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科研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龙头,是高校的师资水平和研发能力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不仅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发动机。加快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更好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一)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的现状
利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粗略统计,2005年至2009年10月,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文章累计为494 227篇,而贵州各高校发表的为2 462篇,所占比重仅为0.50%。由此可见,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队伍的学科研究成果相对于全国该学科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
(二)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现状的原因分析
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队伍的学科研究成果与全国该学科的发展水平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分散的师资力量制约了学科研究的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学术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是制约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纵深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于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师资分散于各高校,且教学任务繁重,学科研究力量不足,加之财务管理师资队伍专业研究方向比较松散,对研究方向没有很好的凝练或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没有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也就没有形成独特的学科研究优势,这些都是制约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2.各自为阵,交流不畅,不能形成合力推动学科发展
由于师资力量分散在各高校,没有形成必要的交流机制,既不能形成学科发展必需的学术氛围,又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所必需的研讨效应。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既不能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不利于相互借鉴研究成果,使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无法合力完成。
3.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导致该专业设置数量和学生培养规模成倍增加。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质量状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但社会用人单位也认为,由于高校教学不能贴近社会需求,高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不能适时推出紧密联系实际、紧跟社会节拍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学与经济社会实践的结合欠紧密。这是高校学生不能客观了解、认识、分析、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
(一)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校改革和发展目标,财务管理学科发展应该以完善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保障,以凝炼学科方向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桥梁,加强财务管理研究,拓展研究领域,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形成学科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服务。
(二)学科发展规划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中,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动态需求状况,这是确定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二是根据既有的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学科研究传统、学科研究优势以及现有的支持性学科研究资源,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及其目标。
(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前提下,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未来期间,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科研究为龙头,掌握财务管理学科领域发展动态;根据自身不断积累的学科优势,凝炼财务管理学科方向,把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成为省内知名的重点学科直至全国,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与地位。
拟分两个阶段实现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2010-2014年,以实现省内知名重点学科为阶段目标,以建成培养具有创新性精神的财务管理人才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形成贵州高校财务管理教师队伍资源共享为桥梁,以围绕财务管理学科领域关键问题,开展超前、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众多较高水平的成果为标志,在进一步发展和积累本学科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省内重点学科。
第二阶段2015-2019年,拟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基础上,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重点学科。
三、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学术科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1.打造科研平台,组建财务管理科研团队
制定并实施高校科研团队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管理办法,打造科研平台,组建贵州高校财务管理科研团队,整合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资源,共同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
首先,由贵州省教育厅为主导,制定贵州高校学科科研(共享)团队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管理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各高校进行相关协调,推动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合作,成立财务管理学科科研(共享)团队。在争取贵州省教育厅和有关高校的投入外,学科团队也可努力拓展筹资渠道,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筹得一定的经费用于学科研究。
其次,加入学科科研(共享)团队的高校要定期举办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动,轮流举办学科发展论坛和学科发展研讨活动,就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联合开展研讨。通过充分发挥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优秀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对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指导、推动作用,以资源共享方式,打造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平台,将会对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在未来5年,按照教师教学领域和学术科研积累背景,组建财务管理与金融学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术科研团队,有效开展社会迫切需要的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资本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2.组建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机构
在打造科研平台,组建学科科研团队的基础上,为彻底改变教师科研单兵作战,领域分散的不足,应该根据条件和时机设立几个常设的研究机构,在未来五年内设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研究所、财务管理与金融研究所等学科研究机构。其中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研究所为基础,成立财务管理咨询类公司,将主要在财务管理领域为教师科研拓展空间。各高校可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轮流到咨询公司兼职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咨询工作,既可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能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申请各项横向、纵向课题,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财务管理咨询服务。
(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学术科研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1.柔性引进活性人才,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
由于岗位编制和时间的因素,同时基于教师队伍结构弹性的考虑,可以通过柔性引进活性人才来扩充教师队伍。即:聘请来自于高校外部的实务部门的活性人才――重点聘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企业财务部门等实务界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担任学科建设、发展工作。活性人才的引进,一是推进学科研究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作用。为此,在2010-2014年,通过完善有效发挥活性人才作用的有关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加大柔性引进活性人才的力度,以相互的交流和共享提高财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整体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水平。
2.加强学科研究的学术交流
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力争每一年举办一次具有一定水准的财务管理学术研讨会议,以展示财务管理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和增强与同行的交流。聘请在学科领域里国内外知名教授、成功财务经理来校做学术交流。与此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加入有关财务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在经费上、时间上予以必要的保证和支持。
(三)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规划实施方案
1.建立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并利用实践成果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和财务管理研究的针对性,还能不断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距离,使研究课题更能反映社会实践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针对性、适应性。
在2010-2014年的发展阶段,实践性教学将是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服务于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进一步搞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贵州高校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着力点。有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的财务管理模拟实习中心,并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配置企业财务资讯分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形成综合模拟实验体系。
在2015-2019年建成一个财务公司经营业务操作模块、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项目管理操作等综合财务管理业务的模拟实验体系,使学生从整个综合财务管理业务模块的培训中,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训。
2.切实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适时使用较高水平的、本土化的财务管理案例集进行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实践”的氛围,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善于营造能刺激学生创新的思维环境。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对案例要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把握学生发言的动向,并能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明辨事非,在讨论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力度
第一,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与有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科目保持适当的一致性。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参加有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检验专业水平,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二,高年级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到各类企业中去承接中小企业的财务情况分析、诊断,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让学生通过处理有关问题,培养他们的专业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第三,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过程中,应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毕业论文选题应选择实训类课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通过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去验证其基本知识的运用情况和专业能力的高低。
总而言之,学科发展规划是对学科系统复杂性的解读和正视,是对高校学科系统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的认识和界定,是对高校学科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和飞跃。因此,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贵州高校学科管理理念变革和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33-38.
