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供应链产品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产品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产品创新

第1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关健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方向以及原则

(一)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延伸。按照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将有相同需求与管理的产品进行整合,在这样的前提下,把分散产品进行打包。因为每一个供应链,所涉及到企业众多,假如银行仅仅是供应单个产品,那么就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客户差异化要求,从而就不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此,需要根据客户的特点,把散乱的产品进行整合与打包,满足客户需求,进而提升银行差异化竞争的优势,让供应链融资规划得到完善,实现“双赢”的预期目标。比如使用部门之间的一些关联产品,一样的产品对不相同的客户进行覆盖,不一样的产品经由整合打包给同一客户使用,把国内和国外信用证进行捆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建立起连接等等,上述都是在现有的产品上进行的延伸,并且有着产品创新的作用。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研发。商业银行应该基于供应链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新品研发,借此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此,供应链的生命周期和结构就成为了供应链新品设计的特征,依据行业特征、结构以及生命周期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融资产品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准则。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首先由供应链上面流通的产品价值来进行新品设计;其次由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来确定新品设计;最后由核心企业信用角度来进行新品的研发。这也是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关键所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原则。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产品创新永远是跟随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的,商业银行在对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位的时候,务必要有针对性的满足客户需求,在服务方式及融资产品这一方面,最大化地适应客户对于资金运营快捷的需求。2.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关键在于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商业银行新品的推出,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广大群众的需要,并且还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扩大银行发展空间。3.对于风险的防范。因为银行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风险的防范是重中之重,对此,金融产品在进行创新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在制度完善与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4.服务个性化是增强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为银行这个行业所供应的产品与服务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这就导致了同质化现象严重。对此,必须要有自身独特的产品服务,使用与众不同的服务来区别竞争对手与自己,打造自身独特的品牌优势,给予顾客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借此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设计

(一)离散客户开始向着供应链群客户转变。因为客户的转变,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相关企业也纳入供应链结构当中去,由整体供应链开始设计。

(二)在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设计的时候应该关注供应链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在新品设计时候应该把供应链的贸易关系生产的群体给归纳到整体的融资规划当中去。就供应链成员金融要求来说,核心企业位于供应链上的优势地位,并且利用这一优势,常常会向上游企业赊账,拖延付款日期;另一方面向下游企业采用压贷方式,借此来减少应收期限;让资金压力转移到市场上较为弱势的企业,因为支出与收入资金出现的时间差,往往的一些中小企业就出现了生产资金缺口,具体如下图(图一)所示:

图一:供应链上游与下游企业的资金缺口

(三)充分利用核心企业信用优势。按照供应链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合作的频繁次数(包含间接贸易),从核心企业贡献程度和对和核心企业发展作用帮助大小等因素来判断核心企业与成员之间合作关系,进而将供应链上关系构成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在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经由核心企业所提供的一些信用资源,把自身本来具有的信用资源进行延伸,扩展到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配套企业,这样可以让企业依靠这些信用资源更加容易得到银行贷款支持。

三、结束语

从近些年看来,供应链管理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对于资金的管理没有太过显著的效果,但是在资金管理当中供应链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文中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创新需要关注整个供应链上面的金融需求,并不是某一个单独企业。需要把商业银行引进到工业管理链的管理当中,借此让其给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这样的创新对于当下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明.供应链金融问题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案例的视角[D].中国人民大学,2009.

[2]林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陈昭旭,刘安霞.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47-52.

[4]徐元曦.基于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产品创新[D].中国人民大学,2009.

第2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摘 要】本研究探讨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风险、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我们通过讨论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是否扮演干扰的指标,透过大量问卷调查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对供应链绩效有正向影响效果,供应链风险会负向影响供应链绩效;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皆可加强供应链伙伴整合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无法减小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风险;协同创新;价值共创;供应链绩效

一、前言

供应链结构中,交易关系及其重要。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结构而言,注重与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并提升供应链绩效已是刻不容的问题。然而,此关系已经由双方合作与互动活动所形成,且建立在彼此信任与承诺之上。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与合作伙伴建立、维持关系及其重要。本研究将探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整合。同时 ,在交易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存在着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并产生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

此外,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关系,先前学者们除了提出合作关系可产生的重要价值与利益之外,协同创新已成为另一项研究的重点,且创新的发展历程已由单独创新朝向协同创新发展(Chesbrough,2003)。而整合内、外部创新之时,合作伙伴即是外部因素之一,将其纳入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因此,本研究加入了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两个指标。

基于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本研究目的为:(1)探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整合是否会影响供应链绩效;(2)讨论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程度;(3)探究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在供应链管理中是否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绩效。

二、基本假设

1.供应链伙伴关系

企业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整合来缩短新产品研发的时间与成本,或者改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Joshi & Sharma,2004),进而维持其独特的竞争优势。Schoenherr和Swink(2011)也认为,企业应整合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将新产品推入市场。Amundson(2002)则认为,企业与其客户、供应商间不应只是强调单纯的契约关系,应进一步提升为互动、互利的合作伙伴形式,才能创造更有价值的利益。顾客以及供应商关系的整合将可为企业组成提供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或服务品质、增加竞争优势、缩短研发时间等利益(Joshi & Sharma,2004)。故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具有正影响。

H1a:供应链客户关系的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具有正影响。

H1b:供应链供应商关系的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具有正影响。

2.供应链风险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之中,风险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变化剧烈、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控制风险对供应链绩效表现造成的负面影响。虽已有许多学者针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但实证性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相当成熟,多数还只是概念性和陈述性研究。针对供应链风险管理,学者们大都采用March和Shapira(1987)的观点,即风险是指在企业经营环境中,产出结果或者价值创造过程中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外部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其客户、供应商间的关系;因此,针对供应链风险,本研究沿用Trkman和McCormack(2009)的观点,将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顾客风险以及供应商风险来讨论。研究假设推论如下:

