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

第1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民生为本、健康为根”的理念,高举全民健康旗帜,实施健康社区战略,着力克服制约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调整卫生服务结构,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做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团队,承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强化技术合作与资源融合,引导各级各类优质资源共同服务于群众健康,实现“重心下沉到网底,关口前移到社区”,呼应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实现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忠实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实施健康社区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的目标

通过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居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一体化、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为导向,做到设施配备多能、人员培训全能、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健康效能,使其真正成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有形载体。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按照网络化、项目化、绩效化、规范化的标准,组建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团队,使其成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功能载体。建立“收支两条线、基本用药零差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运行机制,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得来,使不合格的人员出得去,实现“政府主导,奖勤罚懒,群众受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占本地区门急诊总数的60%以上,社区门诊次均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达85%以上,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利益与和谐的统一,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的原则

改革的总体原则是“七个一体化”,即:体制创新和符合区情一体化,主动改革和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一体化,中心科室和服务站站室一体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公卫分中心和社区团队管理一体化,功能、形象载体与健康社区工作平台一体化,改革动机与健康绩效一体化。

1.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均等化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2.立足区情的原则。坚持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遵循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走出一条具有雨花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

3.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依靠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依靠创新提高质量和服务,以有限的卫生资源争取最大的健康绩效。

4.积极稳妥的原则。坚持“改事不改人,伤筋不动骨”,一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另一方面注重改革方法和步骤,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四、改革的内容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突出防治一体,以防为主,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统一由一名业务院长分管,力求使医院成为一个开放的社区,使社区成为开放的医院。

二是优化功能结构。打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有临床科室设置,实现2部1办新的功能架构,即行政管理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部和综合办公室。其中,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部由医疗康复分中心、公共卫生分中心和若干公共卫生服务团队组成,使垂直的树状结构变为广覆盖、均等化的扁平结构。

三是整合卫生资源。将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全部编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团队,以每团队服务近万名居民为原则,全区组建22支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团队,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服务,进一步将公共卫生资源贴近网底,将适宜社区开展的服务项目全部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7个大项、63个子项的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四是转变服务模式。严格执行社区医生岗位责任制,建立固定的服务对象,以签订家庭保健合同为抓手,变过去被动、阶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生命周期为主线的主动、上门、连续、全程公共卫生服务,做到:疾病预防立足社区,打造反应灵敏的社区疾病防控网;卫生监督进驻社区,织就群众放心的社区食品安全网;妇幼保健服务社区,构建温馨知心的妇女儿童关爱网;应急行动依靠社区,构筑快速高效的突发事件处置网;三级医院牵手社区,形成方便快捷的城乡医院双向转诊网;医疗救助惠及社区,编织惠及百姓的卫生公益利民网;医疗保障普及社区,筑牢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服务能力支撑社区,建成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网;健康管理扎根社区,构筑一流品质的健康管理网,使卫生服务进一步贴近一线、贴近基层、贴近健康。

五是创新运行机制。取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收入考核指标,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补偿标准,按照考核体系健全、服务数量准确、医疗质量真实、群众满意度过硬、考核方法可行的原则,对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机构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单位、全站、全团队、全人员的绩效考核,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把医疗卫生队伍的积极性由创收项目转移到公益项目上来,把工作着力点转移到减少社区各种疾病发生上来,彻底解决“重医疗轻预防、重院内轻社区、重功利轻公益”问题,促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回归公益性质。

六是完善支撑体系。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管理、药品管理供应、资金财务规范,设备设施运行等工作。在区级公共卫生单位公开选聘公共卫生助理下派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分中心任主任,选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到区级公共卫生单位挂职业务科室副主任,建立人员互派制度,实现共建、共享、共荣、互融、联动的合作机制。

