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化学工艺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艺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工艺原理

第1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高中教育;求职就业;化工原理;教学优化

职业高中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用人单位输送高技能劳动者是职高《化工原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瞄准市场导向,立足学生专业发展,优化职高《化工原理》教学,才能为学生的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和求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关注社会就业要求,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由于职业高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对于其本质和内涵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从而导致职业高中学科教学自觉或不自觉地沦入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的老路,弱化了教学的针对性、特色性和职业趋向,背离了职业高中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初衷。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占领先机,职高《化工原理》教师必须对应社会职业要求,从职高教育是就业教育的大方向出发,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清醒地认识到职高《化工原理》作为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化工生产过程及化工设备的构造与操作紧密相联。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让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必须的流体流动、流体输送、过滤、传热、蒸馏、吸收、干燥的基本原理及典型设备的操作,培养运用与专业相关的化工知识于职业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所以,职高《化工原理》教学要结合社会对化工初中级专业人才的客观实际要求,构建化工知识技能与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机融合,不过分追求化工基础知识的高难与深奥,使得涉及的内容要更广、更新,并集综合性、实践应用性为一体,以期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探究形成扎实的专业素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练就更为实际、适用的就业技能。

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知识与技能结构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为了使职高《化工原理》教学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与企业和用工单位进行交流与沟通,虚心听取企业和用工单位的意见,确定恰当的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企业和用工单位人才需求相应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更课程结构和权重比例,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并注重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例如,为了实现课程与岗位、课堂与车间、学业与职业的三个对接,我们将统编的《化工原理》课程定向分解、组合成若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模块又细化为多个教学模块。各模块内容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彼此对应。在实际教学中则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合理取舍组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了学生就业成功机会和专业对口率。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公平竞争、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职高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职高教育与用工单位的“无缝对接”,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我们应该以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论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等实习、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强化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例如:在“离心泵”单元教学中,我们没有过多地进行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是将其设计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自主掌握:①离心泵的各部分结构;②叶轮形式,理论压头导出过程;③离心泵的基本方程;④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⑤离心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⑥如何判断汽蚀的产生;⑦离心泵打不上液体可能有哪些原因;⑧如何用仪器测定离心泵的性能参数等知识与技能。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在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实习、见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执行规范的职业标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岗位实践锻炼中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个人的就业优势。

总之,职业高中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准则的应用型教育。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职业高中《化工原理》教学优化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关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以应用和实用为核心,实现教学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价值体现。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实践能力修养,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春,张慧波.情境教学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第2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07-02

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是为发展国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是各项工作的主要旋律,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2007年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本科教学评估检查工作,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方针在2003年时从16字改为20字,特别追加了“以评促管”,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和谐、有效运转的基础和保障。而其中,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最基层的落实者和执行者,所以,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

高校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是院系日常事务具体管理和办事的机构,主要从事各种教学辅助工作,一般包括院系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和学工办。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工作的类型和对象日益复杂和多样,它主要包括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党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等, 具有“繁、杂、忙、琐”等特点。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是行政上接受学院领导,业务上有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对内承担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外承担着接待、联系、沟通、协调工作。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把学校各个部门的各种力量合理地组合,使之协调统一,为院系教学、科研工作营造一个稳定和谐、有条不紊的环境,使各项工作运转自如。作为教学的辅助部门,其全部工作内容都是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

过去由于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受轻视以及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院系行政管理工作一直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忽视。随着近年来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资源日益丰富、高校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这些变化决定了院系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法。只有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管理,才能更大地发挥其职能、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管理工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要想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对工作者本身的要求是很高的。但目前由于传统观念不重视管理工作以及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高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观念对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轻视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院系行政管理工作在传统观念中往往被认为仅仅是打打电话、收发文件、录入成绩等机械性、简单性的工作。受这种外部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行政管理人员甚至自己对行政管理工作也持有同样的态度,这往往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对本身工作定位偏低,对工作价值缺乏自信,工作成就感较差,工作进取心不足。

2.院系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由于过去对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轻视,院系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同样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院系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偏低、职业技术能力也偏低,这会制约行政管理人员接受和学习现代的管理工作技能,从而导致院系行政管理工作总是停留在低效原始的状态,而没有办法向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科学化效率高的管理方式迈进。

