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学校教学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学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教学管理办法

第1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特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支持、鼓励和规范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职业学校包括依法登记为事业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兼职教师是指受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担任特定专业课或者实习指导课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

第四条 聘请兼职教师应重点满足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特色专业的教学需要。

第二章 人员条件

第五条 聘请的兼职教师一般应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教学急需的也可聘请退休人员。

第六条 兼职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三)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特殊情况也可聘请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人;

(四)初次聘请的退休人员,离开原工作岗位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特殊情况可据学校需要而定。

第三章 聘请程序

第七条 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可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的方式产生,也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应优先考虑对口合作企业人员,建立合作企业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常态机制,并纳入校企合作基本内容。

第八条 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应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严格考察、遴选和聘请程序。基本程序是:

(一)职业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兼职教师岗位和任职条件;

(二)职业学校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能力考核;

(三)职业学校确定岗位人选,并予以公示;

(四)职业学校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

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应聘兼职教师前应征得所在单位的同意。

第九条 职业学校应明确兼职教师管理机构,负责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 兼职教师上岗任教前,职业学校应对其进行基本教学能力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 除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兼职教师以外,职业学校应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

工作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任务、工作报酬、劳动保护等内容。协议期限应根据教学安排和课程需要,经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不少于一学期。

第十二条 兼职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原所在单位和聘请兼职教师的职业学校应当分别为兼职教师缴纳工伤保险费。兼职教师在协议期内发生工伤,由兼职教师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鼓励职业学校为兼职教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三条 兼职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职责。职业学校要制订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并将在职人员兼职任教情况及时反馈给其人事和劳动关系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 职业学校应当为兼职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吸收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支持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攻关等。

第十五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其中,事业单位应将兼职任教情况作为其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 有关部门要将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将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纳入人事管理情况监督检查范围,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的指导。

第十八条 兼职教师可根据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相应系列教师评价标准参与职务评价。

第五章 经费来源

第十九条 建立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多渠道筹措兼职教师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兼职教师的报酬。

第二十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高、专业师资紧缺的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

第二十一条 职业学校可以在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付兼职教师报酬。

第六章 附则

第2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 教学编制 高校

目前,教学编制从总体上是围绕国家提出的生师比和生员比的有关要求来计算的,虽然各高校教学编制分解的具体方法会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看,依据仍然是各部门承接的教学工作量。虽然在教学要求一致的前提下[1],教学编制可以得出总教学的工作量的方法,体现出其合理性,但是因为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主要根据高校内部教学任务的相关安排,教学工作量也会有所不同。

1.当前教学编制方法存在的缺点

以往通常采用学期末各个教学部门通过报表的方式统计并且分析教学工作量,高校汇总之后计算各教学部门的教学编制,但是这种方法不但运算量大,还有如下缺点:①编制不及时,对于发挥编制管理对教职工的要求进行预测以及调控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②不利于发挥各个教学部门的教学积极性,降低了相应的教学效率,同样会造成教学计划预制和教学任务安排中不讲效率的现象,从而人为地造成工作量膨胀,从而对部门根本利益造成影响;③不利于教学改革,由于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整合的方法,依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进行精简,缩短教学时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可是在课程整合方面,缩短教学时数又会造成部门的教学工作量的减少,从而影响到教学部门的经济利益[2]。

2.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编制管理办法

结合以上几点问题,我们通过对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可以计算出的各教学部门教学编制和各部门教师聘用的管理办法,可供高校在进行教学编制管理时借鉴。

2.1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假设:①各专业各类课程可以作比;②各个专业高校的教学任务安排是均匀的。按照我国教育部提出的生师比大约12∶1的要求,在①的条件下,第p个专业的有关的教学编制数Ui的计算公式为:

rp,np=npq

其中mpq是第p专业第q年级完成教学计划内教学任务的比例;npq是第p专业第q年级的学生数;mpq1是第p专业第q年级本系承担的教学计划内时数;mpq2是第p专业第q年级外系承担的教学计划内时数;mpq1+mpq2即为第p专业第q年级教学计划内教学总时数。

