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第1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懒龙先生”为你整理了这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汇报

2020年12月,县财政局委托湖南诚悦达会计师事务所对卫生健康局2019年度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进行了重点绩效评价,并下发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我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立即召开了由各卫健单位相关责任人参加的工作整改、培训会,会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提出了整改的意见和措施。现将我县基本公卫卫生服务项目整改报告如下:

一、整改措施及进展

1、项目绩效申报不完善。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提升绩效管理意识,完善绩效评价申报。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绩效评价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对绩效评价指标作细化分解,设立量化考核指标。  

2、费用报销不规范。加强财务培训及财务审核,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完整,审批手续齐全,报账及时。

3、专项资金核算不规范。加强专项资金核算。严格执行《湖南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账,明确支出范围,加强资金支出管理。督促江永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和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设立专账核算管理。

4、资产管理不规范。将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资产及时计入固定资产核算,并编制固定资产台账,做好资产的清点核对,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1、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由县疾控中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妇幼保健计划服务中心、中医院专业指导人员对各乡镇卫生院主管院长、公卫人员和督导组成员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进行培训,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做到人人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县直专业指导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员,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奖惩措施,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压力,切实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乡镇卫生院要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卫生室,明确工作整改标准和完成时限,对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的,要制定出明确的处理措施。

第2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以全区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为指导,以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强化服务、促进健康为重点,坚持突出难点,全面推进,坚持求真务实,积极创新,推动全区公共卫生工作稳步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公共卫生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创新有新推进,质量管理明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指标达到上级要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社会满意度有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体系

1.加强爱卫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区爱卫办建设;加强乡级爱卫阵地和乡、村爱卫队伍建设,确保爱卫体系健全稳固。

2.加强血防组织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调整区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完善区血地办规范管理。组织召开全区血防工作专题会议,开展相关人员培训,稳固血防队伍。

3.深入推进公卫体系建设。以强化指导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建设;以便捷、高效为原则,以信息共享、提高质量为目标,结合网格化管理,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以提升人员能力、完善工作程序、推进医防对接为重点,统筹加强乡镇卫生院慢性病保健室规范建设;以强化人员资质、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室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以明确职责、规范程序为重点,完善村级卫生组织卫生监督协管报告体系建设。

4.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以完善预案、健全队伍、完善机制、应急演练为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建设。

(二)健全机制

1.建立卫生创建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文明办,探索建立卫生镇(村、社区)、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机制,强化促进卫生创建工作。

2.建立量化分级管理机制。以强化自律、规范监管为目的,实施个体诊所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

3.完善卫生行政审批管理。按照精简、高效、公平、公正、规范,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审批职责和程序,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处罚审批事后监督和违法案件查处管理。

4.健全基本公卫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财政部门,建立稳定的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及资金拨付机制。

(三)强化服务

1.强化培训,提升人员能力。以项目为抓手,以集中培训、技能比武等形式为手段,组织开展公共卫生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提高乡、村临床和公卫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2.强化创新,增强服务能力。以创新为推手,坚持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推进试点项目,加大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等工作创新力度,积极推广新机制、新项目,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3.强化督导,提高指导能力。坚持落实并不断完善季度公共卫生工作督导检查和例会制度,不断促进提升工作水平。

4.强化重点,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健康档案质量管理,综合实施培训、指导、督导、考核工作措施;二是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严格落实随访、体检、健康指导等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应;三是突出提升健康巡讲能力,全面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促进健康有新突破;四是强化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全面启动中盖结核病防治项目;五是认真实施乡村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城乡环境卫生不断改善。

(四)促进健康

1.夯实健康管理工作基础。加强死因登记工作,全区人群死因构成情况基本摸清;0-6岁儿童、孕产妇及老年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人群登记率达到预定指标;卫生监督管理对象全面摸清;加强职业危害检测,全面摸清职业危害企业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2.强化健康管理工作质量。健康档案录入及时率和准确率、老年人健康体检完整率、慢性病及重型精神病人规范管理率、孕产妇及6岁以下儿童规范管理率、健康教育落实率等核心指标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要求,卫生监督覆盖率、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违法案件查处率、卫生行政处罚结案率、卫生监测覆盖率、卫生监督文书合格率、个体诊所及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必须达到相关要求,传染病处置率及漏报率、免疫预防接种率等指标必须达到市定要求,乡村环境卫生检查覆盖率、突出问题整改落实率达到“三万”活动要求。

第3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卫生局的指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立足社区开展好十四大类47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项工作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一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一)上级部门考核指导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省爱卫办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督导检查;省卫生监督局及专家组成员对中心的基本情况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考核及指导;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就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市卫计委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年度考核;市妇幼保健院及专家组成员对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来中心指导工作。

(二)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2019年在社区原有居民的健康档案基础上开展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为更好更全面地为全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保障。

健康教育:全年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次,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新6次,发放14种健康知识宣传材料共计12000余份,并为辖区居民发放健康宣传品。

预防接种工作:0-6岁儿童接种一类疫苗2571针次,为辖区居民接种二类疫苗共计1701针次;为全区幼儿园入托儿童接种证查验240人、为全区小学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108人,在查验接种证工作过程中发现漏种情况即时补种疫苗。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今年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人数为847人,新生儿入户访视85人次。

