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e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关键词: 实践教学管理;管理现状;重要性;教学措施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management status;importance;teach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68-02
0 引言
高校实践教学是高校的一项基本活动,这项活动是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实施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通常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参观、调查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直接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实践性,是对高校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和延展,能够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平台。
1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专业都会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但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仍然是不够完美的,因为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效果仍然不够明显,甚至没有一点作用,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2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之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不是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教学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导致实践教学经费少,实践教学材料的落后,实践基地不能满足要求,同时还表现在一些大学的实践课只是一个附属课程,设置实践课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课程。
1.3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度不够 实践教学中,虽然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也能发挥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高校中一些教授实践课程的老师往往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整体队伍结构不合理等诸多的问题。同时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2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2.1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将课程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系统的对高校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不仅依靠自己的主动性,更多的是靠学校的规划与组织,同时,高校实践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的课程专业特点来安排的。虽然是对高校教学活动的管理,但实际上是一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进学生的科研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以后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实践经验。
2.2 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主体,从大学生各项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来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以外的技能,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从而为众多企业提供了真正高质量的人才。
2.3 可以推动高校特色化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正沿着国际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发展,但许多大学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无论从专业课程还是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上来看,这些高校都无法体现自身独特的特点,在这种窘迫的境况下,高校开展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将会是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高校可以使用现代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可以很好的彰显高校自身独特的文化,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批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
3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措施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成功实施与顺利开展不仅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符合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学科形成的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全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1 增强对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 建议通过明确责任、加大检查等形式,明确高校领导在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的职责,让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充分明确学校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责任,并建议对校领导实施“问责制”,比如可以从实践教学管理的具体内容方面对学校领导进行考核与问责。
3.2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要想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在高校内顺利开展,就要强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为了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效果,高校实践基地应实行实践教学责任机制,指定具体负责人,负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来和实践能力,以确保实践基地的建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实施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既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要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参与性。另外还要实施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评价考核体系,从更深的层面上提升高校整体对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
3.3 转变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 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改变目前高校存在的关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促进讨论教学,研究学习,实践教学与其它教学结合的新形式,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观点交流活动,及时跟踪新的学科领域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尽快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营造改革与创新的浓厚氛围,引领学生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规划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实验促进实践教学,将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解决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用人需求的问题,从而将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相结合。
3.4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为了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确保实践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重要保证,其中尤其是实验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保证,因而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开展研究教学提供基础保障和能力提高的机会,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78(4):90-99.
关键词:动画实验室;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传统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偏重技术性,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该行业在就业中,则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的这种以教学为主,实践环节弄弱,致使动画实验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本不足以满足专业需要。项目式实践教学将项目引入到影视动画的教学实践当中,按照项目来安排教学步骤,模拟企业运行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动画企业的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这种将所学知识融入到项目中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学校与社会标准间的脱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社会之间适应的茶具。本文拟将项目式教学引入实验室,使实验室建设和项目式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将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这种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实行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若是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系统,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首先,在项目的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大,在教学中,连贯性大、缺乏评价标准,种种现象都会导致学生不能坚持、项目夭折等后果;其次,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参与系自愿,大都是个体项目,学生受益者较少,团体合作机会更少,并且,参与项目没有固定场所,使学生缺乏归属感,都会导致动画实验室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没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可遵循的项目操作流程,这些情况都给项目式教学和动画实验室建设带来了阻力和困难。
二、解决方法
以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动画实验管理项目组,有优秀专业教师带领,根据年级和专业分布项目,并将项目分成各子模块,分发给个人,实行项目考核来检查学生的项目制作完成情况。建设并累计项目资源库,及时更新数据,与时代接轨,并创立项目指导教师工作组,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1.以实验室为基础,根据动画专业的特点,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组项目的选择和师资匮乏是实践改教学方式的基础。以专职、兼职等形式将一些优秀的实验人员纳入实践教学当中以充实教师队伍,项目按年级和经历的不同由易到难安排,并由有经验的教师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拆分,决定具体的实施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起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2.制定动画实验室实践项目运行计划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专业水平和特点安排一些初级项目,如剧本创作、场景设计等,在大学三年级进行动画片的分镜实验这一类的中级项目,往后可以安排一些暗度更大的项目,项目组根据学生的不同,具体安排,并根据项目来源的变化适时调整实验室运行计划。以我校动画实践项目为例,项目的设置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以教师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二是学生申报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实验项目,三是企业项目,按由易到难的方式给学生分配项目,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对于难度较高的企业项目,这一类一般有时限,应挑选一些业务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交付并可从中盈利,让学生体验职场的艰辛和欢乐。3.学生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填写项目实践报告学生按照项目的进度写项目实践报告,教师根据项目实践报告来指导学生,并根据报告、项目难易程度和效果来进行成绩考核。项目实践报告可采取电子档形式,用以进行成果展示。4.建立项目资源成果库,为以后的项目实践提供资源保障。根据历年学生项目的实践情况,逐步建立学生的实践项目初级、中级和高级库,不断的丰富项目资源,为动画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课程提供资源保障。
作者:李春杰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贺阳,李茂.动画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型研究[J].艺术与设计.
