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理性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92-01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机制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逐渐形成,在此期间,我国针对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构建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卫生机构、卫生管理专业人员等,形成了一套与公共卫生相联系的法律体系。在各个地区也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这些卫生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卫生监督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共卫生监督机构也在逐渐的完善,其职能也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而不断完善。因此,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职责,协调管理职责,确保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有财政作为保障;其次就是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后就是要确保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确立法制化的机制。
公共卫生的法治机制要先立足于法律。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部分卫生管理人员对法律知识认识的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卫生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依据法制化,提升社会卫生法律意识,加强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宝瑞.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水平[J].河北医药,2003,5(25)5:323.
[2] 石玉萍,等.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文献信,2002,11(8)12:724.
1.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我国在经历非典疫情之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得到了极大提升,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也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产生了较大的重视程度,并加强了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但人们对于公共卫生不够重视,不知道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乡镇卫生应急的法制体系也不够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建设需要全面加强。此外,卫生监督组织机构的管理体系也没有建立完善,卫生监督的实施政策项目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虽然国家政府对卫生监督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的卫生监督队伍也比较庞大,但是我国的卫生监管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我国卫生标准体系也没有进行较好的完善,没有达到一个防治兼顾并且全面发展的卫生标准体系标准。但是我国在公共卫生建设的政策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得公共卫生发展的方向得到明确,而且我国也加快了对公共卫生的法制建设,并且还建立了专门的卫生检验检疫网络。
1.2我国预防医学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预防医学主要含括流行病学、食品卫生、社会医学、环境与健康以及健康教育等多个部分。目前在乡镇卫生院人才紧缺,而且技术力量薄弱,设备也比较简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预防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伴随着现今医学模式的变化,流行病的适用范围正在不断提高,目前,流行病的范围已经包括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以及健康等相关科学,这使得流行病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变得更加成熟,目前,流行病学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以及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可以被称之为“公共卫生之母”。在19世纪末,中国特有的中医药理论结合了国外的营养学从而成立了现今的中国的现代营养学。而且在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世界的营养学家开始研究微观的营养学理论,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达到了亚细胞的水平,相信随着营养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营养学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2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公共卫生方面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且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所以在实施过程之中没有稳定的管理机制。我国现今所面临的公共卫生管理挑战就是没有相关的人才来完成规定的工作要求。主要缺点在于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设备非常简陋,而且不能够保证器材的数量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另外没有较好的检验能力,达不到当地政府所要求的水平。目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是重大疾病,重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卫生应急理论指导体系,而且国家在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研究资金,从而导致了没有完善的卫生应急督导评估体系,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卫生应急的发展。另外卫生监督的所属任务也经常调换,使得在一些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没有严格的界限。影响公共卫生管理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足够的卫生监督人员,尤其是具备高水平的人才,因为只有高水平的人才能够胜任公共卫生的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将公共卫生标准定位成一个舒适的健康保护水平,这是我国人民现今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经费的短缺也使得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另外在制定公共卫生标准过程较长,需要较多部门密切合作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公共卫生管理策略的制定。
2.2预防医学方面
目前,世界上传染性疾病依旧保持在一个发病率较高的水平,这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都积极加大对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在不断大幅度进步的社会大背景下,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多。在高科技时代会产生一些新的传染性疾病,而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将会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遭受严重的影响。现今社会在不断进行改革,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社会竞争持续加剧,在生活工作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已承受不住原有的界限,以至于人们的精神问题不断增多,所以要加快开展关于精神疾病的研究。另外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何使得老年人无较大疾病是现阶段我国医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较难进行解决。
3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改革也日渐深入,但与此同时也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愈发明显。对此本文将通过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为起点,来就其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与应对措施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工作,现具体阐述如下。
1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问题分析
1.1公共卫生意识淡薄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民本身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公共卫生管理就是生病吃药,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患病初期常常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最佳治疗时机被耽误。
