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学研究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教学研究制度

第1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关键词 教学服务质量 学生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从顾客满意度理论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以往的众多研究,对教学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设,然后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并验证研究假设,根据调私峁分析找出高校教学服务的优势与不足,为改善学校的教学服务质量提出改进建议,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满意度,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1我校教学服务质量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概述

学生的满意度由学生对各项教学服务质量的感知和体验来决定的。本项目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主要的调查对象是高校教学服务的直接顾客―全日制在校学生。基于大一和大二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学校的教学情况也尚不熟悉,毕业班的学生又忙于出国就业和考研,因此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三学生。本研究制定了教学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模型,如图1:

2我校教学服务质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分析

课题组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历时12个月对北京建筑大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研究共发问卷25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86%。以统计软件为工具进行分析整理。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经过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服务的评价最高,感到比较满意,说明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受到学生的好评。但是学生对教学辅助服务方面的评价很低,表明教学辅助服务这一方面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还没有达到一般水平。同理,我们还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出本次研究所测量的学生对教学服务|量的总体评价。如表3:

本次研究计算得出学生对教学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值为3.07,换成百分制相当于61.4分。由此可知,教学服务质量的总体得分处在刚刚及格的水平上,可见学校在教学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通过与其他研究对比发现,学生对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价普遍不高,可见这是高校教学行业内的通病,应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注意,下大力气改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提高教学服务质量。最后学生满意度的情况统计数据如表4:

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满意程度的调私峁显示,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不高仅为2.91分,只相当于百分制的60.9分。学生对于“喜欢母校”这一指标的平均分最高为3.512,而对于“选择这所学校是明智”的这一指标的得分最低仅得2.792分。

从学生忠诚度的情况统计来看,本次调查总共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反映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的忠诚程度,在“以后有机会在母校继续深造”的回答中,平均得分为2.91相当于百分制的58.2分。而“以后会向他人推荐母校”的平均得分为2.31,得分最低仅相当于百分制的46.2分,也就是说多数同学都不会选择母校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会继续关注母校的发展”的调查则比较乐观,平均分为3.99相当于百分制的79. 8分,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会继续关注母校的发展。如表5:

最后,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如下:

(1)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教学服务质量评价最高的主要有5个: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教学态度、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评价相对较低的5个是:实习基地、教学实践活动、图书馆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活动。

(2)通过对比,学生对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价和满意度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可见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类似的学生满意度不高的情况。

(3)从顾客忠诚度方面来看,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学生忠诚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不会选择回母校继续改造,但是会继续关注母校的发展。

(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学生对满意度产生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教学设施、教学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和教学管理服务。

3提升大学生对教学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基于以上分析,主要改进措施包括:

3.1高校应重视并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的研究

作为管理者,所要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满意程度与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学校管理层要更加有效了解管理制度上的优缺点,那么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是个很好的办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在调查的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对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力求获得的数据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管理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更加清楚了解学生的需求,达到提高满意度的目标。

3.2高校应当转变管理观念,树立顾客满意度理念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顾客满意的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发展为了学生”,只有坚持这样的办学理念,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即实现顾客满意,为顾客创造价值,最终达到顾客忠诚。高校要树立“顾客满意”的质量意识,要求学校的管理不能单从管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当成管理对象和控制对象,对学生简单施以“加工权”和“处置权”,而要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教育选择的主体,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硬件设施,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这就需要大学生管理工作转变观念,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型,增强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

3.3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重点建立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又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得学生能够面向真正的工作场景,为未来的职业生活打下基础;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与调动广大教师带动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三,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4高校应当建立及时快速的补救通道,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高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失误,学生对于这些服务会产生不满和抱怨,为了防止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学校要建立及时快速的服务补救通道妥善处理发生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畅通的顾客投诉渠道,当顾客存在不满时能够通过投诉渠道反映给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其次,要尽快解决顾客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服务人员必须能够迅速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有了及时快速的服务措施,就能够防止负面的口碑效应,从而能够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目的。

3.5构建大学生满意度指数体系

建立大学生满意度指数体系,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评估理论,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大学间开展良性竞争,也有利于及时把握各大学教学现罴氨涠趋势,更可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其它产业部门一起进行比较,监测高等教育领域的运行质量。

3.6完善教学服务管理的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要求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更新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下转第14页)(上接第5页),其作用有三: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优化,使得办公网络化,节省了大量的纸资源和时间资源;其二办公网络化可利用信息及其管理的特性,可畅通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和广泛;其三教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便于高校管理学生顾客,掌握他们完整的个人信息,从而提供更合乎实际需求的教学服务。

3.7完善大学生利益诉求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直接和间接的利益表达、个体与团体的利益表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能有效化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利于维护和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教学研究项目“基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国杰,史小明.对大学生高校教育期望质量测度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9-92.

[2] 赵伶俐,潘莉.高校学生对教学、任课教师和课程满意度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9-124.

[3] 傅真放.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J].高教论坛,2004(5):12-18.

第2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作者简介:李国超,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广州/510640)

摘 要:研究表明,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是专业喜爱程度,专业类型和学习成绩等对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当前,案例高校本科生最满意的是学风与教学效果,其次是教师与教学资源,再次是教学与实践,最后是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为提升本科生满意度,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本科生需求,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本科教学和实验设施完备度和使用率,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育的艺术性以及加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实证研究

教学质量属于有机复合概念,没有单一衡量标准。目前,教学质量有三个较具代表性定义: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达到教育目标系统规定标准的程度;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需要相关的程度;三,教学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1]可见,本科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应最具发言权,这也是本研究理论基础之一。此外,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提升教育质量是关键。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本科生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感知者,对所在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校教学质量一般水平,同时更能反映出高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学生满意度研究理论基础源自顾客满意度。近年来,国内学者以对顾客满意度研究为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法,开始关注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但在实际调查研究方面大多都是从心理学或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的定性研究,而定量分析的较少。[2]通过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发现,国内学者以教学质量满意度为题开展研究始于2006年,起步较晚。截至目前,研究成果最多年份为2013年,共7篇学术论文。此外,现有研究涉及领域较广,如按照办学类型,现有研究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和继续教育院校研究等;按照科类结构,现有研究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教学质量满意度研究;按照评价主体,现有研究可分为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研究;按照办学层次,现有研究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评价等研究,其中专以普通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的较为鲜见。基于此,本文以H高校为案例高校,以H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以客观和准确揭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H高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H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为全面客观反映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现状,在普通高校本科满意度评价量表编制前先以H高校为案例开展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针对本科生群体的特殊性,参照顾客满意度模型以及经过专家咨询和课题组讨论等,初步确定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量表。量表变量分为课程和专业建设、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学管理与改革、师资建设、学风建设、教学实践及教学水平等七个维度。为确保答案填写真实性和量表回收率,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方式,共发放调查量表50份,收回量表43份,量表回收率为86.0%,其中有效量表40份,量表有效率为93.0%。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获选比例在65%以上的指标为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项目,共计50项。经过专家咨询和课题组内部讨论等,最终确定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量表。量表变量共45项,其中1至5为被试信息,包括专业类型、学习成绩和专业喜爱程度等。其余为观点态度题,共40项,分为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教师与教学资源、教学与实践以及学风与教学效果等四个维度,如表1所示,各维度包含10项题目。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方式,共发放量表350份,收回336份,其中有效量表331份,量表有效率为98.5%。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其中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对象为H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满意度评价调查对象为H高校全日制本科生。

本研究调查数据处理采用了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其中,观点态度类变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级正向计分法:“非常不满意”计1分,“不太满意”计2分,“一般”计3分,“比较满意”计4分,“非常满意”计5分,不能确定计0分。

