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病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神经内科;疑难病例查房;教学
Use of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of Neurology in Teaching
Liu Ruo-zhuo1, Ma Ming-hui2, Yu Sheng-yuan1
(1.Dept. of Neur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2.Ministry of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hiese PLA Medical Library Beijing 100039)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neurology rotary training is to make residents maste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inciple of neurologic common disease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to cultivate resident ability of agile use knowledge to solve clinical problem.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participants 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speaking enthusiastically, can help residents organically combine neurologic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clinical practice, then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Neurology;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Teaching
总医院作为北京市住院医生培训基地之一,每年均承担着北京市住院医生的培训任务。神经病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是一门理论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临床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内容繁多,理论深奥。神经病学轮转培训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住院医生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诊疗原则,培养住院医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密切相关,所以刚刚接触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的住院医生常常感到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因此,临床实践便成为住院医生理解神经病学理论知识,掌握神经病学思维方法的最佳途径。由于住院医生在神经内科轮转培训时间较短,要短期内达到上述目的,教学查房便成为了帮助住院医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衔接的有效办法[1]。本科室每周一次的疑难病例查房已坚持多年,在我科轮转培训的北京市住院医生出科时反映良好。本文总结了我科多年来疑难病例查房中的几点体会,现汇总如下。
1. 建立规范的疑难病例查房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疑难病例查房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我科制定了严格的疑难病例查房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规范的查房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既规范了查房程序,又在确保了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医疗及教学质量。
1.1 查房时间定为每周二上午9:00;查房地点为神经内科会议室;参加查房人员为神经内科老专家、各亚专科主诊医师、各亚专科主管医师、全体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及各病区护士长,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必要时可邀请与疾病相关的科室专家共同参加查房;查房对象为我科住院患者中诊断不明确的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
1.2 查房前准备:
每周五由各亚专科病区主诊医师上报拟查病患,并提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医疗秘书于查房前3天通知全科人员参加疑难病例查房患者的简要信息,全体医师应主动熟悉疑难病例的病情,各亚专科主诊医师提前至病房检视患者,并复习有关理论知识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查房发言。疑难病例的经治医师对病例进行充分准备,每次查房要求制作PPT,同时整理准备好患者的所有病例资料,尤其是神经影像学资料,必要时可拍摄患者的录像,拍摄同时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疑难病例所在病区的主管医师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专科查体,了解掌握患者病情演变情况与近期存在的问题等,事先查阅、复习与该病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做好主要发言准备并提出诊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3 查房程序:
疑难病例的经治医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汇报病历后,疑难病例的主管医师进行病例分析,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本病例诊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各亚专科病区主诊医师及老专家按照既定顺序发言,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诊疗计划。发言顺序为:疑难病例的主诊医师其余亚专科病区的主诊医师老专家;发言间隙参加查房的人员可根据查房患者的病例特点对专家进行提问,专家根据相应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疑难病例查房的主持人对全体专家会诊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患者进一步的诊疗计划。疑难病例的主管医师负责执行会诊意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向全体医师通报随访情况。
2. 疑难病例查房相关注意事项
2.1 查房前一定充分准备。
医疗秘书于查房前提前通知全科人员,各亚专科主诊医师提前至病房检视患者,并复习有关理论知识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真正做到“三看”(看病人、看病历、看资料),结合患者病例特点及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充分准备查房发言。各位主管医师及住院医师认真复习病患相关的知识点,带着问题参加查房讨论,才能有所收获。各级医师的充分准备将直接关系到疑难病例查房的质量及其教学效果。
2.2 查房期间遵守查房制度。
