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育
1.教学观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呈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两者相互交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优势,这就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同时也应当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理论,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融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当中。
1.1 注意同传统教学的配合,坚定多媒体素质教育信念。据教育心理学家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94%,多媒体教学可节省25%的时间,降低72%的教学成本;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93%的被调查的学生更喜欢历史多媒体教学。但这并不能代表传统教学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常规教学中,历史教师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问题讲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彩和逻辑思维的特点。同时认为多媒体教学制作过程繁杂,坚定走传统教学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无可争议,很大程度上能够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具体性等学科特点相弥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面貌,带来历史教学的新发展。因此在进行多媒体素质教育的同时,融合传统教学中诸如实物教学、角色扮演、情感渗透等教学精华,才能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1.2 辅原则。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能够使教师把教学中的重难点变得形象或者直观,但它不能是一堂课的全部,不能替代教师的授课活动。片面追求动画效果、音乐、视频等繁多的教学素材,会造成占据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演绎的过程,很难突出教学重难点,忽略教学主体的参与和思考。教学过程当中更多的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来完成。所以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更不能把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在市级的优质观摩课当中,一些优秀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展示,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需要从教学出发,按照教学要求提取出重难点的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好对重难点的讲授。不能为了图教学省事或者为了制作课件而制作,要针对具体问题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实用性是制作历史课件的重要原则之一。首先要服务于教学,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其次,课件中的设置简易,便于操作。第三,由浅入深,发挥最大效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真正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学个体的发展。
2.课件设计制作
对比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素材是吸引学生的地方。从长远的角度来运用,还需要注意多媒体课件在版面设计、素材呈现秩序和色彩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要符合学习个体的学习规律和认知习惯等教学心理特点,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学安排界面,合理展示信息。首先,界面安排要科学。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应该将重要的文字信息置于屏幕上方的三分之一的位置,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抢眼的画面;课件中使用的历史图片、声像资料要加以文字说明,重要的话句要适当的凸现出来。若文字下方有配以声音的运动视觉效果时,学习个体易于被声像所吸引,对文字的注意力会受到干扰。历史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使用的文字史料、历史图片、声像资料要经过严格筛选,保证其准确性、典型性和科学性。
其次,界面设计要简洁。在课件制作中,文本内容的显示要尽可能的简练,每幅画面中的信息量不宜太多。对于画面中按钮、图标等符号的设计不宜过于突出,尽量删除背景画面中无关信息,减少干扰记忆的各种因素,追求界面的简洁。
2.2 合理设计呈现次序,符合记忆规律。在设计课件和安排教学当中,尽量将教学重难点放在突出位置,课堂结束时要安排适当的归纳总结或者练习巩固。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连续展示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选择多种类型的史料(如:文字型、图标型、声像型、实物型等),将不同类型的史料交错安排,从而中断同一类型材料的序列,使回忆效果最差的中间段尽量缩短。
2.3 注意色彩搭配,避免视觉疲劳。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文字主体与背景色彩、标题与内容、段落与段落等之间的搭配。通篇为单一的背景色、没有变化的文字、将内容满幅打出等做法实不可取。白底黑字、白底红字、黄底黑字等色彩组合都易于阅读,且不易疲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饱和度大的鲜艳色彩,易于引起注意,能够突出重难点,但也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不易过多使用。
2.4 交互性、合作性原则。教学课件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展示作用的层面,应该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应该考虑教学主体的思考、参与等主动的学习行为,有意的安排如“知识竞赛”、“留言簿”等交互式的设计,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才能宜于学生多种学习的需要。笔者在高一历史复习课中,利用一款具有数据库储存功能的基础知识竞赛软件,将学生分组进行必答题、抢答题等环节的比赛,学习气氛活跃,参与程度高,打破复习课一向的沉闷气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教育 重构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强调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技术,为教师有效使用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专业发展方面的支持,建设数学资源,等等。事实上,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却是困惑重重,期望与现实操作之间有巨大的反差。针对目前此种状况,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关系的重构就显得比较关键。
一、信息技术概念的界定
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分析,一般有以下两种界定方式。
1.传统观点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广义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它们运动状态的反应,表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及其运动是信息之源,信息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状态的客观描述,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反应;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所揭示的内容。中义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2.现代观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二、信息化与数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自从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产生以来,学校教育形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学校教育建立在这样一种现实的基础上:学校传播的知识发展缓慢、数量有限,而且很稳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也日趋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符号、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将它们有机组合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与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科目,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教学信息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论依据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首先是通过入的多种感官,经过实践而获得的较为具体的直接经验,然后是通过视听手段而获得的具有“亲切感”的比较间接的代替经验,最后通过思维能力理解得到间接的抽象经验,并强调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由“经验之塔”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即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展到抽象经验,学生对数学教学中许多抽象概念和一些空间图形缺乏直接经验及感性认识,仅仅依靠传统的常规教学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间接的代替经验,会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依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关系的重构
1.注意数学教育中的两个原则
