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公司能源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能源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能源审计报告

第1篇:公司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为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确保我市**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等节能规划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28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市政府决定,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实行能源审计。通过能源审计,了解分析全市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用能状况,查找能源管理与使用方面的问题,促进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管理,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审计对象与审计机构

(一)审计对象。根据《**省节约能源条例》规定,本次能源审计的对象是已纳入省级跟踪考核范围的年综合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2007年底以前,完成鞍钢弓矿公司等13家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

(二)审计机构。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由市经委负责组织实施。其指定的能源审计机构应具备省级资质。

二、具体实施办法

(一)企业要做好各种原始记录、台账、报表、设备清单运行情况、能源管理制度及管理网络、工艺流程图、企业用能网络图、计量系统、统计、财务系统的准备工作。

(二)能源审计机构按照《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的要求进行能源审计。要准确采集数据,对企业用能状况进行全面的现场测试,做出能量平衡分析,

核定能源消费基数,分析现状,查找问题,挖掘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完成审计报告

(三)市经委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对不合规范的审计报告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重新审核。

(四)企业根据能源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认真实施。能源审计主管部门将跟踪考核整改情况。

三、节能奖惩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节能奖惩制度。对在节能发明创造、节能挖潜革新、节能管理等工作中取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浪费能源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处罚;将节能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畴,严格考核,节奖超罚。

(二)对拒绝能源审计的重点用能企业,市能源管理部门将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和相关部门对其依法监察,监察结果上报省主管部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通报。对新建和技改项目将不予审批备案,不予申报各级政府或部门的政策支持。

四、审计费用

能源审计收费严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相关收费标准,由能源审计机构与企业按能源审计规定协议解决。

第2篇:公司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一 机构设置

印度审计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60年,英国殖民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在印度设立了审计长一职,负责政府审计和会计工作。1919年为制约腐败,避免纳税人的钱浪费,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确立了印度审计长独立于政府的地位。1935年,印度政府法颁布实施,该法规定设立审计长,成立印度审计会计部(Indian Audit and Accounts Department),即主计审计长公署。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审计进入新的阶段。

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管理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会计长审计办公室)、地方会计(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the Comptroller and Audit Ceneral of India,简称CAG),由主计审计长负责,设在德里,共有6万多员工,在全国各地设有各类专业机构104个,其中大约有3.5万员工和68个单位从事审计上作,每年审计工作经费大约55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9亿元)。每年要审计84000多家单位,向管理部门提交77000多份调查报告并向国会和邦议会提交80份审计报告及300份专题报告。

①主计审计长公署(CAG)包括会计和审计两部分职能,不涉及具体的审计业务,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指导、监督和控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开展国际交流,考核和培训审计人员。CAG设主计审计长一名,对国会下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委员会负责。

IA&AD组织结构示意图:

②联邦审计机构指CAG下设的多个“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和一个“企业审计局”。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负责对中央政府部门与机构、海外机构、国防、印度铁路、印度邮政电信局等联邦政府部门的审计。企业审计局由副审计长领导,专门负责审计中央政府部门下属公司和企业。

③印度地方审计局指“会计长审计办公室”,负责审计邦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账目,审查地方国有企业和一些自治机构的账目,根据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计划,承担对联邦政府设在行政区范围内的机构和组织的审计项目。

④印度地方会计局指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主要负责邦(省)一级政府的会计和拨款审批事项,如为大多数邦级政府编报账目,发放工资、津贴和退休金,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等。从1996年3月起,联邦政府和一些邦级政府已经开始自行负责会计账目的编制。

⑤培训机构包括CAG培训局、一个国际培训中心、国家审计会计学院和九个地区培训机构。印度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分配具体工作岗位。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要进行专业化岗位培训,并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二 审计职责和范围

1.审计职责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包括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根据规定,印度国家审计的职责与权力可概括如下:

(1)政府支出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国库账的所有支出进行审计并报告,确认各账户中支出的货币是否获法律批准,且用于法律批准之用途,确定各类支出是否与批准的要求一致。

(2)政府资金流动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的所有资金交易进行审计并报告,包括债务、各种存款、沉淀资金、预支、吊销账、汇款账、工商业的损益账等。

(3)负责记载中央政府的各种账目,但与铁路、国防及各邦有关的账目除外。

(4)准备反映中央和各邦年度收支的各种账目,并将其交与政府有关部门。

(5)准备财务总表,并交给总统。

该表反映每年度的各种账目,如总统要求,还反映各类余额、过期未付债务及其它有关资料。除宪法中规定的这些职权外,还履行其他一些职权,包括由议会通过的法律所规定的某些与政府公司账户有关的职权。如对政府审计员的任命及重新任命,必须征求审计总监的意见。有权对公司账户进行补充性或试验性审计。可根据与有关政府部门达成的协议,对某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账户进行审计。要在财政管理领域内捍卫宪法和法律,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支出,客观地估价财政领域的执行情况。

2.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可以扩大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财务方面(会计错误、舞弊、财务控制、财务报表的公正性等等),合规合法性方面(忠实地执行管理及法律方面的要求、政策和规定等等)、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经营控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引自《审计与实践——税收审计》,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具体包括:

(1)中央和26个邦政府部门和机构。

(2)政府性的商业机构,如印度铁路、印度邮政通信公司。

(3)由中央和邦政府控制的大约1200个公营企业。

(4)由中央和邦政府拥有或控制的约400个非盈利性自治机构。

(5)4400家靠联邦和各邦拨款的机构和团体。

但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印度国家银行、印度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等不属于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范围。

三 印度国家审计体系的特点

1.地位崇高,独立性强

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采用的是立法型审计模式,最高审计机关CAG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薪金及其他行政费用由印度统一基金交付,勿需议会表决批准,对政府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印度《宪法》(1949年11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1979年9月25日第四十四次修宪法令最后修改)专门以一章篇幅规定了印度审计长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开支“有法必依”。作为印度审计署最高负责人,总审计长地位十分特殊,他由总统直接任命,监督公共财政,并对总统负责,级别和待遇与印度最高法院院长等同。如果出现行为不当或失职等情况,只有议会两院以2/3票数才能罢免总审计长,程序等同于最高法院大法官和总检察长的罢免。各邦审计长是主计审计长的代表,执行主计审计长的命令。1971年印度还制定了《主计审计长法》,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正是总审计署地位独立特殊,因此在近年来印度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下,总审计署加大了对各级政府的审计力度,查起来毫不手软,取得了显著成效。

2.合理的审计准则体系

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具有可信性,审计意见和建议才会受到认真的考虑和执行。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具有衡量和改进绩效的标准。主计审计长公署编制了《主计审计长公署工作守则》

(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s Manual Standing Orders),确保了审计实务有章可循。其除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外还包括审计规定和指示、审计原理和逻辑以及审计程序。印度的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审计标准和审计指南两个层次,审计标准又分为一般标准、作业标准和报告标准:(1)一般标准,主要规定审计人员任职要求和审计机关质量保证机制。(2)作业标准,是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和对审计工作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框架。(3)报告标准,对审计报告阶段的框架性规定。《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人员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准则得到遵守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费用支出审计,收入审计,公共部门的附属商业机构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电算化审计,绩效审计,中央和邦政府的预算和拨款账户的审签以及铁路等重要审计领域的单项指南(包括铁路审计指南、邮政电信部门审计指南、联邦政府收入审计指南、公营商业组织的审计指南等)。

3.独具特色的补充审计制度

补充审计,即指政府审计人员运用测试审计的对注册师审计过的国有进行的补充审计或追加审计。印度实行混合模式,国有企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根据1971年主计审计长法,主计审计长有权对国家控股51%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印度的公营公司分为司局级企业、政府公司和法定公司(引自《公营企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其中,会计师事务所或执业会计师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计审计长的指派,可对政府公司进行审计。为了对注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负责,CAG建立了独特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制度。审计委员会由政府审计师和专家组成,有重点地对注会已审的国企再进行一次补充审计。审计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已审计的企业财务报表,公司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及其资格等。补充审计完成后,国家审计人员把补充审计结果通知注册会计师和被审企业,并给予两周时间征求对补审结果的意见。CAG最后要把所有企业补充审计中发现的报送议会。

4.卓有成效的绩效审计制度

印度审计的主要类型有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是对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鉴证意见,主要审查有关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看其是否合规、合法,并对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活动、财政状况以及是否遵守了有关的会计制度等发表意见。绩效审计是以项目为基础,考察有关项目是否有效地使用资金并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印度自称,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效益,即测试其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阶段。审计委员会对国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除年度财务审计外,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绩效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物资管理、内控制度和成本控制制度、价格及财务状况等。由于印度绩效审计往往能披露出政府或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问题,所以受到了执政党、在野党的重视,公众也很关注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给予了绩效审计较高的评价;被审计的单位可以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和丰富自己,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这项工作也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同。例如,印度节油协会(具有印度官方背景)为推动能源节约,确保石油产品高效合理使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该协会把对企业的“能源审计”作为协会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战”。2005年底,由印度节油研究协会向政府提交的2004年石油节约项目成绩单中,已确认石油节约总额达到了22.7万吨,总价值29.7亿卢比(摘自200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印度能源审计显成效》)。

5.初具规模的机审计制度

当前世界审计办公自动化工作,主要集中于审计计划自动化,审计管理工作自动化,审计统计自动化,数据传递自动化,计算机编制审计表格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软件生产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广泛使用信息处理系统,印度审计部门已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电算系统开发审计,包括对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规范和标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管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成果的审查等;二是电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审计人员就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三是对电算系统程序的审查,评价控制功能是否恰当、逻辑流程是否合理、程序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四是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查,包括纸性数据文件和磁性数据文件的审查。例如,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India,简称ICAI)理事会最近在新德里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2005版《银行审计指南注释草案》(Draft of the Guidance Note on Audit of Banks),就包括电算化审计方面的内容。