四、研究评价

(一)信度检验

信度主要评价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多以内部一致性表示。一般来说,如果是标准化测定量表,通常分别进行总量表和各个领域的评价,对包含各种条目的一般问卷,很难进行整个调查表的考评,一般就对某些条目或领域进行考评,并以此间接说明整个调查表的好坏。[3]本研究所用量表为李克特五级标准化测定量表,因此采用同质性和分半信度方法分别对总量表和各分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操作步骤略,下同)。

经过检验可知,如表2所示,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总量表和各分量表信度系数均大于0.85,表明量表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量表信度较高。

(二)效度检验

效度主要评价量表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正确性。其中,内容和结构效度一般被认为是检验效度的最常用和最有效方法,本研究也采用这两种方法。内容效度方面,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刊资料和专著等,经过专家咨询、课题组内部讨论以及满意度影响因素和评价两次调查,使指标最大限度反映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问题,因此,量表具有较高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方面,采用了相关分析方法。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如表3所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量表与各分量表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4,各分量表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0,p

五、结果分析

(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而评价主体具有主观性,人口统计学差异很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差异。此外,为针对各类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有必要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学生评价结果,以改善和提升各类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

1.专业类型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

案例高校不同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为:理工科生平均评分为3.41分,非理工科生平均评分为3.44分,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整体还是各维度,案例高校不同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非理工科生满意度平均评分均略高于理工科生。这可能与H高校的学科发展战略有关。为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H校对各个学科和专业发展都较为重视,注重学科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不同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同时,为建设成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对当前发展较薄弱的非理工科倾注了更多资源和关注,

因此非理工科生满意度并不比理工科生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专业类型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专业类型不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2.学习成绩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

案例高校不同学习成绩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为:成绩优秀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44分,成绩良好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39分,成绩中等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38分,成绩较差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50分,具体差异还需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案例高校不同学习成绩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学习成绩不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可能与大学的学习氛围和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相对中小学,大学具有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之作为主观能动性特点较强的个体,大学生主要依靠自主性学习,因此学习成绩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学质量,但较好的学习成绩并不代表较高的教学质量,也不能代表较高的教学质量满意度,因此学习成绩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正向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习成绩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学习成绩不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3.专业喜爱程度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

不同专业喜爱程度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为,非常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80分,比较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51分,一般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28分,比较不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14分,非常不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平均评分为3.26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专业喜爱程度本科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要想得知两两间的具体差异,还需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案例高校非常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比较、一般、比较不和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以及比较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一般、比较不和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一般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比较不和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以及比较不喜欢所学专业本科生与非常不喜欢本科生之间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专业喜爱程度与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专业喜爱程度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之一,本科生对所学专业越喜欢,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投入程度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对教学质量也越发满意,同时教学质量满意程度又强化了专业喜爱程度,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专业喜爱程度是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可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结构中影响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喜爱程度,专业类型和学习成绩等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二)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整体分析

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一般水平,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同时各维度是总量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本科生客观和具体评价。经过统计分析,得到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整体和各指标平均分。案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整体满意度为3.41分(保留两位小数,下同)。各结构维度方面,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35分,教师与教学资源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47分,教学与实践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36分,学风与教学效果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48分,如表7所示。各观测点方面,满意度平均评分排前五位的是:教师课余解答学生疑问情况(3.79分),专业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3.72分),高校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3.69分),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情况(3.66分),专任教师占师资队伍比重情况(3.61分),图书馆藏书量情况(3.61分);平均评分排后五位的是:高校运用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程度(3.07分),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3.08分),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重视情况(3.18分),课程设置契合学生需求情况(3.21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情况(3.25分)。如果将平均分在1-2分之间定义为“非常不满意”,2-3分之间定义为“比较不满意”,3-4分之间定义为“比较满意”,4-5分之间定义为“非常满意”的话,案例高校本科生对本校教学质量整体上处于较为满意水平。

由表7可见,各结构维度中,案例高校本科生最满意的是学风与教学效果,其次是教师与教学资源,之后是教学与实践,最后是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具体而言,案例高校本科生对教学条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均较为满意,对教学实践满意度较低,尤其是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情况;在教学条件方面,对非实验类教学条件满意度较高,对实验类教学条件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实验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在教学实践方面,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较高,对实践教学满意度较低,尤其是科技创新基地利用情况;对专业设置满意度较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对师资条件满意度较高,对教材选择满意度较低;对教师教学态度满意度较高,对教学水平和能力满意度较低;对教学内容满意度较高,对教学方法运用满意度较低;对高校学风建设重视程度满意度较高,对自身参与学风建设情况满意度较低;对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较高,对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低;对学习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高,对科研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低。

(三)各结构维度教学质量满意度分析

1.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方面

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方面,平均评分为3.35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教师与其他人员(教辅、行政和工勤人员等)比例合理程度、课程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满意度、课程结构合理性、教学管理制度合理性、课程安排合理性、课程设置契合学生需求情况以及本科生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和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满意度评价图示

由图1可见,案例高校本科生对课程和专业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情况满意度较高,对其契合自身情况满意度较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坚持社会本位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中心,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和专业,高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和专业,出现了急功近利和“赶热门”情况,而这些热门课程和专业多反映了社会需求,而不是学生需求,这就折射出一种教育理念的缺失,即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缺失,忽视了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和教育与人才培养基本规律。课程设置另一个问题是结构和安排等不合理,我国普通高校课程结构和安排等多由校方规定,学生可选择的只有课目,对课程总体规模、结构体系和开设时间等只能服从校方规定,忽视了学生个人需求。此外,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这与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追求短期效益,更为注重科研和社会服务而相对忽视本科教学密切相关。

2.教师与教学资源方面

在教师与教学资源方面,平均评分为3.47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专任教师占师资队伍比重、图书馆藏书量、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设施(非实验类)完备度、生师比合理程度、教学设施(非实验类)使用情况、实验器材完备度、实验器材使用情况以及高校教材选择情况等,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案例高校本科生对非实验类教学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满意度均高于实验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反映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存在注重课

图2 教师与教学资源满意度评价图示

堂教学而相对忽视实验教学等问题。另外,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本科生对设施配备情况满意度均高于使用情况满意度,反映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和实验设施一定程度存在使用率较低等问题。此外,案例高校本科生对高校高职称和专任教师占比情况满意度较高,对生师比情况满意度较低,反映我国普通高校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同时,应注重适当扩充教师规模,以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需求。此外,案例高校本科生对图书馆藏书量满意度较高,对教材选择情况满意度较低,反映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材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和“推荐教材”,较少配备针对在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等问题,这是导致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质量水平不高、个性发展不足和培养规格类似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与实践方面

在教学与实践方面,平均评分为3.36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课余解答学生疑问情况、教师对待作业和考试态度、学生课堂讨论情况、教学内容更新情况、教学内容交叉和融合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习关心程度、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本科生操作能力培养重视度以及教师运用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情况等,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在教学方面,案例高校本科生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当前本科生对高校教师教学态度满意度较高,对教学内容更新和融合情况满意度较低。此外,教师对本科生学习关心程度有待提升,教师

图3 教学与实践满意度评价图示

不仅应关注自身教学,也应关注学生学习,以便更好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习得知识。此外,合理运用讲授、问答、谈话、辩论、练习、实验、实习、演示、陶冶和参观等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当前本科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满意度较低,一方面缘于高校教师对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忽视,同时缘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不足,而这又缘于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掌握、应用以及日常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和提升等不足。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案例高校本科生对知识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能力培养,表明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与另一调查发现即案例高校教师运用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不足情况相关。科技创新基地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均建有科技创新基地,但将其运用于本科教学过程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功能。

4.学风与教学效果方面

在学风与教学效果方面,平均评分为3.48分。单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本科生学习能力提升情况、高校学风建设保障制度合理程度、本科生思想品德提升程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程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高校学风营造情况、本科生参与学风建设程度以及实际操作和科研能力提升程度等,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案例高校本科生对所在高校学风建设情况满意度较高,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较低,提

