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学生管理细则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管理细则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管理细则办法

第1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为使我系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奋斗目标,学有所成,经系领导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系新生入学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战海林张秀红

副组长:王 鹏张 莉

成 员:李 苗 施 雯 张 阔 范 妮

二、入学教育主要内容及日程

1.9月7日 晚5点--7点,新生应在各自寝室等候系领导、辅导员、部分系学生干部到新生宿舍走访。

2.9月8日上午8点,全体新生在本班教室集合,辅导员应:

(1)组织新生统计、领取发放运动服、教材、学生手册;

(2)做好军训动员,提出纪律要求;

(3)熟悉班级学生,指定班级临时负责人(每班1-3人),并上报给李苗老师汇总。秘书处协助李苗老师做好临时负责人统计并交主席团、舍务部全员备份

(4)在友好班级学生代表的协助下,帮助新生调整、熟悉、适应生活、学习环境;

(5)组织新生清扫教室、宿舍卫生;

(6)配合友好班级学生代表,筹备9月12日 “友好班级”联谊会活动。

3.9月9日 - 9月13日:新生军训并筹备(或举行)新生第一次班会

4.新生第一次班会

地 点:本班教室

主 题:积极适应,科学规划,做奋发有为大学生--如何度过大学三年时光

参加者:辅导员、友好班级学生代表(可包括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校级评优荣誉获得者、优秀贫困生代表)、13级新生

注:系通讯部了解各班级此任务预计开始时间,分配人手,深入班级采访报道。

5.拟于9月16日 上午9:00--11:30 全系新生集中入学教育(时间取决于F6空档时间)

主持人:施雯

地 点:F楼大会议室

参加者:全体新生、系领导、新生辅导员、部分系学生干部

内 容:战海林--人才培养方案(附后),目标教育、就业方向和形势教育

张秀红--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信念教育、生活适应性教育、 行为养成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贫困生工作介绍

张 莉--专业思想教育

注:如时间允许,系学生会主席、团总支第一副书记、社团部部长可介绍全系学生会、团总支、各学生社团概况。

6.9月16日下午至9月18日 各专业新生入学教育

时 间:由辅导员决定并通知

主持人:辅导员

地 点:本班教室

内 容:(1)学习抚顺师范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汇编,重点学习:

①校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②校学生违纪处分暂行规定;

③校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④校学生校内申诉管理规定;

⑤校特困生工作实施办法;

⑥校学生公寓管理规定;

⑦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2)学习系学生管理相关制度与规定,重点学习:

①抚顺师专外语系学生请假规程;

②抚顺师专外语系奖学金评定办法;

③抚顺师专外语系学生会、团总支工作职责及纳新要求;

④抚顺师专外语系班委会、团支部工作职责(校园网-外语系-学生管理与活动);

⑤系学生会、团总支各部检查评比细则(校园网-外语系-学生管理与活动)。

7.9月18日晚6:00 辅导员组织新生参加开学典礼暨迎新生篝火晚会

备注:军训具体安排与要求和9月13日新生军训闭营式、开学典礼、篝火晚会等具体要求待校、系跟进通知。

第2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的规定,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的管理,确保免学费政策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确保免学费政策顺利实施,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等职业学校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实施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附属的中专部、中等职业学校等。

第三条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后,为弥补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财政核拨的补助资金。

第四条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省级财政统筹落实,省和省以下各级财政根据各省f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予以补助。

第五条 中央财政统一按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测算标准和一定比例与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分担比例为:西部地区,不分生源,分担比例为8:2;中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的,分担比例为8:2,生源地为其他地区的,分担比例为6:4;东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分担比例分别为8:2和6:4,生源地为东部地区的,分担比例分省确定。

第六条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资金的补助方式为:第一、二学年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由财政按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和免学费标准补助学校;第三学年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不足部分由财政按照不高于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50%的比例和免学费标准,适当补助学校。

第七条 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补助方式为:对―、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标准给予补助。学费标准高出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部分由学生家庭负担;低于公办学校免学费标准的,按照民办学校实际学费标准予以补助。

第八条 中央财政于每年9月30日前按照财政部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的有关规定,根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核定的学生数和生源结构,按照一定比例提前下达下一年度应承担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预算。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提前下达的免学费中央补助资金预算后,应尽快分解下达,确保下一年度春季学期学校正常运转。

中央财政于每年10月重新核定当年应承担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预算。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足额安排应承担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预算,按时拨付免学费补助资金,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九条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根据本办法和各地制定的免学费实施细则,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并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报至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汇总。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将审核结果在相关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第十条 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工作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免学费工作负主要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规范的预决算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综合预算,收支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年终应当编制决算。

第十一条 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信息档案,保证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学生信息完整和准确。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学生人数,骗取财政补助资金或挤占、挪用、截留免学费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十三条 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进行全面清查并公示,对年检不合格的学校,取消其享受免学费补助资金的资格。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监管,纳入免学费补助范围的民办学校名单由省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审定。

第3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关键词] 高职生;企业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概况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范围