在数学教育中,虽然说引进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但“数学化”原则和“再创造”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缺一不可。
其一,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认为,数学教学必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数学化是指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现实数学教育所说的数学化有两种形式:一是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即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二是从符号到概念的数学化,即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作进一步抽象化处理。
其二,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doingmathematics)的过程,这也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过程要求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研究、合作商讨,探索问题的结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不是“教育学与数学例子”式的论述,而是抓住数学教育的特征,紧扣数学教育的特殊过程,因而有“数学现实”、“数学化”、“数学反思”、“思辨数学”等诸多特有的概念。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的这一基本理念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和需不断搜索的问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仅能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潜移默化中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来说是难之又难,在实际生活中,电视、电影、现场演出、KTV等多种现代方式,对他们的视听觉已产生极大冲击,传统的课堂只会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如何更好地通过音乐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是一条重要途径。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将虚幻的形象直观化、具体化,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进行全新诠释,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共享过程,从而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早在1997年,笔者所在单位就大力倡导实施现代化技术教育,正确引导教师大量使用现代手段进行备课与教学,一直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硬件设施,使自己受益匪浅,运用至今十几年期间,虽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等各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这已成为学生们最为认可,最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自己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有效途径。现就本人在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整合实践,粗浅阐述个人观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丰满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无法提供较为直观的音乐形象,尤其是面对复杂、枯燥的音乐理论,单靠教师的口授,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板书和反复的强调与练习,才能搞懂一两个问题,如果板书曲谱,花费的时间更多,经常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音乐综合课一般是一个星期两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使音乐知识的更多传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课前将大量信息直接通过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机地结合,使抽象的、零乱的、复杂的音乐理论变的形象化、条理化和简单化。例如《五线谱概论》一课,虽然是很简单的基础内容,但各音音名与唱名,以及各音位置极易混淆,而且只有一架授课钢琴,学生也无法直观看到钢琴上的各音与五线谱上各音如何一一对应,以往为了使学生有直观印象,需要在黑板画出五线谱上各组音阶和钢琴键盘,老师不仅费时费力,学生也听得如嚼白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此方面的内容完整结合在一起,我通过大屏幕直接向同学们出示课件,当谱表上音符闪动,对应的琴键便自动按下发出相应的音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放大强调或缩小直观全盘,原来难以把握的、虚幻的音乐理论非常清晰的映入学生的脑海,并在此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和实用。在习题练习的环节中,速度明显加快一倍,原本两节课的内容,现在可以融入更多的内容,或是巩固,或是延伸,使之更加丰满、充实。
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可以增强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
人的思维是最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时,自然不愿接受更多的相关信息,课堂上也会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或分散状态。相反,积极适宜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维活动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被激发,更好地投入到有效的学习过程之中。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受音乐,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需要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多彩详实的画面、生动真实的声音具有较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对学生产生视听觉的刺激,有利于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在《青少年管弦乐队》欣赏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西洋管弦乐队中各类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我通过电脑分别展示每一种乐器的外形图片和15秒的演奏片段,使学生对每种乐器的形状和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欣赏乐曲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能较快的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乐曲的欣赏我选用的是西洋管弦乐队现场的演奏,因为曲子本身的创作目的就是帮助青少年了解西洋管弦乐队,每一个乐器组进行演奏时,都会给特写突出本组乐器,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音色与形态,而且还能直观地了解这些乐器是如何使用的,乐曲的最后是结束在宏伟的赋格曲中,很多学生都被这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和激情演绎的氛围所感染了,要求再次展示演出视频,有的同学竟已能模唱出一两句主题旋律了,对于平时只知道周杰伦、蔡依林的他们,能够表现出如此的课堂热情和收到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说,该手段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为学生铺设了直接体验艺术美的通道。
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便于与其他艺术门类有机融合,更好的优化教学效果,激发教师的创作激情和成功教学的信心
艺术是相通的,也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综合课的要求越来越体现出与其它的艺术类别的共融性,戏曲、曲艺、美术、舞蹈等等都需广泛涉及,如何能把音乐与它们自然结合,确实给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实践,现代信息技术能较好的把几者融合,并取得预期效果。
在构思欣赏课《梁祝》时,我开始的设想是结合西洋管弦乐器的知识内容,巩固加深学生对弦乐器的认识和理解,并用多媒体按故事发展顺序分段展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感受由小提琴演绎的凄美爱情故事。由于学生对该故事并不陌生,而且乐曲本身优美、抒情、形象鲜明,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感到这样的单纯欣赏乐曲,无法是学生全面的了解乐曲创作背景和素材来源,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可能只对乐曲主题或其中的某个乐段感兴趣。既然无法使学生对乐曲全面掌握,倒不如针对故事的某一个场景进行深层次、全方面的欣赏和分析。于是原本一节音乐欣赏课变成了一节艺术赏析课,最后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梁祝》的主题音乐中走进教室,学生回忆讲述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展示当代画家刘旦宅的连环画《十八相送》,播放越剧《十八相送》唱段视频,教师讲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的来源素材,播放现场演奏视频,体现该故事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展示黄梅戏该唱段的演出视频。正如自己所想,这节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下课铃响后学生们还回味在其中,不愿走出音乐教室。
这一次的成功尝试也给了自己极大的激励,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教师实现教学理想提供了自由的天空,激发了教师高度的创作热情,也使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教学信息渠道的大量增加也促使教师再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获取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进行教学设计,设想相应的教学效果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中的制约因素