在假设②下,mpq1+mpq2应为一个常数,下面对该常数进行估计。依据制订的教学计划,规定在高校的学习时间中,理论教学总时数控制在2700学时以下,高校中的理工科实践环节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占35周,共计35学分,以每学分17学时计,折合约600学时,故工科四年总学时为2700+600=3300学时,所以mpq1+mpq2=3300÷4=825代入(1)式得:

up=mpq1npq上式中mpq1npq

是第p专业本年度的本系完成的教学计划内总生时数。9900即为按生师比12∶1要求一个教学编制的额定生时数。以每个标准班30人计,可得330标准班时。但是,由于专业的节数较多,难以直接计算,以mpq1=825-mpq2代入(2)式,得:

up=npq-npqmpq2上式中

第1个式子所得出的结果是第p专业的总编制数,第2个式子所得出的是第p专业的外系教学工作编制数。公式(3)和以往的依据工作量确定教学编制数的根本区别在于本系的编制数完全由本专业的公共课开设情况而定,而由于公共课的开设完全依据由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依据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教学状况。这就从总体导系级教学单位在教学安排上注重提高教学效率,鼓励专业课通过课程整合,精确而减少了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数,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2对于模型的深入分析

由于各个专业的教学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在此,也有必要进行对模型的修改。由于专业课一般占总学时的10%左右,高校限定专业课节数为每专业300学时。专业课修正系数为1.5左右,在教学计划总学时中多了150学时,把专业课换成技术基础课。此外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环节要加强,按每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15周、每标准班30学时/周计,相对理想模型增加(30-17)×15=195学时,理想模型中所得出的结果变为:

mij1+mij2=(3300+150+195)÷4=911.25

根据不同的专业而依次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可以看出,除专业课外,各类课程的安排办法和按工作量安排有很好的一致性。专业课教师的计划工作量远远小于公共课教师的计划工作量。虽然工作量已经制定,但是专业课教师的计划工作量也只占基础课教师的70%左右,新的定编方法占65%左右,两者一致。

3.高校教学编制优势

依据我们所得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此模型的定编基础以标准班时数作参考,和从前以往的定编办法和工作量计算办法进行比较,对比可以看出,此模型有以下明显优势:①根据新的定编模型,我们可以结不同本部门特点,做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任务的有效安排上提高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②操作较为简便,便于进行计算机管理。我们只需要确定招生计划以及招生人数,就可以很简单的完成模型的建立,就可以很快地得到各教学部门的编制数,并且有着运算准确,可随时进行合编的优势。③对专业课方面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贡献。即为专业课进行课程整合以及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的现象、更新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数、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④有利于发挥编制制度的相关调配作用,可以有效的进行编制调配。

参考文献:

第3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第二条实施原则

(一)保证教学需要和学科平衡;

(二)公开选调,合理调配;

(三)统筹安排,有序流动。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区属各中小学(含民办公助学校)。

第四条调整要求

(一)教师的调整应根据学校需求、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及工作表现进行,要有利于优化教师年龄、学科结构,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城区内学校(含民办公助学校,下同)之间调整。教师应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4年以上(含4年)方可提出调动申请。

(三)从农村调入城区。教师应在农村学校工作满3周年以上方可提出调动申请。

(四)郊区学校之间调整。

1、镇内调整。教师应在一个学校(教学点)工作满2年方可进行调整。

2、镇与镇之间调整。教师应在农村学校工作满3年以上方可提出镇与镇学校之间的调动申请。

第五条调整程序

(一)城区内学校调整的。教师提出书面调动申请,填写《区中小学教师内部调整申请表》,经所在学校签署意见,上报区教育局审核同意,人事、编制部门备案后,统一报区编委会审定;再凭《核编通知单》到人事、编制等部门办理调动、上编等手续。

(二)从镇调入城区的。教师提出书面调动申请,填写《区中小学教师内部调整申请表》,所在学校签署意见,并参加由区人事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公开考试,择优选调。经区教育局审核,人事、编制部门备案后,报区编委会审定;再凭《核编通知单》到人事、编制等部门办理调动、上编等手续。

