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成果转化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专利资助转化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学技术普及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准确定位、固本强基
1、紧紧围绕食品加工、精细磷化工、机械加工三大支柱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做好“十二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发展工作,挖掘、储备和培育好战略性新兴产品项目,增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支撑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提请市委市政府制定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发展中长期规划(2013——2020);
3、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二十二条意见;
4、建立并完善动态业务数据库;
①项目库(申报项目、储备项目)
②规模以上企业库及特色现代农业企业(基地)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
③专利分类库(含专利申请人信息)
④人才库(各级各类专家、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专干、老科技工作者)
⑤研发单位基本信息库
⑥企业届别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息库
⑦市内各级主要学校、医疗机构基本信息库
5、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和培训。深入学习中省德阳市和我市两会关于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精神,深入研究解析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完成科技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动态汇编;围绕全局业务工作的完成编制好学习、考察、调研计划;
6、建立并完善相关部门、服务对象联系联络机制;
三、深钻业务、细化措施(重项目、强管理、抓对接、搞服务)
1、按照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要求,积极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工作,加强科技项目的监管服务。特别是强化对项目经费和实施的监管力度,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并按规范顺利实施运行;
2、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申报高新企业;
3、加强向上对接和争取工作,积极争取中、省和德阳市在项目、资金、政策上对我市的支持。加大对本市产业的调研和摸底工作力度,整合包装优势项目,引进、推广重大科技成果,重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见效一批,特别要加强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
4、依托市农村科技中心,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提供一个优质的展示平台;
四、强化宣传
1、强化两办信息报送、政务信息公开任务分解落实;
2、加强内、外宣工作。拟定并落实宣传工作方案,重点对上级、单位和服务对象宣传、普及科技政策和我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最新动态;
3、充实优化《科技创新》月报内容,扩大发送范围,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宣传科技政策和科技工作;
4、拓展科普宣传活动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注重宣传实效;
五、规范管理
1、完善并执行机关管理制度;
赛姆科技是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企业,专注于数据安全产品研发、生产与数据安全综合服务,致力于为政府、交通、金融、医疗、教育和制造业等领域客户提供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数据灾备安全、数据应用安全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等高端服务。
赛姆科技的信息安全产品涵盖了数据库稽核软件、医疗行业防统方软件、安全监察系统、访问控制系统、云安全监察平台、巡检管理系统、数据库服务管理平台,获得用户一致赞誉。所研发的稽核软件、安全监察软件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解析,对加密数据进行稽核,将实时稽核与远程预警等功能有效融合,实现了数据防泄密、防篡改的有效保护,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分别获得国家或广东省创新基金扶持,通过了公安部信息安全产品检测及信息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获得了科技成果认定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转换为产品进入市场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销售连年翻番,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数据库稽核与安全监察产品组合,为政府、教育、交通、金融提供了数据防泄密、防篡改的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可选产品之一;医疗防统方与安全监察产品组合,为医疗行业的应用提供了防非法统方的整体解决方案,强化了医疗临床数据信息安全与防范的技术手段,成为了医疗行业以技术手段防控行业腐败,斩断医药行业回扣黑色产业链的首选产品。
赛姆科技注重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自2009年起创新产品在为市场、为企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企业效益的大幅度增长。
企业注重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形象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IEC20000-1:2011国际IT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技术服务流程。
[关键词]中医学科;医疗联合体;学科共建;医改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06(a)-0163-04
2017年4月《國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开展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建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由此成为大型公立医院的风向标。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探索长效的互动机制,避免核心医院的垄断,这些关键问题主要包括规范运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调整医保支付方式、畅通信息共享途径、动态监测运行效果等[2]。但这些关键问题多依赖政府的主导和政策配套,仅靠医疗机构自身是难以实现的。
有学者指出,“医联体的核心任务是找到一个使上下级医院得以协同、资源上下打通的纽带”,这其中学科建设是关键[3]。成体系的学科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分级诊疗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核心医院、托管医院、人才团队的深度融合,实现医联体的建设目标。2013年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中医医院”)先后对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以下简称“顺义医院”)、延庆区中医医院、平谷区中医医院、怀柔区中医医院实施托管,逐步形成了以北京中医医院为龙头、托管医院为核心、涵盖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北京中医医院医联体。为了探索医疗机构自身能够实现的医联体建设方案,北京中医医院以第一家托管医院顺义医院为试点,探索了以优势学科为纽带的“医联体学科共建”模式,依托学科共建将北京中医医院的人才、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资源下沉到托管医院,提升顺义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力,促进两院间资源的上下贯通和深度融合。
1医联体学科共建模式
1.1责权分明
明确责任主体,成立由顺义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顺义区卫生健康委、顺义区财政局、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顺义医院所在地街道组成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北京中医医院派遣执行院长,实现管办分离,责权分明。北京中医医院选派专家兼任顺义医院科主任,顺义医院原科主任改任执行科主任,重大事项实行双主任签字制。
托管后双方启动了“学科共建”,将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脾胃病学、针灸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疮疡病学等学科定为双方深入合作建设的首批学科,北京中医医院的学科为“带头学科”,顺义医院的学科为“培育学科”,实行两院间学科“一对一”支援建设。共建学科双方分别成立学科共建领导小组,分别指定一名联絡秘书,并签订学科共建责任书,明确共建学科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成果等。带头学科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教学建设等方面指导和支援培育学科。培育学科形成与带头学科一致的研究方向,围绕这些方向与带头学科共同开展临床与基础合作研究、跟诊、查房、病例讨论、联合发表文章、联合申报成果等。
1.2制度化建设
实行医院、职能部门、学科三级管理。两院共同设立了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学科共建科研合作基金(以下简称“两院基金”),并制订了《两院基金实施方案》《两院基金经费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要求培育学科人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带头学科人员的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实行学科秘书季度例会制度、学科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学科年度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促进共建学科人员的互联互通。
1.3同质化建设——纵向共建
开展医联体内部同学科的纵向联合建设,以重点病种为抓手,做到学科内同一病种的医疗服务同质化、科研教学同源化。构建“、和而不同、协同发展”的理念,“同”表现在在相同的目标下协同建设,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相同,为各院区患者提供同质化、高标准的医疗服务;形成共同的科研、教学团队,实施共建学科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共同研究方向下的协同创新攻关。“异”表现在功能定位差异化、诊疗病种差异化、区域覆盖差异化上,使得两院间同学科各有定位、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优势互补。
1.4针药结合——横向共建
以重点病种为统筹,开展医联体内部相关学科间的横向联合建设,即探索构建“学科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乳腺癌为例,将医联体内部的肿瘤科、乳腺外科、疮疡科、针灸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检验科、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药研究所相关科研平合建设,形成该病种的统一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联合开展临床、基础、新药研发等科学研究,实现内科与外科、临床与基础、药物与针灸、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学科间协同发展。在每年两院基金立项时,也会对探索针药并用治疗模式的研究提高扶持比例。
1.5科研平台共建
