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安全管理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交流、人员流动性加大等,对铁路运输的依赖越来越大。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和运输体系的重要作用也凸显了铁路运输安全性的重要性。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具有它独特的特点。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特点
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内部的安全保障,同时也包括外部的安全保障。铁路运输的内部安全,具体是指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信息等部门之间的运输组织、安全管理、协调联动等安全管理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运输、机务、电务、车辆,包括车务的运输组织的龙头、机务操作运行、车辆的检修维护等的安全管理。其次是铁路运输的外部安全,它的外部安全涉及到铁路沿线的治安环境、铁路建设与运营同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协调等。内部管理需要非常严格的制度和统一的行业规范,外部的安全管理则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因此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是一项既严格又多联动的管理,复杂性、严格性、联动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二、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铁路的安全管理问题从铁路产生之后就伴随而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传统的铁路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变革当中,也延伸出了关于铁路安全管理的新问题、新属性、新状况。
1、铁路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铁路法》是一套保障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的基本法规,还有其他一些安全管理条例和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对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但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和高铁等新技术的引入,铁路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运输和铁路建设出现了新的形态,当然也滋生出了新的问题。一些原有铁路法规和规章制度不适应现代铁路运输安全的问题也不断地显露出来。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修改的内容远赶不上形势的变化,当铁路运输出现新的安全管理问题时,就会突出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短板,甚至空白。
此外,即便有些规则确实存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简单的行文,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上,往往由于过于繁琐、不易操作。各系统、各部门安全管理的相对独立、相互协调的欠缺同铁路运输的大联动机的特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各系统部门之间联动的机制和预案,防止管理结合部漏洞的出现,这也是目前铁路安全管理的一个短板。
2、铁路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关于铁路安全方面的相关条文规则,具体还必须由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落实。然而在目前我国铁路管理的人员现状来看,虽然管理部门比较齐全,管理人员配备也比较完整,看似管理成效比较明显,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而现阶段的管理人员中综合管理人员较多,反而造成了懂业务、会管理的业务技术干部缺乏,造成业务管理干部经常是一人兼多职,精力旁顾,不利于安全的专业管理、系统管理。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运用,没有实际的铁路现场经验的综合管理人员,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多是从管理学上理论所得或者是一些经验借鉴,现场管理更加力不从心,造成铁路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相对滞后。
三、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落实铁路运输安全,建立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协调机制是重要的出路。其中内部管理机制是主要矛盾,外部协调机制是次要矛盾。
1、落实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内部机制
1.1强化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
无论在铁路运输生产组织还是在铁路建设上,都要不断强化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人的因素是影响运输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安全思想和意识是安全行为的基础。对现场作业人员加强培训的同时,也要对铁路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培养他们在树立“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的同时有安全管理的业务技能。一切从安全出发,一切为了安全。
其实纵观国内外的铁路安全事故,90%以上是由于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作业标准、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形势不稳定。
1.2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制度
在铁路运输生产组织和铁路建设中,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铁路安全运行机制和制度,还有很多可供参考的国外行业标准。这些制度是值得管理人员深刻学习和反思的。当然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是不断向前发展和推进的,管理人员在落实完善原有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形式和发展要求,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和机制,出台新的管理规则。
同时针对安全管理,要落实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系统负责、专业负责、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度,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处。
1.3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从哲学层面上来讲,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到铁路安全管理中,作为管理者的人员,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对安全管理的认知和认识,不管创造创新安全管理方式。铁路部门也应该在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根据新的形式,新的技术的应用,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管理人员新的安全管理规则和管理意识,提高安全处置能力,并通过培训让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规范化,常态化。
1.4不断更新完善铁路安全运输技术
铁路安全运输的技术要不断更新完善,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设备控制安全风险的功能,新技术、新设备在投入使用后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保养和维护。努力提高设备的有效性,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同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设备功能。
2、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外部协调机制
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机制也包括外部协调机制,因为铁路安全运输涉及到铁路沿线的治安环境、铁路建设与运营同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协调。这就要求铁路部门要协调处理好同这些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为铁路运输生产营造一个安全、有效、和谐的外部环境。
结束语
总之,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加强铁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铁路安全的复杂性、联动性等特点,根据现行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完善强化铁路安全运输的内部联动机制、协调处理好外部机制,只有内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输和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谷鸿溪,张建伟,铁路安全管理与安全工程/安全文化[J],中国安全科学报,1995(04).
[2]严钦海,郑国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07).
[3]蒋运华,董友明,铁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过程控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年05期.
[4]李睿,佘廉,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年05期.
