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卫生服务政策

第1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当今社会,省级公共图书馆不仅担负着保管文献、传承知识的使命,还应具备为政府机关提供决策参考的深层信息加工的能力。该文以南京图书馆信息刊物《信息传真》为例,探析了新形势下省级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法。

[关键词]省级公共图书馆;政府决策;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56-02

1 引 言

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向广大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省级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多年来,我国各地省级公共图书馆经过大量采集、整理和加工,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加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在图书馆被广泛应用,从而使其成为知识存储和信息传递的枢纽。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开发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是省级公共图书馆今后发展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1]

南京图书馆(以下简称“南图”)是江苏省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中心,在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同时,面向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信息服务,已成为南图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南图2001年设立的信息编辑组(2011年更名为立法决策组),依托南图丰富的馆藏资源及专业的信息参考咨询队伍,以定向性和个性化服务为特征,开展面向本省党政军领导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各类专题信息服务。经过10余年的积累,信息服务工作已成为提升南图社会影响力和确立省级图书馆信息中心地位的重要载体。

2 南图信息服务简介

2.1 刊物——《信息传真》实例

2.1.1 刊物简介。

《信息传真》是南图立法决策组2001年创办的对外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该刊是追踪时事信息,对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热点信息予以加工形成的二次文献,面向江苏省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各级政府机构职能部门、各厅局领导、省辖市图书馆、宣传文化部门以及部分高校图书馆发行,并通过网络提供电子版。2009年该刊取得内部刊号,由周刊改为半月刊,每期免费发行380份。

该刊每期针对一个主题深入探讨,内容具有参考性、针对性和决策性。馆领导高度重视,每期亲自确定选题、审稿、定稿并撰写特约评论,使该刊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截至2011年底,共编辑周刊413期。该刊注重用户反馈,通过信息调查表、电话、读者活动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领导的肯定与好评,2005年该刊获得“江苏省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已逐步被打造成为南图对外信息服务的品牌。

作为信息服务刊物的编辑,要关心时政,了解社会热点,并关注以下要点:

(1)与有关领导、决策部门保持日常联系,及时了解领导工作重点及决策动向,提高选题的针对性。目前刊物主要策划内容有重要文件解读、重要会议报道、重点改革项目、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评述等;

(2)注重信息的广泛浏览及平时信息资源的积累,分析形势,把握时机,提高选题的科学性;

(3)注重搜集主题信息的多种观点、正反经验,力求信息内容的全面、客观,提高信息的参考性,栏目策划力图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新闻的深度报道。栏目设置有:本刊特约评论、高层指示、部委动态、深度解析、专家视点、重要评论、环球视窗、有益探索、专题时评、背景资料等;

(4)将信息的采集重点从印刷型的馆藏文献逐步转移到电子文献及网络文献上,提高时效性。为配合时效性的要求,该刊除定点寄送外,在南图网站上建立了《信息传真》数据库,便于查阅;

(5)分类整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提高信息的可读性。

2.2 信息拓展服务

2.2.1 “两会”信息服务。

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南图为发挥全省文献资源保障中心作用,不断创新思路,延伸服务,致力为省级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参考咨询服务。借鉴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全国“两会”提供二次文献信息服务的经验,2010年起,南图立法决策组每年走进省“两会”代表委员驻地,现场免费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2012年,在原有服务基础上,为代表委员免费开通了“江苏立法决策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是提供综合性立法决策参考信息的数字化平台,不仅囊括南图外购和自建的数字资源,还设置了近年全省“两会”热点、2012年各省两会动态等实时更新栏目,并可与馆内参考咨询馆员进行网络互动,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快捷、全面的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

2.2.2 信息直报服务。

南图立法决策组是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各人大等部门的信息直报点,充分依托馆藏资源提供预警信息、舆情民意、各省政府工作经验等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有很强的实用性,多次被省领导签署实施,被省委有关刊物转发,或被省政府参考,受到肯定。

2.2.3 其他信息服务。

南图立法决策组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为一些企事业单位提供针对性的有偿专题信息服务,曾为江苏省公安厅、北京易捷广告公司等提供专题简报服务,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提供专题文献开发服务,保障其网站建设。

3 提高信息服务的几点思考

3.1 更新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第2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优化