为了更好地提升共建学科的临床基础全方位发展,解决医院基础研究平台供给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北京中医医院还首次探索在托管医院建设科研平台,利用托管医院的地方优势,建立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平台。顺义区卫健委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顺义医院匹配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生物样本库、动物室、细胞培养室、病理室及分子生物室等多个研究平台,配备专职研究人员。实验室建成后,北京中医医院的部分基础研究下放到顺义医院的科研平台实施,一方面解决医院实验室紧缺的困境,一方面帮助托管医院实验室顺利投入使用,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文件,同时依托相关实验的实施带动托管医院实验室专职人员成长。
2建设成效
2.1提升顺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自实施学科共建以来,顺义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较5年前有了大幅提升,主要医疗运营指标情况详见表1。
2.2提升顺义医院科研能力
顺义医院的科研项目立项数量、获批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均较5年前有明显上升,主要科研指标情况详见表2。
2.3实现双赢
北京中医医院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但地处城市中心受到医院规模的限制,出院患者和门诊量很难大幅提升,而托管医院有床位、区域服务等优势,两者优势的互补促进了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作为托管方的北京中医医院,人才和医疗技术有了更大空间与平台施展,通过派驻科室主任培养锻炼了一批学科骨干和后备管理人才,通过出诊、教学、科研合作等方式也加快了相关医疗技术在顺义医院及其托管社区的推广;双方深层次的合作也促进了共建学科内部人员的相互了解和工作配合,比松散型医联体[4]更有利于开展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北京中医医院在顺义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也显著增强。
顺义医院通过深层次的学科共建,更加熟悉和了解了北京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和学科内涵,共建学科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医疗、教学、科研的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实验室平台后,依托该平台,目前已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也成为北京区县医院首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单位。学科共建促进了顺义医院的整体发展,托管后的顺义医院实现四升两降[5],门诊量、出院患者数、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及绩效明显提升,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下降,并顺利晋升为三甲医院。
3讨论
我国目前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呈现“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之势,形成了目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也造成了基层医疗资源的浪费[6]。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基层就诊、就近就诊”成为可能。因此,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将分级诊疗制度列为医改五项制度建设之首[7]。医联体作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四大抓手之一[8],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基本内涵为通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机构“1+1>2”的效果[9]。当前,北京市的区域医联体还比较松散,尚未形成合力[10],存在着建设思路不明确、三级医院“跑马圈地”、医联体“貌合神离”“联而不动”等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医联体的利益相关方诉求相异、行为动机不一,医联体内部单位之间如果只是简单的派专家到托管医院出诊,往往容易吸走托管医生固有的患者群,分流托管医院医生的部分绩效,引起医联体托管单位的不配合和抵触情绪[11]。因此找到一个使医联体内部得以协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纽带是医联体建设成败的关键。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2017〕67号)[12]指出“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医院排行榜》里的评价指标,医院专科声誉分值占80%[13],可见外部评价一家医院首先关注的是其优势学科。学科建设涵盖了一所医院的医疗技术、科研、基础设施、教学、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因此重点学科的数量和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学术地位[14]。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攻克和掌控某一疾病为导向,融合临床、基础、中药为一体的中医药学科群建设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北京中醫医院在探索医联体建设中选择学科共建为抓手,在开展医联体建设的同时,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5年来的建设成效确实验证了学科共建能够成为医联体上下协同、协作共赢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升托管医院的医疗、科研、人才水平,强化医联体内部的管理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实现双赢。
学科共建,特别是横向共建也符合未来的医学发展趋势。美国从1987年就开始推行科学和技术中心计划(scienceandtechnologycenters,STC),支持研究人员在新兴的前沿学科领域长期从事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说医学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15]。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其实施的重要任务。2016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科技成果化在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16]。而优化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医学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科的建设情况能够决定并影响医学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的水平[17]。探索针药结合的共建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协同创新,也与中医“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传统治疗体系相符合。“针药并用、内外同治”一直是传统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在中医典籍中记载非常详尽,现代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针药结合不仅能协同增效,而且能够减轻单一运用针灸或中药的不良反应[18-23]。但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药合治的使用,形成了患者服药到内科,针灸找针灸师的现状,针药结合、内外同治的学科共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融合目前的医疗现状,提高患者的医疗体检,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 建设发展
【摘 要】论述了研究型医院发展的战略、发展途径、建设重点等问题。要坚持名院战略,分层次建设好研究型医院;坚持重点战略,分步骤建设好研究型医院;与此同时,建设研究型医院要要适应从“传授技术”向“产生技术”的转变;适应临床诊治重点从“一般疾病”向“疑难病症”的转变;适应临床诊治模式从“多元诊治”向“综合诊治”的转变;适应科研完成路径从“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的转变;适应科技创新方向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适应科研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的转变。正确处理和把握“首位”与中心的关系、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自我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关系。注意把握危重疑难病症的诊治、前沿新技术的研发、以国际救援为突出优势的复杂战创伤的救治、医疗保健服务的品质、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培养和数据化网络化的建设六个重点。
1 坚持名院战略,分层次建设好研究型医院
1.1 把创建研究型医院作为发展引领
建设研究型医院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依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医院具体实际,制定完整可行的发展战略[ 1 ],搞好顶层设计;就是要注重把医院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影响和制约医院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医院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等搞清楚,科学确立发展规划、目标、步骤和措施,切实理清医院的发展思路。集中全院人员的智慧和力量,深入研究医院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性质任务、发展方式、动力途径、模式机制和内外环境等带全局性、普遍性、长远性的重大理论课题,深刻理解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内涵要求、时代背景和使命任务,努力探索创建研究型医院的目标标准、规划思路、发展步骤和建设途径,科学制定研究型医院的医疗数质量指标、教学科研指标、学科人才指标、成果转化指标,全面审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体制机制和奖励政策,从医疗能力、服务水平、硬件设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后勤保障、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进行科学调整和改革。医院的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科室要从微观和局部的角度,把握好切入点、着力点,不断梳理学科所处的学术地位、优势特色、存在差距,探索在创建研究型医院这篇大文章中,如何更好的书写好自己所分管的每一章、每一节,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研究型医院的全面发展。
1.2 把建设研究型科室作为发展途径
建设研究型医院, 必须要以一定数量的研究型科室作支撑,所谓研究型科室,简单的说,就是具有高水平的临床诊治能力、高层次的科研成果、高素质的人才梯队的科室。研究型科室不仅是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本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中心,始终引领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一流的研究型科室,研究型医院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武警总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一是大力开展研究型科室评选活动。医院制定了研究型科室的标准条件,从政治思想、科学管理、人才梯队、医疗保健、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对研究型科室的条件标准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突出医疗特色和科技成果。并对研究型科室在经费、人员、科研平台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通过研究型科室的评选,有力地带动了研究型医院整体推进。二是全面推行亚专科发展模式。根据实际,科学确定专科方向,合理调整人员编组,将主诊医师负责制与亚专科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做到重点学科有4-6个亚专科,其他学科有1-3个亚专科。坚持做到正高职人员定向发展,副高职人员相对定向,中初职人员全面发展。使学科既在更高的层次综合发展,也在更深的层次上专业发展。三是提升优势学科群的建设质量。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整合辐射相关学科建设;以同类学科为纽带,组合优化相关学科建设;以疾病诊治为链条,联合带动相关学科建设[2];以重大课题攻关为牵引,凝聚提升相关学科建设。通过研究型科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医院学科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1.3 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发展重点
