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第1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卫生强市为目标,以“四个化”(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现代化)和“五个转变”(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转变和投入机制转变)为基础,通过政府购买和补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确保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公益性质,使城镇居民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安全保障。

二、工作内容

现阶段城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共12个项目,其服务内容、目标见附件1。

三、组织实施

城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设置社区(居委会)的*镇负责组织实施,主要依托所在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站开展工作。其它未设置社区(居委会)乡镇城镇居民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由所在乡镇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年度乡镇(街道)公共卫生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江政办发〔20*〕48号)文件组织实施。

各乡镇(街道)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各社区(居委会)成立公共卫生工作组织,设立社区(居委会)公共卫生联络员,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每1000-2000服务人口1名的标准,设立社区责任医生,为城镇居民提供社区公共卫生项目服务。

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各市属公立医院应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深入社区,承担城镇居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四、经费保障

按照《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卫生厅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浙财社字〔20*〕83号)规定,由省市两级财政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设立城镇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用于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贴,实行专款专用,不得移作他用。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城镇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城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省委省政府在已经实施的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基础上,为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卫生工作,强化城镇居民公共卫生保障,实现城乡公共卫生协调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各相关乡镇(街道)和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开展好城镇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作为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创建“卫生强市、卫生强镇(乡、街道)”一个重要抓手,切实履行好职责,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推进。

第2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市场化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17-05

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特征及其供给现状

公共产品是指“在对该产品的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人的消费的增加并不会是他人的消费同量减少”。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村居民或家庭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的,是农村地区居民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产品或服务,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纯公共产品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每个人对于纯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如江河治理、国防事业、环境保护等。准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不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且大部分准公共产品具有“拥挤性”的特点。“拥挤性”是指当消费者的数目超过一定界限后,边际成本为正,而不是像纯公共产品,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产品达到“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原有消费者的效用同量减少,如义务教育、道路电网建设、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等都具有拥挤性的特点。由于纯公共产品规模大、成本高的特点,政府能够利用其规模经济和行政权力来实现,市场化供给难度较大。准公共产品相对规模较小,其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及拥挤性决定了市场化供给是可行的。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保健服务、妇幼保健和家庭计划、健康教育、医疗保障等服务内容,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建国以来,公共卫生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二元化”发展道路,严重制约农村公共卫生。一方面,卫生领域重医疗轻预防的方针,使公共卫生工作受到极大削弱。另一方面,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策略更将农村公共卫生推至边缘。当前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生网底破损,农村公共卫生呈现“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技术设备落后、人力资源匮乏、财政短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政府特征明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基本上由上级政府机关决定,难以反映农民的自身利益需求。尽管政府一直致力于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及职能调整,但存在公共卫生投入中“缺位”、基层政府公共卫生职责认知不清、补偿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同时,在传统的公共产品理论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直由公共财政支撑。在一定时期保证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但在分税制改革后,本级财政只负责对本级卫生机构的投入,县乡地方财政存在困境难以保证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可见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共存,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提供不可避免存在低效率问题,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产品供给危机的主要原因。

我国对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尚未形成规范模式及完整体系,且卫生与健康相系,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其他准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经验也须有针对性的借鉴。目前,在农村地区有部分私立机构参与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但是各地私立卫生机构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的效果质量必然有所差别。以私立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较好的温州为例,其私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41.18%),辐射人口数52.8万人次,占社区人口数的52.23%,调查显示私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立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总量上并无明显差异,但私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盈利性项目和成本较低但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上略占优势,而盈利较低和不盈利项目则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机构略占优势,不同体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完成卫生服务功能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者不可互为替代,可见,市场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目前私立机构参与完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共同的障碍在于“政策歧视”和投入不足问题,我国仅有个别地区对私立机构略有补偿外,大部分地区政府都没有对私立机构完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进行补偿。

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只有全国20%的医疗资源,在加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财力不足以及“政策歧视”等因素对市场力量投资积极性的影响造成了目前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低效率,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增加了其健康风险,亟须重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市场化供给途径是建立竞争机制、提高供给效率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市场化供给必要性分析

第3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中心自2010年成立后正式实施项目以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在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部署和相关专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我中心2013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现辖24个村居,2012年末总人口97561人,全辖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04家,服务中心1家,村居定点卫生室24家。两级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辖区。

