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

第1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 政府卫生管理 管理职能 职能转变

如今新公共服务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在这个视角下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有效的转变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机构的意识要始终保持清醒,将其卫生管理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广大居民。

一、目前政府在卫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实践下,目前政府和市场两个机构在进行抗衡,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出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责,没有确定边界在哪里,有一些问题与公共权力的边界范围有关,那么在本质上来说这个问题就和有关。尤其是政府的权力如果过度下放而且没有产生足够的约束力的话,必然会对制度建设的进度产生影响,政府在医疗服务这个领域中,还没有产生足够的约束力来干预卫生管理工作。

其次,目前的公共服务视角下,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在管理公共卫生的时候政府的价值取向有一些问题存在,在治理和价值导向中公平与效率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政府在改革卫生管理的时候,要将民间的经济力量充分的引入进来,同时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广泛作用,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目前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同时也使医疗管理方面更加具有效率、更加的公平,将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给我们的每一位公民,让他们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这样居民才会具有更高的综合健康指标。

最后,就是在公共服务视角下,政府还没有协调好卫生管理这个领域的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公共利益观念方面不够一致,造成的结果就是公共利益的地位一降再降,已经不能保持一开始的初衷为公民和顾客提供优良服务。在公共服务视角下,人们对政府部门的能力开始产生质疑,认为其没有能力改善服务的质量,很多情况下都有失公允,同时对病人也不能及时的提供质量和安慰,在实用性方面是非常欠缺的。

二、公共服务视角下政府应该具有的卫生管理职能

在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政府卫生管理,首先应该保证的是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完善的,并且制定各种规则来对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进行相关医疗补贴以及医疗保险的构建,在社会救助方面保证制度的完善。这样一来不仅公共卫生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医疗服务的水平以及质量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切实转变卫生管理职能,从长远角度出发进行发展规划制度的制定,同时在监管医疗市场这一方面要进行强化,保证其体制的完善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医患关系和谐,在市场调控方面要保证政策的完善和有效。这方面需要专门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去负责制定,通过行政干预的力量来对目前的医疗环境进行优化,使医疗保障资源能够充分的将其使用效率发挥出来,建立一个和谐而平等的医患关系环境。

同时政府卫生管理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担负起监督医务人员的职责来,在监管医生的时候主要是以我国颁布的《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对医师持有执照的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并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作用来进行有效的监管。在药品定价制度方面进一步的健全,由政府来完成定价工作,这样政府部门也能以价格法中的规定为依据来完善卫生管理职能,对药品的基准价格、上下浮动范围等,在不超出定价部门的权限范围的基础上进行规定。这样不仅可以对药品价格进行有效的控制,保障人民群众就医的时候自身利益不受到伤害,还可以让诊疗过程变得更加的灵活,真正使卫生管理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转变政府卫生管理职能

在目前新公共服务的视角下,政府卫生管理职能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卫生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其贯彻落实,例如针对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以及学校卫生等的相关规定,同时做好防治规划工作,在面对重大疾病的时候不至于束手无策,认真监督消毒产品的卫生情况,并且切实监督管理好违法违规的广告。政府在进行卫生管理的时候,应该做好各种应急预案,这样在面对各种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才能井然有序的应对,同时在妇幼卫生方面也要科学的制定工作规划。

对于公共卫生来说政府应该更有效地监督卫生执法,同时做好传染疾病、五大卫生防治工作并加强监督。我国卫生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尽快构建完成,不仅能用法律来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权,而且也帮助政府卫生管理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认证好健康方面的产品并且做好抽检和质量监督工作,不仅要对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进行监测,保证医疗质量符合标准,还要严格的审批和准入社会内公共卫生,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协调从而有效救治。同时政府卫生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升相关人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候应该具有的技能,同时为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进行培训,使他们据有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工作,面对突发事件做好应对措施,按照相关规定将省市辖区内的卫生技术力量都组织起来,面对紧急事件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处置。

政府卫生管理部门要做好自己辖区内各种传染病以及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多向居民宣传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通过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更好的调查疾病以及新发疾病的情况,大力进行监管,使公共卫生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在新公共服务中善于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开展治理工作,在卫生管理职能实施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即民主、公平和公正,政府机构在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将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提升上来。这样也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公共卫生服务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的问题,利用政府提供政策作为支持,对与人民有关的医疗卫生制度进行改善,保证居民能享受到相同的卫生权利,真正在医疗领域中贯彻公平公正的理念。

同时社会公共安全卫生方面也是政府卫生管理部门需要非常注意的,做好其服务管理工作,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政府在公共利益观念方面应该是统一的,其他方面例如医疗保险、医疗补助、社会救助等都是与我们的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须要构建相应的制度,保证人民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在管理医疗制度方面增加投入,与医院之间保持更加良好的卫生服务关系。

