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其中十分重要的”读”却被弱化了,这是十分不利于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加强对”读”的引导和训练,养成读的习惯,获得事半功倍的读的好处!
一、读的好处
1.读是识字的基础,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不认识的字在读的过程中被发现,然后通过问询或者查字典我们可以认识它并且了解它的意思。这对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尤为有效。很多字,我们是通过读才认识的,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是跟读。
2.读可以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读能读出情来,这种情是触发人心得本质情感,丝毫不会有假意虚情的成分在里面。喜怒哀乐,在生活中被压抑着掩饰着,但在读中油然而生且自然流露。我们很多时候选择读的材料是一些美文,当然美文包含着一种美好的积极愉悦的感情,一边读,一边被这种情感包绕,那种体验是很美好的,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久之,读书的人会有一种气质存在于外表,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如此吧!
3.读可以提高领悟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就会有领悟,领悟的深刻和透彻。书读多了,文字读多了,领悟语言的能力自然就强,别人看不明白的,我们可以看得更明白一些。很多时候,我们不去要求孩子们可以解释古诗的原因就在于此,有些字词句后面的意思不是解释的周全的,而是通过读,通过反复的读慢慢体会,形成对文字文中的立体感知。
4.读可以有益身心康健。
读需要眼睛,嘴巴,脑子等器官的协同配合,重要的是在一声声的读中,增加了呼吸频率,增强了肺部机能。适时的,有坚持的读定会让人变得充满生机活力,保持身心愉悦的。
二、读的方式和方法
1.默读。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这种读更适合于高年级。默读不受环境限制,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读下去。默读最好要习惯于记笔记,把读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也是加深记忆的一种好方法。默读在低年级效果不佳,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默读中有些外界的事物一干扰就会走神了,书也读不好读不下去。默读养成习惯,会受益终生的。
2.朗读。
就是出声的大声的读。这种读法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也是晨读的主要方式。早晨醒来,伴随着初升的太阳,坐在某个地方,放开喉咙大声的摇头晃脑的旁若无人的读起来,既醒了脑子,有增加了知识,还能为一天打下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基础。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其三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反复朗读便于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其余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
好多人的小学阶段都有过晨读的经历,也是受益匪浅的。若有条件,希望每个语文老师都要安排一个晨读,即便没有晨读,那也需要上课时候补上一通书声。
3.速读或者慢读。
这是在读的速读上的控制。快速的读可以将注意力集中,锻炼思维敏捷和口齿清晰的能力。在课堂上,一堂速读比赛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能力,还是十分有益的。速读过程中要注意快而不混,快而不落字。慢读则是一种心情心境的需要了,其实这个时候更可以称为思考的过程,慢到一字一景,一语一境。慢到在于体悟,在于感受,在于一种自我的反省和修炼。
4.复读。
就是对每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像复读机一样的重复或者三四次的读,这样就能有很深的记忆,是强化记忆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
三、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跳字”。
就是说要不落任何一个字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停下来,要想法认识它,而不是跳过去或者读半边。养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好习惯。
2.读,可不求甚解,多读自然会通。
若是读则可不必字斟句酌的思考它的意思,读下去,尽管读下去,回过头来再读,三读……它的意思就会慢慢凸出来,立体而丰满。切忌把读当做翻译,当成看故事读小说去琢磨情节,此处的读更在于一种机械的自省,对字词,对内容,对文章中心的自省,要读到”其义自现”的状态,也就是读进去了!
