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第1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卫生管理;解决措施

公共卫生管理是组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一直特别强调经济与科学技术共同进步[1]。与此同时,促使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2003年的SARS使得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基础薄弱的缺陷充分地暴漏出来,时至今日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仍存在一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由于政府投入的财政不足使得公共卫生管理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2]。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国2003至今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状态进行整理总结,作为本次探讨的主要材料。

1.2方法 调查研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包括财政投入、城乡差异、应急预警系统、执法人员素质、食品安全问题几个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目前国家卫生管理现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其他公共消费性支出相比,我国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比例较低,,与国际行情相比,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匹配。以2012年为例,公共卫生管理支出所占比率7.16%与国防支出的、行政管理的21.3%、18.4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公共卫生支出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目前我国城市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高于农村,同时在资源配置上城市也是明显的由于农村,另外,除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也是差异显著。

2.3缺乏常规的应急和预警系统 在不建立常规预警系统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危机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并且应对危机的人力、财力、物资储蓄不充沛,支援准备明显欠缺。

2.4执法人员的素质较低 目前,虽然相关的法律体会日趋完善,但是国内卫生监督队伍中存在一部分执法人员在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法律素养等方面水平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恰当有力的执行,严重影响了卫生管理的水平。

2.5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鸡蛋中汗三聚氰胺、砒霜门、橡胶门等等一些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更加使得广大人民群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担忧和恐慌增加。

3讨论

公共卫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公众健康情况明显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主要的影响途径包括影响家庭以及个人的收入情况、对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造成影响、对卫生保健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资源的投入造成影响[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使得公共卫生情况手打了较大的冲击。一方面体系体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国内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艾滋病、性病、吸毒等流入国内,使得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措施①加强财政支持,公共卫生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为了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这也是回避旧体制的弊端建立新体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4]。②减小城乡差异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人无法根据需要就医治疗。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真正解决老百姓就业难、看病难的问题。③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④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立严格的内部工作制度,严禁出现管理人员假公济私的现象。另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管理人员能够真正发挥监督的水平和作用。⑤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改善和解决。首先要从根源入手,在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对无卫生许可证、无卫生加工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严格的整治;健全食品安全评估和评价的体系;完善食品的相关标准和认证;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查等[5]。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相信这些弊端和不足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会日趋完善,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王居一.浅议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对艾滋病的防控[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4):504-506.

[2]吴海峰,何坪,罗艳秋,等.多部门合作管理经验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启示[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7):510-511.

[3]黄淑华,叶向阳.东莞市二次供水卫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1):89-92.

第2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1 当前现状剖析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意识极其淡薄,许多二、三线城市甚至都没有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条款。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让世界瞩目的非典肆虐着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农村,迫使我国不得不采取对外来人员或外地回归人员的隔离措施;2005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2008年后期,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到“问题奶粉”,从“毒生姜”到“假羊肉”……问题食品频频曝光。据统计,上世纪末中国受食品安全隐患威胁的城市占全国所有城市的80%以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并未爆发更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然而其安全隐患却始终存在。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受天灾人祸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①流行性疾病;②食品安全;③环境污染;④事故灾难。

    2 对公共卫生管理概念的相关论述

    事实上,所谓公共卫生管理其实包括多项内容,且也涉及到了多个部门,因此,严格来说公共卫生并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而本文所探析的公共卫生则仅针对卫生监督管理机构而言,准确的说,是基于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所开展的论述,做好公共场所、学校、劳动、放射、食品等五大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做好预防接种、消杀、从业人员体检、卫生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并监控辖区人群健康信息,指导并治疗患者,监测并报告相关信息;研究和预测辖区人群健康态势,制修订并实施防治规划,调整防治方案等。

    3 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谓新时期,是指自非典和“毒奶粉”事件后的一个新的分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个单独个体,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认真在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并重置组织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3.1 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在工作实践中,公共卫生管理并非由卫生执法监督一家来承担,而应是中国这一庞大医疗卫生体系的“末梢神经”。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实质是通过控制环境和预防疾病等手段来促进所在区域的居民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和社区卫生防控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而,要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就必须要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

    第一级以国家级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

    第二级以省级医院为核心,建立应急系统,制定多种应急方案,并设立信息联系部门,承上启下,加强对上级预警的管理和传达工作效率。

    第三级以县级医院为核心,其主旨在于加强医疗检诊效用,提升工作水平,配置一支高效的服务队伍。

    第四级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各种会导致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事件进行诊断并提出初级预警,同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御防控系统。

    在四项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络中,其各级之间的关系在于沟通与协调,应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救灾防病、处理紧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网络。

    3.2 公共卫生管理职业化。如何建立一个健全、敏锐、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呢?不少公共卫生专家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见解。