1.2区域规划不合理
受到我国经济水平与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在对卫生事业区域进行划分时是按照行政区域实施的。而因地域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全方面发展规划的缺陷,导致了我国的公共卫生资源普遍集中在了大中型城市当中,而农村的公共卫生资源则严重稀缺,出现了严重的资源与需求不对等的情况,一方面是城市公共卫生资源的过剩而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的极度稀缺,由此也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1.3医保补偿制度及监管不到位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惠民工程,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比例已经很高,然而受制于农村地区本身卫生服务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农村居民所能够享受到的卫生服务项目较为不足,因此许多农村居民只有在患上重大病症时才选择就医。而即使是到了医院接受治疗,农民往往又对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序不了解,从而导致了延时支付亦或是无法补偿情况的出现。此外,由于有医保补偿制度的存在,许多定点医疗机构额外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亦或是采取虚报住院天数等方式来套取国家的医疗补偿金,这一方面的问题便集中体现了医保补偿制度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
2改进建议
2.1加强行政管理
为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得以良性、健康的发展,有关的政府部门应当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出台一些符合当地群众切实需求的政策,依据行政管理方式来开展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还可依据群众的需求改变来对公共卫生事业产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2.2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
积极推行乡镇一体化管理,构建从就诊、收费、开药、及出院等一系列环节的记录工作,针对人员配置、行政管理、药品调配、基本设施与财务管理加强统一化管理,从而以此来建立起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新模式。要想扭转农村医疗服务的失控、无序乱象,就必须要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要求做好药品管理工作,针对药品价格及其他相关收费项目进行严格监管,保障药品的安全性与价格的合理性。
2.3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针对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代表的相关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作为一项参照依据来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资金补偿进行一定比例的分配,并针对部分较为贫困的地区,可适当降低合作医疗定点单位的纳入门槛。并且,扩大对农村基本医疗定点机构及管理机构的日常监管力度,以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群众能够得到更加公正、合理的补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成效关乎着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仍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其中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区域规划不合理、医保补偿制度与监管不到位等多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提出了加强行政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措施,以期能够为改进我国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春晖.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优化措施探究[J].管理观察,2016,(29):67-69.
[2]陈康民.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养生,2016,(18):280.
[3]徐凤波.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08):187.
[4]赵根明,赵琦,张俊婕,张朝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在农村卫生改革中的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11):15-20.
[5]詹祥,周绿林,陈羲.农村公共卫生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卫生经济,2015,(10):51-5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卫生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区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镇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快推进“卫生强镇”建设,积极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稍后主要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现在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开拓进取,全面提高我镇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把加强和改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任务,从我镇实际出发,加强“卫生强镇”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统筹城镇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加强和改善直接面向全镇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体目标是:到20*年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和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全镇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使我镇农村公共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区前列。
根据上述目标,我镇明确了当前直接面向全镇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共分三大类十二项。
(一)第一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合作医疗便民服务4个项目。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宣教、健康随访,社区巡诊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进医疗服务水平,稳定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加强对健康体检工作的领导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逐步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
(二)第二类是保证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人和困难群体保健、重点疾病社区管理4个项目。为农村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结核病、爱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三)第三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包括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环境卫生协管、卫生监督、协助落实疾病防控措施。落实对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监管,加强对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蓬街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得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各部门、单位工作责任的落实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重,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需要各单位、村(居)切实负起责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为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抓好抓实,我们必需强化各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职责分明的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制。现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明确如下:
(一)镇政府职责
