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消费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来,“三农”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如何助农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一、XX区农村消费现状
目前,农民消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二是农民生活资料。在农村生产性消费方面,据调查表明:20__年全区农村生产费用支出为387元(占总支出的16.42),20__年为428元(占总支出的19.14),20__年为597元(占总支出的20.25)。说明近几年双桥农村的生产性消费相对稳定,略有上升趋势。在农民生活性消费方面,近几年的支出及构成情况如下表:
年度
项目
20__年(元)
20__年(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344
2422
其中: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与通讯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其他商品和服务
1309
150
203
112
56
106
290
118
1231
138
260
122
180
86
383
22
从上表可以看出: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合计的比例20__年为55.84,20__年为50.83;居住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合计的比例20__年为8.66,20__年为10.7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合计的比例20__年为12.37,20__年为15.81。此三项消费仍是近年农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构成。此外,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消文教娱乐用品费增幅较大,20__年比20__年分别增长了15.39、28.07、221.42和32.06,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费用的大幅提高,反映出农民群众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质量。但是,从城乡比较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__年仅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9.48,20__年仅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1.9。因此,整个农村的消费水平是较低的。
二、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农民增收难是制约农村消费水平提高的“瓶颈”。20__年XX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711元,20__年为2869元,无论从横向、纵向比较,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在于:1、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实行以后,农民仅成为生产的主体,而远未成为市场的主体。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是较低的,他们有很多事情想办却办不了,即使办了也办不好,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引入千变万化的市场。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比较效益不高。长期以来,农民只能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来维持生计,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很难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起来,并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较为彻底地改变前述状况,真正实现助农增收。
(二)现有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不规范。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与外界互通有无仍靠传统的方式——赶场来实现,一是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二是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及消费环境,致使农村消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也给拉动农村消费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四)国家政策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与城镇居民不平等致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停滞不前,严重影响消费增长。
三、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正确引导农村消费观念,培养消费意识。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消费观念,使农村市场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二)发展合作经济,切实助农增收,解决根本性问题。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入社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把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起来,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这也是国际公认的一条农业发展经验和客观规律。
(三)完善农村生产、消费市场建设,培育消费环境,搭建现代化平台,搞活农产品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生产必须有大流通与之匹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助农增收,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产品市场建设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载体,是推动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场所,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着力抓好“四级”市场建设:1、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建立初级市场。2、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城镇建立综合市场。3、在商品集散地和交通发达的中心集镇建立骨干专业市场。4、适应现代流通的需要,建立网络市场。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71-02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stats.省略/.
[2] 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 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Abstract:since 1998, our country insisted that expands the domestic demand policy, develops the domestic market positively, the stimulation domestic consumption demand, has made the very tangible progress. However, looking from the middle impoverished mountainous area countryside consumer market, the demand still obviously insufficient, market development asthenia. Middle activation impoverished mountainous area countryside consumer demand, develops, middle the promotion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middle the econom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关键词:消费水平 消费环境 观念
Key words:Consumption level, expense environment, idea
作者简介:邢红星,出生于69年8月2日,性别,男 籍贯:山西洪洞县城内 工作单位:山西省洪洞县委党校职务:教师,职称:讲师,
一、 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一) 消费整体水平低
中部贫困山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纵向比较有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阶段;而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支出是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的3.53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上相当于1995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城镇与贫困山区消费水平相差大约10至15年。尤其是东部之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大。2004年,东、中部之间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为2.13:1。
(二)消费环境较差
