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农村消费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消费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消费现状

第1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建议

一、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水平向小康型迈进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生活水平越低,比例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较高。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60.49%下降到2007年的46.80%,自2000年开始,恩格尔系数保持在40%~50%之间,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已从生存型消费和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二)衣着消费总量增加,但消费比例下降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逐年增加。甘肃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30.35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2元,增加了近4倍。但是相对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比例正逐年下降,199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30.99元增加到2328.92元,但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7.60%下降到2007年的5.98%。

(三)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甘肃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居住面积不断增加。1990年农村居民年末住房面积为65.74平方米,到2007年年末住房面积增加到89.99平方米,平均每人年末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0.2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9.46平方米,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建房质量有所提高。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住面积比例逐步上升。1995-2007年,甘肃农村居民居住面积中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居住面积中的比例由25%增加到41%,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由0.4%增加到7%,增幅达到16.5%。

(四)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007年,甘肃省农村平均每百户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的拥有量10.33台、47.56台和97.22台,与1995年相比,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分别增加了37.23台、9.89台和82.44台。1990年农村家庭摩托车的拥有量为平均每百户0.39辆,到2007年摩托车的拥有量增加到平均每百户45.77辆。此外,一些新型的家用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如影碟机、照相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脑等。2007年,甘肃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影碟机33台,移动电话54.6部,固定电话97.2部,分别是2000年的4.8倍、75.9倍和5.2倍。

(五)服务型消费增加明显

甘肃省农村居民在实物型商品消费的同时,服务型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支出由2000年的43.76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17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增加了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由2000年仅有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82元,年均增长2%。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消费。但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用于教育服务消费的支出从2005年的211.25元减少为2007年的166.08元,同比下降了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支出比例由2000年的13.27%下降到2007年的10.36%。

二、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2007年甘肃省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近50%,但自然条件恶劣,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2000年。甘肃省农村家庭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为1058.77元,其中农业生产性支出301.28元,占总收入的28.06%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8.26%,说明农业收入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性支出,减少了农村居民纯收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不确定性增强农民扩大消费的顾虑

当前,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未来生产、生活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农民就会减少在当期的消费,从而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农业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甘肃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十分严重,靠天吃饭的情况较为普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损失率偏高,农业生产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由于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信息,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面临极大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了增收的难度。最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不到位,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加大了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

当前甘肃省农村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困难,特别是一些鲜活农副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和贮藏,就会变质腐烂,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抑制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村消费品市场缺少真正符合农民消费特点、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仍不到位,假冒伪劣、库存积压、过期变质的商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农民的维权意识薄弱,消费者权利得不到保护,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意愿。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广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出路。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降低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减收的风险;同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不断增加。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扩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并对农民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减少农业生产性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和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二是加快甘肃省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需求。三是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所有需要救助的农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需要帮扶救助的农民,在保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降低保障标准扩大救助面为原则。使需要帮扶的农民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

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仓储、冷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及时将鲜活农产品输送出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将保障农村居民能够购买到新鲜、优质的商品,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深入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关注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生产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向农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实用好用的产品,并建立好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好农村居民的消费权利。

参考文献:

[1]刘刚,当前农民收入、消费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6(6).

[2]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财贸经济,2007(2).

第2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四川省的总体消费能力不强

2007年四川省人均消费8691.99元,低于全国9997.47元的平均水平,说明四川省的城镇人均消费水平仍然偏低,为达到平均水平。而2007年四川省人均收入11098.28低于全国13785.81的平均水平,2011年同样低于全国21810的平均水平,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因素,四川省人均收入的不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均消费不足的原因。再来看农村收入和消费,四川省2007年的人均收入为3546.69,低于全国4140.36的平均水平,一方面说明四川省农村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消费的不足。但是,从表3反映的情况则是――四川省农村人均消费从2007年到2011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消费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由于四川省农村消费结构、环境、理念等发生变化从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也可能由于政策等其它因素改善了四川省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刺激了需求。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一现象都说明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潜力是巨大了,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这更加说明应该从多角度探索、实施能够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而从政府角度出发,更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从本职出发,研究可刺激居民消费的多元渠道。

二、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失衡

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就使得政府在刺激居民消费上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研究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而历年来四川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就存在较大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四川省城镇农村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对比

由图1反映出的现象可以看到,总的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都呈增长趋势,但是红色线代表的的城镇人均收入和消费始终在蓝色线代表的农村人均消费和收入之上,且城镇和农村间差距不断扩大。这说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而差距扩大的趋势则表明农村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而且在如何促进居民消费的问题上相应的政策也应有所不同,须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四川省个地区消费格局失衡

四川省包括21个地区,其中相对发达地区为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GDP排名后三位的为巴中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他们2011的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和消费如表2所示:

表1反映出四川省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在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上的差距,2011年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的城镇人均消费都远超过GDP排名后三位的巴中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由于篇幅有限,表中只列举了四川省GDP排名前三位和后三位的对比,但是也足以看出四川省在居民消费上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各地区间消费格局失衡,这不利于整体消费环境的改善成果、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技术缺失、人才匮乏等等因素,解决之道也须尽量同时兼顾这些因素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四、总结

