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补充医疗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补充医疗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补充医疗方案

第1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 退药;合理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c)-124-02

住院部西药房在我院的医疗行为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西药房的药品应用及退药情况能够大致反映住院部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及其动态变化。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住院部西药房共计退方2 024张,本文旨在对近三年来我院西药房退药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规范医疗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工作效率起一定的帮助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分别收集、统计我院住院部西药房2005年1月~2008年1月三年内临床科室的退药申请单,对退药原因、退药人次及退药种类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将退药单中退药原因及退药种类进行统计,计算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并进行排序,以期提高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及工作效率。

2 结果

2.1 2005~2007年住院部西药房退药数量构成情况

2005~2007年共计退药3 542次,其中,2005年退药614次,2006年退药654次,2007年退药756次。退药前三位原因:2005年是药物不良反应、更改治疗方案及患者拒用;2006年是药物不良反应、更改治疗方案及患者转院;2007年是更改治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转院。退药主要原因发生了一定变化(表1)。

2.2 2005~2007年住院部西药房退药类别构成情况

2005~2007年,退药数量呈逐年小幅增长,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药物退药数量三年来一直居于首位,同退药数量呈现同步增长,及其辅助药退药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治疗用药特点及药品监管的效果(表2)。

3 讨论

药品作为医疗行为的媒介物,是体现医疗行为的载体,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是否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尽管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1]中明确指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就不得退换。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质及患者的体质、病情变化,经济能力及医生用药习惯等原因,退药不可避免,这给临床医师、护士、药房药师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如果其中任何环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者及家属对临床医疗行为发生质疑,诱发医疗纠纷。

药房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药品发放及退药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临床医疗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医疗行为、用药规范的动态变化。从本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05~2007年,药房的退药数量小幅增加,没有发生明显的突然增长,但是退药原因排序有了一定改变,药物不良反应三年来一直位于前列,是住院部西药房退药的主要原因。说明目前药物的使用上,医务人员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使用过程中,常过量用药、错误搭配而发生不良反应等情况;每月因不良反应退药的处方都在30张以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合理用药的审核,也是药房主要工作之一[2],这样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工作量。更改治疗方案在2005年排在退要原因的第二位,2007年增至第一位,而且上升的幅度较大,一方面可能在医疗过程中,医生治疗疾病疗效不佳时更换治疗方案周期变短,也可能与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目前的医疗环境有关,一旦治疗过程不顺利,不能达到患者或者家属的期望效果时,患者及家属常常要求更改治疗方案,造成医生被动地更换药品;再者,住院部医生很少有开1 d用量的处方,多数处方为3~7 d的用量[3],一旦患者病情变化,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时,退方就在所难免;同时,提示可能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生开具长期大处方的情况有所增加。2005年,因药品价格问题引发的患者拒绝用药而退药的情况位于第三位,而2007年变为第七位,而且百分比下降明显,这与社会统筹保障制度的完善不无关系,随着医保制度和合作医疗的普及,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遵循的用药原则更符合病情,而不是仅针对患者的经济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民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而患者出院及患者转院导致的医疗行为终止带来的退药问题有小幅上升,从侧面反映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对病情的判断及进展没有足够的预见性,也可能与开具长期大处方有关。

从表2可以看出,三年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类药品一直是退药的主要品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住院患者的病情特点有关,住院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容易发生水、电解质失衡,而纠正电解质失衡往往需要较长周期,准确用量难以估计,容易造成退药。及其辅助药物一直是药房退药的次要类别,而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院毒麻药品应用越来越规范,管理和监督力度大,成效明显,也符合毒麻药品的监管原则。药房无药时更换用药品种问题一直是退药的次要原因,并且近年呈下降趋势,与我院药房的管理有直接关系,药房进行及时的信息分析和库存管理,发现药品储备不足时及时补充,从而减少了因无药换用其他替代药物的情况,药房补充药品后遏制了发生退药、换药的弊端,减轻了药房的工作量,也促进了临床医生治疗行为及用药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疗过程中,退药行为不可避免,但有很多环节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比如出院退药、因药品价格引起的退药等,这要求临床医生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尽量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退药事件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使我院的医疗流程更加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2002.