全体人员按规定时间参加查房,不得迟到、早退,不得随意中途离开。查房参加人员衣装整洁,仪表端庄,手机要处于震动状态,非医疗事件不接打电话。参加查房人员,禁止交头接耳或高声喧哗。查房报告病历及讨论发言时,均应注意声音清晰,使用普通话,使全体参加查房人员都能听清楚。同时注意做好保护性医疗制度,凡对病人有不利影响的讨论都应在会议室内集中讨论。
2.3 查房过程中踊跃发言。
疑难病例查房过程中,切忌老专家“一言堂”,应鼓励各级医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否则容易使其他医师成为陪衬,既影响查房质量,也容易使住院医生丧失积极性[3]。鼓励住院医生在疑难病例查房中踊跃发言,能使住院医生有主动意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疑难病例查房中的专家发言切忌高谈阔论,脱离查房患者的具体病情,这样容易使疑难病例查房变成纯粹的理论授课;老专家及各个亚专科主诊医师需要从医疗角度出发,针对查房患者的病情提出诊治措施,同时发言既要涉及该病相关的基础理论,又要介绍相关亚专科的最新学术进展。这样才能达到医疗与教学的统一。而住院医生通过对具体患者病情的认识,主动参与查房,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神经病学理论知识的目的。
尽管神经病学是内科学中比较难以入门的临床学科,但是我院的疑难病例查房由于准备充分,全体医师积极参与,不但让住院医师将神经病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还激发其学习神经病学的主观能动性。住院医生在我科轮转培训过程中养成了神经内科独特的临床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将我院老专家老前辈的医疗作风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 仇元峰, 李延鹏. 加强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培训的做法. [J]实用医药杂志, 2012,29(7): 667-668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17-01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是继发于各种中枢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无原发性心、肺、肾等其他系统疾病。本文就16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诊治体会,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6例病人均为急诊入院。男10例,女6例;年龄32~81岁;其中大面积脑梗死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出血(出血量均>50 ml,最大出血量>100 ml)12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且排除原有心、肺、肾疾病;病后发生肺水肿的时间24 h以内12例(最短病后0.5 h),24 h以后4例。
1.2临床表现
1.2.1意识障碍全部病例均有较严重的意识障碍,谵妄1例,浅昏迷2例,中度昏迷7例,深昏迷6例。
1.2.2呼吸困难、发绀本组病例均为原发病基础上突发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口唇发绀。
1.2.3咯吐泡沫样分泌物粉红色泡沫样痰3例,白色泡沫样痰6例,1例于原发病后0.5 h即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及全身发绀,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约1 h后呼吸暂停,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1.2.4肺部体征全部病例于突发呼吸困难时,双肺可闻及明显湿音。
1.2.5 心电图心电图各种异常改变者14例,但无急性心肌梗死改变。
1.3诊断
根据突发呼吸困难、发绀、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分泌物,肺部明显湿音,排除补液过快过量等原因导致的左心衰竭,无原发心、肺、肾疾病,即可确诊为NPE。
2结果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吸出气道内分泌物,其中有3例行气管插管,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20%甘露醇、利尿剂控制颅内高压及减轻肺水肿,同时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稳定血压、强心利尿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有4例于1.5 h左右肺水肿消退,8例于2.5 h内消退,10例死亡,4例直接死于肺水肿,6例死于原发病及多脏器衰竭。
3 讨论
随着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继发的多脏器损害也越来越得到重视,NPE即为一来势凶猛,进展迅速,早期并发很快能危及生命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达到90%以上[1]。NPE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的早期危险信号。
3.1发病机制
多数学者目前认为,各种原因(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癫痫持续状态等)所致突发高颅压可引起视丘下部功能紊乱,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α-肾上腺素能递质,引起弥漫性、一过性血管强烈收缩。使毛细血管静水压上升和通透性增加,产生肺水肿[2]。另外在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后,可促使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增强,从而发生继发性脑损害,更加重脑水肿和肺水肿。
3.2诊治体会
3.2.1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原来无心、肺、肾疾病而突发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发绀,咯粉红色、白色泡沫样痰,两肺可闻及湿音,血压早期多升高在210~140 mmHg,应首先考虑NPE,特别是急性脑血管病后24 h内出现临床表现者。而不应以急性左心衰或肺部感染为第一诊断。本组1例病人于突发意识丧失后0.5 h左右即出现上述症状,予以抢救,后行头颅CT证实为大面积脑出血破入脑室。
3.2.2一旦确诊,应立即救治。常见救治方法如下:
3.2.2.1改善肺通气氧疗:即刻清理呼吸通道分泌物,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上呼吸机,轻度肺水肿缺氧者,可鼻导管吸氧,流量5~6 L/min;严重者面罩、高浓度氧疗。
3.2.2.2大剂量早期应用地塞米松:诊断明确即可20 mg静推,每日量可达80 mg。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地塞米松在转录及翻译水平即可降低TNF-α产生又能抑制TNF-α活性,从而减少神经毒性因子(氧自由基、NO、EAA等)所致脑继发损害,辅助治疗脑水肿[3]。
3.2.2.3病因治疗:尽快降低颅内压。脱水剂首剂可加大剂量,必要时可行开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等。
3.2.2.4调整大、小循环:适当应用强心剂、血管扩张剂。严密监测血压。
总之,NPE为一突发、病死率较高的继发性疾病。故临床医师应积极有效的救治,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如延误诊治,病情会迅速恶化,导致全身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江新梅,佐梦华.神经源性肺水肿[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42.