图4 学风与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图示

醒高校应注意处理好学风建设与教学效果间关系。学风建设是高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等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其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忽视教学效果,学风建设活动将流于形式。具体而言,案例高校本科生对高校学风建设重视度以及学风保障规章制度建设情况满意度较高,对学风营造情况和自身参与学风建设活动情况满意度较低,表明我国普通高校对学风建设重视程度较高,注重通过制度建设等促进良好学风形成,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其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程度不高,高校学风建设活动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效果方面,本科生对知识掌握和品德提升情况满意度较高,对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较低。其中,实际操作和科研能力提升情况满意度在该分项中平均评分最低,表明我国普通高校即使本研究所选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和重知识教学而轻科研训练等问题,这是导致当前本科生以及今后研究生科研和探索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研究结论

(一)普通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中应注重考虑学生需求

课程和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高校教学模式革新主要通过课程和专业变革以实现。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主要从体制、市场和就业考虑,重视按目录设置,专业课程及其体系往往孤立、被动地受制于预置专业方向,不能通过课程组合的变化实现灵活、自主的专业人才培养,在学科理性、职业现实和学生自主三方面关系上顾此失彼,不能有效应对职业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有自身独特的兴趣、需求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反对正规教育中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对象,认为教育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出自身决定,实施“个性化教育”。应秉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普通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中应注重考虑学生需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个性化自主学习。

(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和实验设施配备与使用情况

普通高校应积极拓展教学经费来源,在吸收上级生均拨款和学生学费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学资金。在争取上级专项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努力开拓社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创收。扩充并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逐渐配备更加先进和精良的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保障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合理规划图书资料等经费投入,在扩充纸质版图书的同时,加速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以方便学生学习和阅读。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的功能,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保障实验仪器设备的质量和原材料供应,同时提升仪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为开展本科实验教学以及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提供良好环境。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育的艺术性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通常包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以及教与学的方法。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降低知识掌握难度和提升知识理解深度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思想,同时提升教育体制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多数本科生具有自主学习热情,应通过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激发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灵活运用讨论、问答和辩论等方法组织教学,鼓励本科生通过共同探讨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本科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合理运用发现、探究和读书指导法等方法,以学生自主发现为主,将本科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以培养本科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以及创新品德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能力、自学能力、查找信息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等,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普通高校应适时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同时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等的作用,尝试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等开展科研活动,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积极开展本科生科技竞赛、本科生科研探索训练,鼓励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发明创造以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建科研团队等措施以激发本科生创新和实践热情,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4] 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课题组.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报告――三校学生满意度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71,73-74.

第3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质量 评价制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是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找出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系统、可操作、客观公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育中的正确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师资队伍的群体优势,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要全面,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同行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以及任课教师;评价对象要包括参与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学生和所在教学单位;评价的内容应该有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准备、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评价的方式要形式多样,包括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集中评价等方式。

2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创新

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单一主体评价模式,由学生、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授课教师五方面,构建出多元评价主体组合。

(1)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参与和接受者,作为评价主体,要对教师的师德、工作热情、课堂授课的内容、方法和水平进行评价,对教学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完备性进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收获进行评价。

(2)同行教师评价。同行教师具有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工作监督者的身份,同行教师可以通过观摩教学、日常研讨、考察学生对前导课程知识的掌握等活动来评价具有前导后续关系的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学管理部门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组织者,通常应设有专门的教学评价小组作为评价主体,主要是通过观摩教学、考试考核等活动对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的组织、改革和创新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

(4)授课教师自我评价。授课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主要是对学生课堂表现及学习效果、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的利用率、教师的自我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5)用人单位评价。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因此用人单位也应当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范围。用人单位主要是对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合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些方面才是教学质量最终结果的反应。

3 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方式与内容创新

3.1 评价方式创新

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等成立教学质量评价小组,专门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评价方式包括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集中评价、用人单位反馈评价等,以保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

日常教学检查适用于课堂教学。由教学质量评价小组随机安排专人巡视教学场所,并填写教学日常教学检查表,教学项目结束后,将每次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用于评价。日常教学检查权重占教学质量评价总分的30%。

教学督导是督导组成员随机选择教学课程进行督导,并认真填写教学质量督导考核表,计算出评价的得分。教学督导考核分值占教学质量评价总分的20%。

集中评价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在每个教学课程完成后,分专业由学生、同行教师和任课教师自己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按照既定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填写考核评价表。集中评价分值占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总分的50%,其中学生评价占30%,同行教师评价占10%,任课教师自己评价占10%。

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是对长期教学效果的评价,可能会因为课程设置的改革或人动的原因无法明确对应的评价对象,但是一旦有明确的评价对应对象,其评价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所以用人单位的评价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设置为评价附加分值项目计入总评成绩,在百分制时可以考虑该加分项为20分。

3.2 评价内容创新

(1)教学文件的完备情况。任何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以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作为依据,对于这一指标的考察和评估,可以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实践指导手册四个方面予以考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相关教学文件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包括教学实践基地数量、实践基地使用情况、实践基地类别,主要考察教学基地数量是否充足,学生人数与基地数比例是否适当,实践基地年均接受学生实习实践的人数,实践基地所需设施设备是否齐全、实践基地类别是否多样,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

(3)教学内容与实施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教学内容与实务的结合程度、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成果。主要观测点包括教学内容与实务需要结合是否紧密,参与讨论学生的讨论记录是否详细,指导教师批阅是否认真,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成果,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

(4)教学过程和效果。主要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着重看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通过实践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

(5)学生的学习收获。主要考察学生在教学环节,对于专业知识巩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收获和感悟。

(6)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总体情况的反馈和意见反映了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程度,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该项内容可以用来全面评价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并将之作为确定课程设置、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

4 教学质量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创新

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创新就是改变过去一说评价教学质量就单指任课教师的做法,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主体都包括进来,至少包括学生、任课教师、二级学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反映在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执行人员,负责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大学的二级学院是课程教学的执行部门,负责对任课教师和教学活动的直接管理。所以,对教学质量评价就包括对学生、任课教师和学院三方面的具体评价。这三个方面按照不同权重进行的综合就是对高校特定专业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创新反映在分别以三个被评价对象设计的具体指标上,如表1、表2、表3所示。

上述三个表格按不同项目评价打分以后,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如下:85分以上为优秀;70-85分为良好;60-70为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

另外,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在考评体系中,可以考察三项内容,具体包括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满意度(7分)、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7分)和一般职业能力满意度(6分)。可以作为附加分(20分)按照评价对象对应关系计入其总评成绩。

5 创新评价制度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5.1 具体评估标准还要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践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模拟实践;既有校内实践,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上述质量评价指标时,需要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必须考虑各评价主体的参与度及其均衡性和合理性

5.2 质量的评定与结论还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评价最大可能促进每个被评价对象的长远发展。

5.3 评价要形成报告公开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将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整理和分析之后,需要以综合归纳的结果为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形成书面性的评价报告,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和人员,并放在网上供大家查阅,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作为学校判断教学基本状况、估测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管理、优化决策的依据;作为教师判定自己的教学优势与缺陷,优化教学方案的依据;作为学生选课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参考;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参考;作为社会认知学校的基础数据资料等等。

L鼙疚奈?01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与创新研究》(编号:GH121006)以及河北经贸大学本科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关键词】 止嗽立效胶囊;,,药理学;,,毒性

摘要:目的观察动物ig止嗽立效胶囊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ig小鼠作急性毒性实验,观察中毒症状并测定LD50及95%平均可信限。以1.5 ,3.0 ,6.0 g・-1・d-1(临床人用量60,120,240倍)ig大鼠连续6周,观察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停药2周后上述指数的变化。结果小鼠ig LD50为17.4 g・kg-1(胶囊),87.6 g・kg-1(生药)。长期ig中、高剂量可抑制雄性大鼠体重增长,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脾脏重量减轻,低剂量组雌性、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胸腺重量减轻。对各剂量组大鼠血液学有一定影响。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止嗽立效胶囊具有 一定毒性。

关键词:止嗽立效胶囊; 药理学; 毒性

Toxicologic Study on Zhisoulixiao Capsule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cute toxicity of Zhisoulixiao Capsule(ZC)in mice and its long-period toxicity to rats.MethodsThe 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was done. The symptoms of ZC in mice were observed and 50 percent lethal dose(LD50) was calculated. Three groups of rats (in high, moderate and low dosage of ZC) were administered with repeated gastric infusion of ZC for 6 weeks. Body weight, hematological and hematobiochemical parameters, coefficient and histomorphological figure of organs(the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kidneys, adrenals, thymus, brain) were examined in 6 weeks and 2 weeks after cessation of ZC.ResultsThe LD50 of ZC was 17.4 g/kg by gastric infusion in mice. The body weight of male rats increased slowly in high-dosage and moderate-dosage groups. The coefficient of spleen decreased in low-dosage female group and high-dosage female group. The coefficient of thymus decreased in low-dosage female group and high-dosage male group. ZC had a certain effect on hematology.ConclusionZC has certain toxicity.