[2] 杨克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18-19.
关键词:大学;发展规划;执行困境;财务帐;发展资金;经费预算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2-0076-05
Calculating the Financial Accounts: Cracking th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of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GUO Hua-qiao
(Department of Strategic Plann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Hubei, China)
Abstract:Although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a university is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cannot be performed effe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execution. This paper, taking a good “financial account” as the initiating point and Y University ― one of the national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and the advantageous innovation platform’s key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 as an example, determined the main funds income and running costs of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by analyzing the school’s financial situation at the end of the “11th Five Year,” and thus derived its development fund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budget funds shall be compared with the funds focusing on the planning tasks, and when the two are in a negative phase relationship, it is imperative to adjust the strategic planning timely, broaden the income sources and reduce expenditure to raise funds, or increase the “short board” investment of schoo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like. All these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olv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Keywords:univers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trouble; account of finance; development funds; appropriation budget
高校发展战略关乎学校长远、健康的发展。为完成发展战略目标,大学通常将学校长期性、整体性发展目标分解为多个五年目标任务并纷纷制定五年规划,作为指导学校有步骤、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任务的纲领性文件。高校发展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高校自身各方面因素,其中财务因素不可忽视。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能“天马行空”,要充分算好“经济账”。许多高校编制的发展规划往往不能执行而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发展规划与财务资源相脱节是其重要症结之一。科学编制高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必须算好财务账,在明晰高校财务资源的基础上让规划与财务预算深度契合,可提高规划的效能与执行力。2014年是大学“十二五”规划执行的攻坚之年,调研发现:大学发展规划执行较好的学校往往编制规划前摸清了“十一五”末的家底,准确评估了“十二五”目标任务的财务预算,即算好了财务帐。
一、高校实施发展规划面临的困局
很多高校实施发展规划面临困局,表现为规划目标太高,发展规划无法实施成为空头文件;而规划目标太低,则造成现有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长远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规划并没有发挥其应发挥的纲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其制定就变得毫无意义。
(一)规划目标太高,易成为空头文件
一些高校规划编制完成后,到了实施阶段才发现无法执行。这与其规划产生过程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编制规划时,领导对学校发展规划的不够重视或把规划看作是一种临时性的任务,常常是调一些文笔好的人临时组建一个写作班子,更有甚者干脆委托一两个人闭门造车。这种纯属应付上级、拼凑起来的“秀才文章”,自然一出炉就失效;此外,导致规划目标太高的另一种原因就是一些规划的编制者好大喜功,属于“激进派”,不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盲目估计未来形势,常常大胆地勾勒出一幅“看上去很美”却不着边际的蓝图,更无足够的财力去实现它。规划也就成为挂在墙上,喊在嘴里的东西了。
总之,一份师生员工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的学校发展规划,必然导致其效用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成为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规划目标太低,适应不了形势
相对于“激进派”而言,编制学校发展规划也会遇到一些“保守派”。他们一想到学校背负的几亿元的债务,就如临大敌,一心想着先原地踏步、咬紧牙关把债务还清。这样必然导致编制出来的发展规划目标太低,一两年就完成了“五年”的发展目标或故意放慢发展脚步,其结果均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正如那个很老的故事:中国老太临终钱才攒够买到房子,却没住几天;外国老太去世前,终于把房贷还清了。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高校的理财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抢夺优质生源的情况下,必须学习外国老太的处世哲学,提高理财能力,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蓝图。
二、探寻造成高校发展规划实施困局的诱因
高校应把规划看成是纲领性文件,用来指导高校自身的行动。我国高校规划编制工作起步较晚,制定过程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把经常性的规划制定看成是一次性工作;二是把动态、过程性的规划制定看成是静态、终结性的工作;三是把长期性的规划制定看成是临时性工作;四是把指导性的规划制定看成是指令性工作;五是把研究性的规划制定看成是经验性工作。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发展规划常常与学校的财务资源相脱节。表现为规划编制没有和学校财务资源相统一;规划执行、学校预算分配未以规划目标作为分配的依据。
一份离开财务资源支持的规划,其执行力不言而喻。高校发展规划是关于学校发展全局的、整体性的长期战略行为,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发展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财务因素,不能脱离财务的约束。规划制定后,要使规划对高校的发展真正起到支撑作用,还必须充分利用财务资源把规划落到实处。
三、“十一五”期间高校财务来源分析
高校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要与学校财务资源深度契合。首先,必须了解“十一五”高校财务构成情况。这里以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Y大学为例,列举“十一五”期间经费的来源类别。见表1所示:
从表1给出的Y大学“十一五”期间经费来源情况可见:Y大学近五年总收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以及其它收入;各项收入来源中,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以及“211”工程三期拨款并不能被高校控制,高校只能被动接受,所以高校应更加关注科研收入、社会捐赠、附属单位缴款及其它收入。各项收入的具体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显示:财政拨款逐年增加,是主要的收入增加来源;教育事业收入有所波动,2010年有明显增加;科研收入及其它呈直线上升态势。同时,“211”工程三期拨款、社会捐赠及附属单位缴款数额较小且不稳定。以上表现折射出该校社会捐赠薄弱,校友工作有待增强;附属单位缴款萎缩,说明产学研亟待加强,科学研究要尽快转换生产力。
从图2可看出Y大学财务来源构成和比例。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是高校主要收入来源,两项总和占比很大。2006年这一比例为94%,及至2010年这一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比87%。科研收入、社会捐赠、附属单位缴款三项总和占比不到5%。
通过以上对Y大学收入来源的分析,说明Y大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收入来源,增加总收入,也就是增加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优化收入结构,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可控收入来源(科研收入、社会捐赠、附属单位缴款及其它收入)。
四、编制“十二五”规划需算好财务账
高校发展规划与财务资源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发展规划编制与执行需受财务资源制约,若编制规划时任意勾勒“美好”蓝图,则执行规划时难免要捉襟见肘。科学准确的测算规划期间可利用财务资源主要指发展资金,则可使规划编制与执行做到有的放矢,充分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闲置造成浪费[1]。另一方面,财务资源又必须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围绕学校发展规划执行来调配资金使用方向和相关工作事项的投入额度。编制学校财务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统筹安排、优先保障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财力和物质资源,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使预算分配方案保证发展规划目标如期完成[2]。因此,规划编制与执行必须算好财务帐,提高发展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下面继续以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Y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如何算好财务帐,破解规划执行困境。
(一)“十二五”期间,Y大学主要收入
“十二五”期间,Y大学主要收入情况如表2所示,Y大学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科研收入总量呈增加状态。因此,“十二五”期间,这四项将会保持稳步增长,为学校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若“211”工程四期能立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将获得经费支持,则Y大学发展将会迎来更多机遇和财力。
(二)“十二五”期间,Y大学主要支出
高校办学成本构成项目是指构成高校办学成本的费用类别。为了正确进行成本的核算,必须对各种费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学者将高校办学成本划分为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3项[3](见表3)。这一成本项目设计与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相一致,操作性强,对高等院校编制经费预算,考核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效益,而高校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其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校长远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前文针对Y大学的收入来源所述,Y大学应尽量增加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这也是提高高校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成本管理,降低办学成本,压缩各项管理费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现有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三)“十二五”期间,Y大学重点规划工作经费预算
