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质量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质量体系

第1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一、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1管理机构不统一

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还未开始之时,对于食品安全事故的追踪主要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完成。然而从中国的目前形势来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副部级单位,要想对正部级单位实施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2008年的国务院的机构实施改革,把这项重要的工作交给卫生部来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实施协调与监督检查。但是,卫生部既要抓好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工作,还要协调监管整个食品安全管理环节,这样此种模式就存在很大的弊端,自监自管问题突出,使其的管理的权威性严重缺失。

2相关的标准不统一

食品管理的相关工作在中国是需要很多部门来完成的,他们对食品管理的标准都要制定的权利,就目前的标准来说其主要由卫生部、工商部门、质检部门、农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制得。这些管理部门又不注重交流,在对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制定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就说检测转基因这一事,当前中国就出台了17个标准,他们缺乏国家强制性,各个部门都给出一个标准,不一样的检测标准不论是在方法,还是其结果上都不能达成一致。同时,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承担着中国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最高机构的职能,这一机构是获得国务院的授权,对全国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目前的管理制度,国家标准化委员仅仅是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一个分部门。对于农业部,卫生部等一些部级单位给出的食品行业标准,在理论方面来说是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要低,然而农业部、卫生部等部级单位其给出的标准也代表了国家。因此,国家标准化委员在对食品管理的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不具备权威性。

二、促进中国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方案

1注重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发展

管理制度有效的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顺利进行,对于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尤为的关注。我们以美国来简要的阐述下,其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就超过35种。同时围绕食品安全的危险性,提出了有关的法规、条例和政策,并制定了合理的预防方案。到2000年1月为止,美国全部的食品企业都遵照HACCP制度进行发展。此外,针对有关问题食品召回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有效改善了食品安全认证制度,注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发展。然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相比于从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依旧需要完善。

2注重处罚制度的制定

中国相关的制度对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但是对其规范与要求却少之甚少。事实上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性突出体现在对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的细致说明上。政府工作的开展原则是合法,相关的法律要对管理机构设立的合法性、管理职能获取的合法性、管理者拥有职责和权限的合法性进行细致的说明。在对食品安全实施管理的时候,管理者更要遵照法律法规来进行,不知法犯法,一旦出现违法行为,也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这些惩罚与责任要纳入法律条文之中,承担方是谁要明确的指出,承担责任的模式也要标注清楚,一般来说承担责任的模式可分以下几种:通报批评、书面检讨、给予行政处分、引咎辞职等,此外还要明确的指出责任承担流程,对于一些管理者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行为,更要严惩不贷。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时工作态度不认真,,要依法严惩,或处分,或是降职,严重的可判刑,惩治管理者的时候也充分发挥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三、结语

第2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发展提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行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部分地方仍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生产、轻环保的情况;二是质量安全隐患仍不少,控制体系、监督体系、追溯体系、标准体系等还不够完善;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部分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企业和产品的差异化经营仍需提高,要重点避免重营销、轻产品的做法;四是食品全产业链建设仍显不足,着眼全价值链的流程衔接和管理尚需加强,在产业转移、行业整合和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大力度。总的来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促进和保障食品工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仍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艰巨课题。

2008年,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食品生产行业行政职责。这两年来,始终以“促发展、惠民生”为工作理念,把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安全为先,以发展促安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标准,推动行业优化结构,促进企业提升素质,督促落实主体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风险,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

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方面,我们先后实施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粮食、马铃薯、肉类、制糖和葡萄酒等重点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

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协调方面,我们制定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审(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余项;在北京、兰州、天津、广州、无锡等地试点建设了“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开展了食盐专项整治和“促进药品和婴幼儿奶粉生产质量安全”巡回宣讲活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交流会,举办了食品安全“公众开放日”活动,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题宣传;安排了技术改造专项,支持近100家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检测、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等配套硬件条件的改善;参与组织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参与处置了“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明胶”、“药用胶囊铬超标”等一些热点敏感事件,配合开展了农兽药残留及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

在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组织开展了诚信管理体系标准宣贯培训,对7300余家食品企业、1.5万余人次进行了专题培训;组织指导4300余家食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完成了婴幼儿配方企业100%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组织编写了植物油、方便面和发酵食品等食品重点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组织开展了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开展了诚信建设专题宣传,总结交流各地及企业好的做法和经验。