[6]卓宇,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关键词:铁路货车运输;行车事故;预防措施
前言
铁路安全作为影响铁路运输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受到工作人员、货物以及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铁路货车的行车事故频有发生,从而为铁路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对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为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提供有效的依据,而这也使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致因和预防研究日益成为了诸多研究学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1 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技术素质
第一,对调度会让计划的依赖心理。在调度员布置好会让计划之后,铁路行车的相关工作人员比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行车观念,从而放松甚至忽视对信号的 望工作。第二,过于信赖列车运行的稳定性。由于铁路列车的运行时刻、运行轨道、停车站点比较固定,因此,容易使相关工作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固定的会让计划发生变更时,列车司机对变更信号察觉的不及时,全速前行进入有车线,l生列车碰撞事故[1]。第三,各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心理。工作人员在 望信号的同时进行呼唤应答、联防互控,是保证列车行驶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这在 望信号时产生互相依赖心理,没有真正做好对信号的观察工作,未能及时确认信号的变更情况。第四,工作人员在理论水平、业务知识、文化基础、实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是其适应行车安全工作的必要条件。
1.2 货物因素
一方面,货物在外力作用下较易出现倒塌、位移、窜动以及坠落等现象,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的影响,车辆上所装载的货物可能会发生倒塌、位移、窜动、坠落等现象,造成货车行车事故。尤其是装在平车、敞车类货车上的超限、超长、集重及易窜货物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纵向惯性力、垂直惯性力及风力的作用,更加容易发生上述危害货车行车安全的现象。
另一方面,需要特殊运输条件的货物发生超载、起火、爆炸等现象。第一,超限货物。因为超限货物列车的运行条件比较特殊,运行方法较为复杂,联系的环节较多,行车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其在安全系数方面较一般列车要低,一旦某个环节未能处理到位便会导致列车运行事故的发生。第二,超长货物。由于超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货物两端伸出,加上车辆自身垂直振动所产生的的垂直惯性力,会使转向架承担的重力相应增加,容易发生超载问题。第三,集重货物。由于集重货物重量较大且支重面较小,在装车后车辆单位面积的受力较大,如果超过了容许载荷,便可能引起车底变形或折断现象的发生,导致车辆破损甚至发生行车事故[2]。第四,危险货物。危险货物是指那些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线等性质的货物,在运输这种货物时,应严加防范,对其不同的化学性质做出不同的防范措施,以避免行车事故的发生。
1.3 安全管理因素
安全管理作为铁路货车运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只有确保对行车过程的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行车事故的发生。铁路货车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有安全监管、安全技术及施工安全等管理内容,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对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无聊管理规范未落实等现象。部分单位未能做到从已发生的行车事故中汲取经验,以避免同类性质的行车事故再次发生。另外,有些施工单位与设备管理单位间存在合作问题,以及对施工现场的电缆走向情况不了解,在没有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工作,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导致行车事故。加之,一些专用铁道与铁路线的产权单位存在安全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导致实际的行车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基础不足,对相关设备缺乏养护,对操作现场缺乏控制,这种情况对行车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2 预防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措施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工作人员作为铁路货车行车管理中的主要参与者,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对于行车事故的发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首先,铁路货运企业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综合教育与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安全事故管理理念,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等,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其次,完善现有的岗位分配制度,通过对工作人员岗位的合理分配,使其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针对车务系统中的行车、货运等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确保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效监督,避免其产生过多的依赖心理。最后,对现有的调度会让计划进行分析,结合铁路货车的实际行车情况,定期对行车观念进行更新和完善,加强对信号的 望工作,从根本上避免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发生。
2.2 加强对货物的有效管理
受到货物自身在外力作用下较易出现倒塌、位移,以及需要特殊运输条件的货物较易发生超载、起火、爆炸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加强对货物的有效管理,才能有效避免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发生。一方面,完善现有的货物管理制度,根据货物的种类、大小以及性质等,对货物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同时针对具有危险性的货物,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做好对货物的安全管理,实现对货物的严格审查,并做好货物的清点工作。另一方面,认真审核托运人员的资质条件,并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利用,实现货物管理的自动化,充分利用货物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对货物的集中性管理[3]。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落实安全管理意识,对运输以及行车人员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
2.3 建设安全管理的制度规范
首先,提高铁路行车的安全管理理念。在行车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尽量满足员工的基本心理需求,根据员工的实际学习效率以及能力不同,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意识教育,从而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提高员工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对管理流程的有效监督,加大惩处力度,针对目前所制定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的解决,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加强对管理流程的全面监管,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针对出现违规行为的员工也应当及时进行惩处。最后,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化安全管理理念的学习,将其充分应用于目前的行车安全管理当中,在确保行车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提高基础上,确保行车的安全性,减少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发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货车的行车安全管理作为铁路运输产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加之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多,从而为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发现,影响铁路货车行车事故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工作人员因素、货物管理因素以及安全管理因素,因此,只有充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对货物的有效管理,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铁路货车行车中的安全事故发生,从而推动我国铁路运输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磊,孟学雷,韦强,等.基于案例推理的铁路行车事故应急决策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4,11(08):1-6.
关键词:铁路工程;安全控制;电气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高速发展,大部分既有的线路满足不了运营需求,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电气化改造。既有线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大,近年来由于安全管控不力出了不少事故,既给铁路运输造成了重要影响,同时给施工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何确保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施工的安全非常重要。笔者经历了新丰镇枢纽改造、新筑集装箱站改造、西安站六站台、咸阳西站改造等工程对安全管理感触较深。在当前业主单位对既有线电气化施工安全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环境下,要做好施工安全,没有建立行之有效安全保障体系,并落实实施,安全管理势必成为虚设。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深刻分析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安全管理经验,不断的对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实践和探索。
1、既有线电气化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体系运作不顺畅。
既有线施工安全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将影响行车安全酿成重大事故,必须要求实施单位在安全管理上必须下足功夫,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机制。多数实施单位在编制安全管理文件,大多依葫芦画瓢,为应付检查东拼西凑,未真正结合具体工程特点,针对性的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性安全管理文件。主要体现在文件中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安全责任制遗漏了重要部门,组织机构人员变动未及时更新,有管理文件无具体措施、有风险分析无措施、有制度无落实、有检查无记录结果、有应急预案无演练等,施工方案的编制漏项遗漏重要安全卡控措施等,许多人为原因导致体系运作不顺畅,安全指示上下传达不同,在文件的管理上未形成闭环管理。
1.2安全监管的职能弱化
既有线施工安全监督以施工单位内部监督为主,业主、监理、监察单位为辅。此外,设备管理单位、行车组织单位和设计单位也从各自职能出发对安全进行把关。但从效果来看,安全监督职能正逐渐被弱化,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保障施工安全的作用。
首先,实施单位安全质量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下降,受限制增加,独立性减少。安全管理人员将很大精力都用于来各方的各种检查和事故善后,有时企业内部的安质人员甚至站在了监察与监理人员的对立面,极力掩饰问题。而对于行车组织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提出的确保安企的措施视为对施工的束缚,尽量予以简化。
其次,对专业工程监理单位来讲,在施工过程中多是通过对文件、标准、台帐的检来行使监督职能,而不是对施工全过程监督,加之现在对监理过程的监管不足,监理人员普遍无法做到尽职尽责。
最后,路局安全监察机构并非专业的施工安全监察单位,对施工安全的监督缺乏专业性,对施工安全技术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受制于自身人员数量的限制,很难对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大型施安全进行全覆盖、不间断的监督。