创建研究型医院, 必须把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所谓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临床诊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研究型人才,既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主要目标,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质要求。一是完善研究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围绕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年轻拔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医学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等建立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一整套评价体系, 形成德、能、勤、绩、体考核信息系统,为研究型人才选拔培养提供依据。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建立研究型人才库,对入库人员逐一分析评估,分清优势劣势,找准差距,在个人提出发展计划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点评,明确目标要求及培养措施。对临床优势明显、科研偏弱的,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突出、临床技能偏弱的,通过指定院内老专家帮带、选送国外知名专科医院进修等方式,提高临床水平。从而加快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步伐。三是打造研究型人才团队,造就新型的优秀医学人才、杰出的医学专家和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团队,创新人才团队既有基础研究人才,又有临床诊疗人才,还有成果转化人才;既有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又有中青年骨干人才,还有科研辅助人才。
2 坚持重点战略,分步骤建设好研究型医院
2.1 把科技力量聚焦到自主创新上来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途径方法很多,但关键点在自主创新。通过创新科研协作机制,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研作风建设机制,推动研究型医院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制定引导科学研究面向临床的科研政策。对以往的课题、文章和研究成果,对各学科的研究方向、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掌握全院科研资源的投向、投量情况。制定有效政策,在经费投入、平台建设、人员配备、出国留学等方面,大力扶持那些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保证医院的科学研究都服务于临床的技术进步,引导科研资源向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自主创新聚焦,注重研发新业务新技术,出技术,出标准、出规范,不断提高课题成果转化率和临床利用率。二是理顺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科室工作合作机制。鼓励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基础研究确定攻关方向,应面向临床诊治一线;临床科室应为基础研究提供病例资源,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三是理顺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科研质量指标、成果转化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注重科研论文的引用率、影响因子,获得课题的层次和成果的等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在临床治愈中的贡献率,特别要注重自主创新方面的贡献率。四是理顺和整合科技创新的力量。组织好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临床学科与辅诊学科的科研协作,努力开展院际间、国内外的强强联合,形成医药结合、医工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与转化相配套的科技创新模式。
2.2 把内涵建设聚焦到质量发展上来
必须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核心。构建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既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前提保证, 也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重要内容。一是通过抓制度落实提升质量,严格落实三级检诊、三查七对、术前讨论等基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疑难危重会诊、临床病理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出院病例讨论等核心医护质量管理制度;推行手术分级管理,落实技术操作规范,培养一批“一看准,一听准,一查准,一摸准,一针准,一刀准”的岗位尖兵和能手,使各项检查、诊断、治疗更加严谨科学。二是通过抓科学管理提升质量, 严格落实资质准入、技术准入、手术准入制度,推行主诊医师、主刀医师、主检技师负责制,强化首诊医师负责制,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提高。三是通过抓技术创新提升质量,大力开展以基因诊疗、微创技术、再生医学为代表的新业务新技术,增强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在高层次上提高医疗质量水平[3]。四是通过抓监督提升质量,围绕初确诊符合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病历处方合格率、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术前待床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等指标建立质量评价指标,创新质量考核方法。把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要求落实到每个人员、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项操作。通过科学管理、从严管理、依法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控的水平。
2.3 把软实力提升聚焦到文化建设上来
研究型医院要充分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医院文化,创新文化孕育造就创新事业。一是构筑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医院文化,形成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以院歌、院徽、院风、医院精神,形成医院的特色文化。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统领着医院文化的各个方面。院风、院歌、院徽等都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生动展开,是形象化载体和多样化的展示。二是丰富创新医院文化的载体,注重创作体现医院文化精神实质的院歌、院徽,建好院报、橱窗、闭路电视、网络等各种文化的平台,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优秀文艺作品, 不断拓展医院文化建设的阵地;三是营造文化兴院的氛围。大力开展重要节庆纪念、歌咏比赛、文艺晚会、体育竞技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主题活动,打造具有医院特色的品牌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熏陶功能,使大家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升素质,以文化的大繁荣推动医院的大发展。真正使医院文化成为研究型医院建设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3 坚持统筹战略,分阶段建设好研究型医院
3.1 适应好六种转变
要确保研究型医院建设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必须适应以下六种转变;一要适应研究型医院从“传授技术” 向“ 产生技术” 的转变。研究型医院不仅要成为医学知识流动和传播的枢纽,而且更应在促进医学知识和临床技术的产生、医学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做出贡献,成为医学知识和技术产生的摇篮。二要适应临床诊治重点从“一般疾病”向“疑难病症”的转变。在完成常规医疗基础上,研究型医院要通过制定规范化的疾病诊疗流程,探索优化的治疗技术方案,力争在临床诊治高危疑难病症上有重大突破。三要适应临床诊治模式从“多元诊治”向“综合诊治”的转变。研究型医院就是要不断研究探索疾病综合治疗模式, 形成批量的、有特色的和标准化的多个学科综合化治疗规范。四要适应科研完成路径从“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的转变。研究型医院就是要打破“小作坊”式单兵作战的科研模式,有计划的组成具有活力的创新人才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实现由“小科研”向“大科研”的过渡。五要适应科技创新方向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研究型医院就是要尽快适应围绕一个重大研究方向、凝练科学问题开展自主创新研究,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六要适应科研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创建研究型医院,不能靠人海战术、拼消耗方式进行,要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向质量型转变。
3.2 协调好六种关系
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以下六种关系。一是“首位”与中心的关系。既要确保医院建设的正确方向, 又要保证医疗保健中心任务圆满完成,使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医疗服务中心,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临床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临床提供动力和保证,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关系[ 4 ]。基础研究重点解决临床实践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指导;临床研究重点解决临床实践中常见疑难病症的诊治问题,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新业务新技术。四是规模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各个发展要素的质量,科学整合发展资源,协调理顺发展关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五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谋划当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长远规划;在筹划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时,一定要顾及当前的现实与可能,把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六是自我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于自我发展,挖掘和发挥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品牌优势; 又要坚持开放办院,充分利用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吸引尽可能多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来借力发展。
