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卫生服务概念

第1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医疗服务营销也是服务营销的一种,它有其自身的一些主要特征,本文列出了一些实施服务营销的理念和措施并分析了现在医疗服务营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医院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1986年以来,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10多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1.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境外医疗服务大鳄也纷纷涉足大陆市场抢占先机。并且,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会逐步放开一些医疗服务市场。同时,对外商设立合营、合资医院的数量、地域、股权等限制也将有所宽松,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营销理念的挑战。

(2)服务营销规模的挑战。

(3)服务营销创新方面的挑战。

2.措施

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营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他们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模式等的本土化,则还需一段时日,这为我国医疗服务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机会。我国各级医院要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1)树立顾客满意和关系营销观念。

(2)加强服务产品创新。①创造服务新需求。②开发服务新产品。

(3)实施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实质是创造出一种能被感觉到的独特服务,实现差异化有许多形式,主要包括医院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服务产品等。

(4)实施内部营销。为成功地开展内部营销活动,医院应做好下列工作:①认真挑选并训练医务人员。②不断了解内部顾客的实际需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医院的凝聚力。③服务行为一致化。④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奖励系统,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实施服务的实体化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气氛,建立顾客对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使顾客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戴鑫戴黎樊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2):217

[2]杨洪昌刘金星:服务营销理念的再思考[J].商业研究,2000,(3):120

第2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摘要] 本文探讨了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实践角度研究了浦东新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成绩。笔者发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应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培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 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 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 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 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 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 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 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 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 经验体会

4.1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 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 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 效果显著 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 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 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 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 院校培养 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 职业培养 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 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 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 21(5):615-617.

[8] 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 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 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第3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坚持基本医疗不松懈创造核心竞争力

对一名在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机构都曾有过工作经历的管理者而言,现任中心主任田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之道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首要任务和核心竞争力建设都只能是做好基本医疗,“只有把病看好,才有起码的口碑和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而是全科医学照顾单位,目前把公共卫生诸方面工作强加给连基本医疗能力都十分薄弱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影响这一新兴事业的发展。只有先把基本医疗做强,推行包括公卫在内的很多工作才有起码的基础和可能。”田中介绍说。

作为一名走遍基层、熟悉情况的卫生战线老兵,田中认为目前不宜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两个概念单列甚至对立起来,事实上,两个概念是互相交融的,公共卫生任务履行需要坚实的“三基三严”的技能与知识,而将健康干预及管理措施落实到日常诊疗行为,使之完善为全科医学形式并推及到人群,这便是公共卫生工作了。而强调通过建档进行全人群健康管理以及布置其他过高要求的公共卫生任务,是目前无法完成的“”式的指标。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必须着眼于基本医疗这个核心,用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培养合格的全科团队,力争以看病不难、看病不贵方式较好解决社区80%常见病、多发病问题,这才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唯一正道。

“做强基本医疗,就是做回医生的本来面目。”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打磨及提升医生专业技能,让社区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并建立自己的患者群,成为被人信任的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开展其他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就可以自然顺延。“以我们中心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工作为例,就由妇产科、儿科直接管理,妇科和产科的医护人员来承担具体工作,副主任级别医生担纲,相比其他中心让缺乏临床技能和经验的公共卫生人员承担,效果绝不一样”。

“基本医疗做好了,能带来更多的实际收入,机构就会有自我造血功能,在目前国家未能立法,政策尚在试水阶段,才能让机构最大限度平稳地可持续发展。”

新思维点燃创新之火从“被信息化”到自主研发

说起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田中略带调侃地说,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自主建立信息化的条件,以至于很多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被信息化的”,被动使用不全面不好用的软件,形成信息孤岛和烟囱,完全无益于机构发展。

第4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大大小小的行业体制纷纷进行完善化的发展。2009年,我国出台新医改方案,其中一条就是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且农村是重点。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数较大的比例,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和公共服务都不完善。新医改要求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强调城乡要以预防为主。为了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就要重视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现存在问题,解决并促进其均等化。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每个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执业、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服务范围涵盖有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采供血和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针对全体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由国家免费提供,这是新医改中出台的几项关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项目。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存在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排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第一位,公共卫生也是统筹发展的要素之一。在农村地区,存在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情况,例如卫生资源配置不协调、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乡发展速度不一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差距变大。且地方政府对农村的公共卫生不够重视也是原因之一。