七是提升工作效能。(1)以三级医院支援社区为契机,“腾笼换凤”,充分吸纳省人民医院、市胸科医院、市脑科医院、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三级医疗机构优质资源,实现更为广范的“错层下沉,纵向合作”。省人民医院与区卫生局形成一体化、紧密型的全方位的合作。省人民医院向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派出专家和技术团队、相关专业设备,支援临床科室建设,首选合作开设神经内科病区;在区妇幼保健所设立雨花社区眼保健中心,填补城南地区儿童眼科诊疗的空白,健全其服务功能。(2)与残联合作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室,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与残疾康复工作的协作,将残疾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高残疾康复服务能力,注重提高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的可及性;与体育部门合作建立5个国民体质监测站,扩大体质测试人群和建立国民体质档案,为社区居民身边提供方便实用有效的体质监测服务;与红十字会共同建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基金,对辖区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度个人医药费用在3万元以上低保户、五保户,6万元以上特困大病患者开展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卡”持卡人实行五免五减半政策优惠;与计生部门共创“世代服务”品牌;与工、青、妇等组织共同培训艾滋病防治志愿者队伍。(3)促进卫生系统和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卫生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和互动配合,改变零散和粗放的状况,使之运行高效、水平提升,提升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五、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1.中心突破(20*年3月—4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改革,取得改革突破。

第2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以区委、区政府全面改善民生的要求为指导,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街道为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街道主要负责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负指导、监督之责,确保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要求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本医疗、计生指导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坚持布局设置合理、设施设备完善、人员符合要求、组织管理有序、服务技术规范的工作格局,形成街道(社区)、医生和居民的良性互动。

(三)工作目标

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和“医生知人人、人人识医生”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成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切实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抓细抓实抓出实效。

(二)落实制度,强化职能

根据*街道的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方案,出台实施细则。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列席社会事务科会议制度、联系会议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加强街道(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简报、通报会、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反馈、通报工作情况及进展。

(三)三级管理,提高效率

街道聘专人担任公共卫生助理员,处理日常常规公共卫生工作,同时组建有社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楼道组长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及时传达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四)广泛宣传,合理引导

搭建有效的群众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宣传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使新老宁波人得到相同的市民待遇。

(五)加强考核,促进激励

根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绩效管理,每年定期对社区责任医师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团队、个人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考核结果上报区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委员会,通报卫生局,考核结果计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年终属地化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考核结果,评出10名优秀社区责任医生,由街道设立专项经费予以奖励。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完善网络(2009.2—2009.3)

街道在第一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建设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讨,并根据街道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将社区卫生工作纳入街道的年度工作计划,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街道聘专人担任公共卫生助理员,并在街道办事处设立公共卫生服务窗口,由公共卫生助理员处理日常常规公共卫生工作;组建有社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楼道组长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根据所辖社区范围,每个责任医生结对2个社工,共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

(二)建立制度(2009.3—2009.4)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参加街道工作例会制度、团队长列席社区例会制度、社区责任医生与社工结对工作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社区责任医生下社区等各项工作制度。在街道的统一领导下,社区和中心共同开展各项工作。

(三)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室(2009.4—2009.6)

在郎官、尹江岸、朝阳、马园社区建立卫生服务工作室,其余几个社区根据实际与或其他社区工作室兼用或设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台,使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场所,工作室基本设备(空调、电脑、档案柜、工作桌椅等)由街道统一配置。

(四)属地化管理全面实施(2009.6—)

进一步强化街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职能,属地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绩效管理,由社区对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通过民主管理,表达社区居民对服务的要求,督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进服务。从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组织领导

成立以街道主任为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公共卫生助理员处理日常常规公共卫生工作,以社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楼道组长的三级服务为网络,通过社工(非公共卫生联络员)与社区责任医师结对的形式,共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具体组织结构图如下:

五、资金保障

(一)培训费用:15000元。对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二)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工作室费用:约50000元。

第3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自*年起,县委、县政府已着手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硬件投入和功能转换准备。到*年底,县财政共计投入近一亿元对全县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分别对全县120家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同时,逐步解决了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换的瓶颈问题,落实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日趋完善。

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转换,一些新的问题随之产生,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并有效化解。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会导致新的“大锅饭”现象产生;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均等化配置易产生医疗资源浪费;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外人员待遇相对偏低,无法吸引住优秀人才;四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拨款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目前由于缺少一套完善的、切合本县实际的考评体系,造成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本县医疗和防病工作发展。

