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

第1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一、重庆市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8.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人口3200多万,却有2/3的人口在农村,40个区县中有近一半为贫困县,直辖之初的农村贫困人口高达366万。这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真实写照。

西部大开发和重庆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重庆是地处西部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基数低,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滞后、城市化滞后、农村发展滞后。重庆市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现状表明,农村卫生工作起点低、难度大,存在着就医难、买药难、医疗水平较低,服务设施落后等系列问题。

1、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威胁农民健康

农民健康知识差,预防、保健措施不力,加上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过猛,致使部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在重庆市的部分郊县农村,特别是三峡库区周边农村,饮用水不清洁,厕所简陋,污水横流,老鼠、苍蝇、蚊子很多,公共卫生环境很差,给各种细菌、病毒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制造了条件,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和隐患。

2、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较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据对主城区之一,沙坪坝区西部七镇卫生院调查,七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共119人,大专学历5人(占4.2%),中专学历57人(占47.9%),中专以下学历和无学历57人(占47.9%);中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占2.5%),初级专业技术职称96人(占80.7%),无职称20人(占16.8%);临床医生共计57人,配置数为0.37人/千人,护士16人,配置数为0.1人/千人,远低于医护人员最低配置标准1.73人/千人。全区乡村医生1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名(占7.6%),大专学历3人(占2.5%),中专学历58人(占49.2%),中专水平及以下学历57人(占48.3%)。

按照镇卫生院医生、护士配置最低标准1.73人/千人计算,仅沙坪坝区西部七镇卫生院就差临床医生194人,护士235人。目前沙坪坝区农村有的镇卫生院人员严重老化,有的镇卫生院无一名护士,还有一些镇卫生院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仍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低,从而导致医疗质量较差。

3、镇卫生院医疗装备差,履行农村卫生机构职能难度大

目前,重庆市农村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相当陈旧落后且缺乏必备设备,部分镇卫生院设备未达到规范化镇卫生院装备标准。由于装备差,镇、村卫生机构无法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和完成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任务,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又以沙坪坝区西部七镇卫生院为例,沙区农村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相当陈旧落后且缺乏必备设备,没有一所镇卫生院设备达到重庆市规范化镇卫生院装备标准。沙区七镇卫生院无一台1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只有2家设有急诊室,3家设有急诊病房,无一家设有妇产科,未配置一辆救护车。

4、镇卫生院亏损面大,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再以沙坪坝区为例,截止2003年末,沙区西部七镇卫生院连续4年亏损的就有5个,占总数的71.2%,2002年西部七镇卫生院全部亏损,镇卫生院亏损严重,发展举步维艰,甚至濒临倒闭。西部两个中心医院和各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危房,危房面积共达3000多平方米,且无资金加以改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离退休人员负担重,绝大多数镇卫生院靠政府财政拨款勉强能够维持生存,但无力发展。

5、三级防保网不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薄弱

镇卫生院的职能是向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同时承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向农村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保健等服务。村卫生站的职能是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承担预防保健任务,普及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由于体制转换加速了农村卫生医疗投入的减少,使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正出现全面危机。近年来,国家严重投入不足,三级防保网不健全、不牢固,突出体现在农村地区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其中又以村卫生站这层网底组织最为薄弱。农村税费改革往往切掉了正常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费,大部分地区乡镇片面强调有偿服务,使公共卫生事业私人化、有偿化。随着政府卫生投入的日益减少、乡镇企业改组改制,消解了昔日“以工补农”、“以工助医”的投资机制,原来承担农村卫生保健责任的乡镇卫生院终于走上改组转制之路,许多职能难以继续有效履行。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片面地认为发展生产是大事,卫生工作是小事,对卫生工作认识不足,导致农村的公共卫生工作长期处于少人管、甚至无人管的局面。

二、提高重庆市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健康基本保障的基础性工程。加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健全农村预防保健网络,对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创新,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建设

公共卫生是关系社会群体身体健康的卫生服务,无论是关系到重庆市2300多万农民健康安全的重要性,还是从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看,都应作为重点领域加强。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根据农村公共卫生的外部效应性和公平性原则,政府应当在理论上、观念上纠正认识上的两大误区,对应地创新和完善两大理论――公共卫生产品服务的“外部效应性论”和“卫生正义论”,借以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中的主要渠道、主要杠杆和主要尺度的地位,强化政府的投资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农民相对而言是一个在抵御疾病时承受能力低,因病置于困境的脆弱性高的群体,又缺乏支付获取公共卫生服务自筹部分经费的能力,健康教育水平远低于其它人群。农民的健康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阻碍农村奔小康、走向现代化整体进程,而且会因人口流动而波及周边、影响全省甚至全国。政府对公共卫生投资的主渠道责任来自于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本身的“外部经济特性”。

政府是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产品进行公共财政投入的主要杠杆。一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农民不主动参与生产和消费公共卫生产品;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具有外部性,难以通过市场来确定其价格;三是公共卫生产品生产需要高成本、高技术和生产规模大的要求,需要有足够的生产技术、生产资金的投入,这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用积极财政手段来加以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农村县、乡两级卫生机构建设单位。增加对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传染病和地方病控制、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定额补助经费,保证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农村卫生监督执法经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差的状况,确保各项农村卫生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2、正视现实,适当控制医疗服务规模

