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纠纷时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1.白酒市场概况。
1.1市场规模和构成。据《2013-2017年中国白酒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2012年1-8月白酒的产量、收入,回落到了2006年的水平。从2012年至今,各白酒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进行转型调整,但事实证明,白酒企业的冬天还要持续很久,整体白酒企业均呈现整体业绩放缓的疲态。
1.2转龙酒业市场区域特点。转龙酒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包头市三区,东河区大部分消费者知晓转龙产品,青山区居民对转龙酒业不甚了解,昆区的大部分消费者不认同转龙酒业的产品,了解该企业品牌的但不愿意购买。
2.SWOT分析。
2.1优势和机会。
2.1.1国企优势。转龙酒业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国有企业酿酒基地,也是包头市九原区政府指定宴会专用酒,在本地有良好的名誉和地位,有利于提高转龙酒业品牌的认可度。
2.1.2地区品牌。转龙酒业是西部区酿酒企业,产品主要销售在包头市及周边旗县,有比较广阔的地区销售市场。转龙酒业属于地方酒,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有利于渠道的拓展,同时也为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企业提供成本上的优势。
2.1.3悠久的历史。转龙酒业始建于1977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曾一度迈入辉煌发展的历史阶段,当时厂区昼夜灯火通明,经销商、消费者曾排队购买转龙酒业的酒,为转龙酒业的品牌知名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4健康的水源。转龙酒业系列产品以清澈甘冽的“转龙藏”天然矿泉水为酿造用水,酿酒原料洁净、健康。
2.2劣势和威胁。
2.2.1禁酒令的影响。中央禁酒令,禁止公务接待喝酒,这个禁令本身是为了治理三公消费,制止政府机关公款吃喝,但转龙酒业属包头政府专用宴庆用酒,在此项政策之后对转龙酒业的产品销售有较大影响。
2.2.2生产设备现代化程度低。转龙酒业生产设备与一些知名的酒企相比有一些差距,在生产技术上比较落后,酒类产品单一,企业规模不够大,造成产品竞争力不足。
2.2.3国有企业制度限制。转龙酒业属于国有企业,企业一些规章制度需根据国家规定执行,而且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局限了企业的发展与经营。2.2.4市场竞争激烈。在本地区,转龙酒业的竞争者有金骆驼、宁城老窖、牛栏山等众多白酒品牌,这些酒对转龙酒业产生了威胁。而在省外,更有郎酒、洋河蓝色经典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竞争对手也很强大。
二、问题诊断与目标市场选择
1.企业问题诊断。
1.1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企业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转龙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早已改制,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公司制,整个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还是行政单位的模式,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上还存在很多制度性限制,使企业在品牌定位上,并没有下足功夫,这就形成了市场定位不清,品牌诉求不明的问题,这一问题是阻碍转龙酒销售的关键问题。
1.2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产品方面。(1)转龙液酒口感激烈,大多数消费者难以接受;(2)产品生产上更重视中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开发较少;(3)品牌认知度不高,消费者认为转龙酒多为勾兑产品,且产品没有创新意识,太陈旧。
1.2.2价格方面。(1)20元左右的转龙酒销量较好,但也同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低端酒的形象;(2)在婚庆、商务应酬、朋友聚会时,转龙酒业高端酒产品的市场份额小。
1.2.3促销方面。(1)转龙酒业广告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低,只有老包头人记得转龙酒业的辉煌时代,青年人甚至不知道转龙这一品牌;(2)营业推广手段少,在小卖店、名烟名酒店,因为利润薄,商家不愿意推销转龙的酒;(3)公共关系做的不完善,没有形成企业文化,没有树立地方白酒代表的形象。
1.2.4渠道方面。(1)转龙酒业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只在部分名烟名酒店和小超市有转龙酒;(2)销售人员不积极,部分经销商不知道有转龙液;(3)青山区和昆区的窜货现象严重。
2.产品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要捋清产品销售路径,必须首先做好产品定位,明确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这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通过实地市场调查和分析,为转龙酒业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
2.1市场创意与定位。产品定位——“包头人自己的酒”,使转龙酒成为“体验老包头,传承龙文化”的典型代表。品牌定位——“酒中龙”;品牌诉求点——“喝老包头转龙酒,让你龙马精神,生活事业龙腾虎跃”。
2.2目标市场选择。根据市场调查结果,选择中轻年男性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采取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选用最能体现男性龙马精神的五个场景:商务宴请、老友聚会、父子情深、送礼和婚宴,进行宣传与销售,特别开拓餐饮场所,在一批酒楼打造旗舰店的形象。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工资 困境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36-03
绩效,从字面上理解即为业绩和效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和爱德华兹·戴明将绩效定义为执行组织给定的任务;伯纳丁将绩效定义为一种结果;我们认为,可将绩效理解为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而绩效工资应是一种对员工奖励性报酬,是针对员工按工作任务目标、按时、按工作质量完成以后,并综合评估超额完成基本工作量部分以及工作绩效突出所支付的薪酬。绩效工资是对员工过去工作行为以及取得工作业绩的认可,目的在于激励员工今后的工作。
一、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概况
英国最早于1710年在部分地区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美国教师绩效工资最早出现在1908年的马萨诸塞州牛顿市,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了绩效工资改革实验,但并没有出现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在最近10年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再次掀起了,但由于教育本身的特殊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及其效果一直争议颇多。
从2010年1月开始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59号)推进,实际上是2006年7月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延续。自2006年以来,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核定编制、岗位设置管理、全员聘用制、清理各类津补贴等工作,为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奠定了基础。目前,按工资改革设计,现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各类津补贴和绩效工资四部分构成,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各类津补贴改革比较顺利,而绩效工资的实施却进展缓慢,可谓步步艰难。若要真正实现绩效工资管理,使这一项涉及每位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分配模式进入良好的运行轨道,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困境分析
我国在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初衷是想规范高职院校名目繁多的各种津补贴,试图通过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教职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可持续发展。从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三年多实践来看,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表面上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改革,但其绩效工资实施效果并不容乐观。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绩效产出周期长、难以量化,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各利益群体适当均衡,如何体现公正、公平难度很大。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绩效工资中要求是先进入后完善,绩效工资完全采取“一刀切”、“削峰填谷”方式,这对于那些超工作量、压力大的教师来说,实际上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也使教师群体、除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管理人员群体和工勤技能人员群体之间,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教职工之间,在岗教职工与退休教职工之间,事业编制内人员和编制外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更为突出。如何找到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支撑点,如何更好地兼顾公平与绩效困扰着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改革进程。