二、组织管理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年初召开了全街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会暨项目培训班,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和项目技术指导考评小组。各项目实施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落实了责任医师制度,加强了项目领导和组织管理。印发了《鼓楼街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考核办法》、《鼓楼街道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鼓楼街道辖区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等相关文件,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纳入各村居卫生室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明确我社区卫生卫生中心、村卫生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执行机构,对全辖区居民免费提供十大项服务工作,确定中心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机构,负责对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监督考核。初步建成了街道、村二级项目管理机构,基本形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网络。为我辖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二)搞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为全面了解掌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及上级相关的要求,我中心对所有参与到该项工作中的管理者、业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共计培训92人,各项目试行机构采取全方位、多层次、滚动式的轮训,让村居卫生人员掌握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目标、任务,工作规范和要求,为我中心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项目服务保质保量得到全面落实。

(三)加强项目管理,严格绩效考核。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组,认真做好对项目工作的综合业务指导,开展了对卫生室不低于每月1次的技术服务指导;二是建立了街道、村两级督查制度和评估制度。中心对村卫生室进行多次检查指导。中心每月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实行项目责任制、督查制、追究制,加强了项目落实情况的督查监控。三是建立了资金预拨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资金管理制度。

 三、资金管理情况

根据国家、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我中心制定印发了《鼓楼街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实行了严格地考核和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建立了和项目工作相匹配的资金考核分配制度,保证基础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所需的各项资金。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标准为人均年补助30元各级财政补助经费预算总额74.76万元,目前全乡根据2013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已拨付项目资金84.05万元,拨付比例112.4%。

四、项目工作执行情况

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按《实施方案》要求,采取整村居推进或以重点人群为主建档等形式,逐步为辖区居民建立了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街道共建居民健康档案30974份,建档率97.4%;建立电子档案29842份,电子档案建档率93.8%。

2、健康教育 各项目执行单位根据《方案》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了宣传咨询活动,在中心门诊候诊处、接种候种室等场所摆放有供病人取阅的宣传资料,利用电视、VCD在医院内公共场所不间断播放了健康教育宣传片。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辖区共发放宣传资料46000份,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108次、参加人数5000人次。

3、预防接种 为辖区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积极组织开展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完成糖丸强化免疫1256剂次,麻疹疫苗查漏补种305针次。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建卡率均达到了95%以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覆盖率以村为单位达到了100%;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面落实第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措施,不断加强接种单位的软、硬件建设,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制度,切实加强管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各种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稳定保持在90%以上;积极协助疾控机构认真做好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处理,规范开展应急接种工作,有效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不断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接种门诊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2012年度完成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5302针次,无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审核率均达100%,无甲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漏报情况发生,所有传染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置。各相关村卫生室配合乡公卫办较好地完成了对传染病病人的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能及时将发现的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到县结防所,并对辖区的肺结核病人进行追踪督导管理。

5、孕产妇保健管理  我院孕产妇保健管理日趋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院能做到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免费发放服务劵,进行第1次产前检查,早孕建册率明显提高;能严格按孕产妇健康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管理。2012年度完成254人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

6、0-6岁儿童保健管理  项目质量和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我院儿检室设置较规范,能结合计划免疫对儿童进行体检。2012年度完成2012人次儿童保健管理工作。

7、慢性病管理 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筛查,及时为发现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开展随访服务工作。全乡截止2012年12月30日,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654人,规范管理1606人,管理率97%;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626人,规范管理474人,管理率79.88%,规范管理率75%。

8、老年人健康管理  各单位均对在建档过程中发现的部分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登记、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进行了健康指导。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辖区累计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2894人。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在继续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排查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随访服务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及时上传到“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全乡累计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6人,现已控制23人。

10、卫生监督协管 按照服务规范要求,落实了专、兼职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及时做好了相关业务咨询、巡查、信息收集和报告等工作。

五、绩效考核与结果应用

建立了果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考核责任组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将作为工作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六、服务模式

设立项目责任组。根据项目分工成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病科、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7个项目责任小组,确定了每个项目组的责任人、片长、片医、及乡医。

    明确责任

    实行分片负责制。将全乡32个行政村,划分为5个片区,每片区均设置片长1名,片医2名、建档员4-5名。

    签订责任书。卫生院与各个乡医签订了《果庄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每个项目要求做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实行责任追究。

    搞好服务

    各责任组在认真开展项目的同时,为便于服务,把片长、片医、乡医的姓名、联系电话进行了公开,并发放到每家每户,让群众能够及时与片医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强化考核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了果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考核责任组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将作为工作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小组定期对各责任组及各片区的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走村入户、电话随访等形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项目质量。

