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考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否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
是否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稍知语文科教学规律的人都知道,“早读课”上需要朗读,并不等于说其它时间就不需要,因为语文教学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朗读的加入才能使语文学习列精彩,更有语文味。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不时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也需要朗读来巩固我们所背诵的东西,需要朗读来训练阅读能力及语感。在课外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完成,如辩论赛、演讲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朗读来提高相关能力。故而我们不能只认为“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而是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去引导学生朗读,加强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力量,抓好语文第二课堂中的朗读机会或相应训练。以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二、是否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学校着重高考成绩,故而高三成了每个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而这种“重点保护”的目的是争取考得高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同样的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科任就认为,高三毕业班,只要把语文科中的考点弄懂练透就行,高考不考朗读,高三学生朗读可以放松,甚至不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即越往高年级,朗读在语文科教学中的份量就越轻,高一比高二多读些,高二比高三多读些,高三则是最轻者!许多学校高三的语文课只是花费在教师讲知识点,学生练知识点上,而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朗读,是少之又少了,甚至连早读也拿来训练高考题。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让人不得不担忧。
其实,高考虽未直接考学生朗读的情况,但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典型的题目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阅读”题等,加上近年来补入的“背诵默写”题等,与朗读都有着极大关系。在高三阶段,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朗读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其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其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自然其高考解题能力与得以加强。这应该说是两不误的事情,所以,对于“是否基础年级学生才需要朗读”这一问题,笔者的态度是明显的了。
三、是否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就语文科的性质而言,朗读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必须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如训练学生的声调、重音、语调、语气及表情;且不同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针对性、目的性也不尽相同,剧本或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应针对人物形象要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情性较强的文章,应针对其感情表达的丰富性,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又如所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所欠缺,教师可以在文言文这方面加大些朗读训练的力度,以期在反复朗读中增强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掌握所教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制定朗读训练的教学计划,以求循序渐进,取得好的效果。
四、是否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才需要朗读?
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观念: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才需要朗读。他们把朗读训练与背诵等同起来,于是乎教师只要求学生去朗读那些教材中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去朗读这些要求背诵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背诵。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朗读只是进行背诵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朗读有助于背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朗读的内容应该远远超过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内容。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还对学生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有着重要作用。朗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其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故而,朗读的内容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中规定的要求背诵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全部教材且走出教材,全方位地寻找朗读的材料,以期过到朗读真正的要求与目的。
[关键词]考试命题;思考;能力测定;命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49-04
[作者简介]谢永旭,男,江西赣州人,本科,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高考是指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区分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全国性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指导着国家基础教育的内容选择和目标制定,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短期内是无法打破的,仍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为此,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受到普遍的关注,也成为衡量高考成败的主导因素。高考命题是高考的核心要素,通过对考试难度、考试重点、考试区分度和考试内容的考虑,实现高考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最大效用。
一、命题历史与现状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都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呈现出层次性和地域性,全国统一的高考命题并不能准确地衡量每一个地区学生知识能力的水平。同时,在一些学者“关注地方文化”的观点引导下,不少地区提出高考命题应该加大对本地区地方文化的关注。因此,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互结合的方式,截至2012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除之前上海、北京、天津外,新增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3个省市,使高考语文命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问题也是存在的,自主命题往往出现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没有关注与全国的对接,没有关注考试选拔与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对接。当前,全国各地仍大都处在“以考导教”“以考定教”的局面。不言而喻,如此局面下,有什么样的考试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真正转移到“以需导教”“以教定考”“教考相成”的轨道上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复杂过程。