    有专家认为,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就必须要进行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其中,硬件包括: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设备、经费、人员和政策保证等;软件包括政府的危机意识和政府下属部门的通力合作意识。笔者认为,制度完善是从容应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3.3 加强定期演习。如何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病、险情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捷径只有一条,就是更多的开展演习训练。

    在突发事件中,医疗机构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应急体系中的“末梢神经”,都能够对危机做出及时和快速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意义,并加强管理效用。

第3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04-02

Hidden Danger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Countryside Schools in Guangxi Province/LI Chun-ling*,ZHANG Wei-ping,HUANG Zhi-bi,et al. * School of Public Health,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ning(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idden danger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countryside schools in Guangxi,and to discuss its improvement strategy. Methods Twenty countrysid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5 counties/cities were surveyed.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Results Most of the school leaders took serious consideration of school hygienic conditions and made health management regulation in practice. Many problems were found such as scarce health resource,poor cafeterias hygiene and insufficient drinking water supply. In addition,school leaders and students were poor in correct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 in case of fac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nclusion Countryside schools are weak in coping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There are severe hidden dangers in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side school health work in guidance,supervision,supplying with more health resources and health education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Life change events;Health promotion;Health education;Public health adminstration

学校是集体性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爆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发场所,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更高[1-2]。为了解广西农村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情况,笔者于2005-2006年进行了专项抽样调查,以发现存在问题,探索整改对策,为卫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广西的东、西、南、北、中地区分别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县/市1个,每县/市选择中等规模的县城和乡镇中、小学各1所,以20所学校为调查点校。各中学寄宿生为500~2 000人,每所小学学生为300~3 000人,其中2所小学各有70人和1 000人中午留宿。学校领导问卷调查对象为各点校的正副校长、书记和教导主任,每校3~4人,共78人。另有某市2005年度中小学校领导培训班学员101人,共179人,收回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为97.77%。学生问卷调查以各点校在小学四年级以上和初二、高二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参加调查的学生共1 538人,收回有效问卷1 535份,有效率为99.80%。

1.2 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定量调查即校领导和学生的KAP问卷调查,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分别用于校领导和学生的自填式调查问卷。定性调查为对学校领导的个人深入访谈和实地考察,内容包括学校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落实情况、学校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学校生活饮用水供应情况和学校食堂卫生管理状况。

1.3 统计方法 定量调查资料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以逻辑检查法检测录入数据的质量,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定性调查资料直接整理归纳。

2 结果

2.1 学校领导的卫生防疫意识和态度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校领导对学校卫生工作具有良好的态度,卫生防疫意识较强,但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尚有不足(表1)。实地考察和个人深入访谈发现,尽管所有被调查学校皆建立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且均由校领导直接负责,但一些校领导对学校卫生工作认识肤浅,将其等同于清洁卫生工作,卫生防疫工作对外界的依赖较大。

2.2 学校卫生资源状况 如表2所示,所调查的学校中,12所学校设有医务室,县城的中、小学皆配备有专/兼职校医或保健教师,2所乡镇中学和2所乡镇小学无校医或保健教师。

2.3 学校饮用水卫生状况 被调查的20所学校中,17所使用自来水,其中5所同时拥有自备水源向学生提供生活用水,3所小学完全使用自备水源。有7所中学和4所小学为学生提供开水,9所学校不提供开水,但其中5所由班级集资购买饮用水,4所由学生自带开水、饮料。

2.4 学校食堂卫生状况 除2所小学外,18所中小学均设有食堂,17所有卫生许可证。虽然所有食堂均遵守定点采购和索证制度,但只有10所实行食品留样制度,食堂总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较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是食堂建筑面积不够、布局不合理、“三防”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不良、工作人员没有着装上岗、仓库里有非食品货物共同存放、没有预防投毒措施等。

2.5 学生的防疫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 学生具有较正确的卫生观念,但其他健康知识较欠缺,卫生习惯较差,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失当。见表3。