3.3 把握好六个重点
创建研究型医院必须制定明确具体的建设内容,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特别是要注意把握好六个重点。一是危重疑难病症的诊治: 在大器官联合移植、肿瘤综合治疗、组织工程、干细胞移植、微创外科与外科微创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临床诊治疑难疾病做出贡献。二是前沿新技术的研发: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分子治疗、免疫治疗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临床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三是以国际救援为突出优势的复杂战创伤的救治:建成颅脑、四肢、胸腹脏器战伤及其并发症的救治中心,野战条件下血液的保存与快速供应的保障中心,战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抢救中心。四是医疗保健服务的品质:打造具有一流基础设施、一流仪器设备、一流学科人才、一流技术水平、一流综合服务的极致化医疗保健服务品牌。五是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培养: 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团队的基地,培育临床医学科学家的摇篮。六是数据化网络化的建设:形成完整、健全、共享的信息网络系统[5],使医院成为实现数据采集实时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交换兼容化、信息管理规范化的一流数字化医院。
参考文献
[1] 王发强,陈璐,陈金宏.对新形势下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几点看法[J].中国医院,2013,17(10):1-3.
[2] 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姚军,郭渝成,刘广东.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1,15(8):2-4.
【关键词】 军队医院 基本卫生装备 研究及管理
【Abstract】 The army hospital is implement 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of the main body of work, the task is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the deep army, improve fighting capacity. Health equipment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medical support.The army hospital in the existing health equi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choose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research on medical equipment, is to promote a peacetime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upport work motiva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the source. The army hospital equipment research and the basic health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Army hospital Basic medical equipmen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引 言
军队医院的任务是为军服务,在现有医疗体系、医疗资源、医疗市场条件下,以市场保战场作为军队医院发展方向,提高卫勤保障水平和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能力成为发展目标。目前,由于部队精简整编和军队医院床位限制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相对落后的基本卫生装备与卫生防病(防护)任务加重之间、有限的人力资源与抽组编配人员之间、医疗保障单位人员的扩大与有限的医疗保障人员及经费之间、搞好卫勤保障训练与开展临床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为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1.军队医院卫勤保障特点及目标
现阶段,针对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军革,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实现了卫勤保障工作的历史性跨越。为应对未来军事斗争的卫勤准备,适应卫勤保障对象向隐形化及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军队医院应不断转化卫勤保障观念,开发提高军队伤病员健康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建立以信息化为中心、平战结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卫勤保障体系,实现求快、求变、高质量和灵活机动的战时医疗救护保障。
2.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特点
卫生装备具有军民通用性强、品种繁多、人机交互性要求高等特点,且基本卫生装备主要是通过民用市场选型,选出适合平战时期卫勤保障需要的发展品种。军队医院在充分运用现有卫生装备基础上,以解决部队卫勤保障和伤病员急需科技问题为主要环节,将卫勤保障的综合化、协同化、集约化与临床医疗的学科化、个体化、多样化间进行结构关系优化,通过卫生装备研究去适应卫勤保障的机动性以及临床医疗的安全性、学科性是军队医院重要的科研课题。
卫生装备研究作为军事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是将医学基础理论、成果以工程技术手段运用到卫勤保障实践中,解决伤病防治问题。卫生装备作业功能上与地方医疗器械设备基本相同,借助于医疗器械设备等民品的选型、设计、改造等可逐步实现卫生装备的系列化和通用化,促进医疗设备层次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适应军队医院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医疗器械设备研发到基本卫生装备选型及应用间转化机制及体系形成,为军队医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卫生装备研究费用较大等难题。
3.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目的
现阶段,军队医院科研资源的配置应面向部队和战场,突出军事医学应用技术研究是其科研发展方向。卫生装备研究作为科研成果向卫勤保障装备转化的过程,应根据外军野战卫生装备发展特点与趋势,结合部队卫生装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卫生装备工程技术并开发适应军队医院特点及发展需要的伤病防治新装备,以提高卫勤保障水平和实物装备部队为目标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其中的战伤急救及复苏器材、手术器械设备、诊疗仪器设备等是重点品种。
目前,医疗设备已成为体现医院医疗活动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研究开发适合军队医院特点的医疗器械设备,并通过选型实现向基本卫生装备的转化,既是对医疗设备进行有益补充,成为提高医疗设备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也符合抢救器材小型化、诊疗设备集装化、品种规格标准化等卫生装备发展方向,并应用于野战及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领域,为平战时期卫勤保障及医疗救治提供安全、科学、高效的运转方式。
4.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对策
军队医院根据卫勤保障任务多、发生突然且准备时间少等实际,在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装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疗工作特点,充分考虑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及卫生装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科研思路转化和科研方式调整,拓宽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思路,在应急训练、人员调配、环境建设、物资设备等多方面完善标准化配置。选择通用化及组合化等卫生装备研究原则,研究具有功能齐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并适合卫勤保障需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实现向基本卫生装备转化,有利于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增强卫生装备配置的合理性以及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符合野战卫生装备的发展趋势。
4.1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方向
根据现阶段卫勤保障的发展及变化要求,军队医院以机动卫勤分队抽组为中心,对基本卫生装备的研究方向、人员、设施、理论与技术等进行相应调整,并通过研究加强医院应急机制建设,适应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需要。
4.1.1 研究方向要突出“两个转换”
一是实现由临床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到军事斗争条件下应用技术研究的转换。根据现阶段军事医学研究发展及变化要求,结合卫勤保障现状及相关经验,立足于军队医院的任务、特点、发展等需要进行研究。
二是实现由“小而散”到“大而全”发展模式的转换。军队医院卫勤保障是多门类、多体系等综合性内容,卫生装备研究更是如此,技术复杂且难度高,应在院前急救、医学救援保障、器械设备配套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4.1.2 研究内容要突出“三个为主”
一是以军事医学研究为主,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紧密结合军事医学研究特点和技术创新方向,以解决部队卫勤保障和伤病员急需的科技问题为重点。
二是以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研究为主,提高平战时期医学保障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医学高科技发展所更新的预防、诊治等新技术手段,侧重于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相关研究。
三是以临床特殊及重大疾病的研究为主,提高新型诊疗技术水平以及发展实力。通过高层次、高水平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等的研究,满足军队医院医疗服务需要,提高“为部队服务、为伤病员服务”的技术及整体实力。
4.2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目标
4.2.1 符合野战特点
根据野战卫勤保障和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需求,结合无电源、温度低、易污染、机动性强等实际,进行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易携带、信息化程度高、抗冲击等特点的卫生装备研究。
4.2.2 与现有装备配套
充分利用现有野战手术车、野战采血车等卫生装备以及野战急救包等器材,为卫勤保障救治提供良好的手术器械及输血装备等,完善野战便携式急救器材的组成及功能。
4.2.3 适应机动特点
适合野战医疗所、野战医院等使用,操作方便、展收迅速、安全,为部队官兵野战、野外训练及长途机动中的卫勤保障提供便携式操作平台,符合野战卫生装备发展方向。
4.2.4 发挥作用强大
适合野战及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需要,满足不同领域的保障需求,保证卫勤保障救治中快速、安全、有效的各种诊疗工作,达到功能多样、方便、安全、快速、可靠等目标。
4.2.5 高度信息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关系型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及数据共享,以信息化方式充分体现操作性强的专业特点,为现阶段伤员身份快速确认及治疗方式建立等拓展信息平台。