H2: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具有负影响。

H2a:供应链的客户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具有负影响。

H2b:供应链的供应商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具有负影响。

3.协同创新

如今技术的更迭加快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不能再继续“闭门造车”而需要借助外力进行创新。供应链企业之间不仅具有互补资源,并且由于日常交互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更有利于彼此之间进行协同创新,增强整个供应链和合作企业的竞争力。协同创新主要是与过去的封闭式创新做出区别此项概念是由Chesbrough(2003)所提出。协同创新在于可利用外部的技术与创意,也可将其内部资源外化给其他合伙伴使用并衍生新机会。根据Chesbrough叙述,协同创新主要可透过技术,衍生公司和授权方式等来增加获利,同时,可借由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降低成本。研究假设推论如下:

H3: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强化干扰效果。

H3a:协同创新可强化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绩效的正向关系。

H3b:协同创新可减缓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负向关系。

4.价值共创

Ramaswamy(2004)进一步指出传统与现在价值创造的差异,传统的观念并未考虑顾客因素,仅以企业本身创造价值为主,由企业单方面决定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给顾客,产出价值全取决企业本身;而现今的观点则提升为价值共创,顾客可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而并仅由企业单方面决定,且现今顾客重要性明显提升,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已提高其地位,可共同开发产品或服务。因此,价值是由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的。价值共创的主要意义则共同开发,代表顾客与企业间经由互动产生独特的经验以创造价值,且互动是由沟通,资料存取,风险与利益以及资料透明程度所构成。本研究将其纳入研究架构,并假设:

H4:价值共创具有正向强化干扰效果。

H4a:价值共创可强化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绩效的正向关系。

H4b:价值共创可减缓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的负向关系。

三、研究设计

1.设计架构

根据上述文献回顾与假设,本研究架构如图1所示:

2.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衡量指标以相关文献为理论基础,以Likert七点尺度量表对其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调查。抽样对象有食品,机械业、电子业、纺织业、化学等,共计发850份,回收211份,扣除无效问卷15份,回收率23.06%。

3.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19.0对回收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由叙述性统计分析可了解问卷填答者的填答状况,以及样本的基本背景资料。最后,进行层级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进一步确认研究架构是否合适,并分析结果,探讨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其他因素。

四、实证研究

1.相关分析

经由表1可看出,本研究所提出的5项研究指标,彼此相关程度皆达相当好的显著水准(p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共创是4项研究变量中与供应链绩效相关系数最高的(0.575),根据文献回顾,现今价值共创的意义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让顾客参与价值创造之过程,可提高企业的绩效表现,因此价值共创与供应链绩效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程度。此外,价值共创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之相关系数是所有数据中最高的(0.633),显现出外部关系对于价值共创的重要性。相较之下,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最低(0.317),此结果对于研究假设可能造成影响,代表供应链风险可能不是影响供应链绩效最有效的研究变量。

2.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回归分析来讨论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并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在回归模式中,供应链绩效为因变量,本研究分别以模式一至模式七讨论各个变量对应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关系及程度。其中,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以及供应链风险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则为干扰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在模式一中,将公司员工人数、成立年数、资本额以及营业额四项视为控制变量,整体模式并未达到显著水准(F值=0.582),对于供应链绩效未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成立年数以及资本额在模式一至模式七中皆为负向影响效果,可见公司成立越久、资本额越高,其供应链绩效并不会随之提升,只是此种负向关系并未达显著水准,但仍值得提供管理者参考。反之,公司营业额则为正向影响效果,代表公司营业额越高,其供应链绩效表现越好,只是此项关系未达显著水准。在模式二中,分析自变量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影响效果。由表中可看出,整体模式具显著性(F值=7.195,p

在模式四至模式七中,逐一验证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正向干扰效果是否成立,每个模式F值皆达12以上以及P

在干扰效果的相关验证中,可发现价值共创在模式四、五、七中,但仍呈现高度显著性(p

五、结论与建议

经由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供应链风险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关系。而协同创新及价值共创,可加强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但无法减缓供应链风险对于供应链绩效的负向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见表3。

1.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

本研究主要将供应链伙伴关系分为客户(顾客)关系以及供应商关系来讨论。分析结果表示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确实可有效提升供应链绩效表现。因此,企业确实必须重视整合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且针对伙伴关系的建立,若是合作伙伴的型态,更可创造策略性利益。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除追求降低成本效率外,企业应同时管理其供应链外部关系,因上下游顾客、供应商关系会影响供应链效率,由此可知,进行有效的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可提升供应链绩效表现,是现今企业应重视的一项策略议题。至于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验证结果显示供应链风险负向影响结果获得较低的支持p

2.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干扰效果

本研究尝试将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作为干扰变量来讨论,验证其是否可正向干扰自变量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可加强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对供应链绩效正向影响效果,且价值共创显著性较协同创新高,也就是价值共创的正向干扰效果比协同创新强。但在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中,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却无法发挥其正向干扰效果,即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并没有减缓供应链风险不稳定的特性相呼应,但依据过去相关文献与本研究结果,供应链风险仍有其影响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可依据自身的营运情况、经营目标,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特定的测量与管理,降低其负向的影响性。

本研究建议,未来可针对回卷公司进行供应链结构形态调查,探究不同供应链结构绩效表现是否会有所不同,针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产业类别亦可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供应链合作网络的多样性。供应链风险方面,可针对供应链结构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测量指标,或者选择检测指标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提升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稳定度。研究结果确定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的正向影响效果,但协同创新并未如价值共创来得强,这是可进一步探讨之处。而价值共创已具有一定的影响性与稳定度,未来研究可针对此方面作出区别,探讨两者是否会有不同的价值共创情形。且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并未显著减缓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负向影响关系。对照前述针对供应链风险建议,此现象若是透过供应链风险调整,研究结果可能会获得改善。

参考文献:

[1]Agent-Oriented Supply-Chain Management[J].Mark S. Fox,Mihai Barbuceanu,Rune Teig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 2000 (2) .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过程分析[J]. 丁利军,李雪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3(10) .