[2]徐英.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校动画专业课程模式研究[J].院校风采.2013.
[3]蔡友.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商业项目式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途径研究.实习实训论坛.2011(15).
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在发展规模和水平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些现象背后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低下,这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第三阶段的产物,如何将现代管理理论运用到提升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是解决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落后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现代管理理论特征综述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二战以后管理学界出现的一些学派思想,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认为当时共有11个学派,包括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等。纵观管理学各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
现代管理理论首先突出系统化思想,其强调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要明确地认识到一个组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同时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存在的子系统。所以,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明确了在组织管理中,从整体角度来认识管理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中的问题,防止片面性和局部影响。其次,现代管理理论重视人在管理实践中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而人本身又生活在一个客观的环境中,同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中工作,但是他们在其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现代管理理论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组织中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最后,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几十年来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蓬勃发展主要是受到了社会对更高领导能力需求的推动,而这种推动力又来源于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对组织领导的更高要求。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时代经济体制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价值碰撞等,这些都在不断对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也对组织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当前相当一批院校尚未形成与时俱进的、完善的科学管理。由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教师队伍结构也随之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许多年轻的新教师走上讲台,成为一线教学的主体,但是这批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研究经验不够。同时我国各个高校对教学队伍建设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学一线管理干部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不一,没有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教学管理严重滞后。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多是以学校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制度、手段和运行机制,与当今高校管理要求严重脱节。数万人的高校仍沿用千人时期手工操作办法管理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学及管理队伍多数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尚需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虽然我国当前总体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还有相当一批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
2.教学质量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
对教学工作而言,评价和监控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作用,这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致使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难以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平衡,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使用监控较少,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不力。第二,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不重视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在整个具体的反馈实施过程中不能准确处理反馈信息,特别是对某些跨部门的反馈信息很难跟踪,缺乏一个反馈链,某些重要信息就此不了了之。第三,评价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只有学校领导、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的评价,没有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全员性参与,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不足
1.教学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理念支撑。教学管理应该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但在高校建设中,往往把“教学”作为重点部分,而忽略了科学性、系统性对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更是极力缩减从事教学管理人员的比例,导致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不科学、不系统、不完善。
2.教学管理人员意识、素质不到位。民办高校教职人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全职民办高校聘任教师,另一部分是兼职的公办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T大都是全职的聘任教师。民办高校为了形成明确的办学特色,达到切实的教学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非常重视,对重点扶植的专业科目教师更加重视,对学历、教学经验、专业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但对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在选拔时往往仅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意识的提升,管理人员往往从意识上停留在满足基础的、浅层次的管理需求上,缺乏深入钻研的意识。同时,在相关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3.教学管理未能形成体系、制度。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提升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的杀手锏。目前,在民办高校中,往往更注重教学成效的显现,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是民办高校普遍追求的目标。但是,真正的“应用”应与深入的教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科研氛围不够浓厚,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科研评价、奖励体系不够完善,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更愿意将经费用在实践应用方面。此种情况需要全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来推动和促进,形成制度,这样才能让民办高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都得到提升。
4.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不足。由于民办高校对教学管理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认识不足,管理手段更新远远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更谈不上援引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了。尽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各民办高校都在应用,但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或者形式上实行了信息化,但实际工作中却没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便利和优势。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意义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者应通过相应的手段、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促进民办高校的内在发展力,达到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1.教学管理创新是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型大学,以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其生源的差异性,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来平衡这种差异性和教学需求的多样性。相应的,民办高校需要有更灵活、多变的教学管理制度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调节。可以说,只有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创新程度,才能更高效、高质量完成民办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化发展。