6.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每年,总审计长会就联邦政府账目向总统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总统转交议会两院审议,此外还就各邦账目向邦长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邦长转交邦议会审议。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主计审计长确定,除了提交联邦政府的预算与决算的鉴证报告、法定公司的审计报告外,还按部门行业提交分类审计报告。分类审计报告也称专项审计报告或专题审计报告,是对某个待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的专题审计所编写的审计报告,如公共分配系统绩效评估审计报告、综合发展规划评估审计报告、扫盲绩效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武器装备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由立法机关下设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审查研究,公共账目委员会负责审查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账目,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独立经营企业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指出各种浪费及资金的不恰当适用,并按财政原则进行明确评论。如已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损失的事项,新的服务支出及与各种程序及先例相背离的事项等。审计人员还将编写的重要问题备忘录(问答表形式的)随时提供给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以便政府对审计报告中做出的调查结果给予具体的回答,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和改正方法。

7.近乎苛刻的人事管理制度

CAG拥有一大批资深的审计工作人员,他们具备执行审计职能的广泛技能和丰富经验,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全国范围的激烈的竞争并从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中挑选出来的,如管理、会计学、成本计算、和工程学等。其附属机构人员的更新也要通过竞争考试来完成。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人员招聘制度。印度国家审计人员(辅助人员除外)都是通过招聘录用后才安排到审计员、审计监督员、审计总署官员等岗位。其中,审计员由大学文理工商等科毕业生通过“政府人才选拔委员会的考试”录用;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由审计员通过“基层审计考试”或社会招聘两种方式产生;审计长和会计长从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中选拔;印度审计会计服务局官员由“联邦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竞争考试”产生。另一方面,实行成熟的人员培训制度。在印度要想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岗前培训,包括四个阶段:(1)四个月的行政管理培训,在国家行政管院基础课(在印度,所有高级官员都要学习这些基础理论课程)。(2)十四个月的专业培训,在印度审计会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3)地方专业审计局、财政局、计划委员会等单位的实习;(4)年度结业考试。实践证明,严格的录用、培训和晋升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它使印度政府审计人员保持着较高的素质,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1]印度驻华大使馆网站indianembassy.org.cn

[2]Office of the Accountant General,Haryana网站aghry.nic.in/

[3]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indianconsulate.org.on/ch/index.htm

第3篇:公司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1 总则

1.1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落实并规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开展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为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教育普及等各阶段环节提供管理与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和既有学校校园建设的改建、扩建、运营、管理。以高等院校为主要适用对象,供其他各类学校参考。

1.3 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应在校园设施的全寿命周期内、在各个环节中统筹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满足校园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的示范建设,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4 在校园中大力开展节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提倡节约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风尚。

1.5 建设节约型校园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2 术语

2.1 节约型校园 指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的校园。

2.2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指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和材料,节省土地和材料资源。

2.3 循环经济 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2.4 校园能耗统计 指对校园所有建筑、设施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能源的统计。

2.5 校园能源审计 通过对学校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学校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与环境效果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

2.6 校园能效公示 将学校能耗总量和各部门、建筑物的单位能耗等统计数据,通过适当的渠道向使用者、管理者和全社会定期公示,以接受公众监督。

2.7 需求管理 指对能源及资源使用方的管理。通过政策制度引导和激励用户节约、合理使用能源及资源。

2.8 分项计量 按不同用途(如空调、采暖、照明、动力等)、不同的能源资源类型、形式(如电、燃气、燃油、水等)分别设置计测仪表实施分项计量,以客观准确地把握学校能源资源消费的状况,为制定有效的节能节约资源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3 基本原则

3.1 建设节约型校园,应本着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控制各种资源消耗,追求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3.2 学校应高度重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工作,建立和完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组织,为持续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全面协调和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

3.3 应注重建立有效的节约建设审查评估和管理监管体系,完善各种节约管理制度,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4 应使学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将节约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贯穿于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教育普及等全过程。

3.5 加强资源节约宣传和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培育校园节约文化。

4 监管体系

4.1 组织建设

4.1.1 学校应成立由主要校级领导负责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可由能源管理、基建、房产、资产、设备、采购、学工、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

4.1.2 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可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校园节约工作开展咨询、指导、推广工作,审核项目规划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技术方案,建立校园能耗标准体系和用水定额体系,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节约管理体系。

4.1.3 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应下设办公室(如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4.1.4 建立院系和部门的责任人负责制度,各部门负责人作为该部门节约监管工作的责任人,负责监督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节约型校园建设任务。

4.1.5 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团委及学生会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学生工作中,并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约活动。

4.2 制 度建设

4.2.1 建设项目审查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建设项目的节约资源评估审查制度。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建项目的专项审查

校园新建项目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

既有建筑分为历史建筑和一般既有建筑。

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

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管理台帐;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应在优化运营管理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节能改造。改造应当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4.2.2 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

(1) 学校主要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并将校园节能工作与业绩考核挂钩。

(2) 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业绩考核体系。

(3) 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应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督促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

(4) 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的能源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能源管理人员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和管理台帐

(1)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

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及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并形成文件。

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管理台帐。如大型用能设备(制冷机、锅炉、大型实验设备)或设备机房的节能管理规定、规程、能耗计量装置(仪表)的校验证明;管理人员接受节能培训的证明文件。

(2) 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

包括: 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

(3) 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

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应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3)校园能耗定额管理

参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及本地区的用能、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能耗统计结果,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用能、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

4.2.3 统计审计制度

1)能耗统计

建立校园能耗、水资源利用等基础数据的专项统计制度和方法,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挖掘节约空间,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

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或分项能耗统计制度。

(1) 分类计量:可按照生活服务设施、行政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学科研究设施、实验设施、实习设施等类别实施分类建筑物能耗计量。

(2) 分项计量:根据实际条件按建筑规模、耗能规模并参照《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对大型设施建筑制定能耗分项计量实施方案。列入分项能耗统计对象的新建建筑或设施应按空调、采暖、照明等用途设计独立的电力线路并配置数字计量仪表,对于既有建筑应根据条件逐步配置数字计量仪表,为逐步建立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及网络远程数据采集奠定基础。

(3) 能源管理人才培训

制订能耗统计实施方案、表式、分类统计标准,开展统计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并纳入能源管理岗位考核制度。

(4) 能耗统计报表及能耗数据库建设

能源管理人员应及时、积极、准确地记录能源消耗情况,建立能源消耗统计表。能源消耗统计表应包括:建筑基本信息表(附表1);建筑物耗电量、耗气量、校园照明耗电量的逐日数据表(附表2);建筑物耗油量、耗水量、耗热水量的逐月数据表,校园维护与维修耗水量、耗油量的逐月数据表(附表3);耗热量的全年数据表(附表4);能耗分项能耗计量系统(附表5)。建筑物用能用水记录或账单,统一按实际月(指每月起始日0:00~每月最末日24:00)折算。

(5) 建立校园能耗数据共享机制

应统一校园能耗统计数据的内容及格式,逐步实现数据采集记录的自动化、电子化系统建设,建立可靠性强、效率高、共享度高的校园能耗数据库。

(6) 高耗能设备设施的专项计量和能源审计

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应采取专门的分项计量措施,建立设备的运行记录,定期对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进行能源审计。

2) 能源审计

学校应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同时应积极配合并协助国家和本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建筑能源统计和审计工作。

(1) 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

校内能源审计项目须建立如下的执行机构:学校成立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能源审计的领导和具体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能源审计工作小组应聘用校内或校外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参与。

被审计的单位应指定或委托专人担任审计项目联系人。

(2) 能源审计程序

召集被审计的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主要运营管理人员工作会议,了解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逐项核实基本信息表。

分析能源费用账单,分类计算出校园各类设施能源实耗值。

随机抽检10%的楼层以及重点耗能建筑,检测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并记录。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照度等室内参数;采用巡检方式,在整个审计阶段跟踪连续检测。

(4) 能源审计内容

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包括节能管理制度、节能管理文件、所采用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手段。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进步措施;学校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应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

收集校园建筑的总能耗和主要用能子系统(空调、照明、办公设备、实验设备用能、特殊功能等)能耗,计算对应的能耗指标,从而判断建筑物整体及各主要用能系统能耗的合理性。

根据用能特征计算相应的单位能耗指标。

(5) 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能源审计结束后应提交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应列出审计的目的和范围、被审计设备(系统)的特性和运行状况、审计结果、确定的节能措施及相应的节能量和费用,提出节能潜力分析和建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

4.2.4 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

为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提高节约意识,强化监督管理,应建立校园资源消耗数据公示及数据共享制度。

1)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数据的共享度,提高管理效率。

2)通过校园网、媒体等公开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包括现实数据和历史对比数据)。

4.2.5 需求管理制度

建立校园能源及资源需求管理制度。

1)制订和完善能源计量、收费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

2)逐步建立校园用能、用水经费的指标化管理制度。校园用能用水逐步实行“全面计量,分类管理,指标核定,全额收费”的水电经费管理方式,加强师生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和节能节水意识。

3)建立校园节能节水奖励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节能节水管理、宣传、节能技术应用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目标责任制度。将节能降耗和节水目标任务纳入各院系、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水耗指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5)建立校园用能用水设施档案制度。定期委托相关检测机构对用能用水设备和系统的性能进行综合检测评价,定期维护,保证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4.2.6 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