如果对农村医疗服务规模,尤其是乡村医疗服务规模不加以适当控制,效率继续下降,医疗成本继续加大,看病贵的问题将会继续加重。因大量卫生投资用于医疗机构扩大规模建设,也不可能实现加强公共卫生和提高服务质量及卫生扶贫的资源结构调整。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医疗机构,撤除并不合理的重叠机构;二是按照重庆市区县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量与短期内可转化的潜在需求量,确定区县医疗服务总床位及人员的规模控制指标;三是按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口和相关因素,确定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床位及人员规模。为此,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以搞好预防保健为主,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等基本医疗诊治和承担一定卫生事业管理的综合服务功能,尤其是一般乡镇卫生院应成为本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向医院发展。为促进乡村卫生机构按综合服务功能做好各项工作,建议对基层卫生组织按公共卫生的经济政策实行补助。

3、重视专业培训,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乡村医生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观念、职业道德和全科医学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实施农村全科医生培养计划,鼓励现有乡村医生接受学历教育。严把农村卫生人员准入关,新进农村卫生人员必须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具有执业资格。到2007年力争10%以上的乡村医生具有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90%以上的乡村医生具有医学中专学历,2010年前100%乡村医生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大力引进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改善农村卫生人员队伍现状。

4、深化卫生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1)推进农村卫生机构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增强农村卫生机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乡镇卫生院的院长要在全县(市)或更大的范围内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办法选拔,并加强对其的培训、管理和监督。改革后的乡镇卫生院的职能要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重点做好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决不能本末倒置。

(2)抓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强化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监管。继续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推进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改革;加大农村卫生执法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监管,加强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工作,切实履行农村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业务培训工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针对农民弱势群体实行医疗救助,目的是解决少部份人群大病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建立“大病风险/救助基金”,对因患重大疾病而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特困农户给予资金救助。

5、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农民的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第2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一、强化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和区卫生系统各单位要强化“一抗三保”意识,高度重视抗凝冻期间农村卫生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统一部署,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二、严密监测,确保饮水安全

各乡和区卫生系统各单位要继续加强对低温雪凝天气期间村民饮用水安全的保障措施,加大对饮用水、井水的消杀力度,做好监测工作的登记管理,防止人畜共饮水现象出现。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要通过开展对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监测,掌握了解我区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及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消除饮用水安全隐患,不断完善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措施,有效防控水源性传染病和水污染可能导致的群众健康危害。

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饮用水、井水或水源被严重污染,危害饮用水安全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报告区政府、区应急办、区卫生局,并向供水部门通报污染情况。

三、加强巡诊,确保孕产妇和危重病人的健康安全

各乡和区卫生系统各单位要继续加强对本辖区孕产妇和危重病人的巡诊工作,全面摸排本辖区孕产妇和危重病人的基本情况,并将摸排情况于1年月日前上报区卫生局。同时对口帮扶四乡卫生院的区人民医院,要认真做好对四乡病人的接诊和巡回医疗的准备工作,并将工作安排情况于月日前上报区卫生局。切实确保农村孕产妇和危重病人急救转诊绿色通道畅通,积极动员孕妇住院分娩,对有危险因素的孕妇必须及时报告区卫生局,并由接诊医院护送其住院分娩。

第3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现代药品库房建设管理工作应该包括:配备具有与医院级别相称的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1]、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建立,满足不同药品保存条件要求而设置的库房的建立,农村中心卫生院虽然条件差、人员少、任务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但中、西药品必须分别设立库房,分别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管理,质量不合格的药品决不入库、变质过期药品决不从库房发出、在医院用药的源头上把守住质量第一关。并配备相应的密封贮存、低温贮存、冷藏贮存、避光贮存、除湿、通风、分类陈设等必备设施。笔者所在医院在1995年国家组织的医院工作分级达标前无药品库房,药品管理工作无从谈起,造成药品经常性短缺并每年报损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求,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医院的整体发展。1995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医院开展创建一级甲等医院分级达标工作中分别设立了中、西药品库房,并分别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建立建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此药品管理工作做到了专库、专职、专人、有章、有序、初步改变了以前在药品管理上的混乱局面。自1995年本院创建一级甲等医院达标后药品管理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与时俱进,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笔者所在医院药品库房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具体做法是:

1 建立建全计算机管理系统

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在医院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医院拿出十多万元资金建成了医院内部局域网、轮流培训了药剂科工作人员、购买并安装了药剂科管理系统软件、药品购进入库、领取出库、处方计价、品种金额等统计工作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系统管理。在农村基层中心卫生院药品管理史上完成了一次飞跃和革命,有力地配合支撑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 满足不同药品所要求的不同保存条件[2]

自20世纪末我国建立药品有效期制度以来我国生产的药品始标明有效期,多数人在药品管理上存在有误区,认为所有使用的药品只要没有超过药品包装上标明的有效期就是有效的就可以放心安全地使用、而忽视了不同的药品要满足不同地贮存条件、所有药品只有在满足了贮存条件要求下贮存的药品在效期内使用才是安全有效的[3]。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基本用药需要,笔者所在医院在药品管理的硬件上有如下措施:2.1 阴凉库设置 医院2002年建成安装有空调的并标明有三色五区具有相应陈列设施的40 m2阴凉库1处,阴凉库常年保持温度不超过20℃、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45%~75%之间。并有专人记录管理,如出现问题即采取相应措施。

2.2 冷库设置:根据农村中心卫生院实际情况对于要求在2℃~10℃以下保存的药品医院给使用药品的科室各配备大容量冰箱一至二台贮存。

2.3 需要密封保存的易于变质的药品 如浸膏片、胶丸、胶囊等药品库房和药房以最小包装单瓶或单合发出。

2.4 需避光保存的药品 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维生素C注射液等这类药品必需是在医院内住院患者使用,药房不发给门诊患者使用。

2.5 进一步保证药品质量 2007年本院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别给门诊部药房60 m2、住院部药房60 m2、中药房60 m2安装了大功率空调、药房温度常年保持在25℃以下。