1.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不能真正到位,困扰绩效工资的有效实施。我国高职院校现有在岗人员身份比较复杂,有事业编制身份人员、编制外聘用人员、外聘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借调人员、临时用工人员等。根据我们调研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编制外人员约占在岗教职工总数的30%左右,而高职院校编制外人员并没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范畴,也就无法设计和实施编制外人员的绩效工资,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不同身份的教职工之间收入分配矛盾。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2007]59号)等文件精神,至2010年底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已基本完成,将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学校在编人员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现有的相应职务、职称及现有的工资情况分别导入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很多教职工现在的实际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设置并不吻合,例如有的拿着专业技术岗位的工资报酬却主要在管理岗位上承担管理工作任务,有的是工勤技能人员也在管理岗位上工作或承担着与自己技能无关的工作,有的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及辅导员工作等。试图通过岗位设置管理来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做到一岗一酬、岗变薪变的改革初衷仍然十分困难,若不能实现具有实质性的岗位设置及全员聘用制和合同管理,就无法实施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
2.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与现实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是按照上年度基本工资额度和发放的津补贴情况,并结合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来核定下达到各高职院校执行。这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原则设计是想通过“托低”、“限高”来缩小院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实际上各高职院校在财政资金投入、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经济效益等都有较大差距,达不到绩效工资平均值的院校由财政补贴,对经济效益较好的院校加以限制,无疑给这些院校带来了很大的分配压力。据我们对部分高职院校调研来看,各高职院校实际发放的津补贴和奖金有课时费、岗位津贴、职务(职称)津贴、辅导员津贴、科研奖励、交通补贴、工作餐补贴和学期奖、年终目标奖等等,很多院校发放的资金总额与核定的当年绩效工资总量相距甚远。由于每年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方法并不透明或基数滞后,使得很多院校都无法在年初较准确地预算当年的工资总额控制量,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流于形式,加大了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难度。
3.改革现行考核模式实施绩效考核障碍多、阻力大。我国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是按照传统的考核模式对教职工进行考核,即通常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简单年终一次性、定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很难对每一位教职工工作业绩进行有说服力的评价,也就难以分出优劣,甚至有的部门出现轮流评优,造成考核形式化。现有的考核原则虽然强调教职工在一年中的工作实绩,但也只是在工作量上做一些泛泛的比较,凭管理者主观印象色彩太浓,随意性较大,管理者顾虑多而往往难以做出切合实际的客观评价。在实行的考核方式上,对教职工实际收入影响力度不够,考核结果对教职工触动不大,对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起到的推动力不足,诟病较多。尽管如此,若要改革现行考核评价模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谓困难重重。
一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工对改革现行考核模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并不统一。从管理者角度来看,现行的考核方式、操作程序、管理办法等已熟知,因考核引起的矛盾并不明显,教职工对考核结果的不满意度不高,因此改变考核模式的紧迫性不强烈,缺乏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的内生动力。从教职工角度来看,只要不出现严重的工作过错,绝大多数教职工的考核结果是一样的,也就对考核结果不太较真,持无所谓心态,是否改变现行考核模式对自身利益影响不能确定,积极参与推动改革的主动性也不强;二是由于绩效考核并没有比较明确的顶层设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改革成功预期、利益冲突监控、人际关系重建、是否会影响学校稳定等无法较为准确判断,无意中也就会产生不小的抵触情绪;三是要科学分析各个岗位的岗位任职条件、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岗位职责等,量化相应的岗位工作目标要求指标难度较大;四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之间的绩效评价比较难、分歧大。院校长级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根据对主要领导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并与教职工收入保持合理关系。但由于其核算方法不透明,究竟与教职工收入保持多大比例才算合理并不明确,因此同时受到管理者和教职工质疑。
4.各类人员利益在短期内难以达到新的平衡。高职院校教职工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而在教职工总收入中由学校自主分配的部分,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占到了教职工总收入的50%~80%左右。现有的分配模式是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断改革逐渐形成的,虽有不少弊端,但还能平衡各群体利益,毫无疑问,绩效工资的实施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分配格局,是各利益群体和各类人员利益再分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中所规定的基础性绩效工资部分所占比例过大(50%~70%),如果基础绩效工资所占比例靠近50%,教职工普遍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工作比较轻松的人员;如果基础性绩效工资所占比例靠近70%,奖励性部分所占比例不足,又缺乏激励力度使激励效果差强人意,有回归“大锅饭”之嫌。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来讲,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一套比较完整又能平衡各类利益群体诉求的方案确实很难,也加大了高职院校维护稳定的压力。对于教职工而言,对于实施绩效工资期盼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从对实施绩效工资的认识到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这些都会增加实施绩效工资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也增加了实施绩效工资的难度。
三、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对策探析
1.分类指导,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分配操作空间。对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制定者、高职院校管理者及教职工都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在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并不是对现在发放的津补贴进行简单整合,也不要误认为会大幅度地增加工资。实施绩效工资是一项全新型的制度创新,是对现有分配方式的颠覆,是要建立能有效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适应高职院校未来较长时期可持续建设发展需要的分配新模式,在这些问题上要务必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现有事业单位可谓千差万别,就属于公益性的高校而言,大学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不管在办学规模、学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在教职工队伍构成、科研水平、财政拔款、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我们认为,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过程中,应从国家层面针对大学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分配原则、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分类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分配自,使之制定的绩效工资方案更贴近高职院校实际。