[2]杨木英,刘茂柏.我院门诊电子处方审核的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6):1226.

第2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富有成效。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的认知度较高,大家都知道测血压、测血糖可以诊断高血压和糖尿病。但是,很多居民却并不知道COPD是什么,对于“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诊断COPD”的认知程度更是显著偏低。相反,很多人(尤其是烟民)对慢性咳嗽症状不予重视,得了COPD也茫然不觉,认为这是吸烟或年龄增大所引起的正常现象。从而导致病情一再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广大社区医生对COPD的认知度、管理和医疗水平的显著欠缺则更应该引起重视。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冯淬灵等[2]2011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1%的社区医生不清楚COPD稳定期的治疗方案,不能给患者提供规范治疗。仅有40%的社区医生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55.8%的社区医生没有参加过COPD专业知识培训。23%的社区医生了解COPD病情严重程度分级。8.6%社区医生掌握目前常用的吸入剂使用方法。”这表明,社区医生的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也是制约目前有效开展COPD患者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2改进COPD社区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COPD的社区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而提高社会对COPD的认知度,加大社区医生的规范培训力度是当前有效、系统开展COPD社区管理的因应之策。

2.1切实提高社区医生的专业素质

2.1.1开展社区医生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临床医疗水平

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开展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可以依据社区医生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培训的内容、灵活选择培训的方式。比如,可以将临床医疗技术、专业治疗新进展、康复医学和心理医学列入培训的内容;可以选择集中短期培训、业余时间培训、脱产学习、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

2.1.2不断改善社区医疗环境,逐步提高社区医生待遇

“人”和“物”的因素决定着“事”的演进。社区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就离不开社区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社区医生待遇的逐步提高。具体到COPD的社区管理,必须完善包括肺功能仪在内的基本医疗设备,提高相关医疗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快乐地投身到这一工作中来。

2.2有效实施COPD的社区分级管理

第3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知情同意权立法实践

    作者简介:陈雪玲,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260-02

    正像日本明治大学新美育文教授所言:"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是现代侵权行为法须处理的最棘手问题。"目前,我国立法已经确立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但还不完善,医方的告知标准、告知范围规定不明确,同意权的行使主体多而且乱,知情同意权的实现、必须完善需要立法和医疗实践规范。我国《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转化为具体的权利义务。我国立法为医方履行告知义务以及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些规定过于分散,效力不高,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在一些具体规定中要么规定地过于笼统,存在操作性不强,杂乱等特点。

    一、告知标准、告知范围不明确

    1.存在问题。医疗机构应本着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理念,将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特殊病情、治疗方案(具体有哪几种,根据患者的病情建议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告知患者,但实践中,医疗机构往往只是笼统地向患者陈述病情或者简单的介绍治疗方案,或者是含糊地介绍术后的不良后果,而对于实现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医方的告知标准、告知范围没有明确作出规定。

    2.对策。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告知是在患者的同意权行使之前作出,只有医生履行说明义务并取得患者的同意,该医疗行为才具有合法性。但医生履行告知义务的标准如何界定,换言之,医生在何种情况下应负有告知义务,怎样才能算已履行告知义务,学理上有如下标准:(1)合理的医生标准。让患者明白、让患者真正的知情、让患者相信,这需要医生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以人为本的信念、需要通俗易懂的表达、需要有问必答的耐心,全面履行告知义务,是医生执业的基本素质。(2)合理的患者标准。即根据拟制的"明智"患者对拟制的信息要求,医生把知道或应该知道的情况作出告知。也就是说,这种标准以一般抽象性的自然人为标准而不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其结果是患者的自我决定权无法充分实现。(3)具体的患者标准。即根据各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他的具体要求,医生将知道或应该知道的情况向他告知,此说可谓最能贯彻患者的自我决定权,但这样一来,完全根据患者个人主观性来决定医师的说明义务,实际上剥夺医师就该医疗行为进行裁量的可能性,这对医疗疾病反而不利。(4)折衷标准。折衷标准为合理患者标准与具体患者标准之折衷。即以合理的患者标准划定医生告知患者的大致范围,使医生的实际操作比较容易,补充性也兼采具体的知情同意的初衷"尊重患者的人身权益",医生应尊重患者自主权,以医师履行说明义务为基础,坚持说明原则和同意原则。此说不仅重视患者的自我决定权,同时不加重医师的责任。在医师与患者进行相互信赖的对话中,医师能掌握具体患者的整体状况,从而达到医疗目的。拆衷标准值得推崇!