3.晨读和夜读。
关键词:制度化学校 自由 课程
人类的教育活动最初产生于传递生活经验、生存技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日益复杂化,原来的口传耳授不能满足传递满足教育需求,由此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近代以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领域中的小班个别教学逐渐被班级授课制替代。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化教育相对, 它是一种编级分班集体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最初尝试于西欧16 世纪, 17 世纪捷克夸美纽斯给以理论上的确定, 19 世纪开始在世界各国大规模推广, 一直延用至今。由此,制度化的学校在教育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制度化学校的建立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教育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本来可以更自由更快乐的童年。自由之教育,让孩子在学习的内容上有更多的选择,像培养一颗大树一样给其阳光雨露,修其枝桠,引其向上,而不是像培养方形西瓜一样让本应该长圆的西瓜变成规规矩矩的长方体。假如给树木一个统一的标准,规定它们必须长成一个样子,那么,画家们还有必要铺开帆布,调好七彩画笔来描绘它们的美吗?自由的教育是遵循自然的教育,是沿着生命的轨迹行走的教育。我们需要探寻的是:生命的轨迹究竟是什么?
现在的儿童,多数从三岁就要入学,每天在学校这样一个单一的生态环境中呆八小时以上。人为营造的温室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影响就是他们太习惯于这个主要由同辈群体组成的群体,和一些似乎必须服从于其命令的“长者”。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他们难免会认为真正的社会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本来丰富多彩的生活被简化为教室和家的“两点一线”,本来可以在真正生活之中体验生活之美的年幼的孩子在缺乏对生活之美的体验的情况下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热爱生活”是什么概念?真正的智慧绝不是单纯的从书本中学出来的,往往要经过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才能生发出智慧的火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需要生命的体验来塑造的。
有人把学校和监狱相类比,都有严格的纪律,都是一个高压的环境,都有高墙铁窗。同时,在里面的人也都很痛苦,关在里面的犯人们渴望“减刑,早日出狱”。这样的比喻或许有失偏颇,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和单向度的评价体系让学校里的孩子渴望早点下课,早点放学。学校成为一个让他们既爱又想逃避的地方。也有人说,教育要像农业,而不应该像工业;老师要像农夫,而不是工人。教师要像辛勤的农夫一样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给其成长的自由和空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都是潜在的“天才”,但是,不同的美玉经过同样的加工之后,可能只有适合这些加工的“玉”才成功的成为胜出者。我们培养了太多的失败者,宣布了太多“不合格”,却没想到要按照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制度化学校教育的绝对强势地位让和其同质性,不能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智能。相比较而言,家庭教育因其针对性,现实性,反倒对孩子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文化知识程度高,自身修养比较高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总体上也比较优秀。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或许远比学校教育要更影响深远。
当前的教育太多着力于学校,学校中的教育又集中着力于课堂,课堂中的教育又花太多精力在课程,即教科书上。自从课程论兴盛以来,诸多教育学者的研究都着眼于如何进行课程改革,选择更优质更适合的人类文化精品来构建知识的大厦。这就好比一个瘦子为了长胖点选择最有营养的午餐搭配一样,未考虑到他适合吃什么,喜欢吃什么,能否多吃点。
以更换课程内容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依靠新课程改革固然能够缓解,但是,这似乎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课程改革是必须的,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生活依靠的知识一直处于变化当中。但课程改革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必定是和其相关要素密切联系的。依靠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做到搞好教育呢,诚然,修改一些不合时宜的教科书内容,把几十年前那些老掉牙的东西从课本中赶出去是必须做的。但是,课程能达到的影响毕竟是有限制的。
一、学校每学期召开三次法制工作会议,研究学校法制工作。 二、每学期举行一次法制教育周活动:
1、作一次法制教育报告;
2、举办一次法制、安全教育图片展览;
3、举行一次交通法律、法规、法律常识、安全知识为内容的知识竞赛;
4、组织观看一次治安管理条例知识教育录像片;
5、对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加强子女安全监护的教育;
6、进行全面安全检查,观看安全教育系列片。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称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以下简称学习中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依托在山东省注册的事业法人、企业法人或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依托单位),在山东省境内设立的、面向山东省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进行教学支持服务和管理的机构。
第三条主办学校原则上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国家批准的民办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为开展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提供支持服务的学习中心。
主办学校如依托其他单位建立为开展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提供支持服务的学习中心的,该依托单位须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门评估。
第四条校外学习中心的任务是:配合主办学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
第五条学习中心本身不是办学主体,不能自行录取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接受未经正式录取的人员就读。不能从事以独立办学为目的的各类教学活动和发放各类毕业证书或培训资格证书。不得从事与支持现代远程教育无关的经营性活动。
第六条校外学习中心不得下设分支机构性质的其他校外学习中心。
第七条学习中心在业务上接受主办学校的领导,行政上接受协办单位的领导,同时接受省教育厅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学习中心应具备带宽*以上局域网络系统,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数量每6名学生不少于1台,总数量不少于50台,并配备相应数量和档次的服务器。学习时间内,每2名学生不少于1台计算机。随招生规模扩大,学习中心应按此标准增加计算机数量,保证学生课堂学习需要。
第九条学习中心计算机局域网应与*或*等国家公用的传输网络连接,通过网络与主办学校实施交互式远程教学,在线共享主办学校的教学资源。位于县级以上城市城区的学习中心,接入带宽不应低于2M,其他地区的学习中心应逐步达到该标准。鼓励学习中心在设备建设投入上体现前瞻性和充分的灵活性,采用先进技术、新颖方式,开展双向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
第十条主办学校通过卫星传输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其学习中心必须具备卫星接收系统设备。
第十一条学习中心可以与其他单位共建共享场地、设备、实验条件,但应满足教学需要。主办学校应对这些条件进行检查评估,并将检查评估的结果通报省教育厅。
第十二条学习中心可以与其他单位共建共享图书馆、阅览室。但共建共享图书馆、阅览室必须配备学习中心开设专业的全套文字教材、参考资料以及相应的工具软件。主办学校应对这些条件进行检查评估,并将检查评估的结果通报省教育厅。
第十三条学习中心必须有专用办公场所、配备办公电话、传真机、可接入因特网的办公计算机等。
第十四条校外学习中心须安装相应的远程教育教学软件,保障主办学校实现以下功能:
(一)向学生提供主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以多种形式实现有效的学习;
(二)支持教师、学生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和传递信息;
(三)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质量的监控和评定。
第十五条校外学习中心所在地应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学习环境,并悬挂规范标识。中心的办公场所、各类教学用房应集中,并不得使用临时建筑物。