2.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据我们对高职院校调研情况分析,高职院校普遍反映由于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中,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过小,高职院校间不合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内部合理差距又无法拉开,激励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反而有所降低。因此我们建议:可考虑将基础性绩效工资比例确定为30%~50%为宜,这样可以让高职院校在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过程中有较大弹性,增强可操作性。也可使高职院校能制定出符合本院校实际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降低推进实施绩效工资难度,尽快发挥绩效工资激励作用并建立长期激励机制。
3.构建科学合理绩效管理制度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在高职院校要有效实行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实质性的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制度是基础,必须厘清实行绩效工资与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国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也就相应设计了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级)、职员岗位(分为10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5级)并有与之配套的岗位工资。然而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类人员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相互交叉重叠,除非岗位变动可以增涨岗位工资,否则是不可能做到岗变薪变的。
根据高职院校现实状况,要有力推进绩效工资,实施绩效管理,我们建议:(1)在高职院校内依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核定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内设机构管理人员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数,并在做好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岗位说明书。(2)基础绩效工资可按三类人员实际执行的岗位等级发放,这样可适当平衡各类利益群体冲突。(3)适当划分三类人员所占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4)明确每一位教职工实际工作岗位(兼岗教职工明确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按教职工实际工作岗位(兼岗教职工可划分权重)所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发放。(5)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可按基础绩效工资同比例变动。
4.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核是高职院校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难点,是目前高职院校推进实施绩效工资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绩效考评制度,现有的考核基本上是定性的,即使有定量的部分也非常单一,既不透明也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影响教职工工作绩效的因素有四类:即技能,主要指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激励,主要是指激励的方法和手段;环境,主要是指工作环境和外部宏观环境;机会,主要是指管理者给员工创造绩效的偶然性。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大多属于知识型员工,高层次人才比例较大,他们注重纵向和横向比较,追求公平公正。因此,应该构建一套以科学评价为基础,以岗位职责、岗位等级为载体,以知识、能力、素质等为投入,以成果、绩效为产出的考评体系。
由此我们建议:首先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出台针对高职院校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细则,直接指导高职院校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制度;其次,在各高职院校内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构建定量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第三,依据各岗位具体等级、工作职责等构建可行性强的绩效考核模型;第四,针对高职院校内设机构,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结语
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势在必行,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减少高职院校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的障碍。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逐步完善相关绩效管理制度,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 何旭曙.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践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7)
[2] 韦林华.美国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对我国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启示[J].柳州师专学报,2012(4)
[3] 文洁.美国一流大学薪酬理念对当前我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6)
[4] 王慧媛.高职院校绩效工资运行中应严格绩效考核[J].人力资源,2008(8)
[5] 罗哲.人力资源管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3)
【关键字】系统效率 平衡调整 无功补偿 机采井的系统效率是机采井能源利用水平的主要指标。对以机采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油田而言,实现降本增效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机采井的系统效率。研究资料表明: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理论上限为49%,理论下限41%。通过应用节能减速装置、电泵转抽、参数优化,合理沉没度等措施提高了机采井的系统效率,对油田节能降耗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背景
随着勘探开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年用电量8657.82万度,较2010年增加995.72万度,同比增涨12.99%,年电费支出页同比增涨5.85%。抽油机作为我厂主要耗电设备,其电能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抽油机井高效运行是节能的基础,抽油机在不平衡状态下工作不仅引起电能的浪费,而且还容易出现烧损电机、损坏抽油机等问题,无形之中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2 抽油机调平衡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采用电流平衡法进行抽油机调平衡,电流平衡法进行抽油机调平衡时,其判定标准是上下冲程的最大电流比值是否在0.85-1.05之间。电流平衡法调平衡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工作量较少;缺点是:一、抽油机的电流变化很快,设备需要较高的灵敏度。二、抽油机采用的是交流电,电流分不出正负,电流平衡有时会呈现虚假平衡状态。三、电流的大小变化与抽油机平衡块的移动量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往往要多次反复试调,调平衡工作量大。
3 功率法调平衡主要原理
功率法调平衡依据“上、下冲程电动机做功相等”、“上、下冲程中减速器曲柄轴的最大净扭矩相等”或“减速器曲柄轴瞬时切线力与平均切线力的偏差平方和最小”等三条原则之一来精确地计算平衡块的调整量,准确预测调整后的功率、电流和扭矩曲线,将抽油机调到理想的平衡状态,能够做到一次调整到位,不仅可以减轻人工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抽油机的扭矩,延长电机、皮带和减速器的寿命,实现节资降耗。
4 功率法调平衡油井测试情况及结果分析
在2010年10月份,采用PMTS3.1型组合式系统效率测试仪,在涧采队、玉采队随机抽选10个井场的42口生产井进行测试,要求每口井测试三次,测试两次一分钟数据,一次五分钟数据,测试完毕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4.1 测试油井波形图及其分析
我们采用组合式系统效率测试仪对十口油井的用电情况,油层的产液能力和设备的工作状态结合实际图标。
被测试油井存在问题:8403-7、8403-6、2245-1、2242井冲次快,泵充满程度差,需要降低冲次;2245-1、2242井不平衡,需要调平衡;8403-7碰泵,需要上提抽油泵。
4.2、抽油机井系统效率计算分析
由于各抽油机井井口没有压力表,含水油直接进罐,压力不大,按零计算,加上各井不能测试动液面,考虑到各井均存在供液不足的现象,液面可按下泵深度估算。
4.3 调整前抽油机平衡状况及用电量
通过采用“PMTS3.1组合式系统效率测试仪”及“位移载荷传感器”同步进行抽油机井的电能和示功图测试。
5 解决对策及方法
5.1 解决措施
上述生产井均存在供液不足且冲次较快的情况,平均功率因数很低,只有0.39,对于不同供液状况的油井,应适当降低冲次,减少无用功和无效的机械磨损,安装电容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生产成本。
(1)、2245-1井平衡调整建议:增加 4个曲柄平衡块,使其总数为 8个,平均曲柄平衡重心位置移到 0.57米处。
(2)、2242井平衡调整建议: 增加 25个游梁平衡块,使其总数为 26个,平衡调整后的预测电能曲线如下图:
5.2 无功补偿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分别对4口抽油机井安装电容无功补偿后,再用仪器测试上下行电流测试。