二、考试命题研究
(一)两个紧扣和两个构建
1.两个紧扣
高考命题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考试内容公平的关注。就目前而言,我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实行“一纲多卷”的形式,即无论是语文教材的多样性还是高考试题的多样性,都是围绕国家统一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展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大纲不仅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范围设定,而且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提出了不同水平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五个不同的层次,同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大纲的要求适用于全国的高中生,不因地区、使用教材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就保证了高考命题的公正性,也对高考命题的内容做出了指导和规定。因此,高考命题要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开展,以达到地区发展和文化的特殊性与全国考试的公正性相统一。
2.两个构建
构建严格规范的命题人员选拔培训机制。毋庸置疑,这是高考得以有序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的保障。命题人员的选拔考察、组成比例、学历资质、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命题人员的定期培训,命题的审核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必须慎重考虑和解决的。由于部分命题教师是领导们提拔推荐的,没有进行相关的个人信息的审查公示,因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连“应试”的要求都还没有达到,他们的一些做法与近年来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貌合神离,这真正苦了学生,祸害了高考选拔。随着各省自主命题趋势的加强,命题人员的素质水平成为保证考试命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做到“高考试卷零差错”,这就需要自主命题省份和国家命题中心对命题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选拔与培训,坚决打破某些领导独断专横的局面,提高命题教师在教育测量、评价和命题理论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考试本身也是一种评价教育教学的方式,它是对教与学的目的、方式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是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的综合评价。以考评校、以考评学、以考评教的“分数说了算”的模式至今仍在延续,全国各地大多按照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上线人数吻合率、一本和二本有效分等各项数据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用考试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考试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其公正严明性却似乎并未凸显。而社会对考试的评价又怎样呢?很显然,当前命题考试专家对考试的评价、一线教师对考试的评价、全民网络在线对考试的评价等还很贫乏,也不到位,起不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毋庸置疑,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对考试的评价应包括对命题的评价、考试过程的评价、阅卷过程的评价、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何不以教、以学来定考、评考呢?命题质量、命题保密、考试过程、阅卷过程、考试结果究竟该由谁来评价?该怎样去评价?有什么样的制度来对此规范和导航?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前,考试的评价机制采用的是分数直接计算的方式,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所以采用的是不同省份、不同大学差别分数线的方式。从理论上说,现在的考试评价机制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省市的试卷多由该省市自主判卷,并且多半是由当地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来进行判卷。这部分力量在判卷过程中未追求得分的一致性,大多采用关键词踩点得分的方式,拘泥于参考答案,使得一部分文科学生由于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同,没有获得应有的得分。这是考试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阅卷过程事实的不公平。对此,展开对判卷教师的培训,对每道题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或者成立评判阅卷过程的专家小组,可以进一步促进考试评价阅卷过程的公平合理。
(二)五大关注和三个并重
1.五大关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受到回归教育、生活教育、建构主体等思想的影响,高考命题的目标要求从测定学生的知识积累向测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变。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涵盖历史社会和文学艺术,也涵盖人生生活和科学政治等。一言以蔽之,语文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文化、会学习工作、会生活创造的德才兼备、情感丰富、人格健全的人。高考命题在知识基础的测评上逐渐向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变,强调关注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从刁、钻、难的题海训练向知识的灵活应用转变。高考命题的难度区分也由知识的难度记忆和解答向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知识应用转变,强调语文知识的工具性,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使用语文知识的技能。而问题情境的考查一方面要联系国家或者地方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前六个选择题,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病和名著题中词语的选择、选项的内容都是课本教材与课外生活的结合,体现了经典和时政的重要性。科技文小阅读《病毒》是社会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事物,现代文大阅读《平常的沈从文》写的是历史文化名人,大作文“中学生有‘三怕’”涉及学生的人生生活和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有文言文阅读翻译、诗歌鉴赏、默写、小作文等,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关注取向。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应强调关注课文读本、经典时政、历史社会、人生生活,以及关注教育改革和学生的未来。
2.三个并重
高考命题的三个并重指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并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并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高考的教育导向并重。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也由知识考查向知识和能力同时考查发展。近些年语文高考在考查偏难的记忆知识方面的在不断减少,逐渐变为考查偏难词语和偏难成语的应用及学生结合语境灵活使用基础词语的能力。既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考查学生关于名著和优秀文章的解读,在2013年江苏卷关于《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内容的理解及《边城》选段的理解。这些知识虽与课本紧密联系,但仅靠记忆是无法完全解答的,需要学生通过平时的语文积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通过设置情境考查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等。
(三)三个规范和两个把握
1.三个规范