七、社会满意度调查

社会满意度调查  经满意度调查,社会群众对全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满意率已达到90%以上,其中满意度较高的项目是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病健康管理,满意度较低的项目是儿童健康管理。测评结果表明我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群众的普遍赞同,为我乡下一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推进奠定了群众基础。

八、项目实施效果

(一)合理分配项目资金,开展项目绩效考核,制定了《果庄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果庄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分配计划》、《果庄卫生院对各卫生室莒县考核方案》等文件,每月对公共卫生果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其考核周期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全乡均等化项目年度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但项目执行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不均衡,表现在卫生室和同一单位的不同项目之间,在项目工作进度上,有些村卫生室部分项目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项目工作质量上,各村卫生室之间差距甚大,群众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

(二)项目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多数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总体质量在稳步提高,但仍有欠缺和不足,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和更新率不高,电子档与纸质档同步还有一定的距离;高血压、糖尿病发现率偏低,随访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内容填写较为随意,随访内容不能够准确反映管理人群的真实情况,随访次数明显偏少。随访表格中有空缺项,逻辑性错误时有出现;部分卫生室存在登记不完整;个别卫生室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活动中缺少宣传主题。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人员对公共卫生项目内容理解不透,未能按服务规范进行规范操作,对村级培训不够全面、细致,致使村医对公共卫生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规范要求掌握不准。

九、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是强化组织管理,夯实工作基础 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切实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程,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扎实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电子档案建档、重点人群筛查与随访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能力建设,稳定专业队伍,合理人员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团队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认真做好所有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特别要加强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综合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村医国家医改政策的宣传,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村医转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观点,提高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参与 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从不同层面多形式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宣传活动,对辖区居民重点进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免费政策的宣传,以争取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对医务人员重点进行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知识的宣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实施。通过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各级各部门领导、社会各界、广大群众重视和支持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奠定社会基础。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管理,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严格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各村居卫生室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基本公共卫生各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科室及村居卫生室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内容和整改时间,加强跟踪督办,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中心要重视并经常性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社会满意度调查活动,广泛收集社会意见,认真疏理整改落实,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树立良好卫生形象,提高社会群众满意度。

五是规范经费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所有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用于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村居卫生室完成公共卫生数量、质量、满意度发放村居级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不得截留;一方面要投入公共卫生服务耗材、公共卫生服务印刷资料和培训等,为规范项目开展创造必要条件,让群众享受到优质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第4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68-01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定义与内容

我国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指的是:国家按照居民的健康问题以及危险的因素,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干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结合国家的财政等方面进行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服务时,主要是经过城乡基层当中的各医疗卫生组织或者机构提供服务项目的。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有传染病的防治、疾病的预防与接种或者是疫病的监测报告、儿童、妇女以及老人的保健问题、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对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进行的预防等内容[1]。

2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

2.1基层医疗部门或者机构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基层医疗机构、部门没有正确的深刻认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体系,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与基层的卫生机构或部门积极性不高。此外,实际的工作当中,从事卫生服务项目的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教条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风气时常存在,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

2.2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面临的困难:基层公共卫生在传染病、突发事件方面面临的困难为:如何较好地实现对传染病的有效监测;如何进一步规范病人与疫点的关系;如何提前获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信息,便于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此外,对于6岁以下儿童的健康档案管理、或者是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以及孕妇、产妇的健康管理方面的信息,较难获取完整。

解决的对策有:以市当做单位,有效建立公共卫生的信息管理平台,确保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分片管理的效果。基层的医疗机构(乡、镇卫医院)部门应与妇幼保健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并且以居委会作为单位,建立老年人协会,进一步提高其的活动条件以及场所[2]。

2.3基层医院在疾病的预防与接种方面的困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中,乙肝、麻疹、脊灰以及卡介苗、乙脑、甲肝、麻风腮等疾病的疫苗接种比率有所增加,接种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仍然面临部分问题:基层的医疗机构的责任主体尚未明确,个医疗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性不足;对流动人口的查漏或者补种工作有待加强;未建立针对流动人口进行预防接种的制度;处理因预防接种而产生的反应及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