第十六条学习中心应配备业务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熟悉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学习中心专职行政、教学、教务管理人员,配备数量根据招生规模确定,一般100名以内学生配备1至2名管理人员,100至500名学生配备2至5名管理人员,500名以上学生配备5名以上管理人员;应配备技术熟练的网络管理和其他技术人员,配备数量由学习中心决定。
第十七条学习中心应根据专业设置,配备足够的远程教学辅导教师,选聘的教师应得到主办学校的认可。学习中心可根据需要聘请兼职管理人员。
第十八条校外学习中心必须执行国家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执行主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基本出发点,切实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九条严肃考场纪律,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和教师,应及时上报主办学校,并依照主办学校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条学习中心应当负责所属学生的管理工作,配合主办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第二十一条学习中心必须按照主办学校远程教育招生计划和招生简章,配合主办学校开展招生宣传和组织生源等活动。招生广告应经省教育厅审查批准。
第二十二条学习中心必须严格执行主办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配合主办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管理,做好学生报到注册工作和日常管理。
第二十三条学习中心必须保护主办学校有关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得非法从事主办学校网络和电子课件的买卖。
第二十四条加强对网络传输环境和教学应用软件平台的管理,严格审查和监督网络传输内容,有效监控传输过程,确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第二十五条学习中心各建筑结构应具有耐久、抗震、防火、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性能。网络教室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的规定。学习中心应对管理人员和学生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第二十六条申办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需提供如下材料:
(一)教育部批准主办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文件(复印件);
(二)主办学校向省教育厅提交设立学习中心的申请;
(三)依托单位向省教育厅提交设立学习中心的申请;
(四)开办校外学习中心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五)拟建校外学习中心实施现代远程教学的方案;
(六)主办学校与协办单位建设校外学习中心的协议书(复印件);
(七)省级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收费批文(复印件);
(八)依托单位的法人资格证书(复印件);
(九)拟开办专业和招生人数;
(十)有关学习中心办学地址、负责人、设施设备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主办学校在每年*月和*月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请,省教育厅在收到申请后的30个工作日内做出答复,并在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将批准文件报教育部备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课堂教学;有度控制
“度”是分寸,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把握的尺寸。从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兴趣是基础,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通过拓展来培养学生的技能,而这些都需要控制一定的“度”。下面就结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有度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创设,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或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借助情境,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过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在新课改下,因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情境创设而忽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更是唯多媒体是瞻,导致教学变得被动。
其实,问题情境应包含情境和问题两个要素。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虚拟出的“生活再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形成从生活到语文的过渡。而在情境中,教师要通过预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习过程深入下去。如:在进行“春天、布谷”等的识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感受春天,然后展示出一幅大大的春景图,让学生们睁开眼睛看看眼前的春天,同时找找春天在哪里。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然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还有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想跟大家交朋友呢,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必然事半功倍。
二、提出有度问题,引导探究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构建。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转变的过程中,很容易走入“满堂问”的极端地步,甚至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还没有等学生回答自己就做出了回答,导致问题的无效性。因此,如何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就成了课堂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低段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快乐的节日》第一小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写了哪些景物?(小鸟、风、花园、草地、红领巾、衣裳。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老师指着板书说:在小鸟的带领下,在微风的吹拂中,少年儿童来到了什么地方?(花园,草地)这里景色非常优美,少年儿童们的打扮是什么样的?(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老师板书:鲜艳、美丽。让学生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接着问:少年儿童像什么?(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齐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创设情境,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逐层地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了文章内容,有度而有效。
三、课后有度拓展,培养技能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目的。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识字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重点。新课改提倡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又容易走入唯人文性是从的极端地步,而忽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应立足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文性。
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
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应的生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家路上认认广告牌,也可以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字,也可以在阅读中写出认识的字。这样,多样化的拓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再如: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回家后讲给父母听并让父母写下来。