[3]契约激励、信息共享与供链的动态协调[J]. 王夏阳. 管理世界. 2005(04) .

[4]Explor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pply chain linkages:Evidence from the field. Barratt M,Barratt R.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 2011 .

[5] Ipek Kocoglu,SalihZeki Imamoglu,HuseyinInce,et al.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2011 .

第3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正在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良好路径。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兴起迄今已有十年。当下,挑战来自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信用贷款。阿里信用贷款没有抵押担保、信用捆绑,只有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判断客户资质,正尝试走一条数据加互联网的新型微贷技术创新之路。

然而,银行并非现在才嗅到数据加互联网这一创新带来的危机。重重危机下,作为商业银行战略业务的供应链金融,一直在进行各种创新,以保持贷款、创收的增长。

基于对供应链金融成绩和创新力的调查,《经理人》杂志推出了“2012年度最具创新力供应链金融产品”评选,考察其贸易融资授信余额、不良贷款率、金融技术、操作流程、风险管理、营销模式等。上榜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其最大特点在于拥抱互联技术,革新已有的金融技术,实现用户体验的提升。

技术革新提升用户体验

摆脱过去的纸质票据处理方式,供应链金融近几年进行“线上革命”,操作平台实现了根本性的技术提升。线上供应链金融可以在线嵌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在线连接供应链核心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和银行,把供应链交易所引发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实时传输与展现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上并可授权共享,银行在线提供电子银行服务。

国内最早提供供应链金融线上操作的是原深圳发展银行(现已更名为平安银行),其早于2009年初即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曾参与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与设计的前深发展员工曾光介绍,线上化供应链金融推出后,授信企业、监管方、核心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出账赎货,无需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业务部门处理各项业务最为明显的感受是,供应链上的现金流、信息流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出账时间由原来的半天,缩短为最快只要15分钟就可完成。

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各大银行近两年发力线上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实现操作平台的线上化、电子化,提高操作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中信银行2012年2月推出“新一代电子供应链金融”;一个月后,民生银行“保理及供应链融资系统”两个产品相继成功上线。

风险管理创新节约成本

上榜银行中,不少供应链金融业务集中在几大产业集群较高的产业,如钢铁、汽车、能源、家电等。虽然这些产业为银行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其中的风险管理,也会消耗大量成本。

抑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自有功能。银行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供授信,节约因风险不可控带来的成本消耗。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各种未知或已知的风险。以钢铁行业为例,其自身价格规律、钢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业务特征和风险点都是存在波动的,如银行支行的客户经理需要去仓库点货看场,但还不能保证货品损失。类似的风险点银行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单纯凭借财务数据进行较为生硬的风险管理,成本消耗增加成为必然。

对钢铁行业的风险管理,物流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控制物流等于控制风险,节约管理成本。中信银行副行长张强认为,银行控制物流是一件耗时费力又难以全面覆盖风险的工作,但是“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越来越重要”。

因此,中信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从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入手,与包括中远、中储在内的全国大型物流企业紧密合作,物流公司接受中信银行的委托,对货物进行有效监管,这样银行实现了对存货的转移占有,而货物流通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将呈现在中信银行的电子平台上,每个阶段的物流对应多大的价值也实现实时跟踪,从而达到抑制风险、节约成本消耗的目的。

营销创新催生更大财富

大多数国内银行过去把核心企业当成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经销商。而随着线上化带来供应链管理的深化,国内供应链业务营销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伴随着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改革,数据汇集开辟出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如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保险公司,都可以成为攻克核心企业的突破口,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成片开发,为银行带来更大财富。

第4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Abstract:the Retail business must act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the commodity type choice correspond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must use the efficiency supply chain to the functionality commodity, must use the response supply chain to the innovative commodity, realizes supplies the chain and the commodity type strategic match.

关键词:零售企业 效率型供应链 反应型供应链

Key words:Retail business efficiency supply chain reaction supply chain

作者简介:曹惠清,男,1981年1月出生,甘肃天水人,现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68-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的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零售业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沃尔玛等著名跨国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零售业只有尽快实施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将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的顾客所组成的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众多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运作层面上,没有将其看成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进行战略性思考,结合商品类型来构建供应链以获取战略匹配,才能使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施产生质的飞跃。

一、效率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有两类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是指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供应链的商流功能是指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确保以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都需要一定成本,两者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其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供过于求时的商品降价损失、供不应求时的缺货损失,以及由此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在物流和商流这两个功能间的权衡,即反应能力与效率、成本水平之间进行权衡。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趋向于尽量缩短响应时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中,要求供应链运作模式与市场需求同步,不仅响应速度要快,而且要反应得柔性灵巧。供应链反应能力可用供应链完成以下任务的能力来度量:即是否能对需求的大幅度变动作出反应;是否能满足客户较短供货期的要求;是否能向客户提供较多品种的产品;是否能提供创新的产品;是否能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供应链拥有的上述能力越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越强。然而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付出成本增加的代价。例如,要满足需求量的大幅变动,就需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因此,每一种提高反应能力的战略都会付出额外的成本,从而降低效率水平,反之亦然。

效率型供应链是以实现供应链的物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效率型供应链面对的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相关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关注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运输、库存等方面的相关费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反应型供应链则以实现供应链的商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类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其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者产品本身技术发展很快,或者产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很强。反应型供应链需要保持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从而减少产品过时和失效的风险。供应链战略便是在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效率水平之间的平衡,零售企业一旦确定供应链战略之后,强调反应能力的供应链必须将其所有的职能战略设计用来提高其反应能力,而强调效率水平的供应链,则必须让所有的职能战略都用来为提高效率做贡献。