3 讨论

调查发现,广西部分农村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1)学校卫生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农村中小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建立制度专人负责,但因受专业背景限制,校领导对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的认识较肤浅,缺乏卫生防疫知识,行动与制度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我国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学校卫生资源配备不足制约了学校防疫能力。学校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决定了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一些学校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就是因为免疫空白和疫情报告迟缓从而导致了严重后果[2-3]。在本次调查中,有2所乡镇中学和3所学生超过1 000人的小学未配备专职校医,配备了专职校医的学校也存在校医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时期学校卫生防疫形势需要现象的缺陷。(3)学校食堂和饮用水卫生隐患较大。学校食堂卫生管理是减少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重要环节。20所点校中,除2所小学外,均设食堂向学生提供早餐(小学)或一日三餐(中学)。但除少数学校外,大部分学校食堂的管理不到位,卫生问题较多,与有关调查结果[4-5]一致。水是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饮水安全能够有效防止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调查发现,部分学校使用自备水源,其中1所学校的取水井位于校园主要活动区内,井台只有数厘米高,留作投放消毒剂的井盖小孔未加罩加锁。由于取消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学杂费,9所学校无力向学生提供开水,其中4所学校由学生自带饮水,10.8%的被调查学生有喝生水的习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很容易直接饮用不洁净水,从而引发肠道传染病发生。(4)学生的健康知识薄弱。学生的健康相关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学生的疾病相关知识较少,防疫意识较差,卫生习惯不良,对突发卫生事件缺乏正确决策能力。这些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疫情的及时发现与控制。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学校面临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较高风险。为了使农村学校减少卫生隐患,提高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出整改建议如下:(1)加强领导的责任意识。对校领导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他们对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的认识水平,转变观念态度,使他们能够真正将学校卫生视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加大学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严格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配备学校卫生技术人员,为校医和保健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认真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制度。(3)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经费投入和监督管理力度。改善食堂生产环境,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学校要认真履行对食堂的监管责任,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食堂的卫生监督,确保学生膳食安全。(4)加强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校园安全、学生健康筑就一张坚实的保护网。

(致谢:本调查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委体卫艺处、5县市教育局及各相关学校的大力支持,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谭琳琳等6名2000级和2001级学生参加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黄兆勇,唐振柱,黄林,等.广西壮族自治区2002-2003年学校食物中毒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62-763.

[2] 李麟琳,吴登科,莫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 361-1 362.

[3] 林耀琪,黄昱,罗小华.广州市黄埔区一起水痘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2,28(4):35-36.

[4] 赵丽娜,沈爱军,江玉梅,等.南宁市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5,19(4):394-395.

[5] 丁秀娣,于清,李明华,等.南京市学校食堂卫生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9-220.

第4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食品中毒、职业病中毒、毒气泄漏等引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显得更加紧迫。本文主要研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策略,为我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一些资料与文献,对于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汇总:第一,资金投入不足。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差距大,卫生投入仅仅占到全民投入的百分之三左右,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农村,很难享受到健全的医疗服务。第二,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与号召,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但是由于制度不全或者是执行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到应急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第三,药品物品贮备不足。应急药品储备品种缺漏较多,药品储备品种和数量不足,针对性不强;药品生产企业科研力量薄弱,没有应急开发能力;药品生产不均衡,药品生产存在盲目性,没有及时根据人群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改变调整药品品种结构。

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策略

2.1 坚持“预防为主”不动摇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便会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甚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变得更加的复杂,导致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因素也是越来越多。因此,各级政府需要从基层入手,坚持“预防为主”不动摇,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力度。“预防为主”一贯是我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最基本举措,预防举措的投入小、效益高、收益大,着眼于现在预防于未来,从而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危害范围以及力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其它的自然灾害一样,如果之前不做好相应的预防,一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出现,便会直接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为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力度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加强,制定出科学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2.2 应急管理资金保障到位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以及处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脱离了物资以及资金的支持与保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就很难做到合理的科学解决。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必须要建立在物质资金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做好物资与资金的协调与管控。各级政府需要建立应急经费应及应急基金,这样可以直接解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所面临的资金与物资短缺问题。必要的时候,国家还可以接受社会捐助,通过社会捐助弥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资金物资不足现状。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常设机构,例如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组织与管理,将资金与物资运用在刀刃上。

2.3 完善信息网络与预警监测体系

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与预警监测体系,是实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高效化的关键性举措。新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网络与预警监测体系不仅仅包括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搜集以及标准化建立,而且还包括社区人群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共享等。信息网络与预警监测体系除了要对于重大灾害、伤害以及疾病进行预防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监督预测,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监督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网络与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的借鉴国外先进体系,打破目前我国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的现状,实现卫生资源信息的共享。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包括疫情信息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信息数据库等。另外,进一步完善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的软件开发。卫生部门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协调与控制,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资源共享到城市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当中,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指挥平台,实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信息化与数据化。

总结: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传染病预警系统,控制体系和救治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卫生和健康要求。我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旧存在,直接影响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深入研究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创新管理策略,是今后我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课题与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雪菲. 我国政府在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2]李贤相,王学明,程鸿飞. 安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04:358-359.