命题的规范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字体字号的规范、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及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字体字号的规范指的是高考试题在编排过程中要使用能够供学生辨认的统一字体,在印刷的试卷上,要保证能让学生看清每一个字;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是指客观题的题型要在基本题型范围之内,包括词语辨析、选词填空、病句修改等,教师不能自创题型或者在题型的展示上随意设计,在答案选项的设计上要求每一个选项的设计要与题目密切相关,不同选项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展开,避免选项的离题和层次不分明现象;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指的是主观题要能够准确使用语文术语进行提问,例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主旨主题、题材、描写方法、抒情手法、行文结构技巧等语文专业名词的使用要规范,以免造成题意的多样化理解而影响学生的作答。
2.两个把握
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题,这就要求高考命题要结合高中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特征设计符合学生语文作答能力的试卷题量,以保证9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而又不会使学生剩下太多的时间。当然,高考试题不仅是要使学生能够做完试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试题区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高考要能够准确保证试卷的难易度,测定出所有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语文知识的应用水平及语文素养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控制基础知识考查、能力测定试题及素养考查试题,以合理的比例构成高考试题。综上所述,高考命题要注重对试卷难易度的准确把握及试卷题量和作答时间的把握,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区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四)四“一”、三“少”、两“不出”
1.四“一”
高考命题的四个“一”包括:准确、明确、矫正、该有。准确,指小题赋分的准确。高考评价最后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这就要求题目的分数设计要准确,准确反映知识点在整个试题知识点考查中的比例。明确,指题干文字表达要明确,问题要问得不模糊,不至于误解、曲解,这是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答问题的前提,要避免因为病句、词语或者标点使用错误导致的句意不明确而造成的理解多样性。矫正,是指矫正教与学的缺憾。高考对高中语文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应通过高考命题矫正教与学的缺憾,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该有,指阅读材料的出处和注解文字该有的必须有,不能因为缺少解释文字而影响考生的阅读理解或审题立意,如一些典故、生僻词语等。
2.三少
高考命题的“三少”规则,指的是少放题(放题是一个形容词,来自日本语“任食”的汉字写法,也指在考试中教师故意给考生简单的题目或者给考生都会做的考题)、少设怪题、少设陷阱。高考试题是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测定和区分,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或者说变式思维的一种考查,而不是脑筋急转弯或趣味答题,因此高考试题要避免设置题目理解的陷阱和对怪题理解的考查。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出学生都会做的语文题目,那样就会使考试失去选拔和区分的意义。
3.两不出
高考命题的“两不出”指的是不出偏题、不出有争议题。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目标。偏题指的是试题偏离语文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基本生活,这类试题考查的大多是学生的语文记忆能力,而这是与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争议题是指题目有争议的试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因教材工具书版本和专家学术观点分歧产生的知识点;二是对题目的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答案呈现非规律性。这样的试题不仅不能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会影响学生正常做题。
(五)三个尊重和六个讲究
1.三个尊重
三个尊重指的是:第一,高考命题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也就是说,高考命题要考虑到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高考命题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命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查。第二,尊重区域的文化和经济差异。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各省份纷纷开始自主命题,这就需要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进行题目的设计,真正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把握题目的设计难度,不同的知识经济和教育水平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显著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试内容。第三,尊重师生的个性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高考是根指挥棒,高考命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日常考试和练习命题,需要通过更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多联系生活的案例,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师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进步。
2.六个讲究
六个讲究是针对高考命题过程中的材料选定而提出的建议。除了语言基础题中词语、句子等材料的选择,高考命题中的材料选择还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首先,在命题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讲究经典、典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到学生来说,经典名著语言灵动精妙,思想丰富深刻,包含着典型的文学创作方法、素材主题等,这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要讲究时新、深刻。语文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因此语文材料的选定要与当前的现实密切联系,选择当前新的热点、新的技术发现和新的成就,以促进学生联系现实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再次,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考命题不仅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考查在语文知识中所培养的语文素养,因此高考命题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重视材料的思想引导性、文学的艺术性和情感的熏陶性,促进对学生语文情感的考查和熏陶。最后,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雅俗兼顾,情感文本、科普文本和通俗文本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感知和体会。综上所述,阅读材料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经典典型、讲究时新深刻、讲究思想哲理性、讲究文学艺术性、讲究情感人文性、讲究雅俗兼顾。
三、结语