3.院系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得不到关注

院系行政管理工作因其“繁、杂、忙、琐”等特点,很容易让行政管理人员产生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缺乏成就感的疲惫感觉,再加上很少能够得到业务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行政管理人员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很迷茫,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对策

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需要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制定院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三个主要方面努力,遵循高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落实和执行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学会规划、组织和控制,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效益,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

1.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前提

院系行政管理工作每天要面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院师生,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量大,头绪繁多,没有很好的思想修养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就很难出色地完成工作。

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通过招聘高素质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以及为在岗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更多业务培训学习等方式逐步强化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其次,行政管理人员应正确定位,爱岗敬业,树立全局、协调、服务、管理、奉献意识。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是单位的窗口,经常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兄弟院系、主管领导联系,与全院师生沟通,行政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在整个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等其他工作;同时,行政人员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作为学院工作运转的枢纽,要执行汇集、联络、协调等任务,每天上通下达,忙忙碌碌,经常无偿加班加点,有时处理问题稍有不慎还会遭到误解。只有在工作中认清自身的角色、找准位置,在工作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一定会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再次,行政管理人员应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多、专业多,工作中会用到行政学、公文写作、档案管理及专业情况等多方面知识,行政人员应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办事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等等。同时,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主动性工作和被动性工作、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性工作、经常性工作和突击性工作的关系,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在经常性、事务性的工作中,变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付的工作为主动地思考问题、积累材料、安排工作顺序、制定工作流程、疏通各方面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等到处理时间紧、任务重、突击性工作时就会从容应对,不至于手忙脚乱。

2.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关键

要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离不开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行之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从全体师生的利益出发,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有了健全的规章,学院对人、财、物都有明确而科学的管理,开展工作和处理问题有章可循,误解和困难自然会减少。同时,学院还要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杂乱无章,因分工不明确而互相扯皮的现象,通过明确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开和高效。

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设施是保障

先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办公设备不断更新,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化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传统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电子屏等办公设备的逐步使用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例如日常的通知工作因为有了电子公告屏、校内OA办公网、电子邮箱等而变得更迅速;开展各项活动的影像资料因为有了摄像机、照相机的使用而得以保留;人事管理、成绩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因为有了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化而实现了资源共享。院系办公条件的更新完善、办公设备的精心维护,是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运行的物质保障。

总之,要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需要各级领导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支持和关心,需要广大师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尊重和配合,需要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提高。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通过各方面支持、长期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益锋,胡钦太.高校要在改革中加强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0,(10).

[2]雷前龙.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探索[J].平原大学学报,2004,(1).

[3]陈德江.探索普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视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2006,(8).

[4]魏瑶,金丽.浅论高校院系办公室的功能[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苗秀玲,强爽.谈高校行政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J].北方经贸,2000,(3).

第3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转贴于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h动画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4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关键词】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0 引言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工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化学课程之一,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1]。化学分析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又称为经典分析。化学分析是绝对定量的,根据样品的量、反应产物的量或所消耗试剂的量及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通过计算得待测组分的量。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仪器分析学科的出现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2]。仪器分析课程是我院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仪器分析方法汇集了化学、物理学、仪表电子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已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或现场分析测试信号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它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物质的信息科学。学好这门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石[3-4],该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讨论。如何合理安排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既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仪器分析教学的重要目标。

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结合我院实际,总结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仪器分析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发展速度很快,各种仪器不断地更新换代,内容纷繁复杂,涉及相关学科较多,如物理学、物理化学、化学、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2)我院是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或者偏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差,而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因此学生难以掌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形成一定被动性。(3)理论学时少,仅40学时,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4)所讲的都是大型的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卸,所以在讲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部分时候只能纸上谈兵。(5)讲课课件内容多来源于教材,课外拓展少。

针对我院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存在以上问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亟需改革。

2 仪器分析理论教学探讨

2.1 选择合适的教材

针对化工专业,需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达到优化组合首先,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结合我院实际,根据学生层次培养目标及社会需要,选用了刘志广等编写大连理工出版社出版的仪器分析教材。该教材为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国家工科基础化学课程基地规划教材,同时也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已经使用5年以上,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基本符合我院化工专业的基本需要。