第5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一、农村卫生现状

1、基础建设与设备配置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平均业务用房约3956㎡,设置病床51张,配置x线机、生化分析仪、洗胃机、呼吸机、麻醉机、综合手术床、心电图机等设备,另有3家中心卫生院配置了普通的ct;部分镇街卫生院低于该配置,且部分设备已老化,这些设备只能基本满足当地农民的医疗需求。

2、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中心卫生院基本设置业务科室12个,有内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急诊科、儿科和预防保健科等科室,镇街卫生院业务科室低于该设置,XX年平均门(急)诊人次42164人次 ,出院人数949人,手术台数134台,病床使用率68.65%;公共卫生服务用房、科室建设、人员配备基本符合卫生部的要求;显然,无论是基本医疗服务还是公共卫生服务都处于低下水平。

3、卫生人力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人员结果老化,存在断档现象,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仍是过去的师承中医为主,人才严重匮乏,缺少高学历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临床毕业生,以及高职称人才稀缺,中级职称平均不超过10人,以初级居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最大阻碍。

二、农村卫生存在的问题

症结之一:“丢不起”;医疗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有限的卫生资源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产生矛盾,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乡镇卫生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机构,除了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之外,它还承担着许多农村公共卫生职能,妇幼保健、日常防疫、卫生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因此乡镇卫生院不能与一般诊所及药店简单类比。

症结之二:“谁来养”;财政的支持有限,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不重视,对中央政府对卫生的政策落实不够。使得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大,更有的资金曾萎缩;而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费用较大,职工需缴的各种保险数额较大,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人员经费紧张;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务人员培养以及医院日常运转所须的等等经费开支,由谁来承担?而现在要求医院药品零利润,不准以药养医,而医院由“谁来养”?

症结之三:“没得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紧缺,只有几个人的卫生院根本就派出人员出去学习,更比说提高或者开展新的业务,这种既“出不去”又“进不来”的局面导致一些政府新添置的设备无人操作,处于闲置状态。生活艰苦,条件简陋,甚至连正常的工资都保不住,这样的处境,怎么才能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三、面临机遇

1、国家投入逐步加大,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从XX~XX年,各级财政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到XX年基本完成县级医疗机构、县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而我区依靠国债资金以及红十字会援助等资金,对我区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房屋改造和设备添置。

2、农民的健康投入逐步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完善,这项工作对我区乡卫镇生院带来了新的契机,事实证明了从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开展,我区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明显增加;随着各级财政对健康投入逐步增加,农民医疗保健需求将会明显增多。

四、乡镇卫生远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要充分利用好国债建设资金。随着国债项目的实施和我国对农村卫生工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今后将会陆续再建设和装备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乡卫生院,卫生院的建设要立足长远,适度控制发展规模,避免投资和设备浪费,在打造精品、发展特色医院和专科上下工夫。

2、强化卫生保健职能。对不能维持生存的卫生院,保持或限制其医疗规模,将有限的资源和即将投入的资金向预防保健倾斜,突出防保职能。对闲置房屋和再扩建用房直接用于乡镇预防保健,重点是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员充实到防保队伍中来,其基本医疗服务由临近的实力强的卫生院承担。

3、整合卫生服务功能,大力拓展服务范围。明确各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功能定位,发挥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树立政府举办的乡级卫生机构在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中的业务指导中心地位,明确其在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急救和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卫生管理职能。乡镇卫生院改革运行机制,探索新型服务模式,通过国家扶持,创办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制,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卫生区域规划,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切实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第6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战略;提升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也在不断持续的推进之中,医药卫生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和优化,然而,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仍旧无法满足新时期快速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显现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与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这N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迟滞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也与社会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学术发展和产业发展不相吻合。为此,我们要探索新时期中国医药卫生健康人才的战略发展举措,更好地提升和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

1、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医药卫生事业对于满足人们的医药卫生需求、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它也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仍旧显现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变化等,都对医药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我国需要培育和发展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2、人才队伍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首要资源前提

人力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医药卫生人才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各种信息、设备和技术都需要医药卫生人才工作者加以有效的整合,才能实现对民众健康的服务。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医药卫生服务人才,则无法确保相应的健康服务。同时,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还对卫生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发挥出关键性的功用。因而,必须树立“人才强卫”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我国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医药卫生事业也正在快速、稳步地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医药卫生机构,并在机构中相应配置了医药卫生人才,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培育较为迅速,截至2010年,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总量达到了820万,显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对于医药卫生人才的结构主要包括有: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乡村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卫生管理员、其他技能人员等,总体来看,护士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医师的增长速度,较好地缓解了医药卫生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和矛盾。

2、医药卫生人才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女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有所上升,执业医师则大多数为男性,护士以女性居多。并以中青年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其他年龄阶段的医药卫生人员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确保了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从城乡、地域结构来看,城市的医药卫生人才资源相对较多,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的医师比例有所提升。从部门结构来看,卫生技术人员大多分布于公办医药卫生机构之中,社会办和私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则在逐渐增多,这与国家鼓励的多元化办医政策密切相关。从专业结构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有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检验技师、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等。医师则主要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等。从医药卫生人才的素质提升来看,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整体水平上升,高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多。另外,农村和社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水平也有所上升。

3、制度不断完善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和引领,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渐完善医药卫生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致力于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推行了《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中医药条例》、《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逐渐引领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然而,尽管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升,与社会人们医药卫生需求相比,仍旧显示出迟滞的状态和矛盾,存在以下问题:

1、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较为薄弱

医药卫生领域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它需要汇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推动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跃式发展。由于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可以极为显著地救治疑难复杂的疾病,并且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而,我国还需要学有专才、术有专攻的医药卫生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显现出高层次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性,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我国目前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海外的卫生科研机构以其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使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成为了稀缺资源。同时,高层次人才在结构分布上还显现出不均衡的状态,难以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

2、存在医药卫生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的现象

我国基层医药卫生人才显现出数量不足、素质较低的现象,这与市场和政府医药卫生人力资源调配方式失灵的原因有关,导致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呈现出差异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局面,这种医药卫生人才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健康需求的可及性,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健康需求。

三、新时期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分析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形势下,新时期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健康为导向,以人才强卫为指导思想和理念,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实现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传承和创新,以“2020年人才强卫工程”为战略目标,进行如下人才建设:

1、分类培育医药卫生核心人才队伍

我国要实现对医药卫生核心人才队伍的培育,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几大类别:(1)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严格国家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培育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专业人才。(2)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采用科学便的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吸引医药卫生专业人才从事社区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还要推进和完善城市卫生支援r村的制度,在政策的引导之下,使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3)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要强化我国高层次医药卫生专业人才,以重大科研医学项目、高新科技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为依托和助力,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和提升,并带动优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更好地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4)临床专业人才队伍。还要注重对临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推行执业医师资格制度,并关注医护失调、中医及民族医药人才后继乏人等问题,进行重点的、针对性的解决。(5)医药卫生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医药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疏通职业化管理与专业技术工作之间的转换接口,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并健全对医药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监督管理。(6)开发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培育与一线实用技术工作相契合的技能型人才,严格推行技能型岗位就业准入制度,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链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服务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2、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养

要建构多层次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培育路径,完善与新医改相适应的医学、药学、护理的教育培育规模、学制、专业等内容,培育具有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并对中医卫生人才推行新型的中医师承教育制度,采用长学制的学历教育方式,培育我国的中医卫生人才。

还要开展各类医药卫生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推行面向基层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并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技术攻关、岗位练兵、名师带徒等,培育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对于住院医师要推行以临床能力为主的规范化培训,能够具备解决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缓解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

3、构建人才研究和服务平台

我国要采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集约化合作和交流模式,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建设医药卫生行业人才中介机构,扩展对医药卫生人才职业发展的服务职能。还可以借助于医药卫生行业人力信息资源网络,以知识管理和资源管理为核心理念,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更好地实现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和科学管理的合理配置。

4、制度和组织保障

在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采用适当的倾斜政策,更好地组织对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并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保障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战略性部署,在这个战略性的布局之下,我们要关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现实社会健康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更好地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雨阳,施莉莉,马进,蔡仁华. 促进中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05)

[2] 张茅. 深化医改 人才为先[J]. 求是. 2011(12)

[3] 宋燕,卞鹰. 1989年~2008年中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03)

[4] 宋燕,卞鹰. 我国卫生人力配置公平状况的预测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01)

第7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州卫生执法监督所和县卫生局的指导,切实加强学习党的十及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及省、州、县卫生会议的各项精神。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加强作风整顿,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工作。领导班子带头,党员干部带头,认真执行各项政策,遵守规章制度,履行承诺,做好各项工作。

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信息化与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1.加强与上级沟通,积极开展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活动,不断推动完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

2.继续全面推行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初步实现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化管理。

3.继续全面推行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大对协管员的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基层监督协管工作整体效能,提高基层卫生监督覆盖率。加强卫生监督协管以适应卫生监督工作要求,依形势发展需要,制订、修改、完善内部各项相关工作管理制度。

4.协助开展本乡镇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日常监督检查,按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检查记录,并督促整改。

5.负责本乡镇卫生监督相关信息的收集、核实和上报和群众举报投诉的登记、报告,配合卫生监督员调查处理。

6.协助处理涉及本单位的不良执业行为及非法行医案件的调查处理,并对本单位发生的不良执业行为,及时、主动提出整改建议,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县卫生监督所。

7.强化、规范内部管理。继续开展卫生监督员业务学习培训、六五普法教育学习、公务员道德教育、责任意识、廉政教育、政治思想、服务宗旨、做官做人做事的品格操守教育,提升卫生监督队伍整体素质。

五、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和州卫生局关于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精神,并按照县卫生局制定的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作步骤,全面进行清理整顿和坚决打击。本着规范、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监督到位。

1.坚决打击超范围执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违法行为,特别是重点加强个体诊所、行医药店等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医疗安全。

2.进一步掌握辖区内铁路施工单位内部医务室基本情况,清理有无无证行医行为,督促其完善合法手续。

3.继续加强清理农村、学校非法行医的诊所或医务室。严厉打击巫医、游医在农村串医行骗行为。

4.加强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培训,规范其执业行为。

六、继续加强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消毒产品卫生监督管理。

1.扩大对公共场所监督覆盖面,严格把好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关,加大日常监督力度,对存在公共卫生安全的单位,要求其限时整改。