学校应建立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1)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学校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具体实施办法。大力推动学校节能采购,禁止采购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产品和设备。积极采用能效高的产品。

2)严格控制办公设备、家具、交通工具等的配备标准,完善学生公寓家具的标准化配置。

3)鼓励网上采购、集中采购手段,节省交通、纸张、人工成本费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4)加强对学校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

4.2.7 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校园环境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 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要点

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78号)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以及现行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相关法规,并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及相关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等,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及用能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按照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建设节约型校园。

5.1 建设阶段

5.1.1 校园规划

1) 场地规划

(1) 树立节约理念、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根据学校规模确定用地指标,避免土地资源的不当占用和浪费,杜绝规划设计中追求豪华奢侈之风,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校园场地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校园选址应保证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 校园建设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与社会资源整合和协调。

(4) 合理利用校园土地,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

2) 环境整治

(1) 合理规划校园交通,应充分考虑人车分流,确保停车场设施和自行车停放场所。

(2) 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设置遮阳遮雨设施。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3) 针对校园生活垃圾的特点,进行垃圾分类,实行分区收集处理;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回收,提高再利用的比例;将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物集中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

(4) 严格管理实验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回收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

3)景观规划:

(1) 绿地规划

在绿地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 合理保留原有植被、动物栖息地。

科学研究并应用适宜的技术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校园绿地, 努力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 提升。

(2) 景观规划

校园应结合地域、地形及气候特征,积极营造具有校园人文气息,符合师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交流、休息、运动等需要的校园景观, 水系规划应结合校园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可豪华奢侈建设。

(3) 树木种植

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坪种植。

4)能源规划

(1) 科学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校园用能需求量。努力实施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对口利用。

(2) 结合当地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

(3)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合理的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 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回用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校区实施污水的能源化和肥份利用。

(3) 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产生的暴雨径流量宜小于或等于建设前的水平,以减小对城市暴雨径流的峰值,维持当地生态用水;对于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产生的暴雨径流量须小于改造前的水平。

(4) 合理确定节水指标。努力实现浇灌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

6) 新建建筑规划

(1) 建筑布局和平面规划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参照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

同时还应结合校园特点合理进行设计。

(2) 校园新建建筑应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

(3) 校园大型新建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4) 项目设计应提交节能设计专篇。

(5) 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6) 既有建筑改造规划

(1) 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结合校园整体建设合理定位。

(2) 一般既有建筑的改造应基于学校发展的合理需求和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

(3) 既有建筑的改造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4)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

5.1.2 设计

1)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采用绿色生态理念,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环境模拟等先进设计技术,优化校园的声、光、热、风及水环境设计。

声环境: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对校园环境噪音进行预测评价,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gb3096-93)

光环境:对校园建筑布局、朝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避免建筑间相互遮挡,确保日照及采光需求。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自然采光。

热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热设计。积极采用室外绿化、水景、透水型路面铺装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寒冷地区需积极采取防寒抗冻措施,炎热地区应积极采用遮阳设施。

风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及风环境设计,积极利用自然通风改善环境,避免建筑风害。

水环境:设计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确保校园的用水安全措施,进行水资源有效利用和雨水、中水、污水的循环利用设计。

2) 建筑本体节能设计

(1) 建筑热工设计

①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指标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及所属地域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②根据节能要求优化建筑窗墙比。对空调房间的外窗鼓励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外窗,有条件时外窗玻璃材料鼓励采用low-e玻璃。

③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地域特性与朝向合理设置遮阳设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方式。

④南方地区鼓励采用综合绿化等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寒冷地区加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冷热桥节能处理,确保隔热保温性能。

⑤南方建筑屋顶应强调隔热,可采用屋顶绿化、架空屋面、阴棚等设计,北方建筑屋顶则强调保温。

⑥严格执行国家节能规范的建筑的窗地比。

(2) 建筑通风设计

① 鼓励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与布局。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

② 建筑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3) 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① 根据校园建筑的不同功能,进行日照分析,尽量满足不同建筑的采光需求,减少人工照明数量。并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切换控制。

② 教室照明应考虑校园特点安装合理的控制措施。

③ 校园照明应采用节能灯具。

(4) 用能设备系统节能设计

① 暖通空调设备系统

空调设计采用全年动态模拟计算确定负荷,结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和设备,并满足相关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

根据校园建筑物的功能、特性与寿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和控制方式。

冷热源设备系统设计应注重校园用能特点,满足正常教学与寒暑假期不同情况需求和部分负荷运行特点,设备能效指标须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的相关要求。

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须满足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② 电梯系统设计

根据校园特点考虑对应平时运行与寒暑假期运行的模式切换的设计。

3) 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

配置冷热源设备、照明、空调输配系统、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系统的分项计量系统,并预留数值传输接口。有条件的可根据建筑用能规模和特点建立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测系统。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

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供水管网漏损;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

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淘汰非节水型器具。

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平衡测试。

(2) 非传统水源利用

① 雨水处理及利用

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宜结合景观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

② 污(废)水处理及利用

在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及利用设计。

对于以完全分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优质杂排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物化处理,或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等运行维护较为简单的处理工艺。

对于以合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污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或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进行处理。

(3) 用水安全

饮用水、杂用水和景观水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

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后的雨水、污(废)水回用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回用水管道上不得安装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4) 鼓励校园内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师生饮用、洗浴、洗手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而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的用水宜采用回用水。

5)可再生能源利用

因地制宜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结合建筑条件及当地资源条件采用地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及地热技术。

可根据校园建筑条件和特点积极采用热回收型热泵系统,提高校园空调采暖及热水供应系统综合能效比。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 用材安全

建筑工程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cai《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

不得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218号公告)禁、限的建筑工程材料。

(2) 节约用材

①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

② 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

③ 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与部品。

④ 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室内环境质量

校园建筑设计应重视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

(1) 室内空气品质

① 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

② 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气流组织,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提高空调通风效率。

③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

④ 有条件时设置室内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及显示装置,集中空调系统中利用co2浓度监测控制空调新风。

(2) 热湿环境

①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要求,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运行的倡议。

② 新风需求量大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考虑过渡季节全新风节能运行设计。

③ 寒冷地区采暖系统应注意管路水力平衡设计,并考虑房间温度调节措施。

④ 高大场馆建筑宜合理采用低温辐射采暖系统、分层空调方式。

3)采光与照明

(1)室内采光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室内采光系数或窗墙比满足当地光气候区要求。

(2) 合理采用天窗、反光板、反光镜、光导集光等自然采光强化和调控措施。

(3) 室内照明设计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0034-)的要求。

① 室内照明指标设计和功率限值符合现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要求,室内公共空间照明采用分区照明和自动控制措施。鼓励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等绿色节能灯具。

② 教室照明应结合校园特点设计节能控制方式。

4)声环境

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建筑设备、机房等采取消声、隔振及减震措施,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及振动干扰。

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要求。

建筑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外窗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

5.1.3 施工与工程监理及验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做到文明施工、节约施工、环保施工;规范工程监理及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

1)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控制

校园建设的施工现场应注意场地的生态保护和安全维护;严格控制施工对环境大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努力减少施工的振动、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控制施工产生的光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施工的资源节约

(1) 施工节能

应实施包括施工方案、资源管理以及节能降耗措施在内的施工组织总设计;

应对施工及工地生活用能进行计量、监管;严禁使用非节能型大功率用电器具;实现单位施工面积实际用电量比定额计算用电量节约4%以上。

(2) 材料节约

应通过施工程序的合理化、施工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等措施,实现施工材料的节约;加强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努力实现重复使用的施工材料在现场的使用率超过70%。

(3) 施工水资源的节约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所有用水部位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和安装计量装置。有条件的工地要充分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施工监理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范工程施工监理,严格控制施工全过程,确保工程质量。

4)施工验收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等国家有关工程验收标准和规范。

学校相关部门应尽早介入工程建设及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以利于将来运行管理。

5.2 运行维护阶段

校园用能设备主要为采暖、集中空调、照明设备,应重点强化这些设备的运行维护阶段的技术、管理及行为节能(节水)措施。

对大型物业管理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应导入公平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实行物业管理招标。逐步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管理。学校应与物业管理公司制定节能减排管理目标。

5.2.1 设备系统节能(节水)

1)集中空调

(1) 根据校园建筑负荷特点有效地采取部分负荷调控措施。有条件时空调水输送系统、风系统采用变流量控制,合理采用大温差小流量运行。

(2) 积极采用热回收措施,节省新风处理能耗。

(3) 过渡季节合理采用全新风运行,减少制冷机开机能耗。

(4) 实施室内温度节能设定,夏季室内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

(5)根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定期实施空调设备及风管的清洗维护,确保换热效率,保障空气品质。

(6) 对建筑物的集中冷热源、流体输配系统等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与计量。

2)采暖

(1) 加强采暖锅炉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与辅机变频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增加热量回收;对于燃煤锅炉,有条件的应采用炉渣二次回烧;加强锅炉的除氧和水处理及防腐阻垢等措施,延长锅炉使用寿命;

(2) 按节能标准要求对供热管道进行保温,杜绝供热系统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

(3) 改善管网输配性能。做好管网系统水力平衡调试,通过调节消除热网水力失调。避免“大流量、小温差”不经济运行状况。

(4) 加强管网系统的调节能力。对于既有建筑,有条件的可采用平衡阀及平衡阀智能仪表取代调节性能差的闸阀或截止阀,建筑的热力入口处加装热量调节和计量装置,改善系统调节能力。