    依据折衷标准及我国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医疗机构义务表述如下:检查/术/治疗前诊断、拟行检查/手术/治疗指征及禁忌症、不同的检查/手术/治疗方案介绍、建议拟行检查/手术/治疗名称、检查/手术/治疗目的、拟行检查/手术/治疗日期、拒绝检查/手术/治疗可能发生的后果、患者自身存在高危因素、检查/手术/治疗费用、检查/手术/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风险、检查/手术/治疗后主要注意事项、患者及委托人意见等。中国医院协会法制专业委员会也本着促进医患沟通,缓解医患矛盾,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角度出发,推出中国医院协会推出《医疗知情同意书参考指南》,客观上反映了履行知情同意权的过程,也是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第七章亦明确规定了医疗侵权的情形及归责原则,对完善和规范医疗具有重大意义。

    二、同意权的主体不完善

    1.存在问题。《侵权责任法》规定,通常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告知,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明确享有知情同意权的主体包括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明确实施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或者关系同意并签字。上述可知,知情同意权主体的规定不统一,相对混乱。笔者认为知情同意权的主体只能是患者,近亲属不是知情同意权的主体,征得近亲属同意是代为同意,是知情同意权的主体。医患关系是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患者是基于医疗关系的产生,享有知情同意权。而知情同意权是一项法律赋予患者的权利,具有人身属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由患者自己行使,认为患者及其家属有同等的对患者人身的处分权利,显然不合理的。知情同意权应由患者本人行使,但这不是绝对的,只有在患者不具备同意能力及由患者自行行使知情同意权会损害患者自身利益时,才由其近亲属作为主体。即,在紧急情况下,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应让渡与患者的生命权。当患者处于昏迷、无识别能力或者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时,如果不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将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时,这时,主体对患者的目前所处的病状、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伴随发生的危险性等有充分理解后,患者的同意应让渡与生命权,让主体代为同意。

第4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仅有约3000万患者接受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有75%血压没有达到目标水平。群体高血压防治首先应提高知晓率,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

我国乃至全世界对高血压疾病都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究其原因主要为:看病难,血压疾病在低危、中危阶段不会立即造成危险,许多患者甚至没有不适症状,再加上面对艰难、复杂的就医过程,大多数患者就会忽视或拒绝高血压的治疗;缺乏正确测量手段, 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检测血压变化,并定期针对性地变化治疗方案和药物,而高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是医生掌握患者药物控制效果、正确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北京利安盛华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利安盛华)推出的物联网家庭血压监测不仅可测量长期血压变异,也可避免白大衣效应,是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补充。家庭血压测量,有利于了解常态下的血压水平,进而改善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达标率。

基于利安盛华网络的高血压健康管理云平台管理体系可以做到:一、长期绑定同一位专家,由同一名专家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药物控制是最有效的治疗模式。二、完全解决高血压防控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创有效管理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全新模式。其突出的优越性就是使高血压测量、治疗的全过程变得有效而简单,使高血压患者在“唾手可就”之中就能够完成进行有效的血压测量和控制。

患者每天可使用远程血压检测仪进行血压测量,并在测量后将信息自动发送到网络云数据中心服务器。云数据中心将患者每次的测量数据自动生成血压变化曲线,患者的长期绑定的医生通过网络终端查看患者血压变化曲线,有利于医生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服药方案。医生的诊断和处方建议通过网络终端提交,并通过短信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当患者传送的血压数据过高或过低时,诊断中心将立即联系患者,提供紧急干预和咨询,指导患者将血压数据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第5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医院面临着严峻管理压力。无线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医院最大限度的摆脱现实管理处境,尽可能的体现出现代化的医疗和管理水平,由此可看出,引用无线技术是医院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助力,是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必然手段。无线技术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优化管理体制