1.3安全管理缺乏主动性和自发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既有线施工中的事故都是违章作业造成的。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往往只关注一些直接与安全相关的工作环节和施工任务,对这些环节一般会主动、认真的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例如,光电缆的防护,施工工具、材料堆放时不得侵限等。而对那些表面上与安全关系不大而实际上却对安全起直接影响的作业流程缺乏主动的控制,施工计划与施工方案违规审批、更改,施工前超量准备,提前做施工准备和机具上道作业,不认真执行施工登、销记制度,施工文件管理混乱,漏发调度命令,各部门联控不到位等违章现象在定范围内遍存在,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现场的施工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完全没有意识到规范的操作过程与安全施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动和自发的执行意识比较淡薄。
1.4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
施工单位对既有线安全重视度不够,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体现在安全教育计划、台账无记录,重要的安全文件不及时组织学习,安全宣传不到位等。施工的劳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安全重视程度取决于是否经过安全培训教育,是否考核合格。很多项目由于劳务人员流动性大、赶工期的等原因,新到的劳务工未及时进行安全教育或安全教育不合格就匆忙上岗作业,就为事故埋下了隐患;同样也存在着现场管理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作业。
2、安全保障体系的含义
由于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复杂难度高、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安全保障体系各部分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力求考虑和分析整个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综合情况,使项目各参与方都能对整个施工过程及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要明确各自内在联系以及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关系,使整个系统能够高效、安全地运行。
3、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分析
3.1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原则
3.1.1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首先,综合考虑目前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整个系统的安全需求分析,并将这些因素归入项实施的整个流程,从而明确安全保障体系在各个施工阶段的重点。
其次,从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梳理出从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管理工作,将这些工作的实施流程和各工作间的衔接关系整理清楚形成一个能够不断循环上升的闭环。
再者,结合第一步中明确的重点和第二步中梳理出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运用一些风险管理理论和安全评价方法,将重点建设部分的安全管理工作再进行细化和优化。
最后,根据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同时借鉴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进行细分,使得整个体系能够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控制。
3.1.2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安全保障体系的各部分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不但应包含现有各阶段安全保障措施与技术,而且能够吸纳不断涌现的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安全保障体系应具备系统性、兼容性以及可操作性等特征。具体来说,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性。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本身就足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构建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各个子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内容的关联性,理清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通过各个了系统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达到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
(2)兼容性。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体系应能兼容并蓄。体系的实施必须与我国现行的铁路营业线施工有关的安全法律规范、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评价工作相衔接、相兼容。另一方面,体系的构建还应该吸纳国内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保障体系能够不断满足我国铁路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3)可操作性。为了保证所建立的安全保障体系能够切实的运用到安全管现的过程中,首先需耍从法律规范、组织职能、风险控制、安全评价以及应急救援等方面构建体系的总体框架,然后,在不同的安全保障方面,应该把施工和管理过程出发将各项安全保障作分解到点,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3.2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组织架构
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组织架构是指安全保障过程中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它是推动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工作必不可少的组织保证。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各有关单位义在其项目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合造的项目系统安全保障管理组织架构,从组织上保证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能满足系统安全保障管理的要求。项目系统安全保障管理组织架构构建时应保证项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具有连续性。并且,在安全保障工作上,与其他系统及外部条件进行充分的相互协调及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较复杂又艰巨的任务,很多不可确定的因素将会影响到施工安全。安全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施工风险,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控制,才能更好的为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志芳.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摘要]中交一公局三公司京广客运专线石武客专河南段三分部正线全长20.7km和597榀900吨湘梁预制和架设, 设计速度目标值350km/h,工程采用大量先进技术,科技含量高,工期紧,安全、质量要求严。
[关键词]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项目建设施工特点,①施工高峰期人员多达2000千多人;②特种机械设备物质多;③工程难度大;④工程量大而工期又紧;但是,施工人员的劳动环境和安全水平还不尽如人意。据统计,我国建筑业的死亡率是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法律法制的进一步键全,这就意味着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国家监管对我们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我们做为铁路建设新进入单位,应认真研究铁路安全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树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符合铁路建设管理规律和项目管理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为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努力。
1铁路项目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模式应该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能够有效整合安全管理所有资源、程序化、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它还应该符合国家和行业安全管理法律和法规的要求,符合最大限度的降低和杜绝安全管理事故的目的要求。
1.1安全理念
许多相关人员对于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都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由来已久,认为安全事故完全是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1:29:300的事故法则, 即每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事故征兆,而每个征兆背后,又有300多起事故苗头,以及1000多处事故隐患。这就说明任何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都是必然的。只要我们把这1000多处事故隐患管制住,那么就可以消除这一起严重事故,这条法则充分说明了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需要建立更新项目安全管理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要坚定“安全事故为零”的管理目标。
1.2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岗位安全管理,而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以专职的岗位安全管理为核心,以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班组长及工人全员参与的,安全监督管理层和安全管理实施层既独立设置又互相依托和紧密联系的体系安全管理,是将生产与安全的紧密结合的组织,是对项目安全管理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
1.2.1 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图
(1)安全管理监督层: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
(2)安全管理实施层:包括专业工程师、技术员、班组长和操作工人。
2.安全管理办法
2.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既是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2.2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因此,做为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方法的安全性进行事先评估和过程控制,确保生产安全。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必须防止把安全管理与施工生产分开管理的误区。
2.3全员参与的原则。
安全是全体人员的安全,由于安全管理工作涉及人的安全行为,其中还包括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素质,因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它应该是全体相关人员都必须重视和参与的大事。
2.4法律依据
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国家法律法规来加强我们安全管理执行力度.
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对违背安全管理的行为提出了处罚措施。《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并自始至终贯彻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
3抓住施工重点,全方位严密监控
在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中,由安质部、党支部、工会等部门组成安全工作检查小组组,把安全管理工作作为现场月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培养了现场管理层的安全责任意识。全项目的每个岗位都有安全责任人,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网。根据项目的施工特点,制定了安全监控的重点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域:
①桥梁桩基、承台、墩柱施工。
900吨湘梁预制。
900吨梁运架提。
特种机械设备。
主要危险性有基坑工程安全、高处作业、模板工程安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龙门吊、运梁车、提梁车、架桥机、现场用电安全、施工机械使用安全、现场防火防爆安全等.