“十二五”期间,Y大学重点规划的工作主要有10项,各项重点工作内容年预计投入即所需发展资金分别赋予变量如表4所述。表4能使我们对所需发展资金总额及结构有充分的认识。
说明:Ci表示Y大学落实规划任务所需投入的经费预算变量。以“十二五”期间,规划确定的应重点完成的十大重点工作为例。其中i表示工作内容,C1~C10直接依次对应“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教育与交流、校园文化建设、内部管理与服务、办学条件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民生建设”10个预算变量。变量用下标区分年份。
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充足的发展资金作保障,发展资金落实不到位将影响战略的实施;发展资金使用效率又影响着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若资金充足,使用效益高,则高校发展战略能顺利实施或提前完成,可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而若发展资金不足,利用率低,就需要适当调整战略目标,改革资金管理与使用办法。因此,高校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前一阶段的战略实施完毕后,也应该同时进行财务工作的评估,看其是否达到与战略匹配的程度,再判断能否实施下一阶段的战略。这个过程是财务资源与发展规划不断调整,不断契合的过程。
由表2、3、4所得:2011年重点规划工作经费预算(∑Ci,2011)应与当年主要收入(∑Ai,2011)减去当年主要办学成本(∑Bi,2011)后所剩发展资金相匹配;2012年重点规划资金经费预算(∑Ci,2012)应与当年主要收入(∑Ai,2012)减去当年主要办学成本(∑Bi,2012)后所剩发展资金相匹配;2013~2015年简化表达即为:∑Ci,2013(∑Ai,2013-∑Bi,2013);∑Ci,2014(∑Ai,2014-∑Bi,2014);∑Ci,2015(∑Ai,2015-∑Bi,2015)
关键词: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 科研战略 对比研究 现状 意义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科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学研究,是推动教师跟踪应用技术的世界发展前沿,提升自身工程技术素质,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
一、目前国内外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现状对比
(一)国内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初始阶段,学校还处于转型期。目前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采取与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区别不明显的普通高校评估标准;二是其现行的招生制度、教师聘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等受到制度的制约。这些问题严重阻滞和影响了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发展。针对目前现状,我国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只有转变办学理念,彻底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才是学校的根本出路,国外应用技术高校发展的良好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较好的借鉴。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其“十二五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建设国际合作联合研发基地,对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国外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历经几十年,发展比较成熟,在办学定位、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取得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国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发展刚刚起步,具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和战略部署,只有综合分析,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才能提出适合我国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发展之路。
二、中外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科研战略对比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中外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历史沿革、地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对比研究,找出中外应用型高等院校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的差别
指导思想是科技规划制定的灵魂和基础,取决于制定主体对科技发展规律、现状、趋势的认知,对高等院校主客观环境的全面分析和对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愿景。可以说,指导思想是科技活动的基础,贯穿于规划的整个过程中,起着确保选择和决策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导思想对高等院校的科技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它结合了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方向、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指导思想,指导高等院校职能的发挥、管理制度和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并及以此为指引,科学、审慎地确定科技发展的目标、战略和主要任务,最终促进高等院校职能的发挥。
(二)通过中外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科技发展规划具体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国内外应用型高等学校科技发展目标的差别
高等院校科技发展目标是对高校科技实力的一种综合评判和未来科技发展前景的一串描述性、预示性数据,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不是凭主观判断的,而是由一套指标体系和合理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出来的。各种指标的比例,都影响到最终的高校科技发展实力、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创新能力乃至竞争力。发展目标则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取决于高等院校在明确位置、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准确而有特色的发展定位,体现学校的使命和发展愿景,这个定位决定了科技规划的目标,进而决定了科技规划的发展战略。科技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制定和实施科技规划的核心,决定了高等院校的科技发展战略,从本质上来说,发展目标的确定是高等院校在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发挥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政策的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和控制功能的充分体现。因此,构建一套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科技发展目标,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通过中外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科技发展规划具体指标的对比研究,从各项具体指标上分析其发展途径的不同
发展途径是高等院校在规划期间对自身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部署,是对科技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具体阐释,包括立足于国情、区域经济、科技状况和自身的发展需求,确定若干重点学科领域,掌握若干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并对基础研究和相关前沿技术做出超前部署,提高创新能力,引领区域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发展途径是在符合科技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基础上,围绕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和地方产业的需求来部署,发展途径的确定涉及到很多学科领域和利益相关者,在具体应用时发挥了高等院校的各种优势。发展途径能够确保高校科技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针对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并根据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结语
因此,通过对中外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科研战略的对比,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大力提高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整合其科技资源,发挥其科技与产业优势,促进其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早日实现国内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建设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Federal Ministry for Education.The Arts and Culture in cooperation with Federal Ministry for Science and Research,2013.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到2010年,科技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原则上不得少于2%。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对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实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支持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外、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机构改善研发条件,提高研发水平。
(三)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时按照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所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省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到2010年“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达到300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
(五)优化整合科研机构资源。科技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科研机构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允许科研机构并入高校。对于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经济社会效益较低的科研机构,经评估后予以兼并。