一、树立科学的公共卫生服务理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理念

要想形成一套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具有高度适应力和回应力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不断出现,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公众的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开展效果的标准,注重弱势群体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避免短视行为,探索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避免运动式的执行方式。公共卫生事业作为一整套综合发展的系统,要注重统筹兼顾,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树立创新服务理念

在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应树立创新服务理念,探索公共卫生服务的多样化提供方式。首先,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主体方面,不应局限于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应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各个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格局。其次,在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地域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实施模式和方法。比如在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创新做法,比如在浙江省一些地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由公共卫生机构联合学校,由学生督促家长完善信息,完成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任务。

(三)树立和谐发展理念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效果离不开区域大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又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理念,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粗放的、带来污染的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和谐的、长远的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才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合理界定公共卫生服务开展过程中的政府-社会-市场关系

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有为社会大众提供基本保障的性质,所以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公平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属于纯公共物品的范畴。而对于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来说,因民众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可以由市场介入提供,属于私人产品的范畴。然而,通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发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也存在市场介入的可能性。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卫生监督协管这几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对于这些纯公共产品来说,没有市场主体盈利的空间,所以不存在市场介入的可能性。而对于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这几项公共卫生服障钅坷此担在保证最低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存在顾客多样化消费的可能性。对于这种既具有公共产品的相关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特征的公共卫生服务来说,政府在提供最基本的保底服务基础上,可以留出市场介入的空间。此外,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提供和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方面都可以探索社会介入的模式和渠道。

三、依托区域社会需要制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划

社会需要是一个区域内民众对于某些事物共同的、集中性的需要,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根据。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政策才能体现出政策本身的价值,社会需求的满足对于社会和谐和稳定至关重要。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现出了对公众的供给,是运用多种方式利用公共资源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时公共卫生服务事业领域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划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首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划时应树立科学的规划理念,以社会需要为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避免以政绩考核为出发点的项目规划,切实与社会公众需求相契合。其次,完善公众需求的表达机制。由于学历、经历、身体状况、年龄、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存在差别,利益表达的程度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若要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划符合群众的需要,那么,就需要建立并完善公众的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使需求表达机制通畅。再次,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一种自觉站在公众立场的习惯,把公众的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服务取向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方式能够较好地避免出现偏离公众需要的情形。

第3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边远山区;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52-02

1 基本情况

1.1 边远地区情况:调查的4个自然村分布在2个乡镇,均属我县边远地区,自然村离所在乡镇政府最近8公里,最远20公里,离县城最近32公里,最远51公里;共有户籍人口1613人,常住人口556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4.47%。

1.2调查方式:通过面对面与群众访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1.3调查对象:边远村屯群众共29人,其中男14人,女15人;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其中30岁以下3人,38-43岁9人,50-60岁7人,60岁以上10人,平均年龄52岁;文化水平分别为高中3人、初中12 人、小学 12 人、文盲2人。

1.4调查内容: 主要是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知晓率情况进行调查,每张问卷调查了10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政策的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了解情况和参与情况。

1.5调查人员组成:均为县疾控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流调人员,具有较丰富的流行病学调查经验。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边远山区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为37.93%(110/290)。见下表:问卷

内容按时

接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是否收到宣传单是否建档免费

2.2 结果分析

2.2.1群众对预防接种等传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较高,知晓率为82.67%;对新增的项目如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的知晓率较低,均低于30%,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知晓率最低仅为6.9%。

2.2.2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人数与收到宣传单的人数一致,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的了解主要渠道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形式获得。

2.2.3 居民建档率为55.17%,略低于我县建档的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县建档率为58.96%)

2.2.4边远山区群众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的机会极少,仅为3.45%。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边远山区群众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总体偏低,特别是对新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项目知晓率极低。

3.2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留守在家的农民以老人为主,很少有青壮年。

3.3边远山区农民对外界了解信息的渠道单一,主要靠宣传人员上门发放宣传单或到卫生院诊疗时获得信息,从网络、广播等形式获得的信息较少。

3.4群众对疾病重医治轻预防的思想还未得到根本改正,对高血压、糠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未予以重视。