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组织贯彻实施行业发展规划,做好规划中期的评估工作。二是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行业科学有序发展。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安全保障和产品创新能力。比如支持婴幼儿配方乳粉、酒类生产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白酒、乳制品、食用油等行业采取调整生产工艺设备,推动实施以钢代塑、更换产品包装材料等措施。四是督促企业强化管理,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建设一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指导一批食品企业改善质量检测能力,培训一批中小食品企业的质量检测队伍。特别是在乳制品行业,要加强监督、指导和帮扶,组织实施“双提行动”计划,即提高国产乳品质量、提振国内消费信心计划。五是加强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着眼国际通行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食品工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升标准的通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六是加快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要在食品行业继续深入开展“讲诚信、保质量、树新风”活动,加快推进规模以上乳制品、肉类食品等食品行业企业建立并运行诚信管理体系,并组织完成每年12000人次的培训工作。七是继续配合开展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的综合监管和治理。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总理明确指出,新一届政府要完成好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三大重点任务。这三条都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食品工业主管部门,我们深感使命重大,责任紧迫。

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和协调行业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始终以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食品工业领域开展各项工作,在督促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优化食品行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数据、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食品安全标准、企业生产规范、企业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调研和咨询工作,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这些辛勤付出,收获的是显著成绩和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广泛赞誉。

第3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5-03

Abstract:To analyze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of the higher school about professional training,social needs,student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teaching reform situation and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for students is insufficient,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of the layout,strengthen the foo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system knowledge of food test training as supplementary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Teaching system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al teaching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考量指标[1]。要很好的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2]。现有大部分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食品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相应检测检验技术,能够适应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和监督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国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大班教学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大班教学能够解决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不足和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等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3],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必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或靠近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所有高等院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就业方向及实际技能需求、现有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现有教学改革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技能需求

1.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可分为两类:专业相关和非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含政府食品监管部门,事业单位质量检测,企业食品检验、化验、食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生产方面的管理以及餐饮、酒店、连锁蔬果超市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由此可见,企业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王华[4]、姚静[5]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初次就业中,有50%~63%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就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就业企业的80%以上。如何培养适合中小型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得问题。

1.2 中小型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及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产品品质改良、新产品开发的的短板逐渐显示出来。顾仁勇[6]调查了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个省市的81家食品企业,涉及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食品、糖果加工、野生资源加工等9个食品加工领域,得出几乎所有企业都对食品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并肯定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专业人才岗位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主要为:质量控制(22.8%),新产品开发(20.1%),生产管理(19.6%),产品营销(19.6%),产品化验(17.8%),岗位需求整体差别不大,所有这些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知识应用能力,而上述内容中,只有产品化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学实验有系统的讲解,其他3项涉及内容较少,由此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2 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虽然高等教学扩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学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校在教案设计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必须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加之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科研任务,导致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与老师的交流都较少。在学校仅有的体现学生邮帜芰Φ氖笛榭纬躺现饕也都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多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亦步亦趋的进行,一旦脱离实验指导,大多数学生实验无法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般采取事先讲解的方法,学生要做的是跟着程序走,由此而造成的学生设计能力、分析能力、推导能力的缺失,进入工作岗位后,对没有接触的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用人单位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从而带来的人力成本必然加到就业者的身上,导致初次就业工资待遇较低,大量的人才流失,专业人才不能学以致用,也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8]。

3 现有教学改革的方式

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发现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都积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以往很多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得以解决,由此衍生出来的慕课、TBL(Task-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特殊教学方式。慕课由学生根据网络资源进行全世界范围的课程学习,通过自学为主,慕课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9],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接受新知识、完成基础知识积累方面起到的较大的作用。TBL、CBL、PBL等特殊教学方式更加细化,设定了具体的任务,案例及问题,学生学习更加具体,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求相对较低,能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但其无法解决很多自然科学中需要实验辅助的课程的教学需求,如食品加工色泽、风味等对诱导消费的影响,食品配料的细微调配对产品口感的影响等问题。

4 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

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其工作岗位基本都与产品开发和质量保障相关,所以在校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这2个方面实践技能的培养。

4.1 教学实践基地的合理化、多元化布局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的好坏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培养方式,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息息相关。检验技能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备技能,各个高等院校所处的地方基本都是地级、省级城市所在地,当地检测资源和设备基本都集中在当地的检测院、食品药品检测所,所以检验技能和高端设备的培训必须依托当地的检测机构来完成。在大部分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当地生源占据了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在将来的就业中,地方就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学实践基地布局过程中,高等学校所在地周边的大型、特使、高价值食品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能力锻炼过程中,增加企业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可能,为就业打下基础。