第一,是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学籍指的是一个人属于某所学习的法律上的资格或者身份。作为学生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籍管理是学生在院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是对学生的学习资格、状态及其结构的认定,管理范围主要为入学注册、休学和复学、纪律和考勤、转学和退学、颁发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等活动。第二,是对于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即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检查、纠正管理。第三,是对于学生的活动管理,即在学生课余时间所进行的各类有组织、有机会、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第四,是对学生就业的管理,主要包括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对学生进行招生、安排学生实习,以及就业协议书等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第五,是对学生住宿的管理。第六,是对学生的奖惩管理,指的是院校依法对学生实施的奖励和处分制度。

2、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管理的工作难度大。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具有层次多样这一特点,从而致使生源质量下降。很多学生因考分低无奈地选择高职,真正热爱高职且愿意投身于应用技术这一行业的学生较少,这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标性不强,缺乏进取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人际关系技巧薄弱。从而,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难度。第二,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手段、方法滞后,没有创新性,无法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多少管理的队伍不稳,缺乏专业的课程教师来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设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企业化模式,指的是在先进的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指导之下,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所遵循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面试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园内学好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技能,还可以感受企业的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能够不断地汲取企业的最新知识与理念以开拓视野;对于学生而言,有助于提升职业素质,实现与准职业人身份的对接;对于企业而言,有助于引进人才,交流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有毕业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进行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实现宏观管理制度上的企业化,以及班级管理的企业化模式。

1、实现宏观管理制度之企业化

第一,践行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责任制度。根据各系、班级所指定的考核细则与考核办法,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组员日常考核,班主任打分之时参考各个部门负责人意见;根据纪检部门所提供的日常工作记录,班主任进行部门考核、评价。确立考核责任制度,即个人日常的考核归部门班委负责,每个月的总结所形成的汇总表在部门班委签字确认之后交由班长审核,班长进行审核签字,后交由班主任,则当月的月考核完成;部门的考核是由班主任和班长负责。对于考核结果,交由组织部进行分类保持,当作期末考核之基础。第二,形成例会制度和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学生干部会议需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召开,主持人为学生管理的工作者,主要对一周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后进行近期工作的安排和分工,以提升工作效率。相关的负责人应该如实地做好会议记录和考勤工作。及时选拔优秀学生干部,且坚持任人唯贤原则,以确保系和班级取得进步。第三,践行学生培训制度和授权管理制度。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训,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对于学生的监督、管理、考核等等权利,适当地授权与学生干部执行。

2、班级管理之企业化模式

班级管理之企业化模式,即为将企业的管理理念、文化、制度、运营方式融入班级的管理与教育当中,将班级和公司进行虚拟联系。教师的角色如同董事长,班长如同企业CEO,班级干部如同企业中层领导,普通学生如同员工。这样一来,班级当中的成员便有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通过运作“仿真公司”模式,有助于强化高职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并感知企业的文化与精神,为将来步入社会进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应该进行组织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做好出勤考核、学生请假、卫生考核管理办法、学生仪容仪表方面的规定。

三、结语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高职教育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在规模上占据我国高等教育之半壁江山。高职生的职业定向性和高职院校的特点等因素绝对了高职院校应当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学生管理,使得学生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确保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面向服务,以及管理的第一线职业岗位上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习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可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企业的 6S 管理文化进行融合,进行企业精细管理理念、企业激励理论、目标管理等企业现金管理理念和学生管理的融合应用,确保高职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张志成.徐伟.独立学院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09

第4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认同度

作者简介:顾艳梅(1979-),浙江杭州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85-03

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完成了制度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制度实施。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制订了方方面面的学生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的出发点是规范校方运作,管住学生,注重的是制度的管理功能,加上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法、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使制度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就反映了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识

学生管理制度运行是否合理并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但对管理制度的认识却成为影响制度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这里主要根据对学生、教师及和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所获取的信息,分析在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较低

要让学生遵守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使他们知晓制度价值,并对现有制度内容有清晰认知。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认为这只是摆设,真正用到的时间很少,所以都没把它当回事。当被问及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时,被调查的学生能举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都比较单一,学校也较少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制度的制订比例较低。

(二)教师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并不一致

除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象以外,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制度本身及执行情况的认识也相当重要。从访谈的情况看,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逾6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够用;但认为不健全和没有管理制度的教师也占到调查总数的40%。同时,大部分教师认为本校学生管理制度“落实得很好”或“基本落实”。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在各校实施过程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然而仍有20%左右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三)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失偏颇

通过对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可以看出,管理者认为学生管理制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手段对学生的行为实行规范管理,其自身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因此从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订、实施以及变更都由管理者完成。而且出于校方的担忧思想,在制订和实施学生管理制度时与学生沟通较少,也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多数学校采用加强监管、严格管理等措施保证制度的切实推行,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同样是一个学生管理制度,为什么不同的调查对象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却不一致呢?