二、零售企业商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零售企业的商品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特性划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性商品。功能性商品是指那些用以满足基本需求、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且边际收益较低的商品,例如超市销售的各种日用百货、冷冻冷藏食品、常温加工食品等。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并可准确预测,从而使供求可以达到近乎完美的平衡,这使市场调节变得容易,其商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零售企业可以集中几乎全部精力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与上游供应商的密切合作,加速库存周转,及时补充存货,采取高效率低成本的采购,对供应商的选择侧重成本和质量,根据市场预测保证均衡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显然,功能性商品要求效率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

创新性商品是指在设计或者服务等方面创新的商品,例如时装、高档电器、时尚用品和奢侈品等。这些商品能够带来较高利润,但是由于其生命周期短暂和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却很难准确预测,并且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会削弱创新商品的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更加新颖的创新,从而使需求更加具有不可预见性。创新性商品具有的高度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供求不平衡的风险,因此其主要成本是商流成本而非物流成本,需要零售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灵活地响应顾客需求。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不是低成本,而是获得速度和柔性;库存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决策不是使成本最小化,而是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显然,创新性商品要求灵敏反应的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如果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是功能性商品却采用反应型供应链,或者经营的是创新性商品却采用效率型供应链时,其供应链战略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这时就需要重新设计供应链。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

1、识别零售企业的商品需求特性

我们可以从商品的生产周期、需求可预测性、商品多样性以及市场导入期与服务的标准等方面来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一般来说,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长(两年以上),创新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短(3个月~1年);功能性商品的品种较少(10~20种变形),创新性商品的品种较多(通常有上千万种变形);功能性商品的需求预测偏差较小(10%左右),创新性商品的预测偏差较大(40%~100%);功能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低(1%~2%),创新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大 (10%~40%);功能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长(6个月~1年),创新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短(1天~2周);功能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低(5%~20%),创新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高(20%~60%)。利用这些判别标准可以有效地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

2、实施零售商品类别管理

零售商品类别管理是指零售商以某一商品类别作为战略经营单位进行管理,集中精力传递和实现消费者的价值,以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具体来说,零售企业对经营的所有商品按类别进行分类,确定和衡量每一类别商品的功能、收益性、成长性等指标,并将商品类型区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型商品。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各类商品的库存水平和货架展示等因素,制定商品品种计划,对整个商品类别进行管理,提高顾客的服务水平,实现整个商品类别的整体收益最大化。

3、按照商品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供应链战略

对于功能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物流成本,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实施有效客户反应(ECR)系统。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与上游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互协调的供应模式,零售商总部利用POS系统提供的商品销售信息,以及对销售量的预测,利用电脑辅助订货系统向供应商订货,由供应商或区域配送中心向各零售商店提供即时补货,拉动制造商进行产品生产,形成销售和配送的同步运转,共享物流设施和仓库资源,降低配送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可能产生的各种浪费。对于创新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商流成本,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实施快速反应(QR)系统。从提高顾客响应的速度出发,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缩短商品的设计和生产周期,实施JIT 生产方式,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和高频度小批量配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迅速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 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

第5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北京银行与京东商城合作共建京东商城线上融资平台,为京东商城上游小微供应商提供在线融资服务。京东商城近6000家供应商可以在线享受高比例应收账款融资,银行凭合同订单、由融资平台系统自动放款。

《互联网周刊》评述:

网络零售位列互联网的前沿阵营,大量的上下游交易数据带来了上游供应商的高质量信用评估数据。银行,本质是经营信用的服务性机构。这两者的合作把“信息化”的真正内涵非常生动的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创新案例2

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的上海银行业动产质押信息平台主要提供基本的信息共享与动产权属登记、对仓单货物实时跟踪控制的规范化实物管理以及在经营数据信用评级基础上的融资服务。

《互联网周刊》评述:

相较于基于不动产提供的金融服务,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金融产品远远落后,本项目的意义在于帮助银行业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创新案例3

四川电信eSRM 供应链协同与融资平台的核心是在信息化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引入金融银行,为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融资服务。自平台投入使用,截止到2013年底,四川电信年均降低采购成本达15%,减少库存资金占用达12%。

《互联网周刊》评述:

电信基础运营商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其市场化程度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甚至是诟病,在这个行业内开展供应链电子商务以及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举措,已然把大型国有企业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群体,其意义不仅仅在项目本身,更是国有大型企业在互联网新时代来临时的“亮剑”。

创新案例4

湖南全洲医药消费品供应链有限公司建设的全洲“网仓”金融供应链平台将在医药厂家、经销商与医院之间搭建敏捷供应链,在对于医药产品开展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同时通过挖掘整理企业动态经营数据开展在线供应链金融。

《互联网周刊》评述:

医药行业的健康度一直为社会所关注,这个领域中供应链电子商务尤其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是对整个行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与尝试。

创新案例5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招商银行智慧供应链金融,将招商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智能化的IT 系统、专业定制解决方案融为一体,在传统产品元素的基础上,重点聚焦贸易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实现“参数化”的产品创新、建立了全流程的在线金融服务渠道。已与近200 家核心企业(或平台、交易市场等)开展战略合作,联动上下游客户数千家,累计发放授信超过1000 亿元,业务增速保持在年均50%以上。

《互联网周刊》评述:

银行,作为开展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关键群体,在相关金融业务开发方面的进步速度似乎落后于被服务的实体企业。而招商银行对于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战略定位、相关服务体系的建立向传统商业银行展示了在这个时代银行的积极进取的态度与胸怀。