中部山区农村消费环境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商业网点少。“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是山区农村市场的显著特点。有的农民到中心镇赶集要走几十里山路,村社的便民商店少,物品不全。二是基础建设落后。中部农村地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土地贫乏,没有任何时候资源。生活消费性基础设施的改善缓慢,突出表现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供水、供电、电视信号接转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等,一定程度特约了农民对家用电器、农用机械、信息商品的追求。特别是由于交通不便,一方面使农副产品运不出,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工业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农村市场工业品的价格水平,使得农村市场运行不畅,效率低下。三是市场管理落后。由于山区农村市场分散、边远,执法力度较弱,监管难以到位,在交易过程中往往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准则规范,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一些不法分子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扰乱市场,骗农坑农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假家药、假种子、假化肥大量充斥农村消费市场;压级压价、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大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发育水平。
二、 影响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原因
因受“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传统观念影响,“经济、实用”是中部贫困山区农民消费的主要特征,积累重于消费的观念在山区农村仍占主导。表现在:一是农民吃、穿、用、住、行等方面一般舍不得消费或花钱进行物质享受,其购买对象以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主;在生活消费中,购买的消费品多半追求的是实用、价格适当、质量稳定耐用,以低档为主,而对美观、舒适、艺术性等要求相对较低。二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理性消费明显不足,不良消费现象突出。这一点在婚丧嫁娶的互相攀比、大操大办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民在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预期消费支出压力比城镇居民大,促使农民解决温饱后的一个较普遍的选择。
三、 解决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能否激活关键在于实施中部开发相结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每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中部山区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围绕中部开发战略,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如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工程建设等项目,发展特色农村小城镇建设,重振乡镇企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三要加速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市场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四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中央和省(市)级应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向中部贫困地区农村重点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医疗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旧房改造、饮用水工程等,农民生产生活中数额较大的投资消费行为要简化手续,放宽政策,减少各项收费,鼓励农民消费。
(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一是结合中部开发,国家应加大对中部贫困山区基础设施投入,下大力气多方面筹集资金,解决好供电、通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问题;要加速农网改造工程,提高运营质量,降低农村电价;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增强广播电视和电信的覆盖率,畅通市场信息,为更多机电产品进入山区家庭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山区农村市场建设,延伸商品销售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市场,鼓励企业在农村设置代销点、开便民店或通过连锁经营、制、配送等方式,向农民提供物美价廉新商品;同时引导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搞活商品流通。三是规范农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要加大对城乡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让货真价实商品占领农村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消费热情。要杜绝乱收费、乱罚款,打击欺行霸市、地区封锁等,确保农民和利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强售后服务,提高面向农民的服务质量。要针对农民的消费心理和需求,改进营销策略,以薄利多销的方式让利于民,发展自己;要解决好耐用消费品售后维修等方面的配套服务问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服务也向农村延伸。
(二) 转变消费观念购买力
贫困山区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消费行为上要精打细算,讲究经济实惠,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根据农民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这个特点,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消费氛围,自觉抵制封建迷信、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消费习惯。
3月22日商务部举行的新闻会上,发言人姚坚表示,扩大消费是今年以及“十二五”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商务部在认真梳理现有消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培育农村家电、汽车、摩托车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建材消费热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其中农村消费的增幅明显。1月至2月,我国乡村消费增长15.4%,城镇消费增长15.9%,城乡消费增速相差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2.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地区消费热点的培育以及潜力的释放,农村消费渐成扩大内需重点领域。
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内外需失衡主要原因是国内消费率不足,消费吸纳和消化储蓄的能力较低,贸易顺差反映出实物形态的资源外流。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而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正因为人口基数庞大,我国才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基础。因此,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能否增加决定了内需是否真正能够扩大。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将显著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把经济增长带入内生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轨道。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储蓄率较高,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消费仍然主要以生活基本需求和农资消费为主,电脑、汽车等的消费比例仍然较低。正因为如此,农村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消费意愿大幅增长。
而且,近些年收入水平的快速增加让农民具备了增加消费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扩容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将继续支撑农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要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已连续多年实施家电和汽车、摩托者下乡活动,成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着力点。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时会衍生出许多的消费热点。比如去年,我国在山东、宁夏启动了建材下乡试点,成为启动农村内需的又一重要引擎。“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带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的大量消费。
显然,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能够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这不仅需要在金融、社会资源上向农村倾斜配置,同时还要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条件,促使农民消费结构调整,消费层次逐渐升级。
另外,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需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意愿,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在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尤其要防止物价上涨抵消农民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民在群体划分上仍属于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对物价变化极为敏感,消费弹性较大。一旦商品价格涨幅过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势必会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和储蓄比例,减少对家用汽车等大型商品的消费。