(三)郊区学校之间调整。

1、镇内调整。教师提出书面调动申请,填写《区中小学教师内部调整申请表》,所在学校签署意见,镇中心小学提出调整意见,报区教育局审核后,统一报区编委会审定;再凭《核编通知单》到人事、编制等部门办理调动、上编等手续。

2、镇之间调整。教师提出书面调动申请,填写《区中小学教师内部调整申请表》,所在学校和镇中心小学签署意见,报区教育局审核提出安排意见后,统一报区编委会审定;再由人事、编制等部门办理调动、上编等手续。

(四)因教育教学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教师,可采取学校申请、教育局审核、区编委会审批,以借用的形式处理。各镇(水南镇除外)小学由区编委办核定教职工编制数,由镇中心小学实行统筹安排。如遇到办学规模调整、非正常减员、重病请假、产假等特殊情况,由镇中心小学提出意见,区教育局审核、区编委会审批先实行借用,待暑期统一调整时报区编委会审批调配。

(五)学校领导班子的调整(副科级及以上除外)。

1、股级干部调整。教育党委提出意见,报人事、编制部门备案,分管教育、人事、编制工作区领导同意后,凭《核编通知单》到人事、编制等部门办理调动、上编等手续。

第4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幸福指数 学习氛围 思维习惯 个性发展 健康心理

对于幸福的理解,自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指数,却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要求能“体现民众主观生活质量”[1]。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一点是能体现学生认知与思维的质量。提高学生幸福指数,是突出人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出合格健康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做了一些探究,现在形诸笔端,以求大家斧正。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追求幸福指数。

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有序竞争。形成这种宽松、愉悦、和谐、舒心的学习氛围,受到社会引导、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管理的制约。对于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学校而言,规范办学,减负增效是首要标准。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环境,既要着力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设备现代化、校园绿化、教室环境布置等,又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诸如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诗歌、演讲、书法、绘画、体育比赛等;成立学生志愿团体:兴趣小组、服务小分队;举办民主对话讨论会等,促进学生身心和德育良性发展。在“软硬皆施”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展示才智的平台上,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追求幸福指数。

二、规范学生思维习惯,引领学生审视幸福指数,激起学生的奋斗力。

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追求幸福。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就是说通过播种习惯,培养性格,从而收获人生。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关乎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于一生的幸福。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和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学校应坚持人本为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思考,明确奋斗方向。一是思考个人的成长之路,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社会需要,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个人的奋斗过程中,不时反思,给予适当的修正与补充,以追求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二是学习、工作、人事,甚至是国家大事。勤思出成效,善思则能提升思维水平。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参照,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问题都会品尝到思维的益处,审视个人的幸福指数,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奋斗力。

三、尊重个性发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幸福指数。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卓越见解,可见教育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个性化教育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权利,尊重并促进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学生想进步,教育者应为他搭建平台,提供帮助。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民主和关怀。多些关怀,少些责备;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支持,少些反对。让学生享受探究知识、重塑生命的乐趣,必将着实提高生命质量。对学生的评价是教育目标落实的体现。学校要实施人性化教育,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载体,多视角、多维度地评价,从德、智、体、美、行诸多方面综合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坚持以增强学生能力为目标,以提升思维水平为准则,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给予学生心灵上的自由。学生对自己的幸福指数能作出基本正确的评价,可以促进其更大地追求幸福指数。

四、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培养学生追求幸福指数的健康心理。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心理健康当做大问题抓。学生碰到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不高,心理长期承受重荷,心灵容易扭曲。因此,需要教育者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用心倾听学生心声。首先,关心学生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是健全学生人格的基地。其职责就在于促进学生心智提升、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行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尊、自爱等品质。其次,关注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打好情感这张牌,善于“察言观色”,以心换心,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和学会交流,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网,不可回避,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交流。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精诚团结、以诚相待的理念,协调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的细化,教师应该多鼓励和提倡学生间的合作,让合作促进交流,让交流达成理解,让理解促成融洽。此外,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辅导课,发放心理调查表,提升管理、交流艺术,多方面梳理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