政府卫生管理部门还需要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设。如今我们的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保证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具有与时代特征和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我们还需要为医疗服务市场进行各种规则的制定,在不改变医疗卫生职业自身属性的前提下,对美国的模式进行借鉴。我国的政府卫生管理部门需要尽快研究出一套与我国情况相符合的医疗体制,这样不仅可以为政府减负,还能将医疗费用控制下来。将相关的法律体系尽快确定下来,设立一个明确的原则和目的来对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进行指导,保证卫生环境处于良好的法治条件下。同时对《卫生法》进行统一,让政府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卫生管理工作中,担负的权责是什么,为公民应有的利益做好保障。同时药价问题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所以在药品定价方面要保证制度的健全,药品的价格以及上下浮动范围等都由政府来进行规定,这样就不会出现天价药的情况了。同时由政府来对常用药和必用药进行定价的话,执行药物价格的时候法律就能充分的发挥其强制力,医院也就没有那么大权利进行自主定价,对药品价格的提升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还可以专门进行医疗定价中心的设立,成立专门的卫生部门或者医疗保险部门,其中聘用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医疗、药品方面专业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专家以及财务专业人员,科学的确定药品的价格。这样可以使药价变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不存在欺骗性质,并且在公共服务视角下,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也得到优化提升。

传统医学模式中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存在的,因为要对医院知识结构不断进行完善,从而改善这些弊端,保证医学知识结构与当今时代的情况更加符合,建立更为科学的观念来进行医疗,同时进行综合性的医学知识结构的建立对专业医学人才进行培养。政府卫生管理部门不仅要提升医疗服务提供的能力,还要做好三级预防,通过有效地指导来带领人们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体免疫力、获得精神健康。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可以适当进行创新,增加心理卫生方面的管理机构,同时优化自身的工作模式,完善自身管理职能,真正做到跟上当今时代医学模式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洋,高国顺,李汝德等.解析公共卫生内涵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5):5-7

[2]刘静,李之,王宏志等.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卫生管理职能转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7):433-436,440

[3]赵映振,郑程浩.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研究:问题和未来发展[J].社团管理研究,2011,(7):19-22

[4]袁艳,熊昌娥,胡锟等.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八位一体"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24(2):168-170

[5]孙海涛,陈羲,阳昊等.关于加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的思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5):124-126

第2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a)-0162-04

[Abstract]Since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carried out with serving the region′s 170 million people based o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in the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documents making responsibilities clearness,talents cultiv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ffect evaluation,and apply this model to carrying out the services project,training programs,health records.Region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no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funds matching mechanism and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Public health;Mode;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都暴露出很多突出问题,并纷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探索,但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其政治、经济、体制、技术等领域存在很多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进行的并不顺利[1-2]。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3-4]。

中医药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完整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传统医学一贯注重“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观,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历代医学先贤的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预防观、辨证观、平衡观、恒动观为指导,以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四时调摄为主要环节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5],至今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探索中医“治未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居民健康[6]。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至2015年底该模式共计服务170余万人次。该模式弥补了西医公共卫生的不足[7],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工作目标

实践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

应用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保健的需求。

2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1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架构于整合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上。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作为主管部门,在辖区内各个专业站所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配备专职中医预防保健管理人员,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工作规范制定及考核工作;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负责监督执法;在各医疗机构的防保科配备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指导中医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共同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形成“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级联动组织架构体系[8]。

2.2制定下发相关指导性文件

2012年,下发的《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卫生局、财政局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浦府办[2012]29号),成为中西医结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志性文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被正式纳入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发的《关于在浦东新区进一步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2]8号),扩增了服务内容和范围。

2013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卫监所、妇幼保健所、眼牙防所、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站所也均下发了相关通知、实施细则、工作规范等文件,从而为开展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由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牵头,整合浦东新区中医质控中心质控考核资源,明确各个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建科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考核2次/年。

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制定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条线、工作规范,并下发至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算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预防保健工作量,协助并督导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量。

2.4培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是其关键[9]。浦东新区卫计委首创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并编写了《浦东新区非中医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教学讲义》,主要对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养生、中医食疗食养、中医保健适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共90学时的规范培训,培养能中会西、中西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难问题[10-11],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并备案,允许开展相关业务。

2.5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改变模式,转变职能,建立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12]。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卫生局、区财政局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政府层面规范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拨付相应的经费,在财政方面保证模式运行有力。同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与浦东新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实施中医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各专业站所与业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与互通。

2.6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服务需求、疾病特点、服务成效等相关科学研究

本研究还委托中医药院校和医疗机构对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有效性、科学性等开展了科研工作,并进行总结;各专业防病站所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区域内不同人区的体质状况、干预效果等进行了观察。这些工作对区域内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健康状况、疾病特点和服务效果进行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下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涵、科学制定干预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7开展成效评估

为确保相关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成效评估就成为重中之重[13]。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由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牵头,制定并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评估体系,该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职责。

在实施中,由各专业防病站所、卫生监管机构制定质控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共同对分管的部门、单位开展督查和成效评估,其结果与中医药公共卫生经费分配挂钩。

3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应用

3.1服务项目

通过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14]。2012年起,我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辖区内专业防病机构全覆盖和医疗机构全覆盖。浦东新区政府认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并匹配3万元/万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保驾护航。截止到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各专业站所协调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5个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2培训项目

完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及健康知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关键[15]。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针对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开展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已培训2392名西医师,其中2000余人合格,这些人员充实到各级卫生机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队伍中,对中西医结合模式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健康档案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完成了60余万人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档案,逐步成为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及跟踪随访的主要信息来源,并成为今后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采集、处理的重要数据库。

3.4工作量

2012年全区中医公共卫生总服务量为28.8万人次,2013年总服务量为34.6万人次,2014年总服务量为43.9万人次,2015年总服务量为72.8万人次,在开展的效果评估中,各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3.5工作总结