(六)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发展和改革。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科研机构的运行经费、科研业务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每年重点改善一部分科研机构的条件,配备关键试制设备,提升中间试制水平。对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科研院所用于发展。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一并参加全省事业单位改革,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
(七)强化农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作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与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奔小康科普书屋和乡村大院为载体,实施科技惠农“五个一”工程。
(八)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机结合,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负责谋划和推荐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充分发挥省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各级研发、工程和技术中心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注重军工和民用技术的有效对接,实现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突破。对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荐并依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的科技项目,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优先立项给予资金支持。对自主研发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在实施产业化中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支持。
三、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九)加强科技园区的规划和指导。省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科技园区发展、科学定位科技园区职责,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所在地各类科技园区投入,在制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工作,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十)重点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以**、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将所在区域内的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等
统一纳入园区的服务范畴。重点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园区具有产业特色的研发平台,重点营造园区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文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高新技术产值要达到3500亿元以上。
(十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航空汽车特色产业基地、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新药研发生产基地、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钛合金科技产业基地、硅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作为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的重点。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进入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各级政
府和部门要优先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各有关部门要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好跟踪服务,适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引导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人才向产业基地集聚。
(十二)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各市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0年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地覆盖率100%。各级政府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和公共技术平台。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将以省市共商方式给予支持。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三)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以省级市场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省外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来我省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十五)实行产业化科技成果认定和奖励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评价、认定和公示制度。到2010年,优选100项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并对其产业化过程给予贷款贴息。对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同级财政可按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奖励给科技成果持有者。
五、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十六)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以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实施“科技创业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实施“科技经纪人团队计划”。省政府将逐步提高高层次专家津(补)贴标准,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于组织院士、高层次专家学术休假、学术活动以及从事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
(十七)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期权、期股奖励和企业年金制度。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省人事部门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获得发明专利等条件,作为科技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量化指标,予以优先考虑。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独资)在实施股份制改造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在前3年国有净资产经营性增值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各级人事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工资总额、户口等限制,实行特事特办。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地政府可以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创业资助;对引进的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由所在地政府择优给予一定科研启动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博士生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适当提高在站人员资助标准。
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十九)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科教领导小组要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优先安排科技事业发展资金。省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科学事业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增加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省科技产业211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坚持投入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改革和强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的新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省各类科技经费要按照六大科技专项集中投入、重点支持。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跟踪问效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综合经济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各部门低水平重复立项和浪费资源。
(二十二)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2008年以前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本意见之日起3年内,对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率上调10%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企业,支持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省科技企业贷款年递增率20%以上,作为省政府每年实施奖励的重要考评因素。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创办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本地科技企业投资额年递增超过10%的省内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风险补贴资金奖励给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二十四)完善科技创新贷款担保
制度。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完善科技投资贷款担保机制,加快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在简化担保程序的同时,积极尝试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作为反担保手段。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类企业融资担保中产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高校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服务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05年以来,安徽省教育厅先后与宣城、安庆、巢湖等市政府联合举办了4次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在前4次活动的基础上,今年6月24日,省教育厅与省科技厅、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皖北地区产学研合作活动,淮南、淮北、滁州、阜阳、宿州、亳州等7市政府共同参与。几次产学研合作活动,先后有70多所省内外高校的1400余名专家教授深入到各地企业和农村,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累计签订产学研正式合作项目680多项,校企双方投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经费近2.6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把高等学校中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引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安徽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推动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教育为安徽崛起服务的一项具体行动。