传统医院在管理上各科室的职能界定并不清晰,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完成治病、诊病、治疗工作,管理职能重复交错、管理效率低严重降低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引入无线技术医院可以针对不同管理职能制定多个计算机管理系统,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数据信息传递掌握患者各质量项目情况,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不仅简化了患者就医环节,还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效率。

2.提高效益

智能信息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弱化了医院工作人员的人工操作失误,有效避免了因人力资源损耗、劳动力重复使用、划价漏费现象。医院各项目的管理效率提升了,医院阶段性接待的患者容量也会相应提升。所以无线技术可以让医院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促进资源共享

患者的治疗信息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所以这些治疗信息是医院信息数据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医院可以将患者信息组成共享资源库。每家医院都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特殊病历信息、治疗方案、护理情况,同时无线技术还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

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组成要素

1.1“专业性”治疗

医院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以准确掌握数据库中的信息,并熟练操作信息处理工具。在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时,医生应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所反应的医务人员工作模式制定工作方案、处理管理信息。

1.2分工管理

管理人员应将不同种类业务实施分级、分层管理,将多种类型信息集中输入数据库,形成人、数据分管的管理模式。系统不仅要包括一些具有高专业性的医疗信息,还应囊括有关患者资料的相关信息。

1.3数字化的医疗设备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引进大量数字化医疗设备,因为传统的医疗设备并不能和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障碍会严重降低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数字化医疗设备可以将检测结果以数据形式传送给管理系统,以便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

2.系统设计

本文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划分为五个功能模块,这五个功能模块的构架设计如下:

2.1门诊系统

门诊系统应设置用户权限,对患者的挂号、退号、预挂信息进行储存和分析,标注时间、费用以及特殊事项,并将挂号信息传送至相关门诊部门。同时,门诊部门还承担着对药物划价、收费等功能,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医院药物价格进行清查和修订,以保证标价、计费的准确性。

2.2住院系统

系统应收录患者的入院信息,包括入院交付定金、床位分配等内容,在患者接受入院治疗过程中,记录各种计费信息,包括手术费、医药费、住院费等,管理人员应根据医院制定的治疗行为对患者的预交金进行管理,并做好数据统计。

2.3药品系统

药品系统分为库存、门诊、住院管理,这三部分都涉及到药物使用和管理信息。工作人员要详细记录每种类型药物的使用和库存情况,如果药品价格变动,工作人员应及时修正药品信息。

2.4移动病历管理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经常会往来于多个医疗项目,所以医院各科室应建立总数据库,按照时间顺序,收录患者在各科室的就诊信息。同时还要详细记录患者的医疗、检验、手术、护理信息。2.2.5决策系统决策系统的职能表现在医护人员工作量查询、服务情况查询、移动病历查询、管理系统维护等几方面。管理人员应根据决策系统反馈的信息实时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患者的住院情况、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展,并制定符合医院管理决策的管理方案。

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展望

随着无线技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逐渐成熟,无线技术会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传输介质作用。最近几年,各大医院纷纷建立了组网系统,组网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可以推动医院管理的网络建设发展。医院可以设置多频局域网实现治疗、护理分层管理,利用无线信息传输进行数据交流,这种交流形式相对于有线传输更具高效性、准确性。同时,医院也可以建立平台,将医院管理和治疗涉及到的所有信息实施编码管理,切分操作代码和后台代码,将不同代码的管理信息放在系统页面设计上实施处理和操作行为。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会直接拦截目标信息,自动开展后台操作,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增加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四、结论

第6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摘要】通过提高对医疗教学大查房的认识,明确主任教学查房目的,探索规范教学查房的程序和内容,并将教学查房工作贯彻于各级医师教学之中,旨在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拓宽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规范化 主任教学查房重要意义

临床教学查房是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年轻医生延伸扩展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有利时机。

1 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教学查房认识

教学查房是以教学为目的,通过教学查房使学生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教学查房中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等全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建立疾病诊断,达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有效地帮助完成实习医生的学习任务。各级医生通过教学查房,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技能,增强对疾病诊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1]。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临床查房代替教学查房,其实二者存在着很大差异。医疗查房的目的是解决病人诊断及治疗问题,对于病人病情进展、变化等提出治疗方案,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病人的治疗问题[2],它的主体作用是上级医师。教学查房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进一步把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教学查房是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型的主要保证。