2.2 通过化学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由于我院学生为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差,而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因此学生难以掌握,久而久之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会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适当地讲一些化学史,学生们听后感觉很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化学史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仪器分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科学家付出艰辛的汗水。每种分析仪器和仪器分析方法的背后,都蕴涵着一段真实的故事。我们在讲授课程时,适当地插入一些短小有趣的仪器分析发展史实的小故事,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很多科学家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地讲述一些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情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针对我院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理论学时少,仅40学时,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仪器分析内容繁杂,新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不断更新,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实际,将重点放在生产、科研、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普及率高实用性强的章节中。例如,色谱分析法中应用比较多的是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连用;光谱分析法,重点介绍紫外、红外、荧光、原子吸收、原子发射等分析法;电分析化学中重点介绍电位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在伏安分析法中重点介绍循环伏安法。另外,在介绍每类分析方法的时候,将定性定量分析及仪器的使用作为重点。这样使学生抓住重点,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也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2.4 针对课程特点,调整授课方式,突出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讲的都是大型的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卸,所以在讲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部分时候只能纸上谈兵。

针对大型的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卸,从而使课程内容较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方法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握住一条主线。在讲每一大类分析方法时,如色谱分析法中的气相和液相,抓住共性重点阐述。光谱分析法中分子光谱法与原子光谱法,利用对比,归纳不同点。通过比较、总结的方法,这样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学习觉得轻松多了,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5 调整课件内容,适当补充课外拓展

由于使用的教材为刘志广等编写大连理工出版社出版的仪器分析教材,在讲课过程中使用了相应的配套课件。课件内容比较全面,有些图片、视频也很好的将内容讲授给学生,但是文字叙述较多,而且内容很多都是教材上的,这样学生看到多媒体课件,没有新鲜感,觉得拓展内容太少,课程内容上没有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在保持重点内容的前提下,拓展一些相关仪器分析方法前沿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 结语

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本文结合我院仪器分析课程讲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包括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希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金兰,等.仪器分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贾长英,张晓娟,张丹阳,等.现代仪器分析及其教学改革[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02):45-47.

第5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学 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一体化课程改革方面,技工院校不断创新思想,改换教学模式,并且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圆满完成了国家教育部门及各级组织所共同期盼的教育改革与评价研究工作。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对于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与管理内容仍需继续推进,将其具体操作规范不断完善,直至形成一套具有独立教学模式与完善科学教育体系的制式标准课程,以便在今后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及岗位能手。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实施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令其有序运作,并取得教学成果。首先,技工院校对于教育改革的思路要明确,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这将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的实施效果;其次,教师技能要提高;最后,改换技工院校课程的教材。这三点内容是技工院校在其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二、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国内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剖析一体化课程教育的几点基础管理策略[1]。

2.1重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管理

教育改革需要思想先行,技工院校需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提前深造专业技能知识,提高教学技巧,以便在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

2.2技工院校需完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所需的教学场地应该是多功能的。它要同时兼顾理论认知与实践训练的两项教育培养过程,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具体的产品开发和制作过程等内容。可见,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所依赖的教学设备的种类繁多,只有完善了教学器材的配置,才能保障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场所需要具备学习、讨论、观摩与实践等几个方面内容,借助多个环节的教育过程与教学管理的协同操作才能完成。

所以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场地划分为四个模块:首先是多媒体显示及理论学习区的应用,旨在让学生记忆与吸收传统理论知识;第二是学习讨论区,让学生通过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探讨技能操作与训练;第三是仪表与设备存放区,让学生对科学仪器有直观的认识;第四是生产与制造区域,此区域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2]。在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变记忆理论知识变进行观摩生产,这就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某些电子元器件较为抽象,如果能在生产线上直观的了解产品的形态,对于学生今后走到工作岗位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体化课程教学所需的教育场地非常庞大,但其内容较为丰富,而且在教学课堂各环节执行起来较为便捷。

2.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成果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无论从教材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一定的改变与创新,学生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进度[3]。

笔者在研究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通信班的学生做了一份教学评估调查问卷,针对部分在校学生的学习体会做以统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从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统计表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果是比较认可的,可能少数学生还没有找到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期待其能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在一体化课程模式下学习方法的突破口。

结束语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基础平台的搭建都息息相关。毕业生只有具备了真正的职业能力,才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与职业生涯。而技工院校目前所执行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职业能力而推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推广型,它能够提高专业技能人才的文化素质水平,合理的运用技工院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祁永芳.打造技工院校品牌课程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J].职业,2010,11(06):156-157.