通过对四川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我可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近几年中,四川省的消费状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总体消费疲软,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差异较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的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并且两者的差距成扩大趋势,政府必去采取措施予以调整。最后,四川省的各地区的消费情况也是存在这较严重的不平衡,这对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应该引起政府的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26-32

第3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一、现阶段农村网购实情与存在问题

(一)网购意识还不强

自从2003年淘宝出现,我国的网购行业就开始飞速发展,如今,在大中小城市中,淘宝已经成为了最流行的购物方式,网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也冲击着实体店铺。虽然近几年农村网购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与城市网购行业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人民的网购观念还不强造成的,许多农村居民对网购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自己进行过网购、网上消费意念还不够。

(二)电子支付还不够普及

对于传统的农村居民来说,只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是安全的,像网购这种先支付、再收货的交易,很多农村居民并不信任,害怕受到欺骗。而且在传统的交易中,人们主要是使用现金进行支付,在网购中却只能使用支付宝、微信、财付通等电子支付平台,农村居民对这些平台了解程度不高,使用者也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农村居民进行网络消费的途径。农村对于电子支付的不信任给农村网购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目前,想要发展农村网购行业,就必须在农村地区普及电子支付知识,使农村居民尝试、使用并信任电子支付。

(三)网购服务终端在农村建设不足

网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网购服务终端的建设,以往,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都把服务终端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城市中,忽略了农村网购服务终端的建设,使网购在农村难以推广开来。面对农村网购消费存在诸多不足,国内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开始进行农村网购服务终端的建设,以便有效地改善当前制约农村网购的问题。中国邮政已建成近百个县级运营中心,拟在全国近几年,为了发展农村网购行业,阿里巴巴、中国邮政等网购平台和物流企业大力推进了农村网购服务终端建设,给农村网购带来了便利,但是当前农村网购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在未来网购行业的发展进程中,依然要把农村网购服务终端建?O放在重要地位。

(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不足

如果把网购行业比作一座摩天大楼,那么物流配送体系就是这座大楼的钢筋,是整个楼体的支撑。如果物流配送系统达不到标准,那么网购观念再普及、电子支付再推广都是徒劳无功的。当前我国物流体系中,只有国家管制的中国邮政能配送到全国的村庄,其他的物流公司最多只能配送到镇,因此,住在村里的居民网购收货非常不便。而且,相比与城市物流系统,乡村配送因为地区散,路程远等问题,造成成本过高。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建设农村物流体系是新阶段我国农村网购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如何农村网购的发展

(一)普及网购观念,培养网购意识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消费欲望增强,但是农村销售行业的水平却没有做出对应的提升,许多农民需要的商品无法在农村购买,这对于我国拉动内需和改善农民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农村普及网购观念,培养农民的网购意识,这样既可以解决改善农民生活的问题,又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在这方面,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授课等方式教会农民如何进行网购,给农民进行网购观念的普及,使农民尝试到网略购物的便利,电商平台可以通过打折、发放优惠券等形式吸引农民的目光,让农民逐步培养网购的习惯,以此就可以在农村普及网购观念,推动农村网购行业的发展,同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加强建设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配送体系是网购行业的支柱,只有确保农民网购的商品能够及时安全地送到农民手中,才能持续的激发农民的网购热情。因此,为了推动农村网购行业的发展,我国必须要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各大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也要注意农村物流配送点的开发,这样,才能够健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以此推动农村网购行业的发展。

(三)建设农村网购服务站点

当前,许多农民想要尝试网购,但是由于缺乏网购设备和网购经验而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就需要一个专业的机构来为农民提供网购服务。电商平台可以联合政府、物流企业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建设一个农村网购服务站点来专门负责周边一个或几个村子的网购服务,这些站点应该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网购设备,为农民提供选货、下单、收货、售后等一体化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网购更加方便、安全。

(四)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带头作用

当前我国农民工数量繁多,而且普遍年轻化,这些年轻的农民工长期在大城市工作,对网购非常熟悉而且很喜欢网购,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带头作用,以此推动农村网购的发展。这些农民工返村时,会带来新鲜的电子产品等网购设备,而且他们又普遍有网购的习惯,其他农村居民会因为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理跟随新生代农民工尝试网购,这就有利于网购在农村推广开来。

第4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21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2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6

农村生活能源是指农村居民在炊事、照明、取暖等日常生活方面所消耗的能源。虽然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量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但其消费主体却占到了中国人口的70%,且对软化国家能源约束有一定意义,在国家能源消费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3]。目前,中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以当地易获取资源的秸杆、薪柴等生物质能为主,商品能源消费的数量较少、比例较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供需均衡问题一直未能纳入国家总体能源规划考虑之中[4,5]。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这一问题,在制约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同时,农村能源利用的低效性和消费的非生态性也影响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开展。从这个意义讲,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并将其纳入国家能源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19 96,2000,2003和2006年4个时间点,比较分析了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期望有助于全面认识农村能源消费的发展变化与空间分异,进而有效地推动能源发展规划及农村能源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农村能源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对策建议。