为此建议:

一、切实防止新的“平均主义”现象的发生。以前的乡镇卫生院,由于机制、体制的问题,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冲击,加上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院主要靠医疗行为盈利补贴,为求生存,医疗行为存在明显趋利性,争病人、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现象时有发生,是导致老百姓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换以后,政府对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保障了职工的正常收入,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行,切断了医疗经济效益与职工收入的关系,但在职工思想上也会逐渐产生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继而可能出现推诿病人,工作质量下降,引起新的看病难现象出现,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二、医疗资源的配置要充分体现物尽其用。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换,政府在经费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后,又继续加大投入,对全县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备、设施进行标准化的配置和更新。建议在设施、设备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技力量、业务量和业务范围、服务人口和服务面积,对购置设备的使用效率作可行性评估,以避免均等化配置造成设备使用率低下,形成新的浪费。

三、对编外人员,财政应适度提高其工资标准。由于医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出于生存考虑,减员增效,大量缩编,加上医疗行业本身的高风险,低收入,全县各家医院都存在着人才紧缺现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尤为明显。全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同程度使用一定量的编外人员,以缓解医务人员紧缺现象。在现行体制吸纳该类人员进编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建议县财政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充分考虑该类人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技术含量,适度提高其工资标准,以稳定该类人员在海岛安心工作,解决*地区医务人员的紧缺现状。

四、完善政府拨款方式,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社区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后,政府简单地把经费下拨到社区,将造成很多弊病,尤其是对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由于公共卫生服务不同于基本医疗服务,前者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不同于后者简单的数据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性质、工作的方式、考评的模式完全有别于医疗服务,建议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拨款以卫生部门的年终考核成绩,结合不同社区项目性工作开展进行拨款,这样更有利于社区服务中心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4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15号)文件精神,规范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街道办事处在上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卫生组织、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企业等共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时发现各类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措施;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居民自救、互救、逃生技能,提高各类组织和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3)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正确处理;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依法得到严格执行。

(4)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应明确社区组织与专业防控机构的职责分工,发挥社区优势,广泛动员社区各种力量,培育志愿者队伍,积极配合,协助专业防控机构,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地管理的原则,实现条块间的有机结合。

第二部分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成立**街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副调研员**同志担任。成员包括街办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以及社区居委会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二、社区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领导小组下设**街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指挥、组织和协调;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

办公室下设4个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由党政办、综治办负责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和控制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协调做好社会稳定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社区内外联络及日常事务,及时汇报防治工作的动态。

2、应对防控组:由社会事务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卫生部门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救治,信息的收集、分析及上报等工作;组织和动员居委会力量,开展自救和互救,参与群防群治。

3、宣传动员组:由党政办、社会事务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宣传、新闻报道、普及防病知识。

4、后勤保障组:由会计核算中心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做好物资供应、经费筹集和后勤保障等项工作;并做好物资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部分日常工作措施

一、社区应急处理日常管理机构

各社区、单位应有相应的部门承担本单位的应急处理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和隐患排查;组织技术培训;监督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做好学校、建筑工地等高危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工作;组织应急物资准备工作。

二、社区卫生应急技术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机构负责本单位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协助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协助上级医疗机构开展病人的初诊、转诊和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通报

1、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运行、维护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日常监测;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专业防治机构的业务指导,保证监测质量。

2、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具体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及时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3、通报: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的授权,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辖区居民和单位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保障各项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第四部分疫情应急响应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

1、应急反应原则:接到上级政府发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街道办事处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服从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2、应急反应措施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组织本辖区各有关单位、社区居委会,协调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和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2)配合专业防治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

(3)辖区内发生疑似食物或职业中毒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并协助卫生、安监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中毒样品的采集及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配合做好现场保护工作,组织群众疏散,协助专业机构开展中毒原因调查。

(4)根据政府的信息和宣传要求,在辖区内做好宣传贯彻和解释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健康教育和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

3、应急反应的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上级政府做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终止决定,确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止。

二、善后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上级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信息系统