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当前高考实行国家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但这个过程使高考命题的公正性增加了难度。因此,保证高考命题的公正性要以两纲为中心并与时俱进展开命题。本文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内容、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命题的规范性及考查标准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促进高考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一、四项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四项知识。其一,基础知识,即课文涉及的重点作者、语法、修辞和字词句篇等。只有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积累知识。其二,主题知识。即通过课文揭示的主题教育学生对人生持有正确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结构知识,即文章的布局谋篇及段落大意等。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文章结构,只要合理即可。其四,文体知识,即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一般而言,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教师应指导学生搞清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的概念,可在实际教学中将文体知识与文本教学相结合,并辅之相关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两种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提高“两种能力”,即想象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侧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想象力就可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项链》一文的主人公一直以来颇具争议,你们对她的印象如何?预习过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她贪图享受,死要面子,活该;有的认为,她诚实守信,不赖账;还有的认为,她吃苦耐劳,不出卖肉体和灵魂。最后,教师点评:大家都言之有理,非常精彩。的确,针对同一题目,允许具有合理性的不同答案存在,这必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确,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有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揭示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通过课外知识的引申和印证,使学生对事物的道理或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应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结合。例如,教师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作文,仅凭课本知识绝对不够。为了落实“让地球没有污染”“还原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的家园”及“让人们恢复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巧妙地引进课外知识。
(2)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即通过阅读课文、归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理解,才能分析;只有分析,才有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和不断的思考中逐步形成的,它包括:课堂提问、自主学习、寻求帮助和互相讨论等。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对语文综合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例如:开展演讲赛,举行辩论赛和开展社团活动等),使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3)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根基,具体包括两点:一是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找到自身与社会的结合点;二是通过阅读分析,使学生提高审题、审美的能力,提高辨别文章好坏和人生是非的能力,从而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一个重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包括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法修辞和对某种文体的独到审美等)能反映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四个关键:其一,写作前要构思;其二,紧扣主题动笔写;其三,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是关键;其四,写成初稿后反复修改(修改过程就是阅读分析过程)。在修改文章时,应注意五点:一是看结构是否合理,有无顺序混乱现象;二是看详略是否得当,有无喧宾夺主现象;三是修辞运用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形象;四是有无病句和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五是开头结尾的形式是否新颖,能否吸引读者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要使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手段一直比较陈旧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使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也仅限于投影、挂图等信息容量不大、生动性不足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生动性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不够明显。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演示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运用影音展示的方式,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注入一丝生机与活力,对枯燥的课堂教学具有激趣作用。学生在多媒体这样生动的演示手段帮助下,学习探究欲望得到激发,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推进和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在高中教学节奏较快、学生压力较大的状态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素材收集广泛,有助于突破空间限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丰富的素材作为基础,而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素材收集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不仅来源渠道受到限制,课堂演示也受到较大限制。而各种多媒体素材能够通过互联网这一途径,拓宽教学信息的来源渠道,迅速有效地获得信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演示的方式也更为灵活,鼠标一动,各种信息能够方便快捷地展示出来,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方面作用非常明显。
3.渲染效果较强,有助于营造浓厚氛围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与情感性最强的学科,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将情感因素融合渗透进去,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让教学活动更具渗透力,全面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多媒体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情境丰富、情感强烈的教学内容,通过音乐渲染熏陶的方式,以及播放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等方式,能够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共鸣,有助于学生获得最佳的理解效果,让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广大教师在对这一手段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有的教师运用较为科学规范,产生的促进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对这一技术运用不当。因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够深入,导致多媒体教学成效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使用频率偏高,影响自主思维深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但是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使用频率应当有所区别,一般来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节课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应当在两次左右较为适宜,运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的思维理解活动拓展空间、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手段使用次数越多越好,在这样片面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超过三次。这样做,一方面占用教学时间过多,挤占了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另一方面使用频率过高,之间的间隔相对不足,导致学生思维活动虽然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但属于浅层状态,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2.运用多媒体机械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选择了直接运用这样的方式,公开发行的各种教学课件与教师教学实际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这一点并没有得到部分教师的重视与关注,他们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中,直接将出版社制作的课件作为课堂教学之用,部分环节、内容脱节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实际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3.教师使用时机不准,未能发挥点睛效能