创新案例6

吉林信托的“吉信通”供应链信托是在供应链中以链主为核心,将资金有效投入链条中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将信托支持融入上下游企业的经营与业务行为。

《互联网周刊》评述:

以信托为主体开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富有激情和勇气的尝试。

创新案例7

中国建设银行在客户评价中引入“网络信用”概念、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展预警和监控,结合合作平台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电子商务客户开发不同类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产品,并建立网络银行信贷系统。

《互联网周刊》评述:

本项目能够为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带来不易获取的金融服务,在扩大银行自身业务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真正普惠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大类群体,让世人看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良性态势。

创新案例8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开展的基于信息化的工程机械供应链金融,以徐工集团主机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包含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用户在内的供应链各环节为服务对象;以融资租赁业务解决方案及信用销售风险控制整体解决方案为服务方式;开发满足核心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配套提供如金融、资产运作、经营租赁等综合型支持服务;为制造企业、经销商、用户解决现金流并提供信用销售整体风险控制服务。

《互联网周刊》评述:

链主自办金融企业,由这个金融企业为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开展按需定制的从在线供应链金融到业务经营的综合服务体系,强化了链主主导性的同时也强化了所在供应链的一致性以及整体的竞争力。

创新案例9

由山东高速信联支付有限公司与金润保理(上海)公司合作建设的山东高速物流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在线商业保理服务,通过交易平台了解物流企业、发货方、收货方的交易情况,并根据平台交易信息对交易各方进行交易信用与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交易平台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提供商业保理服务。

《互联网周刊》评述:

交易数据是交易平台的真正金矿,拥有数据就拥有了一把服务对象潘多拉盒子的钥匙,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更多的是效率与品质的提升,以及帮助第三方支付与商业保理行业在科学健康发展方面的进步。

创新案例10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中国外运长航集团金融物流信息化平台集成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旨在通过对与金融物流有重要关联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采集和集成,为供应链各方提供基础信息,满足各方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需求,真正实现“三流合一”。本平台目前已经支持了分布在全国的近万个监管项目,涉及钢铁、煤炭、矿石、油品、粮食、棉花等十余个大类产品;与50家银行合作,协助银行贷款授信5000多亿元;为超过上万家各行业客户提供了金融物流信息服务。

《互联网周刊》评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物流行业在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受关注程度也迎来了历史高峰,无论是2C或是2B,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程度很大程度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水平,物流的进步带给社会经济的是基础性的重大影响。

创新案例11

中国农业银行的国内贸易融资产品, 涵盖了应收、存货及预付三大类产品,基本覆盖供应链全流程,拥有包括票据、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网络融资平台-电商融资系统等多项产品系统,向供应链“1+N”全体企业提供在线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互联网周刊》评述:

数据集中管理是本项目的核心,与链主以及第三方物流等企业通过ERP系统直接对接进行数据共享,银行才能真正与企业的业务系统相融合,这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创新案例12

北京中企融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建设的融资通金融服务平台通过银企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在基于企业信息流、商流、物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贸易环节植入金融机构提供的网上融资产品,从而实现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四流融合;围绕链主的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上下游与交易双方的网上资信中心,借助链主的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辐射给供应链上下游、交易双方提供应收类与预付类融资。

《互联网周刊》评述:

供应链信用是本项目的亮点和基础,也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内在价值;供应链信用是对供应链电子商务的高等级理解与表达,更是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供应链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的支点。

创新案例13

中建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建设的外贸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易单网依托中建材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聚合外贸上、中、下游资源,为国内生产企业提供全新的一站式出口渠道。优质的国内生产企业免费进驻平台,通过嫁接中建材的平台、资源、品牌和海外营销网络,带动中国企业产品走向世界。易单网“E 点通在线融资”是中建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使用银企直连方式进行电子信息交互,通过受让上游供应商为中建材国际贸易供货或者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中建材国际贸易遍布全国的上游供应商提供“一点接入,全国共享”的全流程网络保理服务。

《互联网周刊》评述: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之一,建材行业一直在找寻自己的传统行业转型道路,易单网“E 点通在线融资”为传统建材行业开展供应链电子商务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创新案例14

上海斯迪尔电子交易市场经营管理公司开展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通过“平台+基地”的全流程管理实现货物线上交易、支付、结算,再依托仓储管理公司静态的仓储管理和动态的联运管理,保证货物安全及时交割,是国内首个完成交易交割支付结算一体化集成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安全成熟的系统化运转与全流程管理,引入银行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授信。

《互联网周刊》评述:

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均衡性都具备较高水准,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启示与样板作用。

创新案例15

苏宁在线供应链金融是苏宁上游供应商申请贷款的平台,是连接供应商和苏宁信贷核心系统的枢纽,苏宁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丰富的贷款产品,供应商可以通过系统,根据贷款金额、期限、还款方式等选择适合的贷款产品。

《互联网周刊》评述:

作为传统零售商业企业的代表,苏宁在互联网化的道路上从不缺乏勇气与真诚。苏宁的轨迹对于传统企业转型与O2O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不仅仅由于体量与规模、更因为苏宁对于创新的内在渴望,让苏宁对社会带来了更为积极和广泛的影响。

创新案例16

唐山智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中国骨质瓷产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为针对行业的产业链一体化智能平台,功能涵盖电子商务、在线投融资质押服务、智能物流解决方案三个部分。是具有供应链资源整合性质的、以B2B2C、C2B、O2O为特征的第三方公共电子商务平台。

《互联网周刊》评述:

陶瓷行业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行业,作为细分领域的骨瓷,也同样会有其他传统领域遇到的共同问题,骨瓷的行业整合以及开展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与在线供应链金融,为传统行业的企业转型乃至供应链整合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示范。