Key words:Zhisoulixiao Capsule; Pharmacology; Zhisoulixiao Capsule; Toxicity

止嗽立效胶囊是在止嗽立效丸基础上改变剂型的新药。它由麻黄、石膏、葶苈子、苦杏仁、甘草、罂粟壳等中药组方。药效学研究表明其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对止嗽立效胶囊进行毒理学研究。

1 材料

1.1 药物止嗽立效胶囊由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系药剂教研室提供。批号990514。每克止嗽立效胶囊约含生药5.4 g,实验用装胶囊前的颗粒用蒸馏水配成所用浓度的混悬液。

1.2 动物昆明种小鼠,18~22 g,雌雄各半,共50只。Wistar大鼠,110~120 g,雌雄各半,共80只。均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辽实质合字008号。

1.3 器材 美国产库尔特JT系列血细胞计数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CX5型SYNCHRO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 方法

2.1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预实验后,50只小鼠按体重、性别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禁食10 h后ig容量为0.5 ml/10 g。剂量为25,20,16,12.8,10.24 g・-1。给药后正常饲养,室温(16±1)℃(空调)。观察并记录给药后7 d内动物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及死亡动物数。死亡动物及时尸检,肉眼观察如有病变组织则做组织学检查。应用简化机率法计算LD50值及95%平均可信限。

2.2 大鼠长期毒性实验 80只大鼠按体重、性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分笼饲养。设空白对照组,止嗽立效胶囊1.5 ,3.0 ,6.0 g・-1 3个剂量组。ig给药,1次/d,连续6周。每周称量体重1次。分别于末次给药后24 h及停药2周后进行血液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和血液生化学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的检查;分别于末次给药后24 h及停药2周后各处死部分动物。取心、肝、脾、肺、肾(双)、胸腺(双)、肾上腺(双)、脑等脏器组织称湿重,计算脏器指数,做组织学检查。

3 结果

3.1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ig 后小鼠急性中毒的主要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轻者表现为对声响敏感,举尾;严重者震颤,抽搐,死亡。大部分小鼠死于给药后20~40 min之间。死亡动物内脏肉眼观察未见异常改变。ig给药的LD50为17.4 g・-1(胶囊)、87.6 g・-1(生药)。LD50的95%平均可信限为15.8~19.1 g・-1(胶囊)、81.37~98.37 g・-1(生药)。

3.2 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3.2.1 对大鼠一般行为及体重的影响各给药组大鼠对声响敏感,高剂量组更显著。雄性中、高剂量组体重增长缓慢。高剂量组第4,5,6周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剂量组第6周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雌性鼠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大鼠的其它行为、体征等均无异常表现。停药后,雄性中、高剂量组体重增长较快,说明停药后可恢复体重增长速度。各组大鼠的行为未见异常,雄性大鼠体重增长情况见表1。

3.2.2 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停药24 h,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脾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雌性大鼠及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胸腺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停药2周,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脾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低、中剂量组雌性大鼠胸腺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3。

3.2.3 对大鼠血液及血液生化学的影响 停药24 h,在血常规检查中给药组(各剂量组)多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停药2周给药组(各剂量组)多项指标恢复正常,但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血红蛋白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血小板计数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4~5。停药24 h及停药2周,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1 雄性大鼠长期毒性体重增长表(略)

与对照组比较,*P

表2 大鼠长毒脏器指数(略)

与对照组比较,*P

表3 大鼠长毒恢复期脏器指数(略)

与对照组比较,*P

表4 大鼠长毒血液学检验值(略)

与对照组比较,*P

表5 大鼠长毒恢复期血液学检验值(略)

与对照组比较,*P

3.2.4 对大鼠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停药24 h及停药2周,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脑等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

第5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督导教师;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制度,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教学督导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教学督导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随着高职教育实行大规模的扩招及院校合并,我国的高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的今天。传统的教学督导理念已不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必须创新,要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督导实践,以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理清教学督导工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和各职能部门。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学督导机制,正确处理和妥善协调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巩固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督与导的关系

教学督导的“督”具有监督、督促、检查和评估的职能;“导”具有指导、帮助、服务和咨询的职能。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使教学督导工作有成效。

(二)教学督导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督导教师在工作中不应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而应是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在听课及相关教学检查中,应本着为促进学院教学法水平提高的态度,公平公正地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要作为典型向全校教师推广。对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导教师不能以一种批评指责态度来对待。应以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教学督导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应是平等、融洽、合作的关系。

(三) 教学督导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督导教师只能是学校领导的助手、参谋。督导教师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检查教案,听取学生意见,对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分析、调研、论证,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不直接组织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二、提高督导水平促进学院的教学工作上台阶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教师来源于非师范毕业,缺乏基本的教学培训,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督导教师对于这些年轻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要求我们的督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督导水平,以促进学院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一)督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高职院校督导教师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监督保障作用。在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重视教学督导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学督导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无论是对学术发展还是指导教学改革实践都很有意义。在当前,提出教学督导教师素质问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对督导教师的素质、能力、品德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督导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尽快了解并逐步掌握相近专业和更多的专业基本知识,要求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当然,不是要求每一个督导教师必须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都有很深的了解,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但尽可能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有利于更好的开展督导工作。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观念

教学督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理念,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倡换位思考。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师那种渴望被社会肯定、被人尊重、被学生爱戴,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教学督导的根本目的不是抓教师的教学问题,而是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要把督导的职能从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指导、帮助、服务为主。要抱着虚心向教师学习的态度,怀着去发现教师的亮点和总结成功经验的愿望,了解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好经验、好方法、好典型。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诚心地去发现、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要摒弃对教师监督、检查和评价的心态,在教学评价中,要实施发展性评价,要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要以研讨的方法、切磋的精神,做到启发点化、激励引导,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必要时教学督导还要进行示范教学,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这有利于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做好教学督导反馈工作

教学督导不只是一个“督”和“导”的过程,还要有一个反馈的过程。很多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反映督导工作是否成功,是否有实效的标准。教学督导工作除查课、听课外,还需要与教师进行交流,内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听课情况、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等。大多数督导工作仅到此就结束。事实上,在教师进行交流之后,还需要检查教师改进后的教学情况,并接受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直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督导规定的教学标准。应该对老师给予过程监督,对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加大关注力度。

参考文献:

第6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关键词:二级学院督导;质量监控;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47-02