1 文献回顾

有关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空间尺度上,G.Berndes、 Liao CuiPing、Li Junfeng、J.Byrne、刘刚等基于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结合资源禀 赋、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技术进步水平研究了生物质能源在农村地区不同区域尺度下的发展速度和潜力[6-10]。王效华等以人均有效热、人均电力、有效热中商品能比例、人均标煤、人均商品能、人均收入和年均气温为指标,立足1996年数据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进行区域划分[11]。杨艳丽等以 农村户用沼气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12]。在时间尺度上,王效华等将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划分为严重缺能阶段、基本满足阶段和商品化三个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划分的主要特征指标和基本特征[4]。朱四海着重对我国农村能源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梳理[13]。此外,Zhou ZR等从农村能源消费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指标体系、收入水平对其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等[5]。上述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的探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及农村能源政策等方面,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空间格局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关注不够。本文在农村能源消费现状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以ArcGIS和SPSS软件为工具,对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能源发展规划及农村能源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李光全等: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空间格局变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2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2.1 指标选取

已有研究中常用的人均指标体现出的能源消费强度是能源消费现状评价的一个有效指标,但从战略规划角度看,区域能源消费能源总量、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源消费增长趋势等因素同样是能源消费现状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相关指标的选取中,本文立足服务能源规划的研究目的,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组合构建了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评价指标

Tab.1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in China

一级指标

First index二级指标

Second index总量规模能源消费总量、商品能源消费量、总有效热能消费强度人均标煤、人均有效热、人均电力、万元农业GDP能耗消费结构商品能源比例、新能源比例增长趋势总量增长率、商品能源增长率

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以SPSS16.0为工具,对原始数据实施因子分析。分析模型为:

X=AF+ε(1)

式中:X=(X1,X2,…,Xp)为原指标;F=(F1,F2,…,Fm)为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ε为特殊因子。

同时,为使各变量在某个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载荷较小,本文再运用方差最大(Varimax)正交旋转变换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得到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然后以因子载荷系数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权重系数,构建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F=∑nii=1ηiFi=∑nii=1∑kjj=1ηiαjχj(2)

式中:F表示综合得分;Fi表示主成分因子得分;ηi表示主成分方差贡献率;αj表示变量的主成分载荷系数;χj表示原始变量;nj表因子数,i=1,2,3,4;kj为变量数,j=1,2,3,…,10。

3 农村能源消费水平时空差异的分析

3.1 目标年度农村能源消费水平综合评价

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区(、上海数据缺失)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为研究对象,文中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国家农业部编著的《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资料》(1996-2006)[1]、国家统计局编著的《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14]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7-2007)[2]以及国家农业部编著的《中国农业统计资料1996-2006》[15]等。

为了检验模型中因子选择的合理性,首先通过(2)式的计算,对1996年我国29个省(市、区)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现状进行评价。方差最大(Varimax)正交旋转变换结果显示:人均标煤、人均热能、人均电力、万元农业GDP能耗等指标在因子F1上有较高载荷,命名为强度因子;总量增长率和商品能源增长率在因子F2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称之为速度因子;能源消费总量、商品能源消费量、总有效热能等指标在因子F3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农村能源消费的总量水平,命名为总量因子;商品能源比例和新能源比例在因子F4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结构,可命名为结构因子。然后依据评价模型得到1996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的综合水平以及各主导因子的水平(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主导因子排序(总量因子和速度因子的正排序,强度因子和结构因子的负排序)与综合因子排序趋势基本一致,差别仅体现在水平相近的、个别省份名次先后顺序的确定上,说明所选择的主导因子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关系符合真实逻辑关系,能够反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总体水平趋势,具有合理性。此外,表2中给出了按“能源消费总量”单一指标的排序结果,与综合因子排序相比,96.55%的省(市、区)结果发生变化。以新疆、湖南为例,1996年湖南省农村生活能源消费1 601.15万tce,高于新疆(641.15万tce),按能源消费总量排序位居第8位,但综合人口、经济和发展速度等其他因素,湖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为-29.01%,万元GDP能耗2.02 tce、人均标煤300.8 kgce,远低于新疆相应指标数值(6.86%、2.57 tce和694.96 kgce),综合分析下来,湖南省农村能源消费现状水平排名位于新疆之后。综合因子评价法既反映了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总量,又体现了能源结构、消费强度以及增长速度等因素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的影响,是总量与人均、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全面、科学地反映和衡量区域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避免了用能源消费总量或人均能源消费量等单一指标对能源消费现状水平的片面评价。最后,按照(2)式,进一步计算出2000、2003和2006年的综合得分以及相应年度各主导因子的得分。

3.2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空间格局

以综合得分为指标,选用分层聚类分析方法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进行类型划分。划分的基本思想是:同类样品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间离差平方和较大。样品离差平方和公式为:

St=∑nii=1(X(t)i-X(t))′(X(t)i-X(t))(3)

式中:X(t)i表示类Gt中的第i个样品;nt表示Gt中的样品个数。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利用ArcGIS9.2软件,绘制出1996、2000、2003和2006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的空间差异图(见图1、图2、图3、图4)。