2.教学管理创新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民办高校更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建立,在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使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等各层面都得到提升,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精神品质的修炼,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而这其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民办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此为人才培养的基点和出发点,提升育人质量,让自己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更有竞争力。所以,民办高校需要创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管理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构建全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教学管理是协调高校内部各项事务的纽带,教学改革的实施依赖于教学管理活动的支持。因而,要推动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必然要注重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推动、保障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化进程中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1.更新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民办高校在自身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教学管理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必要的、关键的。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应鼓励管理思维、管理模式等创新,避免单一、片面、孤立的教学管理现象,结合自身特点,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另外,教学管理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调整,在教学管理中,不仅关注结果的实现,而且注重过程的评价。只有构建了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有机运转。
2.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意识、管理能力。作为教学管理的实施者,其素质和理念决定了工作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可能性。民办高校尽管经费来之不易,但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应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等能力的培养是不能忽视的。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学校可以在上岗前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多组织他们研讨、进修和交流,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
3.完善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与公办高校相比,在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化方面,民办高校有着很强的优势,可依据自身发展方向允许教师在保证教学实践活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在行政管理方面增加弹性,比如在学籍管理方面,通过学业学籍预警策略,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监督,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保障学习效果。此外,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上,还应进一步加强文件管理制度。民办高校大都处于发展期,随着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方面的许多工作都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许多管理规范都需要落实到文件上、纸面上,这样才能有效形成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应对教学管理文件进行合理归纳、分类,以便查询和遵守。
[关键词]校本管理 教学管理 二级管理
[作者简介]徐承刚(1964- ),男,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传媒系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天津 3000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29-03
校本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来源于“人本主义”在教育改革中体现出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行为的改变。狭义的校本管理比较注重分权现象,强调要通过技术理性路线提高效率,改善管理;同时,还从学校人本管理出发,强调员工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关键。实践证明,那种把校本管理完全当成治理学校的灵丹妙药而应用于学校管理各个方面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校本管理的实质在于改变管理方式,突出管理效益。罗莎琳德・李瓦西认为:“校本管理改变了学校资源的配置,与官僚行政管理的旧体制相比,它更有效益。”将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引入中国,会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中产生新的融合点。
一、校本教学管理的特征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划和特点,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全面管理,包括教学过程、教学业务、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校本教学管理强调“细化”,实施过程中更加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校本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强调目标明确、团队共同承担的办学理念。表现为团队的意志、利益相同,目标明确,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理想,即参与发展的教育理想,这种教育理想是促进团队不断发展的动力。
2.开展独立、灵活、高效的校本活动。校本活动是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和教育活动。校本活动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实训基地建设等。
3.建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策略。重视对人的管理,关注团队成员的发展和参与需要,倡导分权管理原则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尊重人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以人为本,有效进行责任划分,提高人的能动作用。校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分层级、分职责、实行考评结合是基本管理原则。
4.强化学校组织有效性、公平性的工作要求。校本管理要求团队成员对于学校的理解要全面、清晰。学校是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服务人员共同生活的地方,要重视个体发展,协调好团队成员的利益诉求,这是学校组织运行的基本手段。
5.目标管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校本管理追求多元化、动态化和长期化。学校制定的管理目标要随环境、时间、人力的改变而及时做出调整,目标管理呈现动态化。但团队在相对稳定阶段要规划长期的发展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制定适度超前的办学目标,以引导团队积极进取,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
6.采用相对民主的决策方式管理学校。依照分权管理、参与决策的校本原则,学校要求全体的员工、学生和家长都要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明确职责,合作共建。
7.在校本权力运用中推崇“专家治校”。弗伦奇和雷文认为:“学校权力包括奖赏权、强制权、法定权、参照权和专家权等形式。”我们所推崇的专家权是指学校依靠专家来更好地为管理主体做好服务,即依托学校的专家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者,并以高尚人格感召教师。
8.追求不断更新的管理技术。校本管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追求更新。一般认为,学校如果缺乏监控行政管理的制度或者认为监控只是形式主义,那么管理者的权力就会被无限放大。校本管理提倡管理监督,并不断更新管理技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9.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强调“自控”。学校在实施校本管理以后,在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中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自主运用、自我管理。学校在经政府同意后取得部分资源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但对资源的使用不是无限制的,有些资源的使用还需要较高的成本,所以领导者要有选择地使用。
10.合理的角色分配。每个人对校本管理都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在责任确定之前必须分派不同的角色,角色分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因此,校本管理强调合理的角色分配,打造和谐的工作团队。
11.建立开放合作的人际关系,强调团队合作。基于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将学校的人际关系定义在平等、开放、协作和有效率的范畴内,其根本目的在于使校本管理渠道畅通,管理绩效明显和充满活力。