1、进行无功补偿后,平均功率因数从0.32上升到0.93,平均电流从9.67A降到3.7A,单井可减少无功功率5.5kVar,总计减少无功功率22kVar,电网负载能力相当于增容22kVA,如果需要增加新井,不需要对电网扩容(增加变压器及线路),可节省设备投资。
2、按照1kVar无功功率折算0.1kW有功功率的折算标准,每口井每年开抽350天,电费按0.65元/kW.h计算,单井全年可节省电费3000余元。
3、平均功率因数的提高,电流的减小,不仅能够减少电网能量损失、降低电压波动、提高变压器的负载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可以降低电网有功损耗,节省电费,减少因发热而引起的设备损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
6 结论
抽油机的平衡运行是抽油机安全和节能的基础,对不平衡的抽油机采用功率法调平衡和安装合适电容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准确预测调整后的功率、电流和扭矩曲线,将抽油机调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大幅度地减少抽油机的扭矩,实现抽油机节能3%-8%,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降低抽油机井无功损耗,节约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靳龙章,丁毓山.电网无功补偿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2王正风,潘本琦,王凤霞. 企业无功功率的最佳补偿容量[J].电力电容器, 2001.3:18-20
[3董世民.抽油机井动态参数与系统效率优化[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4]马骁骅,苟利鹏,陈小兵.姬塬油田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技术研究与推广[J].石油化工应用,2013(03).
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改革,教学的模式也处于不断创新过程中,当前最新应用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教学的理念,要正好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田径技术教学的特点。
一、互动式研究性田径教学
(一)研究性田径教学的互动模式
对于研究性田径教学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三种:(1)共振式,这种共振式的互动模式主要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以及相互之间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更多地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教学相关的问题,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地培养。同时,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存在比较多的互动和交流,更好地教学习氛围营造得更加和谐,在课后可以更好地巩固着课程教授的知识点,这样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发展,有效地将田径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2)活动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将学生们分组,以分开的小组作为评教单位进行评教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促进学生之家的互动和交流,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主体式,在平常教授田径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轮流换着成为课程的主体,轮换制地成为教师,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提升空间。尤其在这个主体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学会自主备课,完成上课以及下课等工作流程,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技能得到提升以及更好地掌握着田径相关的知识点。
(二)互动式研究性田径教学方法分析
对于互动式研究性田径教学方法,也主要有:(1)小课题研究法,通过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讨论,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精神;(2)比较分析法,在对不同的课题以及问题分析过程中,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着学习的正确方法。(3)主题讨论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主题选定,在进行不同主题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状况进行结合。(4)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以及解决好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相关的课题,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解题能力。(5)直观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新媒体将教学知识点在视频或者是录像中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高职院校互动式研究型田径技术教学效能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互动式研究型田径技术教学,对于技术相关问题的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回答,思维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尤其不会局限于教师教学中的结论或是教材知识点,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来表达独特的观点。在解答相关的技术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掌握教学知识的程度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来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更加容易掌握全新的技术方法,从侧面更加容易将技术的经济性以及时效性体现出来。同时,要更加说明在高职院校田径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式研究型,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技能以及思维活跃性进行有效地锻炼。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互动式研究型田径技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掌握技术以及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也会更多地去寻找好的方法提升学习以及掌握的效果。同时,要更加说明在高职院校田径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式研究型,可以对学生思考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地锻炼,也能够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地让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互动式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身体素质锻炼之中,这样的身体素质锻炼效果很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检测成绩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要更加说明在高职院校田径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式研究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汽车 融资 风险
一、经销商融资的模式分析
银行向汽车企业提供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信用融资;二是质(抵)押融资。信用方式现实操作中极少,70%的经销商还是依靠借用厂商信用质(抵)押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见证回购模式
厂家为经销商承担回购担保责任,一旦经销商逾期后仍未足额还款的情况下,银行方可根据质押的剩余合格证即可要求厂家提经销商垫付还款。通常这种模式由主办行代为保管合格证,根据经销商的还款比例释放对应车辆价值的合格证。优势:授信额度有保障及审批效率较高,同时对于一些中小型汽车制造厂家也是一个较低的准入门槛。劣势:第一,银行整理并邮寄合格证工作量大,周期长,并且人为因素的丢失也不可避免;第二,并且如果经销商车辆出现私售行为,通过合格证的回购模式得不偿失。
(二)见车见证回购模式
在经销商逾期后仍未足额还款的情况下,银行和第三方监管公司需提供对应的车辆和合格证等相关随车材料,厂家可根据协议的具体约定采取回购的方式。优势:对汽车制造厂家较为保障,如果经销商私售车辆导致的损失,将有第三方监管公司或银行承担责任。劣势:第一,监管公司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较为严格的管理人员会限制经销商移车和放置二网车辆的比例,另外频繁的盘库和抽查也需与经销商沟通平衡;第二,一旦经销商出现倒闭并私售的行为,银行在承担损失的同时继续质押合格证,可能存在客户因购车后无法上牌引发的投诉也是厂家较为头疼的问题;第三,银行的损失会导致对经销商整体授信额度的严格审核,对厂商的融资渠道将会收窄,因此一般来讲厂家还是会尽力协助配合解决银行的损失。
(三)调剂销售模式
通常在融资能力强、较为强势的汽车制造厂家中,银行和厂商系的财务、金融公司都不会要求汽车制造厂家回购,核心厂家仅承担在经销商销售不利情况下,在销售区域内将融资库存车辆调剂给其他经销商代为销售的模式。优势:此类车辆品牌较好,销售通畅。劣势:需追加经销商担保可能存在担保风险。
二、汽车经销商库存融资的风险点
(一)合格证抵押风险