孕产妇健康管理:为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建立健康档案112人,产后入户访视106人次。

老年人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工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检测及彩超。2019年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2260人。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工作要求,中心针对不同情况的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并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每年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今年已为高血压患者体检1318人,为2型糖尿病患者体检   294人,为双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检341人。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2019年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213人。

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委托区结核病防治所按照规范要求开展此项工作。

老年人体质辨识及儿童中医药调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老年人体质辨识及儿童中医药调养工作。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坚持门诊登记和疫情自查制度,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在区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建立协管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重点做好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登记、卫生监督协管巡查登记、卫生监督协管被监督单位基本信息汇总及现场查检记录等。

(三)其他项目

1、教育培训

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省市各级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及公共卫生工作培训。参加省卫计委举办的智能超声培训班;参加省卫计委举办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参加市卫计委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重点学习第三版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参加市卫计委组织的“云雀医”在线课程培训。

2、为全区居民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2019年9月,经区卫生局申请,市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为我中心调拨一台药具自助发放机,凡是我区居民均可持二代居民身份证免费领取避孕药具。

二、活动开展

1、义诊服务进林场

为了响应区委区政府开展“五进双为”活动的号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一山同志组织中心的业务骨干,携带多普乐彩色超声仪、心电仪及相关诊疗设备,来到扶育河经营所为林场所职工群众上门义诊,着力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问题。此次活动为扶育河经营所55名职工群众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发放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及宣传品,受到林场职工群众的欢迎。

2、为林区职工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为有效预防森林脑炎疾病的发生,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是预防森林脑炎最经济、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切实保护从事野外生产作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三月份开始,对各基层单位和林场从事野外生产作业的职工注射森脑疫苗。今年已为林区职工注射森脑疫苗500余针,同时大力宣传森林脑炎疫苗的相关科普知识。

其他健康体检活动

中心按照省市区卫计委的要求,为全区失独人群、特扶人群体检99人,为全区贫困人群体检13人。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区重点人群体检共计3318人。

三、2020年的工作思路

中心针对存在的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内部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开展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中心认真对照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年内完成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指标。

二、把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作为中心发展提升的核心。进一步加强全区居民健康档案更新维护工作,通过医务人员入户走访、健康宣传等方式,将未建立健康档案的辖区居民特别是重点人群,及时采集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同时进行健康管理。

三、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继续加强对全区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工作。计划于2019年,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保持在85%,孕产妇健康管理率保持在85%,为辖区常住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人数达到60%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50%以上,居民知晓率与满意度争取达到80%以上。

四、积极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卫生监督所等业务部门沟通,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意识。要利用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入户机会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结合此项工作同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五、深入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在500种基本药物中加大采购力度。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医疗改革的要求。

六、创新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卫生的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慢性病、重点人群、外来人群的管理方式,努力探索让居民能够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完善并使用好健康档案,真正的做到把老百姓的健康管起来。

第4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一.卫生院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辛安中心卫生院现有职工66人,其中副高4人,中级职称31人,正式工32人,乡医47人,村卫生室37个。担负着辛安镇辖区5万多人的医疗、预防、公共卫生等工作。2018年总收入1734万元,增长13.90%,结余57万。18年设备投入18万,污水处理投入13万,院内绿化5万。卫生院三个会诊中心和健康驿站共投入8万多元。

(二)业务开展情况:医共体成立后,海阳市人民医院专家在辛安镇卫生院坐诊,带教查房、手术、讲课等。同时卫生院选派业务骨干到莱阳中心医院、烟台山医院等医院学习,着力提高全院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重点打造国医堂,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为1万多名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业务,使用新设备,接收新技术,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实行出院病人七日内电话回访制度,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全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做好一体化管理工作。

(三)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包括老年人查体、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14项工作。2018年辛安镇总人口51031人,65周岁以上人口7137人,老年人查体5024人,查体率70.3%,规范管理高血压4116人,管理率91.2%,糖尿病管理1384人,管理率84.6%,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8000余人,签约率70%,贫困人口216人,签约206人。严重精神病患者管理229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2期,健康咨询11期,村卫生室宣传栏每2月更换一次。

(四)医改工作开展情况:2018年4月辛安镇卫生院与海阳市人民医院组建医共体。2018年9月卫生院顺利参加烟台市医共体建设推进现场会。会后,卫生院成立三个会诊中心。海阳市人民医院专家每周一至周六在卫生院坐诊,方便群众就医看病。

(五)防疫工作开展情况:2018年学生查体1648人(小学、初中)。一类疫苗接种5307人,二类疫苗接种1996人,免费为儿童建卡办证150人,建证率100%,上报传染病34例,规范管理肺结核病人11例。截至目前,辛安镇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例。发放宣传材料一万多份,村卫生室建立毒饵站100余个。

(六)妇幼工作开展情况:2018年新生儿为150人,死亡病例为0。3岁以下系统管理人数641人,管理率90%。6岁以下儿童保健人数1131人,管理率为90%。学龄前儿童查体670人。孕产妇管理366人,产后访视145人,访视率95.9%。管理高危妊娠69人,管理率100%。