3 药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3.1 库房有形纸质软件的建立 库房对所有药品按新编药物学第15版[4]分类建有纸质单品种购进量、出库使用量动态信息卡、在每一批购进药品的每一个品种信息卡上均标明该药品:正规学名、通用名、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执行零售价[5]、每月分册分类对照实物检查一次,十分方便快捷,避免漏检,如发现过期失效药品绝不出库房,把住质量第一关、保证所有药品在有效期之内运转使用、将报废药品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2 药品单品种购进使用动态信息卡的续建、分类存档是库房管理的日常工作:通过药品单品种购进使用动态信息卡可以随时了解某一或某类药品某一时段在本院的使用量,即可了解某一疾病在某一区域的发病率,为下年度防病治病工作计划和下年度药品预测性储备采购计划的拟定提供重要信息参考依据。从而保障了卫生院所辖区域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不同季节多发病的基本用药需求,特别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常用农药中毒的紧急抢救的急需药品有了很大程度地保障。笔者所在医院药品库房管理工作既有计算机无形软件运行系统又有纸质有形信息卡片软件系统相辅,药品管理工作做到有人、有库、有据、有序、从而为整个卫生院工作正常有序运转提供了药品保障。

4 库房贮存药品陈列有序

库房用红、黄、绿醒目标示出三色五区:红色为不合格区,黄色为:待验区+退货区,绿色为:合格药品库存区+发药区。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用药特点,既有按药物作用类型分类也有按药品剂型分类陈列,因为药品品种太多,有时购进同是一个药品既有注射剂又有片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软膏等多个剂型,只有根据库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有条件。

4.1 特殊药品 品、一类在阴凉库内保险柜贮存,专人专帐。

4.2 二类、易制毒药品、毒性药品在阴凉库内专柜加锁贮存,专帐。

4.3 儿童用药在阴凉库内专柜贮存。

4.4 外用药品在阴凉库内专柜贮存。

4.5 普通大输液[3]类口服液体类因用量很大常温专库贮存。

4.6 针剂、片剂、胶囊、中成药、颗粒剂等等剂型药品在阴凉库按新编药物学15版分类分剂型贮存。

4.7 需2℃~10℃以下保存的药品阴凉库内冰箱内冷藏贮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二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十八条.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

第4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问题;财政资金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业,在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之下,才能确保我国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稳妥地予以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才能防御、避免疾病、瘟疫等卫生因素造成的恶劣破坏。从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来看,尚存在着财政运营资金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和缺乏完备的应急预警系统等实际问题。只有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才能为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公共卫生管理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是政府在执行自身应尽职能义务时所采取的维护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具体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除了针对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制定并采取的相应卫生政策外,还包括对于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建立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相应医疗保健服务并调配社会各方卫生组织等。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政府对相关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不仅针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就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公众的卫生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国家能够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足。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需求,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当中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且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就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制度要求,也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了相应倾斜。与以往相比,我国社会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就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问题还是相对严峻的。首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的卫生条件仍较差,在整体卫生资源充足性和卫生管理水平上均有很大进步空间。同时,农民面对的现实问题仍较复杂,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大难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细节问题仍较多,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进行有效提炼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也相对更加充足。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来说,要想保证每个国家公民均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国家一二线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财政投入仍然较低,相应的资金仍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运营所需的资金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就相对稀缺,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需求,以及多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民众自身的力量较薄弱,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也远远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的先富带后富理念促进了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社会资源占有率方面也更具优势。而对于国家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资源稀缺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劣势,其医疗资源占有率也就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比强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甚至过剩的医疗资源,而相对贫困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都难以保证,日常生活中面对灾病时要么选择到大城市就医,要么只能放任等死。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无法保障自身的基本健康安全。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基,故当前的重心均放在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思想认识上不足,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各地的公共卫生管理教育水平较低,也就导致相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处于落后阶段。一方面,学校教育并未充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工作,导致相应的教育断档,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仍不够到位,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造成其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加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需求。

(四)未形成完备应急预警系统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仍未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完备系统,在组织管理和执行建设方面仍有诸多不足。无论是在组织体系建设还是在制度细则的建设执行上均相对欠缺,尤其是在应急措施的构建和应急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仍有相当多不成熟的地方。许多地区的应急措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应急设备的组建和基础性预警机制的构建。部分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基础性应急场所和设施都完全为零,更不用说具备相对完善的预警和检测机制以及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和指挥体系了。当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自救或者被动等待政府救援,应急处置效果不佳。

四、公共卫生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多方引入公共卫生管理资金

为弥补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予以解决。首先,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当地政府在谋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并将财政收入的部分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并不断增加相应投入的比重,从政府力量方面给公共卫生管理的资金需求予以较大满足;其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将广大的社会力量注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建设当中。通过政府和社两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在资金方面提供相对充足的保障,而且能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卫生事件时拥有合力,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妥善解决。

(二)不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也离不开充足的医疗资源帮助其开展日常的公共卫生防护及保障工作。为此,在通过政府和社会两方获得足够资金的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医院对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采购,不仅在医药设备方面尽量择优采购,还应引进优秀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和医护人员队伍,强化基础医疗保障力量。同时,还应结合对当地民众居住情况的调查整理,合理建设定点医院,并适当完成医疗救助站的建设,为满足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并对存在公共卫生需求的民众提供合理化和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为确保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保障,解决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匮乏和高素质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人手,采取立体化的解决办法。首先,政府应当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相应改革调整,加强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获取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后备力量。其次,应当结合当前需求,对专业技术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实现在岗专业人员的科学编制,在完成专业人员合理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为每个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培训。在提高其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四)构建系统性危机管理机制