(5) 强化节能运行。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夜间低温运行。

(6) 供暖系统宜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变化进行调节,确保按需供暖。

(7) 逐步推行供热按热量计费管理方式。

3)绿色照明

(1)对教室等公共照明系统进行有效的分区分时控制。

(2)对学生宿舍照明,鼓励实施定时熄灯制度。

(3)制定寒暑假期间教室等公共场合的节能照明控制措施。

(4)更换非节能灯具,积极采用节能照明灯具。

4)节水

(1) 节约用水

① 绿化浇灌、景观补水和路面喷洒等用水不使用自来水。

② 绿化浇灌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方式,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

③ 对供水系统定期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2) 水质管理

① 对回用水和景观水的水质实施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水质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② 对景观用水的水质保障设施应定期检修。保证水体的更新率处于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富营养化发生。

5.2.2 行为节能(节水)

加强校园节约文化建设,树立节约理念,普及节约科技。全员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将节约理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行为中。

1)行为节能

(1) 校园实施对节能行为的奖励和对浪费行为的教育处罚措施,将师生员工节能行动纳入行为规范建设中。

(2) 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节约型校园学生志愿者队伍,巡查、监督并制止校园的能源浪费现象。

(3) 自觉执行室内空调采暖温湿度的节能设定,严格控制空调开启时间。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过渡季节尽量不开或少开空调,以开窗通风或使用电风扇为主。

(4) 离开办公室前随手熄灯、人离关机。

(5) 倡导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高学校班车的满载率。提倡校园内使用自行车。公务用车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按规定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

2)行为节水

(1) 公共用水场合张贴节约用水提醒标示牌。

(2) 实施能源缴费校园一卡通,将水资源消费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3) 水龙头随用随开;跑冒滴漏,及时报修。

3)行为节材

(1) 倡导纸张耗材节约行为。节约用纸,推广无纸化办公,废纸重复利用,积极采用可再生纸。提倡双面用纸,减少打印复印次数,节约使用打印耗材。

(2) 严格控制会议铺张浪费。减少或不使用精装请帖,避免礼品过度包装,减少或不使用校园横幅,积极使用电子显示屏及网站。

(3) 废旧资源如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电子设备和器材应当再生利用。

(4) 鼓励校园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积极回收利用书籍、衣物、文具等。

5.3 各类建筑节约专项措施

5.3.1 教学建筑

1) 照明节能措施

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对物业管理部门应落实岗位责任制,采取适当的方式如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等措施限制教室开放数量。

2) 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1) 根据学校寒暑假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

(2)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

(3)风扇与空调结合的方式,对于南方的高校,建议采用风扇与空调结合的方式。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

(1)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

(2) 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5.3.2 办公建筑

1)减少待机电耗

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应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

2)合理使用空调

过度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

3)照明节能

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长时间离开办公室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5.3.3 科研实验楼

1)严格执行办公建筑各类专项措施外,对高耗能、高耗水实验仪器、设备应专人负责,专项管理,做到节约使用。

2)本着“谁用能,谁付费”的原则,能源费用计入科研业务费成本。

3)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可以采取有针对性地空调节能措施。

5.3.4 学生宿舍

1)开展学生宿舍节约型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倡导校园节约风尚。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展开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并配套实施相关奖惩措施。

2)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用水设备,应及时改造原有陈旧、能效低的设备。可重点结合校园学生集中浴室等设施实施再生能源利用、废热回收利用、中水利用、节能节水运行管理措施。

3)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宿舍住宿规定中。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等电器。

5.3.5 学生食堂

1)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2)加强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操作程序,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3)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以节约资源。

5.3.6 学生浴室

学生集中浴室是校园生活设施中的耗水耗能大户,应根据地域条件和校园条件合理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积极采用洗浴废水的热回收及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导入ic卡节水管理系统及节水型设备。

5.3.7 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

分类分项计量把握校园设施能耗状况,确定重点用能部位或设施。积极采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建立校园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对高能耗建筑或设施,以及校园能耗的主要参数实施实时在线监测。

6 宣传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将节约理念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将节能技术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和科技实践,增强师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生活理念,使节能节水成为每个师生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6.1 课程与讲座

6.1.1 课程

1)将节约理念的倡导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与忧患意识,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发展观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新型人才。

2)教务部门应积极整合和优化校内外资源,开设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授课,增加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

6.1.2 讲座

1)利用高等学校的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定期开展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

2)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传播和宣传节约理念、节约科技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交流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经验。

6.2 科研与实践

6.2.1 科研

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组织开展校园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建设示范项目,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6.2.2 实践

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舞台和基地,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校园实际,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发明实践活动。

6.3 宣传与普及

6.3.1 媒体宣传

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舆论氛围。

6.3.2 普及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配合社会节约资源宣传活动,开展如城市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节约竞赛活动和社区节能宣传普及活动,制作分发节能节水宣传小册子,在校园和社区普及节能节水科技知识。

7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考核评价办法

7.1 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

为配合本导则的实施,特制订考核评价办法。

评价范围基本以“导则”内容为基础,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硬件条件、政策与制度、建设效果、专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统筹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力争客观公正,并将在实施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完善。

具体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参见附表六。

一硬件条件(25分)

1. 节约型设备(10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4)学生ic卡的使用(2.5分)

2. 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3.可再生资源使用(5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

2)太阳能利用设备(1分)

3)太阳能热利用(1.5分)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1分)

二政策与制度(25分)

1. 管理制度(20分)

1)建设项目审查制度(3分)

2)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4分)

3)统计审计制度(4分)

4)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4分)

5)需求管理制度(3分)

6)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1分)

7)环境管理制度(1分)

2. 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1分)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1分)

3)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设置(1分)

4)运行人员素质状况(2分)

三建设效果(30分)

1. 资源节约效果(20分)

1)校园节电效果(4分)

2)校园节水效果(4分)

3)校园节热(冷)效果(4分)

4)中水回用率(4分)

5)其他资源节约效果(4分)

2. 建设项目落实情况(10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

四专项措施(20分)

1. 专项组织实施工作15分

1)教学建筑(3分)

2)办公建筑(3分)

3)科研实验楼(3分)

4)学生宿舍(3分)

5)学生食堂(3分)

2. 宣传教育工作5分

1)课程与讲座(2分)

2)科研与实践(2分)

3)宣传与普及(1分)

7.2 评价办法说明

7.2.1 硬件条件(分)

本项内容包括节约型设备、计量设备和可再生资源使用三个方面。

节约型设备和计量设备项具体打分根据实施范围而定。即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可按实施比率打分。可再生资源使用按实施的有无打分。即有实施为满分,无设施为零分。

1 节约型设备(10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校园设施用水处安装感应节水器、自动冲水器、感应冲洗阀、自动节水器、智能冲水器、节水控制器、节水式水箱冲便器、感应节水产品等节水型设备并能保证正常使用。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包括智能ic电卡、照明节电器、节能灯、节能照明控制设备、智能控制开关等节电型设备的安装与使用。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主要指空调、锅炉等大型用能设备的节能控制装置的安装及改造。

4)学生ic卡的使用(2.5分):在浴室、宿舍、教学楼等学生集中用水、用电的场所,安装ic卡计量设备,实现ic卡计量收费。

2 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电计量设备(2分):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 可再生资源使用(5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建设中水回用校园污水处理站。

2)太阳能光伏利用设备(1分):太阳能发电装置。

3)太阳能热利用设备(1.5分):集中式太阳能热水装置系统。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1分):包括地热、风能、生物质能等。

7.2.2 政策与制度(分)

本项内容包括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两方面内容。

1 管理制度(20分)

1)建设项目审查制度(3分)

学校建设项目节约资源评估审查制度主要包括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一般打分标准为(个别注明项除外):完全实施为得分,否则不得分。

(1)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1分):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参照建筑节能节水政策和标准对设计文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2分):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台帐管理,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投入收益比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2)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4分)

主要包括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分):学校主管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监督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分):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台帐管理;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包括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备注:本项可根据实施状况打分:完全实施为满分)

(3)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分):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本地区的能耗、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能耗统计结果,研究提出合理的校园能耗水平,制定校园能耗、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

3)统计审计制度(4分)

主要指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制度。

(1)能耗统计(分):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和分项能耗统计制度。(备注:分类及分项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为1分)

(2) 能源审计(分):定期开展本校的能源审计,设立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按生活能耗、教学服务能耗、科研办公能耗、特殊用途能耗、供热基本能耗等类型分类审计,分析能源费用账单,计算出能源实耗值,并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4)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4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媒体等公开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总量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

5)需求管理制度(3分):主要内容包括制订和完善能源计量、收费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校园用能、用水经费的指标化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奖励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校园用能用水设施档案制度。

6)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1分):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学校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具体实施办法;严格控制办公设备、家具、交通工具等的配额标准;鼓励网上采购、集中采购手段,节省交通、纸张、人工成本费用;加强对学校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

7)环境管理制度(1分):建立校园环境管理制度,鼓励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 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分):学校主管领导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并列入业绩考核内容。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分):由校级有关管理人员成立专门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3)设置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分):成立由主管校级领导负责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可由能源管理、基建、资产、设备、采购、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

4)运行人员素质状况(分):包括空调、锅炉等用能系统运行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等内容。

7.2.3 建设效果(分)

本项包括资源节约效果和建设项目落实情况两部分内容。打分标准:根据自身纵向对比效果打分。年度节约效果超过10%为满分,无效果为零分,以次推算其他情况得分。

1 资源节约效果(20分)

