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

第1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今年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再一次引来社会和媒体的聚焦与热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的高度重视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广东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大省,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率先提出构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创新提出“五统一”的改革思路,走出一条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提炼总结出调整优化布局要做到“三主动”(即:主动适应产业分布,主动适应人才配置升级,主动适应“双转移”战略实施)的工作理念,为优化职业院校布局打下基础;去年以来我省又率先提出创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以争先的姿态、创新的思路,争取再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指引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我省积极探索建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为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更好的经验借鉴和案例支撑。二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及时总结和深化中高职衔接试点和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的经验,积极探索本科以上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建立完善从初级到高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放到教育大体系中谋划,处理好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处理好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通过资源共享、成果互认、体系互通,建立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途径选择。

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社会发展的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势必会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更加崭新的局面,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魅力,让职业教育灿烂的阳光温暖更加多的学子。

第2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第3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2012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交流总结了2011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鲁昕出席北京主会场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2011年,职成教战线根据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教育部党组的具体部署,全面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能力,部署和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支持保障政策,努力保证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全面部署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为做好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昕表示,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国职成教战线要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实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合理教育结构八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

鲁昕要求,2012年,职成教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基本制度,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成果,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

转贴于

第4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黄炎培认真总结清末以来我国兴办学堂的经验教训,批判地借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理论、制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颇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目的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1.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1918年6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一周年之际,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预备。20年代后又提出把“某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并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此后几十年里,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他对职业教育的定义、目的做过许多说明,但总是把概括之话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概括,集中反映了他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点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黄炎培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为了求生,就要具备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由此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体现了黄炎培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黄炎培说:“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二曰乐生。”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前人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人;后人在仿效中获得改进,或进而有所发明的社会活动。

2.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社会化、科学化”

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他认为这是办理职业教育机构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他看到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与社会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更严格地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就是“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理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1926年,他曾把这种思想概括为“大职业教育思想”,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系。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运动。”

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黄炎培试图将职业教育建立在职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指出要“因职业的各种不同,与人的天性、天才、兴趣、环境的各个不同,替它分别种类,谁则宜某种,谁则不宜某种”。黄炎培力求把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工作纳入科学化的轨道,注重调查,注重实验,勤于总结,逐步推广,在长期的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而形成一套从职业陶冶、职业训练到职业指导、职业补习系统的理论和灵活多样的职业指导,力争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工作重效能”。以后中华职业教育社专门设立研究科学管理问题的机构组织事务管理委员会。他自己先后写成《机关管理一得》、《民主化的机关管理》两书,“实欲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一炉而冶之。”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命题和在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努力,表现出他可贵的探索精神,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黄炎培曾认真总结清末以来开办实业学堂的经验教训。他说:过去的“所谓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其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视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中境界,须要手脑并用”。反复强调,“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飞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在实践中,他力图通过各种制度保证上述原则的贯彻实施。中华职业学校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本校特重实习,生徒半日授课,半日工作,务期各种技能达与熟练。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理论和实际的关系这样一些重大的教育原则上,他在当时能达到上述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努力贯彻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作为直接为农工商各界输入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显然比普通教育有更强烈的现实性。黄炎培提出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显然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

4. 职业教育的基本规范是“敬业乐群”

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概念,从内涵上讲,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二者缺一不可。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真义。因此,他反复强调:“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个己谋生活,这种误会,不可不注意。职业教育……不仅是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训练,第一要务即“为群服务”。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黄炎培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是与他对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看出,职业教育是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人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其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个人道德情操的健全发展,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一致,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消除人类社会“惨变”的先决条件。总之,黄炎培强调社会服务、提倡敬业乐群的价值观,培养一批又一批有一技之长、有服务精神、创造精神的人才,以解决国家社会最重要最困难的生计问题。

二、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职业教育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在其指导的中华职业学校实施的“普通学科+职业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多样化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是目前提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打破了陈旧的学科授课模式,大多采用分模块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和实践两方面的均衡发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要求学生的毕业的质量关,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我国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严进宽出,职业教育也是这种模式。逐步改革传统的大班级授课方式,设计适合本校实际的模块式教学;在制定评价方案时,改变传统的考试为开放式的测评方式,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

2. 职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黄炎培批判“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社会现象,他将“谋个性之发展”作为其职业教育培养要求等各个方面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划一化弊病的根源,批评忽视人的个性差异性、多样性的倾向,强调教育要重视人的个性,为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而努力。目前,职业教育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是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集中与表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个人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素质与能力,是各项具体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第5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教育;实践探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概述