“车辆合格证质押”模式下的金融风险是较为明显。主要风险在于汽车经销商销售回款款后是否立即“赎回”合格证有充分的自,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往往将客户交付的车款挪作他用,轻者作为银行保证金继续开票结算车辆,重者将资金转移至其他产业中。该行为即属于私售,一旦出现问题,厂家和银行就会面临失去实物资产,调剂或回购都无法实施。同时客户没有合格证无法上牌,经销商逾期产生企业不良记录,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不良后果。经销商这种延迟赎证挪用车款行为不仅侵犯了客户的切身利益,也会影响汽车品牌的客户满意度。由于汽车合格证易复制、易补办,为防范这一风险,可以采取合格证带芯片以防止造假或合格证直接由厂家寄给银行。对于银行加强合格证的监管,防止经销商“以证换证”。
(二)企业多元化的产业经营风险
资金链,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部分经销商的投资人往往不止投资于一家经销商店面或者在其他行业领域也有投资,一个投资人在多家公司拥有股份在汽车行业中是很普遍现象,尤其如若投资于一些高危或当前不景气产业,同时涉及多方融资贷款,如果突然产业中其中一个模块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收缩贷款或停止放贷,各家银行闻风收贷,严重的会导致所有产业破产清算。
(三)担保、同业联保风险
除了常规性的厂商回购以外,部分厂商不承担回购责任的融资通常需要引入担保联保方,这也是银行风控的一种手段。但是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时,由于承担了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就成为潜在的债权人甚至是全部和部分财产的所有人,这可能给公司带来较大风险,实践中,公司的担保行为是引发债务纠纷的“高危因素”。投资人不当的对外担保,可能因为连带的法律诉讼,波及本来正常运作的经销店。另外一些当地汽车商会中,也会有互相担保的行为,一方面经销商之间都有需要,另一方面朋友之间迫于面子、信任。因此,有些看似销量很好的4S店,往往一夜之间改头换面,甚至人去楼空,通常都是吃了对外担保的亏。
(四)库存压力大并管理风险
一般银行和主机厂都倡导经销商对库存合理管控,但往往在现实中,由于移车困难、销售便捷、客户选择等问题,部分经销商未能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一方面会导致车辆库龄偏长,长期未熟车型销售不畅,质押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在涉及库存融资的时候,会导致车辆未售到期,经销商面临大量的还款压力,将原本融资库存变为自有资金库存,丧失流动资金。尤其在经销商进行大量库存备货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后果更加严重。
关键词: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挑战;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12-02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提供动力;而扩大就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形势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互动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良性互动,必须要解决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此,本文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所带来的就业问题
第一,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许多传统制造业开始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空有技术创新,却没有与技术相匹配的先进设备与人才也是不可行的。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会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企业在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岗位设置的数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如果引进大量的科技型人才,那么原有的不符合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要求的人T就会被迫下岗,造成结构性失业。这些失业人员当中有的已经在该岗位工作了很长时间,年龄也比较大,再次就业将会有很大的难度。其次,由于技术创新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劳动市场当中难以找到符合企业要求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一旦人才供应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1]。
第二,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就业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都比较低,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现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工资与社会待遇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增加社会保障福利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对就业形势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人们就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也就更高。消费拉动经济,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后,就可以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企业运营的成本就会提高,如果运营成本提高的幅度太大,那么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某些中小型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就不是很强,如果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那么企业将难以继续吸纳人才,甚至还要从原有基础上进行裁员,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第三,扩大内需与提高汇率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以前我国的经济都是靠外需拉动的,而近年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生产方式、产业关系调整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消费行为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变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但是内需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优化产业结构,还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处理。而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到就业。而汇率的提高会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运营成本会大大提高,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将会明显减少,所以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2]。
二、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
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必须要把握好关键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社会的就业形势;在扩大就业时,要考虑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忽略。过去都是让就业单方面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而如今必须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在保证社会就业率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实现良性互动最重要的就是互动双方关系的协调,防止出现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困难或者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在经济发展时,要控制好发展速度,防止速度过快而导致企业盲目增加就业岗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扩大就业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数据,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泡沫经济”等问题。
第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失业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案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优化劳动力配置方案,在发掘新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对结构性失业人员开展转职培训工作,加大对失业人群的救助,加强对再就业人员的扶持等,使得结构性失业人员能够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3]。
第三,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开发人力资源时,必须要考虑到对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方面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性化因素,改变过去劳动力被动接受环境的行为,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使得人力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社会的就业率。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策略