第一,各高职院校普遍比较注重制度的表面宣传,希望透过宣传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规范,使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而通常使学生了解管理制度的途径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这些单一的途径公布相关制度,从访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其产生清晰的认知,“比较清楚”和“十分清楚的”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约1/3,说明这种制度宣传方式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从访谈的情况看,学生认为很多制度对他们而言只是“摆设”,认为制度具有消极作用,是“学校约束学生的手段”,造成学生更加不愿意主动认识和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

第三,从学生访谈情况来看,有2/3的被调查学生并不清楚制度制订过程,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而有着丰富学生经验的教师直接参与和了解制度制订和实施的途径也很少,因此,造成教师对管理制度的认识也并不一致。

第四,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够全面的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忽略了它的激励功能,由于害怕学生过多的参与带来的是争吵,而不愿意学生参与制度制订和实施之中。同时也认为自身有能力,所以以“包办”的形式来垄断制度变更。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

学生管理制度要想真正发挥功效,落实到位的话,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了解管理制度,还需要认同管理制度。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五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度并不十分理想。

(一)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照顾他们的情感取向。学生对管理制度的情感取向影响制度实施效果和其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表达了他们总体满意的态度,但也有超过1/3的学生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认同。主要情况是:认为条例太多了,限制自我发展,如几所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实施中都规定了学业成绩所占的比例,学生认为过度强调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实践课程,不符合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要求等等,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实亡,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实效性等等,还有部分学生表达了他们不认同管理制度的原因是学生很少知道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学校也较少考虑到学生提出的制度改进措施。

(二)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不够突出。作为学校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而言,他们能运用对学生直接、深切的了解,以及自身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修改建议,但实际上大多数高职专业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往往只会关注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事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很少留意;而管理者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订、实施过程中很少或没有咨询教师的意见,导致辛苦制订的学生管理制度老师不十分了解,使用频率不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一,学生管理制度内容的更新速度快,但过程没有征求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存在不合理规定,学生认可度不高。调查的五所高职院校均是参照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订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出台的速度很快,但过程比较匆忙,这种状态大大消减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同度,致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难以形成制订规章制度的主人公意识。如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准进入异性宿舍;不允许任何外来人员在学生宿舍留宿;亲友来访,须经宿舍管理人员查验个人有效证件后在指定地点会面。”男女同学、朋友串门聊天其实很普遍,这种“一刀切”的禁令让许多学生感到不满;关于亲友来访的规定学生也认为并不合理。

第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通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出现这种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往往通过加强制度执行的方式来改变局面。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加强监管、严格管理等,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思想教育,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比较势单力薄;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但总是难阻“风险偏好者”[1]。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贯穿着这种方式的学生管理制度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第三,就学校管理而言,我们常常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真正落实到具体制度制订中,我们往往又会忽略学生这些“人”。些制度往往带有目的性的叙述,例如在某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实施细则》,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办法”;《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管理,制订本办法”;《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实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估,体现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特制订本办法”等等,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贯彻上级指示,重点要维护学校教学需要而制订的。这恰恰是目前学生管理制度本身定位上的重大偏差,因此,学生对这些近似转发上级指示的条条框框并不认同。

三、提高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和认同度的建议

各高职院校应依据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精神,总结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认识度和认同度问题,推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一)采取讨论、宣讲、组织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学生在刚进校时对具体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了解,往往到了违反管理制度的时候才后悔不已。由此可见,学生管理制度的教育和学习是一件长期工作,它必须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要注意把握好阶段性,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导。如对刚入学的新生,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班会等宣传方式,安排专门的校规校纪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对于日常的学生管理,可以通过系列板报的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每个月的主题班会,组织违纪学生参加校规、校纪培训班等方法,将管理制度教育贯穿于每个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使学生事事有规范,处处有规矩,增强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和能力。

(二)采取集中讲座、学习、讨论等形式,让教师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热情投入到学习、宣传学生管理制度的队伍中,自觉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学生管理制度。使教师意识到只有落实、抓好学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即使是多年来一直执行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充分的宣讲和教育,增大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度,以提高实施中的实效性。

(三)注重提高学生在管理制度制订中的参与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承担的是引路人或障碍扫除者的责任,学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订的主体。教育自由意味着教育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限制,以保证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强迫教育者朝某个规定好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摆脱外在设置的障碍,同时教育必须提供条件和引导,以促使个人摆脱内在障碍(如虚假意识、内在压抑、自我蒙蔽等),这两方面都会破坏精神的自我创造[2]。所以学校应该主动提供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途径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学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制度的激励和引导功能。开辟途径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制度制订和实施,广开言路,聆听学生建议,加强相互沟通,接受大家的监督。第一,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或参与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信息反馈制度是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座谈,可以及时了解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状况,了解学生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管理制度的修正。第二,学生管理制度要改变给人以“管”和“罚”为手段的印象,在各高职院校财政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开设各种专业技能大赛,科技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多种实训比赛,通过国家认可的各类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等等,都可以获得专项奖学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相信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观感,重塑信心和认同感。管理制度也能切实起到桥梁沟通作用,有力的促进教学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

(五)改善教育管理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工作者应当使用柔性管理的模式,注重运用说服教育、关心体贴、心理沟通等多样的管理方式,让硬性的管理变成人性的服务,做好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疏导工作,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管理制度,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在制度制订和实施层面上,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如果学校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注重尊重,维护学生的权利;如果学校身体力行维护法制的尊严,严格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那么体现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乃至成长发展,所起到的将是说教难以达到的深层次的熏陶作用[3]。然而,目前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总的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学生管理制度充斥着“不准”、“不得”、“严禁”、“必须”等带有浓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语。对学生要求十分苛刻,对学生合法权益作出种种限制等等,如“除节假日外,必须返校住宿,有特殊情况须外宿者必须经请假批准”、“宿舍内不得使用电视机和音响设备”等。因此学生对这些条例不愿接受,也并不认同。所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能增加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邦伟.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研究[J].论文检索,2005:35.

