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资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发现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研究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愈加重视,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实 “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自我选择、自我主导、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独创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开放课堂,引入自主,探究学习源泉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被动的受教育方式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都在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和自制力的加强,已经有了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低年级学生像刚学走路的婴儿,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需要教师充当指路灯,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二、转变教学观念,还课堂于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老师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必须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当家作主,让课堂活跃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还课堂于学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还声音于学生。要让课堂上充满学生的讨论声,回答问题的声音和朗朗的读书声,让沉闷的课堂热闹起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二是还微笑于学生。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微笑带给学生,还要将原来属于学生的微笑还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营造轻松、快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破原来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让严肃的课堂轻松起来。三是还思考空间于学生。原来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讲到底,学生在下面忙着抄笔记,没有留给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事实上,很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还课堂于学生,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保留着原来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岂不是更糟?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比老师的“一言堂”更有效果,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
三、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再如,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在老师引导点拨下,认真准备,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自读篇目,同学们与小老师配合默契,深入研读,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集体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还可定期开展语文活动课、知识小竞赛,从选题到组织都由同学们操作,往往是群策群力,迭起,趣味横生,真正是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实现了各种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参与兴趣,并从中体验到了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活动也不失为一种一举多得的好形式。
四、转变师和生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和服从的地位,体现在教学中老师重在研究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爱不爱学、能不能学会、接受能力有无悬殊等这些因素教师考虑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努力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颇行为,教师应该宽容、理性地对待,要以赏识、激励为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鼓励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向往。
五、建立学生参与的多元学习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需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应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评价。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其体现之一,如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参与课堂小结等。提倡学生参与评价,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评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归纳、综合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研究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思维过程,概括学习方法,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发现其规律,这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髓。
六、结束语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是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要创设平等、开放的氛围,主动参与学生交流,适时对学生引导、点拨。只有将语文课堂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俊洁.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走出三个认识误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2]许月藩.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6)
[3]朱瑞金.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
关键词:古代汉语基础教学;语言文字;文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7-02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这段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之中,各地民族的语言与文字也在不断地整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汉语以及记录文字。在文学家的笔墨之下,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在语言文字之中,写出了无数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美,成为人们心灵追求的桃花源。而我们在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从古代汉语中学到了什么,能掌握多少文言文中蕴含的语言文字技能以及文化知识成为研究中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中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所接受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情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一方面,能够学会古代汉语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同学占52%,他们认为古汉语文字语言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它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不断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基础知识运用,在阅读中更好的接受文学素养、陶冶情操,使自己人格更加高尚,加强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这些基础知识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另一方面,认为将其作为选修的占44%,他们认为语言文字枯燥乏味尚且难懂,在现代网络社会中没有多大用处;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最主要是学了没多大用处,将其做为选修,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用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当然,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可必修,也可为选修,他们觉得仅仅当成爱好和兴趣足矣,没有必要深挖,研究。
我们总结,学生接受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程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下的原因从主客观加以分析得到:
主观上来讲,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古代汉语中文字和语言缺乏足够的兴趣,分离现实与古代之间的联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死记硬背的情况比较多。逐渐导致学习的恶性循环,不再对其有兴趣。进而出现一种古汉语课堂之上休闲娱乐的情景。