国家目前正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社会对“知识、能力、素质都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为如何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工程应用型高校,近年来不断加强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内涵建设,构建了“督教、督学”二位一体,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短时反馈与长时反馈相结合的“双督导、两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现行的教学督导机制大多建立在学校层面的一级督导,针对下面众多的二级学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要求、考核方式等质量环节上都各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教学督导的范围、内容和要求上不能一概而论。二级学院层面上的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和更有针对性的特点,是贯彻落实“双督导、两结合”的主力军,因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立良好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院内部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管理能力强的副高职称以上在职人员组成,结合了老中青不同层次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大都参与了本部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能够通过督导检查为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献计献策,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作为一线教师的督导组成员掌握丰富的教学信息,对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了如指掌,能针对部门特点修改完善检查内容并对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到位的评价。了解本部门人才需求,通过带学生实习的经历,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成为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和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其三,二级学院督导组与本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环境,能够通过检查评估后的质量反馈,为院系和学校的管理层提供教学改革思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呈现的新问题给予中肯的指导,特别是对新进教师通过质量监控在教学帮扶工作方面有切实的效果。

综上,二级学院督导组与校级督导组织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独立性,它的作用和地位是学校层面的督导功能无法替代的。进一步挖掘其潜力,能够最直接、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工作,是提高各二级学院乃至整个应用型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深化,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也显现出了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1.二级学院督导工作受制于校级督导,工作被动

一直以来,校级督导对二级学院的教学检查结果是评判其教学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校级督导在针对院系某一教学环节进行检查之前,二级学院一般都先行自查,检查评价的内容也与学校考查指标保持一致,使督导工作重复、被动,无法使质量监控体现本院系的专业特色,真正为培养各专业应用型人才把好质量关。另外,二级学院中的优秀人才往往受聘于校院两个督导组,时间冲突,精力不足,使其工作无法全部落实。

2.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1)部分督导任务仅停留在检查已产生的教学材料上,如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因过了处理时效,发现问题也不能再返工。从检查评价中只能看出出现的问题,缺少指导性、建设性的提议和方案。

(2)过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度低。忽视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环节,如培养方案、课程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科学性研究。

(3)现在二级学院开展督导工作的主要对象是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造成每次听课的对象都比较固定,容易引起教师的抱怨。

(4)二级督导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监控和实时监控的关注度和力度还不够,不能更准确地判断所实施的实践教学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另外二级学院督导工作鲜有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缺乏对校外实践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

3.督导反馈不及时,对评价结果没有形成合理的奖惩制度

二级学院督导组成员本身就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当下管理体制下,二级学院不会因为督导人员被聘任而核减其工作量,这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督导信息收集和汇总的速度,加之没有先进的评价反馈系统作支撑,造成评价结果滞后,相关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修正。此外,激励制度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检查评价的结果对被检查对象没有任何影响,奖优罚劣的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应用型本科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机制的有效途径

1.增强二级学院督导自,建立二级学院自身督导制度

在校院两级督导管理制度下,校级督导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对二级学院的督导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量,在督导制度上应该鼓励二级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其有权对各类督导评价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保留共性,突出个性,放开手脚制定出适合本部门专业的督导评价指标。校级督导组织对二级学院督导工作的评价也要以是否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量,主要检查其督导方案的制定是否合理而有特色,核实已完成的督导工作量,调动二级学院督导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校院两级督导机构在工作上相辅相成、内容上补充完善的良性关系。

在完善校级督导机制的基础上,也要建立二级学院自身的督导制度,包括基本原则、工作条例和责任制度。明确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督导组成员工作权利、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指标以及队伍建设、工作考核、经费保障等内容,并辅以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只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二级学院督导制度,在督导工作中进行的检查、评估、信息反馈、工作量核算等才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科学的督导制度作为保障,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2.二级督导组织认真落实“督教”与“督学”两手抓

“督教”和“督学”,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两个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监控与督导。“督教”工作是对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毕业设计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同时,要在每个监控点督教的深入和全面化上下功夫。在对督导材料的评价中既要公正公平,还要给予指导性、建设性的提议。负责制定针对新进教师的导师制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组织本院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最终要达到“导教”的目的。

“督学”重点是关注学生学业上的问题,要与“督教”同步进行。二级学院督导组在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的同时监督落实考勤制度、严查作业和实验情况,关注学习疑问和解决途径,狠抓考场纪律等,结合学生的评教结果,学生信息员的定期反馈,期中座谈会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收集数据以挖掘学风问题的成因,及时反馈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督学工作更强调专业教师的参与,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组织各类设计大赛,扶持大学生科技创新,从中选拔培养拔尖应用型人才,吸引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主动学习,以达到“导学”的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3.加强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二级学院督导组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的重要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力度。转变思路,将质量管理中的计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这一循环模式进行调整,根据实践教学计划,不仅在实施后检查,还应将督导检查环节置于实施环节之前,进行事先预防性质量监控,即P-C-D-C-A,尽量杜绝发现问题后无法挽回的情况发生。

(1)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重点对新进教师和新开实验进行试讲试做的检查。

(2)在实践教学任务实施之前,收集本院数据,依据实践教学设备及人员数据,避免部分实验无条件开设的现象;收集学生网上评教及信息员提供的相关实践教学的数据,设定本学期的重点监控目标。

(3)督导组开学即下发实践督导任务量化指标,督导专家根据实验的时间安排及课程设计日进度表,针对重点监控目标进行不定期的跟踪检查。通过着重检查实践环节的开始和验收阶段,抽查报告,问卷座谈这一系列的督导工作,总体把握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实践效果。

南京工程学院依托校园网平台建立了“实验教学智能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为二级学院实践环节的过程和实时监控提供了详实数据和管理监控平台。比如通过专家帐号,督导组成员能对本部门学生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情况进行监控检查,形成毕业设计期初、期中和论文的总体评价。

4.建立二级学院督导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目前二级学院的督导工作大多采用发放评价表,督导打分,收集评价表,将评价信息汇总后上传下达。这样的传统做法工作效率偏低,督导结果无法及时传达到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督导效果。建立基于二级学院网站的督导管理系统是改善反馈机制的有效途径。督导网具有的主要功能一是将督导的任务目标、计划安排、工作动态、反馈简报等广而告之;二是通过督导专家、教师、秘书不同身份登录系统进行督导信息的采集、查询和统计。三是作为教学资源共享库和信息交流平台。督导结果的反馈速度将在系统支持下大大增强,使被查个人能及时了解自身教学环节的优缺点,及时修正不足。

教学督导工作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教学质量。一是校级督导机构每年针对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做年度考评,将考评的结果与教学单位拨款联系起来,奖优罚劣,激励促进各教学单位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各二级学院建立教师的绩效档案,将每次督导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评优、晋升紧密结合起来,势必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四、结束语

目前,南京工程学院在积极践行“双督导、两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二级学院督导组织也在制度建设、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反馈和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力争在教师改进教学质量,学生改善学习风气上常督不懈,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当然,在如何对校外实践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如何吸收校外力量参与本部门教学督导工作仍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88-01

众所周知,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可是,目前的现状是,朗读训练经常被大家忽视,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面对这种显现,我们不能气馁,想法要更加努力,改变思想,重视朗读教学,从而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面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明确当前农村小学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问题方能想方法

朗读教学,其重要性上文已经谈过,其作用不言而喻。不过目前的朗读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希望。在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阻碍朗读教学的发展。我认为应该是朗读的时间不足。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很短暂,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学生读了女学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重读轻阅,只读不思。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量也大了,但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力求课堂亮点的生成。教师常常不遗余力,采用个别读、轻读、对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唯独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学生的读书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游离于文本之外,难以切近语言,治静于文本深处,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摆设,抑或是包装课堂的一种行头。这几点问题只是在下的一点薄见,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同去探讨,明确自身的不足,方能对症下药。

2.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就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的学生。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当然,朗读要求和朗读评价都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就会把时间更多的投入到朗读中,把朗读当成快乐的事情去做,提高朗读效率。