魏书生说:“教育是一种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2]教育主要承担者是学校。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为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追寻幸福的伊甸乐园。学校和教师应当以人为本,创新方式,切实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规范学生思维习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中蕴藏的快乐、求知中饱含的幸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民办高校 行政管理专业 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中典型的事件,通过模仿事件发生的情景,进行分析、理解和归纳,帮助学习者在事件背景中思考和行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在1829年的英国出现,由贝雷斯(Byls)首次在法律教学中运用该法;1870年被哈佛法学院的琅德尔(Langdell)教授运用,1910年案例教学法被普及到美国几乎所有的一流法学院中。到1919年,哈佛商学院全面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管理人才,使得案例教学法冲出美国,走向世界,进而成为风靡全球的成功的教育模式。 [1]随后的几十年里,案例教学法被引入到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和培训中,得以广泛流传并普遍被教育界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在全世界的教育系统中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在期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在民办高等院校中,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了在进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与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教育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运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对民办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系统的探索,以便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举措。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面临的障碍

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最早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最早运用于高等教育和公务员的培训课程中;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才由学术界介绍引入案例教学法,并由此带来了重大的变革。[2]虽然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运用已较为普遍,但由于在师资力量、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上与公办高等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在民办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依然存在较多的障碍。

1.民办高校师资水平有限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众教育的不断普及,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相较于公立高等院办学水平而言,民办高校无论是在生源还是办学的条件上,尤其是在师资水平上,都不能与公立高等院校相提并论。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分析、归纳等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简单的满堂灌有了更严格和更系统的要求,这就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任课老师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条件。同时,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或者付出比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由于民办高校财力、人力和管理水平有限,往往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许多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法望而却步,缺乏相应的热情。即使有部分教师愿意尝试案例教学法,由于民办高校师资力量和水平有限,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上也仅仅是表面的模仿,缺乏对案例教学法深刻精髓的把握,以至于在案例的选择、编写,课堂的分析、讨论和总结,启发学生的环节上都存在诸多不足。

2.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施行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和启发学习者,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思维,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训练,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因而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仅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整个课堂活动紧紧围绕着引导者设置的情景,由学习主体去演绎完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然而,在民办高校中,经过高考的选择分配,民办学校能够录用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来说不高,加上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定学习思维和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长期滥用,学生长期接受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参与、主动表现和主动思考的习惯。这就造成了在案例教学法实行过程中及其尴尬的场面。此外,教材选录的部分经典案例,由于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推导性,缺乏相应思维锻炼的学生,受自身所学知识的限制,很难对教师选定的案例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兴趣,由此也会形成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影响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运用效果。

3.案例教学资源缺乏

案例教学法运用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学术界引入我国,由此造成了我国行政管理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公共管理专业的案例教材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上严重落后于专业教学的需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采用的案例存在旧案例多、新案例少,二手案例多、原创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的现象。选用的案例偏旧,与现实情况不符,教师无法进行理论分析和讲解,学生听后一头雾水。采用西方的案例虽然可以弥补本土案例资源不足的弊端,但西方的国家制度和文化背景形成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从西方引入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案例不适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难以取得足够的说服力。因而,进行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依然举步维艰。

二、提高案例教学法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案例资源三个方面及其不同的搭配组合。一般来说,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要求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并能在时间和精力上专注地投入,要求选用的案例具有时效性、接近性和典型性。从以上三点出发,采用相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可以化解民办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上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困境。

1.提高认识,建立系统研究和利用案例教学法的机制,培养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案例教学法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运用不多、效果不好,关键是学校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学校尤其是学科班子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提倡,建立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案例教学法的机制,设立相应的研究基金,鼓励教师研究案例、使用案例,形成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校内推广运用。其次,在案例教学法研究运用机制和研究基金支持下,集中骨干教师形成案例教学法研究课题组,通过校内培训、校外交流、专家讲课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形成专业骨干,并在此基础上把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传授给更多的教师。

2.建立公共管理专业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案例教学法运用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前提是有大量典型的、本土的、最新的案例。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缺乏有效的案例信息资源,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科研水平不高,可以通过与其他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校合作,开发建设案例信息资源库,并实现共享。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利用校内资源,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结成对子,充分发挥本土行政管理资源的优势,挖掘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案例,通过研究分析,形成教材,存入资源库供教师使用。

3.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当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建立好相应的课堂管理机制,完善案例教学过程的具体流程,明确学生的角色定位,落实责任,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结构,知道现在在学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下一步要学什么,用以解决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通过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起实际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兵龙.开放教育中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0(5):44-46.