第5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现状分析

1.1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职能问题从经营体制来看卫生防设机构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可是从经营方式来看卫生防设机构却从事的是公共事业,在这个整体中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来扮演主体角色,但是实际的卫生设防机构却少有行政部门可以肩负起如此重担。实质上的卫生监督并不是要单一体现在技术上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体现行政执法,所在管理过程中要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来实现行政执法过程中双方面的利害关系。我国卫生监督体制在不断改革,各地区不断增加卫生监督所建设,使卫生监督力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卫生监督所所监督的范围是同一等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使卫生监督权力,那么这一过程中并没有确切的提到卫生监督所的自身职能与同等级卫生行政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所以对其是否存在工作范畴的重叠是不清楚,还有一点就是同属事业单位的卫生监督部门在行使公共职权的过程中是否在法律认可范畴之内。

1.2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问题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管理制度以及运行规则,其中管理制度是涵盖建立制度以及实行制度两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在不断增强,卫生立法也逐渐增多,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也呈整体、完善的趋势,其中包括公共卫生监督制度的建立以及许可证制度的规范等等。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资制度以及从业许可制度的建立并没有依托在法律基础上,所以公共卫生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在政府投入这一方面是的得不到有效法律保障的,我国对疾病的看法一直是预防为主,但是现下的实际投入情况的主体仍然是医疗而不是预防事业或公共卫生。

2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2.1建立有效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在我国的卫生法规定当中,构成卫生管理机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各地区的政府首要人员;公共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各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疾病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之所以会受到社会大众以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卫生、财政、药品监督、公安、环保、商检、外贸、教育等,并能够与其发生直接的影响关系,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能够单纯依靠各地方省市的卫生行政部门来管理的,是需要投入建设力量来进行统一管理的。

所以针对卫生机构的各个职能需要明确的划分,确定各自的职责以及工作方向之后,在法定的界限内要针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管理单位、监督单位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财政方面的保证,这样才能实现公共卫生有效管理。

2.2完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2.2.1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制度公共卫生管理中主要强调的预防为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目前的一些疾病来看,是可以预防但不可以救治的,常见的有艾滋病;另外一些疾病是可以预防但是很难救治的,常见的有狂犬病。另一方面是一旦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而后采取处理的话,那么在经济上的投入是非常大,这对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期运行极致也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公共卫生管理中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制度,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要落实到公共卫生部门,但建立的同时要保证其自身受到法律的保证。

2.2.2建立应急处理制度突发性公共事件为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应对这类型的事件是需要建立有效的应急制度的。

第一,公共卫生单位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卫生指挥协调系统。

第二,公共卫生单位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时效性的应急预案。

第三,针对突发性卫生事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防护制度。

第四,定期检查应急物资的储备状态以及可应用状态。

第五,完善并强化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

2.2.3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制度于公共卫生部门来说如果配备完善的突发性事件救治制度,那么针对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就可以有效的控制。

第一,分别从院前以及临床两个角度来建立现代化的医疗救治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第二,针对群体性的突发性疾病医疗救治体系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第三,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建立预备队伍以及应急队伍以防遇到突发性的医疗救治事件。

2.3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依托在法治之上我国公共立法的建设已经推进了公共卫生生管理的法治机制建设,以此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有效提高卫生立法的质量,我国依法治国的观念自实施以来收到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公共卫生法制建设方面问题的落实程度还是非常完善的。但是有待提高的是要强化卫生法律意识,行政部门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来落实问题,定期组织卫生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的讲座以及专家培训,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落实以下几项管理制度:公共卫生管理、执法人员准入制度、执法责任制制度等,同时要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实行卫生执法案件的“承办人”制度。

第6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37-02

乡镇卫生院在农村的公共卫生的建设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同时它在农村的卫生服务网络中也担任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卫生服务网络的中心枢纽。乡镇卫生院的作用是县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这些医院所不可取代的。在农村的公共卫生建设里,乡镇卫生发挥着许多功能。

1.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功能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中心就是确保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给居民们提供综合的基础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其基本功能主要有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承担公共卫生管理等。

2.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卫生院的布局结构问题。经研究表明,乡镇的服务范围过大,从而增大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提供基本公共卫生的难度,因此,群众所享受到的就医基本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程度就不一样了。所以,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进行整顿。

2.2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定位问题。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卫生院的定位问题:①基本医疗的服务范围非常不明确。我国跟基本医疗服务的相关规定,虽然里面已经包括了农村的医疗卫生的服务要求,但是了在医学的领域里,因为非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没有非常的严格界限的,在对患者的治疗里,患者的病情是唯一可以根据的。所以呢,基本跟非基本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分的。从广义上来说呢,非基本医疗服务其实就是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其他的所欲非基本医疗服务。所以这两者之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基本医疗的范围就很难把握了。②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不是很高的,所以非常需要提高与改善其服务质量。③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不平衡。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水平两极化区分比较的明显。有些服务范围广,服务人数多的卫生院利用获得的经济效益,增加人员,引进医疗设备,扩大自身的规模,逐步发展成为比较先进的综合型的医院,同时也具有了非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了。但是有的乡镇卫生院由于受到城区医院的影响,流失了大量的病源,业务量也不断减少,同时自身的职能也在弱化。

2.3 农村卫生院缺乏技术人员。首先是基本的医疗人员的不足,比正规医院的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低。然后医疗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医疗人员趋向老龄化,缺乏一些年轻的元素。最后就是人才资源的分布的不均衡,基本的医疗服务能力比较弱,不太能够满足预防保健的服务。