[2]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92.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82;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静脉血栓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65-02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由多种病因和多种病理类型引起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日≥3.0~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
1观察
尽早发现血栓形成的先兆。当患者出现一侧肢体突然肿胀、浅表静脉曲张、皮肤僵硬和色素沉着,腰痛、肾绞痛和肉眼血尿、胸痛、咳血、呼吸困难、突发性晕厥、低血压、重度低氧血症、皮肤有暖变冷、甚至苍白等表现时,要考虑血栓的可能,记录疼痛部位,触摸肢体相关动脉搏动,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
2治疗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改变而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尤其是当血浆
2.1肝素:主要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活性。常用剂量50~70mg/d静滴,使ATⅢ活力单位在90%以上。
2.2尿激酶(UK):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导致纤溶。常用剂量为2~8万U/d,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并且可以与肝素同时静滴,但要注意尿激酶的副作用。UK的副作用是出血。
2.3华法令:主要是抑制肝细胞内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常用剂量为2.5mg/d口服,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使其在正常人的50%~70%。
2.4潘生丁:为血小板拮抗剂,常用剂量为75~100mg/d。 一般高凝状态的静脉抗凝治疗为2~8周,以后可以改为华法令或者潘生丁口服。
2.5已经有血栓形成者。
2.5.1手术移除血栓。
2.5.2溶栓:经介入导管在肾动脉端一次性注入UK24万U以溶解肾静脉血栓。
2.5.3全身静脉抗凝,即用肝素加尿激酶,疗程为2~3月。
2.5.4口服华法令至肾病综合征缓解以防血栓在形成。
3护理
3.1调整饮食控制血脂。由于高血脂是造成血流粘稠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日常的饮食中应控制胆固醇的入量,饱和脂肪酸的食量应该低于总热量的10%,而由于应用激素后有增加食欲的现象,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免进入人体后转化为脂肪而加剧高血脂症[4]。
3.2合理安排休息及活动。肾病综合征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但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流减慢,容易发生动脉血栓形成。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应鼓励其下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严重水肿需卧床休息的患者,指导进行床上翻身、拍背、做四肢的主动运动,促进四肢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发生。
3.3加强临床护理观察,尽早发现并发症。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做好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和D-DIMER水平的定期监测和早期筛查,同时要增强责任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血栓并发症。如果患者出出现神志、瞳孔改变,要警惕脑栓塞;出现肢体疼痛、肿胀、活动度下降。要警惕肢体血栓;出现剧烈腰痛、血尿、少尿时,应警惕肾静脉栓塞;出现不明原因咳血或呼吸困难,应警惕肺栓塞;出现静脉采血后血液凝固加快,提示患者有高凝现象。[5]当患者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积极向医生报告,做好及时的治疗与抢救的准备。
3.4合理治疗,减少医源性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中疾病本身类固醇激素和利尿剂的使用,以及临床上对患者进行穿刺或置管等情况都可成为诱发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的医源性因素[6]。
3.5溶栓用药护理。抗凝和溶栓治疗能改善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症状,静脉应用溶栓药物时应注意:一是要从患者静脉远端穿刺;二是速度要快,尽量在1小时内输完;三是药量要足,7~10天为一个疗程。用药前要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用药后观察有无出血反应。
3.6心理护理。“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美好的语言及行为感化患者,鼓励患者,使其解除思想障碍,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7]护理人员要采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做好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连续性指导,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4小结
肾病综合征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血栓的原因有水肿、病人活动少、高血脂、静脉瘀滞、血液浓缩使粘滞度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过高及Ⅴ、Ⅶ、Ⅷ、Ⅹ因子增加和使用肾上腺皮质而使血液易发生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是直接影响肾病综合征疗效与预后的重要因素。对病人的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消失,改善肾功能,减少血尿蛋白尿,对肾病综合征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2001-2007
[2]李锡文,马周旺,唐丽芳.肾病综合征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1月第9卷.第31期.418-419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2001-2007
[4]李玉杰.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饮食治疗与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25卷第1期.86-87
[5]王文霞.杨林萍.1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的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4):86-87