信息时代,教育科研走向何方,人们只能预想而不能作出科学定论,但有一种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现代教育模式的变革必然要建立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平台的基础之上。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向网络化的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必然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提出
广义的课程整合概念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1]
课程整合的概念提出以来,不同的时期赋予了不同的外延,特别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而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
2000年10月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 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它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2、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
1.1信息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作为科学素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21世纪中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重视并努力培养学生掌握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各种信息,加深和拓展青少年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内化和提升其信息素养成为时代的必然。
1.2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信息化。其中,教育的信息化更是实现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支柱,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首先,信息化教育将在传统教育方法基础上增加"人--机"对话和"人 --机--人"对话的新教育方法;信息化的教育不仅会使正规教育制度的教育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和领悟,而且还会带来教育内容的丰富、更新和发展。其次,信息化教育可以使学习者摆脱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远距离教育正规化, "个别指导"、"小组教学"等新教育组织形式将日益普遍 ,并将最终带来学校教育制度和整个国家教育体制的现代转型,使之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弹性。最后,信息化教育带来国际社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为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基础和外在条件。信息化的教育,使人们产生观念上的变革,从而促进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1.3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生长的联系。[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更新。同时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都不能置它于不顾。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是由从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转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自17世纪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世界各国、各种类型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体现了大工业生产的特征,具有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等种种优点。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其弊端也愈显突出,如不利于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而网络和多媒体系统所具有的交互功能,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选择。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条件等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使学生能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二是教学模式发生改变。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在教育界得到认同,协作式教学正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内容是学生以提高业务素质为核心学习内容;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的工具,而且是学生能动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意义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说协作式教学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之一。
三是从封闭式教学转向为开放式教学和跨时空的资源分享。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已经或正在改变,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将成为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形式。教育和教学活动将不再局限在狭小的教室和学校空间内,也不再是一个教师教几十个学生,而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平等地接受教育。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交互式教育环境和全球化教育程序的引入,教育的整个面貌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没有围墙的学校、家庭式的教育环境和网络化的大学等等新概念,将会逐步成为现实,最终导致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四是信息技术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方式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利于知识的保持。
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超文本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全新的信息组织结构。超文本是一种新颖的非线性文本管理技术。超文本组织信息的方式不同于通常印刷品的线性方式,它与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有相似之处,可以更有效地处理信息。[4]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不必把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CD—ROM,网上教材的方式,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获取学习材料,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力戒走入误区。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生建造发挥潜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摆脱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展示知识内容的形式做法。过去,人们往往从表面、从技术层面去考虑二者的关系,因此较多看到的是两者之间直接的和形式上的联系。在这方面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主要是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另一种是把信息技术本身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认为让学生学习一些信息技术,让教师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了。这两种认识不能说错误,但却是很肤浅的,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就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很难实现真正的教育变革。例如,现在多媒体技术在许多学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没有转变教育观念,许多教师往往单纯从提高形象性和感官效果上去运用多媒体。其结果,用形象思维简单代替了抽象思维,用形象生动的"满堂灌"取代了原来抽象单调的"满堂灌",教师讲得更"精彩"了,但学生学的却更加被动,只不过这种被动由原来被迫的变成了自觉自愿的。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定位新的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首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要求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思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演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要克服对信息技术的焦虑感,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挑选、组合教学软件,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进程,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且对教学过程不断进行处我评价,反思和改进,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中。其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及时反馈性解决学生转变带来的问题。保证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第三、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第四将媒体由教师的讲演工具,转变为教师活动的体现者和学生的认知工具。[5]