4.2 食品产品开发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现有中小型食品企业主要的问题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而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生进入中小型企业,其作为企业的技术核心,承载着企业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的职能,所以其产品开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合到实践当中,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与实践应用的差异性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样化产品的开发设计需求,但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整体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如除毕业论文设计之外,2~3同学为一个小组,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个产品,每一个小组配备一个导师,产品的开发设计可以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产进入实习之前完成产品的开发,进入专业实习后,了解实验室产品开发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通过产品方案的设计、开发,营造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能使书本知识更加立体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所依托。

4.3 检验知识的体系化培训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过程中,检验技术培训可以分为两类,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主要通过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实验来完成,微生物检验通过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实验来完成。这些教学实验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早且相对分散,不成体系。为了使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检验知识,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食品检验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内容模拟市场监督检验的流程,每个小组检验3-5个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检验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进行,设计的学时80个学时左右。

参考文献

[1]涂永前.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法律保障[J].中国法学,2013(04):135-148.

[2]付,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07):110-113.

[3]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4-7.

[4]王华.中环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80-82.

[5]姚静,陈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06):177-179.

[6]顾仁勇,颜文斌,麻成金,等.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7]根书,刘珊,钟宇平.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0):467-495.

[8]陈宏军,江若尘.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高等教育需求类型关系的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2):31-38.

第4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建议;安徽阜阳;颍泉区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97-01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system of Yingquan District in Fuyang City were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afet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Yingquan are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status;problems;suggestions;Fuyang Anhui;Yingquan District

1 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1.1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基本建立

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于2014年5月开始筹建,总投资300万元,改造检测实验室496.2 m2,购置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农残速测仪等仪器设备48台套。现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4名,农残化验员4名。

1.2 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颍泉区共有4个镇、2个办事处,6个镇(办)分别在农业综合服务站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农产品监管站站长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兼任,每个站配备1名监管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6个监管站的检测室总面积为102 m2,试验台12个,农残速测仪6台(套)。

1.3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稳步推进

当前,颍泉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稳步发展,全区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共有2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 个,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超过5 333.33 hm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 000 hm2,“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35%以上。通过推进“三品一标”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推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产地准出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全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总体较高。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形成

目前,整个颍泉区的主要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过程中均采取登记制度,以保证其质量有源可查;在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备案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于一些毒性大、残留高、禁止使用的药剂,要坚决杜绝,以防其进入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当地市场上正在逐步形成农业投入追溯源机制[1-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范围广泛、环节很多,但颍泉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较差,机构及人员等方面均较为缺乏,不能及时完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机构设置上,没有明确的机构,一般靠挂在其他的事业单位上,组织管理体系不能统一、协调,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出行政监管职能。6个镇(办)监管员都是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兼任的,平时他们还要兼顾乡镇的其他工作,监测效果不尽人意[3-4]。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保证措施不得力、信息反馈不及时等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存在薄弱环节,基层现有的技术设备能力和保障措施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求;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自检体系尚未建成;区、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尚未完善;乡、村两级“四员”队伍建设尚未健全;农民迫切需要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服务缺乏[5-6]。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投入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投入不足是全区的共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安全检测成效的“瓶颈”。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未能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列入财政预算的也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求,6个镇办的监管站都没有单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经费。监测费是一项很大的开支,长期得不到解决,直接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造成影响。

3 建议

3.1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规范管理

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推行标准化[7]。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一是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应当围绕本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的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二是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乡村两级“四员”队伍建设,即乡镇监管员、检测员,村级协管员和农产品生产单位内检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落实检测设备,配备检测人员,作为区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补充;四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区监管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3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投入

建议颍泉区政府出台保障项目运行的工作经费政策,把监管工作涉及到的费用都纳入到颍泉区的财政预算中,统筹调整现有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渠道,确保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到经费常态化、制度化管理。

4 参考文献

[1] 史长菊,王杰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37-39.

[2] 王农.浅议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2):5-6.

[3] 黄梦来.乡镇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1-34.

[4] 倪华山.关于加快“三品一标”建设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10):22.

[5] 檀尊社,许新萍.洛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技服务,2010,27(8):1084-1085.