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应当体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最为需要、最为关键的时刻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部分教师在使用中存在着随意性,没有在选择的时机上加以研究,导致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了点缀与装饰品,失去了其使用的本来意义。
三、有效突破困境的对策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扬长避短,使之作用发挥最大,应当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深入研究的课题。
1.强化技能技巧学习,提升自主设计运用能力
作为现代高中语文教师,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能力是履职必备基础之一,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活动,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做到熟练掌握,会操作还要会设计,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自行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提高教学成效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运用各种设计软件,将与教材相关的文字、图表、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源整合并利用起来,制作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教学实际需求的多媒体课件。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都深有体会,与其做简单的操作者,不如去深入研究课件的设计方法,掌握了设计技巧,在使用上会更加方便,各种教学资源信息能够得到广泛运用和整合。
2.科学把握使用频率,辅助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学手段使用频率一定要得到有效控制,一般情况下,每节课使用多媒体的次数以两次较为适宜,最多不得超过三次,以这样的方式有效避免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的问题。实践证明,保持恰当的使用频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这一点应当在语文教学别注意。
3.紧扣教学关键环节,发挥教学手段促进效用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时机大有讲究,要做到科学合理运用,在教学导入环节,针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的实际,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些背景资料的演示和音乐的熏陶等,让学生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在教学信息补充环节,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一些教学情感较为强烈的环节,多媒体手段的及时介入,还能够帮助营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环境氛围,为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发挥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47—01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有些年头了,在甘肃才起步不久,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对新课程的亲自试教之后,我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实,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明确的,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科学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课改中教师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如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我们还要有新的创造与改革。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必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讲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一些教师却有意无意地走入了误区。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
有的教师追求“看点”,哗众取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有些时候甚至为引学生发笑而抛出一些无聊的问题。这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探索型问题 解决方法
通常情况下,有些题目只有已知,然而无确定结果,有的无明确结论,要靠解题的人运用查看、研究、总结出结果;又或知道了题目的确定结果,可是已知不充分或不知道,要靠探索人觅求充足的已知条件再给出合理解释,这样的题目被称做开放型问题.已知不充分及没有明确结果是这种题目的普遍特点.探索型问题在数学高考试题里比重较大,而且呈现出上升的势头,使此种题目日益受到重视.因为探索中所占题目自身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对考生通过数学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较高需求.伴随提高学生能力的思想在我国的大力推进,提高学生数学水平成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开放型题目就成为增强考生的开创意识,提升数学思想水平、理解题目及处理题目水平的理想题目.在考试里普遍存在的开放型题目,从出题特征的角度,可分为条件探索型、结果探索型、存在性探索型、完全探索型等,下面对这几种题目分别作分析.
一、条件探索型问题
此种题目的特点就是对某个明确的结果来说,已知不确定需要研究,或者已知的增加或减少需要明确,抑或是需要确定已知是否正确.解答此种题目的方式就是从结果入手探寻已知,先找出使结果正确必须具备的前提,然后经过验证寻求使结果正确的具有充分性的理由.这种探索型的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最常见,是深入开展探索型问题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高中生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例1:若函数f(x)=αsin(-x)-bcos(x-),(ab≠0)为奇函数,(a,b)可以为(?摇?摇).这道题目就是典型的条件探索型问题,它的结论明确即函数是奇函数,需要找出使得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我们可以把题设和结论都看作已知条件,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找出题目需要的条件.
【解析】由奇函数的定义列出关系式,展开整理可得a=b,(ab≠0),因此有序数对可以是(1,1)(2,2)…只要满足a=b,(ab≠0)的都是正确答案.由于奇函数的特殊性质,这道题又能以赋值之方法处理,即f(0)=0.
本题主要运用奇函数的性质及三角函数和差角的正余弦公式,通过计算和验证,找出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条件探索型题目的常用解决方法.
二、结论探索型问题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已知确定但是无结果,或者是结果是否正确要求答题人判断.处理此种题目的方式就是通过研究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证明.也就是解决问题时通常以特例情况为切入点,运用查看、研究、整理、辨析等手段先猜想出一个结论,然后进行普遍情况的研究和论证.
