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第1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随着我国高校制度的逐渐改变,高校教育的教育受众也从“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教学条件的不断变化,高职类院校的人数扩招,使我国的高职院校不得不开始在教学、教育、管理三个质量建设方面建立监督与评价体系。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核心,质量作为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一直被高职学校为保证和提升其教学质量而成为永恒的主题。所以,对正在处于办学阶段的中国高职类院校来说,在扩建学校规模、扩招生源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保证教育平稳发展的同时才能实现高职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内涵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工作体系和运行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运行中,以“教”与“学”为两大核心,在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同时,巩固和提升教学质量,已达到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生活的需要。

1.人才培养

人才作为21世际的财富,在高校三大职能中也处于三项之首。不仅作为高职学校的基础性职能,还是高职学校的核心职能。然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培训,而这种培训是依托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做保障的。所以,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其实,实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对教育工作有着多方面的益处和积极作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使在工作中对工作的各要素、环节、员工状态得以充分的了解、反馈和评价,而且对于具体员工来说,可以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各种的评价手段进行合理刺激,使教学工作趋于精密化和严谨化。在员工与机制的双保证下,使得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一个良好的保证。特别是在高职学校竞争激烈的今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技工证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2.设计属性思考

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既有在社会、上级甚至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这属于外部监控。而在高职学校对自身的办学水平、硬件、质量方面的监控,则是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在内部评估以及优秀评估联合学校自身的监控和管理,共同组成了教学质量监管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从封闭化转为开放,受监控对象的监控机构,从一个变成了多个。而受控对象的监控方式,从单一变成了多层次深层控制。在此基础上,有几个原则应该遵守。

(1)科学性

我们在探讨教学质量监控时,并不是单单以监控为目的。而我们是要以近些年不同院校的不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来寻求一条适用于任何高职院校的有建树的研究成果。其实,在监控的同时,我们只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来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可能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不能建立一个十分完美的体系,但是在这项探求中,我们不能把这项监控当成一种任务,而是要把它当做一个科学行为,因为这个体系就具有科学性,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知识和理论方法来完善这项质量监管体系。

(2)系统性

在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学校中教学质量监控渗透在方方面面,而在人与人间的关系、部门间、或者是各班级间,教学质量管理依然发挥着自身的功效。而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中,教学质量并不是一次检查就可以有评判标准的,而是在反复检查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对这个事情实施全程监控,在一层层监控中不断地改善,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进入下一过程,体现其系统性。

(3)可行性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实行的可行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时间上可行。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只专注于这件事。第二,财力上可行,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们也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金钱。第三,可操作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操作上,我们既要做到操作简单,比较明显,又要监控标准视情况而定。第四,就是效果上的可行性,毕竟教学质量监控是要面对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所以要易于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接受。

(4)全员性

虽说这项监控系统监管的是高职学校每一个人,包括老师。但是在这种监控下,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师和作为基本任务培养的人来说,教师和学生皆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在角色的转换中参与着监控的进行。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监督实施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身上,调动学生干部积极行动,从根本上保证监控的实施。

(5)可持续性

科学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在教学质量监督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就是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地积累和不断的总结经验,才会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成功,最后达到完善。

二、结语

对于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来说,这个建设就是对其本身属性的一个归纳与阐明。对于监控与评价,需要高职学校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监控与评价虽是一个监管系统,但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加强教师教学质量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28.

[2]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3]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4]邱丽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5]刘桂玲,邳克江,王礼.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

第2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从1999年开始试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了招生考试、教学组织、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质量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试点,在众多实践探索中,质量保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了由审批制度、年报年检制度等构成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17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试点高校加强质量保障的努力和社会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质疑形成了鲜明对比,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远低于其实际办学水平。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高校,其管理和办学的追求在于举办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育,但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却揭示了我们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缺憾和不足。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质量保障体系是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对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更对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影响深远。鉴于此,需重新梳理并反思已有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厘清问题所在,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构建适合发展新需求的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

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发展和质量问题从试点伊始就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17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多种措施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办学机构加强内部质量保障,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建设。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制度构成:

(一)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是对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资质和支持服务资质的准入制度,实施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向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两类机构。针对高校的审批履行高校申请―教育部实地考察―答辩―专家评审―得出结论的程序。