4.3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选题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应注重战场与市场需求,既有利于卫勤保障工作,又促进医院优势技术及特色服务的发展。研究项目来源上突出高层次,以立项的计划课题为主。研究经费来源上突出科学性,以医院科研经费支持为主。研究项目创新上突出先进性,以国内领先课题为主。研究项目难易上突出合理性,以学科领域广、技术难点多为主。研究项目产出上突出效益性,以经济和社会效益大为主。研究项目时间选择上,以近期课题为主。研究项目构成上,以中型课题为主。
4.4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方法
卫生装备研究涉及工程、勤务、医学、管理等诸多学科,以工程学科为基础,大量应用通用技术、组合技术、移植技术等。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可通过医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选择军队卫生勤务学研究方法,提出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的研究目标、环节管理等;采用军队医学科研管理学的相关方法,提出研究的科研配置思路、项目设计方式、研究方法等。采用现代统计学等方法,完成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究成果评价等。采用卫生装备研究的通用化和组合化原则,结合现代外科学及手术学等方法,设计开发多功能野战手术器械箱等器械设备。采用条形码等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安全身份认证系统等。
4.5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环节
卫生装备研究是科研成果向卫勤保障装备转化的关键,军队医院以适应卫勤保障、有利于军民共用、符合建设发展标准化、满足医院临床医疗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卫生装备水平及诊疗效果为基础,结合最核心的创新活动,加强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以良好的运行环境对项目研究进行保障。
4.5.1 组织管理
政策因素是影响科研效益的主要因素。军队医院应根据建设及发展需要,注重战场与市场需求,立足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实际, 采用指导性与指令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部队官兵身心健康和防病治病技术水平为目标,以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加强研究项目的支撑条件建设,不断开发符合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产品。
4.5.2 人员管理
卫生装备研究大多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重大课题项目,对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提出很高要求。应充分发挥军队医院科研工作特点,经过院校培训及临床实践的具有较高科研及实验能力的人员为技术骨干,并充分发挥老专家的指导作用。
4.5.3 资源管理
卫生装备研究是将医学基础理论、成果以工程技术手段运用到卫勤保障实践中,硬件环境及设备要求复杂。军队医院根据发展和实际需求, 以医学专科中心建设及管理为主导,合理规划科研环境布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在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相对独立的硬件环境设施,促进基础医学实验室、中心实验室等支撑环境建设及发展,科学规划仪器设备引进与使用,促进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环境的科学化发展。
卫生装备研究的费用较高,且往往随项目、实验设备、耗材等要求不断增加,而课题资助范围和额度有限。军队医院应根据研究方向、领域、方法等方面的发展急需,充分考虑实际水平和适应能力,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突出经费使用的方向性、规范性、科学性,注重优化投向投量。同时,积极申请军队科研课题等,最大限度地匹配科研经费。
4.5.4 医疗管理
军队医院科研管理的特点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临床医疗可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病例及相关诊疗信息。卫勤保障实践中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治信息,可为基本卫生装备研究提供及时、可靠、有效的病例资源,对推动卫生装备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5.5 科研管理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应选择系列化、信息化管理等多种科研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量化指标体系。在项目设计与实施方案上, 以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中心,注重科研投入与产出相一致;在相应的配备人员、实验环境、仪器设备、支持经费、时间周期上,注重研究的连续性。同时,在实验设备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对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评价。
4.5.6 信息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工作重要的管理形式,充分体现在野战医疗队的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在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的项目选题、整体设计、实验研究等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内外医学信息资源,完善立项查新等信息检索手段,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直观的信息资料、情报及其他科研支持。
4.5.7 社会管理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以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加强医院多学科协作,面向军内外,突出重点,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选择院院联合、院所联合等方式,注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联合,通过社会化的发展道路,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
4.6 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器械设备(装备)的研究评价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器械设备(装备)等研究要适应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服务中的安全服务标准,在项目设计、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方面,充分体现研究思路的独创性和技术的独到性,选择有效利用和创新成果去具体体现,并以立项查新为重点表达手段,以科研成果申报为表达方式。研究成果申报的数据资料要完整可靠,技术资料要系统齐全,设计开发实物应尽快完成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并充分体现研究成果的设计合理、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
结 语
军事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军队卫生装备研究的不断发展。军队医院在管理模式、信息流程和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科学完善的规划设计,形成适应医院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医疗器械设备等研发到基本卫生装备选型及应用间转化体系,是使有限科研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的层次与水平,达到科研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卫勤保障、临床医疗、科研工作、经济效益四者共赢的重要保证。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四联五帮”、“135”大走访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继续围绕“转作风、提效能、优环境、促发展”的主题,开展好机关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服务企业活动。同时全面贯彻县委《关于建立 “四联五帮”网络化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齐发[____]11号)、《“135”县乡村干部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齐发[____]39号)的文件精神,与走访、帮扶对象开悦社区积极联系,采取蹲点调研,现场办公、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实地了解结对帮扶社区党员、群众情况,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送去党的温暖。
2、积极做好2011-201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工作。按照国家科技部《关于开展____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市的有关要求, 我局积极准备2011-201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在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县直部门的协助支持下,全局人员共同努力,加班加点工作,认真组织考核材料,加强与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顺利完成了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
3、全力做好科技成长型企业培植工作。科技成长型企业培植工作是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培育新的科技增长点、实现____工业经济“转调创”的重要措施。我县的工大机械、百多安、巨威机械、派克诺尔、华鑫机械5家入选全市科技成长型企业名单。自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步骤,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帮助企业根据各自情况,结合企业未来发展走向制定了个性化培植方案,并按照方案时间节点顺利完成各项计划任务。采用多渠道、多媒介推动科技成长型企业培植宣传工作开展,为重点企业培植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并积极组织市级科技成长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市级培训2次,大大提高了企业负责人科技创新意识。
4、扎实推进孵化器建设。一是园区孵化环境和设施不断完善。新建设孵化车间1处,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组建企业服务中心,引入财税、金融、法律、科技服务等中介机构,为在孵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创业服务。二是招商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在报纸刊登招商广告、登门拜访、发送招商短信,参加创业展会论坛等形式,积极开展招商。截止目前,已入驻企业30家,引入了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农学家徐会连、山东大学知名教授王仁清、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辛宝平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全过程数字化食品安全远程快速检测物联网系统”、“电子衡器、传感器研发与生产项目”、“中科院 PVA医用海绵项目”、“EM生态菌”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签约落户孵化器。三是积极谋划孵化器提档升级。通过努力,不断与国家、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对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申报条件,积极准备,已申报了国家级孵化器,目前材料已报至科技部待批。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及产学研合作。一是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申报鸿润油脂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材料已上报待批,冠军纸业通过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获批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想能新能源、齐翔生物、派克诺尔、梦之旅房车、鲁明滤芯、美驰车桥),通过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复审2家(华鑫机械、信诺油)。二是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山东百多安申报了省级重点实验室,材料已上报待批;获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想能新能源、奥邦机械、齐祥生物、工大机械、派克诺尔、巨威机械、鲁明滤芯、美驰车桥)。组织申报中小微企业4家(____塞弗数控机械有限公司、____威武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____时创机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____县晟煜升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奥邦机械、工大机械、派克诺尔、华鑫机械),组织申报省级战略示范联盟两个——特种金属材料应用及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远大)、医用材料改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百多安);培植____县瑞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山东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专业类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协助山东轻工业学院