每年年中、年终各开展绩效考核一次,进行成绩排名,并向全区卫生系统印发全年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通报。近三年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平均分数逐年递增,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居民满意率明显提高。

3.6运行机制

三年来,浦东新区不断开展区域性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服务网络、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并不断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服务流程、人员培养、成效评估等领域深化研究。通过三年运行,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3.7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

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2015年获得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关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应用的思考

4.1区域性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形成“新区卫计委-专业防病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将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融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工作人员。

4.2“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

以现有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基础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提供了人员保障。由浦东新区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的西医执业人员、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培训采取浦东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在浦东新区范围内予以相应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许可,该模式已被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采纳应用。

4.3经费匹配机制

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颁布了《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将15个项目中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匹配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万元/万人。这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资金保障。

4.4验证机制

政府部门委托专业中医院校、医疗机构和专业防病站所,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开展了系统的探索,在证实其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中医诊断、体质辨识、中医分级干预(精神调摄、养生保健、药膳、茶饮、穴位按摩、拳操)等15项中医预防保健管理和干预方案,并进行推广与应用。

5总结

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初见雏形,形成了组织构架、制定文件、明确职责、人才培养、落实保障、科学研究、成效评估“七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浦东新区居民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满意度的提高以及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充分说明了此模式的显著成效。然而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经费匹配机制及验证机制方面有着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23-325.

[2]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36-638.

[3]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4]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21(5):615-617.

[5]叶进.中医防治学总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9.

[6]孙继红,闰远杰,王玮,等.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痔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医学,2010,16(9):1143-1146.

[7]郁东海,王家瑜,杨慧勤,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2013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15.

[8]郁东海,杨燕婷,叶盛,等.浦东新区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29-134.

[9]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0]鲍勇,郭丽君,刘夏,等.社区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现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7-33.

[11]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12-115.

[12]赵丽.浅析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J].北方经贸,2013,(4):118.

[13]王琦.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1-4.

[14]赵辉,陈晓玲,刘艳,等.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疗管理质量管理模式及成效评估[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 22(2):164-168.

第3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支出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44-0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民生视角构建安徽实施民生工程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研究》(2009sk143)。

一、楔 子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突出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突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设核心价值取向。但限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所导致的各地区明显的财力差距,基本上依赖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医疗卫生事业呈现较大水平的差异,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因而急需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关注,更需要国家公共财政制度和财力的保障。

二、当前我国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约束条件

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在不损失效率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尽可能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向需求主体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多方面内容。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呈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各异、城市之间各异、农村之间各异的非均等化、非均衡化状态。这些影响因素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地区间财力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财力基础较为雄厚,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影响,作为上层建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因此相对健全和完善。进一步看,在财政支出水平较高的省份其医疗卫生支出规模较大,财力保障水平较高;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医疗卫生费用同等条件下整体不足。这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支撑的各地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方面出现出不同的态势,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说明:“占比”指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指全国平均水平,尾数经过四舍五入处理。

数据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本表数据为预算执行数。

表1的数据说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其财政收入、支出规模较大,其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较大,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整体上比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较高。以首都周围的五省市为例,北京市的财政支出总额是明显高于其他省市,所有它的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也高于其他地区,其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投入方面也会超过其他周围的省份。就全国范围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的平均医疗卫生支出为415,359.04万元,能超过此平均数的省份全国只有12个,即是说其他19省份的医疗卫生支出并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这19个省份中除了个别省市(天津和重庆,排除原因为区域面积较小或人口基数较少)之外,绝大多数省份总体经济实力或者财政支出水平与之前的12省份有明显差距。就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上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无疑是最高的,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这样的事实造就了东部沿海省市的财政支出水平基本上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也基本上与此保持一致;西部大多数省份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支出水平基本上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因此其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也较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从横向看,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所导致的各省财力差异使得各地在安排医疗卫生支出项目上差距明显,这将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上出现不均衡;从纵向上看,由于我国统计资料的欠缺,我们不可能找出各地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具体数据,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横向统计数据来推测纵向差距,即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且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使我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支出呈现纵向差别。两者的同时存在必然使各地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水平、质量高低不等――直接引致了我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状态。

(二)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的既存事实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个体的生产、消费和收入水平。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也呈现一种较大水平差异的非均衡状态,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

通过比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我们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4倍,而同期农村居民增长26倍;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7∶1,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开始拉大,2000年的比值为2.78∶1,与改革开放初期没有明显的差距;但在2006年,该数字变为3.27∶1。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但在基数方面而且在增速方面都有相当差距,二者的差距类似于“剪刀口”的形态发展。城镇居民可能在一般情况下能支付或承担医疗卫生支出,但农村居民的境况却未必与他们保持一致。在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元,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为1,943.3元,而当年平均一次住院成本为2,236元,一次住院成本高于年均消费支出但小于人均收入,说明当期农村居民还能承受住院负担。但到2006年,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一次住院成本分别为3,587.0、2,829.0和4,668.9元。即是说,如果发生住院事项,农村居民的全年可支配收入将不能支付一次住院费用!农村居民实则有“应住院,但不敢住院”的嫌疑。因此,农村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状态也因此凸现。这实际上收入差距明显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致的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引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是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横向比较的结果,从纵向上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则是我国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作为上层建筑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出现了分化:城镇的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处于“集约化”状态――集中在地理位置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而农村地区则呈现“空心化”状态――医疗人才流失严重、医疗卫生服务相对较差,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集约化”和“空心化”也实际上成为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的表现特征。对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的分析渠道可以通过比较城乡卫生费用和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来实现。就城乡卫生费用而言,2000年可以是一条分界线:之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卫生费用差距不明显,但之后两者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2000年,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卫生费用的1.33倍;到2006年,这个数字变为 2.01,具体数据见表3。城乡卫生费用差距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城乡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质量、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发明显。城镇对优势医疗卫生资源的集约程度越来越高,相比较而言,农村的空心化也就越严重。城乡这种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状态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显性化。尽管受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制度效应的影响,我国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在2003年之后的差距也基本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改变,但这也改变不了我国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状态得不到根本改善的态势。