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通俗地讲,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浏畅。[6]要达到“整合”的目标,作为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传统教学与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点,结合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近几年的实践也能证明,“整合”思想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中国国情,是值得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在先进的教育技术平台上,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孙杰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王咸伟李克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孙杰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光盘教材》,安宝生,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1年3月
[5]《对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几点思考》,陈维嘉,《中国远程教育》2001第九期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变革,对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巨大变革,进行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和探索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创新应用推进策略
(一)完善信息技术条件,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校园面积121328.4平方米、教学班54个、学生3418人的规模大校,学校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先后投入资金306.5408万元,实现了百兆光纤进校园,建立了独立完整的校园网络系统,所有班级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班班通,建有2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和教学观摩用的多功能报告厅、阶梯教室,4个学生计算机室,1个教师集中备课室,1个校园监控室,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配置了办公电脑,开发了1个校园网站、1个教师微信平台、1个教师qq群和若干个学生qq群。同时整合有关资源,组建了力量强大的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室,配置了优越的办公条件,为学校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
(二)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职工现
代信息技术素养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关键在应用,应用的关键又在于教职工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为提高教职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借助于上级信息技术提升工程,有计划、分批次安排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培训,为保证教职工培训时间提供便利,培训费、办证费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制订鼓励措施,对培训合格人员进行奖励,对年龄偏大、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的教师,学校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应用技术,同时学校经常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学比武,不断锤炼、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养。目前,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已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电教媒体的使用率高达90%,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过关率为98%,青年教师计算机中级考试合格率为100%。
(三)全方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
1.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行政管理办公无纸化、管理规范化、工作高效化
学校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站,开辟有文件收发处理、工作安排、即时通知、信息流转、教学动态、德育之窗、教研园地、家校互联、新生网上报名、学籍管理等栏目,学校及时将文件处理、工作安排、即时通知、教育教学动态、招生考试信息、各种考核评价结果等信息及时,教职工通过办公电脑、手机等登录校园网站,即可获取全部信息,同时将反馈信息及时上传,实现了学校工作布置及时、反馈迅速、处理准确,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高效化的目的。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我校教师课务量普遍偏重,学生人数多,作业批改量大,加之校园面积大,各年级组教师办公室相距较远,传统的现场集体教研活动受制于时空限制,举步维艰。为破解教科研瓶颈,我校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初始阶段,我们利用校园网的教研园地,建立教学资源库,如试题库、教案库、课件库、图片库、视频音像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将校园网与外网联通,各教研组经常组织本组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网络搜索、网络答疑、网络论坛等学习和研究活动。为克服校园网互动不足的缺点,我们建立了教师QQ群、教师微信群,巧用QQ平台、微信平台构建网上教研室,为教师教研活动开辟互动的空间,解决了集体学习与讨论的时差问题,提高了教研的效率。2013年,我校以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市”为契机,开始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随着校园网络教学“班班通”工程、“堂堂网”在线资源平台的建设成功,我们将网络教研与网络教学对接起来,在课堂上,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随时打开网络、实现在线教学、在线编辑;学生们能利用网络查找资源、在线练习、在线作业。2014年,我们乘湖南省教育厅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的东风,积极推进优质课堂空间建设,通过分学科遴选首席教师、骨干教师、骨干技术员,组建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网络空间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将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微课、课堂实录、多媒体资源、论文等上传空间,个性化资源,共享研究成果,首席教师组织空间成员定期召开视频工作会议,开展在线交流。我校物理教师谢东海建设的空间已被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遴选为“湖南省中小学首批‘优质课堂空间’建设备选项目”。
3.应用信息技术,做“实”、做“活”、做“亮”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更关乎民族的兴盛祖国的希望。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突破传统德育工作的僵化性、说教性和时空限制性,把德育工作做“实”、做“活”、做“亮”,让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一是建立网上心灵对话室、心理咨询室。我校建有两间心理咨询室、配有两名具备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门教师,长期为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但有部分学生对有些问题不愿面对面交流,为此,学校德育处专门建设了网上心灵对话室、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室。网上心灵对话室主要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提供自由、轻松对话平台,什么话题都可以说,可倾诉、可发泄;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门心理教师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咨询、答疑、点拨和疏导。由于网络咨询具有沟通轻松平等、咨询保密性强、操作方便快捷的优势,倍受师生欢迎。二是建设了亲情视频室。由于资兴市部分资源枯竭企业破产重组和煤矿沉陷区搬迁、棚户区改造、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实施,我校留守学生大量增加,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需要亲情的滋润。为此,我们开辟了两间亲情视频室,课间、午间、课后休息时,供学生和父母进行亲情视频对话,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常规德育工作。我们利用节假日、重大活动、时事政策等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等。如我校团委组织的清明节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德育处组织的文明用语的网上大比拼活动、教研室组织的网上新环保法知识竞赛活动等,既切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克服了传统德育工作的单一呆板模式,还实现了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目的。四是借助家校互动性平台,实现家校一体化沟通。网络拉近了家校的距离。借助家校互动平台的运行,实现家校近距离沟通。校讯通,是沟通家校的最好的平台。为了更快捷、更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及时将学生情况反馈到家长,学校应大力倡导家长使用“校讯通”。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我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广“校讯通”的应用,力争有更广的普及率。学校与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及时向家长通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告知学校的有关安排,提醒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注意事项。学校门户网在家校联系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校互动”栏目,家长通过班级网页,对小孩、对班情的了解更直接,更具针对性。我校每学期还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开放日,让广大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也将“教育信息化”的知识辐射到社会。