人民银行所做的2011年第1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仅有14.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通胀预期的上升无疑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物价上涨对农村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未来的消费信心受通胀侵蚀,农户的消费需求必然趋于保守。而一旦价格符合农户的心理预期,消费热情就会被点燃。
[关键词] 农村市场 原因 对策
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对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增长,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但是,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却未出现预期的效应,农村市场依然存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已成为我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农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抑制农村消费水平的增长。
1.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且增长缓慢,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直接影响了农村购买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收入与消费是呈正比例的关系,收入越多,消费越旺。然而,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缓慢导致他们的大多数人想买而没钱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6860元,到2005年为1049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2366元,到2005年为3255元,2005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但用于农业投资的各种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又大,农民实际用于生活消费的资金就很有限了。
2.商品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受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影响,城乡居民对商品的需求结构与需求档次上有很大的差异,农民居民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与价格都有特定的要求。多年来,许多工商企业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一方面把精力主要放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容易操作的城市市场上,产品生产、开发和销售以城市为重点;一方面忽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以农民在消费时间上具有相对滞后性为由,简单地将城市滞销的商品推向农村市场,致使当前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高档精品多,农民买不起,也用不着;二是低档劣质品多,农民看不上,因而农民很难买到价格适中、功能实用、适应农村消费环境的产品。正是由于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消费需求。同时,工商企业在农村市场上没有树立整体产品观念,很少开展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商品知识宣传、送货上门、免费安装、技术咨询等在农村甚为少见,销售服务链条的脱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市场销售规模的扩大。
3.商品流通网络不完善、渠道不畅通、秩序不规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渠道开放式的农村市场体系。但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仍然较低,工农业产品产销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市场调节能力较差,使农民“卖难”和“买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目前农村市场来看,除一些政策性商品经营外,国有和集体商业的主渠道作用逐渐被削弱,国有商业网点明显萎缩,大部分农村市场的主要份额由个体、私营流通企业所占有。虽然个体商业在农村市场上发展较快,极大方便了农民购买,但是其商业网点是按原有自然经济规模设置的,因而网点比较分散、零乱,且规模过小,无法形成网络优势。它们在资金投入、采购、运输、经营、储存设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局限,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无力承担农村市场主渠道的重任。同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农村市场流通秩序较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正常流通秩序,制约了农村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4.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和消费环境差
农民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且与农村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大多数地区较为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障碍。许多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抑制了农民对农用机械和家用电器的消费。道路交通不便,使大量农用机械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影响了农民增收,工业产品运输成本加大,又抬高了物价;通讯设施落后,难以形成快捷的商店流通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使农民在购买、使用、维修等方面感到很不方便,本来是“花钱买享受”,最终却成了“花钱买罪受”。由于农村商业网点少,布局分散且规模小,农民消费选择的余地不大,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工业产品“买难”和农业产品“卖难”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农村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商品流通结构,真正使农村市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实际购买能力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有钱了,消费才能动起来。
(1)加大国家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的信息服务,抵御市场风险,避免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收入来源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并通过组织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阶段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到大市场中去。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2.调整商品供给结构,完善商品销售服务
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重在市场调查。工商企业必须深入农村,调查市场,了解农民的需求,突出重点,开发、研制和生产符合农民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如针对山区电视信号弱的特点,开发高灵敏度的电视机;针对农村电压不稳的特点,开发宽电源的家用电器等。近年来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对消费品的消费除吃、穿外,主要集中在农机、建材、家电和通信设施的购置上,对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购买意向较高。但从消费产品档次来看,与城镇居民追求多功能、新样式等高层次的需求不同,农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还停留在价格低廉、经久耐用、有基本功能的初级需求上。因此,工商企业应充分把握农民消费特点,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同时不断完善商品销售服务。
3.加强市场网络建设,搞活农村市场流通
目前农村的市场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向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转变。这就要求在健全和完善现有农村市场销售网络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县、区为龙头,镇街为骨干,乡村为网点的三级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多成分、多渠道、简便、快捷、高效的双向流通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农工商联合,朝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大流通、大市场的方向努力。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市场流通主体的作用,加强市场经济意识,利用长期形成的网点、资金、人才等信息优势,构建农产品收购、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一条龙的专业化体系,多方组织货源,让一些质优价廉、经济实惠、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投放农村市场,有效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满足农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此外,还得按照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之间的商贸合作,畅通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实现城乡互补和市场要素的优化配置,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把城市中连锁经营、直销代销、仓储中心等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市场,拓宽产品的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鼓励一些大中型的商业流通企业投身农村广阔的市场,在农村设立连锁店或信誉好、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完善的直销网点。