二、卫生院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辛安镇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但是农村的公共卫生基础仍较薄弱,医疗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农村公共卫生队伍人才匮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与人力资源不匹配的矛盾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技术人员缺额大,无执业证上岗证人员较多,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工作没有正式的专职人员管理,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管理人才。二是村医学历普遍偏低,村卫生室从事公共卫生人员多为村医兼任,现有的村医普遍学历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接受能力有限,工作起来十分困难,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其它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与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不高。三是村卫生室人员配备不足,卫生室村医缺乏,当地缺人才,外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去或去了又留不住,这种状况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总体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卫生院所基础设施、设备简陋:由于多年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辛安镇卫生院底子薄,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及时更新医疗设备,致使卫生院所大部分只有基本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已很难满足医疗需求。而村级卫生室诊疗病人大部分还靠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影响了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卫生院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逐步配强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理顺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体制关系。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每年向社会上招考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机制,实行相应倾斜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充实到镇卫生院人员队伍中,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成人学历进修。辛安镇卫生院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强对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在农村一线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根据卫生院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切实提高农村卫技人员业务水平,使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上一个台阶。

(二)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镇政府要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按照一定的增幅比例逐年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除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医疗设备的添置外,还要重点保证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将村级防保员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发放,保证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正常运行。

第5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3-0003-05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与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流动人口不断攀升。2016年末,大陆总人口13.83亿,其中流动人口2.45亿[2]。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相关发展政策也围绕这一目标而调整[3]。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4]。流动人口除了要解决吃穿等基本生活问题,其对健康的要求与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期待越来越高。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存在覆盖盲区,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5],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总体水平较低[6],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健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7]。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造成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麻疹、手足口病、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疫情多由流动人口引发,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由于流动人口的体检、随访、建档等工作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一个地区慢性病的管理和控制水平。流动人口中的许多孕产妇得不到全面的产前咨询和体检筛查,使妇婴健康难以得到保障。如何从“共享发展”理念出发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一、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进入“新公共卫生时代”[8](pp.16-28) ,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公共卫生是一个社会性和政策性的概念,致力于提高所有人的健康[9]。公共卫生服务是为了改善、保护和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由政府出资、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卫生产品和卫生服务[10]。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卫生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因此要求由政府来提供。但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涵盖的内容广泛,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首先保障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即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益性的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主要起到疾病预防控制作用[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保证每个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2]。尤其是流动人口这一群体①,包括其父母、子女等特殊人群,更需要平等地得到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同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差距,更加充分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

2009年,中央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改目标[13]; 2011年出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列为重点,具体包括预防接种、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城乡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总计11类服务项目[14],但实际操作中并未覆盖流动人口; 2013年专门出台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5]; 2014年卫计委等五部门进一步指出要求,各地在流动人口中全面落实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特别是优先落实好流动人口的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和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健康档案、健康教育6类基本公共服务,到2020年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的运行机制[16],并做好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4]。

由于国家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0~6岁流动人口子女《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为91.8%,流动人口子女的免费接种比例达到98.4%[4]。一些省市如天津等地在计划免疫和传染病控制工作中,将流动人口作为重点服务人群,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流动儿童开展社区主动搜索、定期开展疫苗查漏补种、深入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防病知识宣传等。但就整体而言,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

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不足,服务水平低,服务项目不均。虽然一些地方政府

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断增长,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现有投入仍不能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需要。如某市乡镇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全年投入73.57万元,而实际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为76.72万元,差额部分需靠临床收入补充。相对于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需求,由于政府总体投入不足,使得卫生服务机构只能用有限的经费,优先完成户籍人口的卫生服务,直接影响了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一些政策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其根本原因是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核定与安排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政策安排,致使筹资“两头落空”,直接影响了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水平[17]。尽管地方政府免?M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并没有完全纳入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与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服务落实普遍较差,服务水平较低,项目实施也相差很大。有地方明确规定,对户籍农村妇女儿童实行免费孕产妇产前筛查和产检项目及儿童髋关节、白内障、先心病筛查;但对流动人口进行的相应服务项目实行收费。流动人口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难与当地户籍人口一样均等地享有服务项目。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高于全国标准,人均费用也高于全国标准,而流动人口往往不能在当地享受多出的服务项目。

(二)政府管理部门间缺少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管理部门多达二十余个,且缺少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由于财政部门资金拨付不到位,致使服务机构提供了服务却拿不到钱,或已提供服务的担心拿不到钱;由于对基层医疗卫生投入不到位,某些医疗机构出现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买设备、搞基建等现象,影响了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提供;由于财政、卫生、计生、公安、人社等部门没有建立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也没有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体系,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互通,不能为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三)流动性强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带来一定难度。流动人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流动无序,这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带来难度。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对该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强,成为疾病传染源的几率较高,无形中增加了治疗、控制成本。当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难以找到服务的对象,更不清楚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常常是刚为某一流动人口建立管理健康档案,又不知其去向,影响了项目的完成率,也直接影响了考核结果和服务经费拨付。因此,一些服务机构便将流动人口排除在外,致使流动人口陷入户籍地与流入地两不管境地。加之,各级政府在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人员、资金等因素所限,使得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健康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很难做到与常住人口管理一盘棋。