第5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34-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药物残留、环境污染、人畜共患病、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包装材料污染、假冒伪劣及转基因食品等诸多方面,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2002年,北京农学院食品系也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为了满足北京市食品行业的需求,培养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应用型复合性人才,我们多次修改并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精练理论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我们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课程及学时见上页表1。

1.学科基础教学平台。学科基础教学平台的课程由学校基础教学部承担。基础教学部承担着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师资力量很强,实验室条件较好,普通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十几年来所占比重较大,每门课的实验学时都超过20学时,学分在1~1.5分之间。

2.专业必修教学平台。专业必修课程包含了食品的三大检测技术: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和食品生物技术检验。食品化学实验学时由10学时增加到24学时,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由20学时(2002年)分别增加到30学时(2007年)和36学时(2011年),两门课程的实验都与理论课脱离,独立设课,单独考核。2002年,微生物学分为普通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两门课,后因部分内容重复,合并成食品微生物学一门课,实验学时由30学时增加到36学时,实验独立设课。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为综合性实验,18学时。2007级以后开设了多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因此取消了这门课。

3.专业选修教学平台。食品感官评价和食品包装学两门课程的实验课时基本没变。食品工艺学类课程包括动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植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酿酒工艺学等多门课程,每门课的实验6~12学时不等,每次修订培养方案时都稍有调整。由于实验室硬件条件的改善,食品添加剂和农产品检验检疫两门课在2007级以后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验课时。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实验和食品毒理学实验在2011级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验,并独立设课,课时各24学时。2011级培养方案中新开了葡萄酒品评学和转基因食品与安全检测两门课,实验分别为24学时和12学时。由于果蔬贮运学的实验内容偏重于植物生理方面,环境化学与食品安全的实验内容偏重于环境化学方面,与食品安全相关性较小,因此都陆续取消了。

4.课程教学实习。2002年刚开始招生时,因为实验室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综合性实践类课程只开设了食品安全综合实践一门课,学时2周。2007级培养方案中细分为食品安全理化检测综合大实验和食品安全生物检测综合大实验,各为1.5周。2011级培养方案中又增加了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综合大实验,三大检测技术的综合性实践学时各为1周。

5.专业教学实习。校外专业调研和专业认识实习分别安排在大二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寒暑假之前,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查,参观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流通销售环节和食品质检部门等,聆听行业内的专家讲座,了解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认知程度。两门课的总学时在4~5周。

专业技能训练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全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内容涉及到食品原料、保鲜贮运、生产加工、分析检测、流通、销售、和监管等领域,关系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还有职业技能培训和国家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培训等内容。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002级的学时为5周,2007级培养方案调整时,因为专业课总学分的限制,取消了这门课。2011级培养方案调整时,大量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又重新开设了这门课,课时3周。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的暑假开始,学生到与食品行业相关的各种企业和事业单位实习。实习时间由4周增加到13周(2011级),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体验,为毕业找工作做准备。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总学时为15~16周。

6.师资力量。2002年以讲师或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为主,共26人,其中实验员4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人)。到2014年,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0人。中青年教师占76.1%。实验员8人,其中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

2002级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总学时111时,2007级1162学时,2011级1423学时。2011级总学时比2002级和2007级分别增长了27%和22%。十几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分阶段、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类型从2002级的验证性实验为主,逐步转变为2011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实验技术涵盖了从手工操作、试剂盒快速检测、到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检测。指导教师以高职称、高学历的为主。我们不断革新教学计划,调整实验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分模块、分层次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轻纺,2010,(1):36-41.

第6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问题;对策;四川巴中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90-03

巴中市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四川北部门户。巴中市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骨干经济作物中的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随着巴中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情况等进行监测,确保了人们食用的是安全的农产品,减少了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消费者身体不健康,同时也提高了巴中市农产品在众多农产品中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加强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该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安全的农产品市场[1-2]。

1 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 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建立健全

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开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已成功成立5家,其中,市级(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1家,县级(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和平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检测中心(站)4家。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于2009年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和农业部计量和资质双认证,2012年该中心又顺利通过省技术监督局和农业部的复查换证。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4个区县开展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其中南江县和通江县已率先在48、49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十二五”期间,4个区县的188个乡镇将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宣传和服务等工作。

另外,已有部分基地、超市陆续建立了农产品自律检测室,如巴州区农业局、南江县农业局和通江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分别在云风购物超市、大塘购物中心和百信超市这3家经营农产品的超市督促指导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购置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设备,并为超市质量检测员进行指导培训。超市采购的每批次蔬菜水果经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方能进入销售。

随着检验检测机构的建立和生产销售环节检测制度的完善,初步形成了由市、县、乡镇及生产经营单位组成的4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

1.2 检测条件和能力不断提升

在四川省农业厅支持下,巴中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实验室面积410 m2,可控温面积240 m2,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火焰光度计等先进配套仪器设备96台(套)。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检测中心也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仪、荧光增白物质测定仪等仪器设备。该实验室已引进不少专业的技术人员,目前5家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有专职检验检测人员30人,其中,具高级以上技术职称5人,中级技术职称11人。检测人员队伍的不断充实,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契机,市级和县级综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已开始启动,其中市级建设项目总投资1 000万元,通江县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他各县也正在争取项目投资。综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的完成将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提升检测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建立更高的平台。