4.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正确消费
在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硬环境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消费的软环境建设。要注意针对新形势下农村消费的特点,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强化商品质量监督,净化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的局面。严禁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不道德竞争现象的出现,实行公平交易、公平竞争,提倡守法经营、文明经商。热心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基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者权益,通过广泛的宣传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抵制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引导他们健康的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注意避免出现消费的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现象。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以此改善生活的质量,提高消费的水平。只有农村的消费环境得到变化,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才能真正转变,市场也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发展,2009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快于城市增长的局面。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还无法打破,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且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欠佳,农民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等,这些都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扩大的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总体水平依然偏低,结构也不合理。本文针对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提高农民收入、健全市场体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探讨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促进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的发展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升温来之不易。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市场的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问题仍然突出。
(一)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94.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660.7元,比2003年增长了88.4%;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1598.7元、211.8元、678.8元、174.0元、360.2元、314.5元和246.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80.4%、92.0%、120.1%、113.0%、121.7%、33.4%和112.4%。
2.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1987年以来,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格局一直是城市快于农村。2004年以来,代表农村消费市场的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与城市市场相比,差距趋于缩小。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2004年为4.1个百分点,2005年为2.1个百分点,2006年降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也基本维持在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1-5月份,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政策作用的刺激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达到20.2%,快于城市2.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27.2%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6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一是基本生活资料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二是住房需求增长较快,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0年的17.8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增长了1.8倍。住房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楼层由平房向两层甚至多层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住房向庭院式、别墅式方向发展。建筑材料也由土石结构向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1990年农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为1.2平方米/人,2007年为12.6平方米/人,相当于1990的10.5倍。三是家庭日用品消费步入普及化,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快速增长并迅速普及。2007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分别为94台、46台、26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如空调、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四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特别是交通通讯开支增速明显。交通通讯消费成为农民消费新亮点,交通通讯费占农民整个消费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1.44%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10.19%。
(二)农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突出
1.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偏低。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衣着消费比例明显偏低,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有待改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65元,城镇居民该项支出为11855元,仅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2.1%。农村消费市场增速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仍较缓慢,1998-2007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0%,比全国约低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消费市场占整个消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197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53.4亿元,占全国的67.6%,至2007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082.0亿元,仅占全国的32.9%,比1978年下降3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分析表明,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均落后城市将近20年,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
2.消费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不高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居民消费崇尚节俭,购物偏好低价,而消费品质量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这也是当前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低层次性,消费倾向更多地带有生存性消费的特征,而诸如娱乐、卫生、健康、生活品质等带有享受和发展性的消费需求则明显不足。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现象也十分明显。反映消费结构状况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2007年达到43.1%,意味着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高达43%以上,而居住、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众多项目的消费比重却不足45%。具体来看,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开支很大,但食品开支中的肉蛋奶、副食等产品等的消费支出比例却很低;在衣着、家庭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开支不足,且大多以低质、价廉的产品为主。另外,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错位以及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差距较大等方面,2007年中低收入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04.5元,而中高收入家庭开支则在4800元以上,反映了农村居民内部消费的不平衡。