第5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近年来,临泽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突出德育首位,坚持“育人先育德、做事先做人”的德育思想,秉承“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的理念,形成了新、小、细、严、实、恒“六字”管理特色,收到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一、理念方法创“新”

一是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之所以问题很多,主要原因是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根源,我们大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采用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围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有哪些机会与困难、三年后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应该怎样做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明确三年人生目标、行动方案,让学生反复修改,修改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二是实行双目标管理考核。在学生日常行为目标管理中,从自尊自爱、诚实守信、遵规守纪、遵守公德等方面进行目标管理与考核,每一项有详细的目标与考核细则;在学习目标管理中从制定计划、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制定常规要求,每一项常规要求要有详细的考核细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以保证各科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深化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开展“六抵制”主题教育活动。为了不断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破除生活陋习、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为内容的“六抵制”活动。即抵制粗话脏话、乱扔乱丢垃圾、乱穿马路、乱涂乱画、胡乱花钱、抽烟喝酒不文明行为。四是实施“阳光学子”培育计划。学校从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坚持不懈抓好养成教育、做好“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等方面组织活动,大力开展阳光学子培育计划。五是探索学生多元评价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成绩(20%)、文化课成绩(30%)、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成绩(40%)、身体素质成绩(5%)、荣誉奖励成绩(5%)五个方面。

二、德育工作落“小”

首先,借助身边的榜样抓思想。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思想教育的好题材,如果我们善于挖掘,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也富有感染力。如,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观看最美孝心少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对学生讲的内容,班主任进行必要的点评,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如,某班发生了打架事件,经过治安室人员批评教育后,这位学生赔偿一部分医药费。班主任向学生通报了这件事,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指出该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既伤害了同学,影响了班级声誉,又使家长的经济蒙受了损失。由于这一案例来自学生身边,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组织讨论,学生受到了较为直观的教育,效果很好。其次,从身边的小事抓行为。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同学所做的事同样是最好的德育教材。为此我们大张旗鼓地在全校开展“深化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质不文明行为六抵制主题教育活动”,在各班级开展影响职教形象的不文明行为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出口成脏、乱扔乱丢、胡乱花钱、抽烟喝酒等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并积极改正。再次,从制度入脑入心抓规范。学校制订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学习常规要求》《交通安全规范》《卫生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各项制度规范,为让这些制度入脑、入心,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们每学期利用2周时间开展学规范、记规范、用规范活动,让学生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同时,政教处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纳入班级和班主任考核,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从自身做起抓落实。正所谓“学校无大事,事事是教育”。例如,针对学生用餐时多拿筷子、乱扔筷子、乱扔餐巾纸、不收拾碗筷等现象,学校结合“六抵制”活动,进行大力整治,经过持续几周的检查、曝光,以上不文明现象已经绝迹,现在学生自觉排队就餐,不多拿筷子、乱扔筷子、乱扔餐巾纸、吃完主动收拾碗筷放到指定地方的良好习惯已经形成。针对学生在校园内乱扔乱丢垃圾现象,学校以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为契机,利用班会课进行宣传教育,倡导:“弯下腰,伸出小手捡一捡,拿起扫把扫一扫”。即无论是在走廊、教室还是在操场上看到纸屑、饮料瓶、果皮等垃圾都弯下腰随手拾起。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弯腰捡垃圾的良好习惯,做到心中有自己,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学校,共建平安、和谐、洁净的校园。

三、大事小事抓“细”

一是要求每个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熟悉班里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熟记他们的特点或特长。学校定期考查教师对学生信息掌握的情况,督促教师对学生做全面了解,消除师生隔阂,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二是加强班主任管理,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通报、对学校安排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汇报、对今后学生管理的意见建议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细抓宿舍管理。学校制订了《住校生管理制度》,实行学生宿舍长负责制、楼层宿舍值周制、宿管员监管、值周教师检查、值周领导督察、其他行政领导定点查、校长抽查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办法,以强化宿舍管理。四是细抓班级管理。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制度》等制度,实行了“五自主和一监督”的管理模式,即自主制订班级目标、自主制订班规、自选班委、自主组织各种活动、学生自主与教师交流,使班级管理各项事情都有专人负责,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有章可循。每个班都有文明监督岗、文明志愿者来监督学生的行为。五是细抓个人行为习惯。学校大力倡导好习惯成就好学生、好学生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好学校的理念,从细处落实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如一进校门在醒目位置公示学生仪容仪表要求,让学生随时对照是否符合学校要求。所有学生一律穿校服上学,不得佩戴首饰,不留长指甲;男生不留长发、不染发,女生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教育学生随手关灯,随手拧紧水龙头,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学校和年级组从小事着眼,不定期细查学生仪容仪表,强化守纪意识和文明意识。