1.3 检验检测工作稳步开展

自2009年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通过计量和资质双认证以来,每年开展省级以及市级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监测样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大米、小麦等)、茶叶等农产品,以及土壤、水、肥料等产地环境与农业投入品,监测参数主要涉及农残、重金属、亚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及测土配方、肥料等共177项。2009—2012年3年内市检测中心累计监测批次63次,样品品种183类,样品数 5 300个,检测覆盖面达到全市农产品面积的70%,检测总体合格率均在96%以上。4个区县级监测站也在每季度开展农产品的速测工作,并将监控的情况反馈给生产者和商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测监督。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提高了巴中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为其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加快该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发展,为巴中市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一是部分地区的基层干部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无全面系统的认识及深入的了解,使得其不能督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二是部分农户和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商家质量安全意识薄弱。不懂得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规范操作技术或者淡化质量安全意识,逃避质量安全责任,从而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带来障碍[4-8]。

2.2 检测设备相对滞后

一是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对象对设备的要求也不断增加,设备的更替将更加迅速。一些基本的检测数据可以依赖通常的设备进行检测,但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一些新增的检测参数运用现有设备已无法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如农药残留参数“多菌灵”,使用通常的气相色谱仪无法检测出此参数,而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就能很好的检测出来。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及时配备相应的设备以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如一些地方已经投入使用的LC(高效液相色谱仪)、LC-MS(液相-质谱联用仪)等。二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也容易造成部分检测数据有一定的偏差,给检测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县级检测站,大部分只配备了如农药残留速测仪、荧光增白物质测定仪等低端的仪器设备,为检测工作更好地开展带来了难度。

2.3 实验环境条件差

一是实验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9-13]。实验仪器设备和检测项目应符合检测条件,此外,实验室要与外界相对隔离,设计要合理,同时要防尘、通风且能够设置一定的温度,以免外界环境干扰实验结果。而现有的大部分的农业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简陋,不但仪器落后,而且实验环境更是不能满足实验的需求,设计不合理,有的甚至是在原有的科研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导致通风、保温、排污效果差。二是实验的环境条件直接关系着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验环境应考虑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大部分实验室布局太过简陋,通风设备不齐,导致一些高致毒、致癌、强挥发性试剂在实验中大量集中在实验区域,严重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实验室也缺乏一些基本的应急措施,一些不合理的线路、水路布局更带来安全隐患。实验所用的易燃易爆气体和试剂是否合理安放等都有待改善。三是实验的环境条件直接决定是否带来二次污染。实验室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处理和废瓶的科学处理都决定了是否会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而大部分实验室都存在乱摆、乱排、乱放、乱扔现象,尤其是实验中用到的农药标准品、大量有毒、有害试剂的不合理排放和处理,将可能比检测对象本身带来更大的污染。

2.4 检测人员的技术和素质亟需提高

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关键还是检测科技人才来操作,因此检测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素质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关键。目前,全市(县)检测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只有16.7%。检测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农产品质量检测,对于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检测方法和原理、认证、风险评估等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新聘请的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缺少培训学习,致使在检测工作中无法应对检测中遇到的突况,无法保障检测工作的质量。随着新型的检测设备的引进,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从根本上阻碍了巴中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发展。

2.5 监督监测机制不健全

一是监督监测机构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采用的是“分段管理,统一协调”的模式,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种植,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农产品加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产品流通,卫生部门负责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监督部门负责总体协调。“分段管理”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责任不明等原因,政府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重复等问题,出现一些矛盾。二是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健全。在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方面,尚无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对全市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督管理。据统计,目前巴中市80%为外地菜,由于大量外地蔬菜流入该市,对于市场监管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如2011年农产品市级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2%,不合格农产品中主要为外地菜,当地蔬菜仅出现1例,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监测机制的不健全。

3 对策

3.1 提高质量安全检测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主要技术支撑,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重要职能,在提高巴中市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方面发挥着关键和核心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发展当作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年终考核,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引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农民和企业摒弃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3.2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一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应在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或购买新型、精密的仪器设备,充分保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过程中不受仪器的约束,减少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的误差。对于新购置的仪器设备,要满足先进、经济实用等原则,同时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不能在购置后短时间内就被淘汰。二是实验室环境的建设[3]。应充分利用项目建设,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科学改造,杜绝不安全因素,充分体现实验室环境的科学性、人文性、安全性。三是实验室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规范操作规程》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实验室实行标准化管理。四是加强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扩展可检测项目。