省教育厅对产学研合作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发动和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扎实。一方面,各市政府面向本市大中小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广泛征集技术需求难题,产学研合作技术研发类项目全部来自于企业和农村的实际需求。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及时将各市汇总的技术难题需求通过网络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并组织相关学科专家教授主动与企业进行洽谈对接;另一方面,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精心遴选了120多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由市政府和科技部门向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推介。每次产学研合作活动,都经过了半年多的前期认真洽谈、对接,然后再举行正式签约,并纳入省教育厅项目立项,进行规范管理和跟踪检查。
二是参与单位众多。不仅安徽境内本科高校全部参加,合作市的大中小企业和农村科技大户广泛参与,而且部分省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也积极参加。
三是合作内容和形式丰富。既有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方面的项目,也有校企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的项目,还有市校、县校产学研方面的全面合作,涉及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天门;政府作用;产学研;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47―02
1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天门市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62亿元,增幅达19.1%,占GDP比重达7.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1%。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新三板后备企业9家,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科技企业。如先进制造领域的天门泵业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冶炼、铸造和机加工为一体的高端水泵制造产业链;天门纺机是国家首批定点生产棉纺并条机的重点企业,建有“全国纺织新型并条机技术研发中心”,整体技术已达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益泰药业是全球肝泰乐最大和质量最佳的生产基地,华世通生产的非天然氨基酸产品与人福成田生产的足光散、阿昔洛韦乳膏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列全国同类产品前茅;农业领域的华丰农机,成功探索了水稻轻简化种植技术创新和经营组织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
科技投入增长趋势图
1.2工业园区加速发展,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目前,天门市拥有包括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天门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岳口工业园在内的“一区三园”。其中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已形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建有医药化工产业园、生物产业园、机电汽配产业园、东湖高新区天门产业园、台湾工业园等五大“园中园”;天门工业园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环保和生物能源、现代物流产业;岳口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龙尾山工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铸造及石油特种车产业。据统计,2013年底,四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266%,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70%以上;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17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00%;2011-2013年,四大工业园区内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市申请总量80%。目前,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1.3产学研合作初见成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坚持“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技术发展路线,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省农科院等1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市校合作协议,聘请高校专家学者到天门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联姻,全市已有58家企业与3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有1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2014年,天门市政府又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全市重点科技企业入驻研发中心,打造了技术孵化在高校、成果转化在天门、技术成果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目前,全市已有院士工作站2家(天瑞电子、宇青环保),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46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11年至今,全市共获得省级科技奖励6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8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47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
1.4投融资平台陆续建立,发展资金持续补充
鼓励投融资机构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作为省级科技孵化器的天门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5万平米,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天使投资、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一系列创业辅导服务。2014年,天门市政府与楚商先锋共同发起设立首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其中政府出资2000万元,采取市政府参股楚商先锋(武汉)创业投资中心,实施有限合伙的运作模式,基金规模计划达2.1亿元人民币,优先支持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此外,为支持天门市科技园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进青岛福元运通投资,成立了天门市天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5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近年来,天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个跨越”,着力建设“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5.19亿元,同比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18亿元,同比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27亿元,同比增长13.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市州前列。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天门市技术创新示范市建设实施规划》、《天门市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天门的决定》、《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关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天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推进政府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2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2.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尽管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不到其中一半,而且大企业数量不多,目前天门市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二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不强,重点产业的主导产品中,原料、半成品等投资类产品较多,终端消费类产品较少。
2.2产业园区建设较为滞后
目前,全市“一区三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还不均衡,一些产业园在产业规划、功能定位方面未能充分体现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主导产业雷同现象突出,交通道路建设落后,工农业、生活废水随天然水系排向汉江,资源与环境压力日趋增大。
2.3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
虽然天门市近年来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天门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限制,人才交流机会和渠道相对偏窄,对于掌握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此外,大部分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导致本地人才流失严重。
2.4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天门市近年来在增强科技意识和改善政策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市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面向特色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创业中心、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科技金融服务还处在启动阶段,对外引资、引智、引商的吸引力不强。
3关于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快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5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发展的思路、路径和目标。根据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从政策、技术、人才、平台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强化科技部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顶层设计作用。