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凸显的另一个分析方法就是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进行比较分析。表4的数据表明:从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持的比例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但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这个角度看,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前者是后者的3.33倍。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距使得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时所能承担服务成本能力大小各异。

限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以及城乡二元医疗卫生结构等方面的事实原因,我国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着诸多限制性条件。这亟需公共财政的支持,也亟待政府职能的归位,让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其本身的“公益性”。

三、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由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的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其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它区别其他一切非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非竞争性”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相匹配,国家、社会、个人都能接受的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普通居民在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既不会影响也不能阻止他人消费此项服务,蕴含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视为公共产品是不容置疑的,符合经济学原理。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视为公共产品说明公共财政在保障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有可能和需要,并不能说明公共财政就必然要承担这部分支出责任。众所周知,不管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是公共提供还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都应由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两个理论问题:一是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并不能从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投资中得到直接体现,相反其正外部性、社会效益却能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投资规模较大、收益不明确,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不明确。因此,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私人投资的目的性不明确、收益不能保障,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设条件。所以,我国的公共财政在这项公共产品成本支出上应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必要性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为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医患矛盾,我国曾一度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虽然尤其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政府投入不足、医药费用迅速上涨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前者。如我国卫生总费用和财政支出总额分别由1980年的143.2亿元和1,122.09亿元增至2006年的9,843.3亿元和40,422.73亿元,增长了68倍和36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比例由78.8%下降到50.7%,个人支出则由21.2%增加到49.3%。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会使社会性支出也因此而增长,但事实却相反,这说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财政对于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实际上呈现出下降的状态,国家在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实为下降。这种态势既不符合我国当前建设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理念,也不符合我国建设公平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收入水平明显的提高,我国政府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实力实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这说明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充分性和可行性均存在。

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充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存在,再结合当前我国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条件限制,我国的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四、公共财政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路径解释

(一)强化民生财政理念

民生财政是以提供与人民群众生存所必需的公共服务为己任的财政理念,它要求一国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从财政理念发展角度看,民生财政是对公共财政理念的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我国的民生财政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关乎民生的财政支出增长规模和增长比例均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文化体育事业支出五年累计规模分别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比前五年分别增长1.26倍、1.27、1.41和1.3倍。根据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情况,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规模分别达到1,561.76亿元、2,761.61亿元、831.58亿元和1,027.51亿元;增速分别达到45.1%、24.2%、 25.2%和31.4%。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继续存在,继续强化民生财政理念也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实施基本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的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支出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支出规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还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中央财政应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支出,同时加强作为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手段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以增强了财力薄弱地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地方政府在实施民生工程时也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促进各级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使各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得到财力保障。

(二)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

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就是在保障基本财政开支项目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相关方面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将更多的有效财政资金投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各类弱势群体。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边缘化境地;而社会各类弱势群体则是在市场经济竞争背景下、优胜劣汰所产生的特殊群体。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差距,所以不论是政府财政支出水平还是居民个人的消费支出水平都比较低。对此,在建设民生财政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在编制当年政府预算时也适时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中央财政而言,加大对财政较为困难的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因为老少边穷地区大都处于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加大这这些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质上是增加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使其有基本的财政能力来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地方财政而言,提高民生类财政支出尤其是增加医疗卫生支出是实现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在我国正式确立之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规模较改革开放初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弱势群体的构成也逐渐多样性。如城镇广大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享受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的群体。不能忽略的问题是,我国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家庭经济负担也相对较高。因此这部分人群在享受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方面与整个社会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增加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支出,并对此实施专项财政资金补贴势在必行。

(三)强化医疗卫生支出的使用策略

强化医疗卫生支出的使用策略实质上就是我国医疗卫生资金的支出重点由“重治疗”转向“重预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使得部分医院的趋利性增强,对医院有着明显经济效益的临床医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中,有90%集中于疾病的临床治疗),而对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则未予以高度重视,致使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方针政策难以有效实施。而现实生活中我国死亡人口里80%是死于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这促使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医疗卫生支出的支出重点也由“重治疗”转向“重预防”。

医疗卫生支出的支出重点转向“重预防”,势必要求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重点支持公民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支持定期体检制度建设,支持参与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的社区(基层)医疗制度建设,支持传统疾病控制。一改以前我国“重疾病治疗和传染病、职业病、寄生虫病等重点疾病预防,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医疗卫生支出模式。