1)校园节电效果(分):按生均耗电量指标

2)校园节水效果(分):按生均耗水量指标

3)校园节热(冷)效果(分):按生均耗热(冷)量指标

4)中水使用量(分):指中水在校园道路洒水、浇灌绿地、冲洗厕所等方面的用水量比例。

5)其他资源节约效果(分):包括节地、节材等方面内容。

2 建设项目落实情况(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包括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落实能耗分项计量措施;提交节能设计专篇;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等内容。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包括空调系统的变频控制及运行情况、锅炉采暖系统及管网的运行情况、照明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水系统的管理及维护等内容。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分类分项计量把握校园设施能耗状况,确定重点用能部位或设施;积极采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建立校园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对高能耗建筑或设施,以及校园能耗的主要参数实施实时在线监测。

7.2.4 专项工作(分)

本项包括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两部分内容。

1 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分)

1)教学建筑(分)

(1) 照明节能措施(分):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对物业管理部门应落实岗位责任制,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

(2) 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根据学校寒暑假期间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1分):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2)办公建筑(分)

(1)减少待机电耗(1分):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

(2)合理使用空调(1分):过度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

(3)照明节能(1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离开办公室一小时以上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3)科研实验楼(分):本着“谁用能,谁付费”的原则,能源费用计入科研业务费成本。

4)学生宿舍(分)

(1)强化学生行为节能宣传活动,倡导节约型校园风尚。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展开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

(2)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空调系统和用水设备,更新、改造原有老旧的设备。

(3)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公寓住宿规定中。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电器。

5)学生食堂(分)

(1)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2)加强食堂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3)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或可重复使用的碗筷),以节约资源。

2 宣传教育工作(分)

1)课程与讲座(2分):开设节约相关课程、讲座,将节约理念的倡导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开设以节约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并定期开展以节约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

第4篇:公司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作为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工作计划,强化目标考核,加大资金投入,狠抓节能技改,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和参与节能降耗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根据“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总体目标要求,**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3%;各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2%,9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4035吨标煤(见附件);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0个,总投资3.9亿元;省百家重点耗能企业**山龙胜化工有限公司实现节能1500吨标准煤;市本级财政节能投入40万元。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节能技术改造

1.围绕节煤、节水、节电、余热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继续实施大规模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工程。加快在建的国家节能项目的实施进度。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加强重点节能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为载体,推动节能降耗重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责任单位:市经委)

2.全力做好国家和省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组织申报和争取工作,做到在建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抓好已列入国家、省节能扶持项目的监管工作,实行重点项目季调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责任单位:市经委)

3.加强节能项目管理。对列入中央及省预算内投资项目要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资金和项目实施管理。建立项目调度跟踪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确保项目顺利建成、达产达效。(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4.始终贯彻落实“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有保有压”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实施一批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精加工、深加工项目,促进能源、原材料产业升级。结合我市六大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中药等特色产业项目的实施,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带动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占地区总值的比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

5.开展企业能源调查。结合国家经济普查工作,深入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摸清每一个企业生产规模、能耗物耗、用能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排队和分类指导。(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经委、市质监局)

(三)加快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

6.开展电机系统变频节能改造、锅炉烟气的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在重点耗能企业中对锅炉符合燃烧要求的企业推广使用燃煤催化燃烧技术。整治集中供热区的小锅炉。(责任单位:市经委、市环保局、各区县政府)

7.积极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节煤节油节电技术应用研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委)

(四)抓好重点企业节能

8.对年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9户重点耗能企业,建全节能责任制,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实施节能奖励措施,开展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活动,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管理工作。促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带动行业节能水平大幅度提高。确保省百家重点耗能企业龙胜化工和其它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完成全年节能目标。(责任单位:市经委、市统计局、市质监局)

9.建立全市耗能2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定期上报制度,开展能源利用运行监测分析,企业能源审计、能源监测,完善节能管理制度,落实节能措施,做好能源审计报告的审核和分析使用,及时把握企业能源消费走势。每季度通报一次重点用能企业指标完成情况。抓好国家、省市能耗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检查。(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经委、市质监局)

(五)积极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10.强化交通运输节能。认真贯彻落实交通部《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监测方法》,以能耗为重要指标严格执行营运车辆准入和退出制度。在客运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节能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在全市驾校推广使用驾培模拟器教学,降低驾驶培训中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鼓励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强运输节油管理。优化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提高运输集约化水平。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的运力。(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11.抓好农业节能。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农村沼气、秸杆固化气化和太阳能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年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2820口以上。(责任单位:市农委、各区县政府)

12.推动机关节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研究制定市直机关节电、节水和公务用车使用等节约工作的标准和办法;规范办公设备及用品的采购、配备和使用,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要严格执行办公设施、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广泛深入开展节电、节水、节油等活动。**年各级党政机关节电、节油、节水要在**年基础上降低5%。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大力压缩会议、文件、通信等方面的费用支出。(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

13.节约城市公共照明用电。各区县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城市公共照明规划,合理划分城市照明等级,确保以道路照明为主的功能照明,推广使用节能型路灯。在用电高峰时段,减少城市景观照明、娱乐场所霓虹灯等用电。政府机关、公共场所关闭不必要的夜间照明。在保证车辆、行人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启和关闭路灯,在深夜试行间隔开灯或降低光源功率。除重大的庆祝活动外,严格控制装饰性景观照明,特别是办公区和住宅小区装饰性景观照明。在照明路灯和景观照明,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责任部门:市建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14.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按照以电定用、有序用电、节约用电的原则,制定并严格实施科学合理的电力错峰、避峰和有序用电方案,加强无功管理。(责任单位:市经委、市供电公司)

(六)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工作

15.推进散装水泥发展,巩固“禁粘限实”成果。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33号)、《**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办法》(**省人民政府第216号令)和《关于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政办秘〔**〕23号)文件精神,加大“禁实限粘”和砂浆“禁现”执法检查力度。引导和支持新型墙材企业和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有序发展。确保全市水泥散装率达48%,城市规划区内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大砖。(责任单位:市建委、各区县政府)

16.实施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建设示范工程。在既有建筑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空气能。在新建建筑中,充分考虑大力推广太阳能、空气能和地热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建筑示范工程。(责任单位:市建委)

(七)开展项目节能评估

17.修改和完善项目节能评估体系。依据《**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修改和完善《**山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制定评估标准,不断完善节能评估审查体系,加强项目全过程的节能监管,严把增量节能准入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防止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确保全市所有新上项目的进行节能评估,彻底把住能评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

18.加快节能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培育。建立节能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和节能服务咨询机构库,规范节能咨询服务市场,对即有项目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检测,对新建项目开展节能评估,把节能服务工作纳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责任单位:市经委)

(八)深化全民节能行动大力推广绿色照明产品,引领全民节能,在全市推广使用高效照明产品。以交通运输设备节油、锅炉窑炉节能、电机系统节电、空调冰箱节电、公共机构节能、建筑节能为重点,突出加强节油节电。积极开展节能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以及能源短缺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制定系列宣传报道方案,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采取企业访谈、公益广告、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切实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等开展节能专项行动,组织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市各行业、全体市民的节能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节能工作。(责任单位:市节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保障措施

19.进一步提高认识。**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关键年,要充分认识到**年工作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要采取更加迅速、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加扎实的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千方百计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责任单位:节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第5篇:公司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审计; 内部审计

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浓雾重锁,空陆交通严重受阻,陷入“十面霾伏”的境地。1月12日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全国污染指数最高的前十名城市排名中,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名列前茅”,达到重度污染;1月13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检测结果显示,在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在2013年3月我国举行的“两会”上,国家环保部门负责人指出,自从我国近两年设置雾霾监测以来,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累计雾霾天气都超过了100天。驱之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企业伦理学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环境友好产品,追求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同达到最优。

追本溯源,治理环境必须从经济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要改变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使企业的行为符合企业伦理,就必须改变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并进行信息鉴证也就成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举措。

一、环境审计与环境成本审计的内涵

(一)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最初是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发挥作用,它在健全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并提高其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91年英国的当地政府管理委员会(LGMB)了详细的环境审计指南,这也鼓励了环境审计框架在欧盟“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中的应用,进而促使北美、欧洲的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都把环境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列入审计计划。

环境审计又称为绿色审计,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10《环境审计指南――一般原则》指出,环境审计就是审计主体运用一定的程序方法,通过检查核对被审单位的相关环境资料和信息,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单位的环境行为、环境事件、环境条件以及环境管理系统遵守环境准则的情况,并将审计结果向环境事件的委托人披露。环境审计的内涵也比较丰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指出,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场地污染评估、项目投资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负债审计、环境成本审计、企业环境绩效报告审计、对企业主体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审计。

目前环境审计作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的手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中应用。例如,壳牌(Shell)石油公司为了保证公司的经济行为达到环境许可的要求并遵守环境法规,每五年就开展一次针对公司所有环境事项的内部环境审计,对于企业特殊项目的审计和场地审计则每年开展两次内部环境审计。此外公司还执行外部环境审计。企业外部的会计师、环境管理人员和财务分析师检查企业的运营场地以及主要的环境影响,并发表外部环境审计的鉴证报告,促使企业改进其经济行为。针对环境审计意见,企业财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提出改进措施,环保部负责具体实施。

(二)环境成本审计

环境成本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指由外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出具对企业环境成本确认、分类、计量、会计处理与环境成本报告等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致性的审计意见,即对企业在报告年度内的经营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损害是否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的规定,其反映的环境成本是否恰当发表意见。

二、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

审计依据是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基础及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审计执业规范。