第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新兴产业规模是我国目前为解决就业问题所提出的重要战略。2010年,我国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严密的规划,把节能环保型产业、信息技术型产业、生物研究型产业、先进设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开发产业、新材料研发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新兴产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这些产业通常都具备与之匹配的产业链,所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就业形势、促进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效果。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扩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从而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最终实现由产业发展带动就业[4]。
第二,扩大传统产业就业需求。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系与产业结构都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工业发展还未完全实现自动化,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三大产业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用这一优势,就可以扩大就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配置,增加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创新型产业融合在一起,既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又能推动技术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农业方面,现代化农业重在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所以对技术型人才与生产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高,为农业技术型人才以及农业生产管理型人才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也为附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条件。其次,调整工业发展结构,促进高技术产业就业。我国中低技术型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比较强,相比而言,高技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薄弱,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调整工业发展结构。最后,促进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与技术服务行业,而社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要促进社会服务行业发展,挖掘社会服务行业的就业潜力[5]。
第三,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虽然大型企业可以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全国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成为我国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融资手段,投资较少,严重制约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鼓励大型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使其成为集中的产业群;出台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提供动力;而扩大就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扩大传统产业的就业需求、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等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就业率,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徐君,李巧辉,王育红.产业聚集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制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8):983-988.
[2] 毛雁冰,薛文骏.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42-148.
[3] 俸晓锦.县域经济视角下南方民族地区农村青年就业模式研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116-118.
加入 WTO后, 我国承诺 5 年内开放国内银行业市场,并在2006 年 12 月 11 日正式全面开放银行业市场,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一把双刃剑,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严峻挑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银行逐步的与国际接轨,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这些银行凭借着雄厚的资本,成熟的管理体制,高效率的经营模式等优势,渗透到各种金融业务,逐步占领我国金融市场,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银行客户在逐渐成熟,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高层次化,这些都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因此,研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与竞争能力,并进一步探讨提升绩效与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与对策,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银行绩效反映着银行的综合实力,其好坏直接决定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高低。绩效考核不仅是银行对一定阶段经营管理状况和战略执行的检验和价值判断,同时其制度设计本身也反映了银行在特定时期的经营发展理念。纵观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银行绩效的研究的文献,大多数学者主要用SFA(随机前沿面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DFA(自由分布分析法)、BSC(平衡计分卡)、CAMEL评价方法、EVA等分析方法,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成长性等方面对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研究。Avkiran’s (1999)以1986年到1995年间澳大利亚的银行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DEA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随着时间推移,银行的经营绩效也在缓慢提升。Lawrence Fogelberg和John M.Griffith(2000)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层持股与EVA的关系研究得出管理层持股对EVA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国内学者李宁(2006)利用DEA方法,从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增长能力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2000年~2003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已上市商业银行效率高于一般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尤其在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亟待提高。卢瑜、张筱峰(2005)和唐军(2009)等人结合我国银行的经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得出银行在经营绩效中的总体实力。胡腾宇(2010),上官飞,舒长江(2011),侯继明(2011)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银行在经营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等方面的的差异,给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绩效。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数据来源 综合考虑到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全面性、可获取性,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公布的半年报告数据为实证分析的对象,这16家银行分别为: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各大银行的各项绩效指标是根据巨潮资讯网公布的2011年半年报整理而得。