根据1996-2006年的空间格局图,可以发现空间格局 的演变包括以下几个特点:①结合1996、2000、2003和2006

间全国农村能源消费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农村能源消费状况在全国层面都得到了改善;②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的总体格局基本稳定,在四个时间点的布局图上,农村能源消费均大致以华北-西南地区为轴线向两边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跟华北地区如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煤炭资源丰富,农村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高,且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单位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高,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等因素有关,属于资源―人口指向型布局;东南沿海地区如广州、福建、浙江等地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达,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生活能源消费中商品能源、新能源比例较高,且能源利用效率高,万元农业GDP能耗低,属于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高效率低消费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属于经济水平指向型布局。西北省(市、区)的农村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带,交通极为不便,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地带,人民生活贫困,生活能源紧缺问题十分严重,属于贫困型低消费地区。③在华北-西南地区轴线所划分成的两大区域之间能源消费水平的差异在不断增大,同时各自区域内农村能源消费水平的一致性倾向十分明显。④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作为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高水平地区得到不断强化,所涵盖的高水平消费省份数量不断增多。

3.3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是四个主导影响因子变化的综合结果。为了更好地反映空间格局演变的本质,本文以1996-2006年能源消费综合水平变化率(V)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以1996-2006年强度因子变化率(IV)、速度因子变化率(VV)、结构因子变化率(SV)以及总量因子变化率(GV)为解释变量,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我国农村生 活能源消费水平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回归

图1 1996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图2 2000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空间格局

变化率(IV)、速度因子变化率(VV)、结构因子变化率(SV)以及总量因子变化率(GV)为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拟合较好;除强度因子变化率和总量因子变化率外,各变量系数P值均小于0.05,显著性较好。根据标准化系数(Beta)显示,总量因子变化率(GV)、速度因子变化率(VV)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变化率(V)呈正相关关系,而强度因子变化率(IV)、结构因子变化率(SV)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变化率(V)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上述可能性原因分析基本相符。在影响因素上,根据显著性检验,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强度因子变化率(IV),其次为速度因子变化率(VV)、结构因子变化率(SV),总量因子在变化率(GV)的显著性相对较低。

4 结论与建议

着眼于农村能源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目的,农村能源消费研究需要打破集中于能源结构与能源政策的局限,对能源消费现状的总量变化评估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加以把握,以使能源规划目标和战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更为明确的针对性和良好的操作性。本文通过对1996、2000、2003和2006年4个时间点上我国29个省(市、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评价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996-2006年间,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基本已经形成以华北-西南地区为轴线向两边逐渐递减的态势,且趋势愈加明显;在华北-西南地区轴线所划分成的两大区域之间水平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各自区域内农村能源消费水平的一致性趋向明显;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作为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高水平地区得到不断强化。通过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和人口分布变化的叠加,在能源消费空间的分布基本可以在动态分析中对区域划分出若干消费类型:西北地区属于贫困型低消费地区,华北和西南地区属于人口规模型高消费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属于高效型低消费地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量因子变化率、速度因子变化率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化率呈正相关关系,强度因子变化率和结构因子变化率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化率则具有负相关关系;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变化的首要因素是能源消费强度,其次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结构。

空间格局变化是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重要时空特征。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紧缺问题,应在充分认识农村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变化的背景下,结合国家层面的能源规划布局,立足区域实际,科学有效地进行农村生活能源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促进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对农村地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特征,在未来我国能源发展中,华北地区应提升化石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结合区域资源条件,适度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西南地区应增强小水电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能源植物种植和生物质能开发的重要基地;东南地区应加强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替代化石能源使用;西北地区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缓解农村生活能源供应紧缺状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资料(2006)[R],2007.[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al Data of National Rural Renewable Energy(2006)[R],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Energy Statistical Yearbook[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7.]

[3]朱四海.农村能源软化国家能源约束途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1): 52-59 . [Zhu Sihai. Analysis of Ways in Which Rural Energy May Soften the Energy Constrains of the Whole Country [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7,(11): 52-59.]

[4]王效华,冯桢民.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阶段划分研究[J].中国沼气,2001,19(1):46-49. [Wang Xiaohua,Feng Zhenmin.Study on Rur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Three Development Phase[J].China biogas,2001,19(1):46-49.]

[5]Zhou Z R, Wu W L, Wang X H, et 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Northern China: A Case Study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9, 13(1):176-182.

[6]Byrne J, Zhou A M, Shen B,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SmallScale Renewable Energy Options to Meet Rural Livelihoods Needs: A GISand Lifecycle Costbased Assessment of Western China's Options [J].Energy Policy ,2007,35(8):4391-4401.

[7]Berndes G, Hoogwijk M, Broek R. The Contribution of Biomass in the Future Global Energy Supply: a Review of 17 Studies[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3,25 (l):1-28.

[8]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 (l):9-19.[Liu Gang,Shen Lei. Quantitive Appraisal of Biomass Energy and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22 (l):9-19]

[9]Liao Cuiping, Yan Yongjie, Wu Chuangzhi,et al.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Biomass Residues Resource in China[J].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4,27 (2):111-117.

[10]Li Junfeng, Hu Runqing, Song Yanqin, et al.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Energy Potential of Non Plantation Biomass Resources in China[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5, 29 (3): 167-177.

[11]王效华,王正宽,冯祯民.中国小康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0,16 (2): 97-99. [Wang Xiaohua,Wang Zhenkuan,Feng Zhenmin. General Features and Its Appraised Index System on Comparatively WellOf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0,16 (2):97-99.]