镇政府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着重抓好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工作。一是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将工作绩效纳入村居和有关部门干部的考核内容,负责起全镇各村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落实专职干部负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二是着眼于长远打算,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平台。依托现有的镇卫生院、防保所,在全镇设立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一中心四站”的工作格局;全镇按五个工作片划分九大组,每人驻村医生负责一个组,在“一中心四站”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指导“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
(二)镇卫生部门职责
卫生部门是全面实施全镇公共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为:
1、负责指导和管理全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定期对辖区内驻村医生、乡村医生、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业务指导,提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2、负责辖区内群众的健康体检,开展好健康宣教工作,对群众的健康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协助政府做好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
3、负责辖区内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儿童免疫、卫生监督及重点疾病管理等工作;在辖区内开展疾病监测工作,及时收集、上报有关传染病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治疗等有效措施;组织对突出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4、协助镇计划生育部门共同做好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工作,严禁在辖区内出现胎儿性别鉴定、非法行医、非法引产流等现象。
(三)村(居)职责
村(居)是农村卫生管理的枢纽和落脚点,村两委要负责做好管理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1、村(居)要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健康体检及流动人口卫生管理等工作,督促村卫生室履行公共卫生工作及基本医疗服务有关职责。2、落实一名专职人员作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专门负责本村公共卫生宣传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等日常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三、突出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医疗机构和卫生工作联络员是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是整个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每个村要确定一位热心公益事业、一有定文化基础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为村卫生联络员,具体负责公共卫生工作,做到有情况早发现、早报告。村卫生室和卫生联络员要在有关部门和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下,认真履行收集与报告公共卫生信息、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初诊等工作职责。
(二)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医德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之一。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建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新型医患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谋利的工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家村卫技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
(三)组织好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市政府已将农民健康体检工程列为20*年政府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我区也已经建立了区、镇两级考核机制,把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对列入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从20*年起,将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两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体检工作采取群众到定点医疗机构体检和医务人员下村体检,集中体检和分散体检相结合的形式,以发放“健康体检券”、凭券参检的方式运行。在实际操作中,我镇此次免费体检的对象突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实行全民免费体检。部分近期安排到体检的村(居)已经领取了“健康体检券”;未领取的村(居)可以到社会事务办领取。
农民免费体检工是一项实事工程,但我镇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着工作量大、任务重、现有医疗条件有限、群众不理解、参检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切切实实把这项实事办好办实,卫生院要认真负起责任,成立农民体检工作小组,合理按排好人力、物力,落实好免费体检工作;各村(居)干部要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宣传,发好“健康体检券”,按照集中体检的时间安排组织好本村群众到卫生院,努力提高村民免费健康体检政策的知晓率和参检率。村(居)在通知群众体检时,要注意根据本村安排到时间段分上、下午或分两天分批通知,以免造成参检群众过于集中,影响工作开展。
泸州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自2004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每年招生25人左右,已招收5届学生。现有2届毕业生共43人,在校生76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定位是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我校自开办以来,结合自身实际,在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加强科研力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也存在诸如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突出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浅谈一些重视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由专业培养目标所决定随着我国卫生管理模式由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向计划和市场机制结合的管理模式过渡,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医政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药品流通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和细化的要求,亟需一大批经过医学和卫生管理教育,兼具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职业化管理人才。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卫生政策、卫生法规、保健制度等也在不断的调整。传统教科书的内容已经远远跟不上实践的发展,亟需通过多种手段补充实践经验,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该专业培养所要求的语言表达、写作、人际沟通、热点认知等综合能力也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
1.2 由学科特点所决定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大类。管理类学科特别强调理论和应用相结合。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来源于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不论是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更多的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才能拓展知识面,提高理论素养。