(一)环境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为了贯彻和执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内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如《刑法》(2011年修订)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违反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事故等行为进行了量刑与罚款规范。其他如2004年修订的《宪法》、2012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颁布)、《森林法》(1998年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颁布)、《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修订)、《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除了完善我国国内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还积极参加各种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协定和议定书,主要包括:《防止船舶污染公约》(1973年)、《濒临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巴塞尔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2002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4年)等,履行中国的环保责任。

这些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防范和制止环境污染,而且是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环境成本审计的法律依据。

(二)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从范围上分类,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从内容上分类,可分为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技术标准。环境管理标准较多采用的是ISO14000同等转化标准,即GB/T标准。环境技术标准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在实施环境成本审计时,审计人员多依据环境技术标准。

三、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

1997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2002年4月IAPC被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取代)了第65号披露草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关注环境事项》,这份草案的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正确处理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环境事件。Adamson和Shailer(2001)指出审计人员和企业的审计计划应重点关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公允有较大影响的四个环境问题,即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对环境损害的价值评估、或有环境事件和没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事件。例如石油和水源的污染事件、危险材料和废弃物的管理事件等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应该引起审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警觉,因为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企业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使小企业破产倒闭。

环境成本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合规性审计

1.环境成本合规性审计

审计主体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的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如果合法,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环境成本支出才能合规。审计主体要按照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企业合法经济活动的清单,对照清单要求检查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是否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标准。审计主体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被审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是否合法并在法律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排放等等,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对此发表审计意见。

2.环境成本内部控制审计

被审计单位在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应遵守企业内部制定的有关环境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审计主体对此进行审计并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如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本数据是否真实公允、被审计单位的较大环保事项涉及的金额是否专项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环保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等)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审计

1.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规范。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2000年修订)、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1998年)和第38号《无形资产》(IAS38,1998年)都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作出规定。其中IAS36号《资产减值》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因素引起的资产减值;I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因素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里披露或有环境负债,以便向利益相关者揭示企业的风险;企业应在报表附注披露企业经营面临的所有环境问题,以便维持企业良好的形象;企业应在损益表中单列环境成本账户披露环境成本。IAS38《无形资产》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偶发事件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值,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欧盟委员会(EC)于2001年5月了一份《推荐书》,内容涉及在年报中确认、计量和披露相关的环境事项。《推荐书》的内容主要为:第一,当期环境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如果某项环境支出是为了防止未来的环境被破坏并能带来经济效益,应该将其资本化,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资产,否则将其确认为费用;第二,环境负债的确认,企业有法定或契约规定的义务去防止、减少或补救对环境的破坏,一旦这部分成本能够可靠的估计,应确认为环境负债,如果这部分成本不能可靠的估计,应确认为或有环境负债;第三,企业应披露的环境事项:环境保护政策、详细披露重大的环境负债和或有环境负债、在会计年度披露环境支出资本化的金额、环保的成效等是企业应该披露的主要内容。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作出相关规定,组织因为交易和事项引发的环境成本和负债,并且这些环境成本和负债能对组织的经济和财务效益产生影响,组织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对其披露。美国的上市公司按照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以下相关内容:特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公司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陈述;公司的污染控制设备和作业流程;公司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情况;公司在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方案中为控制或减弱环境污染所发生的资本支出;公司在过去和现在为控制或减弱环境污染所发生的成本。

2.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是因为被审计单位外部会计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报表附注中披露;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Manuela Sarmento(2005)调查了葡萄牙的520个污染型企业(大型企业占22%,中型企业占31%,小型企业占47%;这些企业分别属于石油、印刷和油漆、塑料、造纸、制革、水泥和畜牧行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企业按照IAS36、IAS37和IAS38标准在会计报表和管理层报告中披露所有环境事项。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企业向利益相关者表明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审计的内容

首先是环境成本数据审计,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环境成本数据是否客观真实,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是否真实合法等。其次是重大环保事件信息披露审计,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重大环保事件进行了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环保罚款、排污费以及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是否真实合法;政府针对企业环保措施所给予的鼓励政策;被审计单位因为经营行为影响本地环境和公众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等。

(三)能源和废弃物审计

能源和废弃物审计主要集中在追踪和记录能源流动和识别鉴定废弃物等方面,审计主体要揭示能源在流动过程中创造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识别废弃物的种类并鉴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Geoffrey R.Frost和Trevor D.Wilmshurst(2000)调查了42个环境意识比较强的企业执行环境审计的情况,其中38个企业执行了合规性审计,14个企业执行了废弃物审计,20个企业执行了能源审计。环境审计的推行为企业在事后控制环境成本发挥了巨大 作用。

四、环境成本信息鉴证

环境成本审计结束,由国家审计机关或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进行鉴证。

(一)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注重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在环保投资、排污费、污染治理费等环境审计工作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国家审计署曾对我国20个城市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国家审计的推行为保证环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以及防控环境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会审计

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人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介入并监督企业环保受托责任的履行,可以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成本审计,鉴证企业环境成本信息。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制定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其中某些严格的条款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或有环境负债,这也是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情况进行鉴证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能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在环境成本鉴证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鉴证的主要依据除了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6年修订)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对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等内容分别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该审计准则指出:“对环境事项的恰当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披露)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中国证监会2006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要求:发行人应披露的风险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引致的风险;发行人存在高危险、重污染情况的,应披露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因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原因受到处罚的情况、近三年相关费用成本支出及未来支出情况,说明是否符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鉴证的内容主要针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公允发表意见。我国可以考虑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和审计提供统一的标准。

五、案例分析:河南华润电力环境成本内部审计

由于国内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环境成本必须经过国家和社会审计,因此笔者只能以某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审计为例来说明问题。

河南华润电力古城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华润电力)是香港上市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负责电力建设、生产、销售及电力生产相关的燃料粉煤灰等的附属经营及综合利用。公司新建2×300MW(兆瓦)燃煤发电机组,同时安装烟气脱硫装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财会部门提供的本烟气脱硫工程的投资额以及设备年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进行经济性分析,指出项目投资单位造价低于限额设计指标,本工程投资合理可行,符合国家对火力发电厂一些特殊的环保要求。

(一)烟气脱硫工程的投资额

公司采取EPC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的静态投资见表1。

(二)脱硫设备年运行成本分析

脱硫设备年运行成本见表2。

(三)企业内部审计意见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脱硫工程和装置审计后,其审计意见指出:

第一,本项目2×300MW(兆瓦)机组脱硫装置静态投资为18 273万元,单位造价305元/KW;建设期贷款利息为421万元,工程动态投资为18 694(18 273 +421)万元,单位造价312元/KW。火电送电变电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中,2×300MW机组烟气脱硫的指标为343元/KW,本项目投资单位造价低于限额设计指标,本工程的投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合理可行。

第二,安装脱硫装置后,大大降低了SO2排放量,对本地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有利的,并且减少每年缴纳的排污费用(本评价未考虑每年减少缴纳的排污费金额),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电价加价0.015元/kWh(含税),则每kWh的售电可产生0.0032元的脱硫电价效益。

第三,本脱硫装置的投资少、效率高、设计精准优化,且在后续设计中可进一步优化,进一步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

第四,本期安装脱硫装置后,为后期新建发电机组提供更大的排放空间提供了保障。

(四)国家环境保护部环评批复要求

第6篇:公司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管理创新;引进型管理创新;内部知识源;市场知识源;专业知识源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23-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适配理论研究》(7087201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测度研究》 (NCET-06-0284)。

一、引言

几十年来,创新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管理创新、过程创新、服务创新和战略创新等创新形式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1],尤其是在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美国公司衰落的现象,促使学者指出其根源问题在于管理创新的落后,而管理创新正是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2]。不仅如此,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改进产品质量 [3] [4],推动企业发展,因此成为当今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和持续的来源[5]。国家政策制定者甚至将管理创新视为部门或国家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如英国贸易工业部和波特报告强调未能实现最佳管理创新是导致英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 [6]。

在现有相关文献中,包括管理时尚[7],组织绩效[8][9],影响因素 [10][11],以及组织学习对管理创新的影响[2]等视角,除了管理时尚研究强调管理实践供给者的作用,其他研究都未能给予引进型创新――在组织外部已存在的管理实践或思想的基础上引进加工而成的创新足够的重视,为此,管理创新的知识源或知识获取问题成为企业引进和实施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本文尝试从知识源的视角探索管理创新的引进问题,以期为引进型管理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理论背景

现有管理创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管理时尚视角。该视角关注新管理创新市场,从新管理实践的供给者和购买者均衡角度解释为什么有些实践能流行以及如何流行,进而诞生了管理时尚理论[7]。Abrahamson[7]根据其对管理时尚制造过程的研究界定了管理时尚的内涵,他认为,管理时尚的制造者持续不断地使自己和时尚追随者相信某项管理方法或技能能有效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管理时尚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是管理时尚制造者传播的管理技术,人们相信它能合理地促进管理进步,这是一种相对短暂的集体信仰 [12]。其后的研究直接把管理时尚界定为管理技术或管理创新。