3.3 提高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素质

一是加强对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素质、技术等方面的培养,经常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能够正常进行且误差小。二是通过交流会或技术竞赛等形式开展检测相关人员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检测人员的能力。三是制定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检测人员对从事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检验检测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

3.4 建立健全监督监测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政府可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环保等部门的检测机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整体监测能力;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职责;对重复、繁冗的机构、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和协调,实现部门“统一、精简、效能”。二是加强监测体系网络建设。按照市级检测机构以定量检测为主快速检测为辅、县级检测以快速检测为主定量检测为辅、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自律性快速检测的原则,加强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建设。

3.5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测机制。实行将企业自检与主管部门抽检相结合、快速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检测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经营农产品的超市等,严格把好上市关。凡是检测结果中质量卫生安全指标不符合国家、行业和省地方强制性标准的农产品,一律要强行退出市场,禁止其再进行交易和销售。二是实行标识管理。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实现溯源监控。三是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制度。认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实行持证入市原则。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和认证结果公布于众,使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信息。正确引导农产品的消费,提高巴中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檀尊社,许新萍.洛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技服务,2010(8):1084-1085.

[2] 田茂盛,潘太国.湘西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09(11):155-156.

[3] 肖静,刘建强.加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7):10-12.

[4] 李哲敏.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概况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572-575.

[5] 邹士翔.对发展市级农产品安全检测的思考[J].食品科学,2009(15):355-357.

[6] 章力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6):12-15.

[7] 叶俊焘.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理论与策略[J].生态经济,2010(10):110-115.

[8] 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OL].(2010-12-15)[2011-05-02]..2010-12.

[9] 陈晓华.“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任务及近期工作重点[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10.

[10]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23-25.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5-9.

第7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探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结构向多样化,营养化和方便化的高档食品转化,食品添加剂正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设置专业系科,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积极开发,食品行业竞相应用,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食品添加剂在近十年来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已被批准的添加剂已有623种(其中香料有496种)。然而由于应用开发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食品添加剂在质量上远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添加剂概述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包括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按功能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大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防腐剂、护色剂、着色剂、酸度调节剂、漂白剂、乳化剂、稳定剂和凝固剂、膨松剂、增稠剂、品质改良剂、抗氧化剂和食品用香料等。食品乳化剂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它只需添加少量,即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或乳化体。在食品添加剂中乳化剂用量约占1/2,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大的添加剂。常用的是大豆磷脂和脂肪酸多元醇脂及其衍生物。为了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食品调味剂。调味剂一般分为咸味剂,酸味剂,甜味机,香料,辣味剂,鲜味剂,清凉剂等。 酸味剂也称酸性调节剂,在食品中添加酸味剂,可以给人爽快的刺激,起增进食欲的作用,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一般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食品中常用的无机酸是磷酸,常用的有机酸有:醋酸,柠檬酸,酒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葡萄糖酸等。柠檬酸是功能最多,用途最广的酸味剂。磷酸在饮料工业中可以代替柠檬酸和苹果酸,特别是不宜使用柠檬酸的非水果型饮料中作酸味剂且用量少价格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占有的地位是多么地重要。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展,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不安,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式也不容乐观,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控制也应该更加严格。

二、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原因

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罚乏力;政府监督覆盖还存在薄弱面;企业主的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企业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企业主见利忘义,偷梁换柱等。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标志)。这对于加强从源头管理,规范市场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将对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起到促进作用。