创新案例17

天津物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的天津物产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系统与中国大宗商城在线融资系统,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施物流的全流程监控,改变银行传统的授信模式、对中国大宗商城用户融资的授信主要参照企业交易记录,实现银企直联、线上对接,设绿色通道,银行审批T+2h放款,商城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天物大宗商城的融资服务可以迅速获取资金、组织销售、盘活库存、提高资金使用率。

《互联网周刊》评述:

大宗商品交易是B2B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在集成度、系统科学度完善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对于B2B领域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以及在线供应链金融具有较强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创新案例18

五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展的本项目为基于数码仓技术的面向钢铁流通全行业的集成化第三方大宗商品在线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平台以打造安全高效的数码仓体系为核心,以基于真实库存的现货交易为基础,开展金融协同业务和高端资讯服务。

《互联网周刊》评述:

流通环节中,货物与仓单的数字化是B2B供应链电子商务的空间信息化基础,数码仓以及数字化货物与实体的实时对应为大宗商品的B2B供应链电子商务开辟了前行的路径。

创新案例19

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白酒金三角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包材采购、原酒生产―酒类销售―物流配送”的白酒供应链,以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为第三方平台,打造集融资、结算、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提供物流仓单融资、提货权融资、酒类价格评估融资等金融服务,并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提供的产品检测、商务信息分析、技术支持等增值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与相关商业要素的集成与服务创新。

《互联网周刊》评述:

白酒行业的供应链电子商务水平以及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情况,将对白酒乃至整个饮料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创新案例20

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网络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利用交易市场已经建立起的棉花交易、资金、物流监管、信息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借助于银行的资金和网络优势,通过双方系统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为交易市场的交易商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e 棉通”网络融资业务是交易市场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携手合作,推出的全流程网上操作的融资业务方式,包括网络仓单融资、网络订单融资两种类型。交易商向建行申请开户并获得贷款额度后,只要将棉花存放在交易市场交割(监管)仓库并申报生成仓单,即可通过“e 棉通”在线网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获得贷款。

第6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核心竞争力 创新 供应链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经济全球化更扩大了企业竞争的空间范围,激烈的竞争形势既要求企业对产品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也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增值能力弱或根本不增值的业务环节外包给在这些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国际上很多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横向一体化思潮,即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非核心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具有专长的合作企业。这样,核心企业可以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避免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和投资负担。供应链联系着最终的客户和最初的供应商,通过客户需求把供应商的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企业自身、企业的直接客户和客户的客户贯穿成一个价值链。而供应链管理正是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满意度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内涵。供应链就是指从原材料供应直至最终成品消费的全过程,是横向一体化形成的从供应商、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链状结构。供应链涵盖了企业内部、外部的各项功能,这些功能综合起来形成了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价值链。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如何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个组织机构的供应链包括满足顾客需求的所有职能部门,如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融资及顾客服务等。

任何一个供应链存在的目的都是满足顾客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赢利。供应链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与供应链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成本之间的差额,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sc=Vc-Csc。其中:Vsc代表供应链创造的价值,Vc代表顾客感受到的价值,Csc代表供应链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创新绩效取决于Vsc以及Csc在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分配。以前的研究主要从提高Vsc的角度展开,对于如何降低Csc则较少涉及。创新面临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成本,但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所需的成本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供应商的成本支出、分销商的成本支出及顾客的成本支出。

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等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优化和决策,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是通过不断的优化,消除供应链上的薄弱点和非增值活动,提高供应链整体强度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横向一体化思维下的供应链企业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在共享合作和多赢思想前提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消除供应链上的浪费和非增值活动,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和系统功能最优,最终达到供应链的系统目标。即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

供应链是指依据顾客定单的原材料选用、供应商的评估及选择、原材料供给、生产及产品配送等一系列货物移动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供应链各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业务实施管理,协调好整个市场链的运作,目的是实现从降低成本向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提升及转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套超越组织界限、完全协同化的供应链运营及管理体系,其独创的物料核算原理体系和完善的功能可协助企业管理从供应商评估到供应网络建立、从供应链规划到物料询价、从需求计划到产品配送的整个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管理企业内外部资源。供应链把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内外部资源紧密联结在一起。供应链企业之间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与“双赢”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对之进行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实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准确、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通过供应商参与设计、并行工程、同步化运营、精细化运作、信息共享等思想和技术,实现有效管理外部资源;在有效使用好企业自身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外部资源(包含生产资源和创新知识),发挥“供应商也是生产力”的作用,提升企业的柔性和对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2、提升企业赢利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在成本下降5%或销售收入增长5%的情况下利润和税前利润的增加情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的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发展,而这完全得益于供应链企业的相互合作。试想一下,如果制造商完全承担从产品开发、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不仅要背负沉重的投资负担,而且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通过同步化运作和充分利用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专业技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而且受益的不止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费希尔(1997)认为供应链管理包括能够减少产品的物料成本。对于需求稳定、利润较低且生命周期长的功能型产品,企业可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协调来实现存货最低化和成本最低化。对于需求不确定、利润较高且生命周期短的创新型产品,企业要更注重供货的快速和灵活,有效调整产品存货水平和种类以应对不确定需求。企业通过实行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可以使产品的物质成本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满足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

供应链管理能够降低总成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由于信息失真而产生的“牛鞭效应”,减少或消除存货和存货不当而导致的各种浪费。二是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围绕用户需求,专注于自己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对优势的业务,可以从专业化和规模化方面获得规模经济性,使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也可以由于具有专业储备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在产品中的分摊。三是由于供应链企业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获得较低的交易成本。四是通过延迟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协同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资金成本和过程成本等等。

3、降低内部组织成本。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实行各成员伙伴间的经营信息共享,从而让成员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及时获得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的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动,降低组织管理所需的信息费用,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监控效率。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业务流程合理化,节约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避免信息在供应网络中传送时产生冲突,从而提高响应能力,提高顾客满意度。