2.要在基础知识的构建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渗透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任务去引导学生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如:在《的扁担》的学习后,让学生收集关于的故事就有助于学生体会藏民与之间的鱼水深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的相关故事,了解生活,体会今天美好的生活。
总之,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有度的情境创设、问题、课后拓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度拓展[J].新课程:小学,2012(11).
[2]张迎春.简单 有度 智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2009(17).
一、构建学生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一)互动学习,活跃氛围。
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并不能够有效地获得知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身份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被完全忽视,那么其互动的重要性也被忽略得一干二净。不论什么时候,我们作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导航员,应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给出各种积极的、有指导性的意见。要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们的自身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角色,提升学习氛围要做到民主、平等、信任。我们应支持并鼓励学生们单独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参考互相的意见,并最后一起分享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人都参与思考、提问,给出意见以及得出答案。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让小组间讨论,然后各组推选一位代表给出司马光是否应该砸缸,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作为教师,不管答案是否符合标准,都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形成一种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
由此可见,为了使学生能够从阅读过程中得到自己独立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为目的,应该尽量将互动学习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中。
(二)多样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既能积累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体会。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两两相互朗读,一人读,一人想象威尼斯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和人们乘小艇时的惬意。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
(一)课内教育与课外生活相结合。
“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生活造就了教育。”这是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提到的观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室教学,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将教学带到户外,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的的重要作用。在这种走进生活、感受自然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发。教师可以每次在户外活动时,组织阅读或者写作交流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和图书馆,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文化活动。例如在阅读学习短文《四季风光》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们去附近的公园,体验大自然的季节气息。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因为学生有了对自然的亲身经历,因此,阅读时,便会轻松自如地感受文章的内容,所得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一旦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有了情感基础,学生就会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相关故事,因为学生对于西游记耳熟能详,观看时情绪激昂,并不时对其中的人物发出赞叹和批判,这是对人物个性的评价。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言热情高涨,对于文章内容无师自通,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教的负担,又增强了学生阅读的效果。
传统填鸭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能力。我们要发挥自身智慧,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模式。
三、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原本枯燥的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能够使小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好奇,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很多关于课文场景的描述都能够通过投影机上投放出来,例如阅读《小猫钓鱼》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小猫钓鱼制作成flash,并用投影仪把枯燥的书本文字转化成为有趣的图形和动画。又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中,过去只是采用自然朴素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言语动作,配乐朗读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而现在则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贯穿教学的始终,“声”“光”“电”“影”综合交错,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画面,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这无疑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长远来讲,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提倡的教学方式。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一些写景课文时,通常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就会把亲眼看到的景象记忆下来而且印象深刻。在阅读描写同样的文章时,学生兴趣会比较浓厚,在阅读中,就会不知不觉中把读到的和脑中形成的表象结合起来,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
在我国传统教学,虽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认识,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不是“未闻读书声琅琅”,但是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这与教师对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密切关系,认识不到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运动,也只有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下,才能最有效地形成朗读能力和习惯。朗读可以创造一个认真学习的外部环境,对语文学习中注意力的维持、记忆效率的提高,都有显著作用。学生从准备朗读到有声语言的最终完成,需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感受读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等也是积极的锻炼。
朗读可以丰富语言仓库。读物中的那些准确的词语运用、精湛的句式结构、妥帖的修辞方法,总是在悄悄地丰富着学生的语言仓库。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朗读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当众讲话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口头表达时,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有声语言,它需要说话者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把读物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它有现成材料,有文字依托,较为简单,语感较弱的人也能完成,而“完成”的过程往往就是他的语感由弱而强的提高过程。