3.5群众对某些疾病特别是精神病普遍存在隐讳忌医思想。

4 建议

4.1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我国一段时期内重大的惠民工程,是充分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4.2加强宣传。以政府为主导,宣传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平台宣传国家的惠民政策;依靠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从各个层面针对不同人群从不同切入点进行广泛宣传;对一些常规宣传形式覆盖不到的边远山区,可入户进行面对面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对精神疾病等群众敏感病种,可实行个性化的宣传,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病,要引导群众从重治轻防向防胜于治转变。

第4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1期刊文献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日期为2010年1月20日)。以期刊名“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Practice”为对象进行检索,时间为2005—2009年。该杂志共收录36期杂志,篇目总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447篇。期刊中的文献类型有9种,其中以“Article(学术)”类型最多,共355篇,占全部文献的56.08%,其次是“Editorial(编辑)”类型和“Miscellaneous(杂项)”类型,分别占25.75%和12.16%。可见《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是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的专业杂志。由不同类型的文献所占比例不难看出其重要程度或含金量的差异,“Article”类型最具价值,其次是“Editorial”类型和“Miscellaneous”类型。

    2目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项,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研究利用关键词的词频与共现关系分析近期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中篇目共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共447篇。考虑到文献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文献的题目当中,结合文献标题和关键词统计,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1个。

    选取keyword项出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同一关键词在keyword项出现次数与其在keyword及title项出现次数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社区、环境、人才培养等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题;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伦理学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从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才培养、社区、预防和政策是重点。在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预防疾病、地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方面,特别是对卫生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领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和案例分析。

    2.1公共卫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阵地,“public health(公共卫生)”和“public health practice(公共卫生实践)”无疑会成为其刊载文献所共有的主题。公共卫生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05—2009年中该期刊108篇文献中,由表2统计的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看来,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伦理学和公共卫生追踪系统是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义、范围、数量、结构和能力应该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相匹配[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缺陷,目前国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者,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将这种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循证公共卫生课程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作用;公共卫生训练中心(Public Health Training Center,PHTC)对于公共卫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地区表示建设不足,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大启示。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体现在由政治环境产生的伦理问题,如公共卫生议程的设置,政治压力,政治冲突的处理以及公共卫生实践的范围,说明政治和公共卫生伦理本质相交,但是政治压力和优先事项往往会对医生的伦理提出挑战。当前,在美国,环境公共卫生跟踪(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Tracking,EPHT)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环境对公共卫生危害的信息会通过国家数据库得到共享,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EPHT计划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外有关卫生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卫生部门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与建议。目前卫生信息(知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论是卫生部门通过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进而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的效果,还是提升卫生网站的公信度来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2.2社区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community(社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社区卫生,其次是社区健康评估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4]。在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卫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以社区为单位的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3环境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environment(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公共卫生,其次是环境卫生和环境公共卫生跟踪。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研究,会结合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进行评价。

    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评价中,有三个评估阶段:(1)科学性和相关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业的可行性。然后确定重要的标准和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效的方案,成为环境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确保公众健康。

    对于国家环境公共卫生跟踪网络计划的研究中得出,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之间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式合作,目前国家和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已使得环境公共卫生和监测公众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来,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各国的跟踪网络,增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3小结

    通过对2005—2009年《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重点在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社区卫生管理的完善以及环境公共卫生检测系统的巩固和扩大,这样不难归纳出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前进方向: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以及服务人性化。

第5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覆盖农村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目标,以保住村级(居)卫生服务网底为着眼点,力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全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如下9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孕产妇、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具体事项见附件)。

三、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措施

(一)确定服务机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市医改办牵头,卫生部门具体负责,由镇(街)卫生院(中心)和定点村卫生室承担。具体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村卫生室应为省、市规范化村卫生室。有村卫生室但达不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行政村要抓紧改造卫生室以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然后安排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没有村卫生室的由各镇(街)指定相邻村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承担。一个或多个行政村只能指定一所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服务机构名单由各镇(街)推荐,报市卫生局确定,经市医改办备案后由市卫生局责成镇(街)卫生院(中心)与村卫生室签订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每年签订一次。

(二)明确服务范围。建立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原则上按照实际居住地确定服务人口。各镇(街)要明确界定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村卫生室的服务人口数,既要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辖区内不留空白,覆盖到全体农村居民,又要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不得重复提供服务。