2000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进行管理的公告》(教技[2000]4号)中明确规定:“未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机构不得冠以‘网络大学’的名义或在网上以学校名义注册域名,建立相应的网站,进行招生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得以远程教育的名义建立和利用卫星网络开展远程教育。”[1]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技[2000]5号)中明确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报开办教育网站和网校,必须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办。”[2]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审批制度初具雏形。2000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可谓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阐明了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试点学校的基本条件、试点工作的管理方式等,对试点高校的基础设施、机构设置、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内部质量保障、专业设置、资源建设、经费及师资队伍等做出了初步规定。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工作开展之初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办学质量的概括性要求。该文件规定了申请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明确了审批的要求和条件。2004年6月29日,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中,将“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设定为行政审批项目。10年之后,这一审批制度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中取消“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权”而宣告终结。

校外学习中心审批制度于2002年开始施行,之前实施备案制。负责学习中心审批的机构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程序是由试点高校会同学习中心依托建设单位向学习中心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定期将批准设立的学习中心报教育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3]200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教高厅[2003]2号),该文件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性质、职能做出了详细规定,初步提出了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建设标准,规定建设依托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对管理服务人员、软硬件条件等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对校外学习中心(点)设立的程序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等做出了规定。该文件可以说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第一份专项的标准规范性文件。针对在2002年、2003年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年报年检中校外学习中心(点)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分别于2003年、2004年《关于规范现有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73号)、《关于加快对现有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4]141号)两份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监管。2015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57号)明确取消了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审批”,校外学习中心审批制度正式取消。

(二)年报年检制度

年报年检制度是教育部加强对试点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措施之一。2003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开展年报年检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3]1号),决定对试点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实行年报年检。在随文件一同下发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自查要点中,将办学定位、招生、考试、教学、资源、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等纳入检查范围。年报年检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学校自检―学校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教育部审查年报材料―专家组实地检查抽查―得出年检结论的运行机制。针对年检不合格的高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会根据其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限期整改、复检乃至停止招生的处理措施。截至目前,已有十几所高校在年报年检中被发现问题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处理,有的高校至今尚未恢复招生。经过十余年发展,年报年检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一项较为成熟的质量监管制度,规范了试点高校的办学行为;基于年报年检所建立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数据库,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监控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的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有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针对属地内的校外学习中心实行年检制度,以此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质量的管理。北京市教委每年对设在北京市内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评估检查,检查对象包括高校在京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和经教育部批准的弘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在京设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检查范围包括招生、规范办学(包括合作办学)、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与服务、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收费及安全、稳定等各个方面。北京市教委制订了完善的《在京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评估指标体系》,检查评估采取实地检查评估和信息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实地检查评估过程中先由学习中心提交自评报告和《校外学习中心基本情况调查表》,评估专家组实地检查后向北京市教委提交总结报告。北京市教委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定,分为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类,对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将取消其招生资格,甚至撤销校外学习中心资格。

(三)网络统考制度

为探索完善“宽进严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高厅[2004]2号),对统考对象与组织实施进行了初步规定;同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同年11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高[2004]5号),对统考的组织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标志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宽进严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建立。2005年1月,第一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下发《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网考委[2005]1号),随同公布了考点设置和管理办法、考试安全保密规定、阅卷工作管理办法、违纪处理办法、考试过程应急预案5份文件,基本建立起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纪律严明、考风端正、信誉良好的网络教育统考组织和管理制度。2006年8月,在总结2006年3月和6月两次网络教育统考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06]17号),对统考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收费管理以及组织和实施的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做了详细规定。至此,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确立了完善的网络教育统考制度。网络教育统考作为落实“宽进严出”政策、提升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招生管理制度