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启动难度较大。我国农村有近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3,但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消费潜力很大。当前,农民消费满足率低,以家电耐用消费为例,2007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每百户拥有量的68%、27%和47%。据估算,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并且,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摩托车是生产、生活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也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2009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启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政策,农村消费市场潜能得到开启,政策效果较为明显。然而,要真正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非易事,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态势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整个消费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消费总额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农村居民消费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一直在下降,只有个别月份有所上升,今后,这种总体趋势仍将难以改变。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0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上涨到4140元,年均增长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6280元上涨到13786元,年均增长14%,农村比城镇低5个百分点。并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GDP增速。二是持续增收难度大。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尽管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对农民工限制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失地农民数量较多,许多失地农民无就业岗位、无可种之地、无社会保障,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目前,全国尚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硬化路面所占比重不足50%;有45%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还有6000-8000万人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2%的村庄没有通电;6%的村没有电话;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未普及,手机信号差,网络设施缺乏。由于生活基础设施较差,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
(三)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较差
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一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供销社日益萎缩,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现有的农村集市“乱、小、散、脏”问题十分突出,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二是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食品流通的主渠道,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三是缺乏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缺乏刺激农民扩大消费的代表性产品,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较少。四是农村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一般来说,产品售后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地级市或县城,农村产品维修很不方便,制约着相关产品的消费增长。五是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市场成了“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一些厂商把农村视为推销积压商品的场所,多数商品质次价廉,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假食品、假日用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严重。
(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意愿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成为影响农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尚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使得农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意愿。其一,教育负担重。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较高,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负担明显过重。其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突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化程度不高,报销范围与报销比例偏低,而医药费长期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的农民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统计数字显示,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口已经占到贫困人口的50%,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一些家庭的消费意愿。其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家庭养老仍是农民养老的基本形式。目前,农村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这也影响了即将步入老年的农民以及他们子女的消费需求。
(五)农民消费观念保守,一些消费方式不科学
一是农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消费思想。
二是消费习俗落后,部分消费方式不科学。一方面,在婚丧嫁娶上过度消费、举债消费。目前,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办婚事的费用支出一般至少要两三万元,多则十来万元;在农村奢办丧事盛行,丧葬所需费用也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此外,农村招待客人离不开烟酒,据估算,农村家庭每年仅烟酒消费支出就达2000-5000元。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策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困难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最大障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经济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破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1.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水、电、路、气、房”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据测算,50亿元财政投入可以带动1000亿元的资金投向农村,这对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的作用相当大。通过货币政策、金融手段等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农村,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范围与标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大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实施全面扶贫政策,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提高非传统农业的比重,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用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农户+企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验模式,解决好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矛盾,提升农村土地收益。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征地费用,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好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约有1.5到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加强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