从客观原因上来讲,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待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够深刻,造成教学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即学生的接受能力授课,只是出于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学。
这样一来,如何让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中学文言文变为学生们乐于学习的知识,成为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客观事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我们不能否定。而真正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们喜欢的天地,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已达到古为今用,追求古今贯穿的大境界。所要运用的必要手段,在于能否驾驭古代汉语中语言和文字等这些基础能力。
在我看来,中国古典文化是古代汉语中语言文字的母体和土壤,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作为历史上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否则,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只能是个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甚至会闹出笑话。
我们从《史记·项羽本纪》中举个简单例子,拿“破釜沉舟”的“釜”来说吧,我们知道“破釜沉舟”这个词的引申意是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将事情干到底。但对于它的原意,很多学生却不甚清楚,以至于有部分中学生将其解释为:用破斧子把船凿沉。这就是典型的因古代汉语中文字不清晰而导致的错误。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派秦军主力围攻巨鹿,项羽率楚军前往营救,由于兵力相差悬殊,项羽引兵渡过漳水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结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楚军各个奋勇,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具体分析来看,“釜”, 形声字。从金部,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形状类似于锅。“破釜沉舟”则就是将做饭的炊具砸碎,把渡河的船只凿沉,以示无路可退,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来比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如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等都同其近义。假如我们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且知晓它们的来源出处,便会避免以上的笑话,反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美。
故我们说,语言文字是思想的酒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从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亦可谓民族的面孔以及灵魂。汉字作为美丽的语言文字之一,无论是结构的匀称规则,还是形象的简约奇特,无论是读音的音韵旋律,还是字义的丰富深奥,都有其独特的美感。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结绳记事至今,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深入来讲,若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汉字的构造方法,那么便可事半功倍了。如上面提到的“釜”为“形”“声”结合的形声字,还有画出来的象形字,用符号表意的指事字,两字并一字的会意字,派生拆来的转注字,同其音借其意的假借字。这些我们都是必须要学习掌握的。
举个例子来说,《段于鄢》这片经典文选中,我们分别讨论下古代汉语中的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特点。
“姜氏何厌之有?”这句话中,我们注意到“厌”这个字,我们多理解为“讨厌、厌倦”,如喜新厌旧、不厌其详等其中的“厌”都是这个意思。这句之中“厌”具体分析来,从结构上,可以说其为形声字。厭,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有:“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意为吃饱,后作餍。《论语》中说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苏洵《六国论》也有:“秦之欲无厌。”苏轼《教战守》中说道:“求之者无厌。”这些都表示“厌”乃满足的意思。我们再来看这句话“颖考叔,纯孝也”中“纯”这个字,我们现在经常说专一的意思。例如纯粹、单纯等。另外一层意思为“丝”,在《论语》中,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这里“纯”乃“丝”的意思。详细来讲是说,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那么,从字形结构上来看,其为形声字,从糸(mì),屯声。从“糸”,表示与丝线有关,本意为蚕丝。《说文》上也有,纯,丝也。作为形容词来讲,为纯正、纯粹之意,如“文王之德之纯”意为文王的德行之纯粹,深得民心意味,我们在这能够看出。
再者,我们针对上面两个句式讨论一下古代汉语中语言特点。首先,讨论下宾语前置这个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特殊句式。一般来讲,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那么,“姜氏何厌之有?”,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即为“姜氏有何厌之?”这句属于以此来讽刺姜氏不满,而偏袒共叔段的心理状态。文中也有同类句式,如,“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其是之谓乎?”用“之”复指宾语“是”。由此来看,宾语前置可谓古代汉语中极为常用的句式。若是能够识别和理解,则有益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非常有益处。
而对于“颖考叔,纯孝也”这句话,我们讨论下判断句式。古汉语中,判断句大都是有标志的,我们大致将这种标志概括为四类: 1.以助词“者、也”为标志。 文言句子中有下面的格式,应作判断句考虑。 ⑴“……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其中“者”表提顿,“也”表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等。⑵“……,……也。”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文中所提“制,岩邑也”以及“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僖公四年》中也有“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⑶“……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⑷“……者也。”句末连用“者也”,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较常见。如:我们学过的“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2.以副词“乃、亦、即、皆、素”等为标志。试看下面几句: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②此亦妄人也已矣。《孟子·离娄》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④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汉书·霍光传》⑤且相如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乃、亦、即、皆、素”只是副词,不是判断动词,它们只起帮助判断的作用。 3.以动词“是、为”作标志。 先秦古汉语判断句中“是”一般不表示判断,大都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可忍,孰不可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汉代以后“是”作判断词渐渐多起来。如: 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用动词“为”表判断,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等表否定判断。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②小惠未遍,民弗(是不会)从也。 另外,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那么,我们能够总结出判断句这一常用句式有这么几个作用:1.表示类属关系,如,“滕,小国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3.表示比喻效果,如,“曹公,豺虎也。”4.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借用《庖丁解牛》其内涵表达我们所要论证的思想。我们由研究宾语前置及判断句等句式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中语言的构成它自身也是含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只要掌握其用法,不断积累经验,多读多练,那么也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当然,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也会游刃有余,既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也使我们学习到蕴含其中的中国文化。
从上面来看,古代汉语作品中包含了作者超乎寻常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真挚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准确的理解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诠释作品的思想内容,无疑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消除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和文本进行交流、沟通的障碍。反之,若对作品的语言文字一知半解或者理解的不够准确,在似是而非的模糊感中则可能消解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所以说,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可以促进和拓宽对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理解空间,使得古代汉语课堂特色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王力等.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刘 倩.论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性作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