[12]杨艳丽,侯坚,张培栋等.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 [J].资源科学, 2009,31 (7): 1219-1225.[Yang Yanli, Hou Jian, Zhang Peidong, et al. Spatial Disparities of Rural Household Biogas Development in China [J].Resources Science,2009,31(7):1219-1225.]

[13]朱四海.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 2007,(9):20-25. [Zhu Sihai. Rural Energy policy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Agricultura l Economics question,2007,(9):20-25.]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7.[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7-2007.]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1996-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007.[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Agriculture Statistical Report(1996-2006)[M].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7-2007.]

[16]张雪绸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22(3):64-67[Zhang Xuechou. Rural Public Products Supply in BuildingNew Countryside[J].Journal of Xi'an Unive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 9,22(3):64-67.]

Change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LI Guangquan1,2 NIE hualin1 YANG Yanli3 ZHANG Peidong3

(1.College of Economic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2.In sistue of Soft Science, Party School of Zhejiang Commiffee of ccp,Hangzhou zheji ang 311121,China;

3.Qingdao Institute of Bio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Shandong 266101,China )

第5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问题;解决办法

消费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中国这样—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居民在全省的消费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河南亦是如此。长期以来河南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过低的消费水平并存,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河南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目前消费结构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年,与2007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2676.41元/年相比,消费支出提高了367.59元。其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为858.97元,占人均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41%,比上年下降了3.16%;衣着、居住和家用设备方面,均比2007年有所增长,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有小幅的增长;大幅度增长的是在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其中医疗保健比上年增长了64.48元,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也上升了2.72%,交通通讯支出比2004年增加了56.49元,比重也上升了2.11%,另外,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却比上年减少了44.6元,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下降了,这与近几年文教娱乐消费比重增加的总体情况不太相符。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情况

总体来说,2001年至2005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呈上涨趋势的,且除了2005年的文教娱乐方面以外,消费支出的各方面每年基本上都均有增长,相应地,消费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6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9%。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

(三)农民消费的阶段性和消费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积累低消费来推动的,也就是生产推动经济的增长,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进而向小康平稳过渡的发展阶段。从动态角度看,农民消费呈现以下阶段式趋势与特征:

1、第阶段是在1978年至1989年的这段时间内,农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22%,这主要是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大大提高的结果。同时,农民有了收益分配的自主权,合理地安排了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

2、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今,农民消费的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没有超出国民收入增长的允许范围。但农民消费的增长低于积累的增长,而且收入层次高的农民积累率高,边际消费率趋于下降,边际积累率趋于提高。在这个阶段,农民的消费行为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等简单的温饱型消费,而是越来越多的投资干教育、旅游、资讯、文化娱乐等高层次消费。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问题的并决

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整个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消费的增长远远滞后于收入的增长、物价极不稳定、货币政策失效等。

(一)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支撑不足

河南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且城乡间,地区间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从2000—2007年河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85.82元上升到3851.6元,年均增幅为9.9%,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3.4%。而且城乡差距不缩反而扩大,2000年城乡人均收入是2.4:1,到2007年扩大到2.98:1。各市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6年全省农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6525.9元,是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4.7倍。各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郑州5559元,最低的是周口2641元,郑州是周口的2.1倍。

其次,河南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从2006年的农民人均总收入来看,农业收入(指家庭经营中的第一产业收入)为2764.1元,占总收入的61.98%。非农产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中的第二、三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1695.3元,占总收入的38.02%。可见农业收入仍为河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鼓励农民走出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才能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2、农民负担重,收入预期不稳定

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税费支出急剧下降,负担减轻。但近几年受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的共同影响,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村很多地方,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断增加的农民负担加剧了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从而降低了农民消费倾向。

3、消费环境差,制约农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第6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 消费支出 数据处理 参数检验 聚类分析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消费不仅可以满足人的多方面的欲求,而且,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它所表现出的历史规定性,可以折射出不同社会阶段中消费关系的本质特征。我国人口众多,而且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而且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在数据文件建立好后,通常还需要对待分析的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加工处理,这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首先,为了便于数据的浏览,快捷的找到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快捷的发现数据的异常值,可以用R软件画出数据的箱线图。其次,为了粗略的把握数据的分布,实现数据的离散化处理,可以用R软件画出频数直方图和密度直方图。由图可知:数据无异常值,数据的均值为3500-4000,高于均值水平的数据较多。由于在表格中不存在缺失值,因此频数分布表中的百分比和有效百分比相同。从此次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家庭居民人均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集中, 大约在2000元-3000元之间,还有少数省市的消费水平处在中等阶段,而只有上海、北京、浙江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家庭居民人均消费达到了6000元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家庭消费总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近似服从于正态分布。

三、参数检验―单样本t检验

全国31个省市的农村家庭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合计,大约有18个城市都集中在第一组,数额主要1913.71元-3065.44元之间,因此可推断,全国农村家庭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数应该在1913.71元-3065.44元之间,假设为2600元,由于该问题涉及的是单个总体,且要进行总体均值检验,同时农村家庭居民平均每人消费的总体可近似认为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应采用单样本t检验来分析推断全国农村家庭居民人均消费的平均值是否为2600元。分析结果如下:总体均值的95%的置信区间为[2826.2465,3926.3709]元;由p=0.07>0.05得: 应接受原假设,认为全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数与2600元无显著差异。