第6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管理工作 方法 情感教育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元素,作为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班主任是学生的贴心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班主任,肩负着引导孩子步入学堂、启蒙思想品德以及纪律约束等重任。实践证明,只有把情感教育渗透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感教育渗透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时期。因此,它是打好人生基础的第一步。如果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那么他将在以后的中学、大学乃至未来的学习、工作向好的方面发展。目前,“80后”独生子女的孩子已进入小学,6个大人养育下的唯一小孩易存在任性、淘气等性格,而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另外,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网络上瘾等现实问题,都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班主任的感情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于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我们的具体教育实践中,有许多所谓的“差班”“落后班”经过优秀班主任的辛勤培育,最终转变成“好班”“先进班”;相反,也有许多原本学风、班风不错的班级,由于班主任的不负责任,精力投入不够,逐渐变得松散、无纪律,学习氛围变差,成绩下降,最终沦为落后班级。目前大多数家长不仅要从小学开始为孩子择校,还要择班,其实质就是要选择那些素养高、负责任、情感投入的班主任来保障自己孩子的未来。

二、情感教育渗透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目标

作为班主任,对待学生应立足于以下五个基本点: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二是帮助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提高学习成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三是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四是处理好学校布置的各项日常工作及班上偶发事件;五是保证全体任课教师,少先队组织以及学生家长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影响的一致性。

三、情感教育渗透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以情激情

丰富的情感是奠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一名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必须具有做好班级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非常繁琐,只有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每当接手一个新班,总有一股挑战的力量和热情催促着班主任有耐心的完成班级的任何一件“小事”。于是,带着这种对事业的挚爱、对人生的追求、对儿童的热情、对工作成绩的企盼,走进学生生活的海洋……

2.以情从教

作为班主任,面对的是一颗颗稚嫩的童心,他们各自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类型、背景、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学生的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也各不相同,需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大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班集体就像一艘航船,班主任如同船长,船长如何掌好舵、行稳船,需要情感渗透于教学任务中。

开学时,积极了解和研究学生,并对同学进行家访,既沟通了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又了解到家庭对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获取做好班级工作的第一手材料。利用空余时间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戏耍、谈心、交心、尽量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教育孩子说直话、真话,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信任并信服。

3.以情动情

常言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班主任就要善于用情去感化学生、陶冶学生、激励学生。小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差,如果班主任的批评不恰当,不但不能使他们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学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运用情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关怀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进行改正。在上课时,如果发现有学生做出违反纪律的事情,首选用善意的目光,通过眼神去教育他,而不是采用大声地批评。下课后再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是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切忌生硬死板的批评,而是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谈话,使教师的教诲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

四、结语

学生好比一块玉璞,就看如何去雕琢;班集体好比一艘的船,就看如何正确导航。班主任用情感渗透于日常管理工作中,为学生营造茁壮成长的乐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一些用情感渗透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广大小学班主任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洪.一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郭泽曦.小学班主任领导力改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3]刘春景.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4]肖自明,韦庆华.现代教师道德修养[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 专业教学质量 监控评估体系 探索 实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怎样或者说如何提高是不尽的研究课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1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我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良好的保障机制”项目,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生产一线专家共同合作,不断探索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评价内涵与评估办法,逐步形成了学校、企业为主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建立了三方联动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构,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和社会关教人士等参加教学全过程监控和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专家库,强化质量管理的队伍建设。