[4] 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6.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 课堂习题 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04-01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对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语言课程,非常适合采取自主学习策略来实施教学。自主学习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对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老师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语文教学向着科学化、自主化、高效化方向创新发展。
1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摒弃“一言堂”、“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改而实施策略性、探究性、互动性、情景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虽然新课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高中作为学生阶段最关键的环节,学生的应试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做到形式上的自主学习,但实质上还是在为应试作准备。二是教学理念转变困难。部分高中语文老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然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式”背记等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思想保守、方法呆板、手段陈旧,导致语文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虽然语文老师坚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但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课后练的传统模式,对自主学习策略认识有偏差,自主学习意识不高,能力不足,导致自主学习效果难以达到目标要求。[1]
2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自主学习策略的成功运用打好思想基础。一是有利于更好的应对高考。高考无疑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而自主学习提倡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被动心态,而改以积极的心态去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除了会考试,其它的能力素质都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自主学习注重的是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是坚持互动教学。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采取“观察――引导”、“探究――解决”等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主观能动性。二是实施情景教学。采取虚拟场景、做游戏等方式,将枯燥的语言教学融入实际情景之中。比如,在《雷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角色,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乐趣,在“拍电影”的情景中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三是坚持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人机交互、信息量大、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等特点,能较好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荷塘月色》教学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并自行解决遇到的问题。类似的教学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3 坚持多法并举,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自主学习中的积极因素,从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以正面的引导来鼓舞人、感召人、磨炼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情绪,善于自主学习,勇于自我管理,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二是磨炼坚强意志。自主学习,必须克服懒惰心理、依赖心理、畏难心理和急躁情绪。为此,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养成学习的计划性、持久性和目标性,做到自我加压、自我控制、自我提高。同时,要采取朗诵比赛、作文竞赛、文言文和古诗词背诵比赛等措施,激励学生认真准备、自主学习、强化自信,磨炼吃苦精神和毅力,增强不畏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锐气。三是实施跟踪指导。老师应通过家校通、家长群等平台,指导学生在家搞好语文的自主学习,及时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指导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记日记、抄名句、查典故、背诗词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积累习惯。[2]
3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坚持将自主学习策略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不仅是落实新课改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效率;公平
一、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起点不公平,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受教育条件与机会远远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的学生还普遍面临上不起大学的问题。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不公平,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差异较大,造成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表现较大差异[1]。如图1-1与1-2分别显示了2013年我国“211”和“985”院校数目以及经费情况。
3、高等教育资源结果配置不公平,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女生就业率比男性低13.8个百分点,性别歧视非常明显,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狭小、就业难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4、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是普遍缺乏效率的,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教学资源丰富甚至过剩问题,而西部等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教学条件艰苦,其次存在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的脱节现象,造成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存在结构化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此外,由于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在现有的财政拨款制度下,存在着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等问题[2]。
图1-1 2013年我国不同类别高等院校分布情况
图1-2 2013年我国高等院校经费分配比例示意图
(二)政府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分析
1、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是指,政府通过遵循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在制定或者优化与教育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为整个教育系统提供教育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等,通过财政政策等手段,实现宏观调控,最大程度的使教育资源供求均衡,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进而推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3]。
2、政府调控不合理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是计划经济国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府是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过于垄断,市场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学校高层无法参与其中,政策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在资源配置中出现问题需要改进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与保障;与此同时,政府也未能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等。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作用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随着我国对市场的逐渐放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本身相对于政府调控就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资源配置效率高,公开透明度高,优胜劣汰机制完善,有助于发挥社会各阶层力量,有助于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等,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是价格、市场供求与竞争,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有助于公平性的实现[4]。