4.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素质教育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它是现代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已经渗透到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各方面。那么怎样开展信息课教学以使其更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在硬件设备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如何能尽快地从研究型、示范性进入日常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的整合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开展了“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的研究”课题实验研究。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强大优势和无限魅力逐渐呈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第一,老师劳动的创造性增强;第二,各种知识信息的整合性突出;第三,整个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得到充分体现;第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创造信息、传递信息方面的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它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限,既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影响,它将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学校硬件环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设备设施逐年得到改造和升级。同时,学校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库,包括各种来源的音像资料和网络数字化资源。全体教师都将“湖南省基础教育在线”“堂堂网”“资兴教育资源网”“资兴三中校园网”收集在电脑网页收藏夹中,从中下载有效材料,充分享受外来优质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阔了师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备课速度日益加快,课堂信息量加大,学习兴趣提高,利用课件解决课堂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方便快捷,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成绩上升,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斐然。2011年以来,我校教师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或获奖,共计894人次,其中荣获国家级奖项165人次,荣获省级荣誉309人次,荣获地市县级达420人次。2011年,葛志荣老师等人被郴州市电化教育馆授予“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子课题研究优秀个人;黄艳香老师被评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优秀学员;2012年3月,我校被湖南省教科院授予“快乐作文网络大赛优秀团队组织奖”;谭永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荣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袁跃龙老师被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予“艺术教育特殊贡献奖“”优秀园丁”光荣称号;2013年,方知行等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新课程英语语言能力竞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009—2013年,我校初中生毕业学业考试考入省示范性高中分别为206人、218人、309人、337人、462人,成绩稳步提高,不断刷新纪录。学校荣获“湖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南省文明美德学校”“湖南省红旗团委”“郴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奖”等众多荣誉。
5.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安全管理防火墙
我校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安全管理防火墙。结合高考监控室建设,我们建立了覆盖所有教室、活动室、功能室、实验室、财产保管室等教学场所和师生活动场所的学校安全管理监控室,对教学活动安全财产保管安全实行全方位监控,在学校主要通道、楼梯口、校门等处安装高清摄像头,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并且全部联网至校警值班室,值班校警打开电脑,整个学校的安全状况一览无遗。
6.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校务公开透明化、及时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方式,也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终生学习中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幼儿教育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幼儿教育新发展。
1借力信息技术,促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是幼儿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提升幼儿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1.1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灌输式教学中转变出来,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教师将围绕幼儿主体素质的发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幼儿学习潜能,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1.2培养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为全园师幼搭建学习平台,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发展。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培养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将自我学习内化为一种内在需求。
2借力信息技术,促家园合作深化
目前,家园合作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家园深度合作,发挥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2.1拓展家园互动平台:传统家园互动形式单一,往往是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家访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将有效拓展家园互动平台,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例如家校通、幼儿园网页平台等进行家园互动。微媒体时代下,家园互动平台更加便捷化,教师与家长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构建家园互动微平台,例如QQ群、微信圈等进行互动,既可以是群体互动,也可以是个别化交流,拓展了家园互动平台。2.2优化家园信息互动: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家园信息互动,提升家园互动的效应。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家长幼儿教育知识输出。目前,幼儿园家长综合素质层次不齐,不少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幼儿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信息输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其次,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信息。幼儿园教师只能对幼儿在园表现实现有效的掌控,幼儿园在家表现难以把握,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将促进家长与教师互动,使教师掌握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对幼儿实施教育。
3借力信息技术,促教学方式转变
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优化知识呈现方式,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使幼儿园教学更加贴近幼儿学情。3.1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而且能够融声音、视频等多位为一体。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输出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贴近幼儿形象思维丰富的优势,弥补幼儿抽象思维不足的劣势,从而提升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适度的拓展,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幼儿园的视野。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薄弱,往往是一本教材,缺乏拓展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幼儿的视野立体起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升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