3.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整合科技、发改委、经信委、环保等部门的专项经费,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是对全市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予以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在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作为政府引导基金,联合金融、投资机构共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3.3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以重点产业为基础,加快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各科技园区率先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奋力打造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天门高新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将龙尾山工业园打造湖北省最大的石油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在岳口工业园打造产业链完善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推动天门工业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物流产业基地。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规划。目前,正是各级各类高校“十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即将届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之时。如何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考虑正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考虑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大学各相关利益群体对大学的需求和期望”,①从各自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真总结“十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分析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深入剖析学校在“十五”发展期间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困难以及“十一五”发展所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学校“办学理念、优势和风险意识”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基础、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学校战略规划,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当下我国高校所要共同应对和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战略
特色化与综合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首选战略。
(一)创造特色,强化特色
营建特色、强化特色,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就国外的大学而言,无论是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1iberaleducation),还是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或是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特色;哈佛大学建校300余年,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及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等等。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连的。
就国内的大学而言,追求特色、选择特色、设计特色等,亦有着优良的传统。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率先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收并蓄等办学理念。建国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由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是极富特色与个性的发展战略。
概言之,世界各国的大学形形式式、种类繁多,但无论是总结其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是探索其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维特维新,走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型的发展之道都是其优选战略,既是其工具理性层面的生存战略,更是其价值理性追求和哲学方法论导引层面的发展战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仅是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其长期的战略选择。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从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人手,对学校的总体实力做认真的盘点性工作,进而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优势、强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项目、领域等进一步做强、做特,以特制胜,创构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特别出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及其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直至占有学科与人才的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统筹兼顾,综合提高
从另一角度讲,注重学校的整体联动,走综合化发展之路,亦是该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和指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逐渐兴起对大学的评价与排名,较有影响的大学(本科教育)评价,包括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英国的《泰晤士报》(Times)和《卫报》(Guardian)、加拿大的《麦卡林》(Macleans)、日本的《钻石周刊》、德国的《明镜》等报刊每年一度的大学排行。概括起来,国外大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学术声誉、科研水平、教师资源、教学质量、学生情况、财政资源、捐赠情况、留学生等。
国内大学评价稍晚于国外,比较有名的评价机构主要有,香港网大、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校友网等几家。综括起来,国内各评价机构对大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声誉;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录取分数(生源)、毕业率、继续深造的比率、毕业去向等;教师资源,包括博士比率、教授比率、生师比等;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等。
不难看出,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都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情况、教师资源、教学质量、科研情况、财政资源、学术资源等通用性指标参数。虽然,这些评价指标还在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追求好的排名,但无疑,这些指标对其谋划“十一五”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各高校研究制定“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应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参数,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与科研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校园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基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教育交流等方面实现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以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二、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与整体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优选战略。
(一)重点突破,为所当为
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高校的整体而言,只有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学校和学科,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赶超世界一流,或在某些领域抢占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高地,跻身国际同类高校、同行学科前列。对于国内各高校而言,也只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效益以及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确定“十一五”发展战略时,各高校应自觉掌握和运用均衡的相对性和非均衡的绝对性的客观规律,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可以支配或影响全局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项目和领域作为增长极,力口以重点建设和发展,以实现其非均衡超常规的发展。
(二)整体协进,和谐发展
强调非均衡发展,更多的是从发展战略或是发展路径上考虑,其本旨仍在于冀望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学校全局的均衡发展。各高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既要注重守正出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又要注重整体联动、协调一致,向着科学、理性、和谐、全方位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从学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层面考虑,还是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子规划、专项规划与学校各分院(系、所等)的分规划等战术规划角度考虑,都要求以对“十五”规划及其执行情况的监控与总结为基础,认真盘一盘各自的家底,看看其办学规模、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校园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等,有多少存量,块头有多大,与省内、国内同类兄弟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相比,与国外同行学校、同类学科相比,哪些方面强和弱,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居于什么地位,发展空间与前景、趋势如何;看看还有哪些空白,通过挖掘或整合现有的力量或适度引进资源、增加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就可以上马和在较短时间内见效的,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保住优势和形成特色,哪些方面进行纵比可以上升几个台阶,哪些方面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赶超国内或国际一流,等等,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十一五”发展的总规划、子规划和分规划。