2.1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设施的缺乏

根据2002年的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中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村人口仅拥有小于三分之一的公共卫生服务,只有小部分的人享有三分之二的公共卫生服务[1]。

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上落后于城市,发展也不够完善,在交通方面还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地域偏远的情况迫使村民们生病时大多选择在附件的卫生所进行就诊。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建村合并制的兴起,农村地区的卫生所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也就是说,农村人口在逐渐增加,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却在减少,造成村民就医的路程变远,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变差。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设施比较缺乏,不符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能保证让每位村民都享有平等、完善的服务。

2.2 人力资源素质有待提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比城市紧缺,这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导致众多人才的流失。且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学历和职业水平不高,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整体服务素质有待提高[2]。

三、解决方法

3.1 完善公共卫生机构、设施

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公共卫生机构缺乏、设施不足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重视,加大财政投入以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地区就业,提高群众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也要注重机构设施是否完善齐全。

由于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的环境卫生和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以致农村群众患病风险较大。许多村民存在看病难、支付不起看病费用的情况,进而衍生其将看病拖延导致病情恶化的问题。因此,预防疾病在农村地区显得愈发重要,预防措施做好了,疾病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国家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降低公共卫生服务的价格,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以促进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3]。

3.2 完善鼓励制度,落实保障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新医改的项目,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项目资金和项目建设的实际结合进行考核,对表现良好的予以奖励,对表现不足的加以一定力度的惩罚,以促进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完成。

在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经费落实后,要建立保障体系,以平衡项目的体系建设、人员安排、收入和生存等问题。对项目进行细化管理,对各地的每一位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村民建立档案,不同的地区分开跟进管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对人员编制进行合理分配,通过绩效奖惩机制将工作表现与员工工资挂钩,提高员工对服务工作表现的重视,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3.3 动员全民参与

投入小、见效大、历时长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特点,社会公共项目是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撑下的服务体系,单凭卫生机构是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的。因此,要营造社会全民自觉参与的气氛,积极动员全民的热情和关注度,充分利用媒体舆论的指引作用,让各级政府部门人员也投入其中[4]。

要想动员全民参与,对公共卫生和服务的宣传和教育必不可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对保持良好的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理解不透彻,对一些基本疾病预防的常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地方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大力度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增加农民群众的公共卫生常识,提高农民群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意识;对于一些已患有疾病的家庭要进行重

点教育,提高疾病预防措施的实行。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动员工作,提高全体社会群众寻求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主动性。

3.4 提高监管和评议力度

对于一个新的项目,要想保证其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少不了监管机制的作用。监管机制可由卫生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组成,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评估机制,对项目的考核评议加大强化力度。卫生部门要积极指导在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明白职责所在,保证工作规范、顺利的进行。地方财政部门要明确其在监管机制中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并将工作落到实处,与乡村卫生部门共同携手,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完成。

四、总结

在新医改的形势下,要解决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需要国家、地区政府、乡村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亮. 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J].论著管理实践,2016,32(24):185-187.

[2] 脱雨陇.医改形势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探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数育,8(18):27-28.

第5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 社区卫生 家庭医生 契约式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23-02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已经从方便患者就医逐步向为居民提供家庭健康管理服务转化。但居民对家庭医生还不能完全信任,有限的“优惠”措施也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存在着要我签约,而不是我要签约家庭医生的现象。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形式,宁波市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0年开始创建了以“粉丝”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报告如下。

1 背景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卫生改革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国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积极开展居民健康管理、全科团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试点工作。但是,我们的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不配合;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群众不接受。为了很好的开展“契约式”服务,我们只好提供免费服务项目,甚至赠送礼品,但是老百姓还是不愿意接受。门难进、话难听、家庭医生制工作遭到冷遇,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不了解、不信任。

虽然医患关系紧张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要更多的从自身方面查找原因,并且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上着手。我们不仅要用居民的“满意度”来考评我们的工作,而且需要用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度”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水平。