第二,影响因素视角。这部分研究强调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哪些因素对管理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尤其突出具体的内部因素在推动管理创新引进中的作用,如Kimberly 和 Evanisko [10]认为管理创新的引进和实施直接受到受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大型组织和高层次竞争的影响,而Damanpour [11]则研究了专业化、职能差异、外部沟通和决策集权等因素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第三,组织学习视角。该视角揭示了提高组织学习水平和能力是推动管理创新或提升管理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管理创新系统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率先将组织学习理念引入管理创新领域的是管理创新概念的提出者Stata,他指出组织学习是管理创新的关键[2]。Naveh等(2006)[13]在研究管理创新与组织绩效关系时引入组织学习作为中间变量,得出探索性学习和挖掘型性学习能力越强,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积极影响越明显。李(2004)[1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组织学习水平对管理创新成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作用;不同组织学习方式对不同的管理创新活动产生显著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条件下的组织,其管理创新成效、组织学习水平和组织学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因素也部分的影响到组织学习方式与管理创新成效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绩效视角。大部分组织绩效视角的具体研究由支持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存在积极影响的学者展开,大体认为管理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9]。事实上,其他视角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问题,如管理时尚视角认为管理创新对组织长期绩效没有影响,组织学习视角则认为管理创新能够提升组织绩效等。组织绩效视角研究主要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由于技术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程序的调整和适应,因此管理创新是有效实施技术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先决条件和助推器;二是由于管理创新对生产力、订货至交货时间、质量和柔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代表组织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从制度、文化、理性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管理创新产生及其在组织内部扩散的机制。已有研究从不同侧面探讨管理创新问题,然而除了管理时尚视角研究指出市场是管理创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其他研究分支都没有提及企业所开展的引进式管理创新知识的来源问题,即管理创新的根源。

三、管理创新知识源分析①

不少学者将新知识源的搜寻视为技术创新的关键,不仅为获取新知识提供了便利还为企业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结合提供了可能[15][16][17]。本文借鉴该观点,认为通过管理者搜寻新管理实践或观念,与企业现有知识和条件整合,导致管理创新的引入。Mol等 [18]提出,建立更多知识源链接或与更多类型的知识源建立链接都能够积极影响新管理实践的引入和实施。技术创新文献强调领先客户和供应商等各种外部知识源对创新的驱动作用。知识源越多,从知识池中抽取知识的频率越高,企业获得互补性知识和其他有价值知识的机会就越大。与知识源接触的越多,管理者对新管理实践的认识越全面和深刻,因此,实施的成功率也越高。企业知识源越多样化,所获得的灵感得以创新化和价值化再整合的可能性就越高[19]。Kaplan[20]认为外部促进者在新管理实践引入的早期起关键作用,Birkinshaw 等[1]则强调外部促进者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Mol等[18]提出知识源的范围越广,企业引进新管理实践的水平越高。

然而,哪些类型的知识源会对新管理实践的引入产生重要影响呢?我们认为有三种类型:内部知识源,市场知识源和专业知识源。如表1所示。

1.内部知识源

这里的内部知识源专指企业组织边界以内的所有个人,即当管理者发现组织存在问题并对管理创新产生需求时,首先想到的是从内部获取知识,只有当内部员工无计可施时才将目光投向组织边界以外[21]。内部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有头脑风暴、民主意见和个人交流等。这种途径所花费的时间和物质成本都相对较低。而且这类知识一般表现为显性知识,即可以传播和共享的知识,因此获取的难度远低于隐性知识,理论上是一种较有效的知识源。2005年,钱江针织机械厂融入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实施新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和学习四个方面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改变了以往只关注财务指标、不允许员工参与等缺陷,实现将组织目标融为一体以及员工与组织共同进步的愿景。然而该管理创新的引进并没有通过专业的咨询机构,而是内部员工集体知识共享、出谋划策的结果。

2.市场知识源

管理时尚文献[7]认为市场知识源是新管理实践引入的主要驱动因素。企业模仿竞争对手实施较为先进的管理实践达到追赶甚至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如美国汽车企业受到日本丰田等企业的冲击之后,纷纷研究和效仿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等管理创新成果;咨询师向企业推销其管理创新方案[22],上个世纪的90年代企业流程再造风靡全世界就是咨询机构进行广泛推销的结果,尽管结果很多企业并没有成功实施所谓的企业流程再造,但至少说明众多企业都渴望通过管理创新改变现状,获得效率或绩效的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咨询机构是企业获得管理创新思想的重要知识源;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企业间的相互模仿,上世纪90年代,中国很多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战略路线,如浙江万马除了主营业务电缆以外还大力发展医药和房地产等行业,健力宝公司除了饮料行业还涉足足球、包装、房地产等众多行业;同一地区企业间相互学习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如典型的温州模式下,企业依靠本土资金,实行的是典型的以创始人或企业主为核心的家族制管理模式,近年来,温州企业纷纷实施品牌战略、文化建设和国际化经营等管理创新举措。尤其是当地的同一产业企业之间,这种模仿更明显。此外,市场知识源的作用还表现为顾客鼓励企业采用新实践[23],供应商沿着价值链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合作企业间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

3.专业知识源

相比较而言,专业知识源是一种成本较低且可靠性较高的知识源,主要指组织外部专家、协会等。企业管理者通过参加专业研讨会或学术会议,如战略管理探讨会、知识管理研讨会等,从专家或学者处直接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或通过与有关专家交流的方式获得专家意见和建议。大部分管理者还通过查阅出版物获取信息,如阅读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了解和掌握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并应用于组织实践是上世纪90年代管理者普遍的做法。在行业协会机制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很多管理者都会加入行业协会或专家协会,对某行业或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推动行业联合发展。在国内,行业协会也逐渐发展和完善,为企业管理创新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来源。此外,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也会影响企业管理创新实践,近年来,国家层面强调创新体系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直接引导企业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实践力度。创新标准则是很多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创新在引进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参考和遵守的标准,如质量管理ISO9000、ISO9001等。

对于某具体企业而言,知识源并不是单一的,具有明显多元性。一方面,企业所引进或实施的管理创新具有多样性,如近年来海尔采纳了“人单合一”企业竞争模式、“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策略事业单位等一系列管理创新,每种创新的知识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实施的某一具体管理创新来说,知识源也并非单一,如黄骅信誉楼商贸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创新,就是融合其他企业成功经验、出版物、内部员工等多项知识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知识源分析与讨论

在对管理创新知识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对部分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知识源调查,以进一步了解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知识源构成情况。按十类管理创新成果,分别列出最主要的三类知识源,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把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理念性较强但技术性相对较弱的管理创新,包括创新能力建设与知识产权管理、人文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服务与自主品牌建设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引进和实施这类管理创新的企业主要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非当地其他企业、非当地同行企业(或相近行业企业)、当地其他企业等渠道获取知识;第二类为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创新,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与绩效管理、生产运作与精益管理、战略管理与集约化经营、跨国并购与重组整合、管理变革与系统优化以及风险控制与财务管理。这类创新的主要知识源为咨询机构、出版物、非当地同行企业(或相近行业企业)、创新标准、非当地其他企业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大部分企业以非当地同业企业或非当地其他企业作为主要知识源。对此,我们引入参照群体概念进行解释。参照群体是指焦点企业在作出重要决策时所参考的比较企业,有两大功能:一方面为焦点企业提供自我评估的绩效基准;另一方面其实践和行为是焦点企业学习的主要对象[24]。参照群体概念在组织文献中得到广泛应用,学者采用该概念理解企业如何做出战略选择,包括如何在市场中定位,如何制定CEO薪酬标准,是否需要创新等[24][25]。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参照群体直接决定企业的比较基准和学习对象。一般来说,参照群体层次越高,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相对越强,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和行为以及更高的绩效基准。本研究的企业大多为各地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秀企业,具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性质,产品特色强,在同一地区的同一产业中甚至不同产业中拥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它们很少选择当地其他企业作为其参照群体,而更倾向于将目光投向业绩更突出、管理更先进的国家层面甚至国际层面的企业。在引进管理创新思想的过程中,自然选择从非当地企业获取知识。而选择非当地同行企业还是非当地其他企业更多取决管理创新的类型,如文化建设与行业属性的关系不明显,企业在借鉴和学习的时候不会限于同一行业,而像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创新则跟行业的生产和产品性质直接相关,此时企业偏向于从相同或相近产业获取创新知识。

其次,对于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创新实践来说,除了非当地企业,咨询机构是企业的另一重要知识源。这一点符合管理时尚[7]的观点,时尚理论中的供给方(管理咨询公司、商学院、商业出版机构、学术权威、咨询权威和被视为英雄的管理精英等)和需求方(对新管理技术和方法有需求的企业)持续相互作用促进管理创新的传播和扩散。也就是说,在社会、心理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会产生对新的管理技巧的需求;时尚提出者观察到这种需求后创造出新管理技巧提供给企业;企业进行选择、应用或拒绝,并在应用中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导致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产生新的需求。然而,管理时尚理论是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背景提出来的,相比较之下,尽管内国企业对管理创新思想和方法也同样存在旺盛的需求,但不同的是国内供给方尤其是咨询机构的能力和服务质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具体而言,咨询机构所提供的方案基本上从国外学习或引进,与中国企业的实践不完全适应,导致很多企业对实施效果不满意,企业资源计划和业务流程再造在很多企业实施过程中流产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尤其是理念性较强的管理创新的主要知识源。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例,2001年5月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这些政府行为和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行为。为此,近年来学习型组织建设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一大热门。此外,2006年,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见,为了努力追赶发达国家,国家或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理念和思想,为企业实践提供很好的引导作用。

最后,内部知识源在管理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远不如外部知识源。除了战略管理与集约化经营管理创新中提到内部员工的作用,其他创新的主要知识源中均没有内部员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员工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导致知识显著趋同化。当组织出现管理创新需求时,内部员工未能提出可行的方案;二是由于管理创新结果难以考核和量化,管理创新不可能定为员工的基本职责,而依赖于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此时,除了少部分受到管理者信任的员工有机会出谋划策以外,大部分员工并没有机会参与管理创新知识供给过程。加上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管理创新部门或专家,因此内部知识源的范围实际上已经缩小为管理者及其信任的少数员工。