2.继续加强宾馆、旅店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与卫生监督,指导宾馆、旅店必备硬件合理布局并全面完善,指导宾馆、旅店加强软件建设,做到专卷专档,卷内字迹清晰,档案摆放整洁。

3.继续全面推行美容美发店、沐浴场所、宾馆、旅店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不断推动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工作向规范、科学方向发展。

七、加强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管理。针对我县职业卫生危害实际情况,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学习宣传,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做好预防职业病和职业危害中毒防控工作,积极争取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工人健康检查,贯彻落实《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教育。

八、加强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1、继续做好生活饮用水的监管工作,督促供水单位加强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2、本着保障安全的服务态度,加强对学校校医室、饮用水等涉及学校卫生项目的监督管理,对存在卫生安全问题的学校,提出限时整改意见,确保校园不发生重大卫生安全事件。

九、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以医疗废物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疫情控制措施落实情况为重点,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指导、探索与总结,推进传染病防治日常监督工作。

第8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 饮水;卫生用具和设备;卫生保健提供;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8.1 R 1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34-03

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y on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d Public Latrine Sanitation Conditions of Rural Schools in Guangdong/NIE Shao-ping, XU Yan-jun, MA Wen-jun, et 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510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basic sanitation conditions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d latrines in rural schools so a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and latrine sanitation. Methods Sixty schools were selected from six counties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Five or six leaders or teachers were selected as visit object, 30-50 student were selected a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bject in each school .The study methods include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visit face to face and water quality surveillance. There were 60 schools, 359 teachers, 912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About 73.3% schools supplied central water, 26.7% schools supplied non-central water. There were 30% drinking water were disqualification. 54.8% drinking water of students were taken from home, 25.9% were provided by schools, 5.6% students drunk raw water. 25.9% schools were dry latrines; one school was aqua privy established along fishpond; 30% schools had no toilet used specially for teachers; 31.7% toilets had no special hand-washing facilities; 16.9% toilets had no covers; 17.2% dejecta were put into river directly, 1.6% dejecta were buried by mud. All supplied water had not been sterilized or detected, and all were short of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number of squatting position in part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oilet were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ere existed behavior of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 any place;Dry, pit and outdoor latrines had more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clusion There are hidden sanitation danger of drinking water and public latrine of rural schools in Guangdong;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sanitation of drinking water and latrine in rural schools, especially village primary schools.

【Key words】 Drinking; Toilet facilities;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农村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和公用厕所的卫生问题较为突出,是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笔者利用2008年1-7月开展广东省农村学校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农村学校饮用水与厕所卫生状况的信息,为推进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工作,制定综合性对策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富裕县、相对宽裕县、贫困县各2个共6个调查点,每点按当地经济状况、初中与小学的比例和学校规模选择10所学校为调查学校;每校抽取2名校领导、2名卫生管理人员、2名任课教师为小组访谈对象;随机抽取小学四年级或初中一年级1个班30~50名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共调查60所学校,其中10所中心小学,29所村小学,21所初中学校。小组访谈359人,其中副校长/校办主任107人,一般教师135人,卫生课代课教师57人,卫生管理负责人60人。问卷共调查学生1 912人,其中小学生1 204人,初中生708人。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以现场检测为主,访谈和问卷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进行研究。现场检测包括抽查学校饮用水,对学校厕所实地观察。饮用水采集与评价,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对学校供水的末梢水每校采集1份水样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总硬度、pH值、总铁、锰、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砷、浑浊度、色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大肠埃希菌。水质评价标准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49-2006),同一水样只要有1项检测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水样不合格。访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由主持人组织访谈对象在学校中进行议题小组讨论[1],访谈前先制定好访谈提纲,在获得访谈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访谈内容包括学校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及现行策略,厕所的建造、卫生维护、管理及现行策略。每所学校访谈1次,每次5~6人,时间大约持续1 h,专人负责现场记录。访谈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在访谈完成的当天把现场记录转录为文档;对文档通过编码、分类、整理、汇总后进行定性分析和整理评价。问卷调查由专业人员组织学生集体填答调查表,内容包括相关卫生知识、卫生行为和健康教育的情况。

1.3 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集中培训,明确调查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统一指标的含义及填写要求,掌握调查程序和进程。在实施过程中,由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现场督查。调查结束后,由调查组组长对调查表进行审核,复查合格率在95%以上。

1.4 数据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编制的Epi Info数据库双录入数据, 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校供水与学生饮水状况