2.4 农村的看病难问题。农村的村民由于受到看病贵以及看病难等因素的影响,其解决的难度非常大。首先是农民的收入比较少,还有医药费的普遍上涨以及医疗资源的配置的非常不合理。从而导致村民的住院率以及门诊的就诊率比较低。

除了以上四点问题,其实乡镇卫生院还存在着卫生院机构的编制管理问题以及其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等等问题。

3.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的功能定位

3.1 组织实施功能。其实乡镇的卫生院对政府在公共卫生这一方面起到了参谋以及助手的作用。乡镇的防治实施与应急处理方案,从建立工作机制到防控疫情措施制度,这些都是在领导统一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签订责任状,使疾病防控中心与医疗救治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努力使乡镇的卫生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而这些都是卫生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实施的。

3.2 管理协调功能。突发公共卫生的这种事件的应急措施的处理会让许多部门都能涉及其中的,但是这些应该都由政府统一指挥和负责的。关于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其实都有自己发展的一个规律,这些规律不会因为单位的性质或者归属而改变。所以呢,应该由政府统一指导,卫生院参加,跟其他部门相协调,对村里的卫生所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一的以及高效的应急的处理机制,从而能够使防控工作能够保证很顺利的进行。

3.3 技术指导功能。一般公共卫生的工作的开展其实都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所以,防治的科学性是很重要的。有关部门有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而且是通过专家的论证才得以执行的。因此乡镇卫生院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基层的防治工作上同时也作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3.4 信息的管理和传递功能。其实公共卫生的建设是可以通过准确、及时、快捷以及通畅的信息网络来加强的。要完善与巩固村、乡和县的三级疫情的信息网络。并且要有专门的人负责。同时还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一些法律知识的培训。各乡镇的卫生院都要有传真机一些装备,使有些突发的疫情能够完整、及时与的上报给上级卫生院。

3.5 医疗需求替代的功能。乡镇卫生院一般的只能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一些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地方病等,提供给村民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为了能够使村民的就医需求得到满足,应该采取一些提高救急的能力和服务的质量、改善服务的态度和行医的条件等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使患者得到满意。如果一些技术达不到水平的,可以外请其他的技术人员进行手术。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大医院的一些治疗效果。尽最大的可能让村民的健康得到很大的保证。

3.6 健康教育和促进功能。健康教育的宗旨:大力的普及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的知识。能够让群众都能积极地参加与支持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通常可以通过出动宣传车、发一些宣传资料或者开培训班等方式来对村民宣传教育一些防控措施。使村民的健康意思能够得到提高,把自身的不良卫生习惯改掉。让村民养成一个讲卫生、讲科学以经济有病就医的好习惯。

3.7 投入及物资储备功能。为了能够保证应急的一些设备、救急药品、设施、医疗器物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当政府财力的投入不足时,乡镇卫生院应该尽最大努力的拿出资金用来投入到疫情的防治上。

3.8 监督与管理功能。乡镇卫生院应该要对农村的食品卫生、乡镇一些企业的职业病、环境卫生以及学校卫生进行监督,同时对农村的自来水管理要做到无害化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改善农村的公共卫生的状况。

4.结束语

乡镇卫生院的公共管理的好坏对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经济秩序的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卫生院必须要把经济危害能够在最小范围里得到控制,要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些都是卫生院所不能推卸的责任。乡镇卫生院不仅仅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是承担社会的责任的。

参考文献

[1] 蒋日平.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职责与经济政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4(05).

[2] 杨俊.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08).

[3] 张宜民,尹世玉.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4(08).

第7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加强“网络”建设让山区农民看得上病

加快卫生优质资源向山区转移,打造山区的“区域医疗中心”。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采取“名院办分院”、改扩新建医院等方式,让山区农民不出区县就能够享受到市级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门头沟等区县的医院病房楼工程已经启动,密云等区县正在抓紧前期论证工作。

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运行保障机制。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设备配备、岗位人员及公共项目规范化管理,彻底扭转“发展靠患者,建设靠集资”的运行局面,使山区农民选择和信任乡镇卫生院。

填平补齐山区卫生服务村级“网底”,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机构设置与标准化建设,配齐设备和卫生技术人员,建立乡村医生的培训、管理和运行保障机制,让山区农民步行30分钟可以到达医疗机构。

提高“合作”水平让山区农民看得起病

提高人均筹资水平,研究建立符合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筹资增长机制,使农民缴费逐步达到年人均纯收入1%的标准,实现各级政府每年补助经费占筹资比例60%,农民个人缴费比例占40%的同步增长机制。

完善经办管理系统,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充实专业管理经办人员,加强政策与技术培训。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探索便民、惠民的筹资、结算方式,进一步方便农民报销。

巩固完善制度运行,由以区县不同标准的“大病统筹为主的制度”设计,向全市统一标准的“大病基本合作医疗制度”过渡,并制定和施行全市相对统一的管理办法,同时鼓励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参加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提高报销比例。

建立“特病报销”制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相关指标作为衡量因病致贫的标准,结合北京市的实际,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研究“特大额疾病”的补充报销。同时与民政部门一起,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减轻农民疾病负担。

探讨城乡居民医疗统筹办法,根据远郊区县城市化进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水平,研究探讨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政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中药“简、便、验、廉”的服务优势,方便和惠及山区群众。

提高“服务”能力让山区农民看得好病

提高山区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积极探讨面向山区卫生服务岗位定向培养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解决山区高素质医务人员短缺的办法,为乡镇卫生院引进大学生,为镇、村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在职学历教育、适宜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每个村级医疗机构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制定山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把偏远山区、条件艰苦、难以长期留住人才的工作岗位,设置成有一定补贴的流动岗位。