二、美日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给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
(一)市场主导型国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美国作为典型的市场主导型的发达国家,其高等资源配置的途径主要是市场。美国教育非常发达,理念非常先进,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总体来说有以下优点。
1、资源充足。美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非常充足。根据出资方的不同,美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其中私立院校占到学校总数的59.8%。其优秀的教育资源、健全的教学设施、完善的教学制度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海外学子前来求学,因此美国是世界上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2、市场化。美国是典型的市场型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一直以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引导高等教育资源根据市场与社会需求,适时作出调整,市场上雄厚的资金来源为美国高等教育源源不断的提供教学资金支持,为健全美国的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图所示为1999-2000年度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主要经费来源。
图2-1 1999-2000年度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构成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提供资助,比如奖学金、大学学费预付计划、助学金、学生贷款、半工半读等等,间接地降低高等教育的价格,提升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从而增加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3、政府辅助资源配置。虽然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要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与相对公平,还是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实践证明,政府在美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料显示,政府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占有较大比重,达到8%左右。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针对性的对资源配置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作出调整,并以财政投入和立法为手段,将高等教育问题提升到与国家命脉休戚相关的层面上来。同时美国联邦政府的资金投入根据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可以发达程度,对不同学科、项目的特点实行差异化投入。
(二)政府主导型国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教育制度非常健全,私立教育也很发达。日本十分重视国民教育,教育支出在其财政支出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包括以下特征。
1、经费来源广泛。日本的教育模式是以政府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日本,公立大学仅占20%,而私立院校要占到80%。在私立院校中,涵盖大量的国际知名院校,包括早稻田大学、上智大学等,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涵盖范围非常广,其中学费收入是主要来源,约占70%,其次是政府投入,再次是社会服务收入,包括学校地产收入、医院对外服务、学校设备租赁等,还包括个人、团体捐赠与校友捐赠,科学研究收入等。
2、打破高等教育设置主体。20世纪末,日本实施了高强度的教学改革,将教改战略核心定位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并建设了30所国际一流的高等院校。在实施过程中,日本打破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主体限制,选出了多所研究型大学,通过财政支持等手段,完善学校基本设施、改善科研条件,加快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进程。
日本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除了作出上述努力外,和其先进的制度是分不开的。包括合理定位政府教育投资,强化法律保障,利用竞争机制,及时调整制度等[5]。
(三)美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美、日两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值得中国借鉴。一方面表现在两国政府均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将其放在国家发展大略的重要位置,并从财政支持与立法支持两个角度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自由调配作用,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引向更为均衡化与效率化的方向。二是及时改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两国高等教育体系十分健全,具有专业化与规范化特征,变革的主体小到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大到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使其内外环境达到平衡,整体达到协调状态,有助于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三是教育法律体系非常完备,美日两国不仅社会制度非常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也很完备,完备的教育体系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公平性与效率性提供了保障。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以下见解。
(一)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投入
1、增加国家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资金规模比较小,单一的投资渠道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具体来讲,应该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多渠道挖掘资金来源,打破学校设置主体限制,扩大教学资源。
2、规范大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把高校的数量与规模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指标,这是不合理的。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讲,首先应该限制招生规模,提高高校的进入门槛,优化审核标准,其次应该避免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引导高校正确转型,去除高校领域的浮躁之风,增加办学特色,规范办学标准等。
3、完善用人机制,吸引优质师资。优质的教学资源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条件的主要指标,应该把师资力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具体来讲就是精简行政人员,改善教学观念,鼓励现有教师参与培训,对不同类型的教工进行差异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同时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水平,设置合理的教学竞争模式,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
1、政府为主。作为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应该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承担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与效率性的主要职责,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采取社会协商的等民主方式,并注意与市场机制的结合。
2、市场为辅。我国对市场的逐步放开使高校自主性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私立院校成立,自主办学成为一大特点。但是,目前国家对市场的简政放权力度不够,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市场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放开市场,完善市场调配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专门人才,引导高校之间公平竞争,采取优胜劣汰机制,提高高校整体办学水平。
3、全民参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不仅仅包括政府与市场,采取多元化配置渠道有助于弥补政府低效和市场失灵。其方式就是通过培育更为成熟的公民社会,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采取更为民主的方式,激发起公共参与决策的热情,发挥公民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协调功能,缓冲市场与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出现的摩擦。
(三)健全教育法律体系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发挥其权威性、稳定性与适应性作用,严格执行相关的教改政策,保持外部环境与教育体系的整体统一性、教育目标的稳定性。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1] 高军慧.我国东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3-15.