随着各类选秀活动的盛行以及微博时代的来临,“粉丝”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所谓粉丝就是双方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彼此尊重。2011年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引入了“粉丝”这个概念。我们对“粉丝”的解读就是指那些互相熟悉的弱势群体中的“老病人”。我们感到“粉丝”是我们与居民之间的一个很好的纽带,我们应该通过这个纽带做好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基本医疗的服务内容外,目前工作中占很大比例的就是公共卫生服务。在现有人员和资源紧张的前提下,在调控和管理都很难到位的情况下,在医患关系紧张、百姓信任度极低的情况下,要想完成这些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粉丝”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些问题。

2 模式运行方法

通过“粉丝”这个纽带开展公共卫生工作需要两个保障,一是建立一个适合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运行机制,二是有一套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内部分配机制。

去年,我们中心开展了一项针对运行机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综合改革,在人员紧缺,基本医疗服务都应接不暇的情况下,我们中心建立了以全科团队为组织构架的运行模式。通过改革彻底改变了公共卫生人员缺乏、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同时也改变了妇保、儿保科拿平均奖的现象。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采取以团队为主的运行模式更有利于公共卫生各项工作的推进。通过综合改革大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目前在中心内奖金最多的是从事公共卫生的全科医生。

社区责任医生最难完成的任务是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慢性病的随访及管理工作,且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服务经常受到冷遇,关键在于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生技术不放心、不信任,社区医疗机构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只好采取送礼品、送免费体检等方式来换取居民的配合。同时社区医生经常“被动”要求完成“率”的指标,采取上门服务或者“硬性”服务于某些居民及慢性病患者。而居民本身也不了解这个医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就会形成医生一头“热”,居民一头“冷”的局面。长此以往,这会严重挫伤社区医生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转而回到单纯坐诊开展医疗工作这条老路上来。

中心提出以签约“粉丝”的形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则解决了责任医生被动“硬性”指派服务对象的情况,大部分社区医生(长期坐诊的社区医生)本身都有一定数量的对其认可、甚至依赖的“老病人”,签约粉丝比较容易。当然其中也有签约比较困难的医生,至此他们会考虑自己为何没有“粉丝”。(因为我们采用的是自己主动争取居民患者成为“粉丝”,而不是平均分配)。所以很多原来“粉丝”不多的医生或一些新坐诊的医生,就会通过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来达到吸引“粉丝”的目的。

中心在2011年6月起开展签约粉丝工作,最快的社区责任医生3个工作日就签约完成了50个粉丝。为了配合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我们要求责任医生将每一名粉丝发展成每一家庭。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挡案、慢病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的所有工作。我们要求每个责任医生先从50户粉丝开始,按照上级的要求,在自己管理的粉丝中把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针对每一个来中心就诊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就医环境、一流的技术服务、一流的服务态度、一流的内部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粉丝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家庭责任医生已经签约3 000多户,近1万多人,并逐步实现每位责任医生管理600户粉丝的目标。

我们要求中心所有员工与我们的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粉丝”关系。我们管理者首先要与被管理者建立起“粉丝”关系,不仅要布置工作、落实工作、检查工作,更需要的是关心下属的生活、精神状态,使我们的工作得到职工的信任。同样,我们要求每位医生与所有患者建立尽可能多的“粉丝”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投诉、纠纷。同时,医生也可以真正地做到合理用药、广泛应用价廉、优质的药,节约医疗资源。

3 讨论

以“粉丝”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运行,使我们各项公共卫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可以把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做实、做到位;可以更新和灵活运用原有的健康档案;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资源;可以有效地进行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可以开展“治未病”;可以使责任医生的价值观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取得居民的高度信任;可以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可以为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以“粉丝”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后,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同比上升31.87%,老年人健康体检率同比上升了20.42%,慢性病管理人数增加了一倍,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达到92.7%,社区医生对该项工作的满意度也达到90.6%。以“粉丝”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第6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北京 101312

[摘要]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医改的工作重点之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保障城乡居民最基本,最有效、最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但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却呈现出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两大问题。作为理应体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却呈现出了不公平的现状,因此亟需对这一问题加以关注和分析。