4借力信息技术,促学习方式转变
现代教育要求突出幼儿主体地位,而幼儿主体地位的实现又具体落实在幼儿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学习方式转变。4.1丰富幼儿学习方式: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主要是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丰富幼儿学习方式,幼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模仿。例如,幼儿园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引导,幼儿可以边观看、边学习、边实践,丰富幼儿学习认知方式。4.2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良好习惯与兴趣养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教师通过开发一些寓教于乐的微视频、微课或者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幼儿在家长引领与陪同下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终身素质,丰富幼儿园教学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幼儿教育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赵爱凤.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和思考[C].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校;体育教学;整合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学校体育必须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及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体育整合,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去,构建现代信息化的教学和训练环境,实现学校体育的更高的教学目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求。从教育角度看,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体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等技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利用网络体育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和自身的体育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和锻炼内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从而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从教师角度看,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充实自我,才能站在信息时展的前沿,迎接网络信息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不仅是对贯彻落实学校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工程的高度诠释和集中体现,更是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2)利于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明确要求,按照老师的讲解、示范逐一完成练习。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打破,要建构开放式,发展型的现代体育教学观,要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以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运动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构建各种高质量地体育教学模式。计算机、对媒体、网络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跨越时空限制的体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为传统的体育教材赋予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内涵。(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科学地设置学生练习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获得多方面专家的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体育信息,使有价值的体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各种优秀的体育教学软件可以把教学画面进行切换,声音效果叠加,动画效果处理,把体育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以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以慢动作、重放、停镜等手段结合讲解演示给学生,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更准确的建立起动作表象,加深对动作的理解,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1)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已经形成,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实际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教育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全面理解,仅把现代信息技术视为工具而不能与体育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融为一体。没有理解整合是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是作为体育教育资源、环境、内容等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2)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计算机、网络、对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对学校体育教师信息意识、态度层面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很低,信息技术基本素养缺失,缺乏对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制作、的技能。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形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直接决定了现代化体育教学的效果。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信息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单纯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体育教学简单叠加。目前,国内学校体育教师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这些条件都极大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3)硬件设施和体育教学软件建设滞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对于学校体育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硬件设施的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高速公路拥挤,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传输信息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与体育课程教学上所需要的教学交互平台、体育信息资源平台比较少,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力,各类体育教学的网络课件的设计是不合理、内容也不恰当,很难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三、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措施
(1)树立信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明确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建立与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的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先进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素养,摆在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来认识。同时,作为学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意识,转变相应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经常参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信息化体育教学手段、以及信息化体育教学软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新技术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作用,以体育课堂教学信息化为目标,更好得满足学生学习锻炼的需求以及终身体育的需要。(2)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力度。