四、管理过程求“严”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学校制订了班主任考核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学生又目标考核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学生一日常规等系列德育考评制度,建立值周通报制度,在每周升旗时将督察情况向全校师生通报,对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对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对值周教师到岗情况进行严格考勤,对工作失误严格追究责任。二是严肃纪律,及时查处违纪行为。学校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既不姑息,也不歧视,对屡教不改者按学校违纪学生处理办法给予处分,班主任、年级组、政教处跟踪考察,对真心改过且见成效的学生,及时撤销处分。三是以诚育人,严中有爱。我们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格。对犯错学生,建立账号,并要求其限期销号。对受处分的学生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缓解压力,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教育纠偏。

五、管理工作务“实”

说一尺不如干一寸,学校管理工作重在落实。一是筹划周密。每件事都做到时间、地点、任务、目的、组织者、责任人、结果考核等内容明确,操作性强,有利于及时考核反馈。二是监督到位。每件事都有专门的人员对全过程进行监督,在过程中保证了工作的实效性。三是落实到位。对每次活动或每件事,根据过程督察情况及时考核、及时反馈、快速整改。如,“六抵制”活动中的楼道吵闹、乱扔乱丢、胡乱花钱、抽烟喝酒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都根据学校值周组、文明监督岗、文明志愿者、值周班级等部门的检查,及时予以曝光,要求上了曝光名单的学生要充当志愿者或做好人好事来消除不良记录。

六、贯彻落实守“恒”

德育工作最怕一曝十寒,德育工作重在坚持不懈。一是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把育好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抓实立德树人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二是各项管理坚持一个“恒”字,对每一项常规工作都反复抓、长期抓、持之以恒地抓。如学生的仪容仪表,开校政教处、年级组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直到符合要求,一个月后再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继续整改。三是充分发挥政教处、治安室、年级组、班级的管理职能,做到配合密切,保证实效。四是坚持从低起点切入,小目标实施,分层次推进,长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6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关键词:变局;新机;来华留学管理;后疫情时代

一、引言

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要努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全球精英。”[1]如今全球局势处于百年未有的变局,国际格局正面c临挑战,世界治理体系也在悄然发生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来华留学形势并把握好来华留学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并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配合国家整体外事外交的责任。

二、近年来华留学工作情况

(一)来华留学人数逐年递增,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事业发展迅猛,来华留学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截至2019年我国来华留学人数已达51.49万人,就读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比2018年增长4.62%,其中学历生总数28.1万,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4.57%,同比增长8.85%,生源学历层次不断优化。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国主要集中在亚洲,之后依次为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内生源分布呈现东部占优、中西部增幅明显的特征,国际学生超过万人的省份共有16个,其中东部省份占2/3,增幅超过15%省份共有6个(贵州、河南、广东、安徽、山西和天津),其中4个为中西部省份,生源国结构逐步合理。

(二)各级各类奖学金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奖学金是提高生源质量、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例,2019年共有6.6万来华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12.83%,比2018年的比例4.78%大幅提升。此外,省市级、校级、企业赞助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都在吸引和鼓励国际学生来华就读、涵养生源、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学生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来华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近几年国家不断建设健全政策法规体制,自2017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7)、《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2018)、《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入境和居留许可审查办法》(2019),同时修订完善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此外,有关来华留学工作质量保障体系逐步成型,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外交、公安、移民、卫生等多领域联合规范管理,加强对一线人员和主管负责人的培训,为来华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保障及政策指导。

三、来华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国际环境更趋严峻

受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济态势发生了改变,加上部分境外媒体负面言论煽动,我国外交面对压力加剧,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3]。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谐共生的高度下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助力我国外交突围。

(二)舆论环境日益复杂

自我国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以来,对国际学生的招收标准以及留学生入学后的超“国民待遇”一直被社会大众和媒体关注。如今媒体发展带来传播方式重大变革,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舆情容易短时间内发生。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国际化和留学生规模而降低国际学生入学门槛,忽略生源质量的审核;部分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宽松、不作为,来华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来华留学奖学金补贴过多及申请奖学金造假等。舆情中反映的问题也体现我国来华留学工作制度和管理问题亟待有效破解。

(三)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的直接影响

受全世界肺炎疫情的影响,来华留学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包括招生录取难度加大,生源大幅缩水等。在后疫情时期高校同步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学生培养难度加大;部分在华留学生对出入境和卫生防疫等要求产生抵触情绪,在华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协调好以上教学和管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是近期高校做好留学生教育的关键。

四、高校来华留学工作改进措施

2020年5月,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来华留学生的亲切关怀,为下一步发展来华留学事业、加强优秀国际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4]。在新形势下高校来华留学工作应当因势而谋,主动创新,开创新局面。

(一)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依规提升管理水平

大部分高校关于留学生的管理制度尚不够完善,缺乏面向留学生特殊情况和趋同化管理协调平衡的政策体系。这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统筹,遵循当前来华留学生培养规律及高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制度,形成覆盖来华留学各个环节的闭合政策链条。在学校层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为“一生两院”,即由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处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各个相关教学学院负责留学生各个培养、教学环节等;这就增加了信息共享难度,造成了部门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5]。全校需通过顶层制度建设,进一步建设有效、科学的沟通机制;通过有效发挥合力作用,使得留学生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切实有效地做好来华留学生的各项培养和管理工作。