认识了朗读的作用后,我们就会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本人认为正确的朗读指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激发生命意识,情景设置,指点朗读方法。
①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只有生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态度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而不是“自发”地涌现出来。
②设置朗读情景。营造朗读情景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朗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过渲染气氛来表达情感。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播放了有关的图片,并同时伴有哀乐。以便朗读时更好地体现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在朗读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时,教师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富有磁力的朗读录音和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
③朗读方法的指点。任何朗读都受到读者心理状态支配,但它不等同于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
语气。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语调。语调不是字调,也不是声调。它的根本特征是“曲折”,是根据语气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语气词“啊”,声调是阳平,字义只表示惊疑或赞叹。但思想感情的变化却是多种多样的:犹豫、坚定、悲哀、兴奋、轻松、沉重、淡漠、热情等等。
顿连。它是朗读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所以,也必须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根据读物内容和语句目的来安排。
重音。重音是为了实现朗读目的,而强调或突出的词、短语等。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见慢,也可以重中见轻,还可高低相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价值与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之下,近年来,群文阅读已经逐渐成长为一种新型且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的实施与运用不仅可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主要是指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某些文章或者书籍,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某些知识的构建,这种阅读方法,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1.群文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阅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个题材或体裁的,然而,学生在不同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逐渐培养自己对某个事物、某个现象、某个知识点的兴趣。例如,在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春天的色彩》和《古诗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风景的,小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直接感受,会自然而然的对生活中的明媚春色产生兴趣。
2.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群文阅读,是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自觉的在阅读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学习方式,这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这三个故事,都是和人生智慧相关,学生通过对这些故事进行阅读,会思考倘若自己遇到了类似问题,会如何做。学生也会阅读更多这类跟智慧相关的故事,并且进行思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让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事物,帮助其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
1.依据单元主题,进行深入开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开发。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补充,使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针对单元主题开展群文阅读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这种模式,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需要对几篇拓展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小组合作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片段分享,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学生一同分享阅读心得,营造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都应予以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能把课文讲得过于深刻,而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赏析,一般有价值的话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文体特征及作者的表达风格;四是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有了课堂上的例子,再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主题拓展,阅读,通过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寻找文章关联,巧妙萃取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这给了教师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极大的自。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预设群阅读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从文章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出发确定主题,从文章内容、作者、题材、人文内涵、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萃取文章,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更好地为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服务。文章选择切忌贪多不消化,一般在一节课中安排五篇左右的文章即可满足阅读教学需求。
3.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
虽然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新课程改革理念告诉我们#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指导,确保教学活动沿着有序方向前进。因此,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从阅读素材的选择到议题的制定,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阅读和讨论,教师都要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估,确保学生阅读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前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的实施与运用,不仅可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具有自己的作用。当前,群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立足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改进群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2).