(四)实施相关配套改革

一是适时改革相关税种。改革相关税种实则使税收政策配合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就个人而言,完善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如扣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相关费用支出,可以适当提高社会个体税后收入,缩小居民间收入水平差距,为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个体行为支持。就整个社会而言,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力来支持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具体来讲,对居民健康危害性较大,尤其是对能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业实施重税政策;对能提高居民健康体质、生活质量的行业实施轻税政策。二是适时改革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医疗卫生支出,压缩与基本财政支出项目无关的非民生财政支出项目规模。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国强.中国税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Restriction of Equalizing Basic Medical Care & Health Services and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Luo Mingling,Chu Deyin

(School of Public and Tax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Dalian 116025, China)

第4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05

社区卫生服务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传统分析方法,就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传统研究方法具有较多局限性,如只能处理观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处理如满意度、工作环境等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且还要假定观察值不存在测量误差;只提供变量间的直接效应而无法显示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特定性误差之间均无相关等。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的引入,则较好地填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许多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可处理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可计算变量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可表达中介变量的作用等,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信。本研究尝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11月,本课题组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广州市5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调查至少20名工作人员。共发放问卷1567份,回收1273份,回收率为81.2%;以没有任何缺项的问卷为有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98份,有效回收率为76.5%。

1.2研究方法 在参照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简式量表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工作满意度两部分。满意度部分共有工作总体满意度和医院管理、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团队合作等领域共21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评分,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依次计为1-5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和量表信度、效度检验,采用AMOS 1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 1198名社区卫生服务员工中,男356人(占29.7%),女842人(占70.3%);平均年龄为(33.7±9.4)岁,其中18-25岁者240人(占20.0%),26-36岁者587人(占49.0%),37-73岁者371人(占31.0%);学历:高中及以下237人(占19.8%),大专470人(占39.2%),本科及以上491人(占41.0%);专业:临床445人(占37.1%),公卫149人(占12.6%),护理319人(占26.6%),药学112人(占9.3%),其他173人(占14.4%);编制:在编人员505人(占42.2%),聘用人员593人(占49.5%),其他100人(占8.3%)。

2.2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2.2.1信度检验 量表信度经内部一致性检验,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52,大于0.800,表明量表信度良好。

2.2.2效度检验 采用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在因子分析中,KMO值为0.944,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test of sphericity)P

2.3员工工作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2.3.1根据专业知识和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利用AMOS 17.0软件进行模型检验,检验方法为极大似然估计法。

测量模型:本研究共有4个测量模型,分别为:(1)医院管理,包括基本工资、福利、绩效工资、培训机会、考核标准、奖惩制度、晋升公平、领导重视员工意见等8个指标变量;(2)工作本身,包括工作挑战、工作压力、安全感、社会地位、成就感、居民尊重等6个指标变量;(3)工作环境,包括环境舒适、人员配备、设备配备、医患关系等4个指标变量;(4)团队合作,包括科室内合作和科室间合作2个指标变量。

结构模型:研究假定工作总体满意度受医院管理、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团队合作四个潜变量影响,同时医院管理、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均影响团队合作,外因潜变量之间两两相关。

根据模型修正指数和专业背景不断修正模型,最终删除无统计学意义的“工作环境至团队合作”、“医院管理至总体工作满意度”两条路径,建立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2.3.2模型拟合程度评价 整体模型适配度评价见表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拟合标准,表明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适配良好,模型可用。

2.3.3模型计算结果 表3是模型的结构方程系数。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模型中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工作本身和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工作本身直接影响工作总体满意度的效果值为0.319,通过影响团队合作间接影响总体满意度的间接效果值为0.337×0.177=0.059,总效果值0.319+0.059=0.378。其中工作成就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也称因素负荷量或β值)最大(0.842),说明工作成就感是员工对工作本身满意的重要体现。工作成就感是一个人肯定自己完成人生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员工的基本需求如工资、福利等得到保障后,安全需求如工作职位保障的重要性就会增加,届时尊重需求如工作成就感的重要性就会更为突出。社会地位、居民尊重、安全感和工作挑战性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7,反映这些指标也对工作本身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

3.2工作环境和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工作总体满意度,影响效应为0.356,其中设备配备合理性的因素负荷量最大(0.905),其次为人员配备合理性(0.880),表明设备配备和人员配备情况能突出反映员工对工作环境的评价,这和国内众多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医生诊疗工作作为医院整体工作运行的关键环节,医疗设备配备和医务人员配备是否充分合理直接影响员工的医疗服务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医院整体服务质量与服务过程的好坏。从另一方面来说,设备和人员配备的不合理导致员工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造成员工“怀才不遇,才能无法施展”的困境,最终无法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3.3团队合作和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团队合作直接影响工作总体满意度,影响效应为0.177,其中科室内合作与科室外合作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8,反映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重视本科室的工作交流与合作,也同样重视和其他科室的配合与协作。医疗行业不仅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且分工较细,一次医疗活动的有效进行往往离不开科室内外的辅助与协作。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加强专业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要加强和其他科室的工作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工作的有效主要依赖于知识不同和技术不同的专业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