关键词:疏血通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病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156-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楚,故而积极寻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是观察疏血通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病理以及治疗方法,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2012年在我科已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72例,符合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甲钴胺组(对照组)86例,疏血通联合甲钻胺应用组(观察组)8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血糖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都按照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随机选取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分析神经病理以及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1.2方法。甲钴胺由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疏血通由牡丹江友搏药业公司生产。对照组给予甲钴胺1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应用4周。观察组给予甲钴胺1mg静脉注射,每日1次,疏血通6ml,静脉注射,每日1次,应用4周。治疗期间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
研究组分析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指标的测量,如血糖、红细胞山梨醇、神经传导速度,并记录数据。
1.3疗效评定。肢体疼痛、麻木、腱反射减弱、感觉减退、发热、腹泻等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治疗前传导速度低于正常,治疗后传导速度正常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临床疗效比较用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后各组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2.2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各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增加,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会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由实验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所有患者的血糖、红细胞山梨醇等临床指标相较正常水平有明显增高,而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降低。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糖尿病病程与患者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有的患者病程短,神经病变较轻但是血糖与其他患者的差别不是很明显,如第2例患者,糖尿病患者体内山梨醇含量会有较大增高,会造成细胞水肿,并影响代谢功能,山梨醇的含量增高是通过红细胞山梨醇的测量表现出的,会使得细胞内酶的代谢,造成细胞内外带电离子含量失衡,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与神经病变会有较大关联。在光镜下观察到患者的血管均会发生病变,这表明神经纤维中毛细血管数量的明显减少以及管壁增厚造成管腔狭窄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血流量减少,造成神经细胞出现缺氧以及营养障碍,使得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当患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大面积损伤症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造成极大伤害。实验中还在光镜下观察到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并会有血栓现象,这与某些研究的结果不同。
3.2临床治疗表现。甲钴胺是辅酶型维生素B12钴宾酰胺制剂,其甲基化的官能基可参与身体中生化甲基转移作用,甲钴胺可提高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髓鞘的主要结构脂质卵磷脂的合成,从而促进髓鞘形成,促进轴索结构蛋白的输送正常化,从而使轴索再生[3]。疏血通注射液中主要成分是水蛭和地龙。地龙中有效成分蚓激酶,具有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激活纤维蛋白酶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4]。水蛭是特异的直接作用于凝血酶的抗凝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作用,并且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疗效[5]。
本研究对86例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疏血通联合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治疗2周后,对70%以上患者的长期肢体疼痛、麻木、发热及感觉障碍症状效果明显,患者疼痛及麻木症状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28%以上患者腱反射得以恢复,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用甲钻胺组(P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3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54-57
[2]王驰仲,赵永波.糖尿病性神经病变[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2006,6(4):296-297
[3]李宝军,关小宏.糖尿病肢端坏疽的诱因及预防性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5):426-427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中医药疗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其发病率达 40%~91%,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肢体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甚至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我们于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使用自拟中药汤药治疗该病 23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 10例,年 龄 45~72岁,平均58.2岁,病程8~15年;对照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 60岁,病程 7~14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糖尿病(DM),其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具有多发神经病变症状,有手脚发麻、疼痛和感觉异常,烧灼感或冷痛,双足踩棉花感等症状,查体可有腱反射减退。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1.3 治疗方法基础 治疗:两组患者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5.0~7.5 mmol/L之间。对照组在维持基础治疗同时加服弥可保 500 mg/次,3次/日。治疗组在维持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中药基本方:黄芪30 g,丹参15 g,当归15 g,赤芍12 g,天花粉15 g,水蛭6 g,地龙15 g,木瓜15 g,桑枝30 g,牛膝15 g,鸡血藤 30 g,狗脊10 g,柴胡10 g,白芍10 g,生地10 g,甘草6 g。上方加水煎服,头煎取汁150 ml,二煎取汁150 ml,两煎混合,分两次服,早晚各1次。15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及膝跟腱反射检查等,以判断疗效。