解决的对策: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体制,为确保各医疗卫生站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有效的保障,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各个卫生部门或人员可提高其的服务能力。加强对流动人口宣传预防接种的知识,给予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免费接种;各乡镇的卫生服务部门应该重视对疫苗的采购与运输以及保存的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医疗卫生人员或医生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的知识与服务的能力,更好地开展为群众进行预防接种的服务。

2.4对精神疾病患者服务时面临的问题:在管理服务上,目前重度的精神疾病病患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病患的个人资料难以让其家属提供完整;当前还没有专业培训过的兼职或是专职人员参加;无法正常实施或者是操作分类干预、随访及健康体检等项目。对策:对病患的情况,在不同的场所实行随访、收集信息、分类干预及健康体检等项目的信息的收集,便于今后的管理。

2.5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患的健康管理问题: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患在健康管理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慢性疾病的病患较多,缺乏专业的医师,满足不了病患的需求;慢性疾病的病患发现不及时,也难以通过体检检查发现;慢性疾病的规范管理内容繁多,不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慢性疾病的患者对疾病危害的认识不足。

措施:有针对的引导;经常上门引导行动不方便的病患;经常对慢性病做体格检查,拟定各种干预对策;政府对慢性疾病的管理需增加经费,并且加大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培训及购买必须的医疗设备。

2.6投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有限: 根据目前的状况,基层的卫生机构负担的部分公共卫生的项目都是亏损的;而且比较贫困地区的政府财力不足,不能投入过多的卫生经费,导致农村的卫生设施落后,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 缺乏专业性的卫生技术人员;并且政府没有纳入开展社区的卫生服务经费的财政预算。因此社区的卫生服务经费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人员便缺少了积极性。

对策:政府应加强社区卫生的服务经费的投入,财政及各个部门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预拨的制度,但是在划拨资金之前,实施单位应有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并坚持资金的划拨同项目的实施,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努力、认真的工作[3]。

3体会

通过对我国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总结,由此表明,落实国家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与医疗机构的积极合作与参与,真正落实好各项卫生管理工作。通过逐步完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卫生公共服务事业,逐渐建立统一有效的信息平台,充分将各县、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有一的统一整体,促进各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为居民免费进行服务的活动。同时,各乡村的卫生室应接受本乡、镇卫生院的有效指导与管理,积极承担适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对当地的疾病预防以及控制工作,为儿童、老人以及残障患者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顺利健康的发展[4]。

总之,处理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各乡镇以及村卫生的卫生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子林.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5):329-330

[2]马才辉,何莎莎,冯占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03):385-386

第5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资金 使用效率 注意问题

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每年的工作安排中应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制定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分配计划,将本年度的公共卫生资金安排细化和明确下来。这种全局性的、科学性的安排对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计划安排,科学测算各项服务的补偿水平。因此,在制定计划前必须根据本年度工作安排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科学合理的情况下,根据工作质量的完成效果进行对应性的标准浮动,即制定符合工作完成质量的标准。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更要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专账管理。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在新的基层医疗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下,属于国家、省、市、区各级专项补助的公共卫生资金的支出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日常开支,因此必须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财务部门在资金管理时将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独立出来实行专账和封闭管理。这样便能够保证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在支出中的实际支出情况,避免因基本公共卫生经费预拨不及时、无形挪用基本医疗资金而不知情的情况,不仅预防了基本公共卫生资金被其他资金占用,也保证了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支付使用情况的控制。此外,专账管理能够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保证资金支出的准确性,有利于及时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进度、结余情况。

实行项目管理。编写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书,制定基本公共卫生年度工作方向和内容,并根据工作内容编写项目资金费用预算,对每个项目执行中的人员经费支出、材料支出、劳务费支出等做出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核、财政、审计等所需的报表和各种专项检查需求的备查账本。项目管理的难度在于对全部项目的综合考虑,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颇高,涉及到财务软件的运用和技术人员的需求,因此,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全力协助和强大的信息软件技术的支持。

及时核算和支付人员补助资金。这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各个时间段做好年度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量核算,根据核算发生的工作量支付所需基本公共卫生劳务费及其相关人员经费支出。在保证发放资金和工作量匹配的同时,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发放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可调节性,防止工作过程中不可预测的支出的部分。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血液检查时所需验血试纸是否与体检人数相匹配,工作人员工作所用的试纸是否多于体检人数,而不至于试纸不够或者剩余过多。及时核算和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对项目服务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控制力,不仅能及时了解到服务进展情况,还能及时应对卫生服务过程中出现项目资金短缺或积压的问题,更能有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