巩固和完善城市卫生支援山区农村卫生的相关措施,加大对卫生支农工作的督导,保证城市医生“下得去、用得上”。执行北京地区城市医生晋升高级职称之前,到农村山区基层卫生单位服务的政策,启动“北京青年健康使者火炬行动”支农接力计划,实现志愿者到山区服务的有序管理。

加强健康“教育”让农民不得病或少得病

结合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订和实施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通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制作和发放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健康科普宣传品,组建“健康公益演讲团”,开展健康大课堂讲座和防病知识展览等方式和活动,在山区农村大力普及防病保健知识,不断提高山区农民的防病知识和技能。

加快山区改水、改厕进程,进一步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08年,全部完成山区区县的无害化户厕改造工程。重点向山区区县倾斜,建设适度规模的联村水厂、更新改造单村水厂、建设北京卫生村、开展除砷、除氟、除铁锰、除氨氮等水质处理工程。

健全卫生管理系统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在乡镇政府成立公共卫生组织,承担与本区县政府相对应的公共卫生职能,负责本乡镇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协调、规划制定、组织实施、管理评价,创建村级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第8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一、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全市公共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去年,我市公共卫生工作按照“卫生强省”建设要求,围绕“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通过增加卫生投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一是组织领导力度更大。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对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文件;市人大对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市政协对有关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促进了公共卫生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经费投入更多。市财政安排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农民健康体检、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等专项资金,全年累计2796万元,保障了公共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了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是督查考核更严。市委、市政府把农民健康工程和集中处理农村垃圾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的政绩考核内容;市财政局和市卫生局联合对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进行了绩效评估;市爱卫会每半年对集中处理农村垃圾工作“二建三比”竞赛活动和乡镇(街道)机关环境卫生竞赛活动进行检查通报。

(二)工作网络更加完善

主要是建立健全了“两线三级”的管理体制,即行政管理线和技术服务线,市级、乡镇(街道)级、行政村级。“两线”相融,“三级”相通,实行了农村公共卫生的“网格化”管理。行政管理线做到纵向到底,全市现有42个部门分管领导,22名分管乡镇长、主任,22名镇级公共卫生管理员,1153名村级公共卫生联系员从事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技术服务线做到横向到边,主要是在市级建立了以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防治院为主体的技术服务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设立了公共卫生科,在村级配备了441名责任医师,共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三)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去年,全市参合率达到97.57%,累计报销53.93万人次,报销金额3369万元,农民受益率达93.38%;今年参合农民57.48万人次,参合率98.06%。

二是首轮农民健康体检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已累计体检44.6万人次,占参合农民的82.2%,并将筛出的10万多名慢性病人落实到责任医生,由责任医生上门随访,跟踪服务。

三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组织开展以卫生知识进农家、卫生法规进企业、卫生服务进村庄和创农民健康教育示范村(社区)、创职业卫生管理示范厂(企业)、创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创”活动,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项目指标完成率达90.5%。

四是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目标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委全面完成了乡镇级环卫基础设施和各行政村的垃圾站(房)建设任务,共建成垃圾填埋场4个、压缩式中转站6座、焚烧炉2只,简易式片级转运站41个、村级转运站338个,垃圾站(房)6156只,配垃圾清运车937辆;已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行政村423个,占91.3%;共配备专(兼)职农村保洁员1453人、清运员639人。甘霖镇创建成省级卫生镇,三界镇创建成*卫生强镇,雅璜乡创建成*市卫生乡(全*市第一个卫生乡),并创建了一大批卫生村。

五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三界镇创建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霖镇创建成省级中医药进社区先进单位,市精神病防治院迁入新址。同时上海中山医院*医疗合作中心在市人民医院成立,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医疗专家的服务。

六是重点疾病防治成效明显。血防工作开展了以“全面清查螺情,有效压缩面积”为重点的查灭螺工作,灭螺*万平方米,查病*万人,继续保持“三无”目标(无新发病人、无病畜、无阳性钉螺)。结核病、艾滋病、精神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共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起,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七是卫生监督执法切实加强。组织开展了“餐饮消费环节百日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在餐饮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对农村家宴实行申报制,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职业卫生进一步加强,取缔游医窝点3家。

八是无偿献血全面普及。增强有效宣传,加强献血服务,继续保持*%实现自愿无偿献血的工作目标,满足了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全年累计无偿献血*人次,献血量达*万毫升,占临床用血的*%;街头献血*毫升*人次,占街头献血人次的*%。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各部门重民生、办实事、谋创新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和卫生系统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果。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向大家的辛勤劳动和全力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公共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村级公共卫生力量薄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条件还较差,特别是用房建设任务很重;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些项目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符;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重点疾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和加强。

二、扎实做好今年我市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

今年,我市公共卫生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卫生强省”建设要求,把握重点,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具体有三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以“四张网”为保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网。推行公共卫生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模式,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强化市级妇幼保健、疾控、卫监、精防等机构的技术指导功能,构建覆盖城乡、盖边沉底的公共卫生管理网络。

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提高各类传染病防治能力,各级各类医院设立规范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设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应急检验队伍,加强艾滋病等实验室建设;完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新建市传染病区;继续抓好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和精神病、高血压、肿瘤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三是构筑医疗卫生急救网。加强市急救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急救水平;整合医疗应急处置资源,完善医疗救治途径,建立快速反应、准确定位、有序抢救的急救网络,保障人民群众在紧急状态下的生命安全。

四是健全卫生监督管理网。加快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在市区和乡镇建立7个监督分所,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预警等工作,提高对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水平。

(二)以“三项工程”为基础,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

一是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程。根据《*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今年扩建金庭镇、下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工程建设按照“乡镇(街道)是建设主体、医院是服务主体、市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的模式进行操作:市财政分别按每人每年20元、15元的标准落实城镇、农村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对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每家分别补助20万元和5万元;乡镇(街道)要落实建设土地,筹集建设资金,建好中心、站。