2.1.1 学校供水 调查60所学校,44所学校采用集中式供水(自来水),占调查总数的73.3%;16所学校独立供水,占26.7%。检测60份水样,合格样品42份,总合格率为70.0%;有18所学校的水质不同程度受到了污染,见表1。访谈中发现学校供水存在以下突出性问题:(1)供水水源没有卫生保障,尤其江河水、水库水水源在雨季负影响十分严重,水质混浊。(2)水井水源普遍离校较远,师生用水不方便;水量不充足,众人用水常处于无水可用的状况;当井内潜水泵损坏,水质被溢出的机油污染。(3)所有供水水源均未经消毒处理,也没有进行水质卫生检测,很难得到卫生保障。

2.1.2 学生上学期间饮水情况 54.8%的学生从家中自带水,25.9%饮用学校提供开水,9.7%不喝水,5.6%喝生水,4.1%饮用学校有偿供水(桶装水/瓶装水)。

2.2 学校厕所状况 60所学校中42所学校(70.0%)有教师专用厕所;37所学校(68.3%)有学生专用洗手设施。25.9%的学校厕所为旱厕。有1所学校没有厕所,师生借用周边村民的公共厕所。1所村小学没有围墙,厕所与周边村民共用。1所学校只有1座临时塔建在学校旁边鱼塘上的简漏水上厕所。

16.9%的学校厕所粪池无盖。厕所粪便的处理,43.8%排入下水道,21.9%由学校附近农民取出施肥,17.2%直接排入河塘,6.3%由环卫部门处理,1.6%用土掩埋。

被访教师反映,与周边村民共用的厕所经常堵塞,卫生极差;个别学校无三级化粪池处理,排粪管道敞开的厕所,环境污染较严重;旱厕、坑式或露天式厕所,常臭气熏天,雨季常粪便横流,担心传播肠道传染病;贫困县学校厕所建筑普遍陈旧、简陋或通风不好,甚至有村小学因蹲位不足,学生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发生。

2.3 解决学校安全饮水与厕所问题的对策 针对学校安全饮水与厕所问题,所有被访者都认为“希望能有更多财力投入,才能有保障改善的前提”,但也存在经费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2.3.1 学校供水 访谈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有何设想和建议时,纷纷表示“学校饮用水问题是农村普遍的饮用水问题,必须加强卫生监管,包括对学校周边工厂的排污管理、水源保护、水厂或水库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水源水质定期监测”。提议现行改善的策略应包括“供水系统与设施、学生饮用水的改进”。

对供水系统与设施的改进:(1)采用集中式供水(自来水),建镇级大型蓄水池/水厂,实行全镇统一供水,实行科学管理;(2)完善水源消毒、净化制度,建立饮用水从水源到用户的供水安全链和多部门监督管理机制;(3)自来水水管最好用PPC塑管,或定期更换铁水管,防止生锈;(4)增加学校的供水网管,如满足学校每层楼都有供水,增设学校校内洗手设施。

对学生饮用水的改进:(1)完善设置饮水设施。教学楼应安装饮水机,或提供开水或蒸馏水。(2)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清洗饮水设备,加强对学生个人自带水的卫生管理。(3)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农村学校很有必要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针对性地采取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方式(如结合家长会),面对面宣传卫生安全的意识,共同督促达到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饮水习惯。

2.3.2 厕所建造、卫生维护与管理 所有被访者均提议,改造和普及卫生厕所,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既是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也是控制肠道传染病流行和人体寄生虫感染的治本措施。现行改善的策略应包括卫生设施建筑和卫生管理的改进。

改进卫生设施建筑:(1)废除旱厕,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包括使用集中式供水、有洗手设施、有排污管道等);(2)安装智能化或感应式冲水设施,如安装24 h滴水的水箱自动冲洗厕所;(3)按需求增建学校厕所,如每楼层建造厕所。

改进卫生管理:(1)学校制定管理制度,确定专人检查督促,如由学生轮流清洗、保洁;定期灭蝇、消毒。(2)粪便排放的管理,如建造沼气厕所。(3)加强健康教育,如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便后冲水的卫生习惯。