安全监督领导小组对这些工程的安全工作采取了现场监督、检查指导的方式进行监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每一个施工环节及施工过程的安全措施保证情况,确保了全年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安全管理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的核心力量,承担着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作为铁路运输的核心目标,铁路安全无疑是最需要关注的内容。目前我国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分布,已经形成了一个繁杂的网络,且在不断地扩大之中。在运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安全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1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特点
1.1系统性
铁路运输系统可以看成由静态的站点与干线和动态的列车与人员所构成。其安全管理涉及到设备安全、人员安全、车辆安全、货物安全、线路安全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整体的安全而言,这其中的每一个单项都很重要,不可单独的孤立地看待安全问题,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来审视和对待。
1.2动态性
铁路运输的载体是列车,其本身是动态运行的。相当部分的安全事故也是发生在运行列车的部分。而随着路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复杂程度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状态。
1.3长期性和复杂性
铁路运输关系国计民生,且与其他社会部门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就决定了铁路安全管理不会只是短期关注的阶段目标,而是长期重视的复杂任务。必须有长远的计划和持续的改进,常抓不懈。稍有废弛则很可能前功尽弃。
2目前铁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运输管理的特点就决定了问题的存在不会是个别的、孤立的,而是整体的、全面的。
2.1运输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铁道部对铁路系统实行管理,以铁路运输的共性为重点,重视宏观管理和经济效益,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线路的个性化特征,这种管理相对粗放,精细化程度不足。正是细节没有关注到位,从而造成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2缺乏标准化的铁路运输维护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构建很容易,但是维护管理是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存在,但是却常常被忽视。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地依赖维护管理、现实中不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维修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维护保养操作不当等诸多的原因。其产生的根本是在于缺少标准化的维护管理体系。
2.3人员培训不到位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投入到铁路运输之中,与之配套的就应该是更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铁路工作人员的培训。可是实际上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不少从业人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新要求。导致面对突发事故无法及时响应进行有效的处理。这就给铁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风险。
3加强铁路安全管理的方法
铁路运输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安全管理的改进就不会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3.1建立完善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体制
作为保证铁路安全的基础,安全管理体制的构建尤为关键。这个制度应当是渗透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各个环节。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要成为日后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层面要制定且细化完善每一项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每一项工作都要有符合安全管理的操作规程。严格的监督考核安全制度的执行,加强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管理。从执行层面,铁路从业人员都要树立安全管理的意识,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按照符合安全管理的操作规程执行。严格地按照这些规程操作,可以很大程度降低风向。在法律层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对于铁路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也非常重要。将整体运行至于法规和监督机制之下,发现问题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
3.2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最根本影响系统运行的因素,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偏废。对于铁路从业人员进行综合的筛选,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安全意识、对于技术能力和操作规范的培训。提升员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各项安全隐患。
3.3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加强铁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更多地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安全技术中要结合现实现状对设备进行全面改造,选取更多稳定性与技术性较强的铁路运输设备,防止产生较大安全事故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响应时间和运行成本。
4铁路货运管理体制的改革探讨
加强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目的不仅是减少事故降低损失,更在于提升铁路运输的效率,提升全系统的整体效益。而从提升效率的出发,对于铁路货运体制的改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1铁路货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铁路是由国家直接控制运行,但是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提升运行的效率,必须进行改变。首先货物运输方案要以市场为导向,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编制,提升灵活性。其次优化业务办理的相关流程,改进货运受理的方式,缩短等待时间,提升便利性。可以建立货运营销中心,将货运审批与装卸服务进行一体化的配置。可以有效地简化流程,提升办事效率,节省运营成本,且有效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4.2采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首先是提高运输的效率,主要表现为提高铁路货运的满载率,可以进行适当的拼装,优化线路,进行列车的回程预定,提升铁路的双向运力,可以降低成本,提升车辆利用率。运营模式标准化,收费服务规范化,将我国铁路货运运输的服务转变为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形式,要完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物流运营,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部门,提升专业性和竞争力。方法就是对于目前铁路货运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制定规范化的运输模式,有话可以考虑建立专业化的铁路货运企业,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系统的优化配置,提升经济效益。
4.3铁路货运改革呈现的效果
这一系列措施的结果显而易见:铁路货运真正的变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站在客户的角度出发。从被动的接单到主动的服务,实现了铁路运输的一体化。简化了受理和审批的流程,节省了客户的时间成本,服务更加人性化。灵活的货运安排和列车编组,在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分担铁路运输的运营成本。公开的收费标准也可以提升用户对于铁路运输的信任程度。将原本计划经济的铁路货运系统转变成适合现代物流的高效体系。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具有许多其它管理制度和规范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着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与传统管理中单纯强调硬性的纪律或制度不同,它是通过塑造企业文化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使人们在一种特定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2、激励功能。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可以促进员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而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及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安全感,进而产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动力。
3、凝聚功能。一个企业整体实力的强弱,取决于该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控制力及其与外部的协调力。这些能力固然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刚性”的制度、纪律等形成,但没有通过构建“柔性”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等更有效、更有持久力。企业文化所营造的和谐企业氛围,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一方面,企业通过共同价值观、理念影响企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规范、指导并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到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熏陶,企业成员能够自觉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思想、行为与企业的整体发展保持相同的取向。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所制定的总体谋划和基本对策。企业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层面,即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其中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及职业操守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构筑企业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当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转化为企业优势时,对于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的(不可竞争)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资源,也就是企业具有的一项或若干项业务能够达到同一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任何一个现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离不开两个纽带,一个是物质、利益、产权的纽带,另一个是文化、精神、理念的纽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前者好比“硬件”,后者好比“软件”。从“软件”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树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企业精神、崇高的经营理念以及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果支持企业发展的“硬件”和“软件”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兼容,就能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当今世界上,一个企业要在与强手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需要全体员工同舟共济、团结奋斗。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情况都不一样,如何把个人奋斗目标统一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的愿景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结合起来,引领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实现,扭转过去那种为谋求自身小利而牺牲企业整体利益的局面。否则,整个团队呈一盘散沙状,企业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员工个人的自我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实现。