规范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使用。《关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的通知》明确指出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技术支持和所需设备则另外由财政预算开支,无需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中列支。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要合理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各项工作实施内容,使基本公共卫生补贴资金使用规范,符合资金管理要求。

合理支出网络信息的维护费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中的任何一项工作的运转都离不开网络信息。而网络信息的维护更是维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序、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使用效率的控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接相关的网络信息维护费用也属于公共卫生资金的支出范围。加强对网络信息维护费用的控制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

日常收据信息归类整理和报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到许多细小经费的开支,如水电费、咨询话务费、宣传手册费等。此类开支与医疗机构日常开支容易混在一起支出,较难区分,在大多数单位中,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没从源头上区分支出的依据,缺乏有效控制和管理,令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支出经常当作是单位日常业务经费来支付,造成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已完成,基本公共卫生经经费未使用,另一方面却增大了业务经费支出的现状,造成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冗余。因此应完善支付信息数据的整理机制,加强凭证报销管理,严格区分支出类别,按照各项业务开展真实情况支付相关费用。

建立专门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运转监督小组。目前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监督大多流于形式或根本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导致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没有设立专账,流动和使用情况模糊不清,造成本项目资金的长期积压。建立专项资金监督小组,定期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运转情况,预防出现资金积压、违规或超范围使用资金现象,分析各种不合理使用资金的因素,及时纠正错误的资金使用方向,对使用缺漏项及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确保资金支出合理、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第6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一、明确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直接面向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第一类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第二类农村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和精神病防治及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等;第三类农村居民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包括对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等。

(一)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村村设置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户户获得健康教育资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与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育龄妇女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咨询与教育等。

(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抢救;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承担或协助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治疗和其它防控工作;协助开展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

(三)配合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其他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

(四)做好妇女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实行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建卡率90%以上;向孕产妇提供5次产前检查、3次产后上门访视和1次产后常规检查;向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1次常见妇女病检查等。

(五)做好儿童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向0-7岁的儿童免费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开展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0-3岁儿童在首次体格检查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等。

(六)进行慢性病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和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和治疗指导;为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定期随访等。

(七)加强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主要包括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监测等。

(八)做好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主要包括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及时掌握食物中毒、职业危害及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外来人员等信息。

二、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专项资金,2006年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用于乡(镇)、村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其中用于村级补助经费不低于30%。专项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困难地区按人均4元、3元、2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另对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贾汪区、宿城区、亭湖区、清浦区、海州区也给予适当补助;不足6元的部分由地方财政配套安排。有条件的省辖市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各地要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考核管理,落实政府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规范和保证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对不提供有关服务的,不给予资金补助;对服务质量不到位的,扣除相应补助资金。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是政府向农村卫生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管理。

(一)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社保补助专户管理,实行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于每年年初编制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计划和用款计划,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采取年初预拨70%直接到县,年底考核验收后结算的办法。县级财政将上级财政补助和本级财政配套安排的资金,按照项目用款计划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要求及时拨付到有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单位。

(四)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保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合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项目内容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

(五)对出现虚报有关情况骗取省财政补助、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挪用专项资金、地方应安排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不按期报送有关材料等问题,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采取给予通报、停止拨款或暂停安排新的补助项目或收回专项资金等措施。

四、强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

省卫生厅、财政厅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体系,各市、县(市、区)卫生、财政部门也要形成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到位、资金配套情况和农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乡村卫生机构,要把考核内容、要求、目标作为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据,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对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要做好记录,建立档案资料,便于考核。每年11月份,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对辖区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每年年底,省卫生厅、财政厅将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分配和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7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摘要】目的 对襄州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进行绩效考核,综合分析并总结实施经验,提出政策建议和方法。方法 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襄州区各镇级和区级医疗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个乡镇卫生院,考评为合格的7个,考评为基本合格的7个,考评为不合格的5个。结论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能够全面、客观、科学评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情况,为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内涵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 绩效考评 分析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试行)》和《襄州区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2010年10月11日至26日,区卫生局和区财政局组织考核组按计划对全区各镇级和区级医疗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况,对各镇卫生院、区直各有关医疗单位2009-2010年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

1 对象和方法

1.1考评对象及方法

本次参与考核单位共19家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抽查2个卫生室。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随机访谈、问卷调查、询问、电话核实等方式对各单位公共卫生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评。