12.加强行政人员素质教育。一个优秀的团队,其成员必须具备现代管理知识与技术,具有可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行政人员素质教育是校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高校二级教学单位校本教学管理体系的内容
高校二级教学单位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而科学、合理地构建二级教学单位的校本教学管理体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目前国内二级教学单位行政决策机制有三种:一是集体领导个人负责制,即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实行共同负责制;二是教学单位首长负责制,即系(院)务会议为决策机制,更多地体现行政权力的行使;三是党总支领导下的教学单位首长负责制,一般被部队院校采用。从普遍情况来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比较符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会议决策、责任人分工负责的办法确保责任落到实处,制定严格的议事规程,并详细、完整地记录、讨论决策过程,在意见暂时无法统一的情况下,除请示校领导、职能部门或再议外,单位负责人拿主导意见。教学单位党政副职除参与决策外,主要职责是组织力量,执行党政联席会形成的决策。除此之外,教学学术决策一般由二级教学单位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主要解决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引进、教学成果认定等问题,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般由教授、教学单位领导、学科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以及特聘的学术权威人士组成。
2.教师队伍管理系统。一般认为,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的特点,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按照极值原理合理规划、配置、优化组合、灵活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效能。二级教师队伍管理系统一般分成五个模块,每个系统模块既相互支撑又独立发展。
第一,教师招聘系统。二级教学单位对专业发展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考核等负有组织和实际运行的责任。教师拥有过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从而能有效完成教师岗位所需工作;学院帮助教师了解所聘任岗位的职责,方便教师确定是否接受聘任;通过交流使教师岗位的申请者对应聘的单位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承诺对其获得岗位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招聘指标还包括学科结构、从教经历、教法应用、教学策略、学法态度、因材施教、发展定位和协调能力等。
第二,教师培训系统。教师培训系统包括岗前培训、业务进修、上级部门要求的职业培训、导师培训、求职培训等。通过岗前培训,让教师了解学校及所属社区的环境、教学常规、组织结构、团队要求、学校制度、文化等;通过业务进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其培训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科资源、绩效评价等,可以辅助教师制定发展规划。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态度、理解分析能力和业绩水平等。教师发展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形式、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特定课程、教学策略、教学技术手段和学习方法等。学校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培训不仅包括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研开发能力培训等,还应包括与管理相关的团体决策能力培训甚至是领导能力培训。
第四,教师绩效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原则的完善、教学使命的实现,以及教学责任的有效完成。绩效评价一般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围绕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课堂教学、教学科研、教学实践、学生评教、教学环境等内容来进行。评价方式一般采取课堂听课、交流座谈、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
第五,教师福利待遇系统。除教师发展培训外,完善的教师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完善的教师薪酬一般有以下特征: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优势、保持内部分配公平与平衡、提供激励与控制支出的方法以及充分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等。教师福利包括附加福利、非工资收入、非物质福利等,从管理实践来看,增加教师福利比增加教师工资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教学环境协调系统。教学环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人际关系等软环境,也包括教学条件等硬环境。高效能的教学环境必须具备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支持型的领导风格、和谐型的同事关系、尊重型的管理模式、校本化的人才机制、舒适化的工作环境和公平化的薪酬待遇等。
教学软环境关注的焦点是解决和舒缓教师面临的压力,如职业倦怠等,采用的方法有提醒教师完成工作的时间,缓解时间压力;协助教师处理好有情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培训教师有效面对具有破坏行为的学生;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减小教师因绩效评价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反馈给教师,并提出改进建议。管理者应尽量满足教师召开教学专题会议的请示,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倡团队精神,多安排教师外出旅游和学习;积极鼓励受挫折的教师,邀请优秀毕业生讲授成功的经验。
教学硬环境建设是直接提升教师教学自信力和教学水平的主导因素。教学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办公环境、教学环境、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并通过管理团队的优质服务解决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舒畅、自信力提升,进而会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客观上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学检查与评价系统。一是进行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出发,以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为主线,突出办学特色和创新成果。校内教学评价主要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建设等环节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方案一般包括专业建设评价方案、课程建设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方案和教材建设评价方案。二是做好教学检查分类有助于提高教学监控质量。教学检查是教学监控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学检查按照时间划分为平时检查、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按照检查范围划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按照检查的性质划分为诊断性检查、形成性检查和终结性检查;按照检查的层次和级别划分为校长检查、督导检查、教务处检查、院系领导检查、教研室检查。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作业、教学测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教学档案等。
5.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教学信息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及时采集、分析和提出教学管理建议;另一方面,针对分析的结果所做出的教学决策是进行教学信息采集的最终目的。因此,这项工作必须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建立全面检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日常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并实施好学生座谈制度和接待制度、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立教学信息管理数据采集网络体系等。而信息处理系统则包括教学信息平台、教学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教师座谈会、教学仲裁机制等,教学监控也应纳入这一系统。
三、构建高校二级教学单位校本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议
校本管理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管理权力的分配,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更新和权力下移后实施的效果。对于如何加快实施校本二级教学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校本教学管理的内涵与特征,让更多的人从自我的角度理解校本管理。严格意义上讲,校本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的方式,之所以被更多的现代大学接受,主要是其“人本主义”思想和人人参与的态度使大学教师和学生乐于接受。通过实践教育改良行动,将“人本主义”指导下的校本管理深入大学的各个角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于校本管理的推广,除了学界的大量呼吁以及政界的因势利导之外,还应该选择在一些有影响的大学进行实验,并将研究和总结的实验成果加以推广。
2.进一步细化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师队伍管理系统、教学环境协调系统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和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国内大学在学校管理细则上比较粗糙,条块分明,相互衔接和融合的领域较少,这是大学行政化管理比较滞后的一面。校本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合作协调系统,它需要将现有的条块进行柔化处理,将条块边缘区域变成融合实验区,细化管理内容,追求管理实效。