(四)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识不足,存在抵触情绪。流动人口离开户籍地的目的是打工?钱,因此不少人不愿接受居住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从内心抵触或拒绝接受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状况较差导致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敬而远之。流动人口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忙生计,无暇到服务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人认为,自己身体好,接受服务管理耽误时间,影响赚钱,而且担心查出病来没钱治。如此导致不能及时发现疾病隐患,直至小病拖成大病后回原籍诊治,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二是文化素质较低导致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流动人口一般从事的是较低级、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了解、不理解为什么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国家相关政策和自身权益不清楚。如在某地砖厂打工的四川凉山彝族等流动人口,其子女多数没有计划免疫接种史,没有接受过体检,甚至有些孩子就在低矮窑厂宿舍出生。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并反复讲解国家政策,但多数人称其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拒绝接受服务。后经当地干部出面干预,甚至找到企业经营者,以不接受服务就将其辞退为条件,才使他们勉强让孩子接受疫苗接种,而其他服务项目如妇女体检等项目仍难完成。三是心理自卑导致流动人口不愿主动接受服务。流动人口一般交往范围有限,信息闭塞,特别是一些人在流入地自卑心理严重,因此主动领取免费的健康手册或参加免费的讲座培训比例很小,很少主动参加公共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咨询等健康教育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只是针对当地常住居民的,自己是外地人,无权享受。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不健全,考核机制欠科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均面临巨大困难;现有队伍不稳定,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规范性不强,而且具有发展潜质的专业人员流动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现有人员仅服务常住人口已显力所不及,扩展到流动人口就更加困难。此外,由于不少地方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情况的考核系统,考核方法还限于不定期督导、每季度直报等粗线条的项目监测和评估,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

三、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投入,确保经费落实到位。一是加大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投入,包括基本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以及卫生服务队伍的投入。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落实保障机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通过预拨加结算方式,足额、及时拨付服务专项经费。三是增加对人口流入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金额,填补流动人口筹资政策的空白[18]。四是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确保各项经费落实到位,保障流动人口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完善管理模式,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多元化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根据流动人口自身特点、流出地与流入地不同地域特征,创新不同的管理模式,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在不同管理模式下得到落实。二是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齐抓共管和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以及卫计、工商、妇联、公安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及时沟通,加强协调与配合,使流动人口一进流入地便被纳入系统管理。三是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考核奖惩机制。以流动人口的居住地或落脚点为切入点,突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流动人口服务提供与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四是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定工作任务目标,落实不同主体的责任分工,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层层分解任务,赏罚分明。五是改革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薪酬分配机制,建立符合流动人口特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薪酬的增长机制,同时通过完善岗位津贴制度等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将考核结果与各相关部门的工作经费、干部任免、职称晋升、职务晋级等挂钩。此外,创新基层自治模式,成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企业自治联合会,进一步推动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建立全民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基础保障。加快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报告制度,研发以公安为核心、各相关部门共享的全国统一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凭借扫描《暂住证》可以进入相应的管理系统,从而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通过各部门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共享,确保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体系中能够纳入所有的管理对象,特别是要以妇女和儿童为重点。建立户籍地和现居住地人口信息互联协作与信息共享制度,实现异地查询、跟踪监测。掌握流动人口在原籍或其他流入地所接受的管理和服务情况,及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有效地顺延和对接,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协同管理。

(四)加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提升流动人口自我权益维护意识与主动参与意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让流动人口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提高其认识和理解,转变其传统的生育观和健康观,主动参与和配合;提高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正当维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向辖区内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居民公示其自身能够免费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动员流动人口积极参与。二是根据流动人口特点,在流动人口的集散地,或在流动人口办理证照时,充分利用宣传栏、专题讲座、宣传单、电台、电视台、APP等多种媒介,向流动人口进行有关计划生育、卫生保健、慢性病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和咨询。三是积极营造关心、尊重流动人口的服务环境。转变对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观念,消除歧视心理,平等公正对待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将流动人口纳入服务范围。四是畅通信息,加强监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项目内容、办事程序、岗位责任等。公示流动人口关心的免费服务政策,方便群众了解信息、进行监督。通过公布维权电话、投诉信箱等,畅通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诉求渠道。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对搭车收费以及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切实维护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五)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素质,为推进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础性人才保障。培养能有效提供基本公共?l生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加强针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的专项培训,提高其为流动人口服务的相关能力与水平,特别要注重提升工作者的沟通与说服能力,使其提供的服务更契合流动人口的需求。二是要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机制,出台符合实际的职称评定等特殊政策。三是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网络,切实提高流动人口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使流动人口也能平等、充分地享有国家的福利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6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 农村;全科医生;工作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b)-013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working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s) in rural area of Beij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cultivate GPs in rural area and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Methods 90 GPs from 1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r township hospital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Results ①61.1% of the GPs spent most of their time in a week in providing basic medical care. ②The most frequent health care provided by the investigated GPs in a day we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100.0%), emergency treatment (77.1%), and referral (55.6%). The most frequent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 provided in a day were management of health information (91.1.%), health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76.7%),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elderly (75.6%),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73.3%), and disease screening (51.1%). Some of the GPs also undertook administrative (36.7%), research (15.6%), and teaching (42.2%) tasks. ③65.5% of the GPs thought tha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should occupy the most of working time and administrative work or other work irrelevant wit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reduced. ④The appropriate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 for GPs should be management of health information (95.6%), health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87.8%), and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elderly (84.4%). ⑤77.8% of the GPs thought that they should not undertake administrative works. ⑥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provision of basic medic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included the absence of preventive awareness for residents who mainly visited the doctors after illness (85.6%), low income of GPs (80.0%), large scope of services, and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out continuity services (80.0%). Conclusion Defining the work contents of GPs in rural areas, division of work scope, sophisticating responsibilities of GPs, improving GPs' income,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of general practice are urgent tasks for policy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Rural areas; General practitioners; Working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我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三级卫生系统的枢纽,全科医生是其中的骨干力量。虽然北京市已对农村地区的全科医生实施了多种类型的培养,但仍然存在着严重人才短缺及居民认可度不高的问题[1-2]。基于工作现况,从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全科医生,制订符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从全科医生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工作合理性认识、工作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明确工作现状及相关因素,对今后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培养方案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8个郊区县中选取11家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选择在该机构内已获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且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调查对象实施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工作内容设定的合理性、工作意愿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质量控制