(二)坚持质量为先,完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8年9月,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质量规范文件相继出台,来华留学教育已走向规则治理[6]。建立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保证国际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7]。在今后的来华高等教育工作中,如何搭建更完善的质量标准框架体系,细化质量认证标准,建立本科入学考试制度和研究生入学申请细则,强化高校问责机制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三)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信息化建设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在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由于技术、权限等方面的制约,学校在执行政策时无法辨别学生提供信息的真伪。学校不具备辨别证件真伪的专业手段,对于申请者的护照、签证、出入境记录等材料,只能根据经验辨别,难以完全精准识别造假的申请材料,且学校无法强制学生提供某些个人信息。今后应考虑加强部门配合联动和信息化综合治理,由指定或委托的官方机构负责审核申请人身份并通过高校特殊快速通道向出入境机关申请获取申请人信息,实施来华留学安全前置审核机制,加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审核力度,协助维护我国公平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来华留学氛围。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高校应始终坚持

“人才强校”理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采取招贤纳士与自主培养结合,建立国际课程师资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国际课程授课师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应当注重对学校特色专业和针对各校自身留学生特点,特别是应当建立完善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特色课程和留学生特色活动资源库,以及校际共享课程、跨校选修等联动机制,有力保障学校来华留学教育资源的充分运用,推动工作的发展。为做好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学校应重视留学生管理干部和国际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留学生管理干部和外事队伍的培训,每年定期举办管理政策、管理基本功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大局意识、国际视野及跨文化交往能力;打造年龄结构合理、语言能力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为来华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的来华留学生管理

当前国外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对于境内留学生应坚持属地化管理,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及时梳理校外留学生的具体居住地址,加强对学生进行社区防疫政策、疫苗接种等重要防疫通知和防疫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其配合学校、社区做好防疫工作;定期与学生一对一联络,关心学生身体状态及居住地的情况。对于身处境外的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及心理变化,尤其注重疏导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情绪;做好新生的招收录取及入学资格审查工作。同时,应当要求管理干部实时关注外事部门的最新入境政策,研判全球国际留学生流动的趋势性变化。在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培养方面,高校应思考如何化危为机,将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结合线上教学经验,建立各培养环节的稳定协调管理机制;并通过“互联网+”课程建设,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资源实现永久存储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平台化、共享化,加强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总结和讨论

第7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违纪惯例;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46-0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学生违纪现象有增无减。这些违纪行为虽然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危害极大,不仅严重影响了违纪者本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着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大学生违纪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贯彻和执行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对于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建立和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违纪管理

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1.转变观念,变“管理”为“引导”。自新生入校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大违纪教育力度,加强对校纪校规的解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强化班会的教育效果;在考试前后,营造良好的考风考纪氛围,加强违纪教育宣传。通过连续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2.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加以贯彻落实,并结合实际,组织专人,按照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有关学生教育管理规定,依据我院的实际状况,完善了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学生手册》、《新疆教育学院学生个体突发重大事件处理程序预案》,并将其作为推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列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和教育。

3.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达到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中从属和被动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教育管理客体,以利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学管干部的统一指导下,逐步推行以学生“相对自治”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二完善和健全各项学生管理制度

1.建立重点学生重点关注制度。各学院每月要进行重点(问题)学生、重点班级和宿舍的排查、检查,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重点关注教育对象。对于确定的重点学生、班级和宿舍,学院领导及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要给予重点关注、监管和教育,要掌握其行踪及思想动态,既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又要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2.实施跟踪教育, 贴心关怀受处分学生。处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违纪学生进行跟踪教育,不仅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针对违反学校规定,存在严重违纪现象,并受到处分的学生定期组织进行学习教育。教育内容围绕学校的学生纪律处分条例内容展开,向违纪学生重申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并通过与违纪学生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老师们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帮助违纪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错误,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严格执行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肃校规校纪。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了大学生日常管理月考核细则,考核内容包含学生违纪情况、值班情况、完成工作情况、组织参加学院活动情况、分院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等五项内容。按月对各个学院开展考核。其中学生违纪情况又细化为参考学院违纪程度进行界定,分轻微违纪、严重违纪、重大违纪,依据违纪程度对各学院采取相应的扣分处理。从而进一步通过学院的考核,督促各学院加强学生违纪管理。

4.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学校各部门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倾听学生的呼声,切实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总之,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权力,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一是通过社团和各项特色鲜明主题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降低了社会负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二是通过第二课堂建设,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将第二课堂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努力将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四关注弱势群体,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推动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对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心理上多加关注,使他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从而强化引导和激励作用。

第8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关键词:自我管理;集思广益;全员参与;反馈;监督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一般认为班主任工作就是脚勤、眼勤、嘴勤、手勤,一句话,时时跟,处处说。这种管理方式把学生全部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限制管理状态下,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让开一条道,让学生自己走

成功的教育总是德与才、文与道的完美结合。在这种教育中,德育占据首要地位。教育者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终极目的都是试图把抽象的德育内容变成受教育者实在的、自觉的行动。这个目标,是每个教育者共同追求的。近15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过自己盯、学生管,制度式、量化式等各种班级管理模式,总觉得自己就象救火队员,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管理效果却很不令人满意。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从“变教为学”的自学方法中颇受启示。课堂教学能把老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能把学生“被动学”变成学生“主动学”,我为什么不能把这个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呢?于是,我以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分三步走,大胆探索与实践了班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模式。

第一步:集思广益,全员参与

“课堂上,我们能靠系统的自学做学习的主人,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能否实行自我管理,让大家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呢?”