1.3 为学生因地制宜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各行政区域内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机制受当地政治管理体制、财政能力、文化风俗等环境的影响,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比如,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上,按项目付费作为一种后付制度,理论和实际工作都认为弊端明显。但笔者在四川某统筹地区调研的结果显示,该地区仍然主要采用项目付费,其原因是管理层认为推行总控等预付方式阻力较大。这类诸如理论和实际差别较大的管理情况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予以关注,以便为他们掌握弹性管理的尺度,因地制宜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4 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在于教了多少,而是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感觉到,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对书本知识往往一知半解,加上医学院校课业繁重,学生普遍对政策法规、热点问题关注较少。有的学生对卫生管理理论理解不深,觉得所学的理论只是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的情况,西部地区根本没有施行,进而导致专业思想的不稳定。由于我校该专业招理科生,学生们偏好动手机会多、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认为卫生政策、法规的学习非常枯燥,没有学到真本领。因此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把学到的管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以致用。同时对巩固专业思想也有一定的帮助。
2 我校实践教学情况
2.1 课堂实践情况我校实践教学开展,首先依托课堂,强调课堂上的双向互动以及课外知识的涉猎。一是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上,留出一定.比例用于课堂实践。针对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内向,课上不爱开口发言的情况,开展了师生角色互换,由学生来讲课的活动。同时开展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如各种卫生机构产权改革模式的案例讨论、泸州民营医院营销策略的分析等。二是分专题进行资料收集,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总结发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问题研究,“医药分开”可行性分析的小组发言,卫生经济政策的“嘉宾对话”,英美模式熟优孰劣的辩论会等。三是拓展教学内容。如制作关于医疗改革争论的新闻剪辑、公共财政公共经济的基础理论的讲义,以弥补学生现有专业知识的不足。四是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依托网络及专业期刊的信息资源,及时把最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多种形式输出给学生,避免单一幻灯片教学的刻板和信息量的局限。播放宁夏医改、宿迁医改、药品招标采购等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见习、实习情况一是课余组织学生深入医疗机构、管理部门、社区参观,并撰写见习报告。如前往泸州平安保险公司了解内勤业务流程及保险销售经验,组织学生参观茜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其工作内容及管理中的问题。二是选择条件、技术力量及声誉较好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疾病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管理技能。
2.3 其他情况一是部分课程外聘教师,如《医院管理》、《卫生监督》等课程聘请校外专家及管理实务工作者教学,他们的教学富有实际工作案例,很受学生欢迎。二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费用负担及满意度研究”小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并全程参与调查表的设计、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环节,对学生系统深入的参与项目管理,接触社会实际有很大帮助。三是开展与职能部门的科研合作,如泸州市卫生局的健康城市工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调研。我系在与卫生局协商以后,组织学生在暑假参与对方的调查和管理工作。四是根据课程特点弹性考核,如对新医改方案某方面政策分析的小论文,卫生服务研究的评估报告等。
3 完善实践教学的思考
3.1 院系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由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很少做实验的软学科,因此一些高校在管理和科研上不太重视,投入也不多。但软学科也需要实践,即让学生投身于社会的大课堂,提前参观、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分析、判断、探讨目前管理中的不足。这种方式的人才培养实践需要院系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老师出面,做好与各见习、实习单位的接洽,包括实习经费、实习内容、用车、组织与管理等,以建立起实践教学的制度性保障。本院系的教学管理科室要积极配合教研室做好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科主要负责学生实践的宣传和引导。
3.2 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素养由于卫生事业发展的实践性及管理政策的动态性,教师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管理信息,对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创建院系对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参与学术会议激励、进修学习激励等方式),使教师积极的投身于实践教学改革中来。教师本人要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最新的管理信息来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管理部门的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
摘要:科学和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标志和重要因素,纵观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非常完善、毫无问题的。随着社会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的种类和特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突发卫生事件频发导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产生。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不稳定和危机因素逐步增多,更易于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意义
一、引言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第一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阐述后工业社会存在的普遍状况和现实问题,并逐步将“风险社会”加以理论化。随后世界范围内波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欧洲各国发生因二恶英污染传播所致畜禽类、乳制产品污染问题,美国的结核牛和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墨西哥全球性甲流疫情暴发,我国从SARS 蔓延到H7N9 肆虐等等,均向世人说明我们身处危机频发的社会,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逐步凸显出来,“风险”与“危机”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因素。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有较为突出的两大特征:一是人类种子技术发展以及工艺革新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制度变革与结构变化导致的风险隐患。这两大特征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形成了现代风险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传播国际化的纵深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故突破国界与区域的界限,传导向强,扩张性加剧。“人造风险”与“传统风险”日趋常态化与集聚化,国内与国际风险、区域性与全球化危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
二、我国进入社会风险以及突卫事件的高发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进入21世纪,从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广泛传播到2008年持续性的暴风雪袭击我国南方14 个省(自治区);从2008 年5月四川、甘肃遭受8.0级强烈地震破坏,到2009 年H1N1 流感引起的民众恐慌;从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导致4.8亿人次受灾到2013 年H7N9 病毒的蔓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不止,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人均GDP到达1千到3千美元阶期时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因素处于社会矛盾承载的“瓶颈期”与“约束期”,同时也是处于“经济发展失调期、社会秩序易乱区、心理区间失衡区以及社会伦理重构期”的关键节点。根据这一观点与理论,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进入社会风险与突发事件的高发阶段。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重大的社会灾难