二是推进卫生人才建设工程。市级重点是加快名科、名医培养步伐,乡镇重点是加大责任医生、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山医院*市医疗合作中心、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基地作用,推动全市医疗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解决看得好病的问题。

三是推进农村中医创优工程。全力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活动,力争创建成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参与率。为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我市将把今年省财政新增的人均10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用于中医药报销。

(三)以“七项工作”为重点,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一是落实城乡公共卫生项目任务。按照省政府要求,从今年起,城市和农村都要实施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我市还被省卫生厅列入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个示范县(市)之一。今年卫生部门要完善城乡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抓好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项目任务;要创新项目考核与保障机制,以公共卫生项目落实率和群众对责任医生的满意率为根本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形成“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经费到人”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全市每个家庭都拥有责任医生,项目的落实率达到85%以上。

二是推进农村居民健康体检工作。今年,省财政将增加农民健康体检补助经费,增设乙肝病毒抗体等监测项目,加强对农民重点疾病的监测管理。我们要认真总结首轮农民健康体检的经验,进一步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不断提高健康体检质量。各乡镇、街道认真做好体检的宣传、组织工作,发动农民主动参加体检,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当年体检率要达到45%以上。

三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21个乡镇、街道和开发委,已有21个单位参合率达到90%以上,说明这项工作已真正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点是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报销水平,加强信息化管理,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市政府今年又拨出132万元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力争从6月1日起在市内各定点医院门诊实行刷卡即时即报,这样就实现了住院、门诊“一条龙”刷卡即时报销。

四是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在基本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是“建、清、创”:“建”就是各乡镇(街道)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市爱卫会要不定期进行暗访,加强面上工作指导、检查,进行录像点评、情况通报;“清”的重点是清理垃圾、清洁家园、清洁村庄;“创”是创卫生乡镇、卫生村,今年新农村建设将对重点村的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绿化、洁化等开展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希望大家抓住这个契机开展卫生村镇创建,制订好创建规划。市区是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创建任务很重。市区街道、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对照标准,搞好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并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

五是巩固无偿献血成果。要巩固和完善“以街头献血和志愿者献血为主,单位应急献血为补充”的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模式,保持无偿献血比例100%的目标,街头献血量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75%以上,成份输血率达到95%以上。要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不断营造无偿献血的浓厚氛围。要搞好日常血源组织工作,保障医疗临床用血。要做好应急献血工作,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献血队伍建设,落实职能科室和献血联络员,切实做好献血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确保在冬夏季血源紧缺和血液偏型时应急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积极探索志愿者无偿献血工作模式,壮大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以保障应急献血的血源。

第9篇: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305-03

1 引言

相对于城市常住人口,大多数的流动人口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较为缺乏,再加上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导致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利用率相对较低,从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的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实施。

2 流动人口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从20世纪开始,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从未停止,直到现在已有近120年的历史。人口经济学指出,人类的出生、死亡以及迁移等会决定人口本身的规模是增大还是减小,也对人口的结构变化起导向作用,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人口的流动表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而随着人类出生率和死亡率趋于稳定,人口流动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

据我国公安部门统计,1978年底我国流动人口的总量还不曾达到1500万人,到1992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经达到8000万人,而到了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居然已经突破1.2亿人。一方面,城市中大量涌入的农村人口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这也会对城乡结构造成有力的冲击。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资源规划是以固定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会大大影响流入地的各种资源配置,从而引起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流入城市政府常常在经济建设上依赖流动人口,又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抵触心理,认为他们会影响当地的社会生活。

除了工作原因,旅游也是产生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自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都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这一方面能给旅游等行业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但是同时,也会产生各方面的问题,比如造成交通堵塞、住宿和卫生管理问题,甚至会发生各种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如《暂住证申领办法》、《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法规来加强对流动的人口管理。

3 流动人口容易发生的公共卫生问题

健康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个人权利。保障每一个社会居民的健康权,不仅是为了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目标。 为了使每个国家一级地区的每一个民众都能享有基本的健康权,提高总体的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全球性社会目标希望“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作为主要途径。我国也做出了承诺来支持该社会目标,并且把改善农村基本卫生状况作为主要目标。随着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使农民实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权利。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日益突显:当农民作为主要的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后,如何来保障他们应该享有的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当前来看这还是一个管理的盲点。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孕产妇保健

一个地区的孕产妇的死亡率是评估该地区妇女是否处于健康状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能充分体现国民的健康水平,于是,加强妇女产前的保健活动,对于有效降低产妇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分析表明,主要因为产科原因,非户籍孕产妇的死亡率比户籍孕妇高出不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3.2 流动人口传染病的管理

3.2.1 HIV/AIDS

艾滋病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传染病,我国在1985年首次发现AIDS病例,目前艾滋病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其中流动人群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3.2.2 结核病

结核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传染病第一杀手,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它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地身体健康,使人们处于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而流动人口中肺结核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户籍人口的发病率。由于流动人口一些经济、工作等特点,他们很难对结核病进行规范性地治疗,甚至有时候他们会为了就业而隐瞒病情,从而成为结核病主要的传染源。

3.2.3 麻疹

我国现在已经基本控制了麻疹的传播。但是由于流动人口很少接受计划免疫接种,而且即使接种可能也不规范,所以麻疹病例时常在流动人口中出现,并导致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地麻疹的流行。流入地对流动人口麻疹的控制已经成为麻疹控制的重点。董蒲梅等分析了郑州市2000~2001年麻疹确诊病例后得出,在2000、2001年,市区确诊病例中流动人口占57. 23%。由于流动人口群体中的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免疫接种,极易为感染麻疹埋下隐患。