在第一个班会上,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沉思。于是,“怎样开展自我教育”在班上分小组展开了连续性讨论。

学生最了解自己,学生最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自己管自己,自己最有发言权。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论,越辩越清,愈争愈明。

第二步:分项整理,全员表决

连续两周的商讨,经过分项整理,分类综合,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相对统一。

小组是班级的实体,小组内部便于开展活动、合作与管理,小组之间便于开展学习、交流与竞争。大家一致同意并通过了班级自我教育的形式――班委会领导下的小组自我管理模式。

小组管理的内容分为若干细则、总则、小组长的条件及产生办法、小组长的权利和义务、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及微调办法、文明组员公约、班干部职责、组长及小组周评细则、宿舍内务整理、教室整理、劳动、活动评分细则共十三章七十条。经过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等形式,全员通过小组自我管理细则草案。

第三步:分布试行,全面完善

任何管理模式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细则》草案整理后,大家一致同意试行三周。试行过程中检验其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间,总分和“流动红旗”积分不带入总评。第一周周评中,发现里积分不全、打分不公等现象,第二周发现班干部挂职无事等现象,第三周发现了组评均分不合理等一系列现象。经过大家的反复修改,平顶山市四十三中学七年级(二)班“宪法”终于问世。

二、空出一席地,让大家都入座

第三周周评后,值周干部走上讲台,郑重宣布:“本周是我班‘宪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周,希望大家协助、监督我做好本周值周工作。”一阵掌声后,大家脸上挂着只有自己才明白其含义的笑意。

事实证明,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细则》实施后,班上沸腾了:同学们如放飞蓝天的小鸟,自由翱翔;各小组似奋进的行船,百舸争流。

(一)人人管自己,事事自己管,每一颗螺丝钉都在闪光、发热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天动、性格各异的初中生。每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是造成“保姆”监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学生,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然会缩小种种不平衡现象。我班张金阳、刘辉等以前守时差一些,王鲲鹏、袁鹏飞严格纪律做不到,杨旭、赵四芳完成任务打点折扣,李家辉、宫富政学习基础较差一些……他们在自己的小组里得到大家的帮助,自己管好自己的事,结果与以前完全判若二人。当问及原因,他们总是说:“为了自己,为了小组,有机体的关怀,这些事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每个人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学会做人,我们为什么不大胆放手呢?

(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一粒种子都在生根、发芽

把班主任“要学生做什么”变成“学生自觉该做什么、怎么做”后,外在约束变成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以前除了班主任工作量大外,其次是干部难当。因为班级的事如小麻雀,肝胆俱全,弄不好不是无人干,就是干不好。自我教育后,及时解决了这些矛盾。

班级的一些事实落实到小组,小组落实到人,由各小组轮流完成,又每个人轮流干,班务分掌,井然有序,使每个人进入角色。

首先,才华得到施展。小组分掌是兼顾特长的。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掌一项的工作,保证了人尽其才和完成任务的质量。

其次,能者脱颖而出。学生在管理自己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提高。如小组管理中出色的王光耀、贺晨冉,班级文化建设中成才的马贞、白泊涵、杨帅,内务管理中出类拔萃的雷江涛、马璐。总之,活动出成果,管理出人才。

再者,各类差别缩小。每一个群体中个体的差别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我们教育者有能力和义务缩小各类差别。在“小组是我的家”、“荣辱与共”的口号下,小组内部的互帮、互学、联谊共进等活动,增强了凝聚力和活力。“做人”中的违纪率迅速下降,“求知”中的两极分化不断缩小,全面发展成为共同目标。

三、腾出一只手,引学生上路

的确,实行小组自我管理后,我的琐事少多了,从事务中自我解放了出来。然而并不轻松,而是要求更高了,正本清源,做自己该做的事――引学生上路。

在工作中,我采用了“反馈、监督、协调、总结”的。

反馈是及时获取小组自我管理中的各种信息。途径为:参与周小结,察看各种记录,组织组长交流,热点追踪,定期座谈,个别谈话,走访课任教师等,这是工作的难点。

监督是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实行程序、层次、质量、内容和形式上的宏观、微观控制。这是工作的重点。

协调是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比如不同组的学生与学生、干部与干部、干部与学生、学生与科任教师、班级与学校、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之间出现的问题,必须班主任去协调。这是工作的深入。

总结是对实施过程的回顾。班主任及时总结点上及面上的成绩,分析失误,正确引导自我管理健康地向纵深发展。这是方案良性发展的保证。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开展自我教育又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变监护为引导,德育变抽象为具体,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做人、做事、求知等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是锻炼学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正确引导、及时总结,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参考文献:

第9篇:学生管理细则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法制化 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的涵义与关系

法制化,即指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和主要活动经由法律制度规范、调整和保护,在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下发展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指国家通过教育立法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干预和调控,教育行政部门行使管理职以法律为主要依据,教育管理者解决教育问题诉诸于法律。

法治化是一种“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的社会状态。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就是要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等相关法律规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简言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制定完整教育法规范体系,健全的法律运作机制以及相关的保障制度。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就是要在运用这些法律来治理事务,法制化是法治化的基础、前提条件,法治化是法制化的具体实践。