三、对策

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生产条件。比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检测手段、计量仪器、质量治理制度等基本条件,能申请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同时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对出厂的产品必须加贴质量安全标志,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保证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2)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才处理的现象,食品安全真正从源头抓起。 (3)完善食品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全面的食品质量控制,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性。对不适应食品安全需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改革现行的标准化治理体制,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建立有效的监督治理和监控检测体系,要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兽医控制规范、加工操作规范、及良好的实验室规范等,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控制食品质量的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分类治理,加强重点食品的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食品,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无公害食品的治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体系认证采用ISO9000族质量治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完善食品检测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执行;树立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同时提高食品质量的安全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4)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重从快处罚,对那些没有认真履行执法责任的失职人员也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第8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探析 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 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生猪屠宰生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研究 塑化剂风波对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冲击 WTO体制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果冻生产质量控制策略 食品安全教学中的质量管理体系 欧盟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 深度解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验证的重要性 略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 微访谈之对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的反思及展望 中小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麦当劳 从“田间”到“餐桌” 打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及其管理体系概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林 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市场准入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99-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构为确保食品安全,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完善,最终建立一个以科学的风险评价和食品安全评价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各负其责,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反应敏捷,能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分工要合理,行政部门执法权力要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合理分工,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管理体制的核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这样确定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处罚较轻、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要扩大执法部门检查权,包括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二、发挥质监系统食品安全管理的作用,与企业、政府形成良性互动保障食品安全,质监系统责无旁贷,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质监系统应实行主管领导问责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具体作法是,第一,将各市、县、区质监局所辖区域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划分成不同的责任区,由具体人员负责,并签订责任状;第二,建立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动态变化监管图,方便监管;第三,与企业签订承诺书,实行日志管理,即企业和小作坊对每种产品的添加物质要有备案并且要索证索票,每天生产加工产品要有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三、加强源头监管,完善并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力度目前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有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等。这些制度在提高食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套更加严格的从源头抓起的市场准入制度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了,这套制度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生产条件审查,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不准生产。主要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条件、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查。二是强制检验,不合格食品不准出厂。即对准备出厂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实行强制性的检验。对于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自行检验;对于不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三是为方便消费者识别,要加贴市场准入标识即 QS 标志,经检验合格将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必须由生产企业加印或加贴规定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二)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对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应坚持“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让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对小企业小作坊应该重点实施四个方面的监管:一是基本条件改造,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生产;二是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乡镇行政区域,不准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三是严格限制预包装,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在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前不得使用相应包装,防止其乔装打扮混入市场。(三)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对于进口食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进口产品的安全要求。进口产品应当符合我国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以及我国与出品国(地区)签订的协议规定的检验要求。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应当如实记录进口产品流向。其次,建立进口产品分类管理制度。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再次,建立进口产品生产经营者不良记录。质检、药口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时,可以将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进货人、报检人、人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第9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1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透明度的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农、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安全。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分析国内外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更好的服务我国食品行业。

一、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HACCP、GMP、ISO9000、ISO22000和 QC/SQS等应用于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体系或标准。主要从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品质控制两大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管控,其中GMP、SSOP着重于食品卫生危害控制,HACCP着重于食品安全显著性危害控制,而QC/SQS则关注于被消费者认知的关键食品品质特征控制。这些体系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应用。

(一)HACCP体系

HACCP是一种用来确保食品安全的现代科学体系,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体系方法[1]。因此,HACCP体系出现后很快成为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首选。HACCP的七项基本原则: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识别、确定关键限值、建立监控体系、建立校正措施、建立有效的档案体系、建立验证体系,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认可HACCP为安全食品生产、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90年代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了《HACCP体系及其应用指南》,使HACCP成为国际性的食品生产管理体系和标准。欧盟的93/43EEC和94/356/EC指令也明确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基于HACCP原理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积极推广使用HACCP体系[2-3]。与此同时,HACCP通用软件与HACCP员工培训软件、HACCP计划制定软件、HACCP生产过程控制软件、HACCP全程追溯软件、HACCP记录软件、HACCP审核软件等专用软件的研发也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推动HACCP的实施[4]。

我国卫生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HACCP体系进行了必要的宣传和培训,中国的罐头食品行业已参照美国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但大部分都没有将HACCP的管理理念制度化并建立相应的体系。从1991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对食品行业应用HACCP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制定了冻猪肉、蜂蜜、冻对虾等出口食品的HACCP模式[5]。

食品各主管食品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倡导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1)国家认监委根据相关规定明确了6大类出口食品必须强制建立HACCP体系;(2)国家质检局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HACCP体系,在QS审查过程中,对已建立HACCP体系的企业予以制度性放宽;(3)农业部要求在农业生产示范园内积极推行HACCP体系[6]。

总体来说,我国对HACCP的应用并不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普及,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尚未建立。大企业和出口型企业因为国际贸易的需要是目前我国通过HACCP认证的主体[7]。

(二)ISO9000和ISO22000体系标准

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均实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并制定了不同的国家标准,但由于要求的程度不同,不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国际社会普遍要求建立世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于是ISO 9000和ISO22000应运而生。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了ISO9000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它的特点是规范化、程序化,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并有严格的文字记录[8]。

ISO9000认证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认可和推广,但获得该证书的企业并不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因此,美国FDA认为企业获得ISO9000认证并不能代替HACCP 计划,欧盟也要求把水产品运往欧盟的加工商必须实施HACCP。鉴于形成统一的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支撑HACCP体系认证的需要,ISO于2005年颁布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文本构架与ISO9001:2000标准一致,而且覆盖了CAC关于HACCP体系的全部要求,并更关注对体系有效性的验证,以保证体系不断改进。