教育战略发展研究已成为大学走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时将区域内或者行业内大学发展战略研究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校本教学管理研究专家咨询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和工作指导,以助推校本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美)罗莎琳德・李瓦西.校本管理:分析与实践[M].乔锦忠,楚红丽,王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申杲华,卓思廉.最新学校教务工作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3](美)赛弗思.有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M].原亮,郑美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双语教学;管理体系;评估与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9-02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现急需大批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对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文件,提出“高校要实行双语教学”,“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等战略部署。全国各高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在完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双语教材、改进双语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在整体管理和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对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系统设计以及在双语教学系统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和教学效果。因此,高等学校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大多数开设双语课程的高等院校里由于实施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多是采用英语这个语言媒介来学习专业课程,用以培养能直接用英语参与国际化交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是非移民国家,且社会的主流语言是汉语,与英语语系差别很大,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语言的限制,往往使得双语教学从教专业导向了教语言,双语课程由此变成了专业外语课、翻译课,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很多大学在双语课程的设置方面缺少统筹规划,盲目设立双语课程,而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接受水平,导致那些富有创见、在母语教学中非常活跃的学生在双语教学课上难于自由表达思想,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2.在教学系统设计方面存在欠缺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
大部分高校将双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师资、教材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上,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受众,一切教学计划与准备应该从学生这个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忽视了学习者的需求,注定达不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双语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将先进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外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知体系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程度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表达水平以及专业理论掌握程度不一,会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异,以及对专业知识的陌生,也会造成双语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很多高校不重视在双语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造成“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越来越大,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使学生丧失了双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缺失
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而双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教学的考评机制来衡量。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过程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不利于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利于双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评价有反馈才能促进双语教学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语型专业人才。
二、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模式研究
为克服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高校应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双语教学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的教学管理体系。该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应侧重于对双语教学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上,整个体系成一个闭路的循环系统。该系统由管理中枢全权指挥,由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成果评价与反馈几大板块组成。(如下图)
1.双语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
双语教学管理中枢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职能部门,一般是指由校方建立起的专门的双语教学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包括:
(1)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对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拟定专门的双语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并结合本专业特点,逐步地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如在低年级的基础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专业课程中采用示范型纯英语教学。这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慢慢接受到逐步适应再到流利灵活地使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消除了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2)对双语教学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与管理。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
首先,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上,各高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从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如建立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选派任课教师去国内名牌大学观摩教学或短期培训,或参加一些国际学术讨论会或直接赴国外大学深造;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办公条件、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双语教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双语教学师资储备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
其次,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方面,学校应注重双语教学环境的建设,主动创建双语课堂以外的双语社会环境。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定期开展外文图书、音像、广播及影视作品等的推荐与展播,举办读者座谈会与学习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设置英语角、成立英语俱乐部,开展英语文化周、英语故事会、英语文艺演出、英语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扩大英语的普及范围,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同国际学校的友好关系,通过将部分师生送出国门或者邀请外国学校师生来校访问等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开放性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也十分有益。
再次,学校可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支持教师用于购买英文原版教材及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教学资料,支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翻译、影印以及自编教材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支出等。在教材、教学媒体和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应用到双语教学实践中。
(3)对双语教学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解决,以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实施。
2.双语教学准备与实施环节