1.4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为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膝跟腱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深浅感觉明显增强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好转,膝跟腱反射有所改善,深浅感觉有所增强;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膝跟腱反射较前无改善,深浅感觉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关键词] 静脉血形成;护理;血栓消融;分娩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100-02
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经静脉造影检查确诊了25例产后DVT患者。DVT发生后以血栓消融为主,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及综合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5例,均行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其中,自然分娩7例,剖宫产18例,发病时间为产后5~30 d。其中,左下肢19例,右下肢6例,混合型2例,中央型17例,周围型6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皮温升高,双下肢周径差在3.2~12.7 cm。
本组病例均采用了腔静脉滤网植入。腔静脉滤网可阻挡溶解脱落的血栓碎片进入下腔静脉,防止发生肺栓塞。对周围型DVT患者尿激酶经外周静脉输入,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中央型及混合型患者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在踝部加压,以增加血栓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治疗效果。
2结果
本组25例病例经腔静脉滤网植入治疗护理后,全部治愈。
3护理
3.1心理护理
由于本组病例为产后并发DVT,因抗凝、溶栓治疗改变了新生儿喂养模式,且治疗时间长、恢复慢、费用高,加之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急躁心理,医务人员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用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清楚产后并发DVT的原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陷入焦虑和忧郁中,而影响治疗效果。指导患者放松疗法,听音乐分散注意力,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3.2 DVT急性期护理
3.2.1 卧床休息 DVT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防止室温过低,注意患肢保暖,但禁止热敷,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4]。
3.2.2 减轻肿胀 将患肢制动并抬高30 cm,以利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患肢用50%的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温度50~60℃,每天3次。严密观察患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程度及患肢动脉搏动,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3.2.3有效止痛 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疼痛剧烈者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可口服镇痛药物,肌内注射哌替啶,以及听音乐分散其注意力。
3.3抗凝溶栓治疗护理
3.3.1尿激酶经上肢静脉滴入 对周围型DVT患者,采用传统的给药方式,当腔静脉滤网植入后,尿激酶经上肢静脉滴入。患者卧床休息,尿激酶2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每12小时静脉滴注,20~30 min内滴完,同时联合应用祛聚药物,丹参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肠溶阿司匹林25 mg,每日3次。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集。
3.3.2 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 对中央型及混合型DVT患者,当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成功后,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2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用微量输液泵恒定泵入,15~20 min内输完,每12小时输注1次。在踝关节上方5 cm处用止血带或弹力绷带阻断浅静脉,以使溶栓药物尿激酶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加上微量注射泵的动力作用将减少药物经近端开放的静脉进入体循环,可增加血栓部位药物浓度从而起到局部高浓度的溶栓作用[5]。
3.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4.1 观察出血倾向 使用尿激酶等抗凝栓治疗,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注意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如皮下淤点、淤斑、牙龈出血、穿刺点和伤口有无渗血、血尿或黑便等,观察患者面色、尿量、患肢温度、肿胀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4.2 观察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血栓脱落所致,尤其在发生早期,血栓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在溶栓治疗期间,溶解脱落的血栓碎片也易阻塞肺动脉造成栓塞,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肺栓塞的发生,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4健康教育
产后并发DVT主要机制为血管内膜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由于产妇在“坐月子”期间,过分强调休息与营养,产后体质虚弱、活动少、出汗多,过量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等食物,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下肢血流缓慢。又因孕期内分泌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剖宫产患者由于手术中牵拉、切割组织,可引起静脉壁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狭窄,这些因素均可并发产后DVT。因此,产后应指导产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下床活动,活动时应避免长时间站立和长时间走动。避免过量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多食用粗纤维食物,防止产后DVT发生。
5结论
通过对25例DVT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及抗凝、溶栓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实践证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2-645.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5-1559.