在冠军纸业建立博士工作站1个。三是产学研合作有实质进展。县里设立每年200万元与山东大学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促成我县与山东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今年5月15日我县与山东大学分别就产学研合作、共建山东大学青年创业园、学生实践创业基地等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山东大学的青年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已在孵化器内建立,并且“废旧电池生物法制备新材料”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两个成果转化项目也已落户孵化器发展。6、积极申报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支持。组织山东齐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色转化地沟油合成生物增塑剂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系统开发”项目申报了国家863计划,目前项目已完成答辩;组织山东瑞安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药物洗脱球囊(心脏介入诊疗导管)”项目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答辩;百多安获批省级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专项1项,目前已公示,可获得无偿资金100万元;组织山东工大机械有限公司“全自动双杠等差压无菌灌封机”项目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目前已获批,获得无偿资金105万元。
7、做好科技成果鉴定及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申报____年度德州市科学技术奖8项,是历年来报奖最多的一次,创历史新高;申报省级3项;其中远大的“热作模具B3R钢及其制造工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全年共组织企业开展科技成果鉴定6项,省级3项,分别是山东瑞安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完成的“新一代心脏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____县林业局“爱宕梨简易棚架式栽培在____县的试验及推广”及“京秀葡萄巨峰砧嫁接苗温室栽培技术”,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另外远大等3家成果通过市级鉴定。
8、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推进专利技术市场工作。积极帮扶企业挖掘技术创新点,指导企业、个人申请专利,预计年底,申请发明专利48件、授权15件(截止9月,申请发明专利42件、授权12件),山东瑞安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完成的“新一代心脏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系统”项目已成功在日本申报PCT国际专利保护,技术水平属国内首创;申报第十四届山东省专利奖4项,申报第一届德州市专利奖6项,力厚获得第八届山东省发明创业奖二等奖。积极做好技术市场工作,申报并获得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2项。组织企业参加全省知识产权培训3次,共培训6人次。组织申报山东省第五届少年儿童发明奖,获得银奖2项,铜奖2项。
9、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管理工作。一是地震监测站建设有了质的飞跃。目前地震监测项目已增加为水位观测、强震观测、水电流观测,地震监测工作做到实时监测常年不间断,网络传输数据共享。____年9月又对电缆线路重新进行了改造,全部更换了铠装电缆,确保地震监测正常通电。二是地震防御工作有了重大突破。截至____年10月,全县已有15个新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仅____年1至10月就有8家新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申请一般性建设工程项目全部办理了《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核意见书》。____年4月份我县黑马·绿岛华府房地产项目率先推出首席台地式抗震节能生态小区,将抗震结构建筑列入品牌战略推出。由于地震工作成效显著,____年7月获得全省地震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加强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层次,做好科技成长型企业培植及科技考核工作。力争____年,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申报科技创新型、科技中小微企业4家,获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项。督促企业按照个性化培植方案要求完成各项任务,推进科技成长型企业培植工作。积极整理档案资料,做好科技考核的前期材料准备工作,为____年度科技综合考评工作打好基础。
2、推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依托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的全面合作关系,引进更多的成果转化项目落户我县发展,全年引进高校院所转化项目3项以上,同时积极谋划与高校院所共建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3、进一步推进齐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力争引入天燃气、暖气等基础设施;进一步细化服务,强化管理 ,从管理源头抓起,在园区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强化管理和服务,共同创造一个良好、安全、和谐的创业创新园区。继续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进和孵化培育力度 ,将紧紧围绕我县产业发展方向,继续致力于引进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机械制造、节能环保、电子通信等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入园孵化,力争全年引进科技企业20家。
4、做好成果鉴定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一、开展认证产品及企业的巡查。制定2018年度认证巡查工作计划,共完成3C强制性认证产品企业检查21家,立案查处1起,检查自愿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16家,开展各类认证现场检查22家,开展有机产品认证专项检查1次,对纳入“丽水山耕”的农产品进行了认证摸排和认证指导工作,共指导完成3C认证企业4家。对电动车行业从工业许可证向认证转变进行指导2家。
二、开展重要计量器具监管工作。组织开展世界计量日等系列宣传工作,发放《计量与生活》手册500余册,受理市民关于计量法律法规等各类民生计量咨询及举报投诉30余起。开展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医疗民生、加油机等计量专项执法检查5次,对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眼镜店、金银饰品店等单位开展计量巡查,共巡查单位165家,查处违法案件5起,向社会发出消费预警1起。加强计量器具制造管理,对新碧的旺达电子厂生产的电子秤违法行为立案处理;对另一家生产红外线测距仪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同时推广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使用平台。
三、开展检验检测机构检查工作。将按照新实行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监管,开展检查检测机构检查9家,对接指导新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3家,开展检测机构风险排查1次,开展计量能力认证考核现场监督5次。
四、积极开展众创帮扶工作。组织企业开展计量知识和管理能力及计量体系认证培训1期10家。上报了缙云县计量专家帮扶锯床行业方案,入选全市被省局命名的计量帮扶行动丽水市2大方案,出动计量检定人员和锯床中心人员帮扶企业15家,解决技术问题2个,免费上门检验检测34家。落实最多跑一次精神,办理仙都啤酒厂等专项社会计量授权复查审批2项,其他公用计量授权审批9项。
2019年工作计划:
一、以民生计量为重点,夯实基础,构建计量大监管格局。
1.加强民生计量监督,开展水表、停车计时装置、环境计量专项检查,加强医疗机构、集贸市场电子计价秤等计量日常监管,提高检定率。2.积极探索“政府搭台、部门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计量大监管机制建设,建立社会共治新格局。
二、以认证监管为抓手,发挥功效,推进缙云产业上台阶。
1.提升认证认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农产品、节能和低碳产品认证等自愿性认证工作。2.加强认证市场监管,加强3C产品、有机产品等重点领域的认证监管。3.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证后监管,建立风险监测排查制度。4.配合开展浙江制造认证,积极开展丽水山耕认证工作。
关键词:转化医学;肿瘤学;教学;培养
作者:张小林
中图分类号:G642.4?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44-03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对于医学工作者并不陌生,它源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转化研究。转化医学倡导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转化,其核心是要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和病房(benchtobedside,简称BtoB)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1,2]。也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3]。把获得的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疾病防治新方法,关键在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转化医学潜藏着巨大效益,但是,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技术方法绝非易事[4]。
一、转化医学在国内现状