[2]辜东莲,陈彩凤.有了职业能力 才有更好未来――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结果[J].职业,2013,4(03):162-163.

[3]吴多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6):133-137.

第6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推进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淡化,双方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性愈加突出和明显。在该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就越发严格,由此艺术教育也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情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对学生美和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艺术社团一直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艺术社团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同时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对大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内关注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的管理,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推进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艺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性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艺术教育的天然弱性,可以更好地走近每个学生群体中,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B。农科院校作为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学生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因此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重视在农科院校中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农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里的艺术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兴趣,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还满足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农科院校内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前大学校园艺术、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还会带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兴趣培养的舞台,弥补以往应试教育阶段带来的一些艺术素质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出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由具有相同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队即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以及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艺术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构成,因此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增加学生个人能力,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 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存问题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院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农科院校由于缺乏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农科院校建设面临着“制度―硬件―队伍”三大困境。

2.1制度困境:社团管理制度缺失,有待健全

在调研了解的五所农科院校中均发现艺术社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因此大多数艺术社团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社团成员招募的规则明细、成员的管理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运行等。

此外,从社团成员的管理从属关系来看,仍存在分工合作不明确的问题。在社团中包括社团干部和普通会员两类学生,但由于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明确,因此经常会有部分社团干部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社团内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整体的核心力。

2.2 硬件困境: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足

与其他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是,艺术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而且很多艺术社团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器乐设施。但是从目前了解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便有也仅能满足基本开会需要,无法进行日常训练或者排练节目。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社团没有固定的配套器乐设备,大多数都为学生自行携带,因此也给社团学生在某种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带来了局限性。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乐器或无法支付高昂的乐器租用费。

2.3队伍困境:社团干部及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科院校的社团管理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社团内的学生干部以及专业师资指导力量的不足。

2.3.1 社团学生干部方面 艺术社团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一刚加入的时候,学生兴趣最浓、积极性最高。但是到了大二,选择是否留任的时候,很多人对社团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觉得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因此就会放弃留任,有些即便留任了,也没有太大的兴致将社团进行更好的管理创新。这种“留人荒”的现象,基本成了最困扰农科类院校艺术社团建设的问题。

2.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指导 与其他社团组织不同,艺术类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现在不少学校的艺术类社团虽然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大多数都是“挂名”,并没有在实际活动开展或者社团管理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很多艺术社团都是因为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很多活动缺乏专业性而最终变成了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

3完善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端正高校艺术教育态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早期以专业性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案不可避免地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农科院校是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在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部分高校持有“?术无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重农轻文”的教育局面,这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科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端正轻视艺术教育的守旧思想,重视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社团,与时俱进,并结合农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提升艺术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3.2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艺术社团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艺术社团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将人、资金等社团资源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条文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还需配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高校领导、专家和社团负责部门组成艺术社团管理小组,对艺术社团成立严格把关,注重建团目的和社团发展计划;完善评价体系,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内自评,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定期考核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和活动成效;以考评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基准,定期对表现优秀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制订对考评不及格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监督,避免活动敷衍、社团人员队伍懒散等现象。

3.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投入力度

强化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指导,依据艺术社团类型配备一位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思想指导、知识指导、活动指导以及相关事务管理。其中,指导老师需严格审核社团活动,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社团活动;协助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议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各类艺术社团指导老师组成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社团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艺术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艺术社团的运作资金作出合理计划,根据社团的年度发展计划发放相应的补助资金额度。丰富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校内补助,还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出席一些企业公演以及提供有偿的演出来筹集活动资金,从而为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对艺术社团活动配备必要的器具、设备和培训场地等。因此,为实现艺术社团的成效和影响力的最大化,高校应积极给社团提供有力的人才、物质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第7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一、提高认识,迅速启动,把安全工作放到政治高度