3.掌握教法,提高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质量

第8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关键词】TQM;服务质量;学习满意度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欧美国家从90年代将企业的TQM引进教育领域(Meisel & Seltzer,1995[15]; Seymour,1992[24];Spanbauer,1992[26];Miller,1991[16]),试图提升学校教育的经营质量,创造高质量的教育环境。TQM的理念对学校的革新有莫大的启示,国外有关「TQM在教育上的运用相关的论文中,以应用至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方面最多,且已有渐渐应用到班级情境的趋势(Cornesky,et al,1992[6];Leigh,1993[13]);Mukhopadhyay(2005)[17]表示当企业界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性市场上参与竞争,学校也该考虑藉由「全面质量管理才能在今日的教育市场上竞争。

再者,学生及家长对于学校的要求,已非只斤斤计较学费的高低,而是关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衡量(Mark,2001)[14]。学校教育面临国际化以及教学绩效化的多重冲击,更加凸显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性。提升教育质量保证,不仅符应社会大众的需求,更是确保学校竞争优势的关键。提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则有赖「教育质量意识和「教育质量责任,有了教育质量的意识,才会感受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有了教育质量的责任,才会信守提升教育质量的承诺。

二、文献综述

1.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quality)一词,Reeves & Bednar(1994)[21]整理历年包括Feigenbaum的全面质量控制、Juran的质量控制等企业界学术文献后,归纳出「质量是个复杂且多元面向的观点,质量包含改善的能力(Prahalad & Krishnan, 1999)[19],亦是卓越也是价值,质量是符合规范与目的,甚至超越消费者的期待。虽然没有单一质量的概念适用于所有的情境,但是符合规范以及符合甚至超越消费者期待的内涵,是较为普遍被\用的定义(Harvey & Green,1993[11]; Reeves & Bednar,1994)[21]。

质量管理学家田口玄一提出:「质量是产品出厂后对社会的(最小)损失的观点;Rieker & Sullivan(1985)[22]进一步的阐述,认为质量包括了管理的质量、人员行为的质量、工作被执行的质量、工作环境的质量、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

由上述定义,Garvin是从不同的面向界定品质,而Rieker & Sullivan(1985)则论及质量的实质内涵,与ISO8402、JIS Z8101之质量定义可谓互为表里。故质量并不是由供需单方面或企业内某一部门所决定的,而是企业与消费者必须共同来决定质量,而组织内部也要采取一致的步调,以达成高质量的目标,此即质量的基本理念。因此,质量是(1)发生在组织内所有人、事、时、物、地的品质。(2)是符合组织内外顾客的需求和期望。(3)须由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来达成。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Dean & Bowen,1994)[7]。

Sitkin、Sutcliffe & Schroeder(1994)[25]也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消费者的满意度、持续改善、视组织为整体系统,造成质量管理相当重视控制,而忽略组织为因应环境脉络的改变而须强调的学习面。

2.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教学之相关研究

19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开始引进TQM(Meisel & Seltzer, 1995[15]; Seymour,1992[24]; Spanbauer, 1992[26]; Miller, 1991),Baugher(1993)[2]认为要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在教学之中,可发展一种学习(LEARN)的过程,允许教师和学生将由「学生质量小组(student quality teams),在班级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中,,描述教室里学习的主题;而在此一学习过程中,应提供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在时间-工作环境中协助建立学习的社群,甚至有时要对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关心的课程范围与问题激烈的讨论。

Hanson(1997)[10]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大学教学,以一班主修经济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将顾客中心、学生参与、小组工作、持续回馈与进步的原则应用于教学中,期末时学生接受教师自编的问卷及系上例行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有相当高的满意度,且提升学习成效。

Sallis(2002)[23]提及学生所认为的「有质量的服务应具八个重要特质,包括:1.易于亲近的;2.有礼貌的;3.可信的;4.有效能沟通者;5.有效能的教学;6.博学多闻;7.幽默感;8.学生至上。

Reese & Mobley(1996)[20]以实验教学的方式,将全面质量管理取向的课程设计,用于高等教育中,以13名主修免疫学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建立明确的目标、「多元化的评鉴、「持续回馈和「持续改进为原则,并根据学生学业成就及学生每周报告的质量作为实施成果的效标,结果学生每周的报告质量都有进步,期末成绩有80%得到A,学生学会查询、使用课程所需的各项工具,并在期末报告展现更多批判思考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架构

本文依据研究动机与目的,参考学者Farooq(2007)[9]、Owlia(2010)[18]、Elassy(2013)[8]与Asif, Awan, Khan & Ahmad(2013)[1]等所建立之模式架构,拟定研究架构图如图1所示。依此架构探讨『教学全面|量管理四大构面「教学持续改善、「教学责任感、「教学服务质量保证与「学校行政质量保证等外生潜在变量,有哪几个变量会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满意度(内生潜在变量),其目的乃在了解『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四大构面与『学习效果与满意度之因果关系。

其次探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制、年级与学院等,藉由方差分析探讨学生对于「教学持续改善、「教学责任感、「教学服务质量保证、「学校行政质量保证及「学习效果与满意度的整体看法。

2.研究假设

藉由研究架构,提出本研究因果模式之虚无假设有四项,分别为:

(1)「教学持续改善不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与满意度亦即H1:?茁1=0;

(2)「教学责任感不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与满意度亦即H2:?茁2=0;

(3)「教学服务质量保证不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与满意度亦即H3:?茁3=0;

(4)「学校行政质量保证不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与满意度亦即H4:?茁4=0。

3.问卷内容

本研究参考学者Baugher(1993)[2]、Hanson(1997)[10]、Bayraktar, Tatoglu & Zaim(2008)[3]、Asif, Awan, Khan & Ahmad(2013)[1]、Blanco-Ramírez & Berger (2014)[4]等所发表之文献,整合发展初步问卷,经过专家建议修改成适合本校所需之问卷,问卷内容整理如表3-1所示。本问卷有五大项目之衡量量表,量表采用李克特尺度(Likert scales)五点量尺度量表,分别以「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普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五个不同程度,代表学生同意该观点的程度。

四、资料分析与研究发现

1.项目分析

有效问卷首先进行项目分析,包括平均数、标准偏差、极端值T检定、每题问项与总分间之相关分析。删除原则为极端值T检定,如果该问项呈现未显著差异;每题问项与总分间之相关分析,如果该问项与总分呈现未显著相关者,则于以删除;其次决断值(因素负荷量)若小于0.5亦应删除。项目分析结果本研究所有题项皆符合前述所要求,因此所有问项将予以保留。

(一)信度分析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所得的结果,整理如表4-1所示,将题问项萃取出教学评量5个构面,并依照物以类聚之原则,分别为:教学持续改善(4项)、教学责任感(4项)、教学服务质量保证(4项) 、学校行政质量保证(5项)、学习效果与满意度(5项)五个构面。五个构面的累积解释总变异量分别为43.37%、48.91%、54.55%、59.69%、61.42%,总和解释变异量为61.42%,问卷数据显示本研究,所萃取的教学服务五构面具有相当高的解释能力。

其次检定各构面的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用来衡量受测问卷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本问卷的『信度值采用Cronbach’s α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据Wortzel(1979)[27]研究,系数若介于0.7~0.9,表示信度相当高,介于0.7~0.35则信度尚可;若低于0.35,则信度不好,则应予以拒绝。由表4可知,本研究各构面信度值于(0.808)、(0.856)、(0.831)、(0.902) 、(0.887)等五构面,则皆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及一致性。

2.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量方差分析

(一)不同性别之方差分析

不同性别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量之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量皆无显著差异。

(二)不同年龄之方差分析

不同年龄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量之方差分析,问卷数据显示不同年龄除了A9导师能有效做好班级经营管理工作, A10学校能够为学生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气氛及A22学校课程规划能够结合学生未来职场的需求,三者呈现显著差异外,其余分项皆无显著差异。三者差异皆以18岁刚入社会的学生的同意度最低,但来年19岁的学生同意度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又开始降低。新生刚进来仰恩对于学校的陌生,因此对三项品保内容同意度偏低,但到第二年后渐入状况,且对学校与教师有更多的期望。