[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公共产品

前言

近年来,我国将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是广大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关乎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由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的五个“统筹”概念,排在首位的便是统筹城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均问题的表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较快增长,居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的问题日渐凸显,公共卫生服务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国家投入不足且城乡差距大

(1)政府卫生总体投入不足并且结构失衡。

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过低: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中国目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5.1%,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比重6.2%。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比例也不断在变化,“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环境卫生等方面”i。其中个人支出所占的比例过大,但近年来始终保持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8.98%下降至2011年的34.8%,而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的比例较低。在农村,卫生总费用中这种比例失衡更为明显。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就现状来看,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仍需努力。政府卫生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也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虽然公共卫生支出中公费理疗保障经费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其受众并不局限于政府行政事业职工,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使参与其中的农村人口也也能享受公费医疗,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仍主要是大病保险,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展十分受限。

(2)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在城乡间有明显差距

农村卫生总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过低,2012年,占中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居民,卫生总费用仅占全国的23.7%。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院、卫生院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三大主要承担机构ⅱ,而在新医改实施之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各项上都明显向城市倾斜,总量上更可以看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如表1),城市卫生费用增长率也远高于农村(如图1)。

2.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分配不均

在资源配置方面,农村远远不及城市,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硬件设施上发展滞后,农民大多选择在最近的卫生机构,如村卫生室,来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等。我国行政村的数量在建村支合并浪潮中不断减少,但行政村的地理范围也由此相对扩大了,进而从居民住所到村卫生室的距离也变得更远,加之交通不便,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减弱,居民就医难度大;另一方面行政村的人口也因此增加,村卫生室的承载量增大,其设备、人员逐渐无法满足所有居民的需要。相比之下城市公共卫生机构可以较好地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可及性较强。

3.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

2008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数为616.9万人,其中农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为93.8万人,同2007年相比,总量上增加了26.2万人,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增加量仅为6552人。在质量上,我国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中拥有硕士学历的仅为1.3%,具有博士学历的仅为0.3%,并且高学历和具有较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医生中,具有中专学历的中游21%,具有大学学历的只有1.4%,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乡村医生甚至并不具备国家规定的从业条件。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均的原因分析

(1)公共服务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化

虽然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但一直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始终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各种壁垒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资源分配等方面都体现了这种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到了医疗保障制度:在城市,居民享受着各型各类的保险待遇;而在农村却只有水平较低的医疗救助,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免于“大病致贫返贫”,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强调的只是“大病统筹”,并没有普通疾病的医疗保障。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时间不长,使得这一差异更为明显。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导致这一不均等现象愈发严重。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虽然同比去年增长13.5%,但对比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6959元仍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多。农村居民对于不能像医疗服务一样迅速产生疾病的治愈等明显成效的公共卫生保健本就不够重视,更不会在较低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去进行公共卫生消费。这就导致了公共卫生产品的经营不善,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就会相应减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符合条件或者水平较高的卫生技术人员向城市聚集,一来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二来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再加上城市生活环境的优越,使得农村更加无法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

(3)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

尽管今年来国家一再指出基本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性,但许多地方政府仍对其采取放任态度,交由市场调控。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进行主导提供,交由市场必然会使公共卫生服务市场混乱。市场定价会导致许多贫困家庭由于无法支付服务费用而被拒之门外,失去了其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益性,无法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5.总结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体现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显得尤为重要,使人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三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要评估及制度建议[J].湖南社院学报,2009(2).

[2]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1).

[3]常修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N].人民日报,2007—01—31(09).