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牵动着家长、社会和各级党政领导的心,压抑着学校全体教师的心情,使我们紧张的神经绷得更紧了。为落实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我们于5月3日晚上,就召开了全体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专题研究下一步的学校安全工作,率先启动安全应急预案,以一级战备状态抓好安全工作。1、加大资金投入购买了电警棍、头盔、木棒等保安器械,并依据学校实际,在学校大门口加了一道安全门,形成一个安全保护带,更能保护到校学生的安全。在此基础上,我们立即辞退了年龄偏大的传达室人员,率先在设立了中心小学警务室,每年花费4万元,配备了2名专职保安,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确保了学生到校就有人进行保护。针对我校地处文昌路,过往车辆较多的实际,为保护学生安全过马路,我们又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与交警大队积极联系,每年又投入资金2万多元,聘请了2名交通协管员,白天全天上岗,身穿交警制服全天护送学生过马路,彻底扭转了困扰我校多年的交通安全隐患,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2、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为切实保护好学生安全,把好校门口安全,严防不法分子入校,我们及时制定了保安、协警安全职责,并纳入了动态考核,实行教师凭卡进校,外单位人员一律凭介绍信或工作证进校,家长不准进校,确有急事找班主任需在警务室谈话,不准和学生接触,杜绝了社会人员接触学生,为全校师生筑牢了第一道防线,营造了安全的校园环境。

二、明确职责,师生齐动,精心打造平安校园

为打造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我们坚持“人人都是安全员,师生齐动抓安全”的工作思路,1、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在场,谁负责”的原则,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落实工作责任制,分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进一步明确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门卫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各项工作职责到人、责任上墙、责任到位,把学校安全工作内容细化分解,严格实行一岗双责,把全校分成若干安全责任区,每个区域都明确1-2名教师负责,明确职责,全天候管理,并在校园进行公示,接受师生的监督,从而增强了教师抓安全的责任感、压力感。同时,针对我校楼层较高,易出现安全事件的实际,我们又实行了楼层安全警戒线和课间教师巡查制度,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每个班又选出10名安全小卫士,统一佩戴标志,轮流上岗,监督并制止同学的不安全行为,在全校构建了立体的安全管理网络,为安全校园的打造奠定了基础。2、强化校内安全管理和治安防范,按照“立足内部,内外联动,全面设防,确保安全”的要求,切实加大对校内重点要害部位和贵重物品的管理,完善“三防”措施,严格落实夜晚值班和领导值班巡查制度,切实重视和加强学校治安防范设施建设,我校共安装监控器10个,基本实现了全方位监控。3、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严谨的校风校纪,有效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三、查找不足,自我完善,健全长效安全机制。

第8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平台建设;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89-02

近年来,随着网络建设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使用的广泛与深入,教育也随之进入网络的新时代,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高校目前纷纷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期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然而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构建体系、组建技术、资源建设、参与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瑕疵,导致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在安全、质量等方面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整个系统,使之更加稳定、高效,更好地支持数字化教学和学习,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工作。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使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现有大部分平台开发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应用性、层次性和经济性原则,基于SAN网络存储架构、TRS跨数据库检索技术和统一身份认证的门户网站的导航三层技术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确保查询速度、保护知识产权及资源的交互式应用。整个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各个高校教学与开放性学习做出了巨大作用。但现有平台的建设大都以各高校原有局域网结构框架为基础,补充了大量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与软件,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大量繁杂的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和共享,从表面上看整个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完善,功能也非常的强大。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不仅没能得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问题不断,主要表现为: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隐患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庞大、复杂,伴随着平台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包括用户由于知识水平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对系统无意识的破坏和黑客的恶意攻击等;另一方面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比如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安全性不够,认证安全漏洞,病毒危害等。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兼容问题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来源于众多单位部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致使资源库缺乏对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支持,最终导致系统平台整体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另外整个平台覆盖面广、终端用户多,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网络结构、协议的不统一,造成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价值体现就是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标准统一的有效、合法资源。然而现在平台往往忽视对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严重,更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匮乏,造成一种“有路有车无货”的现象,致使整个平台功能、效益不够理想,甚至成为摆设。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为我们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平台。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系统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让系统更加稳定、高效运行,更好地支持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必须不断加强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一)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平台技术层面的高效管理