各社区、单位应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监督机构提供相关信息。

二、医疗救治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并按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设置隔离和留观病床;承担或协助技术部门开展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医疗救治和运转工作。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街道办事处应配合相关部门,落实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财政补助政策。各社区、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四、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街道办事处负责并组织社区、单位、群众组织,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充分动员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对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依法、科学应对突发卫生事件。

第5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一、工作原则

健全网络、完善机制,全面覆盖、规范管理。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村居、社区、专业机构三级管理网络,不断创新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城镇化建设,运行有效的以村居为单位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加强网底建设

加强乡医管理,强化乡医公共卫生职责,根据《关于在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的通知》精神,在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乡医作用。根据村居人口和城镇化进程,结合乡医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每个村居设1-2个乡医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其中张贵庄街、丰年街及新立街、万新街部分居委会等没有乡医设置的地区,工作由社区站医生承担,充分发挥居委会、社会工作者作用。根据《*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对乡医或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居委会或社会工作者进行补助。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体制机制

⑴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门诊建设

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门诊职能建设,合理配置门诊人员和设施,明确工作职责,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儿童疫苗接种信息的汇总、上报、接种反应监测与处理,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做好儿童疫苗接种管理,及时登记和核对接种信息,完成儿童系统保健服务和信息收集工作。

⑵完善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科建设

按照妇幼保健相关工作要求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要求设置和完善科室建设,合理配置人员、房屋,强化工作管理,高质量完成辖区内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妇女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

以公共卫生项目为主线,以村居为单位,统筹中心工作人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包村(居)制,根据单位和辖区内实际情况,设置专人包村或专组包村。组织和实施相关工作,提供以健康为中心的优质健康服务。

⑷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科(团队)

统筹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和职责,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科或者是具有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团队,负责辖区和本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检查,做好辖区内乡医和社区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与管理,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和工作培训。并负责做好院内传染病疫情报告、门诊登记管理、慢病和死因监测、健康教育及基础档案管理。

⑸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建立信息核对制度。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门诊、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科每月定期核查工作完成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管理科,由管理科组织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乡医或社区站医生组织实施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

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中心工作例会、乡医例会,沟通信息、研究和部署工作。

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评估。

3、强化专业机构职能

疾控中心与妇幼保健院要切实履行专业机构职责,发挥专业机构龙头作用,加强业务指导,提高业务指导效能,定期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评估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业务的研究,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管理策略,有效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

4、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制定《*区卫生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方案》明确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标准。定期组织社区公共卫生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对拨付社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各社区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兑现乡医补助和中心职工个人分配和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5、完善责任体系

建立责任追究制,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根据职责与分工,对照工作进行奖惩。对不达标的单位予以通报;连续考核不达标的单位予以警告和责令限期整改,对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以上工作责任中如因专业机构不能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导致,追究专业机构负责人或相关人员责任。

四、组织实施

1、明确责任乡医(去年12月15日-26日)

各社区服务中心根据辖区情况和乡医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每村根据村居人口及城镇化进程情况,设1-2名乡医负责相应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其中张贵庄街和丰年街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或居委会、其他社会工作者承担。12月26日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乡医和社区站名单。

2、召开启动培训会(去年12月25日)

启动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岗位和乡医职责,明确经费补助标准,明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去年12月26日-31日)

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明确单位公共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各项工作制度。

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乡医和社区站医生建立辖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底册。

4、强化实施(今年1月1日-今年7月31日)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运行三级管理模式,专业机构和卫生局相关科室加强工作督导与检查。

5、工作验收与总结(今年8月1日-今年9月30日)

组织专业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三级管理模式运行效果。总结和推广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五、经费补助

1、补助标准

根据《关于在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的通知》和《*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进行补助。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居委会或社会工作者补助参照乡医补助标准。

2、经费支付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对工作考核结果,依据工作量和补助标准计算额度,采取年初预付和年末结算方式进行核算和支付

六、工作要求

1、提升社区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

各单位和专业机构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工作,明确各岗位和乡医职责,明确经费补助标准,明确单位内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指导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2、不断创新与完善,提升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工作质量。

第6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Key words urban areas;health resources;allocation;countermeasures