第7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整体思维;社区;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125—04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渗透于教育、医学、艺术、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对于人类把握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走势及作出正确决策具有以简驭繁的成效,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思维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家庭小型化及医疗费用上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目前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福利政策公益性事业,也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仍然是社区工作的薄弱环节,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为公众的健康发挥作用,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形势和任务的需求。本文主要从哲学的整体思维角度出发,探讨分析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整体思维观,为推动社区公共卫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整体思维的内涵和意义

整体思维是运用整体概念识物想事、整理思想的思维方式,即整体被视为一种直接的现实,在考虑问题时不着眼于问题的局部,而是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着眼于考虑问题的整体结构,从对整体结构的分析、改造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经。整体思维倡导用这种整体观点考察系统或事物,要求我们建立相应的整体方法论,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去考察和探究对象,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来认识和理解对象,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把握,避免在现实中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体,推动了中国哲学、天文学、医学、军事学、数学、物理学和其他一些人文科学等的诞生和高度发展。根据文献不完整的统计,发现我国一些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结合现代先进科技,已在重大科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方面获得大约40多项的重要成果,包括国家急需的工业自动化核心技术、多项自主创新的无污染的新能源、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技术以及多项基础科学和宇宙论的新理论等。

随着医学和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了机体、自然、社会、心理的统一。这种以整体思维为中心的健康医学模式推动了现代医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分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不仅是医学和管理科学层次问题,还要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上寻找突破点。从哲学整体思维角度思考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要素,可以帮助管理者从大局整体出发发现和解决管理问题,合理选择管理行为,推动社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从整体思维视角充分认识人的整体性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是人即社区居民,其中残疾者、老年人、传染病患者等特殊的弱势人群是管理的重点。从整体思维视角分析,人的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复杂和高度统一的整体,具有多种属性,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心理属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复杂的、开放的、稳态系统,即天地人三才一体,和谐统一。世界卫生组织也修订了新的健康定义,包括躯体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学者也从人的整体、宏观角度出发,把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观念”和“以人体为中心、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对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8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卫生应急资源;优化配置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相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运算、分析及描述的系统。由于GIS具有的交互定位、数据查询和关系数据库连接功能,使得其在疫情迅速定位及事件分析、疫情图描绘、疫情现场实时采集传送、紧急调度及最优路径评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从而大大提升了应急处理效率和处置速度。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GIS技术应用于疾病控制领域,2003年SARS疫情则推动了GIS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近年来,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应用GIS技术已非常普遍,并且日趋成熟。本文笔者以南宁市近年来在公共卫生应急资源优化配置中融入GIS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以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南宁市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GIS的融合应用

1.1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GIS融合应用基础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在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上一直走在自治区前列,近年来又在打造数字化社区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实现了全市内社区住户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将GIS技术与社区住户管理系统接入并融合,一方面利用全市社区住户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了突发性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高效快速地对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另一方面接入GIS后,利用GIS的逻辑查询和描述功能直观展现事件现场状况,并作出分析,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一手资料。

1.2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与应急资源的优化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综合信息管理建设目标也即系统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数据(资料)库建设。南宁市搭建融入GIS技术的数据库包括社会传染性疾病(疫情)数据、潜在的或发生过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和基层社区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资料等,据此设计数据库并实时充实完善数据库内容;②完善系统功能。以满足卫生管理部门要求为目的,验证系统可靠性,发挥系统应用价值以支持管理部门决策;③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搭建起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应用系统和信息网络,实现自上而下信息化网络体系共享,满足宏观层面指挥调度,消除信息不对称性,提高管理效率;④强化应用功能。强化应用功能作为后续支持功能是为辅助决策、高效指挥调度和应急管理提供保障,确保应急处理系统始终保持高效、有序状态。

2GIS在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中的实际应用―以南宁市在公共卫生应急防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为例

2.1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开发与应用

2.1.1系统构成南宁市在打造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中选用较为普遍的Mapinfo作为软件支持平台,中心站借助VB6.0调用MapX进行GIS开发,而MapX treme提供基于Web的地图服务,利用Spatialware调取SQL sever 2003数据库里的多源数据。如右图1。

2.1.2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的功能实现①基本的地图功能,如地图缩放、漫游、标注、量测、快速定位、图层控制等;②数据管理,即数据查询、数据计算和数据维护等。笔者在此对数据查询作为介绍。系统模块中嵌入了传染病管理模块,借助GIS可对疾病进行查询。如传染病数据库界面输入某一传染病名称,再指定一具体地点如青秀区某一街道、起始和结束日期后点击查询即可显示指定地点和时间段传染病患者基本信息。另外,还可利用SQL语言设置,通过GIS实现传染病动态演示,如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的传染病发病情况实现动态演示,这清晰直观地观察出传染病发展动态;③疫情评估分析。前面在GIS定义中提到过GIS具有信息采集、储存、运算、分析及描述功能,该功能与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结合则延伸出了疫情分析、评估和疫情预测预警等功能。