五、典型案例――广州本田的环境绩效管理模式②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州本田)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是由广州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成立至今在管理创新方面积极探索,不但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推出的“环境绩效管理模式”更获得第二届中国管理学院奖。通过在企业内部、生产工厂、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特约店实施一系列的环保改进举措,广州本田的环境绩效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被评2005年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和广东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该环境绩效管理模式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创新理念、内部配套环境管理、生产过程循环经济管理和制度建设。以下我们分别对各组成部分的知识源进行分析。

1.创新理念知识源: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

在全球环境保护的呼吁下,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此引导下,企业和各部门组织纷纷投身于环境保护和节约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广州本田就是其中积极的一员,以建设节约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秉承“成为社会期待存在的企业”的理念,在企业经营活动、产品和合作伙伴中实施环境绩效管理,并从制度上作为保障,努力成为同行业的领先者。

2.内部配套环境管理知识源:创新标准和内部员工

广州本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环境管理体系,使得活动推进更系统、更规范,也更有保障。内部管理体系的设置主要依照ISO14001体系标准,并编制和实施了环境手册和环境规程文件,在厂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州本田的各个项目均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再申请试生产,试生产验收合格后,项目方投入正式运行。

除了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广州本田还实施了一些列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而这些措施基本上都由内部员工提出。企业内部针对员工开展的改善提案活动(针对个人)以及NGH活动,员工参与率都达到90%以上。如一位合成树脂科员工提出了关于“保险杠涂装排风机节能改造”的提案,通过为风机加装变频器,该系统的节电率达到30%,一年可节约的电力达到了425088千瓦时。此外,员工还积极提出了:办公时间尽量少开灯,并且养成人离关灯的习惯;在休息或就餐时间把照明电器关闭;在天气晴朗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在就餐时提倡每人只用三张餐巾纸;提倡双面复印,对大批量打印或复印进行纸张控制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方式。

3.生产过程循环经济管理知识来源:其他企业和专家意见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广州本田在企业节能、环保的环境管理理念指导下,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环保措施,推行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努力创建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绿色工厂”。

广州本田生产过程循环经济管理中最突出之处是其2006年在新投产的增城工厂推出的“废水零排放”模型,该创新的引入受益于其他组织的经验和专家意见。增城工厂不设对外排污口,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的预处理、物化处理、生化处理、过滤和深度处理五个阶段的处理,实施100%回收重新利用。“零排放”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入最先进的环境技术――“膜处理技术”。在此之前,膜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和相关产业工业废水处理中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如德国、英国已用膜技术治理了莱茵河和泰晤士河,我国厦门市也提出一批应用膜技术的环保示范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石油应用管式膜生物反应技术处理腰英台油田采出水;广东理文造纸利用膜技术处理废水等。在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州本田咨询了相关专家的意见,邀请专业人员建立起一套基于膜技术的“零排放”水循环系统。

4.制度建设创新知识来源:创新标准和咨询机构

广州本田不仅以实际的改进举措实现环保的目标,还将“节能减排”列入事业计划中,从制度上提供保障。除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经验进行自主创新,制度建设知识来源还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咨询机构。

首先,成立事务局,形成矩阵管理。2007年2月,广州本田启动了全公司范围内的“安全・环保・节能”活动,成立了四个事务局,包括环保事务局、节能事务局、生产与交通安全事务局及产品安全事务局等,并搭建了组织机构图。各事务局由公司四位总经理领导,由总经办作为协调总括;各个事务局统筹各项职能工作,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并且定期总结和汇报工作。各局长任命一名项目担当,负责各部门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各部门对事务局以及项目担当的工作给予支持;公司其他部门则各有一名部门联络员,与项目担当对应。

其次,启动能源审计工作。节能事务局成立后,广州本田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一个由公司副总经理领导的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广州本田对能源的管理,严格按照ISO14001《能源管理规程》的规定,进行能源设备运行管理、能源预算费用管理以及节能降耗项目管理。能源审计报告充分肯定了广州本田多年来在节能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表示广州本田的单台车综合能耗之低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第三,清洁生产审核。为了顺利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以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为基础,设立了审核领导小组、审核工作小组以及部门工作小组。审核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亲自担任,主要负责提供项目实施的必要资源,确认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审核、批准验收资料和文件,监督、确认项目的贯彻、实施等;审核工作小组组长及副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的部长担任,各部门负责环境、安全的联络员担任组员,审核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清洁生产整体推进计划、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确认推进效果、确认验收资料和文件以及内、外部工作协调和管理等。通过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采用污染预防的战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方法,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六、结论

知识源是企业引进管理创新是实践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新实践和方案的关键,为此,对知识源进行探索和分析是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发挥企业间学习、政府政策引导、咨询机构等主要知识源的作用:首先,应针对拥有不同层面参照群体的企业,建立不同的合作交流方式,对于以当地企业为参照群体的企业,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或当地行业组织树立典范、经验交流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习和交流,而对于本研究中所提及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企业为参照群体的企业,则需国家政府或更大范围的行业组织引导和协调,促进管理创新知识在群体内部以及外部传播和转移;其次,提升我国管理咨询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服务质量,需针对中国特色企业实践提出更适合的管理创新理念,以更好的为我国企业服务;第三,政府在引进新思想和理念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行为。此外,内部员工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如何让内部员工的知识在管理创新中发挥最大价值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Tranfield[26]认为知识管理活动对创新的发现、实施和提升过程存在支持作用。McAdam[27]把知识管理看作是创新的催化剂,并论证了知识创造、内化、传播和应用对创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知识管理基础上提出的“知识治理”进一步指出,通过选择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最优化知识选择、创造、共享和利用[28]。这些都为提高内部员工知识利用效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本文对管理知识源类别以及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知识源特点做了较系统的分析,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探讨。一方面,扩大调查企业覆盖范围。我们所研究的企业仅限于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部分企业,较为片面和粗略。为此,今后需将范围扩大到各种规模、各个行业的企业,全面了解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源。另一方面,加强定量研究。我们的研究基本上以探索式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各种知识源如何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引入和实施效力等问题仍需做定量分析。

[注 释]

①本文所指的知识源是指创新理念或思想雏形的来源,不影响成 果的创新性。同时,即便是引进型创新,自主创新思想和行为 仍贯穿整个管理创新过程,只是本研究没有强调自主创新性。

②资料来源:第二届“中国管理学院奖”,《北大商业评论》。

[参考文献]

[1]Birkinshaw, J.Hamel Cary, & M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 33(4): 825-845.

[2]Stata, 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Innova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 ,63(1):63-73.

[3]Ichniowski C, Shaw K, Crandall RW. Old Dogs and New Tricks:Determinants of the Adoption of Productivity-enhancing WorkPractices[C].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65.

[4]Pil FK, MacDuffie JP. The Adoption of High-involvement WorkPractices[J]. Industrial Relations, 1996,35(3): 423-455.

[5]Hamel G. The Why, 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 (2): 72-84.

[6]Leseure MJ, Bauer J, Birdi K, Neely A, Denyer D. Adoption ofPromising Practic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4,(5-6):169-190.

[7]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6, 21(1): 254-285.

[8]Caroli, E., Van Reenen, J. Skill Biased Organizational Change?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tish and French Establishmen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 (4):1149-1192.

[9]Piva, M., Vivarelli, M. The Skill Bias: Comparative Evidence andan Econometric Tes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Economics,2002,16 (3), 347-358.

[10]Kimberly JR, Evanisko MJ.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J]. Academ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1,24(4):689-713.

[11]Damanpour 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J]. Academic ManagementJournal,1991,34(3): 555-590.

[12]包玉泽,谭力文.管理时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2(2):30-35.

[13]Naveh Eitan, Meilich Ofer, Marcus Alfred. The Effects of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n Performance: a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6,4(3): 275-302.

[14]李.管理创新中的组织学习[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5]Fey C, Birkinshaw J. External Sources of Knowledge, GovernanceMode and R&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31):597-621.

[16]Laursen K,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in Explain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27(2):131-150.

[17]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287-306.

[18]Mol Michael J., Birkinshaw Julian. The Sources of ManagementInnovation: When Firms Introduce New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1):1-12.

[19]Hargadon AB. Brokering Knowledge: Linking Learning andInnovation[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2002,24 (1):41-85.

[20]Kaplan RS. Innovation Action Research: Creating New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Research, 1998,10(1):89-118.

[21]Hansen MT et al. How do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everage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Moving from Single to InterdependentExplanations[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2004,25(8-9):801-822.

[22]Abrahamson E, Fairchild G. The Entrepreneurship Dynamic inIndustry Evolution[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47-177.

[23]Guler I, Guillén MF, MacPherson JM. Global Competition,Institutions, and the Diffus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theInternational Spread of ISO 9000 Quality Certificat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lity ,2002,(47):207-232.

[24]Greve HR. Performance, Aspirations, and Risky OrganizationalChan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lity,1998,(44):58-86.

[25]Massini S, Lewin AY, Greve HR. Innovators and Imitators:Organizational Reference Groups and Adoption of OrganizationalRoutines[J]. Research Policy ,2005,(34):1550-1569.

[26]Tranfield D, Young M, Partingtond D, et al.. Knowledge ManagementRoutines for Innovation Projects: Developing Hierarchical ProcessMode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3,7(1): 27-49.

[27]Mcadam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within Organizations: A Qualitative Study [J]. Knowledge andProcess Management, 2000,7(4): 233-241.

[28]Foss, Nicolai J. Selective Intervention and Internal Hybrids:Interpre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iconSpaghetti Organiz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331-349.

Analysis on Knowledge Sources of Introduce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in Haifen,Su Jing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