3、是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需要。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控制,传统的手段是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严格考核,达到约束和统一员工行为的目的。这种“刚性”的行为控制措施,由于难以得到全体员工的积极响应,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而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的引领下,对员工的行为作出“柔性”的规范,可以加深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企业和个人所应承担责任的深刻领悟,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4、是铸造企业品牌信誉的需要。在当今国际知名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品牌正创造着越来越大的价值,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同样的商品或服务,顾客的认可差异很大,国际知名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远高于一般的品牌,如在香水系列商品中的香奈儿和快递行业中的联邦快递对顾客就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时下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同时,所关注的已经不仅是品牌的本身,而且还包含该品牌所代表的理念、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的元素。“品牌信誉”已经成为国际管理界的一种主流导向,它正在引领企业实现从品牌文化到品牌信誉的转化。
5、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品牌一样,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当今那些TOP企业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展示其积极的精神风貌、先进的管理理念、独特的管理风格和不凡的经营业绩,从而塑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此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信赖。有的企业很重视大楼、厂房、办公条件、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外部形象,因为这些外表形象作为企业的门面,最先进入人们的视野,能够形成人的第一印象,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作为一个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光靠那些外表形象还难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因为外表形象是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上的东西。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展示自身形象的有效载体,使企业的理念、价值观和员工的精神风貌等,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心底,才能长久的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6、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汲取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发展战略,通过企业文化的转型、再造、融合、提升,把制度创新与观念更新相结合,提炼出特色突出、充满生机的经营管理理念,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寓文化理念与制度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和谐统一、相互促进,通过推动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进效益,达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加强铁路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美国人劳伦斯?米勒曾经预言,今后的世界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事实上,当今国际上那些知名企业,无一不在高度重视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铁路行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现状,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体系,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抓好以下具体措施的落实,以丰硕的企业文化成果,提高铁路企业的竞争力。
1、必须与铁路企业管理同步推进。长期以来,铁路行业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铁路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手段,机制僵化、手段落后、管理粗放,造成铁路整个行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目前,铁路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完善,与构建一流企业的目标要求相比,在管理基础、理念、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近年来,铁路系统内部整合频繁,给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少的困难。针对目前铁路企业管理现状,亟需把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纳入同步建设的轨道,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于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管理标准化的推动作用,使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在两个不同的层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
2、必须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与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铁路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优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把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的安全管理、运输经营、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要从企业自身所处的客观条件出发,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完善具体实施措施,提炼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内涵,创建具有鲜明特色、规范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发展的理念潜移默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意识,形成共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看做是党办、工会、团组织等几个部门几个人的事情,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只会流于形式、热闹一时、无果而终。
3、增强员工安全管理意识。安全是铁路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第一”的观念是铁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当前,中国铁路已经跨入高铁时代,安全风险也在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的生命价值凸显,铁路特别是高铁上一旦发生事故,其赔偿数额巨大、后果十分惨重。所以,确保安全不仅是讲政治、保稳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需要。铁路企业必须结合安全管理的需要,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时,突出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考核办法,切实把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使“安全第一”的观念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意识。要积极探讨安全管理防线前移的措施,加大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技术装备制造等单位的安全责任,从铁路建设初期开始,就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努力打造百年精品工程,为铁路运营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高员工服务质量意识。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铁路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流通范畴,主营业务为客、货运业务。运输业本身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只是通过改变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移来体现出其价值,也就是通过为旅客或货主提供运输服务来取得收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航空、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加剧。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但是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归属于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市场和利益主体,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铁路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向全体员工灌输质量至上、客户就是上帝的理念,提高诚实、守信意识,时时、处处为旅客和货主着想,把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铁路员工行动的指南,对照要求检查自身存在的差距,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以“安全、正点、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广大客户的需要,增强铁路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
5、树立效益至上的观念。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大,运营成本高,一直是由国家投资建设并进行运营管理。长期以来,铁路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手段,整个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没有接轨。不少人认为铁路家大业大,折腾几下败不了家,导致在建设投资、改革和经营决策时缺乏民主化、科学化。长期的粗放管理导致整个铁路行业经济效益水平低下,在中国几个国家垄断行业中,铁路行业的经济效益最差,制约了铁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铁路企业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树立效益至上的观念,使全体员工都能够视安全与效益为企业的生命,努力增加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全面加强投资、运营、物资、财务管理,自上而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层层制订增收节支、反对浪费、严格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并加以落实,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铁路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提高铁路行业经济效益,这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出资人负责,必将有力促进铁路企业可持续发展。
6、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铁路行业具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特性,一是管理的空间范围广大,二是人员和机车车辆流动性强,三是工作协同难度大,四是安全责任重大,五是整个行业苦、累、脏、险工种多但收入待遇低。上述特性决定了铁路企业在安全、经营管理方面面临的难度很大。铁路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时,要把和谐企业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培养人,把企业的发展远景与员工的愿景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要通过增进企业效益,关心职工生活,不断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二要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三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任人惟贤,调动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积极性;四要健全业绩考核机制,落实按劳分配政策,理顺分配关系,合理收入差距。通过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共谋企业的长远发展。
1.对铁路车站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认识
安全是铁路运输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现在从整体上看,铁路总公司、铁路局、车务段对车站安全工作都比较重视,规章制度、措施、办法都制订了不少,但实际日常工作中与安全管理的要求还是有不少差距。这与管理者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2.目前铁路车站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事故直接成因分析
从哈尔滨铁路局管内2009年“10.3” 调车撞土档事故、2009年“10.19”调车脱轨事故,到2006年“5.28”货物列车脱轨重大事故的原因分析和对职工“两违”分析后我们感到,职工“两违”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2.1.1违章、违纪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反思任何一起作业事故,其直接原因都是由于作业层的违章、违纪所引起的。2006年“5.28”羊草站重大事故虽然定为管理责任事故。
2.1.2大多数事故都发生在对重点岗位、关键时间段和薄弱作业环节的失管失控
反思近年来局管内各类事故,多数发生在重点岗位、关键时间段和薄弱环节的失管失控。某站2008年“3.22”调车脱轨事故,发生在交接班之前,发生在最后一批作业计划,发生在段管线取车关键作业环节。
从发生事故的表象上看,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有偶然因素,但从作业环节、发生事故原因上深刻剖析,这些事故的发生又都是必然的。