3 讨论

1981年我国响应联合国倡导,争取实现“人人享有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的全球目标(下称“全球目标”),开始了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工作,每年都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用于农村改水改厕,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本次调查结果说明,广东省农村地区尚未普及饮用自来水,农村学校集中式供水只达73.3%,比浙江、四川、安徽省的农村学校低[3-5];访谈中仍发现,有污染环境较严重的旱厕、坑式或露天式厕所,部分学校所处的地区条件与其他省许多农村学校一样,仍比较贫困和落后[6]。这一结论似乎与广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7]不一致。但何昌云等[8]调查发现,广东省农村各县(市、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县(市、区)集中式供水普及率达100%,而有的县(市、区)只有25.68%,尤其农村学校供水与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9]。而广东省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工作相对滞后,也许与各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影响有关。笔者认为各地不仅有必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体系,统一规划,制定相关公共卫生实施策略[2],还应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及合作机制,互通互报各有关工作信息,协商解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问题。只有从上述整体上提高相关工作成效,才能促使各地区达到良性的平衡发展,全省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工作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有研究表明,城镇地面水水质合格率高于地下水 ,地下水中铁、锰、氯化物含量较高[10]。本次调查表明,广东省农村学校饮用水合格率为70.0%,高于外省一些农村学校的调查结果[5,11],可能与广东省农村学校多数采用地面水(江河水、水库水)为供水水源有关。但调查发现,供水水源普遍缺乏保护性措施,与其他省农村地区饮用水存在相同的问题[2],即使是自来水,也是乡镇或村级水厂(站)供水,没有经过常规净化(过滤、沉淀)和消毒处理,也没有定期卫生监测,实际上只是“方便水”;其中30.0%的抽样学校饮用水不合格。说明饮水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学校是聚集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为一体的特定场所,人群高度密集,卫生安全责任重大,影响面更大。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水污染的食物可导致各种急、慢性介水病的发生,如腹泻、传染病、肿瘤等[12]。因此,建议政府在农村生活饮用水源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应鼓励对有条件的农村学校接通城镇地面水厂供水,从源头上达到防控介水病在学校的暴发和流行。

(志谢:佛山、肇庆、云浮市,高明、开平、电白、罗定、封开、龙川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同志也参与了调查,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 王绍贤,李浈,主编.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 23-50.

[2] 陶勇.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及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80-583.

[3] 韩成星,付美华.常山县农村学校水与环境卫生设施调查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6):441-442.

[4] 金立坚,张成云,康晓熙,等.四川省农村学校饮水及卫生厕所现状调查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5):129-130.

[5] 王志强,黄家林,俞家玲.2005年安徽省农村学校水与环境卫生设施现状调查.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3):150-151,160.

[6] 郭琴,宋爱英.甘肃省农村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调查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5):1122-112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7-62.

[8] 何昌云,曲亚斌,戴昌芳,等.广东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华南预防医学,2006,32(6):15-18.

[9] 梁筱健,肖兵,黄瑞伦,等.佛山市某区农村学校饮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9,23(3):277-278,280.

[10]杨文康,王娟芬,周伟斌.海宁市农村学校生活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76-477.

[11]杨虹,钟格梅,唐振柱,等.广西城乡部分中小学寄宿学校饮用水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应用预防医学,2006,12(6):341-344.

第9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43-02

作者简介:马科祥,男,回族,甘肃人,大专,医师,现供职于新疆伊宁县温亚尔乡卫生院。中国拥有70%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问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60~70年代, 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地均就如何建立并完善适合农村经济体制和形势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

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1.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1.3变革期(1979年~):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20世纪80年代以后, 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制定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卫生政策, 积极进行各种卫生服务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2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1农村卫生服务模式:各地探索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医防合一: 医疗、预防及保健均由乡镇卫生院承担, 同时承担同级政府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经济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经费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统筹利用乡镇卫生资源,减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在沿用。但由于拨款不足,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乡镇卫生院往往重医轻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医防分设: 将预防保健工作从卫生院分离出来, 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 (站),承担卫生保健、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保证。但独立的防保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合作方面处于弱势,一些公共卫生中的社会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依院设所, 相对独立: 这是对医防合一模式的改革, 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接受卫生院管理,财政上实行定额补助,独立核算。承担辖区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强化了防保工作, “以医养防”转化为“以医补防”,有利于促进医疗与防保协调发展。但医、防在一个院内,人员分工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避免,防保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4)县乡垂直管理: 由县卫生局或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选定人员派驻乡卫生院, 或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 长年从事乡、村防保工作, 工作经费、工资报酬由卫生局拨付, 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卫生服务系统。但由于条块分隔,在业务管理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方面有难度。

(5)政府购买: 这是由符合条件的公办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政府依据其卫生服务的考核情况实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下,促进农村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和广覆盖。

2.2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 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 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 仍显严重不足, 公共卫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趋势。据有关统计,1998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15.9%;而卫生事业费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年的19%下降到1995年的12%。

(2)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 经济体制改革后, 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网络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解体) 、网中不稳(乡镇卫生院改制) 、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落实。

(3)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 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发达地区, 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 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 而经济落后地区, 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 人才匮乏, 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 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据卫生部有关数据,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而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4)卫生服务重医轻防: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 补偿机制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不得不“以药补医”, “以医补防”, 县级防保机构主要精力也用于开展有偿服务, 医、防功能混乱。加上农村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疾病控制工作严重滑坡。

3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实践证明,将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并不明智。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原则,严格按相关标准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2实行多元化卫生服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依照“农村卫生机构要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卫生机构的发展”的精神,有效利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尝试将多种经济体制的卫生机构列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实行政府购买,探索多元化的卫生服务形式。同时应健全卫生服务评估机制,统一规范,制定标准,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