要坚持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功能的均衡协同发展,确立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以及调整结构类型为发展、追求效率效益同样为发展等发展观,既要有选择地注重量的扩张,开辟新的学科、专业、课程和项目,力争把蛋糕做大,以增加总量,又要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要注重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服务社会几大功能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加强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要注重各个类型层次的教育,如普通本专科教育、硕博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等的统筹协调发展,多渠道为社会培养人才,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巩固提高传统的优势学科和强势学科,着力加强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积极发展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融合与创新,实现各学科的共同提高和协同发展。
三、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跨越式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高校“十一五”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中的必选战略。
(一)奋发进取,跨越发展
跨越式发展之道普适于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其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并校到成为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用了30年时间。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建校到置身英国高校前列,成为世界著名大学,也只用了30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从1991年建校到现在,也不过才14年,却已迅速成为国际知名高等学府,等等。上述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新星和奇葩,固然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与其所采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制胜之道。问题在于,我国的高等学校能否学习国外大学成功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于各自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笔者以为,只要不是盲目扩大、攀高、争强、求快,或者是重复“”式的一哄而起,而是直面挑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深人调查研究,把握发展机遇,确立发展目标,开拓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找准自己与国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位置,注重跨越式战略构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可行性,抓重点创特色,是完全有可能既超越自己又赶超别人,在短时间内迈上几个阶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的。
(二)依循规律,持续发展
关键词:转型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78-03
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对于高等院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转型,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的创造力,促进教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产业创新、经济升级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发展原动力。
一、转型发展时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要求
为了进一步落实地方普通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普通高校以创新为本的转型发展战略必定需要对产学研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催生剂,是高新技术、重大攻关技术、创新关键技术的孵化基地。只有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才能集聚创新资源,加速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驱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新时期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的发展要求不仅仅是一般性的联合,更应该是深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层次合作,这就需要高校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方式和新的结合点。
二、 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不足之处
产学研合作机制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1997年国家教育部确立了首批28所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长期以来本科高校产学研模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无法适应现今协同创新的目标。具体来说,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利益体意识不统一。产学研利益体的三方为:“产”指企业、“学”指高校、“研”指研究机构,三方分属独立机构,通常在合作时候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寻求项目合作或共研。往往造成合作意向无法落实到实际项目上,也就是合作成功率比较低的原因。企业一般关注点在短期利益上,合作项目的经济利益和成本回收周期是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重点。而高校通常按部就班地进行科学研究的钻研,以项目的核心技术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为主研方向。科研机构一方面有着高新技术研发的重担,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压力。正因为此,三方合作时,往往确定合作的前期基础时间比较长,需要经过不断磋商、磨合、谈判,方能达成,拉长了项目研发周期,长期以往,三方合作热情逐渐降低。
2.短期项目为主,难以维持长期合作。大多数企业往往希望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形成自主研发的创新型产品,因此这种合作通常是以项目为依托的短期合作,也就是一个项目形成一次合作,项目结束了,合作关系也终止了,再有项目再次寻找合作伙伴。所以,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为依托的短期合作为主,很难形成长期合作,产学研的长效价值无法体现出来。产学研的合作仅仅停留在项目合作上,没有真正表现出其创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价值。
3.缺少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以往产学研模式下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导致三方本着自己的需求确定研发方向。高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做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往往可能脱离市场,不是企业需要的。而企业因为不了解哪些高校具有哪些技术优势,在寻找合作伙伴初期,往往o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即便达成合作,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高校本着自身对技术的严格要求,企业遵循经济利益第一的原则,使得研发中屡屡出现沟通障碍,甚至由于沟通不畅导致项目最终无法完成,或者不了了之的情况,大有发生。这样势必造成合作利益主体各方均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要求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产学研合作模式必须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下,参与方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外还需要政府的参与,即由地方政府、地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四方构成产学研协同主题。地方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方协同创新提供外部支撑,搭建多方共赢平台,提供基础性支撑,监督和激励多方创新合作。具体各方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功能如图1所示。
地方企业熟悉市场、了解市场、清楚市场的需求,并且拥有产品推广渠道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研发资金以及将技术进行产业化的人才,但是缺乏具有高新技术研发的人员和团队。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科研环境和研发技术团队,但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欠缺科研资金和实践信息。地方政府拥有战略、政策的方向性,以资源投入、资金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推动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构成。政府在协同合作机制中既可以是利益主体参与项目合作,也可以通过监控、监管、激励的机制为协同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其利益多方优势互补,缩短寻求合作时间,达成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合作质量,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化、成果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动能。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以协同合作为根本,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最终达成多方利益共赢的目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实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借助先进科研成果实现创新性产品,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发展。本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出如下具体建议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协同创新理念。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地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时期的重要作用。四方利益主体要清晰的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项强化科技强国、经济结构升级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工作,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化转化的重要活动,多方利益主体有义务、有责任完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放下高姿态,为推动技术产业化献计献策。企业积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做好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工作,不冒进、不推诿。地方政府搭建信息互通平台,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充分的支持。
2.完善制度,加强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在于政府的有效领导和引导,地方政府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多方利益体构建良好的技术研发机制,完善协同创新合作制度,把关合作项目审核。为产学研协同合作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和外部支撑,通过激励机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政策、资金、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的优惠;重点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设立创新人才库,鼓励和奖励创新技术研发中的优秀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方式向更深层次发展,引导产学研合作向紧密合作、长期合作方向l展。