在参考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3-4]、国外相关制度[5]并结合相关文献[6-7]的基础上设计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及预调查后完善问卷;问卷填写过程中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现场指导。

1.4 数据处理

资料处理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并纠错,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女57名(63.3%),男33名(36.7%);年龄26~60岁,平均(40.2±7.1)岁;中专学历7名(7.8%),大专学历30名(33.3%),本科学历52名(57.8%),研究生学历1名(1.1%);医师22名(24.4%),主治医师48名(51.3%),副主任及以上医师20名(22.2%);注册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77名(85.6%);从事基层医疗工作时间1~10年36名(40.0%),>10~20年29名(32.2%),>20年25名(27.8%)。

2.2 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工作现状

2.2.1 1周工作日内各类工作时间分配 在1周的工作中,61.1%的医生一半以上工作时间用于基本诊疗工作;3.3%的医生一半以上工作时间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1%的医生一半以上工作时间用于参与管理性及非本专业的事务性工作。

3 讨论

3.1 承担基本医疗工作是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主要任务

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全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内容仍以基本诊疗为主,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比例不超过工作时间的一半,管理性及非本专业的事务性工作所占比例较少,这与调查对象的预期相接近,也与全科医生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目标相符。但全科医生更希望工作中基本医疗工作的比例更高,而其他管理性和非本专业的工作更少,以使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疗工作中来。目前农村地区全科医生提供的最主要诊疗服务为常见疾病诊治、急诊、转诊及一定数量的会诊、院前急救、出诊等,这与国外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工作现状类似[8]。由于农村地区全科医生还要同时承担病房的夜班和值班工作,更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本研究显示,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仅能够满足门诊常见病的诊疗工作,而对于更多基本医疗工作却难以胜任,凸显出农村地区全科人才短缺及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9-10]。

3.2 全科医生要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承担非医疗工作

由于农村地区社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缺乏[11],导致全科医生不仅要承担基本医疗,又要担负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从对其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意愿调查结果可见,农村地区全科医生认可自己目前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但不希望参与专业性更强的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同时,非专业性的行政工作也困扰着农村地区的全科医生。由于机构人员配备不合理,全科医疗团队不健全,农村地区全科医生承担了过多的非医疗专业工作,难以真正全身心投入医疗工作当中,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明确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划分其工作范围,完善其工作职责,相关政策的制订及实施迫在眉睫。

3.3 深化农村医疗改革,促进全科医生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农村地区的全科医疗还处在逐渐发展的阶段,影响其发展存在诸多因素。服务范围大、人口密度低、交通不发达、居民就医不便是目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居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改变医疗意识及就医方式,提高医患合作及沟通[12],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是决定社区卫生服务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全科医生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应加大投入,完善绩效考核,合理分配以及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给予政策支持,合理配置、定向培养符合农村地区全科医疗要求的医务人员,同时扩宽职称晋升通道,加强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理论技能知识[13-14],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动力。而政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通过规范服务范畴、增加服务经费、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等方式对农村地区全科医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支持[15],并且采用符合农村地区现状的途径,对全科医疗以及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宣传,使其能够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的认知。只有居民、全科医生、政府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村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扎实稳健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赵晓佩,黄昊,李珑,等.我国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缺乏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5):2926-2929.

[2] 彭炜,王晓燕,彭迎春,等.北京市某区村民就医选择的实地观察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9):688-6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EB/OL].http:///jws/s3577/201306/b035feee67f944-4188e5123baef7d7bf.shtml.

[4]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等.关于印发《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http:///fgdyna.prinfodetail.prStatuteDetailInfo.do.

[5] The Royal Australian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Standards for general practices.2013.[EB/OL]. Available at:http://.au/your-practice/standards/standards-4thedition/.

[6] 金光辉,路孝琴,赵亚利,等.北京地区全科医生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3):25-29.

[7] 彭迎春,苏宁,何永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工作内容的非参与观察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726-728.

[8] Olatunde S,Leduc ER,Berkowitz J. Different Practice Patterns of Rural and Urban General Practitioners Are Predicted By the General Practice Rurality Index [J]. Can J Rural Med,2007,12(2):73-80.