2 教学查房具体方法

2.1 教学查房参加人员: 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教学查房要求全体医师、进修医生、实习生、护士长参加。

2.2 查房前准备工作:选择临床科室收治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疑难病例。所有参加查房的人员必须提前熟悉病人的病情以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阅读相关专业著作或文献,带着问题 参加查房。

2.3 查房的顺序和内容:教学查房顺序:①由实习医生脱稿报告病史(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病情演变、目前状况等);②上级医师进行必要的补充。③实习医生进行体格检查。④主任或学科带头人边跟患者沟通边示范体格检查的手法,针对实习医生体检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纠正。⑤主任用启发式教学提示临床思维的方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等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诊断。各级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互动的形式讨论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⑥主任对教学查房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际,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示疾病的预后。同时传授与所选择病例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

3 主任教学查房的重要性

从历次的科主任教学查房中发现普遍存在的原因如下:①实习医生对病人的体检手法不熟练,其次是临床分析不全面。②带教人员对疾病的新进展、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讲述过少。以上这些都是所有教学医院临床科室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3.1 教学查房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 评估专家从教学准备、一般要求、教学安排、病史汇报和补充、体检示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互动效果、教学形式等方面考评临床带教老师,通过教学查房的规范开展,可以从中发现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同事也能暴露教学查房工作中的不足。

3.2 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医院发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是促进医院发展的主要保证。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既可以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又能创造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3.3 规范教学查房,提升医院内涵建设:规范文化教学大查房是医院提升内涵建设的一大举措,通过教学查房可达到以下目的:①集思广益:解决患者诊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②交流信息:通过病例讨论,给各级医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③培养人才:在病例查房讲座之前,各级医生需要悉心思考并阅读相关文献,并向上级医师求教,这一过程对年轻医师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机会;④增强凝聚力:通过主任教学大查房形式,不但患者病情得到全面的评估和及时的治疗,而且能使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协作,工作氛围的改善,有利于科室和个人的发展。⑤增加互动效果:带教老师针对同学对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进行总结,纠正错误,通过对单个病例交流学习全面的教学查房,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开阔学生装视野,增强师生的互动效果,⑥营造学术氛围:通过开展科主任教学查房活动,加强了医务人员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查房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师生互动、讨论热烈,充分体现出和谐的人文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3.4 提高医疗教学质量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环节: 规定教学查房对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强化临床医生的教学意识,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掌握学科前治的最新动态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重视和规范教学查房,是提交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4 体会

教学查房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提高实习医生某种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观察能力,临床思维,维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人际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能很好地指导实习生掌握如何收集病人资料、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及病情变化,培养学生在真实感知中理解知识,发现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促进实习医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今后我们在教学查房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到如下几点:①加强教学查房量化考评工作保证教学查房规范开展;②提高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④适当增加学科新进展技术的总结;⑤大力提倡启发教学,增加师生互动,活跃查房气氛。

参考文献

第7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 高危手术的患者死亡、残疾等不良后果概率高,极易发生医患纠纷,通过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强化并完善术前准备内容,充分医患沟通手术的相关内容,降低术后风险发生概率,有效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

[

关键词 ] 二次;医患沟通;高危手术

[中图分类号]R1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01-02

医患纠纷已经深刻影响着医患关系,而医患沟通不当往往是许多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高危手术,是一种高风险医疗服务,其诊疗的特殊性、风险性明显高于正常,可能给患者带来人身伤害的特点,极易引发纠纷[1]。该院从2002年9月1日起至今,实施高危手术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即手术医师、患方、医务处工作人员,在医务处(医疗质量管理科),在手术医师与患方已经进行一次医患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医患沟通[2]。现将相关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1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内容

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是该院医疗管理实践中作出创新的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该院通过医院文件的形式对二次沟通流程进行具体规定及要求,见表1。