1.职业教育的含义。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高等教育主要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的教育,本文主要讲述职业院校。2.当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第一,我国职业学校教育比较薄弱,这与当前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不相适应。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既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也需要高级技术人才。而且,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的今天,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高级技术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第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教育不清晰,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常常失去方向,感到迷茫,觉得大学无聊,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虚度光阴,并没有学习到真正的技能,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3.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对学生职业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增加和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发展,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的繁琐,压力也日益增大,队伍的替代性也迅速的加快。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辅导员是学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辅导员管理队伍,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稳健的辅导员队伍。在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要从几个发面着手,第一,增加工作难度,从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杜绝人员偷懒现象;第二,转变工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提高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成辅导员和学生“师友”关系的形成;第三,在和学生的交流上,改变单一传统性,达到多样性,例如;微信、微博等;第四,在工作成效上,实现成果与过程并重。2.改变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单一化,建立全面化模式。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问题上,首先我们要改变职业教育课程的单一性,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比较欠缺不合理,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全面的职业课程模式,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其次,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性的,不能概而论之,学校要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设计出对不同学生的职业教育。3.学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生是职业教育的对象,只有学生做好了,职业教育才能发展的好。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大一阶段抓基础,促进习惯的养成,课下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二阶段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大三阶段实践检验,及时调整状态,分析解决问题,大三学生面临实习阶段,在社会与学校是不同的,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适当的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

三、总结

近些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学生自己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有一定的竞争力也能促使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所以在校期间,学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学好专业知识并掌握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学校要改变职业教育单一的问题,丰富职业教育课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指导上应该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全面性,保证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指导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设计自己、修正自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更强的职业综合能力。

作者:张杳 单位: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英霞,马令珍,孙茜芸.关于山东省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调研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2017,(04):14-16.

[2]温正义.高职教育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教育,2017,37(08):88.

第6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入选理由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国家试点启动以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围绕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体制等主攻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攻坚工作。党的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试点工作的思路如何、方向在哪里,值得关注。

事件回放 2012年,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得到深入推进。

教育部先后与山东潍坊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至此我国职教改革试验区已达9个,大力促进了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与行业的产教对接对话活动至今,已举办了近30 次,其中2012年举办13次,并在此基础上与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共同召开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文件,全面建立起职业教育与行业的协商工作机制。教育部还大力推动各地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改革。2012年7月,教育部在山东青岛召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座谈会,总结办学经验,并对集团化办学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

各试点地区和单位也积极推动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重庆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指导、科学规划和整体部署。江苏以学制贯通为突破,实行了“3+2”、“3+3”和五年一贯制等多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安徽面向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和布局需求,建立了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重庆、新疆等省(区、市)印发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健全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012 年12 月18~19 日,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了党的十精神,对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重点领域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交流与总结,在听取了部分试点地区和单位的汇报后,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她要求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能站在服务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高度,着力开展先行先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重点从中高职有效衔接、高职招考制度改革、产教融合制度建设、集团化办学制度完善、职教标准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教信息化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面向社区的教育服务等10方面推进试点工作,为国家制度顶层设计和有效实践作出贡献。

第7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我以为,“整合”二字的逻辑起点,在于作者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也必然遵循职业教育这一“跨界”的本质规律。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至关重要的观念革命。这一基于跨界思考的革命性,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上:

第一,在办学制度层面,“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业已跨越了封闭的企业与学校各自运作的“围城”。企业要赢利,不赢利何以成企业?所以,赢利是企业的天职,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功利性;学校要育人,不育人何以成学校?所以,育人是学校的天职,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公益性。职业教育如何在功利性与公益性之间寻求结合点,就必须既要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学校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办学模式上,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双赢”而非对立,“整合”是唯一答案!

第二,在人才培养层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业已跨越了分割的工作与学习各自孤立的“界限”。工作是知识应用的天地,这是工作的针对性;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场所,这是学习的普适性。职业教育在针对性与普适性之间寻求结合点,就必须既要把握工作的特征,又要把握学习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育人途径上职业教育要把握工作与学习的“双赢”而非对立,“整合”是唯一答案!

第三,在社会功能层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指向,业已跨越了传统的职业与教育各自定位的“疆域”。职业要使用人才,人才使用要符合成长规律,不尊重职业规律,何以人尽其才?这是新兴的职业科学必须关注的职业性。教育要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不尊重教育规律,何以有教无类?这是经典的教育科学必须关注的教育性。职业教育如何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寻求结合点,就必须既要研究职业的规律,又要研究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说,在社会定位上职业教育要探究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双赢”而非对立,“整合”是唯一答案!

显然,这就是“整合”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比较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其一。

既然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要实现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把握工作与学习、探究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双赢”――这样的“整合”效应又该如何去付诸于实践呢?