计算机硬件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物质基础,要改善体育教学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体育学科于其他学科不同,室外术科教学较多,所以最好给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配备较好的便携式计算机,以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要搞好校园网的建设,努力提高这些硬件设备的使用率,改革硬件设施的管理方式、合理布局、提高教师和学生课内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创造良好的硬件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开发适合信息化体育教学的各种软件的开发,构建一个适合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学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所建成的体育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内容和范围要囊括所有的体育内容和知识,不仅有最新体育新闻和赛事报道。以满足现代信息化境下学校体育的教学。(3)开发适合体育教学的应用平台。体育教学数字信息应用平台,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辅助教学、自学、自练和体育教学管理及资源共享的网络体育教育开放式应用平台。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在体育、教育、信息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在软件开发专家和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建立大型或小型的区域数字化体育教育交互式教学平台,保证辖区内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目前,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己比较成熟,所以,根据平台开发设计遵循的需求,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在系统使用基于ASP的B/S模结构体系与Web数据库体系相结合的三层B/S体系结构。并对该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体育学习资源,为教师的体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李继文.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改变大家对思想政治课的传统看法。几经试验,我发现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得力助手。
黑板、粉笔、板擦、讲台、桌椅板凳、课本、老师、学生……这就是一些人对学校资源的认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这就是一些人对学校教学的理解。教学远远不止如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一言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很多教师一开始时感觉极不适应,这样的课怎么上?信息技术帮了大忙。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第四部分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以政治课为例,思想政治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如果采用枯燥呆板的理论灌输方式,就会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毫无乐趣可言,而“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则是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上,恰当利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多媒体课件和音像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框“文化万花筒”,是文化生活的第一个内容,万事开头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了PPT课堂模式,播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片段,当大家看见中国古代的日晷、千人击缶、孔子文化等场景时,学生思维活跃。当听到不同地区的歌曲联唱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以声、文、色、形作用于学生的眼、耳、脑等各种感官,达到悦耳、爽目、怡心的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光听,只能记住所听内容的15%,光看只能记住25%,如果将听和看有机结合,记忆力就可以达到65%。我请学生分成小组列举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每个人都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热情高涨。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颇深,后经过几次反复实践,我发现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在,不仅我在使用PPT教学,还布置学生完成PPT,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PPT,并讲解给同学们听。通过这样的锻炼,很多学生自主掌握了课本知识,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一次班会上,我设置了“感恩父母”这一话题,很多同学发言时竟然不知道从何说起,语言表达毫无感情,很不成功。事后,何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呢?第二次我做了充分准备,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视频《邝丹的秘密》,还邀请了几位家长录了一段视频“妈妈想要对你说”。那一天,同学们都流下了感恩的眼泪,每一位同学都表达了对父母的真挚情感,那一次主题班会成为学校德育的一次示范班会,也成了全班的骄傲。
宣化一中一直走在新课改的前沿,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让每位教师的每堂课都更加生动、灵活。学校还投资开设了微格教室、心理咨询室、信息网络教室,通过信息技术合理配置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强化了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发展战略、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内容。这一些内容对内可以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宣化一中创建了一中局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通过浏览网页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并对学校发展进言献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长、学生的联系。许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学生学业,家长与学校联系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我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家长联系方式等详细内容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学生家庭信息库。每个班主任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库,查到该生的具体家庭信息,方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学校网,专门设立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班级空间、家长空间等内容,学校鼓励师生和家长在相应空间里建立特色主页,并在网站设计空间活动,建立班级群,既满足了学生的上网需求,又加强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家长能有效监控学生上网,把学生上网的兴趣和内容引导到学校和同学中,从而保证学生绿色上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创新,促进了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改善了社会和校园的关系,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最主要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高中生受外界的影响集中力差,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片、实物等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强烈的欲望。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的愿望,诱发学习的动机。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并不难,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揭示数学规律
旧的教育理念:教师按照教材教参来备课上课。课上教师把已证的定理细细讲解,并让学生仿照去做,教师占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欠佳。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信息单一形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教师“注入式”的教学观念,营造了一种互动、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它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高中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某些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还可抓住重点反复操作,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使学生总是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1.变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有的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去描绘很难深入理解,再加上高中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据事物的外部特征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借助多媒体不仅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突出了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降低了学科难度,使学生不再为学数学而烦恼。
2.在乐趣中学,巩固效果,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