[9] 王丽,冯婕.两委员坦言: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更缺的是人才和技术[J].中国医药导报,2011,9(8):8.

[10] 卫萍,任建萍,夏志俊,等.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4,28(5):259-262.

[11] 赵晓佩,黄昊,李珑,等.我国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缺乏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5):2926-2929.

[12] 王晶晶,刘桂萍,闫天杰,等.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工作现状调查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27-30.

[13] 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0, 2(1):7-12.

[14] 杨佳,吕兆丰,王晓燕,等.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5):2981-2985.

第7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城乡一体化;现状;对策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1]。近年昆山还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蝉联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2]。昆山交通便捷、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高。财政收入60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工业总产值8200亿元。2012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27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30元,居全国所有城市之首[3]。目前昆山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2012年九三学社昆山市基层委员会为了解昆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调研发现的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基本情况

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促进民生和谐的高度加以推进。

1.1公共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在加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同时,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已经成立11个镇级预防保健所(增挂卫生监督分所牌子),承担辖区内的卫生监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妇幼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等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卫生监督分所主要开展餐饮业、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医政执法等卫生监督工作。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0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

1.2医疗卫生设施显著改善公共卫生中心规划方案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审定,西部医疗中心企业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开发区长江和千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启用,陆家夏桥中心开始土建,新城域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线竣工并运行。加快建设了专科性、功能性公共医疗卫生机构,鼓励社会办医,花桥泰和绿地肿瘤专科医院列入市重大建设项目,宗仁卿1500床位规划及复旦耳鼻咽喉专科医院设置获批。

1.3基层卫生队伍逐步壮大2011年编制总数从2900名增至6174名,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有效解决了护士不足和支援城乡基层医师编制问题。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596名,185名乡村医生完成了为期3年的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并取得了毕业证书,105名乡村医生通过了全国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全市已定向资助昆山籍全科医学生164名,社区卫技人员占82.02%,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率达90%。卫生部门已组织500多名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社区,组织市级医学专家定期轮流坐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4卫生惠民政策不断扩大

1.4.1大力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化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价销售,社区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下降20%以上。

1.4.2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市镇两级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35元的标准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数量,足额预算安排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

1.4.3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第一轮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认真落实“两癌”筛查、农村妇女补服叶酸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上,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4.66/10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率分别为407.00/10万和6.47/10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

1.4.4大力推进智慧卫生项目建设全市18家医疗机构之间实现病历数据共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并开展居民健康信息数据采集。

1.4.5大力加强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把具有本市户籍、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制度。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已调整为95%。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扩大了救助范围,包括五保户、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城镇三无人员、特困职工、重残人员以及本市所有年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超过一定金额的人员等八种对象,提高了救助标准,并实施保费救助、实时救助和年度救助。2011年,取消了20万元大病报销封顶的规定。

2存在问题

昆山市卫生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仍然存在卫生资源与人才在市级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过分集中,因而造成不少居民只信任城市大医院而不信任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不管患大病还是小病,都挤向城市大医院,这种局面导致了“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不合理就医格局,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医疗资源被闲置浪费,部分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毕业后通过多种渠道流向市级医疗机构的恶性循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尚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以及公共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比较突出。

2.2卫生保障覆盖不全面近几年,昆山市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虽然逐年扩大,但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并未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使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3卫生服务费用分担不公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的经济每年都保持平稳增长,当地群众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不同收入水平却能够享有同样的卫生补贴,交纳同样的费用享受同样卫生保障的体制违背了支付能力高的社会成员应交纳较多的卫生服务费用的筹资公平性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低收入群体要与高收入群体缴纳相同的费用才可以享有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对策

3.1建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对于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利益,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城乡联动分工协作机制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长期照护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机构等)的发展,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从而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

3.2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3.2.1卫生政策随着农民从自然村落向城镇的集中及全市交通道路框架的完善,亟需重新制定公共卫生考核指标体系,要以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30分钟急救医疗服务圈的角度进行布局,适当集中卫生服务站资源。推进医疗资源信息透明化,方便市民在有需要时快速了解各医院的床位、挂号响应时间等信息,缩短市民获得医疗服务的等待时间;参考上海[4]等地经验,适时推出网上挂号市级统一平台。

3.2.2医保政策在科学测算基础上,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管理的一体化、保险筹资的一体化以及补偿机制的一体化。在管理一体化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淡化城乡差异,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疗补偿范围和补偿水平。目前昆山的医保已经产生了缺口,随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医疗救助的对象进一步增多,医保“僧多粥少”“入不敷出”的现象将更严重。要体现医保的“基本性”和“均等化”,在不降低报销比例的前提下,对各病种的治疗路径和药品要有较为明确的约束,防止出现一少部分人消耗光所有资源。

3.2.3财政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公共卫生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5]。要加大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人才培养、设备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2.4价格政策适当拉开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的价差,促进患者的合理分流,增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延伸服务项目。

3.2.5人事政策适当增加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在收入和发展机会上向农村卫生人才倾斜。提高农村卫生人才的收入,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吸引合格的医疗人才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定向培养的基层和农村全科医师,应严格依据入学前协定分配到社区就业。

参考文献

[1]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郡县域经济(政府认同的百强县评价机构).2012-12-10.