[3]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4]王桂梅,卢桂芝,席桂华.出院前健康教育表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杂志,2006,23(6):24-25.
[关键词] 低血糖症; 精神病; 误诊
[中图分类号] R58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1 资料与方法 2000-2010年收治低血糖症误诊精神病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平均64岁。误诊时间4小时至2月。既往糖尿病史者3例。初步诊断如下:因卧床不起2月在专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例,反复失眠、记忆力减退20天至1月诊断为焦虑状态2例,因突发的坐立不安或行为怪异或言语增多及答非所问门诊诊断为癔症3例。治疗:确诊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注射,续以10%葡萄糖液维持静脉滴注,每小时检测血糖1次,维持血糖8-10mmol/L。5例治疗10-60分钟症状缓解,行为如常。精神分裂症患者2天后部分生活自理。糖尿病患者适当调整降糖药物剂量,检测血糖;非糖尿病者给予相关的辅助检查明确病因诊断或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6位均随访1年以上,5例言语行为正常,无精神症状再发,1例完全生活自理,已停用精神病相关药物。
2 讨论 低血糖脑病系指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而导致脑功能障碍症候群。可因多种病因引起,尤其糖尿病患者其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和体征常为非特异性表现[1]。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者,易于识别,但以脑功能障碍为主者,可误诊为精神病、神经疾患或脑血管意外等,前者血糖下降迅速,而后者多为慢性低血糖所致[2]。其发病机制:⑴老年患者多有脑动脉硬化及狭窄,低血糖时有效脑血流量下降,狭窄动脉供血的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能抑制[4];⑵糖尿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受抑,常缺乏典型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⑶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降糖药物排泄减少,致血中浓度过高,和(或)胃肠不佳时更易引起低血糖[3];⑷大脑皮层对低血糖最敏感,继而皮质下中枢、脑干[5]。本组6例,3例有糖尿病史,3例外出检查均未找到继发性低血糖病因,年龄均>60岁,可能与年龄较大者体内升血糖激素分泌较低,拮抗低血糖能力下降有关,故较易发生低血糖。3例糖尿病均有不恰当使用降糖药物史,老年和患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易反复发生低血糖症。口服磺脲类药物引发的低血糖症,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较难恢复。无糖尿病者发生低血糖症,一定要在积极救治低血糖症的同时,查找其原发病,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本组糖尿病史明确者占50%,同文献报道不一致,考虑同县级医院病例数少有关。
总之,糖尿病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应高度警惕低血糖症的发生,严密监测,并寻找诱因[4];对于年龄较大,初发精神病患者,应常规反复查随机血糖,排除低血糖症。
参考文献
[1] 栗俊,魏宏建.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脑代谢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6(11):1691-1692.
[2] 刘忆星,陆兵勋,刘恋等.以脑功能障碍为主的低血糖症73例临床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1587-1587.
[3] 唐乃礼,陈海涛,王桂芝等.老年低血糖偏瘫2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1):194.