4、提升企业的可持续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产生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擅长的核心业务上。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企业的运行机制,更表现为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提升。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信息共享、同步化运作及业务外包等策略和手段,使供应链核心企业有精力从事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专注于核心能力的提升。同时,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可以专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通过专业化和规模化而获得规模经济性。企业在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供应链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1、创新管理观念。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组织的传统观念。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特别是企业决策层的思维和观念对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对企业进行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在组织架构上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如果没有职能部门的协助,实施供应链管理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企业应把供应链看作一种股东价值和竞争差异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将其列入经营战略;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专业技能纳入自己的资源范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同步化运作提高企业和整体供应链的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确定合作准则。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赢利和客户满意度。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在正确进行自制与外包决策的基础上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凸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核心企业要加强面向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供应链企业间的同步化运作和资源整合,以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还应努力增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3、加强信息技术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更有效的客户需求预测方式的出现,使企业直接从产品消费场所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并直接对市场作出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货物流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充分整合供应链各企业的数据、知识等资源,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共享,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物流运作,加强供应链的整体实力。第三方物流要与供应链所有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真正节约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4、营造供应链文化。共同文化的凝聚力在供应链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企业持续推动和改善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常常将企业文化作为连接节点企业的纽带进行倡导并推广。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其影响力把企业的价值观辐射到其他企业中,形成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把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供应链本身的特点相结合,进而形成整个供应链的文化。供应链文化一旦形成,便比企业文化具有更广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得供应链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它把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联系在一条链上并对之优化,从而建立起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L.费希尔:合适的产品供应链[A].价值链管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约翰・科伊尔: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张秀萍:供应链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罗青军、朱明伟:基于客户联盟的顾客价值创新流程重塑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 刘卫民、陈继祥:价值创新的市场利基识别研究[J].工业工程,2004(11).

第7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发展措施

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成为西方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和重要的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银行主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征明显,银行通过大力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贸易金融业务创新,既能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全面、充分的金融服务,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使投资、生产、销售活动更加顺畅,又能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由于我国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采购中心,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金融业务发展日趋旺盛,且国际合作也日渐增强,为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和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研究、应用,各类银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不断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以此来不断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1. 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各类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侧重点,例如广东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比较早开展货押业务的银行以货押业务为主打产品,结合物流公司的专项服务,为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再例如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兴业银行,其主要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不同环节提供一系列服务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电子银行市场领先者,着力打造基于其技术平台优势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概念。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率先提出“1十N”模式,通过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渗透,开发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市场。

虽然各家银行在产品名称、产品组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核心客户解决方案、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或三个方案同时组合运用的模式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整体需要。同时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存在共同之处:

1.1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家商业银行关注、争取的都是供应链中的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优质动产(例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利用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产品尽可能的满足各个节点企业的金融需求,力争为链条企业提供整体的结构化金融解决方案。

1.2各家商业银行在自身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伙伴(例如: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针对物流与供应链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物流、保险的业务优势,结合银行融资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是银行产品销售的一个渠道,也是代表银行执行监管的重要角色,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是以各自经营范围、业务优势为出发点,形成互补,交叉销售,在降低风险或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1.3在国内金融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找建立在自身经营特色基础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属于发展初期,银行主导特征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揽的带来综合性收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1.4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与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多是运用“1十N”模式进行。所谓“1”,是指在链条上,拥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核心企业,“N”是依附核心企业存在的其他企业。银行通常采取以满足核心企业需求为业务突破口和融资风险控制点,通过提供核心企业解决方案、对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对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的产品及其组合,实现贸易融资规模扩大、客户批量增长、服务行业不断拓展等经营目标。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措施

2.1选择重点行业实现业务突破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在贷款支持民生行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重点行业的贸易行为辅之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方案进行全面支持。以支柱性行业为突破口,选择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向重点客户上下游进行渗透,有效实现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及客户结构的调整。

2.2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扩展

每个商业银行都具备比较优势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传统优势业务,但单纯的国际结算客户,在办理贸易结算、融资时,银行提供的服务多数集中于结算方式上,或者某一环节的一个贸易融资活动。如果能将客户贸易整体考虑,提供连贯的国内、国外整体贸易金融服务,既能综合节约财务成本,扩大贸易机会,又能不断提升银行综合服务水平。因此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的壮大,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基础产品销售为主,有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基本都销售涉及贸易交易的各个阶段的融资产品:如装运前融资、货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通过上述产品,基本满足核心客户、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不同业务需求。在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基础产品的销售,包括供应链产品、结算产品、保函产品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与创新。

2.4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金融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也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银企直连等电子化的服务,希望以此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尽可能降低客户的操作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如何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不同信息平台、信息主体,充分实现各平台的信息共享、互补、监控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业务需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存禄,黄培清.供应链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平衡计分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同其他成员企业(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端)进行交互的窗口和界面,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优劣不仅对企业自身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相关组织的运作。物流与供应链绩效的评价跨越了单个企业界限,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这从根本上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供应链绩效评价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以整合的观点研究企业供应链绩效,有助于建立信息共享的渠道,实现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达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企业供应链绩效分析

供应链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主导企业供需关系为依托,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协同竞争和共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应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设计,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一)企业供应链评价的目的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必须进行绩效评价以监控供应链的表现,并为管理者提供正确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管理,而不是基于所有制的控制管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强调供应链的持久和稳定性的绩效,而不是强调短期、企业级的绩效。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在整个最佳供应商选择流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供应绩效评价是供应商跟踪评价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供应商绩效的评价,掌握供应商发展的动态趋势。