我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同样很好地回答了这第二个问题。

首先,作者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发展与改革的理论基础。从六个维度,即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是整合理论的缘起;系统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哲学根基;创新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价值归依;职业教育社会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外部机制;认知结构理论是高职教育整合的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高职教育整合的人才观基础研究整合。认证厚实,科学合理,丰富了指导整合的理论依据。

其次,作者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发展与改革的历史演进。从三个阶段,即“在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存在”,“在历史中超越”的过程,依据翔实的资料对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类别予以分类厘定,阐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多元整合汇聚而成的当今的路径延传、基本格局及走向趋势。引经据典,令人信服,强调了指导整合的历史借鉴。

第三,作者给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发展与改革的操作方案。从五个方面,即运作建构、质量焦点、境域优化、条件完善、职教集团总结了整合的经验。言之有物,系统全面,归纳了指导整合的现实方法。

显然,这就是“整合”的实施路径。《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比较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其二。

第8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 教师素质 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水平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一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大力倡导教科研工作,快速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中职学校整体吸引力,切实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环节,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快速建设与健康发展。

一、中职学校大力倡导科研教研必要性

1.当前职业教育形势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当前,我国正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一体化、工作过程、教学工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翻转课堂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新词汇层出不穷。

面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生素质的变化,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何去何从,该采取何种措施,取舍哪种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面对当前学生现状,都是中职教育者要研究的课题。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科研教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后盾。不加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跟不上形势,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

2.目前学生素质状态要求

目前中职生源都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厌学,懒于思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文化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学习方法上,在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职校毕业的学生反馈信息说“进了中职学不到东西”,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科研教研还没有跟上。且面对学生的变化,没有做深入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素质,没有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

中职教育者不能一味报怨学生素质低,中职学校也不能一味抱怨教师教不好学生。大力倡导科研教研才是解决所有问题并加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一条有益途径。

3.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教好课的前提有三个。一是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熟悉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

这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师随意选取的,而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分析研究后采取的应对策略。所以,想教好课必须要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和教研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

笔者学校对职业教育教师定位是:双师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中职学校教师虽不能像高校教师那样做高深学问的研究,但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是必要的。中职学校教师本身也不能认为科研教研离自己很远,“科研就在身边,教研就在眼前”。

中职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教研,并为教师提供科研、教研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中职学校内涵发展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笔者学校在“十二五”就已经确定学校办学“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当前,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做出向教学要质量的决定。但学校内涵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德育、课程、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去研究、创新、发展、实施、深化。

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缺乏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与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科研的层次和档次偏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教科研内容未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现实要求中职教育要想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就要大力倡导科研、教研。

二、中职学校加强教学研究措施

1.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培训

中职教师工作量一直比较大,学历层次大部分不高。与高校教师相比,学科、科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科研基础不够扎实,功利思想严重等原因,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笔者学校从“十二五”起,已经非常重视教科研,通过外请专家、内部自训相结合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论文写作水平,从论文选题、摘要、格式标准、内容整理、文笔润色、文献参考等方面进行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从课题选题、课题申报撰写、开题报告、如何研究参考资料、课题研究过程、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阶段性总结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为巩固培训成果,培训结束后还专门在校刊、校报、简报专栏登载专家报告内容、校本培训内容及案例,以便教师在后期消化参考,目前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2.提倡教研从微观入手

教师身边皆教研。但多数中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写的文章大且空,套话多,当然实际指导意义也不大。面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实际是给中职教师提供很大的教研机遇。

中职教师科研教研要微观切入,简单切入,过程切入,从课堂入手、从身边入手、从解决小问题入手。像做数学题一样,一步步解决问题,等待你的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学成果。

3.提倡高水平

中职带有功利性,如学校硬性要求、评优选先,职称评定时才拼凑几篇。教师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面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很多知识内容需要进行补充,一线教师观点尤为重要。

中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有信心根据自己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要坚定的、大力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予以奖励。

4.定规划、强促进

中职学校要建立科研机构,并按国家、省、市、校课题立项规划制订详细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校本科研教研规划。及时通报国家、省、市、校课题研究通知,制定科研课题研究制度。定期跟踪立项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结题成果。确保立项课题严肃性、真实性、出成果、见效益、指导性。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教学中成功之处及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寻找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定期组织论文评比。征集的论文必须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经验的总结,严禁抄袭。在激励中职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同时,把控教科研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5.减轻教师课时负担,让教师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张,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十分紧张、繁重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科研。现今,中职教育已经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此时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就显得尤为重要。质量要提高,教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让中职学校的教科研焕发活力,为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6.建立奖励机制,创造整体教科研氛围