(三)不同年级方差分析

不同年级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量之方差分析,问卷数据显示不同年级除了A22学校课程规划能够结合学生未来职场的需求,其余分项皆无显著差异。以大二的同意度最低,但以大一的学生同意度最高。大一的学生对于教师授完课后,期盼教师能在学生于课后的问题方面,给予更耐心的指导说明。

(四)不同学制方差分析

不同学制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量之方差分析,问卷数据显示不同年级除了A10学校能够为学生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气氛,A12教师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A17学校能重视学生就业技能加强辅导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其余分项皆无显著差异。以专升本的同意度最低,但以本科的学生同意度最高。亦即专升本的学生认为学校更应能为学生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气氛,其次教师于授课方法方面,应思考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未来就业方面,未升本大部分学生已有就业经验,因此为升本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能重视学生就业技能,加强辅导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不同学院之方差分析

不同学院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量之方差分析,问卷数据显示不同学院除了A1.教师具有专业能力与专精技能, A2.教师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量方式, A3.教师能对学生学习上的缺失实施检讨, A5.教师能够重视学生个别差异,适时给予建议与协助, A6.学校能适时而正确的评估学生学习情形,给予课后辅导或补救教学措施。A13.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规划能相互结合。A15.学校各项行政工作能考虑学生权益为、重视学习状况,并建立补救教学制度, A17.学校能重视学生就业技能,加强辅导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A19.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A20.教师上课教材的准备能够结合课程内容。A21.学校行政工作能够配合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呈现显著差异,皆以人文学院的学生同意度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又开始降低。

3.学习成效因果模式分析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量表的4大构面「教学持续改善、「教学责任感、「教学服务质量保证与「学校行政质量保证与「学习效果与满意度因果模式分析,本研究发现「教学责任感、「教学服务质量保证与「学校行政质量保证正向影响「学习效果与满意度。此外,「教学持续改善与「学效果与满意度呈现负关系,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期待的需求,不断持续改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或超越学生心中的期望。

因果模式分析结果如图2示,卡方值(X2)=399.109、自由度(DF)= 179、P值=0.000、X2/df=2.23,小于3,Bollen(1989)[5]和Kettinger & Lee(1994)[12]认为其值小于5即可接受,所以仍属可以接受的范围表示理论模式在解释观察数据时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

在适合度评估指标GFI=0.883、AGFI=0.848、NFI=0.935,大于0.8以上,皆符合学者至少大于0.8以上的建议,显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与「学习效果与满意度因果模式,问卷数据是具有很好的配适度。

在整体衡量系统方面,从图2知,无论是外生潜在变量(教学持续改善、教学责任感、教学服务质量保证与学校行政质量保证)或内生潜在变量(学习效果与满意度),所有潜在变量衡量模式之衡量路径系数几乎大于0.6。故本研究因果模式内所有衡量系统具有内部一致性,不仅具有中信度且具有收敛效度。

五、结论

本研究以TQM观点探讨学校教学与行政服务质量对学习效果与满意度,经过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方差分析与因果分析逐项说明如下:

(一)不同年龄除了导师能有效做好班级经营管理工作、学校能够为学生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气氛及学校课程规划能够结合学生未来职场的需求,皆以18岁刚入学校的学生的同意度最低,以19岁的学生同意度最高,但随着年龄增长又开始降低。新生刚进来对于学校的陌生,因此对三项品保内容同意度偏低,但到第二年后渐入状况,且对学校与教师有更多的期望。

(二)不同年级除了学校课程规划能够结合学生未来职场的需求呈现显著差异,以大一的学生同意度最高,亦即大一的学生对于教师授完课后,期盼教师能在学生于课后的问题方面,给予更耐心的指导说明。

(三)不同学制除了学校能够为学生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气氛、教师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校能重视学生就业技能,加强辅导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等三项呈现显著差异。以专升本的同意度最低,但以本科的学生同意度最高。亦即专升本的学生认为学校更应能为学生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气氛,其次教师于授课方法方面,应思考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未来就业方面,专升本大部分学生已有就业经验,因此专升本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能重视学生就业技能,加强辅导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全面质量管理量表的四大构面「教学持续改善、「教学责任感、「教学服务质量保证与「学校行政质量保证与「学习效果与满意度因果模式分析,本研究发现「教学责任感、「教学服务质量保证与「学校行政质量保证正向影响「学习效果与满意度。此外,「教学持续改善与「学习效果与满意度呈现负关系,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期待的需求,不断持续改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或超越学生心中的期望。

作者简介:翁景德(1960-),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Asif, M., Awan, M., Khan, M., & Ahmad, N. (2013). A model f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 Quantity, 47(4), pp.1883-1904.

[2]Baugher,K.H.(1993). Student quality teams: adapting Deming at Samford University. (Deming W. Edwards, quality teams, Alabama,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3]Bayraktar, E., Tatoglu, E., &; Zaim, S. (2008).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qm in turkish higher educati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9(6), pp.551-574.

[4]Blanco-Ramírez, G., &; Berger, J. B. (2014). Rankings, accredit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quest for quality: Organizing an approach to value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2(1), pp.88-104.

[5]Bollen, K. 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John Wiley, New York.

[6]Cornesky, R., McCool, S., Byrnes, L., & Weber, R. (1992). Implement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Madison, WI:Magna Publications.

[7]Dean, J. W., Jr., & Bowen, D. E. (1994). Management theory and total quality: Improv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rough theory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3), pp.392-418.

[8]Elassy, N. (2013). A model of student involvement in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t institutional level.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1(2), pp.162-198.

[9]Farooq, M. S., Akhtar, M. S., Ullah, S. Z., & Memon, R. A. (2007). Application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Quality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3 (2), 87-97.

[10]Hanson, E. M. (1997).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decentralization: Key questions and core issu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6(2), pp.111-128.

[11]Harvey, L., & Green, D. (1993). Defining quality.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8(1), pp.9-26

[12]Kettinger, W. J. & Lee, C. C. (1994).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us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function, Decision Sciences, Vol. 25, pp.737-766.

[13]Leigh,D.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raining module on focus on thcustom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065-643.)

[14]Mark, M. (2001). An attempt to evaluate teaching quality:One department's story,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6(6), pp.563-578.

[15]Meisel, S., & Seltzer, J. (1995). Rethink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A TQM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19(1), pp.79-95.

[16]Miller, R. (1991). Applying the Deming method to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ersonnel Association.

[17]Mukhopadhyay, M. (2005).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2th e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8]Owlia, M. S. (2010). A framework for quality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1(11), pp.1215-1228.

[19]Prahalad, C.K. and Krishnan, M.S.(1999). The New Meaning of Qua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pp.109-122.

[20]Reese, A. C., & Mobley, M. F. (1996). Academic success through quality managed course desig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 (3), 172-182.

[21]Reeves, C. A., and D. A. Bednar. (1994), Defining quality: Alternatives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 pp.419-445.

[22]Rieker, W. S., &?Sullivan, S. J. (1985). Totoal Quality Management: An American Model. ASQC 39th Quality Congress Transaction, pp.461-466.

[23]Sallis, E. (2002).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3th ed.)London: Kogan Page.