双语教学的准备和实施是整个双语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在双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本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双语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合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双语教材。在开展双语教学前可预先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班授课。同时,教师还应认真备课,积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是学生能不仅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更能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在双语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应应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详细的英文课程提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教学内容等,作为预先的准备和参考;在课堂讲授环节,应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图片、图表、表格、音频、视频等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数据补充到课程教学中以帮助同学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并组织同学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现场答疑等;每次讲授结束后,教师可推荐与本次课堂内容有关的英文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并以英文布置相应的平时作业,也可通过在线应用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相关中英文网站,学生从这些网站中查阅自己所需资料并解答问题。
3.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系统
双语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环节是整个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体系的建立,是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双语教学管理中枢,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对于教师与教学方面的评价,可以制订详细并具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 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小测验、课程小论文、阅读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评模式,全英文设题与答题,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结
高校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改变和避免双语教学实践“一哄而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宏观上做到统筹兼顾,协调一致;还可以从微观上对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力的监督与指导,从教学准备、实施到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与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保证双语教学长期、稳定发展,并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国际型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詹丽娟,李瑜,庞凌云,祝美云.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制约因素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8-25.
[2]尤凤翔,祝拥军.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职业时空,2012-07-31.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管理;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自学考试自1981年创立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自学考试成为构建终身教育社会的重要形式,它具有继续教育的属性,具有开放性、兼容性、职业性、多样性发展等特征,近几年自学考试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在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组织在校专科生参加在本校举办的本科助学辅导,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考核合格后,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证书[1]。这种形式的自学考试是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自学考试的灵活性。它的学习期限为两年,第一年学习的时间和专科最后一年学习时间重叠。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推动下,这种形式的自学考试队伍逐渐壮大,由于两年时间教学基本都是在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在教学管理上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积极实践,保障自学考试教学管理的高效运行。
二、高职院自学考试教学管理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学考试的教学管理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存在许多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没有实行统一归口管理,高职院校的各二级学院各自为政,直接对接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从办学协议到教学实施以及考试组织直接和本科院校联系,管理比较混乱,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没有章法,随意性比较大,这导致容易出现教学事故,教学质量的监控得不到有效实施。即使实现统一的归口管理,但职责没有明确,工作中存在推诿现象,或者归口职能部门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甚少问津,制定的方案和制度没有很好的得到落实,导致教学的各个环节脱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了教学计划制定与落实、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师资管理、考试安排与管理、选课管理、教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2]。但自学考试具有特殊教学规律,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产物,加之主考学校管理的介入,如果沿用普通专科教学管理模式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显然是不合适。但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制定与自学考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仍然沿用专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体现自学考试的特点,造成各二级院系在教学管理中无序,随意性比较大。
(三)教学计划存在一定不足
自学考试的教学计划是由主考院校评估与制定,通过省教育厅审核通过,进行备案并公布。在经过几年的运行,表现出一些不足。首先,专科与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同,实践环节比较薄弱与专科注重技能培养不同等等,导致在第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专科的教学秩序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在籍专科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其中沟通和衔接课程,不同的专业在这两种课程中主考学校参与的程度有差别,导致不同专业的毕业率有一些差异。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自学考试是把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三者相结合的产物。社会助学,即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学而开设的助学辅导。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大多数是“双师型”人才,但涉及自学助考这个领域还是不多,这就导致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大纲理解不深,考试的通过率不高。
(五)教学质量监控缺失
首先,由于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畅,工作人员事务繁忙,教学质量的监控常常被忽视,二级院系以及归口职能部门注重招生、学生考试以及课程通过率等等一些工作,教学过程的管理往往容易忽视。其次,注重课堂的教学,而忽视课外的学生自学能力,即使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