招生是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监管的重点环节。2002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调整2002年秋季招生计划的紧急通知》(教高司函[2002]183号),要求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招生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从业人员。针对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03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现代远程教育招生工作管理的紧急通知》(教电[2003]369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定位,规定“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不得招收或以各种名义变相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学生”。[4]至此,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完全转向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这份文件中,对招生宣传工作及宣传信息的真实性做出了明确规定,不允许校外学习中心(点)自行招生广告,招生信息必须实事求是,不得模糊和虚假信息误导社会。2004年的招生文件中明确提出从2004年7月开始不得以现代远程教育的名义招收各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008年的招生文件中规定:“不得组织招收各级各类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学生(含全日制脱产学习的自考学生)同时兼读或套读网络高等学历教育。”[5]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渐深入,国家对招生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招生定位清晰明确,并实现了对招生的信息化监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实现了招生信息的公开以及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学生毕业电子注册等数据的对接。通过电子注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掌握试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为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其他管理制度

审批制度、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招生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较为成熟、完善的制度,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具有明确、可执行、可操作的特点。除此之外,教育行政部门还了一些引领性的规范文件,以指导办学服务机构内部质量保障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2]8号)提出,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科学制定并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6]1号)要求试点高校“规范招生、教学、考试、学籍、证书发放等各个环节的管理”。[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7]1号)要求试点高校严格做好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生的毕业资格审查、毕(结)业证书发放和电子注册工作。《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号)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7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涉及建设规划、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激励和评价机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后来开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其建设和评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的标准,带动了课程及资源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

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从机构准入、办学检查、支持服务评估、毕业控制、招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实施质量保障,涵盖了机构资质、招生宣传、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支持服务、毕业考试等众多质量保障要素和环节。现有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凸显了信息化监管的特点,依托年报年检系统、统考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质量评估管理系统和阳光招生服务平台等共同形成的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实现了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年报年检、统考、评估、招生注册及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种由政府主导、主要依靠政策推动的质量保障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质量保障的需要。重构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必要且迫切。反思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政府绝对主导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把将政府作为高校直接管理者的理念加以制度化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7]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从本质上说是主要由政府控制和决定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在其中不仅履行决策职能,还发挥监督职能,更主导了规则的制订和一些具体措施的施行。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行业组织发展极为缓慢,其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更多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延伸,而没能独立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社会第三方机构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介入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由于过于依赖教育行政部门,这一质量保障体系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政府绝对主导的质量保障模式也与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新型关系的大方向不一致。政府集中控制和完全非政府监督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向政府、社会和保障机构协同的时代迈进是大趋势。[8]

(二)质量保障标准缺失

在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17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大量规范文件,涉及机构资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招生考试、支持服务、毕业注册等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文件多以规定、要求、要点、大纲的形式出现,从质量保障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质量保障标准,更没有形成清晰的指标体系。即便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年报年检制度,也仅仅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年度工作自检要点,实际运行中的价值追求偏向于年度办学数据统计和情况摸排,没有充分体现促进办学机构内省与质量改进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规定、要求、要点仅仅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萌芽形态,离质量保障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质量保障标准尤其是国家层面的质量保障标准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质量保障标准的缺失使质量保障行为失去合理的目标指向,也使质量保障效果千差万别。

(三)有效衔接沟通机制尚未形成

现有的质量保障依赖教育行政部门,但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明确的职责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合作与衔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各相关司局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不协调,政策没能完全统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之初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责任界限不明,在招生管理、学习中心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后经调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明确了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划分,但权力相对集中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导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不高,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依然不畅。

(四)反思改进价值弱化

年报年检中的自检阶段是整个年报年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应该是办学单位在诚实、自省的基础上完成,通过自检清晰地呈现学校整体、真实的办学情况,寻找差距和谋求改进的措施,以此不断提升办学的质量,这应是质量保障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但实际运行中,由于质量保障标准缺失,高校难以对本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做出准确判断,高校依照要点进行自检的过程更接近于数据统计,反思、改进的价值追求弱化,使年报年检“加强质量监控”的设计初衷大打折扣。

三、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经验

相比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封闭与不完善,国际上一些国家针对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也坚持质量保障开放性和参与主体多元性的原则,有效保障了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尽管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文化传统有差异,但从提升教育质量的价值追求角度,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在我们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的过程中,其在质量保障中所坚持的开放性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