[24]Seymour, D.T. (1992). On Q: caus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25]Sitkin, S. B., Sutcliffe, K. M., & Schroeder, R. G. (1994). Distinguishing control from learning 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3), pp.537-564

第9篇: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范文

所谓“教师流动制度化”是指教师流动从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是教师流动模式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制度一般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组成。创新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体系,必须两方面同时着手,即努力推动正式制度的创新和非正式制度的建设。

一、推动正式制度的创新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形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1]由于正式制度是政府作为第三方对参与博弈的双方或多方进行强制实施,因此,正式制度也被称为硬性的强制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根本出路首先是要确立新的正式制度,使中小学教师流动真正获得硬性的制度保障。

1.加快教师流动立法,推进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

建立有关教师流动的法律制度,使教师流动有法可依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它可以提供一个教师合理流动的客观标准,为中小学教师流动提供准绳。二是它便于教师遵循,使教师方向明确。三是它便于有关单位、组织和公民依法进行监督,从而破除教师人事管理上的封闭性,有利于增加教师人事管理的透明度。

从我国急需通过流动来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状看,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法律制度可谓势在必行。国家必须进行相关立法,设立实施程序,构建一套由政府机构组织和主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定期性、人才流动范围、流动者的待遇等,制止教师流动中的不法行为,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2.加快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教师有序流动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城乡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一个关键的制度因素。户籍制度以1958年通过的《户口条例》为标志,建立已经50余年,而其他一系列偏向城市居民的政策则是随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政策以保证城市居民充分就业以及各种福利为核心,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之繁杂和全面,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全国各地都在推行户籍改革,不断放宽户口迁移、管理限制,但整体而言,城乡分割仍是我国户籍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这种户籍制度阻碍了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是教师合理流动的巨大屏障,从而对缩小城乡教育发展水平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制度约束。户口的限制,使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变小,难以形成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合理机制。打破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实现教育公平,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有必要将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矛头指向户籍制度,对现有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关键是要取消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各种权利,使户籍簿只是作为居住地的一个证明,这样,户籍就不会成为划分身份的标志,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农村教师为了自己抑或子女千方百计地流向城市。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教师保障的社会化进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使教师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即推进教师保障的社会化进程,降低教师流动的风险,解决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也是为教师流动扫除后顾之忧的制度保障。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初创阶段,教师的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改变单位负责、国家兜底的“完全”责任,筹集资金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保障待遇与“贡献”挂钩而不是与“身份”挂钩,力求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即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应逐步明确的目标。但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建立完善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乃当务之急,却又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明确国家的责任,完善教师流动的相关配套制度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受到各种制度因素的制约,而且不同制度对教师流动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因而仅仅依靠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措施就能解决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问题似乎并不现实,应该以系统论的思想来规范教师流动。因此,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必须建立一整套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教师流动扫清障碍。

(1)建立教师流动补偿机制

实施教师双向流动的最大障碍就是地区及学校间教师待遇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相应的教师流动补偿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单纯用法律规范或行政手段来控制教师的流动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失公允的。决策者应该考虑制度性的流动给教师带来的诸多不便,对甘于奉献、支援弱势地区教育的教师,国家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使其得到补偿,在保证教师待遇“同工同酬”的前提下,建立“教师流动补偿机制”。

一是对流动教师的个人补偿。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对于流向条件艰苦地区和学校的教师,除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适当上调外,还应增加各种津贴,并建立相应的职称升级补偿。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校际间师资均衡发展。

二是对流出学校的补偿。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讲,流入优秀教师的学校,仅仅支付给教师个人报酬是不够的。因为流失教师的学校在培养优秀教师时,进行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付出了一定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作为对优秀的人力资源的续用,调入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2]调出学校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可以用这笔钱聘用别的教师,或以此资金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金。当然,具体补偿的范围、程序、方式及标准等还需因地制宜再细化,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台政策规范这种补偿费用的支付和使用。

教师流动补偿制度化,将标志着我国从单方面强调奉献精神、重整体轻局部逐步迈向靠公共管理举措解决各类公共问题、注重社会公平的新时代。

(2)加快完善教师人事制度

为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有序合理流动,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中小学人事制度。

一是完善聘任制。在继续完善中小学聘任制的进程中,如何防止教师对于学校的过于功利化的选择,保证师资发展的地区平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论什么样的制度,它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且更要符合一定的伦理性。教师聘任制的安排与设计也应该落实到教育公平理念上来,也就是说除了加强竞争机制以外,在当前我国教育背景下,教师聘任制应该实现对有限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应进一步规范教师聘任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并细化为可操作的法规条目,明确规定教师及学校的权利义务和职责,避免因无章可循而形成的混乱状态,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进而建立良好的教师流动秩序。

二是改进编制管理。教师编制管理对于保证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教师编制紧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高素质的人进不来,低素质的人出不去,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没有流动能力的,造成农村教师编制呈现表面超编而实际却紧张的局势,从而阻碍了流动渠道的畅通。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农村教师队伍“退出规则”的建立(即取缔不合格教师)外,更依赖于合理教师编制标准的早日确立。就教师编制核定而言,必须考虑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学点问题,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分布点及农村学校班级规模变化的因素等。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既是制约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更是建立双向流动的必由之路。

三是明确教师身份,实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重新认定教师身份,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并将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统一配置师资,实行教师的“无校籍管理”,这是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要求。教师资源的统筹工作必须以县为单位,作为一个县级政府的政府行为。否则,即便教师流动法规制度出台,恐怕制度实施过程也将非常艰难。

综上所述,以政府为主导的某项正式制度的创新并不是孤立的,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他制度安排之外运作的结果,而是制度结构整合的结果。在教师流动制度建设中,国家确立了教师流动法规这个核心制度后,制度创新的侧重点应是配套制度。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中央政府要正确引导和规范。

二、推动非正式制度的建设

非正式制度是一种内化的、难以言明却又渗透到每个个体教育行为之中、为每个个体所自觉遵守的一种规范,主要是指社会习俗、习惯行为、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制度建设不只是针对正式制度而言,正式制度的完善还要受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或不相容时,正式制度将难以实施,很多正式制度失败就是这个原因。教师流动的硬性制度如果获得了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可以大大减少其创新成本和实施成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其自身的权威性和新制度的合法性。我们应着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非正式制度的渐变。

1.面向全社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教师动态管理观念

计划经济体制下沉淀的教师职业稳定的心理认知使很多教师形成了“铁饭碗”的依赖心理,这无疑是中小学教师大范围流动的桎梏。国家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明确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必要性,树立教师动态管理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等群体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进行再塑造,使之真正理解教师流动的意义、主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支持流动,打破教师流动的思想壁垒,教师流动制度才能拥有肥沃的土壤。

2.加强教师培训,促进其对教育工作的理解,端正其流动动机

教师流动机制的运行,需要教师群体拥有一种为师资均衡发展而有序流动的价值取向,而摒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理。然而,教师虽然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我们也要认识到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个体,他们具有“经济人”的全部特征,也就是说,他们与其他群体中的个体一样,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和动机。[3]教师是否选择流动,取决于流动后教师个体收益的程度,以及这种程度与教师采取其他行动获得收益的比较。譬如部分教师由农村流向城镇,我们对这种流动有诸多的抱怨和指责,甚至认为他们的选择违背了教师应有的道德准则,但是从教师个体收益来看,这却是理性的选择。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正式制度缩小地区间和学校间教师各种待遇的差距,为教师流动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提供一些适当的条件,让教师自己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让他们能够真正投入到教育流动工作中去,消除为追求私利而存在的各种功利化的流动动机及行为。

3.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深入推广诚信政策

在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政府部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之间的协作,建立对教师流动制度的有效监管,保证流动条款的兑现;另一方面,要加快面向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制度建设,使守信者能得到利益保障、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处,从而为教师流动的制度化运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中国教师的伟大要依靠非正式制度来彰显,因为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的刚性可以维护流动的正常实施,而认知、风俗、道德伦理观念则在我们的行为背后恒久地发挥着作用。对非正式制度作用的重视,可以尽力消除法律法规与人性关怀之间的断裂,有利于教师流动制度化的完善和形成。

总之,政府应在对非正式制度理性分析、评判和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的重新选择和组合,以推进社会教育、教师培训和诚信体系建设来消解教师流动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不相容度,逐步改变人们的不合理理念,这是我国教师流动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注释: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18.

[2]池莉莉.建立“弱势补偿机制”是解决教师问题的有效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