为了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稳定,首先,必须对平台应对网络攻击制定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构建一套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策略的过滤机制,充分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如构建虚拟局域网络(VLAN),通过系统各子网间的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网关等设备来控制相互通信的安全级别;采用网络分段、用户认证等方式将非法用户与系统资源相互隔离,从而达到限制用户非法访问;利用服务、防火墙等途径来制定由Internet网络进入内部网的安全访问权限,抵御黑客的侵袭;利用数据备份、构建服务器群来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其次,尽量采用各系统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如在多媒体素材库系统采用以中文分词技术为基础的词索引技术,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与检索;教育视频资源库主要采用3CX的内核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技术,结合后台数据库对视频资料信息进行处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以教育部推荐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管理平台,实现对多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管理等。此种模式具有系统轻便、易于维护、管理负荷分散、减轻工作量、风险分散等特点,且单个子系统故障并不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最后做好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等软件的改进与升级,提高系统平台的安全,如更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默认设置,停止或禁用无关的协议和后台,在网络层提供虚拟私用网络安全服务,在传输层提供安全套接的安全服务,安装并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等。

(二)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系统平台资源库的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必须有丰富、规范的资源,才能够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为师生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因此应重视对系统平台的核心数据库进行更新、补充与完善。利用国际上典型且公认的参照标准“LOM元数据规范”、“Dublin Core元数据规范”或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规范管理,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制定措施、强化落实,广泛调动教师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资源库,逐步解决“有路有车无货”现象。资源管理人员还必须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动态,及时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保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

(三)人力资源科学分配,职责明确,各项工作运转高效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与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适宜采用“一个中心,多个工作小组”的模式来管理整个系统。中心领导负责平台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程序等制定与监督,协调各小组的工作;小组成员主要包括视频资源建设小组、多媒体素材资源建设小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讲授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建设与维护小组,学校精品课程开发与维护小组等,分别对相关资源库进行开发与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运转顺畅,工作高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个应用平台,但其价值最终是通过应用来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平台应用的管理。开展必要的教师培训,主要目的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教学理论,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等。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利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个别化学习模式、基于网络通信的协商式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等调动师生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平台的广泛应用。

四、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质是为教师、学生创造了一个进行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的资源中心,随着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它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对现有平台在安全体系结构、数字资源库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地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平台更加稳定、高效运行,尽可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琴.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2]郭向勇,吴光斌,李勇.构建三层技术架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5).

[3]许桂芳.浅谈局域网安全防范[J].农业网络信息,2007,(2).

第9篇:化学工艺原理范文

关键词:技工 计算机 理实一体化

VisualFoxpro作为技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为此,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调研市场与企业对技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从课堂与实训两方面入手,力求使技校生能够快速入门,并熟练地掌握相关操作、设计技能。

一、VisualFoxpro课程的建设

VisualFoxpr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目前流行的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性能优良、功能强大的优秀软件之一。它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方法,极大地简化了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既具有完善的数据管理功能,又提供了足够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还具有操作方便、简单实用、界面友好和兼容性完备等特点,所以适合技校学生学习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本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现状,还要参考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isualFoxpro考试大纲,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数据库应用技术考试大纲,按照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课程性质和任务,重点培养技校学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数据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以及学会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在解题编程的实践摸索中,能够掌握从程序编码、上机测试、调试到最终成功运行的全过程,并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考虑到技工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初步掌握Windows基础知识为教学起点,以中文VisualFoxpro6.0为蓝本,向学生详细讲解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往,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始终存在着一个难题,即理论与实训教学如何安排才能更符合技工院校的培养要求。一方面许多技工院校受制于计算机实训条件的限制,在实训课程设置的内容与时间上往往“捉襟见肘”,特别是现在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学校各专业的通用课程,加之电子商务、机电等专业都有的上机实训课程,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实训课程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技校学生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笔者发现许多技校学生学习简单的操作还能接受,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课程难度逐步加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因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以往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训教学“条块分割”的现状,通过设定相对应的理论、实训教学任务与目标,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VisualFoxpro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