(二)指标选取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银行绩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实际经营情况,从银行的市场价值、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安全能力等五方面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其中选取了总资产报酬率(X1)、成本收入比(X2)、平均净资产收益率(X3)、资产负债比率(X4)、流动性比率(X5)、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X6)、不良贷款率(X7)、资本充足率(X8)、核心资本充足率(X9)、存贷比率(X10)、拔备覆盖率(X11)、净利差(X12)、净利润增长率(X13)、基本每股收益(X14)、每股净资产(X15)等15项指标。以上15项指标存在正指标、反指标和适度指标,其中X7为反指标,X7越低,资产流动性越强,银行盈利水平越高,资金营运越安全;X5、X10为适度指标,一般而言,银行认为流动性比率为2、存贷率为0.75时为最佳值。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带来的影响,确保能够更准确的反应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必须对原始数据矩阵X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得出新的矩阵X*,从而对新矩阵X*构建相关的系数R。
(三)因子分析 利用软件SPSS18.0对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s Test,得出其KMO值为0.61>0.6,Bartlett球型检验的P值为0.00
依据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运用SPSS18.0对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可以得到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五个公因子,这五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4.128%,表明15个指标的大部分原始信息丢失的比较少,具体如表1所示。
在计算原始指标数据的初始载荷矩阵时,我们发现各个因子没有能够很好的解释其所代表的经济意义,为了能够找出更好对因子进行解释,接着对数据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在旋转第 7 次迭代后收敛,得到的因子载荷阵如表2所示。
提取方法 :主成分。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 旋转在 7 次迭代后收敛。
从以上因子载荷阵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在基本每股收益(X14)、每股净资产(X15)上有较大的载荷,称之为市场价值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资产负债比率(X4)、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X6)、存贷比率(X10)上有较大的载荷量,称之为偿债能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总资产报酬率(X1)、平均净资产收益率(X3)、净利差 (X12) 上有较大的载荷量,称之为盈利能力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在成本收入比(X2)、净利润增长率(X13)上有较大的载荷量,称之为发展能力因子;第五个公因子在流动性中(X5)上有较大的载荷量,称之为安全能力因子。
根据表3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到五个公因子得分模型:
F1=0113X1-0.019X2-0.166X3-0.132X4+0.019X5+0.010X6-
0.297X7-0.042X8+0.158X9+0.08X10+0.169X11-0.086X12-0.053X13
+0.286X14+0.291X15
F2=-0124X1-0.099X2+0.085X3+0.241X4+0.073X5+0.261X6-
0.056X7-0.092X8-0.395X9+0.213X10+0.068X11-0.034X12+0.094X13-0.145X14-0.174X15
F3=0341X1-0.036X2+0.259X3-0.021X4-0.007X5-0.032X6+
0.031X7-0.295X8+0.041X9+0.025X10+0.016X11+0.297X12+0.091X13+0.097X14-0.065X15
F4=-008X1+0.456X2-0.107X3+0.12X4-0.01X5-0.105X6+
0.245X7+0.017X8+0.056X9-0.145X10-0.075X11+0.279X12+
0.345X13+0.093X14+0.141X15
F5=-0039X1+0.06X2+0.054X3-0.221X4+0.809X5+0.097X6-
0.239X7+0.118X8-0.071X9+0.239X10-0.163X11+0.084X12+0.05X13
-0.075X14-0.055X15
将样本数据代入上述因子得分函数中,得到各大商业银行五个个因子的得分,而从表1得知5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从而可以计算出各的银行的综合得分,其公式为:F=0.23153F1+0.21703F2
+0.17408F3+0.13875F4+0.07988F5。16家上市商业银行绩效各项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排列如表4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表4中可以看出,深圳发展银行的综合得分最高,其中它的市场价值F1、偿债能力F2、发展能力F4排名均在同行业内前三名,说明深圳发展银行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的整体经营绩效最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力。综合得分排名第二的是中信银行,其安全性F5能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盈利能力略微偏弱,但总的绩效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稳占排名前二。接下来的是招商银行,尽管偿债能力和安全能力水平中等,但其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均排名第一,说明招商银行的获利能力较强。纵观表4,不难发现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能力逊色于新兴小型银行,发展历史较久的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各方面的能力均亚于一些新兴银行,由此导致五大行的综合经营绩效相对较弱。
此外,我们还以通过5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知,对银行整体经营绩效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市场价值,这一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率达到23.153%,这一指标最能反映我国银行的投资价值;其次,银行的偿债能力因子对方差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1.073%,体现了银行经营的整体实力;再次,盈利能力对方差的贡献率为17.408%,稍落后于市场价值和偿债能力,这说明银行的管理理念由 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向以“价值”管理转变,管理理念逐步向国际接轨。最后,发展能力和安全能力反映了银行的未来发展潜力及其可能带来的价值,对投资者做决策有很重大的参考价值,因此,投资者做决策时要综合考虑上述五方面的因素,力求作出最合理的决策。
(二)相关建议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银行业的竞争也是如此,我国银行要想在竞争白炽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必须认清自己的现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可通过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加快自身经营转型,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顾客是上帝,顾客是利润的主要源泉,银行业可通过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明确服务对象,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来实现。
二是精简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我国银行业内还是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尤其是国有银行,存在着一些功能类似和重叠的机构,这大大增加了支出成本,形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银行应该应集成和压缩功能重叠或类似的机构,减少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提高办事效率,使其能够达到规模经济的状态,提高综合经营绩效。
三是积极推动业务创新。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竞争越发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创新己经成为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的原动力之一。一方面,我国银行可以引进、吸收国外银行的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银行的实际情况大胆的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产品,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完善信息和银行业务网络,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创造科技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宁:《基于DEA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上官飞、舒长江:《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经济问题》2011年第11期。
[3]卢瑜、张筱峰:《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在上市银行绩效评价中应用》,《特区经济》2005年第10期。
[4]谢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8期。
[关键词] 金融危机;杠杆化;公共债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79
[中图分类号] F8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40- 03