例2:已知函数f(x)=x++αlnx(x>0),(1)若f(x)在[1,+∞)上为增函数,确定α的范围;(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D上有意义,并且在该区间内任取的两个数x、x以下不等式[f(x)+f(x)]≥f()都成立,就说函数y=f(x)是区间D上的“凹函数”.当a≤0时,试分析f(x)是不是“凹函数”,就你的分析给出证明.这道题目就是结论探索型问题,它的条件很明确,给出了凹函数的定义,需要解题者探索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计算、归纳,判断等手段找出结论并加以证明.
【解析】(1)由题意可得,要使函数在[1,+∞)上单调递增,必须使导函数大于零在指定区间恒成立,通过整理可以找出a要满足的关系.a需大于其最大值,由单调性可知其最大值为零,所以a≥0;(2)证明:由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及均值定理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满足凹函数定义的关系式,由题可得此函数是凹函数.
这类结论探索型题目,需要解题者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题目的情境中研究探索结论,对于培养高中生思维的灵活性大有裨益.
三、探究是否存在题型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以结果存在为前提,判断寻求的结果存在与否.
例3:假设A是x=1上一动点,直线l经过点A且和x轴互相垂直,l与x轴的交点为D,M为直线l上一点,并且|DM|=m|DA|(m>0,且m≠1).A点在圆上运动时,点M的运动轨迹为C.(1)求C的方程,指出C是哪类圆锥曲线,求焦点;(2)经过坐标原点并且斜率是k的直线和C相交于点P,Q,当中点P位于第一象限,且在y轴的投影是点N,直线QN与C相交于H.能否有m,能对所有的k>0,全有PQPH?如果有,求出m;如果没有,说出原因.这道题目要找m的值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先假设有这样的m,然后通过一系列计算推理,得出要找的结论.
【解析】(1)根据题设分析关系,列出方程计算整理得到A点横坐标及纵坐标的表达式,因为A点在单位圆上运动,把它代入单位圆方程可得要求C的方程得到点M所满足关系式,从而根据所学知识对它的轨迹进行具体描述.
(2)解法1:设出直线QN的斜截式方程,把它代入曲线C化简得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题目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并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整理可得点H横坐标.因为点H在直线QN上,所以列出关系式,得到对应向量坐标,再利用向量垂直数量积是0得到的值,所以存在m,能使在它相应的圆锥曲线上,对所有的k>0,全有PQPH.
解法2:由于P,H这两个点都在曲线C上,因此它们都满足曲线方程.两个式子相减可以得出坐标间的关系式,根据题目已知条件,依据点P在第一象限可以得出,该点H也落于第一象限内,而且P,H这两个点并不重合,于是可得,再根据两直线平行斜率相等,垂直斜率之积等于-1可以通过计算得出m的值,所以存在m,能使在它相应的圆锥曲线x=1上,对所有的k>0,全有PQPH.
这道题目考点是求轨迹、直线和椭圆的相互位置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或两个向量互相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存在性的问题,得出的结果有两个可能性:假如具有存在性,要给出合理解释;假如不具备存在性,找出相矛盾的例子解释即可.
四、全开放探索型问题
条件和结论都不完备或都不确定的是全开放型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型的,解题者对题目开展非常详细具体的分析探索,才可以找出解答题目的方案.
例4:α、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m、n为平面α和平面β以外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根据以下四个条件:①mn,②αβ,③nβ,④mα,拿其中的3个当成已知条件,剩下的一个当成问题的结果,找出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这道题提供了四个题设,题目让当中的3个作为已知,剩下的一个作为结果,我们可以采用列举的方法找出所有可能性一一检验.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能够得出全部四个命题,根据所学立体几何知识可以得出,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只要写出正确答案之一,此题就获得了完美解答.
这道题的已知及结果均不确定,因此该题目是一个已知和结果都不确定的完全探索型问题,它可以构成的命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也不唯一,解题者只需找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结论就可以.这种题目的处理方法也存在不确定因素.