摘 要: 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概念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习仍存在误区。本文从心理认知角度入手,基于科学的口语交际心理认知,探讨口语交际与听说的联系与区别,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合理学习提出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心理认知
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在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展开,在此过程中听话与说话活动不断交互发生,听话者与说话者身份不断变化,促成口语交际的正常发生。因此,听话和说话是贯穿口语交际始终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缺少任何一方,口语交际都不得成立,交际双方还要在交际过程中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使得交流顺利进行等。下面笔者将从听话与说话两方面的心理认知入手,探讨其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习的指导意义。
一、口语交际心理认知过程
(一)听话心理认知过程
听话是说话者的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刺激听话者的听觉器官,引起听话者的耳膜振动,进而由听觉神经把这种振动信号传达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中枢神经细胞活动通过感知声调和声音所代表的词句,并通过辨音、识义、比较、分析、整合等活动接收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听话的心理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1.言语知觉阶段
言语知觉阶段是听话者在听话过程中心理认知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是听话者对听到的口头信息进行最初的编码,即对句子的声音模式进行分析,属于听话者获得语言声音的物理属性。
2.意义建构阶段
该阶段信息中的词语被转换成它所表示的意思连贯的心理再现,即以句子表面结构为线索以确定句子的意思。该过程是听话者进行言语编译的逻辑思维阶段。
当听话人听到一个词的词音,并在心灵中产生沉默的词音之后,他必须从这个词的语音(无论有声还是无声)出发,在大脑中检索出先前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相似声音表象,进而通过已有检验所建立的声音表象与指称对象的联结显现声音所指称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将单个语音与整个语音相结合是比较重要的,而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如果听话者对说话人的语音内容比较熟悉,或者比较感兴趣,也可以促进双方的交流。
3.利用阶段
利用A段是听话者把意义建构阶段得出的信息意思的心理再现付诸实际的过程。听话者把听到的意义转化成表象信息进而作出决定。即如果听到一个请求:听话人不仅要知晓说话人表达出的请求意义,还必须决定是否照此请求去做;如果是一个问句,那么听话人在明确说话人意图之后也需要决定是否对此问句做出问答等。作为听话的最后一个阶段,既是听话者对于所听内容的最后决定,又是听话者在为转化为说话者做准备。
总而言之,听话的心理认知过程三阶段依次发生,但在必要情况下循环往复发生。
(二)说话心理机制
说话是说话者的表达和讲述行为,是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复杂“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话者的大脑内储存着概念(或意识事实)和音响表象的联结,当说话者欲表达某个概念时,概念就能在大脑中生成相应的音响形象;大脑再把同这个音响形象相关的冲动传递给发音器官(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然后发出声波。
说话的心理认知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主观意义建构阶段
事实上,当听话者理解说话者表达的意义之后,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将刺激听话者在大脑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听话者进行说话的开端,也是听话者身份转变为说话者身份的“节点”。
2.表达动机产生阶段
说话人的主观意义的生成是表达动机产生的原始动力,而建构意义的初衷是为了诉说。最主要的两种动机:一是满足需求,二是得到宣泄。满足需求表现为说话者想通过说话从交际对象那边获得什么,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得到宣泄则表现为在与对象进行交流过程中,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的经验经历,或者所思所想被勾了起来,希望向对方陈述自己的想法、观点、感触等。
3.内部语言生成阶段
人们在用口语表情达意时,对于表达意义的符号需要在大脑中模拟,从而形成内部言语,主要由一系列声音表象构成语音表象流,又称“沉默的语言”,即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打腹稿”。在这个过程中,说话者思维的敏捷性和储存词汇的丰富性是内部言语产生的关键。
4.外部语言生成阶段
外部言语是内部言语的外显存在形式,即说话者通过复杂的“生理-心理”发音系统向外界具体说出的话语。言语信息的抽象语音表征转化成一套运动指令,由其支配各个发音器官运动,形成连续的肌肉活动,从而产生表达言语信息的声音序列,同时包括说话者的语速、语调等要素,共同承载说话者的主观意图。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习建议