ISO22000的出台提供了一个关于HACCP观念的国际交流平台,并进一步确定了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共性要求。自该标准颁布以来,其在全球的国际化影响力和反响是巨大的,据统计,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的700个组织建立了ISO22000[9]。

对ISO9000系列标准,我国一直及时追踪并等效采用,形成了我国的GB/T 19000族标准。同时,ISO22000在我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截止2012年5月30日,我国目前已认可了29家机构可进行ISO22000认证,总共有5186家食品企业通过了认证,占我国近20万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总数的约4%。

(三)GMP

GMP即良好操作规范,是美国首创的一种保障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10]。GMP源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次较大的药物灾难之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以成品抽样分析检验结果为依据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保证药品安全并符合质量要求。美国编写了第一部药品GMP,并与1963年在美国国会得到通过,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予以颁布。1969年美国FDA又将GMP的理念引进到食品的生产法规中,制定了《食品制造、加工包装及贮存的良好工艺规范》,即现行的GMP。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某类食品企业的GMP,作为强制性法律条文或指导性卫生规范。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88年起先后颁布了罐头厂、白酒厂、乳品厂和肉类加工厂等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共15类,并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列于技术法规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借以促进食品企业卫生状况的改善。在中国食品企业的整体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后,1998年我国制定出《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4―1998)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首次全面体现GMP的完整内容。

(四)QC/SQS

感官分析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历史由来已久,但以感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1900年后才基本成形。直到产品感官质量控制体系(SQS)被纳入到企业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之中,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感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QC/SQS),强化以为市场导向的,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终极目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如今多元统计方法、控制图例展示法与信息化技术的采用推动着QC/SQS在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企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虽然不少食品企业也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规范,但其重点一般集中在理化分析和产品安全控制之上,感官分析虽然也用在质控和新产品开发环节,但尚未融入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与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只有发展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才会去注重品牌建设,有意识地去建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市场导向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仅仅是通过控制生产出合格产品,而更重要的是生产出消费者接受和满意的产品。

因此,在我国产业快速发展和逐渐壮大的今天,通过研究建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市场导向的食品感官质量控制体系,对引导行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企业是产业科技创新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品牌知名企业往往代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引领和实践着技术进步。这些企业不仅对应ISO 9000和ISO 22000等国际标准基于通用准则并针对食品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运营建立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注重应用GMP、HACCP和风险评估与预警。另一方面,强调质量管理从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强调品质的控制,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努力方向。此外,信息化技术在这些大型企业广泛应用,来保证数据共享和体系的有效实施。总体来看,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呈现出以下三大方面的发展趋势:

(1)质控体系更加信息化、智能化、专门化,推动了体系的有效应用;

(2)质量观念变革,面向市场保证品牌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市场接受性的质控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3)体系、制度、法规、标准更加配套完善,系统性解决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三、对策措施与建议

我国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操作简单,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普及质量认证较为困难。出口企业为了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质量体系和工作的关系。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企业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对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认证,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新的有害物质的出现,食源性疾病的增加,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建立可靠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1)分层次全面推进企业的HACCP或ISO22000认证。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制定通用和专业食品GMP,建立适宜的SSOP,并将HACCP、GMP和SSOP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2) 建立和完善多级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开发推广普及多样性食品可追溯终端[11]。选择重点产业链开展示范性研究与推广,对率先实现全过程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的企业配套市场准入与激励措施,从而引导企业和行业建立覆盖面全、链条完整的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食品标准相关研究,完善我国国家标准,鼓励国际标准突破,更好 地将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凸显和保护我国食品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强特色食品质量评价与特色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特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牛智有, 韩鲁佳. 食品安全管理质量体系(HACCP)及其应用发展现状[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4, (4).

[2] Bertrand Gagnon, Vance McEachern, Shelley Bray.The role of Canadian government agency in assessing HACCP. Food Control, 2000, (11):359-364.

[3] Richard Souness. HACCP in Australian food control.Food Control, 2000, (11):353-357.

[4] 钱和, 汪何雅, 钱长华.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其HACCP工程[J].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4,(2).

[5] 马微, 付丽, 刘世福等.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12.

[6] 单之纬, 佟建明. HACCP应用现状及前景[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1).

[7] 陈丽华, 李光宇, 王世琨.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5(1).

[8] 徐为民, 荣远德, 昌胜等.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认证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4.

[9] 钱富珍. ISO22000-全程食品供应链安全的护身符[J]. 中国标准,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