2该院2002—2013年高危手术在医务处二次沟通情况

该院12年坚持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沟通,通过增加一次医患沟通,其实也增加了术前对手术医师术前准备检查的干预,对于防范医疗风险发生、减少乃至尽量杜绝医患纠纷有肯定的作用,见表2。

3 体会

①互联网及交通的便捷,求证医学信息多源化,对医患沟通披露的医学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3]。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医方与患方谈话到位,使患方对病情、手术方案以及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能够充分地理解,如果有两种以上手术治疗方案,让患方充分了解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让患方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对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术后一旦出现不良情况时能够取得患方谅解。《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医院在实施手术时,应当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其中难以掌握的是哪些医疗风险应当告知患者,一般认为,应以患者行使知情同意权所必须掌握的信息是否足以使其做出正当合理的判断为标准来确定医方的告知内容。

②强化手术医师责任感、更好地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确保手术安全是二次医患沟通的重要内涵。进行备案的手术必须经过科室讨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手术医师要慎重考虑,做好防范和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意外、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并且,坚决杜绝手术医师对自己掌握的医疗技术态度自满,对患方交待情况不客观,说话不留余地,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告诉患方,或夸大疗效,人为地增加患方对医疗的期望值,使患方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没有思想准备,一旦出现不良情况而引起纠纷。《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因为术前准备不充分,导致术中术后出现不良情况,即使术前已经向患方告知,但是也并不必然免除医院医务人员的责任[4]。因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到与自身医院水平相应的诊疗,最大可能防范医疗不良后果情况的发生,实现医疗安全才是最佳目的。

③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能有效减少医患纠纷,并非完全杜绝医患纠纷。2002—2007年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病例没有出现医患纠纷情形,而2008—2013年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高危手术病例仍然有发生医患纠纷,这并不能否认二次医患沟通的作用。2008年起该院启用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固然有其许多优点,但是,电子病历的使用也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于不能完全杜绝粘贴、复制现象,常出现一些“左”与“右”,“上”与“下”等类似错误,在出现不良医疗后果时,诸如此类问题就很容易被患方抓住把柄认为存在错误,而发生医患纠纷。2009年该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科,属于医务处的下设科室,但是由于平时办公地点与医务处是分别在两个地点,医疗质量管理科工作人员基本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员,没有医疗工作经验,在进行二次医患沟通时,有时不能发现术前准备存在的瑕疵、术前病历书写存在的问题等,这也体现在2009—2013年二次医患沟通的干预病例明显偏少,2002—2008年在医务处进行二次医患沟通,一般都是具有医疗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进行,2002—2008年干预病例相对比较多;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医疗工作经验。另外,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的实施,鉴定程序、法律适用、赔偿标准上排除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适用[5],尤其是赔偿标准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纠纷病例的发生。

④2002—2013年来,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高风险手术病例逐年增加,手术医师都能够自觉要求到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接受医务处工作人员对手术方案的询问,对病历的查看,手术医师认为医务处备案是对医疗工作的监督,是对医患沟通的补缺。通过对照二次医患沟通,手术医师对不到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其它手术的术前谈话也非常重视,提高了安全意识,医患沟通良好,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务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可以客观地衡量术前准备情况,建议手术医师对病人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或治疗。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够指导手术医师的依法行医。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尊重患方的知情同意权。

当前,医患良好沟通能够有效减少医患纠纷[6],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是术前谈话在医患交流中重要的补充,医患交流的其它环节也很重要,医务人员要本着诚实、信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具体细致地进行工作,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

参考文献]

[1]项伟岚,叶志弘.高风险医疗服务安全管理的实践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6):417-419.

[2]王小荣,仇永贵.术前谈话在医务处备案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8):453.

[3]赖泽栋,杨建州.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6):36-37.

[4]鄢超,尹口.医院履行术前告知义务的几点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4):318-320.

[5]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课题组.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医疗纠纷案件审理情况报告[R].人民司法,2013(9):77-82.