2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的原因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是社会民主、法制发展的必然。

第一,教育法律思想由来已久。教育法律思想早在古希腊时就有,柏拉图最早在其名著《理想国》中阐述教育法律思想。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进入教育立法的时期;1957年德国学者黑克尔撰写的《学校法学》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我国教育向来强调人治不重视法治,但教育法治思想和法治实践却一直存在。如韩非就曾提出“以法治教”的主张,并从中央到地方设吏师,保证国民的法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悠久的教育法律思想给教育的法制化与治治化提供了沃土。

第二,教育法制与法治意识日益增强。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推行,教育亦不能像以往一样仅靠行政命令或人治来发展。这样,教育的法制化和法治化就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心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我国教育法制化和法治化经历了起始、发展、深化等阶段,法律理论研究日益丰富,法制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法律实践也逐步得以实施,人民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第三,学生管理实践中案例频发。在全社会快速推进法治化进程的大趋势下,人们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也不例外,而且更注重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故此近些年大学生为维护自己的权利状告高校的案例时有发生。如: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管理不当,,侵犯其受教育权案;1999年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滥用行政管理权,不颁发毕业证书,拒绝授予博士学位案;2000年余丹丹诉襄樊学院勒令其退学处分无充分理由和法律根据要求案;2000年张某诉华西医科大学不授予其博士学位案;2001年王某诉武汉理工大学不授予其学士学位案;2003年董斐诉郑州大学请同学替考“勒令退学”案等。这些案例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敲响警钟,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第四,较为完善的教育法体系。随着教育法律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法体系。它由教育法律体系、教育法规体系和教育规章体系构成。教育法律是指《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我国教育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法规则由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及地方性法规如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等构成;教育规章包含行政规章与地方性规章。较为完善的教育法体系为实施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法规、规章与法律存在冲突。地方性法规、规章与国家法律抵触的这种法律规范相互打架的现象,就是学术界通常所说的法律冲突。法律冲突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但由于在校生结婚给学生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有些高校校规限制大学生结婚;又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与《高等教育法》冲突等。

第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过去高度强调意志统一、集中统一管理和学生的服从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大众化阶段的高校学生管理形势。但这种传统习惯根深蒂固,导致管理者法律意识淡漠,较少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具体表现在:片面强调严格管理,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从而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将法制与严格管理对立起来,认为遵循法治原则,就是放松管理,就会放任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些认识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

第三,未理清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和学生的关系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向复杂化方向转变,而管理者却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要重新审视高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法律关系,基于二者关系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能够全面准确描述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观点有特别权利关系理论、教育契约关系论、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并存等,但这些观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维护学生自,强调学生权益,主张司法程序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倡导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

第四,管理程序不够规范。现实高校学生管理中,有很多程序不清,不够规范的地方。比如,学校在对学生做出行政处分时,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如何调查取证等都没有比较详细、严格的规定,这样都可能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犯。学生寻求救济的途径还很不顺畅,各种救济手段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遇到问题时诉之无处、无门,造成大学生的权利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

4 改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的措施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法体系,但在有些方面尚存在空白;另外,教育法规、规章与法律存在冲突。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是目前侵犯学生权利,引起法律纠纷最主要的原因。从法律的位阶上看,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位阶是最低的,其效力也是最低,只要与法律、法规、规章相冲突,均属无效。实践中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规章冲突的案件均有,但最多的还是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冲突最多,这有待于加强立法工作。对学生的管理中, 必须依法制定全方位的规章制度,并对现有的规章和条例进行清理和修订,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改革成果应继承,同时要充分考虑整个社会法治的进步。

第二,提高法律意识。近年来,教育法律纠纷频频见于报端。纠纷的实质是教育者法律意识的淡漠和学生日益崛起的主体权利义务之间的冲突,是关于学生权利的法律规定与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当因素的冲突,冲突的焦点是学生或学生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或侵害。减少、避免、解决教育法律冲突的必由之路是:教育者和学生都要学习、理解、掌握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文和实质,按教育法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依教育法科学的学习。做到教者、学者均知法、守法、护法。

第三,树立服务意识。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变化,找准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适时调整角色地位,保护学生权利,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热忱为学生服务。大学生智商高,知识面广,观念更新周期短,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教育者要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观点出发,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教育大学生,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法律地位,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规范高校管理行为。2005年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对原《规定》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新的《规定》把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工作职责、范围,管理者的权限、义务,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体系,规范了高校的管理行为,依法行事。

第五,完善学生救济机制。一是要按照法律的规定,禁止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学生申诉制度,使学生权利得到救济,三是进一步明确司法审查介入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动的权限、程序,在维护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和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审查对大学管理的介入不仅是完全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规范管理权利,更新管理观念,促进高校管理的法制化和法治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与学生的关系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向复杂化方向转变。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才能促进高校的长期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冕.明晰法律关系,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8(1).

[2] 吉志鹏.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J].民主与法制,2005(11).

[3] 付红梅.大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保障[J].南华大学学报,2006(4).

[4]张静.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和平衡[J].河北法学,2005(2).

[5] 陈宗波,陈祖权.论高校自治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J].扬州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