2.2事故管理成因分析
2.2.1安全风险管理不精细
一些制度办法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存在跑粗问题。由于管理不够精细,致使管理上没有发现或及时消除一些小的隐患,结果酿成了大的事故。
2.2.2安全管理不严格
从车务段、车站两级管理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好人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安全管理上的“外紧内松”。这种滞后的经验型安全管理模式,削弱了中间铁路车站的安全基础,使安全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2.3问题管理不落实
无论在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上,问题管理不能坚持经常,只有在出了问题以后才谈谈问题,存在死后验尸问题,有待提高和改善。尤其在一些基础性设备保养的环节上,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设备的运用质量。
2.3事故与“两违”的关系
违章违纪发生的频率与事故发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们对2011年某站全年的两违分析后发现,一至二季度,全站违章违纪发生频率都很高,每月都在240件以上 详实的数据分析再一次警示我们:违章违纪不一定出事故,但事故必定出于违章违纪。尽管由于因违章违纪导致事故的频率较小,正因为如此才极易使人产生侥幸、马虎大意、疏于防范的心理,因此抓安全质量必须警钟长鸣。
3.如何解决铁路车站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仅近十年间,铁路多次大提速,列车牵引速度提升,吨数增多,列车运行速度已由过去的几十公里提速到如今的120公里、140公里、160公里、200公里,京津高速铁路速度达到350公里。这些大的发展变化,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验、新挑战。
3.1精细管理是基础
精细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3.1.1精细管理的内涵
精细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责任的明确、过程的控制和措施的制定三个方面。
3.1.2完善长效机制,促进工作落实
良好的长效机制是安全管理办法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落实安全管理办法,实现“强基达标”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要常抓不懈,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因此,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适用的长效机制。要具有长远目光,长远打算,长远方略,不仅适合于目前工作,而且能适应久远,长用管用,决不是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力推进以下机制的落实。
3.2从严管理是手段
从严管理要从严干部严起,把严干部贯穿到从严管理的全过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把从严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
3.2.1从严干部,强化“四责”
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下得去、沉得深、蹲的住、抓的实、敢碰硬,对安全工作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探索,找出形成的原因和具体解决办法,适时做出决策,及时组织整改,尽快消除安全隐患。严干部,怎么严?干部有逐级负责制、系统负责制、专业负责、岗位负责制,所有的干部必须按“四责”要求,真正负起安全工作责任,对那些失职的干部、失责的干部、失格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绝不能姑息迁就。
3.2.2从严控制,突出重点
在推行运输安全基本管理办法全面贯彻、全面落实、深化达标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形势任务,不同的客观条件,注意从实际出发,突出铁路车站现场控制上的“软肋”,研究抓好影响现实安全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途径
铁路作为设备联网、生产联动的系统,系统中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这就对铁路各个系统管理、装备与作业有更高的管理要求,安全管理工作是铁路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铁路实行提速战略之后,面对市场竞争和铁路内部组织运行方式要求,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对此,铁路客运要给予安全管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分析现有安全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体系,进而达到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1.系统化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是独立的系统,其安全问题涉及到铁路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渗透到铁路技术系统中,覆盖范围广,结构复杂。正是这一特性,赋予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极强的系统化,为了保证管理效率,必须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囊括各个运输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进而保证铁路交通运输的高效运行。
2.动态化
由于铁路交通运输大部分时间处于位移状态,时空的变换提高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风险发生几率,并衍生出大量不可控因素,使得铁路交通运输中经常发生意外事件和非正常情况。对此,为了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其安全管理也具备动态化特点,对铁路交通运输实行动态化监测,最大化控制不稳定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而最大化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
3.复杂化
从本质而言,铁路交通运输系统在日常运输中属于全天候、开放型作业,影响运输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受到内部管理、人员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也具备一定的复杂化。除此之外,由于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发展背景下,加大铁路技术系统的复杂程度,则安全事故风险概率也随之增加,使得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愈发艰巨。
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思路
1.以人为本
在进行铁路客运安全管理工作中,人是影响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安全风险发生概率,铁路客运安全管理工作要以控制“人”这一安全因素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人性弱点,进而提高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综合质量水平。
2.全局发展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铁路系统内含多专业和多部门,在达到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复杂程度相对较高。为了保证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管理人员要以系统理论为核心,利用全局思维开展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构建全员安全、全面安全和全过程安全的管理体系,通过全局思维解决实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防止以惩罚制的单向管理,深入安全核心因素,优化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事前预防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其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目的是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这就要求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要以事前预防为核心,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降低不安全现象的发生几率,进而最大程度的消除安全事故。为了提高事前预防效果,一方面管理人员要从经验入手,对未遂安全事故进行深入统计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内在规律,形成管理依据;另一方面以科学分析为核心,借助安全分析技术判断不安全因素,并加强控制和管理,进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体系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开展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进行铁路客运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制定客运计划,按执行期限的不同,可分为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和日常计划三种形式。站在全局视角下,做好长短途旅客列车合理分工,根据客流变化,图定列车数量、编组、运行区段变化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充分发挥旅客运输能力的最佳效能,均衡地运送旅客。同时强化职工岗位作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完善以作业标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机制,挖掘影响控制点安全因素,划分控制重点,制定层次化控制方案,并通过监控系统进行客运全过程控制,进而达到安全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重视过程管理,以提高班组自控能力为核心,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将被动管理转换为自动管理,使得各个职工自觉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将管理中心向下转移,完善职工个体安全自控体系,将安全他控、职工自控和安全互动等管理措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全过程控制体系。
2.建立安全责任机制,落实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责任机制的建立要从机制落实和机制考核两方面入手,一是责任到人,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以逐级负责为核心,结合实际管理要求和管理情况,构建领导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责任体系,明确各基层安全责任,避免责任泛化和责任虚化的情况出现,并加强领导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负责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安全责任衔接途径,在明确权责后赋予管理权力,提高责任与权力的匹配程度,进而落实相关安全措施。二是有责必问,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权责后,要对权责执行情况进行进一步考核、审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控制绩效,综合考核安全管理成绩,明确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将考核结果和收入、职务、荣誉等联系在一起,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实现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完善思想政治机制,促进安全文化建设
在进行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为了保证安全管理效果,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以文虎育人,创设和谐轻松的安全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行为,进而达到对“人”安全因素的控制。首先,以尊重为手段,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予“人”充分的关心和了解,管理人员要和基层职工拉近距离,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并尽量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提供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进而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以教育为手段,强调责任教育,完善思想动态监控机制,了解和掌握职工思想活动,纠正思想偏差,进而避免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最后,以鼓舞为手段,对职工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构建友好型上下级关系,凸显人文关怀,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为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得出:(1)受铁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影响,赋予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复杂化特征,控制不稳定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管理水平。(2)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工作重点落在以人为本、全局发展和事前预防等方面,分析安全因素和安全风险,制定对应措施,进而保证安全管理效果。(3)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中,以现场卡控机制、安全责任机制、思想政治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进而达到安全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韩东虎.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机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9):88.