四、引入变量建立聚类分析模型

4.1引入变量

由于多个变量使用的量纲可能各不相同或者变量间的数值大小相差很大,因此,首先要将初始变量标准化。把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将食品支出(x1),衣着支出(x2), 家庭设备支出 (x3), 医疗保健支出(x4),四项支出作为变量

4.2系统聚类法

K均值聚类法将31个省市分为3类结果为:

第一类:北京、上海、浙江 第二类:天津、江苏、福建、广东 第三类: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可以看出第一类的省市一般位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第二类是经济水平中等的地区,第三类位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四、结论

近些年,启动内需仍然是最大问题。由于,有效需求的60%来自消费,而中国人口的80%是农民,所以要解决内需不足问题首要的是解决农村消费问题。此外,扩大农民消费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当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是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受到收入水平、消费环境、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以及商品供给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仍比较落后,因此,准确了解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结构,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多元统计分析 科学出版社,2013

[2] 刘文卿,何晓群.应用回归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耐用品消费;农村经济;消费市场;潜力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95—0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已从追求温饱过渡到追求享受,农村进入了耐用品消费时代。彩电、冰箱、空调、移动电话等耐用品已广泛走进农村家庭。

一方面,农村的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只留下一些幼儿、妇女和老人。因此,留守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些耐用品在农村缺乏市场。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人会经常给家人汇钱,增加了一部分留守人员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因此,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具有不同于城镇耐用品消费市场的特点。在农村市场上大多数的耐用品都是适合城镇居民的,缺少适合农村居民的产品,造成了农村市场上耐用品供大于求而农民又买不到满意产品的局面。

对农村耐用品消费,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耐用消费品的趋势;农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住房改革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农村耐用品的消费进行研究。邓业轩对90年代几种耐用消费品的趋势做了分析,他在分析后发现从1991年往后的10年我国的耐用品消费都处于一个饱和期,消费市场平稳发展,农村居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添置名、优、新的消费品。进入21世纪后,农村耐用品的消费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农村耐用消费品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比如耐用品消费的需求、影响因素等。荣昭和盛来运等对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和产品价位偏高,我国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比城镇居民低。收入水平低下对农村家用电器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显著。尹志超和甘犁研究了中国住房改革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经历了住房改革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消费了更多的耐用品,而且这些耐用品首先倾向于生活中最必需的耐用品,其次才是其他耐用品,因此,住房改革对家庭的耐用品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使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中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宏观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市场潜力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总体现状分析

耐用品就是指一些使用年限比较长,可重复多次使用的消费品。2009年这一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明显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国家提出的许多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他们的消费水平仍然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

从图l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农村每百户居民的各种耐用品的消费数量存在很大差距。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比重最大,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在我国农村家庭中已经普及。而空调、照相机和电脑的拥有量则近乎没有,这些消费品还没有在我国农村普及,这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农民还是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去购买比较高档的消费品。

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的消费结构还不合理。电话和彩色电视机在农村家庭中近乎普及,因此,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市场近乎饱和,只能通过提供升级产品来挖掘市场潜力。而体现更高生活质量的耐用品的消费量却严重不足,空调、电脑和数码相机等高档耐用品的市场潜力巨大,需要提供合适的产品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较好;西部地区由于开发较晚,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地区差异导致我国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上的差异较大。在耐用品消费上东部市场均发达,而西部地区贫困地带多,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电力设施缺乏,市场不发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

在2009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村居民照相机和家用电脑等耐用品拥有量普遍低,而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等耐用品的拥有量都较高。但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消费比重整体比较大,比如东部地区的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消费126.70部,有的家庭一家就有2台电视机,而西部则消费96.70部,有的家庭1台都没有;洗衣机在东部的拥有量是71.37台,在中部和西部的拥有量几乎相同,中部是51.16台,西部是48.52台;电冰箱在东部的拥有量是57.75台,在中部是37.01台,在西部是27.53台;空调在东部的拥有量是34.26台,在中部是11.38台,在西部近乎没有,只有2.77台;电话机的拥有量在东中西都相差不多,分别是79.77台,55.95台,50.08台;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比普通电话机的拥有量多很多,东中西部分别是147.28部,117.72部,110.40部,说明每户家庭中不止一部移动电话;照相机的拥有量却少之又少,在东中西部都没有普及,分别是9.22台,2.75台,2.30台;家用电脑也一样没有在农村家庭中普及,分别是15.66台,4.23台,2.49台。

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相对于东部农村市场,中、西部地区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应该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挖掘中、西部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潜力以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二、我国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趋势分析

(一)1990——2009年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趋势分析

近20年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有新的支农惠农政策提出和实施。例如,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并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实施了家电下乡的活动等。各项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在全国全面展开实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部分地区的农民率先进入了耐用品消费时代。

1990——2009年这2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费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有的上升速度快,有的却非常缓慢。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上升的特别快。1990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只拥有4.72台彩电,到2009年已经拥有108.94台。移动电话从2000年才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当时只拥有4.32部,而到2009年已经上升到115.24部。洗衣机和电冰箱的上升速度比较缓慢,洗衣机在1990年只拥有9.12台,到2009年拥有53.14台;电冰箱在1995年拥有0.18台,2009拥有37.11台。空调、照相机、家用电脑的上升非常缓慢,空调仅仅从0.18台上升到12.23台;照相机也是从0.7台上升到4.76台;家用电脑从2002年0.47台上升到7.46台。1990年到2000年,农村耐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还比较小,增长也非常缓慢,而2000年到2009年,耐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开始明显上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有关。90年代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耐用品消费支出也很少,到了2000年随着农村政策的变化使得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再加上新的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空调、照相机、家用电脑等这些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