3.4医院管理和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医院管理对工作总体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影响团队合作间接影响工作总体满意度,影响效应为0.292×0.177=0.052,其中医院管理对奖惩制度、考核标准和晋升公平三项测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8,提示这三项指标能突出反映员工对医院管理的评价。奖惩制度和绩效考核标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资与福利分配,晋升公平则直接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前景,这些都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相对于其他管理指标来说,员工更关注这三项指标。有研究表明,一个设计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可有效加强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领导重视员工意见的路径系数为0.799,反映员工重视领导与员工的沟通,不仅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医院管理策略的讨论,为医院的发展建言献策,也期望获得领导的指引与肯定。彼得德鲁克认为,真正的自豪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是奠基于积极、负责地参与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决策。

第5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护理延伸服务;护理满意度;患者

护理延伸服务是除常规的医院内的护理服务外,在出院后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患者多项延伸式的服务,是医院走向社会积极有效的服务方式。同时是医院临床整体护理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贯穿于出院后患者的跟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培养健康行为,指导病人进行自我管理[1]。在本研究中,应用护理延伸服务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8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2.8岁,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则,排除严重的脏器疾病、精神疾病和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均能配合本研究工作。

1.2方法 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对患者提供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住院期间提供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出院后实施护理延伸服务,每位患者采取护理延伸服务半年。主要内容包括:

服务人员选择 选择具有临床经验丰富和沟通能力较强的责任护士或主管护士承担护理延伸服务任务。

延伸服务方法 ①预先告诉患者出院后护士会进行电话随访。建立回访登记本,记录患者的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出院诊断、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出院时间、拔管时间、主管医生、联系电话等资料。②电话随访,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1次, 以后每月1次。③上门随访, 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1次,以后每季度1次。④每半年集中授课1次,并建立随访档案。

延伸服务内容 ①电话随访主动了解患者对于疾病监测方面是否坚持,是否按要求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②是否按时服药等;纠正不良饮食习惯。③心理指导。心理状态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2]。④ 举办病友会。⑤集中授课。讲授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治新进展、危害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及重要性等。⑥家庭支持。⑦评估自我维护和自我管理能力。

评价方法与标准 对两组患者均在出院6个月后进行上门随访。根据我院制订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以P

2 结果 护理延伸服务组的满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护理组,p均

3 讨论

3.1 护理延伸服务的意义 患者出院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遵医行为、自我护理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通过实施护理延伸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开发服务技巧,提升服务功能,从而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护患沟通效果[3]。

3.2 护理延伸服务对患者的影响 出院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自我活动能力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和约束力明显减弱,虽然住院期间接受了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但出院后某些知识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出院后不能有良好的遵医行为。通过电话和家访对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对自我护理情况进行指导。

3.3护理延伸服务的选择应有针对性 根据不同病人对于疾病知识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

3.4 护理延伸服务选择的形式应多样化 根据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可以使用便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随访,如电话,信息,E-mail等。

3.5 护理延伸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病人出院前护士为其建立个人电子病历档案,并根据病人病情拟定出院后延伸服务的时间、次数。如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病人的遵医行为明显下降,应加强随访的频率,坚持耐心地为病人服务。

3.6开展护理延伸服务对护士的要求 护士必须提高综合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方面知识,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及生活习惯[4]。以便护士能够及时尽早地更好解决患者的需求。

4 小结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护理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要成为一名优秀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而且要有优质的服务态度。护士定期随访患者自我管理和病情的控制情况,及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及健康教育的需求,使患者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明显提高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得到优质的服务,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护理延伸服务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碧萍,刘雪琴.高血压病人自我效能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7,14(4):15-17.

[2] 许莹,王兰,汪涛.腹膜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模式与策略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4A):901.

第6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中,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从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合理定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更好地为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i确立就业指导工作的3个服务主体,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水平

在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逐步确立了“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3个服务主体,即把“毕业生能否找到最满愈的单位”、“毕业生家长能否得到最满愈的(投资)回报”、“用人单位能否招到最满意的学生”作为衡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评价标准。

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第一个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和一、两次的动员大会,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拓展我们的工作领域。如为了使应届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能够独立上岗工作,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的用工(培训)成本,学校根据医药卫生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制定并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第九章“就业准备”、第十章“择业技巧”等教学内容与毕业班学生的上岗培训内容相结合;在这个培训计划中,就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双选会,开设了面试技巧、推荐资料的准备及制作等课程节对由于专业课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在校所学理论滞后于企业实际要求等间题,及时增加了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址管理规范(GSP)、非处方药营销ROTC)、医药商品购销员服务规范等目前医药卫生行业新增和所急需的内容;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上岗培训,使其取得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即中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证书,高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 证书,药学、医药商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品检验专业学生参加药物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

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二个主体是毕业生家长。许多学校往往忽视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和潜在作用。我校曾经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过间卷调查,其中在选“你的择业目标最终确定人选”的选项中.选“学生本人”的占21% ,选“学生家长”的占70%a ,选“朋友、亲属等”的占9%,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大多数还是毕业生家长在做主、在择业,如果不做好毕业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我们的就业工作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碍。为此,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多次召开毕业生家长会,通报当前医药卫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帮助家长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消除家长“怕孩子到外地工作”、“求稳怕变”等思想顾虑,形成了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自主择业的模式。