[2] 宋捷,黄波.美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大学,2010
[3] 黄秋t.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政府作用.兰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2-10.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原则 方法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中华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便应搞好文言文教学。而高中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并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艰深晦涩的文言文又的确比现代散文、诗歌要难教。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钱梦龙先生曾经讲过,文言文也属于我们的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如果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师扶着拽着,教母语就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其语法、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里。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汉语虽然有一定障碍,但决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从零开始。
既然古今汉语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学生阅读古文又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解自行阅读,是能大体读懂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就应该像教现代文那样,在可放手处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实”那一套。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已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学习的词语、句式数量不小,学好它,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教师首先应熟悉文言文词句教学的主要目标(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这些词句在各册、各课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课的词句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逐课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捕捉、积累新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一天天、一课课日积月累,掌握的数量就多了。
切忌见词就讲、见句就教,把词句教学等同于翻译,那是目标不明、缺少计划、没有重点的做法。每课一个小目标,每册一个中目标,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就能轻松实现《大纲》规定的总目标。
三、联系的原则
首先是要联系语言环境。学习词语,固然要借助字典词典,但有许多词语是多义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规定了它的意义和用法,所以只有联系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只有结合这些词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有时不仅要联系所在句子,而且要联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逍遥游》末段一句“其自视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联系上下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写的四种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鴳,所以这个“是”是代词,代指斥鴳。
凡是会读文章的人都知道,阅读大体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理解文言词句也不例外。联系语言环境反复玩味,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深入。
其次要联系现代汉语。把词语的古今意义、句子的古今形式加以比较,才能了解古今汉语词句的差异,感知汉语的演变。在比较区别中学习,不仅有利于准确牢固地理解新学的文言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第三,要联系造字法来理解词语。这样做,会为词句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还能增加理解记忆的成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理解得透彻。如学习“造”时,告诉学生,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辶” , 意义与“走”有关,因此“造访”的“造”不能讲作“制造”;又如“夺”字,是会意字,篆体的写法上面部分表示两只想展翅高飞的鸟,下面部分是一只手,想抓住它们,不让它们飞走,强迫改变它们的意愿,所以它在“舅夺母志”一句中能讲作“强迫改变”的意思。如此等等。结合着造字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有人说,学习要学规律方面的知识,造字法与字词的意义有密切联系,也算一条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四,还要联系旧知。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以便于掌握,又能启发学生运用其才智,自求理解。
联系的原则,应该是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散乱的文言词句,也不能过多地甚至脱离文意地大讲特讲语法知识。前者是词句收藏家的做法,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语言材料,而不能欣赏到用这些材料建筑起来的艺术品——文章之美,是“买椟还珠”的做法,会失掉阅读能力之“珠”;后者是语法学家的做法,是脱离《大纲》的要求的。正确的做法是着眼于更准确地理解文意,适当介绍语法规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其表达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师说》首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者……也”是判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是只见“言”(文言词句)而不见“文”的做法。应该联系全文指出,这篇文章论说从师的道理,首先就应该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开篇这句话,作者就用判断句极其简练地提出了对教师职能的看法,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作了这一番指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服务于对文意的理解。这样的词句教学才是实用的,有价值的。
五、激励性原则
[关键词]:网络环境,整合,自主探究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HighSchoolMathematicsonOne''''sOwnTeachingModeMheoryofProbingintoetc.andPracticeStudy
LUOKui-min
[Summary]Westructureandrelymainlyonstudenttentatively,Taketeacherastheleadingfactor,itprobesintotobeforthreadonthebasisofnetworkhighschoolmathematicsstudyingtypeteachingmodeonone''''sownofenvironmentonone''''sownwithstudent:"Foundthesituation--Putforwardthequestion--Probeonone''''sown--Cooperateonthenet--Testonthenet--Classroombriefsummary".Theexperimentstudyandaimatandprobeandpublishforacharacteristicofthetime,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highschoolmathematicsnew-typehigh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instructionmodethatcoursecombine,Inordertotrainthestudent''''smathematicsinnovativeconsciousness,initiativespirit,innovativeabilityandabilitytosolvepracticalproblembetter.