摘要: 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键词: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

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继续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

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转贴于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镇),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部分三级医院按照统一规划,承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任务。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可在市区域内申请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不受数量、地点、类别、性质的限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开发区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了南通瑞慈医院,规模和效益都较理想,对市区医疗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拉动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第7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一、总体要求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明确乡村医生职责,科学规划和设置村卫生室,合理配置乡村医生,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实现村卫生室服务全覆盖;积极稳妥地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落实乡村医生补助;积极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强化执业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健全培养培训制度,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明确乡村医生职责

乡村医生是指按照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经注册在村卫生室从业的人员(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乡村医生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镇街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镇街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三、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室并配置乡村医生

(一)村卫生室的规划设置。市卫生局指导镇街卫生院根据区域卫生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农民需求、服务半径、地理交通等因素,按照卫生室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的要求,在已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级卫生机构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卫生室和一般村卫生室,统一命名为“××镇(街、区)××社区卫生室”或“××镇(街、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室必须是纳入省规划的标准化卫生室,原则上每处服务人口2000-4000人左右,业务用房由机构所在村或服务覆盖村联合免费提供,面积120平方米左右,具备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网络等基本条件,达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值班室“五室分开”。在居住分散、偏远的行政村设置一般村卫生室,作为对社区卫生室的补充,其房屋和设施设备须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卫生室,相应职能由镇街卫生院承担。

(二)乡村医生的配置。在统一规划设置的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原则上按照服务人口1‰左右的比例配置。乡村医生取得执业资格后,由市卫生局指导镇街卫生院在不改变乡村医生人员身份的前提下,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推荐、卫生院考试考核等程序,择优选拔乡村医生,由社区卫生室聘用或自主执业。根据妇幼卫生工作需要,适当选配女性乡村医生。对连续两年考试考核不合格的乡村医生予以解聘。

四、规范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管理

(一)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和执业管理。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护士参照乡村医生执业类别执业,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程序申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原则上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资格人员非法行医。

(二)强化市卫生等部门的管理职责。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纳入管理范围,对其服务行为和药品器械使用等进行监管。建立健全符合村卫生室功能定位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组织乡村医生培训。科学划分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职能分工,合理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将劳务密集型的公共卫生项目主要安排给村卫生室承担。加强对村卫生室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在其服务的行政村公示,并将其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对乡村医生进行动态调整的依据。市发改、卫生、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和卫生室补助经费使用的监管,督促其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

(三)加强镇街卫生院对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积极推进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在不改变乡村医生人员身份和村卫生室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街镇卫生院对辖区内社区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品、设备、财务和考核实行“六统一”管理。镇街卫生院要通过业务讲座、例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技术指导,对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药品器械供应使用和财务管理进行日常监督。社区卫生室的财务和资产专账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镇街卫生院负责对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进行考核,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四)努力提高卫生室信息化水平。将社区卫生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根据社区卫生室的功能定位设计有关软件,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行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逐步实现社区卫生室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药品采购、新农合报销等业务工作一体化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

五、将村卫生室纳入相关制度实施范围

(一)加快推进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巩固完善全市20处镇街卫生院和已有村级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扩大至统一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室,前,实现全市镇村两级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社区卫生室所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由所属镇街卫生院负责全部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网上采购,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提高群众受益水平。根据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其他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二)积极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前,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将其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镇街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积极开展新农合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利用支付政策引导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转变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医疗费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作用,防止虚开单据,骗取套取新农合资金。

六、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

(一)建立健全多渠道补偿政策。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一是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市财政部门按照政策规定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确保与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相适应。根据实际工作量,从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按40%左右的比例统筹安排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经费,并按照绩效考核、以考定补的原则予以核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二是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市确定的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和新农合支付比例执行。在综合考虑新农合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的补偿作用。三是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为保证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省市县各级政府给予乡村医生补助,具体按照省卫生厅、财政厅、医改办、物价局《关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有关问题的通知》(卫规财发〔〕7号)规定执行。市财政部门要按照上级要求,及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拨付给乡村医生。