1.2考评内容

1.2.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等数量和质量情况。

1.2.2考评结果评价 绩效考核结果分为3个等次,考评分值200000分(折合为70分,含70分)以上为合格,,1000000-20000000分为(折合60-69分)为基本合格,1000000分(折合为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 结果

各镇(编号1-19)的综合考评结果见表1,全区编号19、15.6、17、4的考评等次为“不合格”,编号为3、8、10、1、14、18、12的考评等次为“基本合格”,其余各镇的考核等次均为合格。其中,编号为5、16、2、9的乡镇得分超过了90分,编号为13、11、7的乡镇得分不足80分.。见表1。

3 讨论

襄州区2009-2010年按照15元/人标准,其中国家补助9元,省补助2元,地方补助4元,总计投入1034万元,实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保证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3.1目前在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要性缺乏认识 一是相当部分单位的领导、特别是院长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缺乏认识,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组织人员开展项目工作。个别院长甚至基本未过问项目工作。二是对项目工作缺乏计划性,采取的措施具有很大的临时性。

3.1.2专职公共卫生人员少,专业素质差 一些卫生院仍没有把公共卫生摆在重要位置,没有安排必要的人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素质偏差问题,很多公共卫生人员是滥竽充数,导致无法完成基本的公共卫生工作。

3.1.3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建设未到位,职责不清,也缺乏管理;二是卫生院没有很好的履行组织计划,人员培训、督查等方面职责;三是未发挥村卫生室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的作用,不清楚村卫生室应承担的项目具体工作,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必须由村卫生室为主完成的项目工作,也由卫生院包办,结果是根本无法完成好;四是没有建立完整的镇村考核与奖惩制度,未能充分发挥镇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1.4公共卫生人员待遇偏低 重临床、轻公卫的思想仍普遍存在。有些卫生院仍未将公共卫生科视为主要业务科室,工资待遇比单位其他业务人员相差悬殊,有的甚至未得到基本保障,严重挫伤了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是看得见、能拿到的蛋糕,是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卫生院的主要职能之一。因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深刻认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主动创造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保证,特别是要认真做好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建设,保证公共卫生人员到位,进一步抓好公共卫生工作管理。 转贴于

(2)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督导管理,认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今后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工作的考核,都分别由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具体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考核有卫生局基妇科实施,每季开展一次考核,并兑现部分项目经费,同时作为年度总考核的重要依据。各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作用,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适宜卫生室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以卫生室为主开展,卫生院给予协助,同时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督导考核,及时兑现相应经费。

(3)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抓好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重点加强全科医学知识、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严格执行项目服务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全区居民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加强社会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免费服务项目,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营造群众理解支持、积极参与项目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项目工作深入开展。

(5)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对这次考核提出的问题,各单位要组织专班制定整改措施,现时整改。

总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估,是对公共卫生服务成效的反映和评价,将有利于促进和深化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引导和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1]。充分利用绩效考核指标杠杆作用,对当前居民迫切需要的、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要在评估指标权重上重点倾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和高效地推进。

表1 2010年慢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得分统计表

第8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1基本情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增加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全体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人健康管理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的提出是在对公共卫生服务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支配的公共卫生资源所提出的具有可操作、可持续、可保障的公共卫生服务范围[4]。均等化是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不仅包括全体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机会、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等,而且还尊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青州市近几年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逐步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推进实施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标准,配备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并进行全面培训上岗。在逐级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更进一步的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让广大居民人人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关怀。

2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2.1居民认识不到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发展不平衡,项目开展不够规范。比如: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率全市均达到95%以上,但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具体体现在管理过程中,是否进行规范管理,具体指标控制不理想等现象,居民认为已经量过血压测过血糖了,但对控制结果怎样都不关心,继续不用药或间断用药。老年人健康管理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认识,有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信心很足,不接受健康查体,不服从管理人员的服务等现象。还有管理人员主动上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

2.2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建设全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均不合理。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短缺,乡镇卫生院问题尤为突出,工作基础薄弱,年轻的、有专业资质的人员配备偏少,尤其是最基层的乡村医生更是“难引进、留不住”。年轻的专业人员太少,年龄偏大的乡村医生由于自动化办公能力有限等因素,管理公共卫生工作难度更大。

2.3城乡二元化现象显著从目前管理情况看,我市城乡之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我市4个街道、8个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情况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城区开展情况好于乡镇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开展情况有待进一步的加大宣传力度、跟上技术指导,使居民逐步的认识公共卫生服务并积极配合实施。