[Keyword]Theenvironmentofthenetwork,Combine,Theprobingintotypeonone''''sown,Thetheoryandpracticearestudied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教育部审时度势,根据国家“十五”规划提出的基础教育战略目标和基础教育现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指出:“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1]
作为“研究型”教师,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终于找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2]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我们集设计、修订、常模制作等网上测试和评估所需基本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手段来辅助系统的实现,使系统真正成为辅助网上测试和评估的有力工具。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们将测试题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分析与解答。6、课堂小结: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各小组推荐一人和教师组成“专家评议组”,由组长抽签决定答辩的顺序,各小组在答辩前,将小论文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组的工作(包括如何选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合作等),再由答辩者回答“专家”(教师或学生等)或听众就其工作的提问。由“专家评议组”进行评比,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功参与奖”等四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虚拟实验室
目前,我们初步构建了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它由硬件、软件、潜件三部分组成。
1、硬件:
我校校园网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100M到桌面等硬件设施,并将多间多媒体教室[①演播式多媒体教室(配有高配置电脑、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机、无线话筒、电子教鞭等);②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配有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的局域网,安装了winschool交互教学系统)]、电子阅览室等连为一体。
2、软件:
我们在校园网络中配置以下应用软件系统: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网络视频点播(VOD)系统、Internet资源共享系统、视频广播系统、屏幕广播系统、师生网络学习与创作的编辑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各种类型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⑴按照与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切程度,将高中数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分为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三类,并配合方便、快捷、自动、智能的光盘和网络检索方法。
⑵建立短小精悍、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式的“高中数学微教学单元库”。
⑶建立高中数学虚拟积件资源库,供广大教师直接调用该教学资源网上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⑷将各种资料的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供教师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形成“高中数学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
⑸组建“高中数学教与学策略库”。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以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适应于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知学习。⑹组建“工具软件库”(安装了方正奥思、Authorware、Microsoft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与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cad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
⑺组建类似于“傻瓜照相机”的特别适合于课堂教学使用的积件平台——高中数学积件组合平台。该平台的软件的基本特点是:
(a)无需程序设计。
(b)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与各类多媒体和网上资源。
(c)面向全体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中学生,易学易用。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
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有随机出题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
(2)测试过程的控制系统
系统主要完成对网上测试过程的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
(3)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
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系统允许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加权,进一步控制测试环境。
(4)自动记分系统与智能系统
系统还提供自动记分系统,在学生作完测验系统自动判分之后,自动将成绩登录,进一步系统还可以自动提供反馈信息,自动建议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再比如提供邮件分类系统,对发到教师课程邮箱的信件进行分类,自动区分哪些是学生递交的作业,记录学生递交的时间是否及时,再进一步提供智能系统,自动分析邮件内容,进行归类,或自动解答或提供给老师统一解答。
(5)测试结果分析工具
系统根据每道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该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
3、潜件:
我们重视对研究人员和实验班学生的培训。研究人员以自学为主,采取专题培训、讲座、讨论和外出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方法。实验班学生由课题组成员和计算机教师共同进行培训,计算机教师负责培训学生电脑基本操作与输入法,我们负责培训学生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的使用。六、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本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笔者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在M星球,一个屋顶周边呈11个角、总体大致是圆形的建筑物里,几十位WAIM分成两排面对面席地而坐。初看,他们与地球上的人并无两样,只是手臂与腿要比人短得多。从他们严肃的神情看,他们正在讨论一个棘手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原来,据M星球的科学家预测,大约在1亿年后,有一个星球将与M星球激烈碰撞,WAIN将面临灭顶之灾。怎幺办?与会的WAIN们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在宇宙间寻找适合WAIN生存的星球,把WAIN移居到这个星球上去。?