(三)落实工作责任。各镇(街)卫生院(中心)应较多地承担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一些劳务密集型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安排给村卫生室承担。各镇(街)卫生院(中心)应加强对村卫生室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

四、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管理使用

(一)资金来源及拨付。按照上级规定,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省、市补助和地方配套。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25元: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11.25元/人,市级财政补助2元/人,我市财政补助11.75元/人。对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经费,按照政府购买服务从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中按20%的比例统筹安排,其中1元用于村级卫生室对突发应急事件工作的补助。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按“次年考核、当年预拨,专款专用、多退少补”的结算原则拨付使用,实行“分级管理、市级为主”的资金管理模式,根据服务人口(服务人口以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数为基数)、项目、内容以及执行标准,预算服务经费,经市医改办批准后,由市卫生局先期向镇(街)卫生院(中心)拨付60%的预算资金,其余资金待年终考核后结算。各村卫生室要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书面上报镇(街)卫生院(中心)备案。

(二)绩效考核程序。

1、镇(街)卫生院(中心)负责对村卫生室服务情况进行考核,市医改办牵头会同卫生、财政部门对镇(街)卫生院(中心)考核结果进行抽查,根据考核结果兑现服务报酬。

2、对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对未能完成规定任务的村卫生室,应根据考核结果相应扣减服务报酬,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格,并由市医改办按程序重新指定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卫生、财政、审计及各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政府购买村居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医改办,具体负责制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政府购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第6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体制改革 农村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3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进行,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提高农村公共医疗服务水平[1],本文就总结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和农村公共卫生的现状,分析体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更好的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的水平。

1 农村公共卫生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的卫生保健仍然很重要,农村公共卫生保健需要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针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广大农民劳动者受益,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平均寿命期望值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身体好,就能较好的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从而达到保护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农村稳定[2]。可见,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现状

目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更好的适应国家政策有关提高农村医疗水平的需求,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由于各县市的具体情况差异,各个县市的的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存在差异。但是基本上符合医疗管理、监督及服务职能的改变,发展社区服务;网络化管理的应用和以医养医,减轻患者看病负担等三个方面[3]。县卫生局与乡镇医院共同管理、监督当地的卫生服务体系,同时改变医疗理念,以服务性医疗的方式开展农村医疗工作,此外目前乡镇卫生院基本能拥有自己的法人权利和成为单位的主人,避免了以前什么事情都得从县卫生局批准等,县卫生局将权利下放到乡镇卫生院,同时也提供便利和政策指示,指导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这既起到监督的作用,又给乡镇卫生院自由发展的空间,利于农村公共卫生的建设。

3 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影响

3.1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农民,同时我国提出的卫生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公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是公共品,政府的责任是构建保障公民健康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现代公共卫生服务和治理机制是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走政府主导和社会治理结合的道路。这样的政策改变以往的全面牵制的方式,给乡镇卫生院以加大发展空间,利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建设[4]。但是也存在着些影响。

3.2 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到位,阻碍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功能发挥。

由于改革的进行,部分单位的变迁和重组,导致管理体制的整合需要时间,短时间内得不到优化的配置,这阻碍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立和功能发挥。

3.3 农民和院法定代表人认识的偏差导致对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够。

农民来医院主要是看病,而对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承包或私有化等现象一般很少考虑,在体制改革后他们担心的主要是费用的变更情况,此外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后,经营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院的法定代表人以经营理念为中心,而忽略了农村公共卫生建设。

3.4 体制改革后,各部门制约机制和重视程度不够。

体制改革后,由于权力分数到各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在进行管理时可能存在双重管理模式的缺陷,同时由于预防为主的思想,加之农村可以说是防保的边缘地段,因此有些负责任则认为从事乡村防保工作的人可以使非专业人员,从而导致从业人员技术不过硬,影响农村公共卫生的建设,虽然这些缺陷都能经过以后的实践来改进,但是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政策的宣传者和倡导者。

3.5 国家投入的农村公共卫生补助存在被挪用现象。

体制改革需要经费,国家给经费以促进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然而在对于在改革过程中所得到的经费有可能被医院挪用,来作为养老金或补偿费等。