探索型问题没有完备的条件或确定的结论,它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对数学知知识的掌握,数学思想的运用,以及创造性的数学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解决这类题目时常用下列方法:直击目标;特殊值判断;猜想证明;数形结合……要正确解决探索性问题,不仅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青锋.开放性试题呼唤开放式教学――2000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之我见.数学通报,2001(8).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
教学模式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实是很难明确的,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1)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
(2)在教学内容上,不但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3)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4)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5)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6)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7)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因此,课改中教师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如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必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
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了。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一些教师却有意无意地走入了
误区。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认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有的教师追求“看点”,哗众取宠,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阅读提出了挑战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为“师”的根本所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但这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向书籍报刊学习。一个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文化书籍和报刊阅读量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目前教师读书情况如何呢?不久前,著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感慨:“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们往往是不读书的。”难道“教书人”会不读书?这很容易令人产生误会。当然,老师是离不开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这里所说的读书是指除了教科书之外的,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广泛阅读。并非是李老师危言耸听,教师们不读书这是当前确确实实存在的状况。
关键字:强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基本功。课堂管理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教师若是不善于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秩序混乱,那么即便教师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很深的学术造诣,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课堂管理是每个执教者都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总结的重要课题。
下面笔者就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中语文课堂管理策略分享一下。
一、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学期伊始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给学生上一节预备课,千万不要小看这一节课,如果利用得当,本学期的课堂管理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规则,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例如课前要求学生背诵,在这节课上就要给学生明确本学期背诵的篇目,背诵的进度,提问落实的方法。课前如果要求学生演讲,就要让学生明确演讲的目的、规则、方法、范围等。这样每节课前三两分钟学生或者大声背诵,或者声情并茂地演讲,这样有利于师生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在课前追逐打闹,聊天睡觉,甚至于连上课铃声都听不见,等教师整顿好秩序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的消极局面。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松松垮垮的印象,一定要规范好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要机智处理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发状况。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偶发事件的解决方式也许会改变你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如果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当然会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就可以把课停下来,打开门窗,把小鸟放出去。然后幽上一默: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那么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再比如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个别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流鼻血、肚子疼、头晕出冷汗等病状,这时教师就要迅速做出判断,症状轻的可以简单处理一下鼓励学生继续听课。严重的让一两个学生陪护其到医务室先进行诊断,并在第一时间内联系其家长到校,千万不可延误学生病情。
课堂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却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水平,保证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如果本末倒置,不想办法提高教学能力,加大知识和信息的含量,只是片面强化课堂管理,就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怨言,最后适得其反。
三、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较之高中以下的学生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的自制力盲目乐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这是易行又高效的一种课堂管理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到重难点或一部分学生进入疲劳状态时明确指令:“全体都有,请大家把腰板挺直,头抬高,集中精力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明确指令:“请大家把该知识点记录在书本某页某处。”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度使用,否定的指令不宜过多,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教师也可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动遵守课堂管理要求,比如“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同学还动笔圈点,已经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那些本来认真看书的学生就会更加认真,一些不怎么认真的也自动端正了态度。
一、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具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同时还需要教师去不断地摸索一些具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并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数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直接传授知识,但存在明显的弊端。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人真正交还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探究、合作以及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以及学习的体验,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中重点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由的发言,也可以进行激烈的辩论。当然教师需要作为调节者进行课堂氛围的控制,这样较为开放以及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语文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教学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育的高度统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这样的基础之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够产生共鸣、产生情感以及思想的碰撞,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以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抛弃过去教师地位比学生地位高的思想,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进行教学,有针对性的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语文教师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做到语言表达流利畅通,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以身作则。更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将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将高中语文的授课内容结合当下的实际,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最终引导学生也能积极地更新学习模式,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高考成绩。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得到发展,需要高中教师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水平,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三、倡导学生个性化思维,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和思想的天堂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只是关注语文的思想性以及工具性,大多数都是让学生进行课文的中心思想的归纳与分析,学生没有太多的自由时间去读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也是不够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应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具备较高的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并形成较强的语感。新的课改提倡高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课文文本的个性化学习阅读,并且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知文本,倡导学生个性化思维,指导学生学会和主人公、作者以及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以及含义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另外,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以及美文欣赏功能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欣赏并学习,发现这些文章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意义,让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智慧和思想的天堂。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