三、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学校自学考试的工作。“在籍专科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扩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学习这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相互交流和研讨,从理论层次上提高对自学考试的认识。其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归口管理,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由继续教育部门作为行政职能单位,各二级院系作为具体教学承办单位,下设具体的教务员专职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成立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制下的自学考试教学工作委员会,强化教学管理,理清职责,把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提高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教学过程全面管理的制度化,更是调控师生员工教学行为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学考试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规律,在归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具体教学承办院系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在注册入学,考试报名、成绩、学籍、考试考务管理、教学学籍档案管理、教材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适应自学考试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对教学质量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很多,根据调查和访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更应关注:制定能力、执行能力和完善能力[3]。所以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以后,要保障它们有效的落实到位,就要依靠有力的运行机制和高效的管理体制,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使教学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不仅如此,还要根据运行的情况,完善不适宜的制度,及时调整到位,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一定的课程通过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学管理人员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教学基础建设,这也是提高通过率、保证毕业率的关键点,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提高教师对“在籍专科接读自学考试本科”相关政策的学习,了解自学考试的特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专研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收集课程考试的历年真题,反复研究,并讲授到位,加强与主考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让学生反复练习,多做模拟练习,保证课程的通过率。其次,提高和完善队伍的结构,要保证队伍中年龄、职称的合理性,高级职称要占一定的比例,不能仅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使学生的上课质量大打折扣。再次,保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加强院系与院系之间的沟通,尽量使有经验的公共课教师实行共享,稳定一批对自学考试专研较深的教师,不能流动频繁,浪费人力物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教学高效运行,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是必需的。配备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也避免了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除此之外,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注重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更好掌握自学考试的相关政策,把握改革动态。
(四)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动态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可以使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教学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在管理的初期,由于人员的紧缺,一般采用一学年1~2次对各“二级”院系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估,并公布评比结果,对优秀院系给予适当的政策倒向,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在管理顺畅后,建立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考核。除了加强常规检查,还要组织专项检查。扩大监控的范围,不仅要监控课堂教学,还要加大实践考核。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将课程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师授课酬金标准的依据,对通过率高的教师给予适当的额外奖励。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网站.解读《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工作的补充意见》[EB/OL]./ zwgk/zcfg/zcfgjd/10555.shtml,2008-09-27.
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有个别教师授课过分依赖电脑,甚至没有板书,长时间播放PPT和视频资料,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不高,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不足。
二、构建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音乐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学资源多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和成本,既能做到一对一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又能在不同专业方向如声乐、器乐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教育资源数字化,还有管理工具和平台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在功能上不仅能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生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信息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应用广度与深度。应用越广泛、需求更新和优化得越快,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就越大,共享的问题就越好解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遵循高等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音乐院校优质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音乐院校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革新。高校面临着“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高素质音乐人才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指标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指标体系,是建设步骤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能客观反映音乐院校教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其应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但要有硬件方面的信息化要求,而且还有制度保障、精神层面的尤其是人观念的信息化,需指定可操作性强的定量评价标准,更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定位、规章制度、内容与手段、师资队伍、管理理念等定性的建设指标,把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现实任务
依据教学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主要解决两方面的现实任务:定性指标中,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建设内容应反映最新成果,教师方法和手段符合时代特征;定量指标中,设备和资金投入、资源拥有量、教师和学生参与度、评价与监控效果等均分阶段的不同要求。
(四)分阶段实施
论文摘 要: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正在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比较重视统一性,不论学生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故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必须时刻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创造不断改革创新[1]。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正是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挥潜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2.1把关注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2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的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教师都应感悟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讲授目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课;复习提问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等等。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完美境界[2]。
2.3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3]。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应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4]。坚持“以教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5]。因此,高校应构建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当成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激励,而且有精神形态的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也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保障教师培养工作的系统化。目前,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不够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结语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学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2]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10,(9).
[3]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