3.6 医疗费用给农村公共卫生的发展带来的难题。

目前乡镇卫生院经过改革后,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引进先进设备也增加,医疗费用也跟着提高,这加重的农民看病的负担,同时也淡化了预防保健为主的服务,阻碍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4 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卫生影响的对策

4.1 加强管理监督,尽快明确功能定位。

深入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仍然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需按照《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和管理的意见》,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及财产管理划到县级行政部门,而预防保健等方面等由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局管理,统一管理以克服双重管理模式。

4.2 宣传体制改革,加强思想指导,促进农民的保健意识。

体制改革的进行需要在农民的眼皮底下进行,需要加大宣传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的原因、目的和改革后的费用情况,同时禁止对乡镇卫生院采用承包或私有化的方式,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的资金补助,尽量用补助更多的部分购买医疗设备,利于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为主的建设。

4.3 加强防保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参与防保的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并非人人都能胜任。防保人员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有医学背景,包括对流行病学、统计学、心理学、人口学等都要有了解。唯有这样才能较好的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的服务质量。

5 小结

农村公共卫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改革能较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公共卫生的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给农村公共卫生带来不利的影响,改革是把双刃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铭琪.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88-90

[2] 赵杰.邓名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卫生体制改革[J],医药论坛杂志,2008.02;29(4):109-112

第7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好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增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拓宽补偿渠道,改变“以药养医”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来解决。

1、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经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发展建设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

2、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各级政府按照不低于人均25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省级和中央政府按照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求,对高邮、宝应等经济薄弱地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重点补助。市政府对开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50%的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

3、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含新农合)支付政策。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合并项目内容按国家规定执行。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在原来分项收费标准总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收费标准市区按照每诊疗人次10元标准执行,具体医保报销范围、支付比例、操作流程、结算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同物价、卫生、财政等部门另行制定。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服务能力利用率、医务人员劳务成本,医保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

4、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加快推进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推行门诊基金总额预付制,根据参保(合)人数、医疗服务量、次均门诊费用等因素合理确定年度预付总额,采取基金包干使用。同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

5、加大对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奖励性补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对基层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的效果、目标任务完成、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下降比例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市级财政奖励性补助资金。

6、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落实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同级政府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给予补助,以保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转。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三、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1、完善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其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对服务能力已经超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服务人口较多、服务能力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可将其超出功能定位的资源整合到县级医院;也可以对其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偿,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步推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

2、建立有竞争有激励的人事分配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要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规范设置岗位,组织岗位聘用,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建立绩效考核、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要按照省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妥善安置未聘人员,确保社会稳定。同时,要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同步落实到位。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安排,对绩效考核好的可给予适当奖励。要督促、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

3、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依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省增补用药目录品种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积极探索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积极地开展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服务成本。

4、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长。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紧密结合。各地制定人员分流、竞聘上岗等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见。要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机会,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按照国家、省有关优惠政策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政策宣传,使广大医务人员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四、加大对乡村医生管理和补助的力度

对村卫生室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

1、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分配使用重点向村卫生室倾斜,鼓励乡村医生按时保质完成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促进乡村医生服务转型。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要在核定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口数量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不低于30%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村卫生室承担,并落实相应经费。

2、从医疗服务中得到补助。各地在推进医保门诊统筹工作中,要将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并具备网络结报条件的村卫生室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并适当提高村级报销比例。

3、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年实现全市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落实全覆盖。

4、多方支持乡村卫生院发展。各地要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一定扶持,并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

5、实行乡村机构一体化管理。各地要将实行乡村机构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并落实补偿政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对乡村医生收入实行绩效考核的机制。

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并将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五、落实责任强化管理切实提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作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抓紧落实,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建支出计划足额安排,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尽快建立起稳定、长效、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2、落实补偿责任。根据医改投入政策,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补助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和医保政策。要统筹考虑当地财政和各项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医保支付比例。

3、加强资金管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各地卫生、财政部门每年按服务人口数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当年全额预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次年考核后进行结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财政部门要按照年初预算于每月20日前按计划全额预拨本月补助并结算上月补助;对实施基本药物的奖励补助资金可采取实行先预拨后结算办法,在全面考核后拨付到位。

第8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公民,无论其自身条件如何,均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益性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医改的进一步实施,我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但是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及不足。