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各种耐用品的消费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农村居民的各种耐用品消费市场的可待挖掘潜力也各不相同。农村彩电和移动电话消费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接近饱和。我国农村居民固定电话的消费因为受移动电话的替代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固定电话消费市场趋向萎缩。而洗衣机和冰箱的消费正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空调、照相机和家用电脑在农户中的拥有量还非常低,则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2002—2009年重点扶贫县的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趋势分析

扶贫开发就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国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重点扶贫县。

我国的重点扶贫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但是近年来,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相继得到落实,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完善,重点扶贫县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近几年来我国重点扶贫县的农村居民在不同的耐用品消费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很快,而对冰箱、冰柜的消费则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对自行车的消费则呈缓慢下降趋势。与全国的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相比,相差并不大,同样是对彩色电视机和电话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自行车的需求则相反,说明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不论是在普通农村中还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都有很大的市场。研究发现,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的农村消费市场在国家重点扶贫县也已经趋向饱和,除自行车外,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其他耐用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三、我国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比较分析

(一)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总体现状比较分析

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所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方面的差异很大,这会影响到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不断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收入水平也较高,再加上城镇的各种设施也比农村完善,因此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耐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比农村高。

使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我国城镇和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的比较的表中数据制得柱形图:

从图5中可以看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耐用品拥有量总体多于农村,特别是空调和家用电脑,差距比较大,城镇在2009年已拥有空调106.84台,而农村只有12.23台;城镇拥有家用电脑65.74台,而农村只有7.46台。说明像空调、家用电脑、照相机这样的高档次的耐用品的消费在城镇已经处于高峰,而在农村才刚刚起步,拥有量很低。相对于城镇居民耐用品消费市场来讲,我国农村居民高档耐用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尚待开发。

(二)东中西部农村和城镇居民耐用品消费的比较分析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所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不过,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东部地区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基本相同,差距不大。而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村的中、西部地区差距增大,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分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9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不管是东、中还是西部地区,都是城镇居民耐用品的拥有量比农村居民的拥有量多。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的拥有量在各地区城乡都比较多。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东部地区城乡的空调拥有量差距最大,城镇拥有152.92台,而农村拥有34.26台;中西部地区城乡的家用电脑拥有量差距最大,城镇拥有28.45台,农村只拥有2.49台。相对于城镇来讲,在东、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同耐用消费品的市场潜力是不同的,东部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空调市场消费潜力,而中西部农村地区有着较大的家用电脑市场消费潜力,因此,需要继续采取惠农支农措施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以培育潜在的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

(三)贫困地区农户与全国农户的耐用品消费的比较分析

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全国农户和贫困地区的农户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支出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山区,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比较薄弱,制约着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费。

我国贫困地区农户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最多,虽然我国贫困地区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的其他耐用品拥有量还不是很多,空调拥有1.9台,家用电脑拥有0.2台,但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户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消费趋势增长速度比全国农户快。从图7中不难看出,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家用电脑,贫困地区的农户增长率是100%,全国农户的增长率是47.1%;其次是空调,贫困地区的农户增长率是58.3%,全国农户的增长率是24.5%。因此,相对于全国农村居民,我国贫困地区农民在家用电脑、空调等高档耐用品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国家需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增加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培育贫困地区的高档耐用品消费市场。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中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村耐用品消费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城乡耐用消费品消费水平的差距和变化趋势、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农村地区农民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消费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总体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各项扶持农村政策的实施,使得耐用品的消费在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中有了很大的提高。彩色电视机和移动电话机这些耐用品已经在农村家庭中普及,冰箱、洗衣机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增长强劲,空调、照相机和家用电脑等奢侈品的消费水平较低但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

第二,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异很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和城镇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各种耐用品在农村居民家庭中的拥有量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居民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空调、照相机、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反映在耐用品消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东部市场比较发达,耐用品的拥有量都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电力等各种设施缺乏,耐用品的拥有量也较东部低很多。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讲,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的潜力也较东部农村地区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继续减少。虽受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我国重点贫困县居民耐用品消费的绝对水平仍低于全国农民,但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趋势增长率却高过全国农民,表现出强劲的消费潜力。

第8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摘 要 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和可观的开发潜力,但是现状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也是困扰学校及社会各界的难题。两者的结合研究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消费市场 大学生就业 研究

一、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

以“家电下乡”为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仅为城镇的2/3,洗衣机和手机不超过1/2,冰箱约为1/4。目前我国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仅相当于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政府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指出,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范围从第二阶段的14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各地实施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家电下乡产品由于实行了最高限价和财政补贴,将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来源。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如果说目前每100户农民中仅有46户使用洗衣机,假如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0户,那么一年就需要洗衣机1000多万台,这个数字超过了家电行业洗衣机年产量的50%以上。据商务部统计,进入2月份以后,家电下乡各类产品日均销售总量30844台,日均销售额4607万元,约为1月份的3倍。今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预计能拉动约1500亿元的农村消费。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创下新高。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短时间内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难时期,中央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发放创业贷款,发放就业券,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