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和职业岗位要求,同行业企业专家、岗位技术人员共同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内涵标准要求,“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内涵标准”目前属国内首创,根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实际制订了适合我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即:“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探索了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全方位、多侧面、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以此检验评价“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企业、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教学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程度”这“三个符合度”,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学院通过与中国电信吉林分公司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投入,以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以硬件环境改善为依托,以应用平台利用为支撑,以网络资源开发为中心,建成了集教学应用、管理应用、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以数字化信息管理为手段,完善了我院教学质量网络监控平台(硬件),该项投资近80万元,为该项目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支撑。

一、构建了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既是高等教育,更是职业教育,其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企业社会――“用户”更有评价权,通过对中油吉化炼油厂、有机合成厂、化肥厂等十余家行业企业,和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国家和省级示范校等有关高职学校进行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我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召开我院各专业教学委员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考核评价角度和内涵要求,具体到对某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借鉴省内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从专业教学设计(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等)、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状况(即教学资源建设状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环境保障、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五方面,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创建了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课程设置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师德素养与水平、教学条件利用和教学效果等六个模块构建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我院连续实践二个学期,日趋完善,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制订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制度

为切实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使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日检查、周调度、月协调、期评价”,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秩序运行良好,以内涵建设为本,走内涵强效战略。为此制订了如下文件:

1.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试行),

2.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事故与教学差错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3.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4.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5.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略)

6.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专家、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略)

7.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略)

8.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顶岗实习成绩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略)

9.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岗位津贴分配办法(试行)(略)

10.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办法(略)

11.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材编写管理办法(略)

第8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小学教育; 管理策略; 教育反思【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59-01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地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搞好学校的管理?怎样进行管理?本文拟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商讨。1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理要梳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应该思想进步,处事科学。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管理准确无误。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到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2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机制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在管理中,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的管理境界。比如,管理人员对于教师教学业务内容的检查就不能统一化,不能格式化,应当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不能因为自己的管理方便就轻易去搞所谓的“一刀切”。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管理成效。由于客观因素,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历的管理人员很少,现有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受传统观念影响较重,信息服务意识淡薄,没有树立现代的信息管理理念。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低层次阶段,对欣喜地接受、处理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培养一支学习型、高素质,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管理理念,并有一定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首先,应特别注重对现有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观念的培养。通过开展国家信息化政策、信息法规、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同时,应加强在岗人员信息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组织教学管理人员集中参加一些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等培训,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此外,适当引进具有较高网络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结构与知识结构,形成一支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骨干力量,从而带动整体工作,加速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大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管理是服务,教学管理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网络的用户,他们必须懂得如何获取教学管理信息,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应该承认,当前学校中,部分教师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能力也较低,他们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利用率不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的网络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网络的主动性也是加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又一重要条件。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还要有系统的规划及全盘的考虑,还要注意与人事、后勤等部门密切配合。教学管理信息化还涉及到工作流程及分工的变化,应主动应用组织再造的理论与方法,使信息化过程得到优化,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4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

第9篇: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档案管理; 电子文档;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从思维观念和工作实践上都深刻影响着高校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十一五”建设期间,各高校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建设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高校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还不容乐观。目前各高校正在制定“十二五”建设规划,在此之际笔者就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作些探讨:

一、高校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体和核心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件材料总称。目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高校教学管理重心下移,院(系)不仅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教学档案材料主要由院(系)负责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其中需永久保存的档案移交给学校档案馆(室)保管。因此,院(系)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核心,院(系)信息化管理建设程度直接影响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发展[1]。

(二)推进院(系)教学信息化管理的迫切需要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院(系)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如课堂管理、学籍管理、专业建设管理、教研管理等等。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大都院(系)使用了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教师授课用多媒体等等。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中会产生大量、形式多样的电子文件,如文字、图表、录音、影像等等,这些电子文档需要做到及时、科学、高效的收集、整理、汇总、编目、归档,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无法适应,需要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现代教学及管理中也需要档案管理者为其提供高效、全面、准确的服务。因此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管理正呼唤着信息化的教学档案管理的出现。

(三)网上教学评估和项目申报、评审的重要依据

院(系)教学档案承载着大量的教学、管理、研究的信息,通过教学档案材料可以对院(系)的各项工作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随着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专业(学科、课程)建设申报验收等都将采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如: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现在已经采用网上申报和网上评审。专家和有关主管部门在网上评估、评审主要通过看申报单位在网上提供的数字化的真实的档案信息材料。而齐全、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档案材料才能全面、真实、系统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情况,是获得专家好评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