[2]张剑.以人为本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探讨[J].物流科技,2016,(6):97-99.
[3]王士超.铁路车务段在新管理体制下的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关键词:铁路企业 班组长 培训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产流程的衔接要素,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加强班组建设是实现铁路运输企业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于加强班组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 开展针对性培训,侧重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形势下,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尤为迫切。
1.1 政治素质。班组长的细节管理压力大、任务重,工作辛苦,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很难做到敬业爱岗,很难完成班组管理的各项工作。班组虽小,但却是运输生产的第一线,铁路畅通的最前沿,从这个角度讲,班组长确实是“官小责任大,位低任务重”。
1.2 全局思维素质。班组长要有全局、大局意识,要在全局的高度上看问题,要有以大局为重的思考能力,不要对不是自己部门的、个人的事漠不关心。对于铁路运输部门来说,各个路局、班组都有相对独立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对于有损集体形象、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本着从全局出发,如站容、站貌的维护,服务的主动性等等。
1.3 自主学习素质。学习是提高班组长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班组长应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结合作业实践来加以运用。班组长应带头主动学习、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能,营造好班组成员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在学习的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集中培训和分散研讨,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班组成员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转变为他人工作的工作理念,运用想象力来提升工作的价值愿景。同时,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组金点子能手和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等,以激活和提高班组成员的参与感和价值观,进而以学习和创新意识来提高班组整体的素质和能力。
1.4 创新素质。要有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一个卓越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领导者的创新素质与尚未被人涉足的、未知的事业与行动相联系。领导者能敏锐地觉察到发展的方向与气息,能够觉察到稍纵即逝的机会,能够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确定组织与个人的发展方向,为组织与个人指明前进的目标。有创新素质的领导者更能获得下属的支持、爱戴与拥护。
2 开展技术训练,培养精湛的业务素质
作为班组长,对新技术、新业务、新规章、上级文件精神一定要先学一步,只有底气足才能腰杆硬。相反,如果一个班组长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不掌握安全规程、不熟悉生产过程、不精通业务技术不知晓政策法规,生产抓不住关键,很难想象能出色地完成班组生产等任务。
2.1 技术业务能力过硬。班组长要全面掌握本班组工作范围的基本业务知识和实作技能,做到问不倒,难不倒,考不倒。尤其要具备在非正常情况下处置各种应急问题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带动班组成员共同进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正视班组职工的差异性,对于业务基础薄弱的职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技能;对于业务过硬的职工,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积极参加各种业务竞赛。
2.2 班子管理能力具备。作为班组长,应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坚持各项制度和作业标准,不做老好人,不怕“得罪”人,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待人和事。对外协调好班组与班组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对内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根据岗位不同,责任大小,劳动强度进行分工作业。
班组长要牢固树立“落实第一、结果第一”的观念,工作既要求真务实、讲求实效,更要雷厉风行、一抓到底;坚决杜绝优柔寡断、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班组长在想问题、安排工作时,要增强职工群众意识,体味职工疾苦,感受职工冷暖,着力提高职工群众思想工作的针对性,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尽力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化解职工之间的矛盾,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为班组长,不但具有精湛的技术,还必须有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胜任班组长这副担子。组织协调能力越强,则班组工作干得越好,组织协调能力低则反之。
2.3 执行能力到位。缺少执行能力的班组长是不合格的班组长,迟早会被淘汰出局,执行决策不是人云亦云,而需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应缜密思考,找出高效率执行任务的最快捷路径,在执行的过程中应有时间概念和效率理念,应策划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应找方法,不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责任;高效执行力应以结果导向思维,不讲客观、不找借口,只求结果、只讲办法;需知上层组织的期望值是结果,而不是完不成任务的各种理由和借口,过程的组织、协调、控制是班组长的本职工作,过程的付出和努力只是为达到结果所应该做的工作;无条件地完成上层组织的指令,高效率地向上层组织交出满意的结果是班组长的天职,不断挖掘班组成员的智力等方面的潜能,需要班组长用心思考和策划,动态跟踪与评价,公正监督与考核,需要班组长身体力行,不断排解班组成员的思想误区和惰性习惯,以高效的执行力来打造班组的整体形象。
3 “三性五密”提升管理能力
班组长不仅要做技术上的骨干,还要是业务上的多面手,应当既能实干又会管理,要有创新的管理意识,具有管理型人才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有组织能力,鼓动能力和亲和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能使班组和谐团结友爱,把班组建设成“和谐家庭”。
班组长应具备出色的管理素质,其基本要求是“三性五密”。
3.1 超前性。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首先要从思想道德、工作态度上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把心态摆正。针对员工不同的特点,分析、预测思想变化趋势,未雨绸缪,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做好超前防范工作。
3.2 民主性。班组成员各有所长、各有所需,班组工作的完成要靠员工来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行,班组长要处在员工的立场上想想,听听班组成员的想法、好的建议,毕竟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只有发扬民主经常从他人的观点出发来检验自己的决定正确与否,才能在管理上更科学、更全面。
3.3 独创性。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不可或缺的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班组长与班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以彼此间的真诚尊重、畅顺沟通和关怀体谅为基础,重视班组成员关注的任何事情,只要你尊重了他们,员工也就会回报你。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以“情理相融、互相帮助、不断进取”的环境氛围提高班组的凝聚力。
3.4 工作布置要周密。在给班组成员布置工作之前,要把问题想得周密些,明确交待清楚,并且因人而异,对于灵活聪明的、一点就透的老员工可简明扼要,对于新手和能力差的员工要尽可能把想到的事都告诉他,使其少出差错。
3.5 工作标准要细密。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以一流的标准来创造一流的业绩,要坚持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3.6 工作开展要严密。对于各项制度、规定、操作程序不能随便变通,要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标准、操作程序,一步一步地做工作,不漏掉重要环节。