3.共建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质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是多方利益主体的有效沟通、充分交流。因此,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上企业可以需求,寻求合作伙伴;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最新的科研成果;政府需要做好多方信息沟通的工作,保障信息沟通的有效、真实、安全,提供相关项目咨询、风险评估等工作。完善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评估功能,审核科技成果的认定和管理,扶助先进技术、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该平台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利益主体提供便捷、快速、真实、有效的互动交流,可以促使企业克服重大攻关技术难题,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可以使利益体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形成长期有效的战略性联盟,实现地方经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共赢。
4.多方位、多维度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改变传统的以项目为纽带的短期合作方式,多方位、多维度的展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构,并在合作内容、成果利益分配及风险承担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充分寻求企业参与,从企业需求角度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且这种合作需要深入的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等全方位的合作。高校只有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毕业难的困境,才能缓解企业没有有利人才的情况。共同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强化校企联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另一措施是对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理论培训,提升企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
高校在申请纵向课题时往往以基础理论课题研究为主,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课题,将两方优势融合,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企业发挥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寄期望获得更多省部级资金的资助。在联合项目申报和研发中,高校必须加强主动权,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实际、实践中寻找课题。
五、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学校各项机制进行改革。传统产学研模式仅以项目为纽带,短期利益为目标,难以形成长期合作,使得传统产学研深深陷入了发展瓶颈。在此高校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普通高校应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改革和模式探索中,寻求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地方企业寻求新的利润核心点提供更广阔的机遇,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邱赞.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探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李佳洋.依托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3]陈卫东.产学研协同创新互动模式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2006年教育部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启动以来,作为教育部所属重点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积极参与这一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根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及项目合作指南,学校作了专题研讨,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与产学研办公室联系,加强与广东省企业、专业镇的交流与合作。在总结北京交大深圳研究院不断发展壮大的经验基础上,2006年11月28日,学校与佛山市人民政府举行了产学研合作签字仪式暨北京交通大学佛山研究院签字仪式,构建了学校与佛山市人民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的平台,也为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将信息、管理、交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区域经济建设资源,更好地服务佛山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在随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北京交通大学与佛山多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了科技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强强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教育部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启动一年多来,北京交通大学结合广东省一些市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建各类科研服务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特别是铁路企业产学研和人才培养的“双向基地”, 并组织精兵强将,深入企业,针对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和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广州港集团公司新沙港务有限公司是国家“八五”、“九五”重点工程,2007年年吞吐量将达到4000万吨,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散杂货水运装卸港。为提高广州港集团公司港口信息化技术水平,学校在新沙港务有限公司信息化系列项目课题组的基础上,专门组建了科研创新团队,先后完成了“新沙港务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生产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多项课题。目前覆盖新沙港务公司生产调度、货运管理等业务的信息系统运转效果良好,受到新沙港务公司、广州港集团以及交通部水运司领导好评,被认为在散杂货水运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2006年至今,学校正在主持开展“广州港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科研项目,以及广州港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集团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生产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成为广州港集团公司近、中、远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领性文件。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将继续与广州港集团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应用“广州港集团生产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珠海格力电器公司民用大功率空调年产量为400多万台,目前与大功率空调配套的电连接装置由用户自行选择,用户普遍采用16A的普通插头插座,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由于插头插座属于国家强制认证产品,并且没有现行的国家标准与之适应,更不能满足大功率空调的使用技术要求,因此解决与大功率空调配套使用的电连接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迫在眉睫。北京交通大学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250V20A特殊用途互联耦合器”,解决了普通插头插座的诸多问题,满足了民用大功率空调的诸多要求,市场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推动广东家用电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广东大功率家用电器的用电安全性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该产品的企业标准已制订完成并通过评审认定,为下一步制订国家标准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山市金马游艺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直线电机单轨架空游览列车”,与大赢数控设备(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开发“PCB钻铣机床数控系统开发”等多项课题,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学校在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今后,我们还将在强化校企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上,为广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人才,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交通大学在广东各地的研究院在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同时,注重对广东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养。研究院汇聚学校优势师资力量,全方位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02年,北京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进驻深圳虚拟大学园,积极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交大深圳研究院已形成了既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又有专升本和远程教学等学历与非学历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06年秋,北京交大深圳研究院已招收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工程与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博士生28人;招收物流管理与工程、工程与项目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MBA等专业的研究生及课程进修班共500余人;招收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远程教育专业600余人。如今,北京交大深圳研究院的招生工作已拓展到佛山、东莞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发挥优势,实现互利双赢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计划的实施对于政府、企业和高校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今后,北京交通大学与广东省的产学研合作将根据省部产学研发展规划和“服务、贡献、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与目标,依据自身优势和学科特色及广东企业资源丰富、技术需求巨大、市场网络完善、融资渠道畅通和产业化设施配套的优势条件,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