从法律层面上,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卫事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方面的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重要性与权威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实践层面上,自从2003年SARS和相关重大疫情事件发生以来,中央和地方在预警机制、应对机制、事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改善,并成立了常设的、专业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初步完备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实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尚需时日,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紧迫性、危害性等不可预知的特性需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其破坏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后果严重性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关应急管理方法与理论解决突发卫生问题,如何有效应对与防范卫生事件,如何运用相关科学化与合理性应急管理机制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与现实困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原则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卫事件的发生由于所处环境、产生原因及危害后果的不同,有其各自的特点与形态,但是突卫事件也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1)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这一特征说明:一是突发卫生事件难以通过科学仪器与工具手段进行预测和推断,事情的发生事前没有征兆,难以进行有效的防范与预警。二是突发卫生事件一旦爆发与蔓延,需要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与短暂时限内做出分析判断,认定事实与推断结论,从而更好地进入应对环节。
(2)复杂性与繁冗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是由多个源头与媒介引起的,地质灾害、化学细菌、传染疾病、农林牧副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危机事件,种类繁多,根源复杂。而且同类事件表现形式与动态化传播千头万绪,千差万别,处理方式与方法也差距甚远,较难预测其辐射范围和发展趋势。
(3)经济破坏性与社会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安全稳定息息相关,可以在短暂时间和微小区域造成人群发病与死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动荡,对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影响严重,这一特征迫使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减轻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由于突卫事件的骤然性和突然性,其现场控制与处理、原因分析与调查、善后总结与预防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政策性与协调性较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与紧迫性任务,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布控与系统管理下才能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5)全球化与国际化。疾病传播、中毒传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合作与沟通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之间人与人联系密切,沟通顺畅,这都为疾病传播与蔓延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跨越洲际之间的阻隔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定,横行肆虐,影响广大。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卫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处理需要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进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突卫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路径选择,实时依据突卫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以及资源分配比率等因素,启动与响应相关的应急预案与处理规划。同时公共卫生是一项涉及面广、波及群体宽泛的事业,非政府组织、大众媒体、民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保证突卫事件效率化、效果性解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原则。突卫事件是难于避免与直接监测的,对于公共卫生的应急举措首要在于预防,深化危机意识。无论是生物病原体所致流行病还是人为与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可以将欲发生的突卫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可以将难于监控的突卫事件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另外突卫事件危及民众生命安全与健康,必然导致财产与物质的损失,各级部门和政府机构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利用所有资源与设备,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对于受灾群众和参与救援的人要竭尽全力做好防护与保障安全工作。
(3)公平性与效率性原则。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公共卫生物品消费和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权利,政府在依法办事与履行职能时,要充分保障卫生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当流行传染疾病、重大卫生灾害、食品药品危机等事件发生时,在统筹与优化卫生资源分配时,首先确保受灾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功能;其次,政府必须强调效率性原则,安排组织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救援措施(精干高效的救援队伍、充分及时的救援物品以及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救援措施的精益化运行,确保突卫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公平性救助与效率化救援。
(4)时间性与协同性原则。突卫事件具有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特征,事件爆发过程和危机传递由于信息不畅、沟通不良等原因容易加剧事态的蔓延,因此突卫事件的先发处理在于时间的有效把握,政府应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局面,及时准确稳控事态的发展。另外突卫事件不断考验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事件通常会涉及多个领域和机构,除了卫生管理机构以外,交通运输、公安警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保障机构以及通信辅助部门等也将协调参与,如何形成联动配合机制,从而更好地促成多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合作,发挥整体化优势,是政府行政职能履职的重要方面。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结构加剧转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破坏性与影响性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方面的缺陷与问题,风险增多导致的民众不安情绪与忧患意识亟待政府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本文选题定位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一种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对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物质财产以及降低各类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应对的效率性、效果性都会涉及到这一事件的影响程度、辐射范围以及损失程度,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满意度以及经济发展度,来自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对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程度,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政府管理能力建设。
2.建立科学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突卫事件对于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众心理的广泛冲击不可小视,特别是我国特大城市上海人口集聚度过高,交往密切程度频繁,受威胁人群剧增,受破坏程度较高,事件一旦大爆发,危害性与损失度必然增大。城市地区现已为突卫事件发生的高危区域;而广大农村由于缺失相应的卫生常识与应对手段,事件发生极易酿成严重灾难,所以建立科学、效能化的应急管理机制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锋.360度绩效考核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性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1(09).