1 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的稳定发展,所以金融在当前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主要职能不仅仅有助推的作用,其更杠杆功能更是可以使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在这前提下,金融还可以更好组织和配置各项资金的应用,是国家的经济合理的快速的发展。但是,过度使用高杠杆会对经济稳定与增长造成威胁,杠杆过度被认为是此次由次贷危机蔓延成的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从而引发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去杠杆化问题的思考。全球经济在高杠杆的支撑下已经发展近二十年,金融衍生品的快速生长及各种金融产品的发展是整个高杠杆金融发展的实质基础。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去杠杆是必经路径,只有将去杠杆完成彻底,各国经济才会彻底企稳,世界经济才会重新起航,也就是说走出危机的本质就是去杠杆的过程。
一方面,去杠杆化会影响全球投资与贸易,在去杠杆化过程中,会限制场外衍生产品交易,使得各国利率、汇率等基础资产价格波动幅度扩大,从而限制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行为。并且,去杠杠化使得金融机构急于出售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整个市场同时出售会使资产价格陷入下跌一出售一再下跌的恶性循环。上述过量的去杠杆将是经济的流动性过于收窄,将迫使银行为了保持资本的充足,将不断的降低向金融机构、居民等有贷款需求的群体的意愿,这样国家居民消费率将会不断降低,企业的经济行为也会不断的减少,这样的缩减流动性将会不断的传导,最后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许多潜在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去杠杆化对全球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短期看,库存削减速度的减慢和财政刺激方案能够提振经济活动;从长期看,投资支出增长和来自新兴市场的强劲出口需求也将有助于支持经济增长。在上述抵消因素的基础上,如果各国政府再辅以适当宏观经济政策来维持总需求,去杠杆化过程不但不会对全球产出增长造成损害,甚至可以提高产出并增强经济活力。去杠杆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过分虚拟化的经济回归理性,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繁荣发展的轨道上来。能否有效控制去杠杆化的负面影响,将决定去杠杆化能否真正起到挤出经济泡沫并促使经济尽快回复活力的作用,这是后危机时达国家实现经济恢复和持续增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发达国家去杠杆化的进程与前景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金融部门和家庭部门在内的美国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进程几乎接近尾声,在当前超低利率政策环境下,国内消费等力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2008年之前,美国私人部门的债务比例上升得非常快,超出了正常的趋势,使得债务达到无法支撑的程度,随后出现了去杠杆化,到2013年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大部分已完成。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大幅下降。美国的去杠杆化的主要措施是将债务从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具体说,就是由政府出面,购买大量的有毒资产,同时采取化量宽松的经济措施,进行扭转操作。政府大量出售债券,压低利率。结果导致私人部门的杠杆大幅度降低,但政府部门的杠杆却大幅度上升,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一旦私人部门的债务下调到位之后,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就能承接经济增长的任务,而此时又是政府部门削减赤字和债务的好时机。
2000年前后,日本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以及居民部门的债务占比均出现大幅降低的趋势。当中,企业去杠杆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以企业净债务与所有者权益之比衡量企业的杠杆率为标准第13年该比例才维持到相对稳定的区间,直到1980-1990年,日本的总债务占GDP的比重由243%增长到387%, 1989年泡沫破灭,并经历了长时间衰退,但政府债务却继续增加。日本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重要国家,其国内政府重债务的企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00%,不过日本内部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很小。日本政府占有社会资产量很大,但从总资产的角度来分析,将政府资产隔离出去,2013年日本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只有超过130%。日本政府的债务市场大部分有本国居民持有,国内大型企业持有,仅有不到5%的债务有外资占有,所有在这样债务情况下,不会出现因国债而引起的经济危机。日本非金融企业部门去杠杆进程的结束,为其投资扩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超级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日本经济有望实现稳步增长。尽管去杠杆化的进程有所不同,但发达国家依靠政府和央行的加杠杆来对抗私人部门去杠杆的冲击的事实却是一致的。在去杠杠化的过程中,家庭和金融机构的债务被转移至政府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随着国家对去杠杆的不断重视,金融部门和家庭部门不断推进去杠杆的速度,其进程中出现的矛盾也不断凸显,政府所面对的问题也不断加大,所面临挑战也越来越大。
3 发达国家公共债务的削减分析
发达国家债务的高速持续增长,已成为其突出特征。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其对债务融资的高度依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国家内部种种经济活动和民众福利都由此获得,财政赤字的情况日益严重,占GDP的比重也不断的升高。多数发达经济体承受着社会保障、养老金、医疗制度保障等支出所带来的长期财政压力,使得政府难以平衡财政收支。政府举债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发达国家一直无法改变的促进经济增长方法,财政结构性调整不完全,高杠杆的模式不改变,大幅度下杀的情况还会发生。自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在本国GDP的比重中不断升高。如果这种高比重的情形抓紧实施有效措施,其国家的债务陷阱将越发严重,虽然金融危机已有8年的沉淀期,但是如果这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不尽快改变,第二次的危机将再次重演。
当前,笔者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解决债务问题可以财政紧缩,税收增加,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实施措施。财政紧缩方面可以减少政府不必要的支出,在高福利的发达国家这种财政紧缩情况往往会影响到居民的种种社会福利也会有相应的减少,所以这种财政紧缩带来的政治成本将会很高。加大税收的力度的方法也会出现较高政治成本。通过加大财政宽松政策,也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小债务负担。通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法来提高本国各部门的偿还能力,来加快经济增长的模式是最为理想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往往难以实现,因为存在债务危机的国家其经济内在增长力量本就不足,所以加快发展更是阻力重重。债务违约的方法,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大部分成功方法是隐性的债务违约,相比显性的债务违约方法,更能避免政府信誉严重受损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金融抑制以及隐性违约的代价最小,成本最低,符合发达国家以较小的经济和社会政治成本摆脱债务重担的诉求,因而成为发达国家缓解债务压力的有效手段,然而,这三种方式无法彻底削减政府债务,只是通过债务转移或财富幻觉等方式变相违约。近年来,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并没有根本性白好转,主要根源在于政府部门支出持续高于政务收入,若要从根本上削减政府债务,重建财政平稳仍然需要依靠紧缩财政与增加税收的方式。与次同时,必须清楚认识到,削减公共债务、去杠杆化绝非仅仅依靠财政紧缩就能达成的,而须从根本上改变高度依赖政府举债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财政收支结构、重估福利制度等多方面相互协调,才能维持发达国家债务经济的可持续性,并最终实现其顺利过渡。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晓红,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突与变革[J].南方金融,2002(6):4-6.
【关键词】 MGM(1,2)模型 海洋产业 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契机,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助推海洋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海洋产业与就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为扩大就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 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 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 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术基础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