经过上百年探索与研究,WAIN发明了一种叫FT的宇宙航行器,这种圆形宇航器直径有10多米,分为里外两层,外层能够高速旋转,宇航器就是借着外层的高速旋转而产生的力飞行,速度比火箭还要快100多倍。WAIN选出了8名宇航员,WAIN的未来就寄托在这8名宇航员身上。?
漆黑的夜晚使辽阔的戈壁滩显得更加无边无际,戈壁滩上停着即将飞行的宇航器,夜色的浓重使它看上去是一个庞然大物。8名宇航员鱼贯登上坐仓,其它工作的WAIN很快离开现场。十多分钟后,FT高速旋转,扬起的尘土、沙砾笼罩了方圆几公里,WAIN们只能见到它模糊的影子。几分钟后,整个宇航器由于与空气的摩擦变得通红,四周笼罩着一团红晕。忽地,FT升空而起,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FT停落在地球上时,立时,四周形成一片焦碳,五个多小时后,一条梯子从FT上伸了出来,宇航员步出了坐仓。?
宇航员在地球上考察了十多个昼夜,发现地球上满是低级的动物,没有高级的生命,这些动物在本能的驱使下穿梭于丛林,奔跑在原野。对于“入侵者”,它们感到恐慌,但很快恢复了常态。看到地球上的动物,宇航员们比画着,讨论着,似乎显得异常的兴奋:地球是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但随着考察的深入,这些M星球上的WAIN们发现地球上缺乏适合他们的食物,如果要把WAIN移居到地球,必须先在地球上培植可以让WAIN获取食物的植物。但这并没有让这些宇航员沮丧,他们捕捉了几只小动物,步履似乎显出几分踌躇登上了FT。
当8名宇航员带着胜利果实回到M星球,发现M星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宇航员整个考察过程只进行了两个多月,但M星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800多年,原来探索外星球的组织已经解散。从历史记载的资料来看,当时,他们以为这次宇宙探索计划已告失败,WAIN移居外星球恐怕已不可能成为事实。8名宇航员回到M星球后,给WAIN带来了新的希望,整个星球都在传播着这个令WAIN们鼓舞的消息。他们很快作出决定,把M星球上的作物移植到地球去。于是调动星球上所有相关的力量,进行第二次地球之旅,宇航员由原来的8名减少到6名,外加两位植物学家。?
他们来到地球的时候,正好赶上季节,于是播下各种种子。过了几天,种子发芽了!很快,它们长出了茎叶。他们每天都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精心呵护……可是,六个月过后,所有的作物都慢慢枯萎,他们看不到这些作物像在M星球上一样结出所需要的果实。?
不幸的消息使WAIN似乎感觉到末日的来临。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商量研究对策,最后他们绝望地作出决定:把WAIN的基因提取出来,移植到地球上某种动物身上,创造一种新的物种,使WAIN的最重要的文明能够得以保存?
M星球的第三次地球之旅开始了,他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在地球上寻找合适的动物。?
想到WAIN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现在只能把基因移植到低等动物身上才能保持一点痕迹,宇航员和科学家们怀疑这有多大的必要,但他们还是仔细地寻找着,反复地比较着地球上哪一种动物可以承受如此厚重的礼物,哪一种动物值得他们把整个星球的一丝脉息寄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