美国高等教育建立了以认证、认可为基本制度的质量保障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同样纳入这一体系中。这一体系的主体是19个院校认证机构和近70个专业认证机构,其中包括专门针对远程教育机构和项目的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认证委员会。认证是高等教育中通过检查或评估,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认可院校或院校中的专业,表明其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9]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非政府性的社会化认证,更多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认证的过程一般经过提出认证申请―院校自评―专家实地考察―得出认证结论四个步骤。实地考察团由认证机构委派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等组成,充分体现了认证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不同的认证机构依据各自制定的标准对院校和专业进行认证,这些认证标准以引导性的定性描述为主,已经逐渐抛弃了以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测量的价值追求,转向了引导学校或专业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认证机构对办学机构或专业的认证是周期性认证,经过一个周期后要重新认证,并且认证周期内会有不定期的视察,如果发现问题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直至取消认证资格。

(五)研究制订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第3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 军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初探 后发展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高等护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基于战略视角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浅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浅析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构建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究 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及启示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新闻网.[EB/OL].

[3]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网站.[EB/OL].

[4]韩映雄,高新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网站.[EB/OL].

第4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艺术课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是指为了发展、实施质量管理相关的项目而开创的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基本内容等,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竞争力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信息服务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选择服务数量,艺术课的知名度和质量信誉成为首选的目标。

(二)提高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的质量意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以便更高水平地参与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管理中去。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体系建构对于艺术课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三、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服务质量管理

我们应该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要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要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制定各个岗位规范、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学校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和交流,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服务设计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质量管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是艺术课的宝贵财富。在参加价值转化活动中,工作者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在于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保持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要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90后大学生群体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户端进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文本形式。二要营造大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要通过网络文本的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90后大学生群体在场的意识形态现场,让大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的审美需求。三是创新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的转变,淡化网站类的政治色彩,以网站作为主要平台,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相关教育认同度。

(三)学生行为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而社会不同于学校生活,前者强调规则、强调责任、强调合作、强调创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对学生施以必要的责任意识和艺术行为规范教育。这对学生迅速适应艺术需求、高效融入社会大有裨益。第一,强化行为规范教育。考虑学校教育在规范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采取聘请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开设专门课程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强化这一教育职能,使高校毕业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观,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自身综合能力,塑造艺术精神和践行艺术行为规范。第二,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状态之下,积极、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学校应加强挫折教育、压力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适应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精神。在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艺术精神内容,改变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入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艺术精神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择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愿和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由此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岗位实践平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状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第5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蔡钊利在讲话中指出,十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键词是在“加快”和“现代”。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满足行业企业高质量、多样性的人才需求和学生高质量、多样性的成才需求,要把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做,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集团化办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要加强校校间合作深度,整合分享集团内优质资源,努力在集团化办学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同时,大家要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形成既有学校牵头,也有企业牵头的多种集团化模式,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具有推动力。

蔡钊利肯定了陕西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一年来的工作,并认为陕西现代服务职教集团具有广阔的前景,希望大家按照工作规划,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办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陕西银行学校作为陕西省集团化办学试点项目承办单位,要明晰集团化办学目标,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各项工作,推动陕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不断发展。

陕西现代服务职教集团理事长、陕西银行学校校长邓韬作了题为“不断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努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2012年集团工作报告。陕西现代服务职业教育副理事长、陕西省城市经济学校校长张海花宣读了2013年集团工作要点,提出了完成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和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对接,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新机制的总体目标。

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分组座谈,大家畅所欲言,就如何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研究与思考职业教育发展,如何整合资源优势、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沟通,此次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圆满成功。