任何一名毕业生最终花落谁家,决定权还是在用人单位。学校应紧紧抓住第三个服务主体,全方位地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为了使用人单位能够在我校每年一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挑选到满意的学生,同时也使毕业生能更加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在每年双选会前的1个月,学校积极与各医药卫生单位联系,安排时间诚邀他们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和相关招聘的专业要求和岗位要求。此举不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宜传与展示白身形象的机会,也减少了毕业生在择业中的盲目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树立‘.服务十指导十管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愈识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抓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促水平。管理的好坏,管理的成功与否,的确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逐显主导地位,服务的理念也逐步走上管理的大舞台。而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几年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管理+服务”的口号,第一次把服务这个理念融人其中。如今,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深人,我们将“管理十服务”模式调整为“服务十指导十管理”模式。刚开始有的同志还不太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不就是加了一个指导吗”,“不就是把服务的位置前移了吗”,“以前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也是在管理中提供服务吗”。对于种种疑问,我们的解释是:把服务放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不仅是一个位里的变化,更是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管理意识的变化。

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服务,服务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有服务意识,要本着服务的宗旨去管理,而不是在管理中去服务。虽然是一个位里的调换,但其中的离意却更加深远,内容却更加丰富,要求却更加严格。对此,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服务”、“指导”这个概念,予以了重新的解释和定位,即服务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同志,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贵的态度,放下架子,摆正位里,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是服务意识转变为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家长就业观念的引导;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择业技巧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在就业政策理解、机遇把握等方面的辅导。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校上下都牢固树立了浓厚的服务意识和指导意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质性地迈出了一大步。

3把服务愈识触入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要将服务意识融人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服务举措落到实处。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配置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了(毕业生实习管理规定》、《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指导和领导。

在服务措施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就业指导工作十大举措,即:(1)印制《毕业生推荐书》。(2)印制《毕业生就业指南》。(3)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4)实施优秀毕业生校长推荐信制度。(5 )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6)邀请医药卫生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7)举办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报告会。(8)开辟就业信息专栏,印发《就业信息简报》o (9)举办毕业生家长就业信息会。(10)实施毕业班学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

第7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一、补助原则

    (一)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公务员实行医疗补助。

    (二)医疗补助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省级财政的负担能力相适应。

    (三)保证原有合理的医疗保障水平不降低,并随经济发展有所提高。

    二、适用范围

    本实施意见适用于以下各类在杭省级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一)符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二)经批准列入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三)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群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各派和工商联机关以及经批准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其他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四)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

    三、管理部门

    省劳动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共同负责省级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的管理工作,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负责省级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的经办业务。

    省地方税务、卫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省级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的管理工作。

    四、经费来源和使用

    按规定需要的省级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列入当年财政预算,按月核拨给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

    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用于公务员的门诊医疗补助和住院医疗补助。

    (一)门诊医疗补助:用于补助超过一定数额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不足支付部分,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和公务员个人按比例分担,在职人员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支付80%,个人自付20%;退休人员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支付85%,个人自付15%;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支付95%,个人自付5%。

    一个年度内,按比例个人自付的门诊医疗费用,在职人员超过1500元和退休人员超过1200元以上部分,由用人单位给予补助,其中在职人员补助90%,退休人员补助95%。

    (二)住院医疗补助:用于补助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

    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不足支付部分,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和公务员个人按比例分担,在职人员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支付80%,个人自付20%;退休人员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支付85%,个人自付15%;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由公务员医疗补助支付95%,个人自付5%。

    一个年度内,个人自付以下三项医疗费用之和,在职人员超过1000元和退休人员超过800元以上部分,由用人单位给予补助:

    1.按比例自付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

    2.按比例自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共付段的医疗费用;

    3.按比例自付重大疾病医疗补助范围内的医疗费用。

    五、经费结算

    (一)公务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住院医疗、门诊医疗费用中应由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支付的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按月向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结算;公务员个人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应当由个人支付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直接向公务员收取。

    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应当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申报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二)公务员长期驻外工作或居住外地的,在驻地或居住地附近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属于医疗补助经费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或单位垫付,定期向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报销。

    六、经费管理与监督

    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管理,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开核算。

    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公务员医疗补助经费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省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指导、考核与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制定医疗补助经费的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并加强财政专户管理,监督检查补助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补助经费的审计。

    用人单位要切实加强管理,指定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公务员医疗费用报销的管理和审核工作。

    七、其他单位的医疗补助

    (一)在杭由省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具体单位和人员由省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其医疗补助经费由省财政部门按单位收支预算情况统筹核定。

    其他单位可参照省级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对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实行医疗补助,所需经费由用人单位解决。确需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代管医疗补助资金的,其所需经费由省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统一核定预缴比例,由省地方税务部门按月征收。代管的医疗补助资金,按年结清,年度内有结余的,留作下一年度使用;年度内不足的,由用人单位按实补足。

    (二)在杭部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范围的,执行省级单位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补助经费按原渠道解决,由用人单位管理。确需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代管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的,按省级其他单位的管理办法处理。

    八、其他

第8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 基本公共卫生功能 机遇 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相继进入老龄化阶段,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从2000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日益增多,“看病难,看病贵”正在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而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缺失阻碍了也使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健康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工作遇到了不少障碍,因此对基本公共卫生功能进行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定义

关于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可以概括为10项:①健康状况监测;②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③健康促进;④保持与政治家、其他部门和社区在支持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中的联系(包括于③中);⑤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⑥保证卫生政策、规划和管理的施行(包括⑤中);⑦对弱势人群和高危人群的个人卫生服务;⑧公共卫生和卫生系统研究(包括⑤中);⑨职业卫生;⑩环境保护和特定公共卫生服务。