第8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 哮喘;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社区

[中图分类号] R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我国的哮喘平均患病率为0.5%~1.0%,并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支气管哮喘可累及不同年龄组的人群,病程可长达数十年,给患者家庭和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规范化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新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提出了以临床控制为目标的哮喘防治及管理新策略,将哮喘管理的目标定为:达到并维持哮喘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维持肺功能尽量接近正常水平:预防哮喘急性加重;避免药物治疗导致不良反应;预防哮喘死亡[1] 。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加快发展,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已成为市民求医的共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方向,创新思路, 让健康走向社区,进入家庭,符合群众的社会需求。支气管哮喘作为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加强社区哮喘病管理,预防哮喘初发,力求控制哮喘的发作,改善其症状,降低医疗费用和其他经济损失,因此在我国城镇社区医疗单位加强有效的哮喘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观察哮喘患者经管理后对疗效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诊断标:全部患者均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的诊断标准纳入[2]。

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5. 2岁;平均病史23. 8年;哮喘分度:间歇性发作21例,轻度持续发作5例,中度持续发作4例,无重度持续病例。

1. 2方法

1. 2. 1社区全科医师管理的要求有内科临床主治医师资格,熟悉2006年版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及我国相应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掌握哮喘临床知识与身心医学知识,社区工作能力强,能与患者较好地建立伙伴关系。

1. 2. 2建立和完善哮喘患者的个案资料包括该病例既往病史,目前哮喘分级分度,肺功能评估,治疗用药等。是社区健康管理的基本资料,并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补充。

1. 2. 3对病人进行哮喘教育

讲解有关哮喘方面的知识,使家庭成员对哮喘建立正确的认识,树立哮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教育内容包括:(1)通过长期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哮喘。(2)避免触发、诱发因素方法。(3)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4)哮喘长期治疗方法。(5)药物吸入装置及方法。(6)自我监测:如何测定、记录、解释和应对哮喘日记内容:症状评分、应用药物,哮喘控制测试(ACT)变化。(7)哮喘先兆、哮喘发作征象和相应自我处理方法,如何、何时就医。(8)哮喘防治药物知识。(9)如何根据自我监测结果判定控制水平,选择治疗。(10)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教育方式包括:(1)初诊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是医患合作关系起始的个体化教育,首先应提供患者诊断信息,了解患者对哮喘治疗的期望和可实现的程度,并至少进行以上(1)-(6)内容教育,预约复诊时间,提供教育材料。(2)随访教育和评价:是长期管理方法,随访时应讨论患者的疑问、最初治疗。定期评价、纠正吸入技术术和监测技术,评价书面管理计划,理解实施程度,反复提供更新教育材料。(3)集中教育:定期开办哮喘学校、学习班、俱乐部、联谊会进行大课教育和集中答疑。(4)自学教育: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文章、看电视节目、听广播进行。

1.2.4规范治疗

按照新版GINA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均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剂作为基础治疗。医师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用药,并建立随访和长期治疗计划。

1.2.5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早期确定职业性致敏因素,并防止患者进一步接触。

1.2.6评估、治疗和监测

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估哮喘控制方法,连续监测提供可重复的客观指标,从而调整治疗,确定维持哮喘控制所需的最低治疗级别。

2.结果

30例患者全部坚持社区规范治疗与社区健康教育,其中28例病人在六个月内未再发作,控制率为93.3%。2例病人在2个月出现哮喘的再次急性发作,其中1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1例因接触过敏原而诱发。

3.讨论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30例哮喘患者按GINA规范进行治疗管理,初步探索后认为,哮喘间歇发作及轻、中度持续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属常规医疗工作,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胜任。少数重度持续者或急性发作时的严重状态可依托大医院立即转诊住院救治,危重症状缓解稳定后再回到家里,就近纳入社区医疗进行后续的规范化治疗管理,形成急救防治与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的互补,这样可以极大地方便患病群众,节约医疗费用,减少误工误学,提高治疗控制水平。

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控制病情。应为每个初诊哮喘患者制定防治计划。

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管理,包括鼓励哮喘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伙伴关系,通过规律的肺功能监测(包括PEF)客观地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避免和控制哮喘激发因素,减少复发,制定哮喘长期管理的用药计划,制定发作期处理方案和长期定期随访保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修订防治计划。