2.2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

2.2.1概念认知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是建基于GIS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之上的应用服务系统,其作用在于借助兼容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与GIS的强大空间分析更能帮助类似卫生部位、疾控中心等单位及时掌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疫情传播态势,从而为突发事件处置、疫情防控提供支持。

2.2.2系统流程介绍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大致包括自初期准备到收尾整个历程,如下图2。

在此流程中,①预防监测是起始,主要是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并跟踪事件发展态势;②预警和快速反应阶段,预警准备环节主要是对前期预防监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对“事件性”信息预警信息,同时做好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具体方案,并对预案准备工作加以落实。快速反应环节就是针对突发事件迅速预案,依据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同时利用GIS动态评估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处置对策。南宁市在应急决策系统中嵌入了预警管理模块,该模块集成了持续预警、区域预警和离散预警,并对每种预警模块进行了参数设置,从而实现了自动预警功能。如以南宁市兴宁区为例,该区利用区域预警模块,将区域内病种、时间和预警人数集成到模块中,一旦某一时段定位区域疫情人数超过设定人数值,系统即会自动进行预警,并在地图上较为详细地显示预警区域及疫情状况;③收尾恢复和总结分析。待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应急指挥中心将开展收尾处理工作,以进一步减少损失,并促进应急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事件结束后要开展总结分析会,分析事件原因、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及决策方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3应用前景展望

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属较为宽泛的范畴,既包括具体到个人的疾病状况,有延伸到所在区域、整个片区的疾病、疫情信息,还包括卫生管理部门掌握的应急事件处置资源,如疾控车、疫苗等。因此,基于GIS的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借助GIS技术对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实现科学高效的配置,以最大限度调动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卫生管理部门决策提供详实、可靠、全面的相关信息,利用GIS配置的电子地图信息可对疫情区实时监控并将动态信息以地图形态清晰显示出来,利用直观分析。未来,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与GPS、移动通讯终端和疫情数据实现整合共享或将成为研究方向,届时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白廷军,水黎明,孙灵英,王俊.GIS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的应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2):75-77.

[2]彭宏志,杨令宾,韩用顺.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测绘科学,2007,32(3):32-35.

[3]Karsentg E,Levental A.Heal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HGIS)-a tool for planning and epidemiology[J].Harefuah,2010,17(03):1032-1035.

第9篇: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

我们以美国公共卫生概念数据模型(PHCDM)为重点,对国外一些主要的卫生信息模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这方面工作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借鉴。

国际主要卫生信息模型基本框架

1.美国HL7的参考信息模型

在HL7的参考信息模型(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RIM)中,主题域包括实体(Entity)、角色(Role)、角色链接(Role link)、参与(Participation)、动作(Act)和动作关(联)系(Act Relation-ship)。其中“动作”(Act)是这个主题域的核心部分,也是RIM的灵魂。目前很多国家卫生信息模型都参照或以RIM为元模型,建立自己的模型,例如美国的PHCDM,加拿大的CHIM等等。

2.加拿大的卫生信息模型

加拿大卫生信息模型(Canadian Health Information Model, CHIM)较侧重于管理和资源,把管理和资源作为重要的主题域单独提取出来。加拿大卫生信息模型的主要实体包括: 人、管理、资源、环境和事件,模型主框架如图2所示:

人: 卫生系统所关注的个人、群体,以及他们的特征。

环境: 某个特定场所一系列特征,包括地形地貌的、微生物的或人造的物理环境特征。

管理: 为了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所确立的具体准则。

资源: 指有价值的事物,例如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设备资源等。

事件: 指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3.澳大利亚的国家卫生信息模型

澳大利亚自1989年出版了“卫生保健基本数据集”后,认识到编制数据字典时,如果仅仅按照卫生保健字典来编制字典的话,容易造成遗漏或杂乱无章的现象,于是就提出了通过研发信息模型来对卫生数据字典提供支持这一现实的迫切需求。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信息模型(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odel, NHIM)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2版,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组织字典”而成为国家卫生信息的基本架构,并且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国家级大型项目中起着结构性的支撑作用。图3是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信息模型第2版的宏观结构图:

参与者状态: 卫生部门中的人或团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可观察到并且能够进行定义和测量的特征。

状态变化事件: 在卫生部门内或相关团体间发生的事情或事件,以及它们的特征。

环境因素: 管理的、物理的或社会的环境,指的是在生活中或卫生部门工作中所处的实际环境。

分类体系: 能够用于分类、编码或评价卫生因素、状态或事件。它包括了值域、编码体系和工作指标。

美国公共卫生概念模型

1.PHCDM的研究目标

美国的公共卫生概念数据模型(PHCDM)是为国家电子疾病监视系统(NEDSS)项目的启动而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它的总体目的是整理、归档公共卫生所需的信息资料,并作为NEDSS起步的一部分,促进数据标准化的发展。其主要作用包括: (1)为组织数据标准和指南提供一个框架; (2)降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强度; (3)通过一致性来增强数据共享; (4)满足在国家标准框架中描述公共卫生数据的需求; (5)促进CDC与政府和地方合作者间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协作。

2.PHCDM中提出的模型层级理论

PHCDM提出的信息模型层级结构,将信息模型划分为主题域模型、类关系模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和物理数据库模型,分别处于上、中、下三个层级。这几种模型的定义与功能如下:

主题域模型(SAM): 主题域模型只包含了主题域和它们的关系,通常作为一个大型域(例如一个主要功能域)的模型。它可以被用于工程范围内的高层次计划和设计。

类关系模型(CRM): 类关系模型只包含主题域、类和关系,通常描述一个有限的领域(例如单个项目领域)。它被用于项目层次的高层面分析与评估。

概念数据模型(CDM): 概念数据模型包含主题域、类、属性、数据类型、关系和一个计划项目领域(如公共卫生、财政、物资管理)的通常模型。它是由相对细节层面的分析组成,而且经常是一个首先交付的项目。

逻辑数据模型(LDM): 包含主题域、规格化类、极小属性、关系和候选/主键。经常作为项目领域中的企业详细执行的内容。它表示了最详细层次数据分析的完成和数据库设计启动。

数据库设计模型(DDM): 包括表空间、表、列、数据类型和主/外键,通常表示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现存或者正在设计的数据库。它表示了数据库构建的开始和数据库设计的开始。

物理数据库模型(PDM): 包含生成表和索引所需的数据定义语言(DDL),还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强迫的约束。它是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现存的或者计划的数据库处理规范,对应于数据库设计和构建的最终步骤。

如果根据这六种模型的目标对象和细节描述水平从上到下排列,又根据它们规范说明的严格精密程度从左向右排列,就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排列方式:

图4 PHCDM所提出模型层级中具体与详细的方向

PHCDM是概念数据模型的一个特殊例子,其优势在于: (1)它可以独立于技术之外被多部门使用; (2)避开了通常在创建物理数据模型中诸如数据结构、主键和外键、字段规范等等经常出现的许多技术细节,确保了对公共卫生重要概念的充分描述和记录; (3)由于PHCDM使用了一个合理的、高层面抽象的方式来记录公共卫生概念,所以扩展了模型的应用范围,并使得对维护的需求降到最小。

3.PHCDM的开发过程

PHCDM的开发始于1999年5月,首先是构造一个高级数据模型用于描述PHCDM所包含的主题域。主题域数据模型是在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电子疾病监测系统、HL7 RIM和其它有关卫生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1999年6月,PHCDM的开发者创建了该模型的第一个“类”图; 1999年7月,CDC流行病学家对类图进行了评价,在意见反馈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订; 同年8月,属性被增加到这个类模型中; 1999年9月到10月初,CDC内部以及国家、地方相关部门的专家共同对类模型进行了研讨和评价,并基于此作出了通过以下方式继续完善和增强该数据模型的决定: (1)开发一个公共卫生程序模型,为数据模型提供语境和分类范围; (2)采用HL7 RIM表示相关卫生行为; (3)通过建立一个原型数据库(基于CDC对疾病管理和监测系统子集的信息需求)的方法,来验证这个数据模型的正确性。