3.7 工作配合要紧密。每个班组成员的工作都有相对独立性,却与全局相联系,“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等决不是一个人所为,而是全体人员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3.8 工作督查要缜密。督促检查是抓落实的关键环节。一要随时随地查,对安排布置的工作,根据标准要求随时督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二要检查结果。督查针对的是工作过程,检查针对的是工作结果,对每班、每日、每月的工作完成情况按照事先制定的工作要求、标准进行检查验收,根据考核机制赏罚分明。
4 培养良好的安全素质
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是人,设备的运用、规章的执行,都要依靠人来完成,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安全生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铁路运输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培训,练内功,提素质,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才能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员工队伍。
4.1 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安全理念是一个地方、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总的价值选择,主导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思维、思路及决策。培育正确的安全理念非常重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各级干部自觉树立“重视安全就是保稳定、促发展、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安全发展理念;企业树立“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安全利益理念;从业人员树立“注重安全就是对生命爱惜、对亲人爱护、对家庭保护”的安全爱护理念。
“安全在于管理,管理在于干部”。作为班组长,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安全管理理念,对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十分重要。就当前铁路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无论从它的科学严密度和方法适应性,都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进步的大环境和铁路自身的发展,安全管理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4.2 加强思想教育。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开展安全思想教育,使全体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4.2.1 抓好责任意识教育。明确干部员工安全职责,把安全责任层层细化到人,管理人员落实干部包保责任制,基层员工落实设备承包责任制,使员工立足本职,胸怀大局,认识到自身在铁路运输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路兴我荣、路衰我耻”的观念,增强职业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爱岗,钻研专业,勤奋创新,自觉担负起安全生产的重任。
4.2.2 抓好“两纪一化”教育。纪律松弛是安全最大的隐患,组织职工对事故案例进行剖析,使职工深刻体会安全规章制度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不仅是对制度的践踏,也是蔑视生命的尊严,教育员工认识违章违纪的严重危害性,增强保安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自觉遵章守纪,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
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说教式安全教育不能入心入脑,可以采取亲情教育法,如在会议室设立“全家福”样板,把每个家庭对自己亲人的安全企盼写在照片的下面,时时提醒职工牢记亲人的嘱托;职工讲述身边安全防范事例,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亲身体验,认识到“三违”的危害和后果;职工家属安全协管座谈会使职工与家属增加双向交流,畅谈平安与幸福的关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4.3 加强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人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对安全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对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等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提高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更要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对企业要实行全员培训,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加强安全专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凡培训不合格一律不准上岗;而对公众,则要开展经常的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加其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4.4 培育良好的安全心态。人的心态和情绪是影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安全事故并非由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够,而是因为人的过度情绪化所致。不正常的心态和不稳定的情绪,有时将突破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防线,表现为安全行为的失控和失误,导致无意或故意违章。心存侥幸、盲目乐观,精神不振、精力分散,怨气郁结、情绪偏激,都是情绪化的表现。因情绪化而导致事故,惩罚是必要的,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实行人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多点关心,多份爱心,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其急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化解不良情绪,让其身心愉悦地从事生产活动。
4.5 强化约束机制。落实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考核力度是提高安全素质的有效途径。
4.5.1 提高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职工行为有章可循。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每名职工对自己在安全管理中的责、权、利有充分的认识,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
4.5.2 提高安全检查的约束力。各级管理干部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作用,经常深入一线,把住现场作业监控关,对习惯性违章作业重点把关,发现违章,决不姑息,该处罚的处罚,该帮教的帮教,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找原因,制定防范措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由于检查密度的增大和严管氛围的形成,全体员工安全紧迫感增强,执行标准化作业逐步成为员工生产现场的自觉行为。
4.5.3 现场卡控,实现作业全过程的标准化。加强作业现场标准化作业卡控。一是规范班前会内容,班前会必须针对当天作业项目进行安全预想,合理搭配作业人员,把好安全防护第一关。二是把好现场作业标准化关。对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简化作业程序等现场作业中的惯性违章,分阶段进行专项整治,日常加大检查力度。
提高铁路员工整体安全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技术的更新,运量的增加,需要我们寻找更适应的途径和方法,使职工的安全素质适应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班组长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否则就要被时代的步伐淘汰。要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要善于吸收、接纳、消化、融会、贯通,采用灵活方式用“走出去”或者“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
参考文献:
[1]何伟.强化班组长培训 提高班组管理水平[J].经营管理者,2010
(07).
[2]王智洋.如何提高班组长培训的效果与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