世界银行采用了泛美健康组织的基本公共卫生功能框架,也将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分为10项:①健康状况的监督、评价和分析;②公共卫生监测、研究,以及控制公共卫生危险;③健康促进;④健康的社会参与;⑤发展公共卫生政策以及机构进行公共卫生规划与管理的能力;⑥加强机构的公共卫生规范与执行能力的建设;⑦评估和促进必要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⑧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⑨个人和人群卫生服务的质量保证;⑩公共卫生研究和降低突发事件和灾害对健康的影响。

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挑战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拥有很多十分有利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官员腐败是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面临的最大威胁和障碍。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大毒瘤,为全世界一切具有正义感的人们所憎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时,各种制度的不完善,社会公众对官员队伍的监督不力,官员们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综合原因会使腐败大面积集中爆发。

2.中国学术界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基本公共卫生职能实证研究,尚无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加强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工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在现阶段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理论成果指导,加大了这一工作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3.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加强基本公共卫生职能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中国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是0.469,超过了0.4这个国际收入分配差异警戒线。贫富差距的拉大极大地阻碍了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尤其是在农村的执行难度。同时,中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环境使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努力面临着天然的障碍,不利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公共卫生体系不完善,导致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出现政策偏差。在公共卫生领域,卫生体系的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全,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薄弱,城乡之间卫生资源分配不平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脆弱,公共卫生法制观念淡薄,国家公共政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工作模式落后,为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的缺失等八个方面

三、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机遇

1.加强中国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符合时展潮流的最新要求,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渥太华健康促进》,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初级卫生保健时代――传统的公共卫生时代,进入到健康促进时代――新公共卫生时代。

2.加强中国基本公共卫生功能,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球第二位。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8.0的速度增长。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463亿元人民币,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4035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实际增长9.2%。

3.加强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拥有巨大的民意基础。医改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在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全国上下对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医改,改善民生,有高度一致的共识。作为医改应有的题中之义,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建设也会得到包括决策层在内的全国各界的普遍支持。

四、加强中国基本公共卫生功能的政策建议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既是顺应新公共卫生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今后我国医改的重点、难点之一。

1.继续保持对腐败现象的高压态势,对腐败实行零容忍政策。为社会公众监督政府官员创造条件,遏制政府官员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腐败行为,确保财政的各项卫生支出真正完整地惠及广大普通民众,确保国家的各项公共卫生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运用公共财政等一系列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改进政府官员特别是卫生官员的工作方式,降低的发生频率,努力促成干部群众关系的根本性好转,使普通民众更容易地理解、接受基本公共卫生的内涵,支持公共卫生工作。

第9篇: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1 当前现状剖析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意识极其淡薄,许多二、三线城市甚至都没有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条款。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让世界瞩目的非典肆虐着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农村,迫使我国不得不采取对外来人员或外地回归人员的隔离措施;2005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2008年后期,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到“问题奶粉”,从“毒生姜”到“假羊肉”……问题食品频频曝光。据统计,上世纪末中国受食品安全隐患威胁的城市占全国所有城市的80%以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并未爆发更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然而其安全隐患却始终存在。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受天灾人祸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①流行性疾病;②食品安全;③环境污染;④事故灾难。

    2 对公共卫生管理概念的相关论述

    事实上,所谓公共卫生管理其实包括多项内容,且也涉及到了多个部门,因此,严格来说公共卫生并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而本文所探析的公共卫生则仅针对卫生监督管理机构而言,准确的说,是基于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所开展的论述,做好公共场所、学校、劳动、放射、食品等五大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做好预防接种、消杀、从业人员体检、卫生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并监控辖区人群健康信息,指导并治疗患者,监测并报告相关信息;研究和预测辖区人群健康态势,制修订并实施防治规划,调整防治方案等。

    3 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谓新时期,是指自非典和“毒奶粉”事件后的一个新的分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个单独个体,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认真在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并重置组织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3.1 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在工作实践中,公共卫生管理并非由卫生执法监督一家来承担,而应是中国这一庞大医疗卫生体系的“末梢神经”。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实质是通过控制环境和预防疾病等手段来促进所在区域的居民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和社区卫生防控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而,要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就必须要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

    第一级以国家级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

    第二级以省级医院为核心,建立应急系统,制定多种应急方案,并设立信息联系部门,承上启下,加强对上级预警的管理和传达工作效率。

    第三级以县级医院为核心,其主旨在于加强医疗检诊效用,提升工作水平,配置一支高效的服务队伍。

    第四级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各种会导致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事件进行诊断并提出初级预警,同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御防控系统。

    在四项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络中,其各级之间的关系在于沟通与协调,应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救灾防病、处理紧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网络。

    3.2 公共卫生管理职业化。如何建立一个健全、敏锐、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呢?不少公共卫生专家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见解。

    有专家认为,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就必须要进行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其中,硬件包括: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设备、经费、人员和政策保证等;软件包括政府的危机意识和政府下属部门的通力合作意识。笔者认为,制度完善是从容应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3.3 加强定期演习。如何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病、险情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捷径只有一条,就是更多的开展演习训练。

    在突发事件中,医疗机构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应急体系中的“末梢神经”,都能够对危机做出及时和快速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意义,并加强管理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