2000年1月,有关模型的基本原理、目标的详细描述和出版物得到公认。PHCDM是满足NEDSS数据标准化目标启动的关键,其各种模型的活动有着多重目标,但主要强调应用其处理CDC及合作伙伴的数据标准化问题。

4.PHCDM的主要内容

(1)主题域

主题域是一个聚合类模型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部分,是在允许范围内用子集的方式把一个模型划分为若干更容易理解的区块。PHCDM中有四个主题域: 卫生相关活动、位置场所、客体和参与者。

卫生相关活动主题域: 包含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和影响健康行为的信息。一个卫生相关活动可以是一个观察、干预、治疗安排/处置或者信息通告。

位置场所主题域: 包含与参与者、卫生相关活动或者客体相关联的地点信息。可以是一个邮政地址、一个通讯地址或者一个物理地址。

客体主题域: 包含与卫生相关活动和参与者有关的物资、设备和产品信息。如食物、药品以及与公共健康相关的物理实体和其他有形内容。

参与者主题域: 包含卫生相关活动的参与对象信息。他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和非人生命有机体,或者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组织。

(2)PHCDM的类与关联

类可以是人、地点、物品、概念或者事件等能够被采集的信息。

PHCDM种共包含有29个类,其中包含四个核心类。这四个核心类对应于四个主题域,其内容是卫生相关活动、位置、客体和参与者,图5是四个核心类的示意图:

PHCDM中的29个类的信息都是互相关联的,PHCDM使用了UML建模语言定义了三种类关联方式:

父/子类关联

在父/子类关联中,更普通、泛化的类被指定为父类,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特化的子类。父/子类关联在数据模型图中用连接父类和子类的连线表示。线的箭头指向父类。图6为PHCDM四个核心类的父/子类关联示意图:

关系关联

关系关联是一个特殊关系类型,用以反映同一个核心类或其子类中某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之间的关系。图7为表示关系关联一个例子的模型图,两边的长方形代表关系类,通过一对关联线连接关系类(活动关系)和与之类相关的核心类(卫生相关活动):

上图中,“活动关系”中每一个实例与且只与一个“卫生相关活动”关联,而每个“卫生相关活动”可能与零个或更多的“活动关系”关联。

参与关联

参与关联是PHCDM中专用于描述核心类之间相互关系的关联,每个核心类与其他核心类之间都有着多对多的关系。参与关联用参与类来描述,PHCDM中有五个参与类: 个体参与、对象参与、参与者位置参与、材料责任和材料位置参与。

(3)属性与数据类型

属性是特殊的数据条目,每个属性都有其名称、描述和赋予的数据类型: 名称表明了属性含义; 描述包括了属性的定义、示例以及相关的讨论; 数据类型是属性值允许格式的说明,它同时扩展了属性的定义。

属性和赋予它的数据类型在数据模型图中描述类的长方形框的下部分列出(图8):

要说明的是,一个父类属性必定被其子类所继承。在上述例子中,参与者父类中的“参与者标识”属性也同时是参与者个体子类(以及所有参与者其他子类)的属性。

属性名称依照以下格式:

[Class Name][{qualifier name}]Attribute-Type Name

由括号中的Class Name表示属性的简称; 大括号、中括号中的Qualifier Name表示可以有0个、1个或者多个限定名; 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属性-类型名称(Attribute-Type Name)”,它提供了属性传送的数据类型标识。用于PHCDM中的属性-类型名称有: 数量、代码、日期、种类、标识符、名称、数据、量、文本、时间范围和值域。

在数据模型图中,数据类型采用属性名称后面用冒号隔开的数据类型标识符描述,PHCDM中的数据类型是以下三种形式之一: (1)属性名: 数据类型名; (2)属性名: SET〈数据类型名〉; (3)属性名: IVL〈数据类型名〉。PHCDM收录的数据类型来自于HL7定义的数据类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