、手段与工具。从目前的业务产品服务来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融资为核心,包括两类:一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粘连型融资模式;二是基于物流资金流控制的风险隔离型融资模式。

这样的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的电子化成为必然趋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并且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相关的公共信息也已经向公众提供。如中国台湾的“产业维他命计划”。

而国内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电子化程度参差不齐,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数据互相流转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创新思路

1.制度环境创新

第一,分业管制方面。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还不能从事物流业务。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这些管制上的要求,客观上使得银行及物流公司均难以满足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

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效率较高,如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UPS,1998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转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其占比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于金融物流服务。相反的例子是2005年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物流公司Vastera,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上述两种情况均实现了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提高了业务效率。而分业管制客观上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竞争力。

实际上,一些学者已经提出建立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真正实现银行业和物流业的公司化融合。在实践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照银行设立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的形式,研讨和推动银行控股下供应链金融公司模式的建立。

第二,法律司法方面。目前由于法律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问题,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如浮动抵押和质押的优先权问题、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的优先权问题、客户违约情况下的担保物权实现效率问题等。

因此,继续推进动产担保物权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司法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

第三,监管政策方面。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银行创新服务,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准入、业务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业务有很多不同。因此,监管部门如何根据其业务特点形成对应的监管思路,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尤为重要。目前的主要难点在于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资产的权重计量上,由于动产和应收账款担保对于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并没有一致意见,实践中一般按照传统担保授信设定,计量相对较高。

2.组织模式创新

第一,集团公司下物流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集团控股下的银行,可考虑银行与集团旗下物流公司的紧密型合作,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物流的部分外包给集团下的物流公司,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对物流融资客户的跨银行物流服务。

第二,重点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模式。

供应链金融采用事业部制主要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越来越多的核心客户希望银行提供统一的融资窗口,事业部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目前银行内不同分行合作难的问题;二是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目前虽有所发展,但整个业务量不大,事业部的推进不会引起内部客户分配的矛盾;三是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事业部制有利于业务的创新发展。

第三,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大多采用总分支管理架构,在分行层面建立操作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一是可以保证操作规范性,促进产品标准化;二是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的规模经济;三是有利于培养专业队伍。

3.电子信息技术创新

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参与者,建立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动、引领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但解决了操作成本问题,还能为客户创造融资和非融资服务新方式,并获得增值收益。

第9篇:供应链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集群式供应链 协同管理 现状 建议

近年来,集群式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发展迅速,为中小企业较快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方面竞争力存在较大不足,因此,采用集群式供应链管理是较好的选择。但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和研究。

1 如何认识集群式供应链及其协同

1.1 集群式供应链的定义

根据国内学者黎继子等人的观点,集群式供应链定义为:在特定集群地域中,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以“供应商——客户”关系,通过“信任和承诺”非正式或正式契约方式进行连接,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集群地域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同业性,导致在该地域中供应链的多单链性和生产相似性,集群中每条单链式供应链企业间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与此同时,还游离着大量位于这些单链式供应链之外、但在集群地域之中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配合和补充着这些单链式供应链生产,这样的一个敏捷性的网络组织系统就是“集群式供应链”[1]。

因此,集群式供应链是一种“源于企业,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但不囿于集群”的组织。该组织是纵向企业相互分工,协作高度发达,横向企业相对完整的供应链结构体系。

1.2 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协同指组成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网络内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协同化的管理策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冲突和内耗,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战略层协同,它以概念模型和协同管理思想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预期协同价值收益、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建模分析;二是作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的策略层协同,主要包括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策略、产品设计协同策略、库存协同策略、生产协同策略、物流协同策略、采购协同策略等;三是技术层协同,是供应链实现协同的基础和关键,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供应链的同步运作和信息协同。

2 中小企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现状

2.1 认识不够到位

集群式供应链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根据了解,这些企业在平时业务中的确存在利用集群式供应链的事实,但是还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认识它的内涵和意义。仅仅是偶然性的正确使用,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规范的理论体系,协同意识较差。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科学使用也是一知半解,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

2.2 供应链上各单位合作层次较低

“双赢”或“多赢”是现代企业应该建立的基本合作思想,同时,合作层次的深浅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集群式供应链上的各单位更应该树立深层次合作的理念,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形成较大的竞争力。然而,事实上许多企业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缺乏长远眼光和长期合作意识,使得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具有短期性和自私性的特征。如此一来,集群式供应链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2.3 供应链合作企业之间快速响应系统不健全

市场瞬息万变,企业不能有少时打盹。竞争的强弱关键在反应速度,供应链本身涉及到的企业就相对较多,如果有一个企业响应速度变慢,整个系统的功能将受到较大影响,如此往往将导致错失市场机遇。原因主要是没有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建立一种快速反应机制,快速响应系统不健全不够健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2]。

2.4 供应链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的发展一日千里,软件更新朝夕瞬变。企业信息化系统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方能掌握市场上最新的动态。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缺少新的、先进的信息软件和平台,在供应链协同管理过程中屡屡受挫,导致信息层面协同不够,这已成为企业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主要障碍。

3 对中小企业实施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建议

3.1 人才领先战略

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人才!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专业的人员队伍很难科学掌握它的内涵和应用。因此,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上有所投资。只有正确的人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走正确的路,方向不对,南辕北辙;方法不对,误入歧途。

3.2 树立正确的合作观

合作方有生路,单干走投无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双赢、多赢”是现代企业必须拥有的合作理念。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求各企业要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多赢”,使企业从单兵作战转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其次,要在合作层次上有所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人员互访和互用、业务交往和交流等,建立相互信任的深层关系。第三,供应链上各企业要设立一个共同的远景目标,为相互之间的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使各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携手向共同目标前进。

3.3 结成战略联盟

供应链上各企业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大家要同舟共济,共同承担风险和享受取得的成果。不论是通过法律手段或者企业信誉保证或者其他方式,只要企业之间不再有尔虞我诈,不再有相互诋毁或拆台等错误思想和行为,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如此方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集群式供应链协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根本技术保障。随着供应链协同合作的深入,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平台,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分散在各地的企业能够共同进行作业计划,进而增强与合作伙伴企业信息系统的兼容性[3]。

3.5 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开展协同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环境。因此,集群式供应链内不仅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需要创新,还包括相关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组织之间建立的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流,特别是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更能够让企业获得物质、人力、技术等方面重要的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实践证明,集群式供应链系统的确能够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下去,但是前提必须是对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系统的科学使用。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在此方面多下工夫,研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之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宄[D].[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6,(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