3.2.4 疟疾

疟疾是一?N社会性疾病,它由蚊媒传播,而且它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疟疾是我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现在经过40多年的防治,我国许多省份已经彻底消灭了疟疾。但是,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来自于疟疾流行地区,所以他们的迁移往往会导致其流入地的疟疾流行,还有许多人因为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各种原因而进入疟疾流行区,然后他们在感染疟疾后又进行迁移活动转而成为传染源引起下一个流入地或其原来流出地疟疾的流行。

3.3 职业安全

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人一般是体力劳动者,一些企业为了减少开销,在工人工作中没有实施相关的劳动保护,再加上劳动者自身缺乏防护意识,所以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常常会发生很多职业安全问题,甚至会导致劳动者致伤、致残和致死等严重后果。

3.4 食物中毒

一般情况下,流动人口普遍收入较低,所以他们就餐经常会选择一些没有营业证、环境简陋的餐馆,这些餐馆的食具不经常消毒,而且食品经常交叉污染,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一个城市总的食物中毒人群中流动人口会占到一半以上。

3.5 儿童计划免疫

由于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免疫接种是按照户口来进行分地区管理的,但是由于许多父母流动而使儿童脱离了原户籍的所在地,而其流入地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可能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缺乏保健预防知识,不是特别重视相关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导致儿童计划免疫率较低。

4 我国的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成效

4.1 与户籍居民卫生服务有所差距

在很多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问题已经被逐渐重视,但是与户籍居民卫生服务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相关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卫生院以及区疾病防控中心的补贴较少,很难切实实行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工作。除此之外,由于流动人口非常多,而且暂住人口登记不充分,导致很难顺利地进行相关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从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人手不足,不能设置固定人员来服务与监测传染病患者。关于流动人口传染病的监测范围依然有待扩大。而且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无序可循,这又大大增加了控制传染病的难度。由于受流动人口的经济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在就医时选择一些收费较低的私人诊所,或者自购药品,导致疾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但是医院就诊又是传染病主要发现途径,所以流动人口中的传染病往往不能早发现早治疗,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更对社会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必须重视监测流动人口的传染病情况,按照传染病具有周期性的特点,针对流出地的传染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传染病监测方案。

4.2 现有服务利用率差

我国现在部分发达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主要是减少孕产妇死亡、传染病控制和儿童免疫等方面。比如北京市主要给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免费流脑疫苗和麻疹接种,而且还给新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并设立了定点医院来主要为流动孕产妇服务。但是由于流动人群各方面都不固定,而且他们的健康意识较差,相关部门很难开展相应的服务以及监测,造成结核病患者不能连续保持治疗、儿童不能持续按要求接种等。一般情况下,流动人口在1年内很少体检,远远不及国家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标准,说明流动人口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国家的公共卫生改革成果。

4.3 健康宣教不到位

在卫生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宣传教育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了卫生服务的整个过程。而在我国,宣教不到位导致的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差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流动人口是接受宣传教育的一方,需要积极地参与、主动地配合宣教,但是很多流动人口因为工作、生活以及个人素质等问题,常常不会自己主动接受教育,不能认识到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导致健康宣教收效甚微。流动人口常流动的特点,也决定了健康教育不能连续地进行。

5 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建议

5.1 以医改精神统领研究工作导向

我国现存的一个问题是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不统一,内涵一般都局限在传染病、计划免疫、孕产妇保健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统一的问题。2009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明确了以下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②健康教育;③预防接种;④传染病防治;⑤儿童保健;⑥孕产妇保健;⑦老年人保健;⑧慢性病管理;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在此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也接连做出行动,纷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一些规定,用以提示相关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应该根据医疗改革的需要,切实实行对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研究和实践,重点关注政策保障、可操作方案等方面。

5.2 研究流动人口流动性的特征

当前我国的研究者大多将研究的重?c集中在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上,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流动人口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与所提供的服务不相适应而造成服务利用不足。相关研究需多探索如何一方面适应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还能持久有效地服务,真正实现让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流动起来。当然,要实现这一愿望,流动人口积极主动地配合是关键。一方面,要研究怎样才能使流动人口通过对其宣传教育的方式让他们能真正认识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要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会对流动人口寻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生约束。

5.3 研究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数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备的,而且经费也主要是以户籍人口数量和对流动人口的估计数量为标准来进行配备的,所以由于现在的流动人口大大增多,导致现有的服务人员和经费己经不足以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需求,这对相关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应从当地的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加大投入相关资金和加强一些政策研究。一些研究者提出,应该研究如何收取费用,不但能减小政府的经济压力,还能使流动人口都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权利。

5.4 研究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

在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还需要研究相关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在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共享,还可以开发关于流动人口的信息共享平台,使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拥有不同的权限,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在信息平台上添加或者获取流动人口的信息,从而方便、快捷、高效地掌握流动人口相关动态。

5.5 进行政策研究加大对流动病患者的救助和关怀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流动人口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他们虽然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流动人口这个群体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在生病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导致一些传染病或职业病对患者家庭带来很严重的影响,所以国家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法律或政策时,应该有意识地考虑到对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的特别研究,以此来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救助和关怀,防止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疾病扩散。

5.6 研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与做法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世界各国为了解决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加速的问题,都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工作作出了比较先进的研究,美国人口流动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而他们的每一个居民都享有几乎相同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权利,这是因为美国对流动人口先进的管理方式,他们主要依靠社会保障号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社会保障号管理系统己经在美国境内实现全面联网,用于为全体居民提供公共救援和医疗援助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