(二)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增加农村商品统一配送品种;鼓励“万村千乡”承办企业利用农家店在送工业品下乡的同时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促进农产品流通;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促进产销衔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在农产品重点产销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安全监控等实施建设;开展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企业建设下乡产品销售网点、物流配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支持体系。
2.切实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加大农村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突出重点商品、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集中执法力量,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增强农村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强化日常巡查,切实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加大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力度,接受农民消费者监督,通过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建设,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三)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1.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理财理念的更新,一方面要号召农民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俗;另一方面,也要号召农民由“怕花钱”向“敢花钱”、“会花钱”转变,增加对发展型、享受型等商品的消费;还要号召农民转变落后的消费习俗、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通过教育宣传、制定新的消费政策,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2.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消费一些低质价廉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农民对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没有消费意愿。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深入农村市场调查,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根据农村即期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生产质量可靠、功能单一、包装简单的商品。提高服务的质量,健全和完善法制,把打假力量延伸到农村,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基本、最突出、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问题,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将现有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灾害救助、社会优抚等政策统一整合为一个制度,支持解决60岁以下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力度,对各地已经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积极予以支持,在没有开展的地方要支持加快建立,支持解决60岁以上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统一政策制度,支持解决所有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面广、标准较高、制度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J].人民网,2009-6-16
2.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胡静林等.加快启动农村居民消费 推动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J].财税改革纵论文集,2008
4.车玉明,董峻.加大农业补贴 促进农民增收[J].新华社,2008-12-29
距离杭州市区170多公里的建德市新叶村,大山环绕,景色宜人。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经常需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才能进到城里购物,但如今,他们通过阿里的农村淘宝服务站,足不出户即可坐享消费便利。
在新叶村淘宝服务站门口忙得不亦乐乎的叶昭东,是村里“农家乐”的小老板。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组装一只刚刚网购来的花架。“网上的东西既便宜,又能送货上门,最主要的是品种齐全。就拿这个花架来说,让我进城去买,也许在杭州城转悠三天都未必能买得到。”叶昭东告诉记者,他已经在服务站网购了四五万元的商品,这其中就包括爆米花机、冰柜等大物件儿。
帮助叶昭东完成“淘宝”的,是新叶村村民叶磊。叶磊的另一个身份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新叶村服务站的合伙人。叶磊每天的主要工作说来简单,就是帮助村民从网上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负责货物的送达和提取。很多时候叶磊都被村民围拢着在网上扫货。
“村淘”并不只发生在一处。在距离新叶村40公里外的诸家村淘宝服务站,村淘合伙人夏琪同样被村民围拢着下单网购。由于村里常住人口比较多,加之附近还有个水泥厂,因此找她代购的人络绎不绝。
“从来不在网上买东西的老爷爷、老奶奶现在也会找我帮他们代购。”夏琪告诉记者,村里有个70多岁的老篾匠,看到别人在网上买到了质量又好价格又便宜的凉席,也跑来让她帮忙“淘宝”。
“他自己就是编凉席的,还跑到网上‘淘’凉席,老篾匠被村里人笑话了好些天。不过老爷爷说网上只卖69块钱,还能正反两面用,值了。”夏琪说。
从原来只局限在村口几十平方米的小超市里购物,到现在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扫货,这样的消费新现象,在中国江浙地区的农村,开始成为常态。
“电商企业渠道下沉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物流‘到镇不到村’的难题,电子商务正将农村消费激情释放出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浙西大区负责人徐争说。
村民热衷村淘现象的背后,暗藏着一个迅速崛起的农村消费大市场。商务部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农村每百户拥有空调数为25台,是城镇的1/5,如果让农村在家电消费上达到城镇水平,需要增加2亿多台空调、6000万台冰箱和洗衣机。《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预测,2016年农村网购消费市场将由三年前的1800亿元迅速扩大为4600亿元。正是基于这一巨大潜力,阿里、京东、苏宁等国内电商巨头开始加速向农村扩张。其中,阿里于2014年底推出“千县万村”计划,计划在3-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深挖农村消费的蓝海市场。
“江浙地区农村收入的提高、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为江浙农村消费趋暖创造了条件。”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在江浙农村消费市场趋旺的同时,农村经济生态也有望好转。
就在一个月前,叶磊在服务站门前贴出了一则招聘启事:“现招收淘宝图片处理设计师一名、客服专员两名,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不是梦想。”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10-02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偏紧、价格飙升,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直接加大了国内通胀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健全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村消费,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由投资和出口推动转向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推动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缓解人民币过快升值、减缓我国外贸压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保证我国农业长远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因此,如何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开拓消费市场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的状况