[2]袁艳芳,蒋平.政府部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03).
[3]田家林.战略管理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特点、效能及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1).
[4]诚然,刘丽.战略管理框架下政府绩效管理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0(10).
[5]韩锋,孙建丽.我国公共行政支出的战略性绩效管理初探[J].理论导刊, 2010(06).
1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现状
1.1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多样,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业务转型”,主要是从临床岗位转岗到行政岗位的人员,他们学历高,临床工作能力强,但缺乏医院行政管理知识及经验;二是“型”,这些人员综合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但由于部队管理方式、工作对象及方式方法均与医院不同,因此还要着力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三是“学生型”,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缺乏。随着医院对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对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人员学历层次要求也逐步提高。目前,我院行政管理人员>5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1.2行政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加大为了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医院已经开始不定期地进行管理培训,包括管理技巧、人际沟通等。在职的公共卫生管理硕士课程教育也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自我提高的机会。近年来,由于政府卫生部门扩大了奖学金范围,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也有机会迈出国门与外籍同行进行业务交流。相比以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培养计划医院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更新现有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新的管理理论,有利于职能科室人员不断地改进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为临床和医院其他部门提供更快捷、方便、周到的服务。然而,除了攻读在职公共卫生管理硕士期间有系统的学习外,总体缺少稳定的持续性的管理继续教育课程。很多情况下,培训的安排是临时性的,内容的选择也是被动的,不能很好地满足个人和医院发展的需求。就我院的情况来看,近2年,各类继续教育项目中管理继续教育项目分别占总数的5.9%和2.2%,明显少于临床专业继续教育项目的数量。
2.2新进人员视野局限我院多数新引进职能科室的人员在短暂的7d岗前培训后,即定岗投入某部门、某领域的工作,缺乏对医院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整体认识,事务处理过程中可能考虑欠周全。此外,院外培训交流不足,工作缺乏突破和创新。
2.3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很多医院对人才的理解存在误区,重临床、轻管理思想较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3〕。作为职能科室人员自身,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常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
3改变现状的对策
3.1转变观念包括职能科室人员自身和领导层,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当前的任务,时代在进步,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在进步,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管理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的需要。从态度上正确认识自我提高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职能科室是医院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传输中枢,是院内规范的制定者、检查者,是院内外行政事务的协调者,是医院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建立的、适度规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定期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以及业务交流做好长期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业务交流计划,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表率、带动、指导、辐射影响的作用。医院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让行政管理人员外出“充电”,组织参加各种类型管理业务知识及能力的培训。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包括管理专业知识和科室专业知识培训。其形式可以为科室内部学习、职能科室间的轮转、参加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等。通过合理规划,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将学习和分享工作经验培养形成习惯,促进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48-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亦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有公共卫生属性的,危害性和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突然事件[1]。
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会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等严重危害影响的事故、事件和灾害。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突发事件的侵袭,高校危机管理也应该相应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高等院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
一、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类型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一般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高校突发性卫生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对高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事件一旦发生,更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以减少损失,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2-4]。
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有其自身特征。其一,社会联系广泛性。目前,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校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部门和领域的特点,一个学生的安危牵动众多亲人的心,一旦疫情在学校蔓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其二,群体的敏感性。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高校管理者如果掌控不当,易使事件朝“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加深事件的危害性。其三,两面性。大学生突发性卫生事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事件的发生客观上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其“危机”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决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正确应对,积极地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契机”,则会极大地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