(二)积极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推进,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妥善解决离岗乡村医生的生活问题。

七、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

(一)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规划,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要切实做好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评估工作,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镇街卫生院要制订乡村医生培训计划,通过业务讲座、临床带教和例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乡村医生应当定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岗位培训。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促进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

(二)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全市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制度;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提升卫生室服务水平。

八、加强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第8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7

明确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和对策,不但有利于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充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更有利地全面发展。本文简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阐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对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浅述。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

乡镇卫生院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承担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地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大致存在以下3种类型。

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部分乡镇卫生院目前正在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撤并村卫生室,直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成立了公共卫生所,加强了农村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层基本医疗工作。

基本不变型: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政府职能的缺位,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已逐步演变为医院,而村卫生室卫生院的关系非常松散,部分卫生室演变为个体诊所。

改制型:由于当地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定位出现偏差,而政府没有履行好对乡镇卫生院的主导职能,把部分乡镇卫生院变成了股份制医院和私有制医院,明显削弱了公共卫生工作。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市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只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将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列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总体规划,没有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正确观念。②职能上的缺位: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在部分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没有建立。③行动上的迟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区。④改革中的缺陷:部分农村乡镇合作医疗的改制没有考虑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一些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改制后削弱了预防工作,削弱了一些社会效益的工作。⑤投入不足:业务用房不足且破旧,医疗设备短缺且简陋。⑥人才匮乏:卫生人才匮乏且素质不高,本科毕业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的比例太少。⑦管理滞后:运行步履维艰且功能脆弱。

对策与建议

定位政府职能,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明确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建议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管理:①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设置病房。②中心卫生院,辖区服务人口和业务用房规模较大,设有病床。建设基本标准为:一般卫生院用房建筑面积在1000~1500m2;配齐基本仪器设备;做好人员的定员工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医生和卫技人员,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要求。中心卫生院要根据服务和功能的需求,分别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持,全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单单是卫生部门所决定的,必须从单纯的卫生部门转变为全社会参与,实现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共同行动[1]。居民通过参与过程可以更有机会地把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多地进行自我疾病管理;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居民对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解,减少因不理解产生的抱怨和不满。

确立乡镇卫生院在构建和谐社区新型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设立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投入真正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②要在2~3年内对乡镇卫生院全面进行1次建设,使卫生院用房达到标准要求。③要按标准配齐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④按标准配齐从事计划免疫、疾病预防和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公共卫生人员,坚持“养事不养人、钱随事走”的原则,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有人做事、做好事。⑤对基本医疗服务因政策性造成亏损的要予以补助,确保其正常运行。

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①要探索建立政府举办、部门管理、卫生院运营的管理形式,强化卫生院管理职能。②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健全和完善卫生院对分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任务与责任,强化考核与监督,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③要转变服务模式,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服务项目的落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④要根据农村就医的特点,延长服务时间,改“坐等患者”为主动送医上门服务,把医疗服务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以优质、便捷的服务赢得农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⑤要继续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坚持质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建立重实质、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办法,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

加速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首先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着力解决当前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近期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质量。然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全科医学知识和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3]。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全科医学的在职培训对弥补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⑵培养全科医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全科医学大的培训环境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孝感市从2007年开始,先后5次组织对孝南区、云梦等6个县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级村、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全科岗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⑶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全科医师在我国规范化培训才刚刚起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中。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⑷尽快实施全科医师的资格认可和准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没有明确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由此造成人们的误区,认为只要有医师执业证就可以到社区做全科医生。另外,由于基层待遇低,很多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因此,尽快实施全科医师资格准入制度,这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5]。⑸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长效培育机制:积极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基地的双方优势,培养大批的全科医护人员,壮大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的队伍。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长效的运作机制,体现“优势互补、花费少、见效快、共同发展”的双赢特点。⑹解决社区卫生人员的待遇问题:①制定适合社区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政策,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实施办法。②解除社区卫生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之享有教师和兽医的同等待遇。将他们纳入社会统筹保险范围,按事业单位待遇建立养老、失业及医疗等保险。