1.1 农产品市场的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支持的145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007年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市场交易总额的1/3,累计带动2300多万农户增收,带动新增就业110万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商业意识,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协会等中介组织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纪人近600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3878万户;其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农产品流通格局有效连接了消费和生产、城市和农村。1985年以来,城市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3.4%,农村食品支出需求年均增长19.1%,预计“十一五”期末,我国居民食品支出需求总额将达到36200亿元。同时,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8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150个,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811个,专业批发市场671个,成交额9191亿元。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网点为基础,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1.2 农村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功能逐步完善,促进了农业以需定产,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水平。一是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改革前,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农产品230多种,中央直接定价的113种,非政府定价收购额仅占农产品收购总额的5.6%。改革以来,农副产品市场定价比例不断提高,“十五”期末达94%;二是信息引导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监测样本企业2.04万家,监测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区、97%的地市、35%的县。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推动了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以销定产”、“以需定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初步形成,目前农产品商品化率超过80%,其中蔬菜、水果约90%,水产品、畜产品约70%,粮食约40%。市场机制在全国甚至全球配置农产品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我国1/3以上的农产品跨省流通,10%左右进入国际市场。30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扩大了6倍。
1.3 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目前,我国农产品“订单”购销、连锁经营交易量比重达到15%,传统的集市贸易逐步向专业批发、“订单”购销、交易、拍卖交易等转变。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三年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6万家,覆盖全国75%的县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从城市开始走向农村;同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目前,农产品出口量居全国首位的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多达1700多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7%以上。
2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受城乡发展失衡、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核心矛盾还未解决,影响农民增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1 现代化水平低,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订单”购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在美国,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而我国这一比重尚不足15%;同时,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也刚起步,目前美国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我国农村批发市场拥有电子结算设备仅占2%;再者,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合作程度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每6个农场主有5个参加合作社,日本99%的农户加入农协,而我国每6户不到1户。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低,直接导致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时有发生和农户利益缺乏保障。
2.2 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先导作用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一般由政府投资或给予资金扶持。相比之下,我国流通设施的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发展。目前,全国农村产地批发市场2400多个,每个县平均不到1个,而且绝大部分批发市场路、电、水等设施陈旧,冷藏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严重匮乏;服务于农村的物流、仓储等发展缓慢。在零售环节,大部分农贸市场露天经营,农产品损耗率较高。基础设施落后,必然增加流通成本。目前,我国粮食流通费用约占售价的30-35%,比发达国家高10多个百分点,生鲜产品更高达50%以上。流通费用偏高挤占了生产环节利益,不利于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引导农民扩大生产。
2.3 运输成本偏高,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利益的促进作用
根据商务部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跨省流通量占总量40%以上。例如,海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每年通过山东寿光批发市场销往全国的蔬菜约50亿公斤。调查显示,寿光至乌鲁木齐运距3000公里,运费和损耗约占流通总成本的57%。农产品流通环节大约有9种税、13种费,占流通总成本的10%。车辆通行费使海南到北京的蔬菜每斤成本增加0.125元,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西红柿的摊位费、交易手续费占批发价格的2.4%。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了农民受益的削弱。
2.4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充分发挥流通对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作用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产品流通法规,虽然有关部门分别出台过一些管理办法,但不系统、不协调、缺乏权威性。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市场监管不够,交易行为不规范,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农产品流通监管的随意性也很突出,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缺少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假农资也在市场上流通,坑农害农激发民怨,不利于内部和谐。同时,市场和流通秩序不规范,也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农产品出口和我国国际声誉,不利于外部和谐。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机制尚未形成,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信息采集、传播、共享机制不健全,农产品信息缺失、失真、滞后,一些信息过于宏观、针对性差,对具体地区和具体农产品适用性不强;其次,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硬件配置落后。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络的建设还比较滞后,系统还有待完善,多数批发市场还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信息。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仅有34%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网络信息中心,大部分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再者,农民接受信息能力弱。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弱,影响了信息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3 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措施
3.1 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化流通
首先,要以“大市场,大流通”的理念革新农村商品市场经营模式,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据测算,连锁经营率提高1个百分点,物流成本可降低0.66个百分点。目前,美国8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供应给消费者,而我国这一比重不到15%。因此,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扩大国内消费,就需要不断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在国债中安排技改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其次,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环节的硬件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发展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运输大部分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并配以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而我国这一比例仍然很低,技术落后。建议尽快建立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完好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展网上平台交易,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降低流通成本