高校常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1)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爆发和集体中毒,这些是高校最易突发和较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2)意外伤害和体育、心理卫生,各种意外伤害和大学生群体中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各高校中均较普遍,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滞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日常生活的安全教育欠缺等为主因。(3)其他自然灾害所致的突发事件,如洪涝灾害、地震等,不仅造成伤害,也易诱发传染性疾病的流行[5]。
二、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欠重视、组织不健全
一些高校管理者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轻视防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没有切实将学校卫生防疫和健康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把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卫生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分工责任不明确;有的院校对突发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只有书面预案,缺乏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不落实,也未经演练的检验。一旦发生疫情,就措手不及,组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应对疫情控制和处理措施。
(二)医疗设备、技术投入不足
校医院处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斗争的最前沿,对阻断传染病流行和妥善处置临床病例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但许多高校在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配置方面却增加很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严重投入不足。一些高校医院的基础建设薄弱,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防护意识不强,没有正确掌握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应对突发危机力不从心,甚至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的疫源地,造成医护人员、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三)预警信息缺乏
信息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因素。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过程中,许多高校不重视不及时对当前国际、国内、当地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情况的准确掌握,在建立疫情和突发预警制度建设、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等方面欠缺。
(四)基本卫生知识教育的欠缺
不少高校学生基本卫生常识和医学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理承受能力还很贫乏和脆弱。校园生活的不文明、不健康、不卫生现象仍处处可见。在校园卫生管理工作中,简单地把公共卫生理解为搞清洁卫生,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给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埋下隐患。此外,学校特别是高校医院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配合协作不够,也是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建议
病贵、政府职能未能合理发挥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医改历史的梳理和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扎实推进医保体系建设、完善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明确政府的职责、完善药品市场等一系列相应措施,为促进新医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村医疗 体制改革 海云工程
一、我国医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一,保障待遇差距较大。
城乡、区域之间的医疗保障水平不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待遇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医保,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待遇差距较大,医保的公平性有所缺失。而且医疗保障的范围仍过于狭窄,通常只能进行住院报销,普通疾病和多发病的医疗费用报销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第二,医疗保障可持续性不足。
部分偏远地区管理手段落后,医疗信息化建设不足,医疗保障的配套服务能力有待改进,相关办事机构存在着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的问题。
第三,医疗保障适应流动性不足。
异地就医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部分异地安置老人反映就医报销不便,需要垫付医药费用。而且城市乡村的基本医疗保险不属于同一部门,当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就医地点在城乡等不同区域进行转换时,医保对接的手续过于繁琐。
(二)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尤为突出。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明显不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限。此外国家在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不足,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大部分由居民承担。
(三)初级医疗和转诊制度不完善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医疗服务进行了分级。没有初级全科医生的转诊,非急诊病人一般接触不到二级三级医疗的。但是我国并没有完善的初级医疗服务机构,使得只需要进行简单护理治疗的病人都奔向大型医院,导致医院压力剧增不堪重负,社区初级医疗资源却白白浪费。此外,国外社区服务中心与医院问有完善的转诊制度,但我国往往都是社区中心上转到医院,很少有医院向下转诊。这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社区卫生中心缺乏人才,加上社区医疗还未完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患者根据治疗的保险性和经济性考虑,宁愿选择较远的大医院。同时部分医院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对下转制度的实施拖沓,我国的双向转诊制度没有妥善建立。
(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无序