第6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关于高等教育定位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教授认为,办好一所大学要念好四本经:一是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目前一些大学已经淡忘或者弱化了这个根本任务。二是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他认为,学校的声誉不在于过多的宣传,而是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的作用,为国家建设所起的作用。他呼吁:任何一所学校的干部、老师都要牢记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三是本、专科是基础。本、专科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是专业入门的时候,也是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入门的时候。如果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四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他认为,知识和能力需要内化为人的素质,素质可以使人的知识、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他建议,学校要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认为,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并各安其位。他指出,高等教育必然走向“社会中心”,但对具体高校来说,能否走向“社会中心”则在相当程度取决于主观努力和认识。另外,“社会中心”是一个“中心面”的概念,各高校在“中心面”上应准确定位并各安其位,由此实现高等教育的分层(类)发展。要确保各高校准确定位和各安其位,则要克服认识上和政策上的误区。他建议:认识上,要认识到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不只是精英大学才能成为“社会中心”;政策上,将政府单一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为“双导向配置”方式,即任务需求导向型和业绩激励导向型,由此使高校能各安其位,并在各自定位上追求卓越。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认为,社会和学界需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正名。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并不代表培养的人才有高低,而是因为社会分工不同所带来的培养目标不同。大学的层次是服务对象的层次,大学的办学水平体现在服务质量的高低上。黄达人提出,在培养的人才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高职院校同样可以争创一流。他认为,高职院校首先要找准定位,然后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抓住机遇,加强自身建设。在自身建设方面,他建议高职院校重视内涵建设、科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不可替代性,包括类型的不可替代、层次的不可替代和功能的不可替代。类型上,要正确区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构建平行于普通教育的第二个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系,而是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类型的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构建的是平行于普通教育的第二个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系,那么职业教育就必然失去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层次上,要正确区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中职阶段,学生进行的是经验学习,获得的是经验层面的技能;而高职阶段,学生进行的是策略学习,获得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应对劳动市场对职业资格升级的要求,职业教育要提供与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因此,拉升职业教育的不是学历而是职业资格,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动因是“职业”。层次的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空间,如果构建的是仅有学历层次而没有职业资格层次的第二个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就必然失去其职业拉升的动因。功能方面,要区分好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技术包括实体性技术(如工具、设备等)和规范性技术(如文本、工艺等),两者都可以离开人而存在。在实体性技术和规范性技术当中隐藏了许多功能,它们处在被遮蔽的状态,这种被遮蔽的技术功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是不能离开人而存在的。那些不能离开人而存在的技术就是技能。两者是随动、伴生和互动关系,而非层次关系。技能发展规律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应遵循的逻辑。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赖以支撑的哲学,如果构建的是工程技术教育而非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二个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就必然失去其技能内核的真谛。姜大源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等同于现代职业学校体系,应建立等值而不同类的8级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包括学历资格框架和职业资格框架),以便把正规教育(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职业培训)和非正式教育(自学、网络)统一起来,以此构建中国教育体系。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黄崴教授介绍了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4个背景、7项内容、5项核心任务、4个突破环节、5大成效和4项推进措施。4个背景: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要求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呼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三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四是多层次人才需求需要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7项内容:一是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二是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四是推动各级职业教育有机衔接;五是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六是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七是促进职业培训快速规范发展。5项核心任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强师工程、信息化工程和国际化工程。4个突破环节:一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二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5大成效:一是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成果显著;三是制度建设顺利推进;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五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新进展。4项推进措施:一是建立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全面总结体系建设各项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成效;三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四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各项试点工作。

关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随·万臣(Sui Wan Chan)教授认为,职业院校应重视创新,学校行政人员的首要责任是支持教师创新和滋育学生才能,职业院校理应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学生、教师、行政主管、家长、企业和社区要形成支持链,共同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由此适应科技进步、企业创新、国际化、经济转型的要求。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教授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各种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人才问题并没有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正面临危机。因此,中国教育需要来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只是完成了第一次革命,即由贵族教育转向普及教育,但如何推动教育从普及为重点的第一次教育革命转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第二次教育革命,并以此建立中国的一流教育,以及再转向创办世界一流的智慧型教育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则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高职教育正是在危机中产生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在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危机中诞生了高职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在高等教育扩招危机中高职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以后在金融危机中,高职教育开始进行体系建设。因此,高职教育要带头推进教育革命,服务社会,构建与我国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研发人才,发展高水平的技术型学术体系。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陈昌贵教授认为,国际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策略,大学应克服价值取向功利化、发展重点形式化、行为主体边缘化、实施效果局限化等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注重教学过程的国际化等方面推进国际化。来自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罗伯特(Robert Chien-Chung CHEN)教授根据中英两国学制特点提出,中国高职院校可以与英国的大学合作,通过 “2+2”、“2+2+1”的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探索建构中外合作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蔡锦平教授介绍了南洋理工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经验。该校通过双语教育、多元文化社团活动、招收国际学生、开展国际教学合作、海外实习、国际竞赛、国际认可、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等方式推进国际化,将南洋理工学院打造成一所国际知名的理工学院。英国哈克尼社区学院国际合作部主任泰比·卡姆波(Tayebeh Kazempour)教授认为,英国的社区学院和中国的高职院校面临的企业需求环境是类似的,希望双方在教师培训、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教授认为,面对诸多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如服务面向、内涵、培养规格等都需要转型升级,以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更加开阔的思路打造高职教育的3.0版。他认为,第三次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发明了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整个世界变得聪明起来。基于这种背景产生了产业“智变”。中国的产业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型:会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会产生众多的智慧城、智慧社区、智慧工厂、智慧学校、智慧家庭;整个社会会更加网络化、无界化。产业的“智变”将对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教育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产生革命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对产业的“智变”要高度敏感,要适应产业“智变”的要求,认识产业“智变”的重要特征,并以此作为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第7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5月11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隆重成立,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同志到会祝贺,并作重要指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教授、国务院学位办梁国雄处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季明明教授、北京教工委孙善学委员莅临大会指导并作重要讲话。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教授就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方向及开展科研工作的原则作了专题讲话。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孙禺教授作为研究中心所长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国内相关领域的1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及学院150多名员工参加了会议。