中职学校要在反思数量的扩张时注意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理念,中职学校要建立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教研科研氛围形成,全方位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对教师在国家期刊进行奖励;对经国家、省、市、校立项课题进行奖励;对获得国家、省、市、校奖励的课题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国家也要出台政策,对中职学校任何级别课题研究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将极大提高广大中职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7.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承担企业改进项目及技术革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学校的积极性大于企业积极性。特别是在科研合作上,企业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水平不认可,但与高职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还是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先承担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取得企业的认可后,再逐步提高合作水平。

笔者深入企业后发现,企业的生产设备比学校要先进得多。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第一,学校能够获得企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第二,会取得工学结合一体化实际的教学项目;第三,会促进技术转化及中职学校科研水平。

总之,大力加强中职教育教研科研势在必行,谁抓住教研科研,谁就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教育发展总结范文

职业教育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加强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深化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一个自发的、协作式开放组织,其日常运行是否顺畅,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如何建立良好的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对于协调各方利益需求、实现共同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运行体制;保障机制;战略联盟;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再次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和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要加强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这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无论是职业教育主办者,还是职业教育行为人,或者是职业教育受益者,都不能忘却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各合作方应积极加入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组织行业,履行各自对社会、对教育的义务,确保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规范操作和健康发展。

一、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性质和基本原则

1.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性质。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由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包含中职、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等,以下同)、行业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的,以契约方式约定参与各方的行为准则,以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技术创新、服务于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为根本宗旨,属于自发性、群众性、协作性、非盈利性组织。战略联盟内,各成员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和性质不变,合作各方建立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精神。

2.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基本原则。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可持续合作发展为主线,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凸显优势、合作发展原则。比如,职业院校主要优势在人才培养、师资团队、专业技术能力、科技项目申报能力、科学管理方法等;行业企业主要优势在技术操作能力、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能力、实践经验、先进设备、技术信息等。二是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原则。职业院校可以帮助行业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技术革新,提升员工素质等;行业企业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实训、拓展社会服务等。三是责任同担、共享发展原则。战略联盟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企业成长需求、社会进步需求为共同责任。合作各方实现利益与责任统一、风险与机遇统一、共享发展成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注重内涵、创新发展原则。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都要从自身发展远景利益出发,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合作广度和深度;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着力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合作模式。五是规范程序、健康发展原则。合作各方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法律制度和战略联盟内部组织规定,按程序和规矩办事;优化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价机制,共同促进政校企行合作战略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

1.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战略联盟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是完善合作协议,合作各方要通过合作协议来约定各方的责任和权利、约定各方的行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章程》和工作程序文件。四是制定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考核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五是明确监督主体和评价方式,制定操作性强的监督实施细则和评价工作细则。

2.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通过调研、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通过相关文件如:生产性教学设备企业共享制度、企业接收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合作研发管理办法等来明确合作各方的工作内容和成果效益。校企合作可以大胆尝试利益分成合作模式、股份制合作模式、实践基地共建等混合所有制形式。

3.风险共担化解机制。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应当由合作各方按照合作协议共同承担风险责任,政府部门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资金投入分担或降低企业的风险,让企业不会因校企合作而亏损;职业院校对合作企业的合理需求要支持和配合,由于校企合作而受到冲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要主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危机,要果断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化解,合作各方共同探讨化解风险,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4.人才互兼互聘机制。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搭建平台,化解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脱结的问题。一方面鼓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学,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激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工程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员工培训;第三是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如兼职教师政府津贴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职务晋升管理办法等支持人员合理流动。

5.动态开放灵活机制。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实行动态管理,合作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合作期限,报董事会备案;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专业结构调整、课程教学改革等变更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行业企业也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变更相关合作项目。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要建成开放式社会组织,随时吸纳有条件、有合作诚意的单位参加,加强合作基础能力建设,对于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可以针对不同单位采用不同的灵活的政策和方式。

三、结语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运行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一般是在区域内或行业内部组建,其目的就是要在战略联盟各成员单位间建立一种可持续性的分工合理、资源优化、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关系。比如,笔者所在地区,就组建了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聚集娄底区域范围内的中职、高职、技校及近20家企业单位参与的“娄底职业教育集团”。实践证明,联盟内部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实现了专业对接、课程重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校企之间,实现了各方的利益需求。当然,战略联盟的运行和发展还将是一个不断总结、提炼和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政策保障落实、企业风险控制、专业改造等方面,需要一个尝试、实践、总结、积累等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员工)、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作者:陈海燕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杨玉泉.关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合作联盟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

[3]江勇.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