【关键词】妊娠;脾静脉瘤;早期诊断
1 病史
患者23岁,因“停经33+2周,突发上腹痛三小时余,晕厥一次”于2014年1月16日10:13入院。该孕妇G1P0,既往体健,月经规则,现孕33+2周,无明显诱因于三小时前突发中上腹痛,以左上侧为主,立即送往当地医院,途中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呕吐后出现晕厥,数分钟后清醒,当地医院未予处理,转入我院急诊。入院查体:T 36.4℃,P 120次/分,R 19次/分,BP 95/44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急性面容,表情痛苦,贫血貌,被动,神志清楚,查体尚合作,腹部柔软,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中上腹部为主,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肝肾区均有叩痛,移动性浊音不明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检查:宫高30cm,腹围98cm,估计胎儿大小2000g,胎方位LOA,胎心70~150次/分,胎心位置,强度中,先露头,位置浮,胎膜未破(腹查),骨盆测量髂前上棘间径25cm,髂嵴间径28cm,骶耻外径19cm,坐骨结节间径9cm。辅助检查:B超:单胎,头位,存活儿。双顶径87mm,胎盘前壁,Ⅱ级,羊水深度59mm。肝胆胰脾B超:腹腔积液。肝肾间隙14mm液性暗区,脾周9mm液性暗区。血常规:WBC 26.44×109/L,Hb 80g/L,PLT 294×109/ 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27U/L,肌酸激酶同工酶25U/L,血淀粉酶207U/L,生化全套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G1P0孕33+2周待产,LOA,腹痛原因待查:子宫破裂?入院后NST提示胎心频发减速,已发生胎儿窘迫,随时可能发生胎死宫内等情况,急诊在外科医生协助下行剖腹探查术,同时行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术中见腹部切口苍白,腹膜呈紫蓝色,开腹后即有大量鲜血及血块涌出,子宫外观未见异常,于12时20分取出一男婴,新生儿Apgar评分1分,经儿科抢救无效后死亡。探查腹腔:发现肝、脾、胰、肠管及大网膜均完好,见脾门处一静脉瘤,有活动性出血,脾周积血及血块约3000ml,与家属沟通后,行脾脏切除术+脾种植术,止血完善后,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逐层关腹[1]。术后诊断:G1P1孕33+2周已产活婴,LOA,失血性休克,胎儿窘迫,脾静脉瘤破裂。术中出血约4500ml,术中输血2000ml,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术后给予抗炎、止血、补液、缩宫素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2]。患者于术后13天痊愈出院。
2 讨论
脾静脉血管瘤是静脉中比较常见的静脉瘤,多发生于妇女,妇女一旦妊娠,一方面由于血容量增多,另一方面腹腔内压力增加,静脉瘤容易破裂[3-5]。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母婴健康尤为重要,否则会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产生不良预后,危及母子生命。脾静脉瘤一般多无症状,且病变范围较小,位置较深,难以触及,诊断较困难[6]。通过成功抢救此例患者,给我们如下启示:
2.1 妊娠期妇女若妊娠检查一切正常,又突发腹痛晕厥,应高度警惕脾静脉血管瘤此病存在,一旦发生失血性休克,应立即行剖腹探查术,在抢救时应多科协作。
2.2 中晚期妊娠合并脾静脉瘤破裂的病例较为罕见。临床上如遇到急性大量内出血的孕妇也应考虑可能由外科情况引起,如腹主动脉瘤破裂等。
2.3 脾静脉血管瘤破裂前无任何症状,术前不可能明确诊断。所以,临床上如遇见急性腹痛伴急性失血的孕妇,应考虑为肝、脾血管瘤自发破裂或动、静脉血管瘤破裂出血。超声检查和腹腔穿刺是必要的[7-8]。
2.4 积极开展孕前指导、提供咨询服务,可以有效避免不适宜的妊娠,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妊娠的潜在威胁。
参考文献
[1]王成英.妊娠合并脾动脉血管瘤自发破裂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9):574.
[2] 胡铭荣,徐德征,孙玉林,等.自发性脾破裂18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7):423-425.
[3]覃新干,黄源,林进令,等.脾血管瘤手术指征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1):5147-5148.
[4]严富国,杨红江,金锦春,等.自发性脾破裂12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13,(4):250-251.
[5]许达峰,朱鹏,张必翔,等.肝血管瘤自发破裂出血一例[J].腹部外科,2012,25(3):146.
[6]唐羿,姜耕,宋辉,等.脾静脉血管瘤弥漫浸润自发出血一例[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