2.4资金落实情况主要问题:部门预算安排口径不明确;资金拨付到基层,但存在支付不明细,账目记录不请等现象。

2.5政府投入不足,机构创收压力大政府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不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医药收入弥补财政补助资金的不足,以保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此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益发挥。

3政策建议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杆标尺,健康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人权,而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健康权力的基石[5]。针对目前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政策、制度、机制、组织实施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3.1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合理划分政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分工经验表明,无论市场的力量如何强大,都不能解决公共资源分布均衡的问题[6]。故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对公共卫生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促使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尤其是引导和促进城市现有卫生资源向周边农村辐射和转移,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明确界定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分工,对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且外部溢出性明显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除财政拨付的公共卫生经费外,加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将上级政府的拨付资金落实到位。

3.2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制度,加大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结合实际情况,我市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资逐年增加,从优化环境,城市内增加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等措施入手,给全市居民创造健康快乐的环境,对增强全民素质,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从2010年开始青州市政府投资上千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购买公共自行车,鼓励广大居民绿色出行,健康出行。在上下班时既锻炼了身体,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第9篇: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大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3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体现政府职能水平的重要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主要是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预测预警、监测控制、监督管理、事件预防、信息收集分析、科学决策与快速反应、应急保障、紧急救援与医疗救治和事件综合处置能力等方面[3]。而其中各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最先感知部门,医院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现状

1997年以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已进入了体制创新的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承担常住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外,同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2003年SARS的防控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迅速掌握社区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发挥街道、机关团体、医务人员和家庭的群体优势,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了三道防线,为SARS防控工作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作者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先后2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2009年4月份,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上海也出现了大量输入性病例,严重威胁着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心从完善组织管理、加强预检分诊、病例筛查和登记、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加强重点场所督导检查、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开展重点人员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顺利完成了27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其中电话随访4名,居家医学观察17名,集中医学观察6名,未发现续发病例,完成8名轻症病例的居家医学观察和随访,切实保障和维护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以及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对于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角色职能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虽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工作实际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能力建设相对落后,组织、人员、财政保障相对不足。

2)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

4)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不充分,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等。因此立足社区医院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夯实区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结合世博会安全保障、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工作实际,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3.1 建立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中心通过人员访谈、现况调查等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动态性原则,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从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系统、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应急人员、应急物质储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下设二级指标入手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相应指标建立后,中心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修订,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 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预案系统,定期评估修订

中心立足社区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自2010年起对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形成了1项总体预案、2项工作制度和13项工作预案,预案的重点内容是急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最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的关键[6] ,因此中心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定期对预案内容的全面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并对预案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面性的评估内容指预案内容包括工作原则、疫情发现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接种、现场控制措施、健康宣教、事件进程观察、事件解除报告等要素。预案的可操作性是评估预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以及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3.3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他们识别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心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现场处置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参考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择和确立的方法,筛选出本中心医务人员识别和报告突发事件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基本情况(下设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等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下设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二级指标)、实践与技能(下设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等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下设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中心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稳定并具有战斗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3.4 加强实战演练,建立对演练过程的考核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要求的淡忘,因此尤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这也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使应急处置队伍熟悉和掌握类似事件的处置要求,同时加深对相关预案的了解[7],并及时发现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使之更有效地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

中心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先后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世博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紧急救助演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和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现场演练等。同时组织考评小组和参与演练的医务人员对每一次的演练效果进行评估,考评小组侧重对从疫情发现与报告,直至现场处置结束,撰写调查报告的每个处理环节完成质量进行评估(表1)。演练人员则侧重于从自身参与的角度来评价通过演练得到的帮助和提高,并发现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具体评估内容包括演练目标的实现、演练内容与质量、演练内容与个人工作的相关性、演练过程的时间节点把握、应急处置人员的组织协调、演练过程的总体评价等,评估等级分为“差、不足、尚可、好、很好”五个等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心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应急保障机制,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举办各类国际赛事不断增加、输入性传染病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等的不断出现,使社区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要坚持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纳入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发展,切实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瑞霖,主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17-134.

[2] 宋瑞霖,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问答[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43-157.

[3] 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 庞连智,蔡静芳,施永兴.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智能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62-563.

[5] 徐枫,傅人姣,袁家麟,等.社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19-20.

[6] 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