[2]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榜单.福布斯中文网.2012-09-26.

[3]撤县设市.中国昆山网.2011-07-07.

第8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以“卫生监督功能下沉,执法监督关口前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依托县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卫生监督协管制度,通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及时收集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有效打击违法行为和预防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项目组织及执行单位

县卫生局统一组织,县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执行单位,负责具体实施。

三、项目服务对象

县辖区内常住居民。

四、项目服务内容

(一)食品安全信息报告

乡镇卫生院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事件,应及时报告县卫生监督所并协助调查。

(二)职业卫生咨询指导

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应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对发现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应及时向县卫生监督所报告。

(三)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协助县卫生监督所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县卫生监督所并协助调查,协助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四)学校卫生服务

乡镇卫生院协助卫生监督所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以及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五)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乡镇卫生院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服务市场开展巡访,发现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等相关信息及时向县卫生监督所报告。

(六)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巡查

乡镇卫生院定期对辖区内公共场所进行巡查,协助经营者办理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发现无证经营的公共场所以及发现或怀疑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报告县卫生监督所并协助卫生执法人员调查。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起草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程序,定期组织开展培训、督查指导工作。

(二)机构设置

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卫生监督协管室,挂“卫生监督协管室”牌子,接受县卫生监督所的指导和业务管理。

(三)人员配备

1、卫生监督协管员由县卫生局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册在岗人员中聘用。

2、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3-4名卫生监督协管员,卫生院院长兼任卫生监督协管室主任,其中丹霞卫生社区服务中心、董塘镇、周田镇、长江镇设卫生监督协管员4名,其它镇3名。

(四)职能定位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是对县卫生监督工作的有力补充。卫生监督协管员取得《卫生监督协管员证》后在辖区内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日常工作,业务上接受县卫生监督所的指导和管理,并及时向卫生监督所反馈各种卫生监督信息;其作用主要是协助县卫生监督所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五)业务培训

由县卫生局统一组织,县卫生监督所具体实施,对卫生监督协管员实行岗前集中培训和年度在职培训,内容涉及卫生法律法规、卫生标准规范和廉政教育。

(六)规范化管理

1、制度规范化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协管室应制定统一制度,具体制度如下:

(1)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

(2)卫生监督协管员岗位责任制度;

(3)卫生监督协管员工作职责;

(4)卫生监督协管员廉洁自律规定;

(5)卫生监督协管投诉接待制度;

(6)卫生监督协管案件交接制度;

(7)卫生监督协管档案管理制度;

(8)卫生监督协管学习培训制度;

(9)卫生监督协管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

2、档案规范化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协管室应将以下项目作为档案的主要内容进行管理:

(1)上级卫生监督机构下发的文件、工作计划、检查安排等。

(2)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安排、计划、总结、汇报、宣传资料、日常巡查执法文书及其他相关工作小结、图片资料等。

(3)卫生监督协管员向县卫生监督所转交案件的交接文字性材料。

(4)行政相对人基本情况一览表。内容应包含被监管单位的名称、地址、负责人、卫生知识培训、从业人员数、日常监督巡查情况等。

(5)群众投诉举报的受理登记记录及处理结果。

3、工作规范化

按照高效、统一、量化原则,开展各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切实履行好协管职能。

(1)协管范围内的被监管单位的卫生监督巡查覆盖率必须达到100%。

(2)卫生监督协管员(每次不得少于2人)每季度外出巡查4次,并能及时完成上级卫生监督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3)对群众投诉举报违法事实要及时上报到县卫生监督所,并协助卫生监督员做好查处工作。

(4)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上报,并积极配合卫生监督所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宣传活动。

(七)经费使用管理

1、经费用途:卫生监督协管项目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中统筹安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原则,做到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追求低投入高效益,实现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项目补助标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是一项新工作,涉及面广,应当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结合现有条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工具及必需的设备等。应当按照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311号)的有关规定,采取预拨加结算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拨付补助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保证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经费的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和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不得改变补助经费用途,不得弄虚作假套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不得随意克扣相关补助。

(八)工作考核

县卫生局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签订协管工作责任书。县卫生监督所承担卫生监督协管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的考核工作。年终根据考核情况划拨公共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补助经费。

县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对卫生监督协管员进行年度考核,对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卫生监督协管员要给予表彰;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经再次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将予以解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基本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县卫生监督所务必要在11月底之前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及相关制度,做好协管人员落实和任务布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

县卫生监督所要发挥好业务技术指导作用,强化对卫生监督协管员的业务培训。重点加强各专业法律、法规以及规范的培训,组织多形式的教学模式,以期使卫生监督协管员尽快适应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工作需求,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