(二)影响绩效评价的外部驱动力

1、行业特征。就不同的范围而言,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行业特征使得供应链管理在绩效的考虑角度差异很大。在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从侧重于采购过程及物料管理,并将其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而在仓储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则偏重于运输和物流管理。

2、竞争者。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为供应链在竞争过程中保持独有的竞争优势。竞争者的技术优势、产品以及流程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都成为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长期驱动力。

3、技术。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在产品、服务以及信急流上对供应链的绩效的产生影响。先进管理技术的不断推进使得供应链管理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得以提高管理绩效,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集成也将信息的滞后和扭曲问题降低到最小。

4、客户。客户作为供应链市场导向和利润来源,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驱动因素。客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要求、不断降价的要求和消费的偏好,都增加了供应链在运作成本和生产周期上的压力,同时产品的质量、计划的柔性不能有丝毫的下降。

5、经济以及社会环境。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经济前景和政治环境。经济压力通常会迫使供应链降低成本以而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降低成本。

三、平衡计分法

平衡计分法即平衡计分方法,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平衡计分卡是1992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国际方案总裁戴维・P・诺顿设计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策略性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它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

国内学者将平衡记分卡法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从客户、内部运营、学习及创新、财务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供应链的绩效,以寻求财务收益与非财务收益之间的平衡它不仅能够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集成的绩效,而且能够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情况和供应商、制造商及顾客之间的关系。

(一)客户角度

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必须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平衡计分法给出了两套绩效评价方法:企业为客户服务所期望达到绩效而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客户保有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等;针对第一套各项指标进行逐层细分,制定出评分表。

(二)流程角度

流程角度是平衡计分法突破传统绩效评价显著特征之一。平衡计分法从满足投资者和客户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价值链上针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4种绩效属性:质量导向的评价、基于时间的评价、柔性导向评价和成本指标评价。

(三)改进角度

改进角度为其他领域的绩效突破提供手段。平衡计分法实施的目的和特点之一就是避免短期行为,强调未来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设备改造升级,而是更注重员工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投资。

(四)财务角度

企业各个方面的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企业所有的改善都应通向财务目标。平衡计分法将财务方面作为所有目标评价的焦点。如果每项评价方法是综合绩效评价制度这条纽带的一部分,那么因果链上的结果还是归于“提高财务绩效”。

四、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Kaplan和Norton发明的平衡计分法,从供应链流程指标、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指标4个方面建立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供应链流程指标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只有相关协作方团结起来共同做出改善的努力,才能产生巨大的协作力量。而这种改善在流程上体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基于流程的绩效分析,可以高效地找到流程改进的关键点,并共同做出努力。

供应链的流程指标主要反映了供应商的流程响应能力,确定如何能够在合理的成本下,以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因为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分布在业务流程上是分散采购、集中制造,还是集中采购、分散制造,都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而不同的市场层面也会使业务流程在设置上会有相当的差异。供应链绩效所关注的方面也是由于流程的差异而有所差异。该类指标主要包括:

1、产销率指标。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

2、配送效果质量。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在顾客的满意程度。

3、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4、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其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二)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可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当供应链伙伴目标得以实现之后,供应链应该取得财务上的成功。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得成本大为降低,提高了边际收益率;现金流得以更好的优化,获得更高的收益和资本回收率。本文将财务评价的基础建立在现金流的驱动上,把驱动现金流的行为和流程作为主要目标。

1、供应链成本收益率。该指标由客户的利润除以在此期间使用的供应链的平均资产,它反映了使用其资产的增值性绩效的大小。

2、现金周转率。其是联系供应链的整个流程的关键指标,评价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现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制品、完工产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

3、供应链的库存天数。反映了资本在供应链运营中的库存形式的占用天数。它等于某个时期的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形式占用的时间。

4、客户销售增长以及利润。其表现为主要客户在供应链产品上的年销售收入和利润率增长。这类指标反映了供应链下游在以下3个主要方面的绩效:客户的销售量按年增长的情况;对于特定客户服务所获的收益随着合作关系的增进而进一步提高的情况;接受服务的基数增加的情况。扩大销售量,增加新的客户都将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

1、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在完成客户订单过程中有效的增值活动时间在运作总时间中的比率。其中包括两个指标:供应链响应时间和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

2、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供应链响应时间。该指标体现了减少供应链内部运作的非增值时间和流程浪费的空间的大小。通常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传递空间和时间很大一部分为非增值活动所占用,很多资源被浪费了。

3、库存闲置率。库存闲置率即供应链中库存闲置的时间和库存移动时间的比率。其中,闲置时间包含以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不同形式在供应链运作中的总停滞和缓冲时间。库存移动时间则是指库存在加工、运输、发运中的总时间。该指标表现了库存在整体运作中时间占用,提供了库存经营效率的提高空间。

4、供应链生产时间柔性。该指标定义为由市场需求变动导致非计划产量增加一定比例后供应链内部重新组织、计划、生产的时间。

5、供应链物流总成本。供应链物流总成本是对物流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和成本集约性的考察。它包括了采购、库存、质量、交货失误等方面的内容。

(四)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指标

1、专有技术拥有比例。该指标反映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产品指标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准高,核心竞争力强,其产品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

2、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是指企业(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提供新型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供应链)的新产品(服务)设计、开发能力越强,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也越强。

3、员工建议增长率指标。员工建议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供应链)员工向公司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数量与上一评价期相比的增长率。该指标值与企业内民主管理意识、员工的参与意识成正比。

五、结论

本文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为核心,以均衡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保证企业供应链总体方向的正确性,并保证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实现基于评价的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钢,高杰,孙林岩,杨洪焦.供应链绩效评估在国内企业应用现状及体系研究[J].管理百科,2007(5).

2、汪方胜.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J].物流科技,2008(5).

3、于晓胜.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第9篇:供应链产品创新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产生原因 业务模式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3] 赵莉 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