要针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完善仓储、交通运输、储藏、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等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大农村市场信息硬件基础投入,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信息共享,实现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3.3 拓展农民农产品经营链条,增加农民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收益
农产品的分级、保鲜、包装等初加工是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初加工均在生产环节完成,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农民就地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包装等,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支持,逐步将农产品初加工等环节前移到农村,由生产者就地进行,将目前流通环节实现的部分利润转移到生产环节,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利润,这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而且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增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4 完善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做好农产品流通信息引导工作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大力推动乡村级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市场信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制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实时提供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生产、需求和市场交易信息,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做好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在市场信息监测的基础上,加强预测预警分析,为农民生产提供前瞻性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3.5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市场营销、管理培训、信息服务等支持力度,减免相关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的税费,放宽注册登记条件,并在注册和年检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接,通过委托生产、协议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结成产销联盟。首先,要鼓励发展“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等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实现标准化生产,集体采集、收购,集中储藏、包装,统一配送、运输,有效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其次,适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模化经营,发展优质农产品经纪大户成立农产品专业流通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生产布局与供求衔接。
总之,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扩大国内消费的关键。我国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要切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决定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国内国际市场良性互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功能齐备、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保障居民消费、粮食安全和物价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在开发了湘西、湘北等市场以后,我把目标瞄准了湘中这块土地。
2003年的春节刚过,我就满怀希望的来到位于湘中的娄底地区。到了之后到市场上一看,像我们一样的植物蛋白饮料倒是没有,但像牛奶类等其他品类真是多不胜举,特别是湖南株洲的“太子奶”,因当地距离它的总部很近,他们也是把这一块市场当作样板市场来做,所以在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高,几乎是每个零售终端都能见到他的货,而在其产品线中,走势最好的是儿童装。
了解到市场行情过后,我就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招商工作,当地做得最大的经销商已经做了太子奶不可能再做我们的产品,于是我找了做太子奶的二批做得最好的刘老板,虽然他没有另一家有实力,但他的网络还是很不错的,我希望能借助他的终端网络来打开我们的市场。
在我和刘老板谈合同的时候,我就给他分析了市场上的行情,他也给我提到了太子奶在当地的影响。我对他说:“太子奶确实在你们这里很有影响力,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1、他的产品是发酵型乳酸菌奶,而我们是植物蛋白饮料,不是同一类型;2、他们走得最好的是250ML以下的适合儿童饮用的产品,而我们的目标市场是家庭消费,3、他们的产品价位居高,而我们的产品定价适中,更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我们的市场前景更为乐观。
然后,我又给刘老板说明了我的市场操作思路:基于目前市场上的这些情况,我们一个新的产品还是不适合在城区市场与他们作正面冲突,我们应该像一样,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从农村市场做起,等站稳脚跟后,再在城区与他们展开全面竞争。
元宵节还没有到的时候,刘老板的货已经到了仓库了。而我们称之为“上山下乡”的计划也到了该实施的时候了。
正月十三,天气还很冷。很多人还在家里等过元宵节的时候,我和刘老板带着另外二个业务员装着满满的一车货已经出发了。在路上,我对我们四个人的工作作了分工:我和刘老板负责客户联系和客户档案建立,二个业务员负责给客户做店面包装和发货。同时我们还要在各乡镇有条件的地方挂上我们的产品宣传横幅。
我们到的第一个镇子是团山镇,从进入该镇开始,我就让业务员带上POP下车,沿路二边在可能的地方都贴上宣传画,并且挂了几幅条幅。(因是在农村乡镇上,没有专门的人管,所以才可以。城区内这样子是不行的。)
刘老板开着车径直到了他的老客户哪里,因为刚过春节,他们节前备的货都走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当我把我们的产品给他们作了介绍、刘老板给他们报了价后,他们都很愉快的每家拿了一组(每组10件,拿满一组才可享受奖励政策),他的老客户毕竟有限,都拿完了也才走了七八十件,而我们车上还有几十件货,我可不想让满车来还要剩半车回去。
于是,我带着二个业务员从团山镇的末端向回走挨家挨户的拜访,并给他们讲他们这个镇上有哪些经销商已经进了我们的产品,有些客户听了以后也一组一组的拿,但有些人还是比较慎重,说只想拿几件试式看。我说:“就算你们只拿一件也是对我和我们产品的信任,我希望在我们有了第一次合作后会有更长久的合作”。于是,在我们的努力下,车里的几十件货也走完了。
统计了一下,我们今天共出货150多件,建立客户档案30多份,在团山镇上的销售终端上几乎都能见到我们的产品。
通过第一天的运作和总结,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又走了其他乡镇,每天都能有不小的收获。
第一轮的铺货结束后,我让业务员又在城区内进行了终端推广,借助了在张家界市和吉首市的一些适用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对手在城区的终端市场的强势,我们的销售成绩不是很理想。
大概在第一次下乡的半月过后,刘老板自己又带着一名业务员去了团上镇,但这一次去却是给了刘老板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到了以后在各个客户仓库里一看,大都还有存货,最少的还有三四件,最多的还有七八件。而刘老板这次去也只出了三四十件货,利润也只是刚好够了他的油钱。究其原因,他们说还是由于我们的产品并不是很知名,很多农村消费者对产品不认同,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刘老板让我快帮他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我到市里一大型超市去买东西的时候,恰好看到某个品牌的厂家在商场门口搞现场促销活动。我在边上看了一会儿,边看边想,能不能把这种现场促销的方式搬到农村市场去呢?。
快下班的时候,我来到刘老板的办公室,问他:你们这里有没有过哪个厂家在乡镇上搞过现场搭台促销活动的?他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很认真的想了想告诉我说没有。我对他说:既然以前没有,哪就让我们来做第一个吧,让我们来开这个先河,吃这只螃蟹。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刘老板一起到他们当地的几家专门从事帮助厂家搞促销活动的广告公司洽谈了这个事情,为了花最少的钱办出漂亮的事来,我和刘老板商量只要广告公司派一名主持人和二至三名演艺人员,现场需要的其他人员就由我们的业务员来代替,车辆也就用刘老板自己的车。
我又让刘老板准备了一些供现场宣传的DM单页,我给公司办公室申请后争取了一些礼品和促销品。并让刘老板和团上镇的一位经销商取得联系,让他帮忙找一块可以搞活动的较宽敞的地方。在和广告公司商量了活动时的细节问题后,一切准备工作就做得差不多了。
等到团山镇赶集的日子的时候,我们很早的就来了,找了一块比较宽敞的地方,在征得有关人员的同意后,我和工作人员一起把舞台搭了起来,把音响等连接和调试到最佳状态。在舞台的旁边我们又摆了一个产品展示台。等把这些做好的时候就快九点钟了,街上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了。
当我打开音响的时候,周围的人一下子就围了上来,也许是他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场面的原因吧,人越来越多,我看是时候了,就让主持人上台了。
她先自己上台后唱了一首很动听的歌曲,吸引了更多的人注意到这里,然后,结合我们的产品做了一个小游戏,并让台下的人员参与进来,并向优胜者发放了奖品,参与者也都发了我们的小礼品。
这时我们的产品展台前也被围得水泄不通,促销员也不失时机的给老百姓们讲解我们的产品特点,并让他们免费品尝。有些人品尝过后就当场提出了购买。
在活动现场的外围,业务员们正在给哪些不能到台前的人发放DM单页,让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了解我们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