哮喘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预防治疗才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医患双方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3]。虽然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限制了医患直接交流沟通的广泛开展,但我们尽可能地鼓励病帮助其多方面接触到有关哮喘知识的渠道,比如《哮喘自我管理》简易手册、哮喘联盟网站及医院组织的哮喘知识及健康教育讲座等,使其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哮喘的自我管理,包括正确使用吸入药物方法,应用哮喘相关问卷自我评估病情,调整相应治疗,帮助患者在哮喘的长期自我管理中正确掌握病情变化,提高患者对哮喘管理的认识,指导其及时就医,减少急性发作,真正达到哮喘长期稳定的控制[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哮喘防控工作中应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为目标,在处理哮喘急性发作时应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哮喘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效地进行哮喘防控对于降低哮喘病死率和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5]。

综上所述,社区医疗可以在哮喘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Gloab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NHLBI/WHO Workshop report.Bethesda:National Heart,Lung and Blood Institue.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17-822.

[3] 母双.何权瀛.支气管哮喘患者系统教育和管理效果评估[J].中国呼吸和危重症监护杂志.2005,4(2):87―90.

第9篇:补充医疗方案范文

【关键词】腹水浓缩;静脉回输;顽固性肝硬化

肝硬化为临床肝胆科常见疾病,顽固性肝硬化是肝硬化病情恶化的一种表现,一旦出现顽固性肝硬化表明患者病情严重,肝脏基本是去代偿能力[1]。统计显示在肝硬化患者中出现腹水的几率高达30%[2],且近年来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临床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手段有限,且疗效不佳,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采用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技术是一中有效简单的治疗方式,一定程度减轻患者腹水症状,现将具体研究经过整理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来笔者单位就诊的本市79例患者,79例患者中34例患者入院前确诊为顽固性肝硬化腹水,另45例患者入院后经过详细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7例(59.49%),女性32例(40.51%),年龄范围41-73岁,平均年龄(58.33±4.71)岁。患者入院后完善一系列常规检查,制定常规治疗方案和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治疗方案。

1.2方法术前先确保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范围、凝血功能无障碍,部分容易感染患者可术前先静脉滴注抗生素抗炎治疗。准备工作完善后,使用腹水浓缩回输系统的设备在患者腹外侧行穿刺点,一般情况下滚压泵设置100-150ml/min,腹水量1000-4000ml,在浓缩完毕后静脉通路回输入体内。回输时可嘱患者适当太高其臀部,可以帮助患者的淋巴系统重新吸收浓缩液中的蛋白,提高患者抵抗力。

1.3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细胞指标变化情况,具体数据整理成表格,见表1。

3讨论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后的一种常见症状,目前医疗条件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均是以对症处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目标[3],常见的治疗不外乎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效果均不佳,腹水量减少不明显。同时利尿治疗方案还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更增加了治疗难度。近年来临床多采用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技术,尽管该方案仍是对症治疗,但是能在短期内收到良效,且没有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4]。其机制是将腹水通过腹水浓缩系统后回收蛋白,并静脉输入人体内,从而增加患者血清蛋白含量,进一步的控制增长。这种治疗方案将多余的腹水排出体外,同时尽量回输蛋白入体内,一定程度增加了有效循环血量,循环血容量的增加也可以保证基本的肾血流量[5],增加患者尿量排出,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降低了腹水生成的可能。该治疗方案得以实施的前提是腹水中含有大量人体需要蛋白,相比单纯静脉输入白蛋白不但节约了费用,也丰富了蛋白的摄入,保持内环境稳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适当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等,以防出现凝血[6]。从上述结果可知,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细胞指标均有上升,24h的尿量也增加明显,说明该方案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腹水浓缩静脉回输技术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的优点,其可行性高,尤其是适用于经济能力较欠缺患者,使用过程中避免发生凝血以及蛋白积聚堵塞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顾生旺,蒋兆荣,万利等.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109例次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1):22-23.

[2]顾生旺,蒋兆荣,赵兵等.腹水浓缩回输治疗124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疗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8):722-724.

[3]吴惠,杜德伟.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7,50(9):525-526.

[4]钟建岳,邱梅,孙艳荪,等.消臌颗粒配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49(3):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