(一)听话――学抓主旨
口语交际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交际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明确了解口语交际与口头说话的区别,倾听在交际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倾听就不存在交际,因此,小学生不仅要注重口语表达的练习,而且要注重倾听的学习,老师们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倾听的机会,教给学生倾听的技巧等。
明白交际对方的说话意图非常重要,这就对听话者提出了要求。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作为听话者一方时,在听清对方的语音信息、迅速转化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后,要学习从所接受到的语言内容中提取重点,抓住对方话语的意图,或陈述的观点、立场,或表达的情感倾向,或提出的疑惑问题等主要信息,并从对方的身体语言、表情变化上揣测说话人的话题方向,以此作为交流的基础。
(二)说话――讲述谈说
说话根据对说话人要求的高低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说(say)、谈(talk)、述(tell)、讲(speech)四个层次。说话的要求最低的为说,即指一般的口语表达,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最多的、有最多训练机会的,也就是说,学生在生活中、课堂上、学校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学习说、去训练说,在量上是没问题的,所以要在量的基础上多思考,多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主动地学习,要愿意表达、敢于表达、积极纠错。述为陈述、复述,主要将所要陈述的事情叙述清楚、明白。谈指的是谈话、对话,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灵活多变,面对不同的情境有很好的判断和应对能力。讲是说话的最高层次,属于正式的口语交际,说话人有准备、场合中有观众,比如演讲。在这一层,对于主讲人语言的选择、运用,表达的方式,与观众的互动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因此,根据说话的这四个层次,学习者口语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训练。
(三)思维锻炼
在内部言语形成阶段,思维的敏捷性具有关键作用,在口语交际学习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除了关注口语表达之外,还要多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关于思考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在思维上可以少走弯路,比如语义上的逻辑关系,画外音的理解,言外之意的理解,事情本身逻辑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教师都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四)语言、文学积累
语言在口语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软件”,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词汇的丰富程度、对语言语感的把握能力是口语交际的关键。在这一部分要想听得正确,说得恰当,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支撑交际的口语词汇储备量,二是掌握语言的语法规则。这两个条件,恰好是口语交际所要学习的,也是小学语文课上所学习的,要不断积累语言词汇,扩大词汇量,学会词汇的正确使用、适用语境,明白语法规则,才能听得明白又说真切。
文学知识的积累在口语交际中是锦上添花的部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儿女,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可忽视的,一句名言名句的分量,无疑胜过千言万语。
三、结语
现如今,由于某些Z文教师对口语交际存在误解,导致口语交际教学存在一些误区,了解清楚口语交际心理认知过程有助于教师明确口语交际的定义,区分口语交际与口头表达的实质区别,有助于语文教学过程符合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口语交际时更有针对性。口语交际学习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多多反思,多多总结,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安玫.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1(9):118-119.
[2]陈晓春.语言交际活动中的理解能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
[3]董蓓菲.语文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谷生华.试论听说机敏的心理要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5(2).
[5]黄国文.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J].现代外语,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