我国药品企业数量多,分散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不足,整个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混乱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制造假药、违规生产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我国现行药品定价办法允许新药可以高于成本定价,部分企业把旧药品改造成新药获得高价,使得替代药品泛滥。还有的企业为了利益造假虚报成本,造成药价久高不下。
(五)看病难看病责的难题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重要问题。看病难主要是由于医疗资源、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城市和东部地区占有明显优势。看病贵主要由于医疗卫生费用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再加上药价虚高j医院开高价药、高价检查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海云工程”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加强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
在加强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覆盖点村卫生所配齐电脑、打印机和海终端,并强化公告栏、健康教育宣传栏、项目标识牌等配套设施。同时,把村医的诊疗工具从传统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升级成六合一诊断仪、多功能检查床、便携式健康检查仪等“新三样”。“新三样”使用后,村民可在家门口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电生理等基本健康检查,不用再跑大医院,大幅度降低了看病成本。
(二)优化项目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与基础医疗相融合的远程协助诊断机制。二是搭建“乡村一体化质控体系”。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集中部署“海云工程”后台管理系统,实现与基础卫生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将系统产生的所有数据管理平台。四是建立“海云工程”即时运维中心。
(三)完善项目机制建设
一是创新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参照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为全市在岗乡村医生办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完善乡村医生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推广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险,建立以县为单位、县乡村统一推进的医疗责任险制度,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海云工程”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深化项目应用机制。将“海云工程”项目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两级联动机制,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同管理+数量+质量+绩效考核”的运行模式,督促村医利用项目设备完善所辖村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并依此开展基本诊疗。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开展中科院STS项目老年人身心健康普查工作。组织乡村医生使用手机APP或者海云工程的设备开展辖区内老年人心理健康普查。至今,共培训乡村医生425人次,组织4960人次一对一、面对面的老年人身心健康普查工作。期间制作视频培训教材1部,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1项、初步形成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普查执行规范。二是开展微流控生化分析和血细胞计数模块试点。选取“海云工程”项目覆盖村卫生所新增“微流控”血检模块,开展生化分析和血细胞计数等检查试点。三是创建计生健康管理体系。
三、“海云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1、项目政策未用足
县里对实施“海云工程”项目,十分重视,严格要求从人、财、物、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的支持。但是,由于一些部门认识不到位,编列“海云办”人员编制等政策,至今未到位;电信部门对VPDN在路由器上自动拨号技术的开发,迟迟未实现,给村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2、设备应用不到位
一是由于村医年龄老化、素质相对偏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尚有限,操作设备不熟练,厌烦情绪影响了他们对设备的应用;二是“海云工程”项目设备的应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的开展,结合不紧,存在一些脱节的地方,特别是在要求项目覆盖点村医应用“海云工程”检查设备作为开展健康复查和慢性病管理的手段、实现村站公共卫生管理无纸化上,上级没有作出刚性的规定,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指标下达不充分,村医收入未因开展健康项目检查而增加,影响了他们应用检查设备的积极性。
3、技术水平待优化
“海云工程”平台未完善,其设备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有待提高。特别是心电图远程协助诊断功能未细化,诊断报告反馈时间长、效率低,难以取得村民的信任,严重制约了心电图检查的开展和诊断结果的应用。加上存在村级电信VPDN政务外网欠稳定、网络延时、数据包丢失以及二次拨号进网方式繁琐等问题,更让村医无所适从。
(二)原因分析
第一是由于村医年龄老化、素质相对偏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尚有限,操作设备不熟练,厌烦情绪影响了他们对设备的应用;
第二是“海云工程”项目设备的应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的开展,结合不紧,存在一些脱节的地方,特别是在要求项目覆盖点村医应用“海云工程”检查设备作为开展健康复查和慢性病管理的手段、实现村站公共卫生管理无纸化上,上级没有作出刚性的规定,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指标下达不充分,村医收入未因开展健康项目检查而增加,影响了他们应用检查设备的积极性。
第三是技术有待优化 “海云工程”平台未完善,其设备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有待提高。特别是心电图远程协助诊断功能未细化,诊断报告反馈时间长、效率低,难以取得村民的信任,加上存在村级电信VPDN政务外网欠稳定、网络延时、数据包丢失以及二次拨号进网方式繁琐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1、落实政策支持
改变临时抽调人员的现状,落实“海云办”人员编制,推进“海云工程”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尽快完成VPDN在路由器上自动拨号技术的开发,方便项目点村医开展检查及信息上传的工作。
2、实行差异化管理
实行“海云工程”项目以来,各项目点的设备应用率不平衡,差异较大。在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常住人口不多的项目点,设备应用较少,项目实施成效不明显。引进差异化管理的模式,将项目的财、物等,适当向设备应用正常、工作成效明显的村所倾斜,并将这些村所建成我县项目示范村所,发挥示范村所带头、辐射的作用,提高项目的成效。
3、优化项目技术
协调强华公司配全霞浦售后服务点的技术员,加强设备维护和对村医应用设备的指导,确保设备调试及时到位和仪器设备诊断的准确率,保证设备故障能在12小时内排除,仪器设备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进一步优化、细化心电图远程协助诊断的功能,尽量缩短审核、诊断的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4、增加村医收入
在“海云工程”项目点,下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保证基卫服务专项补助落实到位。并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而不是从卫生院医疗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海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劳务成本支出和对设备应用工作突出的村医的奖励。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