二、高校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现状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档案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实行档案信息化存储、标准化管理、网络化利用等等。高校院(系)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无明确的领导和业务管理部门

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往往只作为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没有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领导分工中,没有指定负责人,也无明确管理职责。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而院(系)从行政领导到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业务出身。大都高校没有确定对院(系)教学档案信息管理进行业务指导的管理部门,即使有的指定了管理部门,但管理职责也不具体,导致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处于不规范的、自成一体的自然发展状态。

(二)无科学的管理手段

目前,各高校院(系)大都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引进或自行开发了教务管理、实验管理、论文管理等多个应用系统,逐步在推进办公自动化,这些使教学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档案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系统,却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处理阶段,没有实行网络化管理,办事效率低,与正在发展的院(系)信息化教学管理不相适应。

(三)无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教学档案管理是独立于行政管理之外的一门专业性学科,从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别、归档、编目、保存、检索等都应有专门的管理规范,大都高校只对档案馆(室)制定了管理办法,但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各院(系)档案管理者面对形式多样的电子文档,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保存的电子档案从形式到内容都各不相同,即使实现网络化管理,也无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三、高校院(系)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建设

目前部分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处于一种既无具体领导管理,又无业务部门指导的不规范、自然发展的状态。导致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跟不上学校和院(系)教学、科研、管理的发展需要。

首先,成立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成员由各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组成,办公室设在学校档案馆(室)。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学校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档案馆(室)负责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监督和管理。这样院(系)档案信息化建设既有统一领导,又有业务部门指导业务和监督检查工作[2]。

其次,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很多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不完善,特别是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还没有具体管理办法,另外随着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发展,如电子文件、多媒体文件、声像文件等信息资料不断出现,对于它们的管理还没有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等等。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和部门制定操作性强、管理明确的管理制度。如《XX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办法》、《XX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办法》《XX学校档案信息化标准》,还有具体的《文档一体化制度》、《查阅利用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电子档案备份制度》、《监督管理制度》、《院(系)档案管理职责》等等,做到从学校档案馆(室)到院(系)档案信息化管理都有具体的管理制度、责任明确。

(二)加大经费投入,开发或引进相应的系统

首先,引进或开发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应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功能上做到有机对接,使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融合起来,即从文件的撰写、修改、签发、接收、批阅、归档、著录、检索、借阅、编研等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能在应用系统上按统一标准顺利进行,即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3]。院(系)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教学秘书兼任,采用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将大大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并且使他们工作得心应手,同时应用系统操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基础。

其次,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网络系统。真正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还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网络系统,实现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各院(系)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院(系)还要建立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网,上与学校档案馆(室)相连,下与院(系)各教研室、实验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相连,左右与其它院(系)和职能部分相连,实现档案信息上下左右贯通,建立起学校档案系统网络。不过开发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网络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靠学校和院(系)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迫切要求。只有把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才可能实现档案网上整理、存储、检索、利用等。院(系)档案管理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首先要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室。管理室配有专门的电脑、网络系统、电子存储设备、档案柜、档案盒等等,实行专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散在系办公室、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各个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的档案材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才有可能做到专业化、规范化管理[4]。其次,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过程管理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如教案、试卷、实习材料、开课计划、毕业论文等,这些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都在院(系)完成,各院(系)档案工作者应该遵循档案信息的形成、保管、利用的客观规律,严格按照学校的《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信息化标准》等要求去管理。否则,不仅严重影响院(系)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也阻碍学校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如:新生录取名册、在校生名册、毕业生名册是学籍档案的一部分,如果有的院(系)长期保存,有的短期保存,甚至有的不保存等,这不符合档案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科学性的原则,档案信息资源也难以实现网络共享。

总之,院(系)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也需要第一线的每个档案管理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院(系)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春.本科高校系级办公室档案管理之规范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 魏丽平.高校档案网络化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