国外转化医学研究方兴未艾,我国的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一些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如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病原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的“出生缺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的“Bio-X精神疾病中心”、中山大学的“肿瘤防治中心”等[5]。可以说转化医学已渗透到我国医学的多个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应加快发展转化医学,迅速把一些成熟的生物技术转化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决策,以减轻疾病负担。同时也避免大量资金浪费在某些无临床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上。这就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对于肿瘤这种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需要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
二、我国肿瘤学的发展与教学
我国的肿瘤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一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很多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已与肿瘤学密不可分,并融为一体。目前我国肿瘤医师临床工作负担沉重,多数医院仍沿用着传统的肿瘤医治模式。肿瘤疾病与其他疾病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我国疾病谱中,恶性肿瘤已跃居为我国居民的各种死亡原因的首位。尽管国内多家医院设立了肿瘤科室,上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下到各县级医院,肿瘤治疗遍地开花。然而多数肿瘤患者的治疗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医疗单位肿瘤诊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多数医院存在误诊误治、过度治疗、滥用检查手段及治疗药物等情况,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除了临床医生对肿瘤认识不足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肿瘤学的教学存在不足,未能培养出合格的肿瘤学方面的人才,未能及时跟上肿瘤学的发展需要。
1.我国肿瘤学教学的现状。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在肿瘤学教育方面相对薄弱,教育内容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医学生掌握的肿瘤知识即片面又零散,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了解肿瘤,这样在今后的肿瘤研究方面就无法提出现实性的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肿瘤学医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要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肿瘤学科医生,必须结合国内现状对我国现行的肿瘤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抓好多层次的肿瘤学教育。
2.基础性研究成果未能有效转化成临床实践。虽然我国肿瘤基础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无法为临床所应用,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这一点无法与国外相比。主要是因为基础性研究者并没有从临床角度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而临床医生只注重实践治疗,不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考虑肿瘤的治疗;即使凭想象设计了科研课题,也是为了职称晋升,完全没有为临床着想。因此,我们需要对肿瘤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就要进行转化医学的引入,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研究,加快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我们需要培养既具有基础研究技术,又具有临床实践的复合型人才[6]。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这需要制定一整套培养体系,这样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具有新的思维模式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7]。
3.提肿瘤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肿瘤人才。把转化医学引入到肿瘤学教学当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要不断探索肿瘤教学的新方法。肿瘤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种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规范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的重要性。目前肿瘤研究已经到了分子水平,可以预料,转化医学的发展将导致“循因治疗”的新模式,即逐步发展到基于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的个体化诊断与治疗新阶段[8]。以临床中出现的肿瘤相关耐药机制为例,只有通过基础研究才能获得突破和进展。
三、以转化医学为契机,加强肿瘤学医生的培养
肿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等不断问世。肿瘤教学内容除了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放射治疗学等内容外,还包括了生理、生化、药理、影像、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心理学、伦理学等多方面医学知识。所以,要想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肿瘤科医生,必须抓好医学院校在校生的肿瘤学知识教育,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肿瘤的临床病种复杂,研究领域广泛,治疗手段也多样(例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等治疗手段,甚至包括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死亡教育等)。这就对肿瘤学医师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如果在肿瘤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的概念,从医学生基础课阶段即进行转化医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转化医学的科研理念、培养转化医学的临床思维、锻炼转化研究的技术能力,使毕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基础研究解决临床问题,造福广大患者[9]。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实践是理论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肿瘤病因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综合诊断;掌握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从临床出发加强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临床,真正提高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10]。
2.培养临床及科研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在临床带教中要注重对年轻医生进行临床及科研思维的培养,逐步锻炼他们对某一种肿瘤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实际病例去查找相关资料,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周密思考,得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与规范的治疗。
3.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转化医学的核心是从基础医学到病床旁的转化,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促使肿瘤学医生能把从书本上学的东西运用于实际病人。通过病例讨论,开阔视野,加强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查房形式。现代肿瘤医学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如何在教学中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这将检验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当今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在教学查房中可引入循证医学和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循证医学(EBM),也称证据医学,是目前肿瘤治疗所遵循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即将最好的研究证据应用于临床;PBL法即带着肿瘤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去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循证医学意识,能够很好从临床角度考虑问题,从临床实际出发设计科研课题,真正为临床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提高学生检索医疗文献的能力,及时接触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启发学生萌发临床科研意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充分体现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实践的开放的、双向的知识交流过程。转化医学思维和理念就这样逐渐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随着对转化医学研究的深入,医学高等教育将会培养出一批具备转化医学思维的研究型人才[11]。在肿瘤教学方面,我们称为“基础和临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学思路。
5.培养高端人才。肿瘤学高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助于引领未来肿瘤研究和治疗的方向。目前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分为科研型与临床型两种类型,前者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要鼓励临床知识扎实、临床能力强的年轻医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国家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肿瘤医学研究型人才,研究能力则是重点培养的方向[12]。
四、转化医学将提升肿瘤学的教学效果
(1)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模式与方法学研究
明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职能部门在标准化中的定位和分工,寻找解决标准制修订和管理的分类统筹规划、质量控制与经费安排等归口问题的方法与可行性分析。研究解决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主体的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动态管理模式与方法,探索建立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等,使中医药标准管理体系能正常运转和真正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2)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估方法和标准研究
在把握中医药研究成果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研究成果用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来评定,设计科研成果转化标准申请表及计量评定软件系统,以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为对象,开展评估模型的设计和验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制修订的项目建议书,供有关部门作为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立项依据。