第9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

一、长汀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全县有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其中中心卫生院3家。编制床位624张,实际开放床位593张。编制人员652人,实际在编人员506人,聘用卫技人员190人,总在岗人员696人,其中公共卫生人员109人(含兼职),占15.6%。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51.10万人次,医改后三年平均增长23.65%;住院人次1.85万人次,医改后三年平均增长37%;业务收入5516.95万元,医改后三年平均增长37.9%;全县住院病人流向比例为乡级47.2%、县级37.5%、县外15.3%,基本实际“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二、长汀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长汀县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居民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特别是重点加强60岁以上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进一步发现筛查慢性病患者,建立诊断、治疗、随访和健康教育“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从而有效地激活医疗需求。长汀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到“四个常态化”。一是政策宣传常态化,让广大居民知道免费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居民主动接受健康服务的自觉性;二是服务培训常态化,重点培训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公共卫生科科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卫生单位培训专业服务团队,按专业、病种进行适宜技术推广,适时在有特色的乡镇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三是健康管理常态化,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及重点人群跟踪随访、慢性病管理等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作为主动服务的重要内容,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项业务活动中去;四是健康教育常态化,全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一条龙”的健康教育网络,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栏乡镇488期、村级3496期,开展咨询活动242场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乡镇393场次、村4384场次,实现了诊前、诊中、诊后和乡、村、户健康教育全覆盖。

(二)充分发挥新农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1.开展门诊统筹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统筹补偿比提高到30%,次均补偿提高至15元/人;取消封顶线;同时,将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比提高到90%,规定特殊门诊补偿比县级只报50%,乡级可报100%。

2.改革新农合特殊门诊补偿管理办法。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病人的急剧增多,新农合基金的支出压力增大,同时又要解决好这些特殊人群的长期治疗、服务问题。长汀县将高血压、糖尿病两个病种与门诊统筹补偿“打通”,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经过长期使用认为经济、有效的药品中筛选出高血压常用药7种、糖尿病常用药5种,新农合给予100%报销,其它药品纳入门诊统筹。慢性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尿毒症透析、恶性肿瘤放化疗、重性精神病、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症等六个病种与住院补偿“打通”:即这些病人不需住院,门诊也可享受住院补偿。通过上述措施,不仅方便了群众,减轻了病人的就医经济负担,而且也减轻了新农合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

3.下放特殊门诊的确诊权。建立新农合特殊门诊确诊医师准入、培训、退出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和执业医师5年以上的医生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合格者授予特殊门诊确诊权。改变了由原来的只有县级医院副主任以上医师才有确诊权的做法,方便了群众就医;同时也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欢迎。

4.启动门诊统筹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在部分卫生院启动诊次总额预付制,实行门诊和特殊门诊的总门诊人次和次均费用的总包干,补偿方案与医改任务中提高门诊人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应完成的指标挂钩,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院的管理能力,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了服务水平。

(三)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补偿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

1.积极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对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重新核编,编制数由原来的411人核定为652人,增加241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来的25人增加至50人;完成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工作,首次设立岗位数652人;2009-2011年共招聘大中专毕业生208人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完成竞聘上岗聘用工作,清退临聘人员42人;强化培训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和招聘工作,2009-2011年送上级医院进修165人,接受全科医师培训47人,招聘专升本临床医师15人,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上级医院对基层的帮扶机制。

2.建立保障有力、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从2011年6月1日起在全县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其差价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补偿政策,总体原则是:“政府主导,财政保障与市场元素相结合”。目前,新农合基金、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药品零差率销售差价补助等均由县财政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四)建立经济核算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在推行“双考核、双挂钩”制度的同时,引入市场经济的激励元素,建立“双核算”制度,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推行“院科二级核算”或“院、科、个人三级核算”的基础上,加入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以综合管理、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和群众满意度评价为主要考核内容。也就是说,县卫生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绩效考核的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基层机构对各科室或个人实行绩效考核的结果与经济核算挂钩。在制订方案时,保证基层卫技人员工资不降低,对实行绩效工资前原有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部分给予保留,并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建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医疗收入超收部分提取20%和经常性收支结余超过核定额度提取50%作为奖励性基金,由县卫生局统一调控分配使用。县卫生局以“做大规模,做强基层,规模上,待遇上”为绩效考核原则,在保增长的前提下,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实行基层机构的人、财、物由县卫生局统一调配,增加调剂空间,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绩效运行机制,使职工形成了“岗位靠竞争、管理靠能力、工作靠勤奋、收入靠实绩”的意识。实践证明:职工积极性未减,机构活力更强。

(五)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1.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卫生经费全部投入业务用房建设,将卫生院产儿科、预防接种门诊、保健科、急诊科、注射室(含输液室)等标准化建设一并列入规划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效率,注意做到“四快”,即快报、快批、快动、快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业务用房面积达5.2万平方米,比医改前增长60.24%,固定资产(含设备)价值4265.77万元,比医改前增长56.4%。

2.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300余万元,以“创新管理方式,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为宗旨,建立新农合即时结报平台、医院管理数字化平台、县级妇幼卫生信息数字化平台、预防接种和传染病报告数字化平台等“四大信息平台”。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按省、市安排,有序纳入全省健康信息平台。

三、启示

长汀县通过三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业务量和群众满意度都得到同步提高;全县住院病人47.2%留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缓解了县及县以上医院的住院病人收治压力,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长汀的改革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用足用好用活新农合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支持基层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汀县注重新农合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一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农民提供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病人。二是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直接纳入新农合特殊门诊,需住院的及时收治。三是积极开展门诊统筹补偿、特殊门诊补偿及门诊总额预付制改革及试点,在实施中加强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这些措施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减轻了病人负担,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量及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