广适宜的技术,加强质量控制,开展绩效评价:①构建新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和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实施“转、并、卖”[6]。②吸收民间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平等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和待遇。③实行“守门人”制度[7],从政策上规定参保或合作医疗的患者需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科医师首诊,并对定点医院的数量加以限制。④完善双向转诊制度[8]:让急性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术后康复期患者和采取支持疗法的肿瘤患者,都应及时从医院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家庭进行进一步治疗。政府应规范转诊制度,对于未将其及时转诊的医院实行处罚或拒付等强制措施,同时,设定明确的转诊条件,保证危重、疑难患者得到及时的转诊,不延误社区居民大病的救治。⑤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和机构评价模式,摈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疾病为核心的评价思维,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以通过宣传栏、CD、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各种形式的义诊活动等让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建立以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新型评价体系。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要注重强化措施,进一步健全由政府组织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按成本收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公平和效率,真正做到缩小群众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长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

2 杨,杨兴华,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

3 沈国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48.

4 任光圆,马玉富,王建华,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0):27.

5 贾明艳,蒋保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7.

6 郭靖.二级医院最佳出路在社区[J].中国医院院长,2005,2:1.

第9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卫生;公平

0.引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一百八十八位,列倒数第四,说明中国卫生资源分配的合理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据统计,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2%,卫生投入却仅仅是世界卫生总投入的2%。因此,在国家医疗卫生的总投入严重不足,而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又极差的情况下,与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相比,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公平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价值,在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现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强调将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城乡差异明显偏离了公平价值的取向,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性。公平问题的解决,小则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大则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从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均匀,一直以来显失公平的医疗资源分配、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能力压缩了公民得到公共卫生服务上的机会,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在提高公平性方面,政府职能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市场失灵现象,以及我国卫生事业具有一定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都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卫生事业进行一些干预。政府通过规划、指导、监管,还有诸多公共政策方面的制定,才能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提供保障。

1.我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不公平现状及原因分析

1.1贫富差距加大,使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不公平现象

收入公平是保证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前提,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卫生服务利用的均衡性。研究显示,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群卫生服务利用有着明显差异,卫生服务公平性日渐突出。同时,根据06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幅分别为13.5%和11.8%,大大高于城乡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8.8%和2.4%。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费用和极低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是看病就医成为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心头挥不去的痛和忧。

1.2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不公平现象

当前,社会统筹类的医疗保险和商业性的医疗保险是居民医疗保险的主要来源,另有少量居民享有民政救济性质的医疗救助。在06年有调查显示,我国在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高达79.4%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同时,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覆盖的是有固定收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收入来源不稳定的广大农民却被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还有大量的个体、三资企业的员工没有医疗保障。这种狭窄的医疗保健覆盖面有悖于社会公平原则,也不利于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1.3卫生资源配置短缺与不公平,使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不公平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卫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卫生资源短缺是造成卫生服务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卫生资源的短缺直接导致卫生保健覆盖面小;同时,有限的卫生资源导致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争夺卫生资源,致使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公,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第二,医疗资源的分配,在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数据显示,到06年为止,中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这85%没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出于社会贫困阶层的人。

2.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的路径选择

从政策实施后取得效果看,地域确定方式有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缩小城乡间的公平性的差距,笔者尝试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措施。

2.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区域卫生规划是根据国情、地情以及“公平、效率、效果”三大准则,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卫生机构,尽可能满足区域内所有人群的健康需求。区域卫生规划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必要措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公平性目标的保障,三者紧密相连。因而,要改变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低下的现状,必须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经济、有效、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资源的投入和政策支出向农村、欠发达地区以及弱势群体适当倾斜,有助于加快缩小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加大对预防保健等部门的资源投入。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效果)产出和良好的外部效应,是改善人们健康状况的经济有效途径。

2.2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富有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2.3针对弱势群体实行适宜的救助政策,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的能力

在城镇逐步将个体劳动者、暂住人口等纳入保健范围;在农村,巩固与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医疗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济贫的目的,体现我国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实施社区筹资计划,对穷人发放健康卡等。 [科]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孙红.论卫生服务公平性与特需医疗服务之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