(3)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与技术策略研究
明确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国际标准化的掌控能力。确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技术策略,设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系统工程方案和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培养的技术路线与方法等,以尽快扭转我们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被动局面。
(4)民族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蒙医、藏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等一批有独立理论和临床体系的民族医药事业均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和引导,发展快速,“十一五”期间开始的民族医药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了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组织开展民族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其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
在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包括基本(标准)体系和支撑体系两个部分[2],其中支撑体系是标准推行和标准化建设的保障,在进一步深化基本体系的基础上,强化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需要和重大举措。
(1)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国家中医药标准化管理的主体,并接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技术指导;内设中医药标准化办公室,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负责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并聘请行业内的相关专家组成中医药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工作的顾问,负责行业标准化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依照国家标准委颁布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管理各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其开展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其他相关标准化活动;形成关系清晰,分工明确的3层结构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系,其中各专业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管理组织,负责各专业领域的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及标准实施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建立健全其技术管理体制,落实其组织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任务,保证各委员会的工作正常开展是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加快中医药标准化的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推动建立中医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全面实施从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以及实施等整个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责任制,建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标准技术组织管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加快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中医药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为技术管理核心、中医药机构为主体竞争承担的技术标准制修订运行机制。鼓励学术和技术水平先进的中医药机构承担更多的标准起草工作,全面提升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水平和标准质量水平。
(2)完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实际,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标准制定、实施、监督等活动,保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程序的规范、严谨、高效。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标准化成果奖励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章程)》、《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与应用推广基地管理办法》、《中医药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条例》、《国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
(3)设立研究中心,搭建标准化共性技术平台
在全国有条件的相关单位设立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心,形成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研究网络。各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统一的建设规范和验收标准,各个研究中心按其研究专业方向的标准开展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已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机构的组织和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搭建开放式标准化共性技术工作平台,并给予一定力度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提高他们的贡献度。
(4)构建应用推广基地网,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在全国各省、区遴选有条件的相关单位设立中医药标准应用推广基地,并颁布基地建设和管理标准,根据该标准开展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强基地标准应用推广部门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开展标准的应用和标准的验证、监测、评估工作,促进标准的质量和应用水平,积极带动基地所在地区的标准实施应用,国家将给予一定力度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基地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并提高其辐射能力。
(5)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型技术团队
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团队建设,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国际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3]。鼓励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开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积极吸纳对中医药标准化事业有认识、中医药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人才进入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中来。继续鼓励项目承担单位以进修方式培养中医药标准化专门人才。大力开展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训,“十二五”期间,继续通过每年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承担标准化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研究和有计划地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充实国家级标准化专家人才库。继续建立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培训教材,保障人才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制定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各项激励制度和措施,调动行业内外专业人才积极参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6)中医药标准化实施监督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实施监督管理中心,建立健全中心工作机制,有效开展对中医药标准的实施监测和评估反馈工作,努力提高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水平和效果;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中医药标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4],全面开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服务,包括提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动态信息、标准化知识和技术咨询、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立项申请和工作动态、中医药标准检索下载等标准化信息服务。
三、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
继续深化《中医药标准体系表》的研究,在指导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依据《中医药标准体系表》所制定的中医药标准目录,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中医药标准体系。特别是根据国家医改和重大专项工作的需要,所亟待制订的相关中医药基础、技术和管理标准,如国家医疗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配套的中医药标准。改变以国家财政专项经费为标准制修订研究主渠道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思路,加强与国家科技部门的协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项目直接转化为标准的工作,以提高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的效率和水平。
四、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管理机构建设
建议研究和颁布《国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条例》,在各国际组织在我国中医药领域设置分支机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分类,理顺关系和建立统一协调的国际化目标和工作策略,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药中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以保证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任务(WHO、ISO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制修订)的实施水平。实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战略,建立国际标准化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完成国际标准化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构建目标。为开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人才支撑。