赖德胜是国家十一五课题“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负责人,在他主持的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三、抓住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契机促进大学生就业

农村的消费增长缓慢,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就现状来看,农村消费市场不容乐观。但是,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城市市场的日趋饱和,农村市场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定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从近几年政府实施各项政策和方案可以知道,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的扩大内需的战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市场开发促进了农村消费。2009年,商务部将在已经建立26万家农家店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15万家农家店,支持建立1000家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及200个至3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预计将使100多万人实现就业。

为了推进家电下乡,一些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网点正大幅增加。目前,在家电下乡涉及的10多个省市中,海尔已拥有2000多家专卖店和10000多家乡镇店;创维已启动了“农村液晶倍增计划”。同时,部分外资品牌也纷纷跟进。三星已推出专门针对二三级市场开发的32英寸液晶电视,而其在华南的布局已覆盖了广东、湖南、福建、江西、广西、海南6省的一大批乡镇;西门子家电集团也将在开拓三、四级市场上有所动作。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家电企业纷纷进驻的热土。

由此,大量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充斥农村消费就业市场,必将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帮助相关企业进行渠道搭建、维修和保养等配套服务的运作,建立服务机构帮助农民了解下乡电器、汽车等设备。另外,文化下乡和医疗下乡也将是下一阶段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重点,大学生可以抓住上述种种契机解决自身的就业。

四、农村消费市场开发对贵州交通职业学院有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同时,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研究有利于充分贯彻中央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号召,联系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院专业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效应。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汽车下乡”最初的工作就是把汽车拿到农村市场去销售,这将有助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拓就业岗位。

第9篇:农村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消费;外部性;农村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4140.4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741.09元增长到2007年的3223.85元;恩格尔系数从2001年的47.7%下降到2007年的43.1%。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据统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80年的8.3元增加到2007年的305.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4.3%,其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5.1%上升到9.5%。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带来的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精神生活的丰富,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效应。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外部性存在分析

外部性(externality)或外部经济(exemalecon-omies)是福利经济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萨缪尔森(Samuelson)和诺德豪斯(Nordhaus)这样定义外部性:“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增进了他人的福利,而后者无需付费;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损害了他人的福利,而前者无需承担责任。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带来的农村居民素质显著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持续提供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供给。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同步加速前行,2007年全国城镇人口达59379万人,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4.9%,比1978年的17.9%提高了2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并不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由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所致,而由于受城镇生活成本以及落户要求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农村地区流向城镇的便是那些受过教育、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口。这些流入城市人口素质提高的成本(即文化消费支出)均由农村支付,随着这些人口流向城市,这些投入便也通过人口的迁移而转移支付给城市,我国高等教育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镇工作就是典型的转移支付。由于农村居民提供文化消费,城市经济体无须支付任何费用却可以得到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性效应。

这种外部性不仅表现在流向城市的人口中,同样体现在那些不具有城市户口,但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身上。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这表明,当前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主,虽然这些劳动者也将其在城市务工的收益转移支付回农村地区,但其收益只是其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为城市所截留。而城市是不用为这些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支付任何成本,其文化素质提高的所有成本均由农村支付(虽然现在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教育,但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比重依然相当高)。这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性的又一表现。

(二)农村居民通过文化消费改变了自身观念,提高了自身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律的认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居民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消费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社会稳定提供了观念基础。社会环境的稳定可以节省大量的社会成本。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中,国家强力机关的规模将会降到最低水平,政府用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支出降低以后,大量政府资本将会投向经济建设领域,从而形成“稳定红利”。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以了解社会各阶层对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发展形势、发展政策的评价为重点所作的“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结果显示:对我国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分别为56.3%和35.2%,合计为91.5%;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比重合计达95.1%;认为我国能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基本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分别占45.4%和35.5%,合计占80.9%。我国居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认同,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居民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国家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的经济形势空前严峻的情况下,能够有如此清晰的认识,不能不说明我国居民整体素质得到改善,而这种改善与我国居民因文化消费而带来的观念转变是分不开的。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性的持续提升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外部效应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必然将带来其外部效应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要维系这种良性循环,需要政府积极扶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并尽可能降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经济学主张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正是基于对农村文化消费正外部性的重视,我国政府已经在农村地区推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但教育消费只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一部分,除了教育消费以外,文化消费还包括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家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性的需要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还需要在免费义务教育之外,加大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财政扶持力度。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环境。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农村地区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以江西为例,据江西省统计局2006年调查,江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县文化馆、图书馆大部分破烂不堪,乡镇大部分没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更鲜有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多数乡村没有合适的演出场地,没有放映电影的条件,没有开展活动的场所,给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开展带来困难。针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情况,政府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决定从2007年到2010年投入资金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2007年,中央投入1亿元进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2008年年初投入2亿元用于文化站建设。在2008年第四季度紧急安排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又安排了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总共投入11亿元,支持全国70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任务的1/4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环境的投入,是国家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正外部性的一种必要补偿。

(二)加大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力度,将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文化低保工程落到实处。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文化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地方的文化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必须加大文化低保力度,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益。也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