朱善璐书记对近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对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对管理运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积极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培训企业化运作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研究中心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研究中心的成立,符合中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学院,也不仅仅局限于清华大学,而且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意义。他在介绍北京市教育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继续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说,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的目标,率先在全国建成学习之都,一方面要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努力打通这二者之间的“墙”,构建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社会化学习平台,最终建立首都现代教育体系。清华大学及继续教育学院要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优势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探索继续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新路子,在北京学习之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清华大学于2002年4月对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改革,继续教育学院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运行机制,确立了以“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为主的办学方针和原则。学院成为清华大学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集中窗口、企业内训的依托平台和国际教育培训合作的发展平台,继续教育事业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在拓展工作空间,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工作模式,抓好主体培训,拓宽合作渠道,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继续教育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进而提高学院自主研发、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以研究促进学习,以研究推动发展,学院决定成立研究中心,以推动研究型学院、学习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研究中心现设终身学习、远程教育、职业培训、国际合作教育、教育扶贫、外语教育等六个研究所,各所所长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在从事继续教育培训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继续教育理论创新的同时,重点围绕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学院核心业务工作,开展实践导向性研究,对继续教育培训基本特点规律、管理运行机制、运作方法模式及市场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院继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保证。

第8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体系结构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47-01

一、吉林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客观上存在的五方面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不足。这方面的问题可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僵化,与时俱进的灵活性不够,循常规,走老路,即使有所变化也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足,所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不够突出;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衔接不足,相互之间衔接和作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不够。

二是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从家长到学校都还持有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弱化的观点,家长的不正确认识影响到学生选择学校、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学校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僵化,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从职业学校现有的软硬件设施看,普遍存在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而且两部分资金投入明显短缺,即实训条件、学校经费、教育教学设备和实验实习设施投入不足;师资的紧缺,尤其是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比较匮乏,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是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散,专业性不强。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需要专业化程度更高,而当前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粗犷和陈旧,教学缺乏系统性。

三、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深化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可尝试职业学校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允许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投资。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成立全市和全省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企业与职业学校形成联合办学的关系,或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的办学主体作用。

(二)强化顶层设计,促进职产合作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的作用。首先从职业教育上要提供法律保障,实行法制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旧有模式的束缚,实行同产业界合作,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办学、订单培养人才的办学关系,在学校办学和企业用人这两个基本点上寻找双赢的办法,注重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显著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要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三)创新职教模式和育人思路,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

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在中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取得中级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前提下,根据毕业生求学和就职意象给予不同的指导,在满足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给他们当好参谋,让他们理智地作出选择,适度调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课时比例,扩大技能训练,增加实用性和技术操作性。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师、师傅深入指导,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理念,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利用吉林市作为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一些院校先行试点,实行“政府引领、院校培养、企业支持、协会参与”的育人模式,不断创新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更好地与岗位对接