1存在的不足

1.1社会宣传不够深入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的卫生发展观念与方式仍停留在“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上,与以往一样,仍将大多数经费投入于医疗服务上,未能将保障公民健康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特别是在未发生疫情时,公共卫生服务往往被忽视。二是部分群众卫生保健常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仍然较差,他们不良卫生习惯还较为普遍,往往只重视疫情期间的防控,忽视了经常性的卫生习惯养成。甚至对上门帮助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还存在不信任现象,存在抵触情绪。三是部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敷衍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弄虚作假,使当地居民无法充分享受到应该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2有效沟通机制欠缺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疾控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作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网底防控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单位,分别隶属于社区、基层卫生等相关业务处(科)室,与疾控中心不隶属同一系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有时候存在号令慢、政令不通等现象。

1.3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目前,我省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足,现有工作只能由非专业人员代管,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更是存在年龄普遍老化的现象。部分县级疾控机构缺乏专业人才,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更是奇缺,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水平的开展。自2014年起,我省面向省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及社会,每年公开招聘统招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应(往)届医学院校毕业生1000人,连续3年累计招聘3000人。这项活动的开展,为全面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改善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农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2进一步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建议

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百姓民生的重大民生问题,为稳步推进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服务工作,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2.1加强宣传,转变思想观念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医改的相关政策文件及卫生法律法规,积极开发领导层,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方面的政策支持及经费投入。同时要结合卫生主题宣传日等,采取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增强其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意识,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医。要树立大卫生观念,要树立大医治未病的理念,做好疾病一级预防的相应控制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搞好入户宣传,同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着力强化全体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大力开展健康科普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

2.2探讨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

落实我省卫生计生委要求,落实完善疾控机构等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业务考核等工作职能,细化考核内容,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人员管理和资金分配挂钩。与相应部门、委处室等沟通,明确、细化工作中的具体措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新模式。同时,疾控机构等作为防治工作的主力军,面临着工作任务量大、工作难度大、心理压力大、职业风险大、收入水平低、人员流失严重等情况,要与人事、财政、编委等部门积极沟通,落实人员编制,配齐防治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治水平。同时提高人员待遇,使真正得到政策保障,充分调动传染病防治人员工作积极性。

2.3提高人员素质能力

第9篇: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范文

一、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要按照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同时坚持以投入换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好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各地要按照核定的编制人员数和服务工作量,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核定工资总额。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服务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并逐步调整到位。按上述原则补偿后出现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

(一)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予以安排;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县(市、区)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市和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规定的负担比例足额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卫生、财政部门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绩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一般诊疗费的收费标准为9元,医保支付比例按照省有关部门规定执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及医保支付政策可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已开展基本医保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行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服务仍按现有项目和标准收费。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原收费项目,不得再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价格等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复收费、分解处方多收费。

(三)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落实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实行先预拨后结算,并建立起稳定的补助渠道和长效补助机制。省财政对乡镇卫生院适当补助,并列入基数。同时,从年起,省财政在核定对财政困难县(市、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时,将按照核定的编制,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按定员定额的标准计算基本支出,对自有财力不足以弥补基本支出而形成的缺口予以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要按规定留用或上缴。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三、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其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对服务能力已经超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服务人口较多、服务能力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可将其转为公立医院,或将其超出功能定位的资源整合到县级医院;也可以对其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偿。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尽快完成人员编制标准的核定工作。市机构编制部门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编制,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安置未聘人员,相关费用由市、县(市、区)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研究解决。同时,要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同步落实到位。

(三)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依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推进医保付费方式革,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积极地开展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服务成本。

(四)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县(市、区)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差的扣减资金安排,对绩效考核好的给予适当奖励。要督促、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

(五)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紧密结合。各地制定人员分流、竞聘上岗等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见。要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机会,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政策宣传,使广大医务人员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四、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对村卫生室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工作“重心下移”的原则,在核定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口数量的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由村卫生室承担,并落实相应经费。年按照农村常驻人口年人均不低于5元的标准,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各地在推进医保门诊统筹工作中,可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的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要积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保险范围。鼓励各地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一定扶持,并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并落实补偿政策。

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并将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五、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作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抓紧落实,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建支出计划足额安排,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尽快建立起稳定、长效、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