社会需求就是职业院校所学课程的温度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既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瞄准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适,实行动态管理。从课程的动态管理看,应能够突出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以市场需求为讯号,快速灵活地反应,将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充实进课程内容中。

(五)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鉴于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要增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将生产和经营管理一线的技术尖子和优秀人才纳入师资队伍,增加教师队伍中富有时间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的比重。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鼓励专业教师要通过参加生产实践、专业培训、技能竞赛等途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获取“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第9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范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培养的工程人才也数以万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发展迅速,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专才向现在的通才转变,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建立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的重点[1]。这样既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国际工程教育体系接轨,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能获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因此,建立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制度,已经成为教育界、工程界的广泛共识[2]。而《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签署时间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3]。

 

为了实现《华盛顿协议》的目标,各缔约方都在“实质等效性、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人员执业资格互认”的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认证标准。为此,我们有必要有对国际认证组织、认证内容和认证标准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与国际认证制度具有实质等效性、工程教育学历互认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参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不仅需要高校将教育教学质量量化管理,还需要教育机构发现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并进行持续改进。这也是《华盛顿协议》缔约方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最重要的特征,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4]。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应当面向当前的工程教育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重大水利工程的发展、响应卓越工程培养目标,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获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

 

二、参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与重要性

 

所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根据《华盛顿协议》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形成具有实质等效性的国际性认证标准程序和方法,这要求必须依照国际性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标准运行[5],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坚持全体学生共同达标、以持续改进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原则进行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评估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成长,评价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因此,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明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制定具有国际化和创新型的教学方案和结构,建立相关行业参与的工程教育质量外部监控评价体系;建立教育界与工程界的相互联系机制,构建符合国际人才培养的标准教学体系。全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教育产出和学生的实际成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契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建立“以目标为产出”的培养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联盟,建立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改进的机制,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包含的内容非常繁多,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等重要的本科教学工作。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具有持续改进的措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6],这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等工程专业需要改革的方面,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

 

从我国参与工程专业认证的实践来看,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对我国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集中体现在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在学生学习、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与国际标准进行了紧密对接,这是改变与革新的方面。但也应当承认,面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学生对培养模式的认识与理解、课程体系建设与革新、教育教学体系与方法等方面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参与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都有这样的深刻认识:可以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当成一次契机,一次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契机,推进工程专业的体系建设与改革,从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支撑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长期有效的改革。以下从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专业认证理念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建设的推进作用。

 

(一)适应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

 

构建以“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是构建专业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具有可度量的具体指标。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应用能力很强的专业,所涉及的学科种类繁多:有数学、人文社会学、工程力学、材料学、经济学、测量学、结构设计、系统工程、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等。评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时,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所培养的人才能获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

 

为了建设适应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适应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中,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系统训练,提高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首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包括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专业的前沿学术报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专业平台建设,包括理论课程学习研究平台、工程结构认识、实训平台和以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设计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后是持续改进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学生研究学习考核平台、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学生学习反馈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考核,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量的反馈和评价,并对教学培养模式进行持续的改进。如图1所示。

 

(二)以目标为导向是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

 

目标导向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和改革,反推所需要的达到培养目标的培养过程、培养方案,培养环节、培养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持续改进的机制。

 

1.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层次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通过工程教育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满足学生的必要要求。

 

2.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突出利用所学技能、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持续改进是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越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教育效果的发挥是在未来的时空中,而“未来”是无法详细准确预测和提前采取行动措施的[7]”。因此,只有不断反馈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才能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教育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这也体现出用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记录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并用定量的计算方法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用达成度进行度量。在学生的全过程学习中,要求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达到具体指标。

 

2.建立考核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中应当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根据跟踪调查结果,对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4.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教师教学方法、水平的要求,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满足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需要。

 

持续改进是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课程达成度评价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持续改进;需要通过校内反馈机制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对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持续改进;需要通过校外反馈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这三种持续改进机制,每一种持续改进机制侧重点不一样,需要相互协调。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是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单位,应建立以“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专业培养体系,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和机制。为适应全球性的竞争环境,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特别是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